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臺北 Voluntary Taipei NO.31

Page 1



疫情下的志願服務

「見義敢為,志工有情」 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理事長 / 溫信學

2019 年起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臺灣在二年多的時間裡,超過數百萬人確診,影響 所及,志願服務的推展與實施受到不小衝擊。不少提供志工服務單位,為配合國家防疫 政策、或考量社區民眾、服務對象與志工安危下,暫停提供志工服務,在短短數週間, 臺灣眾多志工團隊彷彿被按下停止鍵,一時間志工俱無法展現服務。然而,志工伙伴的 服務之心卻仍然驛動著,隨時準備挺身而出,奉獻己力。在這段時間,各地志工朋友的 真情實績,讓我們有了新的感動力。

急人所急,勇氣非凡 因疫情各地所開設的關懷中心,除了地方政府調派所屬員工外,更多是召募而來的 電話關懷志工,每通來電者都充滿著焦急、不安、緊張、徬徨,甚至是指責與謾罵,而 接線志工展現了傾聽、撫慰,盡心說明,高度理解確診者、居隔者及關心親友的需求和 情緒。說白了,這些電話不好接啊!在高壓時間及高漲的口氣語調中,願意在危急時刻, 投身接聽電話的志工,雖然無名卻勇氣非凡。亦有不少志工深入鄰里,運送物資給弱勢 民眾,見到街上遊民、來臺移工、意外失業者的困境,都援之以手,在慎重防護下,盡 力去傳達關懷與協助。

優化服務,健康為先 志工服務重視人與人間的直接互動和接觸,受疫情傳播因素影響,戴口罩保持距離 成為防疫標配,諸多服務遭受限制,對志工團隊的管理者及領導幹部,必須重新檢視原 有的服務內容和流程,在以能夠照護志工安全與維護服務對象權益下,再設計志工服務 方式,甚至導入科技元素,很多服務訊息都轉為 QRcode, 因為實施一段時日的實名制, 讓更多人熟悉手機掃碼,甚至不少志工都協助長者使用,這何嘗不是另種新進步。

重新點燃,助人熱情 我們即將邁入新常態生活,志工朋友又將再度現身各處,雖然可能會因為身體因素 或親友意見,不一定會重返原來的服務團隊或地點,但相信志工服務熱情不減,許多志 工團隊將重啟召募活動,我們的社會依然需要您的參與加入,當戴上口罩遮蔽半面的時 候,志工夥伴貼心問候話語,靈巧身段,仍是社會不可或缺愛的黏著劑。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整體社會人群關係都起了重大改變,我們更重視健康與安 全,人際間的互助關懷更顯珍貴,口罩隔絕病毒,但並未隔離人們的善心與善行。對每 位志工朋友、志工團隊幹部來說,志工服務方式將精進優化,服務態度更顯主動積極, 讓我們一起度過危機時刻,重塑具有溫度的關懷社會。 1


「疫情下的志願服務新可能」 創 意服務方案專欄

2019 年底新冠肺炎 (covid-19) 侵襲了 全球,在這一波疫情狂襲的危難中,社會各 界展現了強大的包容與防疫的能力,各領域 的志工也紛紛奉獻出心力在社會各個角落協 助政府部門共同防疫,守護我們的家園。 受疫情影響迄今已有 2 年餘,人們不僅 在生活型態上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打擊,志 願服務的推展工作也出現了巨大的挑戰,過 去人與人之間得以面對面的溫暖服務暫時停 止,志工運用單位為維護志工安全、減少群 聚危險而暫停志工服務排班,不過志工的服 務熱忱不因疫情削減,也有志工運用單位調 整志工服務模式,開啟在疫情下的志願服務 新型態。 臺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在 2021 年對 本市各類別的志願服務運用單位發出邀請, 募集臺北市志工運用單位因應疫情所推展的 志願服務方案,希望各運用單位分享在面對 疫情下的挑戰所做的志願服務創新改變,展 現本市志願服務的多元與創新,並透過網路 直播方式分享彼此的執行經驗,引領本市志 願服務邁向新的里程碑。

2


臺北市立圖 書 館 創 意 服 務 方 案

志工線上說故事 臺北市立圖書館 / 蔣宜蓁

圖書館服務大多以實體為主,而封閉的圖書館仍要對外服務,在過去是前所 未見的,無法借書、無法使用實體設施及資源,人們還能如何利用呢?而圖書館 又是知識的寶庫,對於學童們言而更是一座寶山,在假日時,有不少父母都會帶 小孩前往閱覽或使用設施,但在疫情下,圖書館應如何突破閉館現狀,繼續秉持 知識及資訊傳播的任務呢? 自 1930 年 成 立 迄 今 已 91 年 的 臺 北 市 立 圖 書 館, 截 至 目 前 為 止, 除 總 館 外,於各行政區已設置有 44 所分館、12 所民眾閱覽室、8 所智慧圖書館及 9 座 FastBook 全自動借書站,從地方人士的發起到政府的參與營運,臺北市立圖書館 發展成今日的全民參與之終身學習的知識寶庫,以營造書香社會,擴展社會教育。 但自 2020 年疫情爆發以來,公共安全衛生則是國人注重的另一個議題,而 身為公共資源的臺北市立圖書館除了全面閉館並停止借還書外,市民亦無法正常 利用館藏及設施,家長也無法帶小孩利用。為突破困境,延續學童教育與學習, 臺北市立圖書館利用創意整合現有的資源及志工服務,持續進行最重要也最受小 朋友喜歡的說故事活動,線上說故事也因應而生。 臺北市立圖書館中英文線上說故事活動,主要由志工使用本館的直播間或 google meet 進行線上說故事直播活動,自 2011 年 7/29 起至 8/26 的這段期間, 舉辦了十場線上說故事活動,活動主要服務對象是學齡前兒童及國小學生,每場 線上可同時容納約 100 位小朋友,活動總共吸引了 810 人參加,由於線上說故事 活動十分熱烈且成功,臺北市立圖書館預計於 2022 年寒假將再次推出線上說故 事活動。 在疫情前,圖書館的說故事活動都是由志工以實體的方式,以口說及美勞作 搭配,吸引小朋友的投入與參與,志工可以透過學童的互動及參與,創造氛圍並 掌握節奏;線上說故事則以數位方式進行,突破空間的限制,以影片及簡報作為 輔助教學,為每一位上線參與的學童說故事,內向的小讀者則可利用留言功能發

3


表意見。在運作方面,實體說故事活動 人數受場地大小限制的缺點,以及志工 大都關注活潑外向的小讀者;而線上說 故事活動可容納的人數較多,但圖書館 仍需克服以下問題:1. 志工雖事前受訓, 能流暢操作視訊設備及軟體,但怕小朋 友聽不到聲音,而小朋友也無法看見志 工說故事時的表情,只能聲音用來判斷 故事的起伏;2. 在事前準備方面,志工 會在直播前一小時前來現場彩排,還會 圖書館以專業攝影器材拍攝志工說故事,一點也不馬虎。

自行製作時間軸及大字報,以減少錯誤 發生的機會;3. 在說故事直播活動結束 後,志工都會與館方討論當天活動及改 進方式,並提出需求,由館方配合增添 設備。 在後疫情時代,線上說故事可能成 為圖書館提供服務的新趨勢,想聽故事 的小朋友只要於線上說故事的時段打開 電腦連上網路,就可立即聽到志工分享 豐富有趣的繪本故事,父母也不必為了 帶孩子出門聽故事而冒著健康風險、舟 車勞頓,更不用擔心孩子因太過興奮而 無法保持適當防疫距離。線上說故事可 打破空間限制,接觸更多元的讀者,拓 展圖書館的服務範圍,而有興趣的民眾, 臺北市立圖書館預計於 2022 年寒假將再 次推出線上說故事活動,歡迎大朋友小 朋友一同來共襄盛舉。

說故事志工搭配故事情節準備道具,讓內容更活潑。

4


迪化二○七 博 物 館 創 意 服 務 方 案

「博物館休館不休息」 雲端服務 迪化二○七博物館 / 王貞懿

迪化二○七博物館,是由陳國慈女士以推 廣老房子再利用為理念,於 2017 年 4 月 15 日 成立。而迪化二○七博物館,也是全台灣第一 座依博物館法,以自然人設立登記的私立博物 館,透過老房子內的主題展覽及多元藝文活 動,向人們訴說專屬於台灣在地人文的歷史故 事,博物館的設立,推廣了文化資產再利用及 台灣常民生活文化外,也透過常民生活文化的 展示,來傳達文化資產再利用觀念,匯集在地 生活、人文、常民生活文化外,更創造了老房 子的新生命。 迪化二○七博物館的設立,服務對象為一 般社會大眾,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參觀,以博 物館為核心、志工為媒介,將博物館的理念推 廣給社會大眾,也使博物館志工隊因應而生。 由社會參與及協助推動老房子再利用的理念, 迪化二○七博物館召募了許多有志一同的志 工,一起推動人文歷史及傳統工藝傳承等教育 活動,並藉以培育文化資產種子人才,目前博 物館約有 60 位志工,服務項目包含進行博物 館建築歷史及空間介紹、展覽導覽解說、各式 資訊諮詢、現場觀眾服務、環境維護、支援活

博物館志工將導覽線上化,以臉書直播方式 持續提供社會大眾導覽服務。

動及相關行政事務等實體服務。

5


博物館的服務皆以實體為主,但在 2021 年 5 月下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迪化二○七博物館配合政府政策開始休館,而志工隊也全面暫停服務。為了不讓 志工伙伴的熱情與熱忱受到疫情影響,也為在疫情下凝聚志工們的力量、持績發 散迪化二○七博物館的理念,博物館推出一系列的【博物館休館不休息】雲端服 務計畫,透過更多元的方式讓志工夥伴及社會大眾認識迪化二○七博物館。 博物館休館不休息—雲端服務計畫的活動內容包含:

1. 空中午餐約會 為無法到博物館值班的志工們安排每週一次午餐視訊活動,藉由視訊關懷志 工夥伴居家狀況,同時也藉由視訊提升志工夥伴使用視訊軟體的能力,為未來轉 型線上服務奠定基礎,最重要的是在疫情下關懷我們的志工伙伴,大家一起線上 同聚,不僅能凝聚向心力,也延續社會服務參與的動機與熱忱。空中午餐約會的 推展,讓博物館在疫情休館期間沒有流失任何志工,也強化了志工隊向心力及使 用科技產品的能力,而被暱稱為線上吃播的空中午餐約會亦相當受到志工伙伴歡 迎,也突破了空間界限,在線交流了不同主題,包含了追劇以及網購心得。

2. 迪化二○七博物館 Podcast 因應疫情而推出近來很夯的 Podcast 節目,節目內容主要介紹迪化二○七博 物館的日常大小事,內容有成立博物館的準備、私立博物館設立登記的歷程、一 個主題展覽是如何發想、策畫及呈現以及展覽規劃需考量的內容、志工隊經驗 等等,使社會大眾能透過更多元的方式與視角看到迪化二○七博物館的另一面。 Podcast 節目的推出,增添了許多志工導覽解說的素材,提供民眾多元視角來瞭 解迪化二○七博物館,而志工伙伴也正面回饋了節目心得,並從中汲取未來導覽 解說的元素。

3. 導覽直播服務 將因疫情停擺的博物館導覽服務,轉變為臉書直播方式為社會大眾導覽,初 期由館員負責導覽介紹、志工協助網路回覆,後期改由志工進行導覽介紹,館員 再從旁協助器材操作。透過導覽直播讓博物館以數位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也延 續文化資產再利用及台灣常民生活文化的樣態。線上導覽直播改變了博物館的利 用及推廣方式,讓民眾不受限於空間,在沒有到館的狀態下也能體驗常民生活文 化及老房子的樣貌。

6


導覽服務線上化不僅延續導覽志工們的服務 內容,更凝聚服務團隊的向心力。

博物館休館不休息— 雲 端 服 務 計 畫 自 2021 年 5 月中旬起至同年 9 月下 旬結束,而博物館也在 10 月起逐步恢復正常開館, 在博物館休館不休息—雲 端服務計畫活動實施期 間,空中午餐約會一共舉 辦 了 7 場, 累 計 43 人 次 參與;迪化二○七博物館 Podcast 共發佈 25 集,累 計 1,443 人聆聽;而導覽 直播服務則舉辦了 29 場, 累 計 23,118 人 次 觀 看, 目前活動資訊仍在迪化二 ○七博物館的網站裡,對 其有興趣的人皆可上線觀 看,而迪化二○七博物館 也歡迎您前來參觀,來看 看我們的老房子、主題展 覽及多元藝文活動,以及 我們可愛的志工伙伴們。

迪化二○七博物館由 陳國慈女士創辦並贊 助營運,是全台灣第一 座依博物館法設立登 記的私立博物館。

7


伊甸基金 會 創 意 服 務 方 案

伊甸雲志工 視訊陪伴服務 伊甸基金會 / 蔣靖玟

疫情開始後衝擊了許多志工服務,但對於伊甸基金會來說,自 2019 年開始, 基金會就創新了服務模式,由以往的典型的服務型態改以視訊方式進行,替代了 直接、面對面的服務.計畫初始,很多人都擔心這樣的志工服務模式會不會失去 人與人之間服務的溫度,但隨著疫情在全球擴大,伊甸基金會證明了,服務與愛, 可以透過視訊不中斷。 由劉俠女士創辦的伊甸基金會,成立迄今已邁向 40 年,目前全台有 130 個 據點,每年服務 6 萬個以上身心障礙者及弱勢家庭,為了在疫情期間服務不間斷, 伊甸基金會提出了伊甸雲志工視訊陪伴服務,以視訊的方式替代面對面的直接服 務,不但突破了時間及空間限制,也保障了服務使用者及志工們的安全及免除健 康欵慮,服務使用者及志工只要有手機或電腦及網路,就可透過網路平台,由志 工在線上陪伴使用者。 在服務對象方面,目前伊甸基金會實際服務的對象及服務方式有:1. 在 24 小時養護機構接受照顧服務的成人身心障礙者,以肢體障礙居多,在養護機構有 較多空間時間,期待與他人有分享交流的機會;2. 在社區家園學習自立生活的成 人身心障礙者,以心智障礙者居多,與外界互動較少,透過視訊聊天能降低服務 使用者的緊張及焦慮,培養及建立說話的信心與溝通能力,並鼓勵他們能因此增

雲志工上線前辦理實 體與線上培訓課程,增 加志工陪伴時的服務 知能。

8


雲志工透過視訊了解服務使用者的需求,有的 自掏腰包捐贈物資、有的跋山涉水到中心面對 面問候,讓人備感窩心。

加與陌生人溝通及接觸的機會,不會因為距離而緊張;3. 在小型作業所學習自理 能力的身心障礙,以心智障礙者居多,透過特定的互動項目可培養服務使用者的 專注力,像唱歌就是最能感受到服務使用者的熱情,也是最受歡迎的方式;4. 在 社區關懷據點參與活動的長輩,在疫情期間只能待在家,而雲志工的加入可以增 加不同話題及主題,與長輩們聊聊以前的故事,一同回味過去;5. 需課後輔導的 新移民二代學童等,透過線上服務進行課業的輔導及陪伴。 在過去,實體的志工服務往往因為距離而受限,而伊甸志工雲的服務,只要 服務使用者連上視訊軟體就可提供服務,不僅突破了時間及空間的限制,更使參 與的服務者遍及全台,增強了服務區域的範圍及延展性。伊甸的志工來自全台各 地,我們曾有在英國的台灣留學生,透過視訊方式與服務使用者聊天,也有志工 在前往宜蘭旅遊的途中以視訊參與志工服務,地點非常的彈性。在執行地點上, 最北基隆,最南到林園及大寮,伊甸視訊雲透過視訊的方式,參與時只要有手機 及網路,都可以參與志工服務。 伊甸視訊雲運用視訊方式滿足服務使用者陪伴需求,提升後疫情時代的幸福 感,每週一小時線上互動時間都有不同的主題,為讓使用者能充份參與,大部份 主題設計都是他們有能力瞭解並銜接上的,為服務使用者帶來不同的刺激與互 動,而每期皆會提供視訊紀錄給單位瞭解服務使用者的參與狀況,並由志工整理 視訊大網,定期給社工評估,視實際需求來調整服務及主題,而志工也透過每梯 的分享與召募時的說明會來傳授服務技巧以及社工教導訪談技巧等,串起友善的 服務品質。 視訊志工的參與方面,每時段至多 3 位,服務使用者至多 2 位,這樣可讓每 人在 1 小時的時間裡都有發揮的空間,志工每年召募的月份為 2 月、5 月、8 月、 11 月,1 年有 4 期,每期有 10 週,在服務開始前會利用 2 個小時讓志工瞭解伊甸、 雲志工計畫及 CRPD 觀念,在每期結束會有線上成果分享會的安排,除回顧及感 謝志工的服務,也會邀請有參與的服務使用者、單位工作人員及志工一同分享服 務心得,在分享會中,生命的故事常觸動了每個參與的人,情感及故事因此有了 連繫及交流,而愛,得以因為這樣而傳承。

9


社團法人中華履行公益服務協會創意服務方案

大事小事都好學 - 科技探索 社團法人中華履行公益服務協會 / 廖宥甯

協會青年志工在疫情期間透過 google meet 視訊,提供孩子們停 課不停學的學習內容。

起源於大學社團的中華履行公益服務協會,是由一群熱愛公益服的青年夥伴 共同組成,畢業後心中依有一股炙熱的使命與熱情的他們,決心在畢業後結合志 工服務與職業,延續初始的信念,冀能興起人們一同參與公益行動與社會服務。 中華履行公益服務協會在台灣各地從事的學習成長活動,包含兒少影音報導 創作營、科普教育營、課輔志工、志工培力與服務等,服務對象為弱勢、高關懷、 家庭失能及疏於照顧或家長無力陪伴的孩子們,協會的夥伴在台北市中山區松江 市場附近的高樓城牆後的老舊社區,成立了好學空間—兒少社區關懷據點,免費 提供社區內家庭失能疏於照顧、或家長無力陪伴的孩子們一個安全又安心的課後 輔導及照顧的場域,讓孩子能安心成長與學習,目前協會輔導 15 名左右的社區 弱勢孩子。 協會所從事的活動有:1. 兒少影音報導創作營:帶小朋友去社區採訪熟悉的 人、事、物,並藉由拍攝及剪輯來探索社區內重要的景點、人物或軼事;2. 科普

10


教育營:藉由營隊來帶領孩子們透過手作瞭解科學原理及科學知識,讓孩子享受 團體活動及手作的樂趣;3. 課輔志工:持續跟好學空間做配合,為孩子們進行課 輔及指導日常功課;4. 志工培力與服務:面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社會服務,協會為 志工進行不同的培訓,以提升志工服務,培訓課程有口語表達或兒童心理學,或 團體、團康培訓等。 在疫情前,協會的都是以直接且面對面的輔導與照顧為主,在疫情爆發後, 為了保護孩子們及志工的健康及安全,協會被迫停擺相關的活動及實體課程、課 輔及公益營隊等,家長也很擔心在疫情下,孩子們的學習及活動受限,進而影響 學習進度,以及弱勢家庭的孩子因此失去陪伴與去處。因疫情所停止的一切實體 活動使協會體認到,孩子對協會的期待不會因為停課而減少,協會必須克服一切 阻礙辦理營隊,考量據點的學生以弱勢孩子為主,學習上需要更多的陪伴與引導, 加上遠距課程無法貼身提供即時協助,為此,協會立即將課程調整為聲音為核心 的廣播劇,讓孩子說故事開始為主軸,進一步帶著孩子們討論、改編故事,最後 重新說出一個新的故事,並增加故事裡的各種聲音,也藉由志工分組帶孩子們討 論,再發想出各自的故事。因台北市的孩子在停課不停學期間大多使用 google meet 上課,為此協會也採取相同的平台,讓孩子保持專注力,協會將課程時間縮 短為 30 分鐘一堂,並挑選、調整適合與孩子在線上操作的互動活動,如線上大 富翁、你說我畫等,再將課核心從影音拍攝剪輯改為廣播劇,以此為基礎,一步 步完成課程設計。

履行公益協會將實體的營隊學習課程製作成線上廣播劇的方 式,提升孩子們學習的動機。

線上化的營隊課程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心力準備,例如 設計大富翁活動、剪輯影片等,讓孩子能夠持續保持專 注。

11


為使課程豐富且多元,協會在不同的期間嚐試變化課程與活動,例如帶領孩 子透過視訊進行小遊戲,活絡課程氣氛,並藉由課程帶領學員認識由許榮哲老師 提出的說故事技巧:靶心人公式,學習故事劇情的編排與撰寫,構想發揚議題的 廣播劇,並透過各種世界議題,更深入的與孩子們探討議題的形成與影響,鼓勵 孩子們反思後提出改善的建議與方法,將其融入廣播劇情中。課程最後一天,協 會進行了廣播劇的成果發表,並邀請家長共襄盛舉,欣賞孩子們在 4 週課程中的 討論與製作的廣播作品,目前有 [ 忙著送信的郵差 ] 、[ 小名抓蛇記 ] 、[ 神秘 動物島嶼 ] 、[ 海邊垃圾 ] 等四部作品,豐富的童趣並涵蘊深度的議題探討,也 讓家長鼓掌叫好,營隊也在熱烈的氣氛下畫下美好的句點。 每個成長過程中的關懷與擁抱,以及適當的照顧與陪伴,都是扭轉孩子人生 的機會。德雷莎修女說:「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而中華履 行公益服務協會也將秉持這樣的使命與信念,將愛傳承下去。

線上化的營隊課程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心力準備,例如 設計大富翁活動、剪輯影片等,讓孩子能夠持續保持專 注。

12

線上化的營隊課程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心力準備,例如設計 大富翁活動、剪輯影片等,讓孩子能夠持續保持專注。


主題 專欄

亞洲同志運動會 in 臺北 文 / 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

2022 是 艱 辛 的 一 年,COVID-19 肆虐,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奮戰,而在

亞洲同志運動會 (Asia Pride Games 2022)」。

這疫情的衝擊下、各界皆不看好的前

從 2018 年爭取到 TSG 2021 第 20

提下,我們秉持著努力不懈的精神,

屆主辦權,原定於 2021 年 10 月舉辦,

盡可能地排除萬難,最終與臺北市政

後因疫情延至 2022 年,過程中因亞

府成功地共同舉辦了第一屆「臺北

洲同志運動聯盟 (Asia Pride Games

13


志工講習

14

Alliance, APGA) 於 2021 年 10 月成

樣的磨練,讓我們最終成功順利舉

立,故運動會的英文名稱隨之更改。

辦 APG2022。過程與成果或許不盡完

整整歷經了兩年的努力籌備,在人力

美,但我們會吸取教訓,未來會更

缺乏、資源窘困的情況下,北市府與

加努力。也感謝即便在這般困難下,

我們仍決定繼續舉辦 APG 2022。

仍願意支持我們的政府與各個協會、

賽事籌備與舉辦過程,無一不受

企業與店家,更感謝不懼疫情仍願

到疫情影響,從「賽事防疫、報名人

意協助的志工、幹部、各賽事人員的

數、志工招募、行銷贊助」…等,都

協助,還有感謝各界民眾們的支持,

因國內外疫情變數,造成各種無法預

讓 2022 臺北亞洲同志運動會能順利

測的情況出現,甚至是因為不理解而

地圓滿結束。

各種的攻擊,我們都接下了,也克服

本次活動,共有 12 個運動比賽

了;同時,內部也承受著無法想像的

項目,有羽球、籃球、健美、複式躲

高壓在籌辦活動,一次次地爭執,一

避球、電競、足球、壘球、游泳、桌

次次地不合,一次次的拍桌,有說

球、網球、徑賽、排球,各個項目的

不出的苦、數不盡的淚,但這無法

選手都卯足全力地比賽,努力取得自

澆熄我們的熱情與決心,也正是這

己運動生涯的榮耀;其中最引人注目


的就是本次的健美比賽,有別以往用

為期五日的亞同運畫下完美句點,獲

性別做分組,世界首創的「非二元性

得大家一致好評。

別組」分組,彰顯臺灣及臺北市對性

正如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協會

別友善議題的重視,比賽過程令人相

理事 - 張智瑋致詞所說:「我很感動,

當印象深刻,讓各界看到多元性別的

這一切能在自己的國家跟城市發生,

可能性,也讓國際看見台灣舉辦國際

真的非常美好,我覺得在臺灣真好;

賽事、打破固有框架的能力。

運動是化解藩籬隔閡,跨越語言文化

除了比賽之外,開幕式邀請多組

的最好途徑;每個獨特的人,在一樣

支持 LGBTQ+ 平權的表演團體表演,

的起跑點上共同閃耀,這也是同志運

邀請金曲獎得主 ABAO 阿爆阿仍仍擔

動會帶給我最美好的記憶與期待」,

任開幕式壓軸演出嘉賓,以「Thank

這正是我們一直以來秉持在心中努力

You」一曲表達這場賽會舉辦的得來

的目標。

不易,回應各界對這場賽會的支持

最後,感謝這一些年來一同奮鬥

與付出;另也有運動精神平權傳遞儀

的夥伴、參賽人員、志工們,也感謝

式,其中,日本選手代表 MOMO,以

所有願意支持同志運動會的人員,謝

中、日文雙聲道進行選手宣誓,象徵

謝你們的支持與幫助,我們才能讓台

體育平權與國際友善的精神,不論種

灣往性別平權更進一步,讓這世界更

族、地域、性別,皆一視同仁;閉幕

加美好。

式則由華語歌壇歌手 Kimberley 陳 芳語帶著一連串的勁歌熱舞壓軸演

期盼未來我們能再相見,謝謝各 位。

出,並演唱清新的情歌「愛你」,為

15


主題 專欄

亞同運與我的第一次 文 / 田徑競賽志工 小鹿

有幸參與台灣甚至是亞洲第一次 的 同 志 運 動 會, 雖 然 以 同 志 為 名,

16

有 18 位;那一天對我來說,可以說 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但最根本的價值觀是在於「人人平

首先面臨的報到準備,因為沒有

等」。由於疫情升溫的關係,一開始

第二次的志工訓練,當日一邊做也一

的籌備就諸多不順,包含活動開始前

邊熟悉場館各處,萬幸的是我們所在

10 天開始有志工們陸續退群,原本超

的台北田徑場有利用到的部分比較單

過 600 人的大團隊,瞬間砍半,所有

純,不用多久都有概念可以順利回答

比賽、場館的人力皆縮水。拿我參與

觀眾、選手的問題。我必須談談組長

的「徑賽」來說,原先和裁判談最少

「Rachel」,從剛開始接到組長一直

要有 29 名志工,但當天到現場的只

忙到活動前不說,當天更是從 5、6


點就開始接電話,反應、解決問題,

我們分享很多比如檢錄秘訣、老師趣

每一件事組長都能提前解決,是我選

事等。

擇徑賽志工最幸運的事。這一次被分

中午用餐是難得看得見彼此的時

配到檢錄,一開始跟著裁判老師一起

間,大家趁機分享每一個崗位的所見

去跑點,老師說最好要有 7 個志工,

所聞,比如有人一開始摔倒但爬起來

我和妹妹們真的快哭出來……因為我

後跑很快、有選手觀眾問的各式各樣

們只有 3 個人。剛開始真的都在全力

難題等,這個時候就覺得「Sa ℉」大

衝刺,沒有熱身跑得比競賽選手還要

哥很可靠,發現很多小事,遇到事情

拼命;日前有賽事時間更動沒有傳達

也能隨機反應;至於「芸秀」真的是

完全,因此不少選手不是很早到,就

全場醫療 MVP,光是她自備醫療用具

是快比賽還沒檢錄,時常帶著少數選

這一塊,就感受到她滿滿的用心!有

手一起跑到起點。檢錄組真的特別吵

了這麼多志工夥伴一起聊天很快樂;

鬧 ! 還有一群超級好說話的裁判們,

下午的比賽時間間隔就拉比較大,一

平常都是老師,但比賽當天都是一百

有休息時間,都會認真看這一次的

分有趣的朋友,一有空閒時間就會跟

比賽,遇到志工們也趁機關 ( 騷 ) 心

17


( 擾 ) 一下。特別是幫忙拍照的攝影 的是虎背熊腰「Jommy」,求拍必應, 很多構圖我都好喜歡,忍不住要多看 幾張。 好險結束時組長有提議要拍照, 不 然 過 幾天我就忘記大家的臉,畢 竟 為 了 防疫大家都有帶著口罩嘛; 短短的一天,沒辦法和每一位志工聊

難以言喻的心情,為了釐清這樣的心

天,不過發現大家唯一的共同點,就

情,希望下一次還有機會再做志工再

是為了當志工犧牲了一些什麼,比如

次遇見每一個人。

時間、金錢甚至是健康 ( 熬夜 ) 等; 最後謝謝我的生命有這麼一刻,看到 大家在場館內為同一件事通力合作,

18


主題 專欄

2022 亞洲同志運動會志工小記 文 / 開幕式、田徑競賽志工 傑德

很多事都是在混亂之中結束,感 謝所有人的付出,尤其是在兵荒馬亂 中仍為我們排除萬難的組長 Rachel。 但無論如何,千萬人當中,可以和這 兩天的夥伴一起共事,一起努力,我 是感到萬分幸運的。 其實當一日志工一直都是個單純 的事情,沒有太多人與人的牽扯,不 用負太多責任,想一句話都不說就不 出席也是件簡單的事,我不否認有過 缺席的念頭,所以在結束的當下,我 想先謝謝自己,在疫情恐慌下仍堅持 完成這樣的一場活動。 參加一日志工,也不是說只會出 席一次,但大多服務不連續,或是時 間不長,所以我會如此稱之。因為時 間不長,一次兩次三次,也開始明白 來這裡不會是交朋友,但跳脫日常及 接觸那些本不屬於自己圈子的人,總 是會帶來些什麼留在心裡。 我不是個心思單純的人,然而在 這樣的場合,總是可以看到那些只為 了讓活動更好的人。每每看著這些

19


工對協會的怒氣、裁判對主辦的不 滿、協會對裁判的微辭以及偶爾跑 腿時被夾在各方的壓力;但同時, 也感受到志工們的用心付出,接受到 協會的幫助及體諒,感受到裁判的熱 人,都會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 縱然他們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影響力, 但他們的態度,其實都潛移默化的影 響了身邊的人生活的軌跡,或許微小 到無法察覺,可是在某天回首之際, 這些累積被看見之時,都會是個令人 驚嘆的改變,而我相信所有的所有也 會變成我的態度及行為,默默的影響 下一個人。所以即使每次報名前猶豫 不決,最後我仍會按下送出,希望看 到不一樣的自己,也期許有機會變成 某一個人走下去的力量。 志工值班班表很晚出來其實也不 是第一次遇到,但全權交由志工處裡 還真的是第一次,因為能理解各方的 辛苦,所以在真正出席前,我並沒有 反應過什麼。後來服務第一天,跟其 他組組長聊天,才發現同樣只是志 工,自願當組長的人其實都默默的為 底下的人擋下了很多事,看到他的怒 氣,我才有覺得或許有些事不能用辛 苦帶過。第二天徑賽志工,承受到志

20

情及分享,面對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及 關係的錯綜,理解立場不同及人的多 面向,可能就是得在這種非暴風中心 的角色才可以真正去體會每個人的辛 苦。所幸我面對面遇到的人多數是理 性的,可以理解我的需求及難處,只 是我們個別之間都缺乏能做最後決定 的人。 跟過往志工不同,這次留給我的 矛盾多一些,我仍未想清楚這對我來 說是怎樣的歷程,只想趁著感覺還清 晰,提筆記下。然而肯定的是,我是 有收穫同時也是肯定這次活動的,如 果再選擇一次,猶豫過後我仍會送出 報名表單,但這次,我們會做得更 好。


亞洲同志運動會 活動花絮

21


22


23


24


25


26


27


Volunteering Taipei

志工新世代,服務新世界! 文/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北基青年志工中心業師 蔡

亞東科技大學護理系同學善用 專業,在寒假期間服務弱勢孩 童,教導營養攝取、簡易包紮 等護理常識。

臺北的志工團隊樣貌多元,尤其是熱情十足的青年志工團,服務足跡遍布全 臺灣!跳脫出以往的「愛心社」、「偏鄉小學」的窠臼,這幾年志工們更重視服 務團隊與被服務對象的互動,結合志工團隊專長、訂定志工成長目標,讓志工服 務不再是「單行道」,而是「雙向道」!

志工服務一起來,專業能力提升快 這幾年有不少大學社團或是科系,在指導老師或是畢業學長姐的帶領下,進 行各種志工服務,像是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應用外語系,在老師的組織和培訓下, 每年參與志工活動的學生,都能依照小朋友興趣,設計不同的英語教學主題,舉 凡無人機、自然科學、繪本故事等,都可以提取出英語教學的元素,和固定圖書 館合作,進行英語教學服務,讓小朋友的英語學習環境更加生活化、有趣味,同 時也增進志工們的英語教學能力。 同樣也是國立臺北商業大學的「炬光服務社」,則有超過 40 年的歷史,在 畢業學長姐的帶領下,長期針對布農部落的小學進行服務,並在新世代加入新觀 點之時進行突破,在文化交流的安排上令人為之一亮,志工不只是去「服務」, 還透過校園布農族小朋友部落文化的分享,有深度交流,最令人意外的是志工團

28


隊從國小的服務,擴及到社區的服務,由於多數志工的專業在於地方創生及商業 經營,因此也協助部落的農業發展和營運建置,讓志工的專業有所發揮。 此外也有不少臺北的大學青年志工團隊,以服務學校周邊社區、弱勢機構為 主,比如文化大學地理系,就以學校附近的小學及社區作為主要服務對象,將社 區地理結合人文、經濟,加上故事和尋寶遊戲,讓小朋友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學 習不少地理探索的新知;亞東科技大學護理系的同學,也善用自己的專業,在寒 假期間服務附近的教會弱勢孩童,從營養的攝取、簡易的包紮和傷口處理到護理 相關常識等,都成為重要的服務內容,被服務者可以獲得正確而專業的資訊和學 習,而服務團隊自身也有不少溝通和教學的學習。

青年志工運用寒暑假期間進行服務有助於培養公民參與精神

29


數位新時代,服務新可能 因應數位化時代,以及近年來疫情的影響,多數志工團隊也發展出不同的志 工服務內容,以及服務模式,例如每年都致力於中學進行傳播相關教學及實務 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這兩年除了透過田調,發現大眾及中學生對 於假新聞的辨識和查證能力薄弱,進而設計一系列跟假新聞相關的營隊活動給 國中生外,也透過線上平臺、軟體和影音的應用,協助國中生在遊戲化的環境 (GatherTown),或是有趣的線上問答機制,了解資安及個人隱私問題,不僅在內 容上與時俱進,在硬體和服務模式上也越趨多元彈性。 因為數位環境的普及,以及虛擬世界應用多元化,這幾年也有不少志工,是 在網路上號召有志一同的夥伴,一起進行志工服務,比如對於心理輔導有興趣的 夥伴,聚集起來設計一系列情緒認知與抒發的營隊活動,帶領國中生認識自己的 情緒;也有高中自學生,透過社群媒體的邀請,共同組成性別平等實驗室,舉辦 線上展覽分享性別平等的歷史脈絡和現狀,也進一步舉辦線下實體活動,在不同 的網路平臺徵求有相關經驗、有興趣一起討論的朋友一起參加,所謂「服務者」 與「被服務者」的界線,也逐漸被弭平,取而代之的是開放性、且互惠的平臺和 交流。 多數志工參與完服務後,都能感動的表示願意抱持著熱情繼續做下去,然而 真正的關鍵,往往不只是服務過程得到的「成就」,還包含志工自我的「成長」、 團隊的凝聚力、和被服務者的互動及回饋,當志工夥伴可以從自身的專業和興趣 出發,試著用創新的可能幫助社會改變,我們就可以相信志工服務也可以是種「社 會參與」,在志工服務不斷滾動性調整、團隊自我反覆反思之後,也能期待志工 們在過程中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並享受每一次的志工服務活動。

30


Volunteering Taipei

不一樣的夏天 我們的青春 文/ SB 運動團隊青年志工 施貝霓

透過網路課程的帶 動,將因疫情分隔兩 地的青年志工與小朋 友們連結在一起。

有些事情做了,一輩子都不會後悔。一次的午後閒聊,聊到偏鄉當志工的想 法,充滿行動力的夥伴們一簇及成,就這樣 SB 運動團隊誕生了。我們是六位分 別有著不同運動專長的學生,曾經也是深愛著運動的孩子,用運動改變世界,是 我們最大的目標。 從經費、課程討論、活動規劃,一步一步地建造出計劃的雛形。這次合作的 兩個單位,鴻海永齡希望小學台東分校,以及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台東總院, 這些機構孩子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多半缺乏學習動力、自信心等,因此我們希望 透過運動活動的規劃,讓大家都能快樂的參與,並從中得到自信心,學習團隊合 作,透過良性競爭,讓孩子們學習為自己設立目標。 一切看似完美的規劃,在五月中旬碰到了本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三級警戒 之下,計畫都被打回了原形,沮喪、苦惱的情緒蔓延著整個團隊,眼看一切的努 力都要泡湯,在與北基青年中心的老師討論後,嘗試將課程朝向遠距教學方式呈 現。將原本營隊形式的課程搬到線上,對於團隊成員們與當地機構來說都是全新

31


SB 運動團隊的青年志工伙伴們在阿尼之家前合影

的挑戰。因為三級警戒來的突然,團隊成員們分散在全台各地,因為這樣的更動 增加了分工的難度;與當地機構老師聯絡過後發現,暑假期間孩子們除了在家寫 作業、看電視,沒有太多的休閒活動,國小的線上課程是由各校自行安排,加上 疫情嚴峻,多半不會外出,對於發育中的孩子來說,身體活動量大大的不足。 因此經過一次次的線上會議的討論後,我們決定從平時的專業出發,分別準 備了基礎運動能力的肌力、有氧運動以及皮拉提斯,運動疲勞恢復的滾筒放鬆、 伸展還有運動飲料製作,最後還有讓孩子們動手做的卡片 DIY,希望讓他們在一 系列的課程過後,可以寫封信給未來的自己,記錄下這個特別的暑假。 除此之外,要完整的呈現課程還有許多難題需要解決,當中最困擾大家的就 是硬體設備的不足,有些孩子居住在較偏遠的山區,家裡也不一定有無線網路設 備,平常人手一機的手機、平板,也不是大家都有,因此我們透過和當地單位的 協助,社工、老師們挨家挨戶,替孩子們解決設備、操作、網路、鏡頭等問題, 雖然稱不上完美,但在這些協助之下,我們順利的開始進行課程。難以避免的, 在設備、環境受限的情況下,課堂中還是有不少突發事件會發生。 影像、聲音是我們透過線上學習唯二能互動的方式,網路訊號不穩定,上課 時可能會有些孩子突然消失,或是關不掉的麥克風,導致課堂品質受影響,種種 的突發狀況層出不窮,但當中也有令人好氣又好笑的原因,有個孩子因為剛剪完 頭髮怕被同學們取笑,不敢把鏡頭打開。

32


第一次嘗試用線上來做偏鄉教學, 很多狀況不在預期之中,有一次的運動 課程整堂課只有五個孩子參與,大大的 打擊了信心,覺得會不會是自己做得不 夠好,讓課程對孩子們沒有吸引力,還 是小朋友不喜歡我們,直到後來實地到 台東參訪時才了解,上線上課對小朋友 們來說是問題重重,像是有些家庭必須 借用爸爸媽媽的手機來連線,或是因為 沒有大人在,孩子沒辦法自己上線等種 種因素,也讓我們感受到網路課程推動

SB 團隊的青年志工透過網路課 程帶領台東的小朋友們進行活動

的困難。 當然在這之中還是有特別的回憶,有一堂課程要帶著小朋友認識身體的骨骼 系統,為了讓課程更好理解,我用了各種日常生活常見的物品來比喻骨骼的樣貌, 其中講到『胸骨』的時候,請孩子們想想看長得像什麼東西,有個小朋友竟然說 像是烏龜的正面,我們可能從來沒想過烏龜正面長什麼樣子,這讓我感受到小孩 子的想像力、觀察力和創意真的很厲害,有時候我們也該嘗試著,換個角度來看 世界,或許會有更多不同的發現。 改變不是一時一刻能做到的,偏鄉的教育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這 一次的計畫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也因此有了更難得的體驗,非常感謝鴻海永齡 希望小學台東分校和阿尼之家,願意給我們這次的機會,還有教育部青年署及北 基青年志工中心老師們的輔導,讓我們可以順利的完成計畫。未來我們會繼續在 這塊領域努力,希望透過我們一點一滴的付出,可以對孩子們帶來幫助,也期待 在這樣的機會當中,學到更多不一樣的人生經歷。

為了帶給小朋友 們活潑有趣的課 程, 青 年 志 工 們 絞盡腦汁構思課 程內容。

透過網路課程的帶動,將因疫情分隔兩地 的青年志工與小朋友們連結在一起。

33


Volunteering Taipei

數位繪本 UberRead 計畫 文/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英語志工團 呂建槱

2021 年五月,臺灣疫情升溫,突如其來的三級警戒,令許多家長和老師措手 不及,在學學生被迫進行線上上課,所有活動也因此停擺,社團話劇公演也一再 地延期,這些變化讓當時剛接任英語志工社社長的我,有些不知所措、無力,也 讓我萌生了另一種想法,既然沒辦法進行實體服務,有什麼服務是我們社團能提 供的?很幸運地和指導老師討論下,我們決定將服務活動改由線上進行,運用線 上說故事的方式,開闢孩子另一種學習英文的契機,也搭配著畫畫、線上遊戲等 活動交叉進行,為每一場線上繪本活動增添幾分樂趣!

志工訓練三大方向 科技技術 + 活動帶領 繪本故事的說演,要在螢幕前呈現不太容易,一來故事缺少現場與孩童的互 動,也間接降低精采度和參與感。因此平台的選用就相當重要,Butter 線上會議 平台內建多位主持人功能,符合我們雙故事主講人和活動帶領老師,操作平台與 孩子間的互動,此外,平台有多項回饋功能,讓孩子可以及時反應情緒和表達意 見。也因為是新平台,因此在每次故事開講前 30 分鐘,志工們都會帶領孩子熟 悉平台。

34


演練突發狀況 線上活動狀況多,突發狀況的訓練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志工間需要相互提 醒和支援。活動當天,除了負責講故事的講師外,也有分配數位志工為技術指導 組,在故事進行中從旁協助講師,例如 : 加上音效、點選題目等…,且隨時留意 群組、平台的留言區,以利提供講師和小朋友及時的協助和回覆。

提升組內向心力 志工隊員各司其職,每一組成員需堅守自己的崗位,因為每一個環節都需要 留意,以達到優質的服務。人們常常以為在一個活動的進行過程中,價值觀、想 法觀念等無形的東西會自然地趨向統一,也因此許多活動時常忽略此點,但其實 並不一定會如此,成員們對活動的重視度、想法上的不一致、價值觀的衝突,都 可能導致活動當天發生爭執,影響活動進行,也因此特別將此點納入重點訓練中。 本次活動前的訓練,全程都是以線上方式完成,本團隊為這個服務計畫,從 五月開始籌畫,六月七月排練,幾乎整個暑假都投入在這個計劃中。這過程花費 了許多時間及精力,每一次的練習都比前一次更進步,時間掌控、故事內容的表 述方式,都漸漸地朝著專業講師的方向邁進。

團隊成員收穫 活動結束後,許多成員提到最有感的是自我成長和進步。在講演繪本練習時, 一開始會緊張只想趕快把故事講完,在經過練習和觀摩別人的故事後,大家會調 整自己,更開放學習,在表達和表情都越來越自然,到最後正式服務時,講者都 享受在故事當中;另外故事後的延伸活動,包括利用線上平台進行遊戲、動動手 動動身體小活動,也越來越有趣、生動,時間掌控也越來越上手。一個人無法解

35


決的事,透過大家的討論及協助便能順利解決,一個組陷入靈感乾涸時,藉由大 家的腦力激盪,便能突破現有框架。 很高興能擔任數位繪本 UberRead 計畫的隊長,過程真的收穫滿滿,遠端工 作在未來已經是趨勢,能在大學期間體驗和實際操作,真的讓我開了眼界;很謝 謝指導老師郭老師的指導和陪伴,以及青年發展署、國立臺灣圖書館、新北市立 圖書館的協助,還有隊員們的參與和付出,相信有了這次的經驗和體驗,未來大 家在進行數位教學時,都能更快地進入狀況,且能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給需要幫 助的孩子,這些都是教科書上不曾出現的,規劃、討論、實際進行,過程中所體 會到的辛苦、開心、喜悅、煩惱是用言語難以描述的,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產 生共鳴;只有真正做過的人,才能徹底了解服務的過程和精神。

36


告白臺北 榮星花園篇

37


給 榮星花園公園生態守護志工 隊 天邊有烏雲,夜幕漸低,木棧道上

我陪家父天天在榮星散步,

來了張手推輪椅車,他是個搭捷運從

舉凡花開落葉、結果、種籽飄

迴龍來的年輕人,他喜悅的道出他人

下,或是鳥兒凋啾、過境覓食、

生第一次看到螢火蟲就是兩天前在這

繁殖育雛等等四季日常,經常

都會公園裡的無障礙木棧道上見到的,

將其與周圍民眾分享,遇有餵

只是當天來晚了錯過高峰期間,今晚

食、放生或抽煙打麻將等不恰

再來想要將微閃拍成光軌,礙于高度、

當行為,皆立即上前勸導,每

樹叢、天候,他難掩落寞,但也懷著再

每遇上夥伴們或運動民眾,熱

來的希望,生為志工在步道上服務任何

情有禮地問候,令老人家笑開

想要賞螢火蟲的民眾,是我們的榮幸。

懷,正如夥伴們受到民眾稱謝,

王麗玲

與每年賞螢季的螢光飛躍般雀 躍!

林素雲

給 榮星花園公園生態守護志工隊 螢火蟲季前夕,榮星花園公園的志工們和市政府管理單 位,緊鑼密鼓的籌備著,從導護人力的安排、數螢人力的規 劃,到防滑條、反光貼、遮光網、遮光貼布等硬體措施的調 整,共同合作,迎接夜晚的小精靈們出現。 不僅是為了提供民眾在夜晚中有個安心賞螢的環境,重 要的是讓螢火蟲們不受太多都市光害的影響,歡喜尋找伴侶。 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原來在都市裡,距離大馬路不到 50 公尺的公園生態池,也有機會看到滿池飛舞的螢火蟲喲 ! 一起帶回與螢共舞的感動。

38

陳貞譁


榮星花園生態池之美 白天,從水田區凝神仰望,多層次的樹梢高聳天際有如叢山峻嶺;走在 木棧道下望生態池,多樣化的的浮島地貌,猶如深谷幽壑。夜晚更添神密的 色彩令人遐想。生態池之美,在於靜觀、在於冥想~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在志工們熱心的生態棲地維護下,孕育出令人賞心悅目的黃緣螢。每年 的賞螢季,魅力四射的吸引著絡繹不絕的遊客,讚歎連連。 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這句話對螢火蟲來說,最貼切不 過了。短短幾天,燦爛的生命火花就只是為了繁衍下一代,給人們留下美好 的回憶,瀟灑的走了,無私的不帶走一片雲彩,回歸大地。 在都市中,能擁有這麼一片猶如渾然天成的 生態池小森林,是志工隊無私奉獻的成果,也是市民的福氣,大家的後 花園。

黃世勳 林雍善

給榮星花園志工隊最堅強的淑惠: 您 25 年以上志工資歷,天文館、科教館、客家文化園區,中山社大,北市兒樂新樂園、 動物園、台博館,花博夢想館…等十多個志工身份,拿到志工最高榮譽的金質獎,在榮星 當志工雖然只有短短三年,就一直和病魔勇敢纏鬥,幾乎二星期就要化療一次,已經八十 次以上,始終保持樂觀面對,展現堅強的生命力。 今年榮星螢火蟲數量又創歷年新高,特別邀你來感受一起努力的成果,賞螢當下你才 告訴我們,醫生説藥物已經控制不住,大概只有三個月的時間,最多六個月,但是您還有 好多事要做,一定會向上天爭取更多的時間。 淑惠姐,好好保重自己,我們相約明年,榮星賞螢季要再相見! 給榮星志工隊最勇敢的棲地組長寶清: 榮星花園每個月維護生態池非常耗費體力,尤其一次要負責上午、下午二場,男生都 吃不消,何況女生?去年 10/16 日下午在田埂上不小心滑倒,桂珠扶著你一跛一跛,強忍 痛苦。當天看醫生,發現腳踝粉碎性骨折,隔天安排開刀,將近二個月腳沒辦法碰觸地面, 腳裡面也打上鋼釘,接下來就是重頭戲,漫長辛苦的復健。 天公疼好人,復健順利,4/17 日終於回來榮星看大家,隔了半年之久,來了 20 多位 志工,可見人緣非常好,應大家要求,走一趟台步,恢復六成行動力,大家一起開心閒聊, 互相關心打氣。

39


給 榮星花園公園生態守護志工隊 我來到榮星生態公園當志工,經過培訓講解許多課 程,除了更深入了解螢火蟲的真面目,重要是一步一步 的關心環境生態保護重要性。 迷上榮星水生黃緣螢,一節光、二節光,飛行的跟 停住的,好事成雙的喜悅,交配的曖昧、搶親超八卦的, 更想挖掘內幕,我被圈粉了。 榮星生態區不只是水生黃緣螢寶貴,難能可貴的: 重視環境生態保護阻止污染,藉由螢火蟲帶領大家慢慢 對生態保育的扎根,明瞭外來種動植物入侵的嚴重性; 水生黃緣螢棲地要水質良好注意光害~這些對我們也是 一項重要生活品質指標,好的生態最大受益者是全人 類。透過閃亮的火金姑,讓大家了解你我都是可以盡一 份心力,進而提升我們未來美好的生存空間!

楊海蓮

給 榮星花園公園生態守護志工隊 賞螢季服勤時,遇到一家人經常會去山 區賞螢,透過網路得知榮星公園有螢火蟲, 特地從板橋來賞螢,覺得在市區就能看到螢 火蟲,是一件非常稀奇,而且幸福的事情, 他覺得市區的螢火蟲能夠存活真的很難得, 很感謝志工隊的努力,讓民眾不用舟車勞頓 到深山裡賞螢。

劉純娥

40


給 榮星花園公園生態守護志工隊 今年五月初,許多大人興高采烈地帶著小孩賞螢。初夏 夜裡,站在景觀四號台,自然生態池裡出現點點閃亮的營火 蟲,總會勾起兩個回憶,一個是童年鄉下到處都是營火蟲, 好奇裝在瓶子裡玩,不知道這個行為是錯誤的;另外一個是 106 年 4 月賞螢季,那時記憶數量與目前而言,天壤之別, 讓我感到興奮不已,昔日大家付出值得,在台北繁華都市光 害嚴重,能夠繁衍後代,平日環境保護方向是正確的。今年 賞螢季同樣站在景觀四號台,兩位六十多歲婦人,欣賞著閃 亮的營火蟲,一位說好多好興奮,這邊是市區不容易;另一 位說沒有多少,我在其它地區比這邊多,兩位婦人爭個不停, 或許生長地區不一樣,看到的也不一樣,還蠻正常,結束賞 螢之夜。

劉智光

給 榮星花園公園生態守護志工隊 夜晚在螢火蟲生態池巡守時,遇到一位四寶媽媽,她說:「去 年受到朋友邀請,來到榮星花園來看螢火蟲,當時候寥寥無幾, 所以心裡沒有憧憬。沒想事隔一年後,竟多出了好多好多的螢火 蟲,孩子們都興奮不已。讓我和孩子們都期待著明年、後年 ...... 而 這些美麗的風景,都是因著無數志工的付出、修整水渠、拔除雜 草、改善環境,才能有這樣的成果。真的非常感謝你們志工們的 擺上,你們才是榮星花園最美的一道風景!」 其實,身為三寶媽 的我,聽到了深深有感觸,因為留下這些美好的生態,是留給孩 子們最美好的禮物。 感謝榮星花園的生態守護志工們,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賴以平 41


42


培訓事件簿

臺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 辦理訓練簡介 為推廣市民了解志願服務,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將舉辦基礎訓練、特殊訓練等 各種培訓課程,歡迎市民志願服務夥伴們踴躍關注「臺北市志工管理整合平台」 喔!(網址:https://cv101.gov.taipei/)

基礎訓練 6 小時的基礎訓練讓您清楚了解志願服務的內涵! 課程主題

培訓時數

志願服務法規之認識

2 小時

志願服務的內涵與倫理

2 小時

志願服務經驗分享

2 小時

社會福利類特殊訓練 您了解什麼是社福類志工嗎?來參加社福類特殊訓練吧! 志推中心開課主題

培訓時數

社會福利概述

2 小時

社會資源與志願服務

1 小時

綜合討論-集思廣益論方法

1 小時

志工運用單位開課主題

培訓時數

「運用單位業務簡介及工作內容說明(含實習)」

2 小時

PS. 「運用單位業務簡介及工作內容說明(含實習)」課目 ( 二小時 ),請各運用單位依個別需求實施訓練,以期促進志工 融入團隊運作。

43


培訓訊息與報名平台 為了提倡環保減碳,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將採用「網路報名平台」方式,在志 工管理整合平台上提供各類型、場次的報名網頁,歡迎市民朋友們經常瀏覽網站, 獲取最新的報名資訊喔! 相關培訓資料請至:【臺北市志工管理整合平台】,【最新消息】項下查詢。 如在報名過程中有任何疑惑,煩請致電本中心 (02)2302-3993 或逕至臺北市信義 區信義路 5 段 15 號 5 樓志願服務推廣中心洽詢。

111 年志願服務基礎訓練 訓練類別

基礎訓練

開課時間

開放報名日期

111/7/09( 六 )

111/6/21( 二 )

111/8/10( 三 )

111/7/26( 二 )

111/9/17( 六 )

111/8/30( 二 )

開放人數

80 人 額滿為止

111 年社會福利類志願服務特殊訓練 特殊訓練課程有分類,參加本中心辦理的「社會福利類」課程,只能適用在 社會福利類的運用單位,報名前請先確認您要服務的單位是哪一種類別喔! 訓練類別

社會福利 特殊訓練

開課時間

開放報名日期

111/7/13( 三 )

111/6/21( 二 )

111/8/13( 六 )

111/7/26( 二 )

111/9/21( 三 )

111/8/30( 二 )

開放人數

80 人 額滿為止

註: 1. 本表僅作參考用,實際辦理日期將視講師邀請狀況,於訓練開辦前 2 週於臺北市志工管理平台上開放報名。 2. 因志推中心將於 10 月份搬遷至廣慈博愛園區社福大樓,暫不開放辦理訓練,開放時間與辦理日期請留意志工管理平台 公告。

44


臺北 e 大數位學習網 如 因 疫 情 致 中 心 無 法 如 期 開 課, 請 至 網 路 搜 尋「 臺 北 e 大 」(https:// elearning.taipei/);完成註冊後登入,選擇精選課程中「志願服務」項目即可 開始選擇課程。 客服相關問題(課程閱讀及時數認證等)請撥 02-29320212 轉分機 341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8:30 至 17:30 會員登入問題請洽台北通服務中心 02-27208889 轉分機 8585 週一至週五 8:30 至 17:30

45


臺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簡介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於 2006 年設立「臺北市志願服務推廣中心」,以服務各 社區組織、志願服務運用單位、志工及有興趣投入志願服務之市民為主,2018 年 6 月開始於信義行政中心 5 樓進行定點服務;2022 年配合廣慈博愛園區建築完工, 擬搬遷至社福大樓 7 樓持續提供志願服務相關服務。 志願服務推廣中心自 2020 年起由「社團法人臺灣愛行動協會」承辦,期許 透過連續性的專業服務,降低市民服務門檻,促進公民參與、培養人文關懷精神, 共同營造臺北市成為夢想、希望、宜居的「全民志工」城。 目前本中心提供之服務項目如下:

服務宣導與行銷推廣 ★發行電子報及志願服務半年刊。 ★設立志願服務諮詢專線與網路交流平台。

志工教育培力 ★辦理志願服務基礎、社會福利類特殊訓練、成長、領導、督導訓練等。 ★配合社會局政策重點,代辦教育訓練,提升服務知能。

46


志工人力媒合與獎勵表揚 ★經營「臺北市志工管理整合平台」,提升志願服務參與率與普及度。 ★協辦志願服務榮譽卡與志願服務紀錄冊申請業務。 ★協辦志工個人及團體表揚活動。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上午 9 點至下午 6 點 ( 中午 12:00-13:30 午休 ) ★ 志願服務運用單位如有各項系統操作或訓練問題,歡迎來電預約每週四下午教 學課程時間。

官方 Facebook 粉絲頁

Line 官方帳號

47


為鼓勵志工夥伴紀錄服務過程中的各種心情點滴,相互分享心得、 交流心情,我們非常需要夥伴們分享熱情,將您對服務的熱忱作為捲動 社會大眾投入志願服務的動力,一同打造臺北成為美好的「志工城市」。

投稿主題 投稿文章 ◎志工團隊:各類別團隊介紹、團隊活動心得花絮等。 ◎志工個人服務:志願服務 / 心得、觀摩參訪、服務啟發等。 ◎一般民眾:文章主題需與志願服務相關,或是接受服務的心得感想。 稿件格式 ◎投稿字數:1,000 ~ 1,500 字以內。 ◎ 投 稿文章另附照片 3-4 張。請以夾帶圖檔方式提供電子檔 ( 照片像素 1000×1000 以上 或解析度為 300dpi 以上 )。 ◎投稿主題請註明「志工專刊─投稿文章」

版權聲明 ◎投稿前請確定您的著作無侵權之虞,遵守著作權之規範及學術倫理。 ◎ 投稿稿件須是未曾出版或發表過的文章,其版權屬於本單位與作者所共有,複製、散佈 及轉載須經文章作者同意。 ◎本單位有潤稿之權力,若不願潤稿者敬請註明,一旦投稿,即表示同意此聲明。

注意事項 ◎ 來信請註明真實姓名、聯絡電話 / 手機、聯絡地址、志願服務運用單位、職稱及 E-mail。 ◎ 未經錄用之稿件本中心將不另行退件,建議請自行保留原稿。 ◎ 稿費:選定錄用之稿件以刊登於本刊之字數為計算準則,每字 1 元計算 ( 含標點符號 )。

投稿方式 請將您的稿件及照片電子檔 E-mail 至 cv101.taipei@gmail.com,主旨請註明「志工專刊 ─投稿文章」。 聯絡電話:02-2302-3993

48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