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9 年5月26日
第362期
歡迎奉獻
開發 右腦潛能
屬靈 日記
盧旺達 種族滅絕25年
艱難中求生存 激發以色列成
釋放屬靈的生命力
兒童復興快報
佛羅里達州青年 在海難中呼求神
創新大國
P4-5
P8
被「阿門」號拯救
面對同婚專法 強行通過 教會要行公義 也要好憐憫
P2
國度觀點 你們要回轉如「孩子般」思考
教會致力醫治與和解
P3
很多人對基督教信仰的印象是刻板而沉悶;教會過於著重傳統,以舊為美。然而,基 督信仰的本質與創意有衝突嗎?5月11日,建道神學院助理教授陳韋安博士於恩光書 院的信仰視角研討日以「新世代的創意」為主題,從神學角度思考基督教信仰與創意 的關係。他認為,神所賜予的自由、空間和盼望是創意的基本條件。
創意與順服 都出於人的自由 陳韋安首先談到基督教常常從 神的創造去理解創意。他指出,神 的創造是「從無到有」,是一種轉 化,而不是從已有的東西去建構。 神所創造的人有神的形象,有靈 魂,能夠理性思考;人有自主性, 可自行作出選擇;人與神有本體類 比性,而且能與神建立關係。神給 予人的自由是「順服神的自由」, 在舊約的時代服從律法,在新約時 代回應救恩。因此在舊約猶太神學 中,對律法絕對跟隨就成為自由的 根基。在新約中,服從聖靈的律,
陳韋安博士 卻需要人有一種比律法更高的創 意。陳指出:「神不單是口述和書 上所記的神,更是人類和整體歷史 的主。因此我們要更加宏觀,明白 耶穌今天仍然面對我們的處境。而
跟隨耶穌往往需要冒險,打破舊的 方式,是充滿可能性的。」創造和 突破既是神的本質,服從與創新當 中就必然存在張力。陳總結:「我 們既有自由去服從,也需要創意去 跟從神的『新』。」
想像是一種美德 另一方面,陳韋安亦引述德國 神學家Dorothee Sölle的看法— 「 想 像 是 一 種 美 德 」 。 Dorothee Sölle曾 著 書 《 想 像 與 順 服 》 (Creative Disobedience),論到 順服與自主性的關係,更批判教會 對順服僵化的觀念。陳指出,想像 力不是天賦,不是天馬行空的幻 想,而是自由的一種呈現。想像力 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結果,是從教 育和經驗中培養出來的。陳說: 「耶穌也有很多想像,他打破很多 框架,挑戰律法的傳統。耶穌是有 『自我』的,卻同時願意放下自 己;教會傳統卻喜歡打壓自我。」 雖然人會濫用自由,以致充滿創意 去犯罪,但陳建議教會可嘗試理解 想像是一種美德,是需要教導栽培 的品格。「教會過往文化覺得順服 為好,但屬靈文化已經轉變。家長 式的信仰,要求人必須服從,會叫 下一代流失。年青一代主張獨立思 考,著重對自主性的栽培,想像力 需要在神裡面好好栽培。」自主帶 出創意,並非否定律法。律法背後 的精神,能夠由創意展現得更好。
盼望叫人看到 生命的可能 創意亦牽涉世界與個人的關 係,是一個「生命空間」的議題。 生命空間不單是在物理上的空間, 而是全人靈性發展的空間,彰顯神 在空間層面的作為,包括聖靈運 行、生命成長、生命的潛力等等, 代表著生命的可能性。因此,發 現問題是創意的起點,代表現狀有 改善的空間。我們要有盼望,才不 會被問題擊倒。神就是那位開創空 間的神,祂在沙漠中開江河(賽 43:19) , 是 做 新 事 的 神 。 因 此 , 創意的源頭是盼望。陳說:「神的 空間超越人眼見僅有的空間,盼望 使人能夠在僅有的空間中發現神的 空間。沒有盼望的人,不能發現神 的空間,就不能想像或創新。另一 方面,若覺得我們活著的世界已經 很好,安於現狀,也是沒盼望的表 現。絕望與過於樂觀都是創新的敵 人。」 當德國柏林圍牆將東西德分隔 的時期,很多人用創意的方法從東 柏林到西柏林,可見人為了追求自 由,會顯出許多的創意。陳韋安提 到,當時有人從東柏林踏鋼線到西 柏林、有人飛索、建造氫氣球、用 火車偷運人、掘隧道、用假證件、 假冒蘇聯軍人等等,各出奇謀,是 因為他們有逃離現實的盼望。陳 說:「人為得到自由是充滿創意
的。自由是神創造人的本性,空間 是充滿神的空間,使人是面對世界 會有盼望。自由、空間和盼望三者 成為創意基本條件。」 信仰視角研討日另設有多個環 節,包括基督教藝術家黃喜蓮女士 (「喜蓮創作坊」創辦人、前突破 機構美術設計師)分享「恩情連繫
藝術家黃喜蓮女士的馬賽克作品 《保羅的悔改》 馬賽克」;劉澤光博士(浸會大學 視覺藝術院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 會會員)及方家煌先生(唯獨舞台 有限公司聯合藝術總監)透過書法 和舞台藝術主講「創意的時空與文 化」,從多角度呈現創意在信仰中 自由展現的美妙景象。■ (記者林暐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