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gher Diploma in Fine Art Graduate Showcase 2017 藝術高級文憑畢業創作展 2017

Page 1


目錄

藝術高級文憑 - 陶藝

藝術高級文憑 - 繪畫

藝術高級文憑 - 攝影

藝術高級文憑 - 雕塑

鳴 謝 統籌委員會名單

香港藝術學院的藝術高級文憑畢業創作展,是展示同學於主修科的學習成果,而今 屆的主題為《悟》。同學們告訴我,希望以此主題表達的意思有二。一,從字形來 說 ,「悟」字由「吾」及「 心」(忄)兩部分組成,而藝術創作在他們心裡的其中一 個意義,正是「吾心之表 達」。二,同學們希望以此字寄語自己,在畢業後的創作 路上,能一步步從人生中「學習」和「領 悟」,讓自己慢慢趨向圓滿成熟,像由半 月變成滿月一樣。

這主題頗有意思,也引起了我一些思考:究竟這個「 悟」,需要後天學習或別人啟 發,還是能自然自悟?

「以指示月」是佛家常用的比喻,指要看月亮的人不知道月亮的樣子,也不知道月亮 的位置,因此需要別人用手把月亮指給他看。從這個比喻看來,確實有部分人需要別 人啟發而悟。比較常見的方式是看書自學,以前人作老師;也可以跟隨師傅或到學院 學習等。

這又引申到另一個學習上的弔詭問題,可能大家也有過類似經驗:如果過於跟隨老師 或前人的方法,就好像沒了自我;但若沒有老師的指導,又好像不太容易憑空悟出真 正的義理。如依「以指示月」的比喻,月亮喻義理,手指是語言、符號、方法等,則 此喻提醒我們別把焦點放在「 指」,而應放在「月 亮」。很多時大家就是把重點錯放 在老師的語言、符號或方法上,不自覺地跟隨,埋沒了自我。如果能把握義理所在, 那麼是不是用老師所教的方法也不太重要了吧。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傳張 無忌太極劍時,就是要他看了所有招數後,又忘掉所有招數。要傳他的其實是「劍 意」,而非「劍 招」。

若再作深入討論,在現實當中 ,「指」和「月」又豈能夠輕易分開?創一套自家方法 又談可容易?如依我之見,可試另一入路,即把所學的東西「內在 化」,中國人稱之

謂「工 夫」。通過不斷的自我奮鬥,包括不斷反思、努力練習等方法,超越、提升及 內在化所學的知識和技巧。舉個例: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走 路」,大家兒時也必經

過學走路的階段,不斷的嘗試、練習,經歷無數次跌倒,一番工夫之後才學會走路。

當大家懂得走路後,就不用在踏出每步前先在腦內思考一次走路的方法,經過反覆練 習和應用,大家已經將走路的方法和技巧內在化,甚至還能把「走路」超越與提升為 「跑步」。

當然,我並非排除「悟」能夠自然自悟 。「自悟」涉及天才,是天生的,只能靠自 己, 旁人沒法參與或幫忙,故較難討論。其實「先天自悟」與「後天而悟」並不二 元對立,生命中很多事情是要結合兩者。從唐君毅先生對「生命」二字的詮釋可看出 一點端倪 :「生命之生,乃指由未生而生,命則指既生而向于更生... 今合生命為一 名,要在言生命之為一生而更生之一次歷程。」

藝術是生命歷程的其中一環,學習藝術是生命的學問,在此祝福所有畢業同學在不同 階段的藝術路上也可以繼續抱有熱情,不對生命麻木,能各有所悟,朝著「滿月」努 力奮鬥。

藝術高級文憑 Higher Diploma in Fine Art

何鎮宇

藝術高級文憑課程統籌 香港藝術學院

陳嘉馨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 不移。」《莊子·外雜·秋水篇》

萬物自化,並無什麼他力促使,乃是各自有本 有則。當我們了解月亮依循週期改變,從今夜 新月替換到下一輪新月,就會知道一切都是順 應著規律更迭,什麼都是無常,什麼都是相對 的。

世界無常,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就正如我們

一樣。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對於自身該如何進 行定位?我們應如何面對當下?對於未來又如 何創造更多可能?對我們三十多位藝術高級文 憑的應屆畢業生(分別主修繪畫、陶藝、攝影 及雕塑)來說,只有繼續往前走,不遺餘力地 追求和探索前方的未知,答案就會在走的每步 中一一呈現。悟?前路漫漫,我們仍在路上。

CHAN Crystal Ka Hing
無題 關於生活。

LAM Yan Tung Bonnie

 用不同的泥混合會融化的瓷

泥、瓷 I 2016

 用泥條結合會融化的瓷

泥條、瓷 I 2016

LEE Yan Kiu 李茵蕎

每個繩結包含著不同的情感,或許是記事、希望、 愛、恨、絕望、甚至是自殺。當用陶瓷展示時,它 似是打破它原本的功能意義,同時又以混合不同的 元素令它產生新的形態以及讓人感到不適的糾葛、 不安。

魚化石

給魚化石做人工呼吸,呼出一口紊亂的氣, 泅游屍體自此嘀咕自語,道起生前細故。

 日常一 I 2016

 日常二 I 2016

 日常三 I 2016

LO Man Sze

POON Tiffany

白瓷與光

與陶瓷相處了一段時間,感受到 每一款陶泥也有自己的個性,有 溫柔的也有強硬的。而當中最吸 引我的是白瓷。白瓷本身能藏有 不同的故事,而透出的光可以把 隱藏的故事呈現出來。這對組合 除了令我在創作的過程中有前所 未有的挑戰,同時也令我回憶起 小時候睡時,有燈光陪伴著的那 份安全感。

我們分門別類,自然就聚在一起了。

聚 陶瓷 I 2017

屈鍵晴

WAT Kin Ching

當藍曬過程成為陶瓷的一種燒製方式 藍曬,一種古老的顯影方法;需要紫外光照射,才能夠 得到影像。利用紫外光照射的經過,就像一次燒製過 程。我嘗試把陶瓷和藍曬結合,令陶瓷產生一種新的 燒法。

YEUNG Ching Tung

CHAN Sze Lai

Ceramics is not just dishes, cups, bowls and plates to me, with your imagination, it can be very fun and flexible. What if I put ready-made ceramics objects and self-made ceramics items together? Anything fun will happen if i double-firing them? I tend to combine things that looks like they have zero connection, that’s how a “masterpiece” is done sometimes!

 Glass Testing

 Mermaid twins dive into the coffee cup Mixed Media I 2017

 Mermaild Tails Mixed Media I 2017

東一塊 西一塊 留給我的 都是白色的 記憶

這一種的白,像 是在 記錄了我那被浪偷走 的記憶。

一部份的白 50 x 60cm 油畫布本 I 2016  另 一部份的白 60 x 100cm 油畫布本 I 2017

陳穎彤

CHAN Wing Tung

周鈞朗

CHAU Kwan Long

 幻象

拼貼 I 2016

 無題 拼貼 I 2016

 幻想 拼貼 I 2016

拼貼

離不開,不變的循環,都一樣。

以野生動物的關係為題,從中領悟並開 始

嘗試將獵物與捕獵者加以想像,合併,

排列,表達到最後所有物件的結果都會一 樣的想法。

登陸佛陀 Landing on the Buddha 以本地和外地的街頭塗鴉利用拼貼創作﹐ 設計出另類的城市面貌。

當中也加入了對天空、宇宙、神秘領域的聯想。

 登陸佛陀

拼貼 I 2017

 自畫像 拼貼 I 2017

鍾敏怡

CHUNG Man Yi

看。慣 每個人都有各自日常的習慣,有作息的習慣、行路的習慣,甚至 呼吸也各有不 同的習慣,只是人太容易將它習以為常, 化之為 無,不留意。我卻藉此重新細味我的習慣,再透過畫筆畫出我日 常跑步的習慣、我跑步時看見的習慣和當中看見令我目不轉睛, 既興奮又尷尬的情境,都呈現出來。

無題 鉛筆紙本 I 2017

方懿德

FONG Yee Tak

不只是四方形 50 x 50cm I 鉛筆紙本 I 2017

100 x 100cm I 塑膠彩布本 I 2017 電梯 66 x 66cm I 鉛筆紙本 I 2017

有些不斷地重複的圖案 總是隱藏在我們的生活中, 身上的衣服、家裡的牆紙和地板等。

然而我們甚少留意或仔細地研究它們, 只從視覺效果方面作考慮。

但當仔細地研究, 可能會找到隱藏著的趣味。

HON Joshua Shing Ho

獅子山精神(未完成)

獅子山精神是香港人的核心拼搏精神,但

是當今卻成為掣肘香港人精神的利器,傳

統價值慢慢扭曲,獅子山精神已經變得不 入流,如今我們能擁抱的可能只剩下一些 很微細、很模糊的東西。

50 x 35cm I 塑膠彩布本 I 2017

消費自我(未完成)

超級市場是一個有趣的環境,每一刻都發 生一些事情。熟食工人不斷包裝食物,如 一個大量製造的生態鏈般產生消費物,不 知不覺自己也成為生態鏈的一環。工人是 可被取代的,是行業的消費勞工,對於工

人自己會是怎樣看?我們對於自己又是怎 樣看?

55.8 x 38cm I 鉛筆紙本 I 2017

思考和等待

漫無目的的思考和等待就像放空的狀態, 但是換一個角度卻像是游魂的狀態,這是 活在當下或是胡思亂想?其實哪一個都沒

有所謂,因為我快要變成社會上的雙失青 年,放空和游魂在廢青面前都是一樣。

18.8 x 14.8cm I 炭筆紙本 I 2017

林嘉儀

LAM Ka Yee Miki

流 40 x 50cm I 油畫布本 I 2017 流於表面的

無題一 50 x 40cm I 油畫布本 I 2017 不是風景

只是日常 102 x 33cm I 油畫布本 I 2017

廖子誼

LIU Tsz Yi

這些靜物畫反映了大都市文化和現代都市人

的日常生活。靜物畫中的主題是畫家每天食 用的物品,而且它們隨手就可從超市或便利 商店取得。

這些食物之間存在著微妙的互補關係,例如 是酒精和魚油丸、咖啡與歸脾丸、香煙及白 鳳丸。這種互補關係取自於畫家在過量的壓 力下希望得到放鬆的心情,亦反映了進食已 經不再是滿足口腹之欲而是成為了現代人在 精神上的抒發和釋放。

在科技與運輸愈來愈進步時,現代人有著過 量的選擇、工作和壓力,在過量一體化的世 界舞台上競爭著,我們或許已不在意我們能 選取或是得到什麼,只是從下意識的吞吐下 得到精神上釋放。

藥丸 一組三幅 各30 x 40cm I 塑膠彩 I 2016

回帶

記憶其實可以隨時回帶, 回到自己最快樂的那段時 光,並留在那裡。但最難 得的不是回到當時,而是 把當時的快樂的感覺保留 到現在,把回憶的事件當 作是老朋友,有空聚一聚, 又會再次感到快樂。

 1996

水彩 I 2016

七彩毛巾 油畫布本 I 2016

SATYAVER Angel 施靖儀

“Art is the concrete representation of our most subtle feelings. My Paintings are not about what is seen. They are about what is known forever in the mind”

Understanding the hidden aspect of life, finding the inner force behind every day seeing and expressing it with own strength and emotion is becoming my purpose as an artist.

My work is not about depicting the life reality, the living objects. Here, as an art student, the path for me is to know, to understand and to explore the way of seeing it.

It can begins with a simple sketch of wine bottle and glasses on the shelf. Seeing beyond the objects, destructing its form and reconstructing new organic forms are the most intriguing experience and experiment in my study. And, it continues.

人們往往只會看見最表面的事物 卻忘記了所有人的起源都是一樣的

Untitled Acrylic on canvas I 2017

蕭巧明

SHIU Hau Ming

外出時總會向上看,尋找天空, 尋找城市的痕跡,尋找我的空間。

 上 ...

38 x 47.5cm I 鉛筆紙本 I 2016

 無題一

30.5 x 40.6cm I 塑膠彩布本 I 2017

TAN Wei Li 陳偉莉

My love for bridges and lego are seen in this graduation project as my idea of creating and connecting my art pieces together. Bridges connect the islands together and lego build and create an object out of imagination. As I grew and experimented more, other possibilities of creating came up such as form, structure and perspective. I created something that was more than the initial concept. The journey comes as the process of everything coming together.

 The Journey  Mixed Media

黃穎姿

WONG Wing Tsz Carol

Daydream 夢鄉

回憶

說你是我的化身 ,

我決意重新審視你 ,

抽絲剝繭 ,

你的愛好 , 你的朋友 ,

你的足跡 , 我一一去了解 ,

直至完全明白你的所有。

 Leave me alone

40 X 50cm I 塑膠彩布本 I 2017

 Missing

29.7 x 42cm I 塑膠彩布本 I 2017

姚冬穎

YIU Tung Wing

慢漫遊

身軀漫無目的地隨著城市的慢軌道走,路牌如箭一 般飛過,白色的魚在石海濺起陣陣細浪。剎那間, 發覺沿路那個不慌、不忙、不亂的,可以是我。

袁善盈

YUEN

Joyce

朱紫維

CHU Zi Wei

 香港的世俗生活(1)

 香港的世俗生活(2)

 香港的世俗生活(3)

香港的世俗生活 透過觀察,嘗試表現出不同人的日常活

動和姿勢。透過繪畫可以讓那刻的時光 停下來,再一次靜心觀看一個人在城中 獨處丶與別人之間的相處,以及周遭的 氣氛。

無題

攝影和繪畫之間一直存在著很多矛盾,而我認為它們並不是對立的。

我嘗試在作品中把攝影和繪畫融合而又帶有張力。曬藍法物料跟繪畫 用顏料在控制顏色深淺方面大有不同。一般顏料能夠輕易在紙上做到 深淺色和層次分明,但曬藍法一次只能在一個塗層上做一隻色。因此, 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把不同濃度的曬藍法物料分開,進行多次曝光。這 過程與日本浮世繪版畫做法很相似,故決定以浮世繪作為參考,淡淡 然展示出現今香港人的「衣食住行」。

無題一 曬藍法、墨紙本 I 2017

林煒昇

LAM Wai Sing

褪色的夢

凝滯的生活

加一茶匙的夢

味道變成回憶

過去的你 每天品味甜夢

現在的你 每天灌進清水

一切隨水溶掉

時空留住了褪色的你

卻溜走了閃爍的夢

一切隨遇而安?

褪色的夢 I 數碼攝影

 f/4, 1/640s, iso-800 I 2017

 f/8, 1/13s, iso-800 I 2017

 f/8, 1/3s, iso-800 I 2017

吳啟峰

NG Kai Fung

深夜的寂靜

時間在凝固

窗外的景象過於真實而絕對 那些熟悉而親切的空間也變得虛假

 窗.景 二 數碼攝影

「現在當我說『我 』 時,似乎很空洞,我被遺忘,所以再也無法很好地感覺自己。

殘留在我身上的全部真實只是存在 , 感覺自己存在的存在。」

潘秀敏

POON Sau Man

霧色 (PM2.5)

透過眺望遠山,憶起小時常在山頂觀察前方深圳的景色,邊界 清晰可見。當十多年後回到山頂重新確認風景,記憶中風景的 原貌就只剩下霧色縈繞,霧模糊了邊界,邊界吹進了霧。霧色 觀測永遠不會完結。

TO Kai On Benny 陶啟安

觀測 數碼攝影 I 2017

 無題三 數碼攝影 I 2017

 無題二 數碼攝影 I 2017

魚是人類早期從事漁獵生產活動時,必然會接觸到的生物。漁獲的豐富, 顯示人們生活的富足,族群生存與繁衍的保障,魚在一些文化中曾經是神 或是宗教的符號。

人也可能因為娛樂、想要進行水族飼養或是在水族館展示而捕魚或釣魚。

黃浩賢

WONG Ho Yin

 梯(一)

數碼攝影 I 2017

 梯(二)

數碼攝影 I 2017

黑白

當黑白相片被鼓吹成為一種

風氣的時候,你能否拿出一 張內容只有黑、白、灰的照

片,然後說一句:「這是一 張彩色照片。」

張碧霄

ZHANG Bixiao

鏡花緣

掃描儀不止是保存數碼副本的工具,它有其獨特的鏡像世界 機緣之下,花鳥魚蟲,大千世界 自然界在虛擬的影像界裏 有時超乎真實有時又充滿了幻想

鏡花緣(01)

數碼掃描 I 2017

鏡花緣(02)

數碼掃描 I 2017

何兆川

HO Siu Chuen

未知生物

它們看似恐怖,但與 它們相處久了,

就會發現它們的可愛,低下頭卻是它們的屍體。 人們往往就被自己的雙眼矇騙,然後信以為真, 卻沒有加以思考,固步自封。 36

 未知生物表皮

 未知生物(錄像截圖)

30秒 I 錄像 I 2017

藍曉恩

LAM Hiu Yan

 無言的對話

雕塑 I 白蠟 I 2017

 互相交織著

雕塑 I 白蠟 I 2017

 時間的凝聚與流動

雕塑 I 白蠟、黃蠟、皂基 I 2017

「徒勞無功」的無功,存在嗎?徒勞的過程也算是無功嗎?

然而我透過不停地消耗物件的過程,嘗試達到所謂的徒勞。

物件的狀態在過程間轉化,加上「時間」的參與,最後表面 上看似的「無功」,在細心的觀察下,透過剩下的痕跡和微

細的變化便會察覺到其實一切皆是有意義。

LIU Man Chun 廖珉璡

 以黃石膏為鎖的模

 以黃石膏為鎖鑰的模

 由錫鑄成的鎖鑰

曾屬於自己的地方,隨時間流逝會出現轉變 擁有不是永恆 。

翁振傑

YUNG Chun Kit

香港藝術學院導師

陳軒明博士

陳曉筠

陳嘉麗

陳翹康

鄭靜儀

鄭怡敏

張士宗

張煒詩

程展緯

祝雅妍

香建峰

何鎮宇

黎健強博士

林志光

林嵐

李世莊博士

梁文豪

盧文謙

馬 琼 珠

潘輝煌

岑允逸

蘇慶強

鄧惠儀

曾敏富

黃覺新

黃麗貞

楊靜儀

香港藝術學院相關部門

課程行政

傳訊及發展

院務

統籌委員會名單

藝術高級文憑

主席

屈鍵晴

副主席

何兆川

其他委員

朱紫維

方懿德

潘秀敏

陶筠

姚冬穎

翁振傑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