巴斯克之謎

Page 1


前言

1 - 從《羅蘭之歌》說起

2 - 巴斯克地區傳說的巨人

3 - 奇怪的孤立語言

4 - 伊魯卡之手與巫術

5 - 基督教化前的巴斯克

6 - 巴斯克地區最大的女巫審判事件

7 - 真正的戰鬥民族

8 - 耶穌會士與智利共和國

9 - 四頭十字架 Lauburu

10- 巴斯克蛇神 Sugarr

11- Rh 血型系統從何而來?

12- 外星人的後裔

結語

前言

本來,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民族,發展出不同的文明,但是,到了現代,凡 是發達國家無不以英語為第二語言,一切教育、經濟、文化、體育、法律、 醫藥、衣著、禮儀等,無一不是向西方模式看齊。既然西方文明主導着整個 世界,很自然地,全世界對於西方的文學、音樂、美術、飲食,乃至哲學、 宗教、政治都不會感到陌生。

奇怪地,生活西班牙與法國邊界的巴斯克民族卻是如此別樹一幟,大部分人 都對巴斯克文化、巴斯克歷史,以及巴斯克人,基本上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相反,說到西班牙與法國的足球、飲食、潮流、旅遊、政治與經濟等,很多 人都會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巴斯克人的總人口約 3 百萬,數目相當於歐洲的一些小國,主要分布於西班 牙、法國、美國和加拿大,問題並不是在於人口不夠多,而是在於沒有與之

大同小異的族群。例如斯拉夫民族一般比較熱情豪爽;拉丁民族比較浪漫及 熱愛自由;日耳曼民族則較嚴謹及有紀律,而巴斯克人,卻是一個自成一格 的民族,不會對任何一個歐洲民族視作近親或同類。

通常,多數人每當聽到巴斯克這 3 個字,腦海便不期然會自動地出現「分離 分子」這個名詞。因為這是他們唯一所知道的,對於其餘有關這個民族的事, 就是一片空白。

老實說,我們對於巴斯克人的認知程度就正如我們對非洲的認識一樣,完全 一無所知,人云亦云。

非洲,在一般人眼中,就是蠻方,就是未開化,因為我們都是這樣地被教育 的。實情又是如何?

就以桑海帝國(Empire of Songhai)為例,她是15至16世紀時統治西薩赫勒 地區的國家。桑海為西非歷史上黑人原住民最後的帝國。在鼎盛時期,它是 歷史上最大的非洲帝國之一。該地以其史學名稱而聞名,該名稱源於其最大 的民族和統治精英桑海人。桑尼阿里將加奧定為帝國的首都,儘管自 11 世紀 以來,加奧及其周邊地區就已經存在桑海國。

在大約公元前 9 世紀到公元前 3 世紀的古代,幾組不同的人群共同形成了桑 海民族,以古代庫基亞的發展中心為核心。桑海帝國最初由桑尼王朝(約 1464 年-1493 年)統治,但後來被阿斯基亞王朝(1493 年 - 1591 年)取代。

在鼎盛時期,廷巴克圖(Timbuktu)成為一個繁榮的文化和商業中心。阿拉 伯、義大利和猶太商人都聚集在一起進行貿易。廷巴克圖大學裡伊斯蘭學術 研究重新興起。

廷巴克圖手稿(Timbuktu manuscripts)是網路上捕捉到的馬利(Mali)古 代文獻。馬利是位於西非薩赫爾地區的內陸國家,是西非面積第二大的國家。

2012 年,伊斯蘭激進組織佔領了馬利北部的廷巴克圖後,廷巴克圖手稿被偷 運到安全地帶。它們蘊含了數個世紀以來非洲的知識和學術,涵蓋從數學到 星座圖等各個主題。

參與該計畫的圖書館員 Abdel Kader Haidara 博士因將這些手稿偷運出廷巴 克圖而聞名,他說:「它們是馬里文化遺產的核心,代表了非洲悠久的書面 知識和學術成就。」

幾個世紀以來,廷巴克圖一直是非洲大陸的文化中心,也是伊斯蘭學習中心。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介紹,該市的清真寺在 15 世紀和 16 世紀伊斯蘭教在 西非的傳播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過去幾年來,馬利的傳統領導人、歷史學家和數位考古學家一直在努力透過 數位化的方式保存這些包含該國豐富歷史的古代手稿,其中一些手稿可以追 溯到 11 世紀。

2014 年 Google 發現了一些文本,包括早期的《古蘭經》以及一些涉及天文 學、數學和地理等不同主題的文本。隨後,Google 團隊的任務不僅是查看數 百頁內容並將其製作成數位記錄,還要使它們在網路上具有視覺吸引力。現 在將有多達 40,000 頁的資料可在線獲取,涵蓋從生物學到音樂等各個主題。

非洲一直以來都有深厚文化以及高度發達的文明,這是鐵一般事實。

而且,桑海帝國在鼎盛時期領土涵蓋了現在的馬利、尼日、奈及利亞、茅利 塔尼亞、塞內加爾、幾內亞海岸的其他大部分國家和阿爾及利亞。它的影響 力遠及喀麥隆,涵蓋了曼德人、古爾人、多貢人、柏柏爾人、阿拉伯人、富 拉人、沃洛夫人、豪薩人、索寧克人、阿坎人和約魯巴人的廣大相鄰的民族 語言、文化和政治空間。

Sorko 人帶來了造船知識,而 Gao 人則擅長捕獵河馬和鱷魚等河流動物。Do 人是熟練的農民,他們在河岸邊種植農作物。當桑海人騎馬抵達時,所有這 些人都被桑海統治所征服。幾個世紀以來,所有這些人都會融合成一個單一 的民族語言群體。

在阿斯基亞

Askia Mohammad I,約1443 1538)的統治下,

軍隊被改革為一支專職職業軍隊,他有效地重組了帝國的結構。

阿斯基亞·穆罕默德是一位軍事領袖,也是一位學者。他對天文學很感興趣, 在他的帝國建造了天文台,並僱用了天文學家。在他的統治下,帝國各地修 建了學校,廷巴克圖的桑科雷大學也得到了擴建。他促進了與其他穆斯林國

家的貿易和關係,許多技術工人從阿拉伯、埃及、摩洛哥和西班牙穆斯林國 家移居到桑海工作。這些國家也與桑海互派大使,增強了阿斯基亞 穆罕默德 的外交影響力。

桑海帝國是當時非洲的一個強大國家,它透過各種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透過貿易和外交。它崛起然後轟然崩塌,就像世界各地的帝國一樣。

桑海帝國的重要之處在於它挑戰了西方對非洲歷史和非洲人民能力的認識。

相很少人會在中學教科書中讀桑海帝國的歷史,反而對歐洲的文藝復興、啟 蒙運動、工業革命、議會制度之類東西就瞭如指掌。問題就在這裏。

難怪德國納粹黨黨衛軍的上校派普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在 19 世紀,歐洲人對非洲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叫做「黑暗大陸」(Dark Continent)。

其實歐洲人至少在 2000 年前就已經對非洲有了相當多的了解,但歐洲領導 人開始故意忽視早期的資訊來源,以證明殖民主義和反黑人主義的合理性。

白人將非洲稱為「黑暗大陸」,因為他們想讓奴役黑人和開發非洲資源合法 化。

在啟蒙運動期間,歐洲人開發了新的製圖標準和工具,由於他們不確定非洲 的湖泊、山脈和城市的確切位置,因此他們開始將它們從流行地圖上抹去。

許多學術地圖仍然包含更多細節,但由於新的標準,前往非洲的歐洲探險 家 Burton、 Livingstone、Speke 和 Stanley 被認為(重新)發現了 非洲人引導他們到達的山脈、河流和王國。

這些探險家繪製的地圖確實擴大了人們的認知範圍,但它們也幫助創造了黑 暗大陸的神話。這個短語本身實際上是由英國探險家亨利 莫頓 史坦利爵士

(Sir Henry Morton Stanley,1841年1月28日 1904年5月10日)推廣的,他

(為了提高銷量)將他的其中一本小說命名為《穿越黑暗大陸》,將另一本 小說命名為《最黑暗的非洲》。不過,史坦利本人回憶說,他在出發執行任 務前已經閱讀了130多本有關非洲的書籍。

大多數帝國的建立都是從對可以獲得的貿易和商業利益的認識開始的。就非 洲而言,吞併整個大陸是為了實現3個目的:冒險精神(以及白人歐洲人對非 洲及其人民和資源的權利感,他們可以據此索取和利用這些資源)、「教化 當地人」的傲慢願望(導致非洲歷史、成就和文化的故意抹去)以及消滅奴 隸貿易的希望。

H. Ryder Haggard、Joseph Conrad,與 Rudyard Kipling 等 作家都對黑暗大陸進行了浪漫化和種族主義的描述,認為黑暗大陸需要堅強 (且白人)的冒險家來拯救。

這些征服建立了明確的二元性:黑暗與光明、非洲與西方。歐洲人認為非洲 的氣候會導致智力衰退和身體殘疾。他們想像森林是無情的、充滿野獸的; 鱷魚在那裡等候,在險惡的寂靜中漂浮在大河中。歐洲人認為危險、疾病和 死亡是未知的現實的一部分,也是坐在扶手椅上的探險家頭腦中創造的奇異 幻想。約瑟夫 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年12月3日 1924年8月3日)和 威廉·索美塞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年1月25日 1965 年12月16日)的小說將惡劣的自然和疾病肆虐的環境描繪成帶有邪惡色彩的 人物。

英國 18 世紀的黑人廢奴主義者正在努力反對英國的奴役行為。他們出版了小 冊子,描述了種植園奴役的恐怖殘酷和不人道。在殖民地,英國人也對以前 被奴役的人們不願繼續以極低的工資在種植園工作感到沮喪。為了報復,英 國人不再把非洲人描繪成人類,而是懶惰的遊手好閒者、罪犯或奴隸的邪惡

商人。

同時,傳教士開始前往非洲。他們的目標是:讓盡可能多的非洲人皈依基督 教 以犧牲現有的非洲宗教、習俗和文化為代價。非洲人民已經建立了自 己的文明、文化和知識,特別是關於自己的土地和環境。這些歐洲基督教傳 教士實施的文化抹殺給幾代人造成了重大傷害,同時也試圖使非洲人遠離自 己的環境

這反過來又使他們更容易受到帝國主義利益的破壞和剝削。

幾十年後,當傳教士在許多地區仍然沒有找到皈依者時,他們開始說非洲人 的心是無法觸及的,「被鎖在黑暗裡」。傳教士們沒有理解非洲人民為何不

希望自己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被外國人取代,而是採取了熟悉的策略:報復。

他們將非洲人描繪成與西方人有著根本「差異」的人,並隔絕於基督教的 「救贖之光」,進一步傳播了針對非洲及其人民的不准確且深刻的種族主義 刻板印象。

時至今日,世人對於非洲人的刻板印象仍然未消失,一切都是拜打着宗教招 牌的人渣所賜。

而巴斯克民族的苦難,也是來自同一個源頭。

主要的迫害事件來自兩段時期,第一次是巴斯克地區的史上最大的女巫審判 事件,第二次是獨裁者佛朗哥時代强迫巴斯克人改信天主教,在本書內文會 有詳細交待。

與「黑暗大陸」的例子一樣,以上例子都有教會的積極參與,都是有着冠冕 堂皇的理由。

1 - 從《羅蘭之歌》說起

未讀過歷史的人不一定知道誰是查理曼大帝,但通常都玩過樸克的人一定見 過他的肖像。在 52 張牌中,撲克牌紅心 K 就是查理曼,另外,他也是法國塔 羅牌上的人物。由此看來,可以推斷,這位人物在歷史上必定相當重要。

事實上,查理曼(Charlemagne,742 年 4 月 2 日 814 年 1 月 28 日)有 「歐洲之父」(拉丁語:Pater Europae)之稱。自羅馬帝國以來,查理曼首 度統一了西歐大部分地區,為後世的法國、德國以及低地諸國作為一個政治 實體奠下了基石。

他在 768 年登上法蘭克王國王位及在 774 年取得倫巴底國王的頭銜。自 800 年起,為羅馬人的皇帝,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覆亡 3 個世紀後的首位受教宗 認可的皇帝。其所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

查理曼的統治帶動了卡洛林文藝復興,是西方教會一段文學、藝術、宗教典 籍、建築、法律哲學的興盛時期,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因為其 功績顯著,導致後世所有的神聖羅馬皇帝、法國君主和德國君主都認為是傳 承自查理曼統治下的法蘭克帝國。

查理曼於 814 年去世,當了皇帝超過 13 年。

查理曼開創了使用武力迫使異教徒皈依基督宗教的先河。查理曼爲製造基督 徒而使用暴力的做法成爲之後一千年的典範。

查理曼和他的兄弟卡洛曼(Carloman)在他們的父親於 771 年去世後成爲法

蘭克人的共同統治者。然而,卡洛曼在加冕的同年就去世了,查理曼成爲法 蘭克人唯一的國王。他在加冕後不久就帶領軍隊與北部的異教徒薩克森 (Saxons)人開戰。

薩克森戰爭始於 772 年。作爲第一個軍事行動,查理曼就毀壞了薩克森人用 於崇拜神靈的聖樹伊爾明蘇爾 (Irminsul),這是古代薩克森人崇拜的神祇, 被認爲是象徵著智慧和力量的世界白蠟樹,這個神祇在薩克森文化和傳統中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一舉動直擊敵方異教意識形態的核心。從那時起,查 理曼連戰連捷。面對成功,他越來越確信上帝的恩寵與他同在。爲了向上帝

表示忠心,查理曼強迫戰俘承認基督並受洗。查理曼將薩克森人視爲迷途的 靈魂,需要「勉強進來」。

他認爲自己的軍事遠征是他和法蘭克人民的基督徒責任。

薩克森王國(Saxony)最終在 804 年因被征服而「皈依」,經歷了 18 次血 腥的戰爭,造成了幾千人死傷和另外幾千人流離失所。

《羅蘭之歌》(Song of Roland)是法國英雄史詩,中世紀武功歌的代表作 品。全詩共分為 291 節,長 4002 行 ,以當時民間語言羅曼語寫成。英雄史 詩是法國最古老的文學,改編自西元 778 年查理曼統治時期發生的隆塞斯瓦 耶斯隘口戰役。它是現存最古老的重要法語文學,在各種手稿中皆有提及, 證明了它在 12 世紀至 14 世紀間,廣大且長久的流行。

這部史詩以描寫查理大帝的勝利開始。查理曼大帝率大軍在西班牙轉戰 7 年, 無往而不勝。只有信奉伊斯蘭教的馬席勒國王尚未被征服,他面對查理曼大 帝的大軍壓境,一面遣使求和,一面陰謀襲擊敵軍。

查理曼大帝召集眾將商議,他的外甥羅蘭騎士主戰。另一騎士加奈隆受了敵 人的賄賂,主張議和。羅蘭建議派加奈隆去敵營探聽虛實。這是一個有生命 危險的使命。加奈隆懷恨羅蘭,陰謀報復。到了敵營,加奈隆叛變。他與敵 人合謀,設重兵在山谷中伏擊羅蘭率領的兩萬名騎兵。

當羅蘭的軍隊行至荊棘谷,遭到40萬摩爾人軍隊的伏擊。羅蘭率軍英勇迎戰, 但因眾寡懸殊,終於全軍覆滅,羅蘭英勇戰死。羅蘭的好友奧里維曾3次勸他 吹起號角,呼喚查理曼回兵來救,都被羅蘭拒絕。直到最後才吹起號角,但 為時已晚。查理曼大帝趕到,看到的只是遍野橫陳的法蘭克人的屍體。查理 曼率軍追擊,大敗敵人。回國以後,將賣國賊加奈隆處以四馬分屍的極刑。

作品具有很大的傳說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觀點和願望。歷史上 查理曼大帝當政年代在768至814年之間。他經過了長期的徵戰,建立了龐大 的帝國。在後世人民的心目中,這是封建王國統一和強盛時期,人民可以得 到生息繁榮的機會。因此詩歌中的查理曼大帝是人民理想的君主形象。

羅蘭忠君愛國,為了保衛疆土與人民的生命財產,不惜戰鬥到流盡最後一滴 血,他是理想的封建騎士的形象。

整首《羅蘭之歌》反映了人民對上升中的封建集權勢力的期待,要求法蘭西

王國既無外侮,又無內亂,建成一個使人民能安居樂業的封建等級制的君主 專制國家。

與中世紀的一般文學作品一樣,《羅蘭之歌》也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是 由於當時教會是文化的唯一掌握者,人民的文化修養離不開教會的影響,一

切武功歌(包括《羅蘭之歌》在內)的最早手抄本也是修道院中的僧侶完成 的,他們在傳抄的過程中不斷地為作品加上宗教色彩,並認為這樣加工是他 們的神聖責任。

這部史詩被認為是描述查理曼與巴斯克人戰爭的史實,但是後人撰寫史詩時, 往往將巴斯克換成回教徒,或是西班牙人。由於西班牙人與回教徒當時都不 信奉基督教,因此後人認為這是一場宗教戰爭,因為其中一個對抗西班牙的 版本,西班牙君主曾經要求查理曼大帝撤退,其條件就是,西班牙將會改信

基督宗教。

主角羅蘭侯爵是查理大帝手下大將,十二聖騎士之一。

巴斯克人(Basques)素以勇武著稱。西元778年,這個弱小的民族曾在龍塞

斯瓦列斯山口大敗不可一世的查里曼大帝的軍隊。

直到今天,巴斯克人仍特立獨行,拒絕融入歐洲、融入西班牙。為了爭取自

治乃至獨立,巴斯克人進行了長期不斷的鬥爭,甚至不惜採取暴力手段,經 常製造恐怖事件。

在《羅蘭之歌》中,歷史細節和與巴斯克人的緊張關係被轉移到穆斯林身上, 而穆斯林被描繪成主要敵人。轉移的作用是將人們的注意力從歐洲內部衝突 所帶來的不適轉移到更遙遠、外部和意識形態對立的群體。透過將敵人從巴 斯克人(他們和法蘭克人一樣,都是原始歐洲人)轉變為穆斯林,這部史詩

將戰爭變成了歐洲與伊斯蘭教之間一場宏大且道德明確的衝突,與當時的文 化和宗教十字軍東征狂熱相一致。這種轉移有助於強化一種更簡單、更令人 信服的道德二分法,同時掩蓋歐洲內部政治緊張局勢中不那麼光彩的現實。

羅蘭和查理曼的形象凝聚了多種英雄品質,體現了中世紀民眾希望在他們的 領導人身上看到的忠誠、勇氣和虔誠的理想。透過濃縮,這些歷史人物被賦 予了誇張、理想化的特質,使其代表了更廣泛的道德鬥爭,體現了英雄的幻 想。

同樣地,穆斯林反對者將所有被視為非基督宗教或對基督宗教身份構成威脅 的特徵

兇猛、狡猾、反對宗教

濃縮為一種對抗力量,鞏固了歐 洲與基督教之間的平衡,而異教徒巴斯克人曾威脅要破壞這種平衡。這種簡 化有助於創造一個清晰的、神話般的敘事,透過一小部分栩栩如生的人物來

體現一系列複雜的歷史焦慮。

《羅蘭之歌》現存的手稿與第一次十字軍東徵 (1096年-99年) 同時代,因此

很可能是激發十字軍騎士的騎士精神和勇氣的極佳的宣傳作品。查理曼大帝 的宮廷編年史家艾因哈德告訴我們,查理曼大帝從西班牙「返回比利牛斯山 時 遇到了巴斯克人

布列塔尼邊疆區的領主羅蘭和其他許多人都在那場衝突 中喪生」。

數千年來,巴斯克人一直居住在現代法國和西班牙交界的西比利牛斯山脈地 區。巴斯克人和他們的語言在西歐屬於基因和語言上的孤立體。古遺傳學家 和語言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對巴斯克語的起源問題感到困惑。現代學者宣揚這 樣的觀點:巴斯克人是克羅馬農人的直系後裔,克羅馬農人是歐洲最初的智 人殖民者(約西元前 56,800 年)。

就像羅蘭的傳說一樣,這個理論已被推翻,巴斯克人的基因隔離被認為是由 於與其他古代民族「未能融合」而導致的,這些民族包括凱爾特人、腓尼基 人、羅馬人、迦太基人、哥德人和法蘭克人,而這些民族自鐵器時代以來就 已遍布伊比利亞半島的其他地區。

巴斯克人似乎已經與羅馬帝國達成了相對的自治,但山區仍有少量羅馬人的 影響。巴斯克語是這種文化孤立主義和保守主義的明證:在青銅時代(公元 前 3000 年左右)印歐語系傳播並佔據主導地位之前,巴斯克語是新石器時 代歐洲農民(公元前 8000-6000 年)使用的古歐語系的唯一現代後裔。

《羅蘭之歌》描述了查理曼大帝的侄子羅蘭率領查理曼大帝的後衛部隊穿過 龍塞斯瓦耶斯山口,卻遭到穆斯林伏擊和屠殺的故事。事實上,襲擊羅蘭的 是巴斯克人。《羅蘭之歌》寫於 1040 年至 1115 年之間,而龍塞斯瓦列斯山 口戰役(巴斯克語為 Orreaga)則發生於 778 年。巴斯克人發動攻擊是為了

報復潘普洛納城牆先前被摧毀。一些報道稱整座城市都被摧毀了。

以下是維基資料:

「龍塞斯瓦列斯山口戰役(西班牙語:Batalla de Roncesvalles)是一場發生 於778

年的戰役,身兼布列塔尼邊疆區的長官,與查理曼殿後軍隊的指揮官的 羅蘭,在此戰役中被巴斯克人擊敗。」

「此戰發生於龍塞斯瓦列斯附近的龍塞斯瓦列斯山口,這是一個位於庇里牛 斯深山的高山山口,位於今日西班牙北部,靠近法國邊境。」

「經過數年後,這場戰役被口頭傳說浪漫化為一場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衝 突,然而事實上戰役的雙方皆為基督徒。這個傳說在 11 世紀被重寫成《羅蘭

之歌》,這是現存最古老的法語文學重要作品,另外被寫進《瘋狂奧蘭 多》 最有名的一部義大利文學作品之一。」

當年大敗這位歐洲之父,並且被人改寫成回教徒的,就是鮮為人知的巴斯克 人。

參考自:

https://medium.com/@evansd66/the-song-of-roland-and-the-dream-ofeurope-9964297e6cf4

https://www.medievalchronicles.com/medieval-music/medievalsongs/song-of-roland/

https://mark-patton.blogspot.com/2015/04/the-song-of-roland-makingof-medieval.html

https://www.newworldencyclopedia.org/entry/The_Song_of_Roland https://engelsbergideas.com/notebook/who-are-the-basques/

https://buber.net/Basque/2019/01/27/basque-fact-of-the-week-the-songof-roland-is-really-about-the-basques/

2 - 巴斯克地區傳說的巨人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諾瓦·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1976 年 2 月 24

日 )於 2011 年出版的作品《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講述了人類從石器時代至 21 世紀的演化與發 展史,並將人類歷史分為 4 個階段: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 與科學革命。

自 2011 年希伯來文版出版以來,該書已被翻譯為 45 種語言(2017 年 6 月)。 2014 年,其中文版出版。2015 年,該書獲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2016 年,獲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

該書主要從自然科學特別是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歷史。哈拉瑞認

為生物學限定了人類活動的極限,而文化則塑造了在極限以內所發生的事情。 歷史學科則是對文化變遷的記錄。

哈拉瑞在書中將從石器時代至今天智人的演化歷史分為了 4 個階段:

認知革命 (約公元前 70,000 年,智人演化產生了想像力)

農業革命 (約公元前 10,000 年,農業開始發展)

人類的融合統一 (人類政治組織逐漸融合統一為一個「全球帝國」)

科學革命 (約公元 1500 年至今,出現了現代科學)

書中指出,「智人之所以得以統治地球,是因為智人是唯一可以『大規模地』 且『靈活地』合作的物種」,是哈拉瑞在《認知革命》中的最主要觀點。哈 拉瑞認為,史前智人的活動,是包括尼安德塔人等其他人屬物種以及大量其 他的大型動物滅絕的重要原因。而智人之所以可以在大規模範圍內進行靈活 的合作的原因,是因為在「認知革命」之後,「智人擁有了創造及相信虛構

事物和故事的能力」,這些虛構事物和故事包括了神、國家、民族、企業、 錢、人權等。

哈拉瑞在書中聲稱,人類所有大規模合作的系統,包括宗教、政治體制、貿 易、法律制度等,都由於智人獨特的對「虛構事物和故事」的認知能力而產 生。同時,哈拉瑞將金錢視為一種相互信任的系統,並將政治和經濟系統視 為或多或少與宗教類似的系統。哈拉瑞認為,只有智人可以談論他們從未見 過,摸不到或聞不到的所有種類的實體,虛構事物和故事不僅使我們能夠想 像事物,而且使我們能夠集體想像。

簡單來說,「擁有了創造及相信虛構事物和故事的能力」就是智人與尼安德 塔人的最大分別。

智人(學名:Homo sapiens,意為「有智慧的人類」)是脊椎動物亞門哺乳 綱靈長目人科人屬唯一現存的物種,在演化生物學上分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兩個演化階段,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早期智人又可稱古人,晚期智人則 為新人,此外還有已滅絕的亞種長者智人。晚期智人在體質特徵上和現代人 已沒有明顯差異,能精製石器和骨器,懂得繪畫、雕刻等藝術,能修建簡單 房屋,男女有明確分工。

尼安德塔人(學名:Homo neanderthalensis 或 H.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 簡稱尼人)是已滅絕的早期智人物種(或亞種),直至4萬年前仍生活在歐洲。

關於其滅絕原因有許多猜想,包括人口因素,例如族群過小和近親繁殖問題、 競爭取代、與智人的雜交和同化、氣候變化、疾病,或所有上述因素的組合。

尼安德塔人的技藝相當精湛,他們創造了舊石器時代的莫斯特文化。他們會 生火,搭建掛爐,利用樺焦油作為粘合劑,也會編制並製作簡單的衣物、被 褥和雨披。他們甚至掌握航海技術,能夠穿行地中海。他們會使用草藥,醫

治重疾,儲存食物,掌握多種烹飪技巧(例如烤、煮和煙燻)。他們的食物 來源廣泛,主要捕獵有蹄類動物,但也包括其它大型動物、植物、小型哺乳 類、鳥類、水生動物和採集海洋資源。雖然作為頂級捕食者,他們也需要同 洞熊、穴獅、洞鬣狗等大型捕食者競爭。許多舊石器藝術都被認為是出自尼 安德塔人之手,他們或許將鳥類羽毛和貝殼作為裝飾,收集水晶和化石,在 岩石上雕刻,製作音樂(證據包括 Divje 貝貝長笛)。他們在西班牙史前洞 穴中遺留的藝術可追溯至6.5萬年前,不過這個結論仍有爭議。尼安德塔人或 許有口頭言語能力,也有人聲稱他們有自己的宗教。

相比現代人類,尼安德塔人的體格更加健壯,四肢更短。研究者通常認為這 種形態特徵是為適應當時歐洲寒冷的環境,不過也有人提出這可能是對溫暖 森林環境中快速奔跑的適應。尼安德塔人對寒冷環境的特化還包括特殊的身 體脂肪儲存機制,以及可更有效加熱空氣的大鼻腔(雖然這種變化可能更多 是源於遺傳漂變)。

尼安德塔人男性平均身高165cm,女性153cm,與工業革命前的現代人類相當。

尼安德塔人的腦容量比現代人類更大,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600cm3和 1,300cm3。相比現代人類,尼安德塔人有更長的頭骨和更小的頂葉和小腦, 形態學常根據上述特徵辨識樣本所屬物種。

所以,無論體格與智力上,尼安德塔人都不比智人遜色。

據說,巴斯克人的文明很多都是從尼安德塔人那裏學習得來的。

尼安德特人與我們的智人祖先在這些森林中共同生活了近 10,000 年。儘管大 約 4 萬年前尼安德特人滅絕的原因仍不清楚,但人類學家已經證明,此時的 尼安德特人實際上比現有的智人更為發達。

尼安德特人被認為豎立了第一塊巨石,並在他們居住的洞穴內建造了木屋。

事實證明他們是熟練的獵人和工具製造者,掌握了用樺樹樹脂製作膠水的工 藝,這種膠水可用於將石頭和木頭粘合在一起以製造某些工具。看起來

Basajaun 和尼安德塔人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巧合的是 或者不 是 尼安德塔人最後滅絕的地點之一就是伊比利半島北部的比利牛斯山脈。

巴斯克人類學家、民族誌學家和祭司 José Miguel de Barandiarán(1889 年 12 月 31 日 - 1991 年 12 月 21 日) 在他的《巴斯克神話與傳說》(Basque

Myths and Legends)一書中寫到了 Baxajaun(巴斯克語中用 x 代替 s):

「Baxajaun,森林之王,是居住在森林最深處或位於顯眼位置的洞穴中的精 靈。它有著高大的人形身軀,全身長滿毛髮。它的長髮向前垂至膝蓋,遮住 了臉部、胸部和腹部。它是羊群的守護神。當暴風雨來臨時,它會在山中發 出呼喊,以便牧羊人能夠將羊群趕進羊圈。當 Baxajaun 在羊圈附近時,狼不 會靠近。羊會同時搖晃和搖鈴鐺,以宣告它的到來。這樣,牧羊人就可以安 然入睡了,因為他們知道,無論是夜晚還是白天,羊群的大敵狼都不會來打 擾他們。

Barandiarán 繼續說道,儘管 Baxajaun 有時被描繪成一個令人恐懼的生物, 性格邪惡,擁有巨大的力量和非凡的敏捷性,但在其他故事中,他是第一個

讓人類學會種植穀物的農民,也是第一個鐵匠和第一個磨坊主,人類從他那 裡偷走了製造鋸子、磨坊軸和金屬加工的秘密。他重述了一些關於這個主題 的故事:

「在阿陶恩(Ataun),人們說 Baxajaun 在鎮上的穆斯基亞山上種植小麥。

一位勇敢的人 San Martinico 前往他們的洞穴拜訪他們。他與那些幽 靈爭論著,故意跌倒在那裡的一堆麥子上,他的巴斯克鞋裡裝滿了麥粒。因 此,當他回到城鎮時,他的鞋子帶著珍貴穀物的種子。發現這一點後,

Baxajaun 向 San Martinico 扔出了斧頭,但是沒有擊中,也沒能阻止小麥的 種植在世界各地傳播。

San Martinico(或巴斯克語中的 San Martin Txiki)的意思是「小聖馬丁」, 他是巴斯克神話中的騙子人物,就像普羅米修斯一樣。

根據奧亞爾孫(Oiartzun)地區的傳說,San Martin Txiki 不知道如何製作鋸 子,但他知道 Baxajaun 掌握了秘密。所以他決定用詭計從Baxajaun 口中套 出這個秘密。他派一名僕人到鎮上宣告,San Martin Txiki 確實製造了一把鋸 子。聽到這裡,Baxajaun 問僕人:「你的主人看到過栗子樹葉嗎?」(栗子 葉呈鋸齒狀。)

「他沒見過,但他會見到的,」僕人回答道,他後來告訴 San Martin Txiki 發 生了什麼事。就這樣,鋸子的製作技術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根據科爾特蘇維(Kortezubi)的傳說,San Martin Txiki 用同樣的技巧成功地 學會了 Baxajaun 如何將兩塊鐵焊接在一起。他命令傳令官士宣佈他發現了烙 鐵的焊接工藝。Baxajaun 問使者:「他是否用陶土中的水灑在鐵塊上?」

「他沒有,但他會的。」他回答。由於這個新秘密,烙鐵技術被傳遍了世界 各地。

薩爾(Sara)的一個傳說解釋說,San Martin 的磨坊的軸是用橡木製成的, 當用它來轉動輪子時就會燒毀。但是,Baxajaun 的磨坊的軸可以使用很久。

San Martin 宣布他的工廠現在可正常運作。

「這意味著他使用了由赤楊樹製成的軸,」Baxajaun 回答。

「他將會用一個,」傳令官回答。因此,多虧了 San Martin Txiki 的妙計,全 世界的人們都能夠從磨坊的使用中受益。

Baxajaun

在維基百科中譯作巴薩毫恩(Basajaun),是在法國和西班牙國界

之間的巴斯克地區傳說的巨人,平時棲息在山洞,會飼養山羊、綿羊,比巴 斯克人更早從事小麥耕種與鐵器工藝的製作。人們認為它們可以建造巨石、

保護牲畜群,並向人類傳授農業和鐵器加工等技能。其妻子叫巴薩安卓 (basaandre、basaandere),會引誘男人來吃。

在西班牙的頭條新聞報(periodico arriba)1968 年 2 月 27 日報道,指出在 巴塞隆拿附近的維洛比,有一種全身毛茸茸的巨人出沒。

這種生物也出現在阿拉貢神話中(Aragonese mythology),在 Tena、安索 (Ansó)和布羅托(Broto)山谷,這些地方保留了巴斯克地名。那裡的人稱

之為 Basajarau、Bonjarau 或 Bosnerau。

一些作者認為,Basajaun 神話是早期人類與伊比利亞半島尼安德塔人接觸的 民間記憶。

不少學者已經提出了幾種獨特的理論,試圖證明巴斯克語確實是古老歐洲的 殘餘。古歐洲是一個用來表示印歐民族大規模遷徙之前的歐洲的術語。在幾 個巴斯克語單字中可以找到這樣的證據:aizto(刀)、aizkora(斧頭)、 aitzur(鋤頭)、 aiztur(鉗子)。這些字源自於"haitz"這個詞,意為石頭, 這表示這種語言在使用石器工具的時期就已經存在。

但巴斯克人與前印歐民族在基因上有多少共同之處仍有爭議。毫無疑問,在 某個時候會發生混合,就像整個歐洲人口的情況一樣。所有歐洲人的血液中 仍保留著大量原始歐洲人的 DNA。仔細分析一些最古老的歐洲神話和傳統, 我們應該能夠發現口頭傳統的殘餘,這些傳統以神話的形式代代相傳。這些

口傳傳統可以告訴我們更多關於幾千年前歐洲人民風俗習慣截然不同的時代 的情況。

Basajaun 被描繪成一個體格健壯、身上長滿毛髮的男人,是個剛邁向文明的 古代人。換句話說,Basajaun 的描述與尼安德塔人,甚至歐洲早期現代人類

(EEMH,又稱克羅馬農人)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如果我們深入挖掘,就會發現有趣的是,尼安德塔人在從歐洲其他地區消失 後,在現代巴斯克地區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所謂的伊比利亞尼安德塔人一 直生活在比利牛斯山脈的埃布羅河地區,直到大約 35,000 年前,甚至可能更 晚。該地區幾乎與現代巴斯克地區完全重疊。

人們普遍認為尼安德塔人的技術相當先進,擁有複雜的石器工業、編織、用 火、原始藝術、原始航海、原始音樂等。與尼安德塔人有關的大量考古發現, 打破了早期類人猿是手持大棍棒的「穴居人」的刻板印象。

在2008年,芬蘭語言學家 Kalevi Wilk 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理論。Wilk 提出,巴 斯克語實際上是一個更廣泛的語系的殘餘,這個語系曾在整個古歐洲使用, 後來隨著印歐人及其語言的到來而逐漸向西傳播。就連著名已故學者瑪利亞· 金布塔斯 (Marija Gimbutienė,1921年1月23日 - 1994年2月2日)也堅定地

表示:「巴斯克語是古代西歐語言的前印歐語系遺跡。它是唯一在過去三千 年間經受住印歐語系入侵和文化影響而倖存下來的土著語言。在其著名作品 《活著的女神》(The Living Goddess)中,她對巴斯克人進行了深入的思

考,並自信地指出「毫無疑問,巴斯克人是古老的歐洲人,他們的傳統直接 傳承於新石器時代。」

可以假設,Basajaun 神話話講述了巴斯克人(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孤立 的原始歐洲人,他們仍然依賴原始工業和石器時代工具)與新興的新石器時

代文化的更先進的定居者接觸的時代。新興文化是由巨石建造者建造的,他 們帶來了一系列先進技術,如農業、動物馴養、精製石器,以及新石器時代 晚期和銅石並用時代早期冶金術的出現。

巨人的說法或許是文學加工的,又可能的確有巨人,却是另有其人

參考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7%B1%BB%E7%AE%80%E5% 8F%B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0%BC%E5%AE%89%E5%BE%B7%E7% 89%B9%E4%BA%BA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europe/basajaun-001422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ajaun

https://www.ancientpages.com/2020/08/27/basajaun-giant-blacksmithlord-of-the-woods-and-how-people-learned-secrets-of-agriculture/

https://sareoso.wordpress.com/2020/06/23/basajaun-the-lord-of-theforest/

https://www.pyreneanexperience.com/basajaun-and-basque-mythology/

3 - 奇怪的孤立語言

西班牙法西斯獨裁政權領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General Francisco

Franco,1892 年-1975 年)的軍隊於 1930 年在西班牙內戰中獲勝,推翻了當 時民選的左派政府。自此,他建立起了一個獨裁政權,並宣布成為國家元首, 一直牢牢掌握著國家大權,直到 1975 年去世。之後,西班牙過渡為民主政權。

從 1939 年開始,佛朗哥一直統治西班牙。在血腥的西班牙內戰期間,他在納 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幫助下上台執政,他的民族主義勢力推翻了民主選 舉產生的第二共和國。

佛朗哥採用「El Caudillo」(領袖)的稱號,迫害政治對手,壓制西班牙巴斯 克和加泰羅尼亞地區的文化和語言,譴責媒體,並對國家施加絕對控制。

1936 年 7 月 18 日,軍官發動了一場多重起義,使他們控制了該國西半部的大 部分地區。佛朗哥的角色是飛往摩洛哥並開始向大陸運送軍隊。他還與納粹 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進行了接觸,確保了在整個西班牙內戰期間持續的武器 和其他援助。

幾個月內,佛朗哥被任命為反叛國民黨政府的負責人和武裝部隊的總司令。

他通過確保天主教會的支持,結合法西斯和君主主義政黨,以及解散所有其 他政黨來統一支持為基礎。與此同時,在北方的路上,他的同黨包括法西斯 民兵組織 ,在巴達霍斯鎮用機槍殺了數百甚至數千名共和黨人。

1936 年 11 月,長槍黨創始人何塞 安東尼奧 普里莫 德里維拉(José Antonio

Primo de Rivera,1903 年 4 月 24 日- 1936 年 11 月 20 日)被執行死刑後,

1937 年 4 月,佛朗哥控制了長槍黨(Falangistas)。此後,一些卡洛斯主義 者被整合入長槍黨,成為佛朗哥時期的代表政黨,其意識形態包括國家工團

主義、國家天主教主義、極權主義等被合稱為「長槍黨主義」 (Falangismo),成為佛朗哥時期西班牙的主要意識形態。

在發動反共和政府的武裝叛亂後得到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支持。佛朗哥是典 型的民族主義和投機主義者,在他統治期間,對內實行軍國主義的統治,鎮 壓反法西斯革命運動和共產主義運動,對外實行侵略擴張和親納粹德國、法 西斯意大利的政策。

內部分裂的共和黨人儘管有蘇聯的支持,仍然無法阻止他們自己的政治對手, 但他們無法阻止緩慢的民族主義進步和國際趨勢的影響。德國和意大利的轟 炸幫助國民黨在 1937 年征服了巴斯克人的土地和阿斯圖里亞斯。1939 年 1 月 巴塞隆拿是共和黨抵抗運動的核心,3 月在馬德里投降,有效地結束了這次 內戰的衝擊。

佛朗哥本人在 20 世紀 40 年代中期承認他鎖定了 26,000 名政治犯。佛朗哥政 權也基本上使天主教成為唯一被容忍的宗教,在家庭之外禁止加泰羅尼亞語 和巴斯克語,禁止加泰羅尼亞人和巴斯克人結婚並造新生兒,禁止工會,促 進經濟自給自足政策,並建立一個龐大的秘密警察組織來監視公民。

突顯天主教的角色和強化民族主義教育,是佛朗哥政權改造人民思想,確保 人民不願反抗,甚至積極支持政府的重要措施。為此,政府大量建立神學院, 積極招募神職人員,規定宗教課程為所有學校的必修課程,由國家給予神學 院補貼並負擔教師的大部分工資。在政府的努力下,西班牙教士的人數從 1934 年的 7,000 人增加到 1952 年的 18,000 人。

在語言政策上,在二戰後,佛朗哥開始了文化大一統的政策。具體表現在對 西班牙東北部方言加泰隆尼亞語的限制和推行標準的西班牙語政策。由於西 班牙東北的加泰隆尼亞地區最大的城市巴塞隆納是最後一個進入佛朗哥政權

統治的城市,因此,佛朗哥的法西斯主義政府對加泰隆尼亞的報復亦十分殘 酷,除了取消其1933年才成立的自治政府,更禁止加泰隆尼亞人使用自身的 語言。因用加泰隆尼亞語或支持共和政府,因而被佛朗哥殺害或迫害的加泰 隆尼亞人,更是不計其數。

根據維基百科,加泰隆尼亞人(Catalans)是屬於印歐語系的民族,分布在 伊比利半島的加泰隆尼亞地方。加泰隆尼亞人有以下兩種定義:

1)被認為屬於加泰隆尼亞民族的人。

2)以加泰隆尼亞語為母語的人。

但是,另一個被逼害的民族巴斯克人郤與加泰隆尼亞人截然不同,他們的語 言並不是印歐語系,他們所操的是一種十分罕有的獨立語言,加泰隆尼亞人 總人口約 8 百萬人,巴斯克人則只有約 3 百萬人。

1931 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之初,為了響應剛獲得自治的加泰隆尼亞, 西班牙曾試圖為巴斯克地區(巴斯克省和納瓦拉省)起草一部單一法規,但 在草案最初獲得壓倒性多數通過並召開了一輪市長會議後,1932 年,納瓦拉 省因投票有效性引發的激烈爭議而退出了該項目。

巴斯克民族主義者和左翼共和力量毫不氣餒,繼續努力製定法令,這次只針 對巴斯克西部省份阿拉瓦、吉普斯誇和比斯開,最終於 1936 年獲得批准,當 時西班牙內戰已經肆虐,並且比斯開實際上處於控制之中。

西班牙內戰結束後,新獨裁者開始將西班牙轉變為極權民族國家。佛朗哥政 權通過了針對西班牙境內所有少數民族(包括巴斯克人)的嚴厲法律,旨在 消滅他們的文化和語言。他將比斯開和吉普斯誇稱為「叛徒省」,並廢除了 這兩個省份剩餘的自治權。納瓦拉和阿拉瓦被允許保留一支小型地方警察部

隊,並限制稅收特權。

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政權的迫害在巴斯克地區引發了強烈反對,特別是

出現了新的政治運動,即「巴斯克地區與自由」( Euskadi Ta Askatasuna), 其巴斯克語縮寫為ETA,該組織在 1968 年開始系統性地使用武器。

在佛朗哥統治下的西班牙,巴斯克語的使用因政府的壓制政策而受到阻礙。

在巴斯克地區,「佛朗哥主義者的鎮壓不僅是政治性的,也是語言和文化上 的」。佛朗哥政權禁止巴斯克語在官方話語、教育和出版領域使用,禁止以 巴斯克語名字登記新生兒,甚至要求將墓碑上的巴斯克語鎘刻刪除。在某些 省份,巴斯克語的公開使用受到禁止,講巴斯克語的人會被罰款。公開使用 巴斯克語遭到了政權支持者的反對,他們常常將巴斯克語視為反佛朗哥主義 或分裂主義的標誌。

假如佛朗哥的政策一直延續下去,整個巴斯克民族就會就此滅亡。

然而,在 20 世紀 60 年代及以後,趨勢發生了逆轉,巴斯克的教育和出版業 開始蓬勃發展。作為這一進程的一部分, 20 世紀 60 年代末, 巴斯克語 (Euskaltzaindia)開發了一種標準化的巴斯克語言,稱為 "Euskara Batua" 。

關於巴斯克語,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完美地詮釋了它獨特的奇怪之 處。在神話中,魔鬼曾經試圖學習這種語言,以便挑選出他想送入地獄的巴 斯克人。但經過 7 年毫無成果的學習後,他不得不放棄。

這個寓言真實地講述巴斯克語有多麼難學。

巴斯克語(又稱 Euskar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孤立語言之一,其與任何其他現 存語言似乎都缺乏關聯,長期以來一直讓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感到困惑。

在巴斯克語中,人們稱自己為 euskaldunak ,單數為 euskaldun ,由 euskal(即「巴斯克語」)和-dun(即「擁有的人」)組成; euskaldun 的字面意 思是「巴斯克語使用者」。並非所有巴斯克人都講巴斯克語。因此,19 世紀 創造了新詞“ euskotar”(複數為“euskotarrak”),用來表示巴斯克人,無論 是否說巴斯克語。

西班牙語言學家 Alfonso Irigoyen 認為, euskara 一詞源自於古巴斯克語動 詞 enautsi (「說」)(比較現代巴斯克語 esan)和後綴-(k)ara(「(做某 事的)方式」)。因此,euskara 的字面意思是「說法」或「講話的方式」。

支持這一假設的證據之一是巴斯克作家 Esteban de Garibay 於 1571 年撰寫

的西班牙文書籍《歷史概要》(Compendio Historial)。他將巴斯克語的名 稱記錄為 enusquera。但這可能是個書寫錯誤。

19 世紀,巴斯克民族主義活動家薩維諾·阿拉納(Sabino Arana Goiri,1865

年 1 月 26 日 1903 年 11 月 25 日)提出了一個原始詞根 euzko,他認為該詞

來自 eguzkiko(「太陽的」,與原始太陽宗教的假設有關)。基於這個假定 的字根,阿拉納提議將一個獨立的巴斯克國家命名為"Euzkadi",該國由 7 個 巴斯克歷史領土組成。阿拉納的新詞“Euzkadi”(規範拼寫為 Euskadi )至今 仍在巴斯克語和西班牙語中廣泛使用,因為它現在是巴斯克自治區的官方名 稱。 使用巴斯克語的人超過一百萬人,他們幾乎全部居住在西班牙北部和法國南 部的巴斯克地區。這一區被比利牛斯山脈所環繞,儘管遭遇種種困難,巴斯 克語還是作為一種獨特的現象存活了下來,其神秘的起源故事至今仍未解開。

在佛朗哥統治期間,禁止使用西班牙語以外的任何語言,但巴斯克語仍然在 偏遠的山區鄉村城鎮和比斯開灣沿岸以及城市中安靜的家庭談話中倖存下來。

根據古代洞穴壁畫的發現,我們知道至少 14,000 年前人們就生活在這個地區,

當時人們講的原始語言可能與現代巴斯克語有關。

接下來是約 3500 年前的印歐語系移民潮,此時大多數現存歐洲語言的種子

已經散佈到整個歐洲大陸。然而,這種情況似乎並沒有發生在巴斯克地區本 身,因為該地區在地理上與其他地區隔絕。

巴斯克語是一種基因上孤立的語言;換句話說,它與其他已知的語系沒有關 係。正如經常發生的那些無法與任何其他語言群體聯繫起來的語言一樣,幾

個世紀以來人們提出了許多假設來解釋巴斯克語的起源。但迄今為止唯一合 理的理論是建立了巴斯克語與法國西南部使用的阿基坦語言之間的親緣關係。

然而,正如語言學家 Luis Michelena 所說:「巴斯克語歷史上的真正謎團不 在於它的起源,而是它至今的存續。」

儘管巴斯克語在地理上被羅曼語所包圍,但它是一種與羅曼語或任何其他語 言都沒有關係的孤立語言。大多數學者認為巴斯克語是史前歐洲前印歐語系 語言的最後殘存。

羅曼語族(Romance languages),又稱羅馬語族、拉丁語族,屬於印歐語 系義大利語族,是西元3至8世紀間從通俗拉丁語中衍生出來的現代語族,主 要包括古羅馬各南歐和東南歐行省的拉丁語方言演化而來的諸多現代語言。

自羅馬帝國瓦解後,原本統一的拉丁語也隨地區的不同而產生各類方言,這 些就是今日羅馬諸語言的雛型。

前印歐語指的是在印歐民族分布擴張至史前歐洲和南亞各地區前,這些地區 所使用的語言,並非單一語言,而這些語言之間也不一定互有關聯。現存最 古老的前印歐語文獻,可追溯至19世紀,見於現今土耳其中部的灰山 (Kültepe)地區,推估語言相當多樣,這些前印歐語據信最晚至公元前3000 年仍有發展,因此,我們可以預測這些前印歐語的發展應當早於或平行於後

來取代他們的印歐諸語。

一些前印歐語至今仍然留存;例如歐洲的巴斯克語,雖然母語使用者少於一 百萬人,但仍保有其本土生命力。與之相對地,又譬如,南亞的達羅毗荼語 系各語言分布區域遼闊,且合計有超過2億的母語使用者。一些語言只留存於 印歐語言的歷史底層之中。而有些語言(如伊特拉斯坎語)仍有石刻銘文記 錄。

除非應用傳統的比較方法來研究巴斯克方言之間的差異,否則可能無法重建 巴斯克語的史前史。人們對其起源知之甚少,但巴斯克語的早期形式很可能 在公元前 3 千年印歐語系抵達西歐之前就已經存在於現代巴斯克地區及其周 邊地區。

由此可見,在歐洲,巴斯克人是一群異類。

直到 20 世紀末,巴斯克語仍然是一種口頭傳承、很少用於書寫的語言。直到 2022 年,人們在一塊可追溯到西元前 80 年至 72 年之間的被稱為「伊魯卡 之手」(Hand of Irulegi) 的銘文被中發現了一個疑似巴斯克語單詞,這是 迄今為止該語言最早的證明。在一些羅馬時期的拉丁文銘文中也出現了巴斯 克人的名字。

直到 1545 年,第一本書才以巴斯克語印刷,這種語言並最終於 1968 年標準 化。

參考自:

https://kknews.cc/zh-hk/history/3qaagpy.html https://www.babbel.com/en/magazine/basque-language https://basqueculture.eus/en/the-land-of-basque/languag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que_languag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the_Basque_language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Basque-language

4 - 伊魯卡之手與巫術

在西元前 1 世紀,羅馬面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這段時期是羅馬共和國危機 的一部分,共和國危機本身從公元前 134 年持續到公元前 44 年,最終導致 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

塞多留戰爭(Sertorian War)是這段時期發生的最重大的衝突之一。它以其 主要煽動者和領導者塞多留(Quintus Sertorius,公元前 123 年-公元前 72 年)

的名字命名,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羅馬將軍和傑出的政治家。塞多留戰爭發 生於公元前 80 年至公元前 72 年之間,主要發生在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 和葡萄牙),當時羅馬人稱之為西班牙。

塞多留戰爭是一場內戰,爆發於公元前 80 年至公元前 71 年,參與者是流亡

的羅馬平民派和當地的伊比利亞部落,由塞多留和親蘇拉(Sulla,前 138 年 前 78 年)的羅馬元老院領導。戰爭始於西元前 80 年,塞多留的叛軍在 西里西亞海盜的幫助下,從北非入侵西班牙,並在貝蒂斯河擊敗了總督 Lucius Fufidius 的軍隊。

不久,塞多留叛軍就與馬爾庫斯·埃米利烏斯·雷比達(Marcus Aemilius Lepidus,約前 89 年 前 13 年或前 12 年)叛軍殘餘勢力匯合,擴充了他們 的隊伍;盧西塔尼(Lusitani)部落和 Gallaeci 部落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組 成了一支多民族起義軍。

塞多留是一位戰術天才,他贏得了當地居民的支持,建立了自己的軍隊,後 來避免了激烈的戰鬥,而是對羅馬共和國進行了一場長期的遊擊戰,並短暫 地控制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他很快就獲得了足夠的權力,建立了一個由 300 名流亡的人民黨人和伊比利亞半島酋長組成的新參議院。

然而,羅馬將軍龐培在兩次激戰中擊敗了塞多留叛軍,到公元前 73 至 72 年, 叛亂逐漸消亡,貴族們對失敗的塞多留共和國失去了信心,塞多留軍隊中的 羅馬士兵因塞多留對其西班牙盟友的優待而感到侮辱。西元前 72 年,塞多留

被他的副手 Marcus Perperna Vento 暗殺,因為 Marcus 缺乏塞多留的軍事 天賦。龐培伏擊並擊敗了 Marcus 的軍隊,Marcus 提出背叛塞多留在羅馬的 盟友以換取寬大處理。龐培同意了這筆交易,但為了防止再次爆發內戰,他 燒毀了罪證確鑿的信件,然後處決了 Marcus。

塞多留叛軍的失敗使得龐培的軍團得以返回義大利,擊敗了斯巴達克斯在義 大利南部的奴隸起義,而羅馬忠誠的伊比利亞盟友(如 Arevaci 人)被授予

羅馬公民身份以獎勵他們的忠誠。相反,塞多留的許多狂熱支持者則重新定 居在高盧南部,平定了伊比利亞。

2021年,一位語言專家破解了在西班牙一座鐵器時代城堡中發現的有 2100 年 歷史的青銅手上的奇怪符號。這些符號代表了迄今為止發現的用巴斯克語書 寫的「最早」的文本。

迄今為止,人們仍不清楚在西班牙北部的納瓦拉和巴斯克地區以及法國西南 部的古代巴斯克語或巴斯克語的起源。然而,2021年,一群考古學家在西班 牙納瓦拉潘普洛納南部的晚鐵器時代伊魯萊吉城堡中發掘出了青銅器「伊魯 卡之手」(Hand of Irulegi)。

「伊魯卡之手」是這項考古發現的暫定名稱。其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 1 世紀。

當時,正值剛才提及的塞多留戰爭時期,當地居民站到了某一邊,導致定居 點遭到攻擊,結果火勢蔓延到了整個防禦城鎮。

負責此次挖掘的阿蘭薩迪科學協會(Science Society Aranzadi)秘書 Juantxo Agirre Mauleon 介紹說,房屋的屋頂已經倒塌,因此廢墟下的考古

遺跡得以保存。這隻手可能懸在門上,為房子提供保護。

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道,「這種引人注目的手形設計在西

班牙及其鄰近文化中是聞所未聞的」。這圖案與伊比利亞和凱爾特伊比利亞 的戰利品有關,這些戰利品象徵著戰敗方被砍斷的手。然而,在中東和北非

的各種文化中,包括伊比利半島的腓尼基殖民地,都發現了類似的被稱為 「法蒂瑪之手」(Hamsa)的物品。

法蒂瑪之手亦稱 Hand of Fatima(Eye of Fatima)源自古西亞及北非地區, 以右手呈現出的棕櫚手掌形態,早於古穆斯林、猶太教、天主教傳統,是為

對抗「惡魔之眼」的護身符,常見於古時的珠寶及璧掛之中,以作保護家宅、 平安之用。時至今日,不少紋身愛好者也會選擇紋上這類具有靈力的符號, 他們的紋身或可在充滿意外的人生之中注入一些力量。

Hamsa 在阿拉伯文為"Jamsa"或"Khamsah"的音譯,意為五,希伯來文的 "Hamesh",意思也是五。它也被稱為 Humes Hand、Khamesh 和 Khamsa。 它是歷史上最古老的符號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學者認為它的 出現早於所有主要宗教,後來許多宗教都採用了這個符號來代表宗教的某些 面向。

Hamsa 可能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和迦太基,在那裡它被用作避邪的護 身符,這一概念在廣泛的文化中都存在。從那時起,它在地理上傳播開來, 成為一個全球公認的形象,但它在中東和北非很受歡迎。

穆斯林認為這一手掌為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瑪的右手,因此得名。法蒂瑪 之手在歷史上對許多社區進行保護,傳統認為它可以防護邪惡之眼。在黎凡 特(Levantine,指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的基督徒中,這 一護身符被稱為「瑪麗之手」,瑪麗指耶穌基督之聖母瑪利亞;而猶太人也 逐漸開始使用這一標誌,稱為「米利暗之手」,米利暗指先知摩西之姊。

法蒂瑪(Fatimah;阿拉伯語:ةمطاف ,605年 632年8月28日)是穆罕默德與 海迪徹之第四女兒,623年嫁於父親的堂弟第四任正統哈里發阿里,是伊斯蘭 教五大傑出女性之一,被什葉派穆斯林尊稱為「聖母」。

在10世紀,自稱是其後代的奧貝德拉在北非建立了強大的法提瑪王朝(中國 古稱綠衣大食)。

希吉來曆6月15日,是法蒂瑪去世的紀念日,稱法提瑪忌日,亦稱聖姑太節。

法蒂瑪的丈夫是阿里,正統哈里發家族的第四任哈里發,也是什葉派的第一 位伊瑪目。法蒂瑪的兒子是哈桑和侯賽因,分別是什葉派的第二任和第三任 伊瑪目。法蒂瑪被比喻為耶穌的母親瑪利亞,特別是在什葉派伊斯蘭教中。

據說穆罕默德視她為女人中最好的,也是他最親愛的人。她常被視為穆斯林 女性的終極原型,以及同情、慷慨和忍受苦難的典範。

透過法蒂瑪,穆罕默德的家族血脈得以延續至今。她的名字和綽號至今仍是 穆斯林女孩的熱門選擇。

在公元 632 年穆罕默德去世時,法蒂瑪和她的丈夫阿里拒絕承認第一任哈里 發阿布巴克爾的權威。這對夫婦和他們的支持者認為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 繼承人,這可能指的是他在蓋迪爾胡姆發表的聲明。

穆罕默德死後6個月內法蒂瑪就去世了,這引起了爭議。伊斯蘭教遜尼派認為, 法蒂瑪是因悲痛而死。然而,在什葉派伊斯蘭教中,據說法蒂瑪的流產和死 亡,是因阿布 巴克爾下令突襲她的住所以製服阿里時,法蒂瑪受傷而直接導 致的。據說法蒂瑪的臨終遺願是哈里發不要參加她的葬禮。她於夜間秘密下 葬,具體埋葬地點仍不確定。

上面提及,在黎凡特的基督教徒中,這一護身符被稱為「瑪麗之手」(阿拉 伯語:Kef Miryam,或「聖母瑪利亞的手」),瑪麗指耶穌基督之聖母瑪利 亞。在西班牙結束伊斯蘭統治 34 年後,法蒂瑪之手的使用仍然十分重要,促

使皇帝查理五世召集一個主教委員會,於 1526 年下令禁止佩戴法蒂瑪之手和 所有張開的右手護身符。

同時,猶太人也逐漸開始使用這一標誌,稱為「米利暗之手」,米利暗指先 知摩西之姊。她在舊約聖經中首次出現於出埃及記。根據出埃及記的記載, 埃及法老王擔心人數眾多的希伯來人(以色列人),日後若有遇上戰爭的事, 就會合起他們的仇敵攻擊他們,離開這地去了。埃及法老增加希伯來人的工 作量,但是他們仍然繁衍眾多。

於是下令殺死新生的希伯來男孩,約基別生下摩西 3 個月以後,就派米利暗

把嬰兒放在河邊蘆薺中,被法老的女兒發現並收養。米利暗又建議法老的女 兒僱用約基別為奶媽,因此,摩西在希伯來家庭中養育。 (出 2:1-10)

在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途中,當追捕他們的法老的軍隊淹死在紅海中, 無法追上以色列人時,米利暗被稱為女先知,領頭唱起慶祝勝利的歌曲(出 埃及記 15:20-21)。

彌迦書顯然也將她列為先知:「我曾將你從埃及地領上來,從為奴之家救贖 你;我也差遣摩西、亞倫和米利暗在你前面行。」

在猶太文化中,Hamsa 的使用一直是斷斷續續的,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猶 太人經常使用,但到了 20 世紀中葉,使用得越來越少。然而,保護之手的概 念早在舊約聖經時代就已經出現在猶太教中,申命記第 5 章第 15 節中就提到 了這一點,十誡中稱其為帶領希伯來人走出埃及的上帝的「強而有力的手」。

後來,Hamsa 在猶太藝術中被視為上帝從天堂伸出的手。自這段時期起,阿 什肯納茲猶太人(Ashkenazi Jews)社區對 Hamsa 的使用就廣為人知,而且 也有證據表明,中世紀西班牙的猶太人也使用 Hamsa,這種 Hamsa 常與 「交感巫術」(sympathetic magic)聯繫在一起。

Shalom Sabar 等歷史學家認為,1492 年猶太人被驅逐出西班牙後,流亡的 猶太人可能使用 Hamsa 作為他們被迫遷往的異國他鄉的保護措施,但這一假 設很難得到證實。據 Sabar 說,後來歐洲的猶太人也使用 Hamsa「作為祭司

身分的顯著標誌,特別是當他們想表明某人是祭司後裔時... 早期使用 Hamsa 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物中女神伊南娜

(Inanna)或伊絲塔(Ishtar)的護身符。張開的右手的圖像也出現在迦太基 (今突尼斯)、古代北非和伊比利半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腓尼基殖民地。

在 Khirbet el-Qom 發現了一座公元前 8 世紀的以色列墓穴,其中有類似 Hamsa 的手寫銘文。

有一派理論認為,阿拉伯語 khamsa 與 Mano Pantea(萬神之手)之間存在 聯繫,後者是古埃及人稱為「兩根手指」的護身符。在這個護身符中,兩根 手指代表伊西斯和歐西里斯,拇指代表他們的孩子荷魯斯。它被用來祈求父 母對孩子的保護之神。

另一種理論認為,Hamsa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迦太基或腓尼基,那裡的至高神 塔尼特(Tanit)用手來抵擋邪惡之眼。據瑞士學者 Bruno Barbatti 說,當時 這一主題是伊斯蘭世界避邪魔法最重要的標誌,儘管許多現代表現形式仍然 顯示出其明顯源自性象徵。這與上帝存在於萬物之中的信仰有關。

此外,這個符號的另一個意義與埃及天神荷魯斯有關。指的是荷魯斯之眼, 寓意人類無法逃脫良心的審視。據說太陽和月亮是荷魯斯的眼睛。法蒂瑪之 手也代表女性氣質,被稱為女人的聖手。人們相信它具有非凡的特性,可以

保護人們免受邪惡和其他危險的侵害。

說回伊魯卡之手,清理之前出版的文本可從東北伊比利亞文字音譯為:

sorioneku · {n} tenekebeekiŕateŕe[n] oNiŕtan · eseakaŕi eŕaukon · 第一個字母串的帶點版本讀作 sorioneku,與當今巴斯克語中廣泛使用的 zorioneko 相呼應,zorioneko 是一個衰落詞,意為「好運」。 zorioneko 的 現代意義為「好運」,但在 18 世紀之前的巴斯克語中,並沒有證實其有這樣 的含義,但 zori(福氣)+(h)on(好)這個序列的屈折衍生詞在巴斯克詞 彙中很早就出現了;甚至兩種元素的結合也記錄在最古老的巴斯克文獻中。 不過,刻紋版本卻提供了 sorioneke。這個字可能提到了碑文所供奉的神靈, 無論是好運神還是其他神靈。

第一個單字伴隨至少4個其他單字,但其意義不太明顯。碑文包含⟨T⟩形字母, 僅在 Vasconic 地區發現過,之前曾在兩枚硬幣上出現過。這個字母的音標是 已知的,它是 N,但在上面音譯為大寫⟨T⟩。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兩枚未公開的 硬幣是在 oNtikes 鑄造的。

在其餘已識別的單字中,eŕaukon 最有可能是動詞形式,這既因為它的形式, 也是因為它的最終位置。其形式讓人想起東部方言中使用的助動詞 zeraukon 的過去式的巴斯克形式。

根據西班牙日報《國家報》(El Pais)報道,巴塞隆納大學拉丁語言學教授、 前羅馬時期銘文的頂尖專家 Javier Velaza 去年 4 月開始分析這塊手稿時感到

「非常驚訝」。在發現這隻青銅手之前,人們對巴斯克文化知之甚少,因為 只出土了少量硬幣,這就是為什麼 Velaza 說刻有伊魯卡之手的硬幣代表著 「一種非凡的新奇事物」。

Velaza 注意到第一個單字"sorioneku"與巴斯克語"zorioneko"非常相似,後者

意思是"zori"(財富)和" on"(好)。因此,第一個字的意思是「好運或好兆 頭」。剩下的4個字翻譯起來比較困難,但研究人員認為它們可能指的是未知 的巴斯克神靈或被崇拜的地方;比利牛斯山脈的聖地,包括山峰、洞穴、泉 水和水井。

根據 BasquePaganism.com 報導,Akelarre 地區「數百年來與巫術有著密切 的聯繫,它可能是許多古代祭祀儀式的舉辦地」。

目前尚不清楚巴斯克人何時開始使用這種未知的伊比利亞文字,但迄今為止, 考古學家誤以為他們甚至沒有使用書寫系統。Velaza 的結論是,《伊魯卡之

手》是「第一份毫無疑問用巴斯克語書寫的文獻」,證明他們在公元前 1 世 紀就使用這種語言。

可以肯定的就是,古代巴斯克人善長使用巫術,而且,他們亦曾因此而受到 迫害。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d_of_Iruleg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ms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atima

https://www.msn.com/en-us/news/world/mysterious-ancient-languagerevealed-on-bronze-hand-from-2100-years-ago/ar-BB1ixRib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basquelanguage-0017529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evolution-human-origins/scientistsbelieve-they-have-found-origins-unique-basque-culture-003786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words-etched-into-anancient-bronze-hand-hint-at-the-mysterious-origins-of-the-basquelanguage-180981153/

https://historica.fandom.com/wiki/Sertorian_War

5 - 基督教化前的巴斯克

313 年,第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公元 306-337

年在位)頒布了米蘭敕令,基督宗教在羅馬帝國境內得以合法存在,325 年 為解決教義爭端,君士坦丁大帝召集了尼西亞會議,確定了尼西亞信經,為 基督教確立為羅馬帝國國教奠定基礎。

羅馬帝國晚期對異教徒的迫害始於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期間,當時他在軍事殖 民地埃利亞卡皮托利納(耶路撒冷)摧毀了一座異教徒寺廟,以便建造一座 基督教教堂。基督教歷史學家聲稱,哈德良(2 世紀)在各各他山上耶穌被

釘十字架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維納斯神廟,以抑制那裡的基督教崇拜。君士坦 丁以此為理由摧毀神廟,說他只是收回財產。君士坦丁利用「收復失地」的 政策,在聖地獲得了更多具有基督教意義的遺址。

自 313 年起,除了朱利安短暫的統治時期外,非基督徒都受到各種敵對和歧 視性的帝國法律的約束,這些法律旨在壓制祭祀和魔法,並關閉任何繼續使 用的寺廟。殘害異教神像的手腳、毀壞頭和生殖器、拆毀祭壇和「用火淨化 聖地」被視為「證明」異教神的無能,但異教偶像也被視為因祭祀習俗而被 「污染」。透過舉行儀式並在他們身上鑿出十字架來淨化他們。

君士坦丁大帝之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Constantius II,公元 317 年 8 月 7 日-

361 年 11 月 9 日)也關閉了寺廟,終止了對異教徒的減稅和補貼,並對那些 諮詢占卜者的人處以死刑。東方學家亞歷山大 亞歷山德羅維奇 瓦西里耶夫

(Alexander Alexandrovich Vasiliev,1867 年 10 月 4 日 1953 年 5 月 30 日)

說,君士坦提烏斯實行了持久的反異教政策,帝國各地和城市都禁止舉行祭 祀,違者處以死刑和沒收財產。

382 年,羅馬帝國西部的皇帝格拉提安(Flavius Gratianus,359 年 383 年)

首次正式通過法律,將先前用於支持教廷的公共財政補貼轉入王室金庫;他 沒收異教祭司和女神維斯塔的女祭司的收入,禁止他們繼承土地的權利,沒 收祭司團的財產,並且第一個拒絕授予他們大祭司的頭銜。他也下令再次拆 除勝利祭壇。異教祭司團體失去了特權和豁免權。

此後,393年,狄奧多西一世頒布一系列法律,禁止其他所有非基督教宗教習 俗,其中包括希臘的古代奧運會。

反異教法建立起來,並在狄奧多西一世之後繼續實行,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

從君士坦丁以來,基督宗教知識分子就寫道,基督宗教徹底戰勝了異教。儘 管他們在帝國中仍然是少數,但這場勝利發生在天堂;君士坦丁證實了這一 點;但即使在君士坦丁之後,他們也寫道,基督教將擊敗並被人們看到擊敗 它的所有敵人 - 而不是改變他們。

歷史說明,基督信仰與羅馬傳統異教是處於敵我矛盾的狀況,不是你死便是 我亡。簡單來說,就是我是神,你是魔。

有趣的是,巴斯克地區同樣也經歷了基督教化的過程,但却與羅馬的情況大 異其趣,甚至是南轅北南轅北轍。

傳統上,巴斯克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在 19 世紀至 20 世紀,巴斯克人作為一 個群體仍然十分虔誠並經常去教堂。近年來,與西歐大部分地區一樣,教會 出席人數有所下降。該地區是聖方濟·沙勿略(San Francisco Xavier,1506年

4月7日 1552年12月3日)和 Michel Garicoïts(1797 年 4 月 15 日 - 1863 年

5 月 14 日)等傳教士的源頭。耶穌會的創始人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1491年10月23日 1556年7月31日)是巴斯克人。迄今為止,天主教 是巴斯克地區最大的宗教。2019 年,巴斯克人中自認為信奉羅馬天主教的比

例為 60%。

巴斯克地區的基督教化一直是一些討論的主題。大體上來說,有兩種觀點。

其中一種說法是,基督宗教在 4 世紀和 5 世紀傳入巴斯克地區,但另一種說 法是,基督教直到 12 世紀和 13 世紀才傳入巴斯克地區。然而,《大英百科

全書》指出,巴斯克人直到10世紀才皈依基督宗教,而早期的萬物有靈論仍 然保留在他們的民間傳說中。

主要問題在於基督教化的不同解釋。早期基督教的痕跡可以在從 4 世紀開始 的主要城市地區找到,從 589 年開始在潘普洛納設立的主教管區和從 6 世紀 開始使用的3個隱士洞穴聚居地(兩個在阿拉瓦,一個在納瓦拉)。從這個意 義上來說,基督教是「早期」到來的。

前基督教信仰似乎集中在一位名叫 Mari 的女神身上。許多地名都包含她的名 字,這表明這些地方與對她的崇拜有關,例如 Anbotoko Mari 似乎與天氣有

關。根據傳說,她每7年會在安博托山(Anboto)的一個洞穴和另一座山之

間的洞穴之間旅行一次(故事各不相同);當她到安博托山時,天氣會潮濕; 當她到達 Aloña、Supelegor 或 Gorbea 時,天氣會乾燥。她的名字之一

“Mari Urraca”可能將她與 11 和 12 世紀歷史上的納瓦拉公主(Navarrese princess)聯繫起來,而其他傳說則認為她的一位兄弟或表親是羅馬天主教神 父。

在巴斯克地區流傳着這樣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巴斯克地區霧氣瀰漫的山脈和鬱鬱蔥蔥的山谷中,古代女神 Mari 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無數世代以來,巴斯克人一直崇拜她,尊重她 掌控大自然的力量,並遵循她所製定的社會秩序和正義法則。然而,隨著來 自遙遠海岸的風的吹拂,陸地正在改變。

當第一批基督宗教傳教士抵達巴斯克地區時,他們帶來了關於一個新神的傳 說,這個神聲稱自己統治一切造物。人們懷著好奇心聽著,有些人心存懷疑, 有些人則愈發相信。關於這位新神祇的消息最終傳到了山中居所 Mari 的耳中。

Mari 感到好奇又有點擔心,她決定向這個新來者挑戰。她通過風傳遞了一條

信息:「基督教的神,我,巴斯克女神 Mari,向你發起挑戰,證明你的力量。

下次滿月時分,在安博託山頂與我會面。」

月圓之夜到來,Mari 站在自己最愛的山峰之巔,長髮隨風飄揚,雙眼閃爍著 閃電般的光芒。雲層散開,一道溫暖的光芒沐浴在山頂上,一個如雷霆般滾 動的聲音說道:「我在這裡,巴斯克人的 Mari。」

Mari 揚起眉毛,對眼前的景像不以為然。「非常好,」她說。「讓我們互相 測試一下我們的力量。最強大的人將受到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崇拜。」

基督教上帝的聲音在山峰間迴盪:「我不尋求證明力量,而尋求給予愛和救 贖。然而,如果需要證明,那就證明吧。」

一場前所未有的世界級競賽就此拉開序幕。

Mari 首先召喚了一場大風暴。閃電劃破天空,雷聲震動山地,大雨衝擊山谷。 「見證我掌控元素的力量!」她哭了。

作為回應,基督教的上帝用微風平息了風暴,一道彩虹橫跨天空。 「我帶來 的不是毀滅,而是和平,」聲音說。

Mari 毫不氣餒,將自己變成了一頭巨大的紅牛,噴著火,用爪子刨著地。基 督教的上帝對此作出了回應,讓公牛蹄子觸及的地方都長出了鮮花,將毀滅

變成了創造。

他們一來一往。Mari 引發地震;基督教的上帝使它們平靜下來。女神將巨石 丟向大地;新的神把他們變成麵包來餵養飢餓的人。

隨著比賽的繼續,Mari 開始感到一絲懷疑。她發號施令的地方,神就服務。 她懲罰了誰,上帝就寬恕了誰。

最後,筋疲力盡、困惑不解的 Mari 開口道:「你的力量很強大,但對我來說 卻很陌生。但請告訴我:如果人民都轉向你,我會變成什麼樣子?我會被遺 忘,像一個古老的傳說一樣被拋棄嗎?」

那聲音回答道,溫柔得像夏日的微風:「巴斯克的 Mari,你是這片土地和人 民的一部分。我並不想毀滅,而是想造就。人們可能會認識我,但他們不會 忘記你。在他們的故事裡,在他們對自然的尊重裡,在他們對土地的熱愛 裡 你將永遠活在那裡。」

Mari 仔細考慮了這句話。她望向巴斯克地區,這是她長期守護的土地。她看 到了森林和河流、田野和山脈。她看到村裡的人們生活、相親、奮鬥、拼搏。

最終,她緩緩地點了點頭。「非常好,」她說。「我不會與你們作戰。但你 們要知道:我將永遠在這裡,在巴斯克土地和人民的心臟地帶。他們可能會 崇拜你,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會永遠記住我。」

溫暖的光芒輕輕地包裹著 Mari。「一切理所當然。」那聲音說。「因為在記 住你的時候,他們會記住自己的根,記住與這片土地的聯繫。在這份記憶中, 他們會對我創造的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當太陽從巴斯克地區升起時,Mari 又回到了她的山間住所。從那天起,這片 土地上的人民逐漸接受了新的基督宗教信仰。然而,正如山頂上所說,他們 從未完全忘記 Mari 和舊的生活習慣。

時至今日,在山間繚繞的薄霧中,在席捲山谷的突如其來的風暴中,在巴斯 克人對土地和傳統的熱愛中,Mari 的靈依然存在。在巴斯克土地上紮根的教 會和基督教信仰中,人們找到了對神的全新理解。

Mari 與基督教上帝的戰鬥沒有真正的勝利者。相反,它孕育了一種獨特的新 舊融合,證明了巴斯克人民的持久精神以及他們尊重過去的同時擁抱未來的 能力。

綜合而言,羅馬人是被教會所完全征服,而巴斯克人,則是將天主教吸收到 自已的宗教中,情況就像當年在印度的婆羅門教後來吸收了佛教內容,發展 成日後的印度教。

Mari 是巴斯克神話中的女王,一位非力量强大的女神,她可以控制天氣,變 身為動物,並指揮大自然的力量。有時她會以一位絕色美女的形像出現,有 時她又會以一朵可怕的烏雲或一團劃過天空的火球的形像出現。

眾所周知,Mari 居住在巴斯克地區各地的山區。傳說她乘坐火戰車或騎著公 羊往返於這些山間家園之間。Mari 不僅僅是一位自然女神;她也是智慧的守 護者以及道德和社會秩序的執行者。背叛 Mari 是個壞主意 她會用猛烈的

風暴或偷走他們的牲畜來懲罰撒謊者、小偷和傲慢者。

許多巴斯克洞穴和山峰都與 Mari 有關,人們會在這些地方留下祭品以獲得她 的青睞或避免她的憤怒。有人說,當薄霧籠罩山頂時,那其實是 Mari 的頭髮 蔓延在整個大地上,守護著她的領土。

Mari 強大的丈夫是龍王 Sugaar,也稱為 Sugoi 或 Maju。他把雷電帶到天空, 化身為一條巨大的蛇或龍,以熾熱的火球形式在空中飛翔。與經常現身並與 人類互動的 Mari 不同,Sugaar 更加神秘,很少現身。他與風暴有關,據說

是 Mikelats 和 Atarrabi 的父親,這兩位都是巴斯克神話中的傳奇人物,代表 著善與惡的對立力量。

Sugaar 經常被描繪成一條龍或一條蛇,他的到來總是伴隨著雷聲和閃電。暴 風雨期間,農民和牧羊人會仰望天空,想知道他們是否目睹了 Sugaar 穿越天 空的旅程。有些傳說講述了 Sugaar 拜訪 Mari 在山中的住所,他們的結合引 發了震撼大地的大雷雨。

儘管 Urtzi 在巴斯克神話中並不像 Mari 或 Sugaar 那麼突出,但人們相信他 是一位古老的天神。他的名字與巴斯克語中表示天空的單字“ortzi”有關,並且 與雷電和蒼穹有關。一些學者認為,Urtzi 可能是 Sugaar 的舊版本,或是完 全獨立的神,在前基督教巴斯克宗教中曾更為重要。

Urtzi 在巴斯克神話中的角色有點神秘。一些傳說認為,在 Mari 擔任這一職 位之前,他曾被視為最高神。其他人認為他代表白天的天空,而 Mari 代表地 球和夜晚。

儘管與其他巴斯克神祇相比,人們對 Urtzi 的了解較少,但他的名字仍然存在 於巴斯克語中。巴斯克語中表示雷聲的單字是“ortzi”或“osti”,據信是源自於 Urtzi 的名字。這種語言聯繫顯示了這些古老信仰在巴斯克文化中根深蒂固, 即使完整的故事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事實上,大多數關於巴斯克文化的研究都強調了巴斯克人民與其他文化的疏 離和孤立。然而,仔細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在古代,巴 斯克人為希臘人所知,並被希臘人稱為 Ouaskonous(山羊人),因為他們

有向眾神獻祭山羊的習俗。後來,當羅馬軍隊穿過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 向北移動時,他們遇到了瓦斯孔人(Vascones)。

瓦斯孔人是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個民族,在1世紀羅馬人到來前便已定居在埃布 羅河上游和西庇里牛斯山南部盆地之間的地區,該地區與今伊比利亞半島的 納瓦拉、阿拉貢西部和拉里奧哈東北部一致。瓦斯孔人通常被認為是今天巴 斯克人的祖先,巴斯克人亦繼承了其名字。

由於多山的地形,羅馬人、後來的阿拉伯人、西班牙人和法國人都未能完全 控制這個地區。他們可以佔領部分地區並制定法律進行一定程度的統治,但 他們永遠無法征服巴斯克人。巴斯克人似乎很少將外國風俗或語言融入他們 的文化中。他們是西歐最後皈依基督教的群體。

幾個世紀以來,傳教士一直被拒絕,人們青睞傳統的魔法宗教。在15 世紀, 少數巴斯克人皈依了基督宗教,但即使到了 1600 年,該地區的基督徒仍不多。

1609年,一位調查員從波爾多被派去檢查法國控制的巴斯克地區的教堂。他 的書面報告指出,女巫聚會經常在教會舉行,並得到神父或司鐸的同意,而 且經常有牧者參與。他對巴斯克神甫對舊宗教的同情感到震驚。大多數人口 仍然信奉異教和基督教的雙重宗教。

正正就是因為這份報告以及西班牙調查人員的許多其他報告,導致了巴斯克 宗教和文化遭受在其歷史上最大的破壞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注意到了巴斯 克女巫。

如今,天主教會已經能夠實現羅馬人和阿拉伯人從未實現的成就:徹底統治 巴斯克人。

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却是後患無窮。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secution_of_pagans_in_the_late_Roman_E mpir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ques#History

https://www.euskonews.eus/0580zbk/kosmo58001en.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que_mythology

https://nabasque.eus/mythology.html

https://nabasque.eus/paganism.html

https://basquemythology.neocities.org/

https://basquemythology.neocities.org/mari-christian-god-battle

6 - 巴斯克地區最大的女巫審判事件

蘇加拉穆爾迪(Zugarramurdi)是西班牙納瓦拉的一個市鎮,位於當地有一

所女巫博物館(Museo de las Brujas de Zugarramurdi),遊客可以透過視 聽材料、精美的佈景和互動螢幕來了解蘇加拉穆爾迪在 17 世紀經歷的宗教裁 判所。這個博物館旨在成為一個延續歷史記憶的地方,向遊客展示 400 年前 人們的日常生活。

女巫博物館是對那些因過時的社會狀況、巫術恐慌浪潮以及宗教裁判所強加 權威而成為受害者的男女人民的頌歌。這是一個哀悼和紀念的空間,一個用 嚴謹但有趣和令人興奮的方式講述有趣故事的地方。該館希望打破民間傳說 中女巫的形象,讓位給另一個現實:被指控犯下荒誕不經之事、被捲入荒誕 故事中、最後被燒死的男人和女人。

同時,參觀者還將進入一個充滿神話生物、藥用植物和祖先儀式的世界,因 為在這一切的背後,有一個以 Mari 與 Aker 為主角的整個傳說和神話世界; 在節日和異教儀式的背景下,讓大眾了解到一種植根於民間醫學的做法。

作為巴斯克女巫博物館和女巫洞穴的所在地,蘇加拉穆爾迪是 17 世紀在洛格 羅尼奧(Logroño)舉行的臭名昭著的巴斯克女巫審判中所謂的神秘活動的 發生地而載入史冊。每年夏至時節,該鎮附近的洞穴中都會燃起壯觀的篝火, 慶祝「女巫日」 。

Zugarramurdi 是一個含義不明的地名,儘管它源自於巴斯克語。語言學家 Koldo Mitxelena 提出,該名字的詞源可能是「充滿毀壞榆樹的地方」,來自 zugar(榆樹)+ andur(毀壞)+ 後綴 -di(表示豐富)。不過,Mitxelena 本人也承認,自己並沒有證據證明這個理論。在巴斯克語和西班牙語中,村 莊名稱的拼寫方式似乎相同,儘管兩種語言中"z"的發音不同。

Akelarre 是一個巴斯克語詞,意為「女巫安息日」(巫術修行者的聚會)。

據說"akelarre"這個字來自 Zugarramurdi 一個小洞穴旁的田野,那裡曾經舉 行過女巫會議。巴斯克語 akelarre 也有「公山羊的田地」的意思。參加會議 的人曾經用這片田地來稱呼這些洞穴,因為裡面曾經有一隻大黑公山羊在吃 草(巴斯克語中稱為 Akerbeltz)。據說當女巫聚集時,這隻公山羊就變成了 人類,所以人們認為這隻山羊就是魔鬼本身。這就是為什麼蘇加拉穆爾迪經 常被稱為「魔鬼大教堂」的原因。

Zugartamurdi 傳說是 2013 年西班牙電影《La brujas de Zugarramurdi》 (蘇加拉穆爾迪的女巫,英文為 Witching and Bitching)的主要情節。

獵巫或女巫清洗是尋找被貼上女巫標籤的人或尋找巫術的證據。近代早期歐 洲和美洲殖民地獵巫的經典時期發生在近代早期或大約 1450 年至 1750 年,

跨越了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的劇變,估計有 35,000 至 50,000 人被處決。

歐洲迫害浪潮的高峰期是在 1550 年到 1650 年之間。部分地區的大規模迫害 有很多原因,在近代早期明顯比中世紀更加激烈。

此外,只有當魔法信仰的個別方面被轉移到早期現代國家的刑法時,大規模 迫害才能在結構上發生。在歐洲,估計總共有 300 萬人因此受審,其中 40,000 至 60,000 名受害者被處決。婦女佔中歐受害者(約佔中歐受害者的 4 分之 3)以及巫術告密者的大多數。

貞德(Jeanne d'Arc,約 1412 年 1 月 6 日 1431 年 5 月 30 日)是法國中世

紀後期的軍事家、民族英雄及聖人,亦是獵巫運動的受害者。在英法百年戰 爭(1337 年 1453 年)中帶領法蘭西王國軍隊抵抗英格蘭王國軍隊入侵,後 世稱「聖女貞德」。貞德於 1430 年在貢皮厄內一次小衝突中為勃艮第公國所 俘,不久為英格蘭人以重金購去,由英格蘭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異端 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於 1431 年 5 月 30 日在法國盧昂當眾處死。

在由天主教修士兼宗教裁判官的海因里希 克雷默(Heinrich Kramer,後拉丁

化改為 Henricus Institoris,約1430年 - 約1505年)與司佈倫格( Jacob

Sprenger ,也叫詹姆斯,1436/1438 年 - 1495 年 12 月 6 日)在1486年寫成

的關於女巫的專著《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中,第一次把歐洲

黑暗時代以來流行的巫術、女巫知識概括起來,甚至提供了諸如如何識別女 巫、如何檢舉她們等各種詳盡的辦法。

《女巫之槌》所述鑑定方法實際上大多是以各種酷刑折磨受審判者,無論最 終是否鑑定為女巫,許多鑑定方法往往都會導致受審人死亡。由於當時印刷 術在歐洲受到廣泛使用,此書也藉此在歐洲大量傳播。此著作的出版,加劇 了當時代歐洲社會對女巫的偏見與迫害,引發了大規模的獵巫行動,在3個世 紀的行動內約有10萬人因此而被處死。

在1692年2月至1693年5月期間的塞勒姆審巫案(Salem Witch Trials)是在英 屬北美殖民地麻薩諸塞灣省塞勒姆(現屬美國麻薩諸塞州)遭指控使用巫術 者所參與的一系列聆訊及訴訟,該審判導致20人遭處以死刑(其中14位是女

性),除其中一位以外皆處以絞刑,另有5位死於獄中(其中包括兩隻狗)。

在1692年之前,塞勒姆村周邊的村落和其他城鎮曾有過關於巫術的謠言。一

個波士頓北部教堂的牧師科頓·馬瑟是一個多產小冊子的出版商,其中有些小 冊子闡述了他對於巫術的信念。

在17世紀的巴斯克女巫審判是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根除納瓦拉(Navarre)所謂 巫術的最後一次嘗試,此前,在16世紀征服伊比利亞納瓦拉的軍事行動結束 後,一直到1524年, 發生了一系列事件。

巴斯克女巫的審判於 1609 年 1 月在納瓦拉附近與巴斯克領土接壤的洛格羅尼 奧開始。它受到了法國波爾多法官 Pierre de Lancre(1553年 -1631年)在法 國巴斯克地區邊境拉布爾(Labourd)進行的類似迫害的影響。雖然與歐洲的

其他迫害相比,這次處決的人數很少,但從調查的人數來看,它被認為是同 類事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到這次迫害結束時,宗教裁判所已審查了大約 7,000 起案件。

洛格羅尼奧雖然不是巴斯克城市,但卻是宗教裁判所的所在地,負責納瓦拉

王國以及阿拉瓦省、吉普斯誇省、比斯開省、拉里奧哈省和布爾戈斯省和索 里亞省北部的事務。與典型的「巫術審判」一樣,被指控犯有巫術罪的人主 要是女性,但該法庭也針對兒童和男性,包括涉嫌使用"nóminas"(一種刻有 聖人名字的護身符)治病的祭司。

第一階段於 1610 年結束,對31 名被告實施了宗教裁判所判處死刑,其中5至

6人被燒死,其中包括 Maria de Arburu。宣言中像徵性地提到了5個人,因 為他們在宗教審判之前就已經死去。

此後,審理程序被暫停,直到審判官有機會收集進一步的證據,證明在巴斯 克地區存在廣泛存在的巫術崇拜。初級審判官兼實習律師 Alonso de Salazar Frías 被指派對此事進行詳細調查。1611年,他帶著一份寬恕令,承諾赦免所 有自願自首並揭發同伙的人,並遊歷了全國各地。

正如此類案件通常發生的那樣,控告紛至沓來。在 Frías 面前,1,802 人中的 大多數人撤回了他們的供述,稱他們的供述是酷刑造成的。收集的證據總計 11,000頁。1,802 人中只有 6 人堅持自己的信仰並聲稱已恢復安息日。在巴斯 克女巫審判中被指控的約 7,000 人中,只有該6人最終被處決。

他們所指的「安息日」並非指猶太教的節日,而是女巫安息日(Witches' Sabbath),據說是那些實施巫術和其他儀式的人的聚會。這個短語在 20 世 紀尤為流行。巴斯克人的女巫安息日叫做"Akelarre"。

Akerra 在巴斯克語中是「公山羊」的意思。人們認為女巫的安息日是由一隻 山羊來主持的。

最常見的字源是意為公山羊(aker)的草地(larre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指 控人們崇拜黑山羊,這與崇拜撒旦有關。另一種解釋可能是它最初是

alkelarre,alka 是當地對草本植物 Dactylis hispanica 的名稱。在這種情況下, 第一個詞源可能是宗教裁判所的操縱,事實上,巴斯克人在 1609-1612 年迫 害期間或之後並不知道宗教裁判所提到的"akelarre"是什麼意思。

akelarre 的西班牙文 aquelarre 一詞最早出現在 1609 年的一份西班牙語宗教 裁判所簡報中,作為 junta diabólica 的同義詞,意為「惡魔集會」。巴斯克 語術語通常由只會說西班牙語的抄寫員轉錄成西班牙語,但其中卻充滿了錯 誤。 儘管如此,黑色公山羊或 Akerbeltz 在巴斯克神話中被認為是女神 Mari 的屬 性,並在羅馬時代的石板上被發現作為奉獻物:Aherbelts Deo(「獻給神 Aherbelts」)。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akelarres 可能是當時宗教當局禁止而秘密舉行的異教 儀式的遺留。

儘管有些人說第一個 akelarre 是在古希臘舉行的,當時婦女們赤身裸體、喝 醉了,上山慶祝沒有男人參加的聚會,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她們崇拜 酒神狄俄尼索斯,而且她們不是女巫。

關於巫師會議的流言在中世紀廣為流傳。但她們可能指的是熟悉藥草功效的 一般婦女。顛茄(學名:Atropa belladonna;英語:belladonna,deadly nightshade)這種草藥在 akelarre 的傳說和象徵中具有重要意義。由於顛茄

有一定毒性,可出現口乾、皮膚潮紅、乾燥、呼吸道分泌物減少、痰粘、腹 脹、便秘等不良反應。用量大時可引起心悸、視力模糊、頭暈等,中毒量可 引起神志不清、譫妄、躁動、幻覺等症狀。

儀式中通常會使用致幻劑來達到狂喜的效果。當使用的量接近致死量時,計

算正確的劑量是危險的,這就是為什麼某些物質開始被塗抹在陰道或肛門上 的藥膏。這可能導致了人們對巫術實踐中性元素的認識,和/或使用大鍋來配 製魔藥和藥膏。這種藥膏可能是用棍子塗抹在陰道上的,這也許可以解釋為 什麼女巫經常被描繪成兩腿之間夾著掃帚飛翔。

有些種類的蟾蜍如果接觸到人類皮膚是有毒的。蟾蜍的皮也是一種迷幻劑, 它們也出現在民間的信仰中。同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毒蠅傘(學名: Amanita muscaria)等有毒蘑菇上。

女神 Mari 是巴斯克神話中的主角,具有神性的本質,不同於共享同一靈性環 境的其他生物。Mari 通常被描繪為一位身穿紅衣的女性。她也被視為火之女 人、女人樹和雷電。Mari 與各種自然力量有關,包括雷聲和風。此外,她也 與紅色的動物(牛、公羊、馬)和黑色的公山羊有關。

她住在地下,通常是在高山上的一個山洞裡,她和她的配偶 Sugaar 每週五

(女巫安息日或女巫會議的夜晚)都會在那裡會面,設想給土地和人民帶來 生育,有時也帶來災難的風暴。Mari 由一群 sorginak(女巫)侍奉,據說以 「否定和肯定」(也就是謊言)為食。

有些人認為,Mari 是「Emari」(禮物)或「Amari」(母親+職業後綴)通 過去掉第一個元音而形成的。Mari 與馬利亞 (Mary)名字的接近性可能有助於 異教徒調整對 Mari 的崇拜,並接受基督宗教對聖母馬利亞的崇拜,(巴斯克 語:Andre Maria,比斯開語:Andra Mari)。

最被接受的 Mari 融合是與聖母馬利亞的融合;她受到現代巴斯克天主教徒的 廣泛崇敬。然而,巴斯克地區受人尊敬的聖人聖瑪麗娜(Santa Marina of Aguas Santas)被認為是 Mari 的基督宗教版本。巴斯克婦女祈求聖瑪麗娜 (Santa Marina)保護她們免受詛咒並幫助她們分娩。

女巫 sorginak 是巴斯克神話中女神 Mari 的助手。這也是巴斯克人對女巫、 祭司和女祭司的稱呼,因此很難區分神話中的和真實的。

有時,人們會將 sorginak 與 lamiak(寧芙(Nymph))混淆。據說,sorginak 與她們,特別是 Jentilak 一起建造了當地的巨石陣(megalith)。

Jentilak 是巴斯克神話中的巨人種族。這個字意為「外邦人」(gentile),源 自拉丁文"gentilis",用來指稱前基督教文明,尤其是巨石紀念碑的建造者, 另一個巴斯克神話傳說"Mairuak"也與此有關。

Sorginak 曾經參加過 Akelarre 活動。這些神秘事件發生在星期五晚上,據說

Mari 和 Sugaar 會在當地的神聖洞穴中相遇並引發風暴。

在巴斯克神話中,Sugaar 是前基督宗教巴斯克神靈的男性部分,與風暴和雷 電有關。人們通常把他想像成一條龍或蛇。與他的女性配偶 Mari 不同,關於 Sugaar 的傳說留存甚少。他存在的基本目的,就是定期與 Mari 一起在山中 製造風暴。

在其中一則神話中,Sugaar 引誘了蒙達卡村的一位蘇格蘭公主,使她成為了 神話中第一位比斯開領主 Jaun Zuria 的父親。人們認為這個傳說純屬捏造, 目的是使比斯開領主合法化,成為一個獨立於納瓦拉的國家,因為歷史上並 沒有關於這位領主的記載。只有蒙達卡(Mundaka)的代表被賦予了在該省 的 Biltzar(議會)中第一個投票的正式特權,這一事實才證明這個傳說的部

分真實性不太可能。

巴斯克神話是巴斯克地區傳承的信仰、神話、傳說的統稱。包括許多基督教 和古代信仰混合的跡象。在印歐語言的宗教和思想的到來之前,巴斯克古代 宗教已有「舊歐洲」元素。由於先後受到羅馬文化以及基督教影響,很難從 現今神話考定古代巴斯克神話。但目前已發掘的部份明確顯示:古代巴斯克 神話與普遍的印歐模式有相異之處。根據這些神話生物的屬性,這被認為是 一種冥界宗教,因為其所有人物都居住在地球或地球之下,而天空大多被視 為神靈通過的空曠走廊。

在基督宗教於 4-12 世紀進入巴斯克地區後,古代巴斯克宗教嚴重衰退,並未 完整保留;現代考證,可能淵源於舊石器時代。

無論教會和政府當局怎麼說,巴斯克人並不害怕延續他們的傳統。這使得他 們直接與教會對立,因此當局必須改變或消滅他們。然而,最重要的是,教 會還沒收了在歐洲女巫審判中被處決的人的資產(類似於現在如果一個人死 亡而其資產沒有記錄,政府就可以沒收資產)。

怪不得教會幾個世紀以來可以累積瞭如此巨額的財富了。

參考自: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travel/visit-site-biggest-witch-trialhistory-18095994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que_witch_trial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rgina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kelarr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i_(goddes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ugarramurdi

https://witchcraftandwitches.com/witchcraft/trials-basque/ https://blogs.lse.ac.uk/lsereviewofbooks/2024/10/31/truth-fantasy-andfolklore-in-the-basque-witch-hunt-jan-machielsen/ https://inspirience.es/en/the-basque-witch-trials/ https://www.turismozugarramurdi.com/museo-de-las-brujas/

7 - 真正的戰鬥民族

2018 年 5 月 2 日,西班牙和法國交界處的巴斯克地區的一個分離主義武裝組 織埃塔宣佈徹底解散。

埃塔成立於 1958 年,原為佛朗哥獨裁統治時代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區的一個 地下反抗組織。佛朗哥政權垮台後,「埃塔」逐漸發展為從事民族獨立活動 的準軍事反政府組織。

自 1968 年以來,埃塔已經造成超過 800 人喪生、數千人受傷。儘管「埃塔」 暗殺目標為政府要員,但是受到傷害的大多數仍為普通公民。

埃塔已被西班牙政府、法國政府、歐洲聯盟全體和美國政府列為禁止的恐怖 組織,有約 700 多名的埃塔成員被關押在西班牙、法國和其他國家的監獄中。

埃塔的全名是「巴斯克祖國與自由」(巴斯克語:Euskadi ta Askatasuna; 西班牙語:País Vasco y Libertad),簡稱埃塔(ETA),是西班牙和法國交 界處的巴斯克地區的一個分離主義武裝組織。

埃塔前身是 20 世紀 50 年代初成立的一個名為 Ekin 的學生團體,該團體出 版雜誌並採取直接行動。1959 年 7 月 31 日,一些學生因為不滿巴斯克民族 黨的溫和立場,成立了埃塔,原名 Aberri Ta Askatasuna(「祖國與自 由」),從而形成了首字母縮略詞 ATA。然而,在某些巴斯克方言中,ata 是鴨子的意思,因此名稱被更改。

埃塔的資金來源開始依賴搶劫、綁架以及向商人勒索「革命稅」。它組成了 政治掩護組織(例如埃塔的"Herri Batasuna"組織,一般被認為是埃塔的政治 分支),以在後佛朗哥時代參與選舉,同時繼續進行暗殺和汽車爆炸事件來

實現其目標。埃塔歷任領導人被西班牙政府抓獲或在派系紛爭中被殺害,但 該組織仍活躍。

直到2010年,該組織終於宣布不會再進行「武裝行動」。西班牙政府拒絕了 停火協議,並要求埃塔放棄暴力並解除武裝。2011年10月,舉行了一次討論

該衝突的會議,與會者包括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和新芬黨領導人格里·亞 當斯,他們敦促埃塔放棄暴力,並呼籲法國和西班牙展開會談。此後不久, 埃塔宣布徹底停止武裝活動,但誓言繼續尋求建立獨立的巴斯克國家。2018

年5月,ETA宣布正式解散。此舉標誌著半個世紀以來造成 800 多人死亡的暴 力事件的結束。

在世人眼中,埃塔就是一個草菅人命的恐怖組織,宣揚暴力,然而,很多事 情都是逼出來的。

事實上,巴斯克人的大部分特徵都是神秘的。語言學家一直徒勞地研究這種 仍有一百萬巴斯克人使用的舌顫語言,尋找它與其他有記錄的語言的相似性。

醫學研究人員仍然無法解釋為什麼巴斯克人攜帶 Rh 陰性血液因子的比例比其 他族群要高。

自古羅馬時代以來,任何試圖征服 Euzkadi 或巴斯克地區人民的人都很快就 了解到一個事實:巴斯克人想要自治。巴斯克人最終在 19 世紀受到西班牙和

法國的統治,並保留了歐洲最強烈的分離主義傳統之一。上世紀 60 年代末, 該地區已爆發為一場致命的恐怖主義活動。

早在 1936 年,巴斯克地區便已經獲得西班牙共和國的自治權,並組建了自己 的政府和軍隊。可是,在 1936 年至 1939 年西班牙內戰期間,巴斯克人對佛 朗哥叛軍的抵抗在德國空軍和意大利航空軍團於 1937 年對巴斯克城市格爾尼 卡進行地毯式轟炸後土崩瓦解。

戰後,佛朗哥對巴斯克人進行了報復,將頑固的巴斯克腹地的比斯開和吉普 斯誇宣佈為「懲罰省」。巴斯克語言被禁止,巴斯克文化的所有其他表現形 式均被禁止。維多利亞省和納瓦拉省(後者並非巴斯克地區的正式組成部分) 在戰爭初期就已加入法西斯陣營,因此免受佛朗哥長槍黨的蹂躪。

自從西班牙內戰期間佛朗哥鎮壓了巴斯克分離主義者建立獨立國家的企圖後, 分離主義分子便痛恨佛朗哥,於是他採取了一系列嚴厲的緊急措施進行報復。

根據「緊急狀態」法令,警方每晚都會對吉普斯誇省各地的巴斯克人住宅進 行搜查,並用卡車運走一卡車的嫌疑人進行拘留。

為了打探有關地下恐怖分子的訊息,警察不惜使用酷刑。他們毆打一些囚犯, 強迫其他囚犯長時間站在齊胸深的冰水中,命令一些囚犯彎腰趴在地上,在 自己周圍畫一個圈,直到昏倒。另一項法令將恐怖分子排除在民事司法範圍 之外,規定軍事叛亂的密謀者可被判死刑。

反政府恐怖活動的幕後推手是埃塔。「我們已經集結力量,建立民族解放陣 線,」該組織的一位領導人說。「直到建立一個真正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我們才會停下來。」

部分成員和資金來自居住著15萬法國巴斯克人的法國比利牛斯山。儘管總體 上不像西班牙同胞那樣躁動,但許多法國巴斯克人堅決支持獨立運動,並且 很少錯過任何機會讓戴高樂了解這一點。在他高喊「自由的魁北克萬歲!」 的那天,巴斯克人舉著寫有「自由的 Euzkadi 萬歲!」(Vive Euzkadi libre!)

的標語。他們還在塗鴉中寫下了一個乍看之下幾乎和他們的語言一樣難以理 解的等式:「3 + 4 = 1」。這意味著法國的3個巴斯克省加上西班牙的4個省 份應該組成一個國家。

儘管其西班牙成員高度保密,但人數至少有數百人,其中可能還包括幾名年

輕的羅馬天主教神父或司鐸。事實上,許多巴斯克牧者與埃塔遊擊隊一樣直 言不諱地提倡分離主義,公然懸掛非法的巴斯克旗幟,並對西班牙國家支持 的教會等級制度感到不滿。

1975 年,在巴斯克地區,政府對一年一度的巴斯克祖國日( Aberri Eguna) 的回應表明,前景不會發生變化。當年的慶祝活動原定於 3 月 30 日在歷史 名鎮格爾尼卡舉行;1937 年,佛朗哥的納粹盟友德國禿鷹軍團對該鎮進行轟 炸,造成 1,500 多人死亡,該鎮幾乎被徹底摧毀。

然而,按照慣例,政權禁止了這場集會。從復活節主日早上開始,數百名準 軍事國民警衛隊成員封鎖了通往格爾尼卡的所有道路,拒絕約 15,000 人入境。

儘管有大量軍隊駐紮,但 5,000 名巴斯克人仍避開主幹道,步行通過山路突 破了封鎖線。

巴斯克國旗"Ikurriña"的升空,引發了警方的暴力襲擊,多達 100 人被捕,而

這一標誌被獨裁政權禁止。被捕者中有兩名比利時議會的佛蘭芒議員,他們 前往那裡表達對巴斯克人的聲援。

埃塔在1975 年 4 月 23 日上午發動了暗殺,死者葬禮於隔天在阿爾戈塔舉行, 這也是西班牙右翼展現實力的機會。第二天,也就是 4 月 25 日,政府宣布

巴斯克地區比斯開和吉普斯誇進入緊急狀態。所有法律規例立即被暫停。在 接下來的幾個月裡,約有 3,000 名巴斯克人被圍捕、無限期關押並在警方拘 留所中遭受系統性的折磨。由於被拘留者數量眾多,畢爾巴鄂鬥牛場一度被 改造成臨時拘留營。有關於酷刑的報道隨處可見。

最臭名昭著的案件是畢爾巴鄂神父 Eustakio Erquicia 與其他4名神父一起被捕, 並被指控窩藏埃塔武裝分子。在被拘留6天后,秘密警察反覆踩踏他的腎臟, 他被送往醫院,並且瀕臨死亡。他的病情十分危急,因此接受了臨終儀式。

Erquicia 腎臟破裂,腸道嚴重受傷,在醫院裡度過了3個月,全靠人工腎臟的 幫助來維持生命。

由美國律師 Thomas Jones 率領的國際特赦組織代表團於7月訪問了巴斯克地 區,並於次月發布了報告。報告詳細描述了「普遍存在的酷刑,使用各種武 器進行嚴重而有系統的毆打,腳底毆打,用香煙燙,以及被倒吊在水中導致 溺水」的情況。大赦國際稱該報告是巴斯克被拘留者遭受系統性酷刑的確鑿 和令人震驚的證據。

國際特赦組織重點關注了巴斯克工會幹事 María Amparo Arangoa 的案件。

她報告說,自己被扔進了一個裝滿髒水的浴缸裡,頭被按在水下,直到失去 意識。隨後,她被剝光衣服並遭受大腿和臀部的毆打。她的經歷與1975年緊 急狀態期間被捕的巴斯克人相似。

除了大規模的逮捕和酷刑之外,政府還對媒體進行了壓制。所有關於巴斯克 地區政治事件的新聞報導均被禁止,只允許官方國家媒體報道。內政部發布 法令,所有來自比斯開和吉普斯誇的消息都將被視為國家機密。記者經常因 報告緊急狀態而遭到逮捕,被認為違反禁令的出版物會被沒收。

其實,巴斯克人很早便是一個英勇擅戰的民族。

西元778年8月15日,巴斯克人在龍塞瓦耶斯隘口戰役(巴斯克語:Orreaga) 中擊敗了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大帝的軍隊。當法蘭克軍隊越過比利牛斯山返回 法國時,巴斯克戰士伏擊了查理曼大帝的後衛部隊,殺死了所有法蘭克人。 有人估計後衛部隊陣亡人數約 2,000 人,而巴斯克人方面的傷亡則很少。

查理曼於西元 768 年繼承了法蘭克王國,並著手擴張他的土地。他在這方面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統治後來激發了歐洲狂妄自大者拿破崙 波拿巴和阿

道夫 希特勒等人的靈感。

查理曼大帝在其46年的統治期間取得了無與倫比的軍事勝利,征服了西歐大 部分地區。從西至法國的大西洋海岸,到南至義大利的北半部,到東至現在 的奧地利和德國,再到北至北海,查理曼大帝統治著這片土地。查理曼擴張

王國的主要目標之一,除了讓自己變得非常富有和強大之外,美其名就是傳 播基督教。這只是強迫異教徒皈依並殺死那些拒絕皈依者的一種委婉說法。

查理曼大帝非常擅長擴張基督教,以至於當時的教宗利奧三世於公元 800 年 的聖誕節加冕查理曼大帝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因此,查理曼大帝成為公元 476 年羅馬帝國覆滅以來第一位統治西歐的皇帝。

西元 777 年,查理曼大帝得到消息,伊比利亞半島的幾位穆斯林總督願意屈 服於他的統治,以換取對科爾多瓦埃米爾的軍事援助,而科爾多瓦埃米爾統 治著我們所知的現代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區。

查理曼大帝同意派遣他的軍隊,一直在尋找機會擴張他的王國並為基督教贏 得勝利。他率領軍隊穿過比利牛斯山口,從巴斯克地區(當時稱為加斯科尼

亞)的龍塞斯瓦耶斯山口進入西班牙,同時派遣另一支軍隊穿過加泰隆尼亞 向東部進發。查理曼大帝佔領了潘普洛納並前往薩拉戈薩,他以為那裡的總 督已向他宣誓效忠。他錯了,城市仍然對查理曼大帝和法蘭克軍隊關閉。

由於薩拉戈薩總督的歡迎不夠熱烈,查理曼大帝的軍隊圍攻了這座城市。一

個月後,總督向查理曼大帝提供了一些人質和大量黃金,以換取法蘭克人離 開這座城市。

大約在同一時間,查理曼大帝聽說他剛剛征服的、位於帝國另一端的撒克遜 人正在發動叛亂。查理曼大帝認為,當他需要照顧陷入危機的王國時,薩拉

戈薩不值得付出努力,因此他接受了這個提議並率領他的軍隊沿著原路返回 比利牛斯山。

在回程途中,查理曼大帝派他的軍隊夷平了一些巴斯克村莊。到達潘普洛納 後,他下令摧毀城牆,因為他懷疑這些城牆將來可能會被用來發動反抗他統 治的當地叛亂。

當查理曼大帝和他的軍隊接近龍塞斯瓦耶斯山口時,你可以想像該地區的巴 斯克人一定非常憤怒。

778 年 8 月 15 日夜間,大批巴斯克遊擊戰士伏擊了法蘭克人的後衛部隊。查 理曼大帝和其餘軍隊越過山脈,繼續前進,但後衛部隊中約有 2,000 人寡不 敵眾,被巴斯克軍隊擊敗。後衛部隊成功阻擋了巴斯克人的進攻,使得查理 曼大帝和其餘的法蘭克軍隊得以毫髮無損地翻越山脈。

與經過專業訓練的法蘭克軍隊相比,巴斯克戰士的裝備很可能較差,戰鬥技 能也較差,但他們卻更了解地形,並能利用地形優勢。龍塞斯瓦耶斯山口相 當狹窄,因此查理曼大帝的軍隊會分散在山中數英里的範圍內。

最終,巴斯克人殺死了後衛隊中的所有法蘭克人,掠奪了他們的行李,並帶 著薩拉戈薩的黃金離開了。

作為歐洲之父,被拿破崙與希特勒爭相仿傚的查理曼大帝都是被巴斯克人輕 而易舉地打敗,區區一個佛朗哥,試問怎可能讓巴斯克人屈服?

可以說,西班牙政府實在是自食其果。

參考自: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ET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TA_(separatist_group)

https://time.com/archive/6636413/spain-the-basque-rebellion/

https://www.hellabasque.org/basque-victory/

https://medium.com/@stewreddin/internment-torture-executions-thebasque-country-in-the-dying-days-of-the-franco-dictatorship6f320b8c4c6e

https://jamestown.org/program/europes-oldest-terrorist-organizationthe-basque-eta-marks-50-years-of-operations/ https://www.lahaine.org/english/basque/basque_resistance.htm

8 - 耶穌會士與智利共和國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大量巴斯克人離開巴斯克地區,定居於西班牙其他地區、

法國或世界其他地區,通常是出於經濟或政治原因。

歷史上,海外的巴斯克人經常從事牧羊、牧場、海上漁業和商業工作。數百 萬巴斯克人後裔居住在北美洲(美國;加拿大,主要在紐芬蘭省和魁北克 省)、拉丁美洲各地、南非和澳大利亞。其中相當一部分巴斯克人居住在智 利和哥倫比亞。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克僑民有時被稱為「第八省」,間接指 歷史上的巴斯克 7 個省份。

智利歷史學家 Luis Thayer Ojeda 估計,17 和 18 世紀移民到智利的移民中有 48% 是巴斯克人。據估計,智利有 250 萬至 500 萬巴斯克後裔;巴斯克人對 該國的文化和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甚至最強的影響。

在墨西哥,巴斯克人在採礦業中扮演重要角色;許多人是牧場主人和牛仔, 其餘的人則在墨西哥城、瓜達拉哈拉和普埃布拉等大城市開設小商店。

在哥倫比亞,大量巴斯克人主要定居在安蒂奧基亞和咖啡軸心地區。麥德林 有工業化的派薩、在它的城鎮裡,有冒險家、世界探險家。哥倫比亞民間音 樂“Bambuco”源於巴斯克語。

根據 2000 年人口普查,美國有大約 57,000 名巴斯克裔。然而,這個數字存 在很大爭議,因為在 1980 年人口普查之前,聯邦政府從未承認過巴斯克人的 類別。因此,巴斯克人通常被歸類為西班牙人或法國人。據推測,還有更多 的巴斯克血統的美國人仍將自己歸類為西班牙人、法國人或拉丁美洲人。

美國幾個重要的巴斯克社區中最大的一個位於愛達荷州博伊西市附近地區,

這裡是巴斯克博物館和文化中心的所在地,每年都會舉辦巴斯克節,並且每5 年舉辦一次巴斯克僑民節。內華達州里諾是巴斯克人口的另一個重要中心, 內華達大學的巴斯克研究中心和巴斯克研究圖書館就位於此處。內華達州埃 爾科市每年都會舉辦巴斯克節,慶祝抵達內華達州的西班牙、法國和墨西哥 國籍的巴斯克人的舞蹈、美食和文化

德州的大部分西班牙裔人口是參與征服新西班牙的巴斯克人的後裔。許多最 初的德克薩斯人都有巴斯克血統,包括那些在阿拉莫戰役中與其他德克薩斯 人並肩作戰的人。

西班牙作家、哲學家米格爾·德·烏納穆諾(Miguel de Unamuno,1864年9月

29日 1936年12月31日)表示,有兩件事可以明確地歸因於巴斯克人:耶穌 會士和智利共和國。

耶穌會的教士曾到中國、日本、印度和美洲當傳教士。

在巴拉圭,他們在 1610 年至 1767 年間建立耶穌會縮減地,以將基督社會體 系引入印第安人社會中。

在歐洲,人們對耶穌會在南美洲的傳教工作的態度並不一致,尤其西班牙和 葡萄牙認為耶穌會妨礙他們的殖民主義行為。1767 年,西班牙將在巴拉圭的 耶穌會成員驅逐出境。

耶穌會派遣傳教士到中國始於明嘉靖年間。第一個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方濟 各‧沙勿略(1506-1552)於嘉靖三十年(1551)抵廣東海面上川島,隔年卒於 該島。三十九年第一批耶穌會士抵達澳門。萬曆四年(1576)澳門教區成立。

崇禎六年(1633)前,所有派往中國的歐洲諸國耶穌會士,均由里斯本出發, 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

中國耶穌會的開創者是義大利人利瑪竇。(利瑪竇墓碑在北京阜成門外車公 莊)他於萬曆十一年入居肇慶。在耶穌會遠東巡視員範禮安領導下,為耶穌 會在華傳教需要,他制定了一整套入鄉隨俗的「調和策略」,主要內容包括: 結交中國士大夫和中國朝廷;傳播西方科學技術和其他人文科學;遵行儒家 習俗,尤其贊同中國教徒實行祭祖祭孔禮儀。這項策略為後來大多數耶穌會 士所執行。

南明時的耶穌會士中,畢方濟與弘光、隆武、永歷三帝結交;瞿安德在永歷 朝掌管欽天事;卜彌格曾作為王太后使節出使羅馬。在中國學者與文人幫助 之下,耶穌會士翻譯、撰寫了許多種有關天文、歷算、地理學、物理學以及 語言學的著作,把西方科學技術和人文科學傳播到中國。其影響顯著者,數 學有利瑪竇口授、徐光啟筆譯的《幾何原本》;天文學有徐光啟督領、耶穌 會士鄧玉函、龍華民、羅雅各和湯若望參加修心版的《崇禎曆書》(一百三 十七卷);地理學甙瑪竇編著的各種利文版的世界圖文和艾文科的《口語義 字檨樊;字奇蹟》(今改名《明末羅馬字註音文章》)和金尼閣《西儒耳目 資》。

耶穌會(拉丁語:Societas Iesu,簡寫為 S.J.或 S.I.)是天主教會的主要男修

會之一,1534 年 8 月 15 日由依納爵·羅耀拉與方濟·沙勿略、伯鐸·法伯爾等人 共同於巴黎成立,出於反宗教改革的需要,重視神學教育、對教會的忠誠度 以及向青年傳教,發願守貞、神貧,並要求會士對修會及聖座的命令絕對服 從。

依納爵 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1491 年出生於巴斯克地區阿斯佩蒂亞 1556 年 7 月 31 日逝世於羅馬)是一名巴斯克士兵,後成為神父,在反宗教 改革時期成為宗教領袖。他對天主教會的忠誠表現為對教宗的絕對服從。後 來成為神秘主義者,他創立了耶穌會並成為其第一任總會長。

耶穌會發展得非常繁榮,到依納爵去世時已擁有超過一百所會院(大部分是 學院和培訓機構)約一千名會員,分佈在12個省。他於 1548 年出版的《精神 練習》(Spiritual Exercises)作為一種辨別工具,對後來的精神研究產生了 顯著的影響。1622 年,天主教會將他封為聖人。

1521年,在潘普洛納的一場戰役中,這位有志於當兵的人的腿被砲彈擊中, 碎裂,之後經過了數月痛苦的休養。最初的腿部手術失敗了,而依納爵為了 讓自己的腿穿上當時流行的緊身衣還能好看,又接受了一系列可怕的手術。

手術將使他終生跛足。

當他在羅耀拉的家族城堡中療養時,他的嫂子給了他一本關於耶穌生平的書, 還有一本關於聖徒生平的書。這些都是他最不想讀的東西了。這位嶄露頭角 的士兵更喜歡激動人心的騎士故事,騎士們以英勇的行為打動貴族女性。

「但在那房子裡,他平常讀的那些書都找不到了。」他在自傳中寫道。

當他漫不經心地翻閱看似無聊的聖徒生活時,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依納 爵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能夠模仿他們。他想:「如果聖方濟各(Francis of Assisi,1182年 1226年10月3日)或聖道明(Saint Dominic,1170年8月8

日 1221年8月6日)可以做到這樣那樣,也許我也可以做出偉大的事情。」

依納爵的內心湧起了一種奇怪的願望──成為像聖人一樣服事上帝。他寫道: 「如果我像聖方濟各那樣做,或者像聖道明那樣做,那會怎樣?」換句話說, 「我能做到!」

這是一個對宗教儀式沒有太多興趣的普通人,他以為自己可以效法基督教傳 統中最偉大的兩位聖人。

對依納爵來說,上帝直接且內在地與人類打交道。因此,在《論道成肉身》

(Contemplation on the Incarnation)中,依納爵建議我們祈求「對我們的 主的內在認識,祂為我而成為人」。對依納爵來說,這意味著內心親密的愛 的認識。我們的願望永遠是更認識上帝,了解上帝的真實面。

靈修的最終高潮是「對上帝之愛的沉思」,它假設了我們整個現實體驗的一

種近乎神秘的變形。我們透過上帝的眼睛來觀察萬物。我們被邀請在萬物中 無一例外地「看見」或「找到」上帝,反之,將萬物視為直接來自上帝的流 淌。如果依納爵靈修及其在練習中的典型表達涉及行動、使命和日常實踐,

那麼它也涉及將單純的活動轉變為真正的實踐神秘主義或服務神秘主義。成 為「為他人服務的人」不僅是一種社會或道德要求,在依納爵看來,必須基 於沉思的內心和由此產生的自我轉變。

說完耶穌會,現在說說智利共和國。

位於南美洲的智利共和國(Republic of Chile)通稱智利(Chile),為南美

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當地西部與南部瀕臨太平洋,北靠秘魯,東鄰玻利維 亞及阿根廷。此外,智利與厄瓜多爾一樣,是兩個不與巴西相接的南美洲國 家之一。

1520 年,斐迪南 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1480 年 10 月 17 日 1521 年 4 月 27 日)在嘗試環球航行時發現了現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南部通道(麥 哲倫海峽),從而成為第一個踏上現在智利的歐洲人。下一個到達智利的歐 洲人是迪亞哥 德 阿馬格羅(Diego de Almagro,1479 年 1538 年 7 月 8 日)

和他的西班牙征服者隊伍,他們於 1535 年從秘魯來到這裡尋找黃金。西班牙 人遇到了各種主要透過刀耕火種和狩獵來維持生計的文化。

1540 年,西班牙人正式開始征服智利,由法蘭西斯科·皮薩羅(Francisco Pizarro,1471 年或 1476 年 1541 年 6 月 26 日)的副官之一佩德羅 德 巴爾

迪維亞(Pedro de Valdivia,1497年4月17日 1553年12月25日)執行,他於 1541 年 2 月 12 日建立了聖地亞哥城。

巴斯克人胡安 塞巴斯提安 艾爾卡諾(Juan Sebastián Elcano,1486年 1526 年8月4日)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航海家。麥哲倫5艘船隊中的一艘船的船長, 麥哲倫被殺後他繼任船隊指揮。當他駕駛剩下的唯一一艘船最終到達塞維亞 時,被人們當做第一位環球航行的人來歡迎。

自從艾爾卡諾首次看到現在被稱為智利的地方的山脈和海洋 (1520 年) 以來, 已經過去了近 500 年。又過了20年(1540 年),西班牙人才在佩德羅 德 巴 爾迪維亞的率領下開始探索該地區,並開始對該國進行殖民。

這支隊伍由來自埃斯特拉姆杜拉(例如瓦爾迪維亞)和半島其他地區的人組 成。巴斯克人很容易透過姓氏辨認,佔 10-12%;從那時起,幾個世紀以來, 由於各種原因,他們不斷地前來。這將從一開始就標誌著新國家的社會。

那時,他們從未想過獨立:一切還沒完成。然而,在秘魯,另一位出生於阿 勞斯奧尼亞蒂的巴斯克人,洛普 德 阿基爾(Lope de Aguirre,1510年11月8

日 1561年10月27日),在穿越亞馬遜尋找黃金期間,在寫給國王菲利普二 世的信中首次討論了這個問題。當他在士兵的陪同下到達委內瑞拉時,他犧 牲了,身後留下了一道血跡,也不知不覺地留下了他的傳奇。

在智利,19世紀初,第一次脫離王國的運動開始了。1810年9月18日,這個如 今被紀念為國家獨立的日期,原本卻有著不同的目標。當時的總督 Mateo de Toro y Zambrano(1727 年 9 月 20 日 1811 年 2 月 26 日)召開了一次公

開理事會會議,以支持被拿破崙強迫退位的斐迪南七世。然而, 軍政府卻懷 抱著不同動機,他們高喊「軍政府想要我們!」,他們播下了他們渴望的主 權的種子,無論是多年以後,還是經過多次戰鬥。

關於那次會議,除了承認其民主運作、甚至在國王最糟糕的時刻予以支持外, 最引人注目的是與會者中有大量巴斯克姓氏。在那份名單上,我們發現沒有 找到任何居住在這些土地上的人的名字,因此可以推測,後來發生的是一場 獨立戰爭或內戰,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正是在此時,阿蘭特薩蘇行會宣告解散。在歷史學家 Roberto Hernández 和

Julen Salazar 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找到幾個人,並且可以清楚地看到智利和 巴斯克地區的歷史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

其中一個例子是 Pedro de Chopitea Aurrecoechea,他是 Dorotea 的父親,

也是聖地牙哥阿蘭特薩蘇行會的知名成員,他在查卡布科戰役(1817 年)中 站在保皇黨一邊,結束了智利歷史上的收復失地時期。在那場戰役中,他的 指揮官是 Rafael Maroto Isems,多年後,他領導了第一次卡洛斯戰爭 (Carlist Wars)中的卡洛斯軍隊,並與 Esparter 一起簽署了「韋爾加拉起義 宣言」(Abrazo de Vergara),這是結束巴斯克暴動的第一步。 Maroto 最 終回到了他在智利康孔的莊園,並於 1853 年在瓦爾帕萊索(Valparaíso)去 世。

儘管他是巴斯克地區和智利的最大失敗者,並被視為國家的「敵人」,但在 1918 年,他的遺體被移至智利軍隊陵墓,以表達最終的敬意。

由 16 至 20 世紀初,許多巴斯克人從他們的家鄉西班牙北部和法國西南部的 部分地區來到智利,他們憑藉著勤奮、創業的傳統,成功躋身社會頂層,並 與智利卡斯蒂利亞裔精英階層通婚,形成了智利新的巴斯克-智利貴族階層。

這個聯盟是當今智利菁英的基礎。而且,他們對智利人口主體的種族組成也 做出了巨大貢獻。

巴斯克定居者也與智利中部的梅斯蒂索人和卡斯提索人通婚,在殖民時期中

期形成瞭如今智利龐大的克里奧爾人種;卡斯蒂佐斯 (Castizos) 創造了現代 的中產階級和下層階級。在第一批定居者到來多年後,數以千計為躲避1939 年西班牙內戰而逃離的巴斯克難民也定居於此,並在該國繁衍生息,有許多 後裔,甚至與卡斯蒂利亞人以外的西班牙族裔以及其他歐洲族裔通婚。

據估計,約有 160 萬(10%)至 500 萬(30%)智利人的姓氏源自巴斯克語。

由於巴斯克後裔的數量眾多,這個數字是最低的。由於巴斯克人的移民,智 利的巴斯克後裔數量比巴斯克地區本身還要多。

另外順帶一提,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之一哲 古華拉(Che Guevara,1928 年 6 月 14 日 1967 年 10 月 9 日)原來都有巴斯克血統。看來,這個民族確實 有開創與革命的基因。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ques#Basque_diaspor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que_diaspor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suits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0%B6%E7%A8%A3%E4%BC%9A%E5 %A3%AB/10465197

https://www.americamagazine.org/faith/2012/07/31/st-ignatius-loyolavery-brief-bio

https://ost.edu/mysticism-practice-ignatius-loyola/ https://www.bizkaiatalent.eus/en/pais-vasco-te-espera/algunos-vascos-atraves-de-la-historia/san-ignacio-fundador-jesuita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le

https://aboutbasquecountry.eus/en/2021/11/26/basques-and-theindependence-of-chile-history-intertwines-by-pedro-oyanguren/

9 - 四頭十字架 Lauburu

納粹黨的徽號相信人人都見過,中文大家都知是卍字,英文就比較冷門,叫 做"Swastika"。

古老而吉祥的卐字符號在 20 世紀被阿道夫·希特勒使用後,就變成了與種族 仇恨相關的象徵。他了解這個符號的力量,並相信它將為納粹提供堅實的基 礎,並為他們帶來成功。他親自設計了納粹旗幟,採用了德意志帝國旗幟的 紅、黑、白三色,並以白色圓圈為中心畫上納粹標誌。

由於納粹旗幟與仇恨和邪惡有關,納粹德國在這場可怕的戰爭中發動了大屠 殺,數百萬猶太人慘遭殺害,因此納粹標誌現在被視為仇恨和邪惡的象徵。

儘管它作為納粹象徵的使用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結束,但它仍然受到新納 粹團體的青睞。它在包括德國在內的多個國家被禁止,在德國使用它是完全 違法的。

然而,卍字符是歐亞文化中古老的宗教符號,受到世界各地許多人的崇拜。

在印度次大陸以外,卍字符有多個名稱,包括:Hakenkreuz、Gammadion Cross、Cross Cramponnee、Croix Gammee、Fylfot、Tetraskelion。

在阿道夫·希特勒將其作為納粹宣傳標誌之前約 5,000 年,該符號就已被使用。

根據考古挖掘的結果,這個符號似乎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歐亞大陸。

中國最早的卍字符出現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字符也出現 在漢代的五銖錢幣上。中國傳統紋樣中就有使用這個符號的萬字。康熙字典 收錄了左旋的「卍」為漢字,其部首是「十」,筆劃數為四。

據說,最早出現的卍字符是在公元前 10,000 年在烏克蘭發現的,刻在一隻小 鳥的象牙雕像上。它是在某些陰莖狀物體附近發現的,因此有些人認為它是 生育能力的象徵。

在印度河流域文明時期,人們也在印度次大陸發現了卍字,有一種理論認為, 卍字從那裡傳播到了西方: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芬蘭和其他歐洲國家。很難 確切地說出這個符號的起源,因為它也在大約同一時期的非洲、中國甚至埃 及的陶器上被發現。

在今天,卍字符在印尼和印度的房屋或寺廟中隨處可見,並且是佛教、印度 教和耆那教的神聖象徵。

卍字符是一個梵語詞,意為「有益於幸福」,有兩種畫法:朝左或朝右。該 符號的右側版本通常被稱為“Swastika”,而左側版本被稱為“Sauwastika”。這 兩個版本都受到佛教徒、印度教徒和耆那教徒的廣泛尊重,被視為重要的宗 教象徵。

在佛教中,這個符號的形狀代表永恆的循環,這是佛教「輪迴」教義中的一 個主題。儘管順時針旋轉的 Swastika 最為常見,但在大乘佛教和苯教中, Sauvastika 也同樣神聖且受人尊敬。清淨戒在藏傳苯教傳統中特別常見。

西藏地區的類似「卍」字的符號被稱呼為「雍仲」,有永恆的象徵意義。

在印度教的符號中,卍字符是靈性和神性的象徵,常用於婚禮儀式。據說它 也像徵著好運、靈魂的純潔、真理和太陽。手臂向4個方向旋轉代表著幾個觀 點,但主要代表著整體和諧的4個吠陀。有人說,Sauvastika 象徵著夜晚或印 度教密宗的教義和原則。據說與該符號相關的習俗和祈禱可以淨化舉行儀式 的場所,並保護佩戴該符號的人免受邪惡、不幸或疾病的侵害。人們也相信,

這個符號會為人們的家庭、身體和心靈帶來繁榮、吉祥和平安。

在耆那教中,卍字符是 Suparshvanatha 的象徵,他是第七位救世主、哲學家 和佛法導師。它被認為是八吉祥符號 (astamangala) 之一。每座耆那教寺廟 和聖書中都有這個符號,宗教儀式通常以用米在祭壇周圍多次寫下卍字來開 始和結束。耆那教徒也會在某些宗教雕像前用米粒製成符號,然後在上面供 奉供品。人們相信,這個符號的四臂代表著靈魂重生的4個地方。

即使在西方世界,卐字符也是吉祥和祥瑞的象徵。在基督教文化進入歐洲前, 歐洲人的人工製品中都有類似的符號。這些形似「卐」字的符號是一個可以 拼貼的圖案,可以在方型的籃子中屈曲蘆葦或茅草而成的。

在非洲,類似「卐」字的符號出現於非洲東北部古代庫施地區考古發掘的陶 器之上,譬如博爾戈爾山神廟內的陶器。

正正就是因為這個 Swastika 如此流行,很多人一看到巴斯克人的"lauburu", 不期然便會立即聯想到納粹黨。事實上,法國歷史學家 Louis Colas 認為, lauburu 與納粹標誌無關,它源自帕拉塞爾蘇斯,標記著動物醫治者和靈魂醫 治者(即祭司)的墳墓。

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1493年 1541年9月24日)是中世紀德意志文藝 復興時的瑞士醫生、煉金術士和占星師。帕拉塞爾蘇斯是蘇黎世一個名叫威 廉 馮 霍恩海姆(Wilhelm von Hohenheim)醫生的兒子。因為他自認為比羅 馬醫生凱爾蘇斯更加偉大,從而稱呼自己為帕拉塞爾蘇斯(字面意「超.凱 爾蘇斯」)。帕拉反對自希臘蓋倫所傳承、亞里斯多德學派的四體液說,將 醫學跟鍊金術結合而首創化學藥理,奠定醫療化學的基礎。

傳說中,帕拉塞爾斯一方面作為醫生,為了創造完美的生命而後又轉為了煉

金術師。他製造出了人造人何蒙庫魯茲,並且擁有賢者之石。帕拉塞爾斯並 不相信學院派的教育,曾經說過「學院就是一個專門製造驢子的地方」。

帕拉塞爾斯是大幅改變煉金術之意涵的煉金術革命家。煉金術從阿拉伯傳入 歐洲時,只不過是種煉成金屬的技術,但最後卻變成堪使人類甚至世界趨向

完成的技術。而在煉金術演變的過程中,還孕育出玫瑰十字會(Rose Cross) 這種組織。

大約在 16 世紀末,lauburu 作為巴斯克裝飾元素大量出現,出現在木箱或墳 墓中,也許是十字架的另一種形式。直到 19 世紀才發現直的卍字符。

lauburu 也被稱為「巴斯克十字架」,是巴斯克人的古老象徵,據說代表他們 的團結、文化和身份。它與凱爾特人,特別是加利西亞人有著密切的聯繫, 但也被從歐洲到亞洲的許多古代民族使用。這個古老的巴斯克符號意為 4 個 頭、4 個端或 4 個峰。

巴斯克地區,也稱為 Euskadi,是西班牙北部的一個自治區,以其悠久而豐富 的歷史和文化、壯麗的風景、美味的菜餚和獨特的語言而聞名。lauburu 符號 在大約公元前 200 年在巴斯克地區開始使用。

這個符號的形狀像一個十字架,但每個手臂的形狀像一個逗號或蝌蚪。該設 計以動態和運動感為特色,因為每個頭部或手臂都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它的 名字“lauburu”源自兩個獨立的單字“lau”意為四,而“buru”意為頭。十字架沒 有出現在該國使用的任何徽章中,但它被視為一個重要的象徵。

巴斯克作家 Agosti Xaho(1811 年 10 月 10 日 1858 年 10 月 23 日 )說, 它像徵著巴斯克地區的「4 個首領或地區」,包括:阿拉瓦省(Álava)、比 斯開省(Biscay)、吉普斯夸省(Gipuzkoa)、納瓦拉省(Navarre)。

安敦寧王朝(96 192年)之後,再也沒有發現 lauburu 符號的樣本。然而,

在 16 世紀末,它開始過度出現,成為巴斯克人在墳墓或木箱上使用的裝飾元 素。

巴斯克十字架代表了幾個重要的概念。除了代表巴斯克地區的4個地區之外, 據說這個符號也代表太陽。這被認為是一個好兆頭,因為太陽帶走了黑暗, 也帶走了邪惡。這被認為是巴斯克人和凱爾特人開始在他們的房屋和工作場 所上雕刻這個符號的石雕的原因。他們相信這個符號可以保護他們免受邪惡

的侵害,並為他們帶來成功和繁榮。許多巴斯克家庭和商店都將這個符號懸 掛在門口,作為一種護身符。

lauburu 曾出現在巴斯克各政治組織的旗幟和徽章上,其中包括 Eusko

Abertzale Ekintza (EAE-ANV)。

lauburu 又可以用來象徵生命與死亡。符號的逗號或頭部指向右邊,代表創造、

生命和好運,而指向左邊的逗號則象徵死亡、毀滅和不幸。

lauburu 的4個頭象徵土、水、火和空氣。處於垂直平面的頭部代表日落並與 水和火相關。水平的頭像象徵著日出,與地球和空氣有關。4個頭還可以代表 身體、精神、情緒和感知領域、4個基本方向和4個季節。

一些歷史學家推斷,lauburu 被用來治療動物。在動物飼養員和治療師的墳墓 中可以找到 lauburu。

有證據表明,lauburu 已被用作太陽符號,標誌著力量、能量和新的開始。

除了 lauburu 之外,巴斯克民族還有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符號。

Ikurriña 是巴斯克旗幟(ikur = 標誌;egiña = 製造),於 1894 年設計,旨 在成為比斯開歷史領土的象徵。然而,在短短 30 多年的時間裡,它就代表了 整個巴斯克地區。1979 年,它被認定為巴斯克自治區的官方旗幟,該自治區 由阿拉巴、比斯開和吉普斯誇3個歷史領地組成。如今,它是巴斯克地區的製 度象徵。

它以紅色為底色,代表比斯開(巴斯克地區的國徽);綠色聖安德魯十字旗 象徵謙卑、苦難和希望(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也像徵著 Gernika 樹);在它 們上方有一個白色十字架,代表巴斯克人的道德價值(以及巴斯克法律的基 礎)。紅色的背景也讓人想起帕杜拉山谷的戰役,巴斯克人與萊昂王國的士 兵展開激烈戰鬥。由於他們所流的血,石頭變成了紅色,這個地方被稱為 Arrigorriaga,地名意思是「紅色岩石」。

Gernika 之樹象徵比斯開歷史領土和巴斯克人民的傳統自由。這是 Gernika 議 會大廈前的一棵橡樹。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棵樹是「父樹」的後代,當舊的 憲章或法令(在西班牙語中稱為"fueros")被廢除,比斯開貴族們發誓要保護 領土自由時,這棵「父樹」就矗立在那裡。大會開始在這棵樹旁舉行。

今天,Gernika 之樹在巴斯克人的政治生活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這裡 是巴斯克政府總統、比斯開歷史領土總督等重要權力機構的辦公地點。

eguzkilore 在巴斯克語中是向日葵(eguzki = 太陽;lore =花),它是巴斯 克神話中一個強大的象徵。它代表野生仙人掌的乾燥花。過去,人們相信它 可以驅除惡靈和其他危險。它仍然可以在門楣和煙囪上看到,或作為珠寶中 的裝飾元素。

argizaiola 是16 和 17 世紀的傳統裝置 ( argizari = 蠟燭;ohol = 石板),它在 木板上纏繞一根細細的蠟燭。這塊木板承載著家中的聖火。在宗教儀式上,

人們會焚燒蠟燭來紀念逝者。

Euskal Makila 不僅僅是一根手杖;它是尊重和權威的象徵。最初用於防身和 狩獵,最終成為山區牧羊人必備的工具。Makila 象徵著與土地和大自然的聯 繫,擁有它是一種榮譽,並代代相傳。

儘管其確切含義各不相同,但最廣為接受的解釋是將其視為好運和保護的護 身符。如今,它出現在房屋入口、珠寶甚至墓碑上,不斷提醒巴斯克人的身 分。

不過,說到最神秘的符號,始終還是 lauburu。

參考自:

https://symbolsage.com/swastika-symbol-meaning/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ki_(goddess)

https://journeyingtothegoddess.wordpress.com/tag/eki/ https://symbolsage.com/8lauburu-symbol-explaine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uburu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at_of_arms_of_Basque_Country_(autonomo us_community)

https://thebestofbasque.com/basque-symbols/ https://discoverdonosti.com/basque-symbols/ https://www.bizkaiatalent.eus/en/pais-vasco-te-espera/senas-deidentidad/representan-algunos-simbolos/

蛇是中國十二生肖之一,逢巳年出生的人屬蛇,據說,生肖蛇的人具有周密 的思考力,立定志願後必勇往直前的性格。表面冷漠佔有欲很強,不易親近 也不輕易表露真心。財運上非常幸運,對金錢慾望很強。

在十二生肖中,蛇排行第六,與十二地支中的「巳」相配,因此一天中的 「巳時」(上午九點至十一點)也被稱為「蛇時」。

蛇是爬行綱下的一類動物,體溫隨氣溫變化,是肉食性動物,分佈於除南北 極以外的所有地區。蛇的成長週期和壽命因種類、環境等因素而異,一般來 說,體積越大,壽命越長。

蛇的最早記載見於《史記·三皇本紀》,書中說伏羲和女媧都是「蛇身人首」。

此外,道教與蛇有關的說法具有中國特色。道教信奉的神真武帝君,原為玄 武,是蛇與龜的結合物,常見形象身旁有龜和蛇,或腳踏龜蛇。

佛教有天龍八部的說法,指佛教護法神隊伍中以天、龍為首的 8 種神話種族, 包含天人、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因八 部以「天眾」和「龍眾」為首,故稱「天龍八部」。金庸曾以此為名,寫成 小說《天龍八部》 。

其中「龍」的梵語是"Nāga",音譯那伽,亦可譯為神龍。佛經上說有無數龍 王,專管興雲降雨。實際上是一類蛇神,和中國的蝮(虺)龍的概念相似, 佛教在中土發展附會本土神話,用「龍」相譯,事實上是不同概念,但也許 是同一神獸在兩種文化的不同體現。

那伽雖然也被譯為龍,但其實是印度神話中的蛇神,掌管水源、河流與大海。

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7個頭;其形像在婆羅門教、印度 教和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

然而,在《聖經》中,蛇却曾經被描述成魔鬼的化身。聖經中的蛇最早出現

在《創世記》伊甸園中,當中從未曾稱引誘夏娃吃果子的蛇為魔鬼撒但,僅 稱牠為「在眾生中最具睿智 (arum) 的動物」(創 3:1),在成書之時魔鬼撒 但和絕對邪惡這些概念還未出現,及後猶太人受波斯統治始引入瑣羅亞斯特 教(或稱祆教或拜火教)的善惡二元說及祆教中的惡神安格拉曼紐 (Angra Mainyu) 之說。

但與此同時,民數記 21 章中出現的「銅蛇」一詞,卻代表神的醫治,所以現 代醫學相關標誌,有許多是一根手杖盤繞兩條蛇,此典故就是出自聖經;此 外,在約翰福音 3 章中,耶穌更是直接用銅蛇比喻神給世人的救恩,賦予銅 蛇更深一層的意義。

如果只看世界傳統中這種蛇形形象的幾個例子,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民間 英雄兄妹伏羲和女媧,他們的腰部以下都有蛇尾巴。伏羲通常被認為傳授了

諸如書寫和採集食物等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他的妹妹女媧則被認為創造了人 類。也就是說,中國民間傳說中的這些半蛇神,既負責創造人類 ,又負責教 育人類。

因此,人類是從那些與蛇有密切聯繫的人中創造出來的,知識也是從他們那 裡獲得的。

類似的傳統源自於古希臘神話的研究,神話中的第一位國王和雅典的創始人 凱克洛普斯(Cecrops I)也同樣將書寫和閱讀的知識傳授給了人類。凱克洛 普斯是上半身為留有鬍鬚的男性,下半身則為蛇。他是雅典城之王,被視為

半神而受雅典人民所崇拜。於雅典娜與波賽頓爭奪國家之所有權之時,選擇 了雅典娜,這亦是雅典名稱之來源。

希臘神話中也有關於艾奇德娜(Echidna)的傳說,艾奇德娜的字面意思為 「雌性毒蛇」,是希臘神話中半人半蛇的怪物。她的上半身是美貌的女子,

下半身卻是蛇的軀體(有時有兩條蛇尾)。艾奇德娜居住的地點或說是冥界, 或說是斯基泰地區,或說是奇里乞亞地下名為阿里馬的深不可測的洞穴。她 是所有怪物之母,也是人蛇混血兒,其外貌與前面提到的蛇神幾乎一模一樣。

在利比亞女王和食嬰者拉彌亞(Lamia)的形像中,希臘蛇人的優勢再次明顯 體現。拉彌亞是古希臘神話中一頭半人半蛇的女性怪物,亦是在西方以獵殺 小孩聞名的蛇妖。在古希臘、羅馬的神話中,有很多像拉彌亞般有著殺害孩 童舉動的女妖,而拉彌亞的特徵正在於其上半身為嬌豔女性,下半身卻是蛇 類。其名字拉彌亞來自希臘語"Λάμιος",意指「食道」,象徵「貪欲」,描 述拉彌亞吞食兒童的形象。

在大洋彼岸的阿茲特克神話中,也有類似的蛇女混合形象,其中就有西瓦科 亞托(Cihuacoatl,「蛇女」) 母性和生育女神,她與羽蛇神

(Quetzalcoatl,其本人也常常以蛇形出現) 共同創造了人類。西瓦科亞托是數 位母神和生育女神之一,西瓦科亞托有時被稱為「基拉斯特利」(Quilaztli)。

在世界各地早期神話中,技術知識的傳承以及人類的創造都是圍繞著蛇人的 神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後向西北方向前進,加州土著 Pomo 人有一個奇怪的傳說,其中不僅涉及 人與蛇之間一致的歷史關係,而且還具體提到了它們之間的雜交。故事是這 樣的,一個年輕的 Pomo 族婦女正在她家附近工作,當她停下來從田裡採集 新鮮的三葉草時,一條響尾蛇開始觀察她,注視著她的一舉一動。響尾蛇跟

著女孩回家,正如美國原住民傳統動物之神經常表演的那樣,它化作人形, 爬上女孩家的屋頂,從樓頂的柱子上滑下來進入了房子。在那裡,他開始與 家人交談,宣布他想與當天早些時候見到的女孩結婚。這樣的對話持續了好 幾個晚上,響尾蛇每天晚上都會以人形回來,繼續向年輕的 Pomo 女孩求愛。

然而,第四天晚上,蛇選擇保持原來的樣子,進入房子。響尾蛇很快就把女 孩帶回了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懷了4個男孩。

正如傳說所詳述,這些孩子並不是真正的人蛇混血兒,反而看起來更像他們 的蛇類父親。他們最終開始問母親,為什麼她看起來和行為舉止與他們如此 不同,但是當他們允許他們檢查她時,她告訴他們一些相當奇怪的事情:

「你不可能成為一個人,雖然我不再是真正的人了,但我必須回到我的父母 身邊,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

這個傳說最早由人類學家 Samuel Barrett(1879 年 - 1965 年)於 1933 年記

錄下來,但它從未明確說明為什麼人類母親在與蛇雜交後最終會失去人性

(儘管在蛇的影響下失去純真的概念有點類似於《創世紀》中夏娃在蛇面前 的墮落)。儘管如此,她還是回到了家,向父母解釋了這個謎團,並與他們 分道揚鑣,大概是為了一勞永逸地與她的蛇族重聚。

在巴斯克神話中,Sugaar (也稱為 Sugar、Sugoi、Suarra、Maju ) 是前基督

宗教巴斯克神靈的男性部分,與風暴和雷電有關。人們通常把他想像成一條 龍或蛇。與他的配偶女神 Mari 不同,關於 Sugaar 的傳說留存甚少。他存在 的基本目的,就是定期與 Mari 在山中匯合,製造風暴。

Sugaar 這個名字源自於 suge(蛇)和-ar(雄性),因此意為「雄性蛇」。

基於 su(火)和 gar (火焰)的構想,從而產生了「火焰」這個詞,這被認 為是民間詞源。

ugoi 是 Sugaar 的另一個名字,有兩種可能的解釋,要么是 suge + o[h]i (以前的「古蛇」),要么是 su + goi(「高火」)。這位神的第三個名字 Maju 似乎沒有字源。

如今,Mari 被視為巴斯克神系的領袖,但 Sugaar 在古代可能與她平起平坐。

Mari 與聖母瑪利亞的關係以及蛇與邪惡的聯繫可能同時提升了 Mari 的地位

而降低了 Sugaar 的地位。Sugaar 過去的重要性也體現在比斯開 (Bizkaia) 第 一任領主 Jaun Zuria 的故事中,他的血統可以追溯到蛇神。

Jaun Zuria(「白領主」)是神話中的比斯開領地 Vizcaya 的第一任領主,他 在同樣神話中的帕杜拉戰役(Batalla de Padura)中擊敗了阿斯圖里亞諾斯

(Asturianos)軍隊,追擊入侵者直到到達馬拉托樹(Árbol Malato),並在 那裡建立了 Vizcaya 的邊界。

15 世紀 ,遊擊隊領主 Lope García de Salazar(1399 年 - 1476 年)改編了

Pedro Afonso(1289 年前 – 1354 年)的《世系之書》(Libro dos Linhagems)中的故事,將 Jaun de Zuria 塑造為比斯開人選出的貴族,作為 軍事領袖帶領他們與阿斯圖里亞諾斯人在神話般的阿里戈里亞加 (Arrigorriaga)戰役或帕杜拉戰役中作戰。戰鬥結束後,他們決定封他為比 斯開勳爵。當 Durango 領主在戰鬥中陣亡並且 Jaun Zuria 娶了他的女兒之

後,他也成為了 Duranguesado 領主,並將自己的特權授予了 Duranguesado 領主。

Jaun Zuria 死後,其兒子 Munso 或 Nunso López (909 年 - 920 年) 繼承了 領主之位,他在為 Castilla 伯爵服務期間被摩爾人(los moros)俘虜。他的 兒子 Íñigo Esquira 用他俘虜的一位著名的摩爾人交換了他,從而釋放了他, 但兩人發生爭執,最終遭到上帝的審判,父親被殺。Íñigo Esquira 成為比斯 開領主。據 Salazar 稱,他用比斯開省的一個市鎮 Enkarterri 與阿斯圖里亞諾

斯國王交換他征服的其他領土,並為他們提供憲章。他是第一個被封為比斯 開伯爵的人。

Lope García de Salazar 首次提及 Jaun Zuria 的傳說,該傳說從他的母親開 始。她是蘇格蘭公主,搭船抵達巴斯克小鎮蒙達卡(Mundaka)。在一些故

事中,她到達時就懷孕了,而在其他故事中,她到達巴斯克地區後才懷孕。 在一些故事中,父親是蛇神 Sugaar。

除了具有蛇形外形之外,人們可能想知道這位特殊的神靈與蛇人混血究竟有 何關係,即兩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歷史「血統」。

但是,如果確實存在某種與民間傳說相吻合的現象,顯示人類血型確實存在 差異。事實上,蛇神文化與人類血型中已知存在的真正異常現象之間存在的 奇怪相似之處 並且這種異常現象經常被認為與外星人存在潛在的聯繫。

事實上,在法國和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區,我們發現一種被稱為 Rh 陰性(Rhnegative)的血型普遍存在 。

有些理論家認為巴斯克語是《創世紀》的原始語言。有些人認為這是人類最 初的語言,也可能是遠古時期「神」的語言。引用創世記 6:2:"上帝的兒子 們看見人的公主漂亮,就隨意選來做妻子。"這些婚姻所生的孩子是誰?在創 世記 6:4 中寫道,“當那些日子,以及以後的日子,地上有巨人;神子們進去 找人類的女子們,生了兒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然而,美國作家 Brad Steiger 指出了巴斯克人與舊約之間更奇怪的相似之處, 以及與異常血型的潛在關聯: 令人著迷的是,「血」這個詞在《聖經》中出現的次數比除了「上帝」之外

的任何其他詞都要多。他們說,幾乎在每一頁上都能看到這兩個字 血和 上帝。正如他們所言,這是眾神之血。

研究員 Dee Finney 在收集了有關爬蟲類和人類血型中奇怪的非Rh血型系統 (non-Rhesus)突變之間所謂聯繫的各種信息後,指出了以下幾點:

「爬蟲類正在追蹤那些擁有 Rh 陰性因子血型的人。回顧過去...Rh 陰性混種 來自喀爾巴阡山脈的天龍座洞穴。他們大多是紅頭髮、綠眼睛,以及黑髮、 棕色眼睛。他們試圖滲透到金髮/棕色頭髮、藍眼睛的文明中… Rh 陰性是混 合型。他們一部分是爬行動物,一部分是人類。如果兩個 Rh 陰性血液供應不

足的嬰兒試圖生下孩子,通常會死亡或生下來就是『藍嬰』(Blue Baby), 因為它不能正常處理氧氣。因此,如果他們還活著的話,他們就被稱為『藍 血人』。目前地球上有 5% 的人口是 Rh 陰性血型。但是,他們只佔英國和美 國人口的15%。」

摘自 Mark Kurlansky 的《巴斯克世界史》(The Basque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 Story of a Nation) :

「巴斯克人是世界上 O 型血人種最多的民族,佔總人口的 50% 以上,而在 Soule 等語言保存最完好的偏遠地區,O 型血人種的比例甚至更高。其餘大

多為 A 型,B 型在巴斯克人極為罕見。由於發現愛爾蘭人、蘇格蘭人、科西 嘉人和克里特人也具有異常高的 O 型血發病率,人們開始紛紛猜測這些人與 巴斯克人有某種親戚關係。但隨後在 1937 年,人們發現了 Rh 血型系統因子 (rhesus factor) ,通常稱為 Rh 陽性或 Rh 陰性。

研究發現,巴斯克人是世界上 Rh 陰性血液發生率最高的民族,明顯高於歐洲 其他地區,甚至明顯高於法國和西班牙的鄰近地區。克羅馬儂人(CroMagnon)理論家指出,已知克羅馬儂人曾經居住過的其他地方,如摩洛哥

的阿特拉斯山脈和加那利群島,也發現 Rh 陰性血統的人很多。」

27% 的巴斯克人屬於 O 型 Rh 陰性血。孕婦若血液為 Rh 陰性,可能會對血

液為 Rh 陽性的胎兒造成致命的毒性。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挽救胎兒的干 預技術已經發展,但在整個歷史中,巴斯克人的流產和死產率很可能非常高,

這可能是他們在有限的土地上保持少量人口,而其他人口,特別是伊比利亞 半島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之一。

Rh 陰性血液的出現是如此令人費解,以至於有些人甚至認為它起源於外星人。

參考自: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evolution-human-origins/scientistsbelieve-they-have-found-origins-unique-basque-culture-003786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opinion-guestauthors/serpent-scion-mythic-traditions-and-brotherhood-snake-part-1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opinion-guestauthors/serpent-scion-mythic-traditions-and-brotherhood-snake-part-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gaar

https://buber.net/Basque/2022/03/27/basque-fact-of-the-week-sugaarthe-serpent-god-consort-of-mari/

https://es.wikipedia.org/wiki/Jaun_Zuria

https://buber.net/Basque/2022/05/08/basque-fact-of-the-week-jaunzuria-the-white-lord/

https://www.hellabasque.org/basque-blood-type/

11 - Rh 血型系統從何而來?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Rh 血型系統(Rh blood group system)是人類血型

系統。它含有紅血球表面的蛋白質。繼 ABO 血型系統之後,最容易引發輸血 反應。2005 年,Rh 血型系統由 49 種已定義的血型抗原組成。截至 2023 年,

抗原已有 50 多種,其中最突出的是 D、C、c、E 和 e 五種抗原。沒有 d 抗

原。個體的 Rh(D) 狀態通常在 ABO 型後加上陽性 (+) 或陰性 (-) 後綴來描述

(例如,A+ 型人有 A 抗原和 Rh(D) 抗原,而 A- 型人有 A 抗原但缺乏 Rh(D) 抗原)。術語 Rh 因子、Rh 陽性和 Rh 陰性僅指 Rh(D) 抗原。Rh 抗原抗體可 能與溶血性輸血反應有關,且 Rh(D) 和 Rh 抗原抗體會增加新生兒溶血性疾 病的風險。

以上是翻譯英文的資料,一般人不容易看得明,現在再看看中文的版本:

「Rh 血型系統(Rhesus),意為恆河猴血型系統,重要性僅次於 ABO 血型 系統,主要指人類紅血球表面有無 RhD 抗原:」

「Rh+,稱作『Rh 陽性』,表示人類紅血球有『RhD 抗原』;」

「Rh−,稱作『Rh 陰性』,表示人類紅血球沒有『RhD 抗原』。」

「Rh 的名稱,來源於在基本測試中使用普通獼猴 (rhesus monkey) 的血液, 來確定人類血液中是否存在 Rh 抗原。Rh 血型系統是由卡爾·蘭德施泰納和亞 歷山大 所羅門 維納在 1940 年發現的。」

「Rh 血型系統一般沒有天然抗體,故第一次輸血時可能不會產生不良反應。

但 Rh 陰性的受血者接受 Rh 陽性血液後,可產生免疫性抗 Rh 抗體,如再次 輸受 Rh 陽性血液時,抗體便會攻擊外部的 Rh 陽性血液,即可發生溶血性輸 血反應,導致摧毀紅血球,並造成疾病或死亡。」

「Rh陰性血型由於在漢族群體中屬於稀有血型,所以也被稱為『熊貓血』。

在社會群體中,經常有相應的聯絡組織,用於在出現用血稀缺時成員相互捐 助。」

普通獼猴 (rhesus monkey)

又稱恒河猴,恒河猴可以在各種氣候和棲息地中 生存。牠們的天然食物包括水果、種子、根、草本植物和昆蟲,但是在人類 居住的地區,它們也會吃農作物並在垃圾中尋找食物。在圈養條件下,恒河 猴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是一種非常聰明、活潑的動物,幼年時溫順,但成 年後脾氣可能變得暴躁。牠們也是醫學和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實驗動物。確定 人類血液中的Rh(來自恒河猴)因子與這種猴子的血液反應,恒河猴是第一

隻被火箭送入平流層的猴子。恒河猴和其他獼猴都屬於獼猴科(舊世界猴)。

Rh陰性血型的關鍵要點如下:

Rh 陰性血很罕見,全球約有 15% 的人口有此情況。

巴斯克人具有獨特的基因特徵,顯示出與古代狩獵採集者的連續性。

有理論認為 Rh 陰性血與尼安德特人血統之間可能存在關聯。

上一個冰河時期的基因漂移和隔離可能放大了巴斯克人的這種特徵。

居住在西班牙北部和法國西南部的巴斯克克羅馬儂人(Cro-Magnon)是世

界上 Rh 陰性血型個體比例最高的人群之一,這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這種 罕見血型的起源是否可以追溯到一個更古老、更神秘的人群 尼安德特人?

克羅馬儂人是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早期現代人群體。1868年,在法國西南 部多爾多涅省萊塞濟德塔亞克-錫勒伊鎮附近克羅馬儂的一個淺洞穴中,發現 一些古老的人類骨骼。法國地質學家 Édouard Lartet 對該洞穴進行調查,發 現5個考古層;最上層發現的人類骨骼被證明距當時有10,000至35,000年的歷 史。這些骨骼所屬的史前人類被稱為克羅馬努人,與尼安德塔人(學名:

Homo neanderthalensis)一起被認為是史前人類的代表。

尼安德塔人是古人類群體的成員,該群體至少出現於 20 萬年前的更新世(約

260 萬至 11,700 年前),並在 35,000 至 24,000 年前被早期人類同化(智 人)。尼安德塔人居住在歐亞大陸,從歐洲大西洋地區向東到中亞,北至現 在的比利時,南至地中海和西南亞。相似的古人類族群在同一時期生活在東 亞和非洲。由於尼安德特人生活的地區遍布石灰岩洞穴,骨骼保存完好,而 且史前研究歷史悠久,因此他們比任何其他古人類群體都更為人所知。因此, 他們成為了典型的「穴居人」。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 )這個名字源自 於 德國尼安德谷(德語 Neander Thal 或 Neander Tal),化石首次發現地。

直到 20 世紀末,尼安德塔人仍被認為在基因、形態和行為上與現代人類有明 顯差異。然而,最近關於這個保存完好的歐亞化石群體的發現揭示了現存人 類與古人類之間的重疊。尼安德塔人生活在更新世最後一個冰河時期之前和 期間,那裡的生存環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惡劣的。他們發展了一種成功的文 化,擁有複雜的石器技術,這種技術基於狩獵,包括一些拾荒和收集當地植 物。它們在上一次冰河時期的數萬年中倖存下來,是人類適應能力的顯著證 明。

21 世紀初對尼安德塔人進行的基因研究 FOXP2 基因(一種被認為能夠產生

說話和語言能力的基因)表明尼安德塔人使用語言的方式可能與現代人類相 同。這種推論也是從對尼安德塔人複雜行為的解釋中推論出來的──例如發展 出一種先進的石器技術、死者的埋葬、以及受傷的社會群體成員的照顧。然

而,尚不清楚尼安德塔人是否能夠掌握現代人類語言的全部音素或聲調。慣 用手現像是在尼安德塔人中出現的,這是根據他們在口中含著物品進行加工 時牙齒磨損推斷出來的,這種現像在尼安德塔人中出現的頻率與現代人相似, 這表明大腦的偏側化(功能分離)對於語言至關重要。

巴斯克人居住在西班牙北部崎嶇的山脈和法國西南部廣闊的大西洋海岸之間, 這片土地就像他們的傳統一樣獨特。巴斯克人以其獨特的語言巴斯克語而聞 名,這種語言與地球上任何其他語言均無已知關係,長期以來一直讓人類學 家和遺傳學家著迷。研究表明,他們擁有獨特的基因特徵,有別於其他歐洲 人,後期遷徙(如印歐語系使用者)的混血程度較低。這顯示巴斯克人可能 是歐洲最早居民的現存後裔。

血型根據兩個主要係統進行分類:ABO 系統和 Rh 因子(Rh factor),可以 是陽性或陰性。Rh 因子是指紅血球表面是否存在某種蛋白質。如果您有這種 蛋白質,則您是 Rh 陽性;如果您缺乏該物質,那麼您就是 Rh 陰性。在全球 範圍內,大約 85% 的人是 Rh 陽性,而只有 15% 的人是 Rh 陰性。Rh 陰性 血的流行程度因地區而異,歐洲人,尤其是巴斯克人中 Rh 陰性血的流行程度 最高。

巴斯克人獨特的 Rh 陰性血液特徵表明其起源古老,這種基因異常在某些人群 中持續存在並蓬勃發展,而在其他人群中卻幾乎消失。這種特質是在巴斯克 人中紮根的因素如下:

1. 尼安德塔人的連結:來自尼安德塔人的基因遺傳影響了人類生物學的許多 方面。一些研究人員推測,尼安德塔人可能攜帶早期形式的 Rh 陰性特徵,這 種特徵可能透過與早期現代人類雜交而遺傳。

2. 遺傳漂變:在上一次大冰期期間,歐洲大部分地區因極度寒冷和冰雪覆蓋 而變得不適合居住。人們被迫進入包括伊比利半島在內的南部避難所,在那 裡他們與世隔絕了數千年。在這些孤立的群體中,Rh 陰性血等罕見遺傳特徵 可能由於基因漂變而被放大。

3. 免疫系統優勢:Rh 陰性個體的免疫反應可能略有不同,這在某些環境下可

能有益。如果尼安德塔人或具有 Rh 陰性血液的早期狩獵採集者能夠更好地抵 抗特定病原體,那麼這種特徵可能會在自然選擇中持續存在。

巴斯克人是一個獨特的群體,其基因與歐洲鄰居截然不同,其文化和生物遺 產可能可以追溯到歐洲最早的人類居民。巴斯克人中 Rh 陰性血液的比例很高,

這可能是這種深厚血統的標誌,可能將他們與曾經在歐洲冰河時代漫遊的古 代人群聯繫起來。

巴斯克語 Euskara 是另一個暗示其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的元素。作為一種孤 立語言,它沒有已知的語言親屬,也不屬於任何主要語系。一些語言學家認 為,巴斯克語可能是印歐語係到來之前歐洲古代狩獵採集者所使用的語言的 殘餘。

這一小群 Rh 陰性個體已成為多種理論的研究對象,從科學理論到超自然理論。 有研究人員指出,與 Rh 陽性血不同,Rh 陰性血無法追溯到靈長類動物,引 發對其起源的猜測。這引發了一些有趣的理論,其中包括 Rh 陰性人群可能是 外星人的後裔,或是失落的亞特蘭提斯文明的倖存者。儘管這些想法聽起來 有些古怪,但它們仍然讓許多人著迷,他們質疑 Rh 陰性血液的真正來源。

與其他遺傳特徵不同,Rh

陰性血不遵循其他物種的典型演化模式。據稱,人 類是從所有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所有靈長類動物都攜帶 Rh 陽性因子,但 大約 15% 的人類卻沒有。這就引發了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如果 Rh 陰性血 液無法追溯到地球上任何其他靈長類動物或物種,那麼它來自哪裡?

這種不尋常的遺傳特性引發了巨大的爭論和好奇,導致許多人猜測它的起源。

雖然一些科學家認為 Rh 陰性血可能只是人類群體中發生的一種基因突變,但 其他人則認為這表明了某種更神秘的東西。Rh 陰性血無法與任何已知的演化 祖先聯繫起來,這一事實為有趣的理論打開了大門。

有些人提出,Rh 陰性人群可能是亞特蘭提斯等古代先進文明的後裔,甚至可 能是與早期人類混居的外星生物。Rh 陰性血液的個體在懷孕期間會拒絕 Rh 陽性血液,這進一步證明了 Rh 陰性人群可能屬於不同於其他人類的獨特血統。

就人類演化而言,人們期望如果我們從相同的祖先演化而來,所有人類都會 擁有共同的遺傳特徵。髮色、身高和血型等特徵會代代相傳,幾乎沒有改變。

然而Rh陰性血的存在對這個想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果人類和所有其他靈 長類動物一樣,從同一個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那麼我們的血型理論上應該是 相容的。Rh 陽性血液存在於所有靈長類動物中,可以追溯到恒河猴,但 Rh 陰性血液無法追溯到任何靈長類動物物種或地球上任何其他已知物種。

這種脫節引發了許多理論的產生,既有科學的,也有推測的。一些研究人員 認為,Rh 陰性血液的出現可能是古老基因突變的結果,但由於缺乏演化聯繫, 其他人認為事情可能還有更多謎團。如果 Rh 陰性血不是從已知的祖先進化而 來的,有人推測它可能指向一個完全不同的血統。Rh 陰性特性是否可以作為 與高級或未知物種雜交的證據?有些人甚至認為 Rh 陰性人群可能是外星來客 的後代,他們在人類身上留下了基因印記。這些理論雖然有爭議,但試圖解 釋演化鏈中 Rh 陰性血的缺失。

更令人費解的是,Rh 陰性血在地理上集中在特定人群中,例如西班牙和法國 的巴斯克人。這個孤立的社區是世界上 Rh 陰性個體比例最高的社區之一,這 進一步使全球進化模式的概念變得複雜。由於 Rh 陰性血統仍然難以追溯到共 同的來源,圍繞亞特蘭蒂斯等古代文明以及外星人幹預的可能性的理論繼續 流傳。無論其起源是源於基因突變還是某種更神秘的因素,Rh 陰性血的奧秘 及其在人類進化中的地位仍然是遺傳學中最引人注目的問題之一。

Rh 陰性血最令人困惑的方面之一在於它在懷孕期間如何與 Rh 陽性血液相互 作用。當 Rh 陰性母親懷上 Rh 陽性孩子時,可能會因所謂的 Rh 不相容而出

現併發症。母親的免疫系統將嬰兒體內的 Rh 陽性血液識別為外來物質、「外 來」入侵者,並開始產生抗體來攻擊它。這種疾病稱為溶血病,會導致母親 身體排斥胎兒,可能導致流產或嬰兒嚴重的健康問題。這種生物衝突在自然 界其他物種中並不常見,這引出了一個問題:人類為什麼會將自己的後代視 為威脅?

這種現象引發了一些理論:Rh 陰性個體可能屬於完全不同的遺傳譜系 甚 至可能是混合物種。在自然界中,兩個物種之間的雜交通常會導致不孕或其 他生物不相容性,例如騾子(馬和驢的雜交品種)或獅虎獸(獅子和老虎的 雜交品種)。有些人推測,Rh 陰性血統和 Rh 陽性血統之間的緊張關係可能 表明人類歷史上發生過雜交事件,可能涉及另一個物種甚至外星人。這個想 法是,Rh 陰性個體可能攜帶一個古老物種的 DNA,該物種在基因上與現代 人類不同,導致身體排斥混血後代。

雖然這些想法聽起來有些牽強,但它們解決了為什麼存在 Rh 不相容性的問題。

如果所有人類都有相同的遺傳祖先,那麼這種反應就不應該發生。事實上, 確實存在基因差異,導致兩种血型之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這進一步加深了 人們的猜測:Rh 陰性個體可能有混合血統的根源,無論是透過古老的雜交還 是超自然的干預。儘管現代醫學現在可以透過 Rh 免疫球蛋白注射等治療方法 來治療 Rh 血型不相容,但 Rh 陽性和 Rh 陰性血液之間的生物學差異仍然引 發有關這些人的起源的疑問。

如果巴斯克人真的是外來人種,則生活於羅曼語民族圍繞之下的巴斯克人為 何會使用一種孤立語言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h_blood_group_system https://www.britannica.com/animal/rhesus-monkey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Neanderthal

https://groundzero.radio/news/rh-negative-blood-the-key-to-unravelinghuman-history

https://www.hellabasque.org/basque-blood-typ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yperborea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human-origins-science/rh-negativeblood-exotic-bloodline-or-random-mutation-008831

https://historyradar.org/?p=18227

https://anciently.net/18227/

https://www.birdsadvice.com/people-with-rh-negative-blood-may-bedescendents-of-extraterrestrials-or-atlanteans-says-researcher/

12- 外星人的後裔

雖然進化論只不過是一種假說,科學尚未正式證實,但基本上很多理論郤以 此作為前提來進行論證的。

根據 Express.co.uk 報導,研究員 Larry Starr 說:「在遺傳學研究中,我們發 現我們只能繼承祖先的基因,除非發生基因突變。因此,如果人類和猿猴是 從同一個祖先進化而來的,那麼他們的血液也會以相同的方式進化。血液因 子的傳遞比其他任何特徵都要精確得多。所有其他地球靈長類動物也會以相 同的方式進化。血液因子的傳遞比其他任何特徵都要精確得多。所有其他地 球靈長類動物也會從我們的血液中擁有這種祖先。

Rh 因子(Rh factor)由 Karl Landsteiner 博士和 Alexander S. Wiener 於

1940 年發現,以恒河猴命(rhesus monkeys)名,是一種存在於紅血球表面 的蛋白質。缺乏這種蛋白質的血液被歸類為 Rh 陰性。

根據我們的基因結構,血型系統可分為 35 種,每種血型系統都會產生特定的 抗原 引發免疫反應的分子。Rh 系統中有 61 種抗原,其中 D 抗原決定血液 是 Rh 陽性還是 Rh 陰性。這種敏感蛋白質如果遇到 Rh 陽性血液就會產生負 面反應。

研究得出結論,Rh 陰性血型不具備恒河猴所具有的必需進化基因,而大多數 其個別人類已經擁有這種基因。話雖如此,既然我們本質上都來自靈長類動 物,為什麼我們中的一些人沒有恒河猴基因呢?

由於其他血型的血液中含有某些蛋白質,而 Rh 陰性血型則不含有任何此類蛋 白質。

為了確定一個人是否屬於這種血型,醫療保健提供者需要抽取血液樣本並進 行 Rh 篩檢測試。(如果屬於這种血型,那麼在懷孕期間將需要特別照顧。)

Rh 陰性血型的人約佔總人口的 10-15%,這讓科學家們苦苦思索:這种血型 到底起源於哪裡?經過一番挖掘,科學家們得出結論,大約 35,000 年前,這 種特定的血型與某些部落和群體有關。

擁有Rh 陰性血型者亞洲人口約佔 1%,非裔美國人人口約佔 3%,產生 Rh 陰

性血型的基因主要存在於白種人中,其中濃度最高的是位於法國和西班牙之 間的伊比利半島的一個小區域,即巴斯克地區。這裡橫跨比利牛斯山脈,高 達 40% 的人口是 Rh 陰性,而這並不是該地區唯一的顯著特徵。

除了與這种血型相關的特徵之外,科學家幾乎無能為力來尋找這些問題背後 的真相。

據稱,Rh 陰性血的人具有獨特的身體特徵,並且容易出現心靈現象和遭遇外 星人。其中一些特點是:

智商高於平均水平

低體溫

高血壓

紅色或微紅色的頭髮 額外的椎骨

視覺敏感,對陽光特別敏感 高直覺

當談到擁有這種血型的孕婦時,這種血型的複雜性就變得更加強烈。因為Rh 陰性血型的女性懷孕後,生下 Rh 陽性血型的嬰兒會遇到很大困難。這意味著

母親的身體會自然地攻擊並試圖殺死胎兒。為了確保這種情況不會發生,Rh 陰性孕婦會在懷孕第 28 週左右注射一針 Rh 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其免疫系統 產生對抗嬰兒 Rh 陽性血液的抗體。

有些科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的血型是 Rh 陰性,那麼他/她一定是從這個星球 上的其他物種演化而來的。但科學家現在提出的問題包括:該物種是被放置 到這裡來的嗎?基因改造?或者它只是行星在進化階段自然形成的? 許多人相信「它可能來自外部來源」。

有些人認為 Rh 陰性血只是我們演化過程中某個未知時期發生的突變。但是, 儘管聽起來很奇怪,其他人還是推測它可能來自與人類雜交或以某種方式改 造我們,從而產生了混合血統的外星物種。

當我們觀察其他物種的雜交動物時,也存在類似的不相容性,有時甚至完全 不孕。當馬和驢交配時,由於基因差異,產生的騾子無法生育。獅虎獸(獅 子和老虎的後代)的情況也一樣,這兩個物種的染色體不匹配,因此它們會 產生無法生育的後代。Rh 陰性母親和 Rh 陽性嬰兒之間是否有類似的不相容 性?

所有這些奇怪的現象導致了一個有趣的理論的出現,人們相信外星人可能在 某個短暫的時期訪問過地球,並在此過程中賦予了人類 Rh 陰性血型。該理論 認為,一個被稱為阿努納奇 (Anunnaki) 的外星種族將人類改造成 Rh 陰性血 型,並將他們稱為阿努納奇之子。

儘管沒有字面證據證明這一點,但這個謎團更令人不安的是,許多聲稱被外 星人綁架的人都是 Rh 陰性血型。

此外,還有另一派人持有與聖經傳說相關的理論。他們相信,巨人型物種拿 非利人與人類交配,產生了天使與人類的混血兒。據說大洪水消滅了所有的 拿非利人 ,但卻留下了一些後代倖存下來。

2020 年初,派克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Pikeville)助理教授 Andrew

Turner 領導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來自外星。

據這些研究人員稱,生命的關鍵成分之一磷可能透過隕石或彗星從外太空到 達地球。

然後,有些人相信這種血型來自亞特蘭提斯人,但是,再說一次,沒有任何 證據。

《遠古外星人》的一集中的理論認為,居住在比利牛斯山脈的巴斯克人所說

的語言與地球上任何其他語言都沒有關係。與此同時,該族群的 Rh 陰性血型 濃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以下資料參考自維基百科。

拿非利人(Nephilim)是《聖經》中的神秘生物或人類,傳統上被想為體型 巨大、力大無窮,或擁有強大力量的生物。關於拿非利人的起源存在爭議。

有些人,包括《以諾書》的作者,認為他們是叛逆天使和人類的後代。其他 人則認為他們是塞特和該隱的後裔。

《聖經思高本》譯為「巨人」,《和合本聖經》譯為「偉人」,見於舊約聖 經中,包括創世記 6 章 1~4 節、民數記 13 章 33 節等處所描繪;也見於其他 聖經經卷和一些非正典猶太人著作。

6:1 當人在地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

6:2 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

6:3 耶和華說,人既是肉體,我的靈就不永遠與他相爭;然而他的日子還有一 百二十年。

6:4 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交合生子,從那時起地上就有了拿非利人;他們就 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

根據新美國聖經,拿非利人的出現,是人類日益增長的邪惡的一部分。出現 在迦南地區的史前巨人,被以色列民族稱為拿非利人。在民數記13章33節, 以色列人看見這些身型高大的人種,感到極為恐懼。

新美國聖經在猶大書注釋中也引用了創世記的故事,說到這些來到地上的墮 落天使與人類的女子發生不道德的性關係:

「又有不守自己權位,離棄自己住處的天使,主用永遠的鎖鏈把他們拘留在 幽冥裡,等候大日的審判;又如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城邑的人,也照他們 的樣子一味的行淫,隨從相異的肉體,就受永火的刑罰,立為鑑戒。」

根據新牛津注釋本聖經,創世記章節只顯示拿非利人生存在神人交合生子的 時代。此後泛指「墮落者」。

布朗-德賴弗-布里格斯詞典(Brown–Driver–Briggs)(1908 年)將

Nephilim 的含義定義為「巨人」,並警告說,該詞的現有詞源「都非常不穩 定」。許多建議的解釋都基於這樣的假設,即該詞源自希伯來語動詞詞根 npl ( ל־פ־נ )「fall」。Girdlestone (1871 , p.91) 認為這個字源自於 hif'il 使役詞幹, 可能表示"Nephilim"這個名字應該被理解為「那些導致別人跌倒的人」。

Ronald Hendel 認為它是一種被動形式:「墮落的人」,在語法上類似於

paqid「被任命的人」(即代理人或監督者)、asir「被束縛的人」 (即囚犯) 等。也有觀點認為,「陣亡者」指的是那些「在戰鬥中陣亡的人」,類似於 gibborim。 大多數古代聖經譯本 包括七十士譯本、迪奧多蒂翁(Theodotion)譯本、 《聖經武加大譯本》(Biblia Vulgata)、《撒馬利亞五經》(Samaritan

Pentateuch)、Targum Onkelos 和 Targum Neofiti 都將該詞解釋為 「巨人」。Symmachus 將其翻譯為「暴力者」,而 Aquila 的譯文則被解讀 為「墮落者」或「(向敵人墜落的)人」。

考古學家 GE Wright 表示,對拿非利人的信仰,尤其是對巨人的信仰,源自 希伯來人對約旦河外巨石結構和迦南城市獨眼巨人砌牆的沉思,其中一些城 牆厚達 18 英尺。儘管如此,他指出,在西元前 3000 年前後,古代迦南人的 體型相對較矮,沒有發現體型異常的原住民。聖經教授 Brian R. Doak 認為, 拿非利人是對史詩和英雄主義主題的批判,而這些主題在類似希伯來文化的 世界觀中很常見。JC Greenfield 也認為,有關拿非利人的傳說是基於蘇美爾 神話中「 Apkallu 傳統的負面面向」。( 頁72-74)Apkallu 是7位大洪水之 前的文化英雄,他們因其非凡的智慧而受到讚譽。事實上,有些人被稱為 「Ea之子」。(第 73頁)

Brand 等人(2023)認為, 拿非利人是指傳說中的菁英或皇家戰士,他們不 一定具有異常的身材或神聖的血統。他們認為《民數記》第 13 至 14 章中的 拿非利人是居住在以色列人之前的迦南的土著精英戰士。懷愛倫認為,從敘 事上來說,他們的目的是要死去,以便上帝的選民,即「弱勢群體」能夠獲 勝。

與拿非利人有連結的亞衲人(Anakim)在中王國時期(西元前 2055-1650 年) 的埃及咒詛文本中被提及,他們是埃及在迦南的政治敵人之一。

由於拿非利人的真實身分如此撲索迷離,所以令很多人聯想到天外來客。

至於阿努納奇,根據維基資料,阿努納奇(Anunnaki),或譯作阿努那奇、

安努納、阿嫩納基、安努那基、阿努納基,是蘇美爾人神話中一組有血緣關 係的神,既是地上之神,又是地下之神(冥神)。

阿努納奇有各種不同寫法,它的意思是說「王子」或者「安努的兒子」。

《牛津世界神話大集》說阿努納奇「 是蘇美爾的古老神祇;他們克托尼俄

斯神祇里的生育神,後來被和冥界聯繫到一起,在那裡他們成為審批神。他 們的名字來自古老的天神安努」。

安努的妻子祺生阿努納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氣神恩利爾。按照傳說在恩利 爾出生前天和地無法區分,恩利爾把天和地劈開。祺和恩利爾選擇地。

有些學者懷疑祺不是神,因為沒有她的廟宇,她的名字也僅僅出現在少數蘇 美爾創世文字裡。山姆·諾亞·克萊默認為祺實際上和蘇美的母親神是同一個神 祇。

阿努納奇在巴比倫創世神話《埃努瑪·埃利什》(Enūma Eliš)裡出現。後來 的版本裡馬爾杜克被擴大,他把阿努納奇分開並分給他們各自的領域,300 個管天,300 個管地。

在《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里烏塔那匹茲姆敘述大洪水的 故事的時候提到阿努納奇。在這個傳說里地獄裡的 7 名判官叫做阿努納奇, 暴風雨來臨時他們把大地點燃。

後來的蘇美爾和巴比倫神話說阿努納奇是安努和祺的孩子,是兄弟姊妹神。

而安努和祺則是安沙爾和基沙爾的孩子,而他們又是拉哈穆和拉赫穆的孩子,

創世之地埃里都的阿勃祖廟的看守。而他們又是迪亞馬特和阿勃祖的孩子。

在亞塞拜疆出生的美國籍民間科學家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in,1920 年7月11日 2010年10月9日)的《地球編年史》(The Earth Chronicles Handbook)中,阿努納奇被當作來自尼比魯的外星人,並且幫助人類文明, 以及他們與人類的混種後代就是《聖經》上的拿非利人。

西琴在《地球編年史》等書主要宣傳他的主張-尼比魯碰撞。他宣稱基於對 最古老文獻的研讀,人類只有30萬年的歷史,而非之前認為的有著上百萬年 歷史的觀點。而且蘇美爾人早就知道有天王星、海王星等星球。他把美索不 達米亞神祇迪亞馬特、金固、尼比魯、阿努納奇等說成是各星球名或外星人, 並認為人類的出現是來自尼比魯星際淘金者阿努納奇,才產生蘇美爾等古文 明。他們與人類的混種後代就是《聖經》上的拿非利人,並認為未來尼比魯 會復歸。

部分學者推論,巴斯克人就是具有阿努納奇血統的人。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ephili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unnaki

https://www.yourtango.com/self/rh-negative-blood-type-alien-dna https://www.gaia.com/article/rh-negative-blood-type-alien https://medium.com/eternal-legends-reawakened/the-mystery-of-rhnegative-blood-ancient-aliens-angels-2aac1df61252

https://metro.co.uk/2023/10/10/alien-life-on-earth-blood-type-19638766/ https://www.ibtimes.sg/people-this-particular-blood-type-could-bedescendants-aliens-researcher-says-45439#google_vignette

在前言裏面曾經提及過,位於非洲的桑海帝國(Empire of Songhai)是 15 至 16 世紀時統治西薩赫勒地區的國家。桑海為西非歷史上黑人原住民最後的帝 國。在鼎盛時期,她是歷史上最大的非洲帝國之一。該地以其史學名稱而聞 名,該名稱源於其最大的民族和統治精英桑海人。在鼎盛時期,廷布克圖 (Tinbuktu)成為一個繁榮的文化和商業中心。阿拉伯、義大利和猶太商人 都聚集在一起進行貿易。廷巴克圖大學裡伊斯蘭學術研究重新興起。

桑海帝國最初由桑尼王朝(Sonni dynasty,約 1464 年-1493 年)統治,但後

來被阿斯基亞王朝(Askiya dynasty,1493 年 - 1591 年)取代。

其中的統治者阿斯基亞·穆罕默德一世(Askia Mohammad I,約 1443 1538)

的統治下,桑海帝國達到鼎盛,其疆土覆蓋了遠至卡諾(位於今尼日利亞北 部)的豪薩各邦以及東部原屬於桑海帝國的大部分領土。他的政策導致了與 歐洲和亞洲的貿易迅速擴大,許多學校的建立,以及伊斯蘭教成為帝國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

阿斯基亞開辦了宗教學校,建造了清真寺,並向來自整個穆斯林世界的學者 和詩人開放了他的宮廷。他的孩子就讀於一所伊斯蘭學校,他強制推行伊斯 蘭教習俗,但並不強迫他的人民信教。他發起了多次軍事行動,包括對鄰國 莫西人發動聖戰。在征服他們之後,他並沒有強迫他們皈依伊斯蘭教。

基本上,作為穆斯森國家的桑海帝國對於異教徒都是十分寬容的。

西元 710 年,倭馬亞哈里發統治了北非大部分地區。711 年,由塔里克·伊本· 齊亞德(Tariq ibn Ziyad,? 720 年)率領的伊斯蘭柏柏人(Berbers)征 服隊被派往西班牙,幹預西哥特王國的內戰。到西元 718 年,穆斯林幾乎控

制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

穆斯林征服者(也稱為「摩爾人」)是阿拉伯人和柏柏人;征服後,西班牙羅馬人口皈依並阿拉伯化,(muwalladum 或 Muwallad)。經過9世紀和10 世紀的漫長過程,安達盧西亞的大多數人口皈依了伊斯蘭教。

這就是西班牙被伊斯蘭教統治的時代。

在齊米(Dhimmi)制度下,基督徒和猶太人被允許作為分層社會的從屬群體 生活,儘管猶太人在某些領域變得非常重要。齊米是伊斯蘭教稱「(被)保 護民」的術語,是指在以沙里亞法規為基礎的伊斯蘭國家中信仰其他一神教 的人(有經者)。多神教與無神論者不在被保護的範圍內。

這一詞彙最早是指猶太教徒的,後來擴展到了基督徒、以及瑣羅亞斯德教信 仰者。

此外,還有一個西班牙歷史的學術假說,稱為「共存」(La Convivencia)。

該假說認為,自8世紀摩爾人征服西班牙起直至1492年驅逐猶太人為止的這一

時期是西班牙一個宗教相對寬容的時代。穆斯林、基督徒與猶太教徒在中世 紀的伊比利亞半島和平共處,形成了一個宗教多元主義的社會,而不同於後 來以天主教為絕對主導的西班牙與葡萄牙。

共存的一個例子是9世紀和10世紀西班牙的安達盧斯(Al-Andalus)的哥多華

(Córdoba)。哥多華是「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其中,「基督 徒和猶太人參與了皇家宮廷和城市的知識生活。」耶魯大學人文學科斯特林 教授 María Rosa Menocal 進一步將哥多華圖書館描述為「整體社會(而不僅 僅是學術)福祉的重要基準,因為它們代表了物質與知識的近乎完美的交匯 點。」

南加州大學奧爾頓布魯克斯宗教學教授 James L. Heft 將「共存」時期描述為 三大宗教「既沒有保持距離,也沒有發生衝突」的「歷史上罕見時期」之一。

換句話說,雖然當時西班牙確實淪陷了,但作為統治者的穆斯林對於基督徒 仍然是相當厚道的。

反之,當輪到基督教掌權的時候,異教徒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1492 年 1 月 2 日,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最後一個王國格拉納達埃米爾國 (Emirate of Granada)被打敗,國王穆罕默德十二世(即西班牙稱博阿布迪 爾)投降,西班牙統一,收復失地運動勝利結束。

收復失地運動(

Reconquista),又稱再征服運動、列康吉斯達運動,是西元

718 至 1492 年間,西班牙人反對阿拉伯人佔領,收復失地的運動。從 718 年 的科法敦加戰役開始,到 1492 年格拉納達戰役結束,共經歷了 8 個世紀。

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中,「Reconquista」一詞有「重新征服」的意思。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Spanish Inquisition)開始於收復失地運動的末期,旨在 維護王國中的天主教正統派,並取代受教皇控制的中世紀宗教裁判所。它是 由天主教君主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和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於 1478 年建立。它與羅馬宗教裁判所和葡萄牙宗教裁判所一起,成為天主教宗教裁 判所 3 種不同表現形式中最具實質性的。

根據現代估計,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存在的 3 個世紀中,約有 15 萬人因各種 罪行被起訴,其中 3,000 至 5,000 人被處決,約佔所有案件的 2.7%。然而, 宗教裁判所的範圍擴大到了美洲西班牙王室統治下的土地,卻不包括土著居 民。西班牙國王下令「宗教審判官不得針對印第安人,而應針對舊的基督教 徒、他們的後裔以及西班牙王國中習慣針對的其他人」。

宗教裁判所最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從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改信天主教的人群 中識別出異教徒。

1492年和 1502 年,西班牙國王頒布法令,要求猶太人和穆斯林皈依天主教, 否則離開卡斯提亞聯合王國(Crown of Castile),不離開便將面臨死亡。

13 世紀,教宗設立了反墮落異端宗教審判庭,以處理脫離基督教的教派。

1481年,在得到教宗的承諾後,即宗教裁判所將繼續處於王室的控制之下, 從而確保異教徒被沒收的資產將歸還給王室,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在塞維利亞 建立了宗教裁判所。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宗教裁判所被帶到西班牙是因為擔心猶太人試圖影響改 宗者離開基督宗教的圈子,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認為,到 1481 年,猶太意識

在改宗者中幾乎不存在,而且猶太人也沒有進行任何此類外展嘗試。相反, 他認為,宗教裁判所是西班牙古代基督徒觀念的產物。正如一位西班牙歷史 學家所說:「宗教裁判所是西班牙人民靈魂的真實表達。」

該審訊成立後,將給予30天的寬限期,在此期間,自願認罪的人將受到輕刑, 例如小額罰款。然而,懺悔者必須同意監視他的親朋好友,如果他拿不出證 據自辯,就會被懷疑為異教徒,並可能被判死刑。自然,這種制度鼓勵了極 大的腐敗,因為人們出於恐懼、嫉妒、仇恨,或為了得到獎勵,捏造對他人 不利的虛假證據。更糟的是,任何被告都不允許知道原告的身份,甚至不知 道證據,因此無法反駁法庭始終相信的指控。雖然允許聘請辯護律師,但實

際上不可能獲得辯護,因為為異端辯護也被視為異端,可判處死刑,從而阻 止了任何潛在的支持者。

宗教裁判所公佈了需要虔誠的基督徒警惕和舉報的異端行為(異教徒習俗), 包括在星期五更換床單、在逾越節前購買蔬菜、不畫十字架就為孩子祝福、

在贖罪日禁食、在安息日不工作。有趣的是,從未皈依基督教的猶太人並不 受宗教裁判所的管轄,可以自由公開地信奉他們的宗教。只有改宗的前猶太 教徒才因放棄基督教信仰、實踐猶太教活動而被視為異教徒。

宗教裁判所施加的懲罰包括罰款、沒收所有財產、公開羞辱和鞭刑。所有懲 罰中最嚴厲的是死刑。由於教會不流血,只拯救靈魂,受害者被交給世俗當 局處決。人們喜歡無血死亡,例如勒死或活活燒死。定期舉行信仰儀式,將 一個地區的所有受害者一起受到懲罰。這些事件成為了大型的公共奇觀,瀰 漫著節日的氣氛,人們帶著家人來觀看事件過程並嘲笑受害者。被判死刑的 人穿著黃色的聖衣和斗篷,上面畫有紅色的十字架和字母「X」。被判死刑的 人穿著繪有火焰和魔鬼圖案的長袍。遊行隊伍穿過城鎮,來到法官們坐著的 焚燒區。先審理刑罰較輕的案件,然後是絞刑、火刑,最後是活活燒死的案 件。

當時,宗教裁判所蔓延到新舊世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受害者在古巴 哈瓦那;墨西哥墨西哥城;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及印度果阿被焚燒。

1483年,伊莎貝拉女王的私人懺悔神父、多明尼加神父托馬斯 德 托爾克馬達 (Tomás de Torquemada,1420年10月14日 1498年9月16日)被任命為宗 教裁判所的負責人。托爾克馬達親自將宗教裁判所變成了一個令人恐懼的機 構。在他的統治下,宗教裁判所從受害者手中沒收了巨額資產,其中大部分 用於資助征服格拉納達最後一個穆斯林據點的戰爭。

托爾克馬達很快就開始採取措施削弱未皈依的猶太社區,並最終將其驅逐出 西班牙。

1485年,他強迫所有拉比舉報實踐猶太教的改宗猶太人,否則將處以死刑, 並對未能向宗教裁判所通報此類行為的猶太人施以拉比詛咒。這項殘酷的法

令嚴重分裂了西班牙的猶太人。

1486年,托爾克馬達向費迪南和伊莎貝拉請願,要求將猶太人驅逐出西班牙,

但遭到他們的拒絕。因此,托爾克馬達需要製造一種轟動效應來毒害社會氣 氛,激起大眾對猶太人的憤怒,並迫使他們被驅逐。

1490年,宗教裁判所捏造了拉瓜地亞聖子(Holy Child of La Guardia)的故 事。數名猶太人和改宗者被指控在拉瓜地亞鎮綁架了一名7歲男孩,並將他帶

到一個山洞,挖出孩子的心臟,並用它進行魔法儀式,目的是推翻基督宗教 西班牙,將其變成一個猶太國家。儘管沒有找到屍體,但在酷刑之下,所有 被告都承認了指控。

1491 年末,未改宗的猶太人首次在一場壯觀的火刑中被燒死,人們為此奔赴 了許多地方。(在被殺害之前,這些猶太人受到了精神上的懲罰,被逐出他 們從未加入過的天主教會。)托爾克馬達毫不猶豫地將這一事件的報道發往 西班牙各地,煽動民眾陷入更大的反猶太狂熱。

拉瓜迪亞聖子的神話融入了西班牙的歷史,並使得反猶太主義在西班牙延續 了數個世紀。自願捐贈者熱心提供了「聖子」的姓名、年齡、出生地和被謀 殺地點等缺失的詳細資訊。(令人尷尬的沒有屍體的現像被歸因於孩子的肉 體和靈魂一起升上了天堂。)1989 年,一本關於西班牙歷史的書引用了這個 故事作為驅逐猶太人的理由。1993 年,作家 Erna Paris 訪問了拉瓜地亞,並 描述了她的所見所聞:

「這座教堂是為了紀念拉瓜地亞的守護神聖的孩子而矗立著,他的節日剛剛 過去。壁龕內安放著一尊兒童雕像,腳下燃燒著明亮的祈願蠟燭。一位教士 走近,急切地想要講述他的教會為何出名。據我了解,這個孩子5歲了,名叫 Juan。他被猶太人綁架並被釘在十字架上。這位教士說,這項行為是猶太人

被驅逐出西班牙的最終原因。他殉難的山洞離這裡不遠。如果我願意的話我 可以去看看,他笑著說。『這個故事是真的嗎?』 我問教士。

『好吧,』他慢慢地回答道,『猶太人確實承認把孩子帶進了山洞。我想這 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一切了,』他轉過頭總結道。」

在宗教裁判所的存在期間,信仰其他宗教的人甚至犯下非宗教罪行的人都成 為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受害者。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勢力範圍甚至遠及美 洲的西班牙控制領土。

與歐洲大部分地區相比,西班牙社會相當多元宗教化。儘管穆斯林和猶太人 從未被基督徒平等對待過,但猶太人並沒有像 14 世紀初在法國和英國那樣被 驅逐出境,而且在 1492 年收復失地運動結束後,穆斯林仍然受到容忍。他們 被稱為「改宗者」,即新基督徒,其中許多人獲得了政府、教會甚至貴族的 職位。根據這個假設,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建立是對社會「過度」寬容其他 宗教的反應。

1484 年,教宗教宗依諾增爵八世(

Innocentius PP. VIII,1432 年 1492 年 7

月 25 日)試圖允許人們向羅馬上訴反對西班牙宗教裁判所。1484 年 12 月和 1509 年,斐迪南作出回應,宣布對任何未經西班牙王室許可試圖向羅馬請願 的人處以死刑並沒收其財產。因此,宗教裁判所的權威在西班牙君主制的所 有領域中都是無與倫比的。1485 年,沙拉哥薩(Zaragoza)一名宗教裁判所 法官被謀殺,導致公眾輿論轉向反對皈依者。在整個阿拉貢,宗教裁判所的 法庭集中力量對付強大的改宗猶太人少數群體,這標誌著他們對阿拉貢公共 職位的影響力的終結。

儘管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對非基督徒沒有任何權威,但它可以審判那些自稱是 基督徒但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宗教裁判所成立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阻止皈依

者遵守猶太人的習俗。

然而,到了1492 年 3 月,《阿罕布拉法令》(Alhambra Decree)規定所有

猶太人必須選擇驅逐出西班牙或皈依天主教。在南部和沿海地區,《阿罕布 拉法令》的執行更加嚴格。在約 8 萬名猶太人和 20 萬名改宗猶太人中,約

有 4 萬人移民。對改宗猶太人最殘酷的迫害時期一直持續到 1530 年,儘管

在 16 世紀後期和 17 世紀對改宗猶太人的譴責略有增加。

猶太裔改宗者並不是唯一成為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受害者的人。1492 年,斐迪 南和伊莎貝拉控制了格拉納達,這是西班牙最後一個被穆斯林統治的地區。

1502年,皇家法令要求格拉納達的穆斯林做出驅逐或皈依的艱難選擇。1519 年至1523年在阿拉貢發生的兄弟會起義是一場反君主制、反封建的運動,同 時也帶有反伊斯蘭元素。由於兄弟會起義,阿拉貢的穆斯林改宗者(稱為摩 爾人)面臨被驅逐或改宗的選擇。

儘管穆斯林總體上比猶太教徒更融入天主教鄰居,但舊基督教徒和摩里斯科 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在 16 世紀下半葉進一步惡化。自1570年起,針對摩爾人的 案件成為沙拉哥薩、瓦倫西亞和格拉納達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主要案件。

(即便如此,摩里斯科人總體上受到的待遇不像猶太改宗者和新教徒那麼惡 劣。)1609 年至 1614 年間,西班牙驅逐摩里斯科人運動導致數10萬摩里斯科 人離開西班牙。一些留下來或返回的人發現自己受到了宗教裁判所的追捕, 儘管程度不如猶太皈依者。

一旦有人被舉報,官員就會判定是否有異端,並將被告拘留。一些被拘留者 被判處長達兩年的監禁。在他們被拘留期間,他們的財產將被沒收,以支付 案件費用和監禁費用,這常常導致他們的家人陷入貧困。

17世紀的巴斯克女巫審判就是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根除納瓦拉所謂巫術的最後

一次嘗試,巴斯克女巫的審判於 1609 年 1 月在納瓦拉附近與巴斯克領土接壤 的洛格羅尼奧(Logroño)開始。它受到了 Pierre de Lancre 在法國巴斯克地 區邊境拉布爾(Labourd)進行的類似迫害的影響。雖然與歐洲的其他迫害相 比,這次處決的人數很少,但從調查的人數來看,它被認為是同類事件中規 模最大的一次:到這次迫害結束時,宗教裁判所已審查了大約 7,000 起案件。

試想想,如果西班牙當年沒有收復失地,復興基督宗教,一直繼續由穆斯林 統治,就不會有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及其發展出來的巴斯克女巫審判,更加不 會有佛朗哥的國家天主教(National Catholicism )。

國家天主教是佛朗哥主義意識形態特徵的一部分。作為佛朗哥主義 (Francoism)意識形態認同的一部分。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天主教會在公共 和私人生活的各個方面擁有霸權。佛朗哥政權也基本上使天主教成為唯一被 容忍的宗教,在家庭之外禁止加泰羅尼亞語和巴斯克語,禁止加泰羅尼亞人 和巴斯克人結婚並造新生兒,禁止工會,促進經濟自給自足政策,並建立一 個龐大的秘密警察組織來監視公民。

沒有國家天主教,就不會有日後的巴斯克分離主義組織「埃塔」(ETA)所發 動的恐怖活動。正如沒有宗教裁判所的迫害,猶太人也不需要不惜一切地建 國,如此,就不會有延續大半個世紀的以巴衝突。

如果沒有教會,試問生活在這個世界會是多麼幸福呢?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