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季善報

Page 1

法王噶瑪巴

年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 2016

秋季號

年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九百年來第一次,法王中文說心經 2016

九百年來第一次, 法王中文說心經 法王噶瑪巴

秋季號

2 0 1 6

2 0 1 6

●明就仁波切努日返鄉紀實

●噶千仁波切/開示

行腳,在喜馬拉雅山上

禪修,就是要生起慈悲心


〈新書介紹〉

無畏獅子吼 ──明就仁波切的大圓滿上師, 第一本中文著作 作者:紐修.堪仁波切 譯者:妙琳法師

證得大圓滿,一切世俗現象的感知將在瞬間轉

圓滿修持。

化為淨觀;就像一個人發現了黃金國度,只有純

自第四章開始即深入金剛乘法教,直到最書

淨的現象保留下來。這是具備超凡根器者頓悟當

末。第五章是如何領受教法、第六章是觀修本尊

下見證的世界。

的意義、第七章是〈虛幻休息〉」的介紹。因為

如果你是這類根器的人,就不需要〈獅子吼〉 裡面的教授。也不需要再往下讀了。

本尊瑜伽的修持,必然要結合座下觀修現象的如 幻本質。第八章談覺知的重要,仁波切著述道歌

相信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書收錄的

教導覺知、第九章是〈獅子吼〉釋論,也是本書

吉美.林巴的〈獅子吼〉有其必要,它有三個主

的核心,在此進入寧瑪派修持口傳,更重要的

題:錯謬、偏離和歧途點,是想要跟隨大圓滿法

是,也詳細列舉出修持中可能出現的謬誤,以及

的修行者不可或缺的內容。

大圓滿教法特有的教授。第十章收錄仁波切的任

本書作者紐修.堪仁波切,全名紐修堪蔣揚 多傑,1932年出生於德噶地區,1999年圓寂。宗 薩.欽哲仁波切、吉噶.康楚仁波切、南頓.秋 林仁波切、明就仁波切、措尼仁波切等等都是堪 仁波切的弟子。

道!沒有捷徑,小心歧路 全書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為原典,包括龍欽 巴尊者的遺教〈無垢光〉、吉美林巴尊者的〈獅

運金剛歌,展示了仁波切的修行成就,也為仁波 切的教法做了最好的總結。

習氣像一張收捲的紙 我們的習氣如同一張捲起來的紙,展開之後, 一旦放手又收捲回原形。同理,我們禪修一分 鐘,接下來完全忘記覺知,馬上又回到散亂。禪 修一小時,過後完全忘記自己在做什麼!我們忘 記保持覺知,因而一整天都忘了禪修。

子吼〉。釋論共有十章,是結集紐修.堪仁波切

在我們所做的每件事之中,練習覺知是重要

1982年至1985年期間給予的法教,其順序是按照

的。很多人學佛多年,卻不能好好的修持,首先

寧瑪派傳統道次第(lam rim)的九乘口傳呈現。

是不了解修持的方法。然後是即使知道修持方

第一、二章之中的教法,以傳承祖師龍欽巴和吉

法,卻缺乏覺知,因而沒有持續並成就修持。

美.林巴尊者的傳記作為開始。第三章是〈無垢

很多修行人不能好好修持,就是因為沒有開展

光〉的釋論。在第四章中,仁波切介紹自己的傳

穩定的覺知。要如何從禪修一下子,散亂一輩

承,也就是龍欽巴尊著和吉美.林巴尊者的系列

子,到成為修持一輩子,散亂一下子。獅子吼能

法教,包括龍欽寧體等簡介,以及觀想本尊和大

為你振聾發聵。(文:李建弘)

(10月1日由眾生文化出版,定價430元,請洽各大書局、因果福利社)


〈編輯室報告〉

主題故事

因為悲心

目錄

法王噶瑪巴2016年亞洲講經法席 《心經》課程

這個秋天,噶舉傳承的無盡未來弟子應該會記得吧,因為大

九百年來第一次,法王中文說心經

是結束四年半閉關開始弘法的明就仁波切。

首先,是初秋8月中,法王噶瑪巴在印度德里開講經法席,為 亞洲弟子宣說《心經》。這是噶瑪巴傳承900多年來,法王第一 次以中文完整宣說《心經》,堪稱是噶舉弘法史上的里程碑── 這就是本期主題故事「九百年來第一次,法王中文說心經」。 這樣的大事因緣,化育道場有幸奉法王指示承辦;850名現場 法友,及無數在網路上看直播的弟子,有幸聽到法王以字正腔圓 的中文講經,還慈悲的陪著大眾抄經,親自示範「抄經攝心」的 法行。這樣的福報,只能以精進實修來回報,所以這麼甚深而有 加持力的開示實錄,值得一讀再讀,直到我們都如《心經》所說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讓黃金珠鬘發光的另一位上師,是中秋9月在香港主法「十日 禪」的明就仁波切。 皺紋多了,進入中年,人們所謂的「生命的秋天」。近5年不見, 也許因為想念,也許因為「唯識」的心理作用,學生眼中,這位 青年離開、中年才回來的上師,搞笑裡,多了幾分沈靜的味道。 乞討了一天碗裡還空空如也,和別的乞丐一起在大橋下躲 雨,晚上被狗追著跑……仁波切用很好笑的方式說這些流浪故 事,百聽不膩,但有些段落聽了永遠令人覺得著急,甚至生氣。 特別是2011年夏天,仁波切到了佛陀涅槃地拘尸那羅,因為乞討 到的食物不乾淨,得了痢疾,瀕臨死亡。 仁波切說,他發覺自己「眼睛看不見了,耳朵聽不到了,手 指動不了了」,四大正在銷融,死亡正在來臨,他決定放下一切 (每次聽到這裡都很著急),接著,仁波切失去身體的感覺,心 卻經驗到空前的寂靜、寬廣和放鬆。 那故事是怎樣才有了轉折?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我心裡忽然 有一種慈悲的感覺,覺得現在還不是我該走的時候。」接著,仁 波切身體漸漸恢復了感覺,他活了過來。他站起來想找水喝,走 了兩步,昏倒,被人送到醫院。我們永遠謝謝送仁波切到醫院那 位男士,他可能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救了誰。 這樣一位「因為悲心,所以回到我們之間」的上師,10月下 旬就會來台灣教學,請來親近這樣一位行腳閉關4年之後,「因

先問怎麼去「修行」

32 創古仁波切/開示 投生淨土,你準備好了嗎? 38 堪布 卡塔仁波切/開示 與上師心連心,就靠虔敬心 44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開示 〈大樂心語〉多麼神奇的佛法 48 明就仁波切努日返鄉紀實 行腳,在喜馬拉雅山上 54 措尼仁波切/開示 今天的修持,跟怪獸相會! 58 慈囊仁波切/開示 放下「我」,一切都善妙 61 堪布拉布/開示 實修之前,請先好好聞思

法訊

36歲離開我們的明就仁波切,再見面,都41歲了。黑了,瘦了,

仁波切開示

光,照亮無數弟子的心──一位是傳承持有者法王噶瑪巴,一位

4 鍛煉自己的心,做個勇敢的菩薩 14 用心聽心經:原來佛這樣說法! 24 別問什麼是「空性」,

手印黃金珠鬘傳承上,有兩位成就上師,以宣說正法令它燦然發

63 化育活動報導

噶千仁波切/開示

禪修,就是要生起慈悲心 68 佛學院開學了,我們在寫歷史 70 喇嘛滇巴/教導 「快樂」到底是什麼? 74 妙融塗鴉牆 彈指間的「不予取」 76 丹傑異想剪貼簿 關於體重,我確實知道…… 78 藏醫與佛法 吃撐了?味覺先告訴你! 82 龍樹慈善藥房 山區缺電,醫生拿手電筒義診 2016年善報秋季號 發行人/孫春華 發行所/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社長/妙融法師 總編輯/黃靖雅 執行主編/馮淑蓉 校對印務╱黃志成 美術編輯/施心華 封面攝影/心經課程攝影組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巷3號6樓 電話/02-8967-1019 傳真/02-8967-1069 網址/http://www.hwayue.org.tw

為瀕死,所以更慈悲」的大善知識。配合仁波切到來,這一期

電子信箱/hwayue@gmail.com

《善報》也同步刊出仁波切2010年帶領弟子返回故鄉努日的圖文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紀實「行腳,在喜馬拉雅山上」,完整內容由眾生文化10月出版 為《行腳》一書。

郵政劃撥帳號/18268431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九八六號 中華郵政板橋雜字第189號執照登記雜誌交寄

「善報」總編輯黃靖雅合十

1


2


法王噶瑪巴2 0 1 6 年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

九百年來第一次, 法王中文說心經 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如果萬法攝一要,只讀一部經,你會讀什麼? 《心經》。 它簡要,卻總攝了整部《大般若經》的要義。 它甚深,能直入解脫核心──空性。 問題是:《心經》不容易, 雖能琅琅上口,卻未必真懂觀音菩薩在說些什麼, 於是我們需要慈悲與智慧的引導, 需要有加持力與攝受力的好老師, 法王噶瑪巴聽到了我們的心聲, 因此今年8月,法王特別在印度德里,為亞洲弟子開法席,宣講《心經》。 更特別的是,這次,法王是用中文宣說心經, 這是噶瑪巴傳承中九百年來第一次,見證歷史的一刻,讓我們用心聽《心經》, 看法王用中文,在我們的心流殷殷注入什麼……

3


西藏噶當派大師有一句話,對我來說很有用處:「一切法,都是今天要修的法! 」

2 0 1年 6 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第一堂課

鍛煉自己的心,做個勇敢的菩薩

法王噶瑪巴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16年8月15日下午3:00至5:00 地點:印度德里古拉岡凱悅酒店

「這次課程與以往不同,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直 接講解佛經」,法王噶瑪巴在歷史性的首次講經 法席上如是說。 在大眾親臨歷史現場的驚喜中,睽違十年,法 王再度為來自各國、以中文為母語的750位亞洲 區法友,以中文開示《心經》課程,距離上次在 菩提迦耶「宗門實修」的四加行課程,轉眼已經 十年。法王也期許到,祈願藉由這一次因緣,建 立起藏傳佛教講經的傳統。 在雅緻寬宏的凱悅大會議廳中,有前一天布置 到半夜三點、五百席原木色的法本桌及同色系座 墊,桌上的《心經》課程法本則採用古法線裝,

4


度獨立紀念日,因此今天有機會在此上課,除了 表達對印度的敬意之外,也祈願印度國運昌盛! 這次講經課程和以往開示不同,因為這次課程 是講解「佛經」,這也是我第一次直接講解佛陀 的經典,是前所未有的。當然,講經並非易事, 我也不具備以往印度成就者的證量,僅是希望藉 由這樣課程,能為大家種下善的種子。我不具備 闡述好這部經典的能力,也不奢望能藉此利益大 家,但希望能生起善的種子,這是我的期望。 其實從很久以前,我就有「講解佛經」這樣的 心願。因為在藏地,傳統而言大多數是講述(菩 薩著作的)論典,很少直接講述佛說經典,也就 是過去藏傳並未有「講經」傳統,大部分是「說 論」。或許此次講經會是一種開始,以此在藏傳 文化中開啟這樣的傳統,對於這個心願,我之前 想了很久,但一直勇氣不夠,而沒有實行。 直式收錄了兼容顯密的《金剛總持祈請文》、開

另一個原因是,很久之前有人希望我講解《金

經偈、唐玄奘大師譯版及敦煌石室本的兩版《心

剛經》,而《金剛經》篇幅比較長且深奧,很難

經》、〈月藏經吉祥文〉及迴向文。

一次講解,或許未來有機會,總之這次先講解

大廳中央講台上,巨型螢幕上投射著法王隸書

《心經》。

體的「心經」二字,簡潔而莊嚴。場外,風塵僕

(法王接著突然改以中文開示,引起會場一陣歡呼)

僕從各國連夜趕來的法友們,穿上素淨白衣,攜

這次講解《心經》,其實是因為很多人曾請求

帶著此次主辦單位特別製作的「心經」棉麻文件

我用中文來講經或講法,但這對我來說,壓力是

袋,從下午1:00多起陸續排隊,等待3:00開始的

非常非常大的,因為我的中文程度不是很好,一

課程。

直停留在小學五年級階段。我曾經去國內參觀學

下午3:15,法王踏上特別陳設的紅地毯,從會

習,那時中央領導介紹我的學習程度到哪裡時,

場中央入場,向佛陀行以三頂禮後,向與會大眾

就介紹我「中文程度小學五年級」,我一直記得

合掌致意後,坐定,開始此次的《心經》課程。

這件事情。(眾笑)

「講說佛經,是我長久的心願。」 法王先以中文說,「大家阿彌陀佛!」問候大 家,接著先以藏文開示:此次能在印度首都新德 里,聽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非常難得的因 緣,首先問候大家吉祥如意、札西德勒!印度是釋 迦牟尼佛修行及傳道的主要國度,今天剛好是印

一個只有小學五年級程度的人要講經說法,壓 力太大了,但是我這次還是盡量用中文來講《心 經》(大眾鼓掌),其中當然也有其他原因,一 些秘密的原因,就先不說了。

《心經》版本介紹 首先,先和大家介紹一下《心經》的版本。

5


在中文裡面,《心經》目前已知有11個翻譯版 本,現存只有9個,藏文則有3種版本。不論中文 或藏文,基本上都可歸納為「廣本」跟「略本」 兩種。 我們漢地最常見的版本,是由玄奘法師所翻譯 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共有260個字,這是屬 於「略本」;而藏文最常見的版本,是由智軍譯師 在八世紀時,所翻譯的版本則是屬於「廣本」。 那麼,廣本和略本的差別在哪裡呢?「略本」 的內容,只有教理本身,這部分稱為「正宗 分」。而廣本是在「正宗分」的前面,多加了介 紹佛陀宣說這部經典的時空背景和與會人士等等 的「序分」;還有在「正宗分」的後面,強調這 部經典的功德利益,令這部經典能夠廣大流傳的 「流通分」: 略本:正宗分──教理本身 廣本: 一、 序分──佛陀宣說這部經典的時空背景 二、正宗分──教理本身 三、 流通分──強調經典的功德利益,令這部經 典能夠廣大流傳 在藏文裡,保存了八位印度論師對於《心經》 的註解,當中,最有權威的就是無垢友大師所寫 的《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釋》。 在中文的11部《心經》譯本當中,有些是屬於

《心經》經名講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敦煌石室本) 大藩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 苾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為什麼經典要命名? 這次所要講解的這部經典,名稱是:《般若波 羅蜜多心經》。 每一部經典為什麼都需要取一個名字呢?《入 楞伽經》中,提到了關鍵的原因: 「若不說於名,世間皆迷惑;為除迷惑故,是 故立名言。」 意思是:世間的人為了掌握事物的內涵,都會 習慣取一個名字;特別是在經典的命名上,更是 能夠幫助一般人掌握經典的內涵,明白它到底在 說什麼。因此所有的佛經在一開始,都會取一個 名字。因此經的經名和它的內涵,是相呼應的。 經典在命名的方式上,有許多不同的做法。 例如,以經典的「頌文數量」來取名,再來是用 「作者的名稱」來命名,還有用「聲韻學」來命 名,再來就是用內容來命名,《心經》就是用內 容來命名的。

解釋經名:正確了知到彼岸的心要

廣本,也有一些是屬於略本的。而在藏文當中,

接下來,我想對於《心經》的經名,先做一個

最常見的2個版本都屬於廣本;但是,近期也在

字面上的解釋,再來說說他的內涵。《心經》的

敦煌地區,找到了古老的藏文《心經》略本。

名稱,中文是由八個字所組成的。而在梵文當中

6


又是怎麼說的呢?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呵哩娜

勝、最好的意思。這種認知,勝過了世間與出世

也」,字意分別如下:

間的一切其他的認知,所以是「無上的認知」,

一、般:意思是「正確」。

指的也就是「佛的認知」。但是這裡有一個問

二、若:意思是「了知」。

題,也就是要把「一切聖者菩薩的認知」歸類在

三、波羅蜜多:意思是「到彼岸」。

三種認知當中的哪一個呢?聖者菩薩,也就是登

四、呵哩娜也:意思是「心要」,也就是「精

地菩薩的認知,其實可以稱為般若,因為他的認

華」的意思。

知,相似於如來的認知。 還有一種解釋是,這裡所謂「最殊勝的認

將以上各部分結合起來,就是《般若波羅蜜多

知」,指的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

心經》。 「般若」平常會說成是「智慧」,但是「智

到彼岸:分「能到」和「已到」兩種

慧」這個詞,現在太普遍被使用了,容易跟世間

再來,解釋一下「波羅蜜多」的意思,這個意

的「聰明才智」搞混。因此,這裡我們使用了唐

思是「到彼岸」。「彼岸」指的是涅槃,而「此

朝的三藏法師義淨的翻譯,他將「般若」兩個字

岸」指的是輪迴。

翻譯成「正了知」,這個翻譯也跟藏文的「些 若」比較接近,解釋起來也比較容易。 以上是對於經名的字面解釋。接下來是內涵的 解釋。 首先,「正了知」當中的「了知」,也就是 「認知」的意思,包括了三種認知: 一、世間錯誤的認知。

「正了知」的作用是什麼呢?為什麼這裡稱 為「到彼岸」呢?因為它就像是一艘船筏,能 夠幫助沉浮在輪迴大海的眾生們,前往涅槃大城 的彼岸,因此稱為「到彼岸」,也就是「波羅蜜 多」。「到彼岸」又有兩種解釋: 一、能到彼岸的工具:有學道般若 指的是什麼呢?它指的就是「有學道」這個階

二、出世間聲聞與緣覺的認知。

段的「般若」,有學道這個階段的般若是什麼意

三、如來的無上認知。

思呢?也就是「正在前往成佛道路上的菩薩」的

正了知:就是「佛的認知」 這裡的「般若」,是指當中的最後一種,前面 兩種並不算是究竟的般若。 接著,「正」的意思是什麼呢?「正」有最殊

「般若智慧」,它能夠令人到達彼岸。 二、已到達的彼岸:佛地般若 指的就是「佛地」,也就是最終「成佛果位的 般若」。 以上這樣的說法,是根據月稱論師的《入中論

7


8


釋》的說法。 實際上這裡所講述的「般若」,是指「證悟空 性的智慧」。但是,還有幾種事物也可以被稱為 般若,例如:「自性般若」、「經般若」、「道般 若」和「果般若」: 性般若:指的就是空性。 經般若:指的是闡述空性的大乘經典。 道般若:是指聖菩薩眾的智慧。 果般若:是指佛陀遍知的智慧。 但是以主要的般若來說,一般是指「果般 若」,因為,這才是究竟圓滿的彼岸。前三個般 若也可以被稱為般若,但並不是最究竟的般若, 因為還沒有到達彼岸。以上這樣的說法,是出於 陳那論師的《般若八千頌精要》。

譯者簡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敦煌石室本)這部經典是 由大蕃國(蕃,讀音播,即古西藏)三藏法師管 法成,從藏文翻譯為中文,並且保存在敦煌石窟 中的版本。 法成譯師,是一位藏族譯師,是少數精通中 文、梵文與藏文的大師。他曾經將像是《瑜伽師 地論》、《大般涅槃經》等論著,從中文翻譯成 藏文。尤其是他所翻譯的藏文,由西明圓測大師 所寫的《解深密經釋》,更是藏傳佛教學者研究 唯識學的時候,最重要的依據。 據說,他也曾經將玄奘大師翻譯的六百品的 《大般若經》,從中文翻譯到藏文。總之,他是 一位極為少見的大學者,民初學者陳寅恪教授曾 經說過:「法成大師對於吐蕃(即古西藏)的貢 獻,相當於玄奘大師對於中國的付出。」

《心經》經文正說 接下來是「正說經文」了。這裡將經文分為八

個部分,就是「序」、「時」、「眷屬」、「因緣」、 「問」、「答」、「順說」和「隨喜」八個部分:

第一部分:序 首先,「序」指的是這部經的第一句話:「如 是我聞」。 ■如是:這樣而已 「如是」就是指此經,聽聞此經的經典結集 者,將他所聽聞到的內容,就是「這樣而已」,沒 有其他多餘的部分,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地記錄 下來。「我」是指結集者本人。總之,這句話的 意思,就是指結集者自己「聞如是經」的意思。 ■我:集結者 對於這部經的集結者是誰,有很多不同的說 法: 一、文殊師利菩薩:智友阿闍黎在《心經》的 解釋中提到:「所有般若系經典的集結者,都是 『文殊師利菩薩』」。 二、金剛手菩薩:在摩訶闍那的《心經註釋》 中提到:「陳那阿闍黎認為,所有般若系經典都 是由『金剛手菩薩』所集結的。」 三、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阿難尊者:另 外,在龍樹菩薩著名的《大智度論》中明確地提 到:「所有大乘經典,都是文殊師利菩薩、彌勒 菩薩和阿難尊者一起結集的。」 四、阿難尊者:在《小品般若經》中提到: 「佛告阿難:我是汝大師,汝是我弟子。汝以身 口意業,於今現在供養恭敬,尊重於我。我滅度 後,汝當以是供養恭敬,尊重般若波羅蜜。」 在《般若八千頌》的第二十八品,和第三十二 品當中,佛將《般若經》囑咐給阿難尊者,由於 這個原因,解脫軍阿闍黎主張:「大部分的大乘 經典,都是由阿難尊者結集完成的。」獅子賢論 師也提出過這樣說法。

9


然而,清辨論師在他的著作《思擇炎》當中, 提到:「聲聞不能作為大乘經典的結集者,因為

咐三次,不會說第四次,因為三次聽不下去時, 講第四次也沒用。

大乘義理並非他們所能理解的。」因此,對於阿

二,智慧:第二個意思是:「一時」代表集結

難尊者作為大乘經典的結集者這種說法,提出了

者很有智慧,因為他只是聽了這麼一次,就能全

反對。

部將它記下來。

可是,在《大法鼓經》中提到:「釋迦牟尼佛

三,時圓滿:「一時」還表示了五圓滿當中的

要求迦葉尊者保護大乘經典。而迦葉尊者也曾

「時圓滿」。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裡所謂的

經指定阿難尊者,負責進行了第一次的經典結

「時圓滿」,是指講說這部「法圓滿」的深奧經

集。」因此,作為同樣是聲聞的阿難尊者,也可以

典當下,還同時圓滿具備了「大師圓滿」、「處

作為大乘經典的結集者,這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所圓滿」、「時圓滿」和「眷屬圓滿」共四者,

總之,這部經典的集結者是誰,至今沒有一個絕 對的說法。如果是共同集結,有時出現文殊菩薩名 字,並不代表其他菩薩或阿難尊者沒有參與過。 ■聞:直接聽到 「聞」的意思,表示集結者在集結時所宣說的

因此表示五圓滿中的「時圓滿」。 ■薄伽梵:大師圓滿 「薄伽梵」這個詞在梵文裡有很多種意思,因 此古代譯師們保留它的梵音,而不翻譯出意義, 這就是所謂的「義多故不譯」。

內容,並不是他個人的意思,而是單純地將聽到

這裡的「薄伽梵」,指的是佛陀,也就表示了

的內容如實地說了出來。同時,更是強調,集結

五圓滿中的「大師圓滿」。薄伽梵若翻譯成中

者是直接聽到了這些經文,而不是間接聽說的。

文,又稱為「出有壞」,因為一切諸佛都超越

「如是我聞」的「如是」是指什麼呢?是從

了輪迴和涅槃兩邊,所以稱為「出」。佛陀又

「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到「聞佛所說皆大

具足「斷德」和「證德」兩種功德,所以稱為

歡喜」之間的整部經典內容。以上是八個部分中

「有」。然後他也究竟摧壞了「二障」或者「四

的「序」。

魔」,所以稱為「壞」。弄不好,佛陀變成壞人

第二部分:時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 ■一時:時圓滿 「一時」指出了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這裡包 括幾種意思: 一、難得:第一個意思是:由於這部經只被

了。因此,佛陀被稱為「出有壞」,也就是「薄 伽梵」。藏文中翻為炯顛迭,就具備「出有壞」 這樣意思 因為印度的「薄伽梵」一詞被使用得很廣泛, 例如大自在天等也用此詞,因此藏文在其後加上 一個「de」,代表超越世間神的意思。 ■王舍城:處所圓滿

聽過一次,不會重複地被聽聞,因此它有「 難

此處的「處圓滿」,就是「王舍城」。據說,

得」的意思在裡面。很重要的事情佛陀只會說三

摩羯陀國過去的首都,位於拘尸那羅,但這個首

次,說三次不聽時,金剛手菩薩,類似佛陀的保

都一再受到非人的影響而導致火災,國王最後實

鏢,如果佛陀說三次你不聽,金剛手菩薩就會用

在忍不住,召令全國說,全國同志,「以後誰

金剛杵來打你,他的金剛杵非同小可,一打下去

的家裡起火,那就搬到清涼寒林旁邊去蓋房子

可能你就糟了,反正很重要的事情時,佛陀會囑

住。」意思說你要搬到寒林去,誰家起火要被懲

10


罰的意思。

位之後,心想:「如果我統治這個地區,因為父

沒想到說完之後,第一個起火的,就是國王自

親陷入地底,將會有很大的罪過。」所以決定遷

己的宮殿。因此他就將宮殿搬到了清涼寒林邊,

移首都,最後定都於五座山環繞的一個盆地當

此城因而取名為「王舍城」。

中,並將首都取名為「王舍城」。

在《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提到了兩種說 法:

■鷲峰山:處所圓滿 這裡的經文當中,同時提到了「王舍城」與

第一種說法主張:曾經摩羯陀國的某一任國

「鷲峰山」兩個地方,是為了表達出圓滿包括出

王,他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長得很特別,有一

家與在家的二眾弟子,代表當時佛陀說法時,僧

個頭、兩張臉和四隻手,他有很多故事,在此暫

俗二眾都在此,代表五圓滿中的處所圓滿。

且不提。他長大之後,勇武有力、驍勇善戰,並

這座山名為「鷲峰山」的原因,經論中有幾種說

將當時一萬八千個國家的國王,都囚禁在摩羯陀

法,前兩種說法出自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記載:

國的首都裡,統治了整個印度,因此這個地方被

一、山形如鷲:因為這座山的形狀如同禿鷲

取名為「王舍城」。

(禿鷹),所以稱為「鷲峰山」。

另一種說法談到:摩羯陀國過去的首都,是在

二、鷲聚之山:在王舍城的南方,有一座尸陀

另外一個地方。當時有一位廣車國王,他的父親

林(墳場),許多的禿鷹都會到這裡吃腐屍,最

因為反對祭祀天神時殺生 ❶ ,因此受到詛咒,

後再飛回這座山上,所以稱為「鷲峰山」。

所以最後整個身體都陷入到了地底。廣車國王繼

三、世間菩薩如鷲聚集:在其他的經論當中記

11


載,其他世間的菩薩們會如同禿鷹聚集一般,飛

「大苾芻眾」(芯芻,後世又音譯作「比

到這座山上,聽聞釋迦牟尼佛宣說《般若經》,

丘」)指的是聲聞乘的僧眾,緣覺眾應該不會過

因此稱為「鷲峰山」。

來聽佛陀開示,他們有一點傲慢。一般來說,

在大乘佛經的「寶積部」當中談到:「當這個 世間毀壞的時候,這座山也不會毀壞。」

第三部分:眷屬 與大苾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在陳那論師的《般若八千頌精要》中說:「我 說有大師,眷屬證境時,結集為正量,極成故世 間,境時咸決定,尊證具足已,知所說為量。」 在大師與說法時間確定的情況之下,有眷屬們 作為這個法門的證人,才能讓說法者所宣說的文 字,具有可信度,並且能夠讓這部經典更加完 整。因此,這五種圓滿,讓具有信心的弟子們能 夠進入此經。 「眷屬圓滿」指的是「與大苾芻眾,及諸菩薩

「苾芻」的意思是指受過具足戒的比丘,也就是 得到了佛教圓滿出家戒的人。而這裡的「大苾 芻」,不代表比丘都是胖胖的,而特別指的是開 悟的阿羅漢比丘,又是比丘又是阿羅漢。 「眾」這裡指的就是僧眾。一般來說,聚集了 四位比丘,就可稱之為「僧眾」。在梵文當中 「僧伽(SANGA)」有「不會被外力所分裂」 的意思,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就是「和合」的意 思。僧眾不是很容易啊,不會被外力所分裂,這 不是很簡單。 ■及諸菩薩摩訶薩俱:俱足七大功德菩薩 「菩薩摩訶薩」中的「菩薩」,是「菩提薩 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

摩訶薩俱」這個句子。

是指勇氣或勇敢。這是因為他們是勇敢的追求偉

■與大苾芻眾:阿羅漢比丘

大佛果的人,所以被稱為「菩提薩埵」。

12


這裡的「摩訶」,有「廣大」和「偉大」的意

為「死亡」不會等到你年老時才來。有可能明天

思。根據《大乘莊嚴經論》中所說,因為這些菩

你就會死,或者等一下課程結束後就會離開人

薩們,他們所關注的,是廣大的一切眾生,同時

間,當然這樣講不吉祥,希望大家不會死,但這

他們還具備了廣大的精進、偉大的事業等等七種

樣的可能性仍然是有的啦。

偉大的功德,因此可以稱為「偉大」、「摩訶」。

因此我們不能等老時再修行,先享受世間榮華

就這樣,大師和與會眷眾都聚集在一起。剛剛

富貴,這是不恰當的想法,因此我們一定要珍惜

這段解釋當中,可以知道需要眾多因緣齊備,才

佛法,秉持難得之心來修習佛法,馬上、立刻去

能讓一個法得以講述出來,因此本身很難得。

學習佛法。西藏噶當派大師有一句,對我來說很

五圓滿和合,正法才現前 透過這些介紹,可以了知到佛法難得,同時可 以依止、尋找到一位上師,也非易事。所以我覺 得,只有「大師圓滿」也不行,佛陀很圓滿,他 自身圓滿也不夠、能夠說出「圓滿的法」也不

有用處,他說,「一切法,都是今天要修的法」, 所以是說所有法都是當下要去修,不是等到明 天。因此時間不等人,一切都是無常,我們一定 要以非常珍惜的心態,馬上去修、立刻修行。

「在這個禪修墊上,我就要成佛!」

夠,與會聽眾、聽法者也需要圓滿。聽法者、聽

因此前面所說的種種「圓滿」,可能大家會有

眾不圓滿,他自己圓滿、擺在那邊,也沒有什麼

個感觸,修習佛法時應該有這樣心態,不然學佛

用。

很多年,但沒有一種真正的感觸或感動,就沒什

聽法者圓滿時,時間也要圓滿。現在大家都這

麼用。

麼忙,要找到一個剛好的時間不容易,要找到恰

因此我們西藏很多祈請文當中,都會有一句

當時間去聽法,也是不容易,因此大師圓滿、眷

話:「在這個禪修墊上,我就要成佛!」。按現

眾圓滿之後,還要處所圓滿,五星級酒店還OK

在說法,要現在、馬上、剎那間,在這個禪修墊

吧?比起靈鷲山好一些吧?

上成佛,意思就是要「馬上動手」,不是說等待

用「鷲峰山」這詞好一些,鷲峰山也有內、外

以後什麼千載難逢的機會,「現在」就是千載難

鷲峰山,外鷲峰山是我們去八大聖地時看到的,

逢的機會,機會就在你面前,因此你要馬上修

就這樣一座山,什麼都沒有;而「內鷲峰山」則

行,即身成佛、立即成佛。

是莊嚴佛國,可能只有佛陀和菩薩才會看到,很 漂亮,但是我們看不到,可惜。

不一定有明天,別等老了再修!

我們說菩薩要修持無量阿僧祇劫,看起來好 像很長遠的路,其實這並非用數字衡量,而是 我們到底能不能一下子累積無量功德,我們可 以在剎那之間,積聚無量功德,不是說「無量

因此,我覺得我們今天講解這些內容,大家可

劫」就代表要一步步走下去,或慢慢數數字

能要想一想,聽法或修法很難得,應該要存有

「一個劫、再過一個劫……」,菩薩可以在剎

「難得之心」,需要一份珍惜的心來修法,不然

那間,累積無量阿僧祇劫的功德──這我不多

都是浪費時間。

說,今天點到為止。

有時我們覺得「先做好世間工作,以後等自己 老時,再來修行」,這種想法是不太恰當的,因

❶ 編註:法王在隔天更正此處說法,廣車國王的父親

是堅持「要殺生」的,所以最後整個人沈入地底。

13


一般來說,正說經文有八部分:序、時、眷屬、因緣、問、答、順說和隨喜。

2 0 1年 6 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第二堂課

用心聽心經:原來佛這樣說法!

法王噶瑪巴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16年8月16日上午10:00至12:00 地點:印度德里古拉岡凱悅酒店

今天繼續講解《心經》。本來預計這次課程參 與者大概三百人左右,因為上課人多時,相關事 務也相對會比較多,後來越加越多,從三百人一 路變成七百多人。大家對《心經》有信心,我感 到很歡喜,也很隨喜大家可以一起前來「用心聽 心經」,但當初真的沒想到會這麼多人。 各位這麼用心、有信心地投入法教的學習, 讓我這個講法者很有壓力,平常我不是很乖的, 但這次因為大家如此投入,也讓我要認真準備課 程。接下來接續昨天的《心經》內容。 請大家記住我的中文水平不高,還是學生程 度。接下來,請聽我這個「學生」的報告。 我們在昨天的課程當中,講到了「經典的名 稱」,「譯者的簡介」。接著進入到「正說經 文」的部分。「正說經文」有八個部分,分別就 是「序」、「時」、「眷屬」、「因緣」、「問」、 「答」、「順說」和「隨喜」這八個部分。昨天講 解了前三個,也就是「序」、「時」和「眷屬」。

更正前說: 堅持要殺生的國王,沉到地底 昨天有一個地方,就是「王舍城」命名緣由的 故事當中,有一段出自《大智度論》的故事中提 到:「當時有一位廣車國王,他的父親因為主張 祭祀天神要殺生,所以最後整個身體都陷入到了 地底。」我當時有點說錯了,說成他的父親認為 「不要殺生」,但其實他就是堅持「要殺生」 ──說反了,罪過很大啊。 這個故事的細節很有趣,剛好可以在這裡順帶

14


15


補充一下。這個堅持殺生的國王,名字叫做「婆

然要殺生吃肉呀!這個被殺的動物,是因為祭祀

籔」,他因為厭離世俗,就出家成為婆羅門的仙

而死的,所以死後一定會投生到天道。」這些出

人。有一天,幾位婆羅門的出家仙人,跟一些在

家仙人聽完之後,氣得不得了,大罵說:「你錯

家婆羅門吵了起來。

了!你這個騙子!」甚至還對他吐口水說:「罪

在家婆羅門認為:「依照經書說,祭祀天神的 時候,應該要殺生吃肉。」但是出家仙人們卻認

人,你去死吧!」沒想到一罵完,這個婆籔仙人 腳踝以下就陷到地底下。

為:「祭祀的時候,不應該殺生吃肉。」正當大

當時,出家仙人們繼續追問:「你要說實話!

家爭來爭去的時候,有一位出家婆羅門說:「現

你故意騙人的話,整個身體都會陷落進去的。」

在有一位當過國王的出家婆羅門仙人,你們會相

他回答說:「為了祭拜天神而宰殺羊隻等動物,

信他所說的嗎?」在家婆羅門說「相信!」。出

並且吃牠們的肉,當然是無罪的。」這樣一說

家婆羅門就說:「好,那麼我們就請這位國王做

完,他的膝蓋以下又陷進去了。就這樣一路問答

評判,明天就一起去問他。」

到最後,婆藪仙人竟然整個身體都陷入到地底

沒想到當天晚上,在家婆羅門偷偷先跑去見了

下,只剩一顆頭在地上。

這位出家國王婆藪,請求婆籔說:「明天爭論的

這時候,那位出家仙人勸他說:「你看吧,你

時候,請一定要幫我們。」第二天早上,大家到

就是騙人說大話,得到了這樣的現世報,你趕緊

婆籔跟前時,出家仙人就問婆籔先人說:「祭祀

說實話,雖然你只剩一顆頭露在地上,但只要你

的時候,應該殺生吃肉嗎?」婆籔仙人回答:「根

說實話,我們仍有辦法救你出來的。」

據婆羅門法,祭祀的時候,是應該要殺生吃肉

這時候婆籔仙人心想:「我可是做過國王的,

的。」出家仙人們聽完後,覺得很驚訝,就說:

是個有身份地位的人,怎麼可以出爾反爾說話不

「先不管律法怎麼說,你自己覺得怎麼樣?」

算話呢?這樣沒面子!而且在婆羅門教的《四部

婆籔就說:「我的想法是,為了祭祀天神,當

16

吠陀》當中,都一再讚嘆祭祀天神的功德,所以


就算我死了,也一樣堅持殺生祭祀是無罪的。」

「爾時」指的是佛陀進入三摩地、開始說法的那

接著他盡最後一口氣說:「祭祀天神的殺生,絕

個當下。一般佛陀是不會主觀地講說自己的想法

對是無罪的!」

的。那麼,為什麼現在佛陀進入禪定、開始說法了

最後,出家仙人們非常失望的說:「你真是一

呢?這是因為,當時的與會大眾們,善根都圓滿成

個無藥可救的人啊,我們不想看到你了!」說

熟了,佛陀觀察到這樣的一個因緣,知道這就是說

完,婆籔仙人整個身體都陷入到地底下,不見

法的正確時機,所以佛陀平等地進入三摩地。

了。從那時直到龍樹菩薩的時代為止,印度人們

接著,要講解「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這一段

都仍沿用婆籔仙人的主張,祭祀天神時要宰殺動

經文。

物。而在屠殺動物時,都會對著被殺的動物說:

■甚深

「是婆籔殺你,不是我殺你,不要怪我」有這樣 習俗。 這故事的後面,也就是婆籔的兒子廣車國王之

首先,甚深明了三摩地的「甚深」,指的是勝義 諦空性。無垢友阿闍黎認為:這裡將空性稱為甚 深的理由,是因為空性超越了一切經驗與極端。

後搬遷的事情,在昨天的課程當中已講過了,現

同樣,《小品般若經》中也說:「甚深相者,

在就不多說了。也就是他孩子覺得此處是父親陷

即是空義。」接著又說道:「般若波羅蜜甚深難

入的地方,不應再繼續居住。

見難解,畢竟離故。」從這裡可以知道,「甚

《心經》經文正說 今天接著要講解的是第四部分「因緣」,和第 五部分「問」。 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 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 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第四部分「因緣」) 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 摩訶薩曰:(第五部分「問」)

第四部分:因緣

深」的意思,是說它超越了念頭和言語。 而在世親菩薩的《十地經論》當中,透過「寂 靜甚深」、「寂滅甚深」、「空甚深」、「無相甚 深」等等九種理由,來說明何謂「甚深」。 ■明了 「明了」的意思,是「通達」或者「彰顯」的 意思。當我們去看「甚深明了」這四個字的梵文 原文,就有「彰顯甚深真理」的意思。 ■三摩地 一般來說,佛陀一直都平等安住在三摩地當

先講第四個部分「因緣」,是在說明形成這

中,在法界中不會動搖,一直安住在空性中,因此

部經典的直接因素。這一部分的經文,是從「爾

他自己並不需要重新安住於三摩地。但是,在「所

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一直到「觀察照見五蘊

化眾」所要度化的眾生眼中來看,佛陀是進入了一

體性,悉皆是空」之間的經文。

個新的三摩地,他們(所化眾)覺得佛陀進入一個

「因緣」,又可稱為「別序」,這是每一部經

新的三摩地,其實佛陀一直在三摩地當中。

典自己特別獨有的部分,和其他任何經典都有

佛陀為什麼要示現進入這樣一個三摩地呢?因

所不同。而昨天課程中提到的、第一個部分的

為佛陀藉由這樣的三摩地,能夠讓當時以觀世音

「序」,則是「通序」,那是所有經典都相同的

菩薩為主的眷眾們,理解甚深的空性。或者說,

段落。接下來每句做解釋。

藉由這樣的三摩地,佛陀讓眷眾們,了解到他的

■爾時

心意和他的世界,或他的境界。

17


一般來說,佛陀的心意,除了他自己和其他諸 佛之外,是無法被其他任何眾生所理解、瞭解 的,連聲聞、緣覺,甚至大菩薩都無法知道。但 是,佛陀擁有一種特殊的加持力,能夠加持一般 眾生,或者說他的所化眾,能夠瞭解他到底在想 什麼。就像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當 中提到:「爾時世尊起世俗心,作此心時,乃至 蟲蟻皆知佛意。」佛陀有一種力量,當他起世俗 心,能讓一些昆蟲螞蟻都能瞭解佛陀在想什麼。 總之,這裡的「甚深明了三摩地」,就是這樣 一種類型的三摩地。接著談談「三摩地」本身的 意思,這是指「內心專注於對境上的一種狀態」 或是一種集中精神的狀態。 從字面上來看,三摩地有「令心寂靜安住」的 意思。這是透過專注力和覺知力,幫助行者的內 心不被外境所牽引,讓自心的「清晰」和「穩 定」這兩個部分,平衡地安住在對境之上。 三摩地很重要,《解深密經》中提到:「三 摩地,是大乘和小乘一切功德的根本。」由此可 知,它是非常重要的。世親菩薩也在《俱舍論》 當中提到:「戒修勝如次,感生天解脫。」這句 話的意思是,「持戒」能夠幫助我們升天、往生 善道,「禪修」能夠幫助我們解脫。你想要解

思呢?我們可以依照阿底峽尊者的「三士道」體

脫,要禪修、打坐。意思是說,沒有三摩地,無

系,說明如下:

法出離欲界,更不用說解脫了。因此這很重要。 ■法之異門 「法」這個字,梵文意思是「達摩」,它本身 具有非常多種不同的含義,其中一個含義是「維 持」,是指一切的事物維持,因為每一個事物, 都有一種「自我維持」的特性,因此一切事物被 稱為「維持」。 然而這裡「法之異門」的「法」,指的是「佛 陀的正法」,一般來說梵文的「法」字有多種含 意,此處指的是佛陀的法。 「法」具有一種殊勝的維持能力。這是什麼意

18

一、 下士道的法:能幫助眾生維持在人天善道 上,而不落惡道; 二、 中士道的法:能幫助眾生維持在涅槃,而 不落入輪迴; 三、 上士道的法:能幫助眾生維持在佛果,而 不落入輪迴與涅槃二邊。 佛法就具有這樣特殊的維持能力。維持一般來 說是指維持一般事物,此處指的是佛法,因為佛 法有以上所述「殊勝的維持能力」。 接著,「異門」的意思,就是「不同的類 型」。所以「法之異門」的意思,就是「法的不


同類型」,例如:二諦、四聖諦、三學等等不同

等」有很深含意,在此處先不說。

的佛法類型。

■復於

由於這裡的「法」,特別指的是正法當中的「三摩

這邊的「復於」的意思是,不僅只有佛陀專注於

地」。一般的「法」是指一切事物,這裡的「法」

甚深的空性中,觀自在菩薩也進入了甚深的見地。

是指「正法」,「異門」特別指的是「三摩地」。

■爾時

因此「法之異門」在這裡的意思,就是指「三

就是說,佛陀進入甚深明了三摩地的下一剎

摩地的不同類型」。因此「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

那,緊接著就是觀音菩薩安住在甚深空性的開

異門」的意思,就是說某一種名為「甚深明了」

始。因此稱為「爾時」。

的特殊三摩地。

■觀自在菩薩

■等入 昨天想了半天沒有想到特別意思,這個時候, 佛陀平等地安住於三摩地當中,因此稱為「等 入」。「平等」的意思大家有不同想法,但「平

觀自在菩薩,是我們很熟悉的名稱,在一些經 典裡面稱為「觀世音」,兩者都是指同一位菩 薩,但名稱的意義上有些不同: 一、 觀世音:這是從他救護苦難、利益他人的

19


角度來取的名字。 二、 觀 自在:這則是從這位菩薩證悟「人無

的佛躲在後面,派出一個假的,也不能這樣說, 一切都是假的。這樣的說法跟《法華經》等著作

我」和「法無我」,能夠不刻意、自然自在觀察空

的記載差不多。

性的角度,也就是「自利」的角度,而取的名字。

■菩薩摩訶薩

「觀世音」是從利他角度取名,「觀自在」是 從自身功德所取名。 觀自在菩薩實際上是一位仍然在修行,下一輩 子就會成佛的菩薩。但是在某些經典中認為,其 實觀自在菩薩過去就已經成佛了,名字叫做「正 法明如來」。

「菩薩摩訶薩」的「菩薩」這兩字的意思,在 昨天已經解釋過了。「摩訶薩」的意思是大菩 薩,指的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薩,才稱為大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體性皆空 這位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跟佛陀很相像,他也透 過了修行,安住於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中,並且

根據圓測大師的說法,「已經成佛」的觀自在

以智慧觀察、照見、看到了五蘊的體性都是空

菩薩,和「將會成佛」的觀自在菩薩,是不同的

性。這也是在暗示說,後世的修行者們,如果能

菩薩,但是名字一樣,有此說法,他是唐朝玄奘

夠照見到五蘊空性的本質,就能夠開顯出般若的

大師的一位弟子,是韓國人。(法王忽然說韓語

智慧。

的「你好」:「阿泥哈塞由~」,並說「那時候 應該不會這樣說吧」) 有些其他論述則認為,已經成佛的觀自在菩 薩,是真實的觀自在菩薩;而將要成佛的那一位 菩薩,則是他的化身,展示為菩薩。也就是真正

20

以上講完了「因緣」,接下來要講解的是八個 部分當中的第五個:「問」。

第五部分:問 ■時,具壽舍利子 「具壽舍利子」中的「具壽」,一般來說,是


古代印度長輩對於晚輩比較親切的一種稱呼,藏

尊者和觀自在菩薩以問答的方式來對談,兩人對

民中很多說千歲爺、萬歲爺等等,依據釋迦光大

談構成了整部《般若心經》的「正宗分」部分。

師的《三百頌》這樣一個律典中提到「尊稱的方

這部經典的直接宣說者,是觀自在菩薩,並不

式」時,認為晚輩應該要稱呼長輩為「尊者」,

是佛陀。然而,這不代表這部經典是非佛說的經

長輩稱呼晚輩時則稱為「具壽」。

典,佛說的經典不一定要佛親口宣說。佛經分成

但是這部經文的結集者阿難尊者,年紀並沒有

「親口說」、「隨受說」和「加持說」三種,

比舍利子大,所以阿難稱舍利子為具壽,並不合

《心經》雖然不是佛「親口所說」,但是卻是佛

理。所以這裡有這樣的稱呼,並不是基於對晚輩

「加持所說」的經典。

的稱呼,而是因為舍利子尊者已經斷除了煩惱, 因此阿難尊者稱讚他為「具壽」,所以此處的 「具壽」是一種稱讚的稱呼。以上這樣的說法, 是出自於無垢友大師的《心經》註解。 而「舍利子」,又稱為「舍利弗」,梵文叫

大乘經典,確實是佛說 昨天我們對於大乘的經典、般若經系的經典,尤 其是《心經》做了許多介紹,但這可能會衍伸出一 個問題,那就是:大乘經典,真的是佛說的嗎?

「舍利弗陀羅」,「弗陀羅」是「孩子」的意

許多小乘學者認為:大乘的經典與教理,並非

思,舍利子尊者的母親名叫舍利,也就是是「百

佛說,而是由龍樹菩薩或無著菩薩所建立的。關

舌鳥」。舍利子尊者的母親被稱為「百舌鳥」的

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小乘自己的經典與論

原因,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她的眼睛

典」,以及「歷史事實」這兩個角度來解釋。

非常漂亮,就像「百舌鳥」一樣,所以取名為

一、從小乘自己的經典與論點說明

「舍利」;第二種記載是認為,當她懷有舍利子

小乘佛教在公元初期有非常多的部派,其中最

的時候,變得非常聰明,而且辯才無礙,因此被

主要也最根本的部派有兩個,也就是說一切有部

人家稱為「舍利」,也就是「百舌鳥」。

和大眾部。

舍利子尊者,是佛陀最主要的弟子之一,另外

在「說一切有部」解釋戒律的經典中,記載釋

一位是目犍連尊者。由於舍利子是佛陀眾多弟子

迦牟尼佛告訴出家僧眾,佛的經典總共可以分成

當中「智慧第一」者,因此他自然就是在《心

十二種:「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

經》當中,對於「甚深空性」發問的最佳人選。

緣、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譬喻、論議」,

■承佛威力

這十二種經典分類稱作「十二分經」。

接下來講「承佛威力」。雖然舍利子是智慧第

這十二分經中,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方

一,但是,大乘的甚深法義,並不是聲聞眾所能

廣」,所謂的「方廣」,是指內容非常龐大、廣

理解的,所以發問時,舍利子也不是靠自己的力

泛的意思。

量,而是依靠了佛陀加持的威力而發問的,因此 稱「承佛威力」。

同時在另外一個小乘的根本部派,也就是「大 眾部」在一部界定戒律的經典中,則將經典分成九

這裡的「威力」,指的是佛陀身口意三門之

種,剛剛分為十二種,這裡分為九種,包括「修多

中,「意」的威力。觀音菩薩也是得到了佛陀的加

羅、祇夜、授記、伽陀、憂陀那、如是語、本生、

持之後,才能夠通達接下來要宣說的這些義理。

方廣、未曾有。」這當中也提到「方廣」這個部分。

由此可見,在接受到佛陀的加持之後,舍利子

以上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小乘各派別都主

21


張經典中,有一個「方廣」部,那這個「方廣」 的經典,具體指得是什麼呢?

二、從歷史事實上分析 從歷史事實來看,根據現代學者們的研究與紀

小乘佛教中,有一部非常具有權威性的論典,

錄,龍樹菩薩約莫是出生於公元150年的大師,

叫做《大毗婆沙論》,是由五百位「說一切有

而目前已知,最早翻譯的大乘經典是公元179

部」的阿羅漢尊者同時編撰而成的,有一百卷,

年,由大月氏國的支讖譯師,是從梵文的《般若

裡面仔細地闡述了公元一、二世紀時,印度小乘

八千頌》,翻譯到中文,稱為《道行般若經》。

佛教各個部派的思想,以及許多大師們的主張。

從這個時間上來看,我們可以斷定這部《道行

在這樣一部小乘共許的經典中,很清楚提到

般若經》在印度流傳的時間,一定早於龍樹菩薩

脇 者言:此中般若說名方廣。」這邊的脇脇 說:「 尊

出生的時間,所以才會被支讖譯師帶來中國並進

尊者,是一位「說一切有部」早期的思想大師,

行翻譯為中文。總之,「大乘佛教由龍樹菩薩創

據說是馬鳴菩薩的老師。這位尊者年紀很大了才

造」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出家,出家之後,他就嚴守頭陀戒律(《水滸傳》

從以上這些經論根據與歷史事實來看,可斷定

裡有位「頭陀武松」,名字一樣,但內涵不一樣)

大乘佛教的經典與思想,都並不是由龍樹菩薩等

「頭陀」是一種僧眾中的苦行,完全不躺不臥,因

後代學者所創造,而是由佛陀宣說的一種法教。

脇 也就是腋下,完全不會碰觸床板,他 此他的雙 、 脇 者」。 因為修持這樣的苦行,因此被稱為「 尊

小乘論師為何認為「大乘非佛說」?

我們可以看到,「說一切有部」的這部論典

雖然事實如此,但為什麼很多小乘論師們不相

《大毗婆沙論》,明確說到「說一切有部」的大

信「大乘經典是佛陀所宣說」的呢?可能關鍵的

師「 脇尊者」認為:般若經就是方廣部,也就是

原因有兩種:

說,說一切有部、也就是小乘佛教,是支持「般 若經是方廣部」這種說法的。

一、深奧: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大乘的義理極 為深奧,一般小乘行者無法理解,如同昨天所說

而前面我們引用的戒律經典,都談到方廣部是

的那樣,在經典結集的過程中,佛陀囑咐諸大菩

屬於九種、或十二種經典中的其中一種,這樣我

薩一起結集經典,這個主張在《大智度論》等著

們就能得出一個結論:小乘也認為大乘的般若經

作裡,一再地、不停地提到此情況,要讓大菩薩

典,是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經典。

參與其中。

除此之外,在小乘佛教部派的無畏山部傳承的

二、龐大: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大乘經典的內

經典中,也明確地談到了「十波羅蜜」,另一個

容、體系非常龐大,而人道眾生的壽命又很有

小乘部派「說出世部」所傳承的、一部名為「大

限,記憶力也不敏銳。而夜叉、龍族和天人則相

事」的佛陀傳記中,則提到了修行的「十地」,

對在壽命或記憶力上有極大的優勢,所以大量的

這些內容其實都是屬於大乘特有的內容,小乘不

大乘經典結集的時候,都寄存在這些眾生們的世

會細說十波羅蜜等,這可能需要一個宣說的能

界之中,而不是在人道中。所以早期的小乘部派

力,否則可能說不出來。

行者們並不知道有這些經典的存在,這也是非常

還有很多的小乘本身的經論證據,可以證明大 乘的經典是佛說的,基於時間的原因,我們今天 就不用多說。

22

合理的。 「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典之中談到,當時佛 陀為何把大乘經典囑咐給人和天人,是因為他認


為:若只是交給天人,天人只顧享受,不顧法, 太放逸靠不住;但若只交給人,壽命又太短── 因此只能同時交給人和天人。

經》等經典,就是「身加持說」; 2. 語加持說:《去阿闍世悔恨經》等經典,是 「語加持說」。

藏傳佛教中另有一個有趣的說法:佛陀圓寂之

3. 意加持說:這又可以分為三種:「意三摩地

後,天龍八部討論由誰來保管般若經典,起了很

加持說」、「意真實力加持說」,和「意本智事

大的爭執,最後,他們竟然開始動手搶奪。據

業加持說」三種:

說,當時龍族搶走了《大般若經》,他們很聰 明。天人搶走了《一萬八千頌》,《般若兩萬

1) 意 三摩地加持說:《心經》是屬於第一 種,也就是「意三摩地加持說」。

頌》則被人類拿走了,還有《一萬頌》是被阿修

2) 意真實力加持說:據說,三十三天有一部

羅搶走。最後,那可憐的多聞天王,只能撿走剩

《天鼓經》,會自然發出各種法音,但不會恆時

下的最後那一部《般若八千頌》,他就很可憐,

發出,可能一些天人根器不好,這是屬於「意真

多聞天王應該很厲害才對,應該先下手為強啊。

實力加持說」,這也是世尊的心意。

佛經,不一定要佛親口說 另一種說法是,佛經可分為:親口說、隨受說

3) 意本智事業加持說:基於世尊的心意事業 的加持,能讓夜叉等等眾生,自然會宣說陀羅尼 等等許多咒語,這是屬於「意本智事業加持說」

及加持說,《心經》是屬於「加持說」,一般來

或「意事業加持說」。

說「加持說」也可以分為三種,也就是身、語、

■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

意三種加持說: 1. 身加持說:首先譬如《華嚴經》中的《十地

這句話比較容易理解,就不多做解釋了,至於 舍利子尊者到底說了些什麼呢?下回分解。

23


佛教的法門有很多,如果我們不精進地去做,那也沒什麼用,十萬、一萬,都只是一個數字。

2 0 1年 6 亞洲講經法席《心經》課程.第三堂課

別問什麼是空性,先問怎麼去修行

法王噶瑪巴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16年8月16日下午3:00至5:00 地點:印度德里古拉岡凱悅酒店

早上我們講解完了正說經文八個部分當中的第 四個「因緣」。第五個「問」的部分,講到了開 頭的部分,還沒講到真正的問題,也就是「時, 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 薩曰」這個部分。接下來把第五個部分「問」講 完,這個「問」,就是下面這段經文:

《心經》經文正說 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 何修學? 這就是觀音菩薩的問題。我們今天沒有辦法講 完全部,只能講解「善男子,欲修行」,後面的

24


「復當云何修學」今天講不完。

種姓:能夠圓滿修持正法的潛力 ■若善男子 善男子,在一些經典當中,翻譯為「種姓 子」。根據智友阿闍黎的說法,因為這些菩薩是 經由大乘經教而生,成為了如來的孩子,所以稱 為「善男子」與「善女人」。 而獅子賢論師的《莊嚴光明論》,這是一部對 於《般若八千頌》的註釋,當中提到:「種姓 是什麼?種姓代表能夠圓滿修持正法的一種潛 力。」種姓代表人可以圓滿修持正法的能力。 另外,因為古時印度很強調種姓制度,現在也 滿強調的,所以彼此之間會互相尊稱「善男子」 或「尊貴的」等類似稱呼。同樣的,因為這樣古 時印度的一種禮儀,因此在這部經典當中,也恭 敬地將這些眷屬眾們,尊稱為「善男子」。

另外,在阿底峽尊者的《心經註釋》中,認為 「善男子」,就是「以覺悟為目標而努力修行」 的人,指的就是修行的人。所以接下來的經文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這些善男子們的「目 標」,而「欲修行」這句子,則是為了目標而努 力發心的意思,做此解釋。 總之,「善男子」是指尚未進入大乘道上,但 對大乘有恭敬心,並且想要廣大利益眾生的有緣 弟子,他們希望能夠修持甚深的修行,也就是 說,他們為了甚深的菩提,發起了菩提心。 大部分的註釋,都認為這裡的「善男子」、也 就是「種姓子」,是指他們出生在佛陀的種姓, 或大乘的種姓之中。 接下來對「種姓」做個解釋:所謂的「種姓」, 有「因」、「界」、「自性」等等多重意思。 而大乘或小乘種姓,是指弟子們會基於各自的 潛力和智慧,對於特定的法教生起信心,比如

25


說,對大乘、小乘等等法教懷有信心,這樣的人

姓,在這部論典中又談到:「習所成種姓者,謂

就會被稱為「大乘種姓」,或者「小乘種姓」。

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姓。」

然而,大乘與小乘中的不同宗派,對於「種 姓」的定義,都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一、 小 乘:聲聞乘會談到所謂的四種自性、 「四姓聖賢」,這是聲聞乘中的種姓。 二、大乘:中觀和唯識派,對於「種姓」也各 有不同的看法。 當然唯識、中觀會有時有不同看法,今天若要 往下說,可能我能力不夠,你們也可能聽不明 白,無論如何,我還是說一下:

(二)中觀: 中觀派雖然也認為「習所成種姓」是有生滅的 有為法,但是卻認為「本性住種姓」是有垢心的 法性。

欲不是慾,「想要」和「貪愛」大不同 ■欲 再來剛剛說到「欲修行」,「欲」的意思有希 望、渴望和想要的意思。「欲」和我們平常所說

(一)唯識:

的「慾望」是不一樣的。「慾望」和「欲」,是

主張種姓可以分為兩種:

兩種不同的內心狀態:

1.本性住種姓:先天的種姓

一、欲:對世間或出世間,單純的「想要」。

2.習所成種姓:後天的種姓。

二、慾望:就是「貪愛」,深切的執著,無法

就像是《瑜伽師地論》當中提到:「云何種

輕易離開。

姓?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姓,二習所成種

從佛教的專有名詞來看,對於「慾望」比較準

姓,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

確的名稱是「貪愛」。根據唯識學派,和「阿毗達

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而習所成種

磨」著作的主張來說,「欲」和「貪愛」的定義也

26


是不同的。欲的定義是「渴求事物」、「想要」;

應該是佛教徒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個用詞,但

而「貪愛」的定義則是「深切地執著世間的事

是,到底什麼才是「修行」呢?可能我們有時也

物,並因此而引生出各種的痛苦、各種煩惱。」

很難掌握,到底什麼才是修行?有些人會從字面

然而,我們常常分不清楚「想要」跟「貪愛」

上去做解釋,說「修行」是什麼呢?就是修正自

的差別,將兩者混淆在一起,除了上面提到定義

己的行為。或者還有的人以為,修行是某種靈修

的不同之外,我覺得「欲」和「貪愛」之間,還

的方法,可以跟什麼神鬼溝通的一種方式等等。

有幾個很關鍵的差異。

因此修行應該要將「修」「行」兩者分開,我

首先,本質上來看,「欲」只是一種單純的想

們先說「行」,再來說「修」。因為藏文是先行

要,但貪愛則是一種深度的執著,一種無法輕言

再修,按照藏文《心經》來說,應該是行在前

放棄的執著,這裡我們常常會用蟬寶寶吐絲、作

面,修在後面,因為藏文通常動詞會放在受詞的

繭自縛來做比喻,意思就是無法容易輕易的放棄

名詞後面,但如果這麼用,大家就聽不懂,「吃

離開,貪愛、也就是渴求的對象。「欲」是比較

飯」會變成「飯吃」。

開闊的,並不會局限於一般的世俗事物或佛法

■行

上,但是「貪愛」通常只局限於世間事物。

首先,我們說「行」,是以般若的智慧去證悟

所以,我們會說,渴求佛法的念頭,那是一種

甚深的空性。大乘的經論都有一個很大的特色,

「欲」,但不是「貪愛」,因為所貪愛的對境,一

就是根、道、果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根,指的是

定只能是世間的事物,無論貪愛的是外在的種種

理論基礎;道,指的是認識這個基礎的智慧;

享樂,還是人與人之間的貪愛,這些都是屬於世

果,則是由這樣的智慧所帶來的結果。

間的「慾望」,這些慾望就是「貪愛」。但僅僅是 想要佛法,不會變成「貪愛」,因此有些差別。

這部《心經》闡述的核心思想,就是「空 性」,也就是這部經典的「根」,但我們如果看

再來,欲求和貪愛的差別是,貪愛的慾望一定

經文,會發現舍利子問的問題,並不是問:「觀

會帶來痛苦的結果,因為它是屬於煩惱;但「欲

自在菩薩啊!請問什麼是空性呢?」而是問說:

求」卻不一定會帶來痛苦,比如說:單純想要利

「一個想要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人,應該要如何

益眾生的念頭,這可以說是「欲」,但不會帶來

修行?」

痛苦。總之這些說明可以讓我們知道,「欲求」

也就是說,他問的問題是從「道」、也就是智

跟「貪愛」之間的差異,其實是很大的。簡略來

慧來問;而不是從「根」,也就是般若的理論思

說,欲求比較中性,它可善可惡;但是貪愛一定

想來問的。

是屬於煩惱的,貪愛比較複雜。即使是渴望佛法

為什麼舍利子不直接問什麼是空性,而是問到

也不能想太多,想得簡單一些,如果想太複雜,

該如何修行呢?很多人來拜訪我時會問一堆問

就會變成「貪愛」。

題,他們的問題常常很直接了當,例如:「請問

怎麼「修行」?舍利子問了一個好問題! ■修行 這裡經文接著說道:「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者」。這一句當中出現了「修行」兩個字,我想這

法王,心性是什麼」,「請法王直指心性」,馬 上就要我直指心性,也不先問問要如何去修行, 意思是「請馬上給我指引心性,我沒有那麼多時 間修行,請馬上給我看實物,馬上把心性拿出來 給我看!」

27


舍利子為什麼問「要怎麼修行」,而不是問 「空性是什麼」?這有幾個原因: 一、理論思想合一:以正確的見地,開展智慧

子」跟「看到柱子的眼識」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一 樣的。 還記得我們第一堂課講到「般若」的時候,談

首先,我們剛剛講到,大乘的思想、也就是

到般若有很多種。其中的「道般若」,就是指舍

根,和大乘的道、也就是修行方式,是密切相關

利子所提問的「智慧」;而「自性般若」,則是

聯的。換句話說,這是在告訴我們一個重點:就

指觀自在菩薩所解釋的「甚深空性」。以上這是

是身為一個大乘的修行者,我們所要修行的,就

第一個原因。

是大乘的理論。用佛學術語來說,我們要用大乘

二、理論是產生智慧的技巧,實際運用才重要

的「道」去體悟大乘的「根」。總之,理論和修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作為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弟

行是不能拆開的。

子,我們應當關注的不是過多的理論,而是這些

很多時候,理論是理論、修行是修行,兩者沒

理論要如何實際使用。如果你太關注理論,心離

什麼關係,但我們不應將佛法理論純粹當成思

教法會越來越遠,腦子會壞掉,腦子當中一堆問

想,「瞭解思想的智慧」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題。因此一定要將理論用於實用,不是放在腦子

因此簡單來說,什麼是大乘的修行呢?白話來

中,而是實際去體會、去實用,才會解除疑惑,

說,就是要去體會、通達大乘的空性思想,這就

因此解除疑惑的最好方式,就是實用,

是大乘的修行。

所以舍利子才會問「要怎麼修行」而不是問

所以,我們在這個段落當中,可以看到舍利子

「空性是什麼」,理論與思想,是幫助我們調整

請問觀自在菩薩大乘的修行方式是什麼。其實舍

自心的一個技巧、一個方便而已,關鍵是自心有

利子就是在問說:「我們應該如何培養、開顯大

沒有得到調整。如果看了許多的經論,自心卻沒

乘的智慧?」而觀自在菩薩,在接下來的回答,

有任何的改變,那真的太可惜了、太可悲、可悲

就是從空性本身的狀態來做解釋,這代表了什麼

到連哭都哭不出來了。

呢?就是告訴我們,開顯大乘智慧的方式,就是 要去徹底地暸解空性。 很多人來要求我「開智慧」,說:「我很笨,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說:「世俗為方便,勝義 諦是方便生。」就是指「理論」與「思想」不過是 一個技巧,是讓我們產生究竟智慧的技巧而已。

請法王幫我開智慧」。但我沒辦法動手術呀,他

三、修行,就是要調整、鍛鍊自己的心

們以為開智慧就像動手術一樣,往腦子裡放一個

第三個原因,是根據彌勒菩薩對般若系經典的

記憶卡或晶片,就變得很厲害,不是這樣。我們

解釋,彌勒菩薩在他最受藏傳佛教重視的著作—

開展智慧最大的因素、關鍵就是見解、見地。

《現觀莊嚴論》裡面,這是藏傳佛教最重視的

你有正確的見解,就會慢慢開展智慧;若缺乏

五大論之一,在此之中,主張般若系的經典,表

正確的見地,可能就無法開展智慧。不能把世間

面上雖然是在解釋各式各樣的空性,十六空性、

的聰明才智稱為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有正確的

十八空性等等,但實際上,這些經典中暗示了種

見解,才能得到。

種觀察空性的智慧,這稱為「顯揚空性,密宣現

換句話說,舍利子是從智慧的角度來提問,而

觀」。

觀自在菩薩呢,他是從甚深空性的角度來回答

般若系統的經典有很多,以印度來看,最長的

的,這兩者是對境跟心識的關係,就好像「柱

有三百多萬字的《般若十萬頌》,還有《般若兩

28


29


萬五千頌》、《一萬八千頌》、《般若八千頌》

總的來說,我們要知道,「行」的意思,是要

等等,有很多不同的經典,而在中國來看,最

「調整、鍛鍊我們的內心」,問題是:要怎麼調

長、最完整的「般若經典」,是由玄奘大師翻譯

整呢?我們必須了解空性的思想,但不能只是停

的六百品《大般若經》,裡面涵蓋了十萬頌、兩

留在理論或思想上面,必須對自己的自心產生影

萬五千頌等等這些般若的經典。

響才行。

儘管這整個龐大的般若系統,每一部經典都有

因此,修行就是要調整、鍛鍊自己的心,用什

「顯揚空性,密宣現觀」的意思在內,但是現觀

麼方法呢?用瞭解空性的智慧,來調整自己的

的整個次第,是從凡夫到成佛之間的所有過程,

心。有時候一講到空性,會覺得是理論、思想,

這總共有八個大綱、七十個條目、一千兩百多個

我們不能僅將此視為理論,而是將空性思想變成

細節,因此這完整的現觀次第,只有在篇幅比較

一種生活態度。

龐大的般若經,包括十萬頌、兩萬五千頌或一萬 八千頌裡,才會有完整的闡述。 而在諸如《金剛經》、《心經》這些篇幅比較 短的般若經裡面,儘管有暗示了修行空性的智 慧、也就是般若的道理,但是沒有細節去介紹整 個完整的次第、或者是成佛的藍圖,有這樣的差 異。 以上這些,是對「行」這個字做的簡單解釋。

30

菩薩四行,是為了調服不同眾生 總的來說,菩薩的「行」有四種: 一、順菩提行:是為了虔敬小乘者而修「順菩 提分行」。 二、六波羅蜜行:為了虔敬大乘者而修六波羅 蜜行。 三、神力行:為了令二乘人生起信心的神力


行,神通的力量。

門擺在那邊,如果我們不精進地去做,那也沒什

四、成熟眾生行:調服二乘眾生的成熟眾生行。

麼用,十萬、一萬,都變成一個數字,就像噶當

然而,這一切都不能算是「般若波羅蜜多

派善知識們所說,「一切的法、都是今天要修的

行」,因為它們是令修行者證悟般若波羅蜜多的

法」,如果沒有這種「機會就在現在」、「現在

一個方法。但無論如何,菩薩有具備剛剛所說的

就能創造未來」的這種想法,不去努力理解大乘

四種行:順菩提分行、六波羅蜜行、神力行和成

的思想,那佛法再有效,對我們自己來說,也是

熟眾生行。讓小乘大乘生起信心的「神力行」、

一點用處都沒有。

需要具備神通,是真正的神通,不是裝模作樣的

我們這樣就知道,根據《心經》的解釋來看,

那種神通,當然神通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沒有禪

「修行」一詞,是告訴我們「要精進地去認識空

定,那你就無法具備神通」,因此宣稱自己有神

性」,我們這次來到這裡學習《心經》,聽聞

通的人,要先看看他們有沒有禪定、定力,如果

《心經》課程,雖然我講得不好,而且大家都很

沒有定力,就是胡說八道,或鬼神加持。

辛苦,花了很多的時間與金錢,但最重要的是什

因此,這四種菩薩行,是彌勒菩薩所宣說:

麼呢,是回去之後,要繼續努力地去更加認識空

「諸度諸覺分,諸通及諸攝,為大亦為小,俱入

性,這樣的話,才是真正在「修行」《心經》

亦俱成。」意思就是菩薩應當具備這四種行持,

吧!不然就浪費很多時間和金錢,不太好。以上

這是根據《大寶積經》記載所分類的菩薩行。

講解完「修行」的部分。

實踐十法行,大家來抄《心經》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 接下來的頌文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這

但是初學者、初學菩薩道者無法馬上具備這些

部分在今天早上已經講過了,不用多說,至於

行持,因此從容易實踐的面向來看,「四行」可

「復當云何修學」的部分,就留在明天再說。因

以分為「十法行」,根據《般若經》的說法,這

為這部分,可以講得很複雜,因此我覺得還是留

「十法行」是:「佛告阿難言:受持此修多羅,

到明天早上。

有十種法。何等為十?一者書寫,二者供養,三

然後,這次《心經》課程第一天我和大家所說

者流傳,四者諦聽,五者自讀,六者憶持,七者

的,算是我此生第一次講佛經,也是第一次用中

廣說,八者口誦,九者思惟,十者修行。阿難!

文講佛經,我覺得這可能有些因緣。第一次講佛

此十種法,能受持此修多羅。」

經、而且是用中文,可能有很深因緣,但因緣為

初學者應當實踐這十法行。因此今天晚上就有

何我也不知道。

一個「書寫」的法行,就是《心經》的抄經活動,

無論如何,因為用中文講,因此必須要準備

這就是我們今天提到的「十法行」的書寫,抄寫

講法內容,準備不容易啊,我們幕後有四大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們今天就來實行。

手,他們加上這個駑鈍的我,加起來也抵擋不

修,就是精進、如理的去做 ■修 「修」的意思是「精進、如理地去做」。昨 天我們說到,佛教的法門有很多,但這麼多的法

住、撐不住這麼甚深的內容啊,譬如昨天晚上 三點半才睡覺。但是我覺得這是很有福氣的, 有這樣的機緣和大家分享「甚深般若波羅蜜 多」,再次感恩大家給我這樣機會,謝謝! (系列報導一)

31


彌陀天法暨中陰指導開示

投生淨土,你準備好了嗎? 首先需要發願,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想著「我要去淨土!」, 只要具備四種因及佛菩薩加持力量,就一定能投生淨土。

下面這個咒語。 教授:堪千創古仁波切 時間:2011年2月10日—2月13日 地點:高雄國軍英雄館

嗡 邊雜 阿岡 巴典 布貝 都貝

真實物品的供養:什麼是真

阿洛給 根碟 涅威碟

實物品的供養呢?就是按照自

夏達 目札 阿吽

己的能力,譬如說:請了一些 供品,香、食物等等,放在桌

翻譯:堪布羅卓丹傑

投生淨土第二因: 積聚資糧

不同嗎?

「嗡 邊雜」,第一個供品

上做供養,這種屬於第一種真

是「阿岡」代表「喝的水」,

實物品的供養。如果沒有這樣

供養佛菩薩飲用的水;「巴

的條件,可以做第二種「觀想

典」,代表洗浴、洗足的水;

的供養」。

第三個「布貝」是「花」,供

觀想的供養:觀想沒有限

第二個因「積聚資糧」:它

養佛菩薩們的眼睛能夠看到

制,你可以觀想各式各樣的供

也分為顯、密兩個部分。在顯

這些美麗的花;「都貝」代表

品,數量可以非常非常地多。但

乘裡面提到,如同在《極樂淨

「香」,讓他們能夠聞到很

是如果有人不太會觀想,怎麼

土祈願文》當中提到「七支供

好的各種香味;「阿洛給」是

都觀想不出來,沒關係,還有

養」──禮拜、供養、懺悔、

「燈」,供養明亮的燈,「根

第三個供養「發願的供養」。

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

碟」是塗香、香水,塗抹在

發願的供養:當你發現,你

回向等七種方法來積聚資糧。

身上的香水;「涅威碟」是食

沒有條件買到那麼多東西做供

但在密乘,就是我們現在手中

物,各種好吃的東西;「夏

養,也不太會觀想東西時,這

的儀軌,簡略地歸納為「供

達」是各種的音樂,這是供養

時候發願就可以了。你發願要

養」和「讚誦」二部分來積聚

佛菩薩們的耳朵,供養他們聽

把最好、無量的東西供養佛菩

資糧。

好聽的音樂;再來「目札」,

薩,這就是發願的供養。

供養

意思是「禪定」,也可以說是 你對法的一種證悟、覺受,一

第一個供養的部分,我們要

種禪定的力量;然後「阿 吽」

做的觀想是:你在淨土,你是

是說「我供養出去了」。這一

觀世音菩薩,從心間變幻出很

段屬於「供養」的部分。

讚誦 第二個是「讚誦」的部分。 吽 極樂淨土轉法輪,

多供養天女,然後天女們拿著

一般來說,供養可以分為三

恆常慈悲視有情,

各種供品來供養這些佛菩薩

種:一種是真實物品的供養,

誓允救護諸眾生,

們。

第二種是觀想的供養,第三個

頂禮等印無量光。

這裡的供品是什麼呢?就是 32

叫發願的供養。這三者有什麼

儀軌這一段是「讚誦」,觀


心,我們知曉要利益、幫助一 切如母眾生,而且為了要利益 他們而發心精進修持。所以菩 提心,真的很殊勝也很廣大, 能夠帶給自身的利益和成果也 是非常大。這樣的發心,就是 「發菩提心」。在顯宗來說, 就是「發心」。但是在金剛乘 來說,會透過觀想,幫助我們 發起菩提心。 接下來觀想的部分: 主尊聖眾放光至西方, 從極樂剎無量光佛處, 無量佛像咒鬘與法器, 恰如雨降悉融於己身。 ▲創古仁波切說:「若沒有條件買東西供養,也不太會觀想東西時,這 時候發願就可以了,把最好、無量的東西供養佛菩薩,這就是發願的供 養。」(圖片提供/大祈願法會)

這一段就是投生淨土的第三 個因「發菩提心」之觀想。 首先「主尊聖眾」裡包括了

想自身為觀音菩薩,從心間變

淨土」的人來講,阿彌陀佛能

自己是觀世音菩薩,所以你的

幻出無量的天女,她們用非常

夠幫助我們出離痛苦,讓我們

身體也在放光,還有在你前方

美妙的聲音,讚誦佛菩薩們的

投生淨土。他有這樣的誓言,

的聖眾也都放光,從他們的身

功德。

有這樣的悲心,也有這樣的力

體放射出強烈的光芒到西方。

量。所以這一整段是在讚嘆阿

「從極樂剎無量光佛處」放射光

彌陀佛的功德。

芒到極樂淨土,這些光芒感動

首先是對阿彌陀佛的讚誦。 他的功德是什麼呢?阿彌陀 佛在淨土,心是恆常慈悲地 觀視眾生,然後「誓允救護諸 眾生」。因為其誓言對正在修

投生淨土第三因: 發菩提心

了佛菩薩們,所以隨著這個光 回來,帶來其身口意的加持。 「無量佛像」可以指大大小小佛

持這個法門──積聚投生淨土

第三因「發菩提心」:什麼

像的身形,像是阿彌陀佛,觀

四因當中的第四因「發願投生

叫「菩提心」?就是一種善

世音菩薩等等,這代表「身」的 33


一種加持。「咒鬘」代表「語」

菩薩,還有無量的佛菩薩祈求

人、住在這個世界的人,都轉

的加持,譬如阿彌陀佛的咒語

得到這個加持。這是屬於「自

變成為阿彌陀佛、觀世音菩

「嗡 阿彌碟哇 釋 以 」,你可

利」的部分,首先利益自己,

薩、大力金剛手菩薩的樣子,

以想:它是一個咒字一個咒字

透過剛剛的觀修、祈請自己得

或者本尊的清淨相。這就是持

串在一起,就像咒鬘一樣,一

到加持的部分。

誦這個咒語時所要做的觀想。

串一串,隨著光回來。再來是 各 種 的「法器」,代 表「心」 的加持,這裡我們說的心,它 不是一個「色法」,不是一個

投生淨土第三個因「發菩提

持誦咒語的觀想

心」當中,有兩個部分:自利

接著要持誦阿彌陀佛的心咒 「嗡 阿彌碟哇釋以」。

的圓滿,他利的圓滿。自利的 圓滿指的是「發心」裡的發願

東西,它沒有形狀,代表的是

持誦咒語時,嘴上念「嗡 阿

文部分;他利的圓滿就是持

智慧的本質;但是為了方便我

彌碟哇 釋以」,同時心中也要做

誦「嗡 阿彌碟哇 釋以」咒語,

們能夠做觀想,所以這裡說是

觀想,這時候的觀想:自己是觀

再加上後面持誦「釋 以 」字。

「法器」。所以你可以想阿彌

世音菩薩,前方有阿彌陀佛、

「釋 以 」字的觀想也是屬於利

陀佛的法器,像是他手中的

觀音菩薩跟大力金剛手菩薩三

他的部分。

缽,還有觀世音菩薩、大力金

位主尊。在我們的心間,有一

剛手菩薩,他們有各種的法

個種子字「釋以」字,周圍有

器。總之,數量非常非常多,

「嗡 阿彌碟哇 釋以」圍繞。

持誦釋以字, 與阿彌陀佛心心相印

「恰如雨降悉融於己身」如下

如果你無法觀想周圍有「嗡

持誦「釋以」字的時候,觀想

雨一般降臨,然後隨著光回

阿彌碟哇 釋 以 」的話,也沒關

自己是觀世音菩薩,我們的心

來,融入到我們的身上。

係,有一個「釋 以 」字站在那

間有一個「釋 以 」字,剛開始

接著念一段祈願文:

裡就可以了。接著觀想從「釋

慢慢地唸,口誦「釋以」、「釋

稀有世尊無量光,

以」字,或者從周圍的「嗡

以 」、「釋以 」,然後它就一個

大悲觀音大勢至,

彌碟哇 釋以 」一起放光,放射

連一個出現,從你的口中放射

無量諸佛與菩薩,

到淨土,供養所有的佛菩薩,

出去,放射到對生觀想的阿彌

專一虔誠而祈請。

隨著光回來的時候,帶來各種

陀佛的眉間,進去之後,還是

祈賜予我勝成就,

的加持。返回的光再照射到我

繼續念「釋 以」,越來越多的

加持成就無量光。

們所在的世界,將一切不清淨

「釋以」出現,「釋以」又到了

轉變清淨。一切外在器世間不

阿彌陀佛的心間,到心間的時

這是一個發願。我們向阿

清淨的都轉變成為清淨的淨

候,你就想:啊!這是對阿彌陀

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

土,所有的有情、在你周圍的

佛的供養,也是一種祈請。因

34


▲圖為2016年33屆祈願法會,右二是創古仁波切與明就仁波切開心交談,左為波卡仁波切。

為你的誠心感動了阿彌陀佛,

很多「釋 以 」字是在空中?你

巴威 阿彌大 畢真喋 阿彌大 嘎

所以他心間的「釋 以 」字,又

就想著那些「釋 以 」字都在放

彌尼 嘎嘎那 格地嘎惹 薩 爾 哇

不斷不斷出現,這個「釋 以 」

光,不斷地放光到淨土去。同

嘎列夏 恰樣嘎瑞 梭哈

字就從阿彌陀佛的心間往下到

樣地,隨著光回來的時候,迎

了肚臍,從他的肚臍再放射出

請了所有佛菩薩身口意的加

再接下要持誦往生咒,也稱

來到你的肚臍,然後從你的肚

持,就是各種大小的佛像、咒

為長咒。持誦的利益非常殊

臍慢慢往上到你的心間,這時

鬘,還有各種的法器回來。這

勝,在一些儀軌、註解本當中

候你就想:我得到了阿彌陀佛

時候,包含光芒與這些加持,

提到,持誦往生咒能夠清淨一

的加持。接著又重覆從你的心

融入到所有的眾生,我們的世

個人千劫來的罪業,所以功德

間到你的口中,再放射出去,

界一切都轉變成為淨土,眾生

非常大。

如是這樣的一個循環。

也都得到了加持、成就。這都

這一段的觀想是:觀想長咒

是唸「釋 以 」字的時候做的觀

在你的心間,然後放射出光

想,屬於「利他」的部分。

芒,跟之前一樣,光芒照射到

持誦「釋以」字的重點在 於:你與阿彌陀佛「心心相 印」的觀想。所以你心間的 「釋 以 」字要放射到阿彌陀佛

持誦往生咒觀想

一切眾生的身上,消除他們的 罪障。但是,特別之處在於你

的心間,阿彌陀佛心的加持也

南無 惹那 扎呀呀 南無 巴嘎哇

可以針對那些意外而死的朋

放射到你心間,透過這樣一個

喋 阿彌大巴呀 大他嘎大呀 阿

友,透過光芒照在他們的身上

循環的觀想。你會看到從你的

爾哈喋 桑呀桑 布達呀 德雅他

的觀想,讓他們離苦得樂或者

口中放射出去的時候,不是有

嗡 阿彌喋 阿彌垜巴威 阿彌大 桑

投生到淨土。 35


自己這樣的阿彌陀佛身相,他 是如彩虹、如虛空般的。這裡 的彩虹是指他能夠很清楚地被 看到,但是他的本質是空性。 本質是空性,還能夠展現出 各種的相,所以他是「明」 「空」不二的阿彌陀佛身相。 因而就此安住在「明光空性雙 運成」的境當中。 一種禪定的力量;然後「阿 吽」意即我供養出去了。這一 ▲創古仁波切說:「你發願把最好且無量的東西供養佛菩薩,這就是發 願的供。」(噶瑪妙進攝)

從發願、觀想到持誦各種

化顯薄伽梵身相,

的咒語,都屬於發心。菩提

明光空性雙運成。

段是「供養」的部分。

投生淨土第四因: 發願投生淨土 接下來是投生淨土的第四個

心有兩種,一種是「世俗菩

什麼叫做「勝義菩提心」?

提心」,一種是「勝義菩提

就是安住在明空不二的空性當

我們在平時生活中要隨時想

心」。以上這一部分,無論是

中。所以這裡的觀想是:在前

著「我要到淨土!」,口中倒

透過持咒觀想,或者發願希望

方對生的薄伽梵,就是指這些

不需要念這個祈請文,所以心

眾生能夠投生到淨土,都屬於

佛菩薩,尤其是三主尊,還

中的發願真的非常重要的。經

「世俗菩提心」部分。

有所有眷屬,悉皆化光融入

典說:如果具備投生淨土的四

自身。「自身如虛空彩虹,化

個因,你就一定能投生到淨土

顯薄伽梵身相」,這之前,觀

去,因為這麼難得與殊勝。

想自己是觀世音菩薩;但是當

噯瑪霍

所有佛菩薩融入自身之後,你

無量光佛甚稀有,

要想:自己不再是觀世音菩薩

右為大悲觀世音,

復次對生薄伽梵,

了,這時候轉變為「薄伽梵」

左為大力大勢至,

悉皆化光融己身。

──此指阿彌陀佛。所以在這

無量佛菩薩圍繞,

自身如虛空彩虹,

一段,你變成阿彌陀佛,但是

但有無量之妙樂,

勝義菩提心 接下來這一段是指「勝義菩 提心」。

36

因:發願投生淨土。


彼即清淨極樂國,

斷」的意思是:有的人不一定

成就的咒語。這個咒語一定要

願我命終隨即能,

今生臨命終就能投生淨土,有

記得它。

不為他趣所阻斷,

可能再投生為人,下一生投生

為什麼這個咒能夠讓我們的

生彼親見彌陀佛。

淨土。但是有的人再一次投生

願能夠成就?其實是有原因

為人,搞不好他就不想再投生

的。一個願望能夠成就需要具

發願文的最開始叫「噯瑪

淨土。所以這裡要發願「不為

備五種清淨的力量,稱為「清

霍」,意思是「哇!太棒了!太

他趣所阻斷」,就是不要再等

淨的五根」。咒語當中「邊

殊勝了!」為什麼「太棒了」?我

了,今生往生之後就到淨土!

雜」即是「根」的意思,「知

們在痛苦的輪迴當中,因為阿

不 要 再 到 其 他 道 中 去。「生

呀」就是「五個」。五根或者

彌陀佛的願力,還有我們具備

彼」就是投生到極樂淨土,能

說五種力量是指哪五個呢?

了四種因,我們就能夠投生到

夠「親見彌陀佛」。

淨土,這不是太殊勝、太難得

以上這一段是指「發願」。

了!所以發願文一開始的「噯

是指「自力」,透過自己的力

瑪霍」是讚歎、歡喜的意思。

量來發願。接著是透過他人的

接著我們向誰發願、祈請

力量,「他力」而發願。

第一是信心:你對佛菩薩、 對往生淨土有信心。 第二是精進:有信心之後, 會「精進」去修持。 第三是念:有了信心,並且

呢?向阿彌陀佛,還有觀音

我今如是發願已,

精進修行,隨時都會想著這個

菩薩跟大勢至菩薩。「無量光

十方諸佛與菩薩,

法門。

佛甚稀有,右為大悲觀世音,

加持令無礙成就。

左為大力大勢至,無量佛菩薩

碟呀他 邊雜知呀 阿哇 波達拿耶

隨時憶念這個法門,你的心隨

圍繞。」然後「但有無量之妙

索哈

時都是平靜的。

樂,彼即清淨極樂國。願我命

第四是禪定:有了精進心並

第五是智慧:禪定之後,自

終隨即能,不為他趣所阻斷。」

我們需要發願,透過佛菩薩

然生起「智慧」。因為「智慧」

所 以 你 發 願:我 能 夠 投 生 到

加持的力量,一種幫助我們的

力量的生起,各種的願望就能

淨土去。這裡的「願我命終隨

力量,讓我們所發的願能夠成

夠成就、能夠實現。

即能」,有一些法本是是翻成

就。因為佛菩薩能夠看到,也

所以這裡說信、勤、念、

「願自他命終隨即能」,就不只

能夠知道我們的願,所以我們

定、慧,這五根或者說五種力

是「我」而已,而是指所有一切

的願是能夠成就的。

量是很重要的。因為具備這五

眾生。我有時候也會改成不是

接下來的「碟呀他 邊雜 知呀

種力量,所以我們的願望就

只有「我」,而是「眾」,願大

阿哇 波達拿耶 梭哈」,是叫做

能夠成就。(轉載自《創古法

眾命終隨即能;「不為他趣所阻

〈滿願咒〉,讓所發的願能夠

雨》系列二) 37


密乘三昧耶戒開示

與上師心連心,就靠虔敬心 只要我們生起上師如佛的虔敬心,就能完全領受上師善德的加持, 產生應捨、應證的種種功德。

教授:卡塔仁波切 時間:2012年4月14日 地點:台南貢噶精舍 藏譯中:比丘尼洛卓拉嫫

領受上師加持, 需具備三要件

產生厭離心。 三、對所有一切顯相具清淨 觀。

我們能夠做為一個金剛乘的

首先的條件是必須具有虔敬

弟子,都是自己曾經積聚許多

心。所謂虔敬心,是對上師慈

福德的緣故,因此,大家可以

悲的證量要有信心,同時也願

說是福報人中最有福報的,所

跟上師的善德、證量一樣。

這堂課的開示是講說上師與

以能夠進入金剛乘的傳承,是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把上師

弟子的三昧耶。我們都是佛教

非常殊勝的。我們所在的傳承

看得比自己還不如,就好比兩

徒,能夠進入佛法之門,都是

是屬於噶舉派,噶舉派傳承就

個瓶子,其中一個瓶子的水比

過去曾經發過願的關係,尤其

像念珠般,祖師們一一相傳,

另一個瓶子的水還多,如果我

我們現在進入金剛乘法門。要

再由上師傳到弟子,這種不間

們認為我們的瓶子水已滿了的

了解這是不共的法門,能夠進

斷的傳承,都是由上師心中所

話,上師那個瓶子的水,就無

入此門,不僅是上師的慈悲

具有的善德傳下給弟子的。所

法灌注到我們的瓶子中,那麼

心,也是過去我們曾經發過願

以上師心續中所有的善德和證

上師本身具圓滿的善德就很難

的緣故。

量傳下給弟子之後,再由弟子

在弟子心中開發出來。因此,

在賢劫刼 千 佛中,釋迦牟尼佛

傳給他的弟子,一個個傳下

如果對上師的虔敬心不夠的

是唯一曾講授過金剛乘法教

來,不間斷的傳承。所以弟

話,即使上師傳給弟子教法,

的,在未來賢刼 劫 千佛之中,沒

子心中的善德之所以能夠產

弟子也許不一定能好好的修,

有一位會傳下金剛乘法門,所

生,都是因為上師心中本具的

這教法對弟子也不一定有用,

以金剛乘的法門是一切佛法裡

善德。由於上師的善德加持弟

甚至由於弟子對上師有不敬之

最精要、也是最稀有的。如果

子,所以弟子心中也能夠因此

過,將來還可能投生惡道。

能夠接受金剛乘的法教,然後

產生他具有的善德。在這情況

第二個情況是,覺得自己與

如法禪修,就像過去傳承的許

下,弟子也是需要有條件的。

上師好像差不多,差不多相

多成就者即身成佛一般,我們

弟子完全領受上師善德的加

等。這種情況就像兩個水瓶的

也會快速得到成就的。因為金

持,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有

水都裝滿了,上師裝滿水的瓶

剛乘的教法,從過去到現在,

以下三種:

子倒不進自己已裝滿水的水瓶

沒有任何衰退、瑕疵。因此, 只要如法修行,善德一定能夠 迅速生起。 38

一、弟子需要對上師有虔敬 心。 二、弟子需要對世俗的一切

一樣,所以上師的善德和教法 也不能真正對你產生益處。 第三個情況是,如果你能夠


積聚善業、福德,我們這一生 還是能值遇具德上師的。當我 們值遇具德上師時,就應該視 他與金剛總持無二無別。 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他的 教法每五百年就會再衰退,所 以此時已是末法時代。但是釋 迦牟尼佛也曾經說:「如果有 師傳、有傳承的教法,有以傳 承教法來教導你的上師,你就 應該把他當做佛一般,因為有 傳承的上師就是佛,與我無二 無別。」舉例來說,家裡的水 管,不管是鐵或銅做的,這個 水管只要接到水龍頭,我們就 能喝到水。經過水管的過程就 像我們傳承一樣,是導引的過 程,讓我們可以喝到這個水, 視上師與金剛總持無二無別的

關係,就會依著上師教授的種

所以我們應該對具德上師具有

話,把他當做是一位真正具德

種教法和口訣如法修行;反

虔敬心。

的上師,聖賢的僧眾,這種情

之,如果没 沒 有這樣的虔敬心,

更進一步,對上師除了虔敬

況就好像你是空的瓶子,上師

即使上師有很多的功德,也無

心之外,也要有非常清淨的信

裝滿瓶子的水,就能完全倒入

法將他的善德從你心中生起,

心。清淨心又分為三種:一是

你的空瓶中。如果你能夠把上

所以我們首先需要有虔敬心。

淨信心,二是願信心,三是具

師當成與佛一如,把上師的心 當成就是佛的心的話,那麼自

因為虔敬,得受加持

有信心的信心。 一、清淨的信心:就是對於

那麼誰是具德上師呢?是不

上師的善德歡喜,對上師的種

是能遇到呢?也許我們會產生

種功德也都具有非常清淨的信

因此,如果對上師有信心、

這樣的懷疑。可是如果我們具

心,這叫淨信心。

有虔敬心,那麼由於虔敬心的

有虔敬心的話,由於過去曾經

然你心中也能產生善德了,而 且是非常殊勝的善德。

二、願信心:是願跟上師的 39


善德一樣,我們相信上師的心

固的話,心裡所本具的善德就能

情?感覺不太好。這種情形發

續之中,已經都具足了應具

生起,所以我們對上師的虔信是

生時,如果對上師產生邪見,

的、應捨的、應證的所有善

一個非常基本的東西,因此在

就會阻止我們內心善德的產

德,所以我們也因此發願,願

噶舉的教言裡曾經說:「我們

生,所以我們要把上師的行為

跟上師的善德是一如的,為什

要相信上師所說的話都是真實

看成與佛無二無別。因為佛陀

麼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都是

的,相信上師所做的一切都是

為了度無量的眾生,因此有無

在輪迴當中流轉的,到現在都

美善的、妙善的,願自己的心

量多的佛行事業,所以我們也

還是這樣子,所以要發清淨的

和上師的心是合一無二的。」

要把上師當做這樣的佛行事業

信願心就是希望能夠跟上師一

在許多傳承祖師傳記裡或他們

者。

樣,具有與他一樣的善德。

的言行記錄之中,都有記載他

就像醫生,為病人開藥的時

們無量無邊的佛行事業,因此

候,不是只開一種藥,而是對症

我們也要發願和他們一樣。

下藥,視每個人的病徵來開各

三、信心中的信心:也就是 說我們這個傳承的祖師們,上 師傳弟子,代代相傳,這樣的 傳承我們相信它是沒有任何錯

為何看不見上師的功德?

種不同的藥。同樣的道理,上 師的各種不同行為,也是為了

誤的,沒有任何瑕疵的。我們

剛剛講到所有上師的行為,

生起這樣的信心,就是信心中

都要看成是美善的。但有時候

眾生根器不同,需求也不

的信心。

我們看到上師的行為,心裡會

同,因此,上師教化的方便法

想,上師怎麼會做出這種事

門就非常多。一般來說,我們

這三種信心如果能夠非常穩 40

度眾方便,不同的示現而已。


很難把上師所做的一切都看成

國王、臣子、妃子等等,都對

下的口訣,在一生之中就得到

是好的,也許一開始的時候,

他非常恭敬、非常有信心,因

成就。最重要的是,密勒日巴

對上師還滿有信心,也非常虔

此不管薩惹哈大師做什麼事

在整個過程中,沒 没 有 對他的上

敬。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後,看

情,他們都非常歡喜,奉他在

師產生邪見,都保持非常清淨

上師某些行為,開始起懷疑

自己頭頂上。

的信心,所以獲得成就。

心,到最後覺得自己比上師還

薩惹哈大師是以秘密金剛乘

所以我們要了解,所有具德

高超一點,覺得上師做的某些

的方便做示現的,所以曾示現

上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令

行為或決定是不好的,甚至看

有妻子、示現殺生。譬如殺動

一切眾生得到解脫的方便設

到他的過失。

物的時候,他用箭去射,殺完

施,如果我們能夠具有這樣信

一旦如此,就是產生邪見

的時候,把弓頭架在被殺動物

心,就能在內心產生善德。但

了。產生這種邪見之後,就會

的上身,弓尾架在動物的下

如果以世俗的眼光來看上師,

阻礙我們善德的產生,也會阻

身,有諸如此類的行為。但是

認為上師的行為跟我們世俗的

礙我們在心續中,產生遍知一

王室的成員對他這種行為還是

看法不合,一旦這樣的想法產

切的智慧。所以上師的任何行

非常有信心,也因此,這國度

生,心裡就會產生傲慢心,覺

為,其實我們都要了解,是為

的每一位王室成員,最後都得

得上師不怎麼樣,甚至有過

了方便度眾生的緣故才會如

到解脫。

錯,因此,煩惱心就會生起。

此。也許他所示現的是清淨

以上所舉的薩惹哈上師例

這樣的話,即使上師傳下教法

行,也許他的示現是其他的方

子,國王、王子、大臣、妃子

口訣,你也很難領受以及如法

便行,都有可能。對於一位具

等能夠解脫成就的原因,就是

修行或去了解它。以上的例

德上師,我們要相信他的任何

對自己的上師非常有信心,不

子,就是對於上師所做的一切

佛行事業都是善良的。

管他示現的是何種行為,都覺

都要有妙善的信心,這是對上

得是非常好、非常妙善的,因

師的三種信心中的第二點。

上師度眾生,方法各不同

此最後都得到成就。我們噶舉

第一點是對上師所講的,都

上師為了度眾生的因緣,會

的傳承也有這樣的例子。例如

要把它當做很有意義的,譬如

有種種的示現。所以,我們對

馬爾巴與密勒日巴祖師,也許

你去閉關修行的時候,閉關期

於上師種種度眾生方便的示

我們會誤解馬爾巴為什麼對密

間上師叫你去做事,你不能說

現,都要具信心。舉例來說,

勒日巴這樣,感覺好像在虐

我閉關比較好,然後就不出去

過去一位印度大成就者薩惹哈

待,一點都 没 沒 有慈悲心,其實

了。他有這樣交待,你就要服

大師,他度眾的善德是非常不

這是有他的方便善巧。最後密

從他的命令,要認為這是有他

可思議的。當時他所處地方的

勒日巴也因為馬爾巴上師所傳

的意義在的。又譬如你離開上 41


師到很遠的地方,他叫你馬上

的是很虔誠,有時候虔誠的心

同樣的道理,如果對於上師

回來,你也不能說不要,必須

好像又退失了。因為這樣的緣

的善德,不管是具德上師的教

要馬上回去見他。諸如此類,

故,我們修行好像還 没 沒 有什麼

法也好,不是具德上師的教法

你都要相信上師的話都是有意

成果,甚至因為對上師產生邪

也好,只要他的教法是正法,

義的,他所說的一切,都是方

見,而破壞了與上師的三昧

我們相信他,也是可以得到成

便的示現。所以要相信上師說

耶。所以,不管上師是佛也

就的。反之,若我們對上師所

的話都是有意義的,所以不管

好,是凡夫也好,我們都要把

傳的正法,自己覺得高興就取

他說什麼,我們都要相信它是

自己的上師當成是佛,要對

過來,不太同意就把它放一

無上的一種方便。

他有信心,他所行的一切,

邊,一切都是以自己的取捨來

一開始我們就對上師有虔敬

我們都當成是佛所行,對於這

做決定,像這樣的做法,就很

心、清淨觀,接下來對上師所

一點,我們要具有信心、虔敬

難得到成就。

做的行為,都會覺得是妙善

心。如果能夠這樣,心續中的

再舉個例子。為了醫治病

的。若認為上師所說的話,都

善德一定能夠生起的,也就是

人,醫生開的藥多數是苦的,

具有意義的話,就能依上師傳

說,如果相信上師是佛的話,

因為良藥苦口,若病情更嚴重

下的教法去修行,不會有任何

就能幫助我們在心續當中漸漸

些,甚至必須開刀。開刀會讓

違背。如此一來,就是對上師

產生應捨、應證的種種功德。

患者不舒服,但這種痛苦對病

應具有三種信心的第三點,自 己的心與上師的心合而為一,

犬牙生出舍利子

人而言,只是暫時的痛苦。醫 生的目的是讓病人回復健康。

能夠這樣的話,上師心續中所

大家應該聽過「犬牙生舍

所以,若能夠依照醫生的話來

具的善德,弟子也能全部具

利」的故事。故事裡有位母親,

做,病人就能離開病苦。同樣

有,這叫做與上師的心合而為

她的孩子去印度,她交代孩子:

的道理,如果我們對上師苦口

一。也就是說,上師的證德,

「你回來的時候,記得要幫我帶

婆心的教言(也許有時候是比

我們都能全部得到,由於這樣

一顆佛陀的舍利回來。」結果孩

較難接受的話語或行為),能

的緣故,自然的,我們就不會

子忘了帶,於是不得已就把在

夠有信心,就像醫生對於病人

對上師產生邪見,他所傳給我

路上看到的狗牙齒帶回去給他

一樣。

們的任何教法,我們都能夠好

母親,並對母親說:「這就是

眾生因為五毒無明的緣故,

好去修行、好好的去做。

佛牙舍利!」母親信以為真,

無始以來一直在輪迴裡流轉

但在末法時代,能夠對上師

很恭敬把它供奉起來,每天恭

著。我們要知道,我們還是在

有完全信心與虔敬心的人是非

敬的做供養,結果犬牙真的生

輪迴裡流轉的眾生,如果知道

常少的,有時候也許對上師真

出「舍利」來了。

自己現在是不完美,才能從這

42


個起始點開始往證悟解脫的道

最後還是投生到下三道,這也

時候,也就能成就佛果,即金

路去修行,才能得到解脫的。

是可能。為什麼呢?因為產生

剛持的果位。所以,上師所示

那如何從這個起點去修,然後

邪見的緣故!見到這種情況,

現的種種方便,都是為了我們

達到證悟的境界呢?

由於上師的慈悲心,會對弟子

能夠在道上步步長進,清淨我

首先對上師要有虔敬心,這

產生種種不可思議的方便力,

們的罪障。

樣才能證果。就像那洛巴大師

而弟子也應該知道自己有無量

有一點很重要,在修金剛薩

對帝洛巴大師的教法一樣,帝

的過失,所以要修持金剛薩埵

埵法門的時候,不能想著「這

洛巴大師曾經讓那洛巴大師經

的法門,持金剛薩埵的咒語。

個法門可以清淨我們罪障,所

歷很多的痛苦,每一次讓那洛

當我們在持咒的時候,要想

以還可以做壞事,因為做完以

巴經過大痛苦之後,那洛巴心

金剛薩埵咒淨除自己的業障、罪

後,再修法去清淨罪障就可以

裡的五毒煩惱就會消失一部

障。同時還要觀想一切眾生也跟

了」,這種心態跟想法是不可

分。經過十二次大難、大苦之

著我們一起持咒,願他們也能

以的。所以修這個法的時候,

後,那洛巴終於成就了。

消除罪障,如此表示是自利、

我們同時也要發願,我已經做

利他二心同時發起的修法。

了這麼多錯事,造了這麼多的

金剛薩埵這樣修

我們知道持金剛薩埵咒可以

惡業,從今以後,我再也不造

我們已經值遇了佛法,也進一

淨除罪障,最後觀想的時候,

任何惡業了,要以這樣的誓言

步進入了金剛乘,但有些在金剛

要觀想金剛薩埵非常歡喜的

來修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法在

乘修行的佛弟子,不但金剛乘

對你說:「你的罪障都清淨

金剛乘裡,是非常殊勝的法

對他沒有特殊的好處或利益,

了」。當我們罪障漸漸清淨的

門。(系列一) 43


大樂 心語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開示 中譯:馬爾巴佛學會編譯小組

多麼神奇的佛法

顯空不二的平等性 如果不了知顯空不二的平等性,因而僅是執著

在寬廣無垠的平等性中歌唱

於顯相,這就是迷惑錯亂,但是,僅是執著於空

在寬廣無垠的平等性中跳舞

性,那也是迷惑錯亂的。如果你了知了顯空不二

願我們在寬廣無垠的平等性中相遇

的平等性──

噯嗎吙!多麼神奇的佛法呀!

就不需要攫取現象或捨棄現象, 這些顯相與空性啊,

──西元2012年2月於尼泊爾勝乘林,藏譯英:賢遍胡克漢

This Wonderful Dharma Singing in the expanse of equalness

你所需要做的, 就是在顯空不二的平等性廣境中安住 ──西元2010年6月德謙讓卓(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於尼泊 爾勝乘林所作,由德謙嘉波(金史考特)翻譯並作曲。

Dancing in the expanse of equalness May we meet in the expanse of equalness E Ma ho, this wonderful Dharma

Appearance Emptiness Equality Not to know the equality of appearance emptiness And get attached to appearances alone is delusion But to get attached to emptiness alone is delusion too If you know the equality of appearance emptiness There's no need to get caught up in or give up phenomena Those appearances and emptiness What you must do is to rest in the spaciousness Of the equality of appearance emptiness

44


細察自己的心

Study Your Own Mind

密勒日巴尊者不會只依據聽聞和思維來給予開

Milarepa did not give explanations based only

示,他的金剛道歌是從禪修而流露出來的智慧。

on listening and reflecting. Rather, his songs came

這些金剛歌因為是直接來自於尊者禪修的證解,

from the wisdom overflowing from his meditation.

所以它們是非凡殊勝的,並非僅只是文字而已。

They are not merely words. Because they come

密勒日巴尊者唱道:「我細察自己的心,因此一

directly from his meditative realization, they are

切顯相就是我的經典。」由於尊者細察他自己的

extraordinary. Milarepa sang, "I study my mind and

心,顯相展現成為經典,又因為尊者從未與顯相

therefore all appearances are my texts." Since he was

分離,也就從未與經典分離。尊者又唱道:「如

studying his own mind, appearances manifested as

果你想讓顯相成為你的經典,你要細察自己的

texts. Since he was never apart from appearances, he

心。」當你了知自心的真實本性,一切顯相都將

was never apart from his texts. He also sang, "If you

成為你的老師。

want appearances to be your texts, study your own mind." When you know the true nature of your mind,

──節錄自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所開示的〈法性之歌〉關於

appearances will be your teachers.

「中觀甚深見地」所作的偈言(第84頁),西元2006年,由金 剛毘盧遮那翻譯委員會印行。藏譯英:阿里金洲

45


躺臥與睡眠的瑜伽 當適合做躺臥與睡眠的瑜伽時, 你可以這樣練習: 把能者與所者收攝回法界之中, 在實相中,也就是明光之中,放下且放鬆, 然後,直觀放鬆之心的本質, 直觀並安住於本然, 自解脫的覺性──啊啦啦!

The Yoga of Lying Down and Sleeping When it's time to do the yoga of lying down and sleeping, practice like this: Gather perceived and perceiver back within dharmadhatu, Within genuine reality, luminous clarity, let go and relax, Then look directly at the nature of relaxe mind,

──這些開示是關於如何在下座後練習佛法的教導,易讀易

Look directly, and settle within your basic being,

懂,乃是德謙讓卓對於德謙秋林安排課程的總管們即興所說。

self-liberated awareness - a la la!

2005年7月3日。藏譯英:阿里金洲。

46


圓滿清淨的欲望

Perfect Purity of Desire

當你在做夢而且知夢的時候,如果經驗到強烈

When you are dreaming and know that you are

的欲望並分析它,你將會看見欲望不從哪裡來,

dreaming, if you have a powerful experience of

也不去向何處;它是自生起自解脫的。當你如是

desire and analyze it, you will see that it does not

體悟時,你會做出驚奇的事情,譬如唱道:

come from anywhere and it does not go anywhere; it is self-arisen and self-liberated. When you realize

我渴望的那個人是自生起自解脫的。

that, you will do extraordinary things like singing:

我經驗到的欲望是自生起自解脫的。 而經驗到欲望的我啊,也是自生起自解脫的。

The one for whom I feel desire is self-arisen and

一切都是自生起自解脫的,

self-liberated.

真是棒透了!

The desire that I experience is self-arisen and selfliberated.

──節錄自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的開示〈圓滿清淨的諸法〉,

As the one who experiences it, I am self-arisen and

第19頁,西元2004年夏天於噶瑪秋林。藏譯英:阿里金洲。

self-liberated. It is all self-arisen and self-liberated - how cool! 47


明就仁波切努日返鄉紀實

行腳, 在喜馬拉雅山上 明就仁波切喜歡走路,喜歡登山, 他說:「人在山裡,那種寬廣、放鬆,自然就有禪修的感覺。」 攝影/殷裕翔

48

文/黃靖雅


明就仁波切行腳九天,抵達家鄉後,帶領努日村民,前往世界第八高峰 瑪納斯陸山腳下的蓮師山洞(Punggen Gumba,海拔4042 公尺) 朝聖。

第一部分,腳的旅程 2010 年11 月,大禪師明就仁波切就帶著他的40名東西方弟子, 走回他位於尼泊爾喜馬拉雅山上的努日地區(Nubri),海拔3530 公尺的出生地薩瑪岡(Samagaon)。 一如仁波切九歲之前的童年,往返父親祖古鄔金仁波切在加德 滿都的家,和外祖父札西多傑仁波切在薩瑪岡的家,都是以雙腳 一步一腳印的穿山越嶺,行走的地方是有「世界屋脊」之稱的喜 馬拉雅山系,晚上駐紮在河谷、馬場,任何可以紮營、搭帳蓬的 地方;這一趟返鄉之旅,也比照童年的路線、童年的方式,用走 的,前後走了九天。 49


▲返鄉之旅第九天,仁波切抵達家 鄉努日峽谷的薩瑪岡村口,朝著兒 時成長的家前進。

仁波切的老家,在又高又遠的聖山旁 仁波切回故鄉那九天的旅程,如果以今天的登山路線,會稱作 「瑪納斯陸(Manaslu) 線」走法。尼泊爾是世界最著名的登山大 國之一,最知名的是的從基地營到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這一線; 但除此之外,喜馬拉雅山系其他知名大山也極多,其中著名的聖 山、山友最愛的挑戰目標之一:峰頂海拔8163公尺的瑪納斯陸山, 仁波切出生地薩瑪岡,就在附近。所以,仁波切的返鄉之路,就 循著這條山友稱為「瑪納斯陸」線的登山路線回家。 主要來自西方的這群仁波切的學生,和一般登山客一樣,是從 世界各地飛到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Kathmandu) 集合,先住在以 聖地「滿願大佛塔」著名的寶大(Boudhanath) 兩天,邊辦入山 證,邊進入登山前的暖身「前行」活動,從檢查登山裝備、補買 裝備開始,到接受領隊、一位經驗豐富的雪巴人(Sherpa,古藏東 移民至尼泊爾的族群,現代喜馬拉雅登山嚮導的主力)登山嚮導 蘇吉夫・釋迦(Sujeev Shakya) 集訓,從搭帳蓬開始一動一動講解,

50


我們這一群從3歲半到69歲的老老小小,這時還 沒發現這未來的旅途,是一場以「世界屋脊」為 場景的硬仗。

再也不分離,但不用黏在一起 11月19日,搭了幾小時的車,花了一天時間才 到達步行登山的起點阿汝噶(Arughat),第二 天起,大致是沿著菩提岡達基河(Budhi Gandaki River) 河谷,往喜馬拉雅山西北麓走。 因為紮營地、飲食和安全等考量,我們40人分 兩隊走,第一隊與仁波切提前一天出發。仁波切 在中間的菲林(Philim) 等第二隊前來會合一起 走,第一隊則先往前走,先一天抵達薩瑪岡,等 著迎接仁波切和第二隊到來。

▲刻著六字大明咒的石刻,在努日地區隨處可見。

那九天,走在喜馬拉雅山上 那九天,地圖上的旅程是這樣的: 第一天 11/20 阿汝噶(Arughat Bazar,海拔570公尺) 第二天 11/21 里汀(Liding) 第三天 11/22 柯拉貝西(Khorlabesi) 第四天 11/23 賈戛(Jagat) 第五天 11/24 菲林(Philim) 第六天 11/25 菲林至尼亞克(Philim-Nyak) 第七天 11/26 德揚(Dyang) 第八天 11/27 南榮至洛岡(Namrung-Lhogaon,簡稱Lho) 第九天 11/28 洛岡至薩瑪岡(Lhogaon-Samagaon,簡稱Sama,海拔3530 公尺) 拜見當時94 歲的外祖父、大瑜伽士札西多傑仁波切及母親,至供奉母系遠祖藏王 赤松德贊的家廟禮拜。

51


到達仁波切故鄉薩瑪岡之後,接著幾天的行程如下: 第二天・ 11/29 帶領弟子參訪仁波切出生地、童年成長家屋、禪修山洞 第三天・ 11/30 薩瑪岡小學啟用典禮 第四天・ 12/01 明就仁波切暨兄長措尼仁波切、祖父札西多傑仁波切聯合主 法,舉行蓮師灌頂暨金剛舞法會 第五天・ 12/02 馬納斯陸山系奔堅山(Punggen Gumba,海拔4042 公尺) 蓮師 洞、蓮師寺朝聖及修法 第六天・ 12/03 搭直升機返回加德滿都,晚上明就仁波切在有百年以上歷史的 老餐廳拜塔克(Baithak Restaurant),以傳統尼泊爾菜宴請同行返 鄉的學生,為大家的大山行腳之旅洗塵,也為「努日返鄉之旅」 畫上圓滿句點。 52


第二部分,心的旅程 四年後,仁波切閉關結束,回來我們之間。 2015 年11 月3 日,佛陀天降日那天清晨,明就仁波切結束四年山 林行腳閉關,回到印度菩提迦耶德噶寺。隔年2 月初,我們在菩提 迦耶的祈願法會,見到黑了、瘦了、久違了的仁波切,大家光是 在仁波切見客的二樓客廳角落靜靜坐著,看著參訪的人來人往、 進進出出,只覺得放鬆又滿足,像是到了「旅途終點」,不需要 再急著去哪裡了,只是坐著,沒做什麼,就覺得幸福。 這個場景有點熟悉。讓人忽然想到2010年11月在喜馬拉雅山上, 四天不見仁波切的第二隊登山學生,再見到仁波切之後,就像小 ▲腳上的旅程已經結束了,但心 上的旅程才要展開。

孩子一樣黏住,一種「再也不分離」氛圍流動著。

六度,是「回家」最好的路 我們請示仁波切:「回到努日的攝影集,想要結集出書了,書 的架構怎麼呈現比較好呢?」在幾個暫擬的提議中,仁波切馬上 挑中一個:「六度,六度是回家最好的路。」 顯然,「六度是回家最好的路」,講的是內在的旅程。腳上的 旅程已經結束了,但心上的旅程才要展開,直到自他都證菩提, 這個旅程才會真正結束,才是真正的「回家」,回到內在的家。 因此,這本以「外在的旅程」為基礎所拍攝的攝影集,就要以抽 象的「內在的旅程」為架構,因為那對我們回到「心的彼岸」究 竟的家,是更重要的提醒。 然而,外在的旅程,難道沒有「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 定、智慧」六度波羅蜜? 外在和內在,從來不是分離的兩邊,讓我們在六度的六條路 裡,在攝影家殷裕翔的圖象裡,進入「回家」的旅程。 (本文摘自《行腳──明就仁波切努日返鄉紀實》) 53


「六度波羅蜜」開示

今天的修持,跟怪獸相會! 療癒的開始在於相會,先放掉你的「想」,然後單純的覺知……

人聽了很多次,這是一個發生

上,用我頭腦的心,也就是用

教授:措尼仁波切

在馬來西亞的故事。有些人沒

理智開始分析、調查,透過我

時間:2015年12月4日

聽過或忘記了,你們忘了的

的眼睛觀察,我得到一個結

話,我會很高興你們可以再聽

論:橋其實是很安全的,為什

一次。

麼它很安全呢?因為我的朋友

藏譯中:多傑喇嘛 英譯中:朱穆金 攝影:謝宇恆

大概18年前吧,我到馬來西

早就已經過橋了,他沒死啊!

亞的吉隆坡,那裡有一座雙棟

他在橋的另外一端說:「仁

講故事的時間到了,其實我現

的雙子星摩天大樓,兩棟大樓

波切,來啊來啊!」我就開始

在滿高興的,因為感覺你們的

之間,有一道材質厚實的透明

生氣了,因為他不了解我的感

臉有點放鬆下來,之前的你們

玻璃橋樑銜接,這橋非常的

受。同時間還有一對人高馬大

好像被擋住,無法表達自己。

高,從橋面往下看,下面行走

的印度夫妻,他們頭上綁著頭

其實我很高興自己聽不懂中

的人們都小得像螞蟻一樣。那

巾,站在橋的中央拍照,他們

文,要是我懂中文,恐怕時時

時我想從其中一棟大樓到另一

沒有掉下去,表示橋是很安全

刻刻都很膽怯。但是我現在只

棟大樓去參觀,當我上玻璃天

的。之後又有一大群大陸觀光

要看各位的表情,就能夠了解

橋走了五步後,突然覺得非常

客來了,15個人一起站在橋上

翻譯她到底翻對還是翻錯,看

的害怕,從內在產生了一個很

拍著團體照,玻璃也沒碎掉。

你們表情就知道了。

強、很強的恐懼,這莫大的恐

課程開始時,我提到兩種實

懼將我震懾了。

這個時候,我的腦袋開始確 信,這個玻璃橋是安全的。所以

相,記得嗎?「相對的(世俗

我可以選擇回來,反正只有

我說:「好,可以再走一次了。」

諦)實相」以及「絕對的(勝

五步,回來很近,大家覺得怎

你覺得怎麼樣?這次有過橋嗎?

義諦)實相」,「世俗菩提心」

樣呢?選項對嗎?這個選擇很

我還是沒有過橋,走到第五步的

以及「勝義菩提心」。相對的實

好對不對呢?回頭很好,對

時候,我的頭腦說沒問題,你可

相、世俗諦有兩種:一種是顛倒

嗎?對,是很好!為什麼它是

以繼續走!但我的身體、我的感

的世俗,另一種是純正的世俗,

一個好的選擇呢?若這橋不夠

覺說:不可以、不可以!我的頭

可是兩者都還是相對的世俗諦。

穩固安全的話,我走過去一定

腦說:可以、可以!這個時候,

現在我們來看看我們有沒有辦法

摔死。從身體來學習,有可能

頭腦跟感受就有了衝突,感受

產生連結。

是智慧!所以我聽了我的身體

說不要走,頭腦說可以走。你

的聲音:你不要走,再走就會

們有這樣的經驗嗎?我想應該

死喔!我說:好啊好啊!然後

有吧!每天早上你希望能夠早

就回頭了。之後我站在那個橋

點起床,頭腦說:對啊!我必

一座需要被跨越的橋…… 我想這故事可能有些在座的 54


倒的,這又會讓我們的生命開 始迷惑。你感覺是這個樣子, 可是實際上並非如此,你這樣 去思考事情,實際上它並不是 如此。這裡所講的實相就是所 謂的相對實相,這個相對的實 須要早點起床。但身體、感覺 說:再5分鐘、10分鐘!

已經把這個種子種下去了。

相並沒有顛倒。顛倒的世俗諦

那是什麼呢?是顛倒世俗!

並不是實相,所以你覺知到你

它已經不在橋上面了,已經內

的這個美麗怪獸嗎?任何顛倒

化在我裡面。當被那個影響,

的「相對實相」狀況都會影響

生命當中,有多少這樣的事

就已經是顛倒的,這就是我所

你的生命、感覺、念頭或人

情在影響我們?頭腦想的跟感

謂的美麗的怪獸,懂了嗎?當

格,所有的這些,都可能被顛

受是不一樣的,它讓我們開始

我講到美麗怪獸的時候,很多

倒世俗影響。

分岐。所以即使當時我很努

人臉色就會不好,這個扭曲的

你想療癒嗎?說YES!當你說

力,可是我還是沒有辦法,我

顛倒感覺在我裡面,它告訴

是的時候,我覺得我們是一體

的感覺比我的念頭強太多了!

我:我的相對實相就是這個樣

的。你知道你之內的顛倒世俗

我的感覺綁架了我的聰明智

子。再說一次,這個顛倒的相

就是你美麗的怪獸嗎?你想要

慧,我的聰明這時候已經沒有

對實相,在我們之內,對我們

跟這個怪獸相會嗎?這是我們

任何力量,所有確信已經通通

而言,它代表相對的實相,呈

今天的修持──跟怪獸相會。

都不見了,被恐懼的感覺壓制

現出來的就是告訴我們這座橋

不是去想你的怪獸,那沒

了。我跟著感覺走,所以我就

不安全,事實上,這橋是安全

有用,放掉你的「想」,只是

再退回去。

的。我們追隨那個怪獸的話,

單純的覺知,但是不要去找,

這個時候我開始往內看,不再

就永遠沒有辦法過橋,再也不

首先不要急著去找你的怪獸。

往外看,因為往外看,外在其實

願意坐飛機,也永遠不願意自

覺知到所有生起來的覺受:

是沒有問題的。第一次的恐懼

己睡覺,因為你的心裡有那個

有身體、肉體、情緒、情感上

可以是重要的,因為那個時候

鬼,那個怪獸在裡面。

的覺受,還有微細身,基本上

當感覺綁架了智慧……

你並不確定;第二次的恐懼, 這個恐懼已經跟外在沒有關係

為什麼對生命迷惑?

安好的覺受,對這些(覺受) 你都要覺知到,並且跟它們做

了,那這個恐懼是什麼樣的恐

因為我們有顛倒的感覺在身

朋友。跟它們做朋友的意思就

懼呢?其實這故事,之前我就

體裡,所以你的解讀方式是顛

是,不評斷它們。若是你批評 55


你的朋友的話,它就不會想做

來我終於了解,我小的時候很

覺、感受的溝通。科學家說我們

你的朋友,所以只是單純的跟

喜歡爬山,有一次爬到一座非

一般人的專注時間大概是45分

你的覺受在一起,可以嗎?

常陡峭的山,站在懸崖往下

鐘,45分鐘之後頭腦就開始關

療癒的開始在於相會,你跟

看,我不知要如何下去,心裡

機了,所以關於溝通這一點,我

恐懼的相會,懂嗎?療癒的第

非常恐懼、害怕。在那之後,

們休息回來再說。時間的長短

二步,就是知道恐懼是顛倒或

我常常夢到跳下懸崖。於是,

並不是最重要,效果才是最重

不是顛倒的?所以我看著自己

我的身體跟記憶裡,只要一看

要的,要讓它有效率的話,必須

的恐懼跟感覺:為什麼我會怕

到很高的地方,不知道要怎麼

要有很多的因緣聚集在一起,

過橋呢?為什麼我的朋友不會

下去的時候,心裡都會產生恐

才有辦法使它有效率。

怕呢?雖然他沒有懼高症,不

懼與不安。

問答

害怕「高」的怪獸,但我相信

我們的記憶有兩種,一種是

他一定有其他的怪獸。而我有

身體、肌肉上的記憶,另外則

問:感覺生起的時候,我們怎

懼高症的怪獸,但之前我並不

是微細身的記憶。當時那個站

麼知道它是智慧,還是它是被

知道,我以為那是正常的。但

在懸崖上的記憶,深深地藏在

扭曲的感覺?

那是一種錯覺,以為這個怪獸

我身體裡,所以每當我站在高

答:跟感覺在一起一會兒,

是正常的,自己的觀點永遠都

處時,就會喚醒這個記憶。一

因為你想要馬上就判斷出它到

是正確的,所見的就一定是事

旦記憶被喚醒了,自己就開始

底是哪一個。當你想要知道這

實,所以不想聽別人的聲音。

害怕,就影響我現實的生活。

是智慧嗎?這個想法生起的時

就好像中國人吃晚餐的時候,

這個是未解決的事件,大家有

候,感覺就已經到頭腦裡面去

沒人在聽其他人說話,每個人

多少未解決的事件呢?到現

了。跟它在一起一會兒,你可

都在講話,到底誰在聽呢?也

在。對於死亡、失去、受虐以

能不會喜歡,但是還是待在那

許是桌子在聽!我們很會說

及愛不夠等,我們有太多的記

一會兒,它的本質就會慢慢現

話,但是卻不願意聽,不了解

憶,這些記憶正形塑我們的生

出來。

那個感受,因此,感受裡的訊

命,這些記憶替我們解讀所看

我會叫它做「旁白」,我們

息就被忽略了,我們沒有辦法

到的一切。對這一點,我們必

「旁白」的聲音會一直出來,

感覺到。

須要覺知到,因為我們的愛被

這是對的嗎?這是好的嗎?這

這些記憶遮障了,我們的菩提

是智慧還是扭曲等等,旁白的

心是卡在這裡面!

聲音會一直出來。慢慢地,你

記憶有兩種: 身體跟微細身 為什們我有這樣的恐懼?後 56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與它溝

就會知道,啊!這是扭曲、顛

通,也就是頭腦跟情感的、感

倒的。但是單純的知道還是沒


我們沒有尊重相對的實相── 這裡的「舞」跳得並不好,因 為我們單腳在跳著舞,帶著幻 象的腳在跳舞;而空性無我的 腳,沒有進來跳。在顛倒世俗 有辦法轉化,需要一點時間,

就是顛倒世俗,健康的相對世

裡看佛法,這個時候,佛法也

要有耐心,這是六度波羅蜜其

俗就是純正的世俗。可是不管

就變成顛倒的。

中一個──安忍,慢慢越來越

怎麼樣,當你經驗到的東西是

所以,我們先從顛倒世俗進

清明、對自己越來越清明。

健康的話,它就是純正世俗,若

入純正世俗,我們在純正世俗

是不健康,就是顛倒世俗。

裡才有辦法認識勝義諦。進入

所謂的顛倒世俗,比如大家 都認同火是熱的,當有一天你

好,以上問的問題都非常

了悟勝義諦之後,才有辦法再

說火是冰的時候,這個時候就

棒,非常棒意思就是說,搞不

回來到世俗諦的顯相裡面,這

是顛倒了。

懂、有困惑,表示已經接近了

個時候就了解世俗諦的顯相,

實相。其實佛法世界裡的問題

不過是如夢如幻一般。

問:其實我們不是很清楚自己

有兩部分,以究竟的佛法角

我現在很高興,我們的地圖

到底是在錯誤,還是正確的認

度來看,這個相對的世俗也是

已經慢慢出來了,有三個步

知裡,這個時候怎麼辦?因為

顛倒的,我們把它叫做「幻

驟,一(顛倒世俗)、二(純正世

有的時候其實只是觀點的問

象」。我們在不了解究竟勝義

俗)、三(勝義諦),第四步驟

題,而不是對或錯的問題。

諦的狀況之下,會認為相對的

就是我們回到世俗諦如夢的顯

答:我們講的真理有世俗真

世俗是顛倒的,這樣的認知會

相裡面。從顛倒到純正的,再

理跟勝義真理,而世俗真理又

讓我們瘋掉,會讓我們不曉

到究竟的,之後在究竟勝義諦

分為顛倒世俗跟純正世俗。若是

得該如何自處,因為事實上的

裡,我們再回來到純正的相對

我們以勝義諦的角度來看,其

生、住、滅等一切都不過是幻

世俗裡,這個時候就是二諦的

實相對世俗不管是顛倒還是純

象?裡面是沒有生命,因為究

融合,就是世俗菩提心跟勝義

正,都是顛倒世俗。不管怎麼

竟而言一切都是幻象,這就是

菩提心的結合。

樣,現在講到相對世俗,我們

佛教徒的問題,在三個地方跳

我們現在講到菩提心,菩提

只有透過經驗才有辦法進入相

來跳去。例如銀行裡的存款其

心分為兩種:世俗跟勝義菩提

對世俗,才有辦法在相對世俗

實也是一種幻象,所以把錢都

心,若不了解是沒有辦法走下

裡。因此,相對世俗分為健康

丟了吧!為什麼?反正都是幻

去的。(系列報導三)

跟不健康,不健康的相對世俗

象啊!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

聽打:陳彥廷 57


《證成顯相即是佛》釋論教授

放下「我」,一切都善妙 因為我們所見的顯相、苦樂,都是執著有「我」的習氣造成, 只要努力去除垢染,就能看見自心。

清淨的佛也分為兩個部分:就

以佛或本尊來說,我們可

像鏡中的反影是鏡子的特性,

以說他們是清淨的,藏文裡的

因而說它是鏡子;由於是器物

「臘」,可以說他是本尊也可以

的反影,所以說它是器物的

是佛,指的就是清淨的的意思。

藏譯中:施心慧

相。同樣地,佛身、語、意的

就像前面講的鏡子例子一樣,

照片提供:菩提三乘林佛學中心

顯現,是由於了悟法性的本智

佛身、語、意的顯現,也有兩

之力以及大悲心的願力方能得

種狀態:一是由於了悟法性

見,所以是因為本智和法性才

的本智力量,所以我們會見到

我們這裡要說的是,我們所

會見到。而見到佛,也是帶有

清淨的佛的身、語、意,二是

謂清淨跟不清淨的差別,並不

習性之心的相的顯現,因此也

由於了悟法性的本智,使得他

是從境上來看它清不清淨。當六

被歸為心。」

能夠看到佛身、語、意的清淨

教授:慈囊仁波切 日期:2012年8月29日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道眾生看著同一個境的時候,

大師一開始是借比喻來做回

相。另外一方面就是說,他以

會有六種看法。但是這不表示

答、解釋。他說:完全清淨的

他的大悲心還有過去的願力,

境上就有六種境,之所以有這樣

佛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就像

已經到了究竟圓滿的狀態,所

的差別,是因為我們各自業力

「鏡子可以反射」是鏡子的特

以他可以看到佛身、語、意的

的不同。所以這一切外在的顯

性,因而說它是鏡子。以鏡子

清淨相。所以這裡才說,因為

相,都是因為我們心的習性,讓

來說,它的作用是什麼?第一

本智和法性,所以才會看到佛

你感知到或者經驗到是什麼樣

點,鏡子可以反射出一切的事

身、語、意清淨的相。

子。所以你會知道,這一切的

物,第二點,由於是器物的反

由於本智跟法性,我們能夠

萬法、一切的顯相,都是我們

影,所以說它是器物的相。如

看到清淨的諸佛壇城。這個清

心的相的顯現。都是因為我們

果光只有鏡子,它裡面可以有

淨的佛諸、佛壇城,也是帶有

習氣而產生的一切經驗。

任何的影響出現嗎?不可能

習性之心的顯現,所以也被歸

就像鏡中反影一般……

的!譬如我們一定要有人的臉

為心。

在鏡子前面,它才有辦法將臉

外境與自心, 為何兩樣情?

接下來有人疑惑提出了問

影反射在鏡子裡。所以,由於

題:「如果有人問:完全清淨的

鏡子是器物的反影,所以它是

佛,是因為了悟法性和本智,它

器物的相。因此,以鏡子為例

接下來的問題來了:「那

不是概念所安立的,不是嗎?那

來說,它有兩個部分:一是鏡

麼,習性的因如何使之顯現

怎麼會是心之相的顯現呢?」

子本身,二是鏡子反射出來的

呢?」大師回答:「由於二執

影像。

的習性,使之顯現為對境和感

接下來大師回答:「完全 58


知對境的這個心。」這裡的二

分。以在清淨地的菩薩為例,

什麼習性,不管是好是壞的習

執,指的就是能、所二分,

他們所見到的一切都是佛的

性,當這個習性被喚醒的時

就是境跟感知境的心,我們

身,都是佛的淨土,為什麼他

候,你自然就會依於這習性。

認為它們是分開、是不同的事

們會這樣子見到呢?因為他們

你會看到清淨或者不清淨的

物,然後我們執著這樣子的狀

過去累積了足夠的善的習性,

境,是因為種下了什麼樣的習

態是真實存在的。由於我們執

而且他們在善業福德資糧累積

性,就會看到什麼樣的境。

著能所二分的習性,使得我們

上,都已經到達圓滿,以至於

就像前面講到菩薩們,他們

「感知到的境」跟「感知境的

他們可以見到一切都是佛的淨

累積了足夠的善業和福德資糧

心」變成不一樣,所以顯現現

土,都是佛的身。

以後,自然在心裡種下善的習

在這種狀態。「善業的習性使

例如白天的時候,你有很強

性。當善的習性被喚醒的時

得三十二相、八十種種好等等

烈的妄念在心中生起,到了晚

候,自然所見到的一切的境也

殊勝莊嚴得以顯現;而執我之

上睡覺的時候,白天種下的強

都是善妙的,也都是清淨的。

見的習性,則使自身和本尊顯

烈妄念,不管是好的壞的,因

我執之見的習性使得自身和

現為不同種類的事物,而彼此

為它很強烈,所以在你睡覺的

本尊顯現為不同種類的事物,

差異非常大。」因為善業的種

時候,這個習性就會醒過來,

而且彼此差異非常大。以凡夫

種累積,以至於我們可以感

所以你會在夜裡夢到相對應的

來說,我們最堅固的習性是什

知、見到諸佛的三十二種相還

狀態。像這個例子一樣,在我

麼呢?就是執著有「我」的這

有八十種好等等善妙莊嚴的部

們的阿賴耶識裡,不管你種下

種看法。這是我們最堅固的習 59


氣。由於這樣的習氣,使得我

的習性都沒有的時候,那就沒

的,並不是本來就有這個垢染

們認為外境跟自己的心差別非

有什麼清淨不清淨的說法,那

的。」所以我們其實本來是清

常大,同時也認為本尊和自己

時候是什麼呢?這個時候就只

淨的,只是後來因為我們不認

差異非常大,這些都是因為我

有法界、本智、清淨。

識,我們把這種清淨的,認為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切

是不清淨的,因為有這樣的錯

的境、一切的顯相還有苦樂,

誤,所以不斷地種下這些煩惱

主要都是依於我們心的習性的

的習性。可是這些習性並不是

差別而顯現。依於「我」的習

我們本來就有的東西,所以如

法本接下來:「『意言習

性,就會產生自、他的分別。

果說我們真的可以精進、可以

氣』 使之顯現為不同的相,由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每個人的狀

努力,就有可能捨棄這些不好

『有支習氣』則顯現了『生』

態以及五毒等的強弱差別,這

的習性。

的本性,當所有習性都毫無遺

些都是依於各自習性的狀態而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本來就

漏地完盡時,連完全清淨的所

展現出大小不一的煩惱。所

是黑的東西,怎麼洗也不可能

涉之境都不會顯現了。如果去

以,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捨棄我

變白,但如果垢染是外來的,

思維清淨的佛和遍知世間的本

執,就必須捨棄這種認為有

不是原來就有的東西,那麼這

智到底存在或不存在的問題,

「我」的一種習性。

個垢染是可以被清淨、去除

們堅固執著有「我」的習氣。

沒有善不善, 也沒有清淨不清淨……

這其實是不可思議的。」這裡

但是要捨掉這個認為有我的

的。我們心上的這些垢染也是

是指由於「意言習氣」,使一

習性,可不太容易呦!但是如

外來的,也是心生起的。因此

切顯現為不同的相,顯現為

果我們可以不間斷地努力,總

這個垢染其實可以跟我們的心

好、不好看或者苦樂的種種差

有一天可能辦到。寂天菩薩就

分開,是有機會分開的。

別。另外還有一種習氣叫「有

曾說過:「只要成了習慣,沒

又譬如,當太陽被烏雲遮住

支習氣」,是導致我們投身於

有什麼事情是困難的。」意思

的時候,只要有風就可以把雲

輪迴的習性。當所有一切習性

就是說,只要習慣以後,不管

吹開。我們就可以看到太陽。

都毫無遺漏完盡的時候(這裡

任何事情都會變得很容易。所

如果雲跟太陽本來就是一體不

指的就是像佛),就沒有任何

以如果我們慢慢地努力,還是

可分的話,你再怎麼去吹,它

的習性了,連我們認為清淨的

有可能捨棄認為有「我」的習

們都是分不開的。所以,只要

習性也都沒有。因為到了佛的

性。因為這個習性並不是本來

我們努力,是有機會可以斷除

境地的時候,不管是好或壞,

就存在的。

那樣子的習性。

一切的習性都已經沒有了。 在佛的境界,所有善、不善 60

《寶性論》裡講到:「一切 的垢染都是外來、都是暫時

(系列之十三) 聽打:霍博雅


堪布拉布「修心」閉關開示

實修之前,請先好好聞思 很多時候,障礙的根源是來自我們學習不足, 所以學習佛法,先要把焦點放在聽聞跟思維,而不是直接去修持。

大家要記得,只要你一有時間

今天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

教授:堪布拉布

想要學習佛法,請把焦點放在

知道你們很喜歡當義工,不想聽

時間:2015年11月21日

聽聞跟思維,而不是實修,不

課、不想學習。這不是一個好的

是直接就去修。

事情。佛陀沒有說要當義工,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藏譯中:堪布羅卓丹傑 攝影:謝宇恆

親近上師, 最重要是隨師聽法

佛陀說要聽法、學習。不管是 誰,都要把這點想清楚。我們 噶舉派的前行到正行,沒有一

各位從小一路念書到大學,目

為什麼我們要親近上師呢?

句提到要去當義工,這件事是

的是什麼呢,也就是想找份好

最重要的是要跟隨他聽法,

自己可以決定的。想要好好學

的工作。現在大家來到這裡,都

這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跟隨

習佛法的話,要聽法、學習。你

是想學習佛法,但在之前卻不

他工作。當然為了他而奉獻、

們不是常常念《金剛經》、還有

怎麼看書、聽課,就直接坐下

工作,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不

《阿彌陀經》、還有《心經》等

來嗡瑪尼貝美吽……的念咒或

是壞事。但是很多時候,只是

等,有哪一句是說要當義工呢?

佛號。這就像沒有讀書,就直

跟隨他工作,反而會造成你修

有說當義工就能成佛?沒有的!

接去工作,是不可能的!

持的一個很大障礙。所以你要

我沒有說當義工是錯的事,

依止一位上師,是要聽聞他說

行善有很多種,它是其中的一

法,這才是重點。

種善,但想真的解脫、成佛,

一樣的道理,譬如學阿彌陀 佛,我要先知道阿彌陀佛是 誰,然後知道「淨土」在哪

譬如大型法會裡開了一個

裡?「淨土」是怎樣的?然後

課程,一開始我們會想要當義

去學才會明白。如果什麼都不

工,這 是 行 善 , 是 不 錯 的 事

很多時候我們把心放在外在

知道,連阿彌陀佛是誰都不知

情。但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

一些形式或者工作上,沒有真

道,以為就只是一張圖片,然

我們學習的障礙,為什麼呢?

正深入在聞思上,這是很大的

後就直接開始念佛持咒,這樣

因為當了義工,就沒有機會聽

錯誤。所以這裡說的是,要找

子是不會有什麼成果的。

法,無法學到東西。所以參加法

到一個正確的方法,找到一個

所以很多時候,障礙的根源

會或上課,就好好地聽、好好

正確的佛法修持方式,這樣修

是來自我們學習不足。由於學

地學,那多多少少都能學到東

持下去才會長遠。

習不足,修持也沒有辦法很穩

西。反之,如果是去當義工,一

說到積福行善,佛陀有說兩

固或長久,所以聞、思的基礎

直忙來忙去什麼都沒學到,那

種:一種是「隨順於福德」的

是最重要的。關於學習,大家

之後就不會想要去聽法了。所

善行,就是透過善行積福;還

可能沒那麼多時間,但是希望

以學習佛法不是要當義工。

有一種是「隨順於解脫」的善

還是要聽法、學習。今天如果 參加一個法會就要好好學習。

61


行,幫助你解脫的善。隨順於 福德的善,達成的果是什麼? 就是可能身體更加健康,可能 財富俱足等等,但這樣的福 德,其實只是把你拉回輪迴而 已,它會讓你在輪迴當中過得 比較好。 那什麼叫做「隨順於解脫」的

有空聽課,只忙著其他事情。

心莊嚴了,一切都莊嚴

善行呢?指的是,你帶著出離

佛法關心的是怎麼帶領弟

心跟菩提心動機做的任何聞、

子,如何進入佛門,負責人卻完

在西方,很多佛堂或道場,都

思、修的修持,就叫做隨順於

全不知道。而弟子們也都在做外

變成觀光景點。在尼泊爾也有一

解脫的善行。所以很多時候,

面的事情,不好好的學習、不改

些噶舉派的寺廟已經空了。這是

還是在於沒有好好的學習,可能

自己的心。所以現在很多的佛法

什麼原因呢?因為沒有教導。

不清楚是做了什麼善行,也不知

中心、道場,最後都變成這樣。

之前有上師在教導,所以有弟

道它最終達成的結果是什麼,

尤其是負責人,心中想的都是怎

子、喇嘛很多,後來喇嘛圓寂

追根究柢原因就是沒有學習。

樣賺錢、怎樣弄更好。口上會說

了,所以寺廟就空了,現在有些

我曾跟一位法友說:你不要亂

佛法、佛法的課程是很好的等

寺廟就變成賺錢工具。為什麼這

做什麼事情,如果陷入這樣的

等,但是內心中對佛法已經不

樣呢?這是上師沒有好好教導

事情上,你的心最終會變得混

再那樣的相信。即便他一開始

弟子,一旦上師不在,就沒有人

亂,最後也會變成「法油子」。

是相信歡喜佛法才願意成立中

帶領學習了。上師如果沒有好好

心或道場,但是慢慢心一直向

的教導弟子,弟子心中就沒有

外,也沒有真正好好的聞、思、

佛法了。所以重點還是在於人

台灣有很多佛教中心,我也

修,最後變得愈來愈糟糕。很

的教育,修心是最重要的。不

不是很喜歡,不是這些中心我

多的道場跟中心現在就是這樣

是寺廟蓋得有多好,真正最莊

不喜歡,我不喜歡的是做事的

的狀況。再這樣下去,佛教一

嚴的是來自於我們的心。當你

人的觀念是沒有佛法的,大部

定很快就滅掉了。為什麼呢?

的心莊嚴的時後,一切就會莊

分都是「法油子」。為什麼呢?

現在我們的做法都是要把外在

嚴。所以我們說成佛,不是外

因為都是為了自己的名,想辦

的東西做漂亮,但卻忽略了學

在的東西會成佛,而是我們的

法怎麼賺錢,弄個大房子。譬如

習,所以以後我們的寺廟都會

心莊嚴、成佛了。(系列之四)

今天中心開了課程,負責人沒

變成觀光客參訪的地方了。

聽打:潘慧玲

心若向外,就無法好好修行

62


化育道場活動報導.噶千仁波切「止觀一日禪」開示

禪修,就是要生起慈悲心 當你發起慈悲心時,很自然地,頑固的我執就會越來越減少,心也慢慢被調服。

它上面結滿豐盛的果實,然後

無我,這個輪迴的情形才能夠

教授:噶千仁波切

享用這些果實。但是佛陀說,

平息下來的。

時間:2016年8月6日

大樹事實上是有根源的。就像

佛陀曾說講,眾生的心性是

我們看到花、草、樹木,進一

無我的,是甚深,清明、寂靜

藏譯中:林生茂

步我們要瞭解,它最初的根源

而且具足各種特質的。所以我

攝影:妙願法師

是什麼呢?這些花草樹木,是

們要認識所有一切的外相,都

從何而起的呢?它們都是從它

是從我們自心所生起的。因為

的種子而起的。

這樣的緣故,所以禪修時,我

主辦:眾生文化、噶千佛學會 地點:天母沃田旅店大會堂

首先問候大家吉祥如意。所謂

所以佛陀最終就講,所有一

的禪修,有些人認為,在佛法

切的法,它的根源都是我們自

在觀照這顆心的時候,不要

的修行上需要禪修,但是在世

心所生起的。我們的心就像大

把心向著外境,而是要反過來

間法上則不需要,這個想法是

樹的種子一樣,所有一切萬法

真正的看著自己的心來觀修。

不對的。世間法上,每個人都

都是由心生起。所以我們首先

在我們觀照自心的時候,第一

希望能夠得到快樂,都希望能

要調服自心。也就是說,清淨

個看到的是,我們內心有各種

夠遠離痛苦。但是如果沒有佛

自心就是諸佛所說的教法,如

念頭,有善的念頭,有惡的念

法修持的這個部分,單靠世間

果心無法調服,痛苦是無法止

頭。那麼我們也會認識到,這

法是無法得到究竟的離苦、究

息的。所有一切的外相,都是

些善的念頭,事實上就是禪修

竟的快樂。為什麼這麼說呢?

由我們的心而起的。由於我們

快樂的因;而種種惡的念頭,

因為佛法才能讓我們從內心開

心的無明,所以產生煩惱等一

就是造成痛苦的因。一切有情

展,達到所謂的離苦得樂。

切輪迴的各種景象。

眾生都希望得到快樂,所以我

我們知道,佛陀在發起殊勝 菩提心之後,經過長時間的修

從離「我」開始……

們就要觀照自己的那個心。

們就必須知道快樂的因是什 麼,然後好好去累積這些快樂

持,才證得菩提。他在圓滿證

所以可以這麼說,整個無始

悟之前,已經在慈心跟悲心上

的輪迴,事實上是由「我執」

修持了五百年,一直到證得佛

生起的。佛陀曾說,衆 生 在無我

果的那一生,也在菩提迦耶的

的情景上,虛妄的執著有一個

我們會發現,這些快樂的

尼連禪河畔做了長達六年的清

真實的我,因 爲 執 著我的緣故, 内

因,最重要的根本就在於善心

淨禪修。

心不瞭解一切都是無我的,所

以及慈心。當你發起慈悲心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世間人

以輪迴的情境就這樣不斷地產

時,很自然地,堅強的我執就

都希望能看見一顆茂美大樹,

生。也就是說,唯有真正認識

會越來越減少,也慢慢被調服

的因。

發慈悲心,消融「我執」

63


了。佛陀說,眾生心的本質就

一個有情眾生,甚至是小生物

如同大海一樣,但是現在卻因

小蟲子,這些眾生它們也是希

為「我執」結成了冰塊。

望得到快樂,也是希望遠離痛

當我們透過觀照自心,透過 這樣觀修,一開始,甚至會覺

苦,那麼它們的心跟我的心有 什麼差別呢?

什麼是觀修? 什麼是智慧? 這樣反觀自心的時候就會覺 察到,事實上煩惱有很多微細念

察到這個身體好像是沒有的,

當這樣去思維觀察的時候,

頭,而這些念頭,有所謂粗的念

甚至進一步發現連這個心也沒

會發現我們內心需求都是相同

頭跟細的念頭。概略的區分,粗

有的,而輪迴的一切是這樣的

的。但是,我得到的是暇滿的

的念頭就像嗔恨嫉妒等的煩惱

如夢如幻。

人身,而它卻是一個生物或是

的念頭,而更微細的念頭就是

像這樣的觀照自心,雖然認

動物的身形。我們瞭解到之所

能夠讓我們喜樂的念頭。就像

識到了空性,但是我們內心仍

以能夠得到這樣一個暇滿、寶

佛陀所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種

然具有強烈的我執,我們自己

貴的人身,是因為自己的內心

的煩惱。當我們能夠覺察到我

的心仍然像是冰塊一樣,雖然

具有慈悲心。從這一層我們認

們內心有這些煩惱的意念的時

冰塊的本質是水,但如果不以

識到因為慈悲心的緣故,所以

候,那就是所謂的智慧。

慈悲心來將「我執」融化的

獲得這麼大的利益,內心就會

我們這樣的觀照自心,覺察

話,因為我執未調服的緣故,

進一步的想去真正發起慈悲

到內心有各種的妄念與煩惱

我們仍然會不斷累積並造作各

心。譬如一隻毒蠍,我們去觀

後,就進一步要去平息並調服

種的惡業。

察這樣的有情眾生,為什麼會

這些種種的煩惱。我們看到這

顯現出嗔毒來呢?那麼我們就

些種種煩惱,就像仇敵一樣,

會發現這都是因果業報而來。

在修持當中要加以調服,因此

所以當下,我們需要最根本 的,也就是發起慈悲心。透過慈

我們要發起趨向覺悟的菩提

悲心的生起,進一步去了悟空性

慈悲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

的意義。如果你不修慈悲心的

它是遍及一切的。譬如,一個

話,是無法調服煩惱,更不要

人的內心如果具有慈愛心的

在禪修的過程中,如果不是去

講真正地證悟到空性,所以,

話,很自然的連貓狗等小動物

覺知、降伏我們的煩惱的話,那

慈悲心的修持是非常重要的。

都會想親近他。

樣的禪修不會有多大的幫助。

心。

我們都知道,慈悲心是非常

佛法說,因果業報是真實不

因為如果你不知道煩惱,沒有

重要的,但是如果「我執」過

虛的。那麼我們這樣去觀察,

辦法覺察到自己的煩惱的話,

於強烈,內心的慈愛心自然就

我們就知道說這樣的一隻毒

無論怎麼修持,都是在無始的

會喪失。甚至對父母親的慈愛

蠍,當它顯現這樣的情境,是

輪迴當中流轉的。因此,透過

心也會喪失,那麼對一切有情

因為牠內心產生很大的嗔怒以

禪修,我們覺察到心中種種的

眾生就會自然地產生強烈的嫉

及嫉妒的習氣使然,所以有這

嗔、怒、嫉妒等煩惱,進一步

妒、嗔怒等煩惱心念。所以,我

樣的一種展現。所以在這個時

會瞭解到慈悲心的生起,是非

們需要每天不間斷地做觀修。

候,我們就要返內去觀察我們

常重要的。

我們跟眾生 有什麼不同…… 那麼在觀修的過程當中,最 重要的就是要去體認我們跟眾 生有什麼樣的差別?我們講每 64

自心裡到底是不是也有像牠一

做觀修的時候,有時候我們

樣的嗔恨以及嫉妒的煩惱心?

可以去觀察眾生,譬如動物跟

向內去觀照我們自己的內心,

我們有什麼樣的差別,動物的

到底有沒有慈悲的善念或者煩

心也是一樣希望能夠得到快

惱的惡念?

樂,遠離痛苦,牠們的心跟我 的心其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


為什麼我們之間的身形不一樣

要去斷除這些煩惱。在這個因

念完全止息,這個覺知就是觀。

呢?當這樣去思維觀察的時

果的思維上呢,我們就體會

所以,所謂的佛法是什麼呢?

候,慢慢我們瞭解到,因為牠

到:發起慈悲心是多麼的重

事實上就是在修行當中,我們

的內心具有很強烈的嗔怒、嫉

要。

真正去瞭解到這些惡業是不好

妒等等煩惱,所以造作了各種

我們說希望三寶能夠救怙我

的,我們需要斷除惡業,並進

的業,才有現在這樣的不同展

們免於一切的痛苦,所謂的三寶

一步瞭解到這些惡業是從我們

現。我們要這樣的去思維,這

指的就是佛、法、僧。當我們皈

內心裡的各種妄念生起的。因

就是所謂的觀修。大家瞭解

依後,一直到證得究竟解脫,

為妄念生起,所以造作出各

嗎?

是誰在救怙我們呢?可以說是

種的業,而這些妄想念頭,要

佛陀也講了,佛與眾生的心

透過佛陀所宣說的這些教法,

藉由我們自己的智慧來加以覺

是相同的。雖然一開始心是相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透過法門

知。當我們內心具有智慧,我

同的,但是因為因緣的緣故,

的修持,我們可以證得解脫。

們就能夠覺察到現在的念頭是

造成了佛跟眾生的差別。因為 慈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得到

止、觀初體驗

善或是惡,而由於惡的念頭裡 有嗔怒、嫉妒等,於是造作各

寶貴的人身。反過來講,嗔

佛是什麼呢?佛就是智慧。

種的惡業,於是感得畜生等種

怒、嫉妒等煩惱心是惡業,因

當我們觀修的時候,我們覺知

種的身形。從在這樣的觀照當

為惡業的緣故,所以產生了各

到有這麼多的妄想念頭,當妄想

中,我們了解惡業都是由煩惱

種其他眾生的身相,這些都是

念頭完全止息了的情境,我們稱

生起的,所以就會去降伏平息

煩惱的顯現,所以我們內心需

為止;在止的狀態中,覺知妄

這些煩惱,因為降伏了煩惱, 65


自然內心開始生起喜樂。

的心的本性就是圓滿的佛。

息的當下,你如實認識到自己

我們希望得到喜樂,希望遠

所以,在佛法的觀修上面,

的心,廣大猶如虛空一樣,在

離痛苦,在這樣觀照中,由於

我們這樣去觀修,這樣了知所

這個當中,你真正的知道自己

因果關係,了解到內心具有智

有一切的眾生,他的本質就是

心的體性。當你認識到自己心

慧覺知、慈悲心,自然具有喜

佛。當我們說瞭解了心性的義

的體性的時候,也就真正的認

樂的因,自然平息煩惱,內心

理,就是了知勝義諦的義理。

識到勝義諦的意義。但是這樣

自然離苦,所以這樣的觀照是

就這一層而言,知道眾生跟佛

的了悟並不是透過「我知道」

非常重要的。

是無二無別的。

這樣達到的,而是內心需要慈

以上所講的觀照,就是所謂

那麼怎樣去認識眾生的心性

悲心,唯有觀修慈悲心,才能

的勝觀。眾生能不能真正的安

與佛是無二無別的呢?就是從

夠達到,若只是知道這些義

住在勝觀的情境中呢?有的!就

我們自己內心所生起的念頭上

理,是沒有辦法如實的證悟。

像普賢王如來,他就是如此證

去觀照。當念頭生起的時候,

得成就。所以普賢王如來說:

觀照這個念頭,沒有過去、沒

「眾生就是佛!」所謂眾生就是

有現在也沒有未來。就在當下

一般在觀修的時候,我們認為

佛,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眾生

觀照這個念頭的時候,念頭止

觀修達到沒有妄念就可以了。事

66

沒有妄念是不夠的


緣故,那是因為內心並沒有真 地去觀修慈悲菩提心,所以雖 然長期做禪修,但是內心裡的 嗔怒、嫉妒等一些煩惱,一直 都沒能夠降伏。其實這些妄想 念頭,就像大海的波濤一樣, 因為我們不瞭解的緣故,現在我 們的心就結成了冰塊。所以, 如果沒有菩提心的修持,這些 煩惱妄念是無法消融的。

觀修的徵兆 觀修的徵兆是什麼呢?就是 你的煩惱會越來越少,越來越 被降伏。這就是你真正做觀修 的徵兆。所以勝觀的智慧,就 是究竟成佛的因。 佛說,所有一切眾生都是 佛,眾生的心本來就是佛。不 單是一個眾生,是三界所有的 一切眾生,他們的心都是佛。 但是因為不瞭解這顆心的緣 故,所以心反而成為意識的作 用。也就是我們的心性反而落 實上,單只是沒有妄念是不夠

來說,如果我們瞭解所有一切

到心識的狀態當中,這個心識

的。觀修的時候,沒有妄念只

有情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真

能夠覺知外在世間各種的法,

是修行的一個見地而已,更進

正深刻瞭解一切眾生都是父母

這個稱為心識的作用。

一步的是要去認識心的體性,

的時候,當你看到有情眾生,

心的根源是什麼呢?就是法

而這需要具有持續的正念跟正

要對眾生生起惡念、嗔怒、嫉

身。這個法身的境界,就是普

知,這是觀修中最重要的。

妒等的惡念的時候,就會覺察

賢王如來跟所有一切諸佛的境

所謂的觀,其實並不只是安住

到這是不應該的,生起這個惡

界。所以,這個心性法身是什

在無念、等持的狀態中,而是在

念是非常羞愧的一件事。因為

麼呢?事實上就是我們當下的

這樣的情境中,在勝觀生起的時

內心具足菩提心的緣故,所以

那一個念。我們當下的這一個

候,所有一切的妄念煩惱自然地

這些粗的煩惱妄念自然就完全

念,因為我們不認識它的本質

完全止息。之所以會完全自然

止息。最後,就在煩惱妄念止

的緣故,那它就是妄念;但是

的止息,那是因為我們修習的

息的當下,自己的心具有清楚

你一旦認識那個念的本質的

當中,具有慈悲心,因為慈悲

覺知的當下,這就是勝觀。

話,它就是心性,就是法身。

心的緣故,所以各種粗的煩惱

很多人雖然經過長期的禪

妄念,能夠完全被降伏。舉例

修,但是卻沒有把握到這一層的

(系列一) 聽打:林柔君 67


化育道場活動報導

佛學院開學了,我們在寫歷史 慢慢修,快快到!

提醒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

出堪為佛教奉獻的法器。

能會遇到的五種障礙:一、外在

負責教導我們的喇嘛突傑是

學員:噶瑪耕心、謝發源

的因素,比如經濟困難或是家

來自尼泊爾列些林佛學院的堪

2016年9月6這一天,我們學

人因素等;二、身體的因素,例

布,喇嘛已圓滿三年三個月的

如生病了或是體力無法負荷;

閉關,是一位實修實證的上

「當代漢藏佛學院」開學

三、心理的因素,例如對老

師,他給予同學們的教言是:

了,開學典禮上,尊敬的校長

師的教學或是與同學的相處上

「要專一,不要想太多」。喇

堪布丹傑、副校長妙融法師以

起了煩惱等等;四、懶惰,慢

嘛突傑希望同學開始上課之後

及負責教導我們的堪布──喇

慢熱情不再而感到疲乏;五、

要記得,心是無常。就因為心

嘛突傑,分別與同學們分享了

受不了誘惑:比如一些上師課

是無常的緣故,我們更要堅

他們就讀佛學院的一些經驗及

程、法會活動等的誘惑。在就

持、力爭上游,當遇到障礙時,

對同學們的期許。

讀佛學院期間,可能會碰到某

更不能放棄。寂天菩薩曾經說

堪布丹傑提到了兩個重點:

些上師來台、有難得殊勝的大

過:「任何事都在於我們有沒

第一個是「動機」,同學們要

灌頂或是課程等等,若因此時

有習慣它」。只要堅持下去,

清楚自己來讀佛學院的動機是

常請假或分心,則學習就難以

習慣之後一定能有所成就的。

什麼,希望大家都能以「為利

堅持,建議應以佛學院課程為

喇嘛還提到了另外一個很重

眾生願成佛」的發心而來。第

重,禁得住各種外在的誘惑。

要的事情──學習的動機要正

二個重點是希望大家在學習上

妙融法師並說明佛學院將以傳

確。就讀佛學院應該不只是為

不要心急,並以創古仁波切

統的藏傳教學方式來教學,不

了語言的學習,而是為了自己

的教言:「慢慢修,就會快快

只語文和佛理知識面,也著重

與一切眾生都能夠解脫成佛,

到」,與同學們分享。

儀軌修持、合群共事、心態素

也就是菩提心的發心。最後一

質等方面的熏習,以期能培養

點則是學習期間要尊重同學、

分享

員20多人,在化育寫歷史!

妙融法師則以過去的經驗, 68


▲開學第一天,學員一一自我介紹。

▲ 佛 學院上課情形,喇嘛突傑老師希望同學上課要專 心,不要想太多。

包容同學、關懷彼此、分享學

覺得自己43歲才初識佛法,實

慢慢修就會快快到」。因為我

習上的問題與心得。

在太晚入門了,所以非常著

們根本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

發菩提心是學佛最根本的基

急,總希望可以多努力一點,

麼,計劃再多、擔心再多、再

礎,學院的目的是讓有心學習

快快趕上證悟成佛的進度。但

著急,在「無常」的面前,都

藏傳佛法的法友,有機會在台

是在這種找不到方法又心急的

是多餘的。而喇嘛突傑的教

灣學習原味的藏傳佛法,真是

壓力下,我開始警覺,自己不

言:「要專一,不要想太多」,

菩薩發心功德無量,願同學們

但沒有進步,甚至還好像有點

更是直接敲開了我的心,我明

把握這種難得的機緣及福報,

在「倒退嚕」,連沒有學佛前

白了在學佛的道路上,應該要

耐心的學習。感恩化育提供良

都不會有的邪見、不可能會犯

讓自己的心保持專一而單純,

好的學習環境,感恩各位老師

的戒律,竟然不停的冒出來,

凡事不要想太多,隨順因緣,

的鼓勵。

修持的功課面臨了修不下去而

要懂得珍惜並把握當下正在發

幾乎停擺的狀況。就在這時,

生的這一個片刻。

分享

終於「回家」了 學員:噶瑪耕心

發願下輩子要就讀佛學院成

一向是健康寶寶,連感冒都很

法王噶瑪巴曾經開示說:

少得的我,忽然來了場大病

「聽法或修法很難得,應該要

痛,開了一個大手術。

存有難得之心,需要一份珍惜

為堪布的我,怎麼也沒想過,

在鬼門關前繞了一圈,我開

的心來修法。」何其有幸能夠

就讀佛學院的這個願望在今

始能夠體會「無常」,也知道

就讀「當代漢藏佛學院」,有

世,而且馬上就能實現。當走

了在成佛的道路上「急」是沒

如此珍貴的上師來教授我們藏

到化育,推開道場大門,看見

有用的,就如堪布丹傑在致詞

文與佛法,有這麼好的善知識

已經有好多同學安坐在位置

中跟同學們分享他與創古仁波

來教導我們如法的行儀,有這

上,才剛動完手術出院的我,

切的小故事。當時堪布想趕快

麼優質的環境讓我們能夠專心

瞬間忘卻了身體的病痛與疲

完成學業以便能夠早日利益眾

無礙的學習。期許自己也祝福

累,一種回到家的平淡而穩定

生時,卻因不習慣佛學院的教

同學們都能以利益一切眾生的

的幸福感溢滿全身,我⋯ ⋯ , 終於

學方法而覺得心急不已,忍不

菩提心來圓滿學業,早日成為

「到家」了。

住跑去請示創古仁波切該怎麼

藏譯中的翻譯人才,甚至能成

聽完師長們的開示,我的心

辦,仁波切慈悲的摸著堪布的

為具格教授佛法的老師,讓自

中有著深深的感觸。以前我總

頭說:「丹傑、丹傑不要急,

己成為堪用的法器。 69


喇嘛滇巴

「快樂」到底是什麼?

修理站

「如果我們不去深入觀察

西。我們或許會認為,「快

間所激怒,「不快樂」的版

和思維,我們的快樂就會是

樂」的意思是指一切都很完

圖就似乎變得越大,而「快

有限而短暫的。」

美,「如同奶油般滑順」。

樂」的領土就似乎就變得越

有一位朋友在回應上一篇

我們可能會囤積我們的快樂

小。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多

文章時提到,就如我們一般

供給品,並且建造用金錢可

瞭解無所不在的快樂,那麼

所理解的,「快樂」只是情

以買到的最佳抗悲慘防禦措

「快樂」就必須衝出那個有

感光譜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施,但是我們卻發現,「不

守衛的社區。

在這個範疇中,還有許多其

完美」依然設法遍滿了整個

他鮮明而有趣的情感。如果

周圍,而且依然折磨著我

我們只在這個情感光譜中有

們。這些「不良分子」的大

佛陀的傳記就清楚地傳

限的一部分裡去體驗快樂

聲公干擾我們的睡眠,但是

達了這一點。尚未成佛的喬

──單一的快樂,那麼,我

如果為了要讓耳根清靜一下

達摩太子就是生活在完美的

們就不會在整體的經驗中感

而跑到無人的沙漠,我們卻

有門禁的社區中,一個只有

覺到快樂。單一的快樂無法

會被夜半時分的郊狼嚎哮給

愉快健康之人的王宮,其中

包含像痛苦、厭煩、憤怒和

吵醒。我們從沙漠逃走,躲

充滿了所有感官的享樂,把

恐懼等等令人苦惱的情緒。

進「感覺剝奪槽」中,結果

所有的痛苦都阻擋在外。但

如果這些情緒中的任何一者

還是發現自己呼吸的聲音在

是,當喬達摩看到王宮外面

出現了,我們的快樂就會被

耳朵裡咆哮著。

的 老、病、死、貧 窮 等 現 實

任何試圖限制我們體驗範

時,他並沒有把窗簾關上:他

圍的快樂都無法持續,我們

決定要離開王宮,去瞭解這

有幸而且注定能夠有完整

些不愉快的現實。他想要找

的各種體驗。我們對「快

到一個方法,讓這些不可避

我們或許會認為,「快

樂」的看法越是局限,我

免的令人不悅的經驗,不會

樂」是個有門禁的社區,其

們就會花越多時間在「不快

導致他的不快樂。他離開王

中有所有我們想要的東西,

樂」上。而我們越被自己要

宮和成為流浪乞士的決定,

沒有任何我們不想要的東

在「不快樂」上花這麼多時

在傳統上被稱為「出離」。

摧毀了。這樣的快樂是非常 脆弱而短暫的。

快樂,是有門禁的社區?

70

當喬達摩衝出門禁


出離版的快樂

特質,一種想要獲得圓滿的

人樂於配戴的莊嚴。」

意願──它擁抱了情感和情

如果我們真的認識這個寬

「門禁社區版」的快樂,

緒彩虹的完整光譜。但是,

廣的快樂,如果我們讓它完

所尋求的是將所有令人苦惱

它並不只是一種被動的體

全體現,那麼,我們就可

的經驗都排除在外,而「出離

驗方式,它熱情地參與著,

以真的說:「我一直都很快

版」的快樂,卻是要去遭遇

充滿活力而且非常清醒。它

樂。」在任何情感或生理的

這些經驗,並將它們含納在

也被描述為是非常放鬆而不

狀態中,在喜悅或痛苦中,

其中。出離版的快樂有一種關

費力的。這樣的快樂能夠自

我們都能夠認出自己的快

注的特性,一種欣然擁抱它所

在地欣賞所有類型的經驗,

樂。有些人認出了這個寬廣

遭遇的一切的意願。這種寬

就如邱陽創巴仁波切所說:

的快樂,這樣的人就被稱為

廣的快樂具有接受和滿足的

「痛苦和快樂都同樣成為令

是「證悟者」。 我們其餘的人或許會說: 「我一直都快樂,但是很不 幸地,我通常都無法認出它 來。」我們花了這麼多的時 間和精力,去熟悉這個有限 而無法令人滿意的快樂,這 樣是很難能認識到那個寬廣 版的快樂。因此,關鍵就如 同有人曾經問我的問題一樣 ──我們要如何認出快樂?

認出快樂, 就像認出完美的老師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在 西元2008年出訪博爾德市

71


(Boulder)時,有一個學生問 了他一個類似的問題:「我

72

禪修,幫你「認出」

始說起。 一旦開始認出自己是如何

們如何在這個不完美的時

有許多具有智慧的思想體

製造出自己的痛苦,我們就

代裡找到完美的老師?」法

系,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方法來

領悟到自己真的可以停止去

王回答說:「就是試著去找

學習認出這個寬廣的快樂。

做一些引生痛苦的事情,並

一個正面的善功德比負面特

在佛教中,學習認出寬廣快

因而感覺到更快樂。我們或

質多的老師。現階段,即使

樂的方法,就是──禪修。

許認不出寬廣的快樂,但是,

你遇到了一位完美的老師,

為了要讓我們認出寬廣版

我們開始對它所在的領域有

你也無法認出他來。如果佛

的快樂,禪修教導我們要敞

點概念,開始嗅到一點它的氣

陀親自出現要來教導你,你

開心胸,放下自己那局限版

味。我們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

也會投射過患在他身上。所

的快樂。然而,當我們開始

進。我們已經在道上了。

以,就是去找一位善功德比

練習禪修時,通常會發現自

負面特質多的老師,並且努

己根本就認不出寬廣的快

力學習身為一個學生該做的

樂。相反地,我們認出來

我們無法只透過學習,或

事。然後,當一位完美的

的是一些更熟悉的東西:自

經由別人的告知而瞭解這個

老師出現時,你就能夠認出

己從不停歇的自我設限的慣

領域。我們必須要自己去體

他。」

性,這樣的慣性牽引著我們

驗它。我們不能雇用其他人

就像我們因為不瞭解到底

遠離快樂,投身到不必要的

來為我們走這條道路,這趟

什麼是老師和學生,以致無

痛苦中。我們對這些自我設

旅程是必須要自己來走的。

法認出完美的老師一樣,我

限的慣性非常有經驗,所以

如果我們想要步上佛法之

們認不出寬廣的快樂,是因

能夠很容易就認出它們來,

道,就必須要禪修。

為我們不瞭解寬廣的快樂到

而且也能夠認出它們製造出

底是什麼。由於我們無法立

來的痛苦。對我們來說,要

刻認出它來,所以就必須學

認出寬廣的快樂是比較困難

這裡,就是第一個禪修

習逐漸地接近它。

的。基於這個原因,許多佛

指引──就是去「坐」( just

法的教導是從痛苦的真相開

sit)。

坐,就對了!

很幸運的是:禪修非常簡 單(簡單,但不容易)。


助印 噶瑪巴言教,讓更多人知道! 一滴水,流入大海,怎樣也不會乾涸; 當我們的點滴之善,流入佛法大海, 就能潤澤有情的心…… 2000年,噶舉教法集結會議上,法王噶瑪巴呼籲應有一 份教界的雜誌刊物。當時,考慮這種長遠的文教事業所需 的經費以及人力,沒有人有勇氣承擔。 然而能讓上師歡喜的佛行事業、行誼,是一刻也不能停 的。因此化育《善報》誠惶誠恐地發心承擔,在上師、三 寶的加持,與大眾的發心護持下,幸能不斷成長。我們不 敢忘記,也不會忘記,這份對上師、三寶的責任。因為, 這就是最好的修持,也匯集大眾對三寶的護持與發心。 法王 噶瑪巴的開示、教示,尊貴上師們的教言,字字 句句,都深烙在我們的內心。我們要讓您的一滴佛法小水 滴,匯集成為法海,讓上師、三寶的加持,在有情的內心 開花、發芽。 以此祈願,噶瑪巴 千諾。

護持 專線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巷3號6樓 電話/02-8967-1019 傳 真/02-8967-1069 劃撥帳號:18268431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想繼續收到

請回信告知!

□我選擇看電子《善報》。 □我選擇看紙本《善報》。

各位敬愛的法友,阿彌陀佛:

自十方的護持,發揮最大利益。

感謝您們發心支持《善報》,讓

如您希望繼續收到紙本《善報》,

法王 噶瑪巴和各大仁波切的智

因道場人力有限,請盡量以email

慧甘露,利益更多佛弟子。為響

告知:hwayue@gmail.com,或來

應法王環保呼籲,希望法友多運

信: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

用網路閱讀,減少紙張、油墨、

巷3號6樓,化育道場《善報》編

黏膠、運輸等資源損耗,您可

輯部收,或傳真:02-8967-1069,

點上http://issuu.com/hwayue閱

並請再次提供您的姓名、地址、

電子信箱:﹍﹍﹍﹍﹍﹍﹍﹍﹍﹍

讀。如果您想繼續收到暨典藏紙

電話、電子信箱。

﹍﹍﹍﹍﹍﹍﹍﹍﹍﹍﹍﹍﹍﹍﹍

本《善報》,麻煩您來信告知, 我們希望讓需要的人收到,讓來

化育道場 敬啟

姓名:﹍﹍﹍﹍﹍﹍﹍﹍﹍﹍﹍﹍ 電話:﹍﹍﹍﹍﹍﹍﹍﹍﹍﹍﹍﹍ 地址:﹍﹍﹍﹍﹍﹍﹍﹍﹍﹍﹍﹍ ﹍﹍﹍﹍﹍﹍﹍﹍﹍﹍﹍﹍﹍﹍﹍

請您影印,填好後,剪下,黏附於 明信片(或裝入信封)寄回。感恩!


塗鴉牆

彈指間的「不予取」 文/妙融法師

在新加坡,一位法友想要 供養我一個禮物,問我需要

了貪圖方便好處的竟也放任

買軟體呢。

了私心,在並非擁有者同意

什麼。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自

這位法友聽後面露震驚的

的情況下,享用了他人的心

己還需要再買些什麼。其實

表情,馬上起身就要帶我去

血與智慧。在這位法友面

在旅途中,不買是比較明智

店裡買正版,並且對我說:

前,我當時應該是滿臉的通

的選擇,因為不會增加負

「法師,我們都用正版軟

紅。

擔,尤其是那個地方只是旅

體,因為我們不想造下偷盜

這大概是將近十年前的

途中的某一站。

的業,以及未來被偷盜的

往事了。自從那次的經驗

因。」原來,這位法友本身

之後,自己便開始對「版

也是電腦工程師,自己設計

權」、「所有權」、「智慧

不少軟體程式,於是乎對於

財產權」等文句與概念,有

正版的使用很是堅持。

了一點認識。而那一句「不

誰會去買軟體? 就在圍繞著這個主題閒聊 時,不知怎麼地提到了各種 好用的電腦軟體。對方隨 即問我是否需要購買什麼軟

74

麼時代了,還有誰會傻到去

貪圖方便,放任私心

想造下偷盜的業,與被盜的 因。」也像是警醒的口訣,

體,這一聽,我覺有點好

然而她的這一句話,對我

笑,並且告訴對方,不用這

產生了當頭棒喝的力道,讓

麼麻煩,我已經有了各種破

我感到很是羞愧。其實偶而

解版本的軟體,根本不用花

也會有些疑惑不安,但也總

錢。這麼說時,我其實有點

是能夠為自己找到許多比如

不只是對電腦軟體如此,

得意,得意於自己似乎挺有

說利他、共享等冠冕堂皇的

在網路科技與資訊發達的時

辦法的,能收集到不少破解

理由,讓自己感到理所當然

代,在資源共享與智慧財產

的軟體。我那時心想,都什

的不再去思考。看到自己為

同樣被關注與提倡的時代,

幫助我注意起內心中那些微 小且帶著各種面向的貪念。

處處挑戰你的戒定慧


很多時候,一指輕輕的點

數是指拿走不屬於自己,也

擊,一次熱心的轉載,一個

沒得到允許的事與物,這樣

眼前的連結,與一瞬不經意

的情況明顯又具體,自己和

地下載,還有一時的轉述,

他人都很容易辨別。然而佛

與一次資源的使用,都在挑

陀也許沒想到(或許早就知

戰著我們的戒定慧,也挑逗

道),在今天這樣的時代,

著我們的貪嗔癡。

不予取的行為,往往成為了

我在想,在佛陀的那個時 代,所謂不予取的偷盜,多

不以為意的習慣,而且可以 發生得如此微細且快速。

75


丹傑 關於體重, 異想 剪 貼 簿

我確實知道……⋯⋯

文/堪布丹傑

「我的體重是一種警示器,只

是一個概念。先不想生理、健

動的目的,不是減肥,不是

要我與自己的內在失去連結,

康的問題,純粹從妄念心的角

變瘦,是要回到自然狀態,

這個警示就會開始閃燈,嘟嘟

度去看,在我和兩隻貓的身體

和當下的自己連結。」套句

作響。」~歐普拉❶

之上的任何形容,都只是妄念

歐普拉書中的話,就是「如

的產物,是相對世界裡的一種

今我終於明白,所謂『連

我這兩隻貓,當然也包

錯亂。最近一陣子和堪布拉巴

結』,其實就是去愛、敬重

括我自己在內,都在我的體

一起上「心的科學」,可以講

與保護關於你的一切。」

重控制計畫當中。我對於胖

得不錯,但似乎回到家開始健

所以,從兩隻貓的生活,

有一種莫名的不安,我想原

身的時候,又把這個基本的常

可以看得出來,牠們一直在

因在於我成功瘦了下來(這

識給忘了,所以我又掉入一種

與自然連結著。這就是當下

一年半當中,我瘦了10公

「我得繼續瘦下去」的概念當

的魅力。有時也很矛盾,一

斤),明顯體會到瘦下來後

中。就像是歐普拉所形容的:

邊欣賞著牠們曼妙的睡姿

的精神、生活各個方面,都

「過去那些年來的減肥計畫註

時,我想跟牠們說:「你們

覺得比較輕鬆自在。然而,

定失敗,因為我將體重視為絆

妄念少又有什麼了不起,如

執著瘦,似乎現在又變成我

腳石。我一再告訴自己,我有

果不是我的妄念,你們的貓

另一個課題(曾經是執著

體重『問題』——而非正視自

糧從哪來呢?我是人類。」

胖)。重點是,我把這樣的

己失去平衡的生命狀態。」

執著,也放在我兩隻貓的教 育上。當然也有徵詢獸醫的

底什麼是無常?我仔細聽完 對方的敘述後發現,其實人

專業意見,基本上牠們現在

平衡很重要,我覺得當人

類並不是不懂無常,而是容

這個年紀,這樣的體重是可

們活在當下的時候,就是一

易落到某一邊,不是很平

以的,但似乎我總是隱隱約

種平衡狀態,亦是一種自然

衡,就像宗薩欽哲仁波切所

約地擔心:如果沒有繼續這

狀態,這一點,貓最懂。牠

說:「我們通常只想要無常的

樣瘦怎麼辦?(我完全落入

們累了就睡,想動就動,尤

一半過程。我們要生而不要

恆常的執著)

其我發現牠們兩個很喜歡在

死,只要得而不要失,只要

我做核心運動的時候,刻意

考試的結束而不要它的開

擺出四腳朝天的睡姿,似乎

始。」❷ 這位朋友總是擔心孩

就在告訴我:「主人呀,運

子或者關心的人受苦,但也

去掉概念,正視問題 從佛教的角度去看,胖瘦只

76

平衡,和當下自己做連結

前陣子一個朋友問我,到


因此陷入一種「他為什麼還

而不是緊緊抓住自己喜歡的

是相對世界中的褓母,她關

是一樣」,「他怎麼好一下又

部分而已。謹記因緣的變異

懷著每一個孩子,好的,壞

變壞了」,「他應該一直好下

與無常,不論是正面或負面

的,調皮搗蛋的,乖巧安靜

去」的執念當中。

的,我們就能善用它們。」

的,胖的,瘦的。

其實就像是胖瘦一樣,苦樂 也只是一個概念,在面對這

無常就是機會

「你的體重其實是一份邀 請,邀你活出最美好的生

樣錯亂的相對世界的時候,

無常,是大自然的一種平

命。」歐普拉在書中,將她

無常的觀念,幫助我們回到

衡狀態,它一點也不可怕,

朋友送給她的這句當頭棒喝

一種平衡、自在和解脫,就

它是在提醒當我們祝福他人

的話,分享給讀者。就像是

像仁波切接著說道:「真正

離苦的時候,同時能夠包容

《關於人生,我確實知道》

的解脫來自領受整個輪迴,

和諒解他人需要時間。無常

的書名一樣,她似乎領會到 了無常的本質,懂得珍惜當 下。的確,就像是法王噶瑪 巴在〈生命與死亡〉講座中 提醒我們的一樣:「無常就 是機會,分分秒秒都是新的 機會,讓我們有新的生活或 新的生命。」❸ 編按: ❶ 文中歐普拉的引用皆出自於 《關於人生,我確實知道……》 一書。 ❷ 引用自宗薩仁波切著作《近乎 佛教徒》 ❸ 引用自法王噶瑪巴2016年於德 里開示http://www.kagyuoffice. org.tw/17th-karmapa/ teachings/20160622

▲平衡很重要,當人們活在當下的時候,就是一種平衡狀態,亦是一 種自然狀態,這一點,貓最懂,想動就動,累了就睡。

77


藏醫與佛法

吃撐了?味覺先告訴你! 肚子餓的時候什麼都好吃,一旦快吃飽,食物的美味就會變淡, 這是因為身體透過味覺告訴我們:「不能再吃了!」

的食品,味道跟原有食物味道

念頭。教授用數據回推,當初

教授:達哇醫生

不太一樣,很難講這究竟是好

他在母胎裡時,媽媽曾因為一

日期:2013年5月4日

或壞。

些原因,有過自殺的念頭,這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攝影:班瑪歐色多傑

藏醫胎教vs.科學驗證 之前講到身體胚胎學時,提

很多疾病都是來自肥胖,因

到了孕婦飲食。

證明孕婦在懷孕期間的起心動 念,確實會影響胎兒,這些在 藏醫《四部醫典》裡都有述 及。目前能用科學的方法去驗

為東西好吃就拚命吃,卻沒有

懷孕時,媽媽吃什麼,胎兒就

考量自己的身體能不能承受,

吸收什麼,等小孩出生後,對

這也讓我聯想藏醫學裡其他

不好的飲食習慣容易肥胖。一

媽媽懷孕時曾吃過的食物,就

類似的驗證,若能完整利用這

般來說,吃飽了就不想再吃,

會特別容易吸收和接受,因為

些現代科學方法或數據去證明

這才是正常的飲食節奏。

身體已經接受過了,這點很重

藏醫理論與現代科學之間的相

吃東西的時候,一開始會因

要。所以如果媽媽偏食,那小

通之處,那麼對西藏醫學而

為很餓,所以覺得很好吃。快

孩就慘了,變得這個不能吃、

言,是有非常大的貢獻價值。

吃飽的時候,食物的味道會變

那個也不能吃,吃了就會覺得

我真的非常感動,也很開心。

得越來越淡,不再那麼可口。

不舒服或產生過敏反應,其實

雖然可能在我的臉上,你們看

為什麼明明食物沒有變,但是

敏感的原因,常是因為媽媽懷

不出有任何的表情,不像有些

卻覺得沒之前那麼可口呢?因

胎時,飲食不平衡導致的。

人感動就哈哈大笑,但我想:

證,真的很了不起。

為身體透過味覺告訴我們:

今天稍早我去見一位教授,

「不能再吃了!」不過人很貪

會談約一個小時左右,他在聽

心,肚子飽了,心卻還沒有滿

了我第一次的講課之後,覺得

足,所以繼續吃,這樣過量的

我的講課內容和他的研究有很

飲食,是身體不能接受的。

多相同的地方。我們見了面

再回頭談五源素。我們身體

現在基改食品太多,我對基

後,他給了我一本他寫的書,

與五源素有很大關聯。現在五

改食品是打問號的。雖然我沒

其中有他用現代科學方法提出

源素很反常,天氣變化得太

什麼科學依據,但我本身學藏

數據去驗證入胎經。之前我講

快,該熱的時候不熱,該冷的

醫,在藏醫學的基礎下,去看

到人體胚胎學,包括懷孕的時

時候不冷,我們也就容易因此

待、思索這個問題時,會覺得

候,媽媽的情緒會如何影響胎

感冒、生病,這就是藏醫所說

這樣的基改食品是不自然的。

兒,這點教授也驗證過,他講

的──因為環境、五源素的變

基改之後的食物好像是一種新

的例子是一位年輕人有自殺的

化,而影響了身體。所以,我

78

在談話中,教授應該能感覺得 到這份喜悅。

初發心,幫助我們轉念


好的,但對方不一定會接受,有 時候甚至還會懷疑你有什麼目 的?任何事都有正反兩面,對方 怎麼想,就要看他的心態了。 舉個例子,我有一些病人, 因為面對家庭的問題(例如夫 妻不合等等),覺得很痛苦。 所謂問題,其實僅僅區區小 事,但心卻將這些小事看得太 嚴重,反而遺忘了過去的那些 美好。當兩個人剛結婚時,感 情很融洽,而也正因為如此才 ▲達哇醫生說:「有些病人會問我『能不能開一劑能轉念的藥?』我說我沒 有這種藥,這種藥在我們心裡,是佛陀所賜予的,我們要好好的用它。」

能結合,那時候看什麼都好。 可是一旦出現問題,就什麼都 看不順眼,連聽到腳步聲都會

們真的要珍惜我們生存的地

我們的身體,便很難去想像會

覺得煩,甚至覺得對方平時做

球,保護大自然非常重要,這

發生什麼後遺症。所以雖然科

的動作和平日的生活習慣,都

點我想台灣做得很好,尤其我

技不斷進步,種種的發明造福

是在刻意挑釁。

也參加過一些活動,覺得滿感

了人類,但是,有時卻也產生

我告訴我的病人,要想開一

動的:透過認識大自然,了解

了難以預料的傷害。例如原子

點,不要坐著、站著、走路、

其重要性,並學會去珍惜。現

彈,這類殺傷力很強的武器,具

吃飯、睡覺時滿腦子都是這些

在大陸面臨到很嚴峻的環境問

有極強的破壞力,在爆炸的同

小問題,因為沉浸在這些問

題,雖然很多人意識到環保的

時會放出強烈的核輻射,危害

題,而失去對周圍的覺知,沒

重要性,但卻因為習慣了既有

生物和非生物組織。所以研製

有注意到目前身處在什麼地

的現狀,而沒有付諸行動去改

的科學家們除了要具備相關的

方,尤其是開車的時候,特別

變。保護大自然人人有責,若

知識及技術外,也應該有好的

危險,很容易出狀況。過去的

每個人都能出一份力,情況就

初發心。如果是為了應用在創

事情就過去了,如此簡單,別

能獲得改善。

造人類福祉的話,就是好的。

反覆去想,不要因為一點點的

現在環境汅 污 染太嚴重了,當

初發心是相當重要的,例如

不快樂而否定快樂。要知道,

不同的化學物質透過食物進入

當你想去協助別人,這意圖是

翻舊帳並沒有什麼好處,只有 79


讓大家不開心罷了。

因為情緒使隆失衡,隆便反過

對方也會依他所看到的面向去

知道,但做不到,想學,但很

來影響情緒,於是我們就會變

表達,此時,如果我們自己的

難學,這是當然的,不然我們幹

得更容易生氣。另一原因是習

意識封閉,便無法去聆聽別人

嘛要學?這些不像學吃飯一般

慣了動不動發脾氣,譬如自

的意見。三十個人有三十種不

容易,這種事不學是不會的。

大、自傲、自以為了不起的心

同的想法,有的很好,有的不

所以我們不僅必須去學,而且

態,別人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一定對,但是若是自傲、自

要選擇正確的方向學習。佛學

2008年南印度哲蚌寺的洛

大,這個人就一定聽不進去別

深廣,如果能將佛法中的道理

色林僧院(Drepung Monastery,

心的想法,然後主觀地認為那

應用於平日生活中,那是再好

Loseling College)大殿開光時,

些都是不正確、不可能的。尊

不過的了。有些病人會問我,

是由達賴喇嘛尊者主持開光大

者說,做任何事情都應保持客

能不能開一劑能轉念的藥,我

典,當時齊聚了世界各地的科

觀,並聆聽四方的意見,那麼

解釋:「我沒有這種藥,因為這

學家、法師和格西等,大家曾

所接收到的信息就會比較完

種藥在我們心裡,是佛陀所賜

一起探討佛學與科學之間的問

整,而透過這些信息,我們便

予的,我們要好好的用它。」

題。包括達賴喇嘛尊者及當時

有時間和能力去分析問題。

負面的情緒也是病因 人一旦想法狹隘,就很容易

西藏流亡政府總理顙東仁波切

我曾在藏醫院當過院長,尊

(Samdhong Rinpoche)也闡述

者的開示對我執行院長的職

了他們各自不同的觀點。

務,具有相當重要的啟發以及

動怒,即便是一點點,也會成

尊者開示,觀點不同是很好

幫助。當院長不僅負有業務管

一種習慣。例如發脾氣,發脾

的,譬如同一個東西放在寺院

理的責任,也包括行政管理的

氣有兩種:一是工作壓力等其

中,若從不同的面向來看,我

責任,但我是學醫的,怎麼懂

他因素,導致體內隆的不平。

們會按自己的想法來解讀,而

得行政管理呢?所以就必須依

80


靠我的下屬,透過與他們的不

教、基督教等,但不論是不是

病,當臟器疼痛的時候,晚上可

斷接觸、溝通以及問題討論,

佛教徒,這些與哲學無二的理

能就會夢到被尖銳的物件刺痛,

彙整不同的意見之後再做最後

論和概念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或是被打傷等等的夢。當夢境

的決定。商討的好處不只是之 後所做的決定都是比較成功

為什麼會做夢?

顯得雜亂時,就是隆失衡了, 會做各種各樣的夢,起因都是

的,即便有時候難免有些挫

有時候我們會失眠,起因很

因為隆。當我們準備入睡時,

折,但只要是該做的都做了,

多。有的人是因為體內隆過

隆卻不休息,反而不斷地工

大家也就心悅誠服,不會有什

多;有的是因為睡前想問題,

作,它將我們記憶中所有的東

麼意見。

越想越多,那肯定是睡不著

西都拿出來,呈現在夢裡,於

假如我用「我是院長,所以應

了;還有的人是因為氣候變

是我們在夢中所見到的,甚至

該聽我的!」的想法一意孤行,

化,使得精神亢奮;也有些人

是嗅到的味道或冷熱的覺受,

一旦出現問題了,就會有「當

是因為入睡後多夢。

都是一些虛假的東西,這些只

初怎麼不聽我的」「當初你為 什麼這樣說我」……當怨聲四 起時,那麼就會真的很痛苦。 這種痛苦,你看不見原因, 因為自傲自大、自以為是等態 度,已經把它們掩蓋住,這也 是佛學裡講的,所謂的病因。 我們不開心的時候,體內的

《四部醫典》裡說,做夢的原 因有六種,基本與精神有關: 一、白天所看到的事物,因 為覺得在意或憂心而被影響。 二、白天所聽到的事物,因 為覺得在意或憂心而被影響。 三、受白天不論是學習、生 活或工作的親身經歷所影響。

是大腦曾有過的記憶和感受。 思考問題時,我們總說是用 大腦在思考。但當需要去體會 喜怒哀樂的時候,我們就覺得 自己是用心在感受,心總是隨 著我們的情緒跳動,甚至有時 候會覺得疼痛。其實,不論是 大腦或心,都是我們心識臨時

隆就會失衡了,睡眠品質差、

四、非上述三種原因,而是

的處所,西方人稱心「mind」,

多夢,甚至會做一些噩夢。這

突然做夢,例如夢見去了不知

但我們都忘了心在哪兒。我們

些都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和食

名的地方或發生什麼樣的事等

會用「在我心裡……」或「我

慾,進一步影響整個消化系

等。有人說像這樣的夢比較有

心 裡 想 的 …… 」 等 語 句 來 表

統,身體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垮

可能是預言,或許在將來會發

達,好像心就在那兒似的,

了。飲食與人的情緒有很大的

生或實現。

但想找的時候又找不著,關於

關係,我告訴病人這些關鍵, 並教導他們如何用佛學去平

五、用心去學習或是祈求也 會得夢。

衡、平靜自己的心。當然,病

六、因為身體受疾病困擾而

人各種信仰都有,包括伊斯蘭

多夢。如果患有隆病或赤巴

心,下次的課程我們再來探 討。(系列十四) 聽打:張壹榕、徐姮巧 潤稿:方裔如 81


龍樹慈善藥房

山區缺電, 醫生拿手電筒義診

❸ ❶ 前來治病的貧困山民很多,醫

生一一檢查並發送藥物。 ❷ 義診增設超音波設備,寺院配合 開動發電機以確保義診順利進行。 ❸ 皮膚科醫生打著手電筒,為患

者檢查病情。

圖.文/張琦

龍樹慈善藥房和阿尼哥協 會的合作義診隊又出發了,七

括附近貧困居民都得到通知, 蜂湧前來接受免費看診。

電筒一一檢查並配藥發藥。 義診中,神經內科大夫發現

月三十日風塵樸樸前往寧瑪

寺院為我們周全的考慮也熱

一位癲癇病患者小喇嘛,他之

派寺院UDC(Ngagyur Nyingma

情回應,不僅派喇嘛負責維持秩

前都隨便在鎮上的藥店自行買

Palyul Urgen Dorje Chholing

序、幫忙掛號,並主動先讓山民

藥物吃,大夫建議大喇嘛帶小

Monastery)。寺院距帕平金剛亥

就醫。這次義診增加了B超(利

喇嘛到龍樹慈善藥房接受免費

母殿不遠,依山而建,寺院很

用超音波傳導技術和超音波圖

的檢查和藥物治療。

大,有僧眾四百餘,是個益於

像診斷技術的一種儀器)一項,

看診結束後,寺院仁波切堅

修行閉關的清淨之地。寺院專

寺院配合開動發電機以確保義

持招待大家用茶點並頒發感謝

門為小喇嘛設立了一所學校,

診的順利進行。寺院常駐仁波

信給義診團隊。離開前,大家

義診就設在學校的教室裡。

切的哥哥正好來寺院,得知義

參觀了位於聖地的寺院診所。

診隊在這裡,專門前來看望並

心中更加堅信「寺院診所管理

慰問每位醫生和工作人員。

人員培訓」 計劃的意義是多

這裡常處於沒電狀態,即使 有電,燈光也不夠亮,不過絲 毫沒有影響大家高昂的情緒。

由於患者人數超出預料,看

麼重大,同時向寺院傳達了這

帕平鎮上唯一的一家小醫院的

皮膚科的小喇嘛們排著長長隊

個即將要實施的計劃。寺院非

化驗室工作人員Ragesh先生居

伍,日落西山,本來光線就不

常高興,希望把他們也列入其

間溝通,為義診的安排幫了很

好的教室越發顯得昏暗,義診

中。在一片感恩聲中,圓滿了

大忙。我們以寺院為中心,包

團隊工作的醫生,只能打著手

這次的行程。

82


台灣地區: ➀郵政劃撥帳號:16941166

眾生小舖

戶名: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➁因果福利社:http://www.pcstore.com.tw/da_yuan/ 台灣以外地區 (請來信詢問:hy.chung.shen@gmail.com)

報告法王:我做四加行

法王教你做菩薩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噶瑪巴《佛子行37頌》釋論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定價:300元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320元

大寶法王:千年一願

就在當下

──17段「乘願再來」的心願

──108則創造更美好未來心 要語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感恩 定價:500元

作者:米克.布朗 譯者:施心慧 定價:360元

因為你,我在這裡

愛的六字真言 (增訂版)

──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傳記與教言

作者:第15世噶瑪巴.卡恰多 傑、第17世噶瑪巴.鄔金欽列 多傑、第1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譯者:妙融法師、堪布羅卓丹傑、金吉祥女、施心慧 定價:350元

作者:第一世噶瑪巴 杜松虔巴 譯者:倫多祖古 定價:350元

崇高之心

深藏的幸福

──由內而外改變世界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回憶第十六世大寶法王

譯者:施心慧 定價:390元

英譯:妙悅

吉祥如意每一天

妙法抄經本

──大寶法王口訣日曆

──大寶法王墨寶抄經本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定價:280元

定價:299元(平裝)

作者:諾瑪李維 定價:399元

83


大願王

直指明光心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釋論

──《大手印指導教本:明現本來性》釋論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妙融法師

譯者:施心慧

定價:260元

定價:420元

恆河大手印

慈悲喜捨每一天

──「大成就者帝洛巴二十九偈金剛頌」釋論 原著:帝洛巴尊者 釋論: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藏譯:噶瑪慶烈蔣措 定價:370元

──讓愛無限延伸的365項修練

看不見的大象

愛與微細身

作者:約翰.潘柏璽 (John Penberthy) 譯者:黃玉懷 定價:299 元

作者:措尼仁波切

恰美山居法1

除無明闇

──一生中山居閉關的實修教法

作者:第九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旺秋多傑 講述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比丘尼洛卓拉嫫 定價:330元

作者:噶瑪恰美仁波切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定價:420元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定價:280元

口譯: 台 灣 芬 陀 利 迦 翻 譯 小 組、施心慧 定價:399元

赤裸直觀當下心

薩惹哈道歌

──恆河大手印:大手印二十八金剛頌釋論

──《道歌寶藏‧庶民之歌》釋論

作者:第37任直貢澈贊法王

根本頌:薩惹哈尊者

譯者:張福成

釋論:堪千 慈囊仁波切

定價:340元

定價:380元

雪域達摩

放下,但不放棄

──聖者帕當巴桑傑的傳記與教言

──《寶藏諫論》首部曲

英譯者:大衛默克、喇嘛次仁旺都仁波切

作者:堪千昆秋嘉稱仁波切

中譯者:霍博雅

譯者:陌地生佛學社 陳金鈴等

定價:440元

定價:390元

84


你是幸運的

請練習,好嗎?

──直指快樂修行的道路 作者: 詠 給.明就仁波切、艾 瑞克.史旺森 譯者:林瑞冠 定價:360元

──明就仁波切「開心禪」引導

為什麼看不見

動中修行

──「看見」的關鍵就在「心」!

──讓世界靜下來,或讓自己 靜下來? 作者:創巴仁波切 譯者:靳文穎 定價:280元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施心慧 定價:360元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譯者:妙融法師 定價:350元

自由的迷思

座墊上昇起的繁星

作者:創巴仁波切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靳文穎

譯者:施心慧

定價:340元

定價:390元

藏密氣功

佛陀標準時間

──從「以氣修心」到「心氣 合一」的解脫道 作者: 噶千仁波切 譯者:羅鐸仁謙等 定價:360元

──讓當下的無限可能覺醒

醒了就好

覺醒一瞬間

──擁抱真愛的14段旅程 作者: 措尼仁波切 執筆者:艾瑞克.史旺森 譯者:林瑞冠 定價:420元

──大圓滿心性禪修指引

金剛亥母實修法

四加行,請享用

作者: 確戒仁波切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校長上菜,祝你修行胃口大開 作者: 確戒仁波切

定價:340元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作者:舒雅達(Lama Surya Das) 譯者:項慧齡 定價:380元

作者: 措尼仁波切 譯者:連德禮 定價:399元

定價:340元

85


我心即是白度母

虔敬就是大手印

──「白度母」實修教授

──《四座上師相應法》實修教導 作者: 噶瑪巴米覺多傑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金吉祥女 定價:340元

作者: 噶千仁波切 譯者:霍博雅 定價:399元

第一護法:瑪哈嘎拉

彌陀天法

作者: 確戒仁波切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實修指導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作者: 堪布 卡塔仁波切

定價:340元

譯者:比丘尼洛卓拉嫫 定價:440元

藏密臨終寶典

帶自己回家

──藏傳佛教30則還陽實證暨 投生淨土指南 作者:東杜法王 譯者:金吉祥女 定價:399元

──藏傳佛法前行修持指導

中陰與破瓦

幻輪瑜伽

──如果,明天不再醒來,你 準備好了嗎? 根本頌:蓮花生大士 作者:噶千仁波切 定價:380元

──毗盧遮那大師所著《日月 和合之幻輪》釋論 作者:南開諾布法王 譯者:歌者 定價:480元

虹光身

活哲學

作者:南開諾布法王

──12位大師的「生命復甦術」

譯者:蓮海

作者:朱爾斯伊凡斯

定價:350元

譯者:呂家茵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海倫特寇福 譯者:妙琳法師 定價:450元

定價:420元

全心供養的美味

別上鉤

──78道「諸佛歡喜,有情也

──轉「怒火」為「清涼」的6堂課

歡喜」的心饗善供

作者:佩瑪.丘卓

作者: 陳宥憲

中譯:普賢法譯小組、蔣巴.丘卓

定價:430元

定價:290元

86


放空──從內心深處放輕鬆

斷法

作者:堪千 慈囊仁波切

──眾喜之園與施身法釋論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噶瑪慶

作者:天噶仁波切

烈蔣措、張福成

譯者:金吉祥女

訂價:330元

訂價:350元

恰美山居法2

上師之師

──一生中山居閉關的實修教法

──歷代大寶法王噶瑪巴的轉世傳奇 原著:勉東倉巴仁波切、八蚌欽哲仁波切、堪千創古仁波切 講述:堪布卡塔仁波切 口譯:比丘尼洛卓拉嫫 訂價:499元(平裝)

作者:噶瑪恰美仁波切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訂價:430元

恰美山居法3

見即解脫

──一生中山居閉關的實修教法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

作者:噶瑪恰美仁波切

噶瑪巴傳記與教言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作者:報恩

訂價:450元

訂價:360元(平裝)

鍛鍊智慧身

唯一

──藏傳瑜伽運動的修持

──大手印大圓滿雙融心髓

作者:蘿絲泰勒金洲

作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爾娟

譯者:噶瑪策凌卻準

定價:350元

定價:380元

禪修的美好時光 ──噶千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

妙法抄經本二

作者:噶千仁波切

──普賢行願品

譯者:霍博雅

隸書寫經:

定價:450元(精裝)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尊者教你讀通金剛經

定價:399元

作者: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譯者: 呂家茵 定價:390 元

87


因果福利社

歡 迎 光 臨

超值 組合

好香配好爐 開運燒好香,好香配好爐, 香爐、香品多款,可任選任搭, 原價3500元以上者,享八折優惠。 感恩組合(一) 香爐2500元、楚布寺淨化香塔(大)600元、 彩蓮觀音環香450元(五款任選一)、 列些林煙供粉200元(三款任選一)、 善日心香180元 原價3930元 感恩價3000元

感恩組合(二) 香爐1500元、楚布寺淨化香塔(小)300元、 列些林煙供粉200元(三款任選一)、 彩蓮觀音環香450元(五款任選一) 善日心香180元 原價2630元,感恩價2000元

尼泊爾手工皂

超人氣 商品

五送一

採用天然植物油及植物作原材,香味多款, 買五送一可任意選搭。 手工皂組合二:

手工皂組合一: 香茅綠茶皂、山林皂、薄荷皂、 蕁麻皂、柑橘皂、蕁麻薄荷皂、 天然全身皂 特價200元/一個

杜松皂、甘松皂、 雪松皂、馬奶玫瑰皂 特價250元/一個

心 靈 資 糧 , 護 持 佛 行 事 業 、


劃撥帳號:19778815 戶名:大願股份有限公司 傳真:02-8967-1069 ※ 以上售價、數量及內容均以現場實際商品為準, 詳情請上PCHome商店街因果福利社http://www.pcstore.com.tw/da_yuan/, 或洽02-8967-1018轉15陳師姐。 ※劃撥注意事項:①訂購前請先來電詢問是否有現貨。 ②單筆購買金額未超過NT1000元者,劃撥時請另外加上80元運費。

燒了一輩子的香, 您知道燒香的功德?

好香遍結 十方善

推薦您具備供養、環保意義的好香。 五大財神香 觀世音法藥香:為壽命延長防病苦專用,純中 藥製成,有諸多消災鎮宅甘露。 準提聚財香:為祿位增長增益財富專用,依大 寶伏藏經之財神喜好製成,可招請財神。 彌陀彩蓮香:為喜受相逢防惡緣、情感、小人 破害專用,可廣結善緣。 地藏滿願香:為消除業障及防破邪咒專 用,可加持除障放有藏密諸多甘露之加 持味。 息增壞誅香:為具福慧、祿位、長壽、 喜愛、智慧專用,有密法甘露味。

不丹香,供佛聖品

無香精

不丹皇室嚴選香品,遵循千年古法,融合數十種喜瑪拉雅山區珍貴草藥, 如松枝、柏枝、紅、白檀木、紅花、荳蔻、草菓等製成。 樹汁黏合,不添加人工香料及助燃物質,氣味清新宜人,乃香中極品。

多種香品,多種選擇

不丹藥香粉(A) 特價:250元 重量:100g/包

不丹Nado極樂香 特價:350元 數量:30支/束

不同香品有不同的傳承配方, 均依照經典儀軌如法製作。 喜馬拉雅草藥香 特價:350元 數量:30支/盒 不丹極品草藥香 特價:500元 數量:30支/盒

不丹花草香(灰/橘) 特價:300元 數量:30支/盒

好 的 生 活 ! !


化育文教基金會徵信錄 中華民國105年06月捐款資料 50,000元 中華印經協會

1,000元

700元

王友培、王佳芬、王明進、王毓婉、王懷鈞、

彭文蓮

任偉忠、印皖明、朱純益、吳上康、吳文琳、 吳如瓊、吳佳蓉、吳芳瑜、吳錦釵&林軒秀、 吳建玲、吳麗芳、呂孝蓓、呂悅如、呂劍榮、

660元 李月瑟

10,000元

宋俊松、宋俊松、李文秀、李文龍、李合峰、

600元

林君穎、范雷震

李 秀、李叔桓、李幸儀、李致穎、周 平、

尹乃熾、任秀貞、李先雨、沈秉澤、汪西琳、

林文芝、林玉好、林宗材、林怡君、林怡君、

昌艷屏、林桂涵、洪孟筠、洪國倫、洪梓軒、

林明毅、林惠美、林翠凰、邵怡雅、邵怡雅、

王士潔

張雅鈴、陳金元、彭純姬、楊秀娟、詹靜秋、

邱 菊、姚凱林、施志忠、柯能騰、洪如鴻、

劉綠瑛、顧嘉展

7,000元

洪來春、洪昌宏、洪金發、洪稚盈、唐 銑、

8,000元

何玲芳、何玲芳

孫德菁、徐禎陽、張三妹、張木樹、張志吉、

500元

張秀美、張秀滿、張順治、張麗華、曹育瑋、

丁坤鎮、于翠華、尹乃熾、尹成志、方仁駿、

3,000元

曹晉嘉、梁純淨、梁靜芳、許岳年、許秋月、

方天人&方歆寍、方天人&方歆寍、方淳萱、

吳勝欽、李偉泰、孫家惠、張桂英、陳宇慷、

許梅英、許淑玲、許翠芳、許慧斕、郭俊亨、

方莉伶、王文玲、王文珠、王仙容、王永森、

陳宏嘉、陳佳銘、陳慧玲、傅銘輝、楊智鈞、

郭美秀、郭愛俐、陳玉貞、陳秀玲、陳昭蓉、

王克仁、王宏煌、王秀貞、王秀紋、王俊惠&

鐘寶釵、王林素秋

陳映文&陳宣瑋&梁宇芮、陳素珍、陳彩芬、

傅文良&王為公&王宣賀、王建成、王美玉、

陳惠玲、陳掌珠、陳睿鴻、彭 佾、曾致中、

王茂德、王英蘭、王貞文、王雪娥、王隆洲、

曾欽一、曾綺屏、游智偉、馮安美、黃芳進、

王雅卿、王義光、王詩仁、王碧華、王碩傑、

黃淑貞、黃鳳凰、黃麗容、黃寶秀、黃顯智、

王蓉華、王燕珠、王燕珠、王燕萍、古乃思、

塗天和、楊培凱、楊程皓、葉帝余、葉源潔、

史皓琳、白水旺、白沈明、白純菁、石永禎、

廖玲華、廖珠善、廖淑絹、廖淑絹、廖震元、

任秀貞、朱育儀、朱育儀、朱益村、朱純益、

1,500元

熊瑞玲、劉巡宇、劉怡明、劉美惠、劉鎮誠、

朱淑珍、朱慶瑜、江明煌&江涂純、何阿春、

王淑真、江玉琴、卓遵式、邱玉玲、侯瑞華&

歐陽富、蔡明珊、蔡國偉、蔡惠英、蔡蕙聯、

何俊穎、何俊龍、何景輝、何維孝、余叔錦、

林錦源、楊勝發、楊 陽、賴金鳳、鍾小元、

鄭永鈴、燕慧珍、蕭寶惜、賴偉銘、賴淑霞、

余初郎、余珮琦、余漢民、冷天慧、吳仁氣、

蘇育玲

薛美卿、謝凱琳、謝瑞祥、簡煌石、魏叔琴、

吳秀蓮、吳秀蘭、吳佩芸、吳季樺、吳岩弘、

羅文華&羅國雄、關慧瑛、蘇尹男、蘇愛婷、

吳長娟、吳建台、吳 玲、吳美嫈、吳惠芳、

1,200元

顧正琥、閻高永淋、陳奕彰閤家、卓輝有限公

吳詠儀、吳鳳玉、吳鳳萍、吳慧姬、吳慧敏、

李寶春、房麗卿、柯能騰、洪金德、許寶元、

司、寰力企業有公司、稷臨四季有限公司、裕

吳嬡琴、呂素足、呂崇明、宋玉青、巫建龍、

楊淑敏&黃讚來&黃士昂&黃謹涵&黃謙韻&

圓富企業有限公司、宇得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李世豪、李永富、李志彬、李宗玉、李明楓、

黃萬發、嚴文蘭

張發烈(亡者)

李明楓&李明君&尤玉梅、李明楓&李明君&

1,100元

800元

呂永光、蕭秋永、謝蕙曲

李碧純、林湘如、劉保美

李煥榮、李榮俊、李寶彩、李蘭生、沈亦芳、

740元

沈亦芳、沈如蘭、沈瓊姿、周一芬、周世良、

2,000元 吳美綸、李丙登、周麗霞、唐瑞梅、盛子麟、 陳慧薰、陳麗宇、黃淑麗、廖伊仁、蔣東安、 賴淑霞、YEH YEN CHU

陳裔玲&李豐榮

90

尤玉梅、李欣齡、李彥承、李美照、李素華、 李張紡、李淑觀、李智煜、李貴美、李雅雯、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普賢行願品〉

周宜靜、周承杰、周昭榮、周美麗、周慧玲、

曾梅華、曾頂嘉、曾鳳宜、曾蘇銘、游亦安、

300元

宗才璋、易麗華、昌艷屏、果榮宇、林友涵、

程顯宏、童小鈴、黃子芳、黃守都、黃安堂、

王子心、朱育儀、呂美鳳&林倩如、呂美鳳&

林壬雨、林世民、林台福、林宏諭、林杏枝、

黃良銘、黃芝蘭、黃政富、黃春銘、黃津鈺、

林倩如、洪 戎、陳美鈴、蔡秋風、顏存義、

林秀玲、林秀薇、林良美、林佳縈、林佩金、

黃秋愛、黃書凰、黃素卿、黃素真、黃啟源、

朱江阿敏

林坤隆、林坤標、林坤緯&林佳融、林坤龍、

黃細旻、黃莉娜、黃富美、黃詩茹、黃種進、

林松德、林俊榮、林恆如、林恆如、林珍貞、

黃德舜、黃錦鳳、黃瓊葵、黃麗珠、黃耀祥、

200元

林紀屏、林美英、林紘瑞、林紘瑞、林清莉、

楊玉瑩、楊兆庭、楊金玉、楊沭芳、楊秋子、

王啟章、艾貽芳、吳水塗、呂美鳳&林倩如、

林淑文、林淑芬、林淑惠、林湘羚、林雯惠、

楊美枝、楊雪霞、楊雯惠、楊琤茹、楊錦雲、

徐清華、康麗珠、陳洋鉦、陳秋英、羅紫萍、

林慈娜、林瑤玲、林碧燕、林 鳳、林德乾、

楊豐瑞、溫先儀、溫先慧、溫慧萍、葉俊郎、

張簡媛翔

林麗玲、林 美、武泓秀、邵瓊珠、邱志良、

葉淑鈺、葛文盛、詹石娥、詹東興、詹麗瑩、

邱玲美、邱惠敏、邱鸞嬌、金瑞芝、侯宗昌、

鄒雪梅、雷悅俐、鄔書林、廖士欽、廖可譽、

150元

俞秋漣、施秀鳳、施俊名、施麗玉、柯美霜、

廖幼華、廖玟斌、廖國妙、廖瓊真、廖瓊真、

柯素情、柯麗鈴、洪玫英、洪美理、洪若娟、

熊梓檳、褚宏文、趙宇修、趙曼萍、趙麗萍、

120元

洪偉峰、洪掌珠、洪進福、洪鈴雯、洪嘉謙、

劉文英、劉夙玲、劉克偉、劉彤芳、劉秀媛、

李羿寰、李靖宣

洪儷珍、胡學強、范俊海、倪素娥、孫美升、

劉邦弘、劉芳莉、劉芙蓉、劉郁琦、劉娟伶、

孫淑芬、孫樂平、孫麗珍、孫麗婷、徐嘉妤、

劉娟美、劉家東、劉書豪、劉淑貞、劉連英、

100元

徐嘉妏、殷勝田、翁玉玲、翁美貞、翁銀芳、

劉瑞山、劉瑞吟、劉瑞明、劉聖裕、劉聖耀、

王雅卿、甘 絮、任秀貞、任怡潔、任祐辰、

翁慧貞、翁燕玲、馬永康、高瑞月、高燕鳳、

劉銀河、潘郁仁、潘郁仁、蔣靜華、蔡秀純、

江美珠、吳東源、吳姿儀、李碧容、林靖汾、

高靜宜、常 琳、張午媛、張永興、張玉燕、

蔡育維、蔡宜勳、蔡昆泓、蔡明雅、蔡明義、

施蘭鳳、陳清城、陸秀英、黃士銓、黃小俐、

張白芬、張君儒、張秀娟、張宗娟、張 勉、

蔡金麗、蔡昭珠、蔡美勤、蔡夏明&賴嘉茵&

黃柏翔、楊博凡、楊博宇、鄭劉濱&因美娥、

張玲玲、張茂松、張郁琳、張晉瑋、張 珣、

蔡廷為&蔡淳婷、蔡國偉、蔡國偉、蔡淑美、

蕭天佑、賴淑芳、閻聿宸、閻聿穎、吳杜淑芬

張國源、張涵傑、張雪枝、張順成、張瑞珍、

蔡淑敏、蔡進長、蔡鳳梅、蔡慧真、鄭旭昇、

張瑜芬、張慧敏、張慧婷、張濬源、張耀方、

鄭俊鴻、鄭國強、鄭惠娟、鄭裕民、鄭緯立、

曹麗華、梁美銀、符兆偉、符兆偉、符湘萍、

鄭麗玲、鄧士陞、鄧允怡、鄧立生、蕭弘清、

莊月環、莊素月、莊惠珺、莊智清、莊萱琳、

蕭華菁、蕭鈺樺、蕭澍經、賴育祈、賴明福、

許光政、許岳年、許書揚、許珮瑋、許素華、

賴盈達、賴振華、賴清哲、錢翠微、駱金興、

許淑靜、許逸蘭、許雅惠、許鈴凰、許麗月、

薛瑞燕、謝志德、謝婉雯、鍾秋子、鍾秋子、

許麗芬、郭玉霞、郭秀貞、郭秀滿、郭素蘭、

鍾起惠、鍾瑞貞、鍾賜嬌、鞠育美、韓秀鳳、

郭淑卿、郭惠修、郭耀宗、陳乃菁、陳文山、

簡美玲、簡慧玲、顏存義、顏俊豐、顏銘鴻、

陳台運、陳正慧、陳玉淡、陳玉葉、陳玉寶、

顏輝煌&賴珮珍&顏孝承&顏榕佑&顏 家、

陳白雪、陳吉立、陳君瑋、陳秀珠、陳秀淋、

魏一純、魏偉珍、羅文喬、羅金梅、羅 雲、

陳秀鈺、陳佩棻、陳宗緯、陳念祖、陳怡君、

嚴允寧、蘇天賜、蘇念慈、蘇素卿、蘇莉萍、

陳明珠、陳芳英、陳采詩、陳金葉、陳信昌、

蘇瑞德、蘇麗容、顧正琥、謝董幼里、盧張宗

陳俞儜、陳冠亨、陳威任、陳柔諭、陳珍枝、

蓮、蔡陳秀絨、廖徐臺妹、陳周林華、袁楊格

陳禹伸、陳美玲、陳美倫、陳美瑩、陳美鏡、

蓮、李汪彩棠、大有銀樓

陳香吟、陳家琳、陳素慧、陳國賢、陳堅誠、 陳敏慧、陳清泉、陳勝基、陳惠如、陳惠貞、 陳華珍、陳瑞梅、陳裔玲、陳鈴如、陳麗娜、

鍾彥廷、鍾昱樓

400元 林秀珍

陳麗雪、陳麗鳳、陳蘭芳、陸勝慧、陶道安、

350元

傅惠美、彭昇平、彭秋真、彭淑嫻、曾功銘、

鍾彥廷、鍾昱樓

曾孝文、曾奉懿、曾映鈞、曾美鳳、曾致中、

91


中華民國105年07月捐款資料 50,000元 中華印經協會

1,000元

700元

林宏岳、蔡秀麗、林玉蘭、王友培、王佳芬、

陳盈閔、彭文蓮

王毓婉、王懷鈞、任偉忠、印皖明、朱純益、 吳三明、吳上康、吳文琳、吳如瓊、吳佳蓉、 吳建玲、吳秋杏、吳錦釵&林軒秀、吳麗芳、

660元 李月瑟

12,000元

呂孝蓓、呂悅如、呂劍榮、宋俊松、宋俊松、

600元

周達偉

李文秀、李合峰、李 秀、李叔桓、李幸儀、

尹乃熾、任秀貞、李先雨、沈秉澤、汪西琳、

李金福、李致穎、周 平、林文芝、林宗材、

昌艷屏、林桂涵、邱美媛、洪孟筠、洪國倫、

林怡君、林怡君、林明毅、林惠美、林翠凰、

林君穎、林清子、范雷震

洪梓軒、張雅鈴、陳金元、彭純姬、楊秀娟、

林蘭英、邵怡雅、邵怡雅、邱 菊、姚凱林、

詹靜秋、劉綠瑛、蘇景暉、顧嘉展

8,000元

施志忠、柯能騰、洪如鴻、洪來春、洪昌宏、

10,000元

洪稚盈、唐 銑、徐禎陽、高愛卿、張木樹、

500元

張秀滿、張順治、張禎宸&張達綸&麥狄綸、

丁坤鎮、于翠華、尹乃熾、尹成志、方仁駿、

7,000元

張麗華、張耀元、曹育瑋、曹晉嘉、梁純淨、

方天人&方歆寍、方天人&方歆寍、方淳萱、

何玲芳

梁靜芳、許岳年、許秋月、許梅英、許淑玲、

方莉伶、王文玲、王文珠、王仙容、王永森、

許翠芳、許慧斕、郭俊亨、郭美秀、郭愛俐、

王克仁、王宏煌、王秀貞、王秀紋、王俊惠&

陳玉貞、陳秀玲、陳昭蓉、陳映文&陳宣瑋&

傅文良&王為公&王宣賀、王建成、王美玉、

梁宇芮、陳時輝、陳祐龍、陳素珍、陳彩芬、

王茂德、王英蘭、王貞文、王雪娥、王隆洲、

3,000元

陳惠玲、陳掌珠、陳睿鴻、陳碧雲、彭 佾、

王雅卿、王義光、王詩仁、王碧華、王碩傑、

方鈺甯、朱光昇、邱財興、張桂英、陳宇慷、

曾致中、曾欽一、曾綺屏、黃芳進、黃淑貞、

王蓉華、王燕珠、王燕珠、王燕萍、古乃思、

陳宏嘉、陳佩芬、陳慧玲、傅銘輝、楊智鈞、

黃鳳凰、黃麗容、黃寶秀、黃顯智、塗天和、

史皓琳、白水旺、白純菁、石永禎、任秀貞、

蔡忠和、鐘寶釵

楊培凱、楊程皓、葉征勇、葉宥呈、葉帝余、

朱育儀、朱育儀、朱益村、朱純益、朱淑珍、

葉源潔、廖玲華、廖珠善、廖淑絹、廖淑絹、

朱慶瑜、江明煌&江涂純、何阿春、何俊穎、

2,000元

廖震元、熊瑞玲、劉巡宇、劉美惠、劉震幗、

何俊龍、何景輝、何維孝、余叔錦、余初郎、

吳美綸、李丙登、唐瑞梅、盛子麟、陳慧薰、

劉鎮誠、劉 偉、蔡明珊、蔡國偉、蔡惠英、

余珮琦、余楊祥、余漢民、冷天慧、吳仁氣、

陳麗宇、黃淑麗、廖伊仁、蔣東安、賴淑霞、

蔡蕙聯、鄭永鈴、燕慧珍、蕭寶惜、賴偉銘、

吳秀蓮、吳秀蘭、吳佩芸、吳季樺、吳岩弘、

鍾 束、羅家玲、林明煌、YEH YEN CHU

賴淑霞、薛美卿、謝凱琳、謝瑞祥、簡煌石、

吳長娟、吳建台、吳 玲、吳美嫈、吳惠芳、

魏叔琴、羅文華&羅國雄、關慧瑛、蘇尹男、

吳詠儀、吳鳳玉、吳鳳萍、吳慧姬、吳慧敏、

蘇愛婷、顧正琥、閻高永淋、陳奕彰閤家、稷

吳嬡琴、呂素足、呂崇明、宋玉青、巫建龍、

臨四季有限公司、寰力企業有公司、裕圓富企

李世豪、李永富、李志彬、李宗玉、李明楓&

業有限公司、卓輝有限公司、宇得國際企業有

李明君&尤玉梅、李明楓&李明君&尤玉梅、

1,200元

限公司

李欣齡、李彥承、李美照、李素華、李張紡、

房麗卿、柯能騰、洪金德

888元

1,100元

葉馥安

沈如蘭、沈瓊姿、周一芬、周世良、周宜靜、

呂永光、蕭秋永

800元

周承杰、周昭榮、周美麗、周慧玲、易麗華、

王士潔

5,000元 許佳民

1,500元 江玉琴、卓遵式、侯瑞華&林錦源、楊勝發、 楊 陽、賴金鳳、鍾小元、簡素惠、蘇育玲

林湘如、劉保美

92

李淑觀、李智煜、李貴美、李雅雯、李煥榮、 李榮俊、李寶彩、李蘭生、沈亦芳、沈亦芳、

昌艷屏、果榮宇、林友涵、林壬雨、林世民、 林台福、林宏諭、林杏枝、林秀玲、林秀薇、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普賢行願品〉

林良美、林佳縈、林佩金、林坤隆、林坤標、

游李蜂、程秀女、程顯宏、童小鈴、黃子芳、

300元

林坤緯&林佳融、林坤龍、林松德、林俊榮、

黃守都、黃安堂、黃芝蘭、黃政富、黃春銘、

朱育儀、呂美鳳&林倩如、林鎂茹、洪 戎、

林恆如、林珍貞、林紀屏、林美英、林素琴、

黃津鈺、黃秋愛、黃書凰、黃素真、黃啟源、

陳美鈴、劉環生、蔡秋風、顏存義

林紘瑞、林紘瑞、林清莉、林淑文、林淑芬、

黃細旻、黃莉娜、黃富美、黃詩茹、黃種進、

林淑惠、林雯惠、林慈娜、林瑤玲、林碧燕、

黃德舜、黃錦鳳、黃瓊葵、黃麗珠、黃耀祥、

240元

林 鳳、林德乾、林麗玲、林 美、武泓秀、

楊玉瑩、楊兆庭、楊金玉、楊沭芳、楊秋子、

李豐榮&陳裔玲

邵瓊珠、邱志良、邱玲美、邱惠敏、邱鸞嬌、

楊美枝、楊祐權、楊雪霞、楊雯惠、楊琤茹、

金瑞芝、侯宗昌、俞秋漣、施秀鳳、施俊名、

楊錦雲、楊豐瑞、溫先儀、溫先慧、溫慧萍、

215元

施麗玉、柯美霜、柯素情、柯麗鈴、洪玫英、

葉俊郎、葉淑鈺、葛文盛、詹石娥、詹東興、

洪柳村、洪美理、洪若娟、洪偉峰、洪掌珠、

詹麗瑩、鄒雪梅、雷悅俐、鄔書林、廖士欽、

200元

洪進福、洪鈴雯、洪嘉謙、胡學強、范俊海、

廖幼華、廖玟斌、廖國妙、廖瓊真、廖瓊真、

王啟章、石清陽、艾貽芳、吳水塗、徐清華、

范慶賓、倪素娥、孫美升、孫淑芬、孫樂平、

熊梓檳、褚宏文、趙宇修、趙曼萍、趙麗萍、

康麗珠、陳洋鉦、陳秋英、陳慧敏、蔡秉誠、

孫麗珍、孫麗婷、徐嘉妤、徐嘉妏、殷勝田、

劉文英、劉夙玲、劉克偉、劉彤芳、劉秀媛、

盧麗香、羅紫萍、張簡媛翔

翁玉玲、翁銀芳、翁慧貞、翁燕玲、馬永康、

劉邦弘、劉芳莉、劉芙蓉、劉郁琦、劉娟伶、

高瑞月、高燕鳳、高靜宜、常 琳、張午媛、

劉娟美、劉家東、劉書豪、劉淑貞、劉連英、

120元

張永興、張玉燕、張白芬、張君儒、張秀娟、

劉瑞山、劉瑞吟、劉聖裕、劉聖耀、劉銀河、

李羿寰、李靖宣

張宗娟、張 勉、張玲玲、張茂松、張郁琳、

潘郁仁、潘郁仁、蔣靜華、蔡秀純、蔡育維、

張晉瑋、張 珣、張國源、張涵傑、張雪枝、

蔡宜勳、蔡昆泓、蔡明雅、蔡明義、蔡金麗、

100元

張順成、張瑞珍、張瑜芬、張慧敏、張慧婷、

蔡昭珠、蔡美勤、蔡夏明&賴嘉茵&蔡廷為&

張濬源、張耀方、曹麗華、梁美銀、符兆偉、

蔡淳婷、蔡國偉、蔡國偉、蔡淑敏、蔡鳳梅、

符兆偉、符湘萍、莊月環、莊素月、莊惠珺、

蔡慧真、鄭旭昇、鄭俊鴻、鄭國強、鄭惠娟、

莊智清、莊萱琳、許光政、許岳年、許書揚、

鄭裕民、鄭緯立、鄭麗玲、鄧士陞、鄧允怡、

許珮瑋、許素華、許淑靜、許逸蘭、許雅惠、

鄧立生、蕭弘清、蕭華菁、蕭鈺樺、蕭澍經、

許麗月、許麗芬、郭玉霞、郭秀貞、郭秀滿、

賴育祈、賴明福、賴盈達、賴振華、賴清哲、

郭素蘭、郭淑卿、郭惠修、郭耀宗、陳乃菁、

賴翠蓮、錢翠微、駱金興、薛瑞燕、謝志德、

陳文山、陳台運、陳正慧、陳玉淡、陳玉葉、

謝婉雯、鍾秋子、鍾秋子、鍾彥廷、鍾昱樓、

陳玉寶、陳白雪、陳吉立、陳君瑋、陳宏志、

鍾起惠、鍾瑞貞、鍾賜嬌、鞠育美、韓秀鳳、

陳秀珠、陳秀淋、陳秀鈺、陳佩棻、陳宗緯、

簡美玲、簡慧玲、顏存義、顏俊豐、顏銘鴻、

陳念祖、陳怡君、陳明珠、陳芳英、陳采詩、

顏輝煌&賴珮珍&顏孝承&顏榕佑&顏 家、

陳金葉、陳俞儜、陳冠亨、陳威任、陳柔諭、

魏一純、魏偉珍、羅文喬、羅金梅、羅義欽、

陳珍枝、陳美玲、陳美倫、陳美瑩、陳美鏡、

羅 雲、嚴允寧、蘇天賜、蘇念慈、蘇素卿、

陳香吟、陳家琳、陳素慧、陳國賢、陳堅誠、

蘇莉萍、蘇瑞德、蘇麗容、顧正琥、蔡陳秀

陳敏慧、陳清泉、陳勝基、陳惠如、陳惠貞、

絨、廖徐臺妹、陳周林華、袁楊格蓮、謝董幼

陳朝揚、陳華珍、陳瑞梅、陳裔玲、陳鈴如、

里、李汪彩棠、盧張宗蓮、朱江阿敏、羅昱承

陳麗娜、陳麗雪、陳麗鳳、陸勝慧、陶道安、

闔家、大有銀樓、阿曼玉沙龍

傅惠美、彭昇平、彭秋真、彭淑嫻、曾功銘、 曾孝文、曾奉懿、曾映鈞、曾美鳳、曾致中、 曾梅華、曾頂嘉、曾鳳宜、曾蘇銘、游亦安、

劉福相&劉怡宣、羅紫萍&羅高彩敏

王雅卿、甘 絮、任秀貞、任怡潔、任祐辰、 江美珠、吳東源、吳姿儀、李碧容、林靖汾、 施蘭鳳、陳清城、陸秀英、黃士銓、黃小俐、 黃柏翔、楊博凡、楊博宇、鄭劉濱&因美娥、 蕭天佑、賴淑芳、閻聿宸、閻聿穎、吳杜淑芬

400元 林秀珍

93


中華民國105年08月捐款資料 150,000元 董立薇、謝耀明

1,000元

600元

王友培、王秀鳳、王佳芬、王明進、王毓婉、

任秀貞、呂秀玲、李先雨、沈秉澤、汪西琳、

王懷鈞、任偉忠、印皖明、朱純益、吳上康、

昌艷屏、林桂涵、洪孟筠、洪國倫、洪梓軒、

吳文琳、吳建玲、吳錦釵&林軒秀、吳麗芳、

張雅鈴、陳金元、彭純姬、楊秀娟、劉綠瑛、

呂孝蓓、呂悅如、呂劍榮、宋俊松、宋俊松、

蘇景暉

50,000元

李文秀、李合峰、李 秀、李叔桓、李幸儀、

中華印經協會

李致穎、周 平、林文芝、林玄真、林宗材、

10,000元

林怡君、林怡君、林明毅、林惠美、林翠凰、 邵怡雅、邱 菊、姚凱林、施志忠、柯能騰、

林君穎、林清子、范雷震、鄭家逸、賴慧禎

洪如鴻、洪來春、洪昌宏、唐 銑、徐禎陽、

8,000元

桂達彥&莊桐晞&桂朗迦&陳秋燕、張三妹、

王士潔

張木樹、張秀滿、張順治、張麗華、曹育瑋、 曹晉嘉、梁純淨、梁靜芳、許岳年、許秋月、

7,000元

許梅英、許淑玲、許翠芳、許慧斕、郭俊亨、

何玲芳

陳玉貞、陳秀玲、陳昭蓉、陳映文&陳宣瑋&

5,000元 陸新進、黃美蓮

梁宇芮、陳素珍、陳惠玲、陳掌珠、陳睿鴻、 陳碧雲、彭 佾、曾致中、曾欽一、曾綺屏、 游智偉、馮淑雅、黃芳進、黃阿連、黃淑貞、

3,000元

黃潮岳、黃麗容、黃顯智、塗天和、楊培凱、

余文玉、張桂英、陳宇慷、陳宏嘉、陳慧玲、

楊程皓、楊維芬、葉帝余、葉源潔、廖玲華、

傅銘輝、楊智鈞、蔡紹禧、鐘秀珍、鐘寶釵

廖珠善、廖淑絹、廖淑絹、廖震元、熊瑞玲、 劉巡宇、劉美惠、蔡中庸、蔡明珊、蔡惠英、

2,000元

鄭永鈴、燕慧珍、蕭寶惜、賴偉銘、賴淑霞、

吳美綸、李丙登、林宜君、唐瑞梅、盛子麟、

薛美卿、謝凱琳、謝瑞祥、簡煌石、藍志恒、

陳秀毓&胡立勳、陳盛基、陳慧薰、陳麗宇、

魏叔琴、羅文華&羅國雄、蘇尹男、蘇愛婷、

莊廷樑、黃淑麗、楊月治、廖伊仁、劉淑雲、

顧正琥、閻高永淋、李陳玉珠、陳奕彰閤家、

蔣東安、賴淑霞、蘇文建、YEH YEN CHU

稷臨四季有限公司、裕圓富企業有限公司、寰

1,500元 王劍江、江玉琴、卓遵式、侯瑞華&林錦源、

力企業有公司、宇得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卓輝 有限公司、張發烈(亡者)

500元 蔡文能、蔡宜穎、林宏岳、林明煌、丁坤鎮、 丁雨晴、丁彥民、丁語蓁、于翠華、尹成志、 方仁駿、方天人&方歆寍、方天人&方歆寍、 方淳萱、方莉伶、王文玲、王文珠、王仙容、 王永森、王克仁、王宏煌、王秀貞、王俊惠& 傅文良&王為公&王宣賀、王建成、王美玉、 王茂德、王英蘭、王貞文、王雪娥、王隆洲、 王義光、王詩仁、王碧華、王碩傑、王蓉華、 王燕珠、王燕珠、王燕萍、古乃思、白水旺、 白沈明、白純菁、石永禎、任秀貞、朱育儀、 朱育儀、朱益村、朱純益、朱淑珍、朱慶瑜、 江明煌&江涂純、何阿春、何俊穎、何俊龍、 何景輝、何維孝、余叔錦、余初郎、余楊祥、 余漢民、冷天慧、吳仁氣、吳秀梅、吳秀蓮、 吳秀蘭、吳佩芸、吳季樺、吳岩弘、吳建台、 吳 玲、吳美嫈、吳惠芳、吳詠儀、吳毓華、 吳鳳玉、吳鳳萍、吳慧姬、吳慧敏、吳嬡琴、 呂素足、呂崇明、宋玉青、巫建龍、李世豪、 李永富、李玉英、李志彬、李宗玉、李明楓& 李明君&尤玉梅、李明楓&李明君&尤玉梅、 李彥承、李美照、李素華、李張紡、李淑觀、 李智煜、李雅雯、李煥榮、李榮俊、李寶彩、 李蘭生、沈亦芳、沈亦芳、沈如蘭、沈瓊姿、

楊勝發、楊 陽、賴金鳳、鍾小元、蘇育玲、

800元

周世良、周宜靜、周承杰、周昭榮、周美麗、

蘇淑娟

林湘如、劉保美

周慧玲、易麗華、昌艷屏、果榮宇、林友涵、

1,200元

740元

房麗卿、柯能騰、洪金德

李豐榮&陳裔玲

1,100元

700元

林珍貞、林紀屏、林美英、林紘瑞、林紘瑞、

呂永光、蕭秋永

彭文蓮

林清莉、林淑文、林淑芬、林淑惠、林雯惠、

林世民、林台福、林宏諭、林杏枝、林秀玲、 林秀薇、林良美、林佳縈、林佩金、林坤隆、 林坤標、林坤緯&林佳融、林坤龍、林松德、

林慈娜、林瑤玲、林碧燕、林 鳳、林德乾、

1,085元 劉善華

94

林麗玲、林 美、邵瓊珠、邱志良、邱玲美、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普賢行願品〉

邱惠敏、邱鸞嬌、金瑞芝、侯宗昌、俞秋漣、

葉淑鈺、葛文盛、詹石娥、詹東興、詹麗瑩、

200元

施秀鳳、施俊名、施麗玉、柯美霜、柯素情、

鄒雪梅、雷悅俐、廖士欽、廖幼華、廖玟斌、

王美英、王啟章、艾貽芳、吳水塗、呂美鳳&

柯麗鈴、洪光輝、洪美理、洪若娟、洪偉峰、

廖國妙、褚宏文、趙宇修、趙曼萍、趙麗萍、

林倩如、呂美鳳&林倩如、呂美鳳&林倩如、

洪掌珠、洪進福、洪楷傑、洪鈴雯、胡學強、

劉文英、劉夙玲、劉克偉、劉彤芳、劉邦弘、

徐清華、康麗珠、陳洋鉦、陳秋英、羅紫萍、

范俊海、范慶賓、倪素娥、唐小雯、孫美升、

劉芳莉、劉芙蓉、劉郁琦、劉娟伶、劉娟美、

張簡媛翔

孫淑芬、孫樂平、孫麗婷、徐嘉妤、徐嘉妏、

劉家東、劉書豪、劉淑貞、劉連英、劉瑞吟、

殷勝田、翁玉玲、翁銀芳、翁慧貞、翁燕玲、

劉瑞明、劉聖裕、劉聖耀、劉銀河、劉燕琍、

120元

馬永康、馬毓穗、高瑞月、高燕鳳、高靜宜、

潘郁仁、潘郁仁、蔣靜華、蔡秀純、蔡育維、

李羿寰、李靖宣

常 琳、張午媛、張永興、張玉燕、張白芬、

蔡宜勳、蔡昆泓、蔡明義、蔡金麗、蔡昭珠、

張君儒、張秀娟、張宗娟、張 勉、張玲玲、

蔡美勤、蔡夏明&賴嘉茵&蔡廷為&蔡淳婷、

100元

張茂松、張郁琳、張晉瑋、張 珣、張國源、

蔡國偉、蔡淑敏、蔡鳳梅、蔡慧真、鄭旭昇、

張涵傑、張雪枝、張惠俐、張順成、張瑞珍、

鄭俊鴻、鄭國強、鄭惠娟、鄭裕民、鄭緯立、

張瑜芬、張慧敏、張慧婷、張曉蓉、張濬源、

鄭麗玲、鄧士陞、鄧允怡、鄧立生、蕭弘清、

張耀方、梁美銀、符兆偉、符兆偉、符湘萍、

蕭華菁、蕭鈺樺、蕭澍經、賴育祈、賴盈達、

莊月環、莊素月、莊惠珺、莊智清、莊萱琳、

賴振華、賴清哲、賴翠蓮、錢中浩、錢翠微、

許光政、許岳年、許書揚、許珮瑋、許素華、

駱金興、謝志德、謝婉雯、鍾彥廷、鍾昱樓、

許淑靜、許逸蘭、許雅惠、許麗月、許麗芬、

鍾秋子、鍾秋子、鍾起惠、鍾瑞貞、鍾賜嬌、

郭玉霞、郭秀貞、郭秀滿、郭素蘭、郭淑卿、

鞠育美、韓秀鳳、簡慧玲、顏存義、顏俊豐、

郭惠修、郭耀宗、陳乃菁、陳文山、陳本元、

顏銘鴻、顏輝煌&賴珮珍&顏孝承&顏榕佑&

陳正慧、陳玉淡、陳玉葉、陳玉寶、陳白雪、

顏 家、魏偉珍、羅文喬、羅金梅、羅 雲、

陳吉立、陳君瑋、陳秀珠、陳秀淋、陳秀鈺、

嚴允寧、蘇天賜、蘇念慈、蘇素卿、蘇莉萍、

陳佩棻、陳宗緯、陳念祖、陳怡君、陳明珠、

蘇瑞德、蘇麗容、顧正琥、謝董幼里、盧張宗

陳芳英、陳采詩、陳金葉、陳信昌、陳俞儜、

蓮、蔡陳秀絨、廖徐臺妹、陳周林華、袁楊格

陳冠亨、陳威任、陳柔諭、陳珍枝、陳禹伸、

蓮、李汪彩棠、朱江阿敏、大有銀樓

陳美玲、陳美倫、陳美瑩、陳美鏡、陳香吟、 陳家琳、陳素慧、陳國賢、陳堅誠、陳敏慧、 陳清泉、陳勝基、陳惠如、陳惠貞、陳華珍、

甘 絮、任秀貞、任怡潔、任祐辰、江美珠、 吳東源、吳姿儀、李碧容、林靖汾、施蘭鳳、 陳清城、陸秀英、黃士銓、黃小俐、黃柏翔、 楊博凡、楊博宇、鄭劉濱&因美娥、蕭天佑、 賴淑芳、閻聿宸、閻聿穎、吳杜淑芬

400元 林秀珍、謝春園

陳瑞梅、陳裔玲、陳麗娜、陳麗雪、陳麗鳳、

300元

陸勝慧、陶昌穗、傅惠美、彭昇平、彭秋真、

朱育儀、呂美鳳&林倩如、呂美鳳&林倩如、

彭淑嫻、曾功銘、曾孝文、曾映鈞、曾美鳳、

周慧琪、洪 戎、陳美鈴、詹品豪、劉環生、

曾致中、曾梅華、曾頂嘉、曾鳳宜、曾蘇銘、

蔡秋風、顏存義

游亦安、游惠鳳、程顯宏、童小鈴、黃子芳、 黃守都、黃安堂、黃芝蘭、黃政富、黃春銘、

215元

黃津鈺、黃秋愛、黃書凰、黃素真、黃啟源、

劉福相&劉怡宣、羅紫萍&羅高彩敏

黃細旻、黃莉娜、黃富美、黃詩茹、黃種進、 黃德舜、黃錦鳳、黃瓊葵、黃麗珠、黃耀祥、 楊玉瑩、楊兆庭、楊金玉、楊沭芳、楊秋子、 楊美枝、楊雪霞、楊雯惠、楊琤茹、楊錦雲、 楊豐瑞、溫先儀、溫先慧、溫慧萍、葉俊郎、

願君長壽離病苦, 受用自在與福樂, 來世淨土願相逢, 願君修行利眾生。 ~密勒日巴尊者〈迴向文〉

95


〈了義寶藏〉

善緣解脫道 《三主要道》簡略釋文 主誦:宗喀巴大師 釋論: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著作的這部《三主 要道》的簡略釋文,將宗喀巴大師傳承自阿底峽

離心、菩提心、正見這三個法道都是不可或缺的 基礎與命脈,因此它是通屬大、小二乘的典籍。

尊者的「道次第」而整理的教法《三主要道》, 作了言簡意賅的闡釋。

同時,以含攝所有佛經內容的三士夫道次第來 說,下士夫和中士夫的道法,皆含攝在出離心之

本論中歸納了佛陀在初轉法輪時講示的「出離

中,上士夫的道法含攝在菩提心之中,而正見則

心」,以及二、三轉法輪講示的「菩提心」和「正

是三者皆必須具備的共通法門。因此,這「三主

見」的精要含義。無論是學習顯或密的教法,出

要道」也完整含括了三士夫道次第的精髓。

儀軌系列 ◆

《天法密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儀軌》

《行聖乘之道:四加行修誦儀軌》

天法儀軌:天法明就多傑 儀軌編纂:噶瑪恰美仁波切 法本編譯:比丘尼洛卓拉嫫

由實修傳承寶鬘噶瑪岡倉了悟義傳之無垢教導 編寫而成之念誦儀軌次第

關於《了義寶藏》 《了義寶藏》系列,有計劃地將古德的重要著作從藏文 原文譯成中文,並以有規劃管理的方式與大眾結緣。 為了讓法友能更直接地親近祖師大德,在翻譯上我們

免費結緣◆歡迎助印 助印方式: 銀行:新光銀行 東台北分行 金融機構代碼:103 銀行帳號:0028-10-1001627

致力於正確傳達原典文意,在編輯上我們致力於保有原典風貌,然而同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時,也希望譯文儘量符合華語思維,清楚易讀。在有限的人力下,我們

郵政劃撥:18268431

發願將珍貴的藏文典籍,尤其是許多尚未有中文譯本的大師著作,一本 本地從藏文直接翻譯成中文。 《了義寶藏》系列採免費結緣的方式流通,並且提供電子檔免費下 載。希望透過這樣的流通方式,讓更多法友共享無價的法寶。 歡迎法友助印,共同將涓滴匯聚成廣闊的福德大海。 96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請註明:助印《了義寶藏》) 網址:www.hwayue.org.tw/HY/todm 電子信箱:todm99@gmail.com / liaoyibaozang@aliyun.com(中國地區)


〈善報書摘〉

自心伏藏 ──明就仁波切365個觀心口訣 以無條件的愛,去體驗每一個當下, 不管它是快樂的或是痛苦的。 那些糾纏在日常生活中的寂寞、不安和恐懼, 你得欣然接受,才能得到自由。

好壞一切,都是最好的供養

被昏沉打敗,她嘗試了不同的方法打起精神來修 持,直到最後接受一個明顯的模式:在她昏沉修

在我三年閉關的經典中這樣寫道:「外在的世

持的同一天,她可以精神飽滿地參加派對或去看

界是供養的容器,像盛滿水果或珠寶的缽,這個

電影,即使到深夜都不想合眼。她很氣餒,自責

缽代表宇宙,水果或珠寶代表所有的眾生。供養

對修持的抗拒。似乎她認為每個階段的修持,都

的缽可以裝一切,甚至我們的煩惱也是恰當的供

要滿懷歡喜和熱情地去投入。當然,如果我們總

養。」那時候,我認為供養嗔心、妒忌、傲慢給

能那樣,就不需要生起修持的動機了。

諸佛,真是太不恭敬了,就像把一堆垃圾當生日 禮物送給你的朋友。 當我問薩傑仁波切供養煩惱的利益為何時,他

當她來找我,問道:「為什麼修持是這麼困 難?為什麼我對無意義的活動,比追求佛法更有 精力和熱情?」

說:「對於佛陀,金子和糞土沒有差別。我們作

對此沒有玄妙的解釋——因為我們在輪迴中,

供養是修持捨離執著的心,唯一有價值的是離執

就是這樣!輪迴就是一個壞習慣接著一個壞習

本身。最有效的練習是當我們在修持對厭惡和執

慣,這個壞是指我們執著於讓自己不能離苦的習

著的抓取,我們透過供養嗔心而捨離了嗔心;我

慣。輪迴是有挑戰的,但我們的人生不只是在兩

們供養我慢,就捨離了我慢。加持並不從世俗的

個極端作選擇:涅槃是好的,輪迴是壞的。現在

價值來衡量,而是從離執而生。」

我們在輪迴中,尋找著輪迴的美好,這就是為什

供養是為了離執

麼我們要作前行修持,這個修持的利益來自於我 們的真誠。

薩傑仁波切注視著我,知道我在思索著糞土和

所以,我們不只是供養珠寶、水果和所有美麗

黃金之間,令人驚異的等同性。接著他輕聲說道:

奇妙的事物,我告訴這個學生:「供養你的抗

「佛陀擁有一切!他不需要從我們這裡得到什

拒,供養你的昏沉和迷惑,供養你對派對和電影

麼,我們的供養不會使他富有或對他有任何增益,

的喜愛。如果你把這個喜愛標注為『無明』,沒

那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能給佛陀增添任何事物,我

問題!那就供養你的無明。」

們也不是為了討好佛陀,供養完全是為了離執。」 我有位學生開始修持前行時熱情充沛,但後來

如果我們認識出自己的煩惱,還有比這更好的 供養嗎?(本文摘自《自心伏藏》

(9月1日由眾生文化出版,定價290元,請洽各大書局、因果福利社)


化育道場暨化育書院

2016年 11 12 2017年 1 月份行事曆 一

7

1 十一月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上師相應法」閉關 「上師相應法」閉關 「上師相應法」閉關 堪布拉布教授 堪布拉布教授 堪布拉布教授

14

15

16

17

18

21

22

23

24

25

19

20

26

27

空性禪修「無我」課程 空性禪修「無我」課程 地點:台中 地點:台中

28

29

30

1 十二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9

30

31

1

26

27 金剛乘修持閉關 措尼仁波切教授

28 金剛乘修持閉關 措尼仁波切教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預告

一月

金剛乘修持閉關 措尼仁波切教授

◎11/11~11/13 「上師相應法」閉關,堪布拉布教授 ◎12/26~12/28 金剛乘修持閉關,措尼仁波切教授

化育書院

◎11/26~11/27 空性禪修「無我」課程 地點:台中

非賣品‧歡迎助印

國 內 郵 資 已 付 板橋郵局許可證 板橋字第1749號 雜 誌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