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度復興報(香港)355期

Page 1

第355期

2019年2月10日

歡迎奉獻

香港版(半月刊)

正確認識聖經創造論 P8 第9屆台灣牧者 國是論壇 落實愛家公投 興起神的軍隊

台灣 5大教派聚集 為印尼與教會 合一祈禱

坎特伯里大主教 談方言操練 籲信徒為宣教 合一禱告

國度觀點 P2

P2

P4-5

宣教新路向:匯聚與合一

2019《全球守望 名單》公佈 每9名基督徒 就有1名受逼迫 P3

P3

香港大部分信徒沒有固定聚會 3 講道對 我有幫助 (~60%)

2 讓我在 困難和憂傷 中得安慰 (~65%)

參加 教會聚會 四大原因

1 讓我可以 更親近神 (~85%)

測 能預

仰成

新護教學以行動彰顯神

4 成為信仰 群體一分子 (~55%)

的 熟度

信仰

的 達 表

方式

組別

方式

1

恆常 與非信徒 談論耶穌

不穩定 祈禱

離堂會 祈禱

祈禱

與非信徒 談論耶穌

讀經

默想

寫日記或 屬靈筆記

花時間在 大自然反思

2 3

近期有調查報告指出,香港自稱為基督徒的人口與恆常參與教會聚會 的人數有很大落差,代表大部分基督徒都沒有固定參與教會聚會。柏 祺城市轉化中心於1月26日舉行主題為「相信但不相干?」的首次轉 化實踐研討會,盼望透過公佈「留堂會、離堂會」問卷調查的研究結 果,本地和海外學者的主題講座,探討信徒群體如何在公共空間中表 達自己和信仰。聚會在伯特利神學院舉行,超過100人與會。 「留堂會、離堂會」研究結果

較大。與神關係的分數越高,越大機 會穩定返教會,與人關係跟會否返教 會則沒有因果關係。研究又探討各組 別表達信仰的方式怎樣影響信仰成熟 度。恆常組別中,頭三位最能預測與 神關係的分數的方式是與非信徒談論 耶穌、祈禱及默想;不穩定組別三 大因素是祈禱、與非信徒談論耶穌及 寫日記或屬靈筆記;離堂會的則是祈 禱、讀經及花時間在大自然反思。與 人關係中,三個組別中,有參與義 工服事及與非信徒談論耶穌的人 信仰成熟度較高。

根據2014年的香港基督教教會普 查,參與崇拜的基督徒約佔香港人口 4.6%。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收集由2006 年 至 2018年 出 版 的 香 港 學 術 研 究 文 章當中有宗教數據的47份作統合分析 ( meta-analysis) , 得 出 香 港 基 督 徒 (不 包 括 天 主 教 徒 )比 例 約 為 20.4%至 29.3%,顯示香港不少基督徒沒有穩定 的教會生活。為了解香港基督徒 的信仰狀態和經歷,柏祺去 年進行了「留堂會、離堂 會」研究,結果由中心總 研究又問到不穩定及離堂 監陳敏斯博士發表。柏祺 會組別不再參加教會聚會的原 在 2018年 10月 至 12月 間 因,最主要的四項是:1、教會 透過網上問卷訪問了2400 的做法令我失望;2、不喜歡教會 多人,當中接近九成是基督 徒,女性佔六成。研究報告以 陳敏斯博士 的文化或制度;3、找不到適合的教 會;4、教會與我生活脫節。而值得留 參與教會聚會穩定程度分為3個組別: 意,問及離堂會者將來會否考慮重返 1、恆常返教會(約78%);2、自稱沒 教 會 聚 會 , 43%表 示 會 , 52%表 示 不 有穩定教會聚會(不穩定,約12%); 確定,代表很多人仍會考慮。至於參 3、自稱過去六個月沒有參加教會聚會 加教會聚會的原因,三個組別大部分 (離堂會,約8%)。研究收集三方面 人都表示最重要是「讓我可以更親近 的資訊,包括信仰成熟度、表達信仰的 神」,其次是讓我在困難和憂傷中得 方式及參加教會聚會與否的原因。 安慰、講道對我有幫助及成為信仰群 研究使用「信仰成熟量度表」, 體的一分子。表達方式方面,越願意 檢視三個組別與神及與人的關係。 參與小組、參與聖餐及奉獻的人越大 結果顯示,恆常返教會較另外兩組分 機會穩定返教會;原因方面,成為信 數為高,而與神的關係比與人差距

仰群體的一分子,讓我可以更親近神 及讓我的孩子可以有道德基礎是穩定 返教會的主因。

以行動實踐新護教學 英國實踐神學家,切 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Chester) 的 葛 霖 教 授 (Elaine Graham)隨後 以「不需要道歉的護教 學—在受宗教困擾的世 界裡述說神」為題,向與 會者分享信息。葛霖認為, 葛霖教授 在「後世俗」的世代,西方主流 制度化的基督教正在萎縮,沒有宗教信 仰的人口正在上升,七成16至22歲的 青少年表示自己是無神論者。對宗教的 懷疑和反對越來越明顯,有人更認為宗 教是社會的毒藥。然而,不少信徒卻開 始更多參與在教育及政治等層面,展現 信仰。葛霖表示:「信仰群體有需要實 踐新的護教學,向當今文化述說神。」 葛霖指出,初代的基督教護教 學,扎根於「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 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 答各人」(彼前3:15),向對宗教、哲 學、政治感到好奇的一群,嘗試以他們 的角度,通過對話來推廣福音。時而勢 易,現今護教學著重提供資訊,為教義

爭辯到底,叫人信主,並證明基督教的 優越。她說:「這樣違背了本身為引起 討論的原意,未能展現福音對個人的力 量,一味指向教條。」她認為是時候回 歸到早期護教者的精神,重視三位一體 的神救贖所有受造物,不單是個人 得救或教會增長。 葛霖倡議一種以信心的行動 為前提的「新護教學」,基督徒 可作出三重回應:第一、經過神 學反思和辨識,嘗試參與神在世 上的工作,「找出聖靈在做什麼, 並參與其中」。第二、要作主的門 徒,以實踐和行動展現神的愛。第三、 要言行合一,以行動彰顯神在世界之 中。這是公共神學的呈現,透過對話與 行動,衍生智慧和異象。她引述David Bosch的話提醒教會:「行動但沒有話 語是愚昧,說話但沒有行動是空泛。」 最後,她以好撒馬利亞人的比 喻,點出護教真正的問題是:「誰是 我的鄰舍?」富有的年輕人關心個人 的得救和永生,耶穌卻指出神重視人 與神有良好的關係。因此,最重要的 不是信仰,更不是個人得救,而是所 有人都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 (記者林暐皓報導)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國度復興報(香港)355期 by 國度復興報(香港)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