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期
2018年 3月11日
歡迎奉獻
香港版(半月刊)
航空網絡覆蓋世界 成就守望連結
以色列建國70周年歷史回顧
美國遷移大使館的風雲 P4-5
P8 神的拯救藍圖: 外邦人令猶太人歸主
台灣牧者發起40天 禁食禱告運動 以禁食禱告修補 破口、轉化台灣
P2
「土地、居住與生活研討會2018」於2月 9-10日舉行,主題為「吾『慌』無地!?── 土地開發的信仰反思」,當中由香港中文大 學王福義博士(右)及中國神學研究院李耀坤 博士(左)分享的「開發地土 X 天父世界」講 座,探討香港土地供應、保育政策及聖經土 地神學等問題,並勉勵教會進入社區服務寄 居者。
資本主義土地觀 根據香港規劃處「香港土地用途2016」資 料,香港75.7%為未建設土地,當中的41.7% 為郊野公園,34.3%為未被使用的土地,包括 棕地、私人土地、私人康樂土地、墳地、採 礦區、禁區及軍事區等。其中棕地和私人土 地各有超過1,000公頃。而根據2016年香港審 計處的「住戶開支統計調查」結果,當中住 屋開支佔總開支的34.3%,住私人房屋的住屋 開支更達到40.5%,而飲食開支則退居第二。 李耀坤博士就香港的住屋實況及資本主義 土地觀指出,「香港人不是為『口』奔波,而 是為『樓』奔波。」香港是全球最難負責住屋 的城市,樓價與入息比率達 19.4%。大部分人認為住屋是 人生重要的保障及投資,願 意跨代參與置業。社會文化 把能否置業作為衡量個人成 就的標準。他又形容,這是
P2
國度觀點 善待香港的寄居者
達屈·席茲: 史上最大的 福音浪潮將至 P3
一種形成中的階級矛盾:社會高度獎勵擁有 財富的人,將更重的軛放在貧窮人身上。他解 釋,在資本主義土地觀之下,土地是個人生命 的延伸,是具有排他性的勞動成果。因此,土 地與人的關係由共生共存,變成只剩下擁有 權。土地變成可交易的商品,只是眾多資本的 其中一項,用作最大化經濟效益。土地的市場 價值決定一切,只有能負擔的人才可以在當中 生活,人與土地之間的感情沒有價值。
截然不同的聖經土地觀 關於聖經的土地觀,王福義博士指出,土 地是神創造的,並交給世人管理 (詩115:16), 但神並非放手不理土地(創6:12)。神對土地 使用有要求,不容人玷污, 不容忍不公平,也要求給予 土地安息,人才會受保障。 王說:「在香港,人對土地 為所欲為,不理會土地能否 承擔。大自然不單是人賺錢 的工具,土地也是承托著人的生存環境。大地 是神所創造的,人不應該破壞。」 李則提出三點信仰土地觀。首先,土地是 立約的禮物,不是私有財產。「地不可以賣 斷,因為地是我的;你們在我面前是客旅, 是寄居的。」(利25:23)人不能在土地上為 所欲為,神對土地有規範。神的子民只是土 地的管家,當人擁有土地時,應想起神的恩 典,而不是自己的豐功偉績。第二,土地要
名人後代揭露: 同性戀家庭中長大 「缺乏父母的愛」 P3
安息(利25:2-7)。神為所有受造物預備了 休息,並要求每7年土地要守安息年,出產要 給僕人、寄居和走獸享用。李說:「累積財 富,要『賺到盡』,只會帶來奴役壓榨。神 要求子民有另一種對待生產的態度,要與其 他人分享神的供應、平安和福樂。」最後, 土地代表實踐立約責任(利25:24-28)。神 要求至近的親屬,要贖回弟兄因際遇不佳所 賣的產業。聖經中「贖回」和「親屬」來自 同一個字根,原文是神作以色列的救贖者。 神的子民要學習作鄰舍的救贖者,推廣一個 關愛的社會文化。資本主義土地觀認為,經 濟發展就是必然、要賺到盡、土地只是商 品。信仰的價值觀卻認為,人只是土地的管 家,土地也要休息,而且要看顧客旅寄居。 最後,兩位講員鼓勵信徒應該反思,為何 置業是成功指標。當樓價是一個重軛,參與 在其中就是進入了一個不易察覺的現代奴隸 制度。在教會方面,應考慮如何服務社區中 的客旅寄居者,成為「至近的親屬」的代贖 者,而不是由執事會決定教會用途。李舉例 說:「星期一至五,丟空的教會物業有否發 揮作用?假如今日你的堂會在社區消失,居 民會覺得若有所失還是慶幸?」社會方面, 宜反省多年的發展政策是否真的能祝福土 地?我們要一味追求繁華,還是一片祝福生 命的沃土?■ (記者林暐皓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