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周刊:互联网创业必读》(第100期)

Page 1

36氪出品

/ 评论

/ 返回目录

第 100 期

氪周刊 关注互联网创业 把脉一周热点话题 大公司 动态

创业公 司动态

评论 精选

未来的搜索会更像 Yahoo! 而非 Google ?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创业公司 Wavii 的 CEOAdrian Aoun,Wavii 是一款新闻应用。除 了 Wavii 之外,Adrian 还是 Fox Interactive Media 公司的顾问,微软将 Office 搬到网页 项目的参与者。本文发表于 TC。

“创业亚文化”会扼杀颠覆性创新吗? 在创意思考中,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会对后续想法产生显著的限制效应。即使这个初始 想法本来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子,或者是用来推动创意思维的继续,其对后续想法的限制 性都是无法避免的。

Web 设计的 8 个趋势 本文译自网站设计公司 weavora.com,介绍了在他们眼里 8 个 Web 设计趋势:单页面、 用照片做背景、色块设计、超大号的图片、聚焦简洁、响应式设计、视差滚动、强调字体, 每个趋势后面都附了数个案例,相信对网站设计师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0 期

1


/ 评论

/ 返回目录

扫描二维码加 36 氪微信为好友

氪周刊是一份专为互联网创业者从业者打造的科技周刊 帮你把脉一周热点话题,最新行业动态,了解最新产品、模式、概念。 创业者在这里现身说法,分享创业经验和教训:此外还有

天使投资、VC 和资深业内人士点评创业公司,告诉你什么样的 创业公司更容易取得成功。 我们愿陪你一起走过充满挑战的互联网创业之路

100 期

2


/ 大公司动态

梅姐首度出手:收购 移动端个性化推荐应 用 Stamped

/ 返回目录

IBM 在碳纳米管芯片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有望让摩尔定律在下一个十年中继续生效 信息时代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硅这一元素的基础之上 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硅在很多方面都已跟不

2012/10/26/ 查看全文

上潮流。而碳纳米管则被视为最有可能替代硅的

Windows 8 发布会 数据汇总

T.J.Watson 研究中心的团队成功的将碳纳米管簇摆

2012/10/26/ 查看全文

2012/10/29/ 查看全文

新 材 料, 此 次 新 突 破 就 跟 碳 纳 米 管 有 关。IBM 在 放在硅晶片上,做出了包含一万多个晶体管的硅 碳纳米管杂合芯片。

京东收购网银在线, 开启自营支付业务

腾讯终于要开放 QQ 关系链,开发者如何 获得首批接入资格?

中兴通讯发布高端手 机品牌 nubia,首款 产品“Z5”将于年 底发售

2012/10/29/ 查看全文

2012/10/31 查看全文

2012/10/31/ 查看全文

新 版 Nexus 7 价 格 已 确 定: 16GB 版 售 价 199 美 元,32GB 版售价 249 美元

Google 发 布 Nexus 4,8G 版 本 售 价 299 美 元,16G 版 本 售 价 349 美元

2012/10/29/ 查看全文

2012/10/30/ 查看全文

100 期

3


/ 创业公司动态 / 评论

每天 12 亿次图片浏 览, 图 片 分 享 社 区 Imgur 将 进 行 上 线 以来最大改版 2012/10/26/ 查看全文

台 湾 Mercue 支 付 无需额外硬件支持, 用音频作为移动支付 手段 2012/10/26/ 查看全文

//返回目录 返回目录

为专业设计人员制造 3D 打印机,MIT 研究 团 队 Formlabs 在 KickStarter 上 融 得 290 万美元 目前他们还没有公布零售 价,不过目前在 KickStarter 上,最低款的价格为 2299 美元,这一款数量已经被预 订完。其它款的价格则分布 在 2699 美元到 1 万美元之 间。FormLabs 打算在明年 2 月份向其赞助商交付第一 批打印机。

2012/10/26/ 查看全文

将临时抱佛脚作为生意,售卖大 学 课 程 笔 记 的 平 台 Flashnotes 完成 180 万美元种子投资

PowerPoint 颠 覆 者 Prezi 用 户 数突破 1500 万,发布新用户界 面

2012/10/26/ 查看全文

2012/10/31/ 查看全文

创新工场宣布第二期美元基金完 成募集 2.75 亿美元,@ 李开复 称创新工场是一个 # 不折不扣的 投资机构 # 2012/10/30/ 查看全文

日均发送图片数超过 2000 万张 总数破十亿,“用图片进行对话” 的 Snapchat 推 出 Android 应 用 2012/10/30/ 查看全文 100 期

4


/ 目录

目录

苹果高层大震动,做地图的男人走了

6

微软的争议人物 Windows 8 先生 Steven Sinofsky

8

要鱼之后还能要熊掌吗?看苹果的 Q4,及未来

18

集中统一还是困惑混淆:苹果与微软进入后 PC 时代所采取的策略比较 25 Windows 8 有戏么?听听开发者是怎么说的

29

消费电子产业未来的市场份额预测?

34

“创业亚文化”会扼杀颠覆性创新吗?

39

注意力…危机!

42

硅谷程序员的工资还会一直这么高吗?

48

成功的企业家懂得放弃和专注

52

未来的搜索会更像 Yahoo! 而非 Google ?

55

苹果 5mm 超薄 iMac 机身背后的技术

59

Web 设计的 8 个趋势

62

100 期

5


/ 评论

/ 返回目录

苹果高层大震动,做地图的男人走了 丁伟峰发表于 /2012/10/30/ 链接原文

苹果高层今天爆出重大人 事 变 动。 iOS 系 统 主 管 Scott Forstall 和 零 售 业 务 主 管 John Browett 将 离 开 苹 果。 而 Jony Ive、 Bob Mansfield、Eddy Cue 和 Craig Federighi 将承担更重的任务。苹果称, 此番人士调整“将鼓励公司硬件、软件 和服务团队进行更多的合作。” 关 于 Scott Forstall 的 离 职, 国 外 科 技 网 站 gdgt 认 为 主 要 有 这 几 方 面 的 原 因: Forstall 是苹果地图的负责人,新地图却做成这样。Forstall 负责开发的 iOS 系统进 度太慢,跟不上竞争对手(Android)的节奏。这在 iOS 5 上已经表现的很明显了, 在 iOS 6 上表现更甚。另外,Forstall 负责的 Siri 也表现欠佳。除了负责的产品出现 问题,Forstall 离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和苹果其他高管相比,曾被认为是乔布 斯接班人的 Forstall 权利欲过强,不利于团队合作。不过,Forstall 不会马上离开苹 果,会有 1 年的过渡期,在这期间他将充当库克的顾问。 另一方面,刚接手苹果零售团队不久的 John Browett 的离开,很可能是因为早前闹 得沸沸扬扬的苹果零售店裁员事件。苹果表示目前正在积极寻找苹果零售团队合适的 负责人,而整个零售团队目前直接向库克报告。 另外,gdgt 网站还对接受新任务的四个苹果高管一一做了点评:

100 期

6


/ 评论

/ 返回目录

最棒的消息:Jony Ive 将负责人机界面部门。要知道,Jony Ive 此前一直负责的是 苹果为人称道的硬件工业设计。而此次苹果把软件界面方面的设计也交给了 Ive, gdgt 称这是近年来听到的关于苹果最棒的消息。 好消息:Forstall 走了,他负责的 iOS 将转交给 Craig Federighi。Federighi 目前 一直负责的是苹果在桌面端的操作系统 OS X。OS X 平稳地按年更新,并且每年都 会有一些很棒的、由移动端启发的功能特色。这一点上,Federighi 功不可没。 有趣的消息:前任硬件主管 Bob Mansfield 将带领一个叫做技术部的新团队。这个 团队将负责苹果移动端的方方面面(包括半导体在内)。这显示了苹果在平板和手机 方面将倾注更多心力。 好坏还未可知的消息:Forstall 负责的地图和 Siri 将转交给 Eddy Cue。Cue 目前在 苹果负责的产品包括 iTunes、 the App Store、iBookstore、 iCloud 等。干得不错。 不过 Siri 和 Maps 和 Cue 目前负责的这些内容在技术上还有很大不同,Cue 能否顺 利担其 Cook 给的重任,我们还需看下去。

相关阅读 人事震动后,苹果已进入 Jony Ive 时代? JohnTian 发表于 2012/10/31/

链接原文

Jony Ive 是如何成长为苹果最为重要的高管的? JohnTian 发表于 2012/10/31/

链接原文

100 期

7


/ 评论

/ 返回目录

微软的争议人物 Windows 8 先生 Steven Sinofsky boxi 发表于 2012/10/28/

链接原文

Ray Ozzie 是微软的首席软件架 构师,他是微软联合创始人兼 主席比尔·盖茨亲自选定的企业未来策划 师接班人。Ozzie 还是业界的一位传奇 人物,他是 Lotus Notes 的联合创始人, 2005 年,在微软收购了他的初创企业 Groove Networks 以后加入了微软。 两年前, Ozzie 正在研究一项文件同步 技术,该技术可以轻易实现任何设备的 隐藏和抓取图片、文档及音乐的同步。 Ozzie 召集了一支由 50 名员工左右组 成的团队来实现这一概念。据微软内幕 人士的说法,Ozzie 直接卷入了其中一

注:本文是 CNET 的综述文章,分 析了微软的这位褒贬不一的人物。 对于像登月计划那么复杂的项目来 说,他的强硬也许是按时保质交付 产品之需,但是这种 Sinofsky 式的 职能型组织会不会扼杀创新,做出 来的东西是不是会丧失灵魂?

场史诗般的权力之争,这场斗争将会决 定该公司日后的性质。 作为 Windows Live Mesh 产品的一部 分,Ozzie 的 愿 景 威 胁 到 了 Windows 总裁 Steven Sinofsky 拥护的另一个概 100 期

8


/ 评论

/ 返回目录

念。他的团队也在致力于 SkyDrive Web 存 储 服 务 上 的 一 个 类 似 的 功 能。 据 四 位 现 任 及 前 任 微 软 高 管 的 复 述, 这 场 争 端 集 中 在 Sinofsky 对一项服务的反对上面,该服务最终有可能成为 Windows 一部分但不在 其控制范围之内。Sinofsky 把战火烧到了微软 CEO 鲍尔默那里,辩称对 Windows 部门以外的服务开发的依赖会耽搁下一版操作系统,给公司的旗舰产品造成破坏。 “鲍尔默做出决定,将 Windows Live Mesh 整合进 Sinofsky 的部门,Ray 强烈反对,” 一位前高管说。2010 年,此决定公布后不久,Ozzie 宣布其离开微软的打算。 在微软,指节套环战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微软的每一项重大产品都需要做出艰 难抉择,权衡再三,偶尔还会惹人怒发冲冠。但是 Sinofsky 的批评者说,他把这些 争斗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水平,其发达是靠营运该公司最盈利的业务—Windows 和 Office 的同时排斥异己来达到的。一路走来,他创立了一套僵化的产品研发流程,把 更多的控制掌握在自己手上,批评者说这削弱了微软创新的能力。 2006 年三月,在 Sinofsky 接管 Windows 和 Windows Live 部门时,没有人质疑 该部门需要更严厉的控制。Windows Vista 灾难性的开发过程已接近尾声,野心膨 胀的努力导致漫长的延误,令人对最终产品失望透顶。Sinofsky 此前掌管着微软的 Office 部门,产品总能按时保质交付。当他接管 Windows 时,终于结束了其中的混 乱,2009 年发布的 Windows 7 受到普遍好评。鲍尔默并没有给 Sinofsky 布置赢得 粉丝的工作,只是让他完成管理层设定的目标,这显然是个意外之喜。 本周四,Sinofsky 就要推出 Windows 8。这一最新版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的一个巨大 赌注,赌的是在苹果和 Google 不断奠定基调的今日,恢复其在业界失去的领导地位。

100 期

9


/ 评论

/ 返回目录

Windows 8 的成功难言把握。微软无疑还将售出数亿份的操作系统,因为 PC 制造 商还会不断推出最新硬件,在现有的许可协议下,企业最终还是会采用该操作系统。 真正的观察指标应该是消费者和企业购买 Windows 8 的迅速程度,以及微软能对苹 果在平板电脑市场的巨幅领先产生多大影响。 如 果 Windows 8 成 功, 这 将 会 是 Sinofsky 在 微 软 23 年 职 业 生 涯 的 最 大 胜 利。 Sinofsky 身形健硕,在同事和批评者眼里都是才华横溢之人。他麻省大学计算机科 学硕士一毕业就加入了微软。后来又掌管了 Office 部门 7 年。在接管了麻烦缠身的 Windows 部门后,他用加以完善的 Windows 7 挽回了微软的声誉。

保持低调 Sinofsky 仍然是微软最隐秘的高管之一。只有在谈产品的时候才会出现,很少会坐 下来接受有关他自己的采访。 “一开始时你希望告诉每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你会很沮丧,” Sinofsky 说:“那 种感觉不舒服。你的名字出现在没有说出真相的平面媒体上,那并不酷。” 对于部分现在和过去的同事有关他的那些担忧,Sinofsky 往往灵光闪现,用幽默化解 敌意。在办公室,他偏好穿 T 恤再套上一件 V 领毛衣。在技术方面显然有口皆碑的同时, Sinofsky 还保留与流行文化的接触,在交谈中偶尔会提到真人秀节目,如 The Voice。 在讨论产品和技术时,他的讲话一丝不苟,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好。 平步青云的 Sinofsky 成为了微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接受过采访的 15 位微软现任 和前任高管,以及微软合作伙伴的高管都直接跟 Sinofsky 合作过。因为害怕潜在影响, 他们大都要求匿名。他们勾勒出一位极其聪明、充满激情的高管形象,推动着软件按

100 期

10


/ 评论

/ 返回目录

时保质交付。不过有人也说 Sinofsky 建立了一个有毒的工作环境,这种环境会把有 才干的员工从一家极度需要创新思维的成熟企业赶跑。但是 Sinofsky 似乎得到了盖 茨和鲍尔默的坚定支持。 一年多前,Google 一位对漫画感兴趣的软件工程师 Manu Cornet 画出了一幅佳作,

100 期

11


/ 评论

/ 返回目录

这张图迅速在技术界蹿红。在漫画中 Cornet 嘲讽了业界巨头的组织架构。比方说, 苹果的组织架构形式是紧密团结在一个亮点周围,那个亮点应该就是乔布斯无疑,所 有的组织路线都要向他汇报。Oracle 的图则是一个大规模的法律组织加上小得多的 工程部门。 可能最辛辣的还是微软的图。Cornet 画出了一系列等级化的组织,每个组织都自成 一体并相互拿着枪指向对方。 在微软任职期间,21 岁的老手 Charlie Kindel 曾多次跟 Sinofsky 打过交道, “在我看来, Steven Sinofsky 就是漫画的缩影。” 在微软的日子将近尾声时,Kindel 致力于将独立的软件开发者引入 Windows Phone 平台,在苹果的 iOS 和 Google 的 Android 操作系统的领导地位根深蒂固之时,此 举可谓一项重大挑战。2009 年秋,Kindel 被邀请和开发 Windows 8 应用平台的团 队一起讨论 Windows Phone 7 应用平台。但在预计要拿到演示前两天,Kindel 从 老板口中得知演示被撤掉了。Kindel 说他相信是 Sinofsky 个人把它给毙掉了。“这 是一种孤立的姿态,” Kindel 说:“代表有我没你。” 去年 Kindel 离开微软创办了初创企业 BizLogr,开发业务里程跟踪和日志服务。

Sinofsky 方式 Sinofsky 在一个名声显赫的公司中身居要职仍保持低调,不过同时他却是一位多产的 作家,写出了许多冗长的电子邮件和博客文章。Sinofsky 加入 Windows 团队后的写 的一组内部博客文章成为一本书的基础,该书由他和哈佛商学院教授 Marco Iansiti 共 同 撰 写, 书 名 叫 做《One Strategy: Organization, Planning, and Decision

100 期

12


/ 评论

/ 返回目录

Making》(2009 年 出 版)。 该 书 详 细 描 写 了 Sinofsky 为确保 Windows 7 按时保质交付而采 取的管理策略。里面谈到了针对复杂产品开发采 取高度专注的计划过程。 该书的核心是 Sinofsky 式的“职能型组织。”这 是管理学上对围绕着工作职能建构的汇报关系的 提法—如产品管理、开发、软件测试,与之相对 的是“产品型组织,”多科目的团队为了特定的 功能一起协作。Sinofsky 和 Iansiti 认为职能型组 织可以为员工建立更清晰的路线图,助其向最终 目标迈进。 这个东西很深奥,不过 Sinofsky 所拥护的职能型组织结构是引发对他批评的导火索。 Sinofsky 下面的经理说他们对产品开发有更大的控制权,可以跨部门跟工程师、产 品经理以及软件测试人员工作。现在,他们却说自己感觉更像是机器上面的齿轮,哪 怕他们认为产品设计存在一个更具创新性的方案也无权改变方向,只能朝着一个预设 好的最终目标前进。 “现在你该干什么有人会告诉你,”一位微软的现任主管说:“它把更多的直接控制 权交到了领导手中。” 一 位 前 高 级 主 管 称 这 种 做 法 为“ 苏 维 埃 中 央 计 划。” 在《 一 项 战 略(One Strategy)》中引述的一篇博客文章中,Sinofsky 承认该组织模型存在“争议”, 但又说为了满足产品计划目标,这是为了确保员工能专注于其专业领域的必要组织形 式。

100 期

13


/ 评论

/ 返回目录

Sinofsky 写道:“我们进行调整,是为了在规划好的框架内优化执行运作。” 毫无疑问,职能型组织是可以制造出创新产品的。在 Sinofsky 掌舵的时候,Office 部门发布了一些新颖的业务应用,如 SharePoint 业务协作软件。尽管微软的 Surface 平板电脑很晚才进入市场,其优雅的设计在早期还是赢得了一部分喝彩。 但是批评者说,在 Sinofsky 掌管之下,鲜见能够改变产业动态的突破。他们认为, 这是因为高层管控太死,扼杀了底层的创新思维。 “最后你只能得到一款没有灵魂的产品,”一位前 Windows 主管如是说。 尽管如此,微软还是要赌上一把,赌从 Windows 7 到 8 的飞跃已经足够高,高到可 以重夺近年来竞争对手抢走的失地。 Sinofsky 还把他对臭鼬工厂式操作的厌恶表 现得显露无遗,所谓的臭鼬工厂,指的是为 了激发全新概念,那些小规模团队是架设在 在组织架构以外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微软 为了研究视频游戏技术曾设立过一个这样的 团队,后来该团队研发的技术最终变成了今 天成功的 Xbox 娱乐产业,在今年 6 月 30 日 结束的财年中,营收有 13 亿美元,收入达 89 亿。微软还设立过 Pioneer Studios,一 个平板电脑的研发小组,该平板电脑本该可 以跟苹果当初的 iPad 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亮相, 但很不幸,在 Sinofsky 的坚决反对下,该产

100 期

14


/ 评论

/ 返回目录

品(Courier)夭折在襁褓之中。 《One Strategy》里面有一篇 Sinofsky 为 Lisa Brummel(微软负责人际关系的头) 的内部博客撰写的客座文章。文章里面 Sinofsky 十分详尽地剖析了在大型组织架构 以外进行创新与在已有产品中融入新理念各自的优缺点。他并没有完全剖析出臭鼬工 厂模式的精华。不过他的联合作者 Iansiti 在文后的评论中写到,Sinofsky 显然更倾 向于在已有业务中进行创新。 “虽然可以在字里行间发现 Steven 的偏好,但这篇博客最后并没有给出哪一种模式 更优的通用建议。” Iansiti 写道。 Sinofsky 的模式源自于他对复杂开发过程严格控制的渴望。但有些批评者说这有时 候会近似于微观管理。一位微软现任主管回忆起几年前接到过一个 Sinofsky 打过来 的电话,对一项深藏于某份计划表格中的不大预算请求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听起来 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有一点例外,这位主管并没有向 Sinofsky 汇报,而是向 Sinofsky 其中一位直接下级做的汇报。 “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如果他真的在意的话会不会就直接找我麻烦,”这位主管说。 这种层面的细节令人回想起微软的联合创始人盖茨的领导。上世纪九十年代 Sinofsky 曾给盖茨当过技术助理。Sinofsky 的工作就是密切关注技术杂志、学术研究以及竞 争对手的动态,告知盖茨潜在的机遇与威胁。他是最早警示盖茨互联网重要性的人之 一。他从自己回母校康奈尔大学的招聘之旅中得到了这一启示—当时他看到了学生正 在 Web 上使用电子邮件并查看课程列表。 跟盖茨一样,Sinofsky 对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同事说他回给他们的电子邮件往往

100 期

15


/ 评论

/ 返回目录

有几个屏幕那么长,为了证明一个观点会深入挖掘那些技术的盘根错节。 一位曾在 Sinofsky 手下干过的前主管说:“他是电子邮件里面一头重达 500 磅的金 刚。” 那么这样一位极富争议的主管是如何升到微软的高层位置的?他创造了 Office 按 时发货的纪录。他的组织聚焦赢得了微软领导层的信任,让他结束了在内部被称 为 是“Vistaster( 即 类 似 于 灾 难 的 意 思)” 的 Windows Vista 的 混 沌。2009 年 Windows 7 的首秀不仅如期进行还赢得了可靠的评价;帮助恢复了微软的信誉,尤 其是在企业客户中的信誉,这些客户中很多为了回避 Vista 推迟升级已有多年。 Sinofsky 凭借着推动微软两台最大的引擎的运转而赢得了高层的信任。在上一财年 营业利润 122 亿美元,销售收入 190 亿美元的数字面前,对产品缺乏灵魂或技术创 新的质疑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一旦要升级原有产品,质量控制往往会压倒创新性。 这一成功提升了 Sinofsky 在微软中的权势。他越来越被视为少数几个有能力统领大 规模团队推出如 Windows 般复杂产品的高管之一,不仅在微软内部如此,放眼全球 也找不出几个这样的人。Windows 就是微软的登月计划,需要超过 4000 名员工长 达数年的努力。 一位前微软高管说:“他们需要他。” 据消息来源称,现在 Sinofsky 甚至还跟 Ballmer 斗,对这位 CEO 让 Windows 部门 与其它部门协作的努力越发的无视。有关功能的争执在微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 在产品朝着重点线冲刺之时。但是这一最新分歧之无礼还是显得很突兀。

100 期

16


/ 评论

/ 返回目录

一位微软的现任主管说:“相比于以前,大家普遍感觉过去几年 Windows 部门更加 难以共事。” 随着 Windows 8 的推出,微软内外都高度怀疑 Sinofsky 继续走下去有可能会接 替鲍尔默的 CEO 位置。毕竟 Sinofsky 掌管着微软的两大招牌产品,Windows 和 Offcie。在按时交付方面他创下了纪录,这可是这家公司高度重视的一项技能。 开了这家公司。曾负责 Office 部门和销售部门的 Jeff Raikes 现在是比尔和梅林达 • 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 CEO。曾领导微软娱乐事业部 的 Robbie Bach 现已退休。曾领导 Windows 部门及销售部门的 Kevin Johnson 现 在是 Juniper 的 CEO。而 J Allard,这位推出了 Xbox 业务并利用臭鼬工厂模式做出 遭 Sinofsky 反对的平板电脑概念的年轻领导者,也已经于 2010 年离开了公司。 这些似乎为 Sinofsky 的升迁扫清了障碍。不过一位熟悉高层想法的微软主管说 Sinofsky 的升职并非十拿九稳。高管意识到了 Sinofsky 引发不和的程度。他也许是 推出 Windows 的合适人选,不过他的性格可能并不适合运营一家标志性的大公司。 这家公司正在不断将跨部门的产品连接到一起,比方说让消费者用 Windows 8 平板 电脑从用 Xbox 连接的家庭娱乐系统挑选歌曲。这是一个需要各种跨部门团队合作的 世界,批评者说这正是 Sinofsky 欠缺的东西。 “Steven 是一位罕见的人才,”这位主管说。不过“在考虑未来的领导时,协作的 决定性将会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100 期

17


/ 评论

/ 返回目录

要鱼之后还能要熊掌吗? 看苹果的 Q4,及未来 陈小蒙 发表于 2012/10/26/

链接原文

苹 果 的 Q4 喜 忧 参 半。 假 如 你 读读 Twitter 上面的消息,你可 能以为世界末日都来了。还管什么亚马 逊终于把销售损失控制在 138 亿美元了 呀——人家苹果这个季度的利润都只有 82 亿美元!“啊,苹果到底出了什么毛 病啊?!!!”“换做乔布斯,这事绝 对不会发生的!” 没错,要是乔布斯还在,确实不会发生 这事。实际上,在乔布斯掌舵苹果的那 些年里,苹果从来就没有拿过这么高的

编 者 按: 本 文 来 自 TechCrunch 著 名撰稿人 MG SIEGLER。

利润。乔布斯最高的季度利润也就是 70 亿美元多一点点——那还是在去年 Tim Cook 担任临时 CEO 的时候。 不过,假如你读过 TechCrunch 在苹果上一季度“失手”之后写的文章,那么你早该 就有心理准备了。那时候,我们是这么写的: “苹果这个季度失手了,不过假如它下一个季度再次失手,那才是真正的打击。苹果 对下一季度数据的预测也没有很大,因为,他们正在为今年秋天的一次转型做准备。 100 期

18


/ 评论

/ 返回目录

下一季度,苹果的数字可能会打破华尔街的预期,也可能不会。但不管怎么样,华尔 街们都可能相当郁闷。不过,那仅仅是因为苹果调整了产品布局,以再次迎接一个大 丰收的、处在节假日档期的 Q1 而已!” 而这正是我们所看到的。苹果在营收方面打败了华尔街的预期,但是在利润和每股 利润上面却败下阵来。郁闷,真让人郁闷,真让人五味杂陈。而且没错,这在很大 程度上就是因为苹果在今年的 Q1 之后大幅调整了产品布局。想想 Cook 在今天的 earning call 上面是怎么说的吧:在过去数周,苹果发布的数个产品将会占据下个季 度 80% 的产品销售。 iPhone 5,第 4 代 iPad,iPad mini,13 英寸带视网膜显示屏的 MacBook Pro,最 新的 Macs,还有最新的 iPods。 子弹都已经上膛了! 这也是为什么,苹果会大胆预测他们下 个季度的营收可以高达 520 亿美元—— 这将成为苹果史上营收最大的一季,甚 至超过去年的超级 Q1——那会儿苹果 豪掠 460 亿美元,已经把华尔街吓得目 瞪口呆。所以,尽管苹果在这个数字上 面不让人如意,在那个数字上面又不让 人如意,但是他们自己倒是很清楚自己 打的如意算盘。他们显然是把下一季度 的营收目标定在了 520 亿美元以上。

100 期

19


/ 评论

/ 返回目录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不满意,为什么苹果的下一个超级一季度只会比去年多赚 那么 60 亿美元。另外,也有些其他人不明白,苹果为什么会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季度 失手掉一部分的数字。不过,假如你真的停下来,看看字里行间的信息,你会发现其 实一点也不难理解。 在苹果的所有武器装备中,最最重要的当然要数它的 iPhone。苹果的数据是生是死, 基本就看 iPhone 的销量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失望,因为苹果在上月发布 iPhone 5 之后,苹果的各大数据只是上升了一点,但其实在上季度结束之前,iPhone 5 才 仅仅销售了 9 天。不过,那 9 天的销售可能足以拉动苹果在上个季度的营收,而这 又使得苹果在营收方面可以打败华尔街的预期。接下来,新版 iPhone 5 应该能助苹 果在下一个季度突破 500 亿美元的大关。 不过,上季度 iPad 的情况可没有像 iPhone 那么好。实际上,苹果上个季度卖出去 的 iPad 要少很多。不过 Cook 称苹果早就预料到 iPad 的销量会下跌了,为什么呢? 这当中的一切,都跟 iPad 的“新”有关。 第一个原因有关 iPad 面向 K-12(幼儿园到高中的基础教育)学生的销售。这类销售 旺季通常都发生在 6 月份季度(上季度),而不会发生在 9 月份季度(Q4)。但很显 然,K-12 的销量对 iPad 的销量已经影响不小。而第二个原因是,6 月份季度实际上 是 the New iPad(第 3 代 iPad)刚刚销售的第一个季度,而这肯定会带动 6 月份季 度销量,然后,这个销量在本季度又开始回落。另外,这也跟苹果要推新版 iPad, 也就是现在的 iPad mini 有关。 关于这个因素,Cook 的解释并没有他像上个季度 iPhone 销量不佳时(因为新的 iPhone 5 就要出来了)的那么多,不过他总归还是提过,他认为这个因素会有一定 的影响。另外,现在苹果不仅仅发布了 iPad mini,而且还发布了第 4 代的 iPad,这

100 期

20


/ 评论

/ 返回目录

个问题显然不会在下一个季度出现。 Mac 的销量也很好,不过它毕竟不会对苹果的根基产生影响——现在的情况是, iPhone 第一,iPad 第二,Mac 第三。 与此同时,iPod 业务倒是跌到了 10 亿美元以下——而现在不管是软件还是 iTunes 的营收在苹果营收中所占的比例,都比之前的要更大。换句话说,正如乔布斯以前对 它的比喻一样,苹果现在已经失去它的其中“一条腿”。 所以没错,苹果这个季度的数字之所以不好看,就是因为苹果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 大的一次产品更新——包括他们之前所说的秋天的转型,iPad 销量的季节性,以及 iPhone 5 之前发挥的有限的影响力。 不过,更有趣的还是往前看。还是有人对苹果刚刚放出的 520 亿美元的 Q1 营收预 期非常失落——这个数字从一方面来说已经相当疯狂,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苹果 11.75 美元的每股利润,还是要远远低于某些人的预期,为什么会这样呢?

100 期

21


/ 评论

/ 返回目录

因为三件事情,两件大的,一件小的。 先说小事。去年,苹果的 Q1 有 14 周那么长。通常,一个财务季度只有 13 周那么长, 所以这算是一个反常,苹果在当时也已经说明了。而今年的 Q1 就只会有 13 周那么长。 苹果的 CFO Peter Oppenheimer 在 earning call 上提这事提了有五六次,显然是 想跟大家说明,这多出来的一周对整个财务数据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分析师们在设 定预期的时候也应该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那么大事又是指什么呢? 其中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苹果的利润。在过去的这个季度,苹果还是将毛利润率维持 在了 40%,这个数字超过了预期。但是,他们对下个季度的毛利润率预估却只有 36%,这个下落非常明显。 为什么毛利润率会下降这么多呢?因为两个字:

iPad。 Mini。 在 earning call 上,Oppenheimer 指 出 iPad mini 的毛利润要远远低于公司的平均 毛利润。换句话说,假如苹果过去几个季 度的平均利润率在 40%,那么 iPad mini 的利润率显然只有 30% 多(甚至更低,但 我觉得再低也低不到哪儿去了)。 在过去的几天里,很多人就在问,为什么

100 期

22


/ 评论

/ 返回目录

iPad mini 的价格是 329 美元,而不是 299 美元或者是 249 美元,这样不就更接近 苹果的竞争对手的小平板的价格了吗?上面所说的就是原因——把价格定在 329 美 元,已经让苹果觉得不舒服,已经让它的利润空间被挤掉了一部分。 而且,虽然 iPad mini 的定价低至 329 美元,但苹果显然预计在今年的假期档销售 很多台的 iPad mini,这就更把苹果的整体利润率给拉下去了。 另外一件让苹果放低预期的大事则关乎苹果的 iPhone 5 供应链。Cook 已经几次提 到 iPhone 5 的需求强劲,而苹果目前还没有办法满足这个需求。尽管他称目前情 况已经在改善了,但是他没法保证苹果在 Q1 末就能满足这个需求。这就意味着, iPhone 5 原本可以卖得更好而不能,而这也意味着更少的营收。 所以 iPad mini 会成为 Q1 真正的变数之牌。假如 iPad mini 真的卖得很好,那么苹 果的营收又可以一飞冲天。不过,考虑到利润空间的问题,苹果的利润可不会涨得一 样快,这一点很重要,一定要记住。 另外,还有一点也非常有趣,上季度 iPad 的平均售价也跌了不少。Oppenheimer 解释说这是因为售价 399 美元的 iPad 2 还一直卖得很好。我自己先前就一直在想, 为什么现在出了 iPad mini 和 iPad 4 之后苹果还一直在卖 iPad 2(但却把第三代, 即 the New iPad 给撤下了)。很显然,这就是为什么:iPad 2 卖得实在太好了。而 这也暗示了售价 329 美元的 iPad mini 也会卖得很好。 所以大伙儿想要 iPad 没错,但很多人似乎都想要一个更便宜的 iPad。iPad 可不像 iPhone 那样只要支付 199 美元,让运营商直接给苹果付了全价。 另外,苹果显然也认识到 iPad mini 会扼杀其他的同族 iPad 系列,但是,Cook 说

100 期

23


/ 评论

/ 返回目录

这一点他们可以接受,只要还是苹果在掌控平板的大局就行。 尽管如此,iPad mini 对整个利润的影响还是让华尔街非常惶恐——iPad 原本就比 iPhone 的利润要低,现在,iPad mini 的利润还要低。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这么一个“自产 360 亿美元、拉动一个 500 亿美元的下季度” 的季度非常失望。苹果自己把标准定得太高了,而在它找到一个可以产生高利润的全 新产品之前,苹果将继续保持下落的姿势。另外一种存在的、但比较小的可能性是, 他们会继续降低生产成本来拉高利润,但是,他们的动作会足够快吗? 面对刚刚揭开面纱的微软的 Surface 平板,Cook 曾这样放话:“我想你是可以造一 辆既可以在天上飞又可以在水中游的汽车。但是,我并不认为它可以把这两件事都做 好。” 要鱼之后还能要熊掌吗? Cook 的这句话,似乎还不单单可以用在微软身上…

100 期

24


/ 评论

/ 返回目录

集中统一还是困惑混淆:苹果与微 软进入后 PC 时代所采取的策略比较 JohnTian 发表于 2012/10/29/ 链接原文

编者按:本文来自 TechCrunch 作者 Darrell Etherington,他认为,在实现 桌面与移动端的统一体验方面,微软采取的策略更加激进一些,而苹果则 采取渐渐式变革。 随着微软正式发布最新的操作系统 Windows 8,其向后 PC 时代的转型也向前推进 了一大步。携手 Windows 8,微软也踏上了苹果的道路:分别利用 OS X 和 iOS 在 桌面与移动端进行统一。但是两家巨头的演变路径却非常不同,而两者采取的策略都 有自身的优点与缺陷。

Windows 8:此平板是一个 PC 在 Techcrunch 的 Matt Burns 看来,不管从哪方面来看,Surface 从本质上来说仍

100 期

25


/ 评论

/ 返回目录

然还是一个 PC。在我对 Windows 8 的体验中,这是对这款系统最恰当的描述,即 使是对更专注于平板的 RT 系统也一样。尽管 Windows 8 UI(之前称为“Metro”) 显然是为触摸输入而进行优化设计的,并且它在触屏设备上运行良好,但是在底层, Windows 仍然在那里,当你要运行 Office 或者其它应用时,你会被转换到标准的桌 面界面。 微软已经就如何转型讨论了很多,强调此次转型具有革命性意义,而不是一次简单的 迭代更新。从很多方面来看,确实如此。Windows 8 的体验不太一样,并且会让新 的 Windows 用户措手不及。它的设计理念具有冒险性,非常大胆,一旦其运行正常 (与设计良好的 Windows 8 应用一起),那么它会运行的非常好。但是与此同时, 它与过去连接的太过紧密,就像一个混合体:在学习新的东西方面它让人产生失望与 挫败感,而在处理旧有的熟悉问题方面也让人感到恼怒。

苹果的 Mac 和 iPad:不同的设备,但受益于共享功能 苹果最初在移动领域努力所采取的方法与微软现在在 Windows 8 上的处理过程非常 相像。最初,苹果将 iPhone 定位于一个只是“运行 OS X”的设备,因为 iOS 的根 程序(programming roots)与 OS X 进行了分享,两者都是 Unix 操作系统的形式。 但是由于越来越导致混乱而不是有益,这种统一性停了下来,很快 iPhone 的操作系 统(起初叫 iPhone OS)与 OS X 就具有了明显的不同,比如说彼此的 App 不能在 对方平台上运行,这是两者最为显著的不同。 最终,苹果澄清了两者的区别,而 iPhone OS 就变为现在的 iOS,而 OS X 仍然 保持了其专有的桌面体验。至此,在撤销最初打造统一体验的想法后,苹果开始 在功能上一步一步将两者紧密整合起来,这也就是后来增加的 iCloud 同步、提醒 (notifications)、软件分发的 App 应用商店、Twitter 以及 Facebook 的整合、主

100 期

26


/ 评论

/ 返回目录

屏浏览软件以及其它功能。

跳跃式创新 vs. 学习型渐变(Leaping Vs. Learning) 在 移 动 与 桌 面 端 的 整 合 方 式 上, 微 软 看 起 来 似 乎 更 具 创 新。 尽 管 仍 然 保 留 了 Windows 的根,实质上采用 Windows Phone 的交互界面作为新的 Windows 电脑 交互的默认方法是一个非常巨大且快速的转变。相比之下,苹果采取的逐步将移动端 的核心功能引入到 OS X 的方法看起来显得更谨慎一些。 将 iOS 的很多方面引入苹果的桌面端给 OS X 带来的改变遭到了一些批评,Lion 与 Mountain Lion 确实让一些用户感到不舒服,特别是在滑动方面的运作机制(由于 滚动的反方向,它更像是在触摸的 iOS 设备上运行)和在 App Store 上的抱怨,与 此同时,苹果要求开发者必须通过它的渠道进行应用分发也感到不满。但是这个阶段 采取的方法使得这些抱怨或多或少成为了苹果体制外的情况,最终,人们似乎已经接 受并且拥抱了 OS X 10.7 和 OS X 10.8。 那么微软的更冒险的做法会否有效呢?微软在最大化降低升级 Windows 8 的成本方 法做的不错,并且我们甚至看到一些盗版 Windows 7 用户升级都没有遇到问题的报 道。但是 Windows 8 大幅的修改肯定会比 Mountain Lion 或者 Lion 触怒到更多人, 预装测评已经在一些博客和媒体中产生了很多负面反馈。但是如果人们能完成这个过 渡,以 Windows 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这个事实(即使像 Windows Vista 那么糟糕 的产品),它能很容易生存下来,用户只需等待另一个升级周期。

谁的方法更好些? 要在移动与桌面端达成一个平衡点并且为用户提供在两者间切换时达到无缝体验,这 两点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微软与苹果所采取的方法谁更好呢? 100 期

27


/ 评论

/ 返回目录

微软的做法显然是更勇敢的策略,但它必须明白,出现大幅度的变革会让用户感到不 舒服。这同样包括桌面端的用户,尽管也有一些人认为还不够,不过这个变革仍然是 微软比较激进的一次做法,它必须为用户的未来做一些准备。 而在苹果,它仍将慢慢的改变桌面端的体验,以一种减少用户切换成本的方式来进行, 但是它肯定会继续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桌面端与移动端的不同体验。而用户会从这个 过程中受益,甚至会有更多新用户加入苹果的阵营,因为相对于微软采取的更加大胆 的突然转型,苹果这种渐变式变革不会让用户感到变革过程带来的体验伤害。 从根本上来说,我是尊重微软目前所采取的方向的,但是苹果在从一种形态转换到另 一种新模式过程中的做法会更好些,它能在既保持用户忠诚度的情况下实现转变增长。 但 Windows 8 可能会帮助苹果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苹果 OS X 的工程师能从微软携 大量用户进行更加激进的实验的过程中学到很多。像往常一样,苹果将留心观察微软 试图打造未来混合式计算体验的尝试以及实现这个过程它需要什么,毕竟,伟大的艺 术家都擅长偷窃!

100 期

28


/ 评论

/ 返回目录

Windows 8 有戏么? 听听开发者是怎么说的 JasonZheng 发表于 2012/10/31/

链接原文

Windows 8 于 10 月 26 日在美国纽约 正式发布,它漫长的问世之路终于走完 了。 在 此 前 的 文 章 中, 我 们 专 门 介 绍 过 Windows 8 的数个特性,并探讨了 Windows Store 是否已准备好的问题, 那些真正为 Windows 8 开发应用的开 发者对 Windows 8 又是怎么看的呢?

Andy Weekes, iCandi Apps 的创始人 在成立 iCandi Apps 之前,Andy Weekes 是英国伯明翰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而 开发应用是他的一大爱好。他是 2007 年第一批彻夜排队买 iPhone 当中的一员,在 2008 年受乔布斯发布 iPhone 3G 和 App Store 的演讲的启发,义无反顾就投身开 发应用了。The Night Sky 是其开发的诸多应用之一,有 iOS, Android, Mac,以及 现在的 Windows 8 版本。 Weekes 在 Mac App Store 上推出过三款应用,所以进军 iOS 是很自然的选择。 但为何要选择 Windows 8 呢?他表示:“Windows 8 是有益的补充。如果 The Night Sky 的用户可以跨平台地用上这款应用,对公司有着重要意义,用户的选择多 了,公司能服务的市场也更大了。”

100 期

29


/ 评论

/ 返回目录

为了推动 Windows 8,微软也在不遗余力地从 iOS 和 Android 平台“挖人”,毕竟, 一家没有应用的应用商店是无论如何也玩不转的。Andy 的加入也与此有关。“微软 联系了我,并向我介绍了我最关心的渠道机会(指 Windows Store),马上我就同 意加入了。” 近年来以 iPhone 和 iPad 为代表的移动设备的崛起大大削弱了 PC 的竞争优势,全 球 PC 市场出现疲软。但可以肯定的是,Windows 仍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成为拥有量巨大的 PC 的默认操作系统。“巨大的市场潜力是一大吸引力,但这也意 味着你得同时为桌面和平板开发应用。这是很有趣的挑战。”The Night Sky 针对 Windows 8 做了一次 Metro 风格的变身,即将发生的重要天体事件会通过动态磁贴 告知用户。 Windows 8 在引入 Metro 界面(现又被改名为 Windows 8 Style UI)的同时, 还为取悦老用户而保留了传统的桌面环境,但这个双环境的安排其实是一大风险。 Evernote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下图,搜索 Evernote 以后,出现了两款应用, 一款桌面版,一款 Metro 版,哪个是哪个?我登录当中的任何一个,另一个对这个 登录动作也毫无反应。

100 期

30


/ 评论

/ 返回目录

Weekes 并不把这看成是问题:“这其实算不上有多严重。但在我看来,这是微软的 折衷做法,因为如果全面转向 Windows 8 Style UI 的话,风险实在太高,尤其是考 虑到微软还有那么大的企业市场。” “我对此表示理解,因为还有很多的企业用户需要标准的传统桌面环境。换个更积 极的角度来看,用户其实有了更多的选择:熟悉的 Windows 7 的环境,以及全新的 Windows 8 体验,二合一到了同一台设备上。” Weekes 还表示,在 Windows 8 发布前,为其开发应用的最大困难在于没有专门的 Windows 8 设备来测试应用(The Night Sky 需要陀螺仪 / 磁力计的配合才能有最 佳的体验)。而在 Surface 发布后,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讲到钱。Windows 8 是一个有利 可 图 的 平 台 吗?“ 说 实 话 还 真 不 好 判 断。 这 才 刚 刚 发 布,Windows Store 目前多数都是免费应用,但我觉得迟些 日 子 情 况 会 有 变 化。 我 真 心 希 望 能 在 Windows 8 上取得和在 iOS 上同样的 成功,但最后行不行,只有时间才能给 答案了。”

James Dravitz, Myriad Devices 的首席战略官 企业用户是 Windows 8 的重要市场。移动咨询和开发公司 Myriad Devices 首席战 略官 James Dravitz 分享了他的看法。 Myriad 公司的业务包括移动应用开发、企业集成、移动战略 / 咨询等,它的许多客 100 期

31


/ 评论

/ 返回目录

户都是些希望精简内部流程的企业用户,Myriad 也受企业邀请一同讨论 Windows 8 应用的开发。尽管微软在不遗余力地吸引 Android/iOS 开发者为 Windows 8 开 发应用,但 Dravitz 认为真正的困难并非技术人才的缺乏。 “我们有能力在这个新平台上开发应用,但问题是,我们服务的是企业客户,在什么 平台上开发都是由他们决定或者推荐的。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客户想要实现的是移动 化,而他们也已有了所需的设备。手机和 PC 的整合 ( 指 Windows 8) 的确很不错, 但我们早已在 Android/iOS 设备上实现了与他们内部软件的整合。” “尽管在微软应用商店里取得先发优势是挺吸引人的,但就目前来说,Windows 8 的品牌知名度还不足以说服我们和客户转向这个平台。我们可能会在未来加入 Windows 8,但现在手头上的项目都有些忙不过来了,所以我们现在暂不考虑 Windows 8。” 的确,说服开发者开发原有应用的 Windows 8 版是一回事,而说服服务于企业客户 的开发者去开发 Windows 8 应用又是另一回事了,后者显然比前者更难。一边是面 向企业的开发者,另一边是面向普通用户的开发者,微软对这两类开发者的吸引力又 有多大差别呢? Dravitz 表示:“起初 Windows 8 更难打动企业用户,其它应用如游戏会更容易些。 当微软主动吸引开发者加入时,所提供的推广机会会更多,毕竟总的应用数还不大。 在竞争还不激烈的时候进入,获得先发优势,这是很不错的机会。” Dravitz 强调,他们会在恰当的时候加入 Windows 8。“现在的问题是,要说服我 们的客户‘开发 Windows 8 应用对企业内部流程或客户影响都是有益的’,在克服 这点以前,我们不会贸然加入 Windows 8。”

100 期

32


/ 评论

/ 返回目录

成功孕育成功 (Success breeds success) Windows 8 还是一个新生儿。尽管有人唱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Windows 8 将吸 引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加入,这点是不容置疑的。所谓成功孕育成功 (Success breeds success),Google 在 Windows 8 上开始部署 Chrome 和 Search,纽约时报也推 出了 Windows 8 版,Hulu 也已加入。Windows 8 发布后,其应用总数也逼近 1 万大关,越多像 Google, 纽约时报 , Hulu 这样的大公司加入,就会刺激更多的人加 入——不是想要,而是需要。所以,在可见的将来,为 Windows 8 开发应用的开发 者会越来越多。

上市 4 天 Windows 8 卖出 400 万套,年度销售任务已完成 1% JasonZheng 发表于 /2012/10/31/

链接原文

100 期

33


/ 评论

/ 返回目录

消费电子产业未来的市场份额预测? CC Liu 发表于 /2012/11/01/

链接原文

如今,貌似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都在主要围绕着三个 P 做整合:PC、Pad、Phone,这 个整合之争貌似又是围绕着产业的核心 OS 层的三家(苹果、微软和 Google)展开。 而且最近三家都动作连连,看起来好不热闹,先是苹果发布 iPad Mini,紧接着微软 发布了 Win8,再后来 Google 又接连发布了多款 Nexus 设备,然后又是微软发布 Win Phone 8... 这么热闹有趣的行业,实在是让人对未来的格局到底如何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但是预 测围绕这三家的产业未来格局,貌似也肯定是一个非常有苦难的事情。不过对于 36 氪来说,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斗胆发出一些自己的判断,希望大家一起参与讨论。 (PS: 以下预测的是基于各个 OS 的设备的份额)

要分析这个未来的市场份额,首先得说一说 PC、Pad、Phone 的区别,以及目前的 100 期

34


/ 评论

/ 返回目录

情况和几家的策略。

微软:从 PC->Pad->Phone;苹果:从 Phone->Pad->PC;Google: 几乎只有 Phone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个“泛消费电子产业”的两个很大的玩家苹果和微软在这里在走 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这一点从所安装的操作系统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得出来:iPad 更像 iPhone 而不是 Mac,Surface 更像 PC,而不是 Win Phone。要更加详细的解 释一下这个现象的话,大概就是说,苹果的最强项是 iPhone,此后推出的 iPad 使用 了和 iPhone 类似的 iOS,紧接着目前相对弱势的 Mac OS 又在向 iOS 靠拢做两者 的整合;而微软的最强项在 Windows ,因此他现在的做法是强制将 Pad 整合到和 PC 类似的操作环境,Phone 则尽量靠拢。 微软的 Pad 和 PC 安装的是一套系统 Win 8,苹果的 Pad 和 Phone 安装的是一套系 统 iOS。

Pad 更应该和 Phone 还是 PC 类似?我觉得应该更接近 PC 从目前人们最熟悉的 iPad 来看,似乎 Pad 和手机运行一个系统是理所当然的。我尝 试思考了一下可能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两者都属于便携设备?但是这真是“理所当然” 的吗? 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 NO。Pad 更应该接近 PC,因为 Pad 的屏幕尺寸与 PC 更类似, 基于之上展现的应用形式这两者更类似。既然 Pad 的屏幕尺寸与 PC 更接近,那么如 果历史可以重演,我觉得 Pad 应该从 PC 演进过来。 现在的事实是因为过去两年 iPad 的表现造成的。在 iPad 出来之前,接触过平板

100 期

35


/ 评论

/ 返回目录

设备的人们应该是和我现在这个认知是一样的,因为在此之前有不少厂商推出过 Windows 平板(现在还能在网上找到很多 Win7 平板的产品,大部分都是 09 年之 前的)。包括在 iPad 上市之前,很多人有这样的质疑:“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大号 的 iPhone ?又不能打电话!”(哈哈,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记得) 但是我们或许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更接近 iPhone 、运行着 iOS 的 iPad 目前如此 成功?我认为这有 4 点:1 是因为此前 Pad 市场的空白导致的,2 是 iPad 的体验做 的也非常的好,3 是依靠已经相对普及的 iPhone 教育了市场,4 是迅速跟上了需求 的大批优质应用和游戏。这些都不能说明 Pad 天生就应该和 Phone 类似,只能说早 期 Pad 践行者 Google 和苹果都是从强势的 Phone 来推动 Pad。

统一 3 个 P ?微软从 PC 走向 Phone,或许比苹果从 Phone 走向 PC 更 轻松 如果微软和苹果的目的都是统一这几个 P,统一这个“泛消费电子产业”,那我觉得 微软会更好走一些(尤其是如果微软和苹果现在都在起跑线上的话)。 Pad 和 PC 的区别应该是更便携,更适合娱乐;Pad 和 Phone 的区别应该是 Pad 屏 幕更大,更适合办公;但是三者都应该有娱乐与办公的双重任务。如果有得选择,我 相信大部分的人们办公和娱乐的首选设备应该是 PC,Phone 只是因为其便携性可 以实现一些无处不在但是会打折扣的娱乐和办公。目前 iPad 在办公上做的其实不好, 这是因为人们主要办公依赖的是 Windows 、Office,iPad 上至今都没有人们使用最 多的办公软件 Office 的官方版本。而 Android Pad 则更不必说,目前连娱乐做的都 不够好,有些是因为 App、游戏不够多不够优质,有些是因为硬件厂商生产的硬件不 太给力。 如我们之前报道,微软会给所有的 Surface 平板免费提供 Office 办公软件,这就解 100 期

36


/ 评论

/ 返回目录

决了基本的办公需求。那么还需要满足的是娱乐的需求,如果微软的开发者们也可以 像当年给 iPad 开发应用一样积极(我想微软的市场份额应该会让很多的开发者有此 动力),那么很快,微软的 Win8 Pad 上的娱乐游戏应该也会层出不穷;而且在这之 前已经有不少的游戏有了 Windows 版本,比如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尽管 貌似都不是官方出的,但是从安装量来看,需求确实是非常之大)?这样来看 Win 8 平板满足娱乐需求也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所以或许微软从 Pc 到 Pad 再到 Phone 的延伸会更简单。

Google 不一定能统一 3 个 P,但是或许 Phone 依然可以站得住脚 Google 的最强项在其云端服务 Cloud Service,当然经过这几年的积累,Google 也 有 其 另 外 一 个 很 大 的 业 务:Android。 不 过 从 统 一 3 个 P 的 角 度 来 讲, 目 前 Google 几乎没有成就,他们只停留在了 Phone 上,一直在努力向 Pad 走,但是不 成功。 但是 Android 手机或许在未来依然是大头。因为人们在手机上的主要需求是通讯(或 者说打电话),其次是能满足一定的办公需求:发发邮件、看看文档之类的。这对 操作系统是否与人们最主要使用的办公系统 Windows 是否兼容就不是要求那么高了。 而且 Android 的生态已经成熟,目前可以说已经站稳脚跟,所以应该问题不大了。 同样的原因(因为人们在手机上的主要需求是通讯…..Windows 是否兼容就不是要求 那么高了),微软从 PC 和 Pad 辐射手机难度会大,Win Phone 不太看好。

未来的市场份额? 结合以上分析,得出几点核心结论:

100 期

37


/ 评论

/ 返回目录

在 Phone 领域,Google Android Phone 应该比其他两家份额大 在 PC 领域,微软的 Windows 由于其极其成熟的生态圈和用户习惯,依然会主导 PC 市场 在 Pad 领域,Pad 的习惯应该更接近 PC,微软把这块做成熟难度不大,因此未来我 更看好 Win 8 Pad 以上 3 点作图如下:

元方,你怎么看?

100 期

38


/ 精选

/ 返回目录

“创业亚文化”会扼杀颠覆性创新吗? leon 发表于 2012/10/30/

链接原文

首先,请你在脑袋里想象一种不是大象 的动物。 那么,你想到的第一个动物可能就是大 象吧。而如果我只是说“想一种动物”, 没多少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大象。同理, 你越是想“不走寻常路”,走出来的却 往往正是再寻常不过的路。 初始想法会极大的限制创造力。这一观点是由 Steven M. Smith,一位认知心理学家 (碰巧也是我父亲),提出来的。他在一本书中总结道: 在创意思考中,第一个冒出来的想法会对后续想法产生显著的限制效应。即使这个初 始想法本来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子,或者是用来推动创意思维的继续,其对后续想法的 限制性都是无法避免的。这类限制将会阻挠问题的解决并扼杀创新,要想克服此类限 制,需要我们重新在新环境下审视最初的失败观点。 Steven 还在另外一篇论文中研究了这样一种现象:团队头脑风暴是如何演变成“集 体僵化”(Collaborative fixation)的,即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将注意力固化在最 初提出的那一个想法上。

100 期

39


/ 精选

/ 返回目录

那么我为嘛要提这回事呢? 过去这几年,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创业亚文化”。一群年轻人,在大城市里(尤其 是旧金山和纽约)创业,一般都选择在科技和媒体行业。他们会关注如 TC 一类的新 媒体,看如《精实创业》一类的书籍,泡 Quora,谈 YC 和 TED。我自己也在这种 亚文化中浸淫了一段时间,因为有不少朋友都是工程师,其中还有 Peter Chang,一 名媒体类创业公司孵化器的创始人。 写到这儿,也许你会希望我接下来开始说创业者亚文化的种种不好了。不好意思,其 实我是很热爱这种文化的。这种思潮背后的精神能量是很让人兴奋的。创业圈中的人 们大体是也非常不错的,他们在做的东西有很多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如今这个年代, 当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都把时间花在诸如不必要的医学测试,蛊惑别人去购买 估价过高的金融资产,或者为了猪肉去游说政府的时候,那些在 TC Disrupt 上蹦跶 的选手才是如今的英雄。 不过,我对创业亚文化还是有一丝疑虑的。创业者如此频繁而又近距离的接触,会不 会在这种亚文化中催生创新和广泛协作呢?有可能,但是也有可能在无意之中扼杀创 新,就像上文提到的一样。在孵化器里工作,参加创业者聚会,看创业媒体,一直跟 创业者交流,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集体僵化”。最终所有人想的都是一回事,即使他 们想要做出点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后果就是,我们会看到很多长得差不多的产品:比如为小狗做的社交网络啦或者是又 一款移动社交照片分享应用啦。但是却没有一家能真正颠覆某个行业基础构架的概念 性突破,没有一家真正有大愿景的公司出现。 那么怎么办呢?怎样做才能防止这种亚文化反过来阻碍创新呢? Smith 的研究给出 100 期

40


/ 精选

/ 返回目录

了一条路:换一个环境。创业者需要停下手中的活,去别的地方转转,可以是其他国 家,也可以是乡下或者某个远离创意核心的小镇。或者不用刻意去某个其他地方,只 需把自己从创业亚文化中暂时释放出来一会儿,不去跑会,不去跟其他创业者交流, 不去看 TC。过一过自己的小生活,看看科幻小说,去工厂农田或者其他跟科技无关 的地方转转。我非常确信做完这些事回来后,这些创业者会发现脑袋里突然冒出许多 自己从来不会有的点子。 有一位日本艺术家跟我说过:“呆在城市没法想出新的东西。”我回道:“是的,但 是呆在乡村也很难同人合作。”我们都同意彼此是需要是不是互换下处境的。同样的, 我认为创业者也需要时不时换个环境,想要颠覆别人,得从颠覆自己做起。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下一个真正改变世界的孩子,别整天看 36Kr 了,抽空看看 72Jin 吧 :)

100 期

41


/ 精选

/ 返回目录

注意力…危机! 陈小蒙 发表于 2012/10/29/

链接原文

前阵子,知名网友 @ 和菜头在博客中 发表了这么一篇文章,《碎片化生存》。 在文中,和菜头不无煽情地写道: 我得实话告诉你: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 不是读不懂的那种不能,也不是因为厌 倦而产生的那种抗拒。它无关理解力和 情绪,而是好像一种生理上的疾病,自 己对自己的一部分无能为力。我甚至连 一个小节都无法读完,无法控制眼球转 开去,似乎它在扭来扭去要找到一个停 顿,否则就不肯继续工作…另外,更加让我恐惧的是,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 留在一页纸上,它总是不断迁转,像一条水银做的蛇,在书页和无数想法之间钻进钻出, 试图在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而在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努力是徒劳 的,却白白浪费了心神,让人很快就觉得力倦神疲。 和菜头的这段话读完让人不胜唏嘘。不过读完全篇文章后,你可能会觉得和菜头似乎 在影射,作为一名码字的媒体人,一名日阅千条消息的微博客,他的这种症状或多或 少地跟他的职业背景有关。另外,他更多地是将矛头指向了微博这种消息形式。

100 期

42


/ 精选

/ 返回目录

无独有偶,Google Venture 著名投资人 Joe Kraus 在今年的五月份也发表了一篇 洋洋洒洒的博文,这篇文章对这种现象的定义、或者说揭示则更为彻底,而且将矛 头直指智能手机这类移动设备。Kraus 直接说:“We’re creating a culture of distraction”,我们正在作茧自缚,我们本身正在塑造一种分散注意力的文化,这 种注意力危机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和网络设施的便捷化,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全民 现象——在智能手机之前,我们一天上网的次数是 5 次,但在智能手机之后,这个 数字却猛窜到了 27 次。现在,有 35% 的人群甚至在离开床之前,便会先打开手机。 我们巴不得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给填满,不管是在排队、等公车、还是等待上菜的 时间——完全没有外部刺激、大脑放空的时间段已经让我们感到恐慌、缺乏安全感。 可以说,我们口袋中的那个功能强劲的手机已经成了一个具有成瘾性的干扰物。 而这种症状的直接结果是,正如和菜头和其他很多人经历的,我们正变得越来越容易 分心,越来越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面。换句话说,这种注意力危机表现 在以下几个“无能”上面: 深度思考、洞察力和创造力无能。因为人的创造力往往来源于大脑放空状态,比如, 洗澡的时候,“灵机一动”这个词便是一个非常好的解释。而深度思考则有赖于深度 信息的输入或大脑较长时间的集中。现在,我们的大脑时时被填满,我们的大脑常常 因为外部刺激处于转换状态,请问,这会不会对深度思考和创造力产生影响呢? 关系拓展无能,希望借助科技创造出同伴关系、社交关系的幻象,于此同时又不想付 出真正的关系营造所需的努力。当我们在等待上菜的间隙回复微博上的一条评论,但 却不愿开口、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开口跟身边的同事搭上一句话,这种现象是不是很微 妙呢? 不仅如此,注意力缺失还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无奈的问题: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情况。

100 期

43


/ 精选

/ 返回目录

我们越是处在一个分心的状态下,我们就越容易分心、越容易失去自我掌控。 为什么? Kraus 解释说,有些人可能会将这种快速转换注意力的能力定义成“多任务 处理能力”,就像双核的计算机同时处理多个进程一样。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 多脑功能成像研究都显示,我们所谓的“多任务处理”实际言过其实——只是大脑在 两个任务之间快速切换、以最快的速度来来回回切换注意力,仅此而已。而这些研究 表明,当我们不停地切换注意力时,我们的脑袋变得更蠢了(平均 IQ 降低了 10,这 跟你一夜没睡的效果是一样的),而且,当我们在做其中的任何一件事时,我们的效 率也降低了 40%。 而 Kraus 认为这里面很可悲的一点是:你越是锻炼你所谓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你就越 不可能做好它。因为当你在锻炼这种能力时,你实际是在下意识地训练你的大脑从原 先专注的事情中转向另外一件事(实际就是关注干扰项),所以你越是有意识地训练 这种能力,你专注的能力就越薄弱。 于是 Kraus 将上述的问题总结为:我们过度发展了自己快速反应、大脑迅速转换的能 力,而与此同时,大脑的深度思考、思维整合、创造力、以及独处能力却因为常常得 不到启动,而被逐渐弱化。不仅如此,Kraus 还将这种不合理性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 这就像一个人拥有非常发达和健壮的上身和手臂,但是下身却跟竹竿一样瘦弱,这当 中的病态和不协调不言而喻。 另外,Kraus 在这篇文章中也没有停留在对现象的揭示,他同样谈到了这种现象背后 的两点原因。 第一点是人类自古以来发展起来的对“刺激”的应激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早在远古 时代,人类祖先就需要快速判断周围的风吹草动是否来自一只危险的野兽,比如狮子,

100 期

44


/ 精选

/ 返回目录

而那些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够敏锐的个体往往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所以,“分心”不 一定是坏事,也是一种生存手段。第二点则为“随机报酬”,这个概念跟我们之前谈 欲望发动机时谈到的“可变报酬”是一样的。什么意思呢?当一件事情触发的报酬是 随机的而非固定时,我们去重复这件事的概率就越大。 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时不时地拿出手机查看邮件呢?因为在这些邮件中,大 部分邮件都属于没有什么价值的垃圾邮件,有少部分是比较重要的,还有很少的一部 分可能属于重要邮件。查看这类邮件实际代表着不同的报酬,但我们在查看邮件之前, 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会看到怎样的邮件。正是这个动作本身具备的不确定性让我们 时时有欲望去查看邮件。另外,我们之所以要时时登陆社交网站、不停地刷微博也是 一个道理,同样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谁会在我们的一条消息更新中给出评论,这个评 论又是关于什么的。 那么,面对上面的种种困惑,面对我们的注意力危机,又有什么是我们能做的呢? 首先,停止使用手机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手机有它的价值所在,它可以让我们动动 指尖就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这在 30 年前还属于天方夜谭。 那停止使用微博怎么样?这一点我不敢保证。这里我想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的同事 王壮曾在两个月前的 8 月 16 号于微博中放出豪言:“再见,微博”。在随后的一段 时间里,壮壮表现良好。有一天,他还颇为自豪地跟我说:“我靠,不玩微博效率果 然提升了不少。” 但是…仅仅一个月后的 9 月 9 日,壮壮的微博又开始有新动态了… 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两点:第一,在社交时代、移动互联时代,除非你从来不

100 期

45


/ 精选

/ 返回目录

碰微博,不然,假如你在微博上已经有了不少的精力投入,假如你有了一定数量的粉 丝,假如影响力、话语权对你来说还有诱惑力,那么完全放弃它…很难,除非你能找 到更好的公共平台。 第二,假如你查看 8 月 16 号之后壮壮的微博更新频率,你会发现,这个频率降低了很多。 虽然同事最终没能挡住微博的诱惑,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冷处理之后,他显然更加清楚 了自己对待微博的态度。 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和菜头现在会把之前的微博全部删除。因为没有了微博,也就 没有了评论和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上面的这种“随机报酬”的干扰。但另 一方面,和菜头又始终保留了一条微博,并且宣布“停止微博一段时间”。这个“一” 条微博和“一段时间”的意义,本身还是在影射影响力的诱惑。可以说,这是和菜头 在自我意志和影响力之间做的一个折中。不过上面的这段分析完全是我的一个揣测, 我并没有采访过和菜头本人。

100 期

46


/ 精选

/ 返回目录

那 Kraus 提供的解决方案又是什么?在 Kraus 看来,大脑被干扰也并非完全是一件 坏事,问题的解决在于在“分神”和“专注”之间做到一个平衡。这里面首先要做的 是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要偶尔耐得住寂寞,偶尔让大脑放空,而不是习惯性地一闲下 来就去掏手机。Kraus 自己的做法是,他在周日一天会完全远离互联网,不玩手机、 不开 email、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即便要读书,也绝不用 Kindle。 第二点是,因为你的大脑现在常常能获得一些分神的训练,所以你可以有意识地去开 展一些培养注意力的训练。你可以把手机扔在一边,然后散上 15 分钟的步,或者每 日进行一定时间的冥想,再或者,去去教堂,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线下活动。但不管用 哪一种方式,你都应该将其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有意识地去训练大脑的这种能力。 最后,Kraus 还提到了一个叫做 SlowTech 的学术运动。这个学术运动提到了这样的 一种观点: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既然现实生活中有科技让我们分神,那可不可 以发明一种科技,让我们慢下来,让我们更加专注于某一件事、或某一段关系呢?这 个主张很有趣。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会不会,最终能够拯救我们的,还是另外 一款全新概念的手机呢?

100 期

47


/ 精选

/ 返回目录

硅谷程序员的工资还会一直这么高吗? bugeng 发表于 2012/10/28/

链接原文

上周 Glassdoor 公布了他们调查的软件工程师薪水报告。也就是说,这些公司为写 代码花了这么多钱。Google 和 Facebook 的薪水 12.5 万美元起,这其中不包括一 些福利,比如 401K 以及股票期权等。Yahoo! 的程序员薪水也达到了六位数。大家 都知道为什么:去问问那些生活在硅谷,纽约或者其他一些城市的人,他们会告诉你: 好的程序员太难求了。需求大于供给,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这很正常。

100 期

48


/ 精选

/ 返回目录

但为什么现在工程师越来越难找了呢?理论上讲,只要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在哪里都 可以工作。开发工具从未像现在这个 100 美元买一部 Android 手机的时代一样方便, 另外,免费的互联网服务以及各种具有行业标准的开源平台也让开发人员的工作方便 不少。分布在各地的公司和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工程师们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我 们知道,现在软件专家们在赚钱,因为软件正在吞噬世界。而且,技术创造就业机会 的速度可能远抵不上它让人失业的速度。经济杠杆有可能会将让大量的人涌入这一领 域,并重新拉低这一领域的工资。 但现实与经济学的预测却恰好相反,即使经历了上个世界末的互联网泡沫,人们当时 预测那些程序员会穷得不得了,最终会接受跟印度和巴西那种水平的工资。但那没发 生。为什么? 我有一个理论,我花了几天的时间跑到泰国的清迈度假。在那里尽管你可能只能挣到 Google 的一半的工资那么多钱,但还是会让你觉得你简直在享受皇室成员的待遇。 但现在那里吸引了很多外国人侨居,也打破了原来那里的规律。 但我在这里必须澄清的是,我说的只是那些非常优秀的程序员开发者。每个人都宣称 他们只雇佣 A 级员工,这对于少数几家公司也许是可以实现的,比如 Facebook 和 Google 这样的。想象一下,如果这样的开发者越来越多,并将会慢慢从普通程序员 中脱颖而出的话,他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你需要成长在一个相对比较富庶的环境中,拥有足够好的教育,从小就有机会 接触技术,并且拥有除了技术之外的其他选择。然后,你需要对开发有足够的兴趣和 天赋,有证据表明,人才不是那么常有的:“大学中大约 30% 到 60% 的人会在所 修的计算机科学的第一门编程课中挂科。”最后,你专业教育的环境也必须足够好, 比如你从印度的 IIT 学习过,或者参与到一些专业黑客或者兼职学习工作中去。

100 期

49


/ 精选

/ 返回目录

[ 作者注:或许,我是说或许,你也能在家里通过 Codecademy 或者类似的编程网 站上学到编程的知识,我以前曾说过,在那上面学编程就跟在书本上学法语是一样的, 你可能觉得你学的很好,但到了法国一样不会交流。编程就像学英语,你可能很容易 就学会了那些基本的语法知识,但想彻底的掌握它不是那么容易。] 无论如何,每年都会有很多满足这样的条件的年轻人走出来。这个世界总体上要比 12 年前富裕得多,那个时候我也在泰国,但那时候那还是一个非常欠发达的地区。 有一定比例的人拥有着编程天赋,但我仍然对他们的兴趣何时被激发持怀疑态度。现 在一些世界顶尖大学的视频课程已经可以在网上看到了,一些行业标准级的开发工具 也触手可行。 最后,有时候尽管你获得了很好的编程教育,你仍然需要上千小时来做到融会贯通。 当然不是说你非得重复去做一件事上千小时,而是你需要去通过新的工具,新的语言, 新的目标来挑战自己。否则,你写出来的代码就非常难读。如下图:

100 期

50


/ 精选

/ 返回目录

我的理论是,如果你当初纯粹是因为做这个工资高而加入码农大军行列,你恐怕就 很难成为这个领域的大师。相反,你会去在意你在哪里可以领到比较满意的薪水, 有研究表明,这行在美国的平均薪水是 7000 美元左右(当然,在泰国清迈或者 Bangalore 会相对少得多)。总结起来就是,现在的确有不少工程师,但那些只在意 经济利益,而不在乎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的工程师,恐怕只能成为平庸的工程师。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是说,这工作其实还挺有意思的,只不过有时候太折磨人)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会因为纯粹的兴趣而编程呢?因为在世界大多数地方,当 你穷得吃不上饭的时候,钱远比激情更重要。恐怕直到你的环境达到第一世界的发达 国家水平才能让你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我的理论是正确的,优秀工 程师短缺的情况会随着世界越来越富裕而最终慢慢缓解并最终消失,但恐怕十年之内 是做不到了。

100 期

51


/ 精选

/ 返回目录

成功的企业家懂得放弃和专注 bugeng 发表于 2012/10/28/

链接原文

你可能会有一个收集创意的记事本,不 管你在什么地方,你都有可能会想到一 些创意,并把它们记下来,等到闲暇时 候拿出来看看,有哪些点子是好的,值 得你为了它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这也有 可能让你犯这样的错误:过不了多久你 就会发现你有好多个任务在同时进行。 举个例子,你同时运作几个网站呢?我 觉得你能把一个最重要的运营好,让它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获得大量读者这一件事做 好就已经很难了,但有些人还是会同时经营多个,这是为什么呢?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讨论一下为什么你应该选择专注于最主要的事并且适时地干掉一 些项目。

为什么伟大的企业家应该选择专注: 没什么比过度的反复思考更常导致一个项目的失败了,但你还对此感觉良好。 有时候你会想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意,并打算去实现它,不过这个项目的名字你没想 好。这个时候,有的人就会停滞在这里了,他们会花好长时间在纠结这个事情上,导

100 期

52


/ 精选

/ 返回目录

致好几天过去了,几乎没啥进展。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别担心,这很正常。 我们说区别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说他与众不同,不光是因为他做了正确的决定,而且 因为他们行动迅速。 相比在头脑风暴时有好几十个主意而不走出一小步,这些成功的企业家执着的追着一 个主意并努力去实现它,并且在实现的过程中去发现和修正它的错误。

天大的误解: 有好多人同时进行多个项目是因为他们怕他们押注的那个项目失败,而有一个备胎总 比没有的好。他们会对自己说这叫做“分散风险,不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 这里犯了两个错误: 1,如果你能么担心那个项目失败的话,那它恐怕真的会挂掉。 2,企业家们通常会对某一个认定的项目投入巨大的精力。 正如当年 Jeff Bezos 没有在打造 Amazon 的同时又做了另一个电商平台,Richard Branson 也 没 有 在 推 出 Virgin Records 的 同 时 推 出 Virgin Airlines 或 者 Virgin Mobile。Mark Zuckerberg 亦没有在做 Facebook 的时候推出别的什么社交网络。 诚然,的确有一些人同时成就了好几个项目,不过我想如果你希望拥有更大的成就的

100 期

53


/ 精选

/ 返回目录

话,你至少应该在目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个项目中去。 当你的餐盘放太多食物时,你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慢慢把它吃完。

战略撤退: 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很容易干掉一个任务: 首先,把它称之为一个项目;然后,宣布它成功了,最后,继续开始做别的事情。 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能腾出时间并把这些时间投入到别的项目中去,同时还能给自 己留个面子,不用去面对项目失败的难堪。 这也是 CorbettBarr.com 的 Corbett 做的事情,这个网站他运营了很多年,但最终 还是决定做 Fizzle 去了。 我喜欢把这一过程称作:有面子的退出。 在我们的社会中,退出者总是会被冠以失败者的名头。人们认为退出者都是弱者,没 有能力完成一件事。同样,一些谚语,比如“Quitters Never Win(退出者永远不会 成功)”以及“不放弃是成功的一半”,但这些话都是对的吗? 我坚信退出者会成功。有些时候最大的赢家正是那些经常选择退出的人。他们知道什 么时候应该退出,什么时候应该集中时间、物力、财力去做好一件事。

100 期

54


/ 精选

/ 返回目录

未来的搜索会更像 Yahoo! 而非 Google ? bugeng 发表于 /2012/11/01/

链接原文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几乎你上网所用到 的 所 有 的 东 西,Yahoo! 都 能 提 供, 比 如邮箱、新闻、体育、股票、地图等等。 那时候的 Yahoo! 是当之无愧的“互联 网入口”,Yahoo! 几乎通过一已之力就 可以为你提供全部你想的东西。那时候 他们的成功简直是令人疯狂的,直到现 在也没有几家公司能提供那么多的内容。 但 后 来,Google 来 了, 它 的 发 展 壮 大 让 Yahoo! 不 得 不 去 认 识 一 个 事 实,那就是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太快了, Yahoo! 仅凭自己的力量有点忙不过来了。 Google 通过一条与 Yahoo! 完全相反的 路径取得了自己的成功,那就是不自己 生产内容,而是做内容的引导者。 再后来,搜索取代了门户成了网民的上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创业公司 Wavii 的 CEOAdrian Aoun,Wavii 是 一 款 新闻应用。除了 Wavii 之外,Adrian 还 是 Fox Interactive Media 公 司 的 顾问,微软将 Office 搬到网页项目 的参与者。本文发表于 TC。

网入口,并让人们接受了这个事实:没 有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公司可以自己涵盖 整个网络上的大部分内容。 100 期

55


/ 精选

/ 返回目录

入口变革: 时间来到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Facebook 和一些智能机的出现(主要是 iPhone) 慢慢变成了新的互联网入口,他们的辉煌让人联想起当年的 Yahoo!。他们能提供非 常多的东西,从天气到股票到游戏到地图,方方面面应有尽有。不过,他们并没有走 Yahoo! 当年的老路,没有逞匹夫之勇自己来提供所有的内容,而是拉拢了一票同伙 —- 开发者们,为他们的平台添砖加瓦,使他们的平台成了新的互联网入口。 这样的情形导致的结果就是,移动和社交这两大入口成了第三方发布内容的渠道,如 今,AppStore 几乎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新的 Google。 不过,这个地位的转移也是存在着自己的问题的,这让用户又背了一点负担:有时候 用户不知道该安装哪个应用,也不知道该用哪个应用。 哪怕有一个应用能完美地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但首先把它下载下来就是个问题,还 要再安装上,而且有的应用我只需要用到一次,就要学习一次它怎么用。现在市场上 有很多非常棒的应用,但寻找到那个最好的应用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我找到了那个应用,但这个应用对于我这个新用户也是一无所知的,我需要注册, 在某种程度上“个性化”一番。另外,我还得学习一个新应用的使用方法,下次用到 的时候还得记得去使用它。 这让我有点开始怀念当年那个简单的 Yahoo! 的世界。那是一个你一直登录着,不需 要记忆那上百个可以访问的位置,以及所有功能互不重叠的应用。 搜索需要参与进来:

100 期

56


/ 精选

/ 返回目录

这也许正是以后的搜索引擎所面临的机会。当你搜索的时候,你知道你需要什么,或 者大概知道你要什么,搜索引擎会带着你向那个方向去搜寻。你不需要提前安装什么, 也不需要提前选择正确的应用。 我们看到 Google、Bing、和 Yahoo! 已经开始让他们的搜索结果“应用化”了(译注: 百度也是)。当你搜索“The Dark Knight”的时候,你可以在网页上直接播放,当 你搜地址,它会给你直接呈现出地图,搜地点可以出天气预报,搜股票会直接得到图 表等等。他们正试图不通过合作伙伴的帮助直接覆盖这些内容,根据我们在 Yahoo! 上学到的经验来看,这是不能长久的。 解决办法并不是去做所有的事情,也不是完全去笼络众多开发者,而是将这两者结合 起来,构成一个联结请求和满足这一请求的结果的纽带。 如果这个入口发现某类请求非常频繁,他们就应该把这个需求做成一个应用。在 Yahoo! 的案例中,他们把股票查询和新闻查询做成了应用。但他们也许应该做得更 像平台一些,就好像 iPhone 也会自带一些日历和股票应用什么的,但他们不会自己 做游戏应用。 那这个搜索引擎会是什么样的呢?比如,你搜索“Black eyed peas(黑眼豆豆)” 进可以直接打开 Spotify 应用,搜索“法国美食家”的时候,可以出现 Yelp 等第三 方应用的话,会方便得多。而他们的排名可以根据搜索引擎的算法进行排名,这就省 去了用户自己筛选之苦。 这样的搜索引擎将意味着我们不用再去安装上百个应用并去记住在哪种情形下使用哪 种应用了,而且我可以通过这种方便接触更多的应用,只要他们能满足我的需求。最 重要的是,我关注的将只会是我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不再是应用本身。相反,现

100 期

57


/ 精选

/ 返回目录

在我必须理清应用的分类,比如“吃饭”然后才能找到要用到的应用进行下一步操作, 但如果搜索引擎可以帮忙,那我就可以直接说:“我想要法式食物”,省去了一个中 间步骤。 Apple 正在为之努力,他们的 Siri 可以帮你去问 Yelp 哪里有法式厨房,甚至你可以 非常口语化地告诉它“在法式餐厅找个位子”等这样话来帮你查询请求。 Yahoo! 有可能重新掌舵? Google 的核心业务是搜索,他们花了大价钱在上面。如果你是 Google 的搜索部门 负责人,你会将一个已经在挣钱的业务推倒重来吗?这太冒险了。而 Bing 也会因为 Google 不这样做而放弃。 然而,Yahoo! 却有可能这样做。他们有着十余年为用户提供全面内容服务的经验, 对于一个内容公司来说,他们仍有大量的流量,他们有着变成 Web 领域的苹果的潜力。

100 期

58


/ 精选

/ 返回目录

苹果 5mm 超薄 iMac 机身背后的技术 JohnTian 发表于 /2012/11/01/

链接原文

我 们 知 道, 苹 果 对 薄 情 有 独 钟。 iPhone 5 是目前为止最薄的 iPhone, MacBook Air 薄到可以用来切面包,配 备了 Retina 屏幕的 MacBook Pro 苗条 到让 Notebook 都颜色尽失。 iPad Mini 发布会上,苹果发布了新一 代 超 薄 21.5 英 寸 和 27 英 寸 的 iMac。 其超薄性让人不敢想象苹果是如何做到 的,机身边缘突破性地达到了超薄的 5mm,将 iMac 的体积砍掉了近 40%,LCD 显 示屏也比上一代薄了 45%。OLED 显示屏因其比 LCD 显示屏更轻、更薄而著名,但 是苹果似乎在逆潮流而动。IHS 的分析师 Vinita Jakhanwal 这样说道:“iMac 的显 示屏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如果在任何地方看到其薄度接近 OLED 显示屏,那么这就 已经非常酷。” 比如说 LG,去年在 CES 上发布了一款 55 英寸的 OLED 电视,这款电视只有 4mm 厚, 而几年前索尼也发布过一款厚度只有 3mm 的 11 英寸 OLED 电视。由于 iMac 的机 身边缘只有 5mm 厚,因此可以安全的假设,LCD 显示屏已经入侵 OLED 领域了。 对 于 苹 果 是 如 何 做 到 让 iMac 的 显 示 屏 如 此 薄 以 及 这 个 过 程 带 来 的 收 益,NPD DisplaySearch 分析师 Paul Semenza 解释道:“苹果正在将 LCD 面板的光学结合 100 期

59


/ 精选

/ 返回目录

片使用到一张保护玻璃上,这就消除了 LCD 与保护玻璃之间的间隙,进而是的总体 厚度减少,同时这种光学结合片消除了保护玻璃内部与面板外部之间的反光,这使得 照片的品质得以提高。” 苹果官方网站说,新一代 iMac 的显示屏并非只是藏在保护玻璃之后,而是紧贴其后。 LCD 本身已经比以往薄了 5 毫米,而且采用了一种称为 “全贴合” 的先进工艺,消 除了 LCD 与保护玻璃之间原有的 2 毫米间隙。 这听起来与苹果制造 iPhone 5 显示屏的过程类似,但事实上,这种方法要稍微简单 些。iPhone 的显示器要求更高同时还要整合触感,这使得制造起来更具有挑战性。 Jakhanwal 说康宁公司(Corning)和其它玻璃厂商正在为降低保护玻璃的厚度而努 力,最近几年,这个厚度已经从 0.7mm 降到 0.3mm 了。

通过建立超薄机身,苹果充分利用了更薄显示屏的优势。由于 iMac 的外壳极薄,要 将前后接合在一起就比较困难,无法使用传统方法对各个部件进行焊接,最后苹果从 一种称为摩擦搅拌焊接(FSW)的工艺中找到了灵感。这种工艺通常用于飞机机翼、 火箭推进器燃料箱和其他不允许发生故障的部件。 FSW 摩擦搅拌焊接工艺是一种固态过程,这意味着金属不会被熔化。简单说来,它

100 期

60


/ 精选

/ 返回目录

利用通过剧烈摩擦产生的热与压力共同作用,对两片铝金属表面的分子进行混合,以 实现无缝、精密且强度超高的接合。 FSW 摩擦搅拌焊接工艺由英国一个独立研究技术公司 TWI 的 Wayne Thomas 发明, 由于这个工艺已经申请了专利保护,因此苹果在 iMac 上使用这种技术已经获得授权。 不过 TWI 公司的一位代表不愿透露具体授权细节,声称这是公司机密,但是看起来 在消费电子类公司里,目前只有苹果一家公司采用了这种技术。 苹果的产品受到人们欢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用户体验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 素,而这里面就包括了硬件带给用户的体验。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追求极致 的体验,苹果在采用全新技术方面可谓一直走在行业前面。包括 Marc Andreessen 和 Y Combinator 创始人 Paul Graham 等纷纷声称,硬件正在复兴,而像微软以及 Google 这种曾经完全是软件的公司逐渐介入硬件设备,或许预示着硬件很有可能会 成为下一个浪潮。 而这个浪潮又会给硬件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或许这才是值 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100 期

61


/ 精选

/ 返回目录

Web 设计的 8 个趋势 JasonZheng 发表于 2012/10/29/ 链接原文

本文译自网站设计公司 weavora.com,介绍了在他们眼里 8 个 Web 设计趋势:单 页面、用照片做背景、色块设计、超大号的图片、聚焦简洁、响应式设计、视差滚动、 强调字体,每个趋势后面都附了数个案例,相信对网站设计师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单页面 单个长页面的设计一度不受人待见(无论是客户还是设计师),但现在整个互联网随 处可见。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用户现在早已习惯于使用鼠标滚轮了,比起在多个页面 间来回查看,用滚轮上下浏览要省事得多。 包括苹果在内的一些知名大公司也使用了相当长的页面来展示产品,获得了很不错的 效果。 更多例子:

http://www.apple.com/iphone/ features/ http://www.visualboxsite.com/ http://www.versapay.com/ http://www.fitbit.com/ http://cageapp.com/ http://www.squarespace.com/

100 期

62


/ 精选

/ 返回目录

用照片做背景 出于品牌或展示的目的,把照片用作网站的背景,这样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 这也是为何你能在时尚、服装品牌、旅游业等等行业看到这样的设计办法。 更多例子:

http://www.biamar.com http://alexarts.ru/en/index.html http://www.davidia-int.hr/

色块设计 这一设计方法主要是引入了方块的网格设计,这些方块要么是纯色块配上文字,要么 是方形照片配上文字。“简洁”是吸引用户的一大原因。不同的色块放在一起形成强 烈的对比,容易引起用户的视觉兴趣,进而继续探索下去。

更多例子:

http://dynamit.us/ http://lithium.com/ http://landor.com/ http://www.pepsi.com/

100 期

63


/ 精选

/ 返回目录

超大号的图片 这一潮流的兴起多少与 Mac OS X 图标设计的流行有关。当程序员为自己的 Mac 程 序推出网站时,这样配有超大号图片、突出品牌的设计再常见不过。自然地,这一潮 流后来也被 iOS 开发者继承了下来,成为现代设计文化的一部分。 更多例子:

http://www.zennaware.com/ cornerstone/index.php http://panic.com/ http://versionsapp.com/ http://www.piictu.com/ http://www.enstore.com/

聚焦简洁 对简洁的追求贯穿了整个 2012 年,许多的网站开始寻求明快、直观的设计。极简设 计旨在通过整合或是删除多余的页面实现简化,只给用户需要的东西。极简设计通常 会用到大号的加粗字体、以及超大号的图片, 清晰地把重要的东西传达出来。 更多例子:

http://basecamp.com/ https://www.dropbox.com/ http://www.checkoutapp.com/ http://www.htc.com/ 100 期

64


/ 精选

/ 返回目录

响应式设计 随着手机和平板设备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响应式设计也成为了当下网站开发 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一个可自适应任何设备的网页是很了不起的。响应式设计能确 保用户无论是在移动设备还是在 PC 上都能按你的意愿浏览内容。

更多例子:

http://www.nealite.fr/ http://twitter.github.com/bootstrap/ http://www.fork-cms.com/ http://www.floridahospital.com/

视差滚动 所谓“视差滚动 (Parallax Scrolling)”就是让多层背景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形成运动 视差 3D 效果。随着越来越多的浏览器增加对视差的支持,这一技术也很有可能会更 加流行。 更多例子:

http://benthebodyguard.com/index.php http://www.tokiolab.it/#/ http://chartbeat.com/ http://inze.it/

http://titanic.q-music.be/ 100 期

65


/ 精选

/ 返回目录

强调字体 从前,设计师所能使用的字体受用户电脑本地已有的字体所限。现在,借助 Google fonts 和 Typekit 等服务,从理论上说,你能使用的字体是无限多的,极大增强了网 站设计的吸引力。设计师利用这一机会也已有了一段时间了,越来越多的网站也体现 了对字体的重视。甚至有些网站如 Typographica,字体就占了整个网站设计的绝大 部分,出来的效果也相当不错。

更多例子:

http://nicehair.org/ http://bitfoundry.ca/ http://daneden.me/type/

相信以上的这些设计方法会流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当然,你也可以发挥创造力,有 机地组合它们,做出优秀的网站。

100 期

66


/ 精选

/ 返回目录

“氪周刊”由 36kr.com 出品 请勿修改,如需使用请联系我们 最终解释权归 36kr.com 如果您视得有价值的话,请告诉大家,感谢您尊重我们的劳动 查看往期简报请至:http//www.36kr.com/tag/krweekly 反馈意见,建议:wow@36kr.com 欢迎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 (@36 氪)和腾讯微博 (@wow36kr) 36kr.com 为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已建 Google 群 订阅操作如下: 订阅:发送空白邮件到 [techfollower+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 退订:发送空白邮件到 [techfollower+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

100 期

67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