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南方美學」3th-臺泰越燈節文化

Page 1

publication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03 th

L

Ta i w a n Thailand Vietnam

薰 風

January . 2017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C S

臺 泰 越 燈 節 文 化


文 / 陳柏欽

跨越 Preface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這一期的「薰風-南方美學」充滿著一股 「跨」 的概念。 第三期的出版作業從2016年開始,在2017年出版。 這是一種時間上的跨越,或許可以故作姿態,輕撫下巴,眺望遠方,假掰地說,我們追求的是 持續將美學的精神帶給大家。

另外一項跨越,則是地理空間與環境的跨越。從2016年開始,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著手辦理文 化部社造三期計畫關於「新住民文化陪力與國際展演」的工作,並且優先鎖定介紹東南亞國家 關於「燈」的文化,希望讓大家能夠加深對於我們東南亞鄰居們,也是許多新住民姊妹母國文 化的瞭解。

還要繼續跨。同樣是社造三期的計畫,我們開始「社區營造網路影音平台計畫」,透過拍攝微 電影,希望能夠將臺灣的社造精神介紹給大家,也期待有更多青年朋友投入社造的行列。在出 刊之際,我們已經上檔「家是異域」三集微電影,也邀請大家到YouTUBE「島嶼的光影」頻道 觀賞。

然後,我們跨越了世代,在館內成立「藝游空間」,擴大青年藝術家專屬舞台,並且作為兒童 美學推廣的空間。在首次大展,邀請國內兩位藝術新銳以「海邊小鎮」為題,共同策劃展覽, 進行對話。

進入新的一年,我們嘗試許多跨越,但不變的根本,總是希望把更多更好的文化與審美經驗帶 大家,豐富生活。真的,一點都不假掰。


Content 03

擁抱相異東南亞映臺灣

06

既相似又獨特越南的節日慶典

09 12

祈求好運與平安泰國水燈文化

15 18

從社區看見真臺灣

20

永不落幕一段等待與守護的歲月

22 25 27 30

在藝游空間玩藝術

35

談臺灣傳統燈籠文化與製作

家是異域被歷史遺忘的游擊部隊

一起玩表演 、搞創意創意劇演實驗計畫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座桃花源 原生之藝創作力滿滿的新藝市集 追求肖像漫畫的極致王瑞閔專訪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ir character.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02


東南亞映臺灣

L

i

g

文/林甄宓、杜麗文 圖/雙象文創有限公司

h

t

s

festival culture

擁抱相異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博士在西元1963年發表〈我有一個夢想〉 演說,描繪一個不論膚色的和平、均等共存的願景國度。在臺灣,隨 著跨國婚姻的普及和世界人口的流動,新住民人數與日俱增,105年 九月底因婚姻移入之新住民已達51萬8仟人,104學年度全國新住民子 女就讀中小學人數已經超過20萬人,尊重多元文化成為一項重要的課 題。 多元文化和多元社會奠基於「異質性」,越是雜陳的文化美學,越能 從中汲取精湛的文化養分。過去我們期待新住民融化匯合於臺灣社會 ,以種種措施同化他們;現在則是尊重異質性,創造臺灣民眾共同參 與的機會,由新住民來擴散其母國文化,增進新二代對母國文化的認 知,從異質性的懷疑,到建立主體性,在豐富多元的文化交流中實現 文化平權。 活動臉書QR code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105年起推動「新住民文化培力暨國際藝術巡迴 展演計畫」,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藝術,透過主題展覽、表演呈現在 臺灣民眾眼前,並以文化培力活動進行深度的探究與瞭解;將促進新

臺南新住民 官方網站 QR CODE

住民融入臺灣生活與文化的作為,翻轉為「東南亞映臺灣」-提供東 南亞與臺灣文化藝術互相輝映的平臺。

03


在105至106年度,我們以節慶為主題,展現東南亞各國常民生活中重要的節日慶典。 สวั ส ดี! 泰國的潑水節成為世界級慶典,各國人士齊聚;充滿祝福的水燈節不僅要親手 製作水燈、到河中施放祈願,也要圍成圓圈歡樂共舞;出自宮廷充滿貴氣的指甲舞特 別強調手臂和手指動作。Xin-chào!越南的中秋節很有趣,不僅有月餅,還要提燈籠 -親手製作的星星燈籠或是各式各樣的造型燈籠,小朋友們提燈籠時也要盛裝打扮, 絕對不輸西洋萬聖節。 Apa Khabar!印尼的開齋節是穆斯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在外的遊子不管身在何 處都會衣錦還鄉,和家人一起過節。Hello!菲律賓的聖誕節從9月份就開始精心擺設布 置,為這個神聖的節日張燈結綵。106年的主題展覽更將聚焦於臺灣及東南亞各國節慶 中「燈」的意象,主題表演邀請東南亞國家團隊,重現繽紛熱鬧或莊嚴隆重的節慶樂舞 ;緊接著北中南部的巡迴展演,讓更多人體會東南亞國家節日的歡慶氛圍。 今年「安徒生文學獎」新科得主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在得獎感言裡以安徒生作品《影 子》的啟發表示,「不論築起多高的壁壘來抵擋外來者,不管多嚴峻的排除異鄉人,無 論如何改寫歷史來合理化自己,最終受傷的總是自己」,暗喻排外情節對自身帶來的傷 害。期盼透過「新住民文化培力暨國際藝術巡迴展演計畫」,民眾從庶民日常和生活美 學的視野切入,探索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異同的美好,消弭自我中心,認可、擁抱相異 ,在同等、尊重、認同之中,開啟「自我」與「他者」的平等對話,體現文化平權的公 民社會。

04


03

th

publication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越南燈節照片

05


既相似又獨特 越南的節日慶典 圖文/阮氏青河

節慶是社區大眾的文化、宗教、 藝術等活動,常會有祭典與聚會 的兩種活動來紀念國家或區域的 神聖、民族英雄或文化習俗,因 此節慶包括節日與慶典。 越南的歷史過程曾受中國統治長 達13世紀,在統治越南的時間, 漢人將漢字、儒家思想及中華文 化傳入越南,因此越南也會與中 國一樣使用陽曆、陰曆。從10世 紀以來,獨立之後的越南將領土 往南遷進,也將其他的民族納入 越南國家管理,如此造成越南的 民族有54個民族之多,每個民族 的起源不同,所信仰的宗教文化 不一,也造就了越南的慶典文化 非常多彩多姿。據統計,在越南 全國一年內的民間、民族節慶有 7,039次,歷史節慶332次,宗教 節慶544次,外來節慶10次;較 有歷史性的慶典規模會比較大, 整個區域或國家都會慶祝,民間 、民族的慶典可能只在社區的小 範圍規模。簡單列出越南較大型 的節日如下:

06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 國家紀念日(紀念,但不放假): 陽曆1月9日越南學生日、2月3日越南共

很多相同之處,這些相同是來自中華文化

我們可以發現越南的節日與台灣的節日有

產黨成立日、2月27日越南醫師日、3月

所影響的農曆年節,但是因為民族意識、

8日國際婦女日、3月26日胡志明青年團

地方習俗、飲食文化等等因素,節日雖然

成立日、5月19日胡志明誕生日、6月1日

在同一個時間發生,慶祝模式卻截然不同。

國際兒少日、7月27日傷兵烈士日、8月

例如,農曆過年是越南的大節日,除了是

19日革命成功日、10月10日解放河內日

家庭團圓的日子,也感恩天地賜予整年的

、10月20日越南婦女團成立日、11月20

平安,因此越南人用綠葉包成方型的粽子

日越南教師日、12月22日越南軍隊成立日。

與圓形的白色麻糬,代表綠地與白天來祭 拜天地。 越南人的端午節不是紀念屈原而是殺蟲節

˙ 國 定 假 日 : 陽 曆1月1日 陽 曆 元 旦 節 、 農曆3月10日雄王忌日、陽曆4月30日統

,因為端午節接近夏至,天氣炎熱、蟲害

一日、陽曆5月1日勞動節、陽曆9月2日

容易產生,所以在體內或外在環境都需要

國慶日、農曆除夕至1月3日元旦節(過年)。

做些除蟲害的工作,與台灣的端午節很不

˙ 宗教、民族節日(慶祝、要拜拜但不 放假):農曆1月15日元宵節、農曆3月

一樣。 越南中秋節更是西方萬聖節、台灣元宵節

3日寒食節、陽曆4月14日高棉族新年(潑

和傳統中秋節的結合版,為何這麼說呢?

水節)、農曆4月 15日佛誕節、農曆5月 5 日

因為中秋節是越南小朋友的大盛會,除了

端午節、農曆7月 15日盂蘭節、農曆8月

可以吃各種各樣的月餅,父母還會幫孩子

15日中秋節、農曆12月23日灶王節、陽

裝扮成不同的卡通人物,手上提著各式各

曆12月25日聖誕節。

樣的燈籠,與舞龍舞獅隊伍一起遶街、要 糖果,所以在中秋時節,整個都市、鄉村 都與孩子同樂。

07


春天是越南的農閒時間,稻米剛完成收割或已 經插秧,為了祈求平安與豐收,鄉村開始舉行 成皇遶境活動;每個村落都回有自己的成皇、 守護神,所以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遶街或互相 參與遶街活動,整個區域都沉浸在慶典的氣氛 當中。 如果有機會來到越南,請親自體驗一下越南的 慶典活動,你會發現這個國家的文化豐富、多 彩多姿。

08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L

i

g

h

t

s

泰國水燈文化

festival culture

祈求好運 與平安 圖 、文 / มิ น กุ ณ กี ร ต( ิ 李敏玉)

水燈節是泰國的傳統節日,於每年泰曆十二月十五日(公曆11月)在雨季過後的時 期,泰國正值河水高漲季節,按照傳統習俗,於水燈節的夜晚,泰國民眾將親 手製作的水燈放入河流中,使水燈隨波逐流,其意用以寄託心中的祈願與祝福 ,祈求闔家安康、諸事平順。 有關水燈節的由來,在泰國的史書記載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認為水燈節始 於800多年前的素可泰王朝,那時居民群聚於首都慶祝「燈節」,泰王會搭乘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龍舟遊河,王朝重要官員、王后及嬪妃亦伴隨聖駕,此時臣民可於河水中嬉戲 ,全城民眾徹夜歡騰;由於燈節時值水患時期,為祈願眾生平安,免為水患之 苦,而衍生放水燈的儀式,並流傳至今。

09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現行水燈則以芭蕉樹幹或保麗龍做水 燈基座,基座上面放一個錢幣,水燈 水燈節流傳至今已數百年,仍然受到 各個地方的重視,甚至越來越隆重。 水燈樣式千變萬化,其傳統型式以泰 國中部及南部為主,因南部臨海,中 部河川較多,傳統水燈採用芭蕉樹幹 切段做水燈基座,四周以芭蕉葉裝飾 ,再將個人一段指甲或頭髮放在水燈 基座上面,象徵將「過去」送走;

10

中央插三柱香,象徵佛祖、佛法、僧 侶等三大傳教要素,基座四周以五彩 繽紛厚紙板裝飾,再將水燈放入海邊 或河流中。傳統水燈以曼谷的拍昭耶 河流域為發揚地。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泰國北部水燈則採用椰子殼做為水燈基座,將椰子殼切開,留下四分 之三做成圓舢舨型基座,上方再以紙飾或花卉裝飾,中央插上三柱香 ,並將完成的椰子殼水燈一個接一個串聯在一起,以防止放入河流中 水燈滾動傾倒,成串的水燈放入河流中,形成一條條的水龍在水流中 驅動。 此外,泰國北部的清邁市因為地理的關係河流較少,所以清邁市的人 民選擇以放天燈(Yi Peng)方式慶祝水燈節,同時可以祭拜神明及祈禱 平安,和臺灣平溪放天燈的方式大同小異,但是清邁市民不會在天燈 寫上任何願望。泰國東北部部分地區的水燈則以船隻型式製作,採用 木板或芭蕉樹幹、紙板等可漂浮材料做為水燈基座,基座上方以五彩 繽紛紙條、花卉裝飾,中央插上三柱香,將船燈放入河流中,有如一 大群船隊似的,非常壯觀。 雖然現代泰國民眾生活物產豐富,但是水燈節的意義仍受到居民重視 ,由於時代變遷演化,水燈製作方式亦隨之改變,近年來則有五彩繽 紛的亮片裝飾,電子式LED燈飾,甚至有直筒式天燈裝飾於屋舍或節 慶活動場所,增添節慶歡樂氣氛;現在無論水燈的製作形式如何改變 ,如何亮麗炫目,放水燈儀式還是環繞著佛教禮俗進行著,意味著一

03

th

publication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種心靈寄託與期望,更是祈求帶來好運與平安。

11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談臺灣 傳統燈籠 文化與製作 圖文 / 張嘉巖(豐原燈籠負責人)

臺灣島-這個充滿多樣文化的福爾摩沙,有荷蘭人、西班牙人 帶來紅毛古堡的異國風情,將臺灣變成了歐洲與東亞的融合處, 再有國姓延平郡王與漢人移民帶來中華文化,爾後有大和文化 的薰陶,這些歷史流轉造就了臺灣多采多姿的文化。其中,臺 灣的民俗慶典深受來自中國的閩粵移民影響,最具代表性的莫 屬於燈籠了。

12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燈籠」自古是尋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不僅是照明, 是元宵節重要的慶祝活動,也具有宣告婚喪喜慶的用途

了生理上的不適,還有心理上的孤獨感,這時候故鄉的

,迎神、迎娶或送葬的隊伍,都少不了高掛燈籠作為引

文化就成了他們心中的一種依靠、一種依賴,每逢佳節

導。此外,「燈」與「丁」語音相同,百姓人家在客廳

,相約一起渡臺的好戰友,欣賞著來自故鄉一點一點紅

、屋簷下懸掛燈籠,祈求人丁興旺;古時學校開學時,

紅的小太陽,也許這樣,就不會突然犯起了鄉愁吧!

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期許學生前

至於鋼絲燈籠,可說是現代的產物,材料屬於低成本,

途一片光明;或是在燈籠上繪製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

生產製作是以半機械式的,因此價格低廉;雖然鋼絲燈

識自己的文化。

籠的價值是不夠格當作藝術品,但不論是現在元宵節五

臺灣的燈籠大致可分為泉州、福州及鋼絲燈籠等三類,

花八門的巨型花燈,或是裝點廟宇、建物的傳統燈籠,

最能代表「傳統」二字的,便是泉州、福州這兩類。清

仍然充滿了濃厚的文化意涵。PVC材質的鋼絲燈籠目前

初先人們從唐山移民到臺灣的風險極大,遭遇黑水溝

是臺灣宗教及商業燈籠的主力,不過為了環保的因素,

( 臺灣海峽 )的風浪、原住民的出草、治安不佳等等,除

應要減少這類燈籠的製造,避免造成對環境的傷害。

13


臺灣燈籠產業早期是全手工製作,以附近的廟宇宗教需求為 主,其次就是節慶的裝飾用途,因此燈籠產業的發展北由基 隆、新竹,中部是豐原、鹿港地區,南部以臺南、高雄為發 源地向外擴展。傳統燈籠的做法以福州燈為代表,福州燈又 名「傘燈」,因其結構有如雨傘的開關,故有此別名,以下 簡單說明福州燈的主要工序。 一、選竹:挑選三年生的臺灣桂竹為最佳。臺灣以竹山為竹 類最大的集散地,南投、嘉義、臺南及高雄地區的竹材 都是上選,但若需要竹節距離長的,則以新竹山區為最 佳首選。 二、剖竹:取其需要的尺寸,接下來將竹材作防腐處理;運 用先人智慧採用最環保的方式就是用鹽水將竹材煮沸, 達成消毒殺菌的作用。 三、烤竹:確定燈籠型式後,將竹材加熱並用手調整形狀, 讓竹材保持其彈性外也能達成所需要的形狀。 四、綁線:依所需要的燈籠型式進行綁線的工序,綁線是除 了烤竹之外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可說是整個傳統燈籠的 核心。 五、選燈衣:裡層採用棉或紗依燈籠形狀將其貼合,作法有 縫或黏貼等方式。 六、上漿:採用昆布提煉的膠質調整適當比例,將燈籠均勻 浸泡,晾乾後就完成了。 七、彩繪:最後依用途彩繪需要的樣式。 目前臺灣新一代的巧手師父將燈籠徹底改造,從只是在傳統 寺廟的紅物,到充滿各種奇形怪狀的燈籠,甚至是打破世界 金氏世界記錄的超巨型燈籠,證明臺灣的燈籠已經走出了傳

03 th publication

14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統的枷鎖,創造出「紅太陽」的無限可能。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從社區 看見真臺灣 社區營造網路影音平台營運推廣計畫 文/陳家菁

圖/鄭開翔

「小姐,妳講的我知,但是我未曉電腦呢?阮ㄟ凍用手寫寄去嗎?」 「大姊,妳社區無少年?還是曉電腦的嗎?」 「無呢,我是阮社區尚少年,少年攏去大都市 …… 」 屏東東港社區理事60歲

「庄裡早年因為筏木,雖遠在山裡,還有金子店、旅館,當時全村有上千人,現在戶口掛在這有500多人,但實際 住在這只剩100多人。」「我們這裡的小學以前有上百位小朋友,今年新生只招收到3個小朋友,全校目前不到十人 ,再這樣下去,就要被廢校了。 …… 」 「我們希望能在這裡文化造村成功後,能吸引年輕人留下來。」 嘉義梅山村長65歲

15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從83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以來,政府致力關注 地方人文發展,在既有的基礎上,拓展村落文化藝術, 鼓勵群眾進入村落運用創意,改善社區發展環境,並培 養不少菁英種子,造就許多社區盛況。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20年後的102年,本館深入社區訪視輔導的過程,發現從南部屏東潮州、東港、高雄旗山、田寮、臺南大內、佳里、到嘉 義梅山 …… 等社區,因社會、經濟產業結構的變遷,人口老化、少子化、城鄉差距,村民大量流失往都市遷徙,或是長青 服務長青已是常態。根據南部社造參與人數統計,104年50歲以上佔46%,30歲以下只佔7%,社造參與人員年齡偏高, 青年人口未能接續與投入,村落不滅,只是逐漸凋零。

16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島嶼的光影 FB QR CODE

島嶼的光影 YOUTUBE QR CODE

雖然政府一直辦理各類社區人才種子研習班與補

除此之外,並辦理「繁星計畫」,在全臺北、中、南共甄選與培訓

助計畫,並有嘉義新港、台南土溝…等社區亮點,

200多位新秀演員,加入微電影拍攝;並和屏東大學、屏東有限電

但是社造參與的幅度,比不上消失的速度,與一路

視公司合作,透過多元影視課程設計與分組授課實作,讓有意執行

下滑的青年參與率。因此社造進入第三個10年,考

社區資料保存與記錄的民眾,擁有編劇、攝影、剪接等專業技能。

量青年族群使用媒體的習性,文化部與國立臺南生

2017年將以電影為導覽,實地走訪社區進行「特色社區觀摩」,

活美學館規劃,鎖定網路世代的工具與語言,用影

汲取社造實務經驗,分享與交流社區面對的挑戰與因應的方式,進

像書寫動人的社區風景,以網路平台為溝通的橋樑

行傳承與人才的培育。同時也設置「島嶼的光影」臉書粉絲專頁與 TWITTER,「小獅寶」Line群組貼圖 …...等互動的管道,即時發布

,增進青年世代對於社造的關注。

最新消息,系統性整合與傳達訊息,培養社群粉絲,建構多元價值 「社區營造網路影音平台營運推廣計畫」,固此而

共享的平台。

知,有別於常見的紀錄片,以「微電影」手法拍攝 ,這一系列影片自105年11月起於YOUTUBE「島嶼

二十多年臺灣社區營造,濃縮為一部部社區微電影,藉由網路新

的光影」影音頻道播放,將環繞在我們生活中人際

媒體的傳染力量,邀請觀眾分享與轉載,將影片概念轉化為動力,

、文化、藝術、環境、產業、公共空間等脈絡進行

讓有心從事的族群觀摩學習,激發對生活所在土地的熱情,主動參

探尋與挖掘、批評與反思、梳理與彙整後,激盪出

與經營社區的活動,提升在地永續經營的能量;並期望能感動更多

「家是異域」、「永不落幕」、「時尚藺草」、 「山城之音」、「薪傳」…... 等十二部大膽而具有創

年輕族群的加入,發揮青年的熱誠、創意與專長,與夥伴共同營造

意的劇情,並邀請國內知名導演以親情與愛情、戰

故事。

里仁價值與榮光,一起為我們所愛的土地創造更多精彩迷人的社區

爭與抗爭、分裂與融合等新穎、獨樹一幟的視覺語 言編導,呈現「從社區看到真臺灣」,以饗社群朋友。

17


家是異域 被歷史遺忘的游擊部隊 文/王思評 圖/觀昇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家是異域 A Long Way From Home 類型:微電影 片長:9分鐘 導演:蔡一峰 演員:念生(葉紘駿 飾) 大花阿嬤(邱月香 飾) 二花阿嬤(魯小昭 飾) 三花阿嬤(朱淑芳 飾) 語言:國語、臺語

回到家鄉在荖濃溪畔進行生存遊戲的念生節節敗退,撤退 時不慎受傷來到文物館,阿嬤們上前照料,失智的三花阿 嬤卻想起當年在滇緬游擊戰場上,丈夫阿生倒下那一幕, 在滇緬游擊戰與現代生存遊戲間交錯奮戰,是過去也是現 在,是戰爭也是遊戲。 蔡導演以大膽的鏡頭交錯過去與現在,並以細膩的情感勾 勒出叢林中滇緬游擊隊背後那段被歷史遺忘的故事。民國 50年代滇緬孤軍與遺眷撤退來臺後被安置在南臺灣荖濃溪 畔的四個村落中落腳,與世界脫軌般存在著。面對險惡的 環境以及砂石利益帶來聚落的衝突與分裂,怪手不停地挖 掘他們賴以維生的土地,對比殘缺不堪的荖濃溪畔儼然回 到滇緬的異域中,面對生存的威脅。

18


這些異域孤軍又展開了另一場戰爭,拚著奮鬥的意志鼓 起勇氣地站出來為他們的家園抗爭,在前人的努力開墾 及保護才能有荖濃溪畔現今的社區與風貌。當年打游擊 戰的地方被稱為異域,而來到臺灣後的落腳處何嘗不是 異域?但終究是要活下去的。 近年他們文化特色與美食菜餚漸漸地備受矚目,也開始 主動朝外界推展自己的文化與美食特色,陸續成立屏東 縣里港鄉信國社區發展協會、屏東縣滇緬民俗文化協會 與高雄市美濃區精功社區發展協會,並共同推動滇緬民 俗文化保存及口述紀錄,讓更多人認識他們曾有過的那 段歷史歲月與現今的丰采面貌。家是異域,異域是家,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但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從社區看見真臺灣系列微電影第一集


20

永不落幕

一支畫筆,如何跨越世代為小鎮再彩繪出斑斕的色彩?

文/王思評 圖/觀昇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有著什麼樣的嗔、癡、怨、念? 一群回鄉的青年,如何使小鎮重新找回過去的榮光與價值?

一段等待與守護的歲月

一間破敗的戲院,藏著什麼樣的愛、恨、情、仇?

永不落幕 類型:微電影 片長:9分鐘 導演:蔡一峰 演員:福伯(江忠明 飾) 小茹(方可安 飾) 修平(梁鈞凱 飾) 語言:國語、臺語


publication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03 th 電影看板畫師福伯看盡時代的榮衰,原有的戲院早已荒廢不堪,幾十年來只剩 老畫匠堅持看守。得知小茹等年輕人想要改造戲院的計畫,福伯十分惱怒且不 能接受,因老舊戲院裡到處充滿著他與小茹姑姑的戀愛記憶。雖然他們因為彼 此身分不同,不得不仳離,但是福伯心裡總想著,只要守住戲院,或許就能等 到再見面的一天。福伯堅持不退的態度,讓小茹與修平相當困擾,這時一位優 雅老婦悄悄來到社區,而她的到來會改變什麼? 影片中小茹等年輕人以彩繪活化社區老建築是近年社區營造常用的手法,目的 多半是期待能將地方的特色對外行銷,讓更多人能夠認識社區。但漸漸地此彩 繪風氣泛濫甚至抄襲知名動漫版權圖像,早與社區失去關連。讓人不禁思考社 區彩繪的根本意義究竟在哪?或是其目的根本不在社區而在觀光? 於是開始有社區主張彩繪內容圖應以在地的文化特色、傳統文化或故事為創作 ,如屏東青葉部落彩繪牆面。我們期待未來的社區彩繪應回歸社區文化本質, 不以追求吸引觀光客為目的,而是結合社區的文化、地景,將彩繪當作社區共 有的藝術品來創作,以保有每個社區的獨特性。

從社區看見真臺灣系列微電影第二集

21


在 「藝游空間」 玩藝術 圖文 / 柳蕙瑜

本館藝游空間位於二期行政大樓地下一樓處,原為「南臺灣風華館」, 2016年起調整為「藝游空間」,主要作為青年藝術家創作展示,以及兒 童美術推廣場域。

本館服務範圍包含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金門縣、澎湖 縣,2007年以「南臺灣風華館」展現服務縣市文化與歷史特色,10年 來實物輔以圖文常設展出,提供學子及民眾參觀,具教育性。考量館內 空間活化運用,以及青年藝術家發揮空間較少,並期望本館有更多元藝 術展示,於是決定改建南臺灣風華館,並更名為「藝游空間」(In art space)。

22


「藝游空間」名稱源於《論語·述而篇》,孔子提到修德進業之道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所謂「游於藝」,字面解釋是指能夠悠游自在的沉浸於「藝」中。何謂藝?古代的藝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現今的藝,可以是藝術,可以是技藝或是才能,所以「游於藝」可以簡單詮釋為自由自在的沉浸在藝術與技藝中。所以 「藝游空間」強調空間自由性與變化性,有別於一般展覽場域以白或低彩度的色系為基調,我們在入口處以活潑的橘、 綠為設計基色,以不規則切割的幾何圖形色塊呈現入口意象,進入入口意象後規劃一個曲折的走道,我們特意不讓參觀 者立即看到展品,讓他們多走幾步路的轉折,創造出預備參觀狀態與一種期待的氛圍,並由紫色表現「藝游空間」的獨 特性。「藝游空間」內部共260坪,以活動式的展板區隔空間,可以同時容納約2到3個不同展覽,作品數量多時,亦可 整合為1個展室,空間的自由度與彈性度大,可以讓大家盡情的玩藝術,創作者或藝術家可以這個自由、不過度設限的 地方,自在的、有想法的詮釋美學,實踐想法。 「藝游空間」目前以邀展或策展方式,作為青年藝術家或兒童美術發展平台。

23


2016年11月我們在藝游空間開幕的 第一檔展覽,本館策辦「海邊小鎮~ 陳映秀、蘇子涵創作展」,邀請陳映秀、 蘇子涵二位青年藝術家共同參與。 陳映秀1985年出生於澎湖,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專攻金工與首飾創作,作品兼具藝術與商業性; 蘇子涵1984年出生於新北市,就讀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創作所,專攻多媒材創作,擅以環氧樹脂立體切面,微觀城市與生 活,她們二位都是土生土長的臺灣年輕藝術家,在專業藝術領域有傑出的表現。在「海邊小鎮~陳映秀、蘇子涵創作展」 中,兩位年輕藝術家創作者各自創作,卻也彼此對話,並且我們藉此宣示「藝游空間」是屬於年輕人的,我們希望有創 意、有想法青年藝術家都能來到這個空間發表作品。 2017年我們將邀請臺南應用科技大學、國立臺南第二高級中學、臺南市永康國小一起來藝游空間玩藝術,另外我們也 策辦新住民主題展。未來,我們將推動青年藝術家或兒童美術作品在藝由空間申請展出,讓新興藝術活水與藝術能量在 藝游空間流動,讓藝術屬於群眾,讓藝游空間屬於大家。

24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一起玩表演 、搞創意 創意劇演實驗計畫 圖文/陳賢琴

看戲- 每 個人都有的經驗,小時候在廟埕看野臺戲,算是對戲劇的初體驗。現在 戲劇有了更多樣的風貌及更多元的發展,可以在室內或戶外,可以在不同型態的 舞臺上演出,也可以透過音樂、舞蹈、語言、肢體動作等的表現方式,來詮釋、 呈現一個完整的故事劇情,讓觀眾跟著劇中人物的情緒起伏、感動。 「105年創意劇演實驗計畫」的理念,在於提供草創的表演劇團及對戲劇具有熱 血的青年朋友,一個嘗試、實驗的機會及舞臺,在沒有票房的壓力下,玩表演、 搞創意。今年初步審核有《掌握態度舞蹈工作室》及《Holy Work霍拉藝術劇場》 兩案入選。這樣一個實驗性的計畫對本館及兩個團隊來說,都是一種新的嘗試及 挑戰,從開始規劃、公告、宣傳、收件、審核、修正、執行到現在,雙方一直是 在做中學、學中做,相互激勵一起成長。

25


掌握態度舞蹈工作室(Order Attitude)由一群 來自臺南各個地區、跨越不同領域、年齡層、熱 愛街舞的人們所組成的團體,致力於拓展臺南街 舞文化,希望將臺南這片土地打造成無論男女老 少都能夠開心跳舞,分享愛與快樂的環境。團長 康老師表示,雖然過去曾舉辦過各種街舞的活動 不相同,如何將街舞的元素與戲劇、故事性、藝 術…...等題材融合,並以一部完整的劇場展演方式 來做呈現,這是很大的挑戰!但是為了找出更多 呈現的可能性,為了讓觀眾看到不同以往的演出

03 th

,更為了讓這次演出成為參與學員值得紀念且珍

publication

L

i

g

h

t

s

貴回憶的作品,掌握態度舞蹈工作室推出〈百貨

festival culture

及成果發表會,但是這次的表演性質及方式卻大

公司〉一劇,過程中不斷修正演繹方式,表現百 貨公司中形形色色的故事。 霍拉藝術劇場(Holy Work)成立於2015年底,是南部藝文界的新生兒,經由「創意劇演實驗計畫」踏出第一步,將重要的 首演呈現在本館演藝廳的舞臺上。這群熱愛音樂與藝術的夥伴們,將兩百多年前的古典歌劇結合了現代舞臺劇,嘗試著將音 樂最高表演形式的歌劇,拉到一般觀眾的生活當中,進而衍生了〈迦太基之戀〉。這齣戲改編自希臘史詩歌劇Dido and Aeneas,結合了現代舞臺劇,在普塞爾音樂聲中,上演一段穿越史詩與現代的愛情故事,兩個受傷的靈魂要如何選擇她們的 愛情呢?

霍拉團長楊老師說:「〈迦太基之戀〉是一齣沒有勇氣演不出的歌劇!」 從籌備到上演,短短三個月,經歷了許多辛酸與血淚,回首笑看當初的勇 氣與堅持,期盼有更多更好的音樂與劇場在南部萌芽生長,讓更多想要留在 家鄉的藝術人,有一個能在南部盡情發揮的舞臺。 兩個團隊從提案申請、審核通過到交付執行,過程中與本館不斷 的磨合、交換意見,最後終於大致掌握了計畫的 宗旨與方向,那份敢於嘗試、勇於 突破的精神是值得欽佩的!未來, 我們期待有更多的表演藝術團隊參與 「創意劇演實驗計畫」發揮玩表演、 搞創意的無限可能性。

26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憨代誌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座桃花源 圖文/董森堡

父:「為什麼你要做那麼多憨代誌?」 還記得二○一二年二月時,和友人董毅程 、馬延任、李秉鈞三人像瘋子似的,在古 崗的東紅山上一路披荊斬棘,串連董颺先 (明末進士、鄭成功岳父)的石刻開闢出 觀止步道。自此之後,假日有空時就扛著 打草機往山上跑,父親總是語帶不耐的問 我這句話,而我總是一貫的回他:「因為 我不去做、沒人要做啊!」 受限於戰地政務與戒嚴的影響,金門的社 會環境成熟度以及社區營造工作可說遠遠 落後臺灣近二十年,更遑論對於在地社區 環境的認知與文化的深耕。過去的戰地禁 區限制了人民活動場域,也讓許多金門舊 有的農漁傳統、歷史文化資源凋零在耆老 的手上、隱沒在山林之中。我自承,已經 三十八歲的我,至今仍不夠瞭解自己的家 鄉「古崗」,也因此在這幾年來積極投入 社區文化營造的工作,希望能彌補對於家 鄉的虧欠。

大帽山步道整建

27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石刻群解說

除了積極參與古崗社區發展協會舉辦的各項活動,與友人投入「金門古崗自然 村」粉絲專頁的建置,一點一滴記錄家鄉的現況。三年來,更透過文化部臺南 生活美學館的村落文化計劃,逐年爭取到五十萬、十五萬以及三十五萬,總共 一百萬元的計劃補助經費。這些經費的挹注,不但修整了部份的文化遺蹟,透 過活動的辦理與網路宣傳,更讓古崗社區成為金門縣近年來最活躍的社區,擁 有近三千名的粉絲群。 但三年一百萬的預算能做什麼?我仔細盤算著,我們整修了「觀止步道」, 帶著村中七、八十歲的長者們重新登上東紅山頂,重溫兒時的回憶。重新修復 上漆的石刻群吸引在地學校與公務部門的關注,多次舉辦古道巡禮、文化參訪 活動,把文化的火苗繼續傳播出去。 我們把舊有的青山排戰鬥教練場成為大地裝置藝術的彩繪馬場,不但成為金 門熱門的景點,就連最知名的手機遊戲「寶可夢」也來設置補給站;我們找出 失落二十年的遺跡「仙井泉」,讓塵封在軍事禁區的文化遺跡重見天日;我們 辦理七娘亭傳習、七夕觀星活動,將傳統紙紮工藝帶進校園的特色教學課程, 讓孩子們躺在翟山坑道停車場上,欣賞金門動人的滿天星光,落實文化深耕的 工作。

28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我們不買廣告、沒有業配新聞,但是在臺灣各大媒體駐金記者的幫忙之下,從網路平台 搜尋,不論平面媒體、電子媒體、網路媒體、社群網站,「古崗社區發展協會」為文化 部打下的宣傳絕不輸給任何一個社區與團隊。 不過,媒體的曝光並非重點,我們透過了社區活動的舉辦,讓村落重新注入新氣象,許 多旅居臺灣的遊子透過社群媒體平台的宣傳,注視著家鄉「古崗」的一切。每當旅台的 鄉親在社群網頁發現有家人照片出現在社區活動中,他們總是會播通電話給遠在金門的 年邁雙親說:「我又在網路看到您了!」親子關係的活絡,重新溫暖了家庭關係的熱度 。這些不熟悉資訊傳播、電腦世界的長者們不再恐懼拍照,打開長期被戰地軍管禁錮的 心靈,迎接新世代傳播媒體串聯家庭、社區乃至於世界的互動,而長者與小孩們的笑容 與活力,就是支持我們執行社區文化工作的動力。

今年初春,我走在觀止步道上,親手種下的數十株桃樹已然綻開,滿樹的桃花舞春風、 煞是動人,急忙用手機拍下照片、珍藏這難得的一刻。九月,莫蘭蒂颱風來襲,步道遭 受重創、林木傾倒無數,但社區志工仍投入清理,共同期待著明年三月裡的桃花依舊盛 開。我想,讓家鄉這座桃花源,成為所有社區民眾、所有旅台遊子們靈魂寄託的所在丶 最終的依歸!

七夕觀星

29


原生之藝 創作力滿滿的新藝市集 文 / 林逸琇

2016年7月,Raw Art新藝市集在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的戶外 走廊誕生,每個月最後一個周六的午後,以市集形式提供藝 術展示的空間,讓大家以輕鬆愉悅的心情,一起到美學館逛 市集、玩藝術。 「Raw Art」是一種原生的、未經雕琢的概念,標誌著新藝 市集提供年輕藝術創作者,包含素人藝術家、藝術系所學生 與新銳藝術家,在這裏分享他們的作品。新藝市集將藝廊或 展示空間轉換成戶外市集形態,讓藝術創作者在市集中直接 與民眾對話,也許能夠產生更多靈感與創作能量;同時也讓 藝術變得更親民,民眾可以俯身接近藝術,直接跟藝術家對 談,瞭解創作的過程與理念,以更寬廣的心胸接觸藝術。 「新藝市集」不僅是展示的場域或交易的空間,我們希望透 過這個場域,讓藝術創作者可以在市集交流,激盪創作能量。

30


03 th publication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2016年我們總共辦理了6個場次的「新藝市集」,每次市集維持20個新的攤位品牌;願意重複參加的品牌 ,斟酌與市集精神符合者,往上增加攤位數,用以鼓勵藝術創作,也希望民眾每個月來市集都能夠有新的 發現,新的驚奇,並且期待每個月的市集。除此外,為了讓藝術更貼近生活,每次市集會邀請一位藝術類 的攤友現場進行教學,提供藝術體驗課程,像是速寫體驗、立體紙雕、紙凸板體驗 …… 等等,讓民眾有機 會參與藝術的創作。每次市集總會有生平第一次擺攤的創作者,也希望有更多藝術創作者,以新藝市集作 為曝光的第一站。參與過新藝市集的攤友都一致認為,新藝市集營造的氛圍很棒,定位清晰,客群與其他 市集不同,並且願意再次參與。這一次,我們邀請幾位第一次參與市集擺攤的藝術創作者與素人藝術創作 者,跟大家分享他們背後的創作故事,也請您到現場支持他們的創作。

31


Tung 童伊岑

第一次參與市集擺攤。攤位內容為水彩與油畫原作。 Tung從事室內設計工作,但更喜歡繪畫,一直希望有機會讓繪 畫變成職業。大概從10歲就到畫室學畫,想從事藝術及設計相 關的工作,高中就讀廣告設計,大學學習室內設計,一路上都 和藝術及設計相關。在畫室的時候主要學習水彩,作品多以水 彩為主;2015年,想嘗試不同的風格,開始嘗試油畫創作,發 現這個媒材更能表現我的創作意圖。 目前創作主題包含人像和風景,近期尤其喜歡描繪女性,覺得 女性神情和肢體情感豐富,表現性特別強。前陣子從臉書知道 新藝市集,希望藉由市集,看看大家對自己作品的反應;另一 方面是希望能夠尋求辦展覽的機會。目前,Tung在法國打工度 假中。平日在巴黎的室內設計公司上班,下班和假日就學法文 和畫圖,希望在巴黎的這一年,能夠找到一個主題,創作一系 列的作品,最後在巴黎完成辦展覽的心願,只要有一個很小很 小的展覽就滿足了。

第一次參與市集擺攤。攤位內容為壓克力與油畫原作,並於 GayGay ' Art

現場提供肖像繪畫服務。GayGay'Art創作者是畢業於台南應 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的林瑋

。經由朋友轉貼資料分享,得知

新藝市集。想試試看自己的能力可以到哪裡,是否會有人喜 歡自己的作品,就當作辦個小型展覽;另外也想藉由參加市 集告訴喜歡藝術,跟想了解自己作品的大家說,其實每個人 都會藝術創作,只是大家都被世俗的觀念影響,覺得自己不 會畫圖。每個人都會畫圖,也存在著自身的內容,只是有 沒有真正去拆解,認知自己的作品,跟了解自己,這也是 參加新藝市集時想要傳達的理念。

32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 臉書搜尋:GayGay'Art )

林瑋

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 並沒有太多的想法,純粹就是為自己喜歡的事物而創作。國中了解到自己的

性向,開始以性別、情慾、同志議題、跟人像開始創作;到了大學時期,開始真正摸索自己的樣子,終於 在畢業展時展出找尋自己真正面貌的作品。現在,林瑋 作。然而,林瑋

在下班後賣自己做的咖哩便當, 其餘時間才能創

依然很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被大眾喜愛 ,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天賦,讓生活變得更豐富 ,

期許自己別忘記在創作過程的酸甜苦辣,那種狀態是最美好也最值得的。

第一次參與市集擺攤。攤位內容為各式各樣手做陶器。

米粒陶

從小,劉思佑就對畫畫、美勞很有興趣,大學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接觸到更多關於藝術的知識並且認識 當代藝術,從而嘗試複合媒材的創作。大二那年接觸到陶藝,可以說是一碰就愛上了,也決定要做一輩子的 陶藝創作。從朋友那裡得知新藝市集,以前只在學校賣過作品,看到新藝市集感覺辦得滿好,也想試試看臺 南的市場反應。劉思佑目前就讀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也修習應用藝術所陶瓷的課程。研究所畢業 後希望可以到處駐村,一邊創作一邊存錢,然後五年內開設自己的陶藝工作室,除了自己做陶,還計畫授課 、讓更多人接觸陶瓷的美妙。

( Instagram:millyliu_pottery )

33


publication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03 th

( Instagram:boring__monday 無聊禮拜一 )

第一次參與市集擺攤。攤位內容為自己創作的矽膠類裝飾品。 無聊禮拜一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喜歡繪畫,上大學後學習到更多創作技法,可以更

無聊禮拜一

自由地發揮。九月時大學同學到新藝市集擺攤,實際逛逛後,很喜歡市集的性質,決定報名試試看,因而有 了第一次的擺攤經驗。原本只是想嘗試一下,但市集的風格氣氛還有主辦單位的用心,不知不覺間就報名下 次的新藝市集。 無聊禮拜一的作品是以矽膠為媒材創作,讓現實美好的時刻,濃縮在一塊矽膠一幅畫一塊布 料,讓禮拜一不無聊!未來想要開間工作室,能賣自己的作品還有別人的東西,希望能讓自己一直保持在創 作的氛圍裡,不要放棄。 Ruri琉璃非藝術相關科系出身。攤位內容為水彩作品,現場提供人像繪畫服務。 Ruri琉璃大學就讀生命科學系,畢業後一直從事生物領域的工作。因為興趣想學畫畫,先從CG電繪學起,但 感覺基礎不夠扎實,又學習素描、水彩,也跟插畫家Krenz學習透視骨架。2015年以手繪肖像畫通過臺南市 視覺藝術類的街頭藝人考試後,辭掉工作開始跑市集擺攤。在新藝市集之前,曾經參加過喜市集、來玩吧市集

Ruri琉璃

、藝起樂活市集和挺挺動物市集。從其他攤友得知新藝市集,知道新藝市集藝術性質較高,沒有大量批貨的雜 貨與服飾類,商品很有識別性跟獨特性,閒暇時間還可以逛美學館的展覽。Ruri琉璃的畫都是很簡單很日常, 比如臉孔的顏色光影,寵物的毛髮質感,植物的花葉枝條, 有時候帶有一點夢幻,比如夜空的星光閃爍。希望 能利用畫筆,將心目中單純的美留在紙面上。2016年也考上臺中市視覺設計類肖像畫的街頭藝人,現在都是 靠以前工作存下來的錢生活,未來希望從事繪畫能收支平衡! 2017年新藝市集將會固定於每個月最後一個週六持續辦理,我們也會 持續進入校園推廣,鼓勵更多藝術系所學生參與,不管有沒有參展或擺 攤的經驗,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誠摯歡迎,更多藝術創作者加入新藝市 集的行列,期待大家在新藝市集中能有美好的藝術經驗。

新藝市集QR Code

34

( 臉書搜尋:Ruri琉璃 )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追求肖像漫畫 的極致 王瑞閔專訪 文/林逸琇

肖像漫畫在歐美稱「Caricature」,日本則稱 「似顏繪」,簡單來說用誇張與變形的繪畫方 式,強化人物的特徵所繪製而成的人像,風格 特色非常鮮明,臺灣在近年有許多人投入,肖 像漫畫創作日益蓬勃。王瑞閔,長榮大學美術 系畢業,平日是文具公司的插畫設計師,假日 時到處寫生或在街頭畫肖像漫畫。 2016年以羅馬尼亞藝術家康斯坦丁·布朗庫西作為肖像繪畫對象參賽,獲得2016羅馬尼亞肖像漫畫節第三名;並 參加韓國濟州「亞洲肖像漫畫大會」(Asia Caricature Convention in Jeju 2016),獲得總和第三名、總體風格最 誇張第一名與速寫項目第二、四名,肖像漫畫風格受到國際肯定。 王瑞閔肖像漫畫初期是可愛卡通的風格,2000年跟隨已故肖像漫畫大師陳國進老師學習後,畫風開始轉變成誇張 寫實。2012年開始從臉書 (FACEBOOK)看到日本畫家簡約畫法,畫風非常特別,雖然線條沒有非常寫實,卻很有

03 th publication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味道令人感動,才意識到「畫感覺比畫得像還難」,畫抽象畫得是人的感覺,而不是在畫像不像。

35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自我的練習與看人的敏銳度是需要經驗累積」,在畫風 還沒轉換成現在的風格前,即使沒有擺攤活動,王瑞閔還 是持續在練習,在公司下班時間五點到五點半空檔,便找 同事到圖書室免費畫肖像漫畫,幾年下來單是畫同事的肖 像漫畫至少累積一兩百張作品。持續練習看人感覺慢慢精 準後,再轉向抽象畫風格會比較容易,也才能容易掌握人 的五官進而轉換表現出來。

這過程其實是很漫長的,從接觸日本肖像畫家的簡約幾何 畫風,雖然想找出其中規律,卻是完全無規則可循,且風 格多變。於是王瑞閔回歸摸索自己詮釋方式,思考如何取 捨誇張的部分,並揣摩別人的照片繪畫,再比較畫法的差 異,透過不斷重複的繪畫,瞭解鼻子或眼睛等五官還可以 有不一樣的詮釋方式,思考為什麼別人會這樣畫,慢慢從 誇張寫實轉變成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風格。 2016年10月王瑞閔參加韓國肖像漫畫的比賽,除了感受到 臨場感,在現場看到其他人做畫的過程,更發現「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平常我們講究線條的位置、大小與粗細, 常常用橡皮擦塗改,又思考很久;但現場畫就是平常累積感 覺的經驗,必須直接即時從腦袋資料庫抓出來使用,必須集 中精神思考。」除了透過練習,也透過觀察其他人的畫法, 模擬如何加強感覺,例如反覆迅速低頭抬頭的瞬間,用眼角 餘光抓住臉部變形的感覺,掌握被畫者最具特色的地方,再 觀察五官配置套用到變形中,這是王瑞閔覺得還不錯的繪畫方法,「也許是這樣拿到韓國比賽總體風格最誇張第一名。」 說到自己第一個上街頭畫得小朋友,王瑞閔表示到現在還記得他的長相,做畫過程很緊張一邊流汗,好不容易畫完了,小朋 友看完後就哭出來,喊著媽媽說不像,小朋友的反應讓王瑞閔覺得很難堪,頓時很想挖個洞跳下去。問起希望自己的肖像漫 畫可以走到哪裡,王瑞閔說他的肖像畫線條帶點速寫風格,風格屬於非常強烈,站上國際舞台,當然是未來的目標,並期許 未來自己在肖像漫畫這條路上,能夠在更有自己的風格,也可以跟其他國家的畫家風格有所區別,至於能夠走向什麼樣程度 是未知數,就繼續努力用功的畫下去吧。

36


Ta i w a n Thailand

03 th publication

FB-QRcode

L

i

g

h

t

s

festival culture

Vietnam

官網-QRcode

薰風·南方美學 Southern Aesthetics 2017年1月 發行單位: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發 行 人:陳柏欽 編輯委員:吳敏鳳、張良鏗 楊偉中、陳宣文 刊頭題字:黃進添 執行編輯:林逸琇 美術編輯:目目文創工作室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中華西路二段34號 電話:06-2984990 傳真:06-2984968 網址:http://www.tncsec.gov.tw 出版刊期:季刊 GPN:2010500959 紙本刊物索取:來信附上回郵信封(A4大小), 貼足郵資,標明數量並留下聯絡方式。本刊物 重量約為135克,大小20.5*20cm,郵資請上 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郵資資費查詢,寄送至 70062臺南市中西區中華西路二段34號林小姐 收(館刊索取)。

January . 2017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 C S

薰 風

臺 泰 越 燈 節 文 化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 C S 美

3th publication 活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