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r e f a c e
前‧言
手語是一種以手勢動作與面部表情來表達意思的語言。相較於聽人使用的 「由口到耳」的語言溝通方式,對於聽覺障礙者來說,這種以視覺傳達的語言 可以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以更便利的方式溝通。手語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域 間都會有所差異,其中「臺灣手語」(又常稱作自然手語)便是臺灣大多數聽
覺障礙者溝通的工具,其特殊的文法結構有助於提升臺灣聽覺障礙者溝通時的 效率,在表達時也可以更加地精確。
由於手語的表達是基於視覺與空間的變化,因此在文法上,臺灣手語具有 一套自己的文法規則。108年公布實施的《國家語言發展法》,明定國家語言
之範疇包含臺灣手語,亦即係指「臺灣聽、語障人士間使用手勢及視覺表現出 來之自然語言」。是以,本署為使聽覺障礙者學習並使用專屬於自己的母語,
在許多聽覺障礙者的協助下,編製臺灣手語學習教材電子書,使學習者可以了 解臺灣手語的語法結構,增強臺灣手語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並提升手語的溝通 技能。
本系列電子書教材共計有四冊,除第一冊的手語字彙外,其餘三冊皆為生 活常會使用到的情境短句,透過大量的短句來學習臺灣手語,一方面重複加深 對於單字的印象,一方面潛移默化地學會臺灣手語獨有的文法概念,並舉一反 三在生活日常活潑運用。本系列教材皆有示範影片,只要點擊或掃描電子書上
的QR code,便可直接觀看到專業手語老師的親身示範;另外,第一冊的詞彙 也提供圖卡電子檔,可供學習者自行列印學習使用,以提升學習成效。
教學及引導方式
教學及引導方式
聽損孩子的手語需求
1 即使孩子已佩戴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仍可以學習手語。
2 孩子需要語言基礎,助聽輔具不一定能夠幫助孩子順利地學習口語,但聽 損孩子學習手語則不會有困難。
3 手語學習如同口語學習一樣,有學習的關鍵期。若過了關鍵期才學習手語, 其手語理解與表達能力則有所限制。孩子的手語學習應儘早開始,以確保
口語發展有限制的聽損兒,培養至少一個語言能力。
4 現階段並未有研究結果證實手語會影響口語發展,甚至有研究強調,即便 配戴助聽器或是接受人工電子耳手術,在口語訓練之外,也鼓勵這些聽損 兒使用手語。
5 若孩子未來會植入人工電子耳,建議在電子耳植入前,仍讓孩子接觸手語, 及早給予孩子大量且豐富的語言刺激,提早奠定其語言基礎。
6 若孩子在嬰兒期處於語言刺激不足的環境下,日後無論手語或口語的表現 皆不理想。
7 聽損兒能若能及早開始接觸手語,自然地習得手語,其日後的認知發展、 學業表現、人際互動皆不會因其聽力障礙而有所影響。
8 提供的手語刺激建議是自然手語,而不是其他人工研發的溝通系統。
寶寶手語(baby sign)
1 寶寶手語主要的目的在幫助尚未有口語能力的嬰幼兒表達需求,因此有時 會為了方便表達,而簡化某些手語動作;或是因其他國家手語的表達方式
較簡單,而採用該手語表達方式;甚至也可能僅只是用一般的手勢來代替。
2 孩子的手語刺激,不能是經過簡化的動作或手勢,否則孩子無法學習到真 正的語言。
3 若孩子有學習手語的需求,建議學習自然手語。
家庭式手語(home sign)
1 在溝通互動的過程中,家庭成員可能與聽損孩子發明手勢動作來做溝通, 這一套系統稱為家庭式手語。
2 若聽損孩子的口語學習有困難,仍建議學習手語,因家庭手語僅只有家庭 成員能理解,無法與其他人溝通互動。
手語表達方式
1 手語的傳遞管道,除了雙手之外,另包含臉部表情、頭部擺動與身體動作。
2 手語是約定俗成的語言,雖然某些詞彙與一般手勢動作很相似,但大部的 手語詞彙與手勢動作不同。
3 每一個手語詞彙皆有固定的手形、動作、位置與手掌方向。
4 某些詞彙甚至需要表情。但某些表情可以預測,如「開心」;某些表情則 是任意武斷的(arbitrary),無法預測,如「要」。
5 手語詞彙有單手表達,也有雙手表達的詞彙。
6 單手表達的詞彙,大多以慣用手表達,若以非慣用手表達,也不會造成語 意的不同。
7 口說語言中的語氣詞或語尾助詞,例如「啊」、「喔」、「吧」…等,手 語沒有特定的手語詞彙表達,皆是以表情傳達。
孩子的手語發展
1 孩子約在9個月大時,就能以手語表達其需求,因此此階段就能以手語與 孩子互動。
2 溝通時無需擔心孩子的精細動作仍在發展,無法標準地表達,而簡化手語 詞彙或語句。
3 孩子不會馬上精確地表達每一個手語詞彙或語句,毋需糾正孩子的手語錯 誤,只需要示範正確的手語詞彙及語句。
4 依據孩子的動作發展,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可能最先學會手語的位置, 接著是動作或手掌方向,手形則是最慢能夠掌控的。
視覺溝通互動
1 眼神注視是視覺溝通重要的條件。
2 父母可以輕拍孩子手臂、在孩子面前揮手、移動物品靠近孩子或變換身體 姿勢等方式,引起孩子的視覺注意。
3 若孩子在用餐或在桌上玩玩具時,也可輕拍桌子,以引起孩子的視覺注視。
4 若有迫切溝通需求,可加快輕拍孩子的速度。
5 父母可注意孩子的視線方向,並及時給予語言回饋。
6 溝通時,等待孩子的眼神注視在你身上時,才開始手語表達。
7 若欲表達某個物品或圖片的手語時,雙手可以靠近該物品或圖片,再表達 手語,以利孩子將物品和手語詞彙做連結。
8 確保手語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
9 表達手語時盡可能與孩子維持眼神接觸。
: 手語溝通時,盡量在光線充足的地方,也盡量避免在背光處。
如何幫助孩子理解手語
1 在有意義的情境中以手語互動,有助於孩子將手語和生活情境結合。
2 手語互動可從孩子感興趣或是日常生活經常接觸的人、事、物開始,提供 孩子重複且多次的手語刺激。
3 可先從單詞開始,再慢慢將句子變長。
4 當孩子指著某個物品、書、或食物等,父母可即時示範該物品的手語,讓 孩子可以將手語和物品做連結。
5 示範手語時,盡可能靠近指涉的人、事、物,以便孩子將手語和該人、事、 物做連結。
6 表達手語時可重複、放慢或加大動作,讓孩子看得更清楚手語詞彙。
7 若手語詞彙的位置是在身體上時,可以直接在孩子身上表達,讓孩子了解 手語的正確位置。
如何以手語與孩子溝通互動
1 溝通是一來一往的輪替互動。若父母對孩子的反應能及時給予回應,有助 於孩子的溝通與語言發展。
2 尚未開口說話的寶寶,也有溝通需求。此階段的寶寶會以眼神、哭聲、笑 聲、手勢或肢體動作等,表達他的需求。
3 父母毋須擔心自己的手語能力不夠,而影響到孩子的手語學習。孩子學習 語言的過程中,並非僅只是單純複製父母給他的語言示範。但父母經常性 地使用手語與孩子互動仍是重要的。
4 家庭成員盡可能都學習手語,讓孩子溝通更順暢。孩子可直接與每一位家 庭成員溝通,而不是透過某位家庭成員的翻譯。
5 家庭活動時若有使用手語的孩子在場,家庭成員盡量都以手語溝通,讓孩 子有參與感。
6 孩子若主動以手語表達其需求或主動開啟話題,應及時給予鼓勵。
7 日常活動是最好練習手語的機會,在從事這些活動時,盡量搭配手語說明, 並鼓勵孩子以手語表達從事的活動,讓孩子有機會練習。
8 繪本共讀時,可直接在繪本上表達手語,以減少孩子的視線在繪本和大人 的手語中轉換,孩子也可以直接將繪本內容和手語做連結。
9 了解孩子的語言與認知發展階段,有助於選擇合適的繪本、玩具或遊戲, 以利溝通及語言的發展。
手語和口語的雙語學習
1 部分孩子因為聽力沒有完全喪失的關係,在學習手語的同時,仍然可以培 養其口語聽與說的能力。
2 手語的刺激和口語的刺激建議同樣充足,將有助孩子的語言發展。
3 聽損孩子若有良好的認知發展、學業表現或是社交互動技巧,並非是因為 有良好的口語能力,而是因為他們具備至少一個語言能力。
基本語彙
1 車子
2 公車(巴士)
3 火車
4 摩托車(機車)
5 腳踏車
9 怪手(挖土機) : 卡車
; 計程車
= 消防車
> 娃娃車
C 葉子
D 下雨
I 聲音 J 學校
S 電腦
W 電燈
X 遙控器
[ 杯子
_ 牙膏
a 垃圾桶 b 垃圾
c 掃把
d 衛生紙
e 馬桶 f 桌子
s 眼鏡
� 剪刀
= 老虎
C 企鵝
E 無尾熊
F 蝴蝶
G 蜜蜂
H 蟲(毛毛蟲)
I 螞蟻
3 眉毛
4 眼睛
7 嘴巴(嘴)
8 臉
= 肚子
A 鳥鳥(生殖器)
C 手指頭
D 指甲
C 蛋糕
D 包子
F 巧克力
G 冰淇淋
H 布丁
I 多多(養樂多)
L 紅蘿蔔
M 白蘿蔔 N 水果
S 葡萄
T 橘子
Y 水餃
1 衣服(衣物)
2 褲子
6 外套(夾克)
1 爸爸
2 媽媽(媽咪)
C 小朋友
D 醫生
形容詞
1 香香的(好香)
2 臭臭的
3 濕濕的
4 髒髒的
5 亮亮的
6 暗暗的
7 燙燙的
8 熱熱的
9 冰冰的
; 好餓的 < 飽(好飽)
= 痛痛的
A 好吃
E 不乖
G 小(小的)
K 乾淨的 L
高的
E 可以
R 上廁所(尿尿)
S 大便(便便)
U 換尿布
Y 看書
[ 打電話 \ 拍拍手
` 脫(衣服)
a 戴(帽子)
c 打 d 打開
e 關
s 找到
w 進(進去)
x 下去(樓梯)
y 來 z 站起來
É 跳舞
à 捉迷藏(躲貓貓)
ç 牽(手)
散步
1 哈囉(嗨)
2 早安
3 你好
4 再見(拜拜)
7 對不起
1 後面
2 裡(裡面)
3 上(上面)
4 外(外面)
1 等一下
2 完成
7 這(這裡、這個、這邊)
8 那(那裡、那個、那邊)
9 什麼(怎麼)
3 沒(沒有)
4 一起
5 還有(物品)
A 不對
B 不可以(不行)
1 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