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FOLIO TKU ARCH
比起都市叢林 ,我更嚮往投入自然的懷抱 ,除了出 門騎車欣賞沿路美景和去海邊釣魚外 ,我還會在閒暇 時上山露營。 我覺得建築設計最迷人地方在於空間的 氛圍 、 層次和情感 ,漫步在街上時我喜歡去觀察建築 上有關生活感的元素 ,因為我認為這是建築的生命。
SKILLS
Hi 陳軍瑋 淡江大學
2002/08/30 EA3 jimmy543210@ymail.com TEL : 0925383217 Adobe Illustrator Adobe Photosop Autocad SketchUp Rhino 7 Grasshopper Enscape V-Ray
— 建築學系
3 2022 台南築角創意營造大賽 「莊稼的衣裳」 — 銅獎
INTRODUCTION 木工 鐵工 磚造 灌注 竹構 園藝
CONTENTS
Learning from MasterⅠ
Learning from MasterⅠⅠ
淡水圖書館—未來試驗所 辦公大樓—MIXXER 北投社會住宅—獨自共居
淡江交換站 台南築角創意營造大賽 淡水遊戲館 創作者之家 建築LAB EA1 物件操作與再生—吹風機 剖面—空間探知器 生成語境 暑期木構築實作
EA3
EA2
CUBE
每當做設計時,我總努力嘗試和挑戰材料或是 題目本身的限制,並設立好目標,以便正評時驗收自 己的學習成果。
第一題我將整體結構用曲線的形式表達,過程中 少不了的就是不斷的失敗,在每個設計進度設立不同 的階段性目標循序漸進,到最後成功把自己的想法完 整呈現在作品上,甚至跳脫眾人對珍珠板的既定印象 ,做出有結構力度的彈簧。
第二題也利用同樣的學習模式進行,不斷的思考 有多方向力量的結構該如何設計 ? 不斷的實驗找出橋 體結構弱點,甚至與指導老師對於弱點位置的看法剛 好相反。由最初的兩單元垂直水平放入,互相勾住, 慢慢地探討三單元的結構組合,再延伸到複雜的組裝 步驟,有步驟地去發展我的設計作品。
在一開始做第三題的時候,因為這個題目對於剛 進入建築系的我太有難度,我不知道該如何發展,導 致我有一段日子都在盲目探索。
我在這題的發展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把主 題訂在人流觀察,題目有規定主題需要是淡水特有的 ,但因為人類的行為模式在各地大致相同,所以我果 斷放棄這個主題。現在回頭看當初的紀錄與分析,除了 與題目限制衝突,內容實在既淺顯又無趣。
第二階段我將主題訂在不同視角的海面分析,海 面會被淡水當地的地形、空間、建築物或是植物等切割, 切割出的獨特空間會產生有趣的現象,例如 : 距離的 錯覺、空間縮放。
藉由這題我學到該如何透過理性的紀錄與分析, 加上感性的轉化,在最後發展出空間設計。
EA1
物件操作與再生—吹風機
STRUCTURE 流線的結構與虛空間營造出風的輕巧和 律動感。次結構的角度漸變,透過結構引 導閱讀者由下往上看,增加層次感,並在 視覺上有穩固的感覺。主結構為了增加作 品本身強度,全部採取一體成形和X型的方 式連接。
我使用整個設計沒有出現過的水平交錯 語彙,去強調使用吹風機時使用者手部施 力的集中區域,突出卻不違和。
為了展現出彈簧本身的結構力度,我發揮 出珍珠板的材料特性,3mm的珍珠板較平 滑的一面可以彎到170度左右,我用了兩 種扭轉方式呈現彈簧線圈,這是在不斷實 驗後所得到的兩種最有韌性的結構。由於 整體語彙很豐富,吹風機的其他零件我採 用最直觀的設計,簡單表達物件的層次。
+ WIND SPIRAL RESULT FORM TWIST RESULT SPRING
CUBE—Transfortion of Puzzle Knot
橋梁的兩端我採用兩個單元互勾 的方式連接,雖然是最簡單的連接 方法,但仍設計出高強度的結構。
透過不斷的實驗以及分析力的走 向,並改善載重時會出現的弱點, 使重量平均分配。
在內部設計各種不同方向的結構 使力量平均分配,最後成為簡單又 強壯開頭與結尾。
三單元接法(三向度接法)
這種連接方式由兩個單元連接成主結 構,第三個單元如同鎖的形式,透過插 入與其他兩者不同方向的力,來固定並 加強結構穩定度。
此接法的強度取決於,組裝過程的複 雜程度以及內部空間豐富度
例如:垂直插入一個單元後往前滑動 再由第三個單元放入前者滑動後的空隙
1 2 3 4 N 爆炸圖
將地圖實際摺出來後, 再把三個地圖模型堆疊在 一起。
表示觀察海面後,在腦 中把各個紀錄點看到的海 景連接起來,所產生上下 錯動的地平線。
將整個環境視為4D的空間,海籠罩住模 型,模型的各個角度都是觀察點,從模型的一 端往另一端看去,藉由模型內部的空間,切割 景象,產生出當時紀錄的海景。空間的堆疊表 現出海景縮放、以及海面被空間切割後將影像 轉化成空間的意象。彎曲的鐵絲表現海景在腦 中呈現的連續印象,以及還原紙張被摺過後所 產生的曲線之真實性。
剖面—空間探知器 4D 4D 海面轉化 409360319 陳軍瑋 RESULT 4D 4D 海面轉化 409360319 陳軍瑋 RESULT 4D 海面轉化 409360319
遠景高海拔 0D 4D 4D 4D 4D 1D 2D 3D 海拔 : 13公尺 海拔 : 13公尺 海拔 : 6公尺 海拔 : 24公尺 海拔 : 32公尺 海拔 : 27公尺 海拔 : 17公尺 409360319
RESULT
陳軍瑋
Learning from MasterⅠ
原案將MOBIUS RING 的概念 結合屋主一天生活的作息,創造 出建築物內空間的排序和產生出 外觀的型態。
人在建築物內行走就如同在 MOBIUS RING 裡一樣,不停地 循環著。
Learning from MasterⅠⅠ
空間動線分析圖
人在臥室裡與陽光產生連結的時間通常在早上 九點前,我透過做實驗把陽光的入射角求出來, 並求出光在室內的體積與其他剩餘空間的比例。
最後由這項數據去操作產生有隱私又更能與光線 自然對話的空間。
將原案建築師設想的莫比烏斯環動線規劃的交 點改變,置換成其他空間。
空間動線轉化圖
原案臥室光量體 窗戶 牆面 光量體概念轉化圖
三個不同的觀景平台指 向基地的核心—鳳凰樹, 使人能夠在基地裡觀賞到 不同的景,有不同的空間 體驗。
在道路上行走時,視野 會隨著道路的蜿蜒曲折而 改變,心境隨著景物改變 ,為進入系館工作做好準 備。
動線交集分析 視線重要交點分析圖 鳳凰樹 直升機
生成語境
建築系作品展示平台
平面圖 0 2 4 10 M DN UP UP DN DN UP UP DN +1.80M +4.35M UP DN DN DN DN 平面圖 陳軍瑋
暑期木構築實作—淡水柏林小徑故事木屋
第一次接觸到實構築,我們從整理 基地、放樣、調整到最後的收尾,一 步一步的思考如何塑造一個適合人們 使用的空間。
起初,由基地現場的痕跡延伸出故 事屋的雛型,再利用結構型塑出一個 舞台的場域感,並著手處理階梯與地 面的高層問題,最後因應日照將屋頂 部分移除、拖開或是往下移,試圖利 用光影使故事空間更有趣。
實構築最迷人的地方在於每個板材 都會影響實際使用,有些時候要收平 ,而有些時候卻要凸出,藉由細節去 引導使用者。
第一題交換站能減少資源浪費和減少開支,目前很 少有相關的有趣空間,大多數的交換機制也較死板。 在有限的基地條件下,希望可以創造出一個有趣且實 用的空間。我想交換的主題是科幻書,因為在過去的 經驗裡,書籍在被閱讀完後就變成擺飾了,書應該要 有機會更充分展現它的價值。
做到第二題時我很想家。在剛上大學時我來到了淡 水,淡水在大台北地區裡是個很特別的城市,淡水保 留了很多過去的建築,可當我走進淡水老街後發現,
這裡與台灣其他老街一樣,少了那份專屬於當地的溫 度。基地裡有一個漁港,自開港以來大多從事小型捕 撈,直至今日仍有零星幾艘漁船在作業,因此我認為 也許在這個基地裡,還有一絲機會找到,屬於淡水的 民常溫度。
就讀大學以前,我的生活裡充滿了音樂,不論是正 規音樂班或是流行樂團,都曾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拿到第三題題目單後我很興奮,設計創作者之家,就 好像在幫我與曾經的夥伴們做一個創作基地,這個空 間裡不只有創作和演出,更重要的是創作者們的理想。 音樂是我過去的生活,談到音樂我就會想起曾經的點 點滴滴,所以我將屬於基地 : 淡水 的意象,轉化至設 計裡,做出一個屬於這裡的 創作者之家。
城市裡不同的族群很難認識彼此,在台北生活了快 兩年,對於很多人、事、物都非常好奇,卻不知道要如何 開口,我與他們就像是生活在平行時空。第四題將建 築產業置入在士林夜市內,對於這個商業雲集的區域 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體驗。士林夜市的文史背景記錄了 先民開發的歷程,有別於一般觀光夜市,居民與遊客 都會來到士林夜市消費,因為這個線索,我想要讓這 裡不同族群的人們,有個認識彼此的可能,讓士林夜 市更有特色。
EA2
淡江交換站—科幻書
我希望藉由建築投射出尋找書時的心路歷程,因此 放入迷宮的概念,透過在空間中來回穿梭找到想要交 換的書。在建築裡不會有書架,我將書藏在暗櫃裡, 希望進入這個空間的人可以產生更多的交流,甚至出 現互相交換書的行為。
入口接續力量概念中水管插入空間的強烈量體感, 空間安排分為走道和停留、交換空間,並意圖由持續 的改變高程和轉彎使其失去方向感,以達到迷宮的效 果。利用噴砂玻璃、沖孔板和開孔控制光線進入空間 ,使光線有層次。將反光鋁板設置在入口附近和行人 可以直視處,除了吸引人群進入外,還希望將景觀投 射在建築上,讓建築與自然融和。
一樓平面圖 二樓平面圖 屋頂平面圖
AA’剖面圖
BB’剖面圖
CONCEPT : 力量
CONCEPT : 斷裂痕跡
CONCEPT : 模糊邊界
(路上行人視角)
CONCEPT : 視線阻擋
淡水遊戲館—有溫度的民常生活
隨著商業活動的高度發展,已無法在老街 裡看到當初居民們的生活模式,基地旁的漁 港內僅存的幾艘小船延續了當時居民生活的 景象,藉由小船的拋磚引玉,在這裡十分適 合呈現淡水的民常生活。
基地附近有個日式建築聚落,在這裡安靜 地記錄著淡水居民的生活樣貌,並蘊含著屬 於淡水的溫度。
基地分析 1950年以前 1950~2000年 2000年以後 區域建設時間圖 住宅區 商業區 住商混合區 基地範圍 使用現況分析圖
居民人數 遊客人數 居民活動範圍 遊客活動範圍 基地範圍 日式聚落 基地範圍
遊客人數逐年攀升,觀光介入後改變生活的氣息
在正交的建築空間架構下,放入幾個大框架並強調其活動性,是為了回應 在社區裡的各個角落都有居民的活動發生,如果將所有活動連線,可以看出 活動正在打破正交的框架。
框架下的活動空間由俯視圖可看出其不同高程有著不同的活動,試圖讓活 動在框架下更活躍並營造溫度。框架下的量體都以「虛」來表示,為了更能 看清活動在基地裡的呈現,也為了讓遊客在體驗活動時可以看見與過去相同 的那片海。
建築主結構為方形鋼管 ,利用次結構CLT集成材 作為次結構,最外層為透 明玻璃與霧面玻璃,除了 可以增加材料豐富性外, 木條還可以使空間氛圍更 好,CLT集成材以正交格 狀排列,在轉彎處使用弧 狀銜接,希望空間的線條 感不要太過於強烈。
三樓平面圖 二樓平面圖 一樓平面圖
創作者之家—看得見的時間
淡水街道有著很多不同時代的建築紋理,進入到巷子裡就好像進入到博物館,耐人尋味
—將廊道視為組織空間的主體,並將廊道拓寬使有活動發生。
設計說明 元素
拱 廊道 由廊道作為結構主體 虛實對話 懸空 圓拱 原型 旋轉 交叉 淡水意象 結構生成
拱是我對於淡水意象的解讀,並將其由符 號衍生成結構單元的型態。利用交叉的手法 ,讓使用者在空間裡行走可以發現拱的型態 是一直改變的,更強化「拱」在空間中的符 號性。較窄的結構單元作為過道,而較寬處 可以作為休息區、客廳或是房間。
透過黑色金屬、玻璃和紅磚彼此對話,塑 造一個時間更迭的建築,大面積的開窗使路 過的人可以清楚這個空間的機能,在展演空
間裡的使用者可以有聽覺上的享受,而在空 間外的人則會有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STRUCTURE MODELS
建築LAB—城市濾鏡
既有商家種類 新穎商家種類 基地位置 新穎 既有 0 30 60 120M 傳統小吃 傳統娛樂 在地老店 3c周邊 潮流服飾 飲料店 街道商家分析圖 基地位置 新穎 既有 既有通道型態分析圖 街道 巷弄 廣場 騎樓 CONCEPT 將兩空間之間的空間視為濾鏡 SPACE SPACE SPACE SPACE SPACE SPACE SPACE 濾鏡 模糊界線 柔化線條 認識 使用狀況分析圖 交通狀況分析圖 早市和夜市分布圖 濾鏡 基地位置 早市範圍 夜市範圍 單線道 雙線道 次要道路 主要道路 基地位置 文教育樂 政府機關 住宅區 住商混合區 商業區 基地位置 使用者流量分析圖 密集 疏散 遊客 密集 疏散 三樓平面圖 四樓平面圖 使用者路線分析圖 不固定路線 遊客 店面經營者 在地居民 攤販經營者 二樓平面圖 一樓平面圖
基地周邊有些區域屬於新攤商一直替換區,也 部分區域屬於有特色的老店長期經營,創造了不 同世代的居民及遊客們共同的連結。因為經濟發 展,攤商會聚集於繁榮處,導致部分街道發展停
滯不前,形成強烈的對比,發展停滯的街道現在 多轉為當地居民居住使用,透過居民遊客穿梭於 士林夜市,將新與舊交織。
正交與圓角的透明介面會反射和折射,在不同 室內空間看出去後,使影像被改變,進而引發想 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以利建築產業間的交流, 置入DOUBLE-SKIN並將參觀者動線放入設計, 設計參觀者的參觀時的心境,希望他們能夠看到 部分建築產業的活動空間。
接續騎樓的語彙,透過沖孔板區隔停車格與 通道。並在最通透的二樓鄰街角間設置大型3D 列印室與大型機械室,希望市民在路過基地時 就可以看見這種較陌生的建築相關產業活動, 民眾的參觀動線刻意閃過這兩個空間,是為了 讓地面層的人有更好的觀看品質。
(市集)
東山產竹,故以竹為構。 廟埕前、樟樹下、拱廊內, 提供遮蔭、家具作為社交場 所以及遊憩空間。
作為單車打卡景點推廣地方 特色並創造話題性,也藉由 觀賞對面龍眼乾的製程活絡 當地遊客人氣。
莊稼的衣裳,築構拱廊_東山福安宮
台南築角創意營造計畫
卍 1R 0 2 4 8M 全區配置圖 0 2 4 8M 一樓平面圖
3
竹拱內部鋪面與街道家具擺放向度使活動向樹心匯聚,樹下 紅磚圍籬呼應基地廟前樹形,建物開口與廟產生視覺交流。
形象影片 縮時攝影
這次的實作競賽,從設計、施工、叫料、溝通、核銷和 聯絡工班,都是由我們7人團隊一手包辦,學了很多技能, 像是泥作沙漿的比例會因應實際情況調整,或是竹子如何 防蛀……,而竹子作為一個不太受控的材料,卻又很有溫度 ,像極了這個案子基地附近的村民們。
這次的設計以孟宗竹作為主結構,桂竹作為次結構,在 主結構上標示好定點後,再透過次結構連接起來,而開口 則是延續次結構語彙,並將其往上掀。因為基地炎熱,屋 頂鋪面部分採用不透水材料,部分使用小竹子亂編法,展 現很自然的鋪面表情,虛實交替的屋頂使光影提升了空間 的品質。
未來試驗所—知識中繼站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習慣的改變,學習的方式由文本 閱讀,轉變成透過多媒體由聽覺和視覺主動式的學習 ,再演變成由腦機晶片接收知識。 知識的載體不斷地 更換,使得圖書館變成了知識的中繼站,人們去知識 中繼站更新知識,以及參觀「過去的知識載體博物館」。在 腦機晶片剛普及的時代,知識中繼站也負擔起了幫助 人類適應透過晶片吸收知識的角色,在這樣子的過渡 期裡圖書館顯得更為重要。
MIXXER—辦公大樓
在一間公司裡,部門與部門間有著許多的共通性, 每個不同的專業領域,彼此也會有重疊的部分。 在資 訊傳播極快的現在,跨領域的學習才能使公司或是自 己保持競爭力,因此,我將這次設計的核心圍繞在共 享空間,思考如何透過採光、挑空和植栽,促進不同樓 層間的交流,讓共享空間是動態的,並且消除挑空後 室內樓版所形成的生硬的界線。
北投社會住宅—獨自共居
我視眷村為水平的集合住宅,開始思考什麼該被我 保留下來,並放置在社會住宅這種垂直化的集合住宅 裡。我專注於城市廣場與過度空間兩個概念裡,前者 使不同族群的使用者匯聚在一起;後者將眷村裡的場 所精神再現。
在進入到自家前,會經過巷弄與庭院,許多活動都 發生於此,我認為這與交誼空間的機能很像,只是大 樓都把交誼空間收在一個樓層,介面感很強並不會真 的有活動發生,我將交誼空間分散至各樓層並垂直整 合,讓社宅住戶在回到自家前能經過交誼空間,試著 使他們自在地踏入公共空間並使用。
EA3
淡水圖書館—未來試驗所
概念拼貼 PROGRAM 共享 獨立 有經驗者 無經驗者 領悟 討論 傳授 辦公 設備 倉庫 停車 廁所 書本展示 想像 接收資訊 多媒體輔導 思考 程 度 共享 獨立 多媒體輔導 程 度 共享 獨立 接收資訊 程 度 共享 獨立 思考 程 度 共享 獨立 想像 領悟 程 度 共享 獨立 程 度 共享 獨立 討論 程 度 共享 獨立 傳授 共享 獨立 多媒體輔導 接收資訊 思考 想像 領悟 討論 傳授 學習架構 接收資訊 領悟 討論 傳授 想像 思考 無經驗者 有經驗者 思考想像 討論 領悟傳授 接近自然 視野開闊 流量小 流量大 人群流量 行人入口 汽機車入口 量體入口 量體位置 行人動線 汽機車動線 動線關係
知識中繼站
我開始思考在腦機晶片普及後,人類的學習方式改變,所需的學習空間 不如以往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是傳遞知識的另一個開始,空間中有數個入 口,並且在不同樓層間也開始流動起來。
我創造多種不同的空間體驗,希望可以滿足不同族群對學習時的空間需 求,並且在多個動線交匯點,提供走往接收不同類型知識的空間。在每個 空間設置多項活動,因應時代發展迅速,活動改變以及多元化,是不可控 的,所以我增加空間能夠被運用的靈活性與立即性。
辦公大樓—MIXXER
CONCEPT PROGRAMS
基地南北兩向通透,東西兩項相鄰13層大樓
基地分析 量體發展 結構發展 設計發展 樓板關係 共享空間單元 重疊處理 增加一支樓梯產生重疊空間
將共享空間設置在建 築量體的南側,並且利 用量體左右錯動所形層 的縫隙引入陽光,讓共 享空間透過光線與植物 牆的引導,促進垂直向 的流動。在共享空間可 透過挑空的樓板看見別 的樓層的人所正在進行 的活動,再配合樓梯作 為快速到達的動線,使 整個空間不被樓層設限
正立面 西立面 背立面 東立面 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 共享空間
配置規劃 過度空間 過度空間 過度空間 過度空間 過度空間 空間轉化 道路 巷弄 走廊 交誼空間 過度空間 庭院 客廳 房間 客廳 房間 公共 私密 過度空間 過度空間 單元 過度空間 單元 單元 單元 單元 單元 單元 單元 單元 單元 過度空間 STEP 1 STEP 2 社會新鮮人 夫妻 可自理老人 行動不便老人 小家庭 小家庭 電梯 電梯 過度空間 廣場 診所 幼兒園 日照中心 機能規劃 社會新鮮人 夫妻 可自理老人 行動不便老人 小家庭 學習 學習 工作 社會新鮮人 社會新鮮人 診所日照中心 幼兒園 電梯 電梯 社會新鮮人 夫妻 可自理老人 行動不便老人 小家庭 電梯 電梯 診所 學習 幼兒園 社會新鮮人社會新鮮人 日照中心 STEP 3 STEP 4 小家庭/單人居住 生活背景相近 遠距離工作 北投社會住宅—獨自共居 假日人流 一房型 一房型 一房一廳 二房一廳 二房一廳 過度空間 診所日照中心 幼兒園 電梯 電梯 生活模式 上下學人流 基地交通
把公共空間散佈在各樓層,並利用錯位 、降半層與挑空,讓每個公共空間不會孤 立在角落。公共空間皆採活動隔間,是把 眷村活動不被空間限制的精神再現在社宅 裡,有些空間是沒有隔間的,希望能將活 動在這個建築中活化,也可以吸引不同樓 層的住戶前來使用。
公共空間 (過度空間)
portfol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