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季刊《HKinema》第六十期

Page 1

HKinema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季刊

第六十期 二〇二四年三月

總編輯 Editor in Chief 陳志華

專題編輯 Feature Editor 李東阳

專題顧問 Consultants 李焯桃、鄭傳鍏、陳智廷

美術設計 Graphic Designer

Zac Choy

承印 Printing 新世紀印刷實業有限公司

行政經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r 陳紫盈

出版主任 Editorial Officer

李東阳

出版: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6-24

Tel:25755149

Fax:28912048

E-mail:info@filmcritics.org.hk

Website:www.filmcritics.org.hk Shop:hkfilmcritics.boutir.com

© 2024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不得翻印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為藝發局資助團體

Hong Kong Film Critics Society i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HKADC.

香港藝術發展局支持藝術表達自由, 本計劃內容並不反映本局意見。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 supports freedo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project do not represent the stand of the Council.

前言 / 李焯桃

學會與大獎

一個學會的誕生 / 文雋、李焯桃

回顧學會大獎三十年:變與不變 / 陳志華 笑談評獎會:慧眼識珠 結果難料 / 林錦波、王勛 一瞬一指 鑄造永恆 / 楊玉蓮

出版

印刷文字築電影文化 / 鄭傳鍏 學會叢書一覽

教育及活動

從職員到會長:教育為了傳承 / 卓男 我在學會工作的日子 / 吳兆南

影話與私語

今時今日影評的作用/鄭政恆、陳廣隆、李卓倫、 查柏朗、羅展鳳、陳智廷、賴勇衡、安娜 分享學會的難忘回憶/紀陶、陳嘉銘、吳月華、 林瀚光、曾肇弘、曾繁裕、喬奕思

3 4 10 14 20 23 26 30 34 39 41 字影隨行三十年 1. 2. 3. 4.

FOREWORD 前言

早在 2019 年配合學會大獎進入第二十五屆而推出的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邁向 25 周年:回顧與展望》 特 輯中,我已驚嘆那是一個小小的奇蹟。彈指間又過

了五年,香港社會經歷劇變,學會也無法置身事外。

猶幸總算有驚無險,像《HKinema》停刊一年半後, 終於可在今天復刊了。每年頒發學會大獎、出版香港 電影年度回顧專書、策劃「影評人之選」放映節目

等,也無懼疫情,一年不缺(儘管其中兩屆頒獎禮只 能以網上錄播形式進行)。若非學會仝人上下一心,

隨機應變排除萬難,豈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時移勢易之下展望將來,自難再有五年前的樂觀。

但我們深信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學會不覺已走過 近三十年的路,絕不輕言放棄,定會守到最後一刻。

謹借此一角,向第一至十五屆的歷任理事們致謝,他 們全部是義務勞動者。還有多年來默默付出的一眾員 工,他們都是易被忽略的幕後英雄:

歷任行政經理/主任 May 吳君玉、Edith 趙嘉薇、

Ceci 王麗明、Samantha 黃家麗、Bonnie 何美好、 Rachel 譚慧珠(前任出版及項目主任)、吳兆南、

鄭瑋晴、Klaire 陳紫盈;教育及推廣主任 Fion 吳彥 真;節目統籌 Olivia 楊芷茵;出版(及項目)主任 Emily 羅潔顏、Kimmy 蘇倩婷、謝樂欣、Dor 唐嘉慧、 Kasumi 黃燕霞、Elson 鄭超卓、吳致寧、Emily 黃珍盈、 Luke 李東 阳;節目及宣傳主任 Coco 朱寶儀、Jody 陳 柏妤;以及百搭多面手朱小豐(長年協助大獎發言錄 音整理、排版設計、現場攝影、預告片製作、網上直 播/錄播等)。謝謝你們!

李焯桃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局主席

3

文雋 李焯桃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19951999)、董事(1998-2014)。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第一至二屆 (1995-1999)會長,現任董事局 主席。

一個學會的 誕生

DIALOGUE

口述/文雋(雋)、李焯桃(桃) 訪問/鄭傳鍏、李東阳 筆錄/李東阳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下稱學會)是如何成立的?

九十年代初的影評還很蓬勃,所有報紙、雜誌和 媒體都一定有人寫影評。我在《青年周報》主編 電影版,想用精簡的方法評戲。所以每個星期相 約舒琪、黎傑、張錦滿、曾麗芬、卓文等在金馬 倫道南苑飯聚時,寫幾句新上映電影的短評。卓

文會寫「(睇戲時)好攰,我瞓着左。」大家也 很稔熟、感情很好,後來還一起去旅行。

加上那十年,電影行業協會紛紛成立,例如影協 (香港影業協會)、導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 演藝人協會(香港演藝人協會)等。當時黃炳耀 突然客死異鄉,沒留下財產保障家人。大家有種 兔死狐悲的感覺 嘩,編劇原來那麼缺乏保 障。所以我便提議成立電影編劇家協會(下稱編

劇會),萬一有事、被人欺負也可以互相幫助, 不過就傾向聯誼性質。

黃炳耀是 1991 年尾離開的。

那編劇會應該是 1991 年尾成立 1 ,剛成立時大 家「圍威喂」幾開心。而成立評論學會的契機是 幾年後,坊間對剛上映的《東邪西毒》(1994) 有很多爭論,多數的影評人都偏向喜歡,但都認 為它未必能贏到作為行業獎的金像獎。同時編劇 協會當中幾位有寫影評的核心人物紀陶、蒲鋒、 張偉雄、林超榮等提議不如成立一個評論學會。

我是最積極去張羅成立電影評論學會的人,因為

1 香港編劇家協會於 1991 年 12 月成立。

4
雋 桃 雋

電影或許是商品,但在評論界就不是,要用 學術、另一種價值去判斷好壞。 文雋

我們定名為「學會」,宗旨是學術而不是聯 誼。 李焯桃

▲ 文雋(左)、李焯桃(右)於文雋工作室接受訪問。

▶(左)學會創會章程,可見草擬宗旨及十五位創會會員名單。

(右)文雋負責《青年周報》電影版時結識不少影評人。

5

《青年周報》的關係,認識很多影評高手,當然 也有在坊間搜羅重要的影評人,譬如石琪、金炳

興、黃國兆和羅卡、創辦《中外影畫》《大影畫》

的列孚、寫英文影評的張建德、我讀書會認識的 紀陶和陳耀榮,還有舒琪、李焯桃……很多人一 呼百應。最初沒有人相信能做到,因為影評人各 有個性。

所以1995年成立學會是因為《東邪西毒》?碰 巧那年是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也聽聞說是為 紀念此事。哪個才真?

常常有人這樣問我,但我沒有這樣想。文雋所說 的只代表部分人。若說「成立學會是為了頒獎予 《東邪西毒》」,不就是「內定」?大獎是一人

一票,經過各個會員討論後票投出來的,所以並 不是一定把獎頒給《東邪西毒》。另外,結果其 實不重要,重要在討論和交流過程。

這只是比較 Juicy(有趣)的說法(笑)。

至於當時急於 1995 年成立,是因為如果沒有「死 線」,一直拖延便可能成立不到(學會)。另一

個原因是我們醞釀成立時,很多人已經收到消 息,他們對「不是所有影評人都能入會」這一

宗旨反應很大,當時甚至傳出另行成立影評人 協會。

當時會員、理事、會長是怎樣選的?

創會會員十五位,創會一年後擴充到四十人。至

於會長和理事是互選的,阿桃能做會長,他為人 較為正直、正派、沒有私心,加上他當時負責國

際電影節十年了。阿桃沒那麼愛恨分明……

我很愛恨分明的!

你對電影愛恨分明,但對人沒那麼極端。影評人 都有個性,也應該有。但我比較圓滑,只能為學 會做宣傳籌劃,我的評論水平也只勉強可以入 會。我是編劇,是業內人士,身份有衝突,後來 我也淡出了。

主要是你們其他有資格的人都身兼電影工作。至 於入會資格……起初是理事會十一人決定,但很 快成立七人的「入會資格審核委員會」,不過這 七人常有變動,有時很嚴格,有時又很寬鬆,有 些人被選了入會便引起其他人不滿。

對,我們成立審核會,不是你想加入便可以加 入,要由小組考慮這個人文章的數量及其質素是 否足夠。最主要因為當時電影市道興旺,一年有 過百部港產片。很多人寫的是「影話」而非「影 評」,而這些人又有電影公司提供資料,於其 「地盤」(專欄)寫劇情,其實沒有任何評論性 質,我們便拒諸門外。

起初連方保羅也不能入會。他出版過一本圖集, 裏面搜羅香港電影劇照、海報、雜誌。我們覺得 他不是寫影評,只是收集電影資料 所以入會 是很嚴格的。有些人不同意學會,就另起爐灶成 立影評人協會,舉辦金紫荊獎。

「電影評論學會」和「影評人協會」的差異是? 「協會」就是不論水平高低都能加入。他們入不

6
問 桃 雋 桃 問 雋 桃 雋 桃 雋 問 雋

桃 問 雋

到學會便會想「自己搞」!

總之有寫影評就可以,但當時很多影評良莠不 齊、濫竽充數。我們定名為「學會」,宗旨是學 術而不是聯誼。學會評獎一來可以催生學會,加 強會員凝聚力,二來樹立一種評獎典範,很多媒 體只着重結果,而忽略評選過程及獲獎原因。

當時是否早有共識,要將討論內容結集成書?

對,因為會員都是文字工作者,開會沒有文獻紀 錄便浪費了。我們學會發展了自己的叢書,這需 要相當的魄力和能力。除了每年的回顧書,還有 專書,因為我們高手雲集,例如黃愛玲、蒲鋒

問 雋 桃 雋

……他們都絕對有能力寫專書,如果你沒這些出 版支持,憑甚麼叫「學會」?

可否談談學會大獎和金像獎的分別?

金像獎沒法記錄過程,它是奧斯卡模式。

我們是刻意與金像獎不同,我記得最初有娛樂記 者去問祖哥(張同祖):「(學會大獎)有沒有 影響(金像獎)?」他最初也是持保留態度,但 看到我們舉辦後便很放心,「兩回事來的,不會 影響我們」。

一個是行業獎,一個是影評人的獎。學會大獎先

2 文雋於 2003 年至 2007 年出任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主席。

7
▲ 第二屆學會大獎頒獎禮(1996),得獎者(左起)爾冬陞、周星馳、斯琴高娃、蕭芳芳和頒獎嘉賓侯孝賢(中)合照。
2

公佈結果再舉辦頒獎禮,不會讓參賽者在現場猜 測自己能不能得獎。有感學會大獎在最近十多年

甚至成為金像獎選民投票前其中一個參考的「風 向標」。如果不是學會選了《三夫》(2018), 以當時的環境,那位女主角(曾美慧孜)不可能 贏得金像獎,所以是有影響力的。

我覺得最有影響應是頒最佳女演員給《爆裂刑警》

(1999)的羅蘭姐,她基本上是女配角,但學會不分 主、配角。最後她也獲得了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學會大獎三十年,最深刻是哪一部佳作?抑或有 甚麼難忘回憶?

我常不在港,很少參與投票。多年來我都很期待 學會的「另類選擇」,不是隨波逐流。當然我

常笑說學會的銀河映像和杜琪峯的「死忠」支 持者勢力實在太強大。但我尊重大家的討論和 投票,也從來不會說「支持我編劇的《古惑仔》

(1996)」。電影或許(可以)是商品,但在評論 界就不是,要用學術、另一種價值去判斷好壞。

一人一票投選出來,幾乎每年都有自己不贊成的 結果,但民主就是這樣,你要尊重結果。正因為

這麼多人投選,一定有你喜歡而我不喜歡,或者

你不喜歡而我喜歡,有時經過討論後,說服到某 些會員,最終喜歡的電影真的贏到獎,我就非常 高興,雖然這種情況不多,但也會有。

我最深刻是章子怡贏得最佳女演員時(第十一屆

《2046》),我們哪能安排機票食宿?但她自掏 腰包來,因為她很重視。我們金像獎邀請她來頒 獎時,經理人訂的合約厚得像本書,兩者完全不

同。周迅(第十二屆《如果.愛》)也很體貼學 會,自行搭的士來領獎。

第二屆也很深刻,第一屆太匆忙。第二屆奠定了規 模。周星馳憑《西遊記》(上、下集,1995)獲最 佳男演員、爾冬陞也獲獎,還是侯孝賢頒獎,冠蓋 雲集。

對,還有雙最佳女演員 斯琴高娃和蕭芳芳。

推薦電影也靠譜,有另類的《刀》(1995)、錢 昇瑋小本拍攝的《二月三十》(1995)。第一 屆的 1994 年電影《正月十五之一生一世》、肥 Ken(鄭則仕)的《運財童子》、劉鎮偉的《都 巿情緣》其實都是很好的電影,這些都是學會 「另類選擇」,你與金像獎得獎名單一對比便知。

多數是 B 級片。金像獎主要留意 A 級片、主流、 矚目的電影,「推薦電影」正正可以推薦被忽略 的電影,他們未必好到可以贏其他「最佳」的獎 項。另外難忘的還有張國榮做頒獎嘉賓那屆(第 五屆),早一年我和他 2 月在柏林影展當評審, 評審團主席班金斯利(Ben Kingsley)也十分欣賞

張國榮在《霸王別姬》的演出。認識他之後,我 便直接邀請他做嘉賓。那年吳君如獲最佳女演員 是「哥哥」頒獎給她,相當興奮。

轉眼三十年,學會也有很多人離開,黃愛玲走了, 林超榮走了。不過學會能屹立三十年,後來發展 愈來愈有影響力,十分難得。這是我最開心的事。

還有也斯,以及離開學會的古兆申、吳昊也逝世 了。學會是大家的心血,發展到今天規模,是當 時我們也意想不到的。

8
雋 桃 雋 桃 雋 桃 雋 桃
桃 問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第十至第十一 屆(2012-2016)會長,現任財政。

回顧學會大獎 三十年:變與不變

ESSAY

文/ 陳志華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簡稱學會大獎)由 1995 年 舉辦至今,已踏入第三十屆。每一屆的獎項結果未必 盡如人意,也曾被人譏刺「小圈子選舉」。若就投票 人數而言,它確是「小圈子」,因它採取評審團制,

由出席評選大會的評論學會會員組成評審團,而非全 民投票,強調的是專業角度評審,輔以具透明度的理 性討論,不受影片票房多寡或輿論風向影響,因此過

往會選出《東邪西毒》(1994)、《鎗火》(1999)、 《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和《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8)等影片為最佳電影。討論過程動輒七、八小 時,甚至長達十小時,發言均記錄在案,刊於每年出 版的年度回顧文集中,並非只是投票了事,還會列明 得獎理由,印於獎狀上。獎項遺珠總是有的,而獎項 的名額有限。投票本身是少數服從多數,勝負可能只 是一兩票之差,因此討論過程及提出的理據比獎項結 果更為重要。

典禮簡單隆重 嘉賓份量十足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 1995 年 3 月成立,4 月 2 日即 舉辦了第一屆學會大獎的評選大會,並於 4 月 22 日 在尖沙咀日航酒店的宴會廳舉行頒獎禮。有別於香港 電影金像獎(簡稱金像獎),也有別於後來由另一影 評人組織主辦的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學會大獎一直採 取的做法是先公佈得獎名單,再邀請得獎者蒞臨領 獎,故此頒獎禮規模較小,沒有電視轉播,沒有紅地 氈,甚至沒有酒會,也沒有表演環節,卻是簡單而 隆重。首屆頒獎禮就邀請到美國知名電影學者大衛 博維爾(David Bordwell)、柏林影展「論壇單元」創 始人烏力克格雷戈爾(Ulrich Gregor),以及許鞍華 導演出任頒獎嘉賓。之後每屆頒獎禮通常邀請一位 頒獎嘉賓,歷屆頒獎嘉賓都各具份量,包括侯孝賢、 楊德昌、嚴浩、張國榮、陳可辛、周潤發、陳寶珠、

10
陳志華

第三屆學會大獎頒獎禮(1997),部分會員合照(左起) 登徒、何文龍、紀陶、蒲鋒、列孚、林超榮、李焯桃、黃國兆、 李照興、馮若芷、吳君玉。

陳志華,攝於第十九屆學會大獎頒獎禮(2013)。

11 ▲ ▶

陳嘉上、許冠文、王天林、張同祖、關錦鵬、爾冬 陞、莊澄、曾志偉、杜琪峯、吳思遠、羅蘭、鄒文

懷、鮑起靜、泰迪羅賓、林子祥、劉德華和張堅庭。

第二十七屆及第二十八屆受疫情影響,取消了實體頒 獎禮,改為網上錄播,由會長頒發獎項。

學會大獎所採取的評審團制,跟金馬獎或者三大影 展的競賽亦不大相同,不設主席,但設有主持確保

流程順暢及合乎評選規則。獎項結果經過三輪投票 產生,每一輪投票前,評審之間均會進行激烈討論, 才以投票方式定出勝負。學會大獎只設五項大獎(最

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 演員)及推薦電影名單(即最佳電影以外值得推薦的 電影)。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並沒有主角配角之

分,如果配角表現突出,也有機會得獎。過往憑配角

戲份得獎的,就有《公元 2000》(2000)的吳鎮宇、 《無間道》(2002)的黃秋生、《踏血尋梅》(2015) 的白只、《蕩寇風雲》(2017)的倉田保昭等。第七 屆另設特別獎,頒予《臥虎藏龍》(2000)動作指導 袁和平。評選規則容許獎項有兩名得主,但必須是最 後兩名對手票數相同,再投一次仍不分勝負,才會出 現此結果。

修訂機制 香港電影定義數變

學會大獎三十年間,曾多次檢討及修正候選標準及評 選機制。例如第十七屆開始增設從缺機制,原意是避 免因評審投棄權票而輕易令結果出現從缺。機制是進 行第三輪投票前,與會會員可提出動議,決定某獎項 是否從缺,剔除棄權票後,須有逾半票數支持,確保

12
▲ 第九屆學會大獎頒獎禮(2003),莊澄與陳果、陳可辛、王菲、王家衛合照。

會員之間有共識,不得已才出現從缺。設立此機制

後試過兩次從缺,一次是第十九屆最佳女演員從缺,

另一次是第二十七屆最佳男演員從缺。隨着電影由菲

林全面轉向數碼,候選影片必然是 35mm 菲林放映的 假設已不合時宜,因此候選標準亦加入了相關條文, 訂明數碼放映規格。

香港電影進入合拍片時期,有關香港電影的定義亦引 起不少討論。一些由內地導演執導的電影,因符合

候選標準,像《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和《讓子 彈飛》(2011),也都在評選範圍內。學會大獎在第 十六屆和第十七屆曾採用香港影業協會(簡稱影協)

對香港電影的定義,希望為候選電影釐定更妥善標

準,不過馬上發現問題,例如第十六屆,比金像獎多

了 2009 年《三條窄路》卻少了同年的《完美生活》(詳 見〈香港電影定義的問題〉1 ),而且也還是未能完 全解決上述爭議。再加上「偷步片」(即提前在年底

辦優先場以得到金像獎候選資格的影片)愈來愈多,

而影協的定義不包括「偷步片」,像當年《歲月神偷》

(2010)就因此納入下一年度而未能被適時評價。現 在學會大獎採用的候選標準,原則上跟金像獎相同。

將來是否需要再作修訂,就視乎香港電影日後的發展 了。(有關學會大獎候選資格演變,可參考第 46 期 《HKinema》內〈學會大獎廿五屆回顧〉一文。 2 )

紀錄片風波 召開圓桌會議

2018 年成立的台灣影評人協會,翌年開始頒發台灣 影評人協會獎,評選方式和獎項設定跟學會大獎近 似。頒獎典禮也是強調簡單而隆重,可見這是適合影 評人組織在有限經費下採取的做法,同時亦能避免如 電視轉播權及廣告贊助等商業利益,從而維護評論 的獨立自主。學會大獎現在設有避席規例,凡在候

選影片中擔任工作人員的會員,均不可投票。因應 第二十九屆最佳電影《給十九歲的我》在公映後出 現的爭議,會員之間曾討論是否有撤回獎項的可能, 但由於現時並沒有取消、退選或重選的機制,故此沒 有因為事後的公眾爭議而推翻之前的評選結果,但就 為此舉行了兩場分別邀請影評人和紀錄片工作者進 行討論的圓桌會議,亦再次申明討論過程從來比獎 項重要。而過去亦有會員提出應否增設紀錄片獎項。 如果沿用現在的候選標準,現時能夠在常規放映場地 公映的紀錄片始終數量有限。如果採用類似金馬獎的 做法,相當於舉辦多一個比賽,就涉及報名機制及 人手考慮。當然站在鼓勵香港紀錄片發展的立場上, 這是該做之事,且看將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能否有足 夠資源去達成此事了。

資深監製及電影人莊澄在第四十六期《HKinema》季 刊裏曾說到「學會大獎有時在某方面更能反映業界狀 況,結果是否得到認同反而無關重要,大獎提供的 角度和標準可以成為業界前行的養份」 3 ,又提到第 十七屆《打擂台》(2010)奪得最佳電影,很可能為 及後的金像獎起了指標作用。希望學會大獎能謹守此 角色,不忘初衷,從藝術及文化的評論角度,繼續為 推動香港電影發展出一分力。

1 2

張偉雄:〈香港電影定義的問題〉,《2009 香港電影回 顧》,香港電評論學會,2010,頁 178–179。

陳志華:〈學會大獎廿五屆回顧〉,第 46 期《HKinema》, 2019 年 3 月,頁 4–5。

莊澄:〈我看學會大獎:電影業界前行的養份〉,第 46 期《HKinema》,2019 年 3 月,頁 9。

13
3

林錦波 王勛

第 2 屆至 17 屆(1996-2011)討論 大會主持, 1999 年至 2016 年出任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局主席。

第 18 屆至 27 屆(2012-2021)討 論大會主持,2001 年至 2021 年擔 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笑談評獎會:

慧眼識珠 結果難料

口述/林錦波(波)、王勛(勛) 訪問/李焯桃、鄭傳鍏、李東阳 筆錄/李東阳

兩位是資深會員,又擔任逾十年大會主持,你們

是如何加入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下稱學會)?

主要是因為阿桃(李焯桃)和已故的愛玲(黃愛 玲)。 1990 年阿桃來英國時經朋友介紹,借宿 我家而認識,也同期認識韋軒、張輝,所以我的 影評人生涯開始在《電影雙周刊》和《越界》。

回港後,我常上去香港國際電影節辦公室,找阿 桃和愛玲聊天。他們創辦學會便邀我成為第一批 會員。當時會員主要分三類,他們二人及古兆申 傾向文化學術人;電影製作工業的舒琪、文雋、 張偉雄、紀陶、林超榮……還有例如羅維明,搞 學問也參與製作。

我是在《電影雙周刊》開始寫影評,後來也在

《東方新地》做娛樂、生活版記者,和當時是《東 周刊》編輯波仔(林錦波)在同一層工作。同事 向他和韋軒介紹「王勛也是寫影評的」。於是我 和韋軒為《東周刊》每期各寫一篇影評。

1999 年就被波仔「踢入會」,就是《鎗火》那年。 在大獎討論會時才認識各路人馬,聽到大家不同 的意見,不同分析電影的方法和風格,真是大開 眼界。

初時的討論會氣氛是怎麼樣?

當時的影評氣氛和現在不同。現在大家在網上暢 談,以前只能以影評文縐縐交流,所以當大家聚 首討論電影時便興高采烈,就算唇槍舌劍,哪怕 粗言穢語吵架,我也喜歡每年聽大家討論。尤其

14 DIALOGUE
問 勛

我入會時最大的心願就是為重要的影評人和 電影人出書。我覺得要幫他們留下一些紀 錄。——林錦波

學會頒過獎給很多當時不太受人注意的電 影,這讓我感到自豪。——王勛

林錦波(左)、王勛(右)於學會辦公室接受訪問。

第十一屆學會大獎最佳電影《麥兜.菠蘿油王子》。

15

深刻是黃愛玲一講,大家就會很信服。她不會隨 便「踩」某一部,只會爭取自己喜歡的。

愛玲是其中一個「綿裏針」,說得優雅、講得很 到位。記得首屆分兩派捧《重慶森林》(1994) 的王菲和《紅玫瑰白玫瑰》(1994)的陳冲。我 認為就算電影劇本有問題,陳冲用演技填補劇本 的不足,十分厲害,就如《長恨歌》(2005)的 梁家輝;但另一派偏向王菲個人魅力(charisma) 的本色演出。愛玲那時分述二人的「好」,以及 為何「好」,最終定調助陳冲勝。

討論會也不是人人會發言,不過有時會比較多爭 拗,甚至享受爭拗。朗天、馮若芷、紀陶和張偉 雄,他們都很有主見、自信,演講又能說服大 家。聽他們討論便很有趣、過癮。其實大家都是 影評人,各有己見很正常。

湯禎兆和登徒說服力都很強,王勛也不弱,皮亞 就傾向感性。若說起蒲鋒,他談吐清晰,對某些 論點很是堅持。在交棒予王勛之前,少了很多 激烈的討論,一些會員開始知道說服不到對方, 就純粹表達意見,避免爭拗。也有些不再來,退 會了。

有些因為個人問題,或者因人生規劃、移居 外地。

既然有黃愛玲這類高手分析演技,為甚麼只頒男 女演員,沒分主配角?

理事會也討論過,因為每個獎(座)都需要錢 (笑)。當年馮若芷提出應選最佳演員,不分主

配角,很好的例子就是《公元 2000》(2000), 只有十多分鐘戲份的吳鎮宇、《打擂台》(2010) 的泰迪羅賓……

還有《爆裂刑警》(1999)的羅蘭。(學會的) 獎項性質應該較接近影展的獎項,而影展普遍也 不會分主配角,你看康城和威尼斯,只會頒男女 演員,不理會戲份多少。另外要多少戲份才算主 角?演得好就是演得好。

就你們觀察,學會的評獎準則是甚麼? 只能說是歸納出大家比較滿意、沒那麼多缺點的 一部。以我觀察最佳電影評「整體」較多,即不 是演員、劇本特別好,而是結構是否完整 很 多時候是沒那麼多缺點,或兩部電影的藝術成就 不相上下,時代意義就會是加分項。

記得皮亞說「如果要找一部描述九七年的香港狀 態,林嶺東《高度戒備》很有代表性」,大部分 會員覺得信服。社會、時代意義便成為最佳電影 的一個加分項。當然也觀察到新舊會員歷來的某 些偏好,從結果看,導演有阿 Ann(許鞍華)、 杜琪峯,編劇就是韋家輝。

或者有時當香港社會在某個階段時,大家就很想 這樣(用電影)代表。但真是沒有共識,不同影 評人會有不同口味。在討論會時,也不是每個人 都很有決心投哪一套,很多時是來到現場聽大家 的論述。有人會投選時「拉票」。每年的討論會 都有各種的可能性,譬如多了新血、來的會員群 不同,也有時集體覺得類型片很標青,有一兩年 又認為紀錄片比主流劇情片好,也有人提議頒予

16
波 勛 波
勛 問 波 勛 問 波

獨立電影,每年都視乎不同情況。有時結果會特 別讓外界詫異。例如 2004 年《麥兜.菠蘿油王子》

擊敗《功夫》、《2046》、《柔道龍虎榜》等;

2002 年的賀歲片《天下無雙》贏《無間道》。

▲ 馮若芷(左)與黃愛玲(右),攝於第三屆學會大獎評 選大會(1997)。

學會頒過最佳電影給動畫、獨立電影和紀錄片, 為何不像其他電影獎增設新獎項,分類頒發?

我不認同要特意去頒動畫、紀錄片獎,變相將其 剔出「正常電影」。如果頒最佳動畫獎,那動畫 作品就不能參選最佳電影。學會之前已曾將最佳 電影頒予紀錄片和動畫。

我認同王勛的看法,這某程度上是歧視,等於說 「你沒資格」。

正如阿桃說(最佳紀錄片)的本意是好,讓每年 都有部紀錄片得獎是一種「支持」,但如果當 年真是沒有一部好的紀錄片,而硬要頒予一部 差的,這不是「支持」。雖然直到今年的討論, 也有人提出如何界定最佳電影。但這樣問下去, 可以引申成如何同時評價劇情片和紀錄片,譬 如如何評價《窄路微塵》(2022)和《金手指》 (2023)?《奧本海默》(Oppenheimer ,2023) 和《Barbie 芭比》(Barbie ,2023)要怎樣放在 同一條線?再遠一點,例如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你怎樣評? 其實也是靠自己去拉線……永遠都區分不完。金 球獎有最佳戲劇、音樂劇或喜劇,是否要這樣區 分下去?每個人對不同的類型、格式或題材等都 有不同界線。

回到標準的問題。我教影評時會分縱向和橫向 比較。縱向,譬如杜琪峯和銀河映像的作品中, 包括由最早到最新的,分數有多高?橫向比較就 是同一個類型電影中,包括首先在當年香港、亞 洲和全世界的同類作品中,這部電影的分數有多 少?我就是這樣去評定電影的份量。

對一個影評人而言,同一間公司、一個類型、一 個導演……所有範疇,你追溯百多年的電影歷 史,你都會找到比較點,但有了這個背景,去到 最後,我還是回到「自己有多喜歡」。我相信我 們每個影評人都對電影有足夠的認識,可以評論 電影的定位,然後自己有多喜歡,我覺得絕對應 該是主觀的,每個人的主觀加起來才是客觀,一 個人嘗試客觀是徒勞的,每個人都用最主觀的角 度去看,加起來就是客觀。

17
勛 波 勛 波 勛

常有人說學會大獎是金像獎「風向儀」,你們怎 麼看?

早期業界是很「藐視」我們的,因為有年最佳編 劇我們頒予《旺角風雲》(1999)。後來頒《音

樂人生》都好,他們仍會覺得「你們搞甚麼」。

不過逐漸到後期成為一個指標。

影響最大的一屆應是《天水圍的日與夜》

(2008),它當時票房慘淡,業界沒太多人看過。

當年有某娛樂記者告訴我 當爾冬陞知道我

們頒最佳電影予《天水圍》之後,當晚便不停打 電話通知朋友,「你們一定要看《天水圍》,快 點去看」。於是一傳十再傳百,令這部戲奪金像 獎數獎。

不過那年是《葉問》奪金像獎最佳電影。某程度

上我們是提醒大眾、業界別走漏眼好電影,至少 讓他們每年留意我們的結果。

如果只是為了發掘好電影,頒獎就足夠了,為何

一直將大獎討論內容結集成書?

常有人問「為何那部可以贏這個獎?」,回顧書

解答這個問題,至少是有根有據,信不信服就見 仁見智。我們每年都出版回顧書記錄討論會就是 表明最重要是討論過程,這絕對比獎項花落誰 家更重要。廿年後也可以回看,知道當年我們 怎樣想。例如劉鎮偉的《西遊記》(上、下集, 1995)獲推薦電影,周星馳獲影帝,當年大家只 留意周星馳的基本印象,但學會不是這樣。另 外,《嚦咕嚦咕新年財》(2002)獲推薦電影, 當年大家覺得「只是賭片而已」。現在相隔多 年,大家將其捧到神枱,而我們是當年已經「識 貨」。導演之一的韋家輝也很重視此片。學會頒 過獎給很多當時不太受人注意的電影,這讓我感 到自豪。

還有我們每年也嘗試推薦「遺珠」,例如邱禮濤 的《反收數特遣隊》(2002)、《性工作者十日

談》(2007)、劉鎮偉《無限復活》(2002)、

林華全《走火槍》(2002)、鄭保瑞《熱血青年》 (2002)、雲翔《無野之城》(2008)、翁子光 的處女作《明媚時光》(2009)、楊凡的《淚王 子》(2009)……

香港影評在一個很獨特的位置發展。我入會時最 大的心願就是為重要的影評人和電影人出書。我 覺得要幫他們留下一些紀錄。

◀ 第十五屆學會大獎最佳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

18
波 勛 問 勛

楊玉蓮

獎座設計者、從事藝術創作 , 曾以 水墨漫畫《貓豬》為題,於《星 島日報》連載 出版書籍《小貓 三四》、《牆頭小貓》。

INTERVIEW 一瞬一指 鑄造永恆

口述/楊玉蓮 訪問/李東阳、梁梓甄 筆錄/李東阳

學會大獎獎座見證香港電影三十年,無數影壇巨星、

導演大師手執其重。訪問設計師楊玉蓮當天,她給我

們沏一壺普洱,在茶煙繚繞中,逐漸回憶大獎的設計 意念,原來大獎源於一段友誼和一個手勢。

1995 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下稱學會)舉辦第一 屆大獎之時,是用現成的獎座頒獎。聽聞學會覺

得一來不夠獨特、代表性,二來希望能長久地嘉許 香港電影,所以第二屆前便尋覓藝術家設計獎座。

張偉雄就問我有沒有興趣試試看?當時我主要從事 畫畫的工作,設計獎項還是首次。我們那時在進念 二十面體一起「踩過台板」(演出)認識的,見面 時他總是滔滔不絕、忘情地講電影,談塔可夫斯

基(Andrei Tarkovsky)、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也聊那時近期上映的電影。幸好他 不介意我的設計天馬行空,也不斷跟進情況,當我有

新念頭時,便常常約他在茶餐廳面談,他又會回饋我 一些意見。

經過開初數個不夠完美的初稿後,我搜尋資料時無意 中翻閱一本關於電影的書籍,發覺凡是導演的照片, 不管任何場地都有着相類似的動作:總是手指向前 方。導演那一指匯聚了眾人(不同部門、團隊)集體 創作和日以繼夜的努力,這觸動了我,彷彿那一指牽 動了一切,象徵了一部電影的誕生。

表現電影集體力量

鑄造增份量和正式感

現在可見的學會獎座有人的形象,但面容、神態、性 別、肢體是模糊不清的,我不想過於具象。它(學會 大獎)源自一個手勢,而且不只是捕捉一瞬,還讓人 感受到變化。我要表現的是一種力量,不只是個人,

20

導演那一指匯聚了眾人集體創作和日以繼夜的 努力,這觸動了我,彷彿那一指牽動了一切, 象徵了一部電影的誕生。

▲ 楊玉蓮於她的工作室接受訪問。

▶ 第一屆學會大獎的獎座。

21

而是集合很多人的澎湃力量。於是我在自己最擅長的 自然元素開始,先用毛筆墨和紙,揮動筆桿的同時在

感受力量和張力,仿佛被它牽動我用書寫大字的方法

去表現人,寫畫一個抽象的人形,跟着以此去發展出 泥塑,平面轉立體,化繁為簡。

選擇以鑄造方式,是因為想大獎具備份量和正式感。

現在回看獎座設計概念好像頭頭似道,但其實當時主

要憑感覺摸索。我一開始是用泥膠塑成泥模。好處是

它不會龜裂,而且我想要「人像」腳部線條與底座融

為一體。當注蠟脫模後,我再在蠟模上琢磨,因為蠟

有流動性,我在凝固的表面上加上很多自己當時的 感受,所以好多時候,是一邊製作意念才一邊誕生,

而且實驗了多次才把握住那感受。

改良設計為求統一 柚木底座改銅製

回想起第一次手製獎座模具時,我有在每一個獎座上 額外添加一些設計。當中,蕭芳芳的獎座相當用心,

整個銅像的感覺更加厚重,更加立體、有力。因為蕭 芳芳是我很欣賞的演員,當我得知她憑《女人四十》

(1995)獲最佳女演員,我由衷感到高興。我甚至想 過向她借獎座,重新鑄模。

鑄造是為了力求一致,其後多年大獎也有變化。開 初設計的底座是一塊可以分拆的方形柚木,銅像和 名牌也需要螺絲固定,但銜接常有偏差、難以統一。 後來改變了獎座的設計,把底座改為銅製,保留正面 光滑的平面,重新翻模,使底座與銅像融為一體。

在設計大獎期間,他們(會員)很着緊設計成怎樣, 有接過舒琪了解進度的電話。當我初步設計後,背着 沉甸甸的獎座給他,以及幾位只在書本、雜誌上見 過名字的臉孔會面審核。記得有會員初見獎座時說: 「好像一個樹根。」也有人私下讚賞這個設計,同時 和我提到學會他們先前有所催促,那刻我才知道原來 張偉雄幫我頂住很多壓力,沒有透露半分,讓我可以 專心創作。我十分感謝他。

▼ 斯琴高娃和蕭芳芳分享第二屆最佳女演員獎,二人手持柚 木底座的獎座。

22

ESSAY 印刷文字築 電影文化

/ 鄭傳鍏

走過近三十年的風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將踏入而 立之年。筆者由旁觀當年「評論學會/影評人協會」

分庭抗禮熱鬧的影迷,到之後參與其事,經歷內外 不同的起伏,深深感受到民間組織的自主來之不易, 需要好好珍惜。至於說到評論學會的「業務」本身, 學會在文字出版上的角色,也變得愈來愈重,由早 期出版年度回顧為主,到今天有各種專著、圖文書,

以至發行、經營網店,可以說出版業各個層面都涉 足了。

參照台灣電影獎 收錄評選討論過程

年度出版香港電影回顧可以說和學會大獎是二為一

體的活動,整個評選活動隨着討論紀錄在回顧書中公 諸於世才正式完成。就筆者所知,學會大獎創設之前

就計劃把評選大會的文字紀錄刊行,這個做法是參照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2010 至今)

▲ 鄭傳鍏,攝於「影評人之選」映後談。

中時晚報電影獎/台北電影獎,這個評選活動把會議 紀錄結集成《當代港台/中國電影》系列。最大的不 同之處在於,這個「時報出版」的系列收錄的評選紀 錄有一年一本,也有四年收進一本的情況,最終出版 了五冊,涵蓋 1988 至 1998 這十年後便停了。而學會 的香港電影回顧系列則一年一本,堅持了二十九年, 也算是一個小小的成就。

學會堅持長期出版的刊物還有學會季刊 《HKinema》,已出版了十五年。2007 年 12 月創刊的 《HKinema》 最初是和《香港電影》月刊合作,第一 至七期隨該雜誌附送,至 2009 年 10 月第八期開始在 書店、戲院等場地免費派發,一直至 2022 年 8 月第 五十九期因資助問題才暫停一年。在《HKinema》之 前,另一影評組織「香港影評人協會」也有過一份免 費派發的季刊《影評人季刊》,由 1999 至 2005 年共

23
鄭傳鍏

出版二十八期,學會會員中也有當年參與其事者。

季刊題材無所不包 與公眾交流 從內容主題上看,《HKinema》是一本混雜的刊物, 各編輯的口味志趣各不相同,也因為是季刊,不用像 周刊月刊那樣追趕公映中的電影,討論的可以是某部 電影、某個主題、某個類型,以至某個潮流。和年

度回顧集中討論以香港電影為主的不同,《HKinema》 談及的電影古今中外無所不包,有時更觸及來自澳 門、星馬等較少人關注的地區電影。這本季刊某程度 上也是評論學會十六年來的活動紀錄,由放映活動、 新書出版以至影評比賽,常有相關文章以至專題呼

應,偶爾刊登的學會內部交流紀錄,可視為大獎評選 的前瞻。實際上,季刊扮演了與公眾交流的平台角 色,讓學會可以接觸到新的觀眾和讀者。

《HKinema》仝人喜歡選十大電影,先是 2010 年由會 員選出「十大香港電影」、「十大華語電影」,然 後 2011 年擴大了範圍邀請會外影評人參加的「四十三 人的至愛電影」,2019 年 10 月第四十八期開始的「電

影工作者十部談」欄目,則每期邀請電影工作者及 影評人各一位,分享影響他們的十部電影,前後也 有廿二人參與。這些十大的片目,對我來說是某個 時段觀影口味的指標(像四十三人那次「選十大」, 王家衛的受歡迎程度就超過了各國大師),而更大的 樂趣的是在仝人的心頭好中發現自己忽略了的作品, 打開了個人觀影的新世界。

季刊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的人物訪問,十多年 來訪問的對象有前輩影評人、工業中不同位置的成 員,以及獨立電影、紀錄片導演,近年冒起的新一 代影人,不少在進入主流觀眾視野之前,己經接受 過《HKinema》的訪問。為這些影人留下文字紀錄, 也算是季刊的一個重要功能吧。而曾經出現過的個 人專欄,也為蒲鋒和劉偉霖兩位想發表專著的會員, 提供一個發表初稿、鋪墊寫作的空間。

其實,《HKinema》和學會的年度回顧專書一樣,都 有着編輯方向、體例不統一的問題,文字校對等製作 質素也不穩定。尤其是《HKinema》,沒有固定的規 範束縛,內容和形式都隨負責該期的會員喜好漂移,

24
▼ 《HKinema》封面,左起:《攝影風格》、《光影.漫步.深水埗》、《再讀羅卓瑤》。

固定的欄目也難維持,缺乏期刊的感覺。這點隨着 近年有專責同事跟進有所改善,但未來還要進一步摸 索,如何統一多變主題和連續性內容的衝突,扮演好 香港僅有一份影評期刊的角色。

學會叢書出版至今已有五十九部,除去二十九部年度 回顧,共有三十部電影研究專書,以至劇本集、圖文 集(見後頁叢書圖表),在書店經營困難,電影書銷 售渠道受限的今天,為了更好地把學會出版物送到讀 者手上,學會開始自主發行,並創設網店,和讀者直

接溝通,讓想找電影書籍的讀者更容易買到學會的出 品。事實上,學會網店目前也網羅學會出版以外的出 版物,進一步發展為一個電影書籍的集散地。

影評網絡化 實體出版顯珍貴

電影數碼化和菲林的消亡曾是學會季刊一個熱門話 題,事隔多年,以菲林拍攝和放映的電影消逝,以及 出現「不在戲院放映的電影」(類如串流平台崛起, 人們改在家中觀影),已是司空見慣。但電子化、 網絡化的文字發表又是如何?實體刊物還有存在的

價值嗎? 2024 年 2 月初影評網站「映畫手民」傳來 將在 5 月關站消息,關站後曾刊載文章或無法保留。

互聯網起飛二三十年後,類似的事件不斷發生。看起 來,從保存的角度出發,印在紙上的文字,還是比需 要不斷投入資源維持的網站牢靠。出版實體印刷的年 度回顧、專題著作和季刊,依然是學會需要堅持的方 向。沒有出版支持的評論文字,和站在浮沙之上沒有 分別。

25

導演專著

專題著作

專題文集

Publications

影評結集

史料結集

年度回顧

26

詩人導演──費穆(黃愛玲編)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潘國靈、李照興主編) 王家衛的映畫世界(2015 版)(黃愛玲、潘國靈、李照興主編) 許鞍華 電影四十(卓男、吳月華主編) 林嶺東 嶺上起風雲(卓男、張偉雄主編)

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David Bordwell 著,何慧玲譯,李焯桃編) 後九七與香港電影(朗天著) 性/別光影:香港電影中的性與性別文化研究(游靜著) 電光影裡斬春風──剖析武俠片的肌理脈絡(蒲鋒著) 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增訂版)(大衛博維爾著,何慧玲、李焯桃譯)

無惡不作──香港黑幫電影的肌理脈絡(蒲鋒著、編) 江湖未定──當代武俠電影的域境論述(張偉雄主編) 雙城映對──香港城市與香港電影初對談(張偉雄主編) 溜走的激情:80 年代香港電影(家明主編)

製造香港──本土獨立紀錄片初探(張偉雄、周思中主編) 香港喜劇電影的自我修養(張偉雄主編) 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卓男、蒲鋒主編) 經典 200 ──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蒲鋒、李照興主編) 我和電影的二三事(張偉雄主編) 戀戀光塵──我和電影的二三事 2(張偉雄主編)

2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6 11 16 2 7 12 17 3 8 13 18 4 9 14 19 5 10 15 20

然後有了光── 22 位導演作品選析(王瑞祺著) 丈八燈臺看電影(金炳興著) 戲緣(黃愛玲著)

從新浪潮至後現代(陳耀成著) 也斯影評集(鄭政恆主編)

戲夢餘音:黃愛玲電影文存(黃愛玲著、李焯桃編) 60 風尚──中國學生周報影評十年(羅卡主編) 雄艷者的色想與美典──邱剛健編導電影劇本集(劉嶔主編) 昨日的影 今日的光──粵語片劇照風華半世紀(楊紫燁主編) 電影通識行──給中學生的 4 節模擬課及其他(王麗明主編)

一九九四香港電影回顧(舒琪主編) 1995 香港電影回顧(舒琪主編)

1996 香港電影回顧(登徒主編)

1997 香港電影回顧(蒲鋒主編)

1998 香港電影回顧(列孚主編)

1999 香港電影回顧(何文龍主編)

2000 香港電影回顧(朗天主編)

2001 香港電影回顧(吳君玉主編)

2002 香港電影回顧(朗天主編)

2003 香港電影回顧(朗天主編)

28 21 26 31 36 22 27 32 37 23 28 33 38 24 29 34 39 25 30 35 4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2004 香港電影回顧(林震宇主編)

2005 香港電影回顧(鄭傳鍏主編)

2006 香港電影回顧(卓男主編)

2007 香港電影回顧(卓男主編)

2008 香港電影回顧(張偉雄主編)

2009 香港電影回顧(張偉雄主編)

2010 香港電影回顧(朗天主編)

2011 香港電影回顧(鄭政恆主編)

2012 香港電影回顧(陳志華主編) 香港電影 2013(朗天、周思中主編)

香港電影 2014(黃志輝主編)

香港電影 2015(黃志輝主編)

香港電影 2016(劉偉霖主編)

香港電影 2017(鄭傳鍏主編)

香港電影 2018(陳志華主編)

香港電影 2019:時代影像(李展鵬主編)

香港電影 2020:紀實遺城(鄭超、致寧主編)

香港電影 2021:世界是你們的還是我們的(安娜主編)

香港電影 2022:沒有神話的日子(黃珍盈主編)

29 41 46 51 56 42 47 52 57 43 48 53 58 44 49 54 59 45 50 55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卓男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第十三至第 十四屆(2018–2022)會長,曾任 學會行政經理(2002–2007),編 輯(2007–2008),2011 年加入成 為會員。

從職員到會長:

INTERVIEW

教育為了傳承

口述/卓男 訪問、筆錄/李東阳

卓男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曾任行政經理、編輯、理 事、會長等職位,逾二十年的時間都有她的身影。學

會除了出版、大獎評選外,電影教育也成為重要的 板塊。但萬事起頭難,她談到開展電影教育之初窘

境處處,在資助僧多粥少的年代,學會被削減資助、

五年搬址四次、只剩下一名員工「一腳踢」……

我大學畢業後最初在《電影雙周刊》任職編輯兩年,

之後加入 Sony 旗下的音樂網站負責消閒娛樂的版面。

工作極不愉快,要負責星座運程、買衫買鞋的內容真 是不太適合我。我發現自己太愛電影,便「假公濟私」

不斷找與電影有關的主題,包括乘機訪問一班做電 影配樂的人。苦中作樂時,有朋友一告知評論學會請 人,我便立即應徵。當時會長蒲鋒看中我編輯經驗能 幫助學會出版,面試一完便聘用我。

剛入職學會時規模遠不及現在,難聽一點是「兜 踎 」。2002 年後短短五年,學會就遷址了四次 1 。

最初編劇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和學會都沒有太 多資源,所以共同租用灣仔軒尼詩道的辦公室。在我 入職不夠一個星期,兩者便決定分家,前者決定遷入 香港金像獎協會的辦公室,學會就另覓地方,搬去 「民主大學」在北角木星街一個丟空的商廈單位,只 有二百多呎空間。雖然環境一般,幸好有會員和業主 有交情,以每月二千元象徵式租金租借大廳。

資助遭削 辦公室「一腳踢」

當時學會只有我一個職員「一腳踢」:搬遷、聯絡、 寫計劃書申請資金等等。雖然任職行政經理,但我又 「技癢」,常常幫忙編輯、校對網頁、寫文章、幫忙 出版。加上入職第二年時,學會被大幅削減資助,一

30

其實無論舉辦電影教育、電影沙龍、影評班 都是源於怕,怕沒有傳承。

卓男於學會辦公室接受訪問。

《邊走遍評》、《遊遊牧.圍圍評》收錄影評班學員文章。

歷年學會會址包括:

灣仔軒尼詩道 182 號 13 樓(1995-2002)

天后木星街 3 號澤盈中心 1 樓 104 室(2002-2004)

佐敦寶靈街 30 號 2 樓(2004-2006)

上環永樂街 121-125 號永達商業大廈 9 樓 D 室(2006-08) 石硤尾白田街 30 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6-08(2008-20) 石硤尾白田街 30 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L6-24(2020 至今)

31
1

年只獲撥款數十萬元。

那個年代僧多粥少,有很多團體都會申請藝發局(香

港藝術發展局)資助。而且學會當時成績確是沒有 現在突出。人手緊絀之下只能集中報章撰文、出版、

學會大獎討論會和頒獎禮,以及與 FPO(康文署電 影節目辦事處)合作「名片巡迴放映系列」,擔任 策展人的角色,在牛池灣文娛中心和上環文娛中心,

這類較小的放映場地舉辦外國電影賞析的放映活動。

學會被削減資助後,甚至難應付我的薪酬。於是我

主動提出減薪五千元,但要容許我在外接其他工作。

於是我在香港電台綜藝節目組兼職撰稿、統籌。很長 的一段時間雖然人不在辦公室,但仍會用手機打點學 會事務。

朗天接任會長後就想展開電影教育,他的構想和我不

謀而合,影評要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同時,他覺得

評論學會應該要有危機感,被削減資助是因為「人家

覺得我們沒有表現,年年重複類似的活動是不夠的, 要開發更多」。適逢那時大環境也合適,香港政府有 意在中學開設通識科。種種誘因下,我們就開始舉辦 放映活動。最初比較簡單,與電影資料館商討選片放 映,再招募學生到場欣賞電影,然後安排影評人作一 小時映後談。

電影教育ABC餐 結集年輕人影評

後來學會野心更大,「不只是學生出學校,學會也可 以入學校。」我和朗天討論將資料館放映形式帶入學 校。正好那時黃愛玲的丈夫雷競璇先生正打理利希慎 基金,他想和學會合辦教育計劃便邀請合作,一切順 理成章。

入學校並不簡單,要視乎不同學校的出發點和可以提 供怎樣的條件,例如是否容許學生連續四星期上電影 課程等;也有度身訂造的項目,有學校會提到自身較 着重文學,便為其舉辦文學與電影的活動。活動慢慢 成形後,學會就自行設計課程,例如四節可以選擇 甚麼題目,各自有甚麼內容,像「A 餐、B 餐、C 餐」 般交由學校選擇,有調動也可以再商討。

當時活躍的學會會員也不多,適合入學校講課更甚, 每個會員也有自己擅長之處,例如有人本身就在學 院,平日教書繁忙,自然就不會接中學的講座邀約, 全職上班的會員自然也不能。當年參與較多的是紀 陶、林錦波、超人(林超榮)、張偉雄、潘國靈和朗 天,他們幾位經常入校做導師。

其後藝發局也有一些按項目的資助可以申請,所以我 們 2006 年便舉行「邊走邊評」和 2007 年「遊遊牧. 圍圍評」,除了記錄、結集優秀新影評,還想讓更多 年輕人有成就感、有機會曝光,從而增加在影評方面 發展的意欲。但這時候負責聯絡和不同雜務工作太 繁重了,就聘新同事任職「教育統籌及推廣主任」, 聯絡學校、藝術家、會員,而我負責學會行政和一部 分的編輯工作。

辦沙龍及對談會 聚集電影愛好者

回憶在學會擔任行政經理時,會員與學會職員的關係 很密切。大家都是熱愛電影的人,會員時常都會上來 辦公室閒聊,有時一起外遊觀賞展覽,甚至一起看完 優先場後,去茶餐廳繼續討論到深宵才各自回家。大 家一坐下來閒聊就是談電影,其實是很快樂的回憶。

之後,學會成員自發將閒聊電影的風氣帶出去,潘國 靈、陳嘉銘等會員都會在油麻地電影中心的 kubrick

32

舉辦電影沙龍(「90 分鐘純沙龍」),後來也有邀 請其他公眾人物,一起和公眾討論電影相關的話題, 我記得當時許鞍華也有來。

類似的活動還有「畫外音」和「CIA 三面睇」 1 ,當 時會請導演和編劇一同到來,由會員做主持,分享拍 攝該部電影的點滴。譬如放映《A1 頭條》(1998)時, 就請到陳嘉上、鍾繼昌、張偉雄對談。

2011 年我以影評人身份再回來學會,到 2018 年接任 會長也很想重塑舊日的氣氛。想讓新舊會員互相認 識。不然每年大家只在大獎討論會碰面,舊會員較踴 躍發言,新會員又不敢發聲。學會可貴是李焯桃、張 偉雄、王勛這些前輩的會員沒有架子,絲毫沒有「我 是前輩,你要尊重我」的態度。

我很想舉辦更多會員交流或溝通的活動。我在任時提

議過舉辦「小津安二郎旅行團」,邀請會員一起去日

本旅行,尋覓遊歷小津電影的外景,又或讓大家旅

程完,共同書寫小津和小津的電影結集成書,甚至可 以發展為旅遊項目,和觀眾、影迷一起去「朝聖」。

可惜疫情來了,整個社會幾乎停運了。

張偉雄、編劇鍾繼昌、導演陳嘉上。

「內憂外患」 辦活動思傳承

其實無論舉辦電影教育、電影沙龍、影評班都是源 於怕,怕沒有傳承。學會招收會員機制是寧缺勿濫, 曾有一兩年是一個新會員都沒有,但這樣學會連同 整個社會一同老化。從內部角度看,無疑是一個「死 局」,學會活躍的只有十數位會員,且幾乎沒有全職 影評人,每個會員都有自己的工作, 許多時候內部 沒有足夠活動機會拉近會員關係,即使有好的意念也 不一定容易執行。

加上現時外在環境,網絡文化是你一言我一語,人 人都是影評人,甚至連公關公司都會引用。加上通 識教育也被「殺科」,若沒有學校覺得有需要做電 影教育,年輕人就少了機會接觸優秀的電影和影評。 以往無論是「邊走邊評」、「遊遊牧.圍圍評」和 其後的影評徵文比賽、「從一口戲開始」都是想影 評有新血,讓更多好的影評有平台曝光。時代轉變, 學會始終會老化,需要不斷思考如何傳承。

1 C 是影評人(Critics)、I 是電影製作人(Industry), A 是觀眾(Audience)。

33
▲「CIA 三面睇」放映吳鎮宇導演首作《9413》。 ▲ 2004 年「CIA 三面睇」對談《A1 頭條》,左起:影評人

INTERVIEW

我在學會工作的 日子

口述/吳兆南 訪問/李東阳、梁梓甄 筆錄/李東阳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下稱學會)除了會員外,還有一 班職員在背後用心籌謀。曾任職學會行政經理的阿南

(吳兆南),就職期間歷經黃志輝、卓男、鄭政恆三 任學會會長,筆者笑稱他為「三朝元老」。說是「元 老」,其實相當年輕,他和其他同事在學會工作的數 年間改善了香港影評庫、開設學會網店 ……許多新 的想法都是「揼石仔」從零開始。

自己的書自己賣 開網店辛酸史

眾所周知出版難做,尤其近年環境驟變,無論是內 容、選題等考慮都已經迥然不同。我雖然不是編輯, 但我主職賣書、發行的考量時都會受到影響。學會

在 2020 年初開設網上書店,契機是一直合作的聯合 物流貨倉遷往內地,本來依靠他們發行的書銷情就不 好,還衍生兩大問題:一來成本貴運送慢,運費需按

頁收費。二來書籍要受審查、不是每一本都能過關。

就此我們決定自己的書自己賣,做獨立發行,不能坐 以待斃。為了開拓更多銷售渠道,我們順勢開設網店 自行賣書。說很容易,做就難,首當其衝的問題是我 們完全沒網店經驗。起初只能用最原始方法,如同小 朋友做手工、揼石仔,在 excel 逐個項目入資料,十 分繁瑣,「真係睇到眼都矇」。而且我們只有三個職 員,各有職責,十分吃力,最後幸好請了一位學生兼 職幫忙才勉力完成。第二個難題是沒空間庫存,學會 就要搬去新地方騰出空間。第三個難題是追數。要和 合作賣書的書店結算是很為難的,書業難做,很多獨 立書店常面對財困,但如果任由拖延結算,我們又無 法付錢給作者或出版者,所以只能絞盡腦汁去解決。

在較少人看書的年代,銷情差已經是見怪不怪,但

34
曾任學會行政經理(2017-2021)。 吳兆南

學會所做的具有文化價值,它同時是一個藝團、出版社、策展、頒獎的組織, 亦是一間公司。不全依賴資助,就不會說散就散,而且影評具有生命力,學會 亦應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 ▶

攝於 2021 年「嶺上起風雲—林嶺東電影回顧展」,左起: 節目統籌楊芷茵、現場攝影朱小豐、行政經理吳兆南、策 展人卓男、張偉雄。

吳兆南(右),攝於學會辦公室。

35

2020 年版的《戲夢餘音:黃愛玲電影文存》、《香

港電影王國 娛樂的藝術》(增訂版)和《香港電

影 2019:時代影像》通通銷量不俗,令努力沒有白費。

同時幸運地,當時獨立書店遍地開花,霎時間本土書 籍很受歡迎,學會也有和這些林林總總的小書店建立 良好關係,所以獨立發行算是天時地利人和。

網站蒐昔日文章 活化影評

第二大工程就是「香港影評庫」。很多電影是經過多

年沉澱後才成為經典,當我們想知道當年的影評人對

某部戲的看法時,那些寫在報紙、雜誌、書刊的評 論,有些因為停刊、絕版就散失,十分可惜。

影評庫的目標是蒐集影評人歷年的影評文章,進行有 系統的分類存檔,將影評內容電子化,令大家都可以 在網上輕鬆搜索。然而一部電影可能有數篇甚至數 十篇影評,工作量龐雜。所以編輯要面對兩個困難: 第一,將文本電子化。儀器掃描文本很容易生成很多 錯別字,需要細心校對。第二,收錄影評需要得到作 者同意,但難在很多作者失聯,難解決版權問題。

學會職員不多,當時編輯致寧和實習生只能一篇一篇 從不同渠道收集散落的影評,分門別類。而且致寧不 想資料庫淪為儲存庫而已,再額外在社交平台建立 影評庫賬號,以「當年今日」分享電影歷史,活化這 些影評。我相信看完電影搜尋影評是很多人的習慣, 亦相信仍然有很多人會有興趣閱讀有深度的文章。

影評庫未必所有文章都好,但都希望現在的電影觀

眾不要被劣質的電影蒙蔽了眼睛,劣幣驅逐了良幣,

學會的價值是讓大家看好的影評,從而學習如何欣賞 一部電影。

轉變影評班模式 盼成影迷聚腳地

除了希望影評有人看,還希望有新血寫影評。「從一 口戲開始」和以往的影評班不同,官腔來說:它是 持續、多元的訓練。舊模式的影評班很悶,學員靜 靜來上課,結束就交功課。新模式想轉變學員角色, 嘗試策展、製作視像影評、作為講座講者分享,而且 有影評人在旁引導。

當然實際操作上好難,譬如第一屆碰巧遇上疫情, 實體活動都要延期,許多人都遲交視像影評,有時 連影評文章都遲交。不過當學員講談自己的功課時, 他們似模似樣,甚至比外面的某些講者好。這些影 評的新血有新的思維,之後或者能為影評帶來突破。 若不是版權問題,將他們成品放在 Youtube 上一定很 多人瀏覽。

其實大家來上堂都是熱愛電影的人,所謂「影評班」 只是想給平台大家分享喜歡的事。我甚至希望這個影 評班讓影評人導師和學員多些一起觀影,從而成為朋 友。讓更多影迷當學會是一個聚腳地。

影評人之選 從校園走到社區

另外較大變化的還有「影評人之選」。這個影評

人選片放映的活動,原本是電影節目辦事處(Film Programmes O ce,FPO)主辦,2019 年前他們提供 場地、票務、片源物流等支援,我們只負責統籌節目 內容、聯絡講者、準備教材。當時我們要經常進入 中學及大專院校策劃電影專題講座,策劃相當有難 度。譬如 2018 年的「影評人之選」是「1968:電影 非常年」,很難找學校願意參加。一來選的電影有關 1968 年五月風暴,二來撥款太遲。計劃一、二月撥

36

款,但八月就要完成,中學的行程很早就編好,在學 期中加插活動幾乎不可能。最後要「拍膊頭」問做中

學老師的朋友才勉強有足夠學校參與,達到 FPO 的 要求。

2019 年後 FPO 轉為贊助方,由學會主辦後就跳出校 園,希望更多元更有趣。近四年的活動,有公開講 座、因疫情轉為錄播的講座、導賞團等不同形式。我

們做了很多嘗試,譬如「連城映對」以城市為題,選 映柏林、伊斯坦堡等四個城市的電影。其中有去《布 袋澳跳掣》(What's Up Connection,1990)在油麻地 的取景地作導賞,也去了《緣路山旮旯》(2021)等 電影取景的茶果嶺村。也因為「光影水形」那次以水

為主題,節目統籌楊芷茵提議到前深水埗配水庫投映 有關「水」的短片,雖然因故未能成為「影評人之選」 活動,但最終由學會自資,爭取到與水務署合辦,在 深水埗配水庫舉行了導賞及放映。

盼學會開源 建立「付費訂閱」

而我最想學會是可以「部分內容付費訂閱」。上面提 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值得做、有意義,但是這些都需 要資金和人手,例如入職初期只有兩名職員已經忙 不過來;三個人的時候,還要做獨立發行、主辦「影 評人之選」;現在四個人,就要吸引年輕人,放大社 交媒體平台的比重。

雖然市面上,售賣的電影雜誌都已全軍覆沒,反映電 影文化在香港環境下有一定難度,但是否會注定失敗 呢?或者可以嘗試網上付費閱讀文章,當然內容質素 要與收費相稱。

學會所做的具有文化價值,它同時是一個藝團、出版 社、策展、頒獎的組織,亦是一間公司。不全依賴資 助,就不會說散就散,而且影評具有生命力,學會亦 應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37
▲ 2022 年的前深水埗配水庫導賞及放映活動。 ▲ 2022 年「從一口戲開始」影評基礎研習計劃課堂上,嘉賓 黃衍仁談電影配樂。

而立之年,在這三十年的時月裏,學會匯聚了眾人的 臉容、思想和文字,不斷評論、出版、教育、放映、

舉辦活動,以及頒獎,為香港電影文化有一分熱,發 一分光。在這周年紀念之際,學會特邀會員就問題二 選一回答。審時度勢,思考今時今日影評還有甚麼作 用;或談談在學會的難忘回憶,分享歡愁。

影 私

Questions And Answers

1 2

你認為今時今日影評還有甚麼作用?

請分享一件在學會的難忘回憶。

話 語

38

你認為今時今日影評還有甚麼作用? 1

鄭政恆

陳廣隆

影評有用,如果我們還看電影,如果我們還相信集思廣益可以突破種種限制,如 果我們不想單單消費而已, 如果我們追求一點深度,如果我們還想聆聽其他人的 觀點,如果我們希望與其他人交流,如果我們相信電影和社會相關,如果我們相 信社會還需要一點公共的聲音。回望我在《HKinema》創刊號發表的〈電影,你 話死就死咩?〉一文 1 ,我依然相信今時今日影評的作用。

五年前,Girish Shambu 發表 “For a New Cinephilia "宣言,提出在當今影片容易流 通、影展舉辦頻繁、網絡討論興盛的環境,全球急劇轉變的時代,「迷影」與「影 評」皆不應只是私人的、內在的、美學的探求。我們應對世界持續好奇,從聲光 音畫中人或非人的角度觀照自身和他者,在性別和種族、階級與經濟、政治與環 保、科技與數碼化等議題上批判日新,對社會更有承擔。如今這已成有志者之共 識。當然,新舊不必互斥,眾聲沸揚,但傳統的考掘、技藝的優劣、個人的志趣、 美感的悅愉,同樣不應捨棄討論。與我城歷史與未來的連結,更是尚未完場。影 評無分新舊,討論不宜設限,共勉之。

李卓倫

回答這問題要取決於何謂影評 ? 假如影評內容包含電影情節,以及幾句看後感, 這是有需要的。不少人在選擇電影時,均參考這類文章,希望在決定入場與否前, 獲得建議。

假如影評是分析電影內容,判斷電影 敍 事的優劣,探索當中美學的好壞,然後整 體評價作品,那麼這類文章無疑比前者作用較少。因為大部分人均視電影為娛樂, open rice 式消費指南, 作用在於減少錯誤消費,以避免期望落差、貨不對辦。 然而,後者並非一無是處。判斷電影作品孰優孰劣,不僅對改善電影質素提供基 礎,還提供電影鑑賞的另類角度。如果稱兩者皆為影評,兩者均無矛盾。然而, 我們真的認為第一類是影評嗎 ? 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39
鄭政恆:〈電影,你話死就死咩?〉,《HKinema》,第 1 期,2007 年 12 月,頁 12。 1

這類問題要認真回應從來不易,當然可以引用一堆簡單而空泛的詞彙蒙混過去, 但若想深入闡述就難以三言兩語下清晰定義,像去證明 1+1=2 的數學公式般。真 問影評何用,先要判斷何為影評。 在資訊爆炸、權威失落的年代,人人一把口一對手已能發表己見,若然影評仍要 在公共空間佔一席之地,就務必在眾聲喧嘩之中區別開來。抒發內心共鳴、探討 問題意識、研究形式內容……可以有一百種方法,關鍵只有一個:independent。 只要是獨立思考/真誠感受的成果,從電影自身出發,不為任何宣傳目的,也不 單是評分的消費指南,自能促成意義。可以是挑戰主流論述去拓闊審美的標準(如 不同時期作品的性別形象變化、鏡頭運動的政治性),也可以是點出某套語言或 訊息灌輸方式如何影響人民(像官方宣傳影片直接或軟性的導向)。與此同時, 認真聆聽並尊重他人觀點,以其為參考而非照單全收被左右,再據情理互動交流。 有效的溝通、想法的碰撞,由個人走到社群,影評才能更成熟地面向大眾,甚或 為新的價值創造可能。

認真而嚴肅的影評文字能給予讀者有關電影歷史知識乃至迥異不同的思考方法與 方向,令其對電影乃至不同崗位的電影人有更進一步的瞭解,甚至能開拓視野與 眼界,進一步打開電影以外的(藝術)世界。

影評在當下香港的重要性在於透過書寫評論電影,慢慢開拓快速萎縮的公共空間, 共同建立觀眾、讀者與電影的集體關係,與短影片快影評的媒體環境搏鬥。

現今影評對社會來說還有甚麼意義?首先要說明談論的是哪一種影評。在社交媒 體時代,爭取追隨者點讚、分享和訂閱的 KOL 已取代了倚靠傳統媒體的評論人位 置。公關與評論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倘坊間(網民)對影評之褒貶皆限於前者, 後者寫得多好多壞也漸成無關痛癢。故電影評論的價值,正是不隨波逐流,立於 文化藝術的角落 這需要持續的實踐,基於美學與理論的分析,繫於歷史文化 的脈絡,以忠實的評價邀請開放的對話。

40
查柏朗 羅展鳳 陳智廷 賴勇衡

沒多久前,看一個內地的清談節目,那一集是王晶做嘉賓。主持人提到普遍影評 對王晶的近作都不賣帳,問他怎看?王晶就像心中早有標準答案、滿有信心的說: 「影評嘛,誰都能寫,影評人又不用考牌,那些所謂影評我才不會放在心上。」 王晶的這種說法當然是老調了,但隨着年紀漸長而開始沒有對他那麼輕視和反感, 我覺得王晶所說的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尤其這幾年都見到影評進一步從網絡平 台轉往社交媒體,以更「即食」的形式出現。

這個世界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考牌,但也有很多重要的事情不能夠考牌。例如 我母親沒有任何與育兒相關的能力證明,以及我最喜歡去的餐廳那個廚子是自學 成才。縱然如此,我也不會因為他們沒有這樣那樣的資格而對他們有所質疑。誰 都能寫,對啊,正是誰都能寫,影評文字才可以有更多我們從未見過的樣式和面 貌。但我們(無論是作為一般大眾或是影評人)有好好擁抱過這個「誰都能寫」 嗎?我說不準(留意,誰都能寫,不等於影評沒有好壞優劣的標準)。

2024 年了,誰還需要影評人,誰最需要影評人?我想大概是影評人自己吧。早兩 天和朋友聊天,說起寫作的動機之類的話題。我說最初想寫影評,都是一種比較 直接的衝動和表達慾;我寫,因為我開心。那種開心像一個已經不在的親戚以往 從家鄉給你捎來的手炒辣椒醬,雖然有點遙遠,但那味道,我記得。

如果有那麼一天我碰見了王晶,我會熱切地上前介紹自己,介紹我是一個影評人。 而且是沒有考牌的那種。

請分享一件在學會的難忘回憶。 2

紀陶

從三十年前開始,已把看電影視之為寫日記,利用記電影轉為此生歲月追憶。我 們學會裏面有一撮人,既拍電影也評電影,電影創作由文字開始,至寫影評時亦 由文字歸納,在期間既可投射愛意,同時也覺得很爽。

三十年前是菲林世代,如今未必有太多人分得出數碼映像與菲林的分別,甚至乎 很多人看熒光幕也當作為已經看過了一部電影,現在很想寫多一點兩者之間分別 的文章……

我愛電影至今別來無恙,心想應該可以一起百年歸老。

41
安娜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三十周年,踏入「成年」已久,也更有面對風雨和危難的勇敢、 智慧。畢竟在香港拍電影難,寫影評亦不易;以至從電影議論香港社會與文化, 在今天更是釜底抽薪,偶爾如坐針氈。這個「成年人」要光明磊落地一路走下去, 靠的會是良知,還有意志。

我最深刻的「學會時刻」,是首次參與學會年度電影討論會 那是 2000 年,我 在會友家中,看聽會員們為當年電影議論,常有不慍不火,亦有舌槍唇劍;今日 想來,那年的得獎電影,有《花樣年華》和《朱麗葉與梁山伯》的委婉感觸,也 有《孤男寡女》的喜感愛意,更有《臥虎藏龍》和《江湖告急》的情義亂象,最 終還會讓人在《無人駕駛》和《榴槤飄飄》的香港,感覺自在。我一直為討論會 的氛圍神往、感動。

念你如昔,是電影,也是香港。而我珍重電影評論學會在此中的自在。

在學會最難忘的回憶是參與《許鞍華 電影四十》和《60 風尚――中國學生周報 影評十年》的出版工作,前者不但能見到最敬佩的導演許鞍華,還訪問了不少業 界的成功人士,後者則有幸與多位前輩影評人見面,並認識不同類型的影評,但 最難忘的還是通宵達旦地對稿,更因此要配眼鏡,哈哈!

另外,藉此一說。希望學會吸納多些年輕一代(特別是女性)成為會員或員工, 並且希望年輕一代參與會務,為學會帶來新思維和新作風。

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sta at HKFCS for their hard work behind the scenes that is greatly appreciated. Over the years, as a cinephile and member of the filmgoing public, I have benefitted much from the activities and publications of the society in promoting both Hong Kong and world cinema. To find myself making a contribution now as a member through talks, classes, writings, and curatorial duties is both a pleasure and an honor. In these e orts, I have been aided immeasurably by the society's tireless sta responsible for publication, programming, and promotion. ese are all young people who love the movies passionately, and – to borrow from Wong Kar-wai's THE GRANDMASTER – if we the critics are the 面子 (face) of the society, they are its 裏子 (heart and soul).

Without getting too personal, I have in particular fond memories of working with Emily on essays for the society, and Olivia on curating the Critic's Choice and mentorship programmes. Not to mention, as much fun as we critics have at our annual awards discussion (o en lasting over ten hours!), the sta is always there at the back of the o ce counting our ballots over and over again in seemingly endless rounds – it is to their dedication and indispensable labor I salute on the occasion of this anniversary.

42
吳月華 林瀚光 陳嘉銘

加入學會時間不算長,最難忘算是每年一月舉行的學會評獎大會,大家一整天坐 在學會裏檢討該年電影,然後投票,這樣純粹討論電影的感覺實在難得。據說以 前大會更是唇槍舌劍、火花四濺,原來現在已算溫和了。

這幾年有幸接棒當上大會主持,適逢新增網上形式讓海外會友參與,大會時間難 免變得愈來愈長。要怎樣有效控制時間和氣氛 ( 而我又能一起討論 ),還有投票過 程的種種規矩,自問仍在努力學習中。上屆《給十九歲的我》(2022)獲頒「最 佳電影」後,該片鬧出一連串風波,事後理事之間討論如何處理,亦令我在過程 中獲益良多,看到學會專業理性的一面。

入會如入武林,第一次參與學會大獎的評審會議,不敢相信可長達十小時而大家 一直滿血,有透視眼、有追蹤術、有理論招式,刀光與暗器交錯。當你以為一套 電影很好看、沒有問題的時候,自然會有高手讓你質疑自己的眼光,然後又出奇 地在眼光的磨礪中,讓你發現「由外到內,再由內去返外」的審思,不能以一句「觀 點與角度不同」概之。

我最深刻的是三十年來對香港電影的關注和書寫,確立學會視野的前輩們,由衷 感到他們的了不起。另外,剛加入學會還沒幾年,曾聽到幾位前輩討論一個當時 的我並不是很明白的問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是關注香港電影的評論學會,還 是地處香港的一個電影評論學會。重要嗎?有分別嗎?現在我覺得很重要,很有 分別。

43
喬奕思 曾肇弘 曾繁裕 ▶ 2019 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25 周年聚餐合照。
44 P ublished by Hong Kong F ilm Critics Societ y hk fc s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