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期
2018年8月12日
歡迎奉獻
香港版(半月刊)
以藝術恩賜
祝福社群 P4-5 「全球40天禁食禱告」 8月1日香港啟動聚會
大內草地音樂節 2000人次野餐 慶父親節 P2
P2
為
加州山火肆虐需代禱 伯特利教會動員救災
國度觀點 天國文化與共享文化
P3
尼日利亞基督徒 面臨種族清洗 原住民土地被 穆斯林搶奪 P3
了鼓勵教會透過開放及活化現有物業,讓社區各階層能加深與教會的連繫, 「建築師規劃師團契」於7月30日舉辦「教會.共享——創新教會空間的探索」
講座。本次講座由建築師王緯彬主講,主要探討香港教會空間未來的發展,以及如何 活化教會平日閒置空間,建立共享平台。講座有超過一百位教牧及機構同工出席。 教會空間的使用現況 王緯彬提出,教會社群的空間 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傳統教 會社群,主要在星期日崇拜使用,可 稱為「現有空間」。第二層是「共享 空間」,是開放讓社區的居民能夠參 與的。第三層是「虛擬空間」,使用 流動應用程式建構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的共享平台。王認為,若教會更多善 用第二及第三層的空間,將會更有效 地接觸教會四面牆以外的人。他的團 隊十多年來曾為不少教會進行設計、 裝修或翻新。他們發現,過往大部分 教會都購置新地方,但近年較多教會 選擇活化現有空間。王引導與會者反 思:「我們可以想想,我們在擴堂以 外可否選擇活化?除了擁有物業,我 們能否共享?」 上一年政府施政報告鼓勵公司 及機構更多使用共享空間,市場上亦 出現了許多新型共享商務中心。王緯 彬指出,共享空間的概念其實出自聖 經使徒行傳2章42-47節,當中信徒 「凡物公用」,而神就將「得救的 人」天天加給他們。「得救的人」英 文翻譯為「教會」(church),是 初代教會的模式。王說:「當教會平 日空置的時候,教會附近的咖啡室卻 坐滿了人。當中有不少青少年是身 兼數職的斜槓一族(Slash)。他引
述《經濟日報》的調查指,超過一半 15-34歲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曾做過兼 職。「若我們能釋放教會的空間,他們 就可以上來坐坐。若香港教會把所有空 間釋放出來,足以分給每位香港居民半 呎地方。」
如何建構共享空間 要建構「共享空間」,王緯彬 引用坊間共享商務中心的例子,向教 會作出硬件及軟件兩方面的建議。硬 件方面,共享空間必須有高速無線網
絡(wifi)及充電插座,讓年青人願 意停留。其次,要提供飲料及零食, 亦可以擺放一些報章、書籍、文具及 影印機等,鼓勵學生來溫習。場地宜 使用溫暖柔和的照明,播放音樂, 採用時尚的傢具及設計。空間可以 劃分為流動 工作區、開 放茶水區、 咖啡機、電 話會議室、 儲物櫃、圖 書館、遊戲 室 、 電 競 區、兒童房 間及音樂室 等,按各教 會盼望接觸 的人群來選 擇。他又建議 教會外牆可用 LED製作顯示板 來吸引人。 軟件方面,王 認為共享空間的重點在於 建立一個社群,讓參加者的知識、才 能、時間都共享。他指出坊間共享商 務中心的成功原因在於設有社群管理 員,聯絡各人並舉辦活動,教會亦可 仿效,建立共享社群。透過會員制, 讓教會能夠在安全、管理、開放及傳
福音之間取得平衡。王又指出,要轉 型成為共享空間,教會的異象、事 工、禱告及團隊都要配合,才能夠成 事。教會現有的各項活動,比如跳舞 班、補習班、烹飪班、音樂訓練及電 競牧養等都可以在共享空間的形式下 更有效地發展。他舉出香港多間教會 機構轉型成共享空間的例子,發現他 們雖形式及設計各異,但都非常受社 區歡迎。 講座期間,王緯彬亦邀請所有 與會者參與電子投票,測試各教會對 共享空間的意向。結果發現,有25% 受訪者的教會已經開設共享空間或正 在籌備中,有35%的受訪者表示「很 希望教會能有共享空間,會與領袖分 享」,另有30%表示「有機會,但阻 力會很大」,數字初步反映共享空間 或會成為香港教會的一個發展方向。 另一方面,王亦正在研究流動應用程 式,讓基督徒能在虛擬空間建立群 體,甚至共享教會設施。■ (記者林暐皓報導)
圖為坊間的共享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