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團體專家遞民間建議書 憂生態旅遊片區恐變地產主導
《2024 年施政報告》建議推廣島嶼及海岸旅遊,今年 4 月,政府就 前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以及尖鼻咀及白泥的 生態旅遊發展項目展開 3 個月公眾諮詢,2 日截止。綠色和平、香
港觀鳥學會等十個環保團體及專家批評政府以「片區發展」模式推 動生態旅遊,不僅未充份諮詢民意,更與聯合國提出的九大生態旅 遊原則存在顯著落差,擔心此模式未能有效保護本地生態及文化資 源,或成為地產主導項目。
█ 林一山綜合報道
聯署團體及專家包括大自然保 護協會、香港觀鳥會、綠色和平、 教區全人發展委員會、綠領行動、 香港鄉郊基金、香港海豚保育學
會、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許天欣助 理教授、香港大學理學會生態學及 生物多樣性學會等。
團體今早到政府總部向發展局 遞交《香港生態旅遊民間建議書》, 倡議政府訂立符合國際標準、以保 育為本及社區共議的三大政策方 向,並剔除與生態旅遊保育原則不 相符的規劃。團體批評政府不但建 議將尖鼻咀生態旅遊整體面積擴大 一倍至 95 公頃,更引入由發展商主 導的「片區發展」模式,涵蓋可建 私人住宅等,與原有的生態旅遊方 案大相逕庭。
團體指,最具爭議的部份包括計 劃於生態敏感地興建私人住宅與度假 住宿等開發項目。例如,在長沙和貝 澳的海岸保護區和綠化地帶,發展近 30 萬呎樓面面積的度假住宿或營地; 尖白項目更建議將整體樓面面積的六 成,用於私人住宅。
然而,據本地生態研究,該等地 區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價值極高,尖 白流、后海灣濕地與福田紅樹林自然 保護區生態緊密相連,為多種生物提 供有連繫及具韌性的棲息地及覓食空
風雨蘭與「SH.E
性騷擾倡議小組」策劃「性騷擾退散」行動。(風雨
綠色和平、香港觀鳥學會等十個環保團體及專家批今日向發展局遞交《香港生態旅遊民間建議書》。(綠色和平提供) 間,擁有國際認可的「重要野鳥及生 物多樣性地區」,並錄得香港最大片 受威脅貝克喜鹽草海草床、中國鱟群 落及天然蠔礁。
而且,政府亦打算設立海岸保 護公園,證明當區的生態重要性; 水口、長沙和貝澳均錄得 30 至 46 種蜻蜓;貝澳和水口分別記錄超過 240 種和 205 種雀鳥,佔全港鳥種三 分之一以上;長沙對出水域亦是江
豚及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團 體認為,若落實相關發展,無可避免 會涉及土地平整及基建工程,加上 人口流入,恐怕永久損害南大嶼和 尖白的生態。
綠色和平城市發展項目主任夏淳 權稱,政府規劃未遵守聯合國環境規 劃署(UNEP)制訂的九大生態旅遊 原則,例如第一項「將干擾減至最低」 及第九項「基建與自然環境融合」。
夏淳權強調,他們遞交《建議書》 旨在提示政府,生態旅遊作為既關鍵 又新穎的政策,亦牽涉脆弱生態區 域,應當廣泛採納民意並進行充份商 議,特別需重視當地社群生活方式與 環境承載能力。當前政府規劃似乎偏 向發展導向,未能保證市民及當地社 群能夠參與其中,例如未對「片區」 模式進行商討,恐性難以有效維護本 地生態及文化資產。◇
【大紀元訊】性暴力受害人支援 機構風雨蘭日前發表職場性騷擾數
據統計及分析,同時與「 SH.E 性騷 擾倡議小組」策劃「性騷擾退散」行 動,旨在提升公眾對議題的關注及 意識。
風雨蘭引用過去 5 年跟進的個案
顯示,職場性暴力事件中,侵犯者與受 害人之間是「工作關係」(例如上司、 同事、下屬)的個案,由 196 宗(2014 至 2018 年)升至 340 宗(2019 至 2023
年),升幅約為 70%。發生在「辦公 地方」的個案,亦由 120 宗(2014 至 2018 年)升至 214 宗(2019 至 2023
年),升幅約為 80% 涉及職場性暴力的個案約 45% 為非接觸形式的性騷擾行為。《性 別歧視條例》下定義之性騷擾並非僅 限於言語侮辱或身體接觸,只要是 含有性意味並且不受歡迎的行為, 便屬性騷擾。根據《條例》,僱主應 設立相關內部政策以預防性騷擾及 妥善處理投訴,否則,便要為員工 受僱用期間所作出的性騷擾行為負 上轉承責任。
為加強工作間對性騷擾的意識及 敏感度,風雨蘭與由義工和曾經歷性 騷擾的服務使用者組成的「SH.E 性騷 擾倡議小組」共同推出一系列資源, 包括「性騷擾應對指南」及一系列由 小組成員設計的宣傳小物。
這次「性騷擾退散」行動以「退 散符」為設計概念,旨在以直接、易 明、不尷尬的方式,向大眾凸顯各 種類型的不恰當行為。「退散符」宣 傳卡具體指出各種常被淡化的性騷擾 形態,例如「黃色笑話」、「色色凝 視」、「纏擾追求」等。 行動希望移除討論性騷擾的門 檻,同時清晰地指出那些被認為無傷 大雅的行為,實則可能窒礙其他人平 等並安全地使用同一空間的權利,構 成性騷擾,從而提升社會大眾對反性 騷擾的意識,共同營造更安全、互相 尊重的職場文化。
目前,香港基督教協進會、愛心 聖誕大行動、一坪半、The Hive Hong Kong Meta Hong Kong 等機構已率先 成為活動支持夥伴,在辦公室張貼宣 傳海報,展現其對創造安全工作環境
的承諾。
SH.E 性騷擾倡議小組成員 Kate 曾幾被性騷擾的經歷告訴身邊的人, 但他們覺得很「小事」,又說「係咪你 諗多咗咋」、「職場就係咁㗎啦」、「睇 開啲啦」等字句。
但事情已經嚴重影響到她的情 緒、生活、工作能力,後來她看精 神科醫生,才發現自己已經陷入抑 鬱。「我很希望透過加入小組,提 升更多人對性騷擾的認識,希望不 會再有下一個人經歷與我一樣的傷 害。性騷擾事件並非件件小事,更 不能草草了事。」
風雨蘭服務經理曾秋娜介紹,這 次與由義工和倖存者組成的 SH.E 性 騷擾倡議小組合作,將過去的負面經 歷轉化為積極的倡議行動,共同推出 應對指南和具創意的「退散符」。以 幽默的方式表達對性騷擾的厭惡與反 抗,融入了從受害者視角出發的同理 心與實用性,直接將模糊、抽象的性 騷擾行為具體化,並透過宣傳小物形 式「退散」這些不當行為,明確劃定 行為界線。◇
LINE FRIENDS x Panda Friends
海洋公園夏水禮
圖/海洋公園提供
海洋公園今個夏天將舉行「海洋公園 x AEON 信用卡呈獻:LINE FRIENDS x Panda Friends 海洋公園夏水禮」 與香港大熊貓生日慶祝活動同步登場。
海洋公園今個夏天將舉行「海洋公園 x AEON 信用卡呈獻:LINE FRIENDS x Panda Friends 海洋公園夏水禮」。
的驚喜。
充氣公仔和 Panda Friends 蛋糕陣。
「大熊貓生日特別版『光影盛夜』」。
【大紀元訊】由 7 月 5 日至 8 月 24 日,LINE FRIENDS 將聯同海洋公園 Panda Friends 齊齊「Go into BAMBOO」,發掘大熊貓的可愛日常,一起 宣揚愛護動物及保護大自然訊息,兼陪大家玩 水,過一個透心涼的盛夏。
在海洋公園海濱樂園的「LINE FRIENDS x Panda Friends 玩轉波波池」,LINE FRIENDS x Panda Friends 以巨大化造型等大家躍進波波世界盡 情嬉戲。附近的「LINE FRIENDS x Panda Friends 玩水世界」,則帶大家走入噴泉陣、穿越水簾,再 挑戰瘋狂大水桶,感受瀑布般的清涼快感。
乘坐「海洋列車」到高峰樂園,「水戰特攻 隊」會手持水槍恭候,用水花攻勢送上涼浸浸的 驚喜。亦可進入「LINE FRIENDS x Panda Friends 水戰地帶」,與隊友用水槍來一場超刺激的水花 大亂鬥。
另外,海洋公園準備了「熊」爆全城的生日 派對,邀請訪客一同慶祝大熊貓龍鳳胎家姐「加 加」和細佬「得得」的一歲生日,以及熊貓爸爸 「樂樂」和媽媽「盈盈」生日。同樣是 8 月壽星的 好朋友 LINE FRIENDS BROWN,以及一眾 LINE FRIENDS 好友亦已準備加入至「熊」生日派對。
Panda Friends 角色更會以生日造型亮相,在 全園不同角落跟訪客打卡,大家還可以在「大熊 貓生日倒數日曆」前留影。
今夏限定的「孖住行生日遊」,家姐「加加」 和細佬「得得」的巨型充氣公仔在公園四處與訪 客開心互動。巡遊隊伍亦將展示 Panda Friends 蛋 糕陣,還有水槍畫師用水畫出 Panda Friends 的可 愛模樣,加上樂隊傾力演出。
海洋公園「大熊貓生日特別版『光影盛夜』」 在晚上登場,「加加」和「得得」的大型光雕投 影,加上水幕特效和舞動噴泉,在輕快樂章襯托 下,幻光點亮夜空。
除了一連串的慶典活動,全新的「海洋守護 者」互動環節由著名舞台劇演員梁祖堯重新編 排,全新故事將帶領訪客探索保護環境的三大黃 金法則,齊齊為減少塑膠污染出一分力。
參與「全園儲卡互動遊戲」,尋找遍布全園 的大熊貓探索二維碼,可解鎖獨家熊貓卡牌換領 豐富禮品,由大熊貓珍藏生日卡款到「與動物親 上加親」體驗活動等。
在「大熊貓雙星道 LIVE」互動劇場,訪客會 化身為智勇雙全的準奶爸、奶媽,與卡通造型的 大熊貓龍鳳胎即時互動,一起解開生態保育的謎 題。然後,在「大熊貓『竹』夢之旅」的奇幻探 索旅程中,透過互動裝置尋找隱藏在花叢和竹林 中的大熊貓,並與大熊貓「盈盈」、龍鳳胎家姐 「加加」和細佬「得得」拍下 AR 合照。
此外,公園誠邀訪客一同踏上夏日美食之 旅,享受琳瑯滿目的當季佳餚與清涼飲品,包括 即將登場的 LINE FRIENDS x Panda Friends「Go Into BAMBOO」主題餐點。海龍王餐廳亦推出由 客席總廚尹達剛師傅特別呈獻之「品味新經典」 全新菜譜,將中式烹飪精髓與日本優質食材完美 融合,讓食客的味覺體驗昇華。
公園將陸續推出逾百款獨家熊貓商品,更有 LINE FRIENDS x Panda Friends 首次聯乘的精品。 同時,公司推出全新的「歡樂無限雙園套 票」,訪客憑套票可於 7 天內進入海洋公園及水 上樂園各一次。◇
望月全新流心奶茶登場
《我係小忌廉》特別版 禮盒套裝限量發售
圖/望月 Patisserie La Lune 提供
【大紀元訊】本地烘焙品牌望月推出 3 款港 式創意的全新口味:流心奶茶月餅、花生醬軟 心月餅、升級版流心杏仁茶月餅。還攜手三大 人氣單位推出創新口味月餅及限量禮盒,包括 繼續與爆紅甜品店「研香」攜手推出全新黑芝麻 流心腰果口味,更帶來《我係小忌廉》及罐頭豬 LuLu 中秋特別版套裝。即日起,多款口味將於 望月官網搶先發售,並設有早鳥預訂優惠。
望月今年推出 3 款全新登場工藝月餅,流 心奶茶月餅採用陪伴港人成長的立頓 Lipton 紅 茶,流心內餡將醇厚茶韻與香滑奶香完美融 合,還原經典港式奶茶風味。花生醬軟心月餅, 研製香濃綿密的花生醬軟心,以原顆花生混合 經典花生醬成鹹甜交織的滋味。 2023 年推出 的流心杏仁茶月餅大受歡迎,望月推出升級版 本,以獨門黃金比例的南北杏,原顆研磨出香 濃溫潤的杏仁茶糊,細嚼下能吃到分明的顆粒。
經典之作奶黃月餅、流心奶黃月餅、流心 抹茶月餅等等繼續回歸。
「我係小忌廉」(Creamy Mami)是 1983 年由日本 Studio Pierrot 製作的經典動畫角色, 其夢幻可愛的形象和變身魔法故事風靡 80 年 代的香港,深受一代人的喜愛。是次與望月合 作推出流心奶黃月餅(4 件禮盒裝),搭配特 別設計的特色鐵罐,罐身融入魔法小天使的夢 幻元素。禮盒內含盲包,提供 4 款隨機閃卡 (每個禮盒隨機派發一款),展示魔法小天使 的不同造型。附贈的透明相架及小食具,方便 粉絲展示珍藏閃卡之餘,為中秋送禮增添互動 樂趣與收藏價值。
罐頭豬 LuLu 特別版禮盒,則有 LuLu 豬 化身為俏皮可愛的嫦娥,伴著她心愛的小貓, 重演奔月的經典場景。除了 LuLu 豬大頭月餅 外,特別版禮盒由紙袋、包裝、到珍藏版鐵罐 都印有 LuLu 豬模樣。
望月與「研香」再度攜手,4 件裝月餅禮 盒再度推出流心開心果月餅,精挑的意大利開
心果經過反覆烤焙磨製,綻放濃郁堅果香氣。 今年全新的黑芝麻流心腰果月餅,以優質黑芝 麻和腰果細磨成漿,從餅皮、黑芝麻露到腰果 露,味蕾驚喜層層交織。禮盒以典雅的褐紅色 包裝,簡樸線條描繪出圓月夜。◇
本地烘焙品牌望月推出流心奶茶等 3 款港式創意的全 新口味月餅。
流心奶黃月餅等回歸。
可以用報紙 包裹蘋果。
實測結果:
用這招存放蘋果 放 6
文/陳俊村 圖/ Shutterstock
西方有句諺語說:「一天一蘋果,醫生 遠離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這意味著吃蘋果有益健康。 但人們在購買蘋果時通常會買一大包,不 會每次只買一顆。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 妥善保存蘋果,讓它們放幾周都還能保持 新鮮呢?
美國美食作家皮特曼(Ann Taylor Pittman) 在 Kitchn 網站撰文表示,為了了解蘋果應該存放 在室溫下或雪櫃中,或是要不要以包裝袋或紙張 包裹,她在為期 6 周的時間裏測試了 7 種存放方 法,試圖找出最佳方法。
皮特曼表示,她從相同的超市購買一 堆包裝日期相同的有機、未上蠟蜜脆蘋果 (Honeycrisp)。她挑選出莖完整、外觀最原始、 最新鮮的蘋果,它們都沒有表皮破損或瘀傷的跡 象。每種方法都使用三顆蘋果。
她在本次測試中將蘋果分別存放在三個地 點:雪櫃的保鮮抽屜裏、沒有陽光照射的廚房枱 面上,以及食品儲藏室內與其它水果或蔬菜分開 的櫃子中。
在進行測試這 6 周裏,皮特曼在前 4 周每 2 天查看每種方法的蘋果一次,並在最後 2 周改成 每天查看一次。
皮特曼以 1 至 10 分為這些蘋果評分,10 分 代表完美。她的評分標準是蘋果的保鮮時間,而 保鮮時間取決於它們整顆和切開時的外觀、質地 和味道的維持程度。
以下是皮特曼測試的 7 種方法,依據評分由 低至高排列:
(1) 所有蘋果先放進一個棕色紙袋內,再放 在枱面上。這種方法能存放 5 周,得分 6 分。 (2) 所有蘋果先放進一個碗盤裏,再放在枱 面上。這種方法能存放 5.5 周,得分 6.5 分。
(3)
所有蘋果先放進一個開放式的鐵絲籃子 (有足夠的空間讓蘋果呼吸),再放在枱面上。這 種方法能存放 5.5 周,得分 7 分。
(4)
所有蘋果放進雪櫃的保鮮抽屜裏,沒有 使用任何袋子或容器。這種方法能存放 6 周,得
分 8 分。
(5) 所有蘋果先放進一個塑膠包裝袋內,再 放進雪櫃的保鮮抽屜裏。這種方法能存放 6 周, 得分 9 分。
(6) 所有蘋果先放進一個棕色紙袋內,再 放進雪櫃的保鮮抽屜裏。這種方法能存放 6 周以 上,得分 9.8 分。
在 6 周後,這些蘋果看起來幾乎完美。其 中一顆在莖的附近有一個微小的瑕疵,但除此 之外,它們仍然很結實,而且沒有受損。它們 嚐起來非常鮮脆多汁,具有蜜脆蘋果特有的完
美甜酸味。
周依然鮮嫩
(7) 每顆蘋果先分別用報紙包裹,再放進食 品儲藏室內的櫃子裏,與任何其它水果或蔬菜分 開。這種方法能存放 6 周以上,得分 10 分。
這個方法是網上的一段短片提供的。皮特曼 把這些蘋果分別用報紙包裹,並與其它會產生乙 烯氣體的水果或蔬菜分開,避免蘋果被催熟。
皮特曼說,這個方法的額外好處是,每當她 打開食品儲藏室的門時,就會聞到一種令人愉悅 的香味,讓人想起現榨的蘋果汁。
在測試結束後,這些蘋果看起來都像剛買來 的一樣漂亮,果皮光滑、沒有瑕疵,而且果肉緊 緻、沒有軟點,嚐起來甜酸完美,保留了新鮮蜜 脆蘋果應該有的鮮嫩多汁。
皮特曼強調,將蘋果單獨包裝可以控制每顆 蘋果釋放的乙烯氣體,這表示即使有一顆蘋果變 質,也不會影響到其它蘋果跟著變質。
重點整理
依據本次測試結果,第 7 種方法獲得 滿分,是存放蘋果的最佳方法。然而,由 於第 6 和第 7 種方法得分差不多,所以如 果你家裏沒有食品儲藏室可以用來存放蘋 果,那你可以選擇第 6 種方法,把蘋果放 在雪櫃的保鮮抽屜裏,但要記得先放進紙 袋內。
值得注意的是,第 6 種方法與在室溫 下使用的第 1 種方法不同。第 1 種方法會 讓太多乙烯氣體混合在所有三個蘋果中, 以至於它們都受到一些損傷。但雪櫃的低 溫環境會降低水果對氣體的敏感性,因此 保質期比較長。
最後,如果你沒有適當的食品儲藏室 或紙袋,那麼先把蘋果放進商店的塑膠袋 內,再放進雪櫃的保鮮抽屜裏(如第 5 種 方法所示),也很管用。◇
文/羅志仲 圖 / Shutterstock
編者按:作者與父親長達 18 年的零互動, 因為一場機遇學習了薩提爾模式,練習用 豐富的眼光去看事情的全貌,藉此走出了 人生的谷底,並開始跟父親一起經歷破冰 之旅,在和解的路上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更靠近。
我與父親的和解之旅
我曾與父親十八年不說話,因為我們一說話 就吵架,太痛苦了,不說話、零互動,反而輕鬆 許多。
母親車禍猝逝後,我不得不重新與父親互 動,痛苦的經驗又回來了,我花了兩年多的時 間,才與父親和解。
我曾找過我的學長李崇建談話多次,對自己 與父親有更多認識,從而接納自己與父親,也加 快了父子和解的速度。
有次談話,我告訴崇建,我對父親感到很生 氣。他問我,為了甚麼而生氣?
我回答:「自暴自棄。」
崇建請我多說一些。我說,父親在被迫退休 後,開始自暴自棄,放棄人生,將自己關在家 裏,每天都在看政論節目,晚上看直播,白天看 重播。不僅自己不出門,也阻止我母親出遠門, 只要母親想去旅行,或參加日月潭、西子灣等地 的長泳,父親的臉就會垮下來,開始生悶氣,母 親不只一次向我哭訴。
還有嗎?崇建請我再舉一個例子。
我說,父親有柏金遜病,右手會不由自主發 抖。母親還在世時,家中大小事都依賴母親處 理。母親走後,要辦理繼承,許多文件都要父親 簽名,他的右手已無法寫字,我請他練習用左
手,他只練習一天就放棄了。
崇建看著越講越氣的我,停頓了好一會兒, 才用他一貫平靜的語氣問:「志仲,你的人生有 自暴自棄的經驗嗎?」
我愣住了一會兒,斬釘截鐵回答:「沒有。」 我當年對自己的認識竟粗淺至此!我的碩論 是研究柳宗元,對他的家世、職涯、交友、個性 等等,我皆瞭如指掌,卻對自己如此陌生,竟認 為自己沒有放棄的經驗。
崇建要我再想想看。
而後,我才逐漸意識到:原來,我也有許多 自暴自棄的經驗,我討厭那樣的自己。這個發現 很令我震驚:原來,我討厭的可能不是父親,而 是自己。我將對自己自暴自棄的厭惡,投射到父 親身上去了。我怎麼看自己,就會怎麼看別人。
開始學習覺察,才有可能接納
然而,只有這次的覺察還不夠,沒多久便淡 忘了。在另一次談話裏,我又提到我很不喜歡父 親身上的許多特質,崇建請我舉出三個。
我不假思索,應聲而答:「固執、強制、鬱 鬱寡歡。」
崇建停頓一會兒,故技重施:「志仲,這三 個特質,你身上也有嗎?」
我聽了,重重一驚。這次,我很誠實地承 認,這三個特質我都有。
這個發現,讓我一時之間不知所措:怎麼會這 樣?我怎麼會這麼討厭自己?卻又投射到父親身 上?難道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問題,與父親無關? 「志仲呀,以鬱鬱寡歡為例,這個特質有曾 經帶給你甚麼好處嗎?」崇建問。
我聽了,忍不住激動起來,說:「怎麼可 能?鬱鬱寡歡讓我長期陷入情緒痛苦之中,讓我 交不到太多朋友,讓我找不到工作,讓我的人生 變得這個樣子,它只有帶來壞處,怎麼可能帶來 好處呢?」
崇建停頓了一會兒,輕輕地說:「志仲啊, 有沒有這種可能?你後來喜歡閱讀、寫作,你對
文學、歷史、哲學會有興趣,有沒有可能跟你的 鬱鬱寡歡有關?」
這番話猶如一記當頭棒喝,我無法反駁。瞬 間,我的世界天旋地轉,看自己與看事情的角度 截然不同了。
在這兩次與崇建的談話過後,有兩件事在我 與父親的關係上慢慢發酵: 一、我不僅能接納自己容易放棄,也慢慢能 接納父親容易放棄了。
二、我不僅能用豐富的眼光看自己,也逐漸 能舉一反三,用豐富的眼光看父親。
有多固執,就有多堅持 母親過世後,父親和我一起住了一年半。有 一天,他突然在家中倒下,從此失去自理生活的 能力,也無法行走,我不得不將他送到養護中心 安置。
父親並不喜歡這個決定,他想要回家生活, 但又不想讓我為難,因此積極在養護中心復健, 希望能重新站起來,並可自理生活。有一陣子, 他已能在無人攙扶下,獨立走上二十分鐘的路。
此時,他的固執讓他再度頹然倒下。
父親所住的養護中心,五個人一個房間,每 人一個床位,每個床位的床頭都有一個求助鈴。 父親不喜歡麻煩別人,從未按過鈴。我多次勸他, 有需要就按鈴,但他很固執,堅持凡事自己來。
有一天,他想下床走路,彎腰綁鞋帶時,不 小心跌坐在地,被扶起後,左腿疼痛難行。到醫 院檢查,腿骨有裂痕,需要開刀。原本他還能自 行走路,但他的固執讓他重新坐回輪椅上,連站 起來都很困難,更別說要走路了。
手術過後一陣子,我去養護中心探望父親, 他正在復健室練習站立。只見醫生一手扶著他的 背,要求他手握前方的鐵桿,並憑著自己的力 量,從輪椅上站起來。父親吃力地起立,身體搖 晃,雙腿發抖,有些站不住。
如此數次,我趁著他休息的空檔問他:「很 累吧?」
父親點點頭,嘆了一口氣:「又得重新開始 了,以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看到他如此辛苦與挫折,我除了感到心疼, 實在無能為力。
父親沒有放棄,持續復健,之後我每次去看 他,都小有進展,已慢慢能在三、五米的機器 上,扶著鐵桿,來回行走。有一次,他竟可來回 走上二十趟,令我大驚,而他說,他其實已能走 上四十趟,只是因為想跟我多說些話,當天走一 半就好了。
我聽了,心裏除了感動,只有佩服。
十五個月後,有一天,父親突然打來電話, 要我買雙布鞋,帶去給他。
我很困惑,他要布鞋做甚麼呢?但我還是帶 去了。
到了養護中心,答案揭曉:父親要開始練習 穿著鞋子走路了。
之前,他都是光著腳丫,手扶鐵桿,在機器 上來回走動,從三十趟、五十趟、六十趟,到現 在居然可以走下機器,穿起布鞋,推著輪椅走路 了,這真是不可思議。
如果我在他這個年紀,早就放棄復健了,而 他卻堅持了十五個月。看來,他還會堅持下去。 學會對話,
是送給自己與父親最大的禮物 在復健這件事上,我看到他有多堅持:他堅 持每天都要復健、練習走路。他有多固執,就有 多堅持。如果不是這樣,他如何面對艱難的復健 過程呢?以前,我只看見他的固執,討厭他的固 執。現在,則是看見、欣賞,也佩服他的堅持。 父親沒變,是我變了,我的眼光變得豐富 了。
這是我和父親在和解之路上重要的一刻,我 們的關係更緊密、靠近了。
——本文摘編自《重啟人生的 17 個練習》, 究竟出版提供◇
文/張瑛瑜、JoJo 圖 / Shutterstock
纖維肌痛症是一種難以診斷和治療的慢 性疾病,表現為大腦「疼痛警報器」失 調,經常疼痛、疲勞及失眠。專家表 示,通過結合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 特別是改善心態與生活習慣,患者有望 減輕疼痛、提升生活品質。
案例一:放電般疼痛感 一名男性病人,兩年多前先是腹瀉、發燒, 隨後平衡感變差,他開始不以為意,又出現了右 側膝蓋疼痛。他前往診所接受注射治療,針扎進 皮膚的瞬間,他感到劇烈疼痛,隔天打針的小腿 出現放電般的疼痛感,兩天後連沒有打針的小腿 也開始痛,躺在床上時還感到全身震動如同地震 一般。失眠、頭暈、焦慮等症狀接踵而至。他四 處求醫,檢查神經、血管,卻找不到病因, 終於有一名醫生診斷他得了纖維肌痛症,並 開藥給他服用。然而,吃藥後他的狀況更糟糕, 藥物副作用令他終日昏沉,影響工作能力,只能 靠咖啡提神。他嘗試了多種藥物,疼痛不但未有 緩解,還有新症狀出現——感到有電流在全身不 斷流竄。
經過與醫生討論後,病人發現自己在台北的 住處時,症狀就會更加嚴重,那是一座長了很多 黴菌的老房子。他按照醫生的建議搬到沒有黴菌 的房屋後,治療效果大幅改善,目前疼痛只有之 前的十分之一,可以正常上班。
案例二:壓力越大越疼痛 一名女大學生放學路上被車撞,出現腦震盪 症狀,之後基本康復。然而,過了幾個月後,她 開始頭暈、低燒、全身不適,以至於無法入睡。 做了很多檢查後找不到病因,最後同樣診斷為纖 維肌痛症。她的症狀表現為疼痛的位置不斷變 換——從頭、脖子、上背部再到尾椎,壓力越大 疼痛就越嚴重。
大腦「警報器」故障
上述兩個案例都是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品心 診所院長林邵臻遇到的患者。她介紹,纖維肌痛 症與一般疼痛不同之處在於疼痛會周圍游走,而 且通常在受傷(例如車禍)後數個月、甚至數年 才出現。
林邵臻表示,誘發纖維肌痛症的原因是多元 的,可能與遺傳基因、強烈且長期的壓力、物理 創傷、心理創傷或環境因素等有關。例如,上述 男病人,因家中黴菌過多誘發神經系統出現問 題;女病人則在車禍後數月發病。
患者檢查結果一切正常,會懷疑這是否是 「心理問題」,但確實感到非常疼痛,並非裝病。
林邵臻解釋,這種疼痛的根本原因在於大腦的 敏感度出現問題,「等於他的警報器出現了故障」。
她說:「假設一般人在 60 分(疼痛程度) 的時候,警報器才會發出痛覺神經訊號,但是這 一類的病人,可能警報器大概在 20 分左右,就 開始一直叫。等於是你輕輕碰到他,他會覺得你 很像在揍他。」
疼痛之外的症狀
纖維肌痛症的表現不止於疼痛,睡眠障礙是 絕大多數患者都有的症狀。他們的主要特徵是 「怎麼睡都睡不飽」,即使睡了 12 個小時,起床 後仍感覺非常疲累,甚至痛到無法下床。也有患 者伴有不寧腿症狀,即睡前腳部不適,需下床走 動到腳痠,才能入睡。
其它的症狀可能還有頭暈、麻木、慢性疲 勞、間質性膀胱炎、骨盆腔疼痛,甚至認知障礙 (腦部退化現象)。
如何診斷
病人症狀非常多元,也令纖維肌痛症的診斷 非常困難。
早期的診斷方式包括在全身 18 個位置尋找 壓痛點,而最新的診斷標準不再根據壓痛點來確 診,而是從 19 個身體區域評估患者的疼痛指數, 並結合患者的疲勞程度、睡眠狀態,以及疼痛對 生活的重大影響來綜合評估。
林邵臻說:「纖維肌痛症很難一次就確定診 斷,要有眾多的證據,加上病人經過生活及飲食 改變後的反應來判斷。」
此外,也會進行多項抽血檢查,但這些檢查 的目的,主要是為排除其它可以治療的疾病,而 非直接診斷纖維肌痛症。
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 雖然纖維肌痛症目前尚無有效治癒的方法, 但是林邵臻強調,這種疾病是可以改善的,而治 療的重點是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並行,而心理、生 活習慣及環境因素的改變都對病情有很大影響。 但她也提醒,醫護人員不能把這種疾病當成精神 疾病,「當你認為這個病人的痛是假的時候,治 療效果就打折了」。
《美國醫學會雜誌 - 內科》2021 年刊登的一 項綜述研究分析了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纖維肌痛症 的研究結果,發現中樞神經抑制劑、抗抑鬱藥 物、認知行為療法以及運動療法能在短期到中期 改善疼痛,但仍然未有高品質證據證實現有療法 的長期效果。
林邵臻指,要想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應從 心理、到飲食與生活習慣做出改變。她提出以下 注意事項: 轉變心態
1) 積極看待疾病: 不要覺得自己很可憐或倒 霉,要知道得這個病的比例不低,也要相信 通過生活上的改變,可以讓自己好起來。
2) 移除慢性壓力: 避免過高的期待、過份緊湊 的時間表。
3) 培養興趣: 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控制自己 可以控制的事情,做一些令自己開心的事, 或找回以前的興趣,如看書、聽音樂、瑜 伽、正念冥想、伸展運動等。
運動及生活習慣
1) 適度運動: 由於患者會感到疼痛,建議運動 從少量開始,如每天只運動 2 分鐘,然後慢 慢增加,即使維持 3 分鐘也沒關係,重點是 持續運動,而不是強迫自己達到一般建議的 30分鐘。
2) 有益放鬆的活動: 可嘗試熱敷、泡腳或曬太 陽等,只要使自己感覺舒適即可;如果天氣 變化讓自己想到以前不適的經歷,可以聽放 鬆的音樂、深呼吸、喝熱水或花茶,或聞一 些舒服的氣味,藉此轉移注意力。
3) 改善環境壓力: 避免環境壓力,如空氣差、 黴菌多的環境。
健康飲食 林邵臻指,維持腸道健康至關重要,因為腸 道與大腦的連結會影響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敏 感度有關。在飲食方面應注意: 1) 抗發炎飲食: 多吃彩色蔬菜,不宜攝取過多 紅肉,若吃紅肉則應選擇「草飼牛」。
2) 專心用餐: 避免在緊張情況下進食,這容易 導致消化不良,例如不要一邊開會一邊吃飯 盒。要細嚼慢嚥,讓唾液與胃酸來充份消化 食物。
3) 少喝咖啡:在慢性壓力的情況下,用咖啡來提 神會「搾乾最後一滴能量」,可能加劇疼痛。
腸道菌群或引發纖維肌痛症 腸道菌群與纖維肌痛症的疼痛關係密切。醫 學期刊《神經元》(Neuron)今年 4 月發表一項研 究,發現從纖維肌痛症患者體內移植腸道微生物 群到無菌小鼠體內,會誘導小鼠產生疼痛,並導 致焦慮和類似抑鬱的行為。隨後,研究人員再用 抗生素殺死小鼠體內的菌群,並將健康對照組的 糞便微生物移植到這些小鼠體內,牠們類似疼痛 與抑鬱的行為得到緩解。
另一方面,將健康對照組的微生物群移植到 無菌小鼠體內,則沒有誘發小鼠疼痛。
在對 14 名嚴重纖維肌痛症女性患者的試驗 中,發現移植健康的微生物群後,患者的疼痛減 輕、生活品質改善。
最後,林醫師提醒纖維肌痛症患者:「首先 必須明白,自己確實是生病了,但這種病是可以 好轉的,不要擔心完全不會好;其次家人朋友的 體諒支持非常重要;找到能跟你對話的醫療人 員,也會讓治療的效果更好。對自己好一點,吃 對的食物,認真睡覺,適度運動,然後放過不能 控制的東西,這些對身體康復都很重要。」◇
報名截止日期: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