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介紹文宣

Page 1

教育部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13 October 2023

01

教育部 111 年至 112 年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Curriculum Reform Initiative Taskforce : Agenda for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指導單位|教育部

總計畫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Brilliance),相信美感教育可以培育孩子擁有更高的視野與情操,進而使世界更美好。

四區基地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ᅠ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企圖為當代教育體制創造改變,為今日的臺灣教育與未來世界公民在學習過程中注入另一種 AI⸺美感智能 (Aesthetic Intelligence)。藉著多元智能整合的美感課程,我們期望能為臺灣孩子們養成韌力 (Resilience)、培力 (Empowerment) 與美力

計畫主持人|曾成德、張基義、劉惠媛、殷寶寧、林靜娟、凌天 ᅠ

「以美感創造改變,為未來世代注入韌力、培力、美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團隊自 105 年承接計畫,以提升全民美感素養為目標,透過課程研發、師資培育、美感認知推廣,結合教育部、各大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專院校、縣市政府、業界等單位資源,與中小學各級學校師生合作,跨域整合多元學科,期望有感推動美學教育,培養具有美感智能、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美感計畫辦公室

設計思維的新一代。

電話|(02) 2314-5277

信箱|critade@nycu.edu.tw

計畫內容包括創新課程研發、教師增能工作坊、小學美感體驗課程、中學美感通識課程,並與藝術生活學科中心合作擘畫銜接大學教育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 177 號

的高中基本設計課程;出版《美感練習誌》與《安妮新聞》等相關刊物和教材;建立美感教育資料庫與社群互動平臺。

每年由總計畫團隊及四區基地辦理的教師工作坊, 地點橫跨全臺灣,如 110 年因疫情改 為線上辦理「居家美感線上工 作坊_構造」、111 年與南區 教師工作坊 全國 基地大學線上合辦「美 感進行式⸺視覺溝通 的生活應用」,與中 區基地大學於臺中 文創園區合辦「校 園裡的美感永續實 踐」、112 年與北 區基地大學於臺北 表演藝術中心合辦 「城市漫遊⸺生活 中的美感探索與文化採 集」,與東區基地大學於 花蓮合辦「美感之間」。

練習誌 美感

13 4050

8 24000

於每一期呈現 不同的美學 教育主題與 討論,且固 定寄送給美感 教師、全臺國高 中藝術領域召集人 與地方文化館社。

寄送冊數

與藝術生活 學科中心合 作錄製高中 基本設計課 程影片,提 供給高中生與 教師更多參 考與學習 資源。

美感教師

12 項

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 2.0 成果展,展場設計 「紙屋簷」入圍英國 DezeenᅠAward、2019 臺灣金點設計獎,並榮獲 2019ᅠShopping DesignᅠAwardᅠBestᅠ100 及 2020 臺灣室 內設計大獎 TIDᅠAward。美感學習工具手 冊 KITᅠLessons 入選 DNAᅠParisᅠDesign Awards,另外《安妮新聞》獲得 2020 日 本優良設計獎、2020 金點設計獎、2021 DFA 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 2021 未來教 育臺灣 100 及 2023 金點設計獎,以及美感體 驗課程榮獲 2023 金點設計獎。

於臺北華山文創園 區、高雄駁二藝 術特區及新竹風 livehouse 舉辦 階段性計畫成果 展,促進各地美 感教育交流。

1907

參與學校/校次

2133

來自全臺灣中等學校 的美感教師,參與課程 硏發及教學實踐的環節, 並組成教師社群,共同分享 教學經驗和成果。

感體驗課 程 學美 小

共 教師 學

771 場

由四區基地 各自主辦共 學課程,並邀 請對美感計畫有 興趣教師參與課程。

216 320 6303 校

實施班級

觸及學生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15+3 本設計課 中基 程 高

堂 18 線上課程

美感教師/人次

觸及人數

美感智能閱讀計畫《安妮新聞》 的理想就在提供孩子們一個窺 看世界萬物的窗口,展現豐 富的周遭現象,串接多元的 景物,連結生活與學習,開 拓出超越學科框架的求知興 趣,希望藉著《安妮新聞》 讓孩子們認識世界、面對世 界、理解世界,期望它也能提 供親子共讀,成為家長帶領孩 子學習串連思考、文化識讀、互 動表述的媒介。

2133 課程案例

觸及學生

新聞課程 安妮

1531 種子教師

126032 觸及學生數

73

11930 337460 實施班級

於109 年創刊 的《安妮 新聞》主 題包含:太 空探索、生物 民眾、家庭 演化、傳播與溝 通、設計與想像力、 城市空間規劃等等,目前已 發行 15 期正刊及 3 期特刊。

藉由教師工作坊的培訓交流, 《安妮新聞》作為老師們 教學媒介,各期主 題與自身領域 聞 工 作坊 妮新 結合,發展 安 出各類型創 新課程。

美感通識課程 中學 自 108 年下半年開始,將 美感課程向下扎根,推 動到小學階段,由總計 畫團隊開發「自拍拼 圖」、「自然參數」 與「質感採集」三 堂美感體驗課程, 希望建立母語般自 然浸潤的美感整合 經驗,將觀察感受 融入生活日常,讓學 童學習觀察,重視感 受,自然累積出認知詮 釋與操作溝通的經驗。

227000 發行量 93876

30885

參與人次

獲 設計 獎

安妮新聞

2937 參與人數

由美感教師與計畫團隊 共同開發的美感通識課程, 從色彩、質感、比例、構成、 構造、結構六大構面切入,呈現多 元的美感通識課程樣貌。

線上課程索引


教育部美感與設

國小美感教育核心理念為提供學童後天美感學習的基礎,並成為一種渾然天成的生活基因。在老師引領下將教學平臺從教室延伸至校園或校外文化機構,促使國小學童對於校園環境或文化機構的空間與環境有更全貌 與深入的認識,同時對於日常生活、環境地景、文化、藝術、設計等,具備更敏銳的感知力,建立母語般自然浸潤的整合美感經驗。於 108 年開始,國小體驗課程已超過 300 個班級實施,並同時舉辦培訓講習,輔導 教師及提供資源,為國小學生帶來最優良的美感教育體驗。

視覺觀察的美感詮釋:「自拍拼圖」 從「你看,這是什麼?」的提問開始,我們引導同學觀察蒐集周遭環境的視覺元素:除了辨識物件 名稱之外,能否看到內容之外的表現,找到顏色、線條、圖像等主題,來想像自己的拼圖內容。緊

接著,我們發下一人一部的平板電腦,走進校園角落或都市環境,讓學童細心觀察,找到拼圖線 索,利用鏡頭捕捉環境中的元素。回到教室後,大家操作影像拼貼工具,用自己拍攝的素材,製作 成多張主題拼貼,上傳雲端並投影展示,與同學們分享。

數位工具與共享軟體的發展,讓影像排版的門檻大幅降低:學童在直覺操作 自拍影像來拼圖的同時,不知不覺也經歷視覺辨識、操作詮釋、以及敘事表 達的過程。這堂課讓教學從教室內延伸到校園外,再擴展到數位平臺之上, 能觀察蒐集地方的現況素材,對空間全貌有更深入的認識、歸納與整理,同 時對於日常生活、環境地景、藝術設計等文化表現,產生敏銳的感知經驗。

課程推廣影片

日常環境的數學規則:「自然參數」 首先,我們看到校園中的植物,觀察葉片、花朵、葉脈、分枝等的排列秩序,以拍照、繪圖、拓印等方式

紀錄,是自然科學的觀察,也是幾何邏輯的規則呈現。接著進入 Rhino 3D+Grasshopper 數位模型與視覺 化程式介面,利用預先建立的簡單程序,操作基礎的多邊形、角錐、球體等等基本幾何,讓學童們看到自 然之後的數學秩序:利用簡單的算術程序,也能衍生豐富的有機形體。最後,軟體操作的結果,能與事前

觀察採集的植物紀錄做對比,也可延伸使用雷射切割、3D 列印等等技術,將參數幾何的呈現實體成型,體 驗數位環境中的虛實生產。

典型的認識環境課程,常常開始於辨識,教導各處所見的物件名稱,但感知也往往停留在此。在「自然參 數」課程,我們引導學生看到名稱後的下一層意義:不只是知道這是哪一種植物,也能閱讀到有機生長的 幾何構成與內在秩序。這些觀察的濾鏡,帶來辨識之外的美感認知,方能進一步轉為衍生操作的出發。

觀察的眼加上感受的手:「質感採集」 同樣是三階段的課程,在課堂講解之後,師生們離開教室,所帶的不是手機電腦,而是複寫拓印的 工具:張大眼睛尋找環境中不同質感紋理之後,得要以身體皮膚去辨識感受,彷彿替視覺經驗加上 觸覺的記憶。田野的拓印是一種全身投入的過程,學童們蹲坐或倚靠著地板牆面,得用上不小的力 氣,將粗糙的質感壓印到紙張之上,留下深刻的操作印象。產生複寫的痕跡之後,與原本材質的模 樣對照起來,常常又是有趣的發現。

拓印的結果,除了是材料本身的原樣再現之外,有沒有其他操作的機會?我 們帶著學童複寫的質感圖像回到教室,利用數位工具拍攝、去背、剪裁與套 色,讓不同材料的質感能夠互相搭接,改變比例,甚至透明重疊。這些操作 讓圖像離開原本質料的意義限制,從材料的質感轉變為視覺的紋理,而成為 同學們拼貼構圖與詮釋敘事的創作素材。

課程推廣影片

這三組美感體驗課程,均從日常生活與周遭環境出發,同時培養學童的「觀察力」、「工具力」、及「敘事力」。「觀察力」的提升讓孩童們平時便能帶著美感觀點,「工具力」的培養則利用普及的數位工具, 建立不受限於教室的日常經驗。而之於「敘事力」,我們強調詮釋與說故事,讓美感經驗能夠展示溝通,與同學共享、老師討論、也與身處的環境互動。

日常觀察、工具操作與詮釋敘事的總合,更能貼近「美感母語」的概念:每一組「國小美感體驗課程」,本身都是開放的框架,有著共通的學習目標,但每一次執行都有不同的學校環境,不同的觀察對象與師生 組成,每位學童都會經歷到屬於自己的創作性經驗,將觀察感受融入生活日常,成為直覺表達自我的方式。母語的學習,並不需要背好文法或單字才能使用,而是在不自覺的日常累積下,藉由不斷溝通的經驗累 積,自然產生嫻熟使用能力。美感也是如此:讓學童學習觀察,重視感受,而自然累積出認知詮釋與操作溝通的經驗,逐漸建立語彙與文句,而能開始表達自己的審美與創作故事。 課程開發|「自拍拼圖」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 凌天老師

「自然參數」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 何震寰老師 「質感採集」 :++設計顧問主持人 蘇弘老師

內文撰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所凌天老師,擷取自美感練習誌 Vol.08


計課程創新計畫

「美感智能閱讀計畫」一方面在網路搜尋訊息的時代強化紙本閱讀學習的重要,一方面在當代藝術 與美感教育裡帶入兩個核心價值:「報紙參與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與「社會參與藝術 (Art Education for Social Engagement)」。我們相信一份具有美感的紙本讀物承載著有觸感的周遭 事物,不僅是建置社會工程的要角,也是建構教育工程的觸媒,更是建立美感工程的基石。

《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的 Anne 一方面是「A New 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縮寫,另一 方面也是文學名著《清秀佳人》裡那位充滿奇思妙想又勇氣十足的紅髮安妮,還有在戰火中寫著

《安妮日記》,每天思考生命與成長、愛與勇氣的安妮。安妮她們對於微小平凡事物的好奇以及對 生命懷抱的熱誠,正是我們對這份報紙的期待:愛、美、勇氣、熱情、好奇心、求知心、探索力與

創造力;同時也希望以此與眾不同的報紙,成為小學、中學,乃至高中生們的嶄新跨領域學習夥 伴,讓教育的過程裡,充滿各種可能性與想像力,取代只是知識的填塞與汲取。

配合報紙的發行,邀請計畫裡的種子教師,設計出屬於《安妮新聞》的獨特課程,另外也對大眾舉 辦工作坊,希望透過這樣的推廣活動,讓大家認識《安妮新聞》並且推廣美感教育理念。

從各種不同的「友誼」議題做探討與分享,不僅探討 「交友」,而是透過這個視角,更加認識人與人的互 相了解、個體尊重與對待,也更認識自己。


04

教育部美感與設


計課程創新計畫

05


教育部美感與設

06

2021 夏季特刊

夢想

vol.15

本期以夢想為題,透過不同層面的名人、思考及作品

我的夏日計畫

2022 冬季特刊

節慶

力量,帶領孩子踏上探索自己的學習之旅。

聆聽

帶領孩子們透過各地的習俗,不同的節慶文化與慶祝

涵蓋傾聽(尊重與同理)與聆聽(有意識地聽),呈

於「節慶」有更多面向的了解與收穫。

心,帶領孩子細細地、專注地感受自己和這個世界。

方式,一起來認識各種有趣的節日活動,讓孩子們對

看見尋夢的各種樣貌,給予人們勇敢追尋自我的鼓舞

2023 聆聽特刊

現「聆聽學習」的多元性;無論是耳朵、五感還是內

為呼應當代數位學習之需求,經過長時間的籌備與研發,推出全新的「安妮新聞互動網站」,以「星球探索」為設計概念,活潑的動畫和互動遊戲為特色,提供另一種不同 於紙本形式與報紙互動的趣味體驗。網站並提供豐富實用的相關教學資源,除了可作為教師於課堂上使用《安妮新聞》的輔助,也可成為親子共讀的數位閱讀素材。

微小世界

宇宙・星球

培養皿裡的微觀宇宙

報紙插圖視覺

自然・演化

我們要出發前往火星了嗎?

歡迎來到這美麗的星球

寵物

生態・保育

相關文章

回到第零天 專訪《十二夜》

地球不堪負荷了!

地球・居所

分類主題

深厚廣大的藍色彈珠

寵物

設計・建築

回到第零天 專訪《十二夜》

來蓋秘密基地吧

跨頁遊戲

社會・文化

傳播・溝通

時間流逝,意義隨之發酵

從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

神話

台島神獸誌

平權 藝術

摺紙藝術的摩登生命

人人都需要通用設計

友誼

善感靈魂的碰撞

情緒

要睡得好,作夢也很重要


計課程創新計畫

07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網站

歷年推動的課程創新,逐漸開發出「中學美感通識課程」、「高中基本設計課程」、「美感體驗 課程」、「安妮新聞」等各類型課程,至今已累績超過 2500 堂師生的美感共創。計畫網站即是

美感教育資料庫,可搜索取得所有課程計畫、操作成果與教師回饋,以促進教學資源即時便捷的 共享流通。網站上另外整理計畫所有出版,包含課程手冊、練習誌、課程紀錄影片等資源,讓網 站成為師生感受美感、接近設計、感受世界的媒介。

AADE 英文網站

英文官網以生動的影音、雙語說明為特色,近二十部雙語字幕紀錄短片展示計畫歷年亮點:「美 感體驗課程」、「美感智能閱讀《安妮新聞》」、「中學美感通識」等課程,以國際性的雙語溝 通,帶領觀者身歷其境,體驗國內各地教學現場,讓世界看見臺灣精彩繽紛的教室風景,與投入 此前瞻性、實驗性教學之中的動人身影。

教師社群活動

「美感通識」、「美感體驗」、「安妮新聞」課程每學期舉辦種子教師招募說明會、教學共備 研習、課程分享會、培訓工作坊等,提供教師交流分享平臺,也期待共同增進相關教學知能, 透過參與、共享及共創的社群活動,轉化爲教學現場的能量,與學生共同在美感世界裡遨遊。

「美感通識課程」透過課程審查、核心教師共備活動,與大學教授一同交流課程設計,讓大學 與中學端接軌;「美感體驗課程」則在每學期的培訓工作坊中,邀請業師實際分享美學經驗, 希望能激盪出中小學老師不同的設計思考方式;「安妮新聞課程」則在招募說明會與共備研習 活動中,邀請不同階段別的教學案例分享,並透過實際教案發想與共備,一同開發跨領域教學 方法。

除了線下精彩豐富的活動,線上社群如官方網站、FB、Line 群組等也提供教師自主討論、交流 分享的平臺,並舉行線上講座,會後提供數位檔案,讓美感在各處發生而不受限;另外,安妮 新聞也與教師、學校協力開發特色主題課程,如:國際視野、性平、夢想、情緒、生活環境, 並以紀錄片形式將教室中的動人風景收錄,描繪美感教育藍圖。

全國教師培訓工作坊

每年兩次由總計畫團隊及四區基地籌備辦理的教師培訓工作坊,讓全臺灣各縣市教師可以齊聚 一堂,互相交流討論與學習新知。教師透過每次參與培訓活動,將所學吸收轉化後,帶回學校 擴散並教授給學生,為校園及學童注入更多美感的思維及開拓視野。

工作坊辦理地點橫跨全臺灣,如 108 年於臺北辦理「橫向跨域與縱向連結」、109 年於新竹與 臺南辦理「策展地方誌」及「臺南構」、110 年因疫情改為線上辦理「居家美感線上工作坊_構

造」、111 年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線上合辦「美感進行式⸺視覺溝通的生活應用」,與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於臺中文創園區合辦「校園裡的美感永續實踐」、112 年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於臺

北表演藝術中心合辦「城市漫遊⸺生活中的美感探索與文化採集」,與國立東華大學於花蓮 合辦「美感之間」。


08

13 October 2023

美感行動誌 《美感行動誌-課堂上的美感與設計實踐》所收錄的六十一堂課 程實錄,來自於本計畫在 2016-2022 年間所催生的一千餘堂國中

美感課程。這些為期六週的美感課,共分為色彩、質感、比例、 構成、構造、結構與綜合的美感構面,完整呈現精選課程的操作 過程、教學觀察、操作結果與課程設計的思考。教師們可以依據 自己的教學環境條件、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理解能力等考量,選 取切合現場需求的課程,與學生共創出屬於自己的美感設計課程 ,並啟發學生從中理解自己、他人與世界。

美感練習誌

美感練習誌提供美感教育的相關資訊給教師們,每期都會訂定不同的主題,並邀請專家學者撰寫專文。希望教師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啟發與靈感,同時也呈現 美感與設計課程在不同學習階段的樣貌,作為開發課程時的參照。

vol.06

學生自主學習

本期企圖越過所有領域,探尋如何「自主學習」。 內容以三個單元呈現,包括學習的培力、工具與資 源,以及現場與經驗。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