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2010 年東亞批判刊物金門會議

Page 1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八十一期│ 2011 年 3 月│頁 321-327

記 2010 年東亞批判刊物金門會議 編按 陳光興 *

Editorial Introduction

2010 East Asian Critical Journals Conference in Kinmen by Kuan-Hsing CHEN

*

服務單位: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通訊地址:300 新竹市大學路 1001 號 E-mail: chenkh@mail.nctu.edu.tw


322

台灣社會研究 第八十一期 2011 年 3 月

2006 年 6 月,《創作與批評》成立四十週年時,在首爾召開東亞批 判性刊物的會議,創造了東亞批判刊物之間擴大交流的機會。持續這 個互動的空間與契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在該刊出版二十週年之 際,於 2008 年 5 月再次召開會議,深化東亞刊物之間的連帶,在思想 上相互分享各地面對東亞和解所面臨困境的分析與看法。2010 年 11 月 26 至 28 日,東亞批判刊物會議嘗試以共同合作方式,以「冷戰的歷史 文化」為題,在二次戰後的冷戰前線金門召開。 歷經 80 年代末期全球冷戰結構的鬆動,東亞地區內部交流逐步展 開,至今國內問題與區域問題已經息息相關,於是重建區域性政經體 系的呼聲不斷出現。然而,走向東亞統合的前提在於內部與區域性的 和解,其間因為多重的歷史因素困難重重,如何面對共同區域歷史經 驗,或許是走向和解的方式之一。 過去兩次會議中我們發現到,在和解過程遇到的諸多路障中,台 海兩岸問題、南北韓問題、琉球(沖繩)問題是東亞地區三大焦點爭 議,而這些所謂爭議區域都處於冷戰歷史的核心位置。我們再次將此 次會議定位為東亞刊物相互教育的契機,期待身處各地的編輯同仁能 夠對其「內部」問題提出分析,彼此告知冷戰在歷史過程中所形成難以 退去的文化狀態,同時我們期待參與的同仁能夠進一步對「外部」的上 述三大區域,就其內部的理解進行參照。我們認為這樣的工作是極為 重要的,其目的不在於快速地形成共識,統一見解,而是開始充分理 解各地認知上的差異,打開以自我為中心在理解上所造成的侷限,從 差異中尋求整體區域性的視野。 在上述前提下,我們花了一年多時間準備這次會議。在金門本島 召開冷戰的歷史文化會議是很自然的選擇,作為冷戰前線,經過軍事 化與 90 年代之後的去軍事化過程,金門承載著值得參照的歷史經驗, 甚至預見未來板門店與沖繩都將走過的軌跡。也因此在組織規劃上, 我們不僅安排會前的參訪活動,讓與會者能夠對當地風土人情有基本


記 2010 年東亞批判刊物金門會議

的感受,也邀請在金門當地進行思想與社會工作的朋友們加入會議, 對於金門作為戰區以及非戰化之後所遺留下來的歷史文化發表他們的 看法。除此之外,會議也在晚間放映各地相關主題之紀錄片,透過影 像進入歷史,引發討論。 會議進行基本上分為四個部份,開場首先由《創作與批評》主編白 永瑞代表說明東亞批判刊物會議的歷史與此次會議宗旨,之後進行第 一部份的基調演講,討論軍事化對當地住民所帶來的政治效應,分析 焦點擺在沖繩軍事基地的長期問題,由沖繩思想界極具代表性的新崎 盛暉教授主講,這場由孫歌主持,金杭、江柏煒、賀照田、瞿宛文回 應。第二個部份以歷史與文化效應為核心,討論戰後金門地區軍事化 與去軍事化的格局,主講人是當地長期從事金門歷史研究的民間學者 李福井先生,以及社會組織工作者洪德舜先生,由回鄉經營民宿、推 動文化工作的楊婉苓主持,李南周、高嶺朝一、田仲康博、王增勇回 應。第三部份以日本本島與中國大陸為中心,對冷戰時期所造成的民 族問題與左翼文化進行廣泛討論,由著名的池上善彥總編輯與錢理群 教授主講,台社社長夏曉鵑主持,曹喜昖、徐進鈺、白永瑞、鈴木將 久、張頌仁回應。第四部份以韓戰六十週年歷史為討論主軸,以未來 區域和平具體推進方向為分析焦點,主講人是 2008 年會議的基調演講 者白樂晴教授,若林千代主持,岡本由希子、冨山一郎、王曉明回 應。在總結討論部分,我們請東亞具有代表性的資深思想者新崎盛 暉、白樂晴、錢理群三位先生對會議整體進行發言,之後開放與會者 討論。會議最後,與會刊物的代表同仁初步提出亞洲現代思想計畫, 準備在 2011 年 6 月於上海深入討論未來的推動方向。 由於是第三次會議,籌備委員們累積過去的組織經驗,決定改變 形式,每場不再有好幾篇論文發表,而是由一、二位重要思想者主 講,然後邀請與會的刊物代表進行回應,希望能藉此閃開形式主義, 達到較為深入討論的目的。會後檢討起來,這樣的方式是正確的調

323


324

台灣社會研究 第八十一期 2011 年 3 月

整,與會者都覺得收穫很多,甚至有朋友表示這是幾年來參加過最有 品質的會議。具體會議內容請參見本期所刊載的文章,包括上述主講 者的發言稿與台社編委孫歌對於會議的思考與觀察。 這次很難得請到新崎盛暉先生來台訪問,擔任 2010 年的思想、歷 史與文化講座主講人,他特地提前來台,讓台灣圈內的朋友能夠慢慢 開始理解沖繩問題的複雜性與豐富性。因此除了金門會議基調演講 外,我們還安排兩場公開活動,第一場 11 月 24 日在新竹交通大學,以 「半世紀以來沖繩思想史問題意識的轉折」為題,由孫歌提問,以訪談 方式進行對話;第二場於 11 月 25 日在台北清大月涵堂,以「東亞脈絡 下的沖繩問題」為題舉辦論壇,由白永瑞、賀照田、朱惠足、陳光興引 言,新崎先生回應。在三場演講中,我們都深深感受到新崎先生獨特 又具深度的分析力道以及沖繩思想的豐沛,無論美軍基地問題,或是 直接撥動台灣人神經的沖繩獨立問題,都看到這位思想者厚實的心胸 與氣度,值得台灣與東亞批判圈認真學習。 與此同時,我們也趁白樂晴先生過境台北的機會,在 25 日論壇當 天傍晚舉辦《白樂晴—分斷體制.民族文學》 (2010,台北:聯經與 台社)一書的新書發表酒會,讓讀者能在一年半後再次親睹白先生的風 采,同時我們請來朱雲漢與陳芳明二位先生引介。這本書是台社在白 永瑞的《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 (2009,台北:台社)之 後,再次推動翻譯出版的韓國思想界代表性人物的著作,其實背後製 作工程浩大、艱困,靠了許多朋友與同仁的努力。 總之,金門會議的會前會先在新竹、台北開跑了。 這次會議籌備有其自身的過程,其中啟動的推手是金門籍著名紀 錄片導演董振良。2009 年 4、5 月間,久未聯絡的董導跟我們聯繫在清 交放映他新片的事,而後 6 月間大交大社文所舉辦國際會議,會後準 備去金門訪問,因此邀請董導來放片、對話與討論。在互動交往的過 程中,董導鼓勵我們把國際活動帶去他的家鄉,創造認識金門的機


記 2010 年東亞批判刊物金門會議

會,故事就這樣開始了。經過聯繫,2010 年 2 月,大年初五,籌備小 組成員在董導的帶領下一起到金門,拜會李沃士縣長與金大李金振校 長,訪問地方上活躍的朋友,也參觀了他成長的家鄉;是在那次金門 行,我們討論出會議的初步構想。5 月間,籌備小組藉著新崎先生《沖 繩現代史》韓文、中文譯本出版的討論會,在沖繩再次召開籌備會,確 定會議的議程與方向。 在這裡沒有空間對本次會議觸及的各種重要冷戰相關議題充分展 開討論,但體會較深的是,隨著東亞批判刊物幾次的知識積累,逐漸 浮現這樣的圖像:從今天區域紛爭三個核心地帶(沖繩、台海、兩韓) 的觀點回頭俯視東亞,我們會發現,問題在於 1910 年似乎就已經形成 了的整體結構,而且沒法單獨來理解。沖繩的爭議始自 1870 年代的日 據,台海兩岸分斷從 1895 年就已經開始,而兩韓分斷的關鍵歷史條件 正是 1910 年日據開始,四十年韓民族處於最為脆弱的時期,二戰結束 世界強權介入,兩韓分裂成為全球冷戰體制形成的地標。讓這個歷史 格局更複雜化的是二戰結束後,衰敗的日本帝國把殖民統治的權力機 器直接交到乘虛而入的美國手中,原本可以在東亞內部清理的歷史爭 端,被推向世界史中美國新殖民主義的全球部署,使這三地處於東亞 軍事戰略的核心位置。換句話說,上述三個具有爭議的環節點都與戰 前日本殖民主義有關,爾後嫁接到與日結盟的美國新殖民主義,與之 緊緊扣在一起,這是同一個歷史結構的產物。因此,所謂沖繩問題, 跟台灣問題與韓半島問題一樣,雖然各有其特定變動的軌跡,卻也都 是東亞區域整體動力的環扣,沒法單一來對待,必須在區域史與世界 史的連結線上來討論。 沖繩問題這次被擺在會議前台的核心位置,受到與會者充分的重 視,主因在於沖繩幾位長期處境嚴峻、不斷掙扎的思想者們,縱使在 社會政治運動的耐久堅持下,還是得持續面對多方強權勢力的惡意孤 行,為了能在潰敗的現實中前進,因而提煉出有深度的思想方式,一

325


326

台灣社會研究 第八十一期 2011 年 3 月

方面能冷靜地解析現實,二方面能在堅持理想的同時超越政治正確的 被迫害意識,不斷修正提出與民眾的生存現實能夠結合的新運動方 向。我們期待東亞各地思想界能持續擴大關切沖繩歷史變動的軌跡, 特別是在極其尖銳的釣魚台爭議上,能夠與日本官方區隔開來,看到 沖繩思想與運動界的各種看法,使得東亞的民間連帶可以形成。2011 年是保釣運動四十週年,各項活動將陸續展開,9 月間將於清華大學舉 辦的會議,將把釣魚台放入東亞視野中來討論,可以說是東亞批判刊 物金門會議的延續。 作為負責會議的組織者,過去二十年間籌辦過各種大大小小的會 議與活動,但金門會議是最困難的一次。以往類似會議都由長期合作 的夥伴承擔行政責任,然而這次所有參與籌備的成員都是外來者,對 當地情形都不熟悉,此外,困難在於要確定與會者能按時到達金門, 安排不易,外地的與會者不但得由桃園機場轉至松山機場,也沒法在 居住地直接取得台北至金門之間的機票,還得擔心天候惡化時,極可 能無法進出,再加上安排住宿、當地交通、參訪、食宿、會議場地等 等,煞費周章。最後還是圈內人幫了大忙,城鄉所畢業的江柏煒院長 拔刀相助,在人力、物力、借用空間上不遺餘力,調動長期建立起來 的人脈,才使得會議有了在地的依靠,所以得深深地感謝他和金門大 學的同學與老師,以及金門國家公園借我們使用其中一天的會議場 地。 除了董振良導演把我們帶入家鄉外,楊婉苓的支持讓我們有了很 大的安定感,相信以後會有很多朋友會再次回到慢漫民宿,跟她繼續 聊她對金門的願景,感謝他

她們二位;也感謝李福井與洪德舜兩位

先生的與會,他們發表的論文提供了我們認識金門的重要基礎。 還要特別感謝在會議現場承擔起壓力極大的翻譯工作的朋友:鈴 木將久、羽根次郎、金杭、李南周、竇佳卉、蘇南芬、藍弘岳、林美 吟。以及在會前協助東亞語言之間翻譯的朋友:池上善彥、冨永悠


記 2010 年東亞批判刊物金門會議

介、阮欣婷、顏麗蕊、黃文俊等。 蘇淑芬、林家瑄、阮芸妍承擔起極為艱鉅的會務工作,從頭到尾 熱心投入,讓整個會議順利完成,她們的細心與耐心讓所有與會者感 念於心,最感謝的是她們三位。 從外地到金門參加會議的七十多位朋友都是自籌經費,感謝大家 的熱情參與及信任。三位重量級前輩學者的與會,使會議大大地提升 了份量與品質,特別感謝新崎盛暉、白樂晴與錢理群三位先生。來自 各個刊物(《創批》、《返風》、 《現代思想》、《IMPACTION》 、 《熱風》 、 《台社》、《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的同仁們承擔起回應與討論的工 作,謝謝大家的熱忱投入,使會議激起了火花。 此外當然得感謝會議籌備小組成員,白永瑞、若林千代、李南 周、池上善彥,一起工作是緣份,組織工作者看到的會議是多層面 的,好事壞事盡收眼底,收穫最多的該是我們。 知識的生產,其實就是在以上看似微不足道的過程中一點一滴搭 建起來,而人們最後看到出版的「文本」不過是部份可見的成果,期待 有心的讀者們能夠把體現思想的文字貼黏回複雜、交錯的生產過程當 中,更為立體、動態地看待眼下閱讀的文字。 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年積累,自然形成許多與會者從 相互陌生到好友再次相聚的氣氛,這是最難能可貴的。越界情感的積 累其實奠基在彼此思想的理解(雖然可能差異很大) ,而又能相互尊 重,透過差異試圖進入對方所處歷史社會的困難狀況。對我個人而 言,會議的豐富內容、友善而又批判性的討論、會後藉由金門高粱的 深度交流、活動結束的臨別依依,似乎意味著東亞思想界的雛形正在 出現。

327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