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ch144 團契Kam 友

Page 1


《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

Kam友 團契

睇完今期,有無嘢想講先?歡迎 Email/Dm 我哋分享感想,

想做作者投稿亦非常歡迎。心動不如行動,我哋期待你嘅聲音!

* 投稿資訊請參考我們的網站 catch.fes.org.hk

email catch@fes.org.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atch.iscf/

instagram catch_magazine

hashtag #catchmagazine

CATCH US ON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有限公司

蔣文忠 孔德承

中學生基督徒團契(ISCF)幹事 黎家雯、陳慧莊、李靜蕙 catch@fes.org.hk catch.fes.org.hk

訂閱及查詢

電話 2369 8512 ‧ 傳真 2367 4694 WhatsApp 6072 0497

九龍長沙灣道137-143號長利商業大廈11字樓

你可以透過以下途徑支持《Catch》的製作費用:

04-09 COVER STORY ‧ Catch 第一屆《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比賽

10-13 CATCH ISCF ‧ 交換人誌

catch.fes.org.hk catch_magazine

CATCH YOUNG GUNS

16-19 INSTANT CAPTURE ‧ 天父,我打陣波得唔得啊?

20-23 INSTANT CAPTURE ‧ 荒謬的星座學!?

24-27 INSTANT CAPTURE ‧ 胡塞爾:一個對個人與群體之間關係的想像

支票奉獻:支票抬頭請寫「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有限公司」,寄九龍長沙灣道137-143 號長利商業大廈11字樓《Catch》雜 誌收。

2. 銀行入數:將奉獻直接存入恆生銀行戶口:286-126024-002 或渣打銀行戶口:574-0-067544-4,“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Hong Kong)Ltd.”

3. 轉數快:FES快速支付系統識別碼(FPS ID):1915727,轉賬至 “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Students(Hong Kong)Ltd. ” 。

4. PayMe:請以PayMe App掃瞄二維碼。

5. 現金繳付:請於辦公時間到訪,或致電約定時間。

❖ 請將支票、銀行存款單、轉數快確認指示截圖、PayMe「成功付款」截圖,並在備註中註明:《Catch》雜誌。

以郵寄或電郵 iscf@fes.org.hk 或Whatsapp 至 6072 0497(只限銀行存款單及轉數快截圖使用)交回 本團契。

各學校、教會或青少年中心等訂閱單位:

若有意支持《Catch》的製作經費,可由本機構簽發「《Catch》雜誌訂閱費」收據,以便 貴單位作出財政安排。

詳情請致電 2369 8512《Catch》編輯部洽。

CATCH THE HEAT

30-35 PUNCH THE ANIMATION ‧《失憶投捕》「如果可以忘掉一件事,你想忘記什麼?」

36-39 PUNCH THE ANIMATION ‧《看得見的女孩》你是「看得見」還是「扮看不見」?

CATCH THE BLACK

42-43  COLOR THE BLACK ‧《潮》

44-45  COLOR THE BLACK ‧《我知道》

48-49  COLOR THE BLACK ‧《女妖》

48-51 COVER STORY ‧ Catch 第一屆《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比賽頒獎典禮

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

又來到新學年新一屆團契開始的季節了!

今期Catch要舉辦一個特別的團契活動,

誠邀你和你的朋友們一同參與!

歡迎大家來到~ Catch第一屆《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比賽!

第一屆

《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

這是一個為了尋找團契中最討人厭,

最乞人憎的人物而誕生的活動!

是不是一聽到這個活動名稱,腦海便不自覺浮現出幾個不同的身影和人名

呢?可能有一些善良的同學會疑惑:「這類選舉會唔會好MEA N ? 真的適合 在團契時舉辦?」但等等,先不要急著離開!

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特別活動的神秘面紗,

看看有什麼有趣的事情正等著我們!

在學校或團契圈中,我們難免會遇過一些 不想與他們交流或接觸的人,或許是因為 他們外表、言行、興趣或其他的原因,會 經常使人有意無意地想忽視他們,被視為 不受歡迎的存在!

可能是那個在班上經常搶答老師問題的 「模範生」同學?可能是那個會向老師 打同學小報告的「二五仔」同學? 可 能是那個經常欺善怕惡的「偽不良」同

學? 還是那個無主見無決斷力的「媽寶 」

同學?

因此,今天我們要進行一個有趣的投票活動,一 人一票找出團契群體中最不受歡迎的人!接下來我們 一起看看12位候選人的簡介,究竟最後哪一位候選人 可以脫穎而出,成為第一屆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比 賽的優勝者呢?

* Catch 為了給予候選人公平及平等的對待,所有候選人 的真名將會匿名,直到投票部分結束。

** 不得提供任何零食、「廢水」或透過威迫利誘,以影響他 人的投票決定!

讓我哋以熱烈嘅掌聲同歡呼聲,

歡迎咁多位候選人出場啦!

1號候選人 經常懷疑人生, 缺乏自信嘅A先生! 危機意識過剩,完美咁演繹出「大 難臨頭各自飛」嘅精髓。當遇到危 難時,A先生為咗實踐「愛自己」 嘅教導,不但會出盡方法為求甩 身,仲會講大話出賣自己嘅伴侶! 呢一種人竟然喺社會能夠畀其他人 接納到?

3號候選人 缺乏同理心嘅C先生 未能夠體諒身邊嘅人嘅感受,亦都無法 設身處地為弟兄姊妹謀福利,佢嘅表現 過於專注於自己,經常忽略其 他人嘅情緒。再加上C先生自 小就有一種優越感,鍾意向身邊 嘅人炫耀自己,經常引起了其他人嘅 嫉妒和怨恨,可以話係今屆選舉嘅大熱 門人選!

4號候選人

性格急躁, EQ低嘅D先生, 特別難同其他人建立和諧、穩定嘅關係。

2號候選人

B先生出名 狡猾同善於計算。 詭詐嘅佢善於利用計謀去 欺騙身邊嘅人,連家人朋 友都有殺錯冇放過! 絕對係 令群體引起衝突&不信任的源 頭。此外,作為團契領袖之一嘅B 先生待人方面偏心得好明顯,引發 其他人的嫉妒,亦都令到部分同學 之間產生隔閡,影響團契嘅和睦。

D先生做嘢經常猶豫不決同埋會自我懷 疑,亦習慣搵藉口逃避責任嘅特質!令 作為領袖嘅D先生需要更多嘅努力,先 能夠贏得到其他團友嘅認同。

5號候選人

E小姐聰明機智, 但因為爭競心及嫉妒心特別強嘅 緣故,使佢無辦法接受人哋比自 己強,見到同輩嘅朋友地位高於 自己時,會感到好難受,並會透 過毀謗他人嘅方式獲取利益,擁 有無法容忍其他人超越自己嘅複 雜情感。

6號候選人

F先生為人好聽啲就叫立 場堅定,難聽啲就固執! 本人向來出名,無論你點解釋都好,佢仍 然會堅持己見,認為自己講嘅嘢最合理, 唔願意作出改變。 再加上F先生為人自 私同缺乏同情心,鍾意逃避責任,係今次 選舉嘅黑馬~

7號候選人 G先生本身 package唔差。 為人謙卑,熱心事奉,再加上領導 力強,係做領袖嘅好材料。但點 解佢會入選選舉的候選名單? 因為G先生衰咸濕,仲要唔理 有冇另一半嘅異性,只要有好 感G先生都會借啲意去接觸! aka 狗公

8號候選人

H小姐外表美麗動人, 可以話係人見人愛, 車見車載! 點解會被視為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 嘅候選? 正所謂美麗有罪,因為H小 姐生得靚,已經夠資格成為候選人~ 再加上H小姐畀人嘅感覺係缺乏獨立 判斷同決策嘅能力,傳統嘅「迪士尼 公主」!都係比較適合留喺童話故事安 全啲。

9號候選人 I先生渴望地位同權力, 但能力同責任感方面咩都 爭少少。 「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最啱就 系形容 I 先生呢一類人~處事起來游移 不定,忽冷忽熱,最過份係講到實牙 實齒咁許下嘅諾言,但最終都會持守

10號候選人 判斷力領導能力 非常高嘅J先生! 加上他嘅主動性和服從性,本應該係 參加《團契最受歡迎的領袖人物選 舉》!可惜J先生嘅特點是性格固 執,同鍾意指指點點其他人, 好多時候畀人嘅感覺系冷 淡同嚴厲!令J先生比較 難同其他團友和諧相處 &合作,甚至係合作 過程中經常引起部分 人嘅反對同仇恨。

11號候選人 被譽為「好好先生」K先生! 性格溫和,對任何人都表現得非常寬容和仁慈!但K先生呢 種左右逢源,模稜兩可,過度寬容嘅性格,面對衝突發生時, 容易畀人視為牆頭草,無法適當咁處理衝突同糾正問題。 再 加上K先生處理事情嘅方式偏向以關係行先,呢一種行為模 式普遍被社會視為偏私缺乏 公正性。

12號候選人 最後一名候選人L小姐 明顯係資本主義下嘅受害者! 每次喺團契見到佢嘅時候,總係坐唔停咁樣處 理大小事務,好似有好動症,完全停唔到落 嚟!L小姐「社畜」一般嘅表現不但只令佢缺 乏與其他團友有深度嘅交流機會,更令其他人 懷疑佢係一名「心機女」,埋頭苦幹咁做嘢係為 咗博出位~最後L小姐成為團契嘅邊緣人 。

好!12位Catch第一屆團契最不 受歡迎的人物比賽嘅候選人已經全 部登場了!相信總有一位啱你心水~ 接下來到投票嘅嘅環節!請選出你心 目中團契最不受歡迎嘅人物吧! 比賽結果將於稍後公佈 ~

另類 ‧

Austin, HongKong

I'm Austin, a 16 years old exchange student from SPKC, currently in Stuttgart, Germany. I decided to go to Germany to explore the world, to try to see the world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Being in Hong Kong for 16 years made me really wanted to experience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different.

人誌

Hi!

I am Lieselotte iele from Ludwigslust (somewhere between Hamburg and Berlin), Germany. I studied in Stewards Pooi Kei College (SPKC), Shatin (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 as an exchange student for 10 months since last September.

A u s t in, HongKong

At first it was really awkward and difficult for me as I went there without knowing any German. I could tell that some people were scared to talk to me because they weren't that confident in their English and such, so that made it pretty hard to make friends in the first few months. But now I am 8 months into my exchange year, I would say that my German improved a lot by just constantly learning the vocabulary and speaking it with my friends.

I was really lucky to have supportive classmates that help me with my German whenever I needed help and a host family that's very encouraging. After improving my German, I found it so much easier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or make friends, even with basic German. There is a saying that Germans are cold, but they are not, rather, they are pretty loving and would always smile or give you're a small nod as a hi when passing by .

My rst visit in East Asia was to ailand with my family on vacation. Me and my family love ailand for its variety of food and things are cheap to buy. So Hong Kong is my second and my rst impression about it is the hot and humid weather. Immediately, I realize I miss home so much for the snowing, white Christmas in winter time.

But still I enjoy shopping and hangout with other exchange students in Mongkok, Causeway Bay and the waterfront. But one thing I regret is that I had not been to any o shore islands here!

Lieselotte, Germany

Lieselotte Austin

Austin, HongKong

If you were to ask me on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HK and Germany, I would say that its about their eating habits. In Germany, they basically eat bread for breakfast and dinner, with some cheese, jam, and some ham. They rarely eat a hot meal, only at lunch time will they eat some kind of warm meal, such as potatoes and meat.

As for the daily routine, I enjoy eating hot noodles during breakfast or lunch time, comparing I only eat bread most of the time back home which I nd it very dry and boring. I love almost all the sweetie here, such as mango glutinous rice ball (芒果糯米糍), Egg tart, Dim sum, even Sweet heart cake (老婆餅 which others tell me only the elderly will like it ?!

Lieselotte, Germany

In terms of cultural di erence, once I reach 18 ( I am now 16), I will be expected to move out from home, to become independent. Even the language addressing "you" will be di erent before and after 18, that reminds you that you are no longer a kid, you will be treated as an adult. Rather here in HK, family stays together even with grandparents, meaning living together in 3 generations, Wow!

One other thing I nd it funny in terms of cultural di erence is that we never raise hands to call for waiters in a restaurant. We regard this as impolite or annoying, as to rush people to do things even to waiters who are to serve you!

Lieselotte, Germany

My experience of studying here is very di erent from Germany. ough we have long school hours here, school provides a strong community and caring atmosphe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ere are a lot of 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 students can join and a lot of them are free of charge. Teachers are in general much younger than those in Germany who are mostly retired. Besides teaching is not a well paid job in Germany and that's why not much respect are shown to teachers as compared here is just the opposite, I think. One thing I nd it interesting is that students are very active, keep talking before and after class, but they do not have much interaction or questioning during class which I enjoy this type of learning mode more back in Germany.

Now I am back to HK, I missed my friends and the slower lifestyle and much more space, feeling less trapped in Germany. Those times going party with friends and playing boardgames with my host family will surely bring to a good memory.

Now I am back home already, my most memorable experience here is to learn to be more independent.

My social skill had improved since I had taken more initiative to make new friends and brave enough to go out to explore new places by myself. Besides I learn more about money management too.

My next journey should be heading towards my University life in 2 years time. If I have a chance to go for another exchange program, I am not sure if I will choose Asia again. But re-visit HK, Yes, For sure!

Idohaveagoodtimeforthepast 10 months!

「仲打機?食得飯啦!」

天父, 我打陣波 得唔得啊?

「你仲要睇到幾時啊?」

「你成日掛住打波得架啦。」

有沒有曾經這樣被家人提醒呢?我在讀書的時候常常與媽媽吵架。正確一點 來說,應該是我被罵才對,因為都是單向發生的,稱不上是吵架。父母很多 時候都提醒兒女不要浪費時間,要努力學習,當一個好學生。你有沒有想 過,我們在天上的那個爸爸,祂會不會也希望我們不要白費時間在玩樂,而要努力 做個好基督徒呢?

難道基督徒就不能喜歡流行樂嗎?抑或是在打籃球前,要先來一個祈禱呢?會不會 因為信了主,以後就只可以唱詩歌祈禱讚美主?個人喜好興趣與我們的信仰有甚麼 關係呢? 其實,喜好和興趣也可以成為我們聆聽上帝聲音的渠道。

我以前常常疑惑,究竟如何與上帝對話呢?其實,天父可以直接與我們對話,也可 以透過我們生活中的事物和遭遇向我們說話。但我們平時有沒有留意天父的聲音 呢?有時候,喜好和興趣可以成為我們與天父對話的好橋樑,天父藉著我們相對熟 悉的「語言」,悄悄地向你和我說話。

有一個人在中學時代開始喜歡電影,電影成為了他生命很重要的一部份,甚至在他 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救了他。後來他為了「追女仔」而參與教會,但他一直都沒有被 信仰觸動。在他人生最後一次祈禱的時候,他想感受上帝真實的同在。他在禱告中 回想起多年前的一套電影,當中講述一個失喪的年青人渴求爸爸的愛。當年他第一 次因電影而淚崩,而那次祈禱他再一次淚崩了。因為他發現祈禱中的自己同樣渴求 天父的愛,而天父透過電影告訴他:「我一直都在。」

電影,是這個人常用的語言,也成為了上帝對他禱告的 回應。

「感謝電影,亦感謝主耶穌。」最後這個人信了主,他就是《幻愛》 的導演周冠威。

另外,喜好和興趣其實也可以讓人藉此榮耀上帝。

小時候我很喜歡看書,有時也會寫網誌 (Blog) 。那時我還不是一個基督 徒,也沒有想過喜歡咬文嚼字與信仰有何關係。我也從沒預期有誰會看自 己寫出來的東西,就只是單純喜歡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更意想不到的是, 後來自己認識了上帝,今天亦可以透過了文字讓人思考上帝的話語。

其實,天父喜愛那個單純投入某樣東西的你和我。天父創造萬物,我們在祂眼中同樣寶貴, 同時又讓你和我有自由意志,使我們每個人都與別不同。你心目中的基督徒「理想型」是怎樣 的呢?是不是一個完美的基督徒就真的每時每刻都要口裡感謝神,天天「向著標竿直跑」呢? 難道真的買杯「廢水」,與朋友看一場《玩轉腦朋友 2 》也不夠愛主、不是一個好的基督徒嗎?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曾經這樣提醒當時的基督徒:「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甚麼,都 要為榮耀上帝而做。」你今天的興趣和喜好未必與信仰有任何關係,但只要你願意,就有機會 讓他們在未來成為你榮耀上帝的一部分。

不過我們要問自己,你愛上帝比愛這些更深嗎?

那麼,是不是「凡喜好和興趣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又有沒有甚麼是沒有益的呢?使徒約 翰曾經這樣說:「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東西,若有人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

在這句後面,他又列舉出一些例子給讀者參考。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你那愛父的心在哪裡。

因為攔阻人與上帝關係的不是喜好或興趣本身,而是人將這些東西放在生命的哪一個位置。

喜好和興趣不只可以讓人在繁忙生活中得到休息,也可以讓人藉此親近上帝。但若一個人的 喜好和興趣使人耽溺於遊樂之中,就會讓人忽略天父的說話,錯失歸榮耀給天父的機會。

其實,當一名學生除了要讀書,亦要注重身心靈的健康。媽媽當年對我的提醒,何嘗不是出 於擔心我過份沉迷呢?遊戲時遊戲,學習時學習,累的時候要休息。試想想,這個天上的爸 爸想要我們過怎樣的生活呢?祂會為我們認真看待信仰而開心,也會為我們實踐愛鄰如己而

感安慰,還會關心我們日子過得好不好,

累不累。祂可能會說:「你頭先果球三分波型喎!」

「你今晚聽左好耐歌,係咪有咩心事啊?」「覺得 攰 就

過黎休息下啊。」

今天,

當你正享受自己的興趣時,

有沒有想過可能會遇上天父呢? 又或者,

如果今日天父要對你說話,

你覺得天父對你的喜好和興趣

有什麼提醒呢?

座」自古代一直留存至今,現代亦處處有星座

之痕跡,無論是 IG 上的星座帳戶,還是網上

數以千計的星座分析。當然,作為基督徒,大家都知道

聖經是絕對明顯反對占星學:

你們中間不可有人使兒女經火,

也不可有占卜的、觀兆的……

(申命記18:10 )

然而,相信不少大家還是會查看星座,可能純粹只是貪 有趣,又或者真的認為星座非常準。我自小返教會,在

小六中一時,縱然有返團契,但也有看星座的習慣。有

時透過星座認識自己性格,有時看看我喜歡的人的星座

和我是不是匹配,有時看看今日要注意的事項。直到 後來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文章,明白星座學背後的概念,

其實是「自證預言」,才脫離了星座。

「星座好準啊!」究竟是為甚麼呢?我們先來看看一個

社會實驗。 1968 年,在一所中學裏, Robert Rosenthal

博士和 Jacobson 博士給所有學生做一個智商測試,然後

告訴老師某些學生智商十分高,令老師相信他們的成績 會在來年突飛猛進。但其實這些學生是隨機抽取,智商

並沒其他人高。然而後來,這些學生的成績的確進步了 十分多。

相信大家從中都能看到,這是 因為老師在教這些學生時,已經

有了「高智商」的「刻板印象」,從而使老師在不知不覺間比之 前更用心上課。如此一來,學生成績進步也是理所當然的。

類似的概念放進星座學裏,星座學「準」的原因也顯而易見。 「今日星座」說白羊座運勢是「單身貴族在健身房或圖書館易遇

到不錯的異性(這是取自真的星座運勢)」,那麼白羊座在去到 健身房和圖書館時,便會特別留意附近有沒有不錯的異性。即

另一個和星座有關的概念是「巴納姆效應」。這效應指出人們會相信一個能放諸四海

的人格預測 ,例子包括但不限於「你希望周邊人都喜歡你」、「在熟人面前,你比較

放鬆。在生人面前,你會顯得拘謹」、「你總是給人堅強的形象,但真正內在的你也

不過是一個會哭的小孩,只是慣了故作堅強」等。這些句子都使用了巴納姆效應, 但仔細一看,其實它們都形容得非常籠統,說了等於沒說。

巴納姆效應的第二種形式,我形容為「被神化的邏輯推論」。取一例子,「某玄學專 家預測今年除夕或會發生人踩人事件,告誡市民留意」。本來每年除夕都有非常多人

外出倒數,尤其維港兩岸更是人山人海,而在人多的地方,發生人踩人踩事件的機 率也大,所以這個預測是「合乎邏輯」的。可惜玄學

專家卻將這 預測「神化」,把這「邏輯推論」套上

「占卜」「預言」的外衣,進而使人相信玄學。 這

裏可見這些占卜的背後,或許可能只是理所當 然的結果。

然而,星座最差的地方是那背後的 決定論思維。

你的出生日子決定了你的星座,你的星座決定了你

的性格命運和一生。

換言之,你的一生在出生那天早已 決定,那麼我們不就是在過一個「被安排好」的人生

嗎?進一步來說,我們過去為了改變人生而所做 的事,例如「為了獲得前途而學習」、「為了幸

福而追求」、「為了成長而受苦」等等,是不是

都是徒勞無功? 因為我們的人生早已被決定,及後 再試圖努力改變人生不就是無稽之談?

當然有讀者會說基督教本身也是「接受神的安排的人 生」,但我認為這兩者是不同的。你有試過不服上帝的 安排,然後在禱告中向上帝上訴嗎?雖則聖經教導要順服

上帝的安排,但我相信很多人都試過哀求上帝改變計劃。單單 是這點,就令兩者之「安排」有天地之別。 星座是一死物,

埃德蒙德・胡塞爾(德語: Edmund Husserl ) 在日本期刊續訂的系列論

文《改造》 (Kaizo, 1923-1924 )中探討了個人使命與群體之間的關係。這個

探討延伸到後期胡塞爾對歐洲文明的關懷,例如他晚期的 Vienna Lecture , 其嘗試討論群體對一個社會文化改造的重要性,以及群體如何可能得以構 成的論述。由他對個人與群體生活之間關係的思考,筆者認為其是一個不 錯的啟發來重新思考教會和團契本身一些根本的問題,因為在聚散無常中, 這些都是對於教會群體離不開的追問。

使命是由理解自身而開始形成的,這個人是能透過反思自己的生活來培養

到自我反思的能力,從而能夠在群體中以反思的能力來理解自己和他人的 想法和需要。那甚麼是使命?對於胡塞爾, 使命是一個召喚,而召喚使人

有熱情去關注某種特定價值。

一個人對某件事的關懷離不開追求自我反思 和智慧本身的熱愛,因為這種熱愛呈現出人純粹地向著更高的價值觀念奮

鬥的行為。可是,個人的自我反思的生活不足以追求智慧本身, 因為人是 不完美的,人本身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或做出不公正的事情。有鑑於此, 胡塞爾提出,群體生活比個人的生活是具有更高的價值,因為群體生活是 由不同的人共同追求於一種更高的價值觀念,而群體的建立是可以為社會

文化更新提供基礎,就如在群體中交流不同思想,使我們與他人聚集在一 起分享生活。

由此,使命是由個人層面推展到群體層面的實踐過程。過程

中,群體之中人與他人是共同地不斷把自己的意念朝向一個更高的價值觀

念,從而把對價值觀念嘗試實踐在群體生活之中,以呈現另一種文化活動。

而文化活動的體現便能傳播一種文化意識給他人,來激發和轉化他人自我 反思的能力,讓人重新思考自身在社會中的生活文化。

由個人層面開始,培養到自我反思的能力的人是甚麼意思? 胡塞爾認為一 個人的自我反省是有指一個人能夠有投入於某種價值觀念的決心。這個意 志的決心呈現人可以透過自我反省而形成一個對於自己生活形式的自律 ,例 如我一日絕對應該要飲八杯水。其意思即是,一個人的生活中有一「絕對的 應該」必定要跟從,就如立志一樣。而使命作為一個召喚,就是人被一個「絕 對的應該」召喚,而這個召喚使人意識到自身的不完美,所以人需要他人引 導。由此,當人意識到不完美和對現時社會文化的無力,正是一個機會讓 人能夠有熱情追求更高的價值觀念,而熱情使人不斷地向真理努力,以使 自身的生命能夠朝向「絕對的應該」。因此,對當前文化的不滿和對自身局 限性的認識使人們開始有動機去規劃未來的生活和參與社會中的文化活動。

隨之而來,在個體的哲學生活中,個人不斷提高自我認識和進行自我反思, 但由於個人生活的不完善和無力,並存在社會實踐的需要下,群體生活便 有其重要性。

由此,由個人層面推展到群體層面的實踐過程是對生活的形式轉變的渴望。

其是渴望與他人一起生活的生活形式。因此, 對於一個人來說,若他與他 人一同生活,他的世界便是向他人開放,開放自我本身便是擴大理解世界 的視角和在世界之中經驗的方式。

而一個人之所以能向他人開放自己的世 胡塞爾 一個對個人與 群體之間 關係的想像

界是因為其他人支持他對價值觀念上追求的熱情,而其他人也能在群體

內分享自身生活的熱情。由此看來,人與他人的互相支持是呈現出我的 世界與他人的世界在有所不同的情況下,你我都有我有一個共同的世界

而支持彼此,即追求更高的價值觀念。

這個共同的世界是能夠分享激情 和想法的地方,因為在共同的世界裡,每個人都站在追求更高價值觀念 的「絕對應該」要求面前來對待群體之中的人。這更高價值觀念的共同世 界,成為不同人的群體生活和個人生活的指引,讓人一同希望整個群體 和自己變得理性和善良。

不過,共同世界又是怎樣建立,若然人與人的差異可以有很大的不同?

共同世界必然是建立在不同的人之上,而其是一個更高價值觀念的對象, 讓不同的人共同去追求。進一步的意思是,共同世界是我們在群體生活

中實踐的對象,例如上帝的愛,我們人難以完全實踐上帝的愛,但我們 都以上帝的愛作為更高價值的生活形式實踐於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因此, 共同的世界是由群體生活所構成的,而只有個人是無法做到的。由此看 來, 胡塞爾意義上的使命不是靜態的東西,而是充滿了對社會文化脈絡 的糾纏,同時又不放棄不同人特別的生命形式。 在這情況下,建構群 體生活是以追求真理本身作為目的,故群體便對於個人而言為重 要的角色。而胡塞爾認為人對於真理本身的認識是一項無限的 任務,因為人不可能完全是理性,只能透過實踐變得理性,且

共同世界 又是怎樣建立

只能在群體和面對自己中不斷追求理性的生活方式。正如在團契之中,我們都努 力讓團契成為團契,讓愛成為可能呈現在群體之中。這種不斷讓更高價值觀念成 為可能,並嘗試實踐於生活的活動,可說是一項無限實踐的任務。

所以,透過個人自我反省以追求群體文化更新是無限實踐的任務。人受到使命的 召喚,就是回應使命的參與。那麼,

對個人而言,回應使命就是傾聽召喚中的聲 音。 因此,自我反省的活動,是要求人與自己建立關係,建立理解自己的過程。

而對於胡塞爾而言,理解自己,亦是理解自己是怎樣理解世界和文化的過程。正 當自己發現自身看待不同文化的方式是由自身有限的視角所構成,我們便意識到 我與他人的視角都存在不同的地方,從而理解到不同人都有他們自己理解世界的 方式。故此, 當我們向他人開放自己,其實是把自

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分享給別人 ,反之亦然。由

此,我們才能認識到觀看和經驗世界是具

有不同的可能性,而不再只停留在自

己的視角。所以,群體的生活或許

重要的是能夠呈現出人與人觀看世

界方式的不同,同時又能夠一同朝

向追求一價值觀念,從而呈現一種

特別的文化生活,讓其他人看見並對

當下的世界重拾回一份熱情。

如果可以忘掉一件事,你想忘記什麼?

「如果可以忘掉一件事,你想忘記什麼?」

個性爽直、直覺和體能一流的 藤堂葵 ,作為優秀的強打者和遊擊手,曾經是個備受隊上前輩信賴 寵愛的皇牌球員。但在一次關係到前輩們升學出路之戰時, 被對手的實力壓過,更因失誤而引發 了運動失憶症,所以放棄喜歡的棒球,往沒有棒球部的小手指都立高中就讀,以忘記棒球。 擅於分析而且跑步速度快的 千早瞬平 ,曾經是以高超的技術去操控球賽節奏,為球隊帶來勝利的 皇牌球員。但在一次比賽中,被有體格優勢兼高超技術的投捕組合所打敗後,他接受了自己先天 的體格不足,無法單以技術擠身競爭激烈的棒球世界,所以放棄喜歡的棒球,往沒有棒球部的小 手指都立高中就讀,以忘記棒球。

或者他們選擇沒有棒球隊的都立高中,只是為了保存那一啖自欺欺人的氣,說服自己和別人 自己是主動放棄,而不是跟不上被遺下,那種「唔係你飛我,係我飛你」的心態。其實就只 是一個課外活動,到了高中想不打就不打,但去到了想要忘記這程度,好像就不是單純轉換 興趣的事了。藉放棄去忘記,就不用再去面對失敗帶來的痛苦,曾經付出過卻得不到合理回 報的慘況,那個以為自己是特別卻其實不過了了的羞恥感。

棒球作為團隊運動,特別是在高度發展、競爭激烈的日本高中,隨便都可以遇到比自己強的人, 自我定位及心理狀態隨時可以被小事摧毀。「這樣努力會有成功的可能嗎?」「反正自己也只是一 般的強,往後還是會遇到障礙,不如現在就放棄吧!」「說得再熱血,其實也只是課外活動,沒有 必要堅持,不是嗎?」「或者應該試試其他 事情,說不定會更加有意思呢!」這些可能 性,加劇那種失敗時不知道之前的努力是 為甚麼的挫敗感。所以,選擇放棄和忘記, 也不可恥。他們藉轉至無人會提起打棒球

的自己的高中,去忘記那個曾經為了一件事 努力,最終卻失敗的自己,也算是一種自我 保護的方法。

但命運不讓他們忘記。

曾經擊敗藤堂和千早並成為他們放棄棒球的 導火線,初中時被稱作「怪物投捕」的「天

命運逼他們相遇,先是有前輩在這一年成立棒球同好會,不嫌麻煩去招新生, 居然招到了強者葉流火和協調能力及基礎能力一流的山田。千早和藤堂雖然 一直想和同好會保持距離,但在被山田認出後,由葉流火借家中哥哥的禁忌秘 術,拉近了大家的關係,最終令加入了同好會。他們不止無法忘記棒球,甚至

還要直面最不想面對的,那對超級討厭但同時又讓人憧憬的怪物投捕組合。

在與棒球名校私立帝德高中的一場練習比賽後,他們發現自己原來想繼續打棒

球,但先要重新面對的,不單是敗在強者手下能力不夠做不到的自己,更是在 失敗時掙扎着不小心成為了自己討厭的人的那個自己。

藤堂並不是因為得了運動失憶症而放棄,他是想要逃避那個明明是自己的錯, 卻仍賴在球隊上等着被保送至棒球名校,還厚臉皮接受失去選拔機會的前輩們 溫柔原諒的自己。

千早不是認命體格,而是想遠離那個因為自己在體格上的努力

才」投手 清峰葉流火 和「智將」捕手 要圭 ,卻也出現在小手指都立高中。原來圭在初

三時突然失去了所有跟棒球相關的記憶,由為勝出比賽冷酷無情,嚴厲地自我管理、

知性勤奮的棒球「智將」,成為了抗拒棒球、生活漫無目的、任性又沒耐性的「智障」。

想着要過普通的高中青春生活的圭,選了離家近的一間高中,希望能認識很多朋友,

放學後可以一起去逛街或到別人家玩遊戲。而從小到大都跟在圭身邊的葉流火,也 跟着失憶的圭轉校,放棄了其他棒球名校的招攬,一起入讀沒有棒球隊的小手指都 立高中。

沒有回報,所以就擅自羨慕別人因天賦而成功,無視他人其實跟自己一樣努 本以為重拾棒球,必然會因着必需記起過去那個不堪的自己,而 繼續被靈魂拷問所折磨。但對着如同外行人一般,一直說着廢 話,欠缺棒球知識及中學生常識的前智將圭,生活變成被冷笑話行 刑的日常。因此他們沒有轉校去設備完善的帝德,選擇了留在小手 指,和不同程度的隊友,一起試着可能很外行但更個人化的練習。 在開着令人生氣的棒球知識學習會、練習、比賽、找新隊友的這幾 個月,他們再次直面那些被他們忘記的痛苦,重拾本來跟痛苦一

起被抹掉的快樂回憶,在球場

上再次進步。

千早坦白地跟圭說,他當初放

棄棒球,並不是因為被葉流火

和圭打敗,心靈受創,而是想

逃避那個做不好的自己。他以

群人,所有人都一直在改變,包括自己也是在改變 ,強者和弱者的定義也在變。

從小到大社會都灌輸給我們,只有自己努力令自己比所有人都強,成為勝者,人生才有價值。

但看著敗者聚集的小手指高中棒球隊中一眾敗者,特別是最強的「智將」變成最弱的「智障」 時瘋狂溫馨爆笑日常,其實弱者不一定等於敗者,敗者也不一定很悲慘。或者在這個充滿計算 的社會,我們去忘記了早已習慣必須追求最好的我們,不論成敗盡情嘗試任何的可能性,是另 一種逞現「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生活模式。

為先天所限的體格是阻礙自己前進的高牆,無論怎樣努力鑽研技術也改變不了。由於他

太過在意自己無法成為王道的強打者,而忽略了自己是個累積多年經驗、成熟可靠的技 術型球手。他享受棒球的方式早就從成為實力超群的英雄式打者,變成享受比賽的策略 型打者,高牆不再是體格,而是對付出同等努力的隊友之信任。愈是聰明的人,愈明白 這個世代,成功不再單靠天才,而且還需要在對的方向努力,讓努力得到高效的回報。

在發展完善的運動競賽,訓練方法、團體戰術、打投技巧等都發展成熟,每個問題都會 有可以對應的方法,努力的方向都可以調整出來,只差在運動員,或是指導者的心態。

藤堂在以前的隊伍中是作為強者的存在,去「幫助」及帶領其他人。他得到運動失憶症 時,仍然想要維持自己強者的定位,所以才因為壓力而更加做不好。但在小手指中,他

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問題,坦然依靠着比自己弱但表現平穩的山田的「幫助」,並以較弱 的彈地球克服了運動失憶症,重上游擊手之位。在緊密互動的群體之中,想著要一同前

行之時,很容易因為太過着重自己是不是強者,有沒有幫到別人,做不做到理想中的自 己,而忽視了處境是在流動。

特別是正值成長期的中學階 段,身邊的人會隨着班級不同

而有所改變,就算是相同的一

忘記並不會讓過去不存在,忘記也不是否定曾經存在的過去,只是騰出多一點空間,給現在的 自己想像未來更多的可能性。這也許是一種幫助正經驗挫敗的自己,可以重新振作向着標竿直 跑的方法呢。

看完動畫後補了一點漫畫,才發現《失憶投 捕》對成長中的人的靈魂拷問並沒有完結,更

多關於友情、成長及成功的詰問,所以這次內 容討論就止於動畫版1-12話了。

得 的 見 女 孩

然我從小便開始「返教會」,但多年來也有一個甚少人知的秘密。其實我涉獵過不少恐 怖類漫畫,甚至不時會主動去搜尋各種熱門中的恐怖類漫畫。直至今天。若問我箇中的 原因,或許是這些漫畫中的內容經常包含誇張的情節,又提及到人性的黑暗面,這些內容實在 非常吸引我的眼目,你也有類似經驗嗎?

多年來,恐怖、鬼怪等充滿「惡」主題的漫畫一向也是傳統教會的禁忌,而我們於教會中的 學習或多或少也叫我們遠離這些「惡」。「不可以去看恐怖片!」「不要與靈界接觸!」「不

要玩鬼屋!」等等⋯⋯這些也是正確的教導,因為以上的行為都會為撒旦保留著心靈空 間,容讓心裡留著不平安的想法和印象,使撒旦有機可乘,破壞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但這連續的主邏輯推演,其中存在著對撒旦能力的誇大,因為撒旦的能力也是源於上帝, 絕不能破壞我們與上帝的關係,而是誘惑我們主動離開上帝,因此與上帝關係的好壞, 完全取決於我們是否願意走近上帝。而就著這些教會 的禁忌,其實也從上帝的創造而來,也是經過上帝的 允許,才得以存在的,因此我們能否在禁忌中尋找上 帝看為好的部分就成一個關鍵。我的「頭盔」就戴好了, 接下來便要跟大家分享一部追看度高的動漫 《看得見 的女孩》 。

《看得見的女孩》,作者泉朝樹以恐怖的鬼怪結合女高中生的生活 日常,故事講述女高中生四谷見子突然變得可以看見那些普通人看 不見的鬼怪,而這些鬼怪更充斥在整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由於 大多數鬼怪只有在確信人類可以看見自身的情況下才會對其發起 襲擊,這也導致見子的日常處於危險之中。而面對一夜之間改變的

主角女高中生 四谷見子 恐怖、鬼怪等充滿

日常,見子選擇「視而不見」,假裝看不見眾多的 鬼怪來繼續生活 下去。作者在漫畫中呈現出各種 鬼怪的生活方式,就例如在地鐵上幫人軀鬼的鬼

怪、在街角收集跌落小物的鬼怪、又或是一些還有 遺願的鬼。

作者巧妙地使用不同的鬼怪場景帶出女主角日常生 活因著「看得見」所做成的眾多不便,例如一次見子 與她的好友百合川華在蛋糕店購買蛋糕時,川華指 著其中一款覺得很可愛,但見子卻沒有贊成,反而

是轉向別的冰櫃看泡芙,但原來套用見子的視覺, 卻發現那塊可愛的蛋糕前面擋著一隻趴在廚櫃上的鬼。當然,見子努力的壓住 了驚恐,繼續扮「看不見」來生活。這種看得見扮看不見的反差經常引發出搞笑 和無奈的故事。

不但如此,作者經常將一些窩心的情節放進不同的故事中,讓讀者經歷多次的 意想不到,又哭笑不得的感覺。其中一個深刻的故事是見子在橋上碰上一位非

常陰沉的婆婆,這位婆婆披頭散髮,面無表情,但輪廓的陰影卻重重的畫在 她臉上,就在見子正要經過的時候,婆婆突然握住見子,才令讀者知道原來 婆婆不是鬼。一下子鬆一口氣的見子便把婆婆背起,帶她回家。接著就在家 門前,見子碰上了跑出來迎接婆婆的女仕,她說婆婆是她的媽媽,她本來 是個精明的人,但就在父親死後便變得憔悴,又加劇了老退化的情況, 現在連自己及家人的名字也忘記了。

就在此時,一個穿西裝的鬼出現了,他張開了大大的嘴巴,而其他五官 卻模糊不清,他漸漸走近見子,口中不停念著一些意義不明的數字。見 子見狀,打算及早離開,迴避這鬼的接觸,她便拿起電話打算藉着打電 話給母親,繼而離開此境況,可是那位陰沉的婆婆又突然抓着她拿着電 話的手,說要看看這是甚麼。可怕的情況出現了,一方面鬼正接近見子, 並把頭向著見子的臉靠過去,另一方面婆婆又抓著她,使她不能離開。

就在鬼跟見子快要臉貼臉的時候,見子發現鬼的頭繼續向更低的地方伸 去,見子才明白鬼的目標並不是自己,所以見子就把鬼所說的不明數字, 輸入在電話中,讓婆婆看。婆婆看過後臉色一轉,急忙的跑到內屋,拿 起了一個保險箱,把數字輸入,打開,然後將一把亡夫所送的髮飾戴上, 說著:「今天做豬肉湯吧!春子。」作者讓我們明白,那些沒有意義的數 字,實在是充滿回憶的密碼。本來可怕的鬼,卻是充滿溫情的亡夫。當 中沒有太多的對白和解釋,但我就是如此被感動了。

原來「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對比經常出現於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神 是看不見的,但祂將看得見的聖經給予我們,讓我們認識那看不見的祂。 祂又藉著眾多「看得見」的見證給予我們參考,甚至給我們自己也親眼看 見祂的真實。然而,我們卻仍經常「扮看不見」的過著我們的生活。就像 耶穌的「好撒瑪利亞人」比喻,那些經過的人,也是「扮看不見」的狀態, 不單是「扮看不見」那傷,更是看不見上帝的教導;而那「好撒瑪利亞人」 卻是從「看不見」到走近的「看得見」,主動的去實踐上帝的教導。基督 徒是有一份「看得見」的責任,但這份責任並不是滿口仁義道德的規範,

而是愛人優先的回應行為,充份使用自己「看得見」的恩賜,而非只說「不 要!」「不可!」的「扮看不見」者。

或許「扮看不見」才應是教會的禁忌。

譬如月台我知道我們無法捕捉永恆 無法留住任何一班列車

將我們懸掛譬如長板凳,像天秤一樣

怕對視,相互倒映卻又留不住眼神 無限摺疊之間,無限遙遠

所以我將視線錯落在荒野 為求枯乾這晚,不絕的細雨 我知道

跌入你未來的航線如危樓的靈魂,傾側我必須阻止自己到了你必須要走的時分

未來我們會在同一座都市

以不同的車站,等不同的過客 一同徘徊

我 知 道

而我所無法捕捉的永恆 在你離開以後,將由你親手 賦予我

譬如當初,你約定我同遊遠方

所烙在我掌心的車票

穿過連綿的山脈,炊煙裊裊的小鎮

我知道 但我仍想相信

未赴約,就不叫做失約

你說喜歡我

來想改變我

說未來會對我很好很好

但沒有說會把我原有的一切

山脈、森林、溪流、海岸、星空

骨頭、毛髮、血液、皮膚、眼睛

都毀掉

背紅色書包

裝一篇投稿

踩在拖鞋上

一步步進入海

他告訴我你的來意

我在他走後才看清

女 妖

女妖是恆星

我們是行星

一起一起

自己自己

巫和妖也是行星

無法被理解的外

無法接近核的外

只有這樣才能

靠近自然 你來以前

山海就在

你走以後

部落依舊

第一屆

《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
比賽頒獎典禮

你是否已經選出你心目中的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了? 首先多謝你的積極參與~現在馬上來到下一個環節吧,是時

候展示12位候選人的神秘身份了!

剛才閱讀不同候選人的簡介和特徵時,有沒有一些似曾相識

的感覺呢?你有沒有想過原來他們是一些耳熟能詳的聖經人 物的化身吧!

「真的假的啊?聖經中也有記載一些這麼 不受歡迎的人物嗎?是好像法老王和出 賣耶穌的猶大這類反派角色嗎?」

經常懷疑人生,缺乏自信,並會出賣自己的伴侶的A先生 是 萬國之父 亞伯拉罕!

性格急躁,容易失控而犯錯的D先生 是 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

渴望地位和權力,但被自己所說的話打臉的I先生 是 耶穌十二門徒大師兄 — 彼得!

性格固執和喜歡說教的J先生是 初期教會最具有影響力的傳教士 保羅!

冇錯!這些被上帝所使用的聖經人物,原來也會有令人感到厭惡的性格和行 為。這些例子表明聖經中的人物從來也不是完美的,他們也有缺點,也會犯 錯,也會被人討厭的。然而,神選擇卻依然願意使用這些「不受歡迎」的人,

但如果我告訴你絕大部分也是被列為好榜樣的聖經人物時, 你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並且在他們各式各樣的性格特質和行為模式中,彰顯了神的恩典、寬容和大 能,成就了不同的神蹟,帶領人經歷不同的美事。原來我們身邊看似不討好, 親愛的同學!

第一屆

《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

或許在群體中不受歡迎的人物!他們每一個人也是上帝所喜愛的,也有機會被神使 用去創造不同的神蹟美事!

當上帝在創造每一個人的時候,會把祂自己寶貴的的靈放入其中,所以每個人都應 該受到尊重和接納!有時候一些性格特質和行為模式看似不太討好,容易被人厭

惡,但不要單單以性格特徵或過往的行為來評價一個人,因為這只能夠展示出一個 人的一小部分。

在這個比賽中,我們看到了不同不受歡迎的特質,但是讓我們也反思一下自己是否 有時候會表現出這些特質,是他人心目中「不受歡迎」的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 命故事和價值!真正的價值是否應該僅僅基於一些表面因素呢?

最後,我宣佈Catch第一屆《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比賽的結果~是沒有優勝者 的!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人是配得「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這個稱號! 主耶穌所期望的團契,

是一個互相尊重、學習彼此相愛的群體。

PS.最後附上Catch第一屆《團契最不受歡迎的人物》12位候選人

背後所參考的聖經人物原形~供大家討論!

❶ 號候選人 亞伯拉罕

❷ 號候選人 雅各

❸ 號候選人 約瑟

❹ 號候選人 摩西

❺ 號候選人 米利暗

❻ 號候選人 約拿

❼ 號候選人 大衛王

❽ 號候選人 以斯帖

❾ 號候選人 彼得

❿ 號候選人 保羅

⓫ 號候選人 巴拿巴

⓬ 號候選人 馬大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