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吹,春風吹,吹來花草香,
芳味落置叨,落置挖ㄟ手,落置心肝底。
500hood 01
統籌\ 蔡韶雯
文字\陳瀅婷、陳玟卉、蔡韶雯、丘國鋒、馬可陳
攝影\ 張閔筑 、 陳瀅婷、張華娗、鄭曉昀 丘國鋒、趙書琴、蔡韶雯、楊皓婷
封面攝影\ 黃逸梵(豆芽)
美編\ 蔡韶雯
出版日期\ 2024年8月10日
出版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山海好生活協會 地方創生小組 地址\ 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新邨179號2樓
電話\ 0975-861-746
Email\ 500lalateam@gmail.com
指導單位\

親子共學
為孩子留一方自在吐納的角落
文/陳瀅婷_攝影/張華娗、蔡韶雯、陳瀅婷
早上九點,走進BiBi窗明几淨的家中,陽光透進窗戶,雙腳踩 踏在擦拭整潔的木質地板,BiBi的問候聲如同今天的天氣一樣暖和。
此時,家長們已經圍成一圈,開始今日的工作——為孩子縫製精靈偶,而孩子們也正慢慢開啟早 晨的玩耍。BiBi家中的櫃子整齊擺放著各種玩耍的用具,放眼望去,都是天然的物品——舉凡各 式各樣的果實與種籽、木頭積木、木製碗盤、用毛線勾織而成、接近擬真的動物偶、水果蔬菜、
以及一條條親手勾製的長巾,這些溫柔的自然物,都是為了回應孩子們在幼兒階段敏銳的感官, 讓孩子們用來發揮創造力的素材。果實加上杯子會變成珍珠奶茶、擺在身後的籃子化身為垃圾
車、毛線長巾綁在身上,讓孩子們一秒變身成警察......。而大人們在過程當中,除 了專注於手邊的製偶工作,便是接應孩子們的需要。
十年前,BiBi因為家中孩子的學習,與社區的家長們一同開始了華德福 親子共學團的旅程,幾個家庭聚在一起共同學習、家長們為了陪伴孩子成 長也一起共學。共學團的場域幾經更迭,從一開始的碧雲莊,到慵懶草原,


七年前BiBi接手帶領親子共學團後,轉而移到自己的家中,雖然場域改變,但不變的是共學團對 於大人和小孩的真誠接應,不論是來自社區、或是從花蓮市區
驅車前來的大人小孩,在這一方空間裡,都被寬闊的涵納,彷 彿一切的發生都是自然而然。
早晨三小時親子共學,約略分為三部分:
第一個小時,大人們工作,小孩在一旁自主玩耍;第二個小時, 晨圈、吃點心、打掃環境;第三個小時,到社區公園跑跑、聽 故事。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一切的安排,跟「呼吸」有關,「活 動的安排,是呼與吸交錯:呼是輸出、吸是輸入,當孩子內在 滿滿的時候,他們也沒有餘裕裝進新的東西,所以我們的安排 會讓他有進有出。」BiBi說道。
原來,玩遊戲是呼,吃點心是吸,去公園跑跑再呼,回來聽故 事又是吸。
「有些家長會說:『孩子來共學的那天,回家會比較好睡。』 那其實是因為他有足夠的呼吸,在過程當中整理自己。當孩子 能夠好好呼吸,自然也就能達到一個平衡。」更有趣的是,在 這呼與吸的流動之中,我們也能趁機會了解孩子最近經歷了什麼、他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接收 到什麼樣的資訊、以及最近對哪些事情感到好奇。好比有個孩子,在共學時間總是聊著「交通工 具」,火車與飛機的型號、搭乘火車的經驗等等,便能推敲他生命中曾經的發生。


這個早晨,時間沒有明顯的邊界,在活動轉換之間, 沒有任何大人呼喚孩子:「我們現在要來做什麼」, 取而代之的是用輕柔的歌聲邀請孩子,輕輕地串起孩 子在呼與吸之間,一起投入當下的活動。遊戲時間結 束之際,BiBi輕輕唱起: 「春風吹,春風吹,吹來花 草香,芳味落置叨,落置挖ㄟ手,落置心肝底。」 然 後開始在孩子身旁收拾起玩具,孩子們便也緩緩收拾 起來。收拾完又再唱起: 「我佮你,你佮我,牽手為 一個圓箍仔,遮爾圓,遮爾大。」 所有人的手牽在一 起,展開今天的晨圈。就這樣,輕輕柔柔地告訴孩子 此刻我們正在做什麼,你可以用自己的節奏跟上。
在親子共學的過程中,為家長示範一種新的可能
「有時候,在親子共學中,更重要的是跟家長工作, 為家長示範一個可以跟孩子互動的方式,所以我們也 搭配讀書會,跟家長們一起認識孩子的發展階段、特 性、與需要。」BiBi一句話點出親子共學團很重要的 目的——幫助家長更加認識自己的孩子、對於自己與 孩子的狀態保持覺察、也有機會透過「群的力量」一 起關照孩子。對於這個忙碌的時代來說,不僅僅是孩 子,連大人們的專注力都越來越短暫,BiBi想透過親 子共學的時間,為父母們創造能夠好好投入一件事情

的時光,同時也擴展自己興趣的邊界;當父母有時間能回到自己,孩子也會 跟著學習。
經歷了一個鬆軟的早晨,與BiBi聊起這幾年自己帶領共學團的轉變,她說:「曾 聽一個老師說過,『華德福的理念認為,一件事情要做六次之後,才會達到一個圓滿 的狀態。』帶領親子共學滿六年,邁入第七年,此刻我感覺自己已經活在節奏裡,不 需要看時鐘,就能夠自在的享受與掌握整個過程的律動。」
「如果共學團有個精神想傳遞給孩子,你覺得會是什麼?」我問。
「我覺得是一顆虔敬的心。」BiBi這樣答。
回想起這個上午,無論是BiBi在陪伴孩子們收納整理 環境時,仔細的用菜瓜布做出洗木碗的動作,再將物 品完好歸位;帶著孩子用小掃把與小抹布分工合力清 掃環境;又或是慎重的介紹每個家長與孩子一起準備、 帶來與大家分享的小點心,並在介紹完帶領孩子們一 起唱和:「金多蝦~」;還有面對孩子每一個需求,都 以孩子為主體溫柔的詢問:「你想怎麼做?」、「我 可以怎麼幫助你?」種種細節,都是BiBi透過全身 心的投入當下,向孩子們示現所謂「虔敬的心」當 中柔軟的質地。

一切的安排,跟「呼吸」有關,
活動的安排,是呼與吸交錯:
呼是輸出、吸是輸入,當孩子內在滿滿的時候, 他們也沒有餘裕裝進新的東西,所以我們的安排會讓他有進有出。

原來玩遊戲是呼,吃點心是吸,
去公園跑跑再呼,回來聽故事又是吸。

我們用吃飯這件事在這個社區來連結大家。

共享生活
Oneone共.享.空.間
文字/馬可陳_攝影/趙書琴、蔡韶雯
走進社區1-1的客廳,六、七位夥伴圍著木頭長桌閒話家常,桌上擺 了大夥各自準備的料理。橘黃燈光漫出燈罩,和牆上掛著的素描及風 景油畫、玻璃瓶中的乾燥花,以及人們的談笑聲,調合成了溫度很剛 好的一個夜晚。
這是1-1的日常。
「我們用吃飯這件事在這個社區來連結大家。」
經營運作1-1共享空間的書琴介紹,兩 年前,這個空間的前身就是社區的共食廚房。當初書琴和高鵬、國鋒等幾位夥伴希望改
變社區裡住戶彼此疏離的風氣,開辦一家一菜的共食活動,讓大家每週都藉由吃飯聊天 互動,1-1自此成了住戶聚集、彼此分享的空間。
經營空間,同時經營人與人的關係,這樣的喜好早在書琴年幼時期就已萌芽。

「我從小學就喜歡在家玩家具大風吹,把電視搬到這、沙發搬到那…」書琴笑稱,由於父 母忙於工作、無暇整理家中環境,導致空間一團亂,她為了讓家人回到家心情愉悅玩起這 種遊戲,「我想辦法把家變成另一個舒服的樣子,期待他們踏進家門會…『哇!』」


中學時,書琴持續將媽媽買的家具、飾品當作揮灑創 意的布置素材,然後邀同學們到家裡作客。當同學們 聊天時,她則在廚房、客廳忙東忙西,「我不是參與 聊天的那個人,比較是背對著他們、想辦法讓他們舒服的那個角色。」 書琴說。


基於這些經驗,書琴成年後接觸了民宿經營,驚覺「這件事好適合我」! 她先在宜蘭經營老家的民宿,再到花蓮創業。她邀請住客一起吃飯、一起 動手,做飯、打掃、曬被…,透過這些互動消除距離感,進行知識、觀念, 和情感上的交流。
「譬如我在做麵包的時候,我跟他們(住客)說,這真的很簡單,原料 這樣丟下去、一個晚上就好了。他們每個人回去就買一台麵包機,就可 以回家自己做早餐,這樣的生活方式就會被複製、被帶回到他們生活的 地方,就會改變他們的生活。」
如今的1-1共享空間採取會員制,除了作為共食基地,也提供會員依各



自需求使用,例如讓身兼經絡按摩師的書琴作為按摩場地, 抑或讓夥伴不定期發起電影欣賞等活動,並提供外地朋友進 行移居生活體驗。
「我希望讓大家來到這邊,能夠鬆開來。可以跟我們一起吃 飯、聊聊天,甚至我做家事或是按摩的時候,可以來一起體 驗。我的空間裡有很多書在各個角落,你可以看書、享受獨 處,也許哪本書、哪句話會觸動你…。重要的是,我想讓大 家跟自己有多一點機會相處。」書琴描繪著她心目中理想的 1-1。


然而,1-1的租約即將在今年六月底到期。書琴和1-1夥伴想在伍 佰戶募集友善房東們,不僅要延續現在的共享空間,更希望將這種 空間經營模式擴大到整個伍佰戶社區。
書琴說,他們會把空間維護得很好,和房東建立互惠的關係。他們 也會尋找、協助有租房需求的移居者打造特色生活空間,吸引他的 社群也來駐足。「我們真的希望這個社區越來越好,而不是一直找 到流來流去、留不住的人。」這是書琴現在小小的一個期盼。

冰淇淋阿嬤_鄭碧娥
文/蔡韶雯_攝影/ 鄭曉昀、蔡韶雯 人物專訪
「一切都是因緣」,碧娥姐這樣描述她來到伍佰戶的原因。
碧娥姐和先生喜歡旅遊、喜歡花東,退休後曾嘗試到台東關山生活,但發現當地生活機能不便;後 來又嘗試到知本租屋,原本租屋環境和硬體條件都很好,但住進去才發現,他們倆住在部落旁邊 距卡拉ok店最近的地方,晚上鄰居總是歡樂地歌唱,讓他倆睡不著。



當時想起過往有同事說,「要不要到壽豐的什麼地方租個房子住,一個月房 租不到一萬元,當渡假。」那就是志學伍百戶,才剛落成。

她憑著模糊記憶查到了這個同事介紹可以租來渡假的社區,繞 啊繞地,就遇到了一位東華教授,介紹了房子,便打契約住下 來,那是二○一三年的事了。
歷經社區許多時期
從那時候開始,她歷經社區的各種時期 ,瑞穗小農陳先生把菜
送到佩蓉家分菜、1-1的車庫市集、好生活同樂會的開始……
她說,不論是什麼,一開始都是困難的,現在看到的成果,其 實也都是來自很多人的努力。
問碧娥姐,最喜歡社區的什麼部份,她說,「社區像個大家庭一樣。」她戲 稱自己和另兩位社區的毓華姐、美華姐是「伍佰戶三寶」,偶爾便會在活動
中心一起喝下午茶聊心事,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困難,聊一聊,似乎本來覺得艱 難的,也不再那麼艱難。
二手物共享文化

採訪的時候,是在碧娥姐妹妹在伍佰戶的家,房裏的傢俱幾乎都是二手家具, 有的是從網站上添購的,有的是鄰居分享來的。伍佰戶這個社區有分享的文化,三不五時就有住 戶會把二手的物品貼到群組,免費或很低價地提供給大家。
碧娥姐提醒,在鄰近山邊的志學伍佰戶生活,要留意溼氣,在下雨過後,即使放晴, 也暫時不要開門窗,要先等溼氣蒸散個半天後,再開;一方面也輔以除溼機或冷暖 氣機除溼,就能保持乾爽。
有伴生活的地方
社區孩子喊碧娥姐「冰淇淋阿嬤」,因為以前碧娥姐會做冰淇淋請孩子吃,現 在則因為健康考量,不太再做麵包、蛋糕,但碧娥姐還是過著充實的生活,學 鋼琴、學料理、阡插、整理花道、支持社區的活動。

社區10歲以下的孩子,她都是從襁褓就看著長大的,因此她覺得自己好像有很多孫子 一般。「要互動才住得下去啊!」她說,而且,退休就是要住像伍佰戶這種有孩子、有年輕人、也 有健康老人,有伴的地方,才好。

生活的中心點_高鵬
文/陳玟卉_攝影/高鵬提供

「這裡給我一種很強的生活感,這裡很自由、很開闊,很多小小新鮮 美好的事。」
每天早上八九點鐘,與伴侶和貓一起在陽光下起床,吃完早餐後在社區內散步,中午過後到附近的圖書
館或咖啡廳工作,晚餐跟鄰居一起共食,偶爾社區有音樂會、電影放映會時,走路去參加。這是高鵬移 居來伍佰戶後完美的一天,而這樣完美的一天其實比想像中更常發生。
在香港出生長大的高鵬,2016年開始來到花蓮求學,大三住進伍佰戶社區,八年的移居生活,從原本 學生身份變成一個小家庭的主人,甚至成為社區的主委。
不是第一志願,卻發展出十年深耕的計畫
回到2016年,高鵬申請了台灣的大學,最初的第一志願是輔仁大學,結果放榜結果輔仁大學 沒上,於是就順其自然到了東華大學唸書。「2010年,在香港時,朋友介紹我來花蓮旅遊,就 覺得花蓮蠻好的。」來到東華開始生活後喜歡上了在校園中與同學騎腳車、聊天互動的慢生活, 當時他周遭的人常常在說「深耕」這個詞,所以來到東華的頭一兩年便開始有了想在這個地方 深耕十年的念頭。

一切從被找去「代」開會開始
因為原本就有長期居住於花蓮的念頭,高鵬與家人決定在花蓮買 房子。「第一次踏進伍佰戶應該就是看房子的時候,沒有特別的 印象,只是覺得這間房子採光很好、總價比較低又離學校很近,所 以就買下這邊了。」一開始高鵬與兩三個系上同學一起住,而一次 社區的活動讓他認識鄰居書琴,讓他從平凡的大學生轉變成為社區 經營的工作者。「書琴邀請我去代開社區的管理會的會議,剛好我 也蠻有興趣參與開會的。」高鵬笑說,可能是因為名字很特別,加 上表情都笑笑的,就莫名其妙的被推派成為社區的副主委,也在下 一屆順理成章的成為主委,開始張羅社區的大小事。

而另一個讓高鵬決定定居在社區的理由,便是認識了現在的伴侶月櫻,原本只是系上同學,因為 一起辦了耶誕聚會、畢業專題等等,最後一起共同創業、組成家庭。「我之前在香港住在爸媽家, 我的身份是兒子,不過我現在是獨立成家,所以我就是生活的主人,可以管理這個小家庭。」
香港到花蓮,長出了社區的概念

在一開始高鵬並沒有「社區」的概念,只是覺得這個地方對於香港人很友
善也很願意接納,也因為香港人的背景,反而對於台灣的文化很好奇,從 大學時期開始便會騎著腳踏車在平和村、志學村的巷弄中穿梭,認識在地 的人,高鵬也漸漸發現,伍佰戶社區有更多不同年紀、不同身份的串聯。
高鵬因為對不同文化的好奇下開始認識伍佰戶這個社區,也因為在這裡成 家,更找回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喜歡旅行的他,還是會想要再去其他國 家旅居,不過伍佰戶已經成為一個家的中心點,即便往外走,也會再回到 這個家。

人物專訪
母愛導航計程車_莊雯芳
文/蔡韶雯_攝影/楊皓婷
身為少見的女性計程車司機,莊雯芳從事這個工作,已經快三十年的時間。
靠導航,她載客載過高雄、墾丁、台中、九份、宜蘭,全台跑透透;一台 車子跑六十萬公里才換,目前開的這台車子已經是第四台。
平常多在花蓮火車站排班,也加入Line Taxi,服務社區居民、東華學生。若是平日,一趟約在花 蓮市,早上八點的叫車服務,莊雯芳可能五點就得起來,準備早餐、清潔車子、開往花蓮市,一 天得工作至少十小時,三百六十五天沒有休息。
今天,莊雯芳從壽豐到太魯閣,去協助一位在晶英酒店工作的年輕人搬家,而這趟行程自二○ 二四年四月三日大地震後,很多司機都不敢接。
年輕人說,「還好,妳願意來,要不然我很怕沒有人願意載。」
年輕人實習後在太魯閣晶英酒店工作五年,遇到四○三大地震後,決定回老家 嘉義。一早六點莊雯芳就到花蓮市民宿接年輕人,七點進晶英酒店,在酒店附
近等年輕人打包到十一點,十二點開放行駛出關,一點回到花蓮市。
「整條溪都是土石流,開起來也是會怕。」,莊雯芳說, 「以前天天都跑太魯閣 ,那時候開就會怕了。很多司機的擋風玻璃都被石頭砸 壞過。山區開車騎車真的很危險。」



她嫁來花蓮,住過花蓮、吉安,因為房價的關係所以買在伍佰戶,但 沒有太多時間享用社區的美景,她戲稱因為有「兒貸」--兒子就學需要 的費用、「車貸」、「房貸」,所以要努力工作,回家就累了。
「為了孩子,要辛苦工作。」
她有兩個孩子,姐姐和弟弟差八歲,她不嫌孩子年紀差距大、養育孩 子的時間長,反而覺得因此有時間,慢慢有品質地教孩子。孩子就學 的時候,莊雯芳就是專車接送,一早接送上學,晚上九點補習完接送 回家。

「孩子回家就是吃飯、做功課、洗澡、睡覺。我們家兩個都是這樣,我載到高中畢業。」

雖然只在白天工作,乘客比較單純,但她也曾經遇不少「奧客」。在火車站接送過,一個只穿著 一支拖鞋的男人,一下子說要去花蓮市中原路,一下子又要去中福路飯店,一下子又要到吉安東 海六街,後來莊雯芳直接開進吉安分局,請警察處理;也曾經有客人,明明莊雯芳尊重地詢問過 要走什麼路線,客人說隨便,事後又反悔指責司機繞路,放聲說要告人,讓莊雯芳開始加裝車內 的行車紀錄器。
也許就是見識過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莊雯芳回答問題都很淡定;倒是談到孩子的事就喜形於色,
滿臉驕傲,而為了孩子努力了大半人生,接下來,似乎是莊雯芳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孩子們都有 了穩定工作,她說,也許開始可以和三五好友開車去旅行,出國也不錯。

清晨,男孩與葬禮
文字/丘國鋒_攝影/丘國鋒、蔡韶雯
最近常作夢,前天夢到在導心理劇,主角要說些話猶豫不 決……。前幾天夢到我毫無準備的搭了遠程飛機到異地,帶了很 多厚重的行李……。清晨作了個夢,我要考游泳檢定,沒戴眼鏡,
夢醒了,初夏的六點多,已是無法再次安然入夢的溫度,去社區 散步吧。遇到一位盪鞦韆的男孩,快八歲了。想起我五六歲時,住 的眷村後方有個小公園,我也會去那邊盪鞦韆。我們坐在鞦韆上聊了一陣子後, 「我們去冒險好不好,你最常去哪裡玩?」我問起。他說要帶我去看他的樹屋。
走到樹屋旁邊,遇到另個更小的男孩。他安靜下來,讓我不要討論樹屋的事,怕 被小男孩發現。「不然我們去找520?」我說。520是社區裡的一隻狗,住在 樹屋步道的底端。我們走到一半,發現另個男孩離開了,我們就掉頭回去樹屋。
男孩輕巧的爬上樹屋,樹上還有個舒服的椅墊,他說這是跟女孩一起建造的。我 突然發現樹下有隻死掉的鳥,腳上綁著尼龍繩,繩綁著棍子。「牠從樹上摔下來 死掉的。」男孩解釋道。「是你綁的嗎?」我問。男孩笑著說對。「你會覺得難 過嗎?」我試圖想讓他感到懊悔,男孩笑著說會。
看到男孩仍在笑,我急忙得教育幾句。但我又想,或許是男孩還不知道怎麼面對 生活雜感


死亡跟悲傷吧。我說:「我們來把 牠埋起來吧。」我們把繩子解開, 用樹枝撥開落葉,刮出淺淺的洞。

剛剛的那位較小的男孩又出現了,男孩請他把鳥撿進洞裡,我們一 起蓋了落葉在上面。
我提議去採一些花來辦喪禮。採花的路上,我問男孩養多久了、牠 叫甚麼名字。男孩說:「我跟女孩一起叫牠『小斑』,養兩天了。」
我問:「女孩知道牠死了嗎?」男孩搖搖頭說,他也是今天早上 才發現的。採完花,走回墓地的途中,我想起,這兩天一直覺得
自己在虛度光陰,但在清晨陪社區裡的男孩辦喪禮總不是在虛度 吧。
回到墓地擺花時,一位散步的婦人經過說:「你們好棒唷,在 整理花圃。」男孩說在辦喪禮,鳥死了。

婦人尷尬幾秒後說:「那我們祝福牠。」擺好花後,我問男孩這樣可以了嗎, 他說可以了。我問,「這樣有比較不難過嗎?」他說「有。」我們便再度 出發去找520。
龍珠香料奶茶


出 生西藏,十八歲時的龍珠慈仁,即從家鄉翻越 喜馬拉雅山,在印度流亡十年。
奶茶是他在艱困的生命歷程中,一道溫柔的曙光。
在印度,龍珠曾經歷絕望的黑暗時期,當時期待著申請印度與流亡政府所發 行的「黃本子」護照,才能合法離開、迎接新生。

在前往印度山區的關鍵時刻,友伴喇嘛帶著緊張的龍珠,在路邊茶館點了一 杯香料奶茶,滑入喉嚨的暖意讓心中的憂慮緩緩平靜下來。這杯祝福的滋味 融化了龍珠長久以來的疲憊,讓他相信前方還有希望。
終於,龍珠成功辦理了護照,離開印度,成為台灣的女婿。

落腳花蓮後,他想分享那杯在記憶裡,帶來祝福的香料奶茶。
產地:台灣
成分:斯里蘭卡紅茶、綠豆蔻、大茴香、肉桂、丁香 定價:380元/盒(8包)
暖心優惠價:990元/三盒

賞味期:收到訂單後將進行新鮮現磨,為保持香料芬芳,建議於一個月內使用完畢。室溫可保存一個月,冷藏可保存二個月。
從我這裡
詞:龍珠慈仁
遙遠的西方國度裡
想起我那故鄉雪域
巍峨綿綿雪山腳下
ངས་མི་ཡལ་ནས།
想起我出生的帳篷
眼淚拼命藏在心底
終被寒冷世界勾出
異鄉他國大都市裡
想起我那故鄉草原
寬廣原野百花怒放
想起馬牛羊的遊戲
酥油奶茶飄香怡人
想起
天涯海角獨自飄零
想起父母滿臉皺紋


想起父母大恩大愛
憂傷心兒插起翅膀
回到大恩父母身旁


伍佰戶 500hood,一個種在有機田旁的集合式住宅, 有一群人,一同創造共好生活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