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月报》2012年09月

Page 1

目录

2


目录

目录

2

目录

创业故事

4

在你碰到对的事、处在一个对的状态前

5

你很难想象那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

5

如何让你的员工感觉自己是超级英雄

12

Cue 的 20 岁 CEO 谈时间管理和未来的个人数字助手

17

触宝 CEO 谈创业公司做海外推广的小技巧

22

二十一世纪最性感的职业:数据科学家

25

乔布斯在 1983:29 年前对无线网络、iPad 和 App Store 的预言

29

行业评论

34

Google 是全球最创新的科技公司吗?

35

浅谈用户体验背后的 8 个用户本能

41

Mobile、Social、Local 以及 Cloud 领域的机会已结束,硬件领域重获青睐? 55 Google 是如何 hold 住那些被它收购的创业者的?

59

2012.09

2


目录

目录 2 返回目录

体验一致性才是多屏设计的核心

72

如何解决苹果地图问题?

75

众筹,是电子商务的新形态吗?

79

苹果地图,谁在往伤口上撒盐

86

苹果为什么要坚持用自己的地图?

89

PC 已然没有未来

94

Airbnb 现象

生活方式

100

107

个性化阅读,看上去很美

108

不是谁都能做地图:Google 地图背后的故事

113

Paul Graham 谈 YC 的黑天鹅效应:大智若愚的赢者通吃

120

iPhone 5:如此惊艳,又如此无趣

126

解密 Google Glass

131

Paul Graham:创业 = 增长(Startup=Growth)

137

没有新大陆,但有新想法

156

想用互联网颠覆某个行业?先沉下去整明白!

160

怎么对付公司里“出色的混蛋”?

163

手机,将成为你的下一个医生

168

2012.09

3


目录 2 返回目录

2012.09

4


目录 2 返回目录

创业故事

在你碰到对的事、处在一个对的状态前 你很难想象那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 陈小蒙 发表于 09/7/12 潘石屹写了一本书,叫《我用一生去寻找》。我很喜欢这个名 字,也很喜欢这句话里面描述的状态。因为我没有仔细读过这 本书,所以我可以信马由缰、肆意揣测,这个穷尽一生的东西 到底为何物。我认为,一个人可能穷尽一生去寻找的,就包括 一种状态,一种对的状态。

为什么没有人知道天堂 长什么样?因为,从来 就没有人真地到过天 堂… ——我自己

有人说,创业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成功之前,摆在你面 前的有很多很多的未知,很多很多的不确 定性。创业者需要作出很多次正确的决策, 才能一点点靠近成功,而一次错误的决策, 就可能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因为人的 理性是有限的,所以成功也就变得很难。 我想把这个观点加以推衍,用在另外一个 话题上——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一个人要 处在一个对的状态,做对的事,同样是一 个小概率事件。而他要在人生的多个阶段、 不同时期都处在一个对的状态,做对的事, 就更难了。可以说,混沌不清、失去平衡、 处于混乱,是生活最原始的面目。

因为两个原因:一 . 一个人从出生到逐渐长大,他的经历、 经验永远是相对单薄的。二 . 我假定了一个人需要不断

2012.09

5


创业故事

成长。 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除了祖先留给 我们的,让我们可以生存下去的人类固有的条件反射等等以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一个快要死去的人可能 会在临终前才幡然醒悟: “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 就是过度辛苦地工作。”

外)。这个时候的人具有最大的可塑性和可能性,但同时也最 容易犯错。但随着这个人的一点点长大,他的经历和经验会逐 渐丰富。在特定的某个时期,这些经历和经验都可以引导他, 让他少犯一些相对某个时期的低级错误。举个例子,一两岁的 小孩相比刚出生的婴儿,就不会看到什么都往嘴里送。一个七 岁的孩子相比一个两岁的孩子,就可能知道要远离电源、插头 这些东西。一个工作过几年的学长就可能会告诉一个准备工作 的学弟,第一份工作别太看重工资,也别太看重公司,最重要 的是看自己做的是什么活,有什么人在带着自己。最后,一个 快要死去的人可能会在临终前才幡然醒悟:“我这辈子最大的 错误,就是过度辛苦地工作。” 但是,因为我假定了这个人需要不断成长,而成长本身就意味 着不断地做突破。在这种前提下,这个人通过前期活动积累的 经历,首先不足以描绘他未来的生活;而他通过前期经历积累 的经验,也不足以让他完全应对之后的人生,以及之后的生活 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每到一个新的时刻,新的阶段,这个 人就会再次被置于各种未知当中,他要重新开始寻找切入点和

2012.09

6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平衡点。这种感觉就像是他被蒙着布在走路,他会惶惑,会不 安,也会着急,即便他没有上面的这些情绪,他确实是平心静 气的,要找到这个新的平衡点,也是需要时间的。 正是因为我们处在时时的变化中,所以在某个新的时刻到来之 前,我们无法预先感受到一种对的状态。而在这个时刻真正到 来的时候,我们也不能立马就进入这种对的状态。这也是为什 么,当我们回首过去的我们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犯了那么多在 现在看来是显而易见的错误。我们明明知道,明年,五年或者 十年后的某一天,我们依然会像在今天追悔过去那样追悔今天, 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又无法阻止错误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 我们会愿意跟一些智慧的长者、智者去交谈,我们喜欢去读经 典——所有这些都预先向我们描绘了我们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尽管这部分的描述可能没有我们自己体会得那么真切,但起码 可以让我们有意识地去规避一些错误,也让我们在遇到某些问 题时更加平心静气。 不过,其实我想说的另外一句话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即 在你碰到对的事,处在一个对的状态之前,你很难想象那到底 是什么样子。 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在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说,在

2012.09

7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进入一家让我满意的公司之前,因为我之前 工作过的公司都不怎么让我满意,所以我很 难想象,一家理想的公司到底是长什么样的, 我在这家公司工作,又会是什么一种状态。 再比如说,在我碰到一个对的人之前,我同 样很难想象,跟一个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两个人要经历些什么 事情,达到怎样的默契感和认同感,才会自 然地过渡到这样一种心态。 在任意一个特定的时期,因为我是从“不对”的状态过度到 一个“好”的状态,所以在我真正达到一个好的状态之前, 我是很难在脑海中全面想象,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 一个人处在一个不对的状态下,和处在一个好的状态下,区 别却相当大。 当你处在一个不对的状态时,你很容易狗急跳墙,也很容易 病急乱投医。因为你很急,你急于打破这样一种坏的状态, 你愿意去做各种尝试…做尝试原本无可厚非,但病急乱投医的 成本可不低。正是因为你很急,为了尽快进入舒适区,你会 在足够的抽样和判断之前就急着把自己“卖掉”,急着让自 己进入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2012.09

8


创业故事

当你处在一个不对的状态时,你也很容易依赖别人,依赖外 界左右你的行为。这里先说说依赖别人的判断: 想想看,当你越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越是六神无主的时候, 你是不是就越依赖别人的观点和判断,恨不得他们直接告诉 你下一步要做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下,说实在话,你并不十 分在意别人的判断是基于怎样的逻辑,更多地只是想要一个 可执行的,帮你免于纠结的结果——但这里面的问题是,别 人可能可以帮你一次两次,但是在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你可 能还会纠结。 再说说依赖外界左右你的行为: 这里以我自己为例。当我一天浑浑噩噩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时 候,我觉得在内心深处,或者说在潜意识下,我期望着有一 个人能够打断我,给我派些活做,或者招呼我跟他做其他任 何事,帮我消磨掉时光。总之,要转移我的注意力,将我从

目录 2 返回目录

想想看,当你越不清楚 自己想要什么,越是六 神无主的时候,你是不 是就越依赖别人的观点 和判断,恨不得他们直 接告诉你下一步要做什 么呢?在这种情况下, 说实在话,你并不十分 在意别人的判断是基于 怎 样 的 逻 辑, 更 多 地 只是想要一个可执行 的,帮你免于纠结的结 果——但这里面的问题 是,别人可能可以帮你 一次两次,但是在碰到 类似的问题时,你可能 还会纠结。

自我怀疑或者深深的迷惑中解救出来。 更可怕的是,当你处在一个不好的状态时,你可能是有意识的, 也可能是没有意识的。因为对人类而言,我们往往需要通过 对比才能对事物的优劣产生一个更直观的判断。举一个被引

2012.09

9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用了无数次的例子:当你的周围都是中国人时,你可能并不

也就是说,只有等到你把

能解释什么是中国文化。而当你到了外国,置身于一个文化

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出来以

背景与母国完全不同的国家时,你才会发现,原来这部分是

后,你才发现,这个问题

属于中国固有的文化。

应该是这样解决的。

还有一点是,很多时候,只有当你处在一个对的状态下时, 你才会发现,原先基于你在一个不对的状态下的各种对事物 的判断,你所认为的,分析出的主要矛盾,你所提出的各种 解决方案,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无足轻重的,次要的。而 真正的解决方案,只在于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但你之所以 能发现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因为你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等到你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找出来以后,你才 发现,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解决的。 这样说好像有点悲观,其实我的本意是,一 . 假如你有上面的 问题,很有可能是你现在的状态还不对,但你自己浑然不知。 二 . 我们应该要努力让自己接近,甚至达到一个对的状态。但 到底什么是一种对的状态呢?个人认为,当你处在一个对的 状态时,你的种种行为表现,你的内心都会跟上面的描述非 常不同。说出下面的这番话或许很狂傲,但我还是想说这样 的话,以勉励自己,而我现在间或地也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状态。 这个时候的心里感觉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一句是, 会当

2012.09

10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另外一句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在这 个时候,你觉得自己就像登上了一座山的顶峰,视野变得无限开阔, 山下的车水马龙,人间烟火,你看在眼里,但却未必要参与其中。 你也发现,别人告诉你的很多事情,描绘的很多场景,对自己的 诱惑力不再那么大,或者说,压根没有诱惑力了。因为,你很清 楚自己要做什么。你觉得自己穷极自己的一天,一年,甚至一辈 子的时间,都没有办法把这件事做到极致。你很享受做这件事的 过程,觉得这个便是最好的自己——既然已经是最好的,那么为 什么还要打破呢? 可是,我们要怎么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对的状态呢?这个问题很复 杂,就像创业能不能成功一样,也依赖一定的运气和偶然性—— 就我自己而言,一次偶然的遭遇就促成了某个时期我的状态改变。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些必然的东西,就好像一些素质高,能力强 的创业者成功的概率会更大。也就是说,就我现在看来,我认为 当时我的状态迟早都能改变,而运气只是决定了时间问题。个人 觉得,对一个缺乏经验者而言,现在在应用开发中宣扬的,被市 场证明可行的快速迭代的思路,同样可以运用在自我状态的调整 中——也就是说,尽力、快速去试,收集反馈,并及时地调整自己。 起码,我现在就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昨晚睡不着觉,写了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但不一定对!

2012.09

11


目录 2 返回目录

创业故事

如何让你的员工感觉自己是超级英雄 70 镱 发表于 09/21/12

我曾收到过前任员工给我的信,信上是这样写的:

在你手下工作时,我感 觉自己就像一个超级英 雄。我时不时会问自己 为何有这样的感觉,虽 然答不上来,但可以感 到这种感觉无比真实。 我内心充满能量,几乎 没有遇到繁杂无关的阻 碍。

在你手下工作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超级英雄。我时不时会 问自己为何有这样的感觉,虽然答不上来,但可以感到这种感 觉无比真实。我内心充满能量,几乎没有遇到繁杂无关的阻碍。 这条信息对我的意义很大,尤其是第一句话。我认为,这就是 优秀的领导者应该达到的境界。 我自己也时常思考,为何如此幸运能带领一群这么优秀的员工 工作。突然我发现,那封简信就是答案:

我只选对的人去做事 我让他们感到自己很伟大

2012.09

12


创业故事

我为他们扫清繁杂无关的阻碍 如何像我一样让员工活力四射并营造出令人难忘的公司文化

目录 2 返回目录

如何像我一样让员工活 力四射并营造出令人难 忘的公司文化呢?

呢?这里我提几点建议:

只用对的人 你按照自己要求打造团队还是拿来就用呢? 有人认为,管理者的工作是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团队价值, 但我却认为,管理者应当按自己的要求打造团队。公司的目 的是发展,其余一切都可以围绕此目的而改变。正因如此, 员工作为公司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应该依最终目标而定。一 个好的员工不仅能满足现有要求,同时也能应付未来可能出 现的变局。而对于管理者而言,打造一个能够将事办得妥当 的团队至关重要。只有如此,他才可以把自己的精力放到那 些更为高层次的问题上。如果选错了人,管理者可能就需要 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去过问本该员工解决的问题。 要打造一只令人满意团队听起来略显困难,但大家要明白一 个道理:为每个职位找到合适的员工不仅是对管理者自己负 责,更是对员工负责,对整个公司负责,所以这样去做是完 全值得的。

2012.09

13


创业故事

如果管理者的目标是谋取发展,那么他就应该炒掉不合适的员 工。如果管理者的目标是让每个员工都安居乐业,或者他对更 换工作团队无能为力,那么他就得把重要的位置留给更有能力 的人去坐,或者顺应环境接受只能缓慢发展的事实。总之,要 想让员工活力四射并打造良好的公司文化,管理者必须把员工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一旦拥有了合适的工作 团队,管理者要做的不 只是向团队派发工作, 更重要的是向团队输送 能量。

能力和岗位需求匹配起来。

让员工感到自己很伟大 一旦拥有了合适的工作团队,管理者要做的不只是向团队派发 工作,更重要的是向团队输送能量。 具体地说,就是把重要的决策权下发给队员,让他们解决重大 的疑难问题,放手把大事交给他们完成,让他们感到自己很伟 大。 与此同时,管理者要不断通过称赞、鼓励、表达信任和表示尊 重来激励队友。他要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感到自己的工作是 值得的,是伟大的。这样一来,整个团队将更充满斗志,足以 扫清一切困难。

为员工扫清繁杂无关的阻碍

2012.09

14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作为管理者,身上背负的一大职责便是创造优异的工作环境。 不确定性、消极、焦虑和不必要的复杂事物是优异环境的拦 路虎。 关于消除这些负面因素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消除不确定性: 把每一项决议说清楚并就每一项决定与员工交流 决不能让疑问和谣言蔓延 信息透明,不要让员工去猜测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消除消极情绪: 对无价值消极言论要持反对态度,鼓励建议,抵制抱怨。 把会给团队带来负能量的队员踢出队伍 把无法在言行上做表率或阻碍队员沟通的经理人踢出队伍

2012.09

15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明确责任: 明确每一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和负责人员 陈列出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要承担的后果 勇敢面对并修复错误的决策 只有做到以上三点,企业才能活力四射,这样的管理者才能真 正地被称为领导。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在他的带领下都充满活力、 无人可挡的。如若不然,管理者只能被称为“头目”,他可以 指挥手下办事,但永远无法“领导”他们前进。

本文作者 Patty Azzarello 曾出版《Rise: 3 Practical Steps for Advancing Your Career, Standing Out as a Leader, and Liking Your Life》一书。

2012.09

16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Cue 的 20 岁 CEO 谈 时 间 管 理和未来的个人数字助手 bugeng 发表于 09/24/12 编者按:对搜索引擎 Greplin 有所耳闻的人也一 定对他们的年轻的 CEO Daniel Gross 印象深刻。 去年我们曾整理过一些 Inc.com 对他的采访。那 时候 Daniel 只有 19 岁。今年 6 月的时候他们把 Greplin 重新命名为 Cue,成为一款个人信息助 手工具。最近他发表了一篇博客,讨论时间管理 的事情,刚好这也正是 Cue 的设计理念。这位小 朋友对时间管理的认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以 下为文章译文: Wolfram|Alpha 的创始人 Stephen Wolfram 分 析了他自己从 1989 年开始收集的数据,他发现 这样一个规律:我把我的生活安排的越有规律, 我的效率就越高,就会对那些有用的事情更上心, 更有激情。 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在那些无谓的事情上。2010 年有人调查并 得出过一个这样的结论: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人每周都会花掉五 个小时来安排会议。另一份报告显示,我们每天都会花掉一半 的时间那些“有必要,但又没啥价值”的任务,比如日常交流 甚至是“盘点个人收入”。连总统 Obama 也在尽量避免对一 些琐碎的事情做决策,比如他只穿灰色和蓝色的衣服,他也不

2012.09

17


创业故事

会去挑中午的午饭吃什么: 做决策也是需要能量的。你应该让你的日常行为形成一种习惯, 而不应该为那些琐碎的事情分散太多精力。

目录 2 返回目录

做决策也是需要能量的。 你应该让你的日常行为 形成一种习惯,而不应 该为那些琐碎的事情分 散太多精力。

似乎科技的力量可以让这些事变得轻松起来。显然,科技为我 们省下了一大把的时间。比如,你开车去洛杉矶就比骑马去要 快得多;通过邮件我们就能瞬间完成跨国跨大洋的交流。不过, 尽管我们省下了单程的旅行或者通信的时间,但我们旅行和交 流的反而越来越多了。几年前 Google 的 Eric Schmidt 曾说过: “我们现在每 2 天所创造的信息量已经超过了我们自打有人类 文明开始 2003 年产生的信息量。”只是这些信息大多不是特 别重要的信息。 为了应对应接不暇的信息和任务,我们会去协调任务,会把一 些不重要的排在后面,那些重要的也要排开。Joe Kraus 怀疑 这样下去会不会产生一些“注意力”危机,让我们更迷失,损 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丧失了人的本能。不过从现实情 况来看,有好多事情都在消耗着我们的注意力,但现在我们暂 时还没陷入刚提到的那种危机。 我们希望去做所有的事情,希望自己变成超人。甚至有时候我

2012.09

18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们还会去坚持用一种不太合适的方法做事,因为 我们在那件事情没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未来,计算机会帮我们做很多事 让计算机代替我们做一些日常的工作可以为我们 省下一大笔时间,让我们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情。现在看起来计算机似乎 已经在帮我做一些事情了,我的银行卡会自动帮 我还贷, (打车应用)Uber 能帮我快速找到出租车, 我的 Mac 计算器帮我进行数学运算。 不过这些事情都不能准确的称之为“让计算机代替你去做了某 事”,而更应该说是“你让计算机去完成一个任务”,这两者 之间是有很大不同的。自动还款比亲自去一趟银行要省事的多, 但你还是得走到电脑前面告诉电脑说你要做什么。当你的电脑 真正“代替”你去完成某事的时候,应该像使用 Pandora 音 乐那样:你只需要点几下,就能让网线那端的超强计算能力来 为你提供更好的服务。 将来你的电脑会变得更可靠,更智能的按照你的指示帮你做一 些事情,Sarah Perez 曾写过相关的文章,Robert Scoble 也

2012.09

19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写过一篇关于移动设备和新技术正与我们一起走进人机交互 新时代的文章。Scoble 说: 将来,我的手机会知道我已经点了一份 Pizza,会知道我上车 的时间,知道谁跟我坐在同一辆车里,然后据此给我提供相关 的信息,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再举个例子,在我的 To-do 列表里有一个任务:去五金商店买把锤子,不过它还可能会告 诉我:五金商店旁边有一家 Pizza 店,我还需要再走上 15 分 钟的路程。 你是谁,你喜欢什么,你怎么做等等这些数据,会帮助计算机 更好的辅助你改善你的生活。 而且我认为技术的发展将远不会止于买个锤子和 Pizza 啥的。 你的闹钟应该考虑你的睡眠质量和第二天的任务等这些综合 因素来设置。一旦你的自动驾驶汽车遭遇堵车,那你的日程就 应该被实时更新。当一个会议因故被拖延的时候,每个人都应 该收到提醒。而实现这些,将不需要你亲自来完成。 为什么这是件好事。 把那些琐事交给计算机去处理可以为我们省下很多时间,用来

2012.09

20


创业故事

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有人认为愿意把自己的琐事托付给计 算机的人是更幸运的,而那些不幸运的人在做这些闲事的时候 浪费了太多时间,错过了好多机会。 不过未来我们过多的依赖计算机会是很可怕的,现在已经有一 些人开始担心计算机过多的参与到我们生活中会带来一些问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不过未来我们过多的依 赖计算机会是很可怕的, 现在已经有一些人开始 担心计算机过多的参与 到我们生活中会带来一 些问题。

题。 现在有什么东西能实现或者准备实现计算机帮你主动的做事 呢?我们开发的 Cue 算一个,Google Now 也在做同样的事 情,它可以为你提供天气,交通信息,还能在你想知道比赛比 分之前把这些信息帮你准备好。Apple 的 Passbook 将成为 你的电子卡片包。 这些公司再加上以后还会进入这一领域的后来者都将悄悄的推 动这一领域发生变革。鉴于这种变革是如此微弱,还不成规模, 我们还没法预见它未来的方向,但我们必须对其给予足够的重 视。我们的时间还可以省得更多,我很高兴在挤时间这事上, 我们(Cue)做出了一点点贡献。

2012.09

21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触宝 CEO 谈创业公司做海外推 广的小技巧 王壮 发表于 09/30/12 前 几 天 晚 上 我 和 触 宝 CEO 王 佳 梁、 消 息 速 递 CEO 邓 巍 一 起 聊 创 业 公 司 如 何 做 marketing,如何做海外推广。王佳梁跟我 们讲了他们公司在海外推广的一些经验,分 享给大家。 触 宝 目 前 全 球 用 户 超 过 8000 万, 其 中 近 6000 万在海外,王佳梁对海外市场可能要 比国内大部分创业者都更熟悉,甚至国内一 些巨头公司在海外推广方面也会找他们合作。 在他看来,创业公司做海外推广有两种性价比比较高的方式, 一种是通过社交网络,一种是通过 admob 等广告平台。 在说这两种方式之前,我们先看一看国内外用户群体的差异。 王佳梁认为,国外用户是典型的橄榄型,用户群体主要集中在 中产阶级。而国内用户属于金字塔型,主要用户群体集中在塔 的底部。国外用户群的质量更高。 这种用户群的差异导致我们做推广时要考虑的事情就不一样。 在国内你可以写一条微博然后花钱找大号转发。但是国外用户

2012.09

22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不会轻易的转发你的一条抽奖微博,因为他们觉得掉价儿。 并且国外的商业大号也不像国内这么多,即便你有钱也没地 方花。 那么国外用户喜欢什么?王佳梁觉得是特权。 让一部分人优先体验你的产品,给他们邀请码,并允许他们 邀请一部分自己的好友。这样他们就觉得很爽,如果你的产 品好,他就愿意帮你免费做推广。36 氪报道的国外初创公司, 有很多就会采访邀请注册的模式。 在采用这种特权方式传播时,王佳梁建议创业公司要使用巧 劲儿:一定要制作一段精美的视频。一条微博+一段视频, 更能打动你的目标用户群体。人们也更愿意帮你去传播。去 年 10 月份触宝输入法海外版升级时,他们制作了一段比较酷 的演示视频,在一周内这个视频在 Twitter 和 Facebook 上转 发上万次,播放超过 10 万次,除了制作视频,他们几乎没投 入任何推广成本。

2012.09

23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另外王佳梁认为在海外推广做 admob 的效果其实很好,要学 会优化 admob 和其他广告平台,通过广告平台带来的用户质 量比较真实,成本又不高。正常情况下单位用户的激活成本 在 1-3 美金,但如果优化得好,甚至可以达到 1 美元以下。 国外也有一些限时免费平台,但是王佳梁认为性价比不高, 并且这些平台也并不像国内这样成熟。这个不同公司就不同 考虑吧。

2012.09

24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二十一世纪最性感的职业:数据科学家 boxi 发表于 10/4/12 性感事物方面的权威《哈佛商业评论》宣布, “数 据科学家”是二十一世纪最性感的职业。所谓 性感,既代表着难以名状的诱惑,又说明了大 家都不知道它干的是什么。 不管老板懂不懂数据科学家是干什么的,反正 最 近 几 年 这 个 岗 位 的 需 求 数 正 在 快 速 攀 升, Indeed.com 的数据可以为证。 但是其性感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数据科学家? 他们是科学家吗?还是工程师?程序员?抑或 是一个商业决策与创新者的新血统? Indeed.com 的数据没有反应出来的一个事实 是,尽管这个职业对应的学科在学术界经过长 期的酝酿,但终究没有成立为一个新的学科。而这段时间很长 的学术孵化期,也许跟今天的数据科学实践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 们 首 先 来 简 要 回 顾 一 下 这 段 历 史。 早 在 上 世 纪 六 十 年 代,Peter Naur 就 首 次 提 议 要 用“ 数 据 科 学(data science、Datalogy)” 来 替 代“ 计 算 机 科 学(computer science)”,后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国际分类社团联

2012.09

25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盟所用。2001 年,William S. Cleveland 提议将其设立为一个新 的学科,吸收“计算在数据方面取得的进展”作为统计学的延伸。 《数 据 科 学(Data Science Journal )》 及《The Journal of Data Science》分别于 2002 年与 2003 年发行 .2005 年,国家科学委 员会发表了《数字数据收集万岁:促进二十一世纪的研究与教育》, 文中将数据科学家定义为“信息与计算机科学家,数据库与软件 工程师及程序员,学科专家,成功管理数字数据收集的关键人物。” 到了本世纪头十年的中期,数据科学不再屈尊于仅列为其他学科 的细目清单,开始走出学术殿堂。从学术迈向新职业走出的这半 步是 Troy Sadkowsky 于 2009 年完成的。他在澳大利亚的一个 学术性岗位工作,但却有一个“科学性程序员”的头衔,其职责 是开发支撑大规模、“大数据”科学性研究的应用。2009 年一月, 数字化数据跨机构工作组发表了一份名为《驾驭科学与社会数字 化数据之力》的报告,Sadkowsky 从中了解到“数据科学家”这 个词,认为该词是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最好描述。2009 年 6 月, 他在 LinkedIn 建立了一个数据科学家小组作为其 datasceintists. com 网站的辅佐。 但是数据科学从学术向行业的大规模迁移此前早就在美国发生 了,那时候 Web 公司正在开发大数据技术,需要定量分析员对 其收集得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利用。那些不愿呆在象牙塔里的数

2012.09

26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量分析专家都会跑到华尔街。不过 2008 年的时候这个地方的诱 惑力下降了。Greylock Partners 的数据科学家 D.J. Patil 跟 Jeff Hammerbacher 一起在 Facebook 和 LikedIn 上建立了数据与 分析小组,这一举动被视为是数据科学走向职业化的标志,小组 的职能是致力于对业务能够产生即时的、大规模影响的数据应用。 所谓数据科学家就是运用数据和科学创造新东西的人。 而数据科学家这个职位的头衔则是 2009 年由 Natahn Yau 首次 提及的,他认为数据科学家就是能够从大型数据集中析取出数据, 并提供某些可供非数据专家使用的东西的人。 数据科学家、创业家 Mike Driscoll 则认为数据极客有三个性感 之处:建模、转换、可视化。而一种比较有诗意的表述方式是: 数据科学家好比是哥伦布遇上科伦坡,目光如炬的探险家与怀疑 一切的大侦探的合体。 而在《数据科学家:二十一世纪最性感的职业》一文中,设计 LinkedIn 的“ 你 可 能 认 识 的 人” 功 能 的 数 据 科 学 家 Jonathan Goldman 的工作也许是对数据科学家工作方式的最好诠释:首 先构建理论、印证预感,然后寻找出模式,对应该推出某人的哪 一个网络做出预测。文章最后对数据科学家的工作进行如下概括:

2012.09

27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数据科学家做的,就是在数据中遨游的同时进行探索,其显著特 点是强烈的好奇—他们渴望寻找问题核心,追究问题实质,并把 这些东西提炼为一组非常清晰、可以验证的假设。这往往会让人 联想到这些都是任何一个领域最有创意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特质, 很显然,科学家这个头衔适合于这一新兴角色。他们实现价值提 升并不是靠做报表或者 PPT 给高管,而是靠在面向客户的产品与 流程方面所做出的创新。 不过,这一大段的阐述仍然不够简洁明了,在上述观察的基础上 我们来给出一个数据科学家的简明版定义: 数据科学家就是采用科学方法、运用数据挖掘工具寻找新的数据 洞察的工程师。 科学办法就是构思假设、测试想法、精心设计实验、经由他人验 证,这些是他们从统计身上掌握的知识,经科学训练出来的经验。 而工具的运用则是来自其工程经验,或者更确切地说来自于其计 算机科学与编程背景。最好的数据科学家是产品与流程的创新者, 有时候还是新的数据挖掘工具的开发者。 何谓性感,这就是。

2012.09

28


目录 2 返回目录

创业故事

乔 布 斯 在 1983:29 年 前 对 无 线 网 络、 iPad 和 App Store 的预言 leon 发表于 10/3/12 1983 年,那还是个蛮荒的时代。 那一年,苹果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搭载图形用户 界面的个人电脑 Apple Lisa,TCP/IP 发布不到 两年时间,互联网基本还是一片荒原。大众对电 脑的认识少得可怜,乔布斯在小众聚会上还得以 “什么是电脑”开始切题演讲。如今大家已经习 以为常的社交网络、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当 时真是连影子都看不着。 就在那一年,乔布斯已经给出了很多对未来的判 断,其中不少都幸运的让他猜中了。 Marcel Brown 最近在自己的博客中分享了乔布 斯在 1983 年的一个演讲音频。当时乔布斯参加 了在 Aspen 举行的国际设计研讨会(IDCA), 会议的主题是“未来不一样”,现在看来还真是 这样。Marcel 的一个朋友当时也在现场,通过 他辗转弄到了一卷录有乔布斯演讲的磁带,一番 挖掘之后还找出来当时乔布斯的照片。 Marcel 从录音中整理出了一些乔布斯当时的观点,记住当时

2012.09

29


创业故事

还是 1983 年。 他认为若干年之后,人们花在电脑上的时间会比花在车上的还 多。要知道美国一直是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的。

目录 2 返回目录

他认为若干年之后,人 们花在电脑上的时间会 比花在车上的还多。要 知道美国一直是被称为 “车轮上的国家”的。

他很确定的说道 PC 会成为下一种全新的交流媒介。好吧,当 时互联网这个概念基本还没怎么成型,别提进入主流社会了。 他还着重提到早期 e-mail 系统以及它会如何重塑人类之间的 交流。他实事求是的论证到,如果我们有了能够进行无线通讯 的便携电脑(这不就是手机么、、),人们将可以在路上边走 边收发电邮。要知道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最少也是 20 年之后的 事。 他还提到当时 MIT 搞的一个非常类似 Google 街景的项目。 他谈到了早期互联网多种协议并存的混乱境况,并预测 5 年 之后就可以解决办公室网络连接的问题,家用网络则需要 10 到 15 年时间。事实也是这样。 他说苹果的策略是“把一台超级棒的电脑浓缩成一本书这么大, 你可以带着它到处走走,新手也只要 20 分钟就能学会怎么用 它”。听着跟现在的某样东西是不是挺像的?对了,他们还希

2012.09

30


创业故事

望能给这个产品加上无线通讯设备,嗯、、 他拿当时还很原始的软件业同唱片业做了个对比。他说,大多 数人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买什么样的软件,相比之下,只要走进 一家唱片店他们肯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因为他们 可以通过听广播免费试听各种音乐。他认为软件业需要这样一 个类似无线电台、供人们试用软件的地方。他认为通过传统的 实体商店销售软件是非常过时的,既然软件是数字化的商品,

目录 2 返回目录

在 最 后 的 Q&A 环 节, 有人问到了关于语音识 别的问题。想想如今的 Siri,再看他当初的回答: “这东西太难了。”他 认为由于语言受上下文 影响太大,语音识别实 在是太难了。

为什么不能通过电话线来销售呢?他预见到在未来通过网络购 买软件会成为新的趋势。这一说法非常类似如今苹果的 App Store,关于唱片业的一些论调也预示了之后的 iTunes。这一 段我建议你自己听他的演讲来做判断。 在最后的 Q&A 环节,有人问到了关于语音识别的问题。想想 如今的 Siri,再看他当初的回答:“这东西太难了。”他认为 由于语言受上下文影响太大,语音识别实在是太难了。 我几乎不用苹果的产品,但是我还是很欣赏乔布斯这个人,某 种程度上他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有相似之处: 崇拜者对他的赞颂同贬抑者对他的诋毁固然都可能出于偏颇和 任性,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他真心很有天才。

2012.09

31


创业故事

目录 2 返回目录

做出上面这些预测不算太难,这个世上总会有一些人猜对未 来,但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并一步步做出来,的确很让人钦佩。 最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此听听完整录音,欢迎进一步交流。

2012.09

32


目录 2 返回目录

2012.09

33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Google 是全球最创新的科技公司吗? JasonZheng 发表于 09/9/12 在许多人眼里,创新一词更多地 与创业公司联系在一起。鲁莽的 创业者和无畏的年轻人投身到改 变世界的事业当中,信念满怀, 同时也带了些疯狂。如何变革行 业便是他们所关心的。这群人, 没什么可输的,他们生活在前方, 眼光直指未来,从不回头。 反观大型企业,通常它们并不会 被直接与创新联系在一起。它们有时还会被批评过于关注利润 和股东的利益,而把顾客给忽略了,创新的优先级通常也不怎 么高。 但是,全球性的品牌的的确确会尝试新的东西。Google 因搜 索而闻名世界,此外,它为人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然而, Google 的 idea 是否太多了?他们失败的项目是否也太多 了?他们真称得上是全球最创新的科技公司吗?

成功和失败的大名单 Google 有一张颇长的、非常多样化的创新项目名单,当中既

2012.09

34


行业评论

有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也有许多尚未成功甚至已宣告失败 的例子。有的创新带来的变化是如此之大,甚至会让人觉得 不可思议:Google Instant 让搜索在瞬间就可完成,Google

目录 2 返回目录

像很多有关创业的问题 一样,我给出的答案是 “看情况”

街景 让我们对世界的探索细化到了以街道为单位的级别, Google Fiber 则希望把目前的平均宽带网速提升到百倍以 上。 Google 还有一些创新是看得见的“新”东西,他们已经或将 有可能让我们的生活从此焕然一新。Google Wave,如果大 家能够充分理解它的话,就有可能完成了这一改变。现在, Google 两个尚未完成的创新也很有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 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无人驾驶汽车和充满未来感的 Google Glass.

今天的噱头,也和明天有关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今天的噱头也只是噱头而已。但有的时 候,这些噱头有可能会成为明天人人必备的产品。当 Google Glass 初次被披露出来时,互联网上不乏嗤笑声,称它样子愚 蠢、过于科幻,是不会有人戴着它在街上走动的。在许多人 眼里,它不过是个噱头玩意,必败无疑。

2012.09

35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创新指的是新东西的创造或是现有事物被以全新的办法应用。 创新是创造的前沿,或是有独到的全新见解,又或者是找到新 的办法让现存的事物变得更好。 Google Glass 是成是败,我不知道。Google 自己也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Google 正努力把这项新的技术实现出来, 而这正是关键所在。所谓创新就是着眼未来并努力创造未来。

创业精神 2011 年 年 初, 当 Google 宣 布 Larry Page 会 接 替 Eric Schmidt 上任 CEO 一职时,Page 就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 里称:“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把 Google 打造成为一家拥有 和创业公司一样的灵敏、灵魂、激情和速度的大公司。” 创业公司的原则和方法通常都不适用于像 Google 这样的全球 性大企业。他们的风险和回报是完全不一样的,而成立创业公 司所需的精神也并不容易在大公司看到。一家知名公司并不需 要创业公司创始人所需的信念:他们的 idea 能在获得成功的 同时给他们带来金钱。 但其实,或许 Google 真的和创业公司差不多。2008 年,当

2012.09

36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FastCompany 的 Chuck Salter 参观 Googleplex 时,他就 曾表示:“无论他们是在为盲人设计搜索工具,还是在为同事 准备午餐,这群人真的觉得自己的作为可以改变世界。” Salter 还 提 到 了 Google “ 创 造 性 的 无 畏(creative fearlessness)”, 在 他 报 道 了 Google 前 瞻 性 的 Google Glass 和无人驾驶汽车以后的四年,这种无畏更加明显了。

成就伟大的种子 有许多人都曾批评 Google,说他们最好的 idea 都是买来的, 而不是自己创造的。Android 操作系统就是一个例子,它其 实是 Andy Rubin 的创业公司的组成部分,直到 2005 年被 Google 收购。 但这的确称得上是创新。idea 的产生和创造并不是创新的外 在部分。通过保持好奇心和前瞻性的思维,Google 认识到了 Android 等 idea 和产品的可能性,并帮助把它们给实现了出 来。同样,Google 也通过 Gmail 全面提升了电子邮件的体 验,这也是创新之举。当然了,Google 并没有发明电子邮件, 但它却通过前所未闻的存储空间、内置聊天工具、Google Voice 等,永久改变了电子邮件的整个格局。

2012.09

37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创新 ≠ 成功 我们被告知说,错误其实是好事,错误的发生意味着我们正在 尝试新的东西,意味着我们在学习、在成长、在推动自己前进。 但是,当失败发生在像 Google 这样的大公司身上时,他们又 往往会受到外界的批评。而 Google 的失败“事迹”可远不止 一件两件。 认识失败,这个很关键。而 Google 做到了。按照福布斯的说 法,Larry Page 一直都抱持这样的观点:“不是每个创新都 能变成价值 10 亿美元的公司,但是一家大公司须得狠下心来 下些赌注,哪怕它们当中有些无法投入市场,有些无法成功规 模化。” 而 Google 持之以恒地这样做着。他们继续赌些无法成功规模 化的、甚至会失败的项目。但是,只要他们这样做,他们就朝 着改变世界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他们朝着能获得回报的、能 改变我们生活的创新勇往直前。他们能学到新的东西,让下次 创新的尝试更有成功的可能。

一脚踩在科幻小说里

2012.09

38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从定义上说,科技行业就是充满未来感的。它关注的是如何发 展出新的、更好的做事办法,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你需要一脚踩在科幻小说里,踩在荒谬里, 因为科幻小说是有机会成为科学事实的。一旦有了 idea 以后, 就需要有人心甘情愿地尝试把这些 idea 变成现实,而这正是 我在 Google 身上看到的。这就是创新的要义所在,无论成功 与否。 Google 当然也是有缺陷的。世界上也有一些别的公司,有 着更为创新的思维、更大的创新宝库。但是,可能是因为 Google 结合了创业公司的文化、勇于失败的意愿、以及庞大 的财政资源,这些使得它成为了全世界最显眼的创新公司。

2012.09

39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浅谈用户体验背后的 8 个用户本能 guest 发表于 09/9/12

“我从不去花大金钱去做市场需求论证,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喝 水,所以卖水的肯定有市场。这是人的本能。”一个普通商人 的这句话给我带来下面的思考: “用户体验背后有没有被人们所忽视的用户本能?”

编 者 按: 本 文 是 Teambition 团 队 @ 娄 昊 川 的 供 稿 文 章, Teambition 是 一 个 简 单 易用的团队协作平台。

首先来看用户体验一词最早出自什么背景的人。 “用户体验”这个词出现在上世纪 90 年代,被一个叫做唐纳 德·诺曼的设计师提出并且推广,他曾任苹果计算机公司先进 技术部副总裁。苹果通过自己的产品把诺曼的“用户体验”思 想推广到全世界。 似乎从来没有人仔细研究过:唐纳德和苹果公司是怎么发现用 户体验这个概念的? 其实我们从唐纳德的求学经历和最有名的两本书就可以看出一 些门道: 他 1957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获电子工程学士 学位,1959 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学士硕士学位。 他的兴趣是计算机,但他发现计算机用于研究人类比用于研究 机器更为有用,从而促使他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心理 学博士学位,1962 年获数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写的最

2012.09

40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有名的两本书叫做:《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 从这里看来用户体验实际上最早来自于对于用户心理的揣摩。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要做到最精致的用户体验,我 们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用户体验背后的用户心理,而不是用户 体验的方法论本身。 我们今天所用到的用户体验设计都是基于某种用户本能。需要 提醒读者的是,这里说到的用户体验是围绕产品的一整套体验, 包括跟其相关的设计、制作、生产、营销、售后以及技术支持 等各个环节。 我试着罗列 8 个大部人都会有的本能,做产品也好、做设计 也好、做营销也好,都离不开这些:

1. 人们都擅长自我学习:“婴孩时期的好奇之心” 几乎所有的用户都有自我学习的能力,appflow 这款来自匈 牙利的 App 搜索应用无处不充满着沉浸式的体验,人们在体 验这款产品的时候除了其本身的体验上的优雅、舒适,更有一 种自学带来的快乐,当一步步进入这个 app 的时候,人们会 情不自禁地发出:“这东西还可以这样使用的”赞叹。

2012.09

41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记得还有一款叫做 joy-stacker(堆积木)的手游,它的关卡 设计 – “N 个世界”非常具有诱惑性,前一关卡所学到的东 西可以立刻在下一阶段使用,而且是关关进阶,不会让人刚到 重复乏味的感觉,能够让玩家在瞬间激发出某种钻研精神。 这种精神慢慢使得人们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好奇地倒腾某样新事 物的年代,人们擅长自我学习的这种能力或许就是来自于“好 奇”这个特质。 一个好的产品带给人们的感觉除了“开发人员很厉害”以外, 更会有“我是个聪明的用户”这样的自豪感。

2. 人类快速抓取信息的特性:“NOT EXIT=EXIT” 曾经有一个“失效的标志”的设计案例。 那是一扇宾馆的防火门,这种类型的门在火灾的时候能够抵挡 住火势蔓延到门内的区域,所以说在发生火灾的时候是应该被 关着而不允许被打开的。为了提醒人们“它并不是一个逃生通 道”,在门上曾经人们设计过两组不同的标识,一个是“NOT AN EXIT”( 不 是 出 口), 还 有 一 个 版 本 是“FIRE DOOR KEEP CLOSED”(防火门保持关闭)。

2012.09

42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调查显示人们似乎对前面这个标识总会误判成 “EXIT”的意思,所以还是会推出去,而后者尽 管字很多看似罗嗦,但是却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人的视神经中有 一个快速抓取关键信息的系统,在只允许花少量 时间看文字的时候,会以照片式的方式去浏览文 字的关键信息,这种能力是人与生具来的,它是 一种本能。 所以“NOT AN EXIT”和“EXIT”几乎没有什么 区别。这种人类快速抓取信息的特性被大范围用 在营销手段中,不过很多被用成了标题党,所以 提醒一点的时候,当用标题吸引别人的时候最好里面是有一 些干货的,否则会有反效果。

3. 人们不喜欢被浪费时间:“我有更重要的事!” 苹果的产品总是能够让一个新手快速地学会使用; 人们总是强调在一个网站交互设计中尽量让用户短短 2 个步 骤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人们总是喜欢一键式的自动化产品。 不能简简单单用“懒惰”这种特性来解释上述现象,我个人

2012.09

43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倒是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对事情会做轻重缓急等不同程度的排 序。这里具体是指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处理,比如: 我和我女朋友的感情问题(这当然只是开个玩笑了); 我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如何写一部比九把刀的作品还要出色 的小说来赚取生活费; 我要急着把网站该死的 bug 在短期内快速修复好。 于是我就会把怎么学习一个新买的电脑使用方法、如何去使 用一个新的团队任务整理工具、怎么去倒腾一个洗衣机这类 的事情作为次要的事情,我希望它们都能够尽可能地自动化, 不要我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 到不是因为我没有时间,而是我更想把时间放在那些重要的 事情上,我更想把专注点放在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事件中, 我不想浪费时间。所以,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很多人说极简主 义好,不是因为我的行业朋友都是这么做的,我就这么做, 而是要想想用户究竟为什么喜欢简单的工序。

2012.09

44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当然,有些时候,简单的工序反而让人觉得乏味了, 比如说比利时老式的那种咖啡壶(The Balancing Siphon Coffee Maker,利用虹吸现象来制作咖啡) 结构非常复杂,但正是这种复杂满足了人们慢慢煮咖 啡的乐趣。这里的咖啡壶不再是快消品,它是一件艺 术品。精髓就是在这复杂的结构当中,人们会把研究 它如何使用作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它要远比一 分钟制造出来的速溶咖啡更有生活情趣,想必从体验 的角度来讲也将更耐人寻味。

4. 人类喜欢有一点人情味的“机器人”:“Siri, 说人话!” 人机交互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它不仅涉及计算机领 域,还相关联到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 目前 Siri(iphone4S 语音智能应用)的表现越来越受人们欢迎, 一方面人们开始理解了机器人的“笨拙”,另一方面的确是 Siri 开始渐渐更有人情味,尤其是比起早期在实验室里的机器 人,Siri 已经离星球大战里面的机器人 Robonaut2 更相像了, 它的交互对话更接近人类所使用的语言,而不仅仅是“你好, 我好”之类。

2012.09

45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现在的用户玩弄各种电子商品,这里的电子商品就好比机器人, 在人占据主导的世界还是需要机器人带有更多人的特性,比如: 说话富有感情; 带有一些语气; 说更多的俚语日常用语而不是书面官方言语; 更符合大多数用户的逻辑思维; 界面或者影像符合人的视觉习惯(譬如苹果新出来的智能眼镜 专利比 Google Glass 多一个镜片就更符合人的视觉习惯,而 且不会对人类的眼睛造成伤害)。 除了 UI 设计,在整个产品的体验流程中我们也应该给用户带 去更多的人情味,比如: 客服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像个机器人简单了事的回答; 在做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让企业里的员工发出点 声音,而不是每次都用皮皮时光机这个机器人来设定自动微博 的发送; 在用户进入产品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导航指南依附于界面中(而 不是只有长长的说明书)。 所以,在设计产品时候永远要记得,产品缔造者需要与用户沟

2012.09

46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通说话,所以 UI 才很重要;在宣传产品的时候,营销人员要 与用户探讨生活与工作真实的麻烦,所以用心沟通很重要;在 教育用户使用产品时,你就是一个老师,你要循序渐进指导, 所以导航指南设计很关键。这一切统一起来,叫做我们常挂在 嘴边的“人性化”。 我们真的做到了么?

5. 人们不喜欢被强制逼迫做功课:“自由是我的向往” 在学生时代,每个人都有着被老师逼迫去做自己不感冒的作业 的经验,的确是一件令人不满的事,这是人的共性之一。每个 人都有着鲜明的自我性格特征,人们不喜欢被强制要求做不喜 欢的事,自由是每一个人的向往。 在互联网众多产品中,企业级产品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有 些拙劣的 CRM 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在很多销售型的公司经 常有员工抱怨“不实用、对实际业务没有帮助”。于是,他们 便会去选择使用别的更好用的 CRM 系统(信息化工具使用习 惯好的员工)或者简单的 excel(信息化工具接触少的员工) 来管理自己的客户与生意。 于是公司的那套强制要求员工每日填写的工具就成了一种“作

2012.09

47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业”和负担,员工为了完成“作业”,草草了事,填了很多不 真实的信息。对于企业来说,也造成了很多无效信息的积累。 即使打造企业级产品,也应该首先考虑那些普通员工作为个人 的体验感受。

6. 永远不要抛弃真实感:“ipad guitar,很傻” 现在的很多产品有点生搬硬套技术和生活的感觉,创造了很多 失去美感的产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ipad guitar,这或许是一种创新,但是它

现在的很多产品有点生 搬硬套技术和生活的感 觉,创造了很多失去美 感的产品,最典型的例 子就是 ipad guitar。

完全把弹奏真实的 guitar 时的那种美感给剥离了,我不认为 用手指去呆呆地触摸一个平板发出声音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乐器这个东西在演奏的时候,最重要的体验就是自己与乐器本 身的接触: 拨动马尾做的琴弦、木头做的琴壳; 用指尖激打钢琴的黑白健; 花力气用嘴吹出美妙的萨克斯旋律。 失去了这些感受,就等于没有了真实感,那种体验会让人们觉

2012.09

48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得很没有美感。 另一个例子是 Xbox 切西瓜的例子,小孩子在 ipad 上切西瓜 和 Xbox 面前,更多人会觉得后者更加好玩。因为后者靠的是 运动全身,它让你自己完全融入了游戏,身临其境,再加上运 动又是人的天性,所以大幅度的切西瓜要比用手指切来得更刺 激。 还有我经常说到的,SNS 网站长久以来一直是弱关系成为网 站关系主线,实际上这不一定会把人与人的距离拉得太近,无 论在 facebook 里还是在人人网上我们始终还是会觉得在熟悉 的人的圈子里活动比较舒服,所以实名制会给我们带来更安全、 更接近真实的感觉。 真实会给人以美感及安全感,美丽的东西耐看,安全的东西耐 用。

7. 人们不喜欢尴尬,“别让我当众出丑!” 无论是对于源自游牧民族的西方开放式文化,还是发展于东方 的含蓄文化,讨厌尴尬这种永远是一个共通的本能。 大多数情况下,

2012.09

49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人们在和朋友及陌生人说话这件事上会选择前者; 人们不喜欢在等车的时候无所事事; 人们不喜欢在 500 人的讲堂里举手表达针对演讲者的建议或 甚至被请上台。 因为人们会怕难为情、会怕当众出丑、怕被别人发现。所以, 让人们能够安全的“窥视”他人的 twitter 或者微博; 36kr 上月在上海开放日所展示的一款让人不用举手就可以直 接投票或者针对演讲者发表建议的互动产品 – Slideidea; 使得人们在等公车的时候能够有东西看的智能手机; 可以发送文字的 IM 工具。 这些产品、技术、硬件等都是针对人们害怕尴尬这个弱点所发 明的,理所当然很受人们的欢迎。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剑。这些对于人们来说,可能会 缓解暂时的尴尬,但是也存在一个隐患,就是让人们变得越 来越难与陌生人相处、越来越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说话、越来 越懒得驻足停留自我思考。而这些能力的缺失也会带来很大 的负面效应,长此以往,也可能会产生科技控制人类的局面, 我们并不需要这样的“美丽新世界”。

2012.09

50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不过这一类问题只有极少数的公司或者产品开发 者得以好的解决,值得做更多的探寻。

8. 赶走污染眼睛的东西:“自然、城市、宇宙” 人们无论在哪个年龄层似乎都喜欢美的东西。 为什么要做 UI 设计而不是直接给用户一个很丑的界面就是缘 于这一点。 视觉污染往往跟没有逻辑的复杂、混乱、单调、奇怪、臃肿、 造作有关。那么不污染眼睛的东西在哪里?什么地方可以找 到? 三个地方可以常识:自然、城市、宇宙。 自然中可以找到返璞归真的极简大气的画面,城市中可以找到 科学规则的富有层次感和逻辑感的设计,宇宙中可以找到奥妙 有趣的神奇宏大的场面。这些都是让人们耐看的东西。 无论是建筑领域的设计、还是互联网产品的 UI 设计、还是家 居设计,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让人们舒服,赶走污染眼睛的东西。 所以很多程序员把 UI 设计的人直接认为成是美工我认为极其

2012.09

51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荒唐,他们实际是一群把美丽的东西带到人类眼前的精灵,他 们是帮助人们赶走视觉污染物的医生,除了美工,他们更懂心 理、人性、艺术、逻辑和生活。 设计,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衍生思考 我们要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必须考虑那 些伟大的公司在早些时候是怎么思考的?而 不是跟在后面学皮毛,这个道理就像物理学 家、数学家在挖掘科学的本质,哲学家在挖 掘生活的本质一样,这样才会在未来更自如 地去变通。 苹果能创新不是因为他前面有另一家叫做橘 子的公司做出了是什么伟大的事情,而是乔布斯会去坐下来静 静思考,他不“首先相信市场调研”。在我看来,那是对的, 因为市场是什么?市场需求实际上就是“别人在想什么”的一 个大样本分析统计,获取这个统计结果的方法就是让更多的人 告诉你“他在想什么”,但可怕的是,这会使你不能专注于思 考人的本能是什么,人从根本上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2012.09

52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我们要做的东西是给人用的,某种程度上,世界上最了解我的 人莫过于我自己。对于产品,创业者可以对很多东西不专业, 报有学习的态度,但是对于创业者自己的本能我想每个人都是 最有发言权的。 所以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用户体验背后有没有被人们所忽视的用户本能?” 我想,用户体验背后一定有许许多多人们值得去做研究的用户 本能。 我在此处只是抛砖引玉,还有很多人类本能的特质等着我们 去发现。写完此文才发现,人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生物, 我们把这种“有意思”成功地附在我们创造的产品上,它就会 拥有生命,使用者就会和它产生共鸣,从而爱上它。前网景公 司联合创始人、著名投资人 Andreessen Horowitz 曾说:“软

2012.09

53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Mobile、Social、Local 以 及 Cloud 领 域 的 机会已结束,硬件领域重获青睐? JohnTian 发表于 09/17/12 件正在吞噬世界”。软件已经吃掉了音乐和出版 行业,已经吞掉了像 Tower Records 这样的零售 店。而近年来不断崛起的移动互联网更让人们在 各个垂直细分领域见识了软件以及 App 的力量。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硬件并没有消失,甚至 正在重新获得青睐,曾经完全做服务或者软件的 巨头们都开始将目光重新聚焦于硬件设备。苹果 不用说,iPhone 手机、Mac 电脑、iPod 等一系列产品已成 为人们最喜爱的产品,而 Google、微软、Amazon 等近来也 都纷纷推出自己的硬件设备: Google 今年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平板电脑 Nexus 7,通过收 购摩托罗拉移动推出 Android 手机 不甘落后,微软也推出自有品牌平板 Surface。在最新接受采 访时,微软 CEO 鲍尔默甚至将微软的未来定位于设备和服务 公司 Amazon 从 Kindle 阅读器开始,已经推出了一系列 Kindle 家族产品,在明年可能还会推出手机 同样,在今年的 TechCrunch Disrupt 大会上,硬件设备的创 业公司也开始重新获得青睐。TC 专栏作者 Jon Evans 甚至认

2012.09

54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为:Mobile、Social、Local 以及 Cloud 领域的创业机会已 经结束: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 TechCrunch Disrupt,但仅仅 1 年的时间, 很多都已改变。 回 到 之 前,2006 年 7 月,Twitter 创 立; 两 个 月 后, Facebook 终 于 向 全 世 界 所 有 人 开 放;2007 年 6 月, Dropbox 创立;一个月后,苹果的一款 iPhone 手机开始销售。 从那时开始,几乎每个人都将目标放在了这 4 个先驱的身上。 当然,我并非说它们是第一个社交网络,或者第一个云服务创 业公司,或者第一个智能手机。但是它们是第一个真正拥有大 量吸引力、第一个发现了可以快速获取财富的全新领域:移动 (Mobile)、社交(Social)、本地(Local)、云(Cloud)。 也是从那时开始,大量抄袭者和竞争对手蜂拥而至,希望在这 些新大陆能淘到属于自己的那块金。 然而这股淘金热已经开始降温,甚至开始趋于结束,这是一件 非常好的事情。 当然,在更远更深的领域,仍然还有很多香格里拉有待开发,

2012.09

55


行业评论

如增加电池续航能力,将为那些时常在线的 App 开启新的成 长空间,但这个新领域的绝大部分也正被迅速占领。而仅仅将 现有市场通过一个 App 或者基于大量社交网络数据的云端服 务进行改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过去的 5 年时间里,自由 市场已经发挥了它的魔力,曾经不属于任何人的领域如今已经 都差不多有各自的主人。 去年我曾写道:“Facebook、Twitter、苹果以及 Android 开启了全新创新领域,包括很多并不需要费很大劲就能获得的 “水果”,那些雄心勃勃进军这些领域的年轻创业公司无需处 理非常困难的问题就能获得大丰收,对于这点我们不应该感到 奇怪。”但是现在,这些伸手就能拿到的水果已经不复存在, 软件创业公司必须要学着爬上树才能采到果实。 这对于它们来说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它们不得不更加的努力 工作、变得更加聪明、挣扎更长时间甚至需要更多的人。像

目录 2 返回目录

去 年 我 曾 写 道: “Facebook、Twitter、 苹 果 以 及 Android 开 启 了全新创新领域,包括 很多并不需要费很大劲 就能获得的“水果”, 那些雄心勃勃进军这些 领域的年轻创业公司无 需处理非常困难的问题 就能获得大丰收,对于 这点我们不应该感到奇 怪。”但是现在,这些 伸手就能拿到的水果已 经不复存在,软件创业 公司必须要学着爬上树 才能采到果实。

Instapaper 和 DuckDuckGo 这样由 1-2 个人运营的机会可 能已经结束…,尽管我对此还不是非常确定,因为这也取决于 开发工具将如何变得更简单、更好、更快以及更强大。 不管怎么说,对于我们当中的其它人来说这是个好消息。我曾 对那些处于甜糖水中的创业公司感到惋惜,而现在我对这样的

2012.09

56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虚无情形终于变得越来越严峻感到非常高兴。过去 5 年时间 的大部分软件创业公司大多数是赶上了 2006-2007 年那一波 大爆炸。现在,我们终于开始为下一个火山爆发做准备。 因为现在一些新的东西正在来临,软件将继续吞噬世界,但 是我相信下一波浪潮将在硬件领域。也许在几年后可能会有 人写类似这样的一篇文章,回顾那些在硬件爆发时代起来的 公司,而其简要的回顾很可能就从 Arduino,MakerBot 和 TechShop 开始。 在今年的 TechCrunch Disrupt 大会上我们已经看到其爆发 点,撞不倒的电动车 Lit Motors(点击这里参考我们之前的 详细报道)获得了今年的 Runner-up 大奖,而我发现硬件领 域的创业公司比软件创业公司更有趣,硬件的循环周期要比软 件慢,因此其繁荣期可能会维持 10 年而达到顶峰,而不是 3 到 4 年。但是它确实正在来临,我的建议是现在赶紧进入。 或许正如 Jon Evans 所说,软件将继续吞噬世界,但硬件领 域很可能在未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深处软件红海领 域中的创业者来说,重新开辟一个新的蓝海领域,未尝不是一 个新的尝试。

2012.09

57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Google 是如何 hold 住那些被 它收购的创业者的? JasonZheng 发表于 09/18/12 从 Google 山景城总部停车场出来 后,不知该往哪里走的我,只好尾随 着一个路人前行——他背着个奇怪 的包,两肩上立着个硕大的球形相 机——这个设备捕捉着我们周围的 一代,并将其数字化,融入到数字的 海洋里。我跟着他转了个弯,一辆无 人驾驶汽车在身边缓缓驶过。这就是 Google 给我的第一印象,提醒着我 这家公司的涉及的领域之宽、野心之 大。 自成立伊始,Google 就一直从公司外部寻找灵感和新的业务 方向。在 2010 和 2011 年间,这家搜索引擎巨头收购的团队 的数量就连创纪录。仅在去年,它就吞下了 25 家公司,平均 两周一家。如果再把它为了专利和知识产权而进行的收购算上 的话,这个数字就达到了惊人的 79 家。再对比看看 Google 的同行,你就知道这个数字之大了:2011 年 Facebook 收购 的公司只有 10 家,苹果、Amazon、以及微软则分别不过 3 家。 到了 2012 年,Google 收购的步伐明显放缓,截至目前只 完 成 了 11 笔 收 购( 算 上 今 早 对 Snapseed 的 收 购)。 但

2012.09

58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Google 今年完成的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收购堪称 史上最大——120 亿美元、涉及员工数量巨大。 这同时还是 Google 离自己的软件舒适圈最远的 一次收购。 有不少人批评说 Google 的这种大撒网的做法是 在分散资源和精力,聚焦不足。但总的来说,在 顺利吸纳收购进来的新公司上面,Google 是业 内首屈一指的。被 Google 收购的 Doubleclick 和 Adsense 就 成 了 驱 动 Google 收 入 的 重 要 动力;Youtube 是在线视频领域毫无争议的霸主;Android 则在智能手机领域与苹果针锋相对;此外,Google Maps, Docs, Analytics, Voice 等重要产品也大都是由被收购的外部 团队开发的。 硅谷的自然法则是,当一家公司被收购后,其创始人就会在新 公司暂时“屈就”,待到股票权益兑现后,就会和该公司说再见, 另起炉灶重新创业了。风险投资人 David Packman 称,要是 能把创始人留在一年以上就很了不起了。而按 Google 企业 并购部门的负责人 David Lawee 的说法,在被 Google 收购 的创业公司当中,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创始人仍留在 Google。

2012.09

59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难不成 Google 的基因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它能游刃有余 地展开并购,并顺利地把其它公司整合进来? Google 的成 功是否也和这种激进的并购行为密不可分?我来到 Google 总 部就是为了找到答案。 “如果你掌握了全世界的数据,会是什 么情况?” Brian McClendon 是 我 此 行 访 问 的 第 一 位 Googler, 他 是 工 程 部 门 的 副 总 裁, 负 责 Google Maps, Earth 和 Streetview 三 个 项 目。 而 在 加 入 Google 前的 2004 年,McClendon 是 3D 地图公司 Keyhole 的联合创始人。 “我们向 Larry 和 Sergey 展示了产品,结果第二天他们就发 出了收购要约。”要注意,当中 Google 甚至还没有 IPO, 外人根本不知道这家公司要靠什么赚钱。“这个要约让我们备 感压力,因为他们开的价格实在太高了。” 到最后,打动 McClendon 及其团队成员加入 Google 的并 不是钱,“我们当时并不清楚这个价格是否合理,以及赚钱机 会的如何。引起我们兴趣的是 Google 手上的海量数据。”

2012.09

60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Google 在创业的早期曾学到过宝贵的一课:在互 联网上索引的文件数量固然重要,但详细说明了用 户如何进行搜索的日志文件也同样宝贵。数以百万 计的用户在 Google 的搜索栏里输入的关键字就为 Google Translate 背后的机器学习系统提供了大 量的原始素材,这使得 Google Translate 迅速赶 超了竞争对手。 “在创业早期我们懂得了用户数据的巨大力量,我 们的成功和这些经验是分不开的。”McClendon 表示,“Google 转型成为了整个世界的信息平台。 对 Keyhole 我们也曾抱有远大的梦想,被 Google 收购后, 它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科学家能用来研究亚马逊热带雨林, 紧急救援人员可也以用来规划疏散方案,这都是我们希望能实 现的,但以前我们并不敢相信这是可能的。” 今天,每天被添加到 Google Maps 的数据量就超过了 2006 年 Google Maps 全部的数据量,当中还有大部分是由用户 贡献的。McLendon 表示:“对创始人来说,被 Google 收 购的好处在于,他们能在由一个 idea 产生的创业公司上面 获得金钱回报,但其实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东西要大得多。 Google 能为他们的创业之火浇上火箭燃料:如果你掌握了全

2012.09

61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世界的数据,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你能用 Google 超过 10 万 枚 CPU 的 MapReduce 架构来处理地理数据、辨识路标,又 会是什么情况?你能从中了解到一些与人类相关的更深层次的 东西吗?答案是肯定的。” McClendon 还指出,通过 Google Docs 等项目,这个搜索 巨头是最早收购云端应用的公司之一。“对迅速在云端发展的 年轻网络公司来说,这里的基础架构再合适不过了。你只需针 对 Google 的代码基底 (code base) 进行重写,再接入,然后你 就能应对全球范围的用户访问了。”

对创业者委以重任 对许多大企业来说,收购其它公司的一大难点 在于,如何才能把拥有极端专注、近乎异想天 开的野心等特质的优秀创业者融合进来。毕竟, 烦人的官僚和流程不是这些创业者所喜欢的。 “如果你是一个创始人,那最令你害怕的就是 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从历史上看,大型的上

2012.09

62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市公司在收购创业公司时总免不了会遇到企业文化冲突的问 题。”科技投资公司 IVP 的合伙人 Somesh Dash 表示,“即 使在钱上面能够协调好,但创业者毕竟还是偏感性的。而在 Google 所创造的环境里,这些创始人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自 主性,从 Google 给予的资源里挑选出最佳要素,并在这个 庞大的企业里保存创业公司的活力。” Google 的 奇特文化总能把冒 险 者 接 纳 进 来。 Wesley Chan 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位助理 产品经理曾提议在 Google 的浏览器工具栏里加 入屏蔽弹窗广告的功能,但可惜被拒。于是,执 拗的 Chan 还是把它给做出来了,然后偷偷溜进 Larry Page 的办公室,装在了他的电脑上。在 Page 表示觉得浏览器变快了的时候,Chan 就 把屏蔽弹窗的事情告诉了他,称这是他用了 20% 的工作时间完成的。Larry Page 不但没有解雇他, 还因此绿灯放行了他的计划。 2007 年,Google 以 31 亿美元买下了 DoubleClick,在当 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 Neal Mohan 表示,在整合一流员工上 面,Google 有着自己独特的办法。“收购我们以后,最常见 的做法是,把 Doubleclick 放到 AdSense 部门下面,成为

2012.09

63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AdSense 的一部分。但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让我接手这两 个项目。我感觉到非常充分的被信任感。毕竟,你前脚才把我 们团队从外面并购进来,后脚就让我们接手公司业务的关键部 门。我认为这是 Google 做生意的方式:信任创业者,并让 他们承担更大的责任。” 这种信任还体现在,Google 会让新加入的创业者帮助制订公 司未来的收购策略。Google 的一系列重大收购案当中就有 Mohan 的身影,包括 Invite Media, Admob, Admeld 以及 Wildfire。来自 Keyhole 的 Brian McClendon 也有类似的经 历,他就主导了从地图到计算机视觉的八项并购案。一位不愿 透露姓名的 Google 高管指出了这种做法对 Google 领导体 制造成的影响:“通过常规招聘流程进入 Google 的员工要 比通过并购加入的多得多。但你要是观察一下 Google 的高 管——那些决定产品和公司走向的决策者们——你会清楚地 发现这些外来的创业者的影响力之大。”

把发生故障看作是系统的一项功能 当我被品牌沟通部门的 Katelin 领着穿过 Google 园区的时 候,Google 的员工们骑着色彩鲜艳的自行车缓缓驶过,旁边 是 Googlers 从一年一度的火人节 (Burning Man Festival)

2012.09

64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上带回来的形形色色的雕塑。当我在食堂排队 领餐的时候,听到有人在说德语,也有中文, 过了一会儿又在台球桌旁听到两个声音说着印 度语,还有一个靠在沙发上打盹。Google 是 在斯坦福大学诞生的一个博士生项目,其位于 山景城的总部感觉更像是一所国际化大学,而 不是一家巨型企业。 Google 创始人仿佛就像是文科院校的院长一样,要求其工程 师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 Google 创立的早期,只 要自己喜欢,员工是可以随意搬动自己办公桌的,哪怕当时的 CEO Eric Schmidt 要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对“不速之客”。 为了能有更好的视野了解到公司其它部门的情况,他们甚至还 可以把墙壁给拆掉。Google 能留住人才,和如此高度的自由 也是分不开的。 Googlers 不但可以随意搬动自己的办公桌,在岗位调动上也 有相当的自由度。“产品经理可以在许多不同的项目间轮岗, 甚至公司高管也可以轮岗担任不同职能部门的管理角色。” 科技投资公司 IVP 的 Somesh Dash 表示,“Google 是在 web 1.0 时代建立的,它不是一家有星级体系的公司,每一位 Googler 都在做一个 X 项目,而这个 X 是可变的。”对比起来,

2012.09

65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微软施行的员工排序(Stack Ranking)办法 则逼着每个部门把员工分成良好、一般和糟糕 三个等级,这样,高层管理人员也就故意避开 不和最棒的开发人才一起共事了。 2011 年 6 月,社会化分析创业公司 PostRank 被 Google 收购后,作为其联合创始人的 Illya Grigorik 以 CTO 的身份加入 Google,他发现, Google 内部在解决相同问题的团队已经非常资深了。“因为 这儿的人习惯在不同的位置间轮换,因此四处游走、到处上手 不同的项目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他解释说。Grigorik 最 后留在了 Chrome 团队,致力于提高浏览器的速度。“在许 多公司,四处游走可不是什么好事,但在 Google,在你找到 你的热情所在之前,这是被鼓励的。” 你可以把 Google 整合创业公司的办法看作是其技术基础架构 背后的理念的延伸。当 Google 着手建设自己的首批数据中心 时,它并没有想当然地购买惠普、思科提供的高端设备了事。 它没有想着只靠钱就把服务器的故障率从 10% 降到 4%,而 是把发生故障看作是系统的一项功能(failure as a feature of the system)而展开建设。最后的结果便是,新生的数据中 心比竞争对手的表现还要更好。

2012.09

66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Google 也不是完美的 当 然, 不 愿 待 在 Google 的 创 始 人 也 是 有 的。 YouTube, Invite Media 和 Admeld 的 创 始 人 就在被收购后选择离开,Evan Williams 和 Biz Stone 在公司被收购后曾在 Google 待过,但最 后他们还是离开并联合创立了 Twitter。Google 在 整 合 创 业 公 司 上 面 也 有 颇 为 失 败 的 案 例, Foursquare 的前身 Dodgeball 在 2005 年被 Google 收购, 但其创始人 Dennis Crowley 和 Alex Rainert 在 Google 苦 于得不到继续开发产品所需的资源和支持,最后只好在 2007 年选择了离开。 “Dodgeball 项目的告吹令人惋惜,因为其创始人没能待在 离所需资源最近的地方。”Brian McClendon 表示,“他们 没能待在这里,待在地理团队旁边,而是待在了纽约,团队较 小的他们并没有得到所需的支持,远离总部开展工作不是件容 易的事情。尽管总的来说在跨地域沟通上面我们要比别的公司 做的好,但还是困难重重,因此机会就被我们错过了。” 现在,错失机会的 Google 在本地服务领域奋力追赶,不久 前还收购了 Zagat 和 Frommers,所费不菲。而与此同时,

2012.09

67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Foursquare 已经从 Google 挖了不少人才。 在迅速发展的社交网络领域,Google 似乎有落后的迹象。 Wave 和 Buzz 等产品得不到媒体的好评,也讨不着用户的 欢心。“这家公司的使命从一开始就是要组织全世界的信 息,”Brian McClendon 这样说,“而问题是,这种说法几 乎可以套用到任何领域上。” 2011 年 4 月 Larry Page 接任掌门人一职后,他烧的第一把 火就是重组 Google,重新把焦点聚集到几个产品部门上来, 调整了原有的财务、法务、市场等以功能区分的部门,创造了 新的 7 大部门:移动、社交、Chrome、Youtube、广告、搜 索和地理商务(GeoCommerce)。 “ 我 当 时 觉 得 Google 的 战 线 太 长, 无 法 集 中 力 量 办 大 事。”McClendon 表示, “因此 Larry Page‘有的放矢’ (more wood behind fewer arrows)的策略就让 Google 更加专注, 产品布局也得以简化。” 在让 Google 重新聚焦的同时,Page 还大刀阔斧进行裁减, 关闭了收购不久的 Aardvark 和 Slide 等社交项目。Google 似乎变得不那么随和、不再给创业者像从前那样的自由了。 “这

2012.09

68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家搜索公司不再鼓捣五花八门的想法了,它 现在做的就是一盘生意。”网络杂志 Slate 的记者 Farhad Manjoo 这样写道。

有的放矢 Page 建立的新架构能否继续吸引创业者? 这 个 问 题 仁 者 见 仁, 智 者 见 智。Aardvark 的两位创始人现在还留在 Google,在为知 识图谱项目工作。Aardvark 的联合创始人 Max Ventilla 表示: “你不能孤立地只做一件事,在很大程度上,你得自己决定哪 个项目是适合自己的。” 这种说法也同样适用于 Slide。社交软件开发商 Slide 在 2010 年被 Google 以 1.28 亿美元收购,其创始人 Max Levchin 曾 在 PayPal 任职,他对 Google 力图突破的社交领域有着深刻 的理解。但一年后,Slide 被 Google 无情关闭,Levchin 离开。 这个结局似乎验证了借助收购进入新市场的难度之大。 但是几乎所有的原 Slide 员工都继续留在了 Google。现任 YouTube 工程主管、前 Slide 的 CTO Libor Michalek 表示, “如果你把收购 Slide 看成是买产品的话,那的确是个败笔。

2012.09

69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但你要是把这看成是人才收购的话,就称得上是 Google 的成 功了。” “我认为小型并购交易一般都表现不错。如果产品失败了,他 们还能留住大量优秀的工程师,这就像是下行保护 (downside protection) 一样。”FirstMark Capital 的科技行业投资人 FirstMark Capital 如 此 表 示,“ 这 类 才 华 横 溢 的 人, 加 上 Google 这样的平台,假如找到了合适的领域,是能产生数以 百万美元计的额外利润的。” 关于 Google 文化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在公司遭遇挫折 的时候,情况会有多大的变化?如果没有可观的利润,或许 Google 的文化对创业者的探索宽容态度就会大打折扣。“如 果你回头看看早期的 Google,你会发现它在还没有资源的 时候就下了疯狂的长期赌注,”Google 并购部门的负责人 David Lawee 如此表示,“最初的 200 位员工为 Google 的 基因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家公司就是为改变世界而创立的。” “Larry 和 Sergey 都是科学家,他们懂得要允许人们失败。” 在并购部门专事整合工作的 Ramsey Allington 表示,“当然, 这免不了要花费时间和金钱,但正是这种探索精神造就了今天 的我们。”

2012.09

70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体验一致性才是多屏设计的核心 leon 发表于 09/21/12

几年前我在纽约大学教过一门讲交互式电信的课程,名字叫 “1,2,10”。也许现在大家对多屏设备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是当时这一领域基本还是空白。“1,2,10”指的是几种 主要电子设备屏幕在使用时距离人眼的距离:智能手机大概是 1 英尺,电脑和平板大概是 2 英尺,电视则是 10 英尺。 也许你觉得给这些设备做设计只是小菜一碟,但是说实话,要 想做出在 4 寸触屏和遥控器操控的 60 寸电视屏上都能保证体 验一致的话,真心不容易。 最近 Twitter 的改版就是一个例子。周三 Twitter 对其 iPad 应

2012.09

71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用做了全新改版,结果却遭到众多用户的毒舌评议,称远不 如此前的体验优秀。其实,对 Twitter 来说此次改版也许只是 一小步,但对跨屏 Twitter 应用连续性来说则是很大一步。 当时教这门课时,我建议学生们在设计时先为主要设备做适 配,之后再去考虑其他设备。比如有个孩子想做一个让用户 能实时订阅菜谱里食材的交互厨艺应用,听了我的课之后他 选择先去为电视屏做设计,之后再考虑智能手机。

苹果这些年其实一直都在这么做。iPad 的交互界面基本复制 了 iPhone 的全套设计,iOS 的很多设计元素最近也开始在 Mac 上得到体现。苹果已经意识到在自己的小王国里,构建 一种一致的设计语言,让用户能瞬间认出“这就是苹果”是 多么的重要。相信等到苹果进一步抢占客厅领域后,iOS 的设

2012.09

72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计元素也会出现在 Apple TV 上。 类似的事情亚马逊也在做。Kindle 系列软件有让人叹为观止 么?没有,但是在各种设备上的体验非常一致。别忘了,所 有这一切都开始于 Kindle:一款有着丑陋滚轮的黑白屏设备。 如今亚马逊的阅读体验已经在智能手机、电脑、电子书和平板 上取得了基本一致。

回头说 Twitter,对它来说最重要的设备自然是智能手机,所 以此前就曾将智能手机上的设计语言应用到桌面端,此次则是 iPad 版。也许对 iPad 来说并不是一个很亮眼的设计,但是为 了让更多用户能获得一致性体验,这类设计平衡也是必须的。

2012.09

73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如何解决苹果地图问题?

boxi 发表于 09/23/12 苹果地图是 iOS 6 带来的众多令人期待的 新功能之一,但是其使用效果却令用户大 失所望。对于一贯追求高品质的苹果来说, 这样的事情似乎并不多见。为什么苹果会 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从事地理空间技术研究的 Mike Dobson 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想做出覆盖全球的高质量地图应用是件 非常困难的事情。Mike Dobson 此前就曾经警告过苹果,认 为该公司缺乏可为应用提供大部分地理空间及 POI(兴趣点) 数据的资源,以其服务水平,只能算是“C 级”供应商。苹 果似乎用的是 Acxiom 和 Localeze 的企业名录服务,以 Yelp 的点评为辅,而集成三个不同的信息源是件令人十分头大的事 情。 尽管苹果融合企业名录数据并未引发出新问题,但用不同的办 法进行本地化,导致邮编、地址等标准缺失会引发混乱。搜索 出身的 Google 做地图时没有这个问题,但苹果对地图不在行, 无力发掘海量的本地搜索数据,其支撑团队的能力不足、规模 不足。更重要的是,苹果显得过于自大,质量控制靠的是算法, QC 小组的审查缺位。Google 曾经尝试过要把整个质量控制

2012.09

74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的过程自动化,但以失败告终,如今苹果也重蹈覆辙。哪怕算 法再高明,没有人参与质量控制的结局只有失败。 Mike Dobson 认为苹果的问题不在于算法,而是数据质量。 用户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衡量数据质量。他们会在地图上寻找自 己熟悉的地方,并用这些地方作为自己定位的指南,同时也会 测试地图的质量。用户会拿地图与现实进行比较,会找当地企 业要求提供本地服务,一旦这些行动失败也就意味着地图失败, 这个是苹果地图最大的问题来源。 专业地图制造商和 GIS 专业人士很清楚数据质量这个话题, 其问题可概括为: 完整性—功能有欠缺,有的功能有属性和关系错误。 逻辑一致性—数据结构、属性以及关系的逻辑规则的遵守程 度。苹果最大的问题在于对概念模式的顺从性以及数据集拓扑 特征的正确性。比方说,商店名、街道名都正确但位置却出错。 位置精度—坐标值与真实的接近程度有距离。 时间精度—尤其是时效性,地图上标明的功能、特性现在还

2012.09

75


行业评论

存不存在? 主题精度—尤其是非量化属性和分类属性的准确性有问题。

目录 2 返回目录

苹果需要退回去重新调 整数据融合及制图方 案。

从多个来源整合地图和 POI 数据不是简单拼凑到一起就行的, 苹果的团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Mike Dobson 的建议是: 苹果需要退回去重新调整数据融合及制图方案。 来自于 TomTom 的数据和路由功能可能并非问题来源。真正 的问题是苹果认为自己没有问题。这是缺乏大规模地图项目 管理经验的标志。苹果需要聘请地图专家来处理复杂的空间 数据库、设计好地图、导航及本地搜索。 苹果缺乏合格的人手来处理问题,需要雇用相当数量的有资 质的人才。还需要组建一支有空间数据处理经验的 QA/QC 团 队。得在班加罗尔组建团队,从 Google 挖人。但是,要想 赢的话肯定不能循 Google 的路数。 苹果缺乏管理经验,无法控制研发成果。需要雇用熟悉地图、

2012.09

76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管理及组建制胜团队的人。 需要积极参与众包。得找到办法来利用本地数据,邀请用户提 供本地信息。可以通过设立与 Google Map Maker 类似的服 务来解决。也可以收购 TomTom,用其 MapShare 服务来改 进数据质量。 收购一些为电信运营商应用集成地图和搜索服务的小公司。其 中的佼佼者 Telmap 年初已经被英特尔收购,但是 Telenav 和 ALK 也不错。 苹果有可能聘请高端咨询机构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这样的话, 那将会是苹果犯下的最大错误(也是所有大公司的通病)。苹 果最好还是找知道怎么做这些应用的人来解决问题。 苹果的这个问题没有速效药,但是对于熟悉地图和大规模空间 数据集成的人来说并非新鲜事物,找懂行的人,投入足够的人 力物力,假以时日也许能逐步解决好这个问题。否则的话,不 再坚持乔布斯完美主义的苹果就会跟当年微软一样染上大企业 病,在傲慢中逐渐走下坡路。

2012.09

77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众筹,是电子商务的新形态吗? 阿土 发表于 09/28/12

众 筹, 是 最 近 2 年 国 外 最 热 的 创 业 方 向 之 一, 以 Kickstarter 为 例, 虽 然它不是最早以众筹概念出现的网 站,但却是最先做成的一家,曾被时 代周刊评为最佳发明和最佳网站,进 而 成 为“ 众 筹” 模 式 的 代 名 词。 这 篇 文 章 想 分 享 的 内 容 包 括: 神 奇 的 Kickstarter 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什么, 它究竟改变了什么;Kickstarter 或者 说众筹模式与电子商务平台的相似之处,以及为什么从电商的 角度思考会让你更清楚看到 Kickstarter 接下来的命运。

一、Kickstarter 的魔力 Kickstarter 上的项目五花八门,有漫画书出版计划、盲文 手表、纯手工糕点,还有令人扼腕称奇的 3D 打印机,但浏 览 Kickstarter 跟逛亚马逊的感觉完全不同,这不仅仅是因为 Kickstarter 上有更多新奇的产品:Kickstarter 和亚马逊都可 以为你提供一张演唱会门票或一袋蛋糕,但 Kickstarter 致力 于让你忘掉购物这码事,在这个众筹网站上,你花出去的钱不 叫购物,而被称为“资助了一个梦想”,你得到的不是单纯的 服务或商品,而是一个故事发生的过程。用户因为了解蛋糕制

2012.09

78


行业评论

作人的故事,连带也觉得这块纯手工蛋糕与众不同,进而不会 在意它是不是比别的地方贵上那么 1、2 块钱。 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或服务的内涵,而不只对价格因素敏感, 这是众多品牌营销大师梦寐以求的事情——如果你去了解过 可口可乐每年要花掉多少营销费用就为了让消费者觉得它不只 是个卖糖水的,或者路易威登为了让用户觉得它不只是个卖皮 包的每年请明星代言要花掉多少钱,就知道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了。但 Kickstarter 似乎很轻松就做到了。 Kickstarter 让商品和服务提供者变成了有梦想要实现的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如果你去了解过可口可 乐每年要花掉多少营销 费用就为了让消费者 觉得它不只是个卖糖水 的,或者路易威登为了 让用户觉得它不只是个 卖皮包的每年请明星代 言要花掉多少钱,就知 道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了。但 Kickstarter 似乎 很轻松就做到了。

让消费者变成了愿意资助梦想的好人。一些新奇的创意和设计 在这个网站上变成现实,在这个过程中,Kickstarter 进一步 强化自己是个梦想平台的概念,甚至被称为“一个神奇的网 站”。似乎不能再用效率和需求等平庸的商业指标来理解在 Kickstarter 上出资的用户,因为这些人不是购物者,而是来 这个神奇的网站上资助别人梦想的人。

二、魔力背后的商业规则 让我决定不再停留在梦想平台的表层,而是用商业的眼光重新 审视 Kickstarter,是来自一位朋友的启发。在这之前,我与

2012.09

79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很多 Kickstarter 的粉丝一样,没有想过要把这个伟大的网站 与庸俗的购物平台扯上关系。 那是某天聚餐,一个曾经并正在为几家电商平台做融资的金融 界人士说他很有兴趣讨论一下电子商务的未来趋势。我们暂且 管他叫 Z 先生,Z 先生打开这个话题后,突然变得很兴奋,他 的思路并不清晰,谈话也很随意,大概是说: 让我们把视角从 10 年时间拉长到 100 年甚至更远,来看电子 商务这个东西。原始社会没有商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一个人,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分工出现,分工越细致,商业就越发达。如 果把人类社会分工合作出现后的一切商业行为,叫做商务,把 因为互联网出现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商业行为,都 叫做电子商务,那么我们再来看看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什么,它 究竟改变了什么。 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暂且把服务也抽象为一般的商品。把一件 商品分为生产计划、生产、营销、销售、运输、用户反馈等环节, 电商的发展就是商品各环节效率不断提高、用户需求不断细化 的过程,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提高了商业世界的效率。现在已 有的电子商务改变了营销、销售、运输和用户反馈阶段,未来 的电子商务就是继续提升那些还没被影响到的环节的效率。未

2012.09

80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来的电子商务,将不满足于仅仅改变商品流通环节的效率, 也许会渗透到商品生产环节中去,反过来促进更多个性化商 品的诞生。 当 Z 先 生 讲 到 这 里 的 时 候, 我 就 想 起 了 众 筹 和 神 奇 的 Kickstarter。据说 Kickstarter 的创始人 Perry Chen 之所以 做这样一个项目,是因为一场原本应该在新奥尔良爵士音乐 节上举办的音乐会因为资金问题被取消了,而这场音乐会正 是由 Perry Chen 筹办的。这个例子很好说明了众筹的愿景, 如果把 Kickstarter 上所有项目都看做产品:它是一个帮助生 产者提高生产计划阶段效率的平台,具体来说就是生产计划 阶段里生产资金筹集这个阶段。 举个例子。比如 A 设计了一款盲文手表,在传统情况下,他 只能从熟人 B 那里获得生产资金,但 B 本人并不需要这款手 表,也不确定有多少人会需要这种手表,这个设计就被浪费 掉了;另外一种情况是 B 很喜欢这款手表,因此投资生产, 但实际并没有足够的人愿意购买,这个产品也是一种浪费。 Kickstarter 把生产计划的决定权交给消费者,最大限度避免 这两种浪费。当盲文手表的生产计划在网站上发布后,由这 个设计感兴趣的人用“投资”的方式来决定是否要完成这个 产品。对生产者来说,得到一份绝对有保证的生产计划,对

2012.09

81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消费者来说,原来被忽略掉的需求被满足了。 哈,我似乎是找到了 Kickstarter 的神奇基因:它和曾经让我 们惊讶过的亚马逊或淘宝一样,也是因为提高了效率而变得神 奇。Kickstarter 通过让消费者的消费资金前移,改变了生产 资金筹备和销售等环节的效率,产生出原来可能无法实现的新 产品,从而满足了用户更加细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三、Kickstarter 的下一步 在意识到 Kickstarter 的神奇也来自效率提升,在它上面交换 的不是梦想,而是供应和需求之后,也更容易看清它现在的选 择和未来的发展。 最近媒体上对 Kickstarter 上硬件和设计品类的筹资项目缺乏 后期管理的诟病,可能也是打破魔力的开始:Kickstarter 上 一些项目在融到大笔资金后,并没能如期兑现当初的承诺,一 些项目也存在夸大产品的嫌疑。是不是跟我们熟悉的网络购物 中实物与描述不符和退款等问题有些类似?也许随着大家对这 一模式新鲜感淡去,就如梦想也需要照进现实,Kickstarter 上的用户也会越来越挑剔。

2012.09

82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作为回应,Kickstarter 对网站规则进行修改,要求项目发起 人必须强调风险和挑战,只能展示产品现在的样子而不能模拟 未来可能的样子等。但这些要求并不容易变成可量化的规则, 除了清澄和提供保证承诺外,Kickstarter 也没有拿出更好的 方案来回应质疑。把判断和鉴别的义务交给用户也算是一种解 决方法吧,Kickstarter 称“对网站上的项目最终决定权在用 户手里”,言外之意也就是你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哦。 另一家众筹模式的网站 Quirky 直接瞄准硬件和设计产品这个 细分领域。它跟 Kickstarter 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努力维护一 个有专家氛围的创意挑选社区,并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团队负 责最终决定和生产阶段的执行。从产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看, Quirky 俨然就是一家创意设计产品的电子商务公司,只是通 过把设计阶段众包出去,使得它能提供与其他 B2C 平台上不 同的产品,这也是它与其他设计品电商网站相比的竞争力所在。 其实这里的 kickstarter 可以是任何一家众筹模式的平台。这 些众筹平台比现在的电商平台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们改变的是商 品生产的效率,因而可以促成更有价值的产品诞生,但这也并 不能让它们超脱于被效率和需求限定的商业世界。电商平台所 面临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的问题,它们也会相应的遇到。决定 Kickstarter 能神奇多久的是它能否持续的产生优质的产品和

2012.09

83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服务,更便捷的满足用户个性话的需求。必须努力提供一个商 业平台应该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才能在造梦的路上走得更远。 众筹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满足了谁的梦想,而是能否持续实现 生产效率的提升和需求的细化。而这一创业模式在中国的前途, 还要考虑到愿意为设计和品牌内涵支付溢价的用户是否已经足 够多,希望这些讨论能对那些对众筹模式感兴趣的准创业者们 有所帮助。

2012.09

84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苹果地图,谁在往伤口上撒盐 70 镱 发表于 09/28/12 近日哪款应用最火爆?答案不言 而 喻: 苹 果 地 图。 出 于 战 略 考 虑,苹果地图在 iOS 6 中取代了 Google 地图的位置。但它的火爆 并不是因为它是多么优秀,而恰 恰相反是因为它是如此的不完美。 在口诛笔伐的质疑声中,苹果地 图成为了曝光率最高的应用。 关于苹果地图,时不时都会出现 关于苹果和 Google 的爆料消息。 苹果联合创始人 Steve Wozniak 出面表态“苹果地图令人失 望”,苹果官方表示“苹果地图将随着用户的使用越来越好”, 媒体上频频出现“Google 很享受苹果地图的窘境”、 “Google 准备推出 iOS 版 Google 地图”。在一切的背后,反映出的 不再是苹果地图究竟如何,而是苹果与 Google 水深火热的竞 争现况。 从规模到程度,苹果和 Google 的竞争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无可 匹敌。比较之下。微软与二者在传统领域的的竞争已是相形见 绌。PC 时代正在过去,移动时代已经到来。

2012.09

85


目录 2 返回目录

行业评论

如 果 不 是 因 为 iPhone 与 Android 的 针 锋 相 对, 苹 果 与

苹果很清楚,地图定位是

Google 将一如既往地和睦相处。曾几何时,Google 的 CEO

移动领域最重要的服务之

Eric Schmidt 还是苹果董事局成员;曾几何时,iPhone 内

一;苹果很清楚,自己在

的地图、电邮、视频和搜索还主要依仗 Google 提供的服

地图领域比 Google 已经落

务。而如今,Google 地图随着 Youtube 的步履被迫离开,

后了 7 年;苹果很清楚,

Gmail 退居二线,Google 搜索在 iOS 中不知还有多少的日

开发地图应用最重要的是

子。苹果与 Google 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地蔓延、扩大。

从用户终端收集的信息, 而长久以来自己庞大的 iOS

苹果很清楚,地图定位是移动领域最重要的服务之一;苹果

用户群体都在为 Google 地

很清楚,自己在地图领域比 Google 已经落后了 7 年;苹果

图输送数据;苹果很清楚,

很清楚,开发地图应用最重要的是从用户终端收集的信息,

如果再不和 Google 地图做

而长久以来自己庞大的 iOS 用户群体都在为 Google 地图输

一个了断,他们失去的将

送数据;苹果很清楚,如果再不和 Google 地图做一个了断,

不仅是市场。

他们失去的将不仅是市场。 虽说长痛不如短痛,但来自市场的声音都在责怪苹果这一步 走得太急。事实上,苹果地图也并不是突发奇想的赶工之作, 苹果为了今天的决定准备了多久的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从用 户的角度看,苹果地图的确尚未成熟;但从苹果的角度看, 继续妥协只会把 iOS 上的用户资源继续拱手相让,他们与 Google 的差距将越来越大。且不论苹果是否把握了正确的时 机,但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2012.09

86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地图就是苹果身上一块带着血的伤疤,做出撒盐的决定往往比 忍受撒盐的痛苦要困难得多。疼痛只是暂时的,继续坚持,伤 口总会有痊愈的一天。

2012.09

87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苹果为什么要坚持用自己的地图? bugeng 发表于 10/1/12

编者按:苹果最近用自己开发的地图换掉 Google Maps 引起了用户的强烈不满。苹果地图的质量相比 Google Maps 简直是一次降级,极大的伤害了用户体验。我们 知道苹果一向注重用户体验,那为什么这次非要冒天 下之大不韪做出这样的决定呢?本文也许能给你一个 比较满意的答案。本文作者 Olof Schybergson 是 Fjord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Fjord 目前在为 Citibank, Foursquare,Nokia 和 Qualcomm 等提供战略咨询服务。 他们的 Twitter 账号是 @fjord。 苹果曾建立起领先的应用生态系统,但现在 Android 也慢慢 追上来了,这会降低 iOS 用户向 Android 过渡的门槛。苹果 需要重新建立领先优势,才能让苹果用户在手机升级换代时候 继续买苹果的手机。现在地图就是关键的一个因素。 鉴于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游戏规则已经从硬件向服务转移,苹果 需要更多的专有的服务来拉开差距,不是去用一些已有的东西 与竞争对手混战。移动互联网比较重要的服务无外乎地图,支 付,社交和搜索这几大类。但这领域都是别人领先,苹果哪样 都只是一般。苹果需要在某一项上发力以求突破,这次选中的 是地图。

2012.09

88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地图和导航在智能手机上使用频率挺高的,定位是为数不多 的能洞悉这个人身边世界的方式之一,这也正是很多服务都 会结合地理位置的重要原因。地图的重要性加上与多个应用 相关,我想这应该是苹果选择发力地图的主要原因吧。

苹果的地图之争将极其惨烈。 苹果的挑战在于地图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而他们的竞争 对手远远领先并行动迅速。苹果的竞争对手不是个创业公司, 而是巨头。Google 地图非常流行,并且 Google 还在马不停 蹄的完善它,Google 地球,Google 街景,以及 Picasa 里 面的图片让 Google 地图粘度大增。他们最近还推出了 Field Trip 等应用。Google 正通过他们对地图的投资来把真实的世 界搬到网上去。 Nokia 在 2008 年的时候收购了 NAVTEQ,那是一家提供端 到端的地图服务的团队。他们除了在自己的手机上内置了这个 地图之外,还把这个地图技术应用到了其他服务中,这其中 包括:90% 的汽车导航,微软的 Bing 地图,以及 Amazon Kindlle Fire 上的地图等。Nokia 可以让你通过 City Lens 来 透视四周,另外他们在机场商场等区域的室内导航也在不断

2012.09

89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完善。 Foursquare 成长的很快,他们也有可能向 Google 在某些领 域发起挑战,他们加入与 Google 的战争并不让人意外。他们 现在正把数以十亿计的数据收集起来,希望将这些数据加以利 用。他们不满足于自己只是成为签到应用,而是希望成为智能 推荐的有力竞争者。 苹果知道竞争很激烈,也知道地图领域的竞争非常复杂且变化 多端。他们已经决心搭建自己的地图平台,尽管这还不是一个 挣钱的生意。他们希望自己对竞争对手的依赖更小一些,希望 通过自己的设备为自己积累更多的数据,以便将来为更多的自 己的服务提供更多有用的东西。

苹果将会怎样利用自己的地图平台 苹果会在新设备里预装苹果地图这一点也不奇怪,那些 3D 的 立交桥也会是第一个尝试。不过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利用自己的 设备收集有用的数据,来丰富地图平台。Google 曾因 iOS 产 生的数据而获益匪浅,现在苹果要把这些数据装进自己的口袋 里了。这些由苹果地图及调用苹果地图 API 的应用产生的数 据将会让苹果地图越来越精确,也越来越智能。

2012.09

90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一些预测: 随着苹果收集更多的地理位置,导航,交通等数据,Siri 会变 得更智能; Passbook,这个苹果进军商务领域的排头兵,也会变得尤其 智能。苹果将拥有掌控这一切的可能,包括基于地理位置的服 务,推荐,支付等,这将在与 Groupon,Square,Amazon 的竞争中添加筹码。 iOS 设备拍的照片会加入位置信息,利用的是苹果的地图。这 些图片和视频将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来分类和重新被发现。用户 拍的这些照片也将会完善对某个地点的呈现信息。 iOS 上的日历可以记录你添加活动的地点,它可以智能的利用 这个功能来帮你做一些分析和提醒等。 当他们的地图变得更好之后,他们可以让整个平台的服务都变 得更聪明一些,而他们收集到的这些数据也有望帮他们找到另 一条通往其他关键领域领先地位的捷径,比如电商,搜索和社 交。

2012.09

91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苹果之困 从外人看来,把 iOS 设备中的 Google Maps 换成 Apple 地 图简直是一种降级。但事实上,这是苹果的长远的战略考虑。 为了保证苹果平台上的服务的未来,苹果不得不冒险把 iOS 上地图换成自己的地图,不过这也直接导致苹果的 CEO 不得 不公开致歉的事实。 为保证 iPhone 和 iPad 的销量,苹果必须保证用户对于整个 生态系统的粘度,鉴于苹果系统的应用水平已经很难与其他 平台拉开差距,他们现在寄希望于在地图上找到突破口。

2012.09

92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PC 已然没有未来 leon 发表于 10/2/12

MG Siegler 最近写道: PC 已经没有未来了,它 还会残喘一段时间,但 是会越来越像个老古董 一样。

MG Siegler 最近写道: PC 已经没有未来了,它还会残喘一段时间,但是会越来越像 个老古董一样。 现在我非常讨厌用自己的电脑,就希望大部分时候都能用平板, 而且我发现这么做没问题。我还希望剩下的时间只用智能手机, 事实上我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桌面互联网的价值正在变得越来越虚幻。考虑到移动设备的疯 涨态势,这一价值还会继续迅速下跌。

2012.09

93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所以,不要再去基于你的网站搭建一个应用,相反的,你应该 像网站一开始就不存在一样去搭建应用。为那些从未使用过桌 面互联网服务的人群开发应用,因为这批人就快来了。 Siegler 是一个记者,因此句法夸张不是他的错,在我看来, 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创造,比如天花乱坠的论断。但是在这件事 上他说对了一些东西。 我在自己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此前在一篇博 文中我写到,如今你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场景,身处其中发 现传统笔记本会是你的最佳选择,不管这个笔记本多么拉风炫 酷。 台 式 机 就 更 不 用 说 了。 如 果 你 喜 欢 三 显 示 器、 八 核 超 快 CPU、64GB 内存和强大的多 GPU 配置,那么台式机是你的 不二选择。而且这种配置的机器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便宜不少, 因为可以自己组装嘛。话说回来,鼓捣出一台自己喜欢的台式 机要比用笔记本有趣多了,其实这同自己改装赛车有很多相似 之处,都是为自己动手 DIY 和对超强力量的崇拜所驱动的。 而且的确是酷毙了。

2012.09

94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虽然我也是一个热衷于改装 PC 的人,但最 近几年我也开始对升级更快速的 CPU、更复 杂的 GPU 什么的失去兴趣了。除了能满足我 们对硬盘高转速要求的固态硬盘之外,上次 你觉得有必要升级台式机或者笔记本是什么 时候?如果我给你添上一块固态硬盘,你觉 得自己在不玩游戏的桌面使用体验中能分辨 出一台 2009 年时的高端 PC 和一台现在的中 端 PC 么? 我反正是觉得自己不见得能分出来。 大概在 08 年双核 CPU 成为主流时,电脑性能已经能满足大 部分典型用户的需求了。除了那些极少数用户群体,比如视频 编辑或者程序员,像你我这类普通用户,对电脑的性能已经没 有其他需求的时候,还会要求什么呢?一旦你的电脑有了足够 的计算能力,计算的未来就会是——过去也一直是——让电 脑变得更小更便宜。这可不是 Siegler 一个人呆家里以记者的 思维空想出来的。 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这一变化:从一栋大楼才装得下的主机到 塞满一大间屋子的微型电脑,再到现在摆在你桌上的 PC。现

2012.09

95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在我们正在下一个时代的大门前,电脑不单是放在你腿上,你 还可以把它拿在手里。这个游戏不再是把电脑造的性能更强 大,而是在尽量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让电脑的体积和功耗大幅 下降。

2012.09

96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除开固态硬盘之外,笔记本和台式机在计算性能上自 08 年以来已 经没有什么亮眼的进步了。但是如果看看 iPhone 自 08 年的表现 呢?

如果上图还不够清楚的话,咱们就这么说吧:过去的四年里, iPhone 在 Browsermark 和 GeekBench(两者都是电脑计算性

2012.09

97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能测试的权威)的测试中分别拿下了 20 倍和 4 倍的增长。在 智能机市场,计算性能最低也是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的。 我有一台 iPhone 5,亲测表明比 iPhone 4 快了不是一点半点。 连上 4G LTE 或者 5GHz 的 WiFi 之后,更是快的飞起,除了 屏幕略小之外,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不介意去访问那些移动版 站点了。除开流畅的运行速度之外,iPhone 5 的屏幕也非常赞。 AnandTech 称如果 iPhone 5 的屏幕有桌面显示器那么大的 话,那将是他们测试过最完美的屏幕了。现在的手机是如此的 强大,我都开始想着要不就用来代替笔记本,只需在必要的时 候连上键盘和显示器就完全 OK 了。 所以也许 Siegler 说的对,PC 已经没有未来了,至少按照以 往我们对它的理解来说是这样的。我们需要的不再是那些夸耀 计算性能的笔记本和台式机,就像我们不再需要那些当年得一 层楼才装得下的主机和微型机一样。

2012.09

98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Airbnb 现象 bugeng 发表于 09/30/12

Paul Graham 曾在《黑天鹅现象》一文中提到:我们投资所 有公司大概值 100 亿美元,但是 Dropbox 和 Airbnb 这两家 的价值就占了总额的四分之三。Dropbox 作为云存储的代表 已经被广泛关注,Airbnb 估值也已经超过 20 亿美元,成了 YC 的招牌,YC 的骄傲。 曾经 Airbnb 被誉为”租房的 eBay”,而现在 Airbnb 已经成 为众多创业公司的模板,我们曾多次提到某公司是 xxx 领域 的 Airbnb 这种说法。的确,Airbnb 现在已经快不是一个团 队或者一个网站的名字了,而是一种模式。它找到了一种提高 资源利用率的方法,并且正在以同样的方式席卷租房之外的领 域,改变着经济世界运行的方式,我把它定义为“Airbnb 现象”。

2012.09

99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白手起家 2008 年 8 月,Airbnb.com 上线,起初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 那就是让用户找到住处。下面这段文字来自我们之前整理过的 一段与 Airbnb 创始人 Brian Chesky 的对话: 我刚辞掉了在洛杉矶的工作,驱车来到旧金山,和我的朋友 Joe Gebbia 住在一起。到那里以后,我们意识到我们连房租 都付不起。你知道,迫于需要 ( 生计 ),你有时会变得非常有 创造力。这就是一个例子。我们都算得上是雄心勃勃的创业者, 想要开家公司做点什么,但具体是什么我们还不清楚。 我到旧金山的第一个周末,恰好遇上了 IDSA( 美国工业设计 师协会 ) 在那里召开会议。我在大会的网站上看到所有的酒店 都客满了。Joe 和我正聊着,一个 idea 冒了出来:给设计师 提供床位和早餐。只要能把设计师们安顿下来,我们就能挣着 钱交房租了。我什么家具都没有,但衣橱里倒是有个气垫床。 最后我们成功安顿了三个人,他们背景不一,来自世界各地, 这一点让我们意识到或许这儿会有个新的 idea。有趣的是, 甚至在第一周结束以后,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 Air Bed 和 Breakfast 能成为一门生意,还在集思广益地寻找着商机。直 到半年后网站发布时,我们才真正决定要投身于这个 idea。

2012.09 100


行业评论

他们的业务模式非常清晰:有空房子的人在 Airbnb 上发布他 们的空房间信息,那些不想找酒店的用户来 Airbnb 上查找合 适的住处,付费,入住。由于房主的房子一般比酒店要便宜些, 而且还能跟房主聊聊天等等因素,再加上“从有血有肉的人那 里租房”这样的理念,让 Airbnb 慢慢流行起来。Airbnb 在 每次的交易中抽取一部分费用实现盈利。 满足了基本的住的需求后,Airbnb 自然也有自己的杀手锏: 有人发布平常住的房子,这很正常,但有人发布别墅,村庄, 城堡,树屋,甚至整个国家后,Airbnb 就升华了。慢慢的,

目录 2 返回目录

Airbnb 自然也有自己的 杀手锏:有人发布平常 住的房子,这很正常, 但有人发布别墅,村庄, 城堡,树屋,甚至整个 国 家 后,Airbnb 就 升 华 了。 慢 慢 的,Airbnb 被 打上了“寻找奇居”的 标签,它的生意自然也 越来越好。

Airbnb 被打上了“寻找奇居”的标签,它的生意自然也越来 越好。 另外,几位创始人也深知用户体验的重要性,不仅在打造网站 上花费了不少心思,还会像普通 Airbnb 用户一样,每年花一 定的时间到处“流浪”,亲自体验使用 Airbnb 所带来的好与 不好。 2011 年 5 月,Airbnb 以 10 亿估值融资 1.12 亿美元。2012 年 9 月,硅谷再次传来消息,Airbnb 将以 20 - 30 亿美元的 估值融资 1 亿美元。他们还在不停的成长,没人知道他们要成 长为怎样一个庞然大物。

2012.09 101


行业评论

Airbnb 的出现带来了三个改变。 首先,Airbnb 改变了人们的租住意识。人们大多不愿意让陌

目录 2 返回目录

首 先,Airbnb 改 变 了 人 们的租住意识。

生人住进自己家里,安全问题,隐私问题,各种问题,一直让 房东们望而却步。对客人来讲是一样的。本来一个人出去就不 安全,还住在别人家里?房东有歹意怎么办?但世界上总有那

其 次,Airbnb 改 变 它 所 在的行业。

么几个喜欢吃螃蟹的家伙,但大家都觉得这个螃蟹不但没毒, 还挺好吃的时候,这事就越来越好办了。

最 后,Airbnb 模 式 还 可 以应用到其他行业。

培养市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 Airbnb 能做到现在这样让大 家放心也不是幸运或者一蹴而就的事情。Airbnb 的交易也曾 出过大事。2011 年 7 月,一位 Airbnb 的房东遭洗劫,人们 指责 Airbnb 一些政策的不完善,Airbnb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 信任危机。当然,最终 Airbnb 挺过了那次危机,经历了一次 打击后,Airbnb 更强健了。 其次,Airbnb 改变它所在的行业。Airbnb 红了之后,市场 上出现不少 Airbnb 的山寨者,或者委婉点说,是效仿者。 有的效仿者原封不动地抄袭了 Airbnb,比如 HouseTrip 和 Wimdu,以及国内的一些团队,他们利用 Airbnb 没有能力 垄断全部市场这一机会迅速崛起。另有一部分效仿者找到了自 身与 Airbnb 的差异点,并加以利用,例如 Luxury Retreats 和 Inspirato 等这种定位于高端用户的类 Airbnb 网站。

2012.09 102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虽然 Airbnb 不是第一家做短租的团队,但他们成功地教育了 市场,培养了用户,让它的效仿者同行们在一进入这一行业时 就能得到消费者和投资人的认可。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虽然 Homeaway 也在做短租市场,并且已经成功上市,但他们的 房源来自中介和房地产公司,与 Airbnb 这种从个人房东手里 租房性质是不一样的。 Airbnb 和它的竞争者们正走在颠覆酒店行业的路上,让出游 的人们从此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现在 Airbnb 等这些 团队所拿到的市场份额也只不过是全球酒店市场份额的很小 一部分,这可能也是这类服务的潜力所在吧。 最后,Airbnb 模式还可以应用到其他行业。如果把 Airbnb 的概念抽象一下的话,那它的逻辑应该是:有空闲的资源就可 以出租,就可以提高闲置资源利用率从而获得最大收益。这个 逻辑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上,很多创业公司就依照这样的 逻辑打造出了自己的产品,并且不少项目还获得了投资。比如: Airbnb 是 跟 房 子 相 关 的, 不 难 想 到 会 有 人 短 租 场 地, Venuetastic,Eventup 就 是 这 样 做 的, 以 车 库 咖 啡, LiquidSpace,Loosecubes,PivotDesk 为代表的办公场地 出租也颇受欢迎。当然,你也可以给特定人群做个极细分的

2012.09 103


行业评论

Airbnb,StartupStay 是给创业者找住处的,在这里你得到 的可能将不止是住处,还能跟同样在创业的房主促膝长谈,也 许会给你相见恨晚的感觉。这种模式还能用在宠物上,如果你 离家一周,又不忍把狗寄养到冰冷的宠物寄养站的话,那就让

目录 2 返回目录

“在美国有 2.5 亿私家 车,但是这些车平均每 天 有 22 小 时 时 间 是 闲 置的。”

DogVacay 帮你给宠物找个临时的家吧。 “在美国有 2.5 亿私家车,但是这些车平均每天有 22 小时时 间是闲置的。”Getaround 联合创始人 Sam Zaid 说。于是 私家车短租 Getaround 和 RelayRides 都拿到了大笔投资。呃, 要是车租出去了,车位也空着(当然,车不一定是租出去了), 是不是可以通过 ParkatmyHouse 和 Parking Panda 把车位 也租出去呢?有些人买了名车、游轮、飞机、直升机、拖车或 者其他一些装备,大多数时候不怎么用,那他可以通过 Qraft 出租。一个人开车上班无聊?用 Comuto 把旁边的座位租出 去,还能找个人聊天解解闷。即便你没有车,没有船,没有直 升机,没有车位,你只有一个自行车,Spinlister 也能帮你把 它租出去,给那些需要的人提供便利。 Airbnb 化的世界 我不是想钱想疯了,啥都想出租,但相信你能发现,出租这些 看似闲置的东西可以得到回报,这是一种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很 好的方式。其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向朋友们借出或借用彼此的东

2012.09 104


行业评论

目录 2 返回目录

西,我们通过借用彼此的东西互惠互利,属于小范围的使用权 交换以达到省钱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 Airbnb 模式 就是帮你和你的朋友们中间增加一个平台或者媒介,同时将你 的朋友圈扩大为整个平台的用户,当然,交换时的一般等价物 也从朋友之间的友谊变成了钱。 我们是有这种需求的,现在 Airbnb 将这种需求规则化,让这 种需求的信息更对称,范围更广,我觉得这可能就是 Airbnb 的意义吧。(为什么突然觉得这个意义同样适用于陌陌。。。) 使用权变成商品,协同消费,共享等方式为你省下一部分经费, 让你去体验更多更好玩的东西,提升了钱的利用率。一切提升 效率的东西,我都喜欢,特别是钱…. 类 Airbnb 平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领域,Airbnb 公司也 正准备向除房地产之外的其他领域进军,各个领域的 Airbnb 会在另一个城市为你准备好租来的温馨的房子,帅气的汽车, 甚至一切你想要的东西,让你享受到跟在家一样的待遇,让你 轻装简行畅游喜欢的城市。这样的 Airbnb 化的世界,你喜欢 吗?

2012.09 105


目录 2 返回目录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个性化阅读,看上去很美 guest 发表于 09/9/12 阅读,作为互联网最基本功能之一,始终是网民获取信息的最 重要形式。随着个性化推荐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取得巨大成功, 个性化开始逐步渗透到互联网的阅读领域。互联网发展到大数 据时代,也给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合适的温床,国内外互联网围 绕着个性化阅读的产品层出不穷。2010 年以 FLIPBOARD 和 ZITE 为代表的个性化阅读产品的兴起,引起了国内个性化领 域的争相跟风。一时间,众人高呼着“个性化时代来了”的口 号,各种打着个性化阅读旗号的产品纷纷诞生。 个性化阅读的出现,是外部环境,技术成熟和用户需求三方面 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必然产物。但是,国内个性化阅读产品在使 出浑身解数四处突围的同时,我们却鲜见有当年 RSS 那样具 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的诞生。个性化作为大数据沙漠里的一个 天然绿洲,所有人都在描绘着那里美好的图景,一直看着很美 好却不知通往绿洲的捷径。 UGC 模式的爆发标着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用户社 交网络为基础和用户信息流为载体的社交媒体已经在自觉不自 觉中生长出了个性化的萌芽,然而以此为基础的信息流有着严 重的弊端,内容过于杂乱,信息价值不高,信息量过大的问题 随着社交网络的日益膨胀显得越来越明显。这些大规模的数据 对于个性化阅读来说,却是绝好的冷启动数据训练集。微精和

2012.09 107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优微正是怀着这一美好的目的开始了在这方面的尝试,但是在 不久前微精的倒下,却给了这一美好愿望一记重拳,排开其 他因素不说,单是推荐挖掘需要的大量用户数据和 OPEN API 各种请求限制之间的矛盾,都让所有在此方向上努力的人们提 心吊胆。Twitter 不久前修改的 API 协议和新浪微博推出极具 争议的智能排序无疑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是一块金 矿,但是只能我们来挖。 在大树不可靠的情况下,大部分个性化的阅读产品必须面临一 个冷启动的问题。个性化推荐的技术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传统 而且成熟的协同过滤,还是现在兴起的社会化推荐,抑或采用 多种数据挖掘的手段,用户的兴趣的分析都需要基于一定量的 数据。获取用户的输入本身就是一个用户体验极不好的过程, 这是一个考验用户耐心和推荐精度的博弈。优推网显然高估了 用户的耐心,选完分类还不算还要老老实实回答 5 个对用户 来说莫名其妙问题,即使有耐心完成这些步骤的用户,基于如 此少量数据推荐的信息也足以让用户丧失信心。板报网尽量减 少了用户的烦恼,但是一开始满屏幕大杂烩式的推荐很难让用 户读懂个性化阅读的含义。牛赞网,阅米网的初始化显得稍微 人性化一点,分类较为细致让用户容易选择,同时保证在初始 推荐的时候内容至少较有关联性。指阅的初始化显得更加精致, 在大分类下还细分了具体的兴趣点,用户输入稍微繁琐但是用

2012.09 108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户体验设计得很流畅,如此细致的设计也保证了初始推荐时 候内容的精确性。无觅作为最早踏足国内个性化推荐领域的 产品,估计在最初做第三方推荐工具时积累了不少珍贵的数 据,其初始化以用户订阅 RSS 开始,显示了无觅稳妥的作风, 先做好内容的聚合,然后慢慢挖掘出你的兴趣。V 剪客或是 受启发于 Pinterest 专辑的点子,用户开始的时候需要订阅感 兴趣的专辑,但是每个分类下数量众多的专辑让用户又陷入 选择的困境。还有一些如 ZAKER,网易阅读,极阅,鲜果, 爬藤等个性化阅读产品大多是以订阅网站的 RSS 为手段,显 得更像是一个美化版的 RSS 阅读器。 个性化阅读冷启动的完成,只是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刚刚开始。 用户获取阅读内容的来源又成为一个分水岭。ZAKER,指阅, 网易阅读,极阅,鲜果,爬藤,板报网,阅米选择了聚合内容, 这些产品更像是一个带过滤器的 RSS 阅读器升级版,通过聚 合各种 RSS 来源的新闻并经过算法排序(或没有)后推荐给 用户。V 剪客,简网则选择了一种 UGC 的方式来获取内容, 通过用户提交的形式来充实内容池。牛赞网,无觅则选择了 中间道路,采用内容聚合和 UGC 混搭的模式来获取信息。从 用户体验上讲,内容的聚合显然更有利,能够很好地格式化 文章内容实现优美的文章排版和阅读体验,因此走上这条路 的产品大部分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抓住移动端的阅读。但从

2012.09 109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个性化阅读的本质上讲,内容的聚合还是让用户的视线受限 于目前能够收录到的新闻源,然而这些有限来源相对于每天 要产生 200 多万篇博文的互联网来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帮助用户发现未知的个性化资讯的问题。同时,内容聚合的 方式面临的最大危险来自于版权问题,我们可以从 ZITE 之前 的官司和 ZAKER 最近下线了一些订阅频道嗅到一些味道。相 比之下,简网,V 剪客,牛赞网,无觅选择的用户提交内容的 模式会更加被看好,虽然这几个网站背后的推荐机制各有不 同,但是都是试图构建基于用户阅读兴趣的社交图谱,利用 阅读兴趣的社交网络获取信息长尾中的内容进行社会化推荐 的想法——人的推荐永远比机器靠谱。值得一提的是,简网 和指阅都是同一个妈生的,但是选择了不同的内容运营机制, 或许是基于的这样思考的一种实验? 个性化阅读毫无疑问是未来互联网关注的一个热点,谁都可 以看到当一个产品完全熟悉一个人个性化阅读偏好后潜在的 巨大商业价值。但是在大数据的沙漠中,通往个性化绿洲的 道路往往都充满着各种海市蜃楼,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谁能够 坚持到最终的目的地。 感 谢 在 个 性 化 阅 读 道 路 上 奋 斗 的 人 们, 就 像 Alta Vista、 Lycos、Excite 之于 Google,不是每个人都能赢得最终胜利

2012.09 110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的花环,但是个性化阅读道路上每一步都有你们坚实的脚印。

编者按:本文是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在读博士 刘浩的供稿文章,刘浩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个性化推荐系 统及社交网络的数据挖掘,点这里关注他的微博。

2012.09 111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不是谁都能做地图:Google 地 图背后的故事 leon 发表于 09/9/12

在每张 Google 地图的背后,都有一张肉眼不可见的地图,正 是这张隐藏地图隐含着真实地理位置的逻辑:哪些地方不能左 转,哪些是高速公路匝道,限速要求和实时路况等等。正是这 些数据让 Google 为你提供导航成为可能。上周,Google 请 我去参观这张隐藏地图背后的构建机制,这是 Google 首次向 外界披露这项名为 Ground Truth 或者 GT(地面实况)的计 划到底是怎么回事。 Google 是以搜索引擎起家的,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 临,你在哪儿搜索的重要性开始同你搜索什么不相上下。如果 Google 的使命是组织全世界的信息,那么最大的挑战不是为 网络设立检索,而是将这个世界的物理信息整合成可用的信息

2012.09 112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系统。 “看看我们真实生活所处的线下世界,你就会发现很多信息其 实都是在线下的,网络无法涵盖一切,”Manik,Google 地 图的高级产品经理如是说,“我们希望能填补真实世界和网络 世界的鸿沟,地图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Google 用于构建完美展示真实世界的地图的办公室其实很普 通,像其他办公室一样,也有免费美食和健身娱乐,但是真说 起来也只是山景城郊区的一栋挺矮的办公楼而已。我在那儿见 到了 Manik 和他的得力干将 Michael,前 NASA 工程师,他 会把 20% 的工作时间花在 Google 火星项目上,此外还有一 名叫 Nick 负责处理地图数据的操作员。 Michael 给我详细介绍了制作一个地图的具体过程:首先你得 从合作伙伴那儿获得原始数据,然后通过工程处理将这些数据 整理成合适的格式并同其他源头获得的数据进行整合,之后还 需要一些列人工处理,最后才能生成一张高质量的地图—— 远胜过简单拼凑所得的效果。 具体来讲,首先是从美国审计局拿到最初的 TIGER 数据,如 下图:

2012.09 113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乍一看这些数据非常完美,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有 些地方是同真实世界有差别的,我用红圈标出了几个地方:

2012.09 114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除开同卫星图片比较之外,Google 还有其他的处理方法,比 如同其他数据库如美国地质调查局获得的数据做比较。另外一 个重要数据源则是 Google 的街景车,据称街景车每两周发布 的图片数据要比 2006 年 Google 处理的数据总和还多。 让搭载着定制相机的街景车走遍全世界,这个主意值得大家致 以敬意。目前 Google 的街景车已经行驶了 500 多万英里, 这些里程为地图制作提供了两类有价值的信息:其一是街景车 实地走过的路径,这意味着到底那些路是走的通的;其二是拍 摄的照片,通过它们 Google 可以利用算法分离出其中的交通 信号,并将这些信息嵌入到 Google 地图的深层中去。如此处 理后,旧金山的某个闹市区就成了这个样子:

2012.09 115


生活方式

Google 街景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制作地图,但是 Google 的地 理团队很快就意识到可以利用街景的数据来充实地图。你可以 把街景车想象成在网页上搜寻字符的网络爬虫,它们可以发现 街道上的各种标志和地址,帮助 Google 地图更好的理解人类 的交通系统。随着计算机视觉和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的发展,路 上的每一个字符都会成为 Google 为现实世界制作的索引的一 部分。 也许将来有一天计算机视觉可以直接将街景图片完美转化成地 理上可理解的信息,但现在依然需要人工进行很多处理,比如 要判断某个交叉口是否可以左转,最好的办法还是派人去看一

目录 2 返回目录

也许将来有一天计算机 视觉可以直接将街景图 片完美转化成地理上可 理解的信息,但现在依 然需要人工进行很多处 理,比如要判断某个交 叉口是否可以左转,最 好的办法还是派人去看 一眼,不管是实地驾驶 观测或者是通过街景车 传来的图像进行判断。

眼,不管是实地驾驶观测或者是通过街景车传来的图像进行判 断。 这一点同 Google 另一个伟大的产品 Google Translate 有相 似之处,同样看起来是机器的智慧,实则是人类智慧的集合。 Google Translate 依赖海量的人类语言翻译素材,之后通过 算法将各种词汇短语进行配对,相比起算法,海量的语言库扮 演着更关键的角色。 Google 地图有着相似的策略,人类对路况信息进行编码,之 后电脑就可以简单的复制粘贴。这也意味着地图的制作需要大

2012.09 116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量的人工,据 Michael 称,为一个国家编制地图一般都要几 百个操作员。实际上你看到的每一张地图都是经过很多人工处 理的,每天 Google 地图都得处理上千份用户反馈报告,地图 团队都会在数分钟内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果你认真想想为全世界提供如此详实的地图服务,标注出每 个交叉口的行车方向,随时对路况进行更正修改,就会发现这 真不是随便哪家公司就能做到的,你需要的远不仅仅是几个聪 明的工程师,还需要对数据的掌控和处理,以及支持你做这项 事业的决心和财力。Google 地图最终展示给用户的其实是人 类的智慧,正是这类智慧才能让 Google 的电脑告诉你从旧金 山到波士顿最好走的路到底是哪条。 谈到未来地图时,我们也许会想起博尔赫斯式的同真实世界 完美一致的地图。既然我们已经有了真实世界,似乎再做一 个一模一样的地图会是一个很奇怪的念头。但是如果考虑下 Nathan 关于增强现实的定义,你就会发现如他所言,每一寸 真实的物理空间,都是被信息渗透的。物理空间实质上也是信 息空间。我们每个人在脑中都有一个完美地图,指导我们在现 实中前行。Google 的策略就是将每个人的脑中地图集合到一 快,处理成每人都可使用的形式。

2012.09 117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MapMaker 这 款 产 品 清 晰 的 解 释 了 Google 的 野 心。 通 过 MapMaker,每个用户都可以将自己世界里的信息添加到 Google 地图中去。这也是一种将人类大脑中的信息抓取到因 特网的方式,类似的竞争者还有 Open Street Map,也是通 过众包的方式来制作地图。 随着这个世界在线上线下都变得越来越后现代,Google 的地 理数据正在成为它最宝贵的资产。不单单是因为这些地理数据 本身,还在于这些数据能让 Google 正在做的和已经做的事情 更有价值。也许就像我一个朋友 Robin 所说:“我坚信地图 才是 Google 的核心资产。50 年内,Google 就会成为一家 自动驾驶汽车公司(依靠的就是对这个世界真正的理解),哦 对了,它应该还会留着搜索引擎吧。”

2012.09 118


目录 2 返回目录

生活方式

Paul Graham 谈 YC 的 黑 天 鹅效应:大智若愚的赢者通吃 leon 发表于 09/10/12 “创业投资之所以如此吸引我,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其反直觉的特性。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候, 我们都在学着躲避风险,只追求那些“好主 意”(比如做律师,而不是去做摇滚明星)。 对创业公司,我经常需要去关注那些可能是蠢 主意,但是也可能是伟大的想法的公司。这些 也许不适用于所有人,但是对那些敢于追梦的 人来说,上路开始冒险吧。” 【1】. 并 不 是 说 只 有 那 些 ——Paul Graham

大赢家才有意义,只是说 从金钱角度说这些大赢家

这些年来我做过不少类型的工作,其中最同直觉相悖的非创

才对投资者有意义。因为

业投资莫属。

我 们 做 YC 并 不 单 是 为 了 钱,所以我们不单关心那

要想理解创业投资这门生意,有两件事你需要明白:其一是

些大赢家。比如我们就很

几乎所有的回报都是由很少的几个大赢家带来的;【1】其二

高 兴 曾 经 投 资 了 Reddit,

是那些最好的主意起初看起来都傻透了。

虽然没有挣到多少钱,但 是 Reddit 对 这 个 世 界 产 生

第一条我起初只是知道而已,但是直到亲身经历后我才真正

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还让

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投资所有公司大概值 100 亿美元,

我们认识了 Steve Huffman

但是 Dropbox 和 Airbnb 这两家的价值就占了总额的四分之

和 Alexis Ohanian 两位好朋

三。

友。

2012.09 119


目录 2 返回目录

生活方式

那些创业公司中的大赢家赢得是如此彻底,完全颠覆了我们

注释:

的预期。我不清楚这些预期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的,但是不 管怎样,我们的确没料到在创业公司的回报上存在着如此大

【2】. 没 有 参 照 物( 比 如

的差距。

地平线)时你很容易混淆 地心引力和机身的加速力。

这也促成了一系列奇怪的后果。比如单从财务上看,YC 的一

这意味着当你穿越云层时,

期孵化班中至多只有一家公司能够真正给我们带来大量收益,

很难弄清飞机到底在怎么

其余的都是瞎忙活。我还不太能接收这个事实,一方面是因

飞。也许感觉告诉你你正

为它是如此的同直觉相悖,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做 YC 不单单

在水平前行,但事实上你

是从金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毕竟如果每期我们只投一家公

的飞机正在螺旋下降。解

司的话,YC 得多寂寞啊。不过话说回来 YC 也的确是个寂寞

决办法是无视身体告诉你

的地方。

的信息,完全依照仪器的 指示来驾驶。当然说起来

要想在一个同你的直觉相悖的领域获得成功,你需要在某些

容易做起来难,人类是很

时候关掉自己的直觉,就像飞行员在飞过云层时做的一样。 【2】

难做到拒绝身体的暗示的,

你得去做那些你的理智告诉你该做的事,即使它们感觉起来

所以虽然每个飞行员都知

不对。

道这个问题,每年还是会 有很多这类事故。

敢于去持续不断的冒险对我们来说是挺困难的。当你看到一 家创业公司并觉得“他们看起来会成”的时候,很难不去投 资他们。然而,至少从财务上来说,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种: 这些创业公司要么会成为大赢家,要么就不会,如果是后者

2012.09 120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的话你投不投都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即使他们成功了,也不会 对你的收益产生多大影响。反倒是有时候你会碰到一些 18、 9 岁的小伙子,很聪明,但是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这些人成功的概率似乎很小。但是真正重要的不是他们成功的 概率,而是他们成为真正大赢家的概率。任何一个团队要想真 正做大机会都小的可怜,但是这帮 19 岁小伙子真正做大的概 率可能会比那些看起来更安全靠谱的团队更高。 创业公司做大的概率并不仅仅是做成的概率的简单累加。要不 然你就可以采用广撒网的策略,投资每家你认为可能做成的公 司,这样你就肯定不会漏过那几条大鱼。可惜的是抓大鱼要远 比这样做困难。你得学会忽略掉眼前的“大象”——这些创 业公司做成的概率,集中考虑更为关键但也更不可捉摸的问 题:他们能不能做大。

更难的是 之前我就写过类似的内容:如果某个好主意大家都觉得好,那 么肯定已经有人做出来了。因此那些最成功的创业者会倾向于 去实现那些只有他们觉得好的主意。有时候这些主意可能在别 人看来跟疯了差不太远,直到你到了那个点才能看到成效。

2012.09 121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Peter Thiel 第一次在 YC 演讲的时候,画了一副维恩图来解释 这些。他画了两个相交的圆圈,其中一个叫“看起来挺傻的”, 另一个叫“好主意”,两个圆圈交汇的区域,就是创业公司应 该发力的地方。 道理很简单,但是用维恩图的形式来表现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你会发现两类主意是有交叉的——有些好主意初看就是挺傻 的,你还会发现其实那些看起来挺傻的主意中,大部分的确挺 傻的。 那些最好的主意可能看起来挺傻,这一事实让“捉大鱼”这一 游戏更难玩了。因为这意味着一家创业公司做大的概率越大, 初看起来做成的概率反倒会越小。我一直记得自己初次听说 Facebook 时觉得这个主意简直是废材。一个供大学生浪费时 间的网站?几乎完美贴合一个烂点子的特点:1 市场小众,2 没有钱赚,3 做的事根本不重要。

2012.09 122


目录 2 返回目录

生活方式

苹果和微软也不例外,你完全可以给出“傻逼主意”的判断。

注释:

【3】 【3】. 也 不 是 所 有 大 鱼

难上加难

都 遵 循 这 个 模 式。 比 如 Google, 它 看 起 来 是 个 坏

等等,还有更坏的情况呢。不光要解决之前提到的这些难题,

主意的原因就是已经有太

在解决的过程中你得不到任何你是否做对了的指示,两眼一抹

多的搜索引擎,市场上似

黑。就算你挑到了一条大鱼,不过个三五年你是不知道自己挑

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来

到的到底是啥的。

容纳下一家公司。

更糟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感知到的指标却是非常有误导 性的。我们可以详细跟踪 Demo Day 之后每家创业公司的融 资情况,但是我们也清楚这个指标非但没有意义,还会产生很 多负作用。我们需要去挑出那些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异类,因为 那些大鱼能带来一万倍的回报,所以即使我们签下了一千家失 败的初创公司,最终还是能拿到 10 倍的回报。所以如果有一 天 YC Demo Day 之后所有的初创公司都拿到了融资,那只能 说我们变得太保守了。 我不清楚现在有多少公司在 Demo Day 之后能拿到更多融资, 我可以不去关心这些,因为我知道一旦开始留意我就会想着优 化这个数字,而我知道优化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不论好坏,我

2012.09 123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们是不可能真的去试着投很多看起来太冒险的项目的,我们承 受不起。我可以列出那些我清楚的知道是正确的事情,但是依 然不会去做。投太多很冒险的公司可能会伤害 YC 的品牌(至 少对那些不懂数学的人),还可能会稀释 YC 校友会的价值, 最令人信服的原因可能是过多的失败会让大家泄气。但是我知 道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就是没法接收回报率天差地别这个事实。 也许我们永远做不到正确处理创业投资中的风险和收益分散 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见创业者后想着“似乎是个不错的 团队,但是投资者到底会怎么看这个疯点子呢?”的时候, 可以对自己说“管那帮投资人怎么想呢!”这就是我们在见 Airbnb 时的想法,如果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公司的话,我们 就应该继续保持这种态度。 iPhone 5 是世界上最好的手机。它搭载了最新的 A6 处理器 并配备了四英寸豪华显示屏,在硬件上绝对一流。它最新的 iOS 6 操作系统,比冰上弹头还要平滑。而它的超薄机身和玻 璃铝合金外壳,则是工业设计的伟大胜利。可以说,iPhone 5 无可挑剔,它是最顶尖、最顶尖的产品。 但与此同时,它又是如此无趣,无趣地近乎残忍。

2012.09 124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iPhone 5:如此惊艳,又如此 无趣 陈小蒙 发表于 09/13/12

没 错, 它 是 比 iPhone 4S,iPhone 4,以及其他任何你能买到的手机都 要好。它的运行速度更快,屏幕更大, 还自带了一个 LTE 天线,可以让你像 菲尔普斯吃掉满满一桌子的披萨那样 消耗掉运营商的数据流量。毫无疑问, iPhone 系列一年年变得越来越好, 是科技的伟大胜利。但不知何故,它 带给你的兴奋感,就像是你在一天的 某个美好的时刻,开着一辆 25 英里 每小时的汽车驶过一个美好的街区。 但…仅此而已,它不会改变你的生活, 它甚至没法给你带来一个全新的体验。 这是一个诡异的矛盾。一方面,iPhone 5 是市面上最好的手机, 但另一方面,它又着实让人觉得无趣。不过,这其实跟苹果 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完全是我们自我预期的问题。 苹果曾一次次让我们瞠目结舌:不管是第一次发布 iPod, 第 一 次 发 布 iPhone, 第 一 次 发 布 iPad, 还 是 第 一 次 发 布 MacBook Air。上帝,就连苹果在 1998 年发布的 iMac,也

2012.09 125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让我们兴奋不已!这家伙竟然支持无数据线连接——只要插 进去就能用。而且,它还是蓝色的,蓝蓝蓝蓝蓝蓝蓝色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对苹果会带给我们很大的惊喜这 一点深信不疑。当乔布斯在 2007 年刚推出 iPhone 的时候, 我们就像是第一次吃到巧克力那般新奇。而 iPad——尽管原 本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巨型的 iPhone,则是另一种史诗般的探 险。可以说,苹果仅仅是在几年间就成了科技公 司中的西蒙·玻利瓦尔(拉丁美洲著名的革命家和 军事家,人们常称他为“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一个接一个地“制造”革命,让我们这群公众不 知满足地继续伸长手臂索要更多的惊喜:“再,来, 一,个,求你了!” 但问题是,苹果从来就不会轻易地推出下一款产 品。它可不会向索尼看齐,为了推出新产品而推 出新产品。相反地,苹果始终保持了产品线的集中, 并年复一年、一丝不苟地对产品线进行了优化提 炼,让每一款产品都比之前要好上一点,再好上一点。而这 就意味着,在四代或者五代产品之后,苹果的产品就已经趋 向于一个“甜蜜点”(击球最佳落点)了。这个时候,改变 产品非但不能使其变得更好,倒有可能弄巧成拙(看看第三

2012.09 126


生活方式

代的 iPod shuffle 你就知道了)。 这个时候,假如没有快速出现的廉价技术驱动新的工业设计变 革(想想廉价的闪存是怎样改变 iPod 的设计,而 SSD 技术又 是如何让 MacBook Air 成为可能的),那么苹果就没有理由 对一款已经板上钉钉的产品再做大规模的修改。而对 iPhone 来说,在第六次产品迭代中,所有东西都已经够好了,苹果自 然不会让产品改头换面。这也是为什么,你看到了现在这个模 样的 iPhone 5——这款产品基本上只是一个更长、更轻薄版

目录 2 返回目录

在四代或者五代产品之 后,苹果的产品就已经 趋向于一个“甜蜜点” (击球最佳落点)了。 这个时候,改变产品非 但不能使其变得更好, 倒有可能弄巧成拙(看 看第三代的 iPod shuffle 你就知道了)。

的 iPhone 4。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它才会跟那么多其他手机生产商的产 品,那么像。 另外,苹果的设计疲劳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咎于苹果的竞 争 者 —— 因 为 他 们 中 的 每 一 个 都 学 会 了“ 拷 贝” 苹 果。 MacBook Air 的仿冒品遍地如山,以至于所有产品都可以在 超级本中自成一类了。我是说,上帝,你见到过惠普新出的那 款 Spectre One 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有可能是你已经见过 它,但你自己却全然不知,因为它简直跟 iMac 长得一模一样。 同样的道理,这也是为什么基本上三星的所有手机和平板会跟 HTC 的那么多产品那么像。

2012.09 127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还有一个原因是:或许智能手机本身正变得越来越无趣。作 为消费者来说,我们已经见多识广。我们的未来充斥着玻璃、 智能手表、增强现实和其他各种形态的设备,这些我们都已 经有所耳闻。而目前,真正能够让我们兴奋的产品应该是诺 基亚的 Lumia 920(黄色的哦),不仅因为它已经远远跳出 iPhone 的模式,也因为诺基亚现在深陷泥潭(很有可能成 为下一个 RIM)。在回去卖浆纸和造轮胎之前,Windows Phone 可是它最后的一根最结实的救命稻草。 但话说回来,起码诺基亚的 Windows Phone 还有它自己的 产品叙述和定位,而 iPhone 除了拥有“最好的手机”这个头 衔以外,跟上面的两者都不沾边。 不过,苹果很有可能会再掀新波澜,在家庭娱乐领域制造出 新的惊喜。假如能看到苹果的产品进到汽车里面,或者入侵 家庭设备——iThing 的网络应该会相当强大,感觉应该很不 错。 但说道 iPhone…它确实无聊。而且,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它 可能会一直都是这个样子。不过这并不是件坏事,这只是时 间和科技演变的自然规律。改革逐渐变成了改良,而你口袋 里的那部手机——或者更进一步说,那商店橱窗里的手机,

2012.09 128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自然而然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你会使用它、依赖它,然后完 全将其忘却。但从它自己的角度来说,这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 一个让人兴奋的结果。

2012.09 129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解密 Google Glass 陈小蒙 发表于 09/14/12

编 者 按: 在 今 年 四 月 份,Google 首 次 推 出 了 未 来 眼 镜 Google Glass 的概念视频,之后,关于这款眼镜的种种报道 和猜想便没有间断过。上周,纽约时报的一名科技专栏作者 David Pogue 采 访 了 Glass project 的 项 目 负 责 人 Babak Parviz,并有幸试戴了这款新型眼镜。现在,就让我们看看 David 对 Google Glass 的深度解密和对其未来的畅想。 首先,Google 并不喜欢大家将这款产品定义为眼镜,因为它 没有镜片——那个方形的、透明的东西是一个屏幕,而 Glass 团队也不喜欢大伙儿用“增强现实”、“可携带计算机”之类 的术语界定它,因为这类术语多少都对产品进行了限制。然后, 开发团队非常强调一点,即他们对这款眼镜的研发还处在非常 非常早期的阶段——还有很多问题,诸如这款眼镜到底要实现 哪些功能,它的界面是什么样,要如何工作等等,都有待确认(目 前,Google 计划在明年,也就是 2013 年向开发者提供原型, 售价在 1500 美元左右。至于公众,可能要等到 2014 年才能 体验一把)。 再来说说这款眼镜的实际体验。当你真的把眼镜戴上去的时候, 你很难想象它竟然有这么轻。根据我的预测,它比太阳眼镜还 要轻。可以说,这款眼镜绝对是工具小型化和集成化的一个惊 人杰作。

2012.09 130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而在这款眼镜的右侧听筒中,也就是横在你耳朵上面的那个水 平支撑物上,Google 将内存、处理器、摄像头、扬声器、麦克风, 蓝牙和 WiFi 天线、加速度计、螺旋仪、指南针,还有电池, 统统装在了里面。 不仅如此,目前这款眼镜必须跟你的手机无线接通才能上网, 但 Google 称最终的这个眼镜版本还将支持蜂窝网络,以方便 用户联网。 但真正让人兴奋的是,这么个轻巧的东西还只是一个产品原型。 也就是说,在未来的产品迭代中,它的体积会变得越来越小。 Babak 甚至说:“这将是我们制造的体积最硕大的一个版本。”

2012.09 131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而对我个人而言,Google Glass 真正的胜利,最大的惊人之处, 还是在于: 当你在聊天、开车或者阅读的时候,眼镜上的屏幕几乎是隐形 的。也就是说,你可以完全忘了有这么个玩意儿,在你的眼睛 和你所看到的任何物体、任何人之间,都没有别的东西挡在中 间。 而当你真正将你的注意力移到整个屏幕上,也就是说当你将目 光汇聚到右上方时,那个半英尺左右的小屏幕又可以让你产生 惊人的沉浸感。感觉就像是,你在盯着一个大的电脑屏幕或者 类似的一个东西。(尽管我平时在看近物都要佩戴一个眼镜, 但是透过 Google Glass 上面这个近距离的显示屏,我觉得眼 中的景物被拉得足够远了,所以我也就不用再 戴一副眼镜了。不然我觉得在 Google Glass 的 下面再带一副眼镜,看起来会很奇怪。) 可以说,Google Glass 在硬件上的突破摆在那 儿。而 Google 正在小心翼翼地处理这款产品, 以确保在第一次试验时就尽量打好产品的基础, 让后期的产品迭代更加顺利。不过,即便是第 一次试验,我们也能从这款产品中看到惊人的

2012.09 132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潜力。Pariz 强调了他们设计 Google Glass 正是基于两个目 的——不需要用手,也不需要从你的口袋中取出任何东西, 你就可以分享信息,并即时获取信息。 那么,你要如何才能实现对这款眼镜的控制呢?你只需将手指 放在右侧听筒并朝不同方向滑动即可,因为听筒实际是一个触 摸板。也就是说,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菜单导航。而且, Google 也已经无数次在产品展示中向你表明,你可以通过这 款眼镜拍照,录视频,打电话,在 Google Map 上实现导航, 查看日历等等,所有这些功能都可以通过指尖轻触完成。 而在最近的一次产品展示中,Google 又向我们证明了,你 还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来控制眼镜。你只要说一句:“OK, Glass”,就可以启动菜单。 为了说明 Google Glass 到底是如何改变用户跟别人分享自己 的生活这一事,我还亲身体验了一个 Demo。在这个 Demo 中, 我的眼前突然间出现了一个丛林中的场景,还有一个木制桥横 亘在我眼前。然后,侏罗纪公园的主题乐也开始在我右侧的耳 朵边想起。 但是,当我朝左右前后不同方向看的时候,我的视野也会相应

2012.09 133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改变,就好像我自己带着从前虚拟现实技术中经常使用的头 盔一样。眼镜对我头部朝向的跟踪,以及对虚拟场景的反馈 都具有难以置信的准确度。而且,只要我轻碰触摸板,我就 可以切换场景。 不过话说回来,距离这个原型成为一款人人佩戴的机器,这 当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要确定眼镜的设计外, Google 也需要把价格降下来。另外,他们还需要处理个人隐

上图为 David

私,以及设备对用户干扰这类问题(尽管在带上这款眼镜以后, 我就没有像之前那样担心干扰的问题了)。而那些原本就佩 戴眼镜的用户,可能还需要等到 Google 将这款眼镜与日常 的眼镜整合,才能真正方便地用上它。 另外,除了 Google Glass 已有的功能以外,我们也在等待 Google Glass 能够推出一个真正让我们咋舌的、我们的手机 无法实现的杀手锏功能(除了不需要用手这个优势以外)。 因为,现在的很多人甚至不愿意带上特殊眼镜来观看 3D 电视, 而 Google 现在若要说服他们一天到晚带着这玩意儿,就需 要推出一个强大地难以想象的 app。 但目前还是有几件事情非常清楚——Google Glass 的速度和 功耗,它的小体积轻重量,它那清晰有效的音视频功能,都

2012.09 134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已经超越了我的想象。另外,Google 在这款产品的设计上也 花了不少功夫,不管是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而这一点对一个 私人化的可携带工具来说,非常重要。还有,即便是在这么一 款原型中,你也可以看出 Google 在极力打造足够清晰,足够 简单的用户体验——这当然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总而言之,现在要预测 Google Glass 的成败还为时尚早。但 显而易见的是,跟其他的机器相比,这款机器的潜藏的可能性 前所未有,而 Google 自己也正在将产品开发导向一个正确的 道路。

2012.09 135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Paul Graham: 创 业 = 增 长 (Startup=Growth) JohnTian 发表于 09/24/12 一家创业公司常被定性为快速增长的公司,仅仅新 创的公司还不能使其本身成为一家创业公司。对于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来说,建立在什么技术上,是否 拿到风险投资,或者是否具有退出机制,这些都不 是必要的,其最根本的地方在于增长。 如果你也想开始你的创业之旅,那么明白这点将非 常重要。创业是如此的困难以致于你不能将其晾在 一边并期待获得成功,你必须明白增长是你自始至 终都需要追寻的。好的消息是,如果你获得增长了,那么其它 任何事情都会自然而然的各归各位,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将增 长作为你前进道路上的指南针,让你在面对所有需要时做出决 策。

参天大树(Redwood) 我们从最明显也是经常被忽视的地方开始谈论这个话题:并非 所有新创的公司都是创业公司。在美国,每年新创的公司达上 百万个,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创业公司。大多数都是服务性商 业——餐馆、理发店、水管业务等等,除了非常少见的个案外, 这些都不能称作是创业公司,一个理发店就从不会被定性为快 速增长的公司,但是一个搜索引擎公司就显然是。

2012.09 136


生活方式

当我说创业公司被定性为快速增长时,我的意思在两方面是 显而易见的。其一我所说的定性或者设计(designed)在某 种意义上说是具有目的和准备的,因为大多数创业公司都会 失败。但是从天性自然的一面来说,创业公司又是不一样的, 因为一棵参天大树的幼苗从其发芽开始就具有不同的命运。 其区别就在于为什么会有一个不一样的词“startup”,来 专门描述那些快速增长的的公司。如果所有的公司从本质上

目录 2 返回目录

要获得快速增长,你必 须打造一些能向大众市 场 出 售 的 东 西( 产 品 或 者 服 务 ), 这 就 是 Google 与一个理发店的 区别所在,一个理发店 (barbershop)并不具备 规模化扩张的性质。

都一样,但是其中一些依靠运气或者其创始人的努力使其获 得快速增长,那我们也不需要一个单独的词汇来描述了。我 们只需要将其成为非常成功的公司和不太成功的公司。但是 事实上,创业公司都具有与其它商业完全不一样的 DNA, Google 并不是一个创始人很幸运或者非常努力而成功的理发 店,Google 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 要获得快速增长,你必须打造一些能向大众市场出售的东西 (产品或者服务),这就是 Google 与一个理发店的区别所在, 一个理发店(barbershop)并不具备规模化扩张的性质。 对于一个快速增长的公司,它必须具备: 提供的业务(产品、服务)是大多数人想要的

2012.09 137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能覆盖所有的这些人并为他们服务 在第一条上,理发店非常契合,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理发。但是 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连锁店的建立,也就是说它不满足第 二条。一个理发店的服务对象是个人对个人,很少有人会为了 理个发不远千里而前往某个店,但就算有人愿意如此做,理发 店也不太可能容纳得下。 开发软件是解决第二条的最好方式,但是你最终又会受第一条 的约束。如果你开发一个软件教匈牙利人讲藏语,那么你可以 覆盖到大多数想要的人,但是这个市场仍然太小;如果你开发 的软件是教中国人讲英语,那就不一样了,此时你就处于创业 的领域了。 大多数商业要么是被第一条约束,要么是被第二天约束。而成 功创业公司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两条都无法约束自己。

想法(Ideas) 开始一段创业旅程似乎比开启一项普通的商业要好很多,如果 你正准备创立一个公司,为何不从最具潜力的类型开始呢?问 题就在于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市场,如果你为匈牙利人写个教 藏语的软件,你不会遇到太多竞争;而如果你写个为中国人教

2012.09 138


生活方式

英语的软件,你面对的将是非常激烈的竞争,因为很显然,它 能带来的回报也要大得多。 那些限制普通公司快速成长的约束条件其实也是在保护它们, 这是一种折衷或者说权衡。如果你开一家理发店,那么你只需 要与当地的理发师竞争;而如果要打造一个搜索引擎,那就得 与全世界进行竞争了。 然而对于限制普通业务发展的约束条件来说,其最重要的保护

目录 2 返回目录

当你想真正开始创业 时,那你就不得不去思 考一些非常新颖的东 西。一个创业公司必须 能向更大的市场提供某 种服务或者产品,这些 想法是如此的价值连城 以至于其它所有显而易 见的理念都已被抛弃。

并非来自于竞争,而是新想法(idea)的匮乏。如果你在某 个特殊街坊旁边开了一家理发店,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仅限制你 未来发展或保护你免受竞争对手的强大竞争,它也帮助你定 义了你的公司。酒吧 + 街坊(Bar+neighborhood)是开展 小商业一个很好的想法,当然这样的公司受到条件一的约束。 你所处的领域(niche)不仅保护了你,也定义了你(是什么)。 当你想真正开始创业时,那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非常新颖的 东西。一个创业公司必须能向更大的市场提供某种服务或者产 品,这些想法是如此的价值连城以至于其它所有显而易见的理 念都已被抛弃。 想法的空间已被翻了个遍,因此创业公司必须建立在那些被

2012.09 139


生活方式

所有人都忽略掉的基础之上,我之前说道人们应该努力去寻 找那些被其它大多数人忽略掉的想法,但是那并不是大多数创 业公司开始的地方。很多时候,成功的创业公司之所以出现, 是因为其创始人看到了其它人没有看到而在他们看来是显而

目录 2 返回目录

但是当成功的创业公司 正式启动的那一瞬间, 其大部分的创新都是无 意识的。

易见的想法。也许在后来他们会发现,他们之前发现的那个想 法确实是其它很多人的盲点,进而从这点开始努力开始。但是 当成功的创业公司正式启动的那一瞬间,其大部分的创新都是 无意识的。 因此成功创业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能看到不一样的问题, 擅长于技术并能直面那些通过该技术解决的问题,这两者是一 个非常好的组合,因为技术的变革是如此的迅速,很多不好 的想法会在不经意间就变成好的想法。苹果联合创始人 Steve Wozniak 当初遇到的问题是想要拥有自己的一台电脑,这在 1975 年那个时候是不同寻常的一个问题。但是技术的变革正 在将其变得非常普通,因为他不仅想要一台电脑,而且还知道 如何去建造它,Wozniak 可以自己建造一台。而他为自己解 决的问题随后演变成为苹果为几百万人解决的问题。但是在那 个时候,Wozniak 的想法显然对普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 市场,于是苹果公司建立了起来。 Google 同 样 具 有 类 似 的 初 始 经 历。Larry Page 和 Sergey

2012.09 140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Brin 想去搜索网页,但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他们具有 技术方面知识,这让他们不仅可以发现现有搜索引擎的不足之 处,还知道如何去改善它们。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们遇到的问 题成为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因为随着网页的快速发展你 不得不去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搜索引擎,而这个过程中你就会发 现旧有的算法不够好。就像发展苹果身上一样,当其它所有人 都认识到搜索的重要性时,Google 已经牢牢的处于有利地位 了。 这是创业公司想法(idea)与技术之间的一个连接,某个领 域的快速变革会揭开并解决其它一些领域的大问题。有时候 这些变革是进步,并且它们改变的东西是可以解决的。这就 是驱动苹果出现的那种变革,芯片技术的变革最终让 Steve Wozniak 设计出他能承受的计算机。而在 Google 这一案例, 最重要的变革是网页的快速增长,而它改变的正是那时候没有 解决但是具有巨大需求的市场。 另一个创业公司和技术的连接则在于创业公司建立了一种新 的做事情的方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就是新的技术。当 一个创业公司不仅开始于由技术驱动而产生的想法,而且其 产品中也包含了这些技术时(我们平时所称的“高科技”), 此时将两者进行合并就非常容易。但是以上的两种连接原理是 不太一样的,在第一种连接中,我们创立的创业公司既不是由

2012.09 141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技术变革驱动,同时其产品往往也不会包含相关技术,除了某 些广泛意义上的技术。

速率(Rate) 那么一个公司的增速要多快才能算是一个创业公司呢?这并没 有具体的答案。“startup”是一个极、杆(pole),而不是 一个阀值(threshold)。在最开始的时候,启动某个项目与 一个理想宣言相差无几,你正在努力的不应该仅仅是创立一家 公司,而是开启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与此同时你需要搜寻符 合其类型的一些想法。但是在刚开始时,你有的只不过是一些 承诺而已。开始一家创业公司就像作为一位演员一样,“演员” 也是一个 pole(极),而不是一个 threshold(阀值)。在 他开始自己的演艺职业生涯时,一个演员就是一个不断去试镜 的服务员,不断的工作使他成为一个成功的演员,但是当他成 功时却不一定仅仅成为一个演员。 因此真正的问题不是什么样的速度使一个公司成为一家创业公 司,而是成功的创业公司都倾向于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对于创 始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因为它也就等价于问你 是否处于正确的轨道上。

2012.09 142


生活方式

一般来说,成功创业公司的增长速度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在搞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最初这个阶段,创业公司的增长速度 非常缓慢或者没有任何增长 随着创业公司已经明白大多数人想要什么并且如何去覆盖这部 分人,这段时间的增长将非常快速 最终成功的创业公司将变成一家大公司,此时增速将放缓,这 部分原因在于内部的局限,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公司服务的市 场已经开始限制其发展

目录 2 返回目录

斜率是公司的增长速 率,如果要定义一个让 每个创始人都了解的数 字,那就是公司的增长 速率,这也是衡量一个 创业公司的指标。如果 你还不知道这个数字, 那你也就不知道你目前 做得是好还是不好。

将这三个阶段放在一起就形成一个 S 曲线,而真正决定了一 个创业公司的是其第二阶段的增长,其长度与斜率(坡度)决 定了公司将成长为多大。 斜率是公司的增长速率,如果要定义一个让每个创始人都了解 的数字,那就是公司的增长速率,这也是衡量一个创业公司的 指标。如果你还不知道这个数字,那你也就不知道你目前做得 是好还是不好。 当我第一次见很多创始人时,会问他们的增速,有时候他们告 诉我“我们每个月会新增 100 位新客户。”这不是增速,我 真正关心的不是其新客户的具体数据,而是相对于现有用户来 说,新用户所占据的比率。如果你每月都能获得一个恒定数量

2012.09 143


生活方式

的新用户,那么你就有麻烦了,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增速在下降。 在 Y Combinator,我们每周都要测量其增速,这部分原因在 于每个创业公司离 Demo Day 的时间非常简短,另一部分原 因则在于早期的创业公司需要快速了解来自用户的反馈,以不 断调整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在 YC,一个比较好的增速在每周 5-7%,如果每周能达到

目录 2 返回目录

在 YC,一个比较好的增 速 在 每 周 5-7%, 如 果 每周能达到 10%,那么 你做的就已经非常优秀 了。但是如果你只能做 到 1%, 那 么 说 明 你 目 前所做的事情是有问题 的。

10%,那么你做的就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如果你只能做到 1%,那么说明你目前所做的事情是有问题的。 评估增速的最好方法则是营收,而对于还未获取收入的创业公 司来说,另一个方法是活跃用户。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无论创 业公司是否开始赚钱,其营收都可能会是其活跃用户量的某个 恒定倍数。

指南针(Compass) 我们经常建议创业公司去获得他们认为可以达到的一个增速, 而他们也仅仅是尽可能的试图去实现其目标。这里的关键词是 “仅仅”,如果他们决定每周的增速要达到 7% 并且最终达到 了,那么他们在那周就成功了,除此之外他们没有其它任何需

2012.09 144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要做的;但是如果他们没有达到,那么在这一点上他们就失败 了,并且将有相应的警告。 程序员会认识到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正在将一个刚刚开始的创 业公司变成一个可优化的问题。任何尝试过优化代码的人都了 解聚焦于某个狭窄点会产生多么惊奇的影响,优化代码意味着 要将现有的程序进行简化、改变,通常简化的结果是花费更少 的时间和内存。你不必去搞懂程序是如何运作,只需让其运转 的更快。对于大多数程序员来说,这是非常满意的成果。更窄 的专注可以让你感受到解决问题是多么的快速。 专注于达到某个增长速度,可以简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 题,你可以使用这个目标增长率为你所有的决策服务,任何需 要为此增长目标服务的都是正确的。你是否要花两天时间参加 近期的某个会议?是否需要再雇佣一个程序员?是否要专注于 市场?是否要花费时间在某些大客户身上?产品是否需要增加 某个功能?所有这一切只要能以你制定的增长率为中心,都可 以做出决定。 对自己做每周的增长评估并不意味着你不用长远思考,一旦你 经历了某周没有达成目标(这是唯一最重要的事情,而你却失 败了)后的痛苦,你在未来遇到类似痛苦时,你会对所有可能

2012.09 145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让你减轻痛苦的事感兴趣。你将愿意去雇佣新的程序员,他也 许不会在本周为你贡献增长率,但是其带来的一些新功能在未 来的某个月可能会给你带来大量用户。但是做出这样的决策必 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雇佣新人的干扰不会对你短期的目标造成影响 2:如果不雇佣新人,你有足够理由担心自己将无法达成目标 因此这不是说不考虑其未来,而是要考虑是否有必要。 理论上来说,类似这种爬山式的增长方式会给创业公司带来麻 烦,他们可能会停止于某个局域最高点。但是事实上这样的事 情从不会发生,每周必须达到某个增长率可以让创始人不得不 行动起来,而相对于不行动或者无动于衷来说,行动成功的概 率要高很多。90% 的案例证明,坐等策略只是拖延的另一种 形式。对于要攀登哪座高峰,创始人的直觉往往比他们的认识 更好。再加上创业点子并不是那么的尖刻(spiky)和孤立, 大多数好的点子(idea)旁边往往有更好的 idea。 优化并专注于增长带来的最大收益就是这个过程可以让你发现 更好的创业 idea,你可以将实现这个增长目标的过程中所需 要的东西作为前进的一个压力。如果从最原始的方案开始并根 据需要不断调整以保持增长,比如说每周 10% 的增长率,那

2012.09 146


生活方式

么最后你会发现,你的公司与最初的设想可能完全不一样。但 是任何能让你在每周保持 10% 增长率的 idea 肯定会比你最 初的 idea 好很多。

目录 2 返回目录

你最好遵循你成长过程 中遇到的各种约束条件 的引导,而不是被你最 初的愿景所左右

与小型商业相类似,定位于某个特定区域而受到约束的条件帮 助定义了一个酒吧,以某个速度持续增长的约束则帮助定义了 一个创业公司。 你最好遵循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约束条件的引导,而不是 被你最初的愿景所左右;就像科学家始终遵循事实的引导而非 受自己想当然所影响一样。当理查德·费恩曼说,对自然的想 象力比对人的想象力更深远时,他的意思是说如果遵循事实和 真相,你会发现更多酷的东西。在创业公司一样,作为约束条 件的增长率就像事实和真相,每个成功的创业企业至少有一部 分来自于对产品增长的想象。

价值(Value) 要找到每周都以几个百分点增长的产品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 果你找到了你可能就发现了某个金矿。看了下面的表格你就一 目了然:

2012.09 147


生活方式

我们的祖先很少能遇到这种呈指数增长的案例,因为我们的 直觉在这里是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的。当这样快速增长的创 业公司出现时,即使是创始人也会感到震惊。如果一家公司 每周的增长率是 1%,那么其一年的增长率就是 170%;而当 其每周增长率为 5% 时,其一年的增长率就是 1260%。如果 该公司每个月的收入为 1000 美元(这在 YC 的早期是很典型 的一个数字)并且每周保持 1% 的增长率,那么 4 年后它每 月的收入是 7900 美元,这比硅谷地区一个好的程序员的工资 还少。而如果一个创业公司每周增长率保持在 5%,那么 4 年 后它每月的收入将达到 2500 万美元。 增长率上的小变化在最后的结果上将产生非常大的区别,这 就是为什么会有一个单独的词汇“startup”来描述创业公司,

目录 2 返回目录

如果该公司每个月的收 入 为 1000 美 元( 这 在 YC 的 早 期 是 很 典 型 的 一个数字)并且每周保 持 1% 的 增 长 率, 那 么 4 年后它每月的收入是 7900 美元,这比硅谷地 区一个好的程序员的工 资还少。而如果一个创 业公司每周增长率保持 在 5%, 那 么 4 年 后 它 每月的收入将达到 2500 万美元。

以及为什么创业公司所做的是一般公司不能做的事情,比方 说融资、被收购。当然,这也是它们频繁失败的原因。 考虑到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将变得如何的价值连城,如果其 失败率不高,任何熟悉这种期望价值的的人都会感到震惊。 如果一家创业公司能给其创始人带来 1 亿美元的收入,那么 即使其成功的机会只有 1%,他建立这家创业公司的期望价值 也高达 100 万,而一群聪明而又有决心的人组合在一起,其 成功的概率肯定超过了 1%。对于某些合适的人——比如说年

2012.09 148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轻时的比尔盖茨,其成功的可能性在 20%-50% 之间,这也 就不难理解为何那么多人都想去投资他。在一个有效市场中, 失败创业公司的数量与成功创业公司的数量是成比例的,这 也就是说,如果成功的创业公司越多,失败的创业公司也应 该越多。 这就意味着在任何时候,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的工作将建立在 没有任何人涉足过的领域,并将这种努力称之为创业。 这并不会困扰到我,这与其它那些 Beta 系数较高的职业如演 员、小说家一样。我曾经长时间的习惯于此,但是它看起来 似乎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特别是对于那些打造普通商业的 人来说,有些人不明白为何这些所谓的创业公司能获得所有 人的关注。 如果他们退后一步看到完整的画面了话,他们也许就不会那 么的愤愤不平。他们所犯的错误在于其观念仍然基于祖先们 对中值(中位数)的看法,而不是平均值。如果你对创业公 司的评判标准是基于中间值,那么创业公司的整个概念开起 来都是一个诡计。你不得不发明一个泡沫来解释为什么创始 人想要启动自己的创业项目以及投资人想去投资他们。但是

2012.09 149


生活方式

在一个拥有如此多变量的领域使用中值概念是错误的,如果你 看其平均收益而不是中值,那么你就能明白为什么投资人喜欢 他们,以及如果他们不是中间值类型的人,那么他们选择创业 就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交易(Deals)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为什么投资人如此喜欢 创业公司?为什么他们 如此热衷于投资图片分 享类 App,而不是那些 能固定赚钱的商业?显 而易见的理由并非那么 显而易见。

为什么投资人如此喜欢创业公司?为什么他们如此热衷于投资 图片分享类 App,而不是那些能固定赚钱的商业?显而易见 的理由并非那么显而易见。 任何一项投资的测试都是一个风险回报率问题,创业公司能越 过这个测试是因为,尽管其承受了巨大的投资风险,但是一旦 成功,其收益将非常高。但这并非投资人喜欢创业公司的唯一 原因,对于普通增长缓慢的商业来说,如果其风险与回报都保 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那么风险回报率会比较好,那么为什 么 VC 仍然只对高增长的公司感兴趣呢?原因就在于它们能通 过收回资本获得回报,特别是在创业公司进行 IPO 后,或者 被收购时。 另一个从投资中获得回报的方法是股息的形式,尽管也能从中 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但是很少有 VC 投资这些公司,这又是

2012.09 150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为何呢?因为人们很容易通过控制一个私人公司将盈利转移 到自己钱包(比方说高价购买自己控制的供应商的配件产品), 这就使得公司的盈利状况看起来不好。任何通过投资私人公 司获得股息的人都需要时刻关注其报表。 而 VC 们喜欢投资创业公司则并不仅仅是因为其回报,还有一 个原因是他们的投资比较容易监管。创始人没法在不让投资 者获益的情况下自己获益。 那为什么创始人们都想要拿 VC 的钱呢?增长!好的 idea 和 快速增长之间的约束要在两个方向上都能运转,不仅仅需要 一个规模化的 idea 实现增长。如果你拥有这样一个 idea 但 不能实现快速增长,那么你的竞争对手很快就会赶上。增长 太慢对于具有网络效应的业务来说尤其危险。 几乎每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启动其项目,但是创业公 司即使在它们能实现盈利的情况下也经常融资。出售一个盈 利性公司股票的行为可能看起来显得比较愚蠢,但是它肯定 比购买保险聪明。从本质上来说,这也是大多数成功的创业 公司看待融资的方式。公司可以用自己的盈利来实现增长, 但是来自 VC 的资金可以让增长得更快速。融资可以让你选择 更快的增长速度。

2012.09 151


生活方式

用资金来实现快速增长往往是大多数好的创业公司对 VC 的要 求,因为 VC 们更需要它们,而不是它们更需要 VC。如果愿意, 一个盈利性创业公司可以通过自己的盈利来实现增长,增速 缓慢可能会有一定风险,但是不太可能会倒闭。而 VC 们则需 要投资创业公司,特别是非常好的创业公司,否则它们就可 能被挤出市场。这意味着任何拥有足够前途的创业公司都可

目录 2 返回目录

用资金来实现快速增 长往往是大多数好的 创 业 公 司 对 VC 的 要 求, 因 为 VC 们 更 需 要它们,而不是它们 更需要 VC。

以获得资金,并且由于这些规模大的成功创业公司,VC 们仍 然可以从其投资中获得收益。 几乎所有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收到来自其它公司的收购意向, 为什么呢?是什么让其它公司想去收购这些创业公司呢? 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想要成功创业公司的股 票:一个高速成长的公司是具有很大价值的。比方说 eBay 购 买 Paypal 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 Paypal 现在占据了其销 售的 43% 以及更多的增长。 但是收购方有更多想要创业公司的理由,一个高速成长公司 不仅仅有巨大价值,但同时也是危险的。如果保持扩张,它 可能会侵入收购方自己的领域,很多产品收购同样也是基于 这方面的担忧,就算收购方没有被创业公司自己威胁到,它 们也可能会想到某个竞争对手。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公司对

2012.09 152


生活方式

于收购方具有双倍的价值,因此收购方往往愿意比一般的投资 者付费更多。

理解(Understand) 创业者、投资者以及收购方的组合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

目录 2 返回目录

Mark Zuckberg 买 下 Instagram 是 因 为 它 是 具有价值的,同时也非 常危险,而真正让他做 出这个收购决定的是它 的快速增长。

这个生态运行良好,但是那些不理解的人就趋向于发明一些阴 谋论来解释某些事情。就像我们的祖先曾经对自然工作原理(如 地球是否圆的)的解释一样,但是它的运作没有秘密。 如果你从错误的假设(Instagram 毫无价值)开始,那么你 只能通过给 Mark Zuckerberg 发明一个秘密老板强制其购买 Instagram 来解释这宗收购了。对于那些知道这种假设是荒 谬的人来说,Mark Zuckberg 买下 Instagram 是因为它是具 有价值的,同时也非常危险,而真正让他做出这个收购决定的 是它的快速增长。 如果你想要理解创业公司,理解增长,我想说的是增长驱动了 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它也是为什么创业公司经常都是基于技术 的——因为具有快速增长公司的 idea 是如此的稀少,而找到 这样 idea 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发现近些年的一些变革,在这里 技术是驱动快速变革的最好源头。增长也是那么多创业者选择

2012.09 153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创业最理性的选择,因为:增长使成功的公司是如此的具有价值, 以致于尽管拥有巨大风险,但是创业者的期望价值仍然很高。增 长是 VC 们为何想对创业公司投资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因为其投 资回报非常高,而且比起投资与股票获取股息分红,投资创业公 司将更容易监管。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成功的创业公司即使 在它们不怎么需要钱的情况下仍然会从 VC 那里获得投资:它可 以让它们选择自己的增长率。同时增长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创业 公司会收到很多公司的收购,收购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不仅很有 价值但也危险。 如果你想要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你就需要理解那些驱动力。理 解增长本身就是创业过程的组成部分。当你创业时你真正做的事 情是解决比普通商业更难的一些问题,你需要去搜寻那些能带来 高速增长的 idea,因为这些 idea 非常有价值,要找到则非常困难。 创业公司是目前为止体现你新发现的最好媒介,开始创业的旅程 与你决定做一个研究员一样:你不是去解决任何特定的问题,你 不能确切的知道哪些问题可以解决,但是你必须试着去发现之前 没有被发现的东西。一个初创公司的创始人做的事情实际上跟一 个经济学家类似,他们大多数不会有非常显著的发现,但总有人 会找到一些相关性的。

2012.09 154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没有新大陆,但有新想法 70 镱 发表于 09/25/12

虽然你可能满怀哥伦布似的冒险情结,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 在的世界已经被深度开发了。对于企业家而言,暂不谈“寻找 一片新大陆”的困难,想要在原有的公司基础上做出一些改良、 取得一些新进展也是实属不易。我们时不时会感到自己生活在 一个“什么事情都已经被做完了”的世界里,仿佛手中的书页 已被翻过千次,碗里的饭菜已被嚼了多番。在这种情况下,如 何才能萌发伟大的新想法呢? 可以没有新大陆,但是不能没有新想法。

2012.09 155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从客户身上找灵感 Frank Dale 是软件公司 Compendium 的 CEO。为了寻求新 想法,他在公司内设立了“创新日”活动。“创新日”内, 员工被要求拿 5 分钟时间向大家阐述自己对于公司产品的想 法和建议。目前,Compendium 所的产品特性里有相当一部 分就是从“创新日”中收集的。 纵观所有被采纳的建议,提出建议的员工往往都会与公司客 户沟通交流。对产品最有发言权的不是厂家,而是客户。“通 常情况下,你最开始的想法都是正确的,”Dale 说,“但只 要去和客户沟通,你总能发现新的问题。‘我对你所谈的内 容很是赞同,不过我还是有一些建议。’客户对你说出这么 一番话,那你就走对方向了。”

相信量变将引起质变 Josh Linkner 不仅是风险投资人,还是一名作家。对于如何 激发大脑中的灵感和创意,他推荐使用“数量轰炸”的方法。 首先对自己发问“为什么”、“如果…会怎样”、“为何不”, 然后围绕相关问题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最后,从所有想法

2012.09 156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之中挑选出另自己满意的那个答案。这种做法操作起来有一 定的难度,但效果往往都是肯定的。 “前 20 个想法可能都是及其普通的,大多数人进行到这一步 就会停下来”,Josh Linkner 回忆自己读书期间曾做的一个 实验,“到最后我们观察那些所谓的好点子时,他们都不是 第 7 个或是第 17 个,而是第 178 个第 193 个。很多时候, 想要追求质量必须先有数量的积累。”

情景模拟法 做白日梦往往很简单,但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就不那么 容 易 了。Brian Tierney 创 办 的 咨 询 及 公 关 公 司 Tierney Communications 如今已有 3 亿美元的市值,他信奉的办法 是“情景模拟法”。 “假设宴会上有一个客户,他突然向朋友问起,为什么要选 择 Tierney 作为自己的广告公司。想一想这个,你就知道该 怎么去做了。”Brian Tierney 并不是这种方法唯一的信徒, 据说亚马逊的决策层采用也是类似的办法。

独立思考,相信感觉

2012.09 157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72andSunny Amsterdam 的创建者 Cavallone 认为好的想 法要“与世隔离”才能诞生。他举了电影创作作为例子:“除 非不得已,导演和剧作家不会去看别人的电影和剧本,他们 知道这会干扰自己的创作思路。我认为这种做法十分明智。” Cavallone 还认为创造性思维不应该拘泥在某个行业领域之 内,而应该跟随自己的兴趣,相信自己的感觉。“想一想自 己喜欢做什么,想一想什么主意会令自己兴奋”,Cavallone 说,“你需要相信内心的感觉。把想法写在纸上,问自己对 此的感受。做事情要先让自己开心,开心应该是最关键的起 点。”

2012.09 158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想用互联网颠覆某个行业?先沉 下去整明白! leon 发表于 09/28/12

Lee 是 一 家 在 线 房 屋 租 赁 网 站 RentHop 的 联 合 创 始 人, RentHop 借 助 一 个 名 为 HopScore 的 打 分 机 制, 让 用 户 从繁杂的信息中找到那些高质量的房屋信息。最初只做纽 约市场,过去几个月里又扩展到波士顿和芝加哥。在接收 Fastcompany 的采访时,Lee 分享了他如何在亲身做了一个 月房产经纪人后成功转型的故事。 想到做 RentHop 的起因是这样的,08 年时 Lee 和同伴 Zhou 有过一段同房产经纪人打交道的不愉快经历。于是他们就像着 在信息时代应该可以做个网站,把这些房屋信息都收集起来, 然后一切就顺畅多了。起初很多房东会不愿意将信息给他们, 于是他们索性去考了个经纪人执照,之后就顺利多了。 最开始做时,Lee 觉得经纪人是没有创造价值的,也许网站可

2012.09 159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以完全取代他们。当时在 YC 时 Paul Graham 给了他一些建议: “如果你觉得是这么回事,真觉得你的网站可以完全替代这些 经纪人,我建议你自己去做一段时间经纪人。”于是他这么做 了,飞回纽约开始做经纪人,见了几个房客之后就发现其实这 件事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难。 “我走街串巷同各个大楼的负责人见面,给他们送好烟,这样 才好配到全套钥匙,保证第一个进到房屋里。要真想做好这份 工作其实是挺费神费力的,到了晚上我还得继续拜访客户、拍 照整理然后上传到网上。其实从这段经历中我意识到经纪人最 重要的价值在于他能让房客信任他,一个真正优秀的经纪人可 以让整个过程变得轻松许多。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以前关于经纪 人不能增值的想法太愚蠢了。” 有了这段经历之后,Lee 重新回到了 YC,又花了一段时间才 想清楚 RentHop 下一步应该怎么走。Lee 决定走数据积累的 路子,于是 4 年之后的今天,Lee 知道哪些房东和经纪人是好 的,哪些是不合格的,而这些好的房东和经纪人就是那些能给 用户带来价值的资源。RentHop 自去年以来在盈利时有着很 大进步,去年主要还是通过广告挣钱,而今年已经开始向那些 希望在网站上投放信息的房东和经纪人收费了。

2012.09 160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采访的最后,Lee 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做 一个创业者,那么这个行业的知识知道的越多越好。尤其如果 你的目标是颠覆这个行业,最好是先把这个行业翻个底朝天。

2012.09 161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怎 么 对 付 公 司 里“ 出 色 的 混 蛋”? raina 发表于 09/28/12 我 最 近 一 次 和“ 出 色 的 混 蛋(the Brilliant Jerk)”接触是在我和一个 有 25 位医生的团队讨论他们共同价 值观,帮他们成为一家真正公司的时 候。 在房间前头,我看到了那个出色混蛋。 他是那个微妙地影响了团结的医生, 并一直在抱怨为什么他们的团队做不 了一些事或应该做什么事。当他说这 些的时候,所有人都安静地听着—— 不对他所说的有任何的兴奋,只是为了尊重。是的,其他的医 生都是在尊重那个出色的混蛋。 尊重他,是因为他经常是第一个做到随叫随到的医生;他常常 第一个自愿在假期里工作;他是在美国医学协会里发表文章最 多的人;他是第一个去做新培训并将此一对一分享给别人的人; 还有,他还是在这个医生团体中最能带来收入的人。事实上, 他带来的收入可能是其他一些医生的两倍。他是第三位放弃收 入加入这个团队的人,这家创业公司理应获得成功。 但这其中的问题是:尽管他表现出色,他却没有在为这个正尝

2012.09 162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试成长的公司表现出色。这个出色的创业公司人才成为了出色 的混蛋。在这里,我将“出色的混蛋”定义为专业化,高产量 的表现者,但他们并不是出色的商业人士,而这恰恰是公司在 需要快速成长期间需要的。一个公司从创业公司成为成长型企 业需要跨好几道坎,包括如何对付混乱和改变公司文化。但最 大的坎其实是处理与人有关的因素——当公司要往下一阶段 的成功成长时,你应该怎样推动、提升和替换公司中的人。 绝大部分高增长的企业都是从两到三个拥有共同 idea 并具有 完成使命的热情的创始人开始的。这种状态可以让创始人和早 期员工建立共同的价值观,而工作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大多 时候,每个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部分,他们会做很 多伟大的工作。而有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种“幸存者”的感觉—— 就好像你晚上加班、周末工作都是为了让这家创业公司在下周 一的早上依旧营业一样。在这个阶段,所有人都是很重要的。 决定通常是当着房间中每个人的面决定的。 而这之后,因为大家的这些承诺、努力工作和热情,公司开始 成长起来并且可能会在规模和收入上都翻了一番。就这么突然 的,你好像在骑着火箭一样。工作是有趣的兴奋的,但也伴随 着接连不断的动荡,所有的参与者都必须倾尽他们所有去保持 火箭在轨道上运行并且瞄准有关增长的新任务。不可避免地,

2012.09 163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至少会有一位创始人或早期的超级明星不喜欢这个新任务。 这个人会继续想成为自己创业公司里面出色的天才——而不 是在一个需要重设规则并创造新明星的火箭上成为一名贡献 者。 当我将自己的公司 STI Knowledge 做成一个全球性品牌时, 我曾经拥有过一位出色的创业公司天才。当我们聘用他的时 候,我们是将他聘为我们的上司。他有影响力。我们惊讶于 他的狂躁表现,而这常常推动我们所有人。当我们有危机时, 他能够解决。是的,他可以去拿更高薪酬做更体面的工作, 但他选择和我们这些反叛者一起。他知道我们在我们的愿景 和目标是正确的,他也知道我们没有他是不能做到的。但为 了维持他的光环,他努力让我们前进成长。 这个成长阶段需要更多的员工,系统和结构,而这改变了公 司的动力。那位出色的天才是一名高科技人才,而新的明星 则是来自销售、市场推广和教育的领域。他感到自己被排除 在外。他不再是每个会议中都被需要的人。他不能再像以前 那样一天之内随便走进老大的办公室四到五次,而新的流程 和系统阻碍甚至阻止让他成为救星。就在我们眼前,这位出 色人才成为了出色混蛋。

2012.09 164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我听了这位出色混蛋的声明:“我是那个常常随叫随到,帮 忙赚最多钱并且在周末加班还在学识上有料的人。”他说的是 实话。但我同时也看到他把头贴在门上,并让整个管理团队感 到泄气。一家成长型的公司需要推动者(enablers),而不 是去能者(disablers)。 所以你应该怎么对付这个出色的混蛋呢?通常来说,有关炒掉 出色混蛋的念头甚至没有被考虑过。企业家是建设者也是栽培 家,终结出色混蛋并不是他们的本能。“绝对忠诚”迫使大部 分企业家希望找到一个奏效的方法。但这总是错的。这就是发 生在那个出色混蛋医生和医疗团队之间的事。他在那徘徊,郁 郁寡欢,直到某个早上突然退出——而这已经花了好几年的 时间并且从各个角度伤害了公司:他可能会去撬走员工,帮助 竞争对手并且开始和你打法律官司。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那就是尽你可能地用最快的速度摆脱 出色混蛋。 对于高增长的公司来说,对时间最大的浪费,就是那段从你知 道一个人不适合公司的增长文化到你决定和他终止关系之间的 时间。平均看来,出色混蛋会在公司徘徊 1 年半;而如果行 动够果断,这个时间可以缩短到小于 6 个月。像 Bill Gates,

2012.09 165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Steve Jobs 和 Roger Ailes 他们完全不会给出色混蛋留面子, 而他们都能够比我们更快和更好地建立起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我真希望我能和这些家伙一样严格,而我因为没有采取应有的 行动最终尝到了痛苦的滋味。 我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告诉你,溺爱混蛋——让他在家 工作,安慰他,给他特殊任务,全部都不会奏效。在我的公司 里,我曾经担心把他炒掉会影响那些对他表示尊重的人。而很 让我意外,大家的反应却是,“怎么花了这么久时间?” 我经历过最糟糕的感觉,就是看着出色的混蛋,然后对他说: “我们有个理想目标,并且我认为你不再适合我们和我们的目 标。”但到了第二天,当所有人都一起共同迈向目标的时候, 最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了。

2012.09 166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手机,将成为你的下一个医生 leo 发表于 10/1/12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写了不下百篇与移动健康领域相关的文 章,介绍的创业公司也有几十家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 机上传感器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再加上 App 开发的 成本大大降低,传统行业和互联网的结合变得越来越深,移动 健康(即 mHealth)已经为医疗行业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在这个时代,智能手机将充当“私人医生”的部分职责,实时 的检测统计每个人的健康状况。 和职业医生相比,医疗健康类应用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们可 以检测统计一个人的所有信息,包括你的基本信息、家庭病史、 医疗史,你的生活习惯、每天的活动范围、活动类型,你的健 身计划、每天运动的时间、消耗多少卡路里,你的饮食、睡眠 和每天的情绪等。移动健康应用(mHealth Apps)可以 24 小时、7 天、12 个月,一直自动记录这些数据,用户可是输入、 添加、修改,医生则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每个人的健康或病情 进行诊断。人们不需要做任何事,它就可以提醒降血压、按时 吃药、定期去看牙、常常锻炼身体等。 除了这些,mHealth 类的产品还能做更多事情,比如检测血糖、 测心率、检查肤质、分析饮食成分等。mHealth 产品也可以 有很多类型,比如数据采集、症状检查、远程监控、远程预警、

2012.09 167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电子健康档案、健身指导等等。 对于医生或医院来说,这些健康类 App 将会成为他们进行健 康管理、生命档案、患者统计、病例统计的新方式。单个用户 可能对医生的用处并不大,但大量的用户数据就对医生和医院 有很大的价值了。未来医生在进行样本统计、病例调查、大数 据挖掘方面都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有些人会认为这些健康数据可能会涉及隐私问题,但实际上这 不是一个问题。医生利用的数据是不具有个体可识别性的,它 只会记录性别、年龄这些基本信息,对于你是谁,开什么车, 在哪工作这些信息实际上没任何价值。当然,如果有人想获取 某个人具体的数据,这确实会更容易获得,但这就要看企业或 国家法律对原始数据的保护力度了。 现在,我们有很多可以帮我们掌控健康的产品。记录自己吃的 可以用 Lose It!,骑车跑步可以用 RunKeeper、咕咚运动, 跟踪睡眠可以用 Zeo、Sleep Time,检测心跳可以用 Instant Heart Rate、Wahoo,检测脂肪、血压可以用 Withings,预 测健康有 100plus。除此之外,还有健身指导类 App、饮食 推荐和跟踪产品、健身激励社区、健身数据统计分析公司等, 都逐渐成为 mHealth 的一部分。

2012.09 168


生活方式

目录 2 返回目录

虽然国内也出现了春雨掌上医生、丁香园、5U 家庭医生、快 速问医生等 mHealth App,但这些基本上都是医疗类产品, 目前还没有走到“健康”这个阶段。相比国外,国内还需要有 更多的移动健康产品的出现。 mHealth 时代刚刚开始,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将会加速全民 健康的进程。手机会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私人医生”,而真正 的医生只要带着手机,就能了解你的健康信息。而且在大部分 情况下,你根本不需要去医院,只需通过手机查看医生给出的 建议,甚至是手机给出的建议就可以了。

2012.09 169


目录 2 返回目录

《氪月报》 由 36Kr.com 出品 请勿修改、如需使用请联系我们 最终解释权归 36Kr.com 欢迎关注我们 : 新浪微博:@36 氪 腾讯微博:@wow36kr 反馈意见、建议:ou@36kr.com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