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Page 1

拉回被淡忘的土地記憶:

1895 乙未戰爭,臺灣人土地意識的刻印

1895乙未年間,日軍從清國接收臺灣領地,在當時政治情勢下,臺灣僅剩由民眾組成的「義民」

奮勇抵抗,在以弱勢卻不放棄的姿態,在各地村落竹林間以游擊戰數度挫敗日軍。此戰役雖然在五 個月後以臺灣人的失敗告終,但無疑地把當時臺灣分散的各個族群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戰役中 不再有客家、閩南等族群之分,各地人民不為任何「母國」而是對土地本身的認同、為了對抗日本 接收統治而戰。

「1895乙未戰役紀念公園」座落於當時戰役線上群起激烈的桃園平鎮,透過紀念碑及公園的架構, 將此件歷經一百三十年後逐漸被人淡忘的史事再度拉進民眾眼簾,成為臺灣得以正視的歷史記憶的 一部份。

重新定義新釋出的開放空間:

從城市鄰避地轉身為擁抱大眾的都市開放空間

過去,基地是位於城市外緣的公墓;今日,因為都市成長,基地變成在都市內部,原為公墓的基地, 成為城市中最大片但無法使用的開放空間。

本案研讀基地在城市脈絡中與環境之關係,藉由水、綠地、路徑等元素將這塊場域重新鑲嵌回都市 生活,原有市民避之唯恐不及的惡地,經過地景整合、轉化為支持城市生活的珍貴大面積公園。

1967 正攝影像圖,位於農田中的公墓

Highway (cemetery)

正攝影像圖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授權使用

(公墓)

Fudan High School

Wenhua Elementary School

Sec.2,YudaRd.

Municipal Pingxing Junior High School

平興國中

Yimin Community Center

復旦高級中學 義民廟

Yimin Temple

文化國民小學
育達路二段
義民社福館 復旦路 文化街 環南路
Huannan Rd. Wenhua St. Fudan
Rd.

HuannanRd.

平興國中 Municipal Pingxing Junior High School

Main Artery

Secondary Road

The Shimen Irrigation Canal

ShimenIrrigationCanal

石門大圳

主要動線

次要動線

石門大圳

紀念公園前身被育達路切割為兩地塊,東側基地原為公墓,是大眾趨避之處;西側則是 一處小型鄰里公園。石門大圳過領分渠沿此二地塊邊緣流經,但在未經整合的環境中, 反而成為基地與周邊學校社區的區隔邊界。

ShimenIrrigationCanal

石門大圳

Sec.2,

育達路在兩街廓間形成分割 高差與圍籬使得公園對公眾不友善

(育達路二段)

Yimin Temple

Yimin Community Center

(old cemetery)

(公墓)

WenhuaSt . Sec.2, Yuda Rd.

(育達路二段)

(neighborhood park)

(鄰里公園)

義民社福館 復旦高級中學

Fudan High School

高差與圍籬使得公園對公眾不友善 遊具孤立存在,且與環境無互動

雖然水圳流經,但是在公園裡感受不到水 水泥溝、欄杆、牆構成公園與周邊的阻隔

義民廟
Canal

紀念公園由下述空間元素在不同高度構成:

- 地下層:停車場/策展間

-地面層:綠地/水圳/動線/活動場域

- 地上層:紀念碑跨橋

透過立體的地景思維,大眾得以體驗不同場域 之間的連續性,感受環境系統彼此支援而創造 的氛圍。

+PARKING +EXHIBITION +MEMORIAL FOOTBRIDGE +PARK
遊戲場+設施 連結 動線 綠 既有狀態
停車場+策展

「環」縫合了兩個地塊,是一座橋,也是一個新的都市地標、一個都市觀景台。

藉由乙未之環的「圓」,將兩地塊整合為一個場域

藉由轉身為紀念公園的過程,除了提點出對歷史戰事的紀念意義,最重要的議題是將基地與都市關係縫合,使之成為大眾 重要的開放空間。本次改造核心是非典型陸橋,全幅圓弧橋樑跨越兩地塊,壓縮道路尺度,使其從兩地切割線轉變為穿越 地景的景觀路徑,而分隔的兩地塊也重新聚合成為同一個場域。

本次改造在公園內鑲嵌停車場、地下策展間、紀念碑區、服務設施等建築空間,透過路線配置,導引使用者走在一條能自然 閱讀乙未戰事敘事的路線:使用者在地下停車場停車後,第一眼先看見策展間的乙未戰事策展,在走入公園前能夠對這段土 地歷史背景;而後沿著斜坡而上,乍然出現在開闊的公園中,見到當代人們穿梭在竹叢間,彷彿百年前時空場景之延伸;走 入紀念碑區,大面積水面在喧囂都市中劃出一方平靜視野,帶來緬懷之心境;走上跨越兩基地之天橋,則伴隨帶著槍眼的高 牆,浮現公園俯瞰全景、並能遠聎都市天際,一步一步導引使用者對今昔空間對話的聯想。

從策展循線而上,乍見開闊的紀念碑與公園,完成一段故事性的路徑體驗

以空間元素呼應戰事與客家族群,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念碑區

位處中央的乙未之環配置大尺度鏡面水池,以靜謐氛圍沈澱人心;人行陸橋高聳的壁面上佈滿點點槍眼配合照明設計, 緬懷過往史事。分隔的兩側公園,應用簇群竹林為一致的空間語彙,呼應當年義軍數度在麻竹林以游擊戰回擊之役。

引入圳水,強化公園生態;也藉由水道環

境改善,處理公園與周邊鄰里邊界的縫合

石門大圳過領分渠流過大半基地邊緣,因受限水利要求無法直接將 溝壁生態化,本設計降低水渠壁體高度,在東側地塊於上游將水抽 取至公園,延展出一段自然流水後再流回水渠,在公園境內營造生 態環境,吸引昆蟲、鳥類飛旋,提供市民可以親近自然的機會;西 側地塊鄰接高密度之鄰里房舍,則將水渠兩側連通環境改善,置入 休憩平台,讓過往被視為生活背面的巷弄翻轉為正面、擁抱開闊的 公園。流過基地邊緣的水渠如同縫線,透過柔軟的環境改造手法讓 周邊學校、社區鄰里與公園關係更緊密。

地下停車場感受流動的空氣與日光,打造公園地面上 下層連貫的永續設計

公園下方提供大面積地下停車場,提供近200格停車位,補足周邊城市生活的需求。 南側(靠路側)連續天井及北側(靠河側)圓窗天井之設計,為地下空間帶來空氣 的流動以及天然日光補足,降低地下停車場營運之能源成本,亦使地下停車場使用 者能夠享受好的使用環境。

保留基地裡的大樹,融合滯洪、樹丘、遊戲場等起伏地形,提供結合都市防災、林蔭下的嬉戲 環境

透過地形設計,本設計以樹丘維持高程、保留濃密的既有大樹,以地形草坑創造日常可嬉戲的滯洪空間,分擔都市安全機能;也在這地形起伏之間, 轉身後的公園能更豐厚都市生態與安全體系。

保留下來的大樹,為遊戲場嬉戲的孩子提供綠蔭, 營造好的使用環境,也傳遞季節變化的氣息。

導入遊戲場,以新生世代的歡快笑語取代悲傷、延續紀念

西側基地圈圍出不同形式的活動環,維持原本鄰里公園的機能,地景遊戲丘、沙坑、攀岩場、溜滑梯、地板遊戲區等多樣性及通用性,提供不同年 齡層的孩童乃至大人在此歡笑活動;而前人對土地的付出,如今化為後世以自由、融合、歡快之姿接觸共享的歷史,在笑語中延續世代的紀念。

梳理動線、在水圳上架出平台

西側基地圈圍出不同形式的活動環,維持原本鄰里公 園的機能,地景遊戲丘、沙坑、攀岩場、溜滑梯、地 板遊戲區等多樣性及通用性,提供不同年齡層的孩童 乃至大人在此歡笑活動;而前人對土地的付出,如今 化為後世以自由、融合、歡快之姿接觸共享的歷史, 在笑語中延續世代的紀念。

「乙未之環」是公園光環境中的視覺重點

將客家傳統技藝之藍染轉化為燈光基底,象徵與台灣土地的連接性以及各種族團結融合 的概念,以光為媒介於夜晚呈現。

清水模牆上的槍眼開口洗燈,將彈道轉化為光束,如點點繁星象徵著點燃的希望,映照 於水面上。

公園內運用重複的材 質語彙,使整個空 間氛圍是和諧而完整 的。

簡約的混凝土座椅錯落在公園各處提供休憩,材質呼應建築結構,也 成為照明氛圍營造的著力之處。

環境的豐富性,吸引日夜不同時段、各種年 齡層的活動在此發生,也構成一幅幅美麗的 風景。

透過空間改變的每一步,1895保台紀念公園從原 來的都市鄰避地蛻變成為優質的城市開放空間,也 藉由受歡迎的公園將臺灣一段被人淡忘的記憶再度 拉進民眾眼簾,再度成為市民的共同記憶。

業主:

桃園市政府工務局

設計:

主要設計、監造與整合: 張涵瑋建築師事務所

計畫前期競圖構想: 楊宗維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設計: 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參與團隊:

結構設計: 創緯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一隱照明設計有限公司

主體工程施作: 開源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喬木工程施作: 廣容綠化有限公司

攝影: 林福明、趙宇晨

圖像: 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