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藝術轉動社區論壇手冊(右翻書)

Page 1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2020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計畫主持 吳瑪悧 執行總策劃 黃瓊瑩 論壇主持 吳瑪悧、許遠達 行政統籌 吳敏鳳、柳蕙瑜

https://www.tncsec.gov.tw

Timonium lake

行政執行 林逸琇 執行編輯 陳盈瑛 美術設計 網址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活動滿意度調查



年 2014

︿歡迎光臨土豆音樂祭﹀,︽聚落求生指南︾,金門:金門縣村復會,

董森堡,︿土豆音樂祭明起下鄉演出五場﹀,︽金門日報︾,

年 2020

年 2020 月 9

月 9 日︒ 30

日︒ 30

月 9

月 9

日︒ 31 日搜尋所得︒ 17

︒ 10

月 7 月 9

,頁 2017

年 2020

期, 85

年 2015

月號,第 12

日搜尋所得︒ 17

︒ 2019

日︒ 26

日搜尋所得︒ 17

月 5

日於搜尋所得︒ 25

年 2018

年 2020

翻轉地方號:改變地方的力量!︾,臺北:中衛, 01

月︒ 12

﹁敬土豆﹂重啓聚落與人的情感鏈結﹀,

月 9

︾, Shopping Design

,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241915/?cprint=pt ︿幸福的定義,給下一個十年的備忘錄﹀,︽ ,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post/view/34

, way

中衛中心地方創生工作小組,︿用最生活的方式策展金門的在地味

︽地方創生 敬土豆文化工作室臉書專頁,﹁關於﹂區塊︒

王胤卓採訪, 年 2020

, https://www.facebook.com/LocalMethodology

黃潔馨採訪,

年 2020

︿戰地物資處大改造 金門打造文化據點﹀,︽芋傳媒︾, , https://taronews.tw/2018/05/26/42246/

118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1 2 3 4 5 6 7 8


二 ⃝ 一 四 年, 當 筆 者 返 鄉 成 立 敬 土 豆 文 化 工 作 室 時, 金 門 幾 乎 沒 有 較 具 生 命 力 民 間 文 創 空 間 和 團

隊 ,但 在 撰 文 的 當 下 ,金 門 已 經 長 出 了 許 多 書 店 ︑咖 啡 店 ︑風 格 民 宿 ︑文 創 商 品 店 ︑文 化 觀 光 小 團 隊 ,

儼然是另一番氣象︒我們雖然無法說這與敬土豆的前驅行動必然有直接關係,但或許社區生命力原就

是海浪般捲動式進行的︒如同敬土豆因為文史工作前輩而興起了接續推廣文化的念頭,只要在地持續

有行動和團隊間歇或持續地存在,社區就能不斷被以各種形式攪動︑激活,最終達到再生與復振︒

金 門 縣

117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村復號簡而言之是一個集結金門特色伴手禮的店舖,除了販售從金門各地網羅發掘而來的地方農漁產

品及新興文創品︑影音書刊出版品外,更不定期辦理迷你展覽,未來也預計推出主題式深度導覽,希 望透過共同整合平臺,將村落的故事︑生命︑產業推展出去︒

結語

近年來在﹁青年返鄉 ﹂和﹁地方創生﹂的熱潮中,各地迸發的創意和實驗性行動此起彼落,媒體報

導亦積極挖掘各種令人激賞的案例與故事,人們無疑看到農村鄉 鎮的另一種生命力︒筆者所共同成立

的敬土豆文化工作室透過展演活動重新再現︑詮釋金門日益遭到遺忘和消逝的文史資產,成功活絡了

在地社群︑空間和記憶,在二 ⃝ 一 四至二 ⃝ 一 七 年成為地方和臺灣媒體關注的重要返鄉團隊︒然而,

返 鄉 並 不 是 浪 漫 童 話, 在 營 運︑ 人 力︑ 大 產 業 環 境 和 私 人 生 活 品 質 都 面 臨 挑 戰 的 現 實 下, 敬 土 豆 於

二 ⃝ 一 八年暫時歇業︒或許單就敬土豆作為獨立行號營運來說,社區行動的永續性依舊是一個問號,

或許社區文史產業在金門這樣的偏遠地區確實充滿經營發展的現實挑戰,然而在本文中,我們也看到

因為行動而建立起來的新觀念︑新動力,以及社區關係,卻是超越單一機構生命力而存留於地方的︒

如果在檢視藝術或文化計畫對社區產生的效益時僅限縮在單一計畫的直接成果,我們很容易會忽略其 連鎖效應︒

116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 後 浦 泡 茶 間 ﹂ 原 為 二 ⃝ 一 七 年, 敬 土 豆 承 辦 金 門 縣 政 府 城 鄉 發 展 科﹁ 金 門 縣 金 城 鎮 後 浦 特 色 街

區風貌維護實施計畫﹂中,為推廣街區風貌補助和保存而在金城鎮後浦老街區設立的服務站兼田調基

地,於計畫結束隔年,由敬土豆另一成員王苓與另一位返鄉青年洪亭棣重新擴張和改造原空間二樓,

但沿用﹁後浦泡茶間﹂一名所經營的飲茶舖暨聚會所︒空間由金城浯島城隍廟免費出借,也歸因於幾

年來社區行動與在地累積起來的信任關係︒雖然撰寫本文的九月,﹁後浦泡茶間﹂甫因廟方對店舖所

在的建物另有翻修計畫而必須熄燈,但經營近二年以來,確實也逐漸成為許多金門青壯年社交群聚和 社會參與的平臺︒

﹁自造音樂工作室﹂則由﹁土豆音樂祭﹂創辦人王維剛與夥伴陳樂鐸共同創立︒其成立主要動機

在 於 思 考﹁ 土 豆 音 樂 祭 ﹂作 為 音 樂 慶 典 雖 十 分 成 功 ,但 在 地 缺 少 創 作 音 樂 的 土 壤 ,創 作 型 樂 團 有 限 ,

音樂祭僅是帶入外來樂團並非原始初衷,因此希望用更常態︑永續的方式在金門推廣︑深耕音樂創

作,於是成立了自造音樂工作室,專事音樂教學及創作︑錄音服務,更透過免費講座傳遞音樂創作 的知識和技巧︒

﹁ 金 門 縣 村 復 會 ﹂ 於 二 ⃝ 一 七 年 成 立, 最 初 動 機 是 希 望 以 非 營 利 組 織 和 更 穩 定 的 團 隊 經 營 形 式 籌

辦土豆音樂祭,但經過幾次理監事討論,最終則決議以更多元的手法促進音樂祭背後的﹁聚落文化復

﹁村復號﹂︒

興 ﹂ 理 念 之 實 踐 ︒ 爾 後 僅 是 零 散 而 不 規 律 地 辦 理 小 型 活 動 , 到 了 今 ︵ 二 ⃝ 二 ⃝ ︶年 , 在 理 事 長 陳 書 毅

和總幹事王苓的領導和村復會成員的努力下,推出了協會成立以來最具規模的計畫 金 門 縣

115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8


藝文消費成熟度低 金 門 的 藝 文 活 動 長 期 以 來 幾 乎 皆 來 自 公 單 位 主 辦, 這 些 活 動 不 僅 免 費, 甚 至 常 為 了 提 高 出 席 率,

以 贈 品 作 為 行 銷 策 略, 使 得 藝 文 消 費 習 慣 難 以 培 養︒ 加 以 金 門 人 口 僅 六 萬, 潛 在 藝 文 消 費 人 口 本 來 就不高︒

離島的邊緣化生活 作為一座離島,金門不僅遠離資源核心,且地小人稀,很容易形成一種與外界隔絕的孤立感,這份

延伸組織的成立

孤立感不僅反映在個人專業發展上,更對工作外的私人生活品質有一定的影響︒

敬土豆之後

一旦一位成員無法

二⃝一七年,第四屆土豆音樂祭結束後,筋疲力竭的團隊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就是暫時停止敬土

豆的工作︒這凸顯了敬土豆這樣二人且以理念為營運基礎的微型團隊的脆弱性

繼續工作,整個團隊就受到影響︒二⃝一八年,筆者暫離金門,重新調整生活步調,思考人生的下一

步,但並不代表初衷不復存在︒值得慶幸的是,雖然以敬土豆原始型態進行的事業必須暫歇,但對於

在地的藝術文化信念卻得以另外三個與敬土豆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團隊延續下來,包括後浦泡茶間︑自 造音樂工作室和金門縣村復會︒

114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4

5


內部營運

不永續的財務模式 敬 土 豆 的 資 金 來 源 以 公 單 位 承 包 案 和 補 助 為 主 ,多 半 來 自 文 化 事 務 相 關 單 位 ,少 數 來 自 觀 光 局 處 和 鄉鎮層級經費,但這些資金往往不足以負擔團隊成員的正職薪水︒

缺乏專業的人事成員 與不健全財務一體兩面的,是專業人力的短缺︒敬土豆的成員四年來皆維持為二人,成員必須身兼

多職,專案執行期間雖有僱請工讀人員或志工,但這些短期工作人力於在地難以尋得,或需要更多時

間去訓練和管理,並非最有效率的人力資源︒事實是,金門藝文專業人口有限,即便經費足夠也難以 聘得適合人選︒

社會資源的仰賴 此處所指的﹁社會資源﹂,大致可定義為﹁透過人脈或社區關係取得的資金或折價或免費人力︑服

務 ︑物 資 等 資 源 ﹂︒﹁ 土 豆 音 樂 祭 ﹂尤 其 仰 賴 社 會 資 源 補 足 資 金 不 足 造 成 的 人 事 及 軟 硬 體 缺 口 ︒然 而 , 仰賴社會資源的反作用力則是人情積欠和資源取得不確定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

金 門 縣

113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1

2

3


靈感︒曾經參與土豆音樂祭幕後工作人員的黃潔馨在近期接受筆者訪問時如是感性地描述敬土豆二⃝ 一四至 二⃝一七年的行動:

敬土豆當時創造的一種信仰,像是帶給很多在金門孤獨的人一個溫暖的柴火暖

爐。你可以聽到柴火劈哩啪啦地在爐子燒紅著,然後周圍的空氣都暖和了起來。 人們可以靜靜地坐著享受這一刻的溫暖,不畏外頭冷冽的寒冬。

營運現實與挑戰

行 文 至 此 ,敬 土 豆 似 乎 有 著 返 鄉 需 要 的 一 切 條 件 與 能 力 : 一 個 充 滿 熱 情 與 理 念 的 團 隊 ,擁 有 外 地 培

養的視野︑專長與工作方法,同時兼具在地人的社會網絡與人際資源優勢︒然而事實是,敬土豆的運

作一直難進入穩定的正軌,其中有團隊內部也有外部社會的因素,更多的則是兩相交錯下的挑戰︒而

這 些 挑 戰 也 往 往 不 是 敬 土 豆 獨 有 ,臺 灣 許 多 小 型 團 隊 ,不 論 營 利 或 非 營 利 ,可 能 都 有 相 仿 課 題 ︒以 下 ,

筆者就將首先盡力回顧反思敬土豆數年來的挑戰,爾後再以另一小節簡述敬土豆﹁細胞分裂﹂出的其 他新興團隊的現況︒

112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7


土豆音樂祭 ⋯⋯ 是所有成果水到渠成的作品,很多有才華的金門青年都一起投 入這些工作,以前都不曉得還有這麼多人投入金門的新價值。這種連結性是很有

力量的,也因為這樣我們做了許多有趣的事情,讓原本外移的人也有更多回來的

可能。有一群在家裡努力的朋友,我就更有可能把更多在台北的資源帶回去,或 許就會有更多好事可以發生。

成為社區與外部族群間的互動管道 透 過 各 項 計 畫 ,敬 土 豆 與 社 區 成 員 逐 漸 建 立 了 友 善 的 關 係 ,也 經 常 透 過 敬 土 豆 對 外 宣 傳 社 區 事 務 ,

6

例如前段提及的﹁百人移廟﹂和迎城隍志工招募等,都是社區主動運用敬土豆的平臺影響力的案例︒

四、文史策展作為社區資源

在 金 門 文 化 資 源 有 限 的 現 實 下, 敬 土 豆 的 展 覽 成 為 學 生 觀 摩 的 重 要 對 象, 敬 土 豆 的 工 讀 機 會 更 成

為極佳的多元藝文實踐能力訓練資源︒其中,尤其以金門大學建築系師生與敬土豆互動最為密切,而

在該系幾屆畢業製作中,也都能看到學生們應用敬土豆慣用的替代空間展場︑口述田調紀錄︑參與式

展覽設計等方法策展,可說看到了文化實踐在下一個世代身上種下的小小種子︒另一方面,當社區有

文史教育︑籌辦活動或宣傳行銷需求,也常以敬土豆作為諮詢或合作對象︒若再更廣泛地來說,每多

一個在地行動團隊,就為地區活化的大網絡提供一份推力,這個大網絡裡的成員直接或間接地互動,

各 自 在 自 己 的 領 域 同 步 耕 耘 著, 而 每 個 團 隊 的 成 果 和 作 品, 就 成 了 彼 此 十 分 重 要 的 支 持 力 量 和 啟 發 金 門 縣

111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3


的閒置空間改造成喝茶店舖,同時積極舉辦與社會公共議題相關之活動,並透過田調和資料閱讀,挖 掘出該閒置空間軍官時期的歷史,使更多人知道該空間的故事︒

三、形成青壯族群參與社會的平臺

敬 土 豆 的 每 一 個 計 畫 都 是 人 群 聚 集 的 機 會 ,特 別 是 原 本 在 傳 統 金 門 社 會 結 構 中 能 見 度 較 低 的 青 壯 族

群,不論是因為作為合作夥伴︑協力志工,或僅是活動觀眾︒這樣的群聚又有異於傳統僅限血緣︑職

業︑地緣因素而形成的社群,而是原本互不相關,但因為對於公共事務的共同興趣或理念而逐漸凝聚

的一群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非正式但具有能見度的聚合平臺︒這個平臺有以下意義:

確立「青壯世代」的社會能見度與影響力 這點在競選時期,候選人特別前來拜票,或公單位邀請敬土豆參與正式或非正式公共政策諮詢,以 及外地記者針對社會時事以敬土豆作為指標性青年族群進行採訪可得到印證︒

成就多元人才發揮專業的平臺 從 策 展 計 畫 到 土 豆 音 樂 祭, 敬 土 豆 都 積 極 發 掘 在 地 和 外 地 金 門 專 業 人 才 進 行 串 聯 與 合 作, 這 些 合

作並非僱傭關係,更像是志同道合者的團隊夥伴︒尤其有意義的是,許多合作者是長期旅外的金門子

弟,或許暫無返鄉規劃,卻能透過敬土豆的計畫,在金門得到發揮和展現︒金門旅臺設計師王胤卓接 受筆者訪談時的回答或許能作為一種佐證:

110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1

2


一、作為推動在地文化的一支新興力量

在 敬 土 豆 之 前 就 已 經 有 為 數 不 小 的 民 間 在 地 文 史 及 藝 術 工 作 者 的 存 在 ,他 們 大 部 分 投 入 的 領 域 皆 是

鄉土文化調查︑圖書出版和鄉土教育︒這些前輩對敬土豆有直接的啟發,除了在許多計畫中也都直接

參考或請益於這些前輩的著作或本人外,敬土豆以策展和藝文行動為主︑研究調查為輔的定位,也是

有意識地希望在既有文史資源的基礎上,提供金門新的文史能量︒具體來說,敬土豆返鄉前觀察到除

了因在校而學習鄉土教材的學生和少數文史愛好者,多數在地居民並沒有興趣或機會深度認識或珍賞

在地文化︒這點觀察部分也來自敬土豆團隊成員自身的成長經驗,我們發現自己作為在地人不等同了

解或珍惜自己的文化︒因而,敬土豆返鄉後透過前述的策展工作方法,加以有規劃和創意地利用社群

媒體及文宣品宣導號召參與者,確實擴大︑促進了非典型文史愛好者接觸在地文史的機會和興趣︒

二、活絡聚落生活空間及跨世代記憶

敬 土 豆 有 意 識 地 尋 找 常 民 生 活 空 間 作 為 替 代 性 展 演 場 所 ,除 了 擴 大 藝 術 與 文 化 的 能 見 度 ,使 之 成 為

10 9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日常的一部分,更藉此活絡原本遭到遺忘,或被視為理所當然或沒有價值的空間場所︒更重要的是,

隨著不同世代人群的聚集,在地記憶也自然地被活化交流︒例如﹁眾人城隍﹂整理改造了廟方地下室

種方式﹂也透過

儲藏空間,展期的一個月間,不僅吸引各年齡層︑背景的民眾前來參觀,更激發許多年齡較長的民眾 分享從前地下室曾是市集的社區記憶︒ 而﹁ 土豆音樂祭﹂ 和﹁ 與聚落發生關係的

金 門 縣

環境及文化的價值與課題,另一方面也間接地提升村內人的地方驕傲感︒﹁後浦泡茶間﹂則將武廟旁

在聚落中舉辦展覽或活動,給予民眾造訪村落和認識其文史的機會,一方面讓非村落居民認知到村落

N


三、營運資源

敬土豆與許多在地團隊相同,資金來源需仰賴多元資助,包括公單位承包案︑公單位補助︑企業募

資︑民眾小額捐款︑活動收費與商品販賣等︒若以資金比例計算,公單位承包案與補助總金額大致相

當 , 是 主 要 資 金 來 源 ; 企 業 贊 助 ︵ 含 物 資 贊 助 ︶第 二 ; 商 品 販 賣 占 第 三 ; 民 眾 小 額 捐 款 第 四 ; 活 動 收 入最低︒

文史策展對社區的實質影響

所 以 ,究 竟 敬 土 豆 這 樣 一 個 以 文 化 及 創 意 行 動 為 媒 介 ,企 圖 擾 動 更 大 的 族 群 對 自 我 文 化 認 同 和 關 注

的團隊,實際上為社區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無疑是一個難以簡單回答的問題︒一方面,敬土豆主要

活躍時期只有四年,作為一個獨立營運的小團隊,相比於文化認同或公民意識這樣巨大的社會結構性

目標簡直以莛撞鐘;二方面,非硬體的建設原來就難以量化或統計數據有系統地呈現﹁影響力﹂,教

育如是,社區工作亦然︒因此以下僅能就團隊實際達到的短程現象來管窺敬土豆對於社區的助益︒值

得一提的是,敬土豆屬於更大的金門文史社群脈絡中之一環,因此無論何種效益,都是應當被視為大 脈絡激盪︑推動下的共同成果︒

10 8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擇離鄉背井嗎?﹂﹁如果你是金門出洋客,你會選擇最終返回家鄉嗎?﹂等問題,因此讓民眾對﹁歷

史﹂產生個人情感連結,進而思考當代人口外流和被離鄉者遺棄而逐日荒廢的金門頹屋問題︒

口述歷史採集與再現 無 論 是 策 展 或 活 動 規 劃 ,除 了 既 有 文 獻 的 研 讀 之 外 ,敬 土 豆 經 常 佐 以 田 野 調 查 和 口 述 歷 史 作 為 重 要

﹁展品﹂︒民眾可以直接聽到口述者之原音,並從他們的闡述中認識一個文史主題︒其背後的目的在 於盡可能地去除策展人的權威角色,同時凸顯文化原屬社群的真實經歷︒

以常民空間作為展演場所 金 門 多 數 展 覽 都 在 文 化 局 或 各 展 示 中 心 展 出 , 敬 土 豆 則 偏 好 將 展 演 計 畫 帶 入 市 井 生 活 範 圍 內 ︒﹁ 眾

種方式﹂直接在南山聚落中搭起展架,展示一系列金門當代文化工作者和創作者拍攝的肖

人城隍﹂將城隍廟戲臺下方儲藏室清理︑粉刷︑改造,成為街頭的攝影作品展覽藝廊︒﹁與聚落發生 關係的

社區共創與關係建立 社區是敬土豆工作及行動中最關鍵的要素,不僅探究主題和呈現內容來自社區,目標觀眾︑甚至協

於﹁將來自生活的文化帶回生活的空間展出﹂︒

像︒﹁土豆音樂祭﹂更是直接以﹁宅配音樂到聚落﹂為初衷的文化行動︒無論何者,其背後動機都在

N

作者和資源提供者也是社區,而其最終目的也在於建立社區認同感及文化自覺︒ 金 門 縣

10 7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3

4

5


細雨中,上百人陸續出現在烈嶼鄉佛祖廟前,連在地居民都不敢相信一個離島中的離島村內的老舊小

廟能吸引這麼多人關注︒當日活動極為成功,也是敬土豆參與社區事務的極佳範例之一︒

二、工作方法

敬 土 豆 的 英 文 團 隊 名 稱 為 ﹁ Local Methodology ﹂, 直 譯 為﹁ 在 地 方 法 學 ﹂, 暗 示 著 兩 層 意 涵, 其一是,﹁在地文化﹂為敬土豆的關注核心,其二則是敬土豆企圖尋找屬於金門社群因地制宜工作方 法︒回顧四年的行動,確實能找到一些共通的工作原則︒

為在地民眾策劃 敬 土 豆 的 所 有 展 覽 或 活 動 規 劃 都 以﹁ 與 在 地 人 對 話 ﹂ 為 基 礎 設 定, 工 作 室 起 名 為 敬 土 豆 的 原 因 之

金門出洋故事展﹂雖

一,也是希望尋找一個在地長輩︑常民皆能輕易複誦︑理解︑記憶的名稱︒因為團隊知道無論是作為 服務或田調對象,社區將是我們最頻繁互動的關鍵社群︒

文史的當代意義建立與個人情感的連結 敬土豆在各計畫中,都以尋找主題的當代意義為目標︒例如﹁奇蹟的發生

然講述的是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中的金門南洋移民潮﹁歷史﹂,但其中的﹁離鄉﹂和﹁返鄉﹂掙扎

卻是金門極度當代且與個人相關的課題︒因而在展覽中,便設計了一個互動區,列出十個以參展民眾

為提問對象的問題,邀請民眾以貼貼紙方式提供各自的答案,例如﹁如果你是當年金門男丁,你會選

10 6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1

2


藝術創作專案 此 類 行 動 最 終 成 果 為 視 覺 或 表 演 藝 術 作 品 ,敬 土 豆 的 角 色 主 要 為 中 介 或 籌 劃 者 ,邀 請 本 地 或 外 地 藝 術家於當地駐村︑辦理工作坊︑或創作︒

土豆音樂祭 此 處 將﹁ 土 豆 音 樂 祭 ﹂ 直 接 作 為 一 個 類 別, 主 要 因 為 該 活 動 為 獨 立 的 重 複 性 計 畫, 自 二 ⃝ 一 四 至

二⃝一七年每年舉辦一次︒土豆音樂祭根本上是結合音樂推廣與聚落復振的慶典式活動,最初以﹁宅

配音樂﹂作為宗旨,亦即將音樂表演帶到鄉村內︒到了第三年,敬土豆正式加入後,開始提出﹁聚落

復興﹂這個更複雜的理念,其概念在於以音樂慶典為驅動力,帶動人群匯聚︑文化復振︑人才共創︑

社區營造︑偏鄉復甦,乃至觀光經濟等效益︒四年間,音樂祭從一個小型活動成長為在地頗具知名度

的大型慶典,無論活動節目︑經費預算︑幕後工作人員︑參與民眾數量都成數倍增加︒

社區事務參與 此 類 型 意 指 由 社 區 自 主 發 起, 敬 土 豆 義 務 協 助 之 行 動, 其 中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案 例 為 二 ⃝ 一 七 年 底 的

﹁烈嶼佛祖廟百人移廟﹂︒一九六八年建立,位於烈嶼東林村的佛祖廟內含在地素人畫師林天助之壁

畫作品原將遭拆除重建,在文史工作者和在地居民奔走下,金門縣文化局同意出資將舊廟完整移至附

近公有地,此間,文史工作者特邀敬土豆加入合作,擴大文化保存之社會效益,雙方討論出﹁百人移

廟﹂的構想,由敬土豆透過官方網站和新聞稿協助對外號召參與︒二⃝一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在綿綿 金 門 縣

10 5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2

3

4


案工作︒而這,也就是後來敬土豆的第一個策展計畫﹁奇蹟的發生 也在江之研究室計畫結束後,全心投入敬土豆︒

敬土豆的工作方法與營運資源

金門出洋故事展﹂︒後來筆者

綜合前述,敬土豆成員以﹁了解原生文化︑建立自我認同﹂為返 鄉 的動機,﹁外地社會運動和社

會性藝文行動﹂為方法啟 蒙,﹁當代金門課題﹂為創作線索,推出各種計畫行動︒雖然每一個計畫

都有其企圖處理與回應的議題和主題,但共同目標都是建立民眾的在地文化意識,經驗到自我文化

10 4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 從 而 激 發 自 主 參 與 公 共 事 務 的 動 機 ︒ 所 有 權 ︵ ownership

一、敬土豆行動類型 以行動最終之呈現型態為分類方式,敬土豆之計畫行動大致可分為五大類︒

策展計畫 泛 指 所 有 最 終 以 展 覽 為 呈 現 形 式 的 計 畫 ,為 敬 土 豆 各 計 畫 中 數 量 最 多 之 類 別 ,主 題 涉 及 在 地 文 史 ︑ 都市發展︑產業推廣等範疇,其中又以在地文史為大宗︒

1


二、成員介紹及返鄉動機

敬 土 豆 文 化 工 作 室 共 同 創 辦 人 和 營 運 者 為 筆 者 和 筆 者 的 妹 妹 王 苓 ︒如 同 數 個 世 代 的 金 門 青 年 ,兩 人

皆在十八歲以後赴臺灣本島就讀大學︒王苓大學時就讀輔仁大學心理系,畢業後曾短暫返回金門擔任

金門大學建築系江柏煒老師之助理,爾後再次離鄉,回到母校攻讀社會心理學碩士︒在臺期間,王苓

在校風和臺北社會環境使然下,有了諸如﹁樂生療養院舊院區保留運動﹂的大量社會運動參與機會,

研究所畢業後接著於關懷社會議題的紀錄片製作公司斷境音像工作室工作︒然而在臺北的各種啟發, 也讓王苓對於探索自身家鄉文化產生探索的動機︒

而 筆 者 本 人 則 是 在 獲 得 中 央 大 學 英 美 語 文 學 系 學 士 後 ,於 二 ⃝ ⃝ 五 年 赴 美 國 紐 約 大 學 就 讀 博 物 館 學

研 究 所 ︵ Museum Studies, New York University ︶,爾 後 留 在 紐 約 工 作 共 計 四 年 ,主 要 專 業 領 域 為 策 展 ︒

與 王 苓 類 似 的 是 , 在 紐 約 及 美 國 社 會 所 廣 泛 接 觸 的 社 會 運 動 意 識 ︵ social activism ︶︑ 藝 術 介 入 社 會 手

法 ︵ art intervention ︶, 以 及 服 務 了 四 年 的 美 國 華 人 博 物 館 ︵ Museum of Chineses in America ︶的 經 歷

與訓練,使筆者興起探索自己文化的強烈動機,於是二⃝一一年辭去美國的工作返回臺灣︒初期為了

重新建立對臺灣文化環境和資源的認識,特別在臺北文化暨策展圈工作了二年,後來才返回金門︒

兩 人 返 鄉 後 ,前 後 任 職 於 金 門 大 學 教 授 江 柏 煒 老 師 工 作 室 擔 任 研 究 助 理 ,期 間 吸 收 了 諸 多 關 於 金 門

聚落︑建築︑戰地史蹟︑文化保存等知識,也為後來敬土豆的行動打了紮實的底︒敬土豆的成立,在

妹妹於江之研究室計畫告一段落離職之後︒當時,金門文化局前來邀約江老師協助承辦全國古蹟日活

動,江無暇,於是轉邀當時已經離職的王苓承接︒在匆忙與突發之中,筆者與妹妹快速討論,覺得可

以藉此策劃一個理想中的展覽,便匆匆起了團隊名稱,登記成立行號,由妹妹全職︑筆者兼職投入該 金 門 縣

10 3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室共同創辦人和實作者,筆者的任務與其說是研究分析,不如說是反思︑整理,及分享,期待將這些

第一手經驗供其他實踐者參考,更可作為研究者或政策制定者作為立論或政策規劃之依據︒

初探「敬土豆」

一、團隊宗旨與內涵

﹁ 敬 土 豆 ﹂ 是 以 金 門 為 基 地 的 文 化 工 作 室 , 由 一 九 八 ⃝ 年 後 出 生 的 返 鄉 青 年 成 立 ⋯⋯ 希望透過新 的 ︑創 意 的 手 法 ,號 召 更 多 人 重 新 認 識 金 門 ,進 一 步 關 懷 ︑討 論 ︑實 驗 小 島 的 過 去 ︑現 在 與 未 來 ︒﹂

二 ⃝ 一 七 年 初 ,工 作 室 製 作 販 售 一 組﹁ 敬 土 愛 人 ﹂︑﹁ 土 沃 豆 豐 ﹂的 新 春 斗 方 對 聯 ,其 中﹁ 敬 土 愛 人 ﹂

10 2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一聯背後對敬土豆的自述如下:

致力於創造各種有趣的契機,讓人們發掘在地文史的豐富層次,看到社會議題裡的

每 一 個 創 意 行 動 ,都 是 聚 集 人 群 、創 造 對 話 的 機 會 。 ⋯⋯

切 身 關 聯 。至 今 籌 辦 了 許 多 啟 發 自 金 門 土 地 的 計 畫 ,包 括 展 覽 、講 座 、口 述 史 採 集 、 音 樂 節 慶 、藝 術 駐 村 等 類 型

從過去活動類型的列舉中,我們大致可以看到敬土豆﹁多元藝文實作﹂的樣貌︒

5


研究動機與目標

︾ 頒 發﹁ 在 地 文 化 推 廣 貢 獻 ﹂ 獎 Shopping Design

敬 土 豆 活 躍 的 四 年 間, 成 為 金 門 返 鄉 青 年 的 代 表 性 團 隊, 多 次 受 邀 分 享 創 業 歷 程︑ 計 畫 理 念, 甚 至 於 甫 成 立 的 第 二 年 二 ⃝ 一 五 年 即 獲 設 計 雜 誌︽

項 , 與 大 稻 埕 國 際 藝 術 節 ︑ 布 拉 瑞 揚 舞 團 BDC 等 同 列 Taiwan Design Best 100 同 類 獎 項 榜 上︒ 二⃝一九年,推廣及輔導產業發展與合作的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配合行政院推行之﹁地方創生﹂政

策 , 出 版 了 ︽ 地 方 創 生 way ︾ 雜 誌 創 刊 號, 為 地 區 活 化 和 永 續 發 展 建 立 論 述, 即 使 在 當 時 敬 土 豆 已 經停止推出新作,仍然因過去成果被選入刊內﹁地方創生人﹂章節五大案例之一,為金門唯一入選團

隊︒ 由上可知,敬土豆無論作為一個團隊或其推出的個別計畫,在﹁青年返鄉﹂︑﹁青年創業﹂︑

﹁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地方文化推廣﹂等領域皆獲得地方及本島媒體與單位相當的肯定︒

然而,二⃝一七年音樂祭的盛大成功後,敬土豆並沒有試圖邁向另一個高峰,反而在活動結束後,

暫停推出其他新計畫︒敬土豆二⃝一四年突然的崛起與二⃝一七年忽然的歇息似乎暗示著一種急流勇

退︒作為一個離島代表性返鄉文化團隊,其經驗對於其他地方工作實踐者,甚或更大的以青年返鄉為 號召的地方創生脈絡,是否能提供一筆有效參考資料?

本文將以社區藝文行動為框架,探究敬土豆文化工作室的實踐方法︑社區意義以及挑戰︒作為工作 金 門 縣

10 1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4

3


計畫緣起

二 ⃝ 一 七 年, 雙 十 連 假 的 前 一 天, 金 門 西 半 島 的 珠 山 村 中 央 大 埕 湧 現 了 小 批 年 輕 人︒ 他 們 來 來 去

去,忙進忙出,有的小心翼翼地在空中懸掛藍︑橘︑黃三色相間的三角旗,有的從貨車上扛下金屬鋼

架,準備搭起遮雨棚子︒大埕正後方就是珠山村宗族認同的象徵建物﹁薛氏家廟﹂,兩側則是保存良

好的翹脊紅瓦傳統閩南合院︒再過幾天,這裡拔地而起一個音樂慶典,廣場上占滿市集攤位,每天午

後到深夜,一連三天半,現場音樂不絕於耳,民眾不分年齡︑背景,都來參加這場盛會︒金門沒有夜

市文化,這樣的人潮在金門並不常見,也許只有城裡的傳統慶典或者政府單位籌辦的年度大型觀光活

動可以媲美,但在人口不過百餘人的小村莊,且不由公單位主辦,幾乎是不曾見過的︒

這是第四屆﹁土豆音樂祭﹂,一個以﹁村落復興﹂為號召的音樂慶典,回應的是金門傳統村落人口

10 0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外移︑景觀移異︑傳統和記憶消逝的課題,企圖藉由音樂表演和其他創意行動作為觸媒,﹁給大家回

到老村落的理由﹂,並﹁看見村落的美麗和無窮的可能性﹂︒ 其背後主要籌劃團隊為敬土豆文化工

首次見報的活動是二⃝一四年八月的第一屆土豆音樂祭,

而最後一個主要活動恰好也是第四屆土豆音樂祭︒筆者即是敬土豆文化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

躍時期約自二⃝一四至二⃝一七年末

作室︵後簡稱敬土豆︶,一個二⃝一四年六月於金門縣登記立案的行號︒若以推出計畫為標準,其活

1

2


前言

在臺南生活美學館的邀請下,筆者有幸與其他六個縣市的研究者進行﹁藝術轉動社區﹂研究調查 計

究竟藝文計畫能對社區帶來什麼影響?筆者作為金門人暨在地文化工作者,面對

畫,共同思索一個所有參與臺灣社區藝文工作的實踐者和政策制定者都亟欲了解,但少有機會系統性

探究的關鍵提問

這個大哉問又是興奮,又是惶恐︒對於金門的熟悉讓我對在地社區工作團隊輪廓有更多認識,但如何

遴選案例,又如何評斷其價值,依舊是個挑戰︒金門常住人口僅六萬,又因為四十餘年的軍管歷史,

使得文化創意活躍度可能不如其他本島縣市,但這幾年亦看得到一點初發的文創社造苗頭︒最終,筆

者在計畫主持人吳瑪悧老師的建議下,決定以筆者創辦的敬土豆文化工作室作為個案研究,主要原因

在於敬土豆是金門第一個以民間團隊姿態持續而積極地以策展和展演行動回應在地議題的組織,其能

見 度 和 創 新 手 法 具 有 一 定 的 代 表 性 , 也 是 金 門 少 數 真 正 落 實 了 社 區 營 造 和 社 區 賦 權 ︵ empowerment ︶

的文化團隊︒其核心關懷,在透過文化的再詮釋,強化在地認同,復振社區生命︒對於地處離島,產

業發展不易,青年人口嚴重外流的金門,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筆者希望本文能以敬土豆為例,展現展 演行動如何捲動金門社區︒

金 門 縣

99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王莛頎

青年返鄉與社區復振的反思

金門縣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98


結論

近 幾 年 陸 續 有 許 多 青 年 對 澎 湖 產 生 依 戀 感 及 文 化 黏 著 度 ,不 論 是 在 地 或 非 在 地 ,覺 得 其 中 一 個 原 因

是這裡的環境比較貼近自然吧︒當然遇到的問題也不少,除了需要找到合適的議題之外,還要串聯相 關聯的利害關係人,合作的社區︑夥伴︑空間等等︒

因 每 個 青 年 對 於 澎 湖 的 議 題 及 文 化 有 不 同 的 探 討 及 研 究 ,透 過 這 樣 文 化 覺 醒 及 開 放 性 對 談 ,串 聯 澎

湖青年文化網絡的正向能量,也讓文化變成是一件很潮流的趨勢,透過計畫︑課程︑遊程︑包裝︑商 轉化,看到未來澎湖的模樣更鮮明,更能在國際上發光︒

澎 湖 縣

97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一欉釋迦生白蠱 ︒ ㄉ ㄨ

ㄍ ㄨ

ㄅ ㄨ ︵ 二 聲 ︶

查埔生性愛欺負。

一班總是有男女。

親像鋸柴慢慢鋸。

ㄌ ㄨ ︵ 四 聲 ︶

ㄍ ㄨ ︵ 三 聲 ︶

看著菜瓜看著葫。 卡早阿嬤有飼豬。 書包勸著死老鼠。

今嘛甘有灶倘煮。

阿公抓欸臭肉魚。

威嚴面腔目周突。

尚驚報告王老師。

查某驚甲倒退嚕。

快樂腳步像跳舞。

古物珍貴祖先賜。

摸著頭殼漸漸禿。 ㄔ ㄨ ︵ 四 聲 ︶

ㄎ ㄨ ︵ 三 聲 ︶

ㄕ ㄨ

ㄔ ㄨ ︵ 四 聲 ︶

豬屎欸味甘也有。

宅腳彼隻老雞母。

摃著手心若麵龜。

ㄏ ㄨ ︵ 二 聲 ︶

將著雞蛋輕輕孵。

賣追已經是抹赴。

一掛青春少年事。

跪甲偷揉腳頭烏。 ㄌ ㄨ ︵ 四 聲 ︶

孵出幼稚欸身軀。 孵出青春我甲妳。 透早起床罩濛霧。

趕賣學校念詩句。

咱愛保惜才可取。

歲月跟著流水去。

先學加減甲乘除。

將著感情來寄付。

ㄓ ㄨ

學了寫字像畫符。

過去未來攏抹輸。

揹著書包賣讀書。

老師講愛落功夫。

96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表現,真是高手在民間︒全勝也不脫藝術家豪邁不羈個性,創作天馬行空,讓作品特色更為多元化︒

全勝對故鄉澎湖有滿滿的依戀,不管是古厝︑海洋︑農田生活都有很深的生活體悟,透過褒歌詩詞唸

歌方式分享給大家,而古厝與海洋關係百分之百的密切,其原因,建造澎湖古厝的建材為海中死掉的

珊瑚礁石,以前,還需要用牛車到潮間帶載運被金屬利器挖掘起的珊瑚礁石,澎湖稱為咾咕石,剛被

挖掘起的還要先放在菜宅,可當擋風牆,若要當古厝建材需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沖淡建材中的鹽分︒ 以下這首詩是許全勝先生對古厝的情懷︒

將著柴門輕輕扶。

門牌已經找無主。

中樑崩落無塊堵。

風吹日晒已敗舊。

一間破破咾咕厝。

來到菜宅雙腳蹲。

乎阮懷念有夠久。

一粒糊土欸真珠。

一塊破碗一支箸。

壁邊偎著老菜櫥。

佇置深井亂心思。

ㄗ ㄨ ︵ 二 聲 ︶

ㄍ ㄨ

古厝懷思 (湖西腔)

開門散落蛀柴敷。

摸著離土欸番薯。

ㄉ ㄨ ︵ 五 聲 ︶

迎面一陣欸臭瀑。 澎 湖 縣

95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案例四、海廢浮球創意和褒歌創作/許全勝

在 澎 湖 監 獄 擔 任 管 理 員 的 許 全 勝 先 生 ,幾 年 前 因 幫 小 孩 製 作 環 保 玩 具 作 業 ,意 外 接 觸 到 海 邊 廢 棄 物 浮球,竟一頭栽入創作行列︒

原 本 是 海 邊 廢 棄 物 的 浮 球, 近 年 來 搖 身 一 變 成 為 澎 湖 主 流 藝 術, 由 平 面 創 作 一 路 演 變 成 為 立 體 創

作 ,造 型 也 更 為 多 樣 化 ,其 中 率 先 將 浮 球 藝 術 擬 人 化 的 ,就 是 許 全 勝 ︒他 製 作 的 螞 蟻 ︑蝴 蝶 浮 球 藝 術 ,

廣受特產︑民宿業者喜愛,紛紛下單訂購,將浮球藝術推向另一創作高峰,而澎湖的浮球,除了大部

合橫國小,擔任顧問,並為湖西天后宮製作

分來自中國大陸沿岸外,也有美國拉斯維加斯︑俄羅斯及日本捕蟹船大型浮球︒

由於名聲逐漸拓廣,許全勝應邀前往浮球藝術小學

天后娘娘︑為烏崁靖海宮元宵重頭戲設計製作浮球高麗菜龜,同時他也租用開心農場擔任工作室申請

勞動部多元就業發展,為菓葉村創造經濟並打造其特色村落︒全勝的創作由海洋生物一路延伸至神明

公仔系列,精湛手藝令外界嘖嘖稱奇,也讓他聲名大噪,成為澎湖浮球藝術界翹楚︒

其實全勝也是澎湖傳統褒歌高手,雖然未接受傳統聲韻學訓練,但他以澎湖古音押韻,創造出來的

褒歌受到外界青睞,作品被放置於湖西天后宮︑菓葉等社區圍牆,讓民眾駐足賞析吟誦,允文允武的

94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木造模型船更是愛不釋手︒其中一位來自外垵的九旬老爺爺看到船,還分享壯年時從外垵搖櫓到花嶼

捕魚的回憶,這也是二⃝二⃝年仍然驅動思婕延續長輩們的﹁記憶﹂與﹁技藝﹂,提出船成傳承

手工木造漁船計畫,將上一代的漁村生活實務經驗教給年輕世代有興趣的人,讓傳承精神延續下去︒

目前大池社區久未有社區營造的介入,但大池有很多的人文故事尚未被統整與呈現,希望從這一小小 的漁船開始讓更多居民拾起過去的回憶,還有外地人更認識這迷人的漁村︒

朝 向 建 構 一 個 舊 時 代 富 麗 漁 港 的 風 貌, 一 位 九 十 幾 歲 的 阿 公 說﹁ 漁 船 就 是 要 在 海 上 最 帥 ﹂︒ 希 望

在 這 幾 年 可 以 真 實 打 造 出 一 艘 大 目 船 真 船, 讓 大 池 特 色 漁 村 風 光 再 現︒ 目 前 思 婕 尚 未 成 立 工 作 室,

以 小 型 計 畫 實 施 目 標, 期 許 能 拓 展 更 多 人 力 協 助 社 區 並 強 大 自 己 的 團 隊 能 力︒ 實 踐 方 式 一 方 面 透 過

手 作 了 解 漁 船 演 進 的 歷 史︑ 認 識 當 地 漁 村 文 化 及 老 人 智 慧, 藉 由 民 眾 與 社 區 居 民 的 參 與, 讓 大 池 社

區 活 絡, 促 進 居 民 情 感 交 流 ; 另 則 利 用 現 代 科 技 記 錄 方 式, 將 當 地 今 昔 文 化 影 像 保 存, 以 及 船 體 製

作 過 程 進 行 影 像 編 輯 紀 錄, 並 將 成 果 分 享 給 更 多 人, 推 廣 澎 湖 特 殊 的 人 文 風 情︒ 目 前 以 木 工 種 子 教

師 培 育 為 主, 漸 漸 吸 引 大 家 對 文 化 及 木 工 的 吸 引 力, 未 來 則 朝 向 轉 化 為 文 化 體 驗 課 程 方 式 及 結 合 社 區導覽方式前進︒

澎 湖 縣

93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室,希望有一處據點讓文化技藝可以開出更多不一樣的火花,例如:建立修復石滬青年工班︑石滬遊

程︑建置商轉遊程結合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等議題︒培力在地老師傅的下一代種子,尋找有興趣參與

的居民一起學習技藝︑傳承之外,更令人感動的是找到師傅的小孩願意承接並重新串起文化的斷層, 這對未來的發展與文化保留更有力量︒

案例三、大目船漁船傳統技藝傳述/許思婕

二 ⃝ 一 九 年 因 為 西 嶼 鄉 攝 影 師 曾 佛 賜 先 生 的 牽 線 引 薦 下 ,認 識 了 大 池 社 區 八 十 五 歲 的 洪 來 阿 公 的 故

事,原來洪來阿公除了會種鳳梨外,在七十歲退休時便無師自通自學了木造模型船技藝︒

當 時 在 接 收 到 曾 先 生 的 敘 述 時 ,得 知 阿 公 好 像 身 體 微 恙 ,十 分 擔 心 這 項 獨 特 的 模 型 技 藝 與 漁 村 記 憶

是否就這樣消失了,心中燃起一個願景,希望趕緊將洪來阿公的技藝傳承下來,因而立即開啟傳統工

藝大目船研習的緣分︒透過二⃝一九年的研習計畫讓思婕重新認識大池角社區特殊的漁村風情,還有

當地許多熱情的耆老跟年輕人一起投入分享與協助,讓當年的活動從籌備階段到成果展現如虎添翼相

當豐碩感人︒最感動的是大小民眾看到大目船模型與大艘大目船在大池漁港內航行,眼睛都亮了,在

地青年人搖櫓著大目船,長輩們娓娓道來在漁船上作業或是跟父親一起補魚過往的回憶,小朋友則對

92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近年政府投入望安花宅古厝活化計畫,積極著力培育旅外鄉 親︑澎湖青年回到古厝經營發展︒未來

想像花宅的發展族群,包含退休族群︑創業青年︑在地旅遊商家的經營型態︒然而外來資源進駐社區

的 活 絡 過 程 ,稍 有 不 慎 ,很 可 能 落 於 商 業 化 ︑各 自 經 營 的 風 險 ,失 去 聚 落 原 有 的 生 活 風 貌 與 文 化 價 值 ︒

因此,該如何基於當地生活文化,發展符合社區脈絡的產業加值,是未來活化經營的重點項目︒

案例二、離島出走/楊馥慈、曾宥輯

離 島 出 走 團 隊 中 的 馥 慈 在 二 ⃝ 一 六 年 參 與 青 年 洄 游 農 村 計 畫, 投 入 石 滬 修 護 計 畫, 邀 請 朋 友 宥 輯

︶ 一 起 參 與 計 畫 工 作 , 到 二 ⃝ 一 七 年 開 始 , 投 入 石 滬 文 化 保 存 的 行 動 中 , 創 辦 了 離 島 出 走 ︵ Isle.Travel

品牌,長期耕耘在地,並與村落攜手將傳統漁村文化進行轉譯,設計成具教育性且友善生態的遊程活

動與商品,創造與地方共好的永續模式︒在同時期,她們展開走訪全澎湖石滬的旅程,運用空拍機的

視野將石滬的原貌與現況完整記錄,包含各地的石滬構造︑修復工法︑漁獲和歷史,以及整理過往與

石滬相關的文獻,並建構澎湖石滬資訊平臺︒目前平臺上的石滬記錄數量為階段性成果,旅程尚未結

束,期望有一天能尋回全澎湖失落的石滬︒剛開始村民及家人皆不認同修復石滬工作,待冬天時她們

頻繁地出現在村子裡向耆老學習修復石滬技藝後,也學習編織網具︑魚籠等傳統技藝,在社區頻繁接

觸並擾動社區居民,重拾他們對石滬文化的記憶和文化歸屬感︒後來在馬公市她們找到一處古厝工作 澎 湖 縣

91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案例一、島編有潮事/洪瑀蓁

瑀 蓁 在 就 讀 研 究 所 期 間 到 澎 湖 離 島 望 安 鄉 花 宅 聚 落 進 行 生 活 文 化 智 慧 的 田 野 調 查 ,到 耆 老 長 者 家 多

次拜訪,自然而然地熟悉彼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草鞋是在花宅聚落發掘的技藝,瑀蓁想在這座

島上好好學習耆老的智慧並傳承給島上的孩子︒因此透過花宅鄉親的協助,她找到可建置工作室的老

屋,屋主也相當樂意以住代護的方式來照顧他們的古厝︒瑀蓁經營的﹁島編有潮事﹂海島民藝工作室

是開放性且多功能的場域,一個提供在地居民學習工藝與交流的工作基地︑為海島孩子教育扎根的自 然文化教室,也是給旅人一個深度體驗在地生活的理海體驗所︒

此外,今日聚落重建過程,面對銀合歡入侵古厝︑菜宅雜草叢生的惡劣環境狀況,整頓社區風貌已

是迫切議題︒然而這些銀合歡︑野草通常都被當作廢棄物處理,對於交通不便的望安島來說,甚至需

要額外透過船運方式送到本島處理,整頓期間背後的資源消耗無法估計︒瑀蓁及其團隊在這幾年的研

究過程,發覺這些雜草︑銀合歡極適合當地生活應用的良好素材,已初步應用開發草鞋工藝相關商品

及體驗課程︑銀合歡木製椅等項目,今年更創作出銀合歡木炭,集結當地採集文化,拓展在地技藝╱

記憶的可能性︒重新轉換原先視為毫無價值的廢棄物,作為農耕╱海事器具︑生活傢俱︑文化創作的 新素材媒介,也是為聚落文化技藝加值︒

90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緒論

這五年內,有許多優秀的青年︑壯年陸續回到澎湖島嶼上,許多在地青年或是愛上澎湖的移居者,

常常被問為什麼回來澎湖?為什麼會留在澎湖?是因為臺灣找不到工作嗎?常常十大哉問都環繞在返

鄉青年身上︒探究是否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我想是因為孕育澎湖島嶼的海洋之母將大家牽起了連結, 喚醒大家對故鄉的依戀︒

小時候讀書念過的賀知章的唐詩︿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兒童相見不

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讓許多返鄉人有著深刻地體會︒對於自己家鄉事感受陌生而近鄉情怯,身

為島民的我們,也因父母總是對小孩說大海很危險,不能去海邊玩,而成為澎湖的旱鴨子︒求學時,

較少有貼近海洋與鄉土的機會,因著返鄉讓自己藉由踏查的方式,逐步認識土地的故事︑認識海洋給 予澎湖的幸福感︒

這 次 透 過 專 題 論 文 ,引 薦 幾 位 返 鄉 的 案 例 : 編 織 澎 湖 夢 的 島 編 有 潮 事 團 隊 ︑石 滬 擁 護 者 離 島 出 走 團

隊︑我個人對於大目船漁船傳統技藝的傳述,以及許全勝的海廢浮球創意和褒歌創作︒

澎 湖 縣

89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許思婕

孕育澎湖青年的海洋能量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88


, https://www.cet-taiwan.org/node/1962

年 2020

月 9 年 2017

日 8 搜尋所得︒

洪敏隆︿重污染大林蒲要再開發?環評要求釐清﹀,︽蘋果日報︾,

月 8

年 2019

日 6︒

月 5

月 9

日︒ 15

日︒ 07

年 2020

月 9

年 2020 年 2020

,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170907/FZQGAP4P7W7DNAOPQ4TRZL4GSE/ 柯宗緯︿中油埋管未協調 大林蒲氣炸﹀,︽中國時報︾, 年 2020

,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515000636-260107?chdtv 邱花妹︿新市長的挑戰﹀,︽蘋果日報︾,

,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806/5SGUHHIXZB2IIHHHTFT3GWUAWI/

高 雄 市

月 9

日 8 搜尋所得︒

日 8 搜尋所得︒

日 8 搜尋所得︒ 月 9

87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參考資料

◉期刊文

︒ 2013

林佩穎,︿大倉庫時代 鹽埕駁二其地景消融﹀,︽藝術認證︾ 期︵ ︶,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83 2018. 12 林 佩 穎 , ︿ 掙 脫 附 身 的 前 行 , 再 次 相 遇 南 方 ﹀ , ︽ 藝 術 認 證 ︾ 90 期 ︵ 2020. 02 ︶,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

◉專書

︒ 2014

謝一麟︑陳坤毅,︽海埔十七番地 │ 高雄大舞台戲院︾,高雄:春暉, 2012︒ │ 哈瑪星的五四三︾,高雄:社團法人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濱線追憶

林佩穎︑李怡志︽港都人生 鹽埕市井︾,臺北:無限出版,

年 2014

月 3

︒ 2018

月 6

日 3︒ 日︒ 14

日 8 搜尋所得︒

月 3

日 8 搜尋所得︒

年 2013

打狗港濱戲獅甲︾,臺北:遠足文化,

月 9

日︒ 22

林 佩 穎 ︑ 李 怡 志 ︽ 港 都 人 生 旗 津 島 民 ︾ , 臺 北 : 木 馬 文 化 , 2016 ︒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新濱老街木工班 一場關於文化及城市的再興運動︾,高雄:社團法人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王御風,︽舊港新灣

◉網路資訊

年 2020 月 9

年 2013

行南︿從毀滅到重生﹁金煙囪﹂的影像行動﹀,︽行南︾, ,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3208

年 2020

王敏玲︿大林蒲求生記﹀,︽地球公民基金會網站︾, , https://www.cet-taiwan.org/node/1458

王敏玲︿停止霸凌大林蒲﹀,︽地球公民基金會網站︾,

︒ 2015

86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大 港 之 外 ,西 濱 海 岸 的﹁ 蚵 仔 寮 小 搖 滾 ﹂音 樂 祭 ,則 呈 現 了 一 種 隱 約 的 聲 響 ︒蚵 仔 寮 位 於 大 港 之 外 ,

卻仍因為大港影響賴以維生的漁業型態,烏魚不再造訪之後,漁業生態資源日漸枯竭,想要回來又回

不來的青年︑稀微黏膩的鹹鹹海風,構築了西濱海岸的景像︒堅持不領公部門經費的小搖滾,以音樂

聚集目光,帶領眾人回顧西濱海岸的漁火與黑砂︒沒有大船停靠,有野草蔓生,人可以脫下鞋子,光

腳踩上原生黑砂海岸,爬上堤防,海風微微,透過點點漁火仍可遙望海平面的另一端︒

高 雄 市

85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說,文化性的軟性操作確實不如社會運動或環境運動,在議題上直接有效,但卻是製造另一種涉入的

可能,以微型的方式提供長期且持續的動力,以時間換取空間,也換取新血,又或許是在整體時間連 動之下,等待政策或大環境的轉向︒

回到城市發展的面向,港口兩端加上正在發展的亞洲新灣區,大型資本在高雄的影響力,顯然與日

俱增,在大型資本的陰影之下,人的處境似乎顯得特別渺小,而高雄在國家發展之中的功能與角色,

是否有所轉換?大港城除了圈地給大型資本,提供便宜的土地︑水︑電︑勞力之外,是否有另一種雨

露均霑的選擇?另方面,在社會文化的發展上,高雄也不脫大港城的大型場館思維以及圈地概念,在

觀眾與市場並未增加拓展的情況下,大型場館的磁吸效應,加速了小型空間的衰微︒圈地概念的文化

園區,在期許藝術針對本地文化發聲之餘,是否也削弱了藝術的主動性與動機連結?大港城的整體社

會文化是否能呈現一片廣大豐饒的沃土,繁花遍野,而非外來植入且單一枯燥的林相?

大港城的兩個港口,現今看來恍若角色交換,第一港口退出了主要產業脈絡,引進了看似無汙染的

觀光產業,但居民的生活型態與空間,仍遭到觀光產業的擠壓,但在老屋文化與城市認同的風潮下,

似乎有機會在土地開發與文資永續上尋一點可能的空間︒二港口則取代了原先戲獅甲一帶港區工業的

角色與功能,逐漸被劃為生人勿近之地︒成為巨獸盤據的孤島,一根根的煙囪劃地為王︒從第一港口

觀看高雄似乎進入產業轉型期,從二港口眺望,高雄後工業化之路,仍前途未卜︒而產業轉型的提問

除了要問地方政府,也要叩問臺灣的主體意識,是否能夠脫離國家發展想望之挾持︒

84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響評估,則未琢磨,居民在國家整體規劃下成為註定的犧牲者,那他們的犧牲又換來了甚麼?是甚麼 值得他們離開世居三代的家園?

港口兩端的社會文化連動,以相對軟性的方式,面對地方以及地方以外民眾,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初

期以街廓拆遷議題作為前提,而後慢慢轉變為舊港區一帶文史的再發現者,並以自媒體的方式連動市

民認同,也有機會促進政策與資源的進入,儘管資源的進入並不一定會帶來絕對正面的方向,卻有可

能再增加一點彈性的保留空間︒另方面木工班︑導覽則增加實地體驗的機會,透過實際的遊走歷程,

讓市民有機會當一個對歷史有感的城市偵探,對外塑造觀感,也對內塑造認同︒第二港口這端,大林

蒲︑鳳鼻頭︑邦坑居民面對龐大議題的不對等性,以﹁感同身受﹂作為溝通的路徑,爭取外界認同, 也透過不斷敘說凝聚內部共識,並預先評估未來︒

從港口兩端來看,各自有其要面對的議題,自媒體在此起了相當的作用,甚至成為評估團隊動能與

話語權的方式,也成為蒐集民意的方法︒至於是否有一定的能力和持續力,建立屬於自己的重新詮釋

權,相對決定了議題漣漪擴散的幅度;而如何有效地持續經營自媒體,以及經營其直接互動的社群則 成為可自我評估的重點︒

另 方 面 社 會 文 化 的 相 互 連 動 之 下 ,確 實 有 機 會 製 造 出 更 多 的 縫 隙 與 空 間 ︒居 民 有 機 會 藉 此 重 新 審 視

自身以及大眾的想法,各種不同意見都有機會藉此空間,先安全地交流,再回到現實的面向︒整體來 高 雄 市

83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這 麼 多 煙 囪 和 拖 板 車, 小 時 候, 說 起 十 大 建 設 會 很 驕 傲, 因 為 我 們 就 是 十 大 建 設 之 一, 再 長 大 一 點

才會發現其中的殘酷︒﹂面對即將來臨的遷村時刻,居民用工作坊討論︑想像未來,希望這些成果有

機會作為未來政策的參考,也以紅毛港為借鏡,希望未來大林蒲這塊土地不會成為廠區,而是成為公

高雄,港口兩端發展迥異,第一港口因為遠洋漁業重心移至前鎮,

園,但公園不能像紅毛港那樣空蕩,要能保存大林蒲的空氣,讓每一個來的人都聞一聞,大林蒲是在 怎樣的臭氣下生存︒

小結,大港城的遠航

作為仰賴港口發展的大港城

加以港邊倉庫陸續轉為他用,儲存轉運之功能漸少,港區一帶的廠區也逐漸被劃為產業遺址的相關潛

力 點︒ 港 區 並 以 駁 二 倉 庫 為 發 展 中 心, 陸 續 加 入 輕 軌 等 相 關 交 通 與 觀 光 措 施︒ 二 ⃝ 一 六 年, 文 化 部

實施﹁再造歷史計畫﹂,高雄以左營﹁見城計畫﹂,以及哈瑪星﹁興濱計畫﹂作為兩大軸線,得力興 濱計畫的經費,舊港區一帶的老屋,得以一一續命,並有機會可以修復再生︒

另 一 端 的 第 二 港 口 ,環 境 難 民 問 題 未 解 ,﹁ 新 材 料 循 環 產 業 園 區 申 請 設 置 計 畫 ﹂內 容 說 明 要 以 此 區

帶領高雄產業轉型,卻未有太多具體規劃,對於生態研究報告,單單一頁帶過,對於大林蒲的社會影

82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入 大 林 蒲 的 張 已 廉 , 則 以 策 展 的 身 分 加 入 , 於 八 月 展 開 ﹁ MUTE ISLAND .無聲島展覽﹂,除前述兩 個 藝 術 團 隊 外 , 也 加 入 黃 靜 瑩 ︑ 蒲 浪 槓 攝 影 隊 ︵ 洪 富 賢 ︑ 吳 瑞 宗 ︑ 林 建 良 ︶, 以 及 沉 香 亭 香 品 手 作 坊 ︒

影片中的大林蒲,在空氣汙染極為嚴重的情況下,仍有練跑的人,此人測風向避開廢氣,取得慢跑途

徑︒因為遷村而閒置的畸零地,仍可灑種種菜︒鳳林宮的建醮當日,有笑得開懷的孩童︒大林蒲周遭 的人,不只是字面上的將近兩萬人,而是透過展覽,有機會更接近一個人的面貌︒

相對於環境運動面對嚴肅而龐大議題,需要閱讀數據︑了解法律︑閱讀政府的環境評估報告書,而

運作影展︑藝術創作︑口述歷史書寫等方式,好似無法直接回應議題,但有機會以相對邊緣的位置,

撐出各種型態的彈性空間,引進更多關注的目光,並且藉由傳播不斷發聲,引起外界認同,尤其在這

麼龐大的議題之前,重新塑造五感,讓人有機會感同身受︒居民對於外來者的關心,也因為這些前述

種種駐村經驗,而相對開放︒居民洪秀菊就如此說:﹁不管是面對公視也好,或者哪個研究所的研究

生也好,我都覺得沒關係,可以講的就跟大家講,越多人知道大林蒲越好︒﹂透過這樣的敘說,居民 開始習慣扮演地方與外地連結的通道,面對議題的壓迫性,一起討論未來︒

影 展 與 展 覽 在 大 林 蒲 所 處 理 的 ,是 壓 迫 的 視 覺 地 景 ︵ 八 百 多 隻 煙 囪 矗 立 圍 繞 的 小 鎮 ︶︑壓 迫 的 聽 覺 ︵ 拖

板 車 夜 半 地 音 的 回 聲 ︶, 記 憶 ︵ 環 境 的 大 型 變 化 ︶, 將 這 樣 抽 象 卻 切 身 的 個 人 觀 感 放 大 , 作 為 其 他 非 大

林蒲民眾認同議題的方法︒共筆工作坊的方式,則是在面對即將到來的遷村未來,作為凝聚內部共識

的方法,一點一滴地重建記憶體︒一九八⃝年代出生的鳳鼻頭居民,會說﹁有記憶以來,這邊的就是 高 雄 市

81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去抗議的時候可以爭取版面,又做了一隻大海龜,增加視覺焦點,以供媒體流傳︒

二 ⃝ 一 四 年 ,大 林 蒲 居 民 面 對 高 市 府 的﹁ 南 星 計 畫 遊 艇 產 業 園 區 ﹂,打 了 一 場 眼 前 勝 利 的 環 評 大 戰 ︒

不久,八月的高雄市區發生八一氣爆,石化工業與管線遍布的大林蒲遷村議題再起,二⃝一六年,確

認大林蒲遷村方向︒這段時間的大林蒲,因為議題明確,民間也成立許多相關自救會,並有不同領域

的關懷團隊進入,包括關心環境議題並共同參與抗爭的地球公民協會︑金煙囪文化協會︑婆婆媽媽要

健康等,在環境議題上合縱連橫;另外,還有關心遷村人權的台灣人權促進會︑在地青年成立以藝文

觀 點 發 聲 的 海 口 音 工 作 室 等 ︒軟 性 活 動 有 在 地 青 年 黃 瀞 瑩 ︑林 青 青 與 高 雄 好 過 日 舉 辦 的﹁ 大 鼻 影 展 ﹂︑

外地青年辦理的﹁小港開唱﹂︑由大林蒲里長辦理的﹁西南瘋音樂祭﹂︒政策方面,則有高雄好過日

協會和熱吵民主協會針對遷村議題辦理﹁大林蒲願景工作坊﹂等,針對議題做各種角度論述與呈現︒

另 方 面 倪 祥 也 運 用 自 己 的 資 源, 持 續 引 入 視 覺 藝 術 的 凝 視, 以 感 性 的 思 維 論 述 大 林 蒲 體 感, 並 在

二⃝一九年引入視覺藝術展覽﹁大譜譜市﹂之資源,以﹁大林蒲之勇者地上城﹂計畫,選出環南道︑

還沒出發就少一人做駐村團隊,倪祥語出:﹁我覺得我有抓交替成功︒﹂於二⃝一四年離開大林蒲的

倪祥,仍不斷運用自己的方式,試圖讓這塊善惡觀點壁壘分明的土地,多一點惡作劇天馬行空的想像 之地︒

自 此 計 畫 創 作 出 的 作 品 ,二 ⃝ 二 ⃝ 年 間 開 始 進 行 全 臺 巡 迴 ︒自 二 ⃝ 一 四 年 大 學 期 間 就 以 媒 體 觀 點 出

80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班時刻的中林路上則被穿著工作服的機車充滿,大量的拖板車轟隆隆擦身而過,廠區如巨獸掛上各種 灰色造型的冷酷面具,而人身處其中則顯得特別渺小︒

大林蒲村外不遠,就是紅毛港的紀念碑,主要宗姓的碑門環繞,雜草間有野狗相聚,這是紅毛港僅

存的一處殘跡︒眼前望去就是台電大林火力發電廠,幾座高架橋交錯,展現冷酷異境的周邊風景,冷

酷異境之間用鐵絲網圍起的是紅毛港文化園區,銘刻了紅毛港人過去的富饒︒一九九⃝年代,為了興

建第二港口的貨櫃中心,紅毛港面臨拆遷,遷村之時,即有許多紀錄片與影像工作者關注,包括王振

宇的︽紅毛港家變︾︑楊順發的︽紅毛港走向︾︑陳伯義的︽紅毛港遷村實錄︾等,對於迫遷的紅毛 港與其居住的人,給與同在或者旁觀的凝視角度︒

時序進入二⃝一二年,作為第二港口僅存綠洲的大林蒲︑鳳鼻頭︑邦坑,忍受周遭工業的高強度環

境汙染︒當時剛從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畢業的倪祥,剛滿三十歲,他自承不想回家,想找個

地方待著,於是跟國藝會提了﹁二⃝一二大林蒲國際公害攝影大賞﹂計畫,大林蒲內沒有冷氣的鐵皮

屋,就是他的落腳處︒他和邱俊達及一票朋友,也成立了﹁台灣影音展演藝術產業工會﹂,預備在大

免費

林蒲進行一連串的行動,但在隔年,他很快就被捲進居民李朝益的魚塭徵收事件︒李朝益的魚塭是南

星計畫周邊的最後一小塊土地,面對強制徵收的來臨,倪祥和魚塭老闆於是辦了﹁老闆不爽

吃 魚 ﹂,在 魚 塭 旁 吃 魚 喝 酒 辦 桌 ,隔 天 ,倪 祥 與 老 闆 就 面 對 警 察 與 檢 察 官 的 公 權 力 脅 迫 ︒倪 祥 說 :﹁ 自

己就是在當地生活,可以做的角色就宛如環境運動的美工︒﹂他幫大家做了會吐煙的煙囪放在頭上, 高 雄 市

79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多 文 化 相 關 的 店 家 ︵ 文 青 小 店 ︶, 以 及 一 波 青 年 創 業 的 風 潮 , 最 早 是 賣 咖 啡 點 心 ︑ 民 宿 空 間 一 類 , 近

來販售麵線糊︑鍋燒意麵︑碳烤土司與古著︑鐘錶等,起初多分布在駁二周遭,現在已經散落在鹽埕

各 點 ︒哈 瑪 星 一 帶 ,也 曾 經 因 為 都 發 局 計 畫 ,而 興 起 一 波 老 屋 創 業 風 潮 ,可 惜 在 四 年 過 後 ,所 剩 無 幾 ︒

另一面包括鹽埕叁捌地方生活,從民宿到轉型成承接活動標案,舉辦埕人運動會等活動,並和高雄市

府經發局合作,自後方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辦理青銀共創市集,以另種方法開拓鹽埕商業之可能︒舊

港 區 另 一 端 的 中 山 大 學 ,則 進 行 大 學 社 會 責 任 實 踐 計 畫 ︵ USR ︶,逐 步 改 造 港 區 一 些 閒 而 未 用 的 空 間 ,

供一般民眾使用,並以計畫支持大學生在舊港區各種持續擾動︒整個舊港區因為自身底蘊與各式力量 相互交會,堆疊出不同層次的社會文化風貌︒

第二港口 黑與白之間

相較於第一港口的新興風貌,第二港口則猶如一個無聲吶喊的孤島︒清領時代,紅毛港大林蒲一帶

是有烏魚洄游︑物產豐饒的土地,大林蒲鳳林國小的校歌裡,就形容了海岸椰子樹搖曳︑海龜靠岸的

悠然景象︒屬十大建設的第二港口破港之後,政府規劃二港口一帶為沿海工業區,大型重工業陸續進

駐 ,現 今 要 到 達 大 林 蒲 ,要 從 小 港 出 發 經 過 中 林 路 ,中 林 路 兩 旁 可 見 台 電 ︑中 鋼 ︑中 油 ,發 電 ︑鋼 鐵 ︑

造船︑石化等等重工業大廠︒大林蒲被八百多根煙囪環繞,每逢黑夜煙囪閃亮閃爍彷若另一世界,下

78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體驗的環境,讓民眾可以長期待在街廓,一起修復街廓的建築零件,以成效來說,木工班當然不如一

般專業工班有效率,但是在環境的營造上,有機會讓成員更有向心力,也更有地方凝聚力︒現階段,

因為拆除危機較舒緩,木工第六班的策略也有所改變,除了凝聚共同的地方意識,更著重於城市考古

的細節與推敲,譬如:本期預定修復會社二樓的窗櫺,以現有老照片比對之外,另外調查了舊港區一

帶現存的同年代窗櫺,並留下樣式資料,作為修復參考︒城市考古的部分,則是講解現有的文史資料

庫,帶大家從古地圖開始解讀,找出許多城市的時間層次與歷史故事︒城市考古不只是概念,更是方 法,透過方法讓市民建構了解城市的途徑︒

大體來說,打狗文史再興會社除了哈瑪星地區的民眾以外,更重要的是和高雄市民溝通,透過自媒

體的發散效應,討論︑追蹤議題,辦理文化論壇等相關公民參與,引起關注及行動,並透過導覽推廣

觀點教育民眾,木工班則作為長期體驗軸線︒大的方向來看,臺灣史料大規模在線上公開,各式資料

庫與文獻露出後,史觀也進入重新改寫的階段,集體記憶開始經歷重塑,與會社經營正好風向一致︒

從城市觀察的角度來看,高雄市民的自我認同與整體知識水準也有一定的提升,加以教改一代興起,

對於城市的認同,不再限於大規模的建設,而轉為更細緻的歷史認同︒而舊港區一帶也因為產業的遷

移與駁二的擴張,而有了觀光為主的發展方向,此大方向也與文資保存有共同交集,整體來說,打狗

文史再興會社的興起與茁壯,與臺灣整體時代氛圍相互得力,也和城市發展的大方向起相互作用︒

會 社 之 外 , 十 年 間 整 個 第 一 港 口 周 邊 ︵ 哈 瑪 星 ︑ 鹽 埕 ︑ 旗 后 一 帶 ︶, 也 起 了 相 當 的 質 變 , 鹽 埕 興 起 許 高 雄 市

77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案 件 ︒在 社 區 經 營 方 面 ,從 軟 性 的 市 集 ︑社 區 劇 場 ︑口 述 歷 史 書 寫 出 版 ,到 知 識 含 量 重 的 講 座 ︑導 覽 , 皆有涉獵,也不定期與學術單位或其他非營利組織相互連結︒

在導覽工作上,相對娛樂性的遊覽,會社初期的導覽,初期朝向帶大家理解街廓重要性,目的性較

強,同時將前人所建立的知識做系統性統整︑確立哈瑪星為高雄現代化起點的地位,也針對日治時期

哈瑪星的重大建設與規畫,進行資訊整理與公開,並以哈瑪星的歷史建築與潛力點做串接︒當時,地

方知識性的導覽,較為少見,因此幾乎場場爆滿;近來,因為陸續有新的文獻出土,會社做了前期的

調 查 ,也 做 後 期 的 推 廣 ,重 新 詮 釋 地 方 知 識 ︒另 方 面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總 綱︵ 一 ⃝ 八 課 綱 ︶

的出現,地方導覽成為熱門的課程選項,會社因為有長期培訓導覽員,能夠穩定地提供導覽人力,也

成為各級學校要認識哈瑪星的首選︒整體來說,導覽對會社來說,不只是收入來源之一,也是與民眾

共同凝視地方的方式,是教育也是溝通,讓市民對哈瑪星產生認同,也與市民重建新的視野,理解舊 港區一帶對於整個高雄港市的重要性︒

會社另外一條主要路線是木工班,目前營運至第六期,名為﹁城市考古 木 · 構美學﹂,最初木工班 因為面臨老屋被拆除而具高危機感,較著重於地方意識的凝聚,藉由環境教育的進行,讓更多高雄市

民了解大木作的結構與工藝,並導向對擁有許多日式木構建築的哈瑪星建立理解與認同︒期間木工班

修復了打狗文史再興會社旁的永豐餘宿舍作為木工教室,以及河邊街上的日式宿舍經營使用,會社藉

此培育學員作為現行講師,透過長期的合作,挑選適合的夥伴,另做可行的人力︒木工班也提供一個

76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同 年,﹁ 哈 瑪 星 新 濱 老 街 廓 開 闢 案 ﹂, 為 當 時 日 漸 蜂 擁 至 西 子 灣 的 陸 客 團, 尋 覓 一 處 可 停 大 量 遊

覽車之用地,徒有地上權而未有地權的新濱街廓,則恰好成為市議員口中的可用之地,高市府一紙公

文,要求住戶遷離︒此事件聚集高雄二十至三十出頭的世代青年,聚集新濱街廓,成立了打狗文史再

興 會 社︒ 青 年 背 後 並 無 政 治 勢 力 與 財 團 資 源 支 持, 因 此 採 用 當 時 最 時 興 的 網 路 作 為 工 具, 向 市 民 發

聲︒當時,自媒體剛興起,每當有事件發生,相互串聯的速度相當快速︒同年,亦發生大埔事件,並

因前述數項拆遷計畫,累積一定民怨︒此事件也因此在媒體一觸即發,並引起市民普遍關注,市府因 而決策緩拆︒

在抗爭事件發生時,自媒體作為有別於官方與傳統媒體的發聲管道,以議題串聯議題,也串聯地方

知識︑公開資訊︑提出論述與質疑,並且快速更新事件進度,在搶救文資或土地爭議分秒必爭的情況

下引起討論,同時持續更新訊息,培養起屬於自己的資訊受眾︒因為網路媒體的性質,會社的資訊受

眾以二十到四十歲的青年為大宗,並不限於哈瑪星周邊社區民眾,觸及更廣泛的高雄市民︒這群市民

是教改一代,也是對大型建設有反省的一代,有能力討論更廣泛的公共議題,因此於初期的緊張階段 時期,成為在討論及策議上相當有力的後盾︒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至今經營近十年,幾年間,哈瑪星相關的爭議事件,包括鐵道園區保存︑大型遊

覽車行進西子灣總量管制︑工商貿易大樓保存︑鹽埕港邊倉庫保存等案,無役不與︒與其他非營利組

織相較,會社的性質介於文史專業與社區經營之間,有能量與人力進行港區專業導覽與文史調查相關 高 雄 市

75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道,港口流通的不只是人流︑物流︑金流,更被賦予清楚的工具性任務,也是基礎原物料輸入與輸出

的臺灣第一工業大城,整體的城市發展依附港區與工業型態,提供便宜的勞工︑原料,以及大面積土 地,吸引大型資金的進入,主軸不脫國家發展主導的大規模開發︒

第一港口 重新凝視帶來的契機

作 為 日 治 時 期 就 已 開 發 的 港 區 , 第 一 港 口 周 邊 的 旗 后 ︑ 哈 瑪 星 ︵ 南 鼓 山 六 里 ︶︑ 鹽 埕 , 日 治 時 期 即

為高雄的市中心,戰後又逢地利之便,而迎來一波繁盛,也因此累積了這個年輕城市的歷史斷帶,但

在民國一九九⃝年代,因為市中心的轉移,漸有蕭條之感︒於此同時,港市合一的政策,促使港邊倉

庫陸續釋出,駁二也因為當時文化局的主政,漸有文創特區之形貌與規模︒相隔一個街區,卻是大五

金街的大規模拆遷,拆船與造船業長時間凝聚而成的產業鏈結,改為大型的綠帶公園,並設﹁大五金

藝術造街﹂以為紀念︒當時即有伍心瑜︑廖沛怡的︽打狗五金街︾以及盧昱瑞的︽尋找五金︾等紀錄

片,留下相關訪查及影像資料︒同時間,因為文創產業與港邊建設陸續到位,包括捷運與輕軌建設開

啟,周邊土地建蔽率加高,以及臺灣整體房地產利潤飆高等因素,鹽埕︑哈瑪星一帶日治與戰後興建

的私人老屋或公有宿舍等,陸續被拆除另有他用︒二⃝一二年,擁有老高雄人集體記憶的高雄大舞台

戲院,被售出並有挖土機破壞牆面,雖由高雄市文化局指定為暫定古蹟一年,但仍於年底拆除︒

74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前言

本 次﹁ 藝 術 轉 動 社 區 計 畫 ﹂ 在 高 雄 區 的 面 向, 我 以 地 理 作 為 軸 線 觀 察, 將 整 個 高 雄 分 為 山 線 與 海

線來思考,並以二⃝一⃝年至今為時間軸分界︒山線的部分不脫八八風災後以社區重建為發展藝術陪

伴計畫,譬如孫華英在風災初期的長期陪伴,以及小鄉志業以旗美鄰近九鄉鎮為範疇,進行不同程度

社區關懷也以各種表現方式發展各區觀點;另外是台青蕉與美濃黃蝶祭等,以農村相關環境議題,發

展音樂︑環境教育︑環境藝術等面向︒海線部分則因為,高雄作為港口城市,城市型的部分有島嶼記

憶以教育為方法︑學校為田野,讓老師們針對不同議題與觀點與同學發展各種表現,此外還有黃埔新

村與建業新村兩個藝術聚落,以及其周邊以眷村文化為軸心做各式記憶再現︒也因為港口作為國家發

展之重點區域,因此在港口兩端也因應城市發展變遷,出現各式社會文化動能,因此最終以此作為軸 線,並統整城市發展脈絡做綜合性的整理分析,探討其中各種力量的交互作用︒

﹁ 如 果 不 是 高 雄 港, 高 雄 現 在 仍 是 一 個 小 漁 村 ︙︙﹂ 這 句 高 雄 港 邊 常 見 的 說 法, 一 語 道 破 高 雄 城

市發展與大港之間的緊密連結︒從清領時期開港通商,至日治時期逐步建立打狗港作為一個現代化港

灣,並在日治中期後因應太平洋戰爭,逐漸將化學原物料的生產大規模移至高雄左營與戲獅甲地區,

至民國十大建設後,破港後興建第二港口與貨櫃中心,並於周邊設置石化產業為主的臨海工業區 ︵中

鋼 ︑ 中 油 ︑ 台 電 ︑ 台 塑 等 ︶, 高 雄 港 在 國 家 發 展 中 的 功 能 性 一 直 相 當 清 楚 ︒ 作 為 臺 灣 流 量 第 一 的 大 型 通 高 雄 市

73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林佩穎

重新詮釋黑與白之間

港口城市發展帶來的社會文化動能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72



年 2020

月 9 卷 37

日搜尋所得︒ 10

泰武國小﹀,︽台灣光華雜誌︾

, https://www.88news.org/posts/3888

陳建瑋,︿古謠傳唱北大武山下

月 7

日搜尋所得︒ 10 年 2013

月 11

年 2020

月 9

期︵ 11

日︒ 28

︶,臺北:光華畫報雜誌社︒ 2012. 11

月 1

日搜尋所得︒ 10 年 2017

日 4︒

年 2020

月 9

,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e5a33591-cf6a-4c78-80e5-14e206cc48af&CatId=8 年 2020 伍麗華,︿屏東縣泰武國小民族教育理念與實務分享﹀, , http://163.24.105.140/BossPage/WeHaveADream.pdf

,︿來自部落最純粹的聲音︽太陽的女兒︾傳唱屬於自己的故事﹀, Ziggy Shih

︒ 2017

︒ 2006

, https://www.harpersbazaar.com/tw/culture/theatreandbooks/a1344/bazaar-x-tifa-daughter-of-sun/ 日搜尋所得︒ 10

◉活動手冊 ︽太陽的女兒︾演出節目單︒臺北:國家兩廳院,

◉音樂專輯

︒ 2011

泰武國小排灣兒童合唱團,︽唱一首好聽的歌︾,高雄:亞洲唱片, 泰武國小古謠傳唱,︽歌開始的地方︾,臺北:風潮唱片,

70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參考資料

◉期刊文 侯千絹,︿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 唱自己的歌﹀,︽原住民族季刊︾

◉專書論文

期︵ 15

︶,臺北:原住民族委員會,頁 2012. 05

︒ 2001

︒ 34–39

以屏東縣泰武鄉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

邱馨慧,︽家︑物與階序:以一個排灣社會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2010

陳孝穎,︽排灣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士論文,

︒ 2011

︒ 2014

︒ 2014

︒ 2013

洪貞玲︵主編︶,︽大武山的歌聲:八八風災後的泰武重建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屏東:屏東縣泰武鄉泰武 國小,

原住民族︾,屏東:屏東縣政府,

社會形態與社會構成︾,屏東:屏東縣政府,

撒古流.巴瓦瓦隆,︽祖靈的居所︾,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屏東縣政府編印,︽重修屏東縣誌 │ │ 屏東縣政府編印,︽重修屏東縣誌

︒ 2018

日 4︒

日搜尋所得︒ 10

月 8

月 7

日 5︒

年 2015

年 2020

月 8

泰武古謠傳唱隊﹀,︽國藝會線上誌︾,

盧梅芬,︽傳譯 詩 ·意 撒 · 古流︾,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網路資訊

, 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297ef72270e971820170f1d39fc90017

年 2010

林珮芸,︿臨北大武山最近的歌謠

泰武國小畢業生 傳統歌謠慰祖靈﹀,︽莫拉克新聞網︾,

查慧瑛,︿歌聲迴盪北大武

屏 東 縣

69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社會形態與社會構成︾,屏東:屏東縣政府,

,頁 2014

︒ 40

· 瓦瓦隆,︽祖靈的居所︾,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撒古流 巴

︽重修屏東縣誌 ︒ 10

,頁 2013

年 2017

月 1

,頁 2001

︒ 15

日 4︒

邱馨慧,︽家︑物與階序:以一個排灣社會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頁 2018

︶學年度數據資料︒ 2003–2004

·意 撒 · 古流︾,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盧梅芬,︽傳譯 詩 ︵ 92

,︿來自部落最純粹的聲音 ︽太陽的女兒︾ 傳唱屬於自己的故事﹀, Ziggy Shih

教育部統計處各級學校基本資料,

月 9

日搜尋所得︒ 10

巴 · 瓦瓦隆,︽祖靈的居所︾,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 2006

初版︒ 2006

︒ 19

, https://www.harpersbazaar.com/tw/culture/theatreandbooks/a1344/bazaar-x-tifa-daughter-of-sun/ 年 2020 撒古流

泰武國小排灣兒童合唱團,︽唱一首好聽的歌︾,高雄:亞洲唱片,

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泰武國小學校現況與背景分析,取自網頁:

,頁 2010

︒ 94–99

功能改變使 陳 孝 穎 在 論 文 中 提 到 , 排 灣 音 樂 文 化 在 學 校 傳 承 中 的 困 境 , 其 中 包 含 : 學 校 ︑ 政 府 政 策 影 響 音 樂 傳 承 ︑ Senai 文 化 原 貌 更 迭 ︑贊 助 廠 商 不 同 需 求 影 響 文 化 原 貌 等 ︒陳 孝 穎 ,︽ 排 灣 族 音 樂 文 化 的 傳 承 與 發 展 以 屏 東 縣 泰 武 鄉 為 例 ︾,

︒ 11

年 2020

月 9

日搜尋 15

https://sites.google.com/twps.ptc.edu.tw/subjectplan/%E9%A6%96%E9%A0%81/%E5%AD%B8%E6%A0%A1%E7%8F

,頁 2013

, %BE%E6%B3%81%E8%88%87%E8%83%8C%E6%99%AF%E5%88%86%E6%9E%90?authuser=0 所得︒ 撒古流.巴瓦瓦隆,︽祖靈的居所︾,

68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作為傳唱隊靈魂人物的查 馬克,清楚地認知到自己作為指導老師的角色,是在做串聯的工作,一方

面 串 聯 起 Vuvu 和 Vuvu , 將 失 落 的 文 化 接 上, 做 歌 謠 的 保 種︑ 文 化 的 保 種 ; 而 另 一 方 面, 在 面 對 主 流社會時,不因舞臺效果或表演需求,而改變傳統演唱的方式,試圖讓更多人理解西方的聲樂美學不

是唯一的指標︒對原住民族來說,用自己部落的聲音︑唱部落的歌,才是回到文化主體的唯一道路, 而如何將文化回歸生活的實踐,才是傳唱隊存在的意義︒

文化復振非立竿見影︑一蹴可幾之事,藝術作為行動的媒介,不論是撒古流熟稔的雕塑︑木雕︑陶

藝或繪畫等物質文化形式,或者是查馬克所投身於古謠傳唱的非物質文化形式,撒古流投注四十年的

青春歲月︑查馬克證踏上第十七年的旅程,這一場斜坡上的文化復振運動,將會不斷地繼續走下去︒

屏 東 縣

67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百分之五十,另外有一半的學生是來自鄰近的萬安︑佳平︑平和︑武潭︑馬仕︑筏灣︑來義等部落的 孩子︒

傳 唱 隊 出 身 的 大 孩 子 現 在 已 經 二 十 五 ︑ 六 歲 了 ,他 們 如 今 成 為 部 落 祭 典 中 ,領 唱 歌 謠 的 主 要 角 色 ︒

強韌的文化主體與行動主體

同 為 排 灣 族 人 的 撒 古 流 和 查 馬 克 ,兩 人 都 有 厚 實 的 文 化 母 體 在 支 撐 著 他 們 的 行 動 ,對 於 母 文 化 的 長

期浸濡,建構出排灣族特有的世界觀與藝術美學,而這個中心思想的穩固,能支持他們在面對主流社

66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會的強勢文化時,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行動位置︒

作為行動者,撒古流儘管在部落裡受挫,無法達成實體的部落有教室場域,但透過藝術創作︑思想

論 述 ,視 創 作 為 一 種 社 會 媒 介 ︒他 藉 由 作 品 的 發 表 ︑書 籍 的 出 版 ,與 社 會 對 話 ,如 同 在︽ 祖 靈 的 居 所 ︾

一書裡所提到的:﹁祖先與我們,我們的下一代,下一代的下一代,那一條既模糊又清晰的線,可以 連結起來,看見自己及自己站立的位置﹂︒

11


堡音樂學院演出時,要準備九十分鐘的表演,然而在演出結束後,所有的觀眾起身鼓掌︒接著在比利

時︑法國︑德國等地,一樣獲得觀眾的熱烈掌聲︒這使得查馬克相信,他們只要好好地做自己,不需

要絢麗的舞臺效果,真真實實地將他們的文化呈現出來,音樂就能穿越隔閡,使人感動︒

同年八月的八八風災,重創南臺灣,泰武村因為被判定有地層滑動之虞,列為﹁安全堪虞﹂區域,

而位於山上的泰武國小,校區地基龜裂,也同樣面臨遷校的命運︒在災後兩年的時間裡,歷經三次遷

校,最後泰武國小和泰武村一起落腳行政區屬於萬巒鄉,沿山公路旁占地十公頃的新赤農場基地,這 個﹁新的部落﹂,被命名為﹁吾拉魯茲部落﹂︒

儘管八八風災重創泰武國小,但也帶來重生的契機,來到平地的泰武國小,成為屏東縣第一所﹁理

念學校﹂,學生不需遷戶籍就能入學,不僅有很大的招生彈性,也有百分之二十的自訂課程,以﹁民

65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族 教 育 ﹂ 為 核 心, 並 搭 配﹁ 國 際 教 育 ﹂ 的 規 劃︒ 泰 武 古 謠 傳 唱 因 學 校 的 轉 型 而 更 融 入 課 程 設 計 的 理

是 歷 年 來 的 新 高, 民 族 教 育︑ 古 謠 傳 唱 等

學習與共同生 念 , 每 年 暑 假 實 施 的 第 三 學 期 民 族 教 育 課 程 , 帶 孩 子 回 到 佳 興 部 落 , 在 部 落 裡 向 Vuvu 活;災後隔年,學校隨即恢復登北大武山的畢業活動,高年級的孩子在師長的陪伴下回到部落的傳統 領域,吟唱古謠撫慰祖靈︒

現 在 的 泰 武 國 小, 學 生 總 數 已 經 來 到 一 百 一 十 一 人,

屏 東 縣

的理念課程,吸引了許多外部落的孩子前來就讀︒原先佳興︑泰武部落的孩子,現在僅占學生比例的

10


化教師,傳承排灣族語言︑文化和工藝不遺餘力︒

二⃝二⃝年三月,撒古流出版︽山芋頭:部落教室Ⅱ︾,仍舊延續多年來推動﹁部落有教室﹂的理

念,細緻記錄以﹁山芋頭﹂為主角所關聯的地方知識和傳統智慧︒儘管從教育行動的現場退陣下來,

他潛心專注於個人創作和排灣族古典哲學思想的研究,以藝術促進社會改變︑族群文化復振,撒古流 還會繼續走下去︒

二、體制內的集體行動、組織合作

查 馬 克 畢 業 於 臺 東 師 範 學 院 體 育 系, 作 為 一 名 國 小 教 師, 如 今 卻 成 為 排 灣 族 古 謠 傳 承 的 重 要 行 動

者︒二⃝​⃝三年,在校長的指派之下,查馬克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傳統歌謠比賽獲得獨唱組第一名,此 後開啟他與一群愛歌唱的孩子,踏上復振排灣族古謠的路程︒

64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成為學校特色的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是學校最好的形象大使,官方比賽︑企業贊助活動︑各種節

慶活動展演邀約不斷,傳唱隊成軍初期也面臨了不少問題,如二⃝​⃝六年受亞洲唱片邀約,錄製︽唱

一首好聽的歌︾ 專輯,因唱片公司的市場考量,被要求演唱閩南語歌謠;又或者是官方比賽要求搭 配伴奏︑贊助廠商不合理之歌舞要求等等︒

在走過成軍初期的身不由己之後,二⃝​⃝九年六月,傳唱隊第一次出國巡演來到歐洲,在首站盧森

9

8


體制內外的兩種路徑

一、體制外的文化游擊戰

撒古流的部落有教室,以他個人的努力開始擘畫文化復振的藍圖,離開公職鐵飯碗,年輕撒古流承

受了族人異樣的眼光,他一邊靠著自己的藝術創作謀生,一邊面向群眾,試著透過集體的文化傳承,

共 學︑ 共 創 排 灣 族 的 傳 統 美 學︒ 撒 古 流 的 足 跡 踏 過 許 多 原 民 部 落, 包 括 臺 東 布 農 部 落 ︵布農文教基金

會 ︶︑ 阿 里 山 山 美 部 落 ︵ 鄒 族 ︶︑ 新 竹 司 馬 庫 斯 ︵ 泰 雅 族 ︶等 , 並 於 二 ⃝ ⃝ 六 年 於 司 馬 庫 斯 設 計 ︑ 建 造

臺灣第一所部落學校;他走訪臺灣各製陶城鎮,分析古老陶片,引進電窯取代柴燒,成功燒製陶壺, 並出版︽祖靈的居所︾ 一書,詳細記錄陶壺標本及其文化內涵︒

在體制外,沒有組織的束縛,看似自由,但藝術家也需承受生計︑人際網絡︑社會關係種種外在因

素的影響︒二⃝​⃝九年的八八風災,是撒古流重回部落的契機,族人支持撒古流擔任重建委員會的總

召集人,這一次﹁部落有教室﹂的理念終於可以實現了,但現實法規的限制︑急就章的重建政策︑部 落利益關係的糾結等等問題,最後撒古流離開部落︒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瑪家農場永久屋落成,入住了瑪家部落︑霧臺好茶部落及三地門大社

部落三地的居民,隔年五月,長榮百合國小啟用,撒古流的第一代弟子峨塞 達 · 給伐歷成為學校的文 屏 東 縣

63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7


為部落準備好未來需要的人

在排灣族語裡,小孩與老人皆稱為﹁

﹂︒傳唱隊的訓練,將 Vuvu

與 Vuvu

連結在一起,接起 Vuvu

了 斷 裂 多 年 的 古 謠 傳 統 , 而 國 小 畢 業 的 Vuvu ,已經可以吟唱五十至六十首不等的古謠︒透過口傳心 授的方式,查馬克向老人家習來的古謠,也以相同的方式傳承給孩子,一字一句︑一音一調地反覆習

唱︒排灣族重視歌詞的詮釋,一首古調裡,哪一句歌詞是重點,段落與段落之間要如何連接︑什麼時

種種的細節再現排灣族的文化內涵︒對查馬克來說,一個人會不會唱歌,並不是看技巧 候 加 虛 詞 ⋯⋯ 如何高超︑音色如何優美,而是運用生活中的感受,把所聽︑所聞到︑所品嚐到的滋味,在歌詞裡面

,因為突 Vuvu

借物喻情︑借景喻意,既不過分,也不逾越,真實地呈現人與音樂的關係︑人在生活裡的各種姿態︒

多年下來,查馬克採集古謠的範圍遍及佳興和泰武部落,甚至有搬到城市裡居住的

然 想 起 某 一 首 歌 謠 , 就 特 別 跑 來 泰 武 國 小 , 要 唱 給 查 馬 克 聽 , 也 讓 一 些 Vuvu 願意打破家族禁忌,將 原 本 僅 止 於 家 族 內 傳 唱 的 歌 謠, 傳 授 予 查 馬 克 和 泰 武 古 謠 的 孩 子, 讓 古 謠 重 新 回 到 生 活︑ 祭 典 與 生

命 禮 俗 裡︒ 傳 唱 隊 的 成 功, 使 得 更 多 孩 子 有 意 學 習 古 謠, 從 泰 武 國 小 畢 業 的 孩 子, 成 立 了﹁ 泰 武 古

謠 傳 唱 ﹂︵ 少 去 ﹁ 國 小 ﹂ 二 字 ︶, 目 前 約 八 至 十 位 成 員 , 固 定 每 週 日 晚 上 團 練 ︒ 此 外 , 更 有 唱 了 十 多 年

的 大 孩 子, 現 在 已 經 大 學 畢 業, 他 們 有 意 將 古 謠 傳 唱 專 業︑ 專 職 化, 在 查 馬 克 的 協 助 之 下, 預 計 在

二 ⃝ 二 ⃝ 年 成 立 專 業 的 樂 團, 將 演 唱 作 為 正 式 的 職 業 與 志 業, 人 數 約 有 四 至 五 位, 也 不 僅 僅 侷 限 於 歌謠傳唱,將試圖開展更多藝術形式︑更多元的文化傳承︒

62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的殿堂裡,和傳唱隊的孩子們同臺演出︒

對 查 馬 克 來 說 ,最 重 要 的 意 義 是 讓 中 壯 世 代 的 族 人 回 來 了 ,在 二 戰 結 束 後 至 一 九 八 ⃝ 年 代 末 期 成 長

的這一代人,在﹁國語政策﹂的打壓下,幾乎已經失去母語能力,而傳唱隊接起了斷裂數十年的排灣

古謠傳統,在失語的中生代中激起巨大漣漪,孩子們影響了父母輩,讓中壯年重新省思文化斷裂與消 逝的問題,更起身行動參與古謠的練習,甚至組成社區的古謠傳唱隊︒

從 佳 興 部 落 開 始 的 古 謠 採 集 行 動, 以 大 型 演 出 製 作 為 契 機, 捲 動 起 整 個 部 落 族 人 的 參 與, 查 馬 克

說:﹁這次演出對部落文化及家族脈絡做了深度的演繹及介紹,許多族人們在臺上演繹的就是他們在

部落裡的真實身分,如祭司︑貴族︑婚禮中負責揹新娘的專人等等,年輕族人藉此找回自己在部落的 身分位置,更是難能可貴的經驗︒﹂

二⃝二⃝年,佳興部落將傳統手紋︑社會組織,以及佳興婚禮歌謠等文化內涵,向文化部提出無形

文化資產保存申請,期望透過國家政策的保護,將族群的﹁技藝﹂和﹁記憶﹂繼續傳承下去︒

屏 東 縣

61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6


興的老人家視查馬克為自己部落的孩子,欣然分享屬於部落家族的歌,這也讓查馬克更理解到歌謠與

排灣族社會組織︑階序制度的關係︒歌謠要在對的地方,唱給對的人聽;在對的時間,給對的人唱, 是不能夠隨意傳授與歌唱的,時機︑場合與人的條件都必須俱足︒

二 ⃝ ⃝ 四 年, 佳 興 分 班 遭 遇 裁 併 校 的 命 運, 分 班 的 學 生 全 部 回 到 泰 武 本 校 上 課, 查 馬 克 因 此 回 到

本校,越來越多泰武的孩子受到傳統音樂的召喚︒而查馬克採集歌謠的腳步,也踏進了泰武部落的田

野︒二⃝​⃝六年,泰武國小古謠傳唱隊正式成軍,發行專輯︑各種演出合作邀約不斷,泰武古謠進入 主流社會視野︒

捲動全部落的文藝復興運動

臺 灣 國 際 藝 術 節 ﹂, 與 創 作 社 劇 團 合 作, 將 佳 興 部 落 二 ⃝ 一 七 年 , 受 兩 廳 院 的 邀 請 , 參 與 ﹁ TIFA 女 頭 目 孫 江 萬 花 的 生 命 故 事 搬 上 舞 臺, 這 是 傳 唱 隊 第 一 次 在 國 家 音 樂 廳 的 專 場 演 出︒ 以﹁ 太 陽 的 女

兒﹂為名的演出節目,呈現孫江萬花從出生︑成長︑戀愛到結婚的人生歷程,以歌謠串起她的生命︒

這場演出成了佳興部落的大事,不僅孫江萬花本人參與演出,老人家也開玩笑地說:﹁在部落只有走

不動的和狗留下來,其他人全部都到臺北了﹂,出動遊覽車,四十多位族人踏上臺北城,在表演藝術

60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小的佳興分班任教︒泰武國小原址位於泰武鄉泰武村海拔七百五十公尺的地方,正是排灣族聖山

北大武山的山腰上,除了泰武村的本校之外,尚有位於泰武鄉最南邊的佳興部落之佳興分班︒當查馬

克被分發於此時,兩個校區的學生總人數約五十人左右, 不論泰武部落或佳興部落均屬小部落,人

口稀少,居民大多務農,經濟條件不佳,長期以來,青壯年離鄉外出就業,人口嚴重外流,隔代教養 狀況普遍︒

初為人師的查馬克滿懷熱情,希望可以帶著學生一起認識什麼是﹁真正的排灣族人﹂,而排灣族是

沒有文字的族群,許多的社會制度︑階序關係都和歌謠脫離不了關係,一個人從出生︑兒童︑成人到

死亡,不論是情感追求︑婚禮︑祭典到喪禮,排灣族都用歌謠來記錄生活︒因此他將自己大學時期陸

續搜集來的古謠播放給學生聽,一開始孩子覺得這樣的音樂很老︑很土︑聽不懂,一兩個星期過去,

查馬克觀察到孩子在做打掃工作時,嘴裡也跟著音樂哼起旋律,再過一段時間,學生甚至主動反應這

樣 的 音 樂 其 實 也 蠻 好 聽 的︒ 查 馬 克 與 學 生 分 享, 這 是 老 人 家 在 部 落 裡 面 流 行 了 幾 百 年︑ 幾 千 年 的 歌

曲,可以說是永遠不敗的流行歌,以幽默輕鬆的說法,拉近古謠與孩子的距離︒最後,學生們主動要 求查馬克,可不可以來教大家唱傳統歌曲︒

孩 子 對 於 古 謠 的 好 奇︑ 歌 謠 比 賽 上 的 好 成 績, 促 使 查 馬 克 開 始 搜 集 佳 興 部 落 的 歌 謠, 要 讓 這 群 孩

子,能透過自己部落的歌,認識自己︒他帶著錄音筆︑筆記本,走訪部落︑訪談耆老︑將老人家唱的

歌一首一首記錄下來︒由於查馬克的奶奶出身於佳興部落,兒時的他時常跟著大人回到佳興,因此佳 屏 東 縣

59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5


代 原 住 民 的 處 境, 也 經 由 書 寫 建 構 排 灣 族 的 知 識 體 系︒ 在 其 四 十 多 年 的 實 踐 歷 程 裡, 撒 古 流 可 以 說

是 影 響 了 一 整 個 世 代 的 創 作 者, 不 論 是 同 出 身 於 三 地 門 的 峨 格 馬 ︶︑ 達 比 烏 蘭 · · 帝 靈 ︵ Oko Matilin 古 勒 勒 ︵ Tapiwulan Kulele ︶︑ 阿 旦 達 ︶︑ 峨 塞 達 · 魯 札 隆 ︵ Adan Dalujalung · 給 伐 歷 得 ︵ Cemelesai 歷 ︶等 , 或 者 是 出 身 臺 東 太 麻 里 的 亞 榮 隆 撒 · 瓦 厄 繞 ︵ Hsisiler Liwaerjao · 可努

︶, 也 是 在 受 到 撒 古 流 的 影 響 後 , 在 香 蘭 部 落 推 動 ﹁ 獵 人 學 校 ﹂ ︒ Ahronglong Sakinu

︶︑ 希 細 勒 Takivalit

在 原 住 民 意 識 晦 澀 黑 暗 的 時 代 裡 ︑在 受 現 代 化 巨 輪 輾 壓 傳 統 部 落 的 時 代 裡 ,撒 古 流 作 為 面 對 社 會 的 創作者︑行動者,於整個臺灣原住民社群,激起了廣大的漣漪︒

音樂,由北大武山的山腳下傳

若 說 撒 古 流 以 藝 術 為 工 具, 將 繪 畫︑ 雕 刻︑ 雕 塑︑ 建 築 等 物 質 文 化 作 為 媒 介 來 進 行 文 化 復 振, 在

二⃝​⃝​⃝年之後,有另一股藝術轉動社區的力量,透過非物質文化 來歌聲,捲動另一波文藝復興運動︒

泰 武 :查 馬 克 與 泰 武 古 謠 傳 唱

二⃝​⃝三年,來自屏東縣來義鄉丹林部落的查馬克 法 ︶被 分 發 至 泰 武 國 · 拉 屋 樂 ︵ Camake Valaule

58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撒古流在二十五歲時,自三地門鄉公所離職後,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古流工藝社﹂,以高度的行動

力將失落多年的石板屋︑木雕︑陶壺等傳統文化慢慢找回來︒自一九九二年起他發展出以﹁部落有教

室﹂為名的系列繪畫作品;一九九三年,提出第一波﹁部落有教室﹂運動,稱為﹁菁英回流﹂,目標

是年輕人,希望將年輕人留在部落,使用﹁教室﹂這個一般大眾比較能理解的現代學習空間,來連結

學習部落文化的概念︒部落既是文化教室,老人則是一本書,以﹁一本書﹂賦予部落老人一個現代的

形 象 ︒ 傳 統 的 排 灣 族 社 會 , 文 化 教 育 的 責 任 主 要 是 在 祖 父 母 ︵ Vuvu ︶身 上 , 由 祖 父 母 將 傳 統 的 知 識 與 文 化 傳 授 予 子 孫 輩 ︵ Vuvu ︶︒

因此,從自家工作室開始,撒古流吆 喝年輕人來學習雕刻︑繪畫,透過製作︑販售工藝品取得生計

上的穩定,造就一波青年留鄉 的風潮︒在一九九五至二⃝ ⃝ 一年期間,更接連著舉辦﹁石板文化營:

石 板 屋 模 型 製 作 教 學 ﹂︑﹁ 全 國 中 小 學 石 板 文 化 營 ﹂︑﹁ 民 俗 才 藝 雕 刻 班 ﹂︑﹁ 部 落 兒 童 雕 塑 訓 練 營 ﹂︑

﹁部落婦女創意刺繡培訓營﹂等課程活動︒也在一九九八年時,與大社國小合作,申請中華民國社區

營 造 學 會 執 行 臺 灣 省 政 府 文 化 處 的﹁ 校 園 我 的 家 ﹂專 案 補 助 ,規 劃 陶 藝 和 石 雕 教 學 ︑石 板 屋 模 型 製 作 ︑

月桃編研習營,以及彩繪校園等等課程,不論是概念或執行面來說,﹁校園我的家﹂計畫都可說是 ﹁部落有教室﹂的延續︒

﹁ 部 落 有 教 室 ﹂ 運 動 的 後 期, 苦 無 固 定 的 公 共 教 學 場 所︑ 因 地 方 選 舉 而 產 生 的 政 治 派 系 等 等 問 題

所帶來的挫折,撒古流轉而回歸自身,將文化復振的目標投射在藝術創作的表達上,透過作品呈現當 屏 東 縣

57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在屏東縣境內的原住民以排灣族為大宗,分布於三地門︑瑪家︑泰武︑來義︑春日︑獅子和滿州等

八 個 鄉 , 是 個 以 家 團 ︵ kinaraimaiman ︶為 主 的 部 落 社 會 , 家 作 為 一 個 社 會 文 化 的 整 體 , 是 最 基 本

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單位,其包含家屋︑家人︑家產等要素, 可從人與人︑人與物,以及物與物間的

階 序 ︵ hierarchy ︶關 係 中 , 一 窺 排 灣 族 嚴 謹 且 迷 人 的 世 界 觀 ︒ 排 灣 族 的 物 質 工 藝 文 化 十 分 豐 富 , 除 了

一般稱為排灣三寶的陶壺︑青銅刀與琉璃珠之外,還有木雕︑石板屋︑服飾等,而非物質文化部分, 則有手紋︑音樂與傳統祭儀等等︒

一九八七年,臺灣解除戒嚴令,隨後民主化的浪潮在臺灣各地展開,原住民運動也風起雲湧,在政

治︑經濟︑文化等多面向尋求族群的復振,原民行動者擅長於藝術,有時以藝術為媒介,召喚群眾參

與;有時以藝術為工具,挖出古老的先民智慧;有時以藝術為方法,打破邊界與框架︒

三 地 門 :撒 古 流 與 部 落 有 教 室 運 動

﹂,即﹁美的釋放者﹂︒ malang

在 屏 東 排 灣 族 社 群 裡 ,面 向 社 會 的 藝 術 行 動 ,可 以 從 撒 古 流 巴 ︶談 起 ︒ · 瓦 瓦 隆︵ Sakuliu Pavavalung 撒 古 流 出 生 於 屏 東 縣 三 地 門 鄉 達 瓦 蘭 ︵ Tjavadjran ︶部 落 的 巴 瓦 瓦 隆 ︵ Pavavalung ︶家 族 , 是 世 襲 的 藝匠家族,在部落裡被尊稱為﹁

4

56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2

3


前言

屏東縣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行政區,縣境之西︑北邊,以高屏溪與高雄市為界,於林園區注入

臺灣海峽;東倚大武山,其中北大武山為全縣最高峰;東港溪流穿屏東平原,是人口集中的菁華區;

恆春半島坐鎮縣境南疆,對望巴士海峽,最東邊的滿州鄉則接臨太平洋︒此處有多元的南島語族和漢

民族,也有歷史背景特殊的大陳義胞︑滇緬義胞等,歷經不同階段︑不同移民潮的歲月洪流裡,塑造 出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的當代社會樣貌︒

本次以﹁藝術轉動社區﹂為題的研究計畫中,在屏東區的探訪過程裡,我發現以重塑文化認同︑

文化復振為目標之社區案例為最多,其次為地域振興或地方創生,最後則是關注生態環境議題之行

動︒其中在文化認同與文化復振的案例裡,排灣族的創作者或行動者從自身母體文化出發,超越族

55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群的框架,其影響層面可說是既深且廣,因此本研究報告將著重於爬梳三地門與泰武兩地排灣族的 實踐行動︒

指 的 是 斜 坡 ; kacalisian 是真正斜坡的意思︒排灣族各部落的古老遺跡及尚未 在 排 灣 族 語 裡 , calisi 被 外 來 政 府 搬 遷 的 部 落, 大 都 位 在 斜 坡 上, 因 此 排 灣 族 人 自 古 以 來 均 自 稱 kacalisian ︵真正斜坡︶ 斜坡上的住民︒ 屏 東 縣

1


劉逸姿

斜坡上的文化復振運動

三地門與泰武的實踐之路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54


公民新聞︾, · 起 之 秀 ﹂ 歡 喜 登 場 ﹀,︽ PeoPo 阿 不 拉 ,︿ ﹁ 新 岑 社 區 ﹂ 的 ﹁ 黑 琵 抵 嘉 鱟 年 03 月 22 日 ︒ https://www.peopo.org/news/271107 , 2020 年 月 2015 9 日 6 搜尋所得︒

年 2019

月 8

日 7 搜尋所得︒

日︒ 30

︾, 張 玉 音 ,︿ 國 藝 會 共 融 藝 術 專 案 除 了 邀 爺 奶 攪 藝 術 外 , 又 牽 引 出 何 種 社 會 能 動 性 ? ﹀,︽ ARTouch 年 月 日 ︒ 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11424.html , 2020 年 月 2019 7 16 9 日 7 搜尋所得︒

月 9

, https://mag.ncafroc.org.tw/article_detail.html?id=402888376ea2ad82016eedafeec30004

· ﹂展演計畫﹀,︽國藝會線上誌︾, 洪 榆 橙 ,︿ 通 往 內 心 那 座 浮 島 : 崔 綵 珊 ﹁ 延 鹽 年 2020

年 2019

︽延 鹽 鹽 岑 · · 地帶展演計畫︾完整版紀錄短片中崔綵珊訪談,︽國藝會 參 見 共 融 藝 術 專 案 Inclusive Arts 年 12 月 26 日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1dJyf_FZs , 2020 年 月 2019 9 日 7 搜尋所得︒

︾, 張 玉 音 ,︿ 國 藝 會 共 融 藝 術 專 案 除 了 邀 爺 奶 攪 藝 術 外 , 又 牽 引 出 何 種 社 會 能 動 性 ? ﹀,︽ ARTouch 日 ︒ https://artouch.com/view/content-11424.html , 2020 年 月 16 9 日 7 搜尋所得︒

嘉 義 縣 、 嘉 義 市

︾, Youtube

月 7

53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1 2 3 4 5


中的個別聲音,在差異中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而結合了陰性與陽性特質的﹁布﹂, 某種程度其實也模糊了二元對立的價值標準︒

小結

鹽 岑 總結來說,崔綵珊的﹁延 鹽 · · 地帶展演計畫﹂包含了三個層次︒首先,觀察到高齡居民 的隱性需求,以伸展肢體的活動讓居民勞動過後的僵硬身體獲得改善,並經由長時間的陪伴與居民建

立信任感︒再者,對在地性的轉化除了拉近居民與藝術的距離外,也讓地方不再只是一個藝術創作的

背景或是展演的場地,熟悉的物件也不再只是原本的功能,而是作為展現在地時間與空間的累積︒換

言之也就是充盈著在地的歷史與記憶︒最後,重視高齡族群的複雜性,並建立在上述層次之上所創造 的信心與在地價值,實踐了高齡長輩們樂齡生活的精神︒

在計畫結束後,如果說新港文教基金會﹁阿嬤 的手路菜﹂藉著影片紀錄實質的傳承與保留了總有一

某種深入鑲嵌在內心的連結︒

天 會 消 逝 的 文 化 記 憶 ,那 崔 綵 珊 的 展 演 計 畫 在 演 出 結 束 後 ,留 下 來 的 則 是 以﹁ 共 作 ﹂重 新 建 立 的 居 民 ︑

產業︑物件之間的新關係

52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蹈課程就此打住,崔綵珊也決定再重返新岑社區展開第二次演出計畫︒第一次的演出比較像是帶領居

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從簡易的舞蹈動作著手,以歡樂︑節慶的方式進行︒到了第二次演出時,崔綵

珊希望是以比較沈澱的方式,面向自己的內心,並且加入時間︑回憶等概念以回應高齡長輩們漫長的

生命歲月︒對崔綵珊來說,其中的延續性一直以來都是希望能藉由藝術來轉動社區,不論是外在的︑ 或是內在的︒

在 訪 談 中 她 提 到 與 社 區 共 作 和 面 對 自 己 的 創 作 其 中 最 大 的 差 異 就 是 必 須 去 了 解 什 麼 是﹁ 一 起 ﹂的 概

念,與社區共作在創作的過程中服務的對象不再是自己本身,而是要去考慮這對社區居民們來說好進

來嗎?能進來嗎?也不是一味地以共同體的狀態忽略個別的獨特性,在面對高齡族群時,我們很容易

將之視為一個﹁群體﹂,但其實這個群體有不同階級︑教育狀況︑性別和城鄉的差別,在專案創作對

應上可以試著去體會這一點,不是對應一個空泛的︑沒有臉孔的老人群體︒ 對藝術家來說筆者認為

最困難的就是該怎麼去貼近每一個居民的需求並調整,同時又能達到自己對於藝術的美學標準︒

以新岑社區來說,該社區為較保守的漁村社會,對於男女之間的身分價值 觀仍是傳統守舊的︒以演

出時的物件﹁布﹂為例,社區裡的少數男性表演者不願意拿著擁有陰性特質的布進行演出,崔綵珊在

規劃表演時必須考量物件與表演者的特質,試著將陽剛的狀態融入陰性的布料中,讓兩邊皆可接受︒

於是她將木棒縫合進布料中,讓布料有一個可支撐與拿握的柄,在柔軟的陰性特質中加入較硬挺的陽

性特質,這時男性表演者才願意拿著有木柄的布進行演出︒崔綵珊在創作過程中試圖去聆聽高齡群體 嘉 義 縣 、 嘉 義 市

51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5


服變成只是修改衣服而已︒崔綵珊剛好藉著這次機會,邀請鹽埕的老師傅們來到新岑社區,為當地的

居民訂製他們的表演服裝︒出乎意料的是在演出結束後,新岑社區的居民為了答謝製衣師傅們,主動

決定要前往鹽埕社區進行演出︒演出地點是在鹽埕的大溝頂老商場,新岑社區的居民再次穿上表演服

裝,邀請當地居民一起在商場狹小的走道中跳舞︒這次的演出為沒落的大溝頂商場帶來了七彩光芒,

這光芒不僅是來自新岑居民身上穿的七彩舞衣,也是兩個社區的長輩們互相合作鼓勵所展現的充滿幸 福與感謝的笑容︒

鹽埕大溝頂的演出結束後,高雄展覽館也在二⃝一九年的﹁亞洲樂齡智慧生活館﹂展覽中邀請新岑

演出

而在過程

的居民前往演出︒由於內部的情感連結與受到外部的頻頻肯定,讓新岑的居民從對舞蹈的生疏害怕漸

漸轉變為樂於表演給別人看的自信,居民也因為有了最後必須共同完成的目標

中互相陪伴︑合作,凝聚了彼此的向心力︒自信與陪伴創造了新岑居民﹁樂齡﹂生活的幸福感,藝術 在此成為轉動社區的力量︒

個體與群體的獨特性

二 ⃝ 一 八 年 第 一 次 演 出 結 束 後 ,社 區 居 民 已 具 備 主 動 參 與 演 出 的 動 能 ,他 們 多 半 捨 不 得 崔 綵 珊 的 舞

50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等課題,藝術家進入社區與居民協作的過程中,如何引發居民的主動性並透過藝術的力量來創造﹁樂 齡﹂生活感就顯得相當重要︒

此 計 畫 中 居 民 的 角 色 狀 態 可 分 為 兩 個 部 分, 一 個 是 主 要 的 引 路 人, 另 一 個 是 後 來 的 行 動 者︒ 社 區

理事長陳泰郎就是動員社區居民的主要引路人,他總是熱情好客地邀請居民一起來從事社區的各項事

務︒當崔綵珊在進行舞蹈動作設計時,理事長會協助她將動作進行簡化,讓社區居民較容易學習;在

拍攝演出的形象照片時,崔綵珊提出希望能有什麼樣的景色,對於社區瞭若指掌的理事長馬上就協助

她找到一個適合拍攝的地點︒理事長可以說是連結崔綵珊與居民的關鍵角色,也是藝術家進入社區重 要的中介者︒

其 他 居 民 的 角 色 則 是 經 過 前 期 與 崔 綵 珊 長 時 間 的 互 相 陪 伴 所 產 生 的 信 任 感 ,及 貼 近 生 活 讓 居 民 不 會

太難進入的創作過程後,才逐漸從原本被動的參與者變成主動的行動者︒例如居民會開始與藝術家討

論動作該如何擺動比較好;拍攝形象照片的時候也會主動提供自家工作用的小貨車當作前往拍攝地點

的交通工具;拍攝時也會提出要嘗試不一樣的舞蹈動作讓照片更精彩︒居民從過程中開始展現對舞蹈

的熱忱並主動協助演出公共事務,也對自己的演出有要求,希望能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

其 中 最 令 崔 綵 珊 感 到 驚 喜 的 是 新 岑 社 區 的 居 民 主 動 搭 起 了 與 鹽 埕 社 區 的 橋 樑︒ 崔 綵 珊 因 為 表 演 的

需求長期與高雄鹽埕社區的製衣師傅們合作,師傅們因為產業結構轉變與時代變遷,原本幫人訂做衣 嘉 義 縣 、 嘉 義 市

49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每一個角落都聽到,而且因為村裡每次有重要事件,或是廟口來了什麼攤位,就會透過廣播系統告訴

社區居民,於是利用廣播系統播放音樂也等於是在告訴居民:﹁快來看!我們這裡有表演喔!﹂這樣 的作法不僅解決音樂播放的難題,也讓居民習以為常的廣播系統有了新的面貌︒

由 此 可 以 看 到 在 整 個 計 畫 中 居 民 的 想 法 與 回 饋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崔 綵 珊 透 過 與 居 民 的 協 作 ,將 藝 術 融

入居民的生活,這個協作的進行對崔綵珊而言並非﹁我給你﹂,而是經由﹁我給你你給我︑我需要幫

忙時你會幫忙我,而你需要幫忙時我會在﹂這樣互相陪伴與共作的過程︒ 藝術家在這裡的角色並不

是要重新教會居民什麼,是以一種長期觀察的視角,在居民的生活中發現獨特之處,把居民最熟悉的

日常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對於居民來說,這些物件是從百無聊賴的生活與產業勞動中發展出來的, 透過藝術讓原本被忽略︑忽視的物件找到新的價值︒

居民角色與樂齡生活

由 演 出 者 的 結 構 多 半 可 以 看 到 整 個 新 岑 社 區 的 居 民 結 構 ,十 五 個 演 出 者 幾 乎 都 是 高 齡 居 民 ,只 有 一

位是十歲左右的小妹妹,而小妹妹也是因為一開始跟著阿嬤一起來拉筋暖身才代替阿嬤成為演出者︒

人 口 外 移 嚴 重 的 鄉 村 的 高 齡 長 輩 們 在 老 化 過 程 中 常 常 面 臨 自 尊 凋 零︑ 不 被 社 會 需 要, 以 及 孤 獨 寂 寞

48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4


動︒對此,才讓社區居民真的打開心胸覺得這次是﹁玩真的﹂,而﹁玩真的﹂這句話如同洪榆橙所說

的﹁也許不只是一種對事情的要求,更像是情感的承諾,在綵珊眼中,是一種陪伴﹂︒

熟悉物件的再生

拉筋暖身的活動告一段落後,崔綵珊漸漸地提出﹁舞蹈﹂的概念,並播放碧娜鮑許的︽康乃馨︾給

居民看,希望居民能藉由拉筋暖身認識肢體之外,也能從舞作中欣賞當代藝術,並告訴居民之後我們

也會有一個小型演出︒因為有了前期建立起的信任感以及已經對肢體有基本的認識,居民們看完︽康

乃 馨 ︾ 中 Season’s March 一段舞蹈後大多自信地展現出﹁這個很簡單,我們也會﹂的態度︒再與居 民取得共識之後,崔綵珊便開始在活動中加入之後要演出的舞蹈動作︒

在 設 計 舞 蹈 的 過 程 中, 崔 綵 珊 觀 察 居 民 日 常 勞 動 的 肢 體 動 作 並 發 展 成 演 出 的 舞 蹈 動 作, 像 是 摸 蜊

仔︑網蝦︑篩蜊仔︑遮太陽︑看見候鳥飛行等,其實都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一個摸蜊仔的動

作,居民甚至還糾正崔綵珊摸蜊仔要再有一個收回來的手勢,這樣才能抓得到蜊仔︒除了從產業勞動

發展而來的舞蹈動作外,正式演出時因為舞蹈是以遶境形式在村子裡移動,音樂的播放便成為一項需

要解決的難題︒這時理事長陳泰郎靈機一動提出可以用村裡的廣播系統來播放音樂,這樣就能在村子 嘉 義 縣 、 嘉 義 市

47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3


信任感建立

立 賢 基 金 會 長 期 與 新 岑 社 區 合 作 ,對 於 社 區 營 造 並 不 算 陌 生 的 新 岑 居 民 ,在 面 對 藝 術 家 的 進 入 時 ,

一 開 始 是 不 信 任 而 保 有 距 離 的 ,想 看 看 崔 綵 珊 是﹁ 玩 真 的 還 是 玩 假 的 ﹂,是 否 只 是 來 做 完 活 動 就 離 開 ,

還是真心與居民們相處︒如何與居民建立信任感,可以從李杰恩開始談起︒李杰恩是崔綵珊在高雄弔

詭藝廊的同事,他在這個計畫一開始還沒拿到經費時就與當地居民一同進行社區入口的圍牆彩繪︒在

夏天酷熱的天氣下,傑恩與居民們將會來此的黑面琵鷺︑大白鷺等鳥類繪製在社區入口道路旁的矮牆 上,不僅美化社區也經由長時間的陪伴拉近與居民的距離︒

崔綵珊也沒有從會令人畏懼的﹁舞蹈﹂開始,而是觀察到居民有伸展身體的隱性需求︒因為新岑的

居民大多以養殖業為主,每日身體總在勞動過後才可以休息,長期勞動使身體處於一種僵硬︑緊繃的

狀態︒崔綵珊便把原先要帶的舞蹈課設計為拉筋暖身的活動,以活動筋骨︑養身保健出發,再加上理 事長陳泰郎極力邀約,成功引發居民願意來參與的興趣︒

幾乎是每個禮拜其中一天的晚飯過後,居民來到社區活動中心,鋪上瑜伽墊,跟著崔綵珊的節拍,

用指尖帶著身體往外伸展,接著劃過腳指︑滑過頭頂︑轉向背部︑腰部,長久下來,不僅舒緩長期勞

動過後僵硬的身體,居民對於﹁肢體﹂的感受度與接受度也都提高了,並且非常樂意繼續參與這個活

46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新岑社區位在嘉義沿海地區︑布袋市南側,是個周邊環繞魚塭︑鹽田的漁村,鹽業沒落後,以水產

養殖為主要產業,目前居民約二百餘戶,正面臨著高齡化與青壯年人口流失嚴重的問題︒ 立賢基金

︶裡 的 場 景 , 於 是 決 定 就 在 新 岑 展 開 她 的 藝 術 計 畫 , 且 這 個 計 畫 要 Nelken

的場域與深耕更有意義的價值︒ 崔綵珊把握這次與新岑的機緣,投件國藝會的﹁共融藝術專案﹂並

濟︑社會的關注,期待能透過專案儘早讓藝術介入相關的主題,讓藝術家和藝術創作有更多可以發揮

高齡者,目前國藝會鎖定的是高齡議題,但高齡議題不只是人口結構的問題,同時它也涵蓋家庭︑經

恰巧國藝會在二⃝一八年啟 動﹁共融藝術專案﹂首次對外徵件,共融藝術主要包含的族群為弱勢及

從﹁舞蹈﹂開始︒

︶作 品 ︽ 康 乃 馨 ︾︵ Bausch

下 的 空 曠 廢 地 , 讓 天 空 與 水 面 互 成 倒 影 , 使 崔 綵 珊 覺 得 這 裡 海 天 一 色 的 壯 闊 風 景 很 像 碧 娜 鮑 許 ︵ Pina

到附近晃晃,崔綵珊馬上就被當地景色吸引︒這裡擁有的大片養殖魚塭︑溼地,以及以前曬鹽產業留

開始並沒有抱著先入為主的設定,而是像一張白紙進入社區,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泰郎熱心地帶她

會看到新岑社區的狀況,邀請藝術家崔綵珊來到此地,希望能藉由藝術的力量來轉動社區︒崔綵珊一

1

成功獲得補助,因而有更多的資源可以投入新岑社區,她也邀請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者加入,開始了 她以舞蹈結合各種藝術類型的跨領域藝術計畫︒

嘉 義 縣 、 嘉 義 市

45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2


計畫則是讓居民從日常的﹁灶跤﹂出發,將飲食文化結合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這些都是根據在地性 拉近藝術與居民的距離的案例︒

除 此 之 外,﹁ 阿 嬤 的 手 路 菜 ﹂ 也 經 由 藝 術 陪 伴 高 齡 長 輩, 並 用 影 像 記 錄 了 傳 統 飲 食 文 化 與 個 人 生

命經驗史,具有保留記憶與文化傳承的用意︒對於人口結構多以高齡長輩為主的嘉義鄉村社區,藝術

進入社區時要如何面對高齡長輩也成為重要的思考要點之一︒對此,本文將以藝術家崔綵珊在新岑社

區的﹁延 鹽 鹽 岑 · · 地帶展演計畫﹂為例,分析藝術家如何利用在地性貼近居民的生活並建立信 任關係,帶動居民對舞蹈的熱忱,以及探討藝術家是如何藉由藝術凝聚高齡長輩們的社區意識,發揮 ﹁樂齡﹂精神,使藝術成為轉動社區的力量︒

計畫緣起

二⃝一八年嘉義的秋季午後,仍被太陽烤得暖烘烘︒原本寧靜的新岑社區突然變得熱鬧起來,社區

裡的廣播系統在海風的吹拂下傳來陣陣音樂,穿著七彩棉麻洋裝的舞者們魚貫地穿梭在街道與小巷弄

內,他們像是接龍般把一個個舞蹈動作傳遞下去,現場觀賞的觀眾也跟著這個七彩的隊伍跳起舞來︒ 隨著藝術家崔綵珊的帶領與介紹,才發現原來這些舞者們都是新岑社區的居民︒

44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前言

臺灣在資本主義與現代化的衝擊下,產業及社會結構改變,使鄉 村人口紛紛向都會地區遷移,造成

鄉村人口高齡化以及傳統產業沒落︑轉型困難等諸多困境︒近年來不論是官方策劃的展覽還是民間自

組的藝術行動,在各地區都紛紛出現﹁藝術轉動社區﹂的相關計畫與案例,希望藉由﹁藝術﹂提升居

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串聯社區生活網絡︑促進產業轉型,並以建立生命共同體為核心價值︒但因

臺灣早期藝術教育的嚴重不足,社區居民多半認為﹁藝術﹂兩個字是艱澀難懂的詞彙,於是,在我們

希冀藝術要轉動社區之前,是否須先思考如何從居民的日常生活貼近藝術,讓居民覺得藝術不再遙不 可及?

從 嘉 義 地 區 來 看, 策 展 人 吳 瑪 悧 在 二 ⃝ ⃝ 六 年 即 策 劃 了﹁ 嘉 義 縣 二 ⃝ ⃝ 六 北 回 歸 線 環 境 藝 術 行

動﹂,此行動跨越了生態︑教育︑文史︑產業︑民俗等各種領域,以在地性出發,串聯藝術家與各社

區之間的交流網絡︒在二⃝一⃝年之後,也有建築師陳正哲與太和社區合作,太和社區以茶產業為主

要經濟來源,但面臨到產業結構改變,茶產業也試圖想在當代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陳正哲便協助居

民共造自己的特色手作茶屋,將太和的茶產業朝觀光飲茶文化發展︒沿海地帶有以布袋為例的鹽田及

溼地復育計畫,大片的曬鹽廢地隨著環保意識抬頭與社區發展協會人員的努力,漸漸轉型成觀光鹽場

和生態溼地,結合在地文史也為候鳥與鱟建立了友善的棲息地︒新港文教基金會的﹁阿嬤的手路菜﹂ 嘉 義 縣 、 嘉 義 市

43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陳思宇

鹽 ·

另類舞者的不老實踐

岑 · 地帶展演計畫」為例

以崔綵珊「延 鹽

42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臺 南 市 社 區 總 體 營 造 資 訊 網 ︒ https://community-culture.tainan.gov.tw/index.php 年 10 月 日 2020 5 搜尋所得︒

普 濟 文 史 研 究 協 會 ︒ https://www.facebook.com/phochetian/about/?ref=page_internal 年 月 日搜尋所得︒ 9 10 2020

普濟文史研究協會執行長蔣文正受訪內容︒

2011.︶ 7 ,頁

日 5 搜尋所得︒

︒ 76–86

月 10

︒ 76–86 ︒ 2020 年 2020

2011.︶ 7 ,頁

期︵ 47

3 同註 ︒ 謝 美 玲,︿ 剪 花 燈 籠 燃 起 的 剪 紙 巷 ﹀,︽ 在 地 創 生 の 燈 會 普 濟 燈 會 ︾, 臺 南 : 社 團 法 人 臺 南 市 普 濟 文 史 研 究 協 會, , 頁 20–22 ︒ 2020

︒ 2007

期︵ 47

呂佩怡,︿﹁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轉譯與在地變異﹀,︽藝術觀點︾

參考書目

呂佩怡,︿﹁新類型公共藝術﹂的轉譯與在地變異﹀,︽藝術觀點︾ 吳瑪悧主編,︽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臺北:遠流,

, https://community-culture.tainan.gov.tw/index.php

府城普濟殿,︽在地創生の燈會 普濟燈會︾,臺南:社團法人臺南市普濟文史研究協會, 臺南市社區總體營造資訊網︒

臺 南 市

41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1 2 3 4 5 6


來的上千顆彩繪燈籠數量,在這當中不斷地轉換成以人︑社群︑公共利益為出發的實踐︒﹁參與﹂亦

成為普濟殿燈會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燈籠彩繪需要民眾參與集體完成,燈會從前置作業︑裝置至撤

除,同樣需要民眾的共同協力,這是在其自主性發展與彼此互為平等的關係所產生的特質︒再加上其

內部工作人員皆為義工身分,每一年燈會的舉辦,所仰賴的就是參與者對於活動與地方的認同,也使

得 燈 會 中 的 各 項﹁ 參 與 ﹂,特 別 顯 得 具 實 質 意 義 ︒除 外 ,其 另 外 承 載 著 廟 宇 文 化 的 傳 承 與 保 存 的 使 命 ,

藉穿插於燈會期間的藝陣︑北管︑南管︑魁儡戲的演出,試圖喚醒廟宇文化舊有價值與傳統︒

當 談 及 臺 灣 的﹁ 社 區 藝 術 ﹂︑﹁ 社 區 營 造 ﹂,其 是 否 已 從 過 往﹁ 具 體 地 理 空 間 ﹂所 呈 現 的 民 間 與 政 府

部門緊密連結的社會與政治性意味的板塊界定,以及格式化的活動樣板中脫離,具體地朝向公眾與社

群,是在今日仍需要我們反覆予以辯證思考的︒另一方面,近年,隨著﹁地方創生﹂︑﹁地方擾動﹂

等名詞應運而生的同時,對於﹁藝術性﹂與﹁公共性﹂的疆界及其概念的消化與釐清,也仍是課題之

一︒最後,不論是發生於社區中的事件︑行動,甚至是參與其中的民眾,是否真能快速地等同︑發揮

40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藝術家或藝術行動的角色與功能;另一方面,當有藝術家角色的介入時,又能在這當中產生多少﹁協

助︑引發與開啟潛能﹂的效用,引發真正的刺激與變革,也是待解並需持續觀察的論題︒

6


近者的平臺︒﹁交擾﹂中的系列課程:﹁竹編燈籠﹂︑﹁傳統彩繪與創作﹂︑﹁傳統剪紙與創新﹂︑

﹁摺紙藝術與文創﹂,這些課程的成果,亦將成為即將來臨的燈會所延展出的主題︒

四、居民的協力動員

除 了 燈 會 活 動 前 期 的 規 劃 與 籌 辦 ,燈 籠 懸 掛 的 前 置 作 業 ,其 實 是 活 動 中 一 個 繁 雜 且 亟 需 耗 費 人 力 ︑

勞力與精力的工作︒初期,主要僅由協會內少數五個人,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工作至半夜,於廟埕替

紙材燈籠漆上防水保護漆的工作,前後必須耗費約兩週時間︒到近年,在燈會開始之前的前置工作時

期,總會有附近居民一個拉一個主動前來幫忙,可以說是社區總動員,最後僅花費兩個週末,即完成

原本最為耗時的工作,使得燈籠的加工,從寥寥數人到集結眾人之力,無形中成為每年凝聚社群︑社 區向心力的活動︒

結語

﹁月津港燈節﹂以及二⃝二⃝年初於龍崎虎形山舉辦的﹁空山祭﹂燈節中,視覺藝

臺 南 普 濟 殿 八 年 期 間 的 燈 會 活 動, 非 以 宗 教 性 需 求, 或 商 業 觀 光 營 利 為 目 標, 也 不 同 於 臺 南 其 他

兩個著名燈節

術作品在當中所扮演著重要的分量與角色,而是更為樸實地回到與﹁人﹂的關係連結上︒八年積累下 臺 南 市

39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人共同繪製燈籠,並將燈籠懸掛於店家前方的巷弄內,又創造出不同燈籠主題的巷道風景︒

二、剪紙巷作為另一條對話開展的支線

同 樣 於 二 ⃝ 一 七 年 至 今, 可 以 發 現 在 普 濟 殿 附 近 的 巷 弄, 多 了 一 條 如 被 不 經 意 留 在 巷 道 牆 面, 有

著無數剪紙作品的剪紙巷︒此剪紙巷乃由長期深耕於臺南佳里,開設創意工作室,同時進行兒童教育

推廣工作的謝美玲所帶領,由於她與蔣文正為舊識,因緣際會下也一起參與了燈會活動︒在二⃝一六

年,謝美玲帶領其工作室的孩童,以描繪故事的方式,參與普濟殿燈會的燈籠彩繪,這一年,她也因

接觸剪紙而參與蕭壠文化園區的﹁剪紙合作社﹂計畫,因此,在二⃝一七年,她轉而嘗試將﹁剪紙﹂

這項民間藝術的元素,加入燈籠創作中,並與佳里社區的一群媽媽姐姐,於普濟殿旁一條舊名﹁聖君

巷 ﹂︵ 另 又 名 ﹁ 下 粗 糠 崎 ﹂ ︶的 古 巷 弄 中 , 進 行 剪 紙 創 作 ︒ 在 巷 道 中 進 行 剪 紙 創 作 的 過 程 , 不 經 意 亦

吸引了鄰里居民與路過民眾一起參與,最後,所有人的作品皆被貼在巷道牆面上,集合眾人創作,使

得巷弄有了新的面貌,亦使得這條巷弄獲得﹁剪紙巷﹂的美名︒每到燈會期間,由民眾創作的剪紙燈 籠,亦將展示於觀者眼前,成為另一條結合居民共創能量的燈籠支線︒

三、志工講師的培育

在燈會活動之外,協會的工作還包含導覽志工的培訓,每年舉辦攝影︑志工解說的課程,讓有興趣

的朋友,一起投入廟宇的文史工作︒二⃝二⃝年,協會以﹁交擾﹂為題,發展出系列工作坊與講座,

工作坊中的部分年輕講師,即出自於協會志工培育的成員,使得志工培訓課程,成為一個吸引理念相

38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5


根植地方所拓展出的合作關係

在 普 濟 殿 每 年 看 似 規 模 盛 大 的 燈 會 活 動 背 後 ,更 多 仰 賴 的 其 實 是 民 間 自 主 與 自 發 性 的 能 量 ,舉 辦 活

動的經費,也大部分是靠著每年向私人︑民間公司企業尋求贊助獲得︒整個燈會活動生成背後,雖非

有嚴謹的分工或專業的行政策劃團隊,但伴隨每一年燈會邊做邊思考,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各類專業人

士,並逐步與周圍店家︑民間企業產生關係上的建構,甚至透過歷年導覽志工的培訓,培養出專業的

工作坊講師,透過此長時間扎根與經驗的積累,逐步與地方上的人︑事︑物建立關係,建構出屬於其 獨有的活動軌跡與方法,也因此擴展出不同於一般地方燈會活動的意義︒

一、與視覺藝術家合作

在舉辦幾次彩繪燈籠的燈會之後,由於希望能加入不同以往且能聚集視覺焦點的新元素,因此,針

對每一年的生肖創造主燈,成為新的發想︒然而,協會內部並不希望製作廟宇中常見的傳統主題式花

燈,故轉而尋找居住於臺南的視覺藝術家,委託進行主燈創作的合作︒於是,從二⃝一七年開始,廟

埕中央開始出現以當年生肖所創造出的立體雕塑裝置︒不同於傳統花燈,這樣的主燈在造形上較具新

意,置於廟宇場域,形成傳統信仰文化與當代造形語彙的趣味對應︒二⃝一八年,蔣文正又拜訪了壁

畫藝術家許荷西,將原本普濟殿舊有的浮雕牆面卸除,重新以壁畫妝點,為了繪製此面壁畫,與廟方

溝通三年的時間,又是另一個延伸自燈會,對於廟宇傳統文化氛圍的美學改造與嘗試︒另外,與普濟

殿相鄰,由臺南在地藝術家所經營的店家﹁古力藝術﹂,也在後來加入燈節彩繪的行列,與藝術家友 臺 南 市

37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二、比賽制度的建立

首 次 舉 辦 比 賽 活 動, 如 何 找 到 參 與 的 對 象 成 為 主 要 問 題, 協 會 選 擇 走 入 以 普 濟 殿 管 轄 區 域 內 的 高

中︑國中與小學,親自向校方說明並邀請學生參與,同時,也開放一般民眾自由報名參加︒最後將參

加者區分為低︑中︑高︑成人組等,並組成由協會邀請的評審團,於廟埕中舉辦評選,選出前三名與

佳作,各頒予獎金︑獎座與紀念品,其他參與者也以贈品回饋︒繪製的燈籠數量,從首年的六百顆,

一直增加至一千五百顆;報名人數亦從一開始必須親自委託民眾參加,至逐漸讓每一年固定於農曆新

年與元宵節期間舉辦的燈會活動,成為民眾熟知且期待的事件,在正式向外宣傳彩繪燈籠比賽的徵選 消息時,即吸引民眾主動報名︒

三、燈籠彩繪的主題設定

每 一 年 彩 繪 燈 籠 的 比 賽 主 題 設 定, 協 會 考 量 活 動 偏 向 大 眾 與 非 專 業 性 比 賽 的 屬 性, 故 僅 設 定 大 方

向 ,如 與 臺 南 古 蹟 或 風 俗 文 化 相 關 ︑當 年 生 肖 ︑過 年 即 景 等 題 材 ,以 較 低 的 門 檻 ︑更 平 易 近 人 的 方 式 ,

讓民眾自由發揮︒這些最後集合民眾親手繪製的燈籠,以一致的形狀︑斑斕紛呈的色彩,一路從廟埕

廣 場 ,呈 放 射 狀 排 列 向 外 綿 延 ,一 盞 盞 發 散 著 暈 黃 光 芒 的 燈 籠 ,牽 連 出 信 仰 ︑人 與 生 活 的 無 界 限 連 結 , 以及單純且在地的能量︒

36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共同合辦的普濟殿燈會︒首次燈會,搭配﹁迓花燈﹂遊街活動,將展示於神農街上,與中國泉州︑漳

州交流的部分傳統藝術花燈,延伸至普濟殿周圍的巷弄,協會也另外準備廟宇中的紅色平安燈籠,懸

掛於廟埕及周圍︒此次嘗試合辦燈會的目的,期望透過燈會活動的串聯,將人潮引入普濟殿,同時也

透過元宵節慶的燈籠妝點,賦予普濟殿廟埕不同以往的面貌︒然而,協會執行長蔣文正認為,這一年

的燈節效益並不如預期,一方面是懸掛的燈籠特色不足,二方面則是吸引人潮的目標也未能達成︒於 是,與神農街合辦燈節的計畫,在第一年活動結束後即終止︒

彩繪燈籠作為與民眾連結、互動的媒介

一、以燈籠「彩繪」為媒介

首次的燈會經驗之後,協會繼續思索如何使後續活動更具區別性,此時,臺灣其他地方所舉辦的小

規模彩繪燈籠活動,再次提供協會靈感︒蔣文正提到,彩繪燈籠吸引他們的原因,在於彩繪燈籠可與

民 眾 產 生 互 動 ︑連 結 ,相 較 於 純 然 展 示 燈 籠 的 燈 節 ,多 了 另 一 層 更 積 極 的 面 向 ︒ 於 是 ,隔 年 的 燈 會 ,

臺 南 市

的效益放至最大,成為一個連結地方社群的主要方法與媒介︒

形式,一直延續至今︒然而,不同於地方上的小型燈節彩繪活動,普濟殿燈會則嘗試將燈籠﹁彩繪﹂

他們開始以開放燈籠彩繪比賽的形式,邀請民眾報名參與,此模式亦成為往後普濟殿燈會舉辦的主要

4

35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3


普濟殿燈會起始背景

一、普濟文史研究協會的成立

普 濟 殿 燈 會 主 要 由 成 立 於 二 ⃝ 一 二 年 的 普 濟 文 史 研 究 協 會 ︵ 以 下 簡 稱 協 會 ︶, 擔 任 每 年 籌 辦 與 規 劃

燈會活動的主要角色,並與普濟殿管理委員會互為合作關係︒燈會從二⃝一三年開始至今已連續舉辦

八年,期間主要以非官方贊助︑向地方企業募款獲得經費的方式運作︒協會成員背景的共通點,則皆

是從小生長於廟埕邊,並對於廟宇文化有著深層認同的在地居民組成,一如協會臉書專頁上的宣稱:

﹁普濟文史研究協會,是一群從小在廟邊長大的小孩,希望保存即將失落廟口文化而設立﹂︒ 這些

成員從小成長於廟邊,隨著年紀增長因求學或工作搬離,但在每一年過年時習慣回到廟宇祭拜,也因

此逐漸意識到,過去此地曾以廟宇為生活中心的繁榮景象,如今卻顯得無比冷清,甚至前往廟裡祭拜

的香客與信徒也日漸減少︒因此,起始於希望替此從小生活的地方廟宇,做點什麼事情的單純動機與

理由,這些兒時共同長大的朋友,相組成協會,期許從文史保存的研究角度,替這間已有三百五十年 歷史的王爺廟重新建構史料,並復甦其過往的熱鬧榮景︒

二、與神農街燈會的合作

在 協 會 成 立 隔 年 的 二 ⃝ 一 三 年, 與 普 濟 殿 相 隔 一 條 海 安 路, 位 於 斜 對 街 的 神 農 街, 正 預 備 籌 辦 首

次元宵燈節,亦使得協會中的執行長蔣文正興起合作舉辦燈會的想法,於是,萌生了第一年與神農街

34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2


前言

海安路藝術介入計畫﹂與

若 粗 略 以 ﹁ 社 區 ╱ 社 群 藝 術 ﹂︵ community art ︶為 界 定 梳 理 此 類 型 藝 術 型 態 在 臺 南 的 發 展 樣 貌 , 兩

個耳熟能詳的案例分別起始於二⃝​⃝四年與二⃝​⃝六年,﹁美麗新世界

﹁土溝聚落藝術改造行動﹂首先於臺南具體演示了﹁藝術﹂從美術館走出,朝向社群︑公眾與公共領

域,扮演進入╱介入的角色︒同時,隨著一九九⃝年代社區總體營造及後續政策的持續提倡,社區協

會組織的成立與自主發展,成為一主要趨勢,從目前臺南市社區總體營造資訊網上所登錄的資料,可

得知此發展成果的豐碩︒ 此類社區協會,透過居民的主動參與,喚起對於居住環境的認同與關注,

進 行 居 住 環 境 改 造, 同 時, 建 立 社 區 共 同 體 的 意 識, 進 而 抬 升 生 活 層 次︒ 其 範 疇 往 往 廣 泛 涉 及 村 落

文化發展︑弱勢少年兒童關注︑環境綠化改善︑樂齡友善︑環保等各視角,並延伸而出各種形貌的計

畫活動︒本文所探討的對象,則為起始於二⃝一三年,以位處臺南中西區普濟殿為中心,已連續舉辦

八年的﹁普濟殿燈會﹂︒推動此燈會的單位主要為普濟文史研究協會,其質性不同於社區發展協會,

也並非專業策展的中介團隊,或可以說,是由少數的個人基於相同理念,自發性集結組織而成︒八年

期 間, 透 過 燈 會 舉 辦, 普 濟 文 史 研 究 協 會 滾 動 出 地 方 相 互 協 力 的 能 量︒ 這 樣 地 方 自 主 發 起 的 燈 會 活

動,有哪些不同於地方節慶式燈會之處?又如何能涉及藝術與社區╱社群兩者間關係的討論?提供今 日對於社區╱社群的發展哪些思考面向?是本文欲探究的目標︒

臺 南 市

33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1


楊佳璇

八千顆燈籠累積的地方陪伴與共創

普濟殿燈會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32



研究發表


故 事 展 ﹂ ︵ 2014 ︶︒

□ 考 察 觀 摩 :﹁ 邊 境︑ 衝 突︑ 記 憶︑ 再 造

國際衝突下的藝術與文化行動﹂計畫獲選第五屆國家

土 豆 音 樂 祭 出 版 的 獨 立 刊 物 ︶︒ 2017

藝術基金會海外藝遊專案,造訪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奧地利︑羅馬尼亞︑波斯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 邦︑德國︑丹麥︑法國︑比利時︒

□ 出 版 :敬土豆文化工作室︽聚落求生指南︾ ︵伴隨

29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研究員

王莛頎

金門縣 ◆紐約大學博物館研究碩士

□ 專 業 領 域 與 研 究 興 趣 : 展 演 統 籌 執 行︑ 替 代 性 藝 文 空 間 營 運︑ 文 化 機 構 與 社 群 關 係︑ 口 述 歷 史 與

︑ 2015

︑ 2016

︶︑ ﹁ 生 意 經 : 2017

當代藝術實驗場駐 C-Lab 中文網站展 ArtForum

年度公益活動 7-Eleven

﹁今晚我想來點﹂國際行銷企劃臺灣執行製 UberEats

其應用︑參與式公共藝術︑當代建築與環境︑國際衝突與藝術︒

□ 專 業 經 歷 :現為獨立文化創意工作者︒曾任

作 專 案 製 作 人 ︑ 國 立 科 學 教 育 館 ﹁ B1 科學展演探索基地計畫﹂專案研究員︑ ﹁ 為 愛 出 力 ﹂ 企 劃 執 行 案 專 案 製 作 人︑ 敬 土 豆 文 化 工 作 室 創 辦 人 暨 總 監︑

︑ 2014

28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村 計 畫 ﹁ 空 氣 結 構 Lab ﹂ 觀 察 員 ︑ 金 門 歷 史 民 俗 博 物 館 2015 提 升 計 畫 顧 問︑ 評撰稿︑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亞洲暨回教藝術研究組策展實習︒

臺北設計城市展 哥 本 哈 根 : 現 地 報 導 ﹂︑ 全 國 古 蹟 日 2015 種 方 式 ﹂ 論 壇 + 音 樂 會 +﹁ 金 門 文 史 行 動 家 群 像 ﹂ 攝 影 計 畫

□ 重 要 ( 共 同 ) 策 展 及 創 意 行 動 計 畫 :﹁ 土 豆 音 樂 祭 ﹂ ︵

田 調 暨 街 道 展 示 計 畫 ﹂ ︵ 2015 ︶︑ ﹁ 金 門 系 列 活 動﹁ 與 聚 落 發 生 關 係 的

︶︑ ﹁ 城 隍 兒 童 繪 畫 比 賽 暨 社 區 2015

後浦影像風華繼音像創作展﹂︑﹁奇蹟的發生:金門出洋 2015

︶︑ ﹁ 街 道 , 意 想 不 到 : 社 區 攝 影 工 作 坊 暨 街 道 快 閃 ﹂ ︵ 2015

︶︑ ﹁ 眾 人 城 隍 : 縫 紉 工 坊 ﹂ ︵ 2015

N


研究員

許思婕

2018 創客基地主題工作坊講師

澎湖縣

2020 澎湖社區大學講師

海廢裝置藝術製作團隊

□經歷

澎湖縣教育處海洋廢棄物裝置藝術課程講師

活動策劃人

2014 2017 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專案經理人╱講座講師╱

2015 臺南生活美學浮球創作課程計畫

2016 臺南生活美學生活再造美學計畫

臺南生活美學跨領域美學課程講師

虎井國小海廢創作講師

大目船模型技藝傳承

機動漁船模型技藝傳承

澎湖科技大學農漁局大赤崁行銷案計畫經理

澎湖文化局社造亮點 2019 海廢網袋手作課程講師

澎湖文化局社造亮點

澎湖縣小門村社區規畫師 澎湖科技大學農漁局大赤崁行銷案駐點助理及 專案企劃人員 海漂實驗室臉書粉頁小編之一 O2Lab 臺南慈濟中學國中部人文講堂分享

27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 重 要 展 覽 : 個 展 ﹁ 去 趣 哈 瑪 星 ﹂ ︑ ﹁ comma ﹂︑﹁房間﹂︑﹁超美麗﹂︑﹁禮物﹂;聯展﹁臺北 插 畫 藝 術 節 ﹂︑﹁ 打 狗 魔 幻 地 誌 ﹂︑﹁ 跨 域 漫 遊 ﹂︑﹁ 打 狗 漫 遊 ﹂︑﹁ 高 雄 味 自 慢 ﹂︑﹁ 鹽 埕 .市 井 ﹂︒

□ 出 版 : 合 著 著 作︽ 熟 手 的 慢 工 細 活 ︾︑︽ 港 都 人 生 旗 津 島 民 ︾︑︽ 港 都 人 生 鹽 埕 市 井 ︾ ; 繪 本圖︽阿花知道了︾︑︽造王船的男人︾︑︽臺灣兵 達腦︾︒

﹂︑ 嘉 義 城 隍 廟 紀 錄︑ 陳 嬿 朱 南 管 專 輯︽ 輾 轉 三 思 ︾︑︽ 造 王

□ 插 畫 作 品 :︽ 興 達 海 基 開 廠 紀 念 ︾ 主 視 覺︑︽ 見 城 誌 第 一 期 ︾ 附 錄 與 內 頁︑︽ 全 國 古 蹟 日 漫 步 哈

瑪 星 ︾ 內 頁︑ 展 覽﹁ 親 愛 的 我 老 了

船的人︾︑︽高雄味道飲食味道地圖︾︑︽馬雅各醫療史地圖︾︒

26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3


研究員

林佩穎

高雄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

文化資產與歷史

◆現任職社團法人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

□ 專 長 :藝術相關工作坊帶領︑圖文與藝術創作︒

□ 計 畫 主 持 、 專 案 統 籌 : ﹁ 旗 津 福 聚 樓 VR 計畫文獻口述調查﹂︑﹁高雄舊港區 場 域 永 續 發 展 公 民 會 議 ﹂ ︑ ﹁ 哈 瑪 星 行 腳 計 畫 ﹂ ︑ ﹁ SBIR De 品牌設計計畫﹂︒ □ 口 述 調 查 :﹁高雄市鼓山區田町齋場文化資產基礎調查﹂︒

□ 帶 領 工 作 坊 :﹁ 哈 瑪 星 老 屋 元 素 工 作 坊 ﹂︑﹁ 共 同 創 作 計 畫 : 記 憶 故 事 箱︑ 共 感 地 圖 ﹂︑﹁ 自 我

色 彩 情 感 探 索 ﹂︑﹁ 手 繪 人 生 ﹂︑﹁文 資 學 院 口 述 調 查 工 作 坊 ﹂︑﹁ 樂 齡 藝 術 表 達 ﹂︑﹁ 表 達 性 藝

術 工 作 坊 ﹂︑﹁ 地 方 繪 本 工 作 坊 ﹂︑﹁ 社 區 地 圖 工 作 坊 ﹂︑﹁ 公 共 藝 術 民 眾 參 與 工 作 坊 ﹂︑﹁ 親 愛 的 ,

我 老 了 , 表 達 性 藝 術 工 作 坊 ﹂ ︑ ﹁ 生 命 敘 說 與 創 作 表 達 跨 域 工 作 坊 ﹂ ︵ 共 同 帶 領 ︶︑ ﹁ 社 區 彩 繪 工 作

坊﹂︑﹁新莊副都心公共藝術工作坊﹂︑﹁旗津社區地圖 工作坊講師﹂︑﹁臺銀楠梓分行公共藝術

工作坊﹂︑ ﹁高雄兒童藝術節藝術駐校團隊﹂︑﹁屏東縣藝術駐社區計畫駐村藝術家﹂︒

25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愛鄉協進會︽回到里山︾︑︽尋 里 · 山︾︑︽走溪的女兒︾︑︽巡

里 · 山︾演員︒

□ 專 輯 製 作 :山下民謠發行的平安隆︽雲遊︾專案統籌︑林生祥︽陽光普照︾電影配樂專案經理︒

︶農 場 實 習 ︑ 農 民 之 路 ︵ CSA

︶泰 國 曼 谷 亞 洲 區 La Via Campesina

□ 考 察 觀 摩 : 2006 行 政 院 客 家 委 員 會 ﹁ 築 夢 計 畫 ﹂ 至 歐 洲 考 察 音 樂 節 與 音 樂 發 展 環 境 ; 2012 教育 部獎助大專校院國外專業實習﹁學海築夢﹂至法國西貝爾協會︑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實習觀摩︒

□ 國 際 參 與 :美國社區協力農業 ︵

域會議與印尼青年會議︑客家委員會﹁彳亍南洋作客印尼:客家文化的融合與創新﹂計畫︒

□ 著 作 :︽回望二十世紀的美濃︾︑︽行讀美濃山︾︒

24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研究員

劉逸姿

屏東縣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碩士︒

□ 專 業 經 歷 : 美 濃 愛 鄉 協 進 會 專 案 執 行︑ 高 雄 市 旗 美 社 區 大 學 專 案 執 行︑ 小 地 方 社 區 新 聞 網 執 行 編

輯︑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專員︒

環 境 藝 術 創 作 展 ﹂ ︵ 2015 ︶︑﹁ 重 返 里 山

□ 主 要 策 展 :﹁ 從 守 護 文 學 到 守 護 鄉 土 鍾 理 和 紀 念 館 籌 建 發 起 40 周 年 暨 鍾 理 和 文 教 基 金 會 30 周 音 樂 與 時 代 的 對 話 ﹂︵ 2018 ︶︑﹁ 山 徑 獨 白 走 讀 美 濃 山 ﹂︵ 2018 ︶︑

年 特 展 ﹂︵ 2019 ︶︑﹁ 唱 南 方 ﹁ 美 濃 黃 蝶 祭 ﹂ ︵ 2014 ︑ 2015 ︑

︶︑﹁ 田 野 記 憶 │ 2017 │

美 濃 社 區 自 主 運 動 回 顧 展 ﹂ ︵ 2015 ︶︑﹁ 田 野 遊 樂 園 年 美 濃 客 家 學 堂 成 果 展 ﹂ ︵ 2014 ︶︑﹁ 我 103 等 就 來 ︙ ︙ , 美 濃 社 區 運 動 二 十 年 回 顧 展 ﹂ ︵ 2014 ︶︑ ﹁ 實 穗 , 農 村 學 校 的 第 一 個 十 年 ﹂ ︵ 2010 ︶︒

□ 聯 展 :﹁ Gioia 計畫 跨 藝 生 態 遷 徙 追 蹤 ﹂︵ 2015 ︶︑美 濃 黃 蝶 祭﹁ 揚 葉 希 望 拼 圖 ﹂︵ 2012 ︶︑﹁ 覓 測 量 夢 ︒ 想 ︒ 家 ﹂ ︵ 2011 ︶︑ 美 濃 黃 蝶 祭 ﹁ 綠 野 詩 愛 ﹂ 裝 置 藝 術 展 ︵ 2011 ︶︒

托邦

□ 劇 場 經 歷 : 衛 武 營 劇 場 藝 術 學 苑 技 術 劇 場 舞 臺 監 督 班 結 業 ︵ 成 果 呈 現 ︽ 丫 環 小 釵 ︾ 導 演 ︶; 南 風 劇 團

︽玻璃動物園︾與︽缺一不可︾舞臺監督助理︑夏日戲劇課程成果︽狠角色︾演員;差事劇團及美濃

23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研究員

陳思宇

嘉義市 嘉義縣

嘉義市 嘉義縣

藝術創作︑論述者,亦為︽藝術觀點

研究員

張凱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

◆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生︒

︾編輯,關注當代藝術︑影像研究︒ ACT

◆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畢業︒

◆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碩士生︒

︒ SuperSkyScrapers 2014

關注環境永續與社區發展及其相關建築理論︒ 曾為室內設計師,作品入圍建築國際競圖

22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研究員

穆陸瑯

嘉義市 嘉義縣

◆實踐大學資訊模擬與設計學系畢業︒

◆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 思維與實 踐組︶碩士生︒

□ 專 長 :平面設計︑商品設計︑展示設計︑計畫撰寫︑資源整合︑專案管理︑社區營造︒

現 同 為 歐 坎 麥 迪 創 意 工 作 室 設 計 主 編 ︒ 曾 任 CoLab D 工 作 室 東 原 糖 廠 調 查 助 理︑ 宇 進 創 念 傳 達 平 面設計師;為傳藝中心臺灣豫劇團﹁野台時光﹂︑國家公園署︑﹁最愛台江過生活 地方產業行銷

活動﹂負責文創商品開發;農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展場規劃設計製

地方

︶︑﹁ 藝 起 搏 感 情 : 2017

作;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小木器專刊︑臺南市新市區公所活動文宣︑臺南市農業局﹁農村再生 社區﹂刊物美術設計主編;臺南市東山區高原社區村史編輯︒

□ 主 要 參 與 展 覽 、 社 區 營 造 計 畫 及 課 程 :﹁ 一 個 人 與 一 塊 土 地 : 複 數 展 ﹂ ︵

六 甲 藝 術 傳 情 行 動 ﹂ ︵ 2019 ︶︑

林 鳳 社 區 踏 查 放 送 車 ﹂ ︵ 2018 ︶︑ ﹁ 好 稻 町 : 林 鳳 稻 藝 村 打 造 計 畫 ﹂ ︵ 2018 ︶︑﹁陌生的美

美 學 教 育 推 廣 與 展 演 計 畫 ︵ 東 山 站 ︶ ﹂ ︵ 2019 ︶︑ ﹁ 藝 起 搏 感 情

別出心藝

Pin Pin Art

﹁ 詩 與 藝 , 手 牽 手 ﹂ 展 ︵ 2014 ︶︑ ﹁ 蛋 . 生 ﹂ 展 ︵ 2015 ︶︑ ﹁ 愛 寫 字 , 玩 書 法 ﹂ 展 ︵ 2015 ︶︑ ﹁ 藝 術

咔 滋 咔 滋 ﹂ 展 ︵ 2016 ︶︑ 高 市 兒 美 館 ﹁ 植 物 新 樂 園 ﹂ ︵ 2016 ︶︑ ﹁ 小 物 美 學

胸 針 展 創 作 計 畫 ﹂ ︵ 2019 ︶; 矯 正 署 臺 南 第 二 監 獄 美 感 教 育 課 程 ︵ 2018 ︶︒

21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


網站

︒ http://aofa.tw

□ 著 作 :︽ 在 微 光 下

從 南 方 出 發, 台 南 藝 文 空 間 回 訪

https://

︾ ﹙ 與 侯 昱 寬︑ 陳 聿 寧︑ 鄭 雯 仙 1980–2012

合 著 ﹚, 以 及 多 篇 關 於 臺 灣 當 代 藝 術 的 文 章 發 表 於 ︽ 今 藝 術 ︾ ︑ ﹁ 典 藏 今 藝 術 ﹂ 線 上 網 站

︑︽藝術觀點︾︑︽藝外︾︑︽回歸線︾︑︽幼獅文藝︾︑︽南美館月訊︾︑︽現代美 artouch.com 術︾︑帝門藝術基金會藝評書寫工廠︑國藝會線上誌︑︽藝術家︾︒

20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研究員

楊佳璇

臺南市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

□ 專 業 經 歷 : 嘉 義 市 立 美 術 館﹁ 辶 反 風 景 ﹂ 展 覽 作 品 藝 術 評 論 書 寫︑ 國 立 臺 南 藝 術 大 學 藝 術 檔 案 中

︾南部特約記者︑︽藝術觀點︾編輯︒ Art plus ︶︑ ﹁ 它 方 與 抵 抗 ﹂ 展 覽 系 列 ︵ 2020

︶︑ ﹁ 養 生 之 2016

心兼任學術助理︑高美館典藏作品書寫︑國美館藝術銀行作品語音導覽文字撰寫︑臺南藝術空間﹁齁 空間﹂負責人︑︽藝術地圖

□ 主 要 策 展 :﹁ 老 友 記 : 長 者 養 成 須 知 ﹂ ︵

︶︒ 2018

﹃ 邊 陲 文 化 ﹄︵ 1992–1995 ︶﹂︵ 與

雙 個 展 ﹂ ︵ 2012 ︶︑ ﹁ 赤 誠 ╱ Lewis Gesner

道 : 2015 台 南 永 福 路 二 段 冬 季 街 區 田 野 運 動 會 ﹂ ︵ 共 同 策 劃 , 2015 ︶︑ ﹁ 2015 臺南新藝獎 場 所 之 間 ﹂ ︑ ﹁ 鄉 野 移 動 考 ﹂ ︵ 2014 ︶︑ ﹁ 微 光 亞洲當代工業圖景,臺日韓協力計畫﹂ ︵共同策劃︑

︶︑ ﹁ 溢 出 的 時 代 精 神 ﹂ ︵ 2019

︶︑ ﹁ 赤 崁 男 孩 ﹂ ︵ 2013 ︶︑ ﹁ XING ─跨 黃敏琪︑ 2013 赤 城 ﹂ ︵ 2012 ︶︑ ﹁ 在 我 們 如 斯 的 居 地 ﹂ ︵ 2012 ︶︒ □ 聯 展 :﹁少年當代﹂ ︵

□ 專 案 計 畫 :﹁ 另 類 空 間 的 回 返 : 臺 南 早 期 藝 文 空 間 發 展 研 究

鄭 雯 仙 ︑ 侯 昱 寬 共 同 研 究 ︶︑ 規 劃 ﹁ 藝 術 與 地 方 知 識 的 生 產 關 係 ﹂ 專 題 於 ﹁ 觀 察 者 藝 文 田 野 檔 案 庫 ﹂

19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黃海鳴

與談人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藝 術 系 教 授 及 文 化 創 意 產 業 經 營 學 系 創 系

◆巴黎第八大學美學博士︒

系主任,退休後仍保留部分教學︒

□ 專 長 領 域 : 臺 灣 當 代 藝 術 生 態 重 要 觀 察 員︑ 藝 評 人 及 評 審 委 員, 關 心 跨 領 域 合 作 及 當 代 藝 術 進 入

真實社會空間的能量,包括街道藝術與社區營造︑創意城市運動︒

曾任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創會理事長並負責華山藝文特區早期營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南 海藝廊創辦人及營運負責人︑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創 意 空 間 連 線 ﹂︑﹁ 城 南

□ 主 要 策 展 :﹁延續與斷裂 宗 教 ︑ 巫 術 ︑ 自 然 ﹂ ︑ 嘉 義 97 臺灣戶外裝置藝術展﹁大地.城市. 交 響 ﹂︑ 鹿 港﹁ 歷 史 之 心 ﹂戶 外 裝 置 藝 術 展 ︑九 九 峰 藝 術 村﹁ 當 代 傳 奇 .藝 術 逗 陣 ﹂︵ 協 同 策 展 人 ︶︑

街道博物館:移動書報攤﹂︑﹁穿孔城市﹂︒

威 尼 斯 雙 年 展 臺 灣 館 ﹁ 意 ︑ 亂 ︑ 情 ︑ 迷 ﹂ ︵ 協 同 策 展 人 ︶︑ ﹁ 驅 動 城 市

藝事

18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楊志彬

與談人

◆現任職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祕書長︒

◆法國巴黎大學第一大學政治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

□ 專 長 領 域 : 社 區 營 造︑ 審 議 民 主︑ 公 民 參 與︑ 社 區 大 學︑ 地 方 學︑ 食 農 教 育︑ 環 境 保 護 ︵河川︑氣 候 變 遷 調 適 ︶︒

計畫委員︑文化部青銀共創計畫輔 Lets talk

曾任國立暨南大學水沙連大學城辦公室執行長︑社區營造學會祕書長︑北投社區大學校長︒流域學校 發起人︑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審查委員︑教育部青年署

導 委 員 ︑ 臺 北 市 田 園 城 市 顧 問 ︑ 新 北 市 社 造 委 員 會 委 員 ︑ 環 保 署 低 碳 社 區 中 央 委 員 ︑ 農 委 會 107 年 度農業施政計畫﹁創新農業推廣及青年農民培育﹂績效評估專案查證小組委員︑教育部青年署政策好 點子競賽委員︑新北市環境教育委員會委員︑公共電視公民新聞自律委員會委員︒

17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王貞儒

與談人

◆現任職深耕文化工作坊執行長︒

◆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報業行政畢業︒

□ 專 長 領 域 :社區營造︑社區產業︑工作坊課程︑計畫書寫作︑土石流防災︒

曾任社區營造學會祕書長,並於雲林︑彰化︑臺中︑臺南︑苗栗︑金門︑澎湖等地之社區總體營造︑

國民健康局社區健康營造︑社區營造人才培訓︑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計畫︑震災重建區社造方案︑

農村文化季︑農村再生專案管理及轉導計畫與培根計畫︑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交流觀摩計畫,擔任講 師︑輔導諮詢委員︑推動委員︑計畫主持人︑企劃執行︑顧問︒

□ 重 要 著 作 : ︽ 藝 轉 憶 傳 Hello3.0 Goodbye 2.0 ︾︑︽澎湖縣社造起步走︾︑︽藝起轉動.低碳澎 湖︾︑︿原住民工藝創作在災後產業重建之實踐 通過屏東縣大社部落工藝家的訪談調查﹀ ︵共同

發 表 人 ︶︑︿ 社 區 相 拱 ︒深 耕 澎 湖 ﹀︑︿ 澎 湖 二 崁 聚 落 精 彩 一 條 路 ﹀︑︿ 921 社 區 營 造 ﹀︑收 錄 於︽ 社 入門功夫篇︾之︿單元七:預算編列與經費核銷﹀及︿單元九:資料的建檔與管

區營造研習教材

理﹀,以及於澎湖縣菊島藝聞定期發表之社區營造相關短文等︒

16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陳泓易

與談人

◆現任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巴黎第五大學社會學博士︒

□ 專 長 領 域 :藝術社會學︑藝術評論與獨立策展︒

於多項重要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補助及獎項,擔任審議委員︒

2014–

以來臺灣藝術行 2000

︶︑ ﹁ 後 植 民 計 畫 ﹂ ︵ 2006–2007

□ 重 要 著 作 :︽公共領域與藝術行動︾︑︿臺灣公共空間的美學與拓墣﹀︑︿

動主義初探﹀等︒

︶等 ︒ 2016–2017

□ 主 要 策 展 :﹁ 嘉 義 縣 北 回 歸 線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協同策劃, ︶︑ ﹁ 漁 光 島 計 畫 ﹂ ︵ 2017

15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潘小雪

與談人

◆現任職國立東華大學表演與藝術學程教授︒

◆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美學博士︒

︶︑國際花蓮石雕藝術季︵ 2003–2016

︶︑ 2014

曾擔任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以及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

︶國際創作營︵ Triangle Art Mode

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典藏委員︑諮詢委員︒

□ 主 要 策 展 : 英三角藝術︵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 2015–2016 ︶︒

□ 計 畫 主 持 :﹁ 花 蓮 文 化 創 意 園 區 ﹂ 經 營 管 理 委 託 案︑ 花 蓮 松 園 別 館 整 建︑ 藝 術 介 入 空 間 ─ 巴 克 力

藍─花蓮豐濱港口藝勇隊空間再造︑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青年村落文化行動︒

台灣美術雙年展﹂ 2014

□ 主 要 展 覽 : 舉 辦 多 次 個 展, 並 參 與 英 國 倫 敦 布 拉 紮 國 際 藝 術 家 創 作 營︑ 第 十 七 屆 國 際 藝 術 論 壇 於

德國艾希霍芬城堡︑第四及第五屆亞美尼亞共和國雙年展︑﹁台灣報到 等聯展︒

□ 重 要 著 作 :︽花蓮美術發展史︾︒

14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曾 任 日 本 設 計 ︵ 株 ︶& 日 本 Land Design ︵ 株 ︶臺 灣 事 務 所 代 表 ︒ 於 多 項 重 要 文 化 資 產 ︑ 村 落 文 化 ︑ 社區營造︑街區振興︑社區規劃︑公共藝術︑環境教育︑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歷史老屋保存及輔導

日 治 震 害 下 建 築 與 都 市 的 新 生 ︾︑︽ 殖 民 地 都 市 景 觀 之 生 成 與

培力︑文資建材銀行營運管理等專案,擔任審議委員︑計畫委員︑計畫主持人︑顧問︒

□ 重 要 著 作 :︽ 台 灣 震 災 重 建 史

實作與實踐的生活︾︑︿落地生根的建築行動﹀︑︿保存活用非文資近代遺產

日本生活文化之定著︾︑︽臺南市社區文化性資產守護網行動手冊︾︑︽臺南人文︑歷史與空間的記

憶︾︑︽臺南老屋 之都市再生﹀等︒

和 樹 一 起 長 大 ﹂展 場 企 劃 施 工 ,南 科 聯 奇 開 發 廠 區 ;﹁ 土 見 竹 ﹂設 計 ︑施 工 ︑

□ 主 要 策 展 :﹁ 2013 國 際 蓪 草 藝 術 祭 ﹂︑﹁ 原 生 建 築 工 作 坊 建 置 計 畫 ﹂水 組 ︑﹁ 茶 具 與 空 間 的 對 話 ﹂︑ ﹁ 木 都 木 育 生 活 節 ﹂ ︵ 共 同 策 劃 ︶︒

□ 作 品 :﹁ 種 子 飛 行

舊屋活化﹂設計︑施工︑教學︑研發,嘉義市;﹁林園茶旅+十字咖啡

老店新生﹂設計︑

教 學 , 奇 美 TV 科技園區;﹁鋼健竹 風光水土原生建築﹂設計︑施工,樹谷園區育苗場;﹁眷茶 屋﹂設計︑施工︑公展,太和村;﹁莿構築 竹產業中心﹂設計︑教學︑施工,臺南龍崎;﹁木宿

監工,阿里山︒

13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與談人

許主冠

◆臺灣警察專科學校海巡科專任教師,

年退休︒ 2016

現 任 職 : 臺 灣 城 鄉 特 色 發 展 協 會 理 事 長 ︑ 公 共 工 程 委 員 會 政 府 採 購 ︵ 含 藝 文 採 購 ︶評 選 委 員 ︑ 教 育 部

青年發展署青年公共參與諮詢委員︑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諮詢委員︑新北市政府博物館及文化館事

業發展諮詢委員︑臺中市政府社區營造暨文化設施諮詢委員︑基隆市政府及臺東縣政府國家文化記憶

庫諮詢委員︑雲林縣社區營造推動委員會委員︑國家發展委員會地方創生新北市駐地輔導團﹁甘樂文

創﹂諮詢顧問︑文化部全國社區營造會議暨專業執行團隊計畫主持人︑桃園市行政社造化推動辦公室

與談人

◆現任職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副教授兼區域再生中心主任︒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計畫主持人︒

陳正哲

12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許遠達

論壇主持人

◆現任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美國德州州立理工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博士︒

曾任嘉義市立美術館展覽諮詢委員︑臺南市府城美展籌備委員;國藝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

補助及常態補助︑臺南傑出藝術家巡迴展︑臺南新藝獎︑臺南市府城美展攝影類及雕塑類評審委員︒

□ 專 長 領 域:著重臺灣美術史︑臺灣雕塑︑攝影評論及臺南地方美術史等研究︒

□ 主 要 策 展 :﹁ 很 可 以

青 年 創 作 培 力 計 畫 ﹂ ︵ 2020 ︶︑ ﹁ 物 三 88 影音會|李俊賢×林強 糾 台 灣 境 派 藝 術 ﹂ 系 列 一 至 三 ︵ 2018–2019 ︶︑ ﹁ 台 江

林 生 祥 ﹂ ︵ 共 同 策 劃 , 2020 ︶︑ ﹁ 自 成 徑

│ │ │

烏 山 頭 藝 術 部 落 田 調 ﹂ 展 ︵ 2004 ︶︑ ﹁ 一 個 地 下 通 道 的 不 尋 常 邀 約 ﹂ 公 共 藝 術 ︵ 2004 ︶︒

相放伴 台 江 文 化 中 心 慶 成 大 展 ﹂︵ 2019 ︶︑﹁ 大 船 入 港 台 南 紐 約 對 飛 計 劃 ﹂︵ 20 17 ︶︑ 2017 ﹁起駕回鑾 主 體 現 形 ﹂ ︵ 20 1︶ 甜吻吻 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啟動西兒 6 ︑ ﹁ 2016 五 感 總 動 員 ! ﹂教 育 展 ︵ 2006 ,策 展 研 究 員 ︶︑﹁ 逗 點 藝 術 家 的 街 道 傢 俱 ﹂︵ 2005 ︶︑﹁ 闢

特 │ │

評論作品散見於︽雕塑研究︾︑︽臺灣工藝︾及︽藝術認證︾等期刊雜誌︒

11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吳瑪悧

計畫暨論壇主持人

◆現任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雕塑系畢業︒

曾任遠流出版社藝術館叢書主編︑文化部﹁第六屆公共藝術獎﹂評審委員︑國家文藝獎決審委員︑威

尼斯雙年展藝術家推選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文化白皮書共同撰述委員︑台新藝術獎提名及決審委員︑ 公廣集團第六屆董事︑蕭壠國際藝術村顧問︒

□ 重 要 獲 獎 : 第 十 九 屆 國 家 文 藝 獎 ︑第 十 一 屆 台 新 藝 術 獎 年 度 視 覺 藝 術 獎︵﹁ 樹 梅坑溪 環 境藝術 行動﹂︶︒

基 隆 河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 2012 ︶︑﹁ 樹 梅 坑 溪 環 境

□ 社 群 藝 術 及 策 展: 台北雙年展﹁後自然 美 術 館 作 為 一 個 生 態 系 統 ﹂ ︵ 共 同 策 劃 ︶︑ 2 0 1 8 ﹁ 舌 尖 上 的 旗 津 ﹂ 於 高 雄 旗 津 灶 咖 基 地 ︵ 2 0 1迄 香港臺灣國際 6 今 ︶︑ ﹁ 與 社 會 交 往 的 藝 術

交 流 展 ﹂ ︵ 2013–2014 ︶︑﹁ 基 隆 河 上 基 隆 河 下

來北回歸線種樹﹂

2006–

藝術行動﹂ ︵ 2011–2012 ︶︑ ﹁ 樹 梅 坑 溪 溯 溪 行 動 ﹂ ︵ 2010 ︶︑ ﹁ 台 北 明 天 還 是 一 個 湖 ﹂ ︵ 2008 台北雙 環境藝術工作站 23.5

︶︑ ﹁ 嘉 義 縣 北 回 歸 線 環 境 藝 術 行 動 ﹂ ︵ 2007 ︶︑ ﹁ 2006

年 展 ︶︑ ﹁ 斷 層 路 徑 行 動 ﹂ 於 高 師 大 燕 巢 校 區 ︵

︶︒ 2005

︶︑ ﹁ 人 在 江 湖 │ │ 淡 水 河 溯 河 計 劃 ﹂ ︵ 2007 ︵

10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2020 藝術轉動社區 論壇

9


Art for Social Change Forum

8



前 言

臺灣已有二十多年社區營造經驗,藝術進入社區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媒介和政策工具︒然而對於

藝術如何進入社區︑如何與不同社群共創,以及藝術能透過什麼樣的形式︑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而得以連結資源︑發揮其創造性潛能及帶來改變等議題,仍有許多面向值 得深入探索︑學習︒尤其

如何媒合社造與藝術兩方人才資源,創造對話︑一起行動,以為藝術進入社區帶來具體成果,是值 得深耕之處︒

本 論 壇 以 國 立 臺 南 生 活 美 學 館 所 輔 導 的 南 部 七 縣 市 作 為 計 畫 場 域 ,透 過 研 究 員 的 訪 查 ,了 解 地 方 ︑

社群的條件與潛力,並盤點既有精彩案例,分析藝術家的創意︑方法及成果效應等,彙集成研究報

告,同時藉交叉討論形式邀請研究者︑藝術家︑社區營造夥伴,一起分享經驗︑接續協助有意投入

相關領域的工作者,提供或輔導其能善用資源︑進而發展並落實創意,讓藝術可以轉動社區,注入 翻轉的潛能︒

計畫主持人 吳瑪悧

6


嘉 義 縣 、 嘉 義 市

斜坡上的文化復振運動

三地門與泰武的實踐之路

高 雄 市

重新詮釋黑與白之間

劉 逸 姿

王 莛 頎

許 思 婕

港口城市發展帶來的社會文化動能

澎 湖 縣

孕育澎湖青年的海洋能量 金 門 縣

│ 青 年 返 鄉與 社 區 復 振 的 反 思

金門縣敬土豆文化工作室

林 佩 穎

另類舞者的不老實踐 │ │ 鹽.岑地帶展演計畫﹂為例

屏 東 縣

以崔綵珊﹁延.鹽

4 2 5 4 7 2 8 8 9 8

陳 思 宇

5


8

6

目 錄

普濟殿燈會

楊 佳 璇

│ 八千顆燈籠累積的地方陪伴與共創

臺 南 市

研究發表

研究員簡歷

主 持 人 暨與 談 人 簡 歷

議程表

前言

1 0 1 9 3 0 3 2

4




本論壇手冊收錄之文章僅係初稿,非正式出版的論文,請勿引用。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