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第十一期:有一種失去

Page 1

《 拾遺 》第⼗⼀期 ⾹港大學社會服務團 失 去
有一種

同樣都是運動員

不分界限

3
1 2
毋忘初衷
編輯 出版委員 出版 出版日期 Facebook Instagram 李暐琪 黃樂怡 鄭敏樂 嚴梓穎 香港大學社會服務團 二零二三年一月 SocialServiceGroup,HKU hkussg 02

同 樣 都 是 運 動 員

運動員這個職業看似光鮮亮麗,背後卻藏着 些不公與困境。我們在為殘疾運 動員熱烈歡呼的時候,會否忽略了這些不公與困境?現存的政策⽀援⼜是否⾜ 夠?

獎⾦與資助 殘疾運動員與健全運動員的差別待遇

同樣是為⾹港爭光的運動員,殘疾運動員與健全運動員的待遇卻有着 定差 距。就獎⾦⽽⾔,以東京2020奧運會為例,健全運動員獲得⾦牌的獎⾦為 $5,000,000,⽽殘疾運動員則只有$800,000,不及前者的五分之⼀。

就資助⽽⾔,被評定為精英運動員後,運動員每月會按等級獲得相應的資助, 例如精英甲+健全運動員每月能獲得$41,030資助,⽽精英甲+殘疾運動員每 月則能夠獲得$27,000資助。精英運動員獲得的資助與⽐賽成績掛鉤,所以能 成為精英甲+的運動員寥寥可數,若在⽐賽中表現不佳,就有機會被降級,導 致資助⾦額減少。為了確保有穩定的收⼊來源,部分運動員寧願選擇成為兼職 運動員,再另尋正職,在工餘時間進⾏訓練。可⾒現有的獎⾦及資助制度未能 保障殘疾運動員的⽣活,難以吸引殘疾運動員專注於運動⽅⾯的發展。如此 來,⾹港的殘疾運動發展或會停濟不前。

運動員生涯結束,然後呢?

對於大部分職業來說,退休年齡是六⼗歲或以上,但對於殘疾運動員來說,隨 着年齡增⻑,⾝體機能退化,他們的退休年齡 般較早。

些對體能要求較⾼

的項⽬,例如輪椅⽻⽑球,運動員會較早退役。當這些殘疾運動員退役後,他 們會從事甚麼⾏業?可能有⼈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殘疾運動員退役後可直接成 為教練,以維持⽣計。但事實並⾮如此,殘疾運動項⽬是按殘疾運動員的傷殘 程度分級,導致運動員難以向其他級別的學⽣清晰地說明和⽰範技巧。因此, 殘疾運動員在退役後能成為教練的並不多,或只能夠出任助教 職。我們平時 在⽐賽裏,也經常看到殘疾運動員的教練為健全⼈⼠。

最新政策:殘疾運動員就業及教育先導計劃

在最新 份施政報告中,⾏政⻑官李家超提出推⾏「殘疾運動員就業及教育先 導計劃」,此計劃為殘疾運動員提供就業、教育等各類⽀援,協助他們在退役 後順利轉型,在役期間亦可以放⼼以全職運動員⾝份投⼊訓練和⽐賽。計劃尚 未推⾏,成效多大仍是未知之數。即使此計劃有助殘疾運動員轉型,可是殘疾 運動員與健全運動員的差別待遇仍然存在。儘管政府經常提倡傷健共融,事實 是否如此?政府能否起到帶頭作⽤?

資料來源:

行政長官2022施政報告:https://wwwpolicyaddressgovhk/2022/tc/p89html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線:https://ubeatcomcuhkeduhk/155sport

香港體育學院:https://wwwhksiorghk/tc/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210906-roundtable-hk-Paralympic-prize/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樂怡 03

毋忘初衷

輪椅⽻⽑球運動員 陳浩源 ⽂ / 鄭敏樂 04

很多⼈認為「殘疾運動員」是 個帶有歧視性

的標簽,但陳浩源(Daniel)表⽰⾃⼰絲毫沒 有這種想法。英⽂ Paralympic 將 Paralyase 和 Olympic 結合,⽽ Paralyse 在中⽂有「殘 缺」⼀意,其實是中性詞,只不過是在形容⾝

體上有所殘缺的事實。 個運動員須在先天或 後天上⾝體殘缺,才合乎參加殘奧的資格。

「正是因為我們做到『殘⽽不廢』,才能獲得

你們的尊重。『殘』字反⽽是在提醒大家,殘 疾運動員雖然在起跑線上大幅落後,但正正因 為有著堅毅和⾾志,才能讓世界看到如此傑出 的表現。」雖然有的⼈會將「殘」與「廢」劃

上等號,但參加東京殘奧的24位運動員,證明 了24個由負開始,也能夠登上奧運的大舞台

上,取得好成績的故事,⽽其中⼀個正是 Daniel 。

成名路上

Daniel ⾃求學時期已對⽻⽑球充滿興趣,當時 的他每個星期會打五天的⽻⽑球,更曾經於學

界⽐賽中奪得獎項。儘管在步⼊職場後,仍堅 持打⽻⽑球。⼆零零⼋年,他不幸遇上意外, 需切除左腳。住院期間,進⾏了20多次全⾝麻 醉⼿術、100多次⾮麻醉⼿術。「想當天,有 很多朋友陪伴我走過難關。不少打輪椅⽻⽑球 的朋友⿎勵我,儘管⾏動不便,但仍然可以繼 續打⽻⽑球。」當時的他並未考慮要以⽻⽑球 作為⾃⼰的職業,⽽是繼續將其當作業餘的興 趣。

剛開始作為殘疾⼈⼠的時侯,Daniel 覺得很多 事對於他們這個群體來說,並不公道。殘疾⼈ ⼠受盡大家的冷眼,令他們的⾃我存在感降 低,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參加了⼀個本⼟的⽐ 賽,並取得冠軍。「原來在運動⽅⾯,只要和 相約基線的⼈,在 個公平的規則及界線底 下,可以成為⾹港冠軍。」這令他⾮常⿎舞, 終於找回了⾃⼰的價值。此後,他⼀邊打工, ⼀邊⽤工餘時間繼續練習。雖然也有⼀些津 貼,但並不能像其他全職工作 樣,⾜以養活 ⾃⼰。直到2017 年,⾹港開設全職運動員制 度,Daniel 便成為了⾹港⾸位及現時唯⼀的輪 椅⽻⽑球運動員。

然⽽,要適應輪椅⽻⽑球的打法絕⾮易事。和 健全⽻⽑球的打法不同,運動員坐在輪椅上, ⾏動不能⾃如。因此在進⾏調適時,⾸先要讓 大腦習慣將訊息帶到⼿部,讓⾃⼰可迅速地操 控輪椅,移動到合適的位置,再揮動球拍擊 球。不過單單依靠⾃⼰琢磨遠遠不⾜夠,學習 樣新的事物,我們通常會請教⽼師、教練, 但⾹港並沒有專業輪椅⽻⽑球運動員作為指 導,Daniel 需要靠⾃⼰摸索。「在⾹港這個地 ⽅,你必須先做出⼀點成績,展⽰出你有值得 大家投資的潛能,大家才會願意投放資源。」

他⽤外界的資助和⾃⼰的儲蓄,贊助⾃⼰參加 不同國家隊練習,例如韓國、⽇本等,學習他 們的訓練⽅式,融會貫通,練就出⾃⼰的⼀套 「武功」。

社會與他們

Daniel 形容本地政府對於殘疾運動員的政策 「⽐上不⾜,⽐下有餘」,韓國和泰國因運動 員在輪椅⽻⽑球項⽬的成績較為突出⽽開設了 全職運動員機制。以韓國為例,約有⼆百多名 輪椅⽻⽑球運動員正在接受訓練,全職的則有 幾⼗名。相⽐之下,⾹港似乎稍有遜⾊。不 過,有些國家,例如英國、法國,也沒有為這 個項⽬開設全職運動員機制。薪酬⽅⾯,殘疾 運動員的薪酬本來僅為健全運動員的五⾄六 成,所幸各界⼈⼠積極發聲,喚起政府關注, 雖然未能做到「同工同酬」,但現在已能達到 ⼋成。Daniel 提及⾃⼰曾於社交平台發佈的⼀ 篇⽂章:「我問大家如可看待『同工同酬』這 件事,許多⼈沒有看過殘疾運動賽事的情況 下,認為殘疾運動員拿獎是⼀件輕易⽽舉的 事,不僅競爭少,⽽且不⽤大幅度地移動。但 我們其實是按照⾃⼰⾝體的不同情況,去挑戰 ⾃⼰的極限。我們的⾝體動作的幅度看似不 大,但這已是我們歇盡全⼒所能及的程度。」

除了⽐賽上的誤解,大家可能會認為⽀撐運動 員的,不外乎是⾦錢。Daniel 認為:「⽀撐我 們走過⻑年累月的艱苦訓練的,是認同,只有 大家⽀持,才能讓我知道我選擇這條路是正確 的。如果我有⼀百萬,不代表能夠擁有大家的 尊重;我有⼀⾯獎牌,就可以令大家對我產⽣ 敬佩之情。」

05

東京殘奧:被廣泛關注的⼀瞬間

在東京殘奧之前,Daniel ⼀直覺得社會各界對 於殘疾運動員的⽀持與關⼼並不多。「感恩有 天時地利⼈和,使我在職業⽣涯的第⼗三年, 收獲如此廣泛的⽀持。」天時,是疫情讓大家 可以留在家中收看電視,不會只是匆匆知悉勝 利花落誰家,觀眾能夠切實地感受到殘疾運動

員的努⼒;地利,是防疫措施將大家困在⾹

港,市⺠有更多的時間去留意賽事以外的更多

細節,他們對殘疾運動員的關注延伸⾄運動場

外,例如賽前訓練、賽後訪問,甚⾄個⼈社交

平台,觀眾對於殘疾運動員的認知更為⽴體; ⼈和,是⾹港從未如此大規模地直播殘奧賽 事,基本上是每個電視台都會「轟炸式」地播 放,令殘疾運動員得以走進公眾的視野,社會 對於這個議題的討論度急速上升。「出⾨時不 背誦幾個殘疾運動員的名字,好像就和朋友沒 有話題了。看著看著,市⺠逐漸發現原來殘奧 賽事也可以很精彩。」有些觀眾甚⾄會私訊 Daniel,給予⿎勵,是令他現在回想起來也感 到窩⼼與溫暖的。

這個被瞬間炒熱了的話題,隨著社會急速的步 伐,淡出了公眾的視線。可能,⾹港⼈都習慣 了善忘。Daniel 直⾔,殘奧完結的⼀年後,出 ⾨的時候少了途⼈認出⾃⼰、曝光率減少。

「我們很習慣這件事,因為市⺠各⾃有⾃⼰的 ⽣活,有各⾃關⼼的事情。」但令 Daniel 感 動的是,⾃⼰所做的事能夠留在大家的⼼中, 有⼀些市⺠仍然記得他們。就算現在的曝光率 沒有那麼⾼,或者三年之後,大家在收看巴黎 殘奧的賽事時,能夠回憶起東京殘奧同樣熱⾎ 的畫⾯。

Daniel 在忙碌的訓練中,不惜犧牲私⼈時 間,參與義務工作以及進⾏演講,次數多達⼆ 百次,更在不同團體擔任推動多元化共融的職 位。「社會不停地在『通漲』,但幫助⼈的⼒ 量並沒有隨之增加。」疫情之下,不少商⼾⾯ 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危機,規模縮⼩、結業等情 況成為常態,需要幫助的⼈數有所上升,例如 失業⼈⼠、受精神問題困擾⼈⼠等。社會正正 需要⼀些有能⼒的⼈去伸出援⼿。既然⾃⼰有 能⼒,更應該參與社區事務。反之,如果任由 幫助⼈的⼒量繼續貶值,社會上有需要⼈⼠就 永遠得不到協助。

幫助別⼈,同時也是在幫助⾃⼰。在⼗幾年漫 ⻑的運動員⽣涯之中,週⽽復始地做著相同的 事,總有失去動⼒,迷失⾃我的時候。「受到 越來越多的讚美,⼼中的那團⽕卻會越來越 ⼩,我慢慢變得容易滿⾜於現狀,忘記⾃⼰曾 經的艱⾟。」當他探訪不同弱勢社群的時候, 便會記起⾃⼰曾經也⾯對同樣的困難,但憑著 ⾃⼰的毅⼒和別⼈的⽀持,咬緊牙關爬起來, 拼搏出今⽇的成就。「當⽇的艱⾟造就了我今 天傑出的表現,如果我停⽌進步,我便再沒有 能⼒幫助他們。」

⻑遠來說,Daniel 計劃將殘疾⼈⼠的帶⼊學 校、大眾。他剛剛成⽴了 個殘疾⼈⼠演講 隊,訓練他們⾃信地表達及分享屬於⾃⼰的故 事,將抗逆⼒和正能量帶給大家。他亦有不同 的構思,例如成⽴殘疾⼈⼠體驗館,讓參觀者 感受殘疾⼈⼠的⽣活⽅式,從⽽更加珍惜⾃⼰ 擁有的 切,發掘出⾃⼰的極限。

06
助⼈助⼰

Daniel 希望能夠⿎勵每⼀個有夢想,亦仍舊嚮 往夢想的年⻘⼈。在這數年間,不少⼈尋尋覓

覓,跌跌宕宕,覺得⾃⼰找不到出路。 逐漸 地,「追夢」成為了 個⼝頭禪,他們好像沒

有細⼼思考過,那個每天掛在嘴邊的「夢想」

是不是⾃⼰發⾃內⼼想追求的,⽽並⾮別⼈加

設在⾃⼰⾝上的。「不要因為你的偶像是⼀個

舞者,你就要成為⼀個舞者。」在別⼈的預設 的前提下做 些預設的事情,未必是我們想要 的夢想。

除了不要追⼀個預設的夢想之外,Daniel 期望 年⻘⼈能夠放膽追夢。「沒有錢並不是限制, 年輕才是年⻘⼈最大的本錢。」他相信每 個 年⻘⼈⼼中都有夢想,別因為覺得夢想太宏

大,⽽⾃⼰過於渺⼩,⽽不敢宣之於⼝。正正 是因為敢夢,才能做到。「年⻘⼈天⾺⾏空的 夢想,是我⾃⼰現在不敢想像的。」有宏大的 理想,才能夠⽐別⼈預期中的成功更為成功。

正如⾃⼰曾經⽴志要成為⾹港第 個全職⽻⽑ 球殘疾運動員,當時大家都希望他放棄,勸他 參加其他項⽬,例如輪椅劍擊和籃球。「結果 是,我沒有試過這兩項運動,我不想做別⼈腦 海裏預設的陳浩源,我希望有 個項⽬是我⾃ ⼰闖出來的,⽽我也確實做到了。」

在追夢的過程中,亦應勿忘初⼼,最初答應⾃

⼰要做到的事,沒有實踐,便是違背初⼼。關 乎⾃⼰⼈⽣的事情,許下承諾便應該全⼒以赴 做到。只要年⻘⼈能夠為⾃⼰想到⼀個屬於⾃ ⼰的夢想,敢於說出來,⽴下大志,按着計劃 ⼀步⼀步前⾏,夢想早已成功了⼀半。

寄語 運動就是, 我們努力, 但並不知道何時會有回報。
只要我們足夠優秀, 總會得到別人的欣賞, 人生亦如是。
07
⽂ / 嚴梓穎 08

不分 界限

硬地滾球運動員 何宛淇

提及硬地滾球,不少⼈會錯把它認成草地滾 球。硬地滾球結合了草地滾球和室內短墊滾 球,演變為適合較嚴重的肢體殘疾⼈⼠參加的 球類活動。對於硬地滾球運動員何宛淇來説, 這樣被誤會的情況卻是⼗分普遍。「有這樣的 誤解是⼗分正常的,畢竟健全⼈⼠較少接觸硬 地滾球的機會,固然對它感到陌⽣。」

09

突破性的抉擇

雖然⾃求學時期 直有接觸硬地滾球,但大學 畢業的時候,她卻對⾃⼰是否應該成為全職運 動員掙扎。她的家⼈起初對她的決定感到憂 ⼼,希望她能夠有⼀份較為穩定的工作,不愁 ⾐⾷,更怕她是隨⼝⼀說,最後⽵籃打⽔⼀場 空,荒廢前途。「始終我患有先天性脊椎肌肉 萎縮症,⾃⼩便依靠輪椅代步,因此大家都會 向我灌輸殘疾⼈⼠從事⽂職⽐其他⾏業更為合 適的觀念。」反之,⾃⼰則希望能夠在硬地滾 球項⽬中取得成就。衡量⾃⾝狀況後,她認為 ⾃⼰的年紀尚輕,應該把握時間,追求夢想。

縱然運動員⽣涯艱⾟,她⼀直抱有清晰明確的 ⽬標,希望在不同輪椅硬地滾球⽐賽奪得佳 績,並在這條路上堅持不懈。⼆零零九年,她 在東京亞洲⻘少年殘疾⼈運動會中獲得硬地滾 球BC4組別的個⼈賽和雙⼈賽⾦牌。運動員⽣ 涯本應會走上坡路,不料病情惡化,她須轉⾄ BC3 組別,這意味著要重新提⾼世界排名。⽬ 前來說,她最希望能夠再次登上殘奧舞台表現 ⾃⼰,這便是她最大的動⼒。多年來,她的堅 持逐漸令家⼈改觀,亦讓他們為女兒能夠在運 動中找到快樂⽽安⼼。

社會的缺失

⾹港作為國際城市,整體來說提供予殘疾運動 員的資源尚算⾜夠,但在醫療福利及薪酬⽅⾯ 則有待改善。醫療福利⽅⾯,她表⽰物理治療 師的⼈⼿安排極其不⾜,⾯對供不應求的情 況。薪酬⽅⾯,在這⼗年間健全和殘疾運動員 的薪資差距已有所收窄,卻仍然未達⾄「同工 同酬」,她希望在未來這種情況能夠得到改 善。

除了政策外,她希望能夠在更多政府的宣傳廣 告看到殘疾運動員的⾝影。「除了由政府帶頭 提⾼傷健共融的社會⾵氣之外,我覺得商業機 構亦應承擔這項責任。」對於殘疾運動員來 說,大型⽐賽少之⼜少,例如奧運、亞運也是 四年⼀屆,令殘疾運動員難以持續受到大眾關 注。反之,大多數商業機構拍攝廣告的時候, 偏向選擇健全運動員,使市⺠在⽇常⽣活中, 更容易忽略殘疾運動員。

10

東京殘奧:走入大眾視野

東京殘奧舉⾏前,電視台大多只會轉播健全奧 運的賽事,使大眾對於殘疾運動員的關注有 限。幸好東京殘奧有大型的電視直播,市⺠回

到家中,開啟電視便能夠觀看殘奧賽事,令大 眾能夠真正地看到殘疾運動員的表現,提升社 會大眾對殘疾運動員的⽀持,其影響具有 定 的延續性。「前陣⼦巴⻄世界賽,在宣傳的規

模固然沒有東京殘奧⼀般偌大,但仍然有⼀羣 市⺠踴躍⽀持⾹港殘疾運動員。」

隨著市⺠逐漸對於殘疾運動員有所認知,不少 ⼈都認為殘疾運動員與⼀般運動員有分別。

「在於我⾃⼰,抑或⾹港⼈來說,我就是⼀個 運動員,希望可以為港爭光。」這是她⼀直以 來的信念。「我希望大眾不會帶著 顆憐憫之 ⼼來對待我們。」許多⼈會表揚殘疾運動員特 別努⼒,但其實運動從來無分界限,無論他們 是否傷殘,他們都會付出最大的努⼒,這點和 健全運動員並沒有分別。

分享信念

她直⾔,做公開分享是⾃⼰的責任,「社會給 予我不少的資源,讓我有⾜夠的能⼒達成⽬ 標。」除此之外,透過分享⾃⼰的故事,讓大 家知道⾃⼰就算⾏動不便,但仍然堅持⾃⼰的 ⽬標和理想的經歷,從⽽⿎勵大家遇上挫折 時,堅守⾃⼰的信念,無悔地完成⾃⼰想做的 事。⼈⽣變幻無常,我們永遠不能預計下⼀秒 會發⽣甚麼,所以她希望大家對於⾃⼰的理 想,應勇於嘗試,不要猶豫。

她最喜歡和⼩學⽣進⾏分享,因為他們像純粹 的⽩紙⼀般,對任何事情皆充滿新鮮感。他們 會⼗分踴躍地進⾏互動,進⾏分享時,每每問 及台下觀眾有甚麼夢想,⼩學⽣總是最踴躍的 羣,他們會滔滔不絕分享⾃⼰對未來的期 望。「隨著年紀增⻑,我們逐漸習慣將⾃⼰的 理想埋藏於⼼底,反⽽隨波逐流。」⽽分享中 包括的硬地滾球體驗,⼩學⽣亦⼗分享受過 程,這也是她熱衷於分享其中的 個⽬標 推廣硬地滾球,增加大眾關注。

11

二零二一年,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上映,緊 接著各大電視台轉播東京殘奧會,大眾漸漸看到 了殘疾運動員為香港所帶來的榮譽,也感受到了 殘疾運動員的努力與付出。一夕之間,社會對殘 疾運動員的關注大幅上升,各大媒體都爭先報道 殘疾運動員在比賽中獲得的佳績。如今,距離東 京殘奧會完結已過一年多,當日的熱潮逐漸被大 家遺忘。不過我們所失去的,真的只有記憶嗎?

請將你的意見告訴我們!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