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南方美學」-13th 美質

Page 1




學生創意十足地運用布條、塑膠袋呈現被暴漲溪水淹沒的農作物

文、圖 / 張麗玉 108年文化部文化體驗教育計畫南區研發中心計畫主持人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專任副教授

2004年遠赴英國取經學習戲劇教育,卻也打開了我對藝術文化敎育的 視 野和想像。就讀的華威大學有一座大型綜合藝術中心,常可以看見上百位 中小學生由老師帶領到劇場觀賞演出。許多首次進到劇場的學生充滿好 奇、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有些演出團體會在表演前或後跟學生互動,增進 他們對於劇場、戲劇的了解。這樣的觀演之旅大多由政府補助,讓平常可 能鮮有機會進劇場的學生能親身體驗現場演出的感動。當時英國正在推動 「創意夥伴計畫」(Creative

Partnerships),希望透過藝術家進校,

改變單向知識傳遞的方式,為教學注入創造的元素,將學習與生活連結,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藉以建立自信心與個人的成功經驗,亦即建構一 種「友善小孩」的學習方式(《英國創造力的學習》,親子天下, 2012)。


有一所參與計畫的小學駐校攝影藝術家提供簡易手持攝影 機,讓低年級小朋友拍攝校園各個角落,再教他們如何剪 輯成具有故事內涵的短片。這些由孩童視角拍出的校園場 景饒富創意、趣味與想像,小朋友對於能透過影像分享自 己所見的世界覺得很成就感,而大人也因此看見校園不同 的樣貌。英國政府願意挹注大筆經費將藝術文化帶進校 園,並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臨各種文化場域感受藝術之美, 在我心裡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2017年我國文化部開始試辦文化體驗教育計畫,強調文 化與生活的連結,鼓勵藝術家進駐校園,與教師攜手合 作,為學生創造更豐富的藝文體驗,藉由多元的藝文活動 去除藝文場館不易親近的殿堂形象。這項文化政策喚起我 在英國的許多回憶,尤其是孩童在校內外各種藝文活動裡 發光的雙眼和歡樂的笑顏。同時我也不禁想起,唸小學 時,自己和班上同學不也曾跟著一位駐校的傳統藝術家學 京劇嗎?為什麼我們只感到被強迫練習艱澀唱腔與身段的 苦,難以在老師技巧導向的教學中體會京劇之美?

那應該如何引入能觸動學生心弦、產生共鳴 的 藝術課程呢?去年我受邀擔任文化體驗教育 計 畫的諮詢委員,因而有機會到學校觀課,發 現 能引發學生興趣並進而認真投入的課程,往 往 是能先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去回答一個重要 的 問題:「為什麼學生要學這個?」如果無法 找 到藝術媒介跟學生生活的關聯,很難引起學 習 的火花。反之,則能令學生忘卻時間一起沈 浸 學生透過角色扮演體會不同立場的兩難

老師邀請故事中的返鄉創業青年與學生 共同討論劇情

在藝術活動「心流」裡的神馳狀態。

04


以巫素琪老師和北港高中張詩瑤老師合作的「當地方學遇上 TIE」文化體驗課程為例,張老師讓學生訪談一位返回故里創 立有機農業的年輕校友,聆聽他在台北讀書工作的掙扎、歸鄉 創業所面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由於北港的孩子長大後多須離 鄉背井到外地求職,即使想返家也會有工作難覓的困境,因此 學生可以對學長的處境產生連結,在學習運用教習劇場的表演 形式的同時,也能設身處地深入探究「自我內在」、「家人朋 友」與「社會環境」三種衝突議題的不同面向。

具 有 豐 富 感 官 刺 激 的 藍 染 體 驗 課 程

郭凱遠老師透過「再現傳統染藝之美~藍染」計畫,引領彰化 花壇國小師生使用藍靛做成染劑、進行染布教學。為了拉近這 項日漸沒落的傳統工藝與小朋友的距離,老師以提問激發學生 對生活的觀察,思考藍染為何曾在常民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 色,以及植物染劑和化學染劑對健康和環境的影響,而非只是 單純的技藝傳授。藍染製作的過程啟動了孩童豐富的感官體 驗,眼睛看到的顏色變化、雙手揉捏染布的觸感、鼻子嗅到染 劑的奇特味道,加上在戶外和煦陽光與徐徐微風中和同學互動 的歡笑,以及等待打開染布看到各自獨一無二圖案的驚喜,都 讓學生樂在其中。

具有豐富感官刺激的藍染體驗課程

文化體驗教育的主體是學生,體驗的目的 並非藝術技藝的傳承,而是提供學生接觸 不同藝術媒介的機會,藉以探索自我、表 達情意、展現創意、建立自信,獲得全人 成長的養分。因此,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 是藝術家成為教學藝術家成功的第一步。

北港高中學生從不同故事角色的 角度寫下日記,顯現內在的心理衝突







成人的我們

常常有個迷思

希望能用過往的經驗

換取孩子更快的通往我們認為的正確方向

然而

一個人對同一件事物都會有著不同的看法

舉個例

試著回想一下生活中 吃

常常會有人討論哪間餐廳好

或是在社群網站上分享食物照片

就會產生想親自去嚐看看的欲望 美學知識可以透過媒介傳遞 要親身體會

在這時

我們

多采多姿創意捏塑- 線條的律動-透過 音樂的旋律讓線條有更多變化

從美學面向來說

但真實的美感經驗卻是

才能產生獨特看法與觀點

這就是

多彩多姿創意捏塑課

享他們的作品

的尾聲

一方面鼓勵孩子勇於發表

創作

進行

了解孩子們都做了些什麼東西

兒童美學體驗課程時

許多家長開始覺得困擾

他們

可以很明確

卻看不懂孩子在做什麼

當我們以

觀察

給孩子空間創作

審美

螞蟻

咚咚咚

形相都

但小一點的孩子就是一大坨或一大片

不過雖

他卻能明確告訴大家

打到你了

那是戰鬥機在天空

或是小白兔在花園裡遇到毛毛蟲

然後變成好朋友

受整個過程

一方面也讓家長

年紀大一些的孩子

然是一坨或一片 飛

老師都會邀請孩子們分

我們總希望孩子們就是去玩

不需要太在意做得像不像這一回事

要將想法表現出來

作品才會富有童趣

去感

孩子只需

才是值得我們去欣

賞的地方 美感的學習

絕非一天

間不斷的吸收

沉澱

兩天就能養成

才能讓孩子懂得感受世界的美

特的眼光去欣賞生命的廣與深 兒童美學體驗課程 大

自1 !" 年底以來

元的創作類型

設計不同的體驗活動

我們翻轉 再針對孩子

讓孩子可以接觸多

我們謝謝每一位帶著孩子玩創作的老師

望對孩子與家長來說

這些課程是個美好的開端

著這樣開心的美感經驗 所以下次

用獨

提供許多不同形式的課程陪著孩子們長

今年度下半年也提供平面類與立體類課程

不同年齡的需求

它是需要經過長時

孩子們帶

持續在生命的路途上展現美的態

讓孩子親自去感受吧













沒有人會否認

究 竟 只 是 近 如 刀 叉 筷 子 般 的 距 離 ?

我 們 與 食 物 的 距 離

圖文 \ \

還 是 遠 如 一 支 畫 筆 的 距 離 ?

陳江 一貞 帆昱 吳 智 賢 曾 秋 梅

品嚐美食是一種享受

但是

能將食物的色

香味畫出來可就不簡單了

畫下了許多美味誘人的蛋糕

美國藝術大師韋恩 • 第伯 糕聞名

1961年的作品

Wayne Thiebaud

切糕

以176萬2500美元的高價拍出 波普藝術

Thiebaud

並以妙筆入畫 段

比如說

他曾說

以畫小蛋

(尺寸為61 x 76.5 公分) 他的作品被譽為

最美味的

關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 大多數物品都是實際生活中的片

我想起麵包房的櫃檯

那裡點燈的方式

餡餅

擺放的位置等等 …… 這些斷斷續續的片段場景對我來說總是 充滿詩意

藝術為什麼不能是一塊蛋糕呢? 酪

甜甜圈 ……

節日慶典的記憶與情感

物品的美感體會 審視與思考 報不在於畫畫 的新方式

餡餅

棒棒糖

喚起了大家對於家庭聚會

生日派

也帶給觀者對於平凡

更進一步引發大家對日常生活的

Thiebaud說 而是新的眼光 所以

店看到了樂觀和希望 美國精神

所以Thiebaud

繪畫的最大成就和回 它教會你看待事物

Thiebaud從小鎮街頭的漢堡 從隨處可見的販賣機看到了

這也讓他的作品變得與眾不同


將思緒拉回到我們今年108年的社區藝術巡迴展~ 「食物」是今年的主題,邀請藝術家陳一帆、吳智 賢與曾秋梅用速寫的方式來詮釋。 對陳一帆來說,特別的節日總是陪伴著幸福的食 物,例如中秋節的蛋黃酥與月餅,端午節的粽子; 科學麵是屬於自己年代信物,喚起自己年少歲月封 印的密碼;藍莓起司蛋糕是化妝舞會裡美麗的舞 者,蒙布朗蛋糕則化身成為優雅的模特兒

…… ,每一種

食物都充滿著美麗的想像。陳一帆說這些庶民的生 活美學,隨季節轉換日復一日精彩上演著,只要大 家停下快速移動的腳步,張大心眼,搜尋週遭景 象,何處不是美的元素呢? 吳智賢認為,食物代表著一種記憶,當想起、看 到、品嚐到一些美食,總是會勾起一些美好回憶。 童年時期,他的父親總是風塵僕僕的帶著幾盒蝦仁 飯回家一起享用,因此蝦仁飯對吳智賢來說,除了 熟悉的美味外,更有對離世父親滿滿的思念。縱使 美好的時光不再,總是會想再次品嚐食物的滋味, 然後再把對美食的情感與感受,透過畫筆表現於畫 紙之上,點點滴滴的回憶與思念,吳智賢希望能透 過他的作品傳達給每一位觀賞者,自己滿滿的感激 與懷念曾經的美好。

24


曾秋梅喜歡手作

手寫

的包裝袋

乾燥劑都可以入畫

標籤

鼓起勇氣

而轉成自己心中的想法 用自己能的任何方式 在後來的回首

再經由手記錄下來 包括寫字

作家李美怡

Cathy Lee

曾說

是情感記憶文雜的感嘆號

所以今年 們只能

畫畫

用眼睛仔細觀察

並且天天這樣練習 拓印

蓋章 ...…等方

因此曾秋梅說

會畫畫

所以開始記錄生活的每個當下

美食 食物

是酸甜苦辣鹹的混搭

確實糾結了人心與生活

請和我們來場與美食的相遇吧 視吃

曾秋梅鼓勵大家

拼貼

會有不同的人生感受

會記錄才是王道 吧!!這將會在後來成為絕對 ……

吃過食物

成為作品也成為生活的一部

拿起筆就紀錄吧

沒什麼了不起

生活就是一種記錄

而每件作品也都有著曾秋梅的心情記錄

破世俗的眼見

在她眼中

好吧

而無法在展場中品嚐60道美食

唯一的遺憾是我


走 進 東 南 亞 的 日 用 之 美

圖文 \ \

一 方 水 土 一 方 人

蔡蔡 宜宜 靜靜 ︑ 雙 象 文 創

東南亞生活美學展 展區照片

東南亞生活美學展 傳統美展區

一個地方的生態、氣候、自然,影響其人民的哲 學、思想、傳統、性格、氣質等,而更具體的,

隨著新住民加入臺灣,這個島嶼的文化越來越多

也反映在日常運用的器物上。從不斷重複的元素

元,我們可以對新住民夥伴的母國文化有更多認

和能被歸納分析的特色中,造就出一個地域的民

識。國立臺南生活美館自108年5月18日至7月

族色彩,正是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31日展出的〈日用之美-東南亞生活美學展〉納

臺灣如此,與臺灣相鄰的東南亞地區更是如此。 在這片日本和中國以南、印度以東、新幾內亞以 西與澳洲以北的區域內,半島與群島遍佈,由陸 域延伸又自海風來,加之殖民歷史的緣故,多民 族、多語言、多文化匯集已屬常態。

涵臺灣與東南亞各國的風情,藉由生活工藝來表 現當地的美學精神與文化意涵,以「材料美」、 「童趣美」、「生活美」、「音律美」、「傳統 美」及「織品美」等主題,從各個面向來認識這 個與臺灣既相似又相異的東南亞。

26



與 除了日常所見所用的器物與衣飾,各國的民族情性 也更進一步呈現在休閒娛樂與藝術追求上,像是童 玩遊戲與民謠音樂。 如越南有一弦琴、竹琴、石板琴,印尼有搖竹「安 格隆」和甘美朗,泰國有杯形鼓和各種名稱未必能 在泰國當地統一的樂器,每種樂器有其音色,而這 些當地樂器的音色就組合成當地曲風。再者,每個 地方都有每個地方慣常使用的音律,就像中國傳統 越南平衡竹蜻蜓

使用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一樣,東南亞 也是如此,每國每處的音樂都有探討不盡的差異與 獨到之處。 就連童玩也是如此,雖然有些與臺灣的古早記憶有 重疊之處,不過還是會因地制宜,同樣都是竹蜻 蜓,越南的和臺灣的就是不一樣。其中比較特別 的,大概就是播棋和藤球。這兩者都是盛行於東南 亞,但臺灣卻相對來說比較不熟悉的遊戲競賽。 走一趟「日用之美-東南亞生活美學展」,領略這 東南亞多元融合的風情。

體驗搖竹搖奏

越 南 石 板 琴

28


文/許瑤蓉(泰國音樂研究者) 圖/Pagorn Nuyee、 Warong Boonaree

泰國北部的地方藝術家於宋甘節的演出(地點位於Nan府)

在談「泰國的民謠」之前,首先得理清一個觀念:語言跟語言之

回過頭來比對中泰以及英泰字典對「民謠」(Folk

間的轉換,有時候未必可以直接找到對等的詞彙。因此譯者通常

Song)的定義,最接近的泰字音譯為“Phleeng

會音譯該詞彙,然後再為該詞彙作註解說明。所以當我們在探討

Phuen

泰國民謠時,必須先了解「民謠」這個字的定義。

國的Phleeng Phuen Mueng種類繁多而複雜,甚

的 「『臺灣民謠』基本上應具備下列三個要素:一、臺灣風:必須 附有臺灣的本土氣質和傳統精神。二、民俗性:必須是民眾的集 體創作,且具有在民間流傳久遠,沿襲成性的事實。三、歌謠: 必須是可詠唱的歌或唸誦的謠,不包括僅用於演奏的樂曲。是 故,所謂『臺灣民謠』指的是:由民眾集體創作,作者無可考…… 流行歌基本上只為迎合時代需要而存在,不一定具有本土風味。 是故,民謠和流行歌有如井水與河水互不侵犯,而有時代潮流效 果的創作民謠,有時也會成為盛行一時的流行歌曲。」(臺灣省 政府新聞處)

Mueng”,指的就是「當地的曲子」,泰

至會把鄉村歌(Phleng

Luuk

Thuung)歸類在

Phleeng Phuen Mueng的範疇裡面。鄉村歌是一 種泰國獨有的樂種,約西元1930年代才有比較清楚 的界定,有些鄉村歌會取用泰國地方表演藝術的音 樂素材,可以被視為是受到西化的Phleeng Phuen Mueng。如今越來越多的流行音樂元素加入,鄉村 歌也出現分支,並被歸類為流行音樂(Phleeng Saa Korn)的一環。



泰國南部的Nora

說到泰國中部最主要的Phleeng Phuen Mueng,就一定會 提到一邊擊著長鼓(Klong Yao)一邊載歌載舞的Klong Yao Teed

Teng,這種長鼓原本是緬甸的樂器,輾轉到了泰國之

後,變成的一種音樂表演藝術。 泰國的南部則是泰國非常特殊的地區,南臨馬來西亞,主要的 族群為泰人、馬來人以及華人,當地家喻戶曉的Phleeng Phuen Mueng為以舞蹈為主的表演藝術 Manora,還有皮影 戲Nang Ta Lung,Nang Ta Lung除了敘述式的說故事之 外,會穿插一些唱曲,此外還有比較接近臺灣「民謠」概念的 Phleeng Boak,是一種在固定詩歌格式下即興發揮的唸謠。 泰國南部除了上述幾類地方音樂之外,還有受到穆斯林音樂影 響的Phleeng

Phuen

Mueng,甚至會使用小提琴、曼陀

林、手風琴等樂器來演奏,其實泰國是以佛教為主的國家,因 此這些受到穆斯林音樂影響的地方音樂顯得特別不一樣,聽著 聽著彷彿到了以伊斯蘭宗教為大宗的國家,頗為醉人。


泰國中部的傳統樂器行

介紹了泰國Phleeng Phuen Mueng的骨架之後,一開始或許會 眼花撩亂或感到困惑,因為泰國的民謠無法一言以蔽之,不過只 要我們拋開原本的框架,重新以泰國人的思維來理解其地方音 樂,或許就不難理解泰國音樂的分類法則,如果能親自行腳泰 國,就能更貼近泰國地方音樂的真實樣貌。

32


(

動 畫 製 作 系 列 六

)

圖 文 / 冉 色 斯 動 畫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的 電影中以假亂真的特效和異想天開的動畫幻想都讓人著 迷。特效技術無法速成,熟練之後就可以不受技術牽絆, 自由表現創意。特效是動畫裡面讓畫面更加豐富的重要元 素。為了讓動畫特效可以融合進影片,特效師會先製作範 例特效讓導演或是客戶確認,風格及方向沒問題後並會將 特效加進動畫中,再透過工程師利用精準的數據運算創造 出影片內各種華麗特效。


色定位、場景完成,我們需要燈光給 予動畫溫度,要冰冷地、溫馨地、白 天、晚上、清晨、黃昏,甚至有些角 色出現時,燈光永遠的是冰冷地,那 觀眾可以透過這些細微的表現知道, 這個角色可能是反派或是較為獨立。 不管是實拍、特效、或動畫,燈光不 是要去「複製真實世界」

(replicate

reality),而是要讓觀眾「了解故 事」。實拍的「打燈」,也是假的 燈,「打燈」是為了讓演員、場景更 好看,是為了要引導觀眾的眼睛。不 管是「實拍」或是「動畫」,都是一 樣的道理。

34


合成藝術的奧秘 合成師的主要任務是把每個部門的東西結合起來,讓整 個 shot (卡 / 鏡頭) 看起來更好看。將各種來源的多重視 覺元素融合成單一影像或序列的流程。這個流程可以像 疊加兩張照片一樣簡單,也可以像融合各種元素、影像 和鏡頭一樣複雜。 燈光合成工作流程如下 1.檢查動畫是否有穿插,檔案FPS設定是否正確。 2.替換算圖用檔案,確認動畫是否正確。 3.放入燈光,調整燈光。 4.調整燈光設定與算圖設定。 5.分圖層,測試算圖確認,確任貼圖。 6.檢查格數與攝影機設定後下算。 7.算圖完畢檢查算出來的圖是否能使用,有無壞檔。 8.將素材放入合成軟體,進行合成,注意前後卡連戲問題。 9.輸出完整序列或影片,檢查影片有無問題


çš„


東南雅藝臺灣

螢火蟲電影院 / 6-9

2019/5.18-7.31 9:00-18:00

新藝市集 /

-

嘉義 7/11 18:30 台南 7/12 18:30 8/03 18:30 9/04 14:00 高雄 8/02 18:30

w Art

t

屏東 7/28 18:30 8/24 19:00

食記速寫 2019/5-11 屏東縣高樹鄉立圖書館 7/3-7/19 9:00-17:00

海之身生聲不息

台南市關廟里活動中心 7/24-8/9 9:00-17:00 台南市學甲藝文展示舘 8/14-8/31 9:00-16:00 台南市黎明中學圖書館 9/4-9/20 9:00-16:00 高雄市楠梓區油廠國小 9/25-10/11 8:00-15:30 9:00-12:00

工藝之美-藺編

/7-9

/ 7- 9

展覽時間 108/7.20-9/01

動物遊樂園

7/9

開放時間

藺相杯墊

8/6

14:00-17:00 9

14:00-17:00

手作手機套

14:00-17:00

9/1

9


2223-22 0 7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