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Page 1


品味生活

展北區地方特色 首個「北區」為主題微型藝術展

北區民政事務處、北區區議會、新界社 團聯會(新社聯)及新社聯北區地區委 員會合辦香港首個以「北區」為主題的微 型藝術展覽,以微縮模型呈獻北區地方 特色。展覽於 6 月 26 日至 7 月 9 日期間在 上水匯商場舉辦,合共展出 28 件精緻作 品,其中 7 件為重點展品。

【大紀元訊】是次展覽展出合共 28 件精緻 作品,其中 7 件為重點展品,將北區「上粉沙 打」四區的特色景致呈現眼前,包括上水《廖萬 石堂》、粉嶺《龍躍頭鄉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神功 戲》、沙頭角《沙頭角碼頭暨魚燈舞表演》,以及 打鼓嶺《麥景陶碉堡》。其它作品包括《施太豆腐 花》、《圍村客家菜》,以及《家鄉茶粿》等,充份 展現北區獨有的歷史文化、傳統建築、節慶習俗

及鄉村風味。

上水廖族的最大祠堂《廖萬石堂》建於清初雍 正初年,是嶺南建築代表作。祠堂為三進兩院式 建築,裝飾包括精緻的木刻、壁畫和灰塑。作品 比例是 1:35,藝術家仔細呈現如髮絲般細緻的雕 刻,製作精巧六角大花燈及客家六腳麒麟舞,呈 現廖族新春期間為新生男丁而設的點燈儀式。

作品《粉嶺龍躍頭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神功戲》 呈現立村六百多年的鄧氏,10 年一屆太平清醮的 盛況製作戲棚。為求逼真,藝術家親手紥作花牌 和手繪一千盞燈,並為有 5 厘米高的《帝女花》長 平公主綴以閃閃生輝的鳳冠頭飾。

《沙頭角碼頭暨魚燈舞表演》的藝術家深入港 深邊界最東端「沙頭角」,復刻全港最長的公眾 碼頭和沙頭角名字出處的石碑「日出沙頭,月懸 海角」,還精心紮作多盞玲瓏魚燈,重現有三百 餘年歷史的沙頭角魚燈舞。

《麥景陶碉堡》共有 7 座,其中一座位於白虎 山。藝術家獲准進入該座二級歷史建築,實地考 察,將碉堡的建築特色和內部設備,以及穿著迷 彩服的邊防警察仔細地呈現。

茶粿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可甜可鹹,是客 家人的小食和祭祀供品。上水雞嶺的張婆婆自 1948 年起自製和售賣茶粿,更把製作茶粿的技 藝,以母傳女的方式承傳。《家鄉茶粿》中藝術 家加入想像力,復現農村風味的廚房。

作品《圍村客家菜》由藝術家復刻 12 道客家 名菜,包括以沙頭角出產新鮮蠔仔烹調的煎蠔 餅、客家招牌菜梅菜扣肉等。

北區豆腐花享富盛名,《施太豆腐花》呈現了 充滿人情味的家庭式小店,售賣香濃豆漿、香煎 豆卜和素鴨等,是單車友和行山友補充能量的加 油站。

另外,展覽期間的星期六日及 7 月 1 日,展 覽現場還會派發限量精美明信片,並設有紀念印 章,讓觀眾將北區風情帶回家。希望觀眾能從展 覽中體驗到北區的獨特魅力,激發探索北區的興 趣,在參觀展覽後,深入探索北區,品嚐客家名 菜和手工小食和消費購物。

展覽詳情

日期: 6月26日(星期四)至7月9日(星期三)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9時

攜手葉詠詩演出 波蘭人氣 Saxophone 組合

地點:上水龍琛路48號上水匯2樓中庭◇ The WHOOP

香港首個以「北區」為主題的微型藝術展覽,展出合共 28 件精緻作品。圖為《廖萬石堂》。 《沙頭角碼頭暨魚燈舞表演》。

圖/香港小交響樂團提供 【大紀元訊】波蘭薩克斯管四重奏 The WHOOP Group 首度來港,將於 7 月 12 日及 13 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兩場演出。其中 12 日會與香港小交響樂團桂冠音樂總監葉詠詩 一起演奏由駐團藝術家、多元音樂人盧宜均特 別為是次合作度身編寫的拉赫曼尼諾夫的重量 級作品——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The WHOOP Group 由 4 位年青薩克斯管樂 手在 2016 年成立,名字展現了薩克斯管四重奏 在音樂上大膽、充滿活力與熱情的風格,同時也 帶有一種愉悅的瘋狂與幽默感,激發觀眾的正 面聯想與情感,這正是 4 人成立四重奏的初心。

4 位成員擁有超過 15 年深厚情誼的摯友, 常在各大音樂頒獎禮上發熱發亮,包括巴黎 FNAPEC 室樂比賽冠軍,2017 年波蘭華沙國家 室樂大賽冠軍,波蘭音樂獎 2018 年「年度新秀」 提名,2023 年以專輯《首演》獲得相當於波蘭格 林美獎的弗雷德里克獎,他們演繹的韋華第《四 季》影片在網絡上已累積超過三千萬次觀看。

是次 The WHOOP Group 首度訪港,將以 兩場不同的音樂會展現他們在古典及爵士樂上 的才華與魅力。 7 月 12 日(星期六),他們 首先夥拍香港小交響樂團桂冠音樂總監葉詠詩 與樂團演奏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 曲。這首原為鋼琴獨奏及樂團而寫的作品有 24 個一氣呵成的變奏。當中第 18 變奏為經典電 影《時光倒流七十年》所引用,是極受樂迷歡迎 的名曲之一。駐團藝術家盧宜均將會把作品改 編寫成薩克斯管四重奏與樂團的新版本。當晚 樂團還會演繹葛利格《皮爾.金》以及比才《阿 萊城的姑娘》的選段。 於 7 月 13 日(星期日)下午,The WHOOP Group 將為觀眾帶來「周日藍調

品味牛油

小心這些烹飪中的

常見錯誤(下)

固體椰子油看起來 與牛油相似,但無 法帶來相同的口感。

編譯/劉景燁 圖/ Shutterstock 牛油是一種常見且使用方便的 食材。它香氣濃郁、容易融 化、用途廣泛,幾乎能為各種 餐點增添順滑、濃厚又帶有奶 香的風味。

但是,想更大程度地發揮牛油增 香調味的特性,可不僅僅是隨意切下 一塊丟進鍋裡這麼簡單,還有一些細 節必須注意。避免以下這些常見錯 誤,可以讓我們更充份地享用牛油的 美味。

以為不同種類的牛油 差別不大

有時在超市看到標價十幾美元、 二十幾美元的牛油時,我們可能會下 意識地選擇最便宜的一款,並認為所 有牛油都差不多。但事實上,不同等 級的牛油之間有不小的差異。

價格高的牛油,乳脂含量通常更 高,有更香、更滑順的口感;而較便 宜的牛油,則含有更多水份。有些貼 著「牛油口味」(Butter Flavor)或「以 真牛油製作」(Made With Real Butter) 的產品,仔細看其配料表,會發現它

是牛油與植物油或其它油料的混合物。 如果只是用來塗抹麵包或烘烤餅 乾,選擇價格較低的牛油也沒問題。 但如果是要炒一道好菜,或是想煮出 美味的意大利麵醬汁,那還是應該使 用品質較好的牛油。

混用加鹽和無鹽的牛油 許多食譜會特別標明需使用 「加鹽」(Salted)或「無鹽」(Unsalted)牛油。有時我們手邊只有加鹽牛 油,卻需要用無鹽的,於是便隨意替 換。這樣的混用在一般烹飪中尚可通 過試味道調整補救,但在烘焙時,最 好還是依照食譜指定的種類選擇合適 的牛油,以免影響成品的風味與口感。

加鹽牛油的問題是,當我們切下 一塊時,很難確定這塊牛油到底含有 多少克食鹽。若是使用無鹽牛油,就 可以控制好加鹽量。烘培食品對鹽量 的要求較精準,畢竟沒人希望一塊朱 古力蛋糕吃起來鹹鹹的。

在炒菜、調醬汁的過程中,如果 使用加鹽牛油,那麼我們最好先嚐嚐 味道,再決定是否添加更多食鹽或醬 油,以免料理太鹹。

不當燒焦牛油

許多人會不小心燒焦牛油,因為 牛油對溫度很敏感,所以即便多燒一 小會兒,也可能使它發生變化。那麼

▲不同檔次的牛油,口感大不相同。

該如何防止加熱過頭呢?一般可以加 熱到牛油完全融化,剛剛停止冒泡的 時候,就立刻關火。

另一個常見的錯誤,是使用深色 甚至純黑色的鍋子來加熱牛油。我們 需要通過觀察液態牛油的顏色,來判 斷它是否已達到理想的焦度,深色鍋 具往往會掩蓋顏色的變化,讓我們無 法準確掌握加熱的程度。

烘焙前攪拌乳化時間太短 有些烘焙食譜,要求使用「乳化」 的牛油。「乳化」意味著將軟化牛油與 糖混合攪拌,使其變成蓬鬆的乳膏。 為實現最佳效果,我們最好使用攪拌 機,攪拌足夠長的時間——通常至少 5 分鐘,到其呈現淡黃色、蓬鬆狀為止。

如果攪拌時間不夠長,那麼糖份 可能無法完全融化,導致烘焙成品內 存在糖塊,或者甜度不均勻的地方。 而且,沒得到充份攪拌的乳化牛油, 吸收不到充足的空氣,因此也達不到 適當的蓬鬆程度。

用其它油脂代替牛油 牛油因其獨特的性質與風味,是 很難被其它油脂完全取代的食材。如 果嘗試用其它油脂替代牛油,並期待 能有相似的口感,多半會感到失望。 椰子油或人造牛油都沒有牛油那麼多 的乳固體,所以無法帶來同樣的順滑 口感。

當然,有些人需要節食,有些人 對乳製品過敏,或因其他健康因素無 法食用牛油。這時,就只能適度降低 對風味的期待了。

總體而言,牛油是一種百搭不 膩、香濃可口的乳製品食材。不過, 它也有冷藏易變硬、加熱易融化、高 溫易變質的特性。某種程度上,牛油 可說是一種「嬌嫩」的食材,需要我們 細心對待。◇

▲正確選用加鹽或不加鹽的牛油,才能控制好鹹度。

▲深色鍋具往往會掩蓋牛油的顏色變化, 讓我們無法準確掌握加熱的程度。

▲烘焙前要充份攪拌牛油,使其與糖充份混合。

報名截止日期: 2025.07.31

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圖 / Shutterstock

編者按:不少父母師長總是摸不透為何孩 子老愛對立反抗,也常為這種行為的教育 問題而犯愁。針對這類惱人的問題,臨床 心理師釐清常見的教育迷思與誤區,並提 供三招教養秘訣,指引如何有效經營良好 互動,化解劍拔弩張的危機。

你那是甚麼態度!

許多大型的學生演講場合,無論是活動集合 前或活動結束離場前,總會有教官、學務主任或 生教組長等老師站在講台上,大聲地叱喝,維持 秩序。

演講結束,教官一站到台上,立即對著台 下的學生們大聲喊著:「起立!動甚麼動?樹獺 啊!給我站好,坐下,還在講話!」

同學們就這樣依教官的指令:起立、坐下、 起立、坐下⋯⋯當中參雜了教官劈里啪啦的數落 與責罵。

一旁的我很納悶為甚麼教官如此要求。原本 happy ending 的氣氛被弄得有些煞風景,正準備 離去的我也超尷尬的。

在這起立、坐下、起立、坐下⋯⋯來來回 回,令人一頭霧水的情況下,當教官再一次說 「坐下」時,遠遠地只見一個男同學直挺挺地站 著,在四周一片坐著的學生群中,顯得相當突 兀。卻也令人好奇,這個學生到底要幹甚麼? 這位男同學很冷靜地問了一句話,「教官, 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你這麼做的理由?」 天啊!他真是太帥了!我不禁在心裏拍起手 來。

伺候?沒可能!

當我們不尊重孩子,可以確定的是,也不要 期待孩子會尊重我們。

在對老師的演講中,我會提到,去學校服務 時,輔導室會幫心理師用馬克杯準備水──這

時,緊接著就問現場聽演講的老師們,「那我們 會不會幫對立反抗孩子準備水?」

其實這問題根本不需要問,可以想像大部份 的老師會搖頭,說:「拜託,我還幫他準備水? 這個學生目無尊長、侮辱老師,我還幫他準備 水?還得伺候他?」

我多少可以理解老師的不以為然,「為甚麼 孩子對待老師極盡羞辱,我們卻還得以這種方式 來對待他?」

不過,多少還是會有老師願意準備,我繼續 問:「通常學校會幫心理師用馬克杯裝開水,那 你會用甚麼杯子幫孩子裝開水?是紙杯?還是馬 克杯?」

關於這一點,我強烈建議老師們請一視同 仁,用馬克杯。

對立反抗孩子非常敏感,他們總是從這些 細微的做法,來觀察大人對待他的友善、尊重 的程度。

孩子不需要被尊敬,但需要「被尊重」。

釐清期待:是尊重?還是順從?

請想一想:自己是期待孩子「尊重」?還是 期待孩子必須「順從」?

尊重與順從,是兩件不同的事。

當我們期待孩子必須順從,就會非常在意他 的反應是否順著我們的要求。當孩子沒有順著我 們的想法,或者沒有表現得符合期待,就很容易 引起我們心裏的不悅。

學習以同理心尊重孩子

「尊重」這件事情,是不分長幼、不分大 小,也不分位階的。老師需要被尊重,父母需要 被尊重,孩子何嘗不也需要被尊重。當我們互相 尊重,我相信一定會減少彼此對立的情況。

到底該如何達到尊重?或許,可以思考:我 們期待對方怎麼做,是尊重我們嗎?相同的道 理,回到我們和孩子之間,就可以很清楚要怎麼 樣對待孩子。

比如在家裏,要找在房間裏的孩子時,你會 一邊敲著他的房門,一邊叫他的名字呢?還是先 輕敲幾下,稍微等待,看孩子是否有反應,再決 定要不要叫他的名字?

最忌諱的做法是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就貿 然地直接把門打開,這不只打斷了孩子正在做的 事情,以孩子的立場來講,是對他超級不尊重。 當然,你不尊重我,我也懶得尊重你。 設立孩子生氣時的行為界限 「我在跟你講話,你那是甚麼態度?」 孩子的反應,常讓大人感到不以為然,甚至 整個情緒被孩子的某些表現激了起來。

仔細想想,孩子的哪些行為是我們覺得不以 為然,無法接受的,例如叫囂,眼睛瞪著我們, 在我們面前砸東西、怒罵三字經、二話不說、掉 頭就走,或是吐口水、握拳頭、比中指。

我們必須給孩子一個「界限」,無論他心裏 多麼生氣,無論他心中有多少不滿,這樣的界限 都必須存在,而不是自己生氣了,就甚麼事情都 可以做。因為生氣和行為是兩回事。

「你那是甚麼態度?」

在如此責問孩子之前,請先問問自己:那我 們期待孩子表現出哪些態度? 釐清迷思:尊重絕非討好

「難道作為一個老師,一定要對學生低聲下 氣,一定要討好他們,不能有所要求,讓學生對 我們的態度變好?你覺得這樣子,老師還有尊嚴 可言嗎?」

一些老師提出了這個疑問。關於這個問 題,老師們必須了解,有些事情並不是那麼極 端與絕對。

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並不等於刻意討好孩 子,這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

調整態度,並不等於討好。調整態度,也不 等於甚麼事都不去要求。

對於對立反抗的學生,該有的要求、合理的 要求,都依然需要,只是要思考以甚麼方式要 求,孩子才會配合。

師長示範坦承道歉的勇氣

若是自己對孩子說話的語氣、內容、字眼不 友善,我們是否有勇氣向孩子道歉? 犯錯了,承認就好了。我們大人也會犯錯,

不要害怕,不要擔心,不要認為對孩子道歉,自 己的形象、地位就會受到折損或動搖。

其實正好相反,看到我們願意面對與坦承自 己的錯誤,也是讓孩子了解大人和小孩都會犯 錯。不怕犯錯,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勇氣 去面對(我們也正在示範這種勇氣)。

想想看:造成我們不敢、不願意向孩子道歉 的想法是甚麼?這樣的想法到底合不合理?我們 在意的面子、尊嚴,又反映了甚麼?是否可以很 具體地,把所謂的面子、尊嚴清楚地羅列出來? 對自己有多一層的了解,也有助於我們去看 見和孩子之間互動的細微之處。

教養秘訣三招 有效防範對立反抗 停頓數秒 話再出口

我自己有一個習慣,當一個想法即將說出口 時,會先停頓下來,仔細地覺察:我確定要這麼 說嗎?這個覺察可能只是短短的數秒鐘,甚至於 一秒鐘都不到。

這個習慣有助於我謹慎地將自己要講的話, 很快地在腦海中閃過。當然,這是需要在日常生 活中,反覆練習的一種自我覺察。 搜尋孩子「被尊重」的清單 「尊重」兩個字用說的很容易,但是要怎麼 做,才能讓孩子充份感受到被尊重呢? 在教室裏,可以這麼做:請孩子寫下在過去 的經驗裏,他曾經遇過別人甚麼樣的舉動或反 應,讓他自覺被尊重。

尊重不同的意見,彼此將傳遞良善的對待。 借鑒同儕良好的師生互動模式 向外參考,向外學習,也是方法之一。試著 去了解,哪些老師和這個學生之間有良好的互動。 互動的方法,隨著每一個人在班級經營、教 學現場,以及師生之間的特質、孩子的反應,會 有所不同。

透過這樣的觀察和判斷,可以了解其他老師 怎麼說與怎麼做,包括說話的語氣、音量、時間 點、用字遣詞,及說話的表情、肢體動作、語 調、所講的內容等。

──本文摘自《化解孩子的「對立反抗」》, 寶瓶文化提供◇

營養師破解飲食禁忌迷思 烤魚加醃漬物會致癌?

文/林一山、JoJo 圖 / Shutterstock

你有否聽過「烤魚配醃漬物恐致癌?」 「番茄不能配青瓜?」等飲食警語,猶豫 該怎麼吃才健康?台灣可苡營養諮詢中心 營養師黃苡菱在《健康 1+1》節目中破解多 個飲食迷思,她提醒不必因單一食物搭配 過度擔心,關鍵要注重均衡的營養搭配與 烹調方式,餐桌上的美味與健康其實可以 兩全其美。

烤魚 + 醃漬物致癌?

有說法指烤魚跟醃漬物一起吃,會產生致癌 物亞硝胺。黃苡菱指出魚類中含有的胺類成份, 與醃漬物的硝酸鹽接觸之後,在腸道益生菌作用 下有機會產生亞硝胺,但是否會造成健康風險要 視整體營養攝取情況而定。她表示,只要掌握正 確的飲食原則,就不用過度擔心亞硝胺的問題。

黃苡菱表示,腸道環境和攝取的食物種類十 分複雜,亞硝胺的形成並不完全取決於單一食物 組合,而是要考慮整體的飲食結構。如果想要安 心食用烤魚與醃漬物的組合,可以透過以下方式 降低風險:

1. 增加抗氧化食物的攝取:如蔬菜和水果,特 別是維他命C含量高的食物,能減少硝酸鹽轉 化為亞硝酸的機會。

2. 食物攝取避免單一過量:適量食用、營養均 衡更能降低健康風險。

納豆 + 生蛋會掉髮?

關於納豆配生蛋,有說法指這樣會導致生物 素缺乏,嚴重還可能掉髮、白髮。黃苡菱表示, 蛋白中的卵白素會抑制生物素吸收,如果少量食 用(如只加蛋黃)影響不大,但若長期大量攝 取生蛋(尤其是整顆生蛋)可能導致問題。她 舉例說,比如有運動員為了補充蛋白質,會一次 吃五、六顆生雞蛋,這種習慣可能導致生物素不 足,繼而影響頭髮健康,甚至出現掉髮或白髮的

情況。

生物素不僅與頭髮、指甲、皮膚有關,還影 響熱量代謝,如果攝取不足,可能影響精神與體 力。因此,黃苡菱建議如果想吃生蛋,應適量且 不宜每天都吃,應搭配多元飲食維持營養均衡。

菠菜 + 豆腐會結石?

坊間流傳菠菜與豆腐同吃會導致結石,黃苡 菱表示,菠菜含有較多草酸,而豆腐則富含鈣質, 兩者結合會形成草酸鈣,它不易被腸道吸收,反 而會隨糞便排出,有助於預防腎結石。這種防結 石功效以鈣含量高的傳統豆腐為主,嫩豆腐則因 凝固劑中不含鈣,可能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

此外,許多高草酸食物如士多啤梨、竹筍、 菠菜、通菜、芹菜等,在食用時若能攝取足夠的 鈣,就能幫助草酸與鈣質在腸道結合,它會隨糞 便排出體外,減少進入血液並經腎臟代謝的風險。

不過,黃苡菱提醒,高劑量的維他命 C 在體 內代謝後會產生草酸,過量攝取可能增加草酸鈣 結石的風險,建議每日維他命 C 攝取量控制在 1,000 毫克以下。

番茄配青瓜迷思

有說法指番茄與青瓜若一起食用,會因青瓜 中的酶使維他命 C 失效。黃苡菱指出,實際情況 並沒那麼嚴重,因為人體腸道環境比實驗室複雜 許多,當食物進入腸道後,不會單純因某種酶存 在就導致維他命 C 完全流失。她進一步說,酶和 酵素都是蛋白質結構,進入胃部後會受到胃酸影 響,活性大幅降低,因此不會像實驗條件下那樣 明顯分解維他命 C

不過,黃苡菱表示,若是將番茄與青瓜打成 果汁、充份混合,可能影響會較大,但若是一般 沙律的吃法,不必擔心維他命 C 流失。

營養素均衡是關鍵

黃苡菱強調,營養密度是食物品質的重要指 標,例如瘦肉比肥肉的營養密度高,因為肥肉含 較多油脂,而瘦肉富含蛋白質及礦物質,如鐵和 鋅;全穀類(如糙米、五穀米)比白米的營養密

度高,因為它們含有較多纖維與微量營養素;堅 果比食用油營養密度更高,因為堅果含有必需脂 肪酸、礦物質及維他命 E 黃苡菱建議避免過度油炸或高度加工食品, 它們可能添加過多人工成份。加工食物保留較少 營養,而 120 攝氏度以下的低溫烹調能保留更多 營養素。此外,食物的新鮮度同樣重要,如果需 要外食,選擇餐點以新鮮現作為主。 加工食品怎麼選?

黃苡菱指出,加工食品不等於全都不健康, 初級加工食品如豆腐、豆漿、蒟蒻等,仍保留原 始食物的營養,僅添加少量的必要添加劑,例如 豆腐可能添加硫酸鈣或鹽滷來凝固,使其富含鈣 質,甚至能增加營養價值。因此,這類食品可以 適量食用。

罐頭食品雖然經過高溫加工,但若無過多添 加劑,仍可作為營養補充的選擇。她提醒,罐頭 食品較能保留蛋白質、糖份、油脂與礦物質,但 可能流失部份維他命。

相較之下,高度加工食品含有大量添加劑, 如品質改良劑、保色劑、鮮味劑等,可能增加身 體負擔。因此,選擇食物時應注意查看成份標 示,儘量避免有過多添加劑的食品。

簡單烹調也可以美味

黃苡菱表示,健康飲食不等於毫無調味,不 是完全去除油、糖、鹽,而是聰明地運用食材與 調味方式,讓美味與營養兼得。她建議不必依靠 過多的油脂或調味料,可以運用以下方式讓食物 美味:

1. 使用天然辛香料:例如胡椒粉、七味粉等, 能增加食物風味。

2. 善用食材天然甜味:例如椰菜、紅蘿蔔、洋 蔥、南瓜等都富含自然的甜味,可以減少額 外糖份添加。

3. 選擇好油脂來源:避免回鍋油與劣質油,應 購入高品質的油脂。◇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