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聲》第七期:疫勢

Page 1

面對疫情肆虐, 唯有堅持, 方可扭轉逆勢。

第 7 期 9 月號

07

《聞聲》


01 02

時代狹縫游離的性工作者 ── 從性工作者訪談看性 / 別政治與疫情的壓逼

歷盡香港五十載的香港人

03

疫症時代下的莘莘學子

04

疫戰中被遺忘的照顧者


自疫情爆發之際,我們的生活彷 彿倏忽之間蒙上了陰影,以往習 以為常的生活模式被徹底顛覆, 社會發展乃至全球經濟均受重 擊。生活在疫症的陰霾之下,每 一步都顯得如履薄冰,但疫情肆 虐已一年有餘,不甘故步自封的 我們早已重新出發,砥礪前行, 戰戰兢兢地適應著疫情之下的全 新面貌。 是期《聞聲》以「疫勢」為題, 紀錄社會上不同領域的人在這疫 症時代下與疫情共存的故事。疫 情之下,我們或許顯得渺小、脆 弱,但放棄從不是其中選擇,唯 有堅持不渝,方可在這場疫戰中 扭轉逆勢。



──從性工作者訪談看性性 別 / 政治與疫情的壓逼

時代狹縫游離的性工作者

01


文 / 陳諾諺


夏天的油麻地碧街總是悶熱。店舖鐵閘軋軋作 響,遊人熙來攘往。她依舊束著髮髻,穿碎花 紅裙,趿高跟鞋。疫情下,她更要戴上口罩, 在翳焗的天氣下佇在街上等待顧客。我們走過 去,告訴她希望通過訪談探討疫情對性工作者 的影響及性 / 別政治,她爽快答應了。

疫情是入行的最大原因 「你當了性工作者多久?」出乎意料的是,她 只是入行了三個月。更沒想到的是,她當性工 作者的原因與疫情有關。她雙眼凝定地道:「事 實上我做過不同工種,曾在酒樓當清潔工,亦 曾於 7-11 便利店工作。但疫情下面對失業問 題,姊妹介紹我參與性工作行列,所以便選擇 入行。」疫情下,公司和商店因經濟受挫而紛 紛裁員;根據 2021 年 3 月政府新聞網的報導, 失業率頓升至 7.2%。因此,她只能成為性工 7.2% 作者,以應付日常開支,譬如交租、養活尚年 幼的子女等。

性階層:內環與外環 圖片來源: 蓋兒 ‧ 魯賓《關於性的思考:性政治學的激進筆記》

工作背後:歧視和辱罵

疫情下的挑戰

入行後,她曾面對不少調侃。「陌生人會在街 上指著我和其他性工作者大罵,指責我們不守 婦道。」她邊撥弄頭髮邊說。從這句話中我們 可以看見中國傳統文化與父權思想對性工作 者的壓逼。中國儒家文化有「三從四德」的 說法,女性要保持貞潔,性工作者不合傳統 女性的標準。另外,性工作者在父權架構下 屬低下階層。美國著名性別學家蓋兒 ‧ 魯賓 (Gayle Rubin)於 1979 年提出的性階層(Sex Hierarchy)模型裡,性分為「好的性」(Good Sex)與「壞的性」(Bad Sex):「好的性」 是指異性戀、婚內、一對一、生殖和非商業的 性;「壞的性」則包括商業的性、同性戀、色 情及戀物物品等,意味著性工作者要背負「壞 性工作者要背負「壞 的性」的原罪。 的性」的原罪

除了面對歧視,疫情下性工作者更要面對染病 的恐懼。她告訴我們染病是她最大的恐懼,因 她每天須與顧客近距離接觸,必會加速細菌傳 播。面對此挑戰,她的做法是:「我會在樓下 與顧客商討,若不戴口罩性交便不能有性交 易;如果他們不將就,就乾脆不作性交易了。」 此外,她長期戴上口罩,頻頻以消毒酒精搓 手,亦會定期接受檢測,以防染病。

當像她這樣的女性踰越權力劃下的性別邊界, 語言自會結網攫住她的肉身,被人攤分,剩餘 的光影被世界壓碎。但她並沒有對這些言論耿 耿於懷。「我只會把別人的嘲笑視作嘈雜的歌 聲。」說這話時,她緊握雙手,雙眼閃過一絲 的凝定。或許,這就是她對父權制度微小卻有 力的反抗。


另一挑戰是生計問題。疫情下願意作性交易的 顧客大減,收入也隨之以降。我們邀請她以 1 - 10 的尺度評估疫情對生計的影響,她給了 8 分,可見疫情對她的打擊。「性工作者的收 入很不穩定,每個月我通常只賺得 20000 元, 但月租卻達 8000 元。」她有申請政府的關愛 基金,但只有 4500 元。問她如何應對經濟困 難,她俯首,嘆了口氣:「可以怎樣呢?繼續 做,見步行步就是了。」短句裡摻雜著無奈與 嘆息,這些情緒彷彿是疫症時代的剩餘物。 走後,我從對街看她仰首,手放著手提包上, 旁邊的小巷也站著兩位性工作者,她們同樣抬 起頭,抽煙,煙頭閃著一絲火光。在艱難時代 裡,作為香港人,我們要做的,並不是站在道 德高地,向性工作者寄予廉價的同情,傾注個 人的慾望;而是細心聆聽她們的聲音,接近她 而是細心聆聽她們的聲音,接近她 們的生命,尊重她們的選擇。 們的生命,尊重她們的選擇


歷盡香港五十載的香港人

02


文 / 馬焯禮


「疫情以嚟,都影響咗生意有六成 ......」從重 慶大廈的大門直走,穿過幾條樓梯,便會看 到座落在大廈一角的印度餐廳。店主 Jacky 從 印度來港已整整 51 年,從他一口流利的廣東 話也能得知。我們於近幾年來經歷的,店主 Jacky 也一同經歷。

可幸的是有危便有機 有危便有機,Jacky 表示疫情開始邇 來,雖外國遊客減少,但香港居民到訪重慶大 廈的次數卻不減反增。以往重慶大廈多為香港 的旅遊地點,較少本地遊客到訪,但正正因為 疫情,令 Jacky 等商戶店主開始著眼於本地旅 遊的發展。只要上網搜尋,各式各樣的重慶大 廈本地團馬上映入眼簾。「一個食過,介紹其 他人嚟食,嚟下嚟下就旺返。」Jacky 和其他 店主一樣,努力掙扎求存,盼在香港市民中建 盼在香港市民中建 立口碑,盡力維持生意。 立口碑,盡力維持生意

政府防疫措施

重慶大廈建於 1961 年,當時於尖沙嘴區中算 是比較新式的樓宇。到 70 至 80 年代,不少少 數族裔人士開始進駐,令重慶大廈多了充滿異 國風情的商店和食肆。近年來,重慶大廈慢慢 變成少數族裔人士在香港的標誌,更成為無數 外國遊客到訪香港時定必到訪的旅遊熱點。

外地遊客減少 生意模式微調 過去一年疫情襲港,各國為保障國民安全,相 繼「封關」,市民未能外出旅遊固然傷心,但 對於經歷完社會運動的香港來說,零售業更是 步入寒冬。根據店主 Jacky 所述,重慶大廈以 往大多靠旅客到訪消費作經濟支柱,但疫情之 下,各地對外國旅客設立了各樣限制,香港亦 然,訪港旅客因而大幅減少,到訪重慶大廈的 外國旅客自然亦隨之減少,令重慶大廈裏的商 戶收入大減,面臨經營困難。

然而,疫情之下,要建立本地市民的生意並非 易事。於 2021 年初,尖沙嘴成為「疫區」, 政府多次強制圍封確診者所居住的大廈,重慶 大廈亦無可幸免。這間接減退不少本地居民到 訪的意欲。除了強制圍封及檢測外,政府為控 制疫情選擇向食肆和不同娛樂場所「開刀」, 訂立不同防疫措施,包括限制餐廳可容納的人 數,疫情較嚴重時政府更下令禁止堂食,食客 人數大減,對全港零售業及食肆影響極大,更 莫說位於尖沙嘴區的重慶大廈。


Jacky 亦表示政府的防疫措施對其生意影響頗 大,「連坐嘅人數都少咗,梗係會影響生意!」 不同防疫措施的成立理所當然會有其原因,社 會的各個界別都有責任為香港的公共衛生出一 分力。反之,政府亦同樣有責任於疫情這個艱 難的時候支持商戶及其他組織,如政府於 2020 年共推出兩期「保就業」措施,只要公司僱主 保證於接受補貼期間不會裁員,便可以接受 為期兩次的資助。對於這些疫情下的資助, Jacky 表示支持,亦認為此舉有效支持餐廳的 運作,同時保障員工的權益,減少被裁員的機 會。由此可見,疫情的確衝擊著不同行業,而 政府亦有責任向不同產業提供援助。

學會與疫情共存 疫情於全球肆虐已久,出門戴口罩、減少大型 聚會等這些「新常態」彷佛已見怪不怪。我們 星斗市民固然要學習如何在此常態中生存,商 業世界亦然,無論是少數族裔的餐廳,百年老 店,或是連鎖超級市場,都在掙扎求存。

過去數年,不同事情彷彿將我們拉近,但又突 然拉遠。疫情至今已過一年有餘,各國疫情仍 未算穩定,Jacky 寄語香港政府需要更用心把 香港政府需要更用心把 關疫情,讓生活回復正常。但願疫情能早日結 關疫情,讓生活回復正常 束,有一天我們都能夠除罩相見。不怕困難, 束,有一天我們都能夠除罩相見。 不怕困難, 堅持到底,也許這就是我們都有的「香港精 神」。


疫症時代下的莘莘學子

03


文 / 林倩茹


站在學校的中央,有別於記憶之中,校園顯得 格外的寧靜,原因無他──疫情之下學校只能 維持半天的實體課,學生們大多都歸家了。沿 著梯拾級而上,我們來到社工室的門前,推門 而進,映入眼簾的是一位留著幹練短髮,笑容 滿面的女士。她是明愛的其中一位學校社會工 作員——林巧玉女士,學生們大多都親暱地稱 她為 Jackie。

Jackie 指出同學在考試前或復課後尤其容易對 課業產生焦慮,擔心自己的學業成績達不到預 期,更會出現手震、頭痛和失眠等徵狀,而在 家時間增加令他們與父母的磨擦增加,進一步 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態。再者,在家上課和社交 隔離措施剝削了與朋輩相處的機會,缺乏學校 的群體活動,例如朗誦比賽、運動比賽和秋季 旅行等,不少同學因而感到情緒低落,人與人 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越見疏離。 之間的關係越見疏離

香港學生的課業向來繁重,其學習壓力在實行 網上教學的情況下更甚,這場本以為短暫、卻 持續了一年多的的疫情讓本為權宜之計的網上 學習恆常化,伴隨而來的隱憂逐漸浮現——學 學 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問題進一步加劇,成為了 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問題進一步加劇 不可忽視的影響。

在預防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社 工在當中扮演著甚麼角色?

世紀疫症對當代學生的影響:不只是學 習,更甚的是精神及心理健康 一場尚未渡過的世紀疫症,改變了所有人的生 活節奏和習慣,尤其是一眾老師和莘莘學子。 為了讓教學進度如常,學校裡的老師紛紛拿起 電子器材,或直播課堂內容,或製作教學影片; 另一邊廂,學生們的學習也顛覆了過去認知的 面授課堂,只要打開電腦,便能夠吸收知識。 「這聽起來很美好吧?學生安坐家中,便能夠 吸收知識,前提是高度自律。但是你們作為學 生,一定知道網上學習的困難和影響吧。」 「不少人著眼的大多只是停留於:網上學習令 學習互動性下降,學生專注力不足,繼而影響 學習表現和成績,可是實際情況遠不止如此簡 單。最顯而易見的,莫過於健康問題:長時間 對著電子熒幕,不少學生的近視都大幅加深; 不用上實體課,大多學生會因此而較晚入睡, 打亂作息時間。最不容忽視的,也是讓我最擔 最不容忽視的,也是讓我最擔 心的便是他們的精神健康和情緒問題。」 心的便是他們的精神健康和情緒問題。

大多數學生,當談到駐校社工,總是感到格外 的陌生,Jackie 十分認同:「大多數學生甚至 家長,都抱著『有問題才找社工 有問題才找社工』的刻板印 象,其實不盡然。在『一校兩社工』的政策實 行後,駐校社工能夠關注更多學生,所以我們 的致力去扭轉這個刻板印象,主動去接觸更多 同學,除了是著手解決一些學生個案,更希望 的是及早發現或預防問題。」她強調社工的職 她強調社工的職 責是「以人為本」,重視心靈上的交流。 責是「以人為本」,重視心靈上的交流


圖中的地方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是 Jackie 在學校辦公的地方。在課餘的時間,這裡便成 為了心靈休息室,同學能夠來這裡放鬆、談 天、吃茶點、做瑜伽等。不少同學因而和她變 得熟絡,遇到困難時都會來找她傾訴。此外, 為了拉近和同學的距離,她不時會到課室和同 學談天;在停課期間,甚至會主動約一些同學 外出,或舉辦一些烹飪、咖啡拉花、瑜伽班等, 讓學生在停課期間依然能夠與朋輩有一定的交 往。

這場疫症雖然為社會帶來了許多的不幸及不 便,但某程度上卻鼓勵社會反思現時的教育制 度。香港學生在高壓的學習氣氛下,往往潛移 默化地形成了「求學只是求分數」的的心態, 但是在疫情之下,大多數學校的評核方式由以 往的考試成績,變成以平時課堂表現和課業成 績作評定,或許評核多元化有助減輕學生的學 習壓力和戒除「臨急抱佛腳」的考試心態,進 而提高對學習的興趣。 除此之外,疫情促使了師生學會運用網上平台 和電子資源進行教學,推動教育數碼化。在不 久的將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和師生的接受程 度提高,混合模式或許能成為教育的大趨勢。 透過充分運用實體課和網上學習兩種模式的優 勢,學生也許可以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 學生也許可以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 擺脫填鴨式學習的弊病。 擺脫填鴨式學習的弊病

這是絕望之冬,也是希望之春。

至於學生學習方面,Jackie 表示學校及駐校社 工的所屬機構都會提供一定的資源,以協助那 些因為疫情而跟不上學習進度的同學,如提供 單對單或小班形式的課業輔導,讓同學能夠掌 握基本的課業內容,重拾對學習的興趣和自 信。除此之外,社工亦需要擔當協調的角色, 以調節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加強雙方的溝通, 以改善關係。

疫情下的新常態:反思和新思維 在「停課不停學」的目標下,網上學習已成為 了學生的生活常態。疫情似乎隨著踏入 2021 年的下半年而開始有所緩和,但這場疫症為學 生帶來的問題,並不會因為復課而迎刃而解, 而是逐漸浮現。回想過去數波疫症減退時,政 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點往往投放在復課的日 期、復課的防疫措施或公開試安排,但在如今 第四波疫情已相對緩和,不少市民已經接種疫 苗的情況下,社會、政府、學校及家長應該對 社會、政府、學校及家長應該對 學生的心理健康多加關注及提供支援。 學生的心理健康多加關注及提供支援


疫戰中被遺忘的照顧者

04


文 / 陳鐥洇

圖片來源:《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


「佢哋要走嘅路比其他人嘅曲折,無論過程幾 咁辛苦,始終要陪佢地一齊去成長。」 瞳瞳、悠悠媽媽除了是一位全職媽媽之外,更 肩負著「照顧者」這個身分。現年 8 歲的瞳瞳 和悠悠是一對雙胞胎,她們的幼年時期與其他 小朋友無異,同樣無憂無慮,同樣充滿了歡聲 笑語,但問題卻在她們升上小一之際猛然浮出 了水面。「幼稚園嘅時候冇人察覺到有任何唔 妥,到咗一年級先發覺佢哋上堂咩都唔明,手 冊又寫唔到,功課又唔識做。每隻字都要逐啲 逐啲去睇同埋寫,但寫出嚟嘅字就好似甲骨文 咁難以閱讀。」瞳瞳、悠悠在學習能力方面的 極大落差, 令瞳瞳、悠悠媽媽頓感手足無措, 而她們及後經檢查後確診患有自閉症(ASD) 和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AD/HD)。

疫情影響 SEN 小朋友身心發展 問及疫情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小朋友 帶來甚麼影響時,瞳瞳、悠悠媽媽表示自從學 校宣布停課開始,小朋友的職業治療、言語治 療等恆常訓練全都被迫暫停或延期。本以為事 情會隨著疫情逐漸緩和而重回正軌,然而復課 不久後教育局又因疫情惡化而數度暫停面授課 堂。「學校打電話嚟約言語治療嘅時間,但一 停課就要取消,總之點都上唔到。」捉摸不定 捉摸不定 的復課安排令瞳瞳、悠悠媽媽深感無所適從, 而遙遙無期的恆常訓練也有機會令 SEN 小朋 友的病況倒退。 另一方面,學校因疫情而改為網上學習,長時 間留在家中,徹底打亂了 徹底打亂了 SEN 小朋友長久以 來已習慣的生活節奏和模式,對他們的情緒亦 造成影響。「學校停課,加上好多私人機構嘅 造成影響 活動都暫停,瞳瞳、悠悠變得好少見人,尤其 係同齡人,通常都係獨處或者同屋企人相處, 同學校嘅群體生活好唔同,所以佢哋其實有段 時間都變得好怕醜。」瞳瞳、悠悠媽媽坦言缺 乏正常的群體生活,不但會影響小朋友的社交 能力,更會令她們變得怕生、甚至情緒化。「礙 於學生呢個身分,佢哋喺學校根本就冇時間去 爭執,但喺屋企就好似「困獸鬥」咁,不斷將 負面情緒發洩喺屋企人身上。」

疫情對照顧者的最大挑戰 作為全職的照顧者,瞳瞳、悠悠媽媽負責照顧 小朋友的日常生活,打點她們的起居飲食,但 自從學校因應疫情改用網上授課起,她更需要 兼顧起老師的角色,輔助她們上網課。她笑言 自己就像陪太子讀書,每當瞳瞳、悠悠上網課 的時候,自己必須要從旁協助,監察她們的學 習進度,同時不斷提醒她們要專心,課後亦要 和她們一同做功課。她坦言自己的情緒較疫情 前變得更為波動,不單單是因為需要不斷親眼 見證著瞳瞳、悠悠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狀態, 更重要的是自己缺少喘息的空間。「以前佢哋 更重要的是自己缺少喘息的空間 返學嘅時候都仲可以放鬆、休息一下,但宜 家除咗瞓覺嘅時候,所有時間都要用嚟照顧佢 哋。」她形容這段期間都深感無助、吃力,全 靠與其他家長互相傾訴,分享育兒困難,以紓 解負面情緒,調節好情緒過後便需靠自己的意 志力再次站起來。瞳瞳、悠悠媽媽亦寄語其他 同路人,唯有先重視自己的情緒需要,才可陪 唯有先重視自己的情緒需要,才可陪 伴小朋友走更遠的路。 伴小朋友走更遠的路

被社會所忽視的照顧者 疫情之下,社會服務大多被迫暫停,大眾的目 光往往只聚焦於被照顧者身上,卻忽略了照顧 者的需要,他們背後的辛酸亦不為人所知。照 顧者在疫情期間不僅要忙於張羅防疫物資,更 要肩負起 24 小時全天候的照顧工作,多重壓 力使他們身心俱疲。事實上,早在疫情肆虐之 早在疫情肆虐之 前,照顧者一直都是社會上被忽視的一群。各 前,照顧者一直都是社會上被忽視的一群 界提倡已久的以照顧者為本的支援制度遲遲未 付諸實行正是其中的例子。針對照顧者身心健 康的支援政策在疫情這個艱難的時期尤為刻不 容緩,而作為社會大眾的我們亦不能置身事 外。給予他們關心,聆聽他們的需要,肯定他 給予他們關心,聆聽他們的需要,肯定他 們的無酬付出,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或許 們的無酬付出 都是支撐他們繼續前行的點點動力。


《聞聲》第七期 - 疫勢 編輯 陳鐥洇 出版委員 馬焯禮 陳諾諺 林倩茹 出版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服務團 出版日期 二零二一年九月 Facebook Social Service Group, HKUSU Instagram hkusussg

跟我們分享你的閱後感!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