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善,生日快樂 / 愛心大使 陳淑麗
把自已有的分給人 / 認養人 譚成育
莫忘初衷 / 認養人 許清閔
深耕30載 情牽後山情 / 前玉峰國小校長 郭成隆
TAIWAN CAN HELP / 前越南計畫主持人 韓世寧
至善心語
1 陪伴培力卅年 / 至善基金會執行長 洪智杰
至善新聞
至善30,服務兒少突破35萬 / 公共溝通部
善的種子 愛的森林 / 越南工作站主任 黃仲始
我的未來不是夢 / 公共溝通部
校園族群友善風雲錄短影音競賽得獎揭曉 / 公共溝通部
至善友愛
我與亨利的緣分 / 北區工作站
建立與土地及族群文化間的深厚連結/新竹工作站
共築美好未來 / 越南工作站
光落在髮縫裡 / 雲南工作站
從學習到行動/研究發展部
至善紀事
22 2025.9-2025.12大事紀
財務報導
23 P23 2025年1月-6月財務收支分析 / 財管部

今年6月前往緬甸與在地合作組織MM討論地震災後重建計畫
在住家附近找了一間傳統推拿,定期去按摩放鬆,跟師傅混熟了,自然會 聊到至善的工作,師傅一次好奇問我:「你們基金會做了這麼多年,覺得真的能 改變什麼嗎?」突然而至的大哉問,讓我沉思了好一會兒。
我回答:「你想,人跟人的關係,從陌生到熟悉是不是可以改變。經過不斷 學習,能夠充分掌握一種技術或學問也是一種改變。透過實證研究對話思辨, 政策法令可以改變。還有,轉換觀點也是一種改變。例如泰雅族的獵人身手靈 活矯健可以在山中追捕山豬,魯凱族的獵人善於觀察環境佈置陷阱抓捕獵物, 同樣在山林中打獵,不同文化族群因自身條件的優勢發展出不同的生存策略。 當遇到問題時適時轉換觀點找出新方法,能讓工作推動更順利,更是創造力的 展現。」師傅聽了頗為滿意,覺得我很認真的解答了他的疑問,便專心推拿起 來。
其實我回應師傅的內容,就是陪伴與培力,至善從事兒少發展工作三十年 摸索得出的改變理論。「陪伴」是關係,講究人與人的良好連結、營造安全感 信任感、得以展現脆弱完成修復和療癒。有了好的陪伴為基礎,至善依此開展 「培力」工作,其中蘊含學習力、對話力、創造力等三個面向。透過有效的學習 我們增加了個人的能力;透過平等對話善意溝通我們有機會去調整組織甚至國 家的政策結構;秉持尊重欣賞多元文化的態度,我們更可以吸收各種觀點成為 我們的養分,演繹創造出各種策略去突破困境順利發展。
社會福利機構面對盤根錯節的社會問題,需要反覆磨練長出厲害的本領來 回應各種挑戰,倘若不是社會各界提供穩定的信任支持與愛心滋潤,至善團隊 亦不可能獨力走過這漫漫長途,走筆至此心中滿滿的感謝,但願同行的大家, 都能常保平安幸福,不忘彼此陪伴守護,繼續前行。
至善成立30周年 一年兒少服務數突破35萬人

至善台灣地區員工共同參與30周年慶活動
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前身為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自1995年成立至今,正式邁入第30年。
至善宣布在台灣、越南、雲南、緬甸四地一年已服務超過35萬名兒少展望未來,基金會將拓展服務據點
至不丹與斯里蘭卡,在台灣的服務將更深耕投入於原民家庭的母嬰照護。而首位愛心大使陳淑麗,以及 「至善30」愛心大使孫可芳兩代藝人共同攜手呼籲社會大眾擁抱多元文化、培力與陪伴更多弱勢兒少。
三十而立 持續深耕與拓展服務
至善基金會董事長紀雅雲表示,三十而立代 表一個機構已確立發展方向與使命,至善的服務 目標是「陪你長大」,未來將走向更多有需要的角 落。今年起,基金會將啟動不丹與斯里蘭卡的兒 少發展計畫,進一步拓展國際服務。
執行長洪智杰則指出,至善自創立以來即聚 焦於「跨文化的兒少發展」,堅持走進最偏遠、資 源最缺乏的角落服務兒少。他強調:「我們關心的 從來不是服務的廣度,而是深度。然而,正因這
份深耕細作,紮實累積出一年服務35萬人次的廣 度。所以我們將秉持這份擁抱多元文化,培力與 陪伴的精神繼續努力。」洪執行長進一步說明,至 善在亞洲四地未來服務方向如下:
• 台灣:以「創傷知情照護」為服務理念,強化
原民家庭母嬰照護,從孕期即開始支持與陪 伴,確保每個孩子都不被遺漏。並為消除族 群歧視營造青少年安全發展環境,持續推動 「校園族群友善計畫」。
公共溝通部 從陳淑麗到孫可芳 跨世代藝人接力傳愛
• 越南: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協助當地人才培 育計畫,初始以培養社工人才為基礎,日後 將進一步訓練管理人才。
• 雲南:持續在地化服務,深耕社區,強化兒少 的心理健康照護。
• 緬甸:因應今年緬甸3月大地震,至善與長期 合作的緬甸非營利組織—Meikswe Myanmar (友善緬甸)啟動為期五年的災後援助及生活 重建計畫
跨世代藝人站台 接力傳愛
至善特別邀請首任愛心大使陳淑麗,與「至善 30」愛心大使孫可芳,一同出席30周年活動。相 差40歲的兩代藝人同台,象徵公益精神的傳承。
陳淑麗分享她在1998年陪同越南顱顏畸形男童


至善基金會執行長 洪智杰談及至善 30與未來展望

「阿福」來台手術的經歷,她在機上幫忙換尿布、 天天搭車去醫院探視,這份緣分讓她體悟德蕾莎 修女所言:「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 的責任。」多年來她親自走訪越南與雲南的服務據 點,見證至善對孩童長期的陪伴。她表示:「感謝 至善給我機會,讓我參與這段生命旅程,也因此 持續投入公益。」並鼓勵孫可芳親身參與,感受公 益行動的真實力量。
身為新手媽媽首次擔任公益代言人的孫可 芳,與至善一同參訪新竹原鄉與越南中部偏鄉, 她感動地自稱是「愛哭媽媽」,不是孩子們特別 可憐,而是至善的服務充滿溫柔與尊重,令人動 容。新竹部落的行動幼兒園跟安心媽媽計畫,都 展現出深厚的人情與關懷。在中越山區,孫可芳 感受到當地生活資源的匱乏,她表示:「透過醫療 協助與教育資助,至善為當地孩子鋪出一條安穩 的成長之路。」在這次實地體驗之後,孫可芳也宣 布認養一位單親的貧困越南小女孩「小妝」,希望 延續這份愛的循環。「我相信愛是可以累積的,只 要每個人願意多付出一點點,『一加一』就可以大 於二。」她也呼籲社會大眾一起來貢獻自己的力 量,每月定期定額捐款就能「挺至善,護兒少」!
上|至善30周年愛心大使孫可芳邀大眾支持「陪你長大」 下|至善首任愛心大使陳淑麗傳承公益心法給30周年愛心大 使孫可芳
善的種子 愛的森林
關於至善的過往,有無數感人故事可訴說,有無 數無國界之愛可分享。有些事可以用言語表達, 但更多價值,宛如河底的沃土,唯有親身參與這 段「給予與接受」的旅程之人,才能從心底深處真 切體會其深遠與動人。
許多人曾問:「為何至善選擇越南?」一切皆 有因緣,而更特別的是,至善創辦核心成員之一 是善山師父,越南裔德國人。師父多次回鄉,目 睹許多貧困與弱勢的境遇,遂萌生回國幫助同胞 的念頭。這份善緣開啟了至善在越南的旅程。
某次接待台灣捐款人來訪時,問及他們做慈 善的動機,一位捐款人回答:「給予的越多,收穫 的也越多。」這句簡短而看似客套的回答,初聽 時覺得有些不切實際,但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反 思,我才漸漸領悟其深意。
尊重多元 提供切實服務 善用資源
在從事人道援助工作的歷程裡,我最常被問 的問題是:「是給予弱勢群體所需的,還是給予我 們擁有的?該給孩子魚或釣竿?」
至善前任理事長王增勇教授也曾在一次訪越 時分享:「台灣過去在面臨困境時,也得到許多 國際友人的協助,如今台灣經濟發展,我們自覺 有責任回饋,幫助世界各地的困難民眾。」而我 個人多次到台灣工作時也發現,台灣有數千個慈 善團體,民眾自幼便養成參與公益活動的意識。 因此,至善的捐款人極為多元,從老人到孩童, 甚至包括身心障礙者,甚至有人在離世前立下遺 囑,將部分遺產捐贈至善用於慈善事業。
其實,最佳方式取決於對象與需求。



左|2013年贈送課桌椅給貧童助學計畫孩童。右上|2025年參加廣平省同亥市貧童助學計畫孩童第一期助學金發放活動T。右 下|2015年參加廣治省達克隆縣山區幼兒園孩童年終尾牙活動
為此,至善設計了多樣化的項目。例如,對 於孤兒或無依無靠的孩子,需要溫暖的家、生存 保障及教育,我們便推動兒童之家服務項目;對於 偏遠地區的幼兒,需要學習場所,我們便建校, 需要營養,我們提供營養午餐,需要娛樂,我們 設立幼兒玩具圖書館;對於貧困學生,需要上學, 我們提供長期助學金,需要知識與技能,我們設 立了數百間愛心閱覽室與數千個教室書櫃;對於身 心障礙孩童,則是舉辦篩選活動、安排個案手術 及做復健。由於每一個孩童服務的時間可能長達 18至20年,所以選擇適當的服務方式與其持續性 至關重要。
因為受益者是接受服務的主體,他們都有自 己的認知與能力,即便他們需要幫助,但更需要 被理解、信任與尊重。當他們能以高度責任感參 與服務方案時,各項服務便能更高效、更務實地 執行。深知這一點,至善在啟動任何項目前,一 定會徵詢管理機構、合作夥伴及受益對象的意見; 計畫推動後,至善持續監督並蒐集反饋,並做適 當的調整。
「千里送鵝毛,物輕情義重」,這裡不僅指 執行方式,還蘊含合作的態度與文化。在推動各 項服務之前,至善總是精心準備,從形式到內容 皆力求完美,並在組織能力和財務範圍內做到最 好。從一支筆、一本筆記本、一張賀卡、一份助 學金,到一張桌椅,甚至一所學校,我們常自勉: 「若自己不願接受或無法使用的東西,切勿贈予他 人。」因為至善傳遞的是信任、希望與尊重。
收穫往往比付出多
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蕾莎修女曾說:「不是 所有人都可以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 愛去做小事」。至善是一個中小型的非營利組織, 三十年來的努力並無驚天動地之舉,但我們以全


心奉獻及對越南貧困孩童的深厚愛意,還肩負將 台灣捐款人的深情傳達給越南孩子的責任,完成 每一件事。
而這些服務成果已被各級政府機構、部門及 受益者看見與認可。因此,至善於2016年榮獲越 南國家主席頒贈的三級勞動勳章、2025年榮獲越 南國家總理頒贈獎狀,並獲得120面來自教育部、 勞動部、文化體育及旅遊部、越南友好組織聯合 會、多個省市與地方政府部門及合作夥伴等等頒 贈的獎狀與紀念章。
感謝台灣善心人士的信任與支持、越南各級 政府部門的關懷與協助、合作夥伴的參與及受益 者的接納,我們承諾將繼續努力,高效履行組織 使命,讓至善永遠是越南貧困孩童最可靠的陪伴 者。 上|2003年為廣治省貧童助學計畫孩童發放助學金 下|2005年為貧童助學計畫孩童發放助學金
我的未來不是夢
畢業季前夕,我們依往 例為新竹原鄉地區的五 峰國中及尖石國中兩所 學校的「準畢業生」們舉 辦職涯體驗營隊活動…
陪小小孩上課需要極大的耐心 和愛心

今年帶著學生們走訪了幼兒園、護理之家(月 子中心)、六福村和美髮沙龍等,除了陪著他們認 識不同產業的工作內容,更希望透過產業菁英的 知識分享、實作及互動等過程,引領孩子看見自 己的興趣與潛力,並在資源匱乏的生活環境中, 找到人生的目標和動力,努力前行。
上|"洗頭"是很貼近人心的服務業 下|喜歡"照顧"人,是從事照護產業必備的特質


嬰幼兒照護產業集耐心和愛心之大成
「小小孩和baby都超可愛的!我真的超喜歡 小孩的!」在了解幼兒園和產後護理中心的工作樣 態並實際參與照顧工作後,15歲的男孩眼睛發亮 的跟大家分享…「我們這個產業就需要你這種喜歡 照顧人的人!你太適合念幼保或是護理了!」不論 是幼兒園的園長老師或是月子中心的護理人員都 積極的向男孩提出邀請。
不管是依循嬰幼兒的年齡發展設計教案,陪 他們上課、遊戲、玩耍,隨時觀察其發展狀況、 甚至即時回應需求等所需要愛心和耐心,是教育 和照護產業必不可或缺的要件。前輩們耳提面命 的提醒「準畢業生」們,在探索職涯的過程,首要 任務其實是了解自己個性上的特質和潛能,唯有 認識自己,才有機會把自己放在對的位置上發光 發熱。
特別的是,準畢業生們此次拜訪的尚順產 後護理之家的總督導,恰巧是尖石國中畢業的學 姐。由於同樣來自原鄉,學姐很清楚這群學弟妹 們的生活樣態以及可能有的徬徨無助,因此毫無 保留的分享自己學習和工作的歷程,並鼓勵學弟
公共溝通部 職涯體驗營隊活動陪孩子找到人生的目標
妹們唯有不斷的學習並充實自己,才有機會 為自己迎來更好的人生!
原來「六福村」不只有笑傲飛鷹 來到「六福村」,第一站竟然不是遊樂 設施,而是深入辦公區域!準畢業生們在人 資主管的帶領下,從野生動物標本到企業經 營概念,甚至是履歷表心法,都一一瞭解透 徹。
「老師,動物照護員要讀什麼科啊?」 觀賞動物標本時,除了討論犀牛跟老虎的性 別,此起彼落的聲音也談論著高職科別的選 擇——拓展學生對職業的視野,正是這次職 涯體驗的重要任務,當孩子對職業的想像不 再侷限於部落常見的工作類型,在農業、勞 動工作以外看見更多選擇,也就產生動力學 習、前進自己有興趣的領域。
體驗的內容包含房務、餐飲工作,學 生們舉起比自己身形大上許多的大棉被, 費力地替換被單,也親身體驗擠泡芙、擺 盤、叫賣等工作的辛勞與成就感。此外,六 福旅遊集團也安排農務體驗,學生汗流浹背學習 播種、採收的同時,也聆聽專業人員介紹低碳作 物、生物科技農藥等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播下 的種子不僅在土壤裡,也在心裡。
美業 追求服務的細緻度
來到Mii 秘美髮美甲沙龍,則是開起了孩子 們對美業的全新視野。先由南華高中余老師分享 美業的發展與未來趨勢,從產業的變化談到技術 的演進,讓孩子們看見這個行業的多元可能性; 同時,也引導孩子們思考求學階段的抉擇——高 職與高中有什麼不同?該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方 向?此外,老師也鼓勵孩子們勇敢突破舒適圈, 主動去體驗、探索未曾接觸的新領域,從實踐中


上|體驗播種 下|練習擺盤 觀察與學習,並培養自身獨立思考與行動的能力。
最後,透過「洗頭」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孩 子們了解到服務背後的細膩心思──如何觀察顧 客反應、適時詢問感受、掌握適當的力道,這些 細節都是專業的一部分,而這份用心更是貼近人 心的服務態度。
有些夢想,是從接觸世界的廣闊開始;有些 成長,是從離開熟悉的地方展開。面對未來職 涯,每位孩子都是第一次,第一次離家、第一次 選擇……期待這次體驗,在孩子心中撒下小小種 籽,慢慢找到志向、繼續勇往直前!
至善新聞
校園友善風雲錄短影音競賽得獎名單出爐
用鏡頭說故事 展現校園友善包容
為響應《兒童權利公約》中「禁止歧視」原則,至善自2023年起推動「校園族
群友善」倡議。今年更配合30周年慶舉辦「校園友善風雲錄短影音競賽」,邀請 全國中小學的學生們透過鏡頭捕捉校園友善行動,讓多元包容在校園中紮根成長。
公共溝通部
這個主題特別的短影音競賽吸引了來自全國國小、國中及高中共49組學生踴躍報名,參賽的學校有來自 都會區、離島和偏鄉,充分展現出不論是哪裡的學生,對於「校園友善」這個主題都充滿了高度關注與創 作熱忱。最終由政治大學廣電系王亞維副教授、金鐘視后同時也是至善30愛心大使孫可芳、原住民族教 育資源中心白紫·武賽亞納主任,以及知名紀錄片導演劉潤成及羅潤財等多位橫跨學術、影視及原住民族 教育領域所組成的評審團隊評選出6組優秀作品,獲得「評審獎」或「創意獎」。得獎的團隊或個人將 獲得獎金或華碩電腦贊助的筆電或手機等豐富大獎。
【評審獎】得獎名單
個人組
組別
高中
組別
國小
國中
高中
作品名稱
你的背後有我
作品名稱
我們一樣不一樣
我們是朋友?
你好,新同學
學校名稱
評審評語
團體組
學校名稱
組別
高中
組別
國中
高中
作品名稱
你的背後有我
臺北市立木柵國民中學
臺北市私立華岡藝術學校
作品名稱
別碰我!
從心開始
學校名稱
臺北市私立稻江高級護理家事職業學校 臺北市私立稻江高級護理家事職業學校 金門縣賢庵國小垵湖分校
【創意獎】得獎名單
個人組
團體組
學校名稱
臺北市立木柵國民中學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商業職業學校
評審評語
故事完整,巧妙交錯內心獨白與客觀視角——王 亞維副教授
評審評語
題材貼近生活,令人感同身受——孫可芳 後面懂得利用RAP帶出其他訴求的內容——劉 潤成導演
評審評語
劇情有起伏,場景多元——王亞維副教授 主題明確,故事結構完整清晰——劉潤成導演 原創詞曲切題,創意十足——羅潤財導演 開頭手法很吸引人,成功營造引人入勝的氛圍 ——劉潤成、羅潤財導演




至善特輯
至善,生日快樂!
繼續造福更多有需要的孩子

愛心大使/認養人 陳淑麗

左|1998陳淑麗與阿福。右|2018陳淑麗重返越南探訪阿福
我的人生能因為阿福和至善結緣,讓真實人生沒能餵養孩子成人的我 也圓滿了當母親的喜悅,實在有說不出的感恩!
我永遠不會忘記當年抱阿福回台灣來動手 術,在飛機上因為阿福媽媽暈機,於是我必須手 忙腳亂的抱起阿福,幫他用手帕”製作”一條尿 布,同時還得面臨同機乘客異樣眼光的窘困和尷 尬。但也就是那一刻,阿福教會了我甚麼是愛, 甚麼是為母則強!
於是,他待在長庚醫院的每一天,我都準備 好零錢搭公車去看他,我總是在病房門口迫不及 待的就喊著:「阿福阿福!」然後一進去阿福就會
用力踢著他的小腳丫子回應我;而當2018年至善 再次邀請我重新回到越南探望阿福,我也是還沒 進門就像20年前一樣喊著:「阿福阿福!」當時躺 在床上已經20歲的阿福,用大大的笑容迎接我, 阿福媽媽告訴我:「阿福今天很高興!」但其實, 這20年來,阿福根本看不見也聽不到啊!他從來 不知道我的長相,更聽不見我的聲音,但我們之 間就是有一種無形的「母子感應」,而那個無形, 不就是愛嗎?!
阿福走後,我每年都自掏腰包和至善一起到 越南去看阿福媽媽,也去看看這幾年認養的幾個 女孩兒,讓他們知道,我一直在,希望他們都能 為自己的人生,好好的努力,好好的生活!
近幾年,越南進步的飛快,非常感謝至善的 服務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化!從早期協助貧困 家庭的孩子就醫就學,到現在興建愛心閱覽室及 玩具圖書館提供繪本、圖書、玩具,補充孩子們 學習所需,提升教育品質,造福了更多的孩子。
能親自走進服務現場看著孩子們在台上分享閱讀 心得時流露出的自信,及玩玩具時的專注和笑 容,真是幸福!
欣逢至善30周年,能以第一任愛心大使的身 分受邀為30周年撰文祝福,深感榮幸!謝謝至善 30年來秉持著專業與理性,善用每一筆捐款,照 顧每一個有需要的孩子,期待未來可以繼續造福 更多有需要的孩子!身為認養人,我會好好照顧 自己的身體,好好賺錢,只要至善需要我,孩子 們需要我,我就會在!期待我們一起邁向下一個 十年!
上|參與大學生返鄉服務
下|2024和至善一起到雲南參與大學生暑期下鄉
服務分享會




上|2024陳淑麗赴越南探望他認養的和三個女兒及女兒的親 媽們
下|陳淑麗在越南認養一出生就被棄養在德山兒家的小玉米
陳淑麗小檔案 1950年生,台灣資深女藝人,曾是模特兒、演員、電視節目主持 人,是台灣最早期的名模,現為瑜珈老師。1998年在至善基金會 的前身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的邀請下,赴中越將顱顏嚴重畸形 的阿福抱回台灣就醫,為台灣跨海醫療援助首例,就此開啟至善 在中越的貧童醫療及教育援助工作。阿福過世後,陳淑麗每年自 掏腰包參與至善活動赴中越探望阿福媽媽和四個認養孩童,亦持 續捐款支持至善在台灣.雲南及緬甸的服務計畫。
把自己有的分給人
期許至善穩步向前 照顧更多需要的人
不記得是甚麼緣分認識了 至善並開始捐款的,但我 對至善一直有一份很深很 深的感謝,感謝至善在多 年前將我從喪偶的情緒低 谷中拉拔出來,讓我有機 會看見這世界上還有很多 需要幫助的人,並決定回 到台灣定居逐步開展我的 公益慈善事業迄今,即便 已逐步入耄耋之年,仍開 心自己是一個有能力付出 且歡喜付出之人。
有機會能和我認養的大山女孩 見上一面
譚聖道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認養人 譚成育


八年前相隨近半世紀的老伴過世後,我有很 長一陣子陷入喪偶的傷痛之中,無法自拔,偶然 一個機會收到「至善雲南認養人團」的邀請,我打 起精神報名,一來是希望轉換環境與心情,撐起 自己;二來是即便年輕時做生意曾遊歷世界,對雲 南這個地區卻異常陌生。就這樣,我跟著至善的 腳步走進了雲南大山,親眼見到了我認養的大山 女孩,也看見了大山裡的孩子們在艱困的環境裡 所生出的靭性。相隔一年之後,我又再度參加了

捐了一間玩具 圖書館希望能 造福更多中越 的孩子們
「至善越南認養人團」,和至善前往中越貧弱地區 訪視當地的服務,看到一本本的課外讀物滋養了 當地學生的精神和自信,一杯杯豆漿成為幼兒們 吃飽長高的泉源…..這二趟的經歷,像是開啟我另 一個平行宇宙的視野,原來這世界上有這麼多人 需要幫助!
於是,我決定回到台灣定居,開啟 我的公益慈善事業!我上網去搜尋各式中 小型的社福團體,依循著參與「至善認養 人團」實地走訪服務現場的經驗,揹著背 包逐一拜訪許多在偏遠地區服務的社福團 體,了解它們的運作和需求,不管是苗 栗、南投、台東的山區,或是南迴沿線部 落,都有我的足跡….而這也讓離開台灣超 過40年的我,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塊美麗的 土地,也認識一群很有愛的助人工作者。
為了可以穩定的捐助這些實際有需 要的團體,我先是以老伴的名義設定信託 基金,接著邀約了聯華實業待退休的同事 以家父名義成立了全國性的財團法人譚聖 道慈善基金會。而除了捐款,我也不定時 會去參加我所捐助的這些團體所舉辦的活 動,了解它們的動態,也協助它們連結更 多的資源。
我常常聽到孫子在禱告時說:「把自 己有的分給人,阿門!」雖然我不是基督 徒,但我相信人生就是一個迴力鏢,你射 出去甚麼,回到你身上的就會是甚麼!從 事公益的這些年,我忙的越來越開心,也
覺得自己越活越年輕,氣色精神都越來越好!我 相信老伴在天之靈,也會感到欣慰!
而能走到今天這一步,一切都要感謝至善!
轉眼至善也成立30週年了!看著至善一直 穩健的推動國際和國內的各項援助服務,也在越 南和新竹設立了自己的辦公室,身為認養人的我 很是欣慰。我一直覺得,在目前小額捐款越來越 低迷的時期,社福團體其實也需要懂得理財和投 資,逐年降低對募款的依賴,才能穩定去幫助需 要幫助的人。期許至善穩步向前,照顧更多需要 的人!
祝福至善,生日快樂!


至善特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