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17期
2017年 7月 9日
歡迎奉獻
香港版(半月刊)
讚美之泉 我們信,所以我們唱
安息日
P8
P4-5
「覺醒·憐憫」會議 611珍珠復興特會 2017 成全聖徒 轉化城市 關注現代人口販賣趨勢 P2
P2
國度觀點 剖析新興宗教現象 委員會需增強代表性
以色列新法案 令極端猶太教壟斷 改教辦理權 增加回歸障礙
瑞典總理: 強制牧師 主持同性婚禮 P3
P3
近年學童自殺頻生,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態開 始受到社會關注,其中家庭對孩子情緒發展 的影響,更值得各界深入了解。生命及倫 理研究中心在6月底舉行的「代代失 傳?父母對子女身心靈的影響」 週年研討會上,公佈一項名為「
學童身心靈健康 父母擔關鍵角色 高自尊有助防止自殺 研討會上,有份參與調查的明 光社項目主任(青年事工)招雋寧 簡介研究結果時表示,自尊感是防 止自殺的保護因素,因為高自尊感 的人對外界事物較易接納,更容易 發揮影響力、有成功感,而低自尊 的人則較傾向覺得自己無價值、失 敗,甚至會負累他人。研究結果顯 示,香港學生隨著年級上升,自我 評價降低,每四個中學生之中,就 有一個覺得自己像個 失敗者。 明光社項目主任 (青年事工) 招雋寧 招指出, 父子、父女、母 子、母女是四種不 同的關係,父母二者分別在親子關 係中的參與,在孩子眼中會有不同 的觀感,且對孩子的自尊感有不同 程度的影響。無論對男生或女生來 說,母愛都是影響其自尊感的首要 因素,亦即母親有否向孩子表達愛 護、覺得孩子獨一無二、與孩子見 面時特別開心,是影響兒子或女兒 自尊感的首要因素。然而,就影響 自尊感的第二、三因素而言,男生 與女生則各有不同。影響女生自尊 感的第二因素是母親花時間投入建 立關係,即母親抽空陪伴、談天、 關心,第三因素才是父愛,而父親 是否花時間投入建立關係對女生的 自尊感並不直接相關。影響男生自 尊感的第二因素則是父愛,第三因 素是父親花時間投入建立關係,而 母親是否花時間投入建立關係,對 男生的自尊感並不直接相關。
在實際情況中,近七成受訪男 生感到父親付出建立關係,而近 八成受訪女生感到媽媽付出建立 關係。另外,子女對父母參與的觀 感,會隨著父母下班回家時間延遲 而略跌。調查又顯示,受訪中小學 生眼中的家庭關係大致良好,然而 若家庭關係中出現彼此憎恨,甚至 有打鬥的發生,孩子的自尊感會傾 向負面。
同性別家長影響不可取締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陳永浩回應調查結果指,母愛對 孩子提升感固然重要,但在建立 兒子的自尊感上,父親有不可代 替的角色。父親花時間和精神來 幫助兒子、抽空談天、陪伴,可 以特別建立兒子對自己的評價。 而對兒子來說,母親同樣花時間, 卻難以取代父親所能發揮的正面影 響。同樣地,對女兒來說,母親能 發揮的正面影響,是父親所取代不 了的。陳特別指出,有些父親不主 動參與親子關係,原因是母親太過 「攬實」兒子,養成兒子過度依附 母親而疏遠父親。母親應該懂得適 時放手,讓兒子與父親有單獨相 處、玩耍的時刻,以助建立自尊 感。 生命及倫理 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陳永浩 陳 又 強 調,負面說話 拆毀性的能量 很強,特別是同 性別父母的負面 表達,破壞自尊感
子女對父母參與的觀感及子女 自尊感的關係」之研究結果。 調查反映近四分一香港中學生覺 得自己是失敗者,而父母兩者在 教養孩子的角色上,對兒子或女 兒分別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的力度更大。正面表達如「表示接 納、喜歡、愛護、關注」,要遠比 表達「失望、拒絕、冷漠、否定」 為多,子女的自尊感才會更強。他 鼓勵父母抽時間陪伴子女,同時注 意在家與子女相處時的質素。 研討會同時邀得伯特利神 學院教牧輔導教授屈偉豪分享 「父母如何有智慧地參與子女 的生活圈」。他談到父母如何 與發育中的異性孩子相處時表 示,許多父親面對發育中的女兒時 感覺尷尬,因而拒絕女兒親近自 己,有可能對女兒的自尊感造成傷 害,也有可能令她們更早性開放。 其實只要自己心裡正直,同時向女 兒提供健康的性教育,教導女兒要 立界線,父女之間仍然可以保持親 近。至於母親面對發育中的兒子, 必須教導他們 有正確而清 晰的男女身 體界線,以 免他們受網 絡 上 錯 誤 的性觀念影 響。 伯特利神學院教牧輔導 教授屈偉豪
給予孩子犯錯空間 除了建立自尊感,相信基督 徒父母同樣重視如何幫助子女實 踐信仰。研討會上,中國神學研 究院助理教授歐醒華牧師分享「 父母如何與子女一同實踐信仰」 時表示,基督徒撫養子女本身都 是信仰實踐,而父母直接影響到孩 子的價值觀及世界觀。與子女一同
實踐信仰,就是一同去體驗信仰 的真實,也是一同去考驗自己所 信。「如果你常常將子女放在保 護罩中,他們是不會體 會到信仰的。」
中國神學研究院 助理教授歐醒華牧師
歐牧師稱,父母以身作則、 身體力行的榜樣非常重要,千 萬不要強迫子女學像自己,只可 自己默默守著信仰,等待子女自 發實踐信仰。與子女相處時,要 真誠坦白分享,不可只以父母自 居,要有認錯的勇氣。同時,父 母要看重自己的靈程成長,要追 求持續在信仰上突破自己,不是 只要求孩子去突破、去成長。當 孩子踏入反叛期時,做父母的必 須沉得住氣,給予孩子空間「 犯 錯」,以致他們有空間成長。 「沒有自由抉擇的機會,就沒有 學習承擔的機會﹗」他強調,對 年青人必須有信任。 歐牧師建議基督徒父母實行 家庭崇拜,並且需於子女還小 的時候就養成這個習慣。在家庭 崇拜中,可以為身邊事物祈禱, 例如新聞時事或是家族成員的需 要,讓孩子透過禱告經歷信仰的 真實。他又鼓勵整個家庭進行活 動,特別是一起事奉,如參與短 宣,從中體驗信仰。■ (記者陳淑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