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南方美學」4th-木作新藝

Page 1

04 th publication

W o o d a n d

A r t

April . 2017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 C S

木 作 新 藝

薰 風


W o o d a n d A r t

溫度

temperature 文 / 陳柏欽

人類始終是一種有趣的動物,尤其是喜新厭舊這件事情上。但是,人類的喜新厭舊卻又不是全然

只愛追求新鮮的東西。這麼說吧,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的社會還沒進入工業社會,那時候所有 的東西幾乎都只能以手工小量製作。因此,在西方文明開啟工業革命,並且將工業革命的成果在 全世界推展開來之後,整個地球幾乎都成了大量工業製作品的存在場域。當人們享用了工業大量 製品之後,慢慢意識到,我們在每一個時間使用的每一個工業製品只是諸多複製品當中的一個, 於是,人們開始懷念起在工業革命之前那種小量手工製作的東西。懷念小量手工製作的東西,並 不意指人們想要收藏工業革命以前的骨董,而是希望能夠從物件上頭找到所謂「溫度」這樣的東 西,就是一種非機械的手工痕跡,彷彿只有這樣才能在裏頭找到人的氣息。

木頭,毋寧是當代人們追求溫度時最容易成為目標的材質。木頭始終存在著獨特的溫潤感,而被 製作成各種藝術品或器具,也可以在上面找到切割或斧鑿的痕跡。為了讓大家體會這種溫潤,本 期我們介紹了近期在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的木質展覽,同時向大家介紹原住民木藝,也從文化資 產保存的角度來聊聊木質文物保存知識。話說,其實所有藝術品都有著少量與溫度的特質。包括 我們每個月最後一星期舉辦的新藝市集,年輕的創作者們也都努力與大家分享充滿手感的作品, 不管平面或立體。


Content

02

創作的真實 賴國睿的漂流木創作

05

老木頭幻化新生命 陳鴻任與閒物逸盒

08

時間的紋理 來吉部落木雕工藝

12

木質家具日常維護

16

島嶼的光影 ─ 微電影 山城之音─等待著你回家的木鈴聲 時尚藺草─不停地交織著苑裡光輝的那雙手 相思月琴─串起異文化的音樂鑰匙

22

藝游空間愛西遊

24

旗山 返青社造赤子心

27

與世界對畫 李正錟世界印象之旅

30

漫談合唱的藝術

32

美學的體驗 基礎油畫研習班側寫

34

視角 , 大眾紀錄的年代


W o o d a n d A r t

創作的真實 賴國睿的漂流木創作

I have a dream 文/林逸琇

「漂流木的不定性與創作者的想法交織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正是漂流木魅力所在。」

一顆種籽,掉到泥土裡,接受了土地與陽光的滋潤,慢慢長成樹,季節與環境的變化,

在每一棵樹的木紋裡留下印記。當賴國睿撿拾標流木的時候,思考到手中之前它是如何

形成,為什麼會有裂痕?為什麼長這樣?漂流的過程遇到什麼故事,盡量呈現漂流的歷

程,保留其生命歷程的印記,重新賦予新生命,讓每個漂流木獨一無二。

臺灣東部擁有獨特綿延的海岸地形,也帶來獨天獨厚的禮物「漂流木」,居民善用這些

天然資源,經過簡單加工處理,製成生活器物。賴國睿在環島的旅途中來到都蘭,看到

當地居民與自然相處的生活態度,對於人與大地友善與尊重,並且無私的分享,於是當 完兵後離開故鄉台中,來到臺東「在這個地方生活」。 選擇出走來到臺東的賴國睿住在朋友家,認識一些原住民藝術家,開始有機會一起參與 創作事務,漂流木是當地最普遍的創作素材之一,在參與創作的過程中,學習木工相關 技法。「漂流木的資訊內容很少,需要靠著經驗的累積來成長。」賴國睿並非藝術科班 出身,中間摸索的過程雖然辛苦,憑著自己對於創作的努力與堅持,在2015年成立了自 己的品牌「果然氏」,將想要傳達的理念透過漂流木,喚起大家對於生活的重視。

02


「漂流木的不定性是它的迷人之處 , 也是它給與創作者的挑戰 , 這樣的素材很難 能讓你感到枯燥,可能性不單來自於創作者本身,很大的一部分也來自於素材。」 這是賴國睿選擇漂流木作為創作的原因,從撿拾開始,拿著刀子砍下表皮,聞聞木 頭的氣味,感受木頭的重量等等,這些都是需要經驗累積來判斷,撿拾後必須等待 乾燥後,再用工具切出形體,進行形塑與研磨,才能成為一件件作品。雖然看似簡 單,但如何將充分完整展現漂流木的風采,卻是要透過不斷思索才能成形。 賴國睿接觸漂流木至今,歷經嘗試摸索木頭階段、概念型作品階段、實用品的雛型 階段(品牌初期)與品牌化階段(常態性商品產生)過程。從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的「漂流後的新生」展覽中,可以發現賴國睿的作品,經過火燒處理的漂流木,依 舊保留了原本自然形體,碳化的部分兼具了防蟲與乾燥的功能,並且把粗獷的原木 轉化成細緻溫潤的作品,造型上也達到平衡狀態,從每個視角都有最佳型態的展現。

03


「靈感從生活而來」,賴國睿將生活融合於創作中,把抽象的靈感轉化成具象的作品。 自由發揮塑形的髮簪,是一開始投入漂流木創作摸索實驗的作品,雖然耗費相當多時間,卻是創作歷程的重要記錄。 東海岸最明顯的就是中央山脈,山上的樹四季有不一樣的景致,在木頭上挖洞,放上滴管插上花朵,一座山濃縮在日 常生活中,並且運用在較難處理的樹頭上,這是花器構想最初的原形。 東海岸的生活裡每天看山看海看月亮,月亮從海上升起被雲遮住若隱若現,木材開裂彷彿月亮半露的感覺,時鐘系列 造型概念由此而生。舞動型作品靈感,則是來自太太懷孕休息的姿態而產生;浮在半空中或是懸掛,或許更能想像漂 流的過程,創作於是慢慢延伸到牆壁上,例如時鐘、吊燈等等,表達漂流木的故事性。在東海岸的生活、學習到創作 的賴國睿深深體會,「拿該拿的,做該做的,是面對漂流木與自然素材時的態度,對於大環境、大自然的立場多了一 份顧慮與同理,這樣的觀念也影響了我的生活態度。」對於未來的創作期許能夠穩穩的走,希望找到創作中的真實, 與更多人分享創作理念,讓生活更美好。

04

April . 2017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C S


文 / 曾意芸

河姆渡文化的發掘物件中,有干欄式的木樁圍繞,證明木材是圍地用料,而

圖 / 陳鴻任(宜佐細木工坊負責人)

平原地區至舟山群島,因地處浙江餘姚河姆渡村遺址,故稱「河姆渡文化」。

老木頭幻化新生命

據考究,最早的木器是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大約在中國現今浙江杭州灣南岸

陳鴻任與閒物逸盒

『原始』就是最好的創作, 「木」等待生命中的伯樂,開啟那不平凡的機緣。

手持物中的斧等打獵工具,多半也是木器和骨器;耕田用具的耜及木雕魚也 能看出是以木器為主。爾後,在人類的生活中,木製品成為主要生活器具。

05


W o o d a n d A r t

不過,隨著工業技術發展,陶瓷、鋁、塑膠等 各式材質的用品層出不窮,做工細緻且無法量 產的木工工藝則逐漸沒落。近年來,在反璞歸 真的氛圍中,對於工藝品創作與欣賞境界不斷 提昇,傳統木工技藝也有了更廣泛的應用,可 以精緻到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藝術品,被細細欣 賞、玩味。 本館鄉土生活展示館今年首檔展覽,即是充滿 木作質感與設計品味的「閒物逸盒」特展。主 要創作者陳鴻任老師表示,木材的特性與質感 是許多現代產物所無法替代的,尤其在大家重 視的綠能環境中更顯現其重要性。在不破壞大 自然的前提下,如何有效的運用綠能材料,是 他也是所有木藝工作者未來努力的目標。陳老 師說,希望在不斷的學習思考中,能以更大膽 且帶有超現實感將作品呈現出來,與觀賞者產 生共鳴。 陳鴻任老師創作常使用舊傢俱的老木料,在他 的雙手中,將老木頭幻化蛻變為新生命,打造 出每一件作品的獨一無二,不僅只有物件的功 用,更賦予另一層的心靈感受;看似一個幾何 的長、寬、高概念,與空間環境相互協調,產 生自然存在之美。

April . 2017

06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C S


製作一張木桌時,陳老師會思考如何將直線的

木材的溫潤與手作的魅力是「閒物逸盒」特展參觀

桌面加入曲線的桌腳,或是製作木盒、木箱時

民眾最深的感受!原始的樹木是來自天地最好的創

,嘗試在蓋子上加入圓形鈕,重新詮釋物件的

作,而陳鴻任老師與其他木藝創作者則有如木的伯

意涵。陳老師總是將木藝品融入不同的設計元

樂,開啟那不平凡的機緣,將吸收日月精華的樹木

素,有時是西方自由形的表現,有時是採蒙特

,轉身成為創作者手中獨一無二的作品,進入人們

里安風格派-垂直、水平構成法裝飾桌子面板

的生活中,平添自然與創作結合的生活美學。

,又或是運用老技藝「茄苳入石榴」概念,將 胡桃木、檜木、山毛櫸等異木材質進行拼接與 裝飾,利用色彩對比製造特殊的視覺效果,表 現出線條與組合之美。當然,陳老師的木藝品 不用一根釘子,呈現傳統榫卯接合美學,同時 也將中國禪的想法隱藏於作品當中。

W o o d a n d A r t

07


W o o d a n d A r t

奔馳在阿里山的山陵與雲霧之間,光影隨著山中 林相粼粼交疊,蓊蔥翠綠的杉木、盤旋天際的雄 鷹及飄渺於部落的炊煙不時讓人停頓駐足。循著 吹櫻片片,映入眼簾的是來吉部落的石雕山豬群 ,各自以獨特的姿態展現著鄒族的神話與部落的 風采。

輕裝簡行遊走在活潑的小學、在悠悠的集會所、 在豎立的公布欄、在家屋門面、在道路兩旁、在 部落之間,我探詢尋找斑駁的圖騰與古老的傳說 。竹林背後的聲響劃破了村落的寧靜。轉入小徑 ,可以看到壯碩的臂膀沉著的控制著高速盤旋的 輪刀、旁邊來回遊走的砂輪機也發出了嗚嗚的聲 音,老奶奶拿著磨雕鑽頭正修飾著帶皮的樹枝; 另一頭,老者拿著鑿刀叩、叩、叩叩叩的捶打著 ,各種聲音此起彼落的混雜著,藝師眼神專注於 新生命的創造-山豬。

08


圖文 / 賴伯瑞

時間的紋理 來吉部落木雕工藝

09


我的視線隨著藝師的手,看他拿著約直徑5公分的修枝,

的在聖山‧塔山腳下發現了這一片豐美之地從而移居至此,

質紋理與香味,但又留下了局部的樹皮;一個斜面轉落

所以來吉部落沒有庫巴(Kuba,集會所),卻有著聖山與

,再補上兩筆,挖出嘴型、留下耳朵,山豬的大頭就成

山豬的故事流傳。而來吉的木藝師們,運用著阿里山的疏

型了。然後他沿著弧線兩端裁出腳的空間,先前的弧線

林木及鄒族的傳統特色進行各種木雕創作,不僅傳承了部

就成了圓嘟嘟的肚子,留下的樹皮瞬間巧妙的表現了鄒

落的原木雕刻,刻劃著人物、故事與圖騰,也刻劃著時代

族的鞣皮的色澤與粗糙的觸感,另一頭為山豬上了眼睛

的變遷。

、修飾了外型,帶上兜袋,配上貝殼頭飾及羽毛,就創 造出了鄒族的山豬勇士了,而眼神溫和的就穿配上彩球 頭飾與繡衣,成了阿里山的山豬姑娘。

10

「來吉部落」緣起於特富野社的勇士追逐著大山豬,意外

俐落刨去樹皮的粗糙,劃出了一條弧線,露出淡淡的木


年輕的族人,讓林木變化成彰顯英勇功績的山豬牙吊飾、豬牙臂環、 雄鷹羽毛等鄒族勇士的象徵物,也對應山豬的傳說創作出了穿配著鄒 族傳統服飾的FUZU(山豬鄒語)一家,慢慢發想出喝酒不開車的山 豬酒架、筷架、餐盤與各式餐具物件;代表報福的貓頭鷹也沒有缺席 ,展架上的作品,有的討喜、有的威猛、有的俏皮、有的飽滿福氣, 好不熱鬧。 另外,帶著獵刀的山豬勇士代表著要外出狩獵或執行公務,傳統上通 常獨來獨往,所以不能將女性的母山豬放一起,但最多可以帶兩隻小 山豬同行,不然會壞了大事。整個來吉部落的社造行銷也運用了木雕 山豬作為代言人與主視覺的運用。

W o o d a n d A r t

鄒族的傳說中,創造女神Nivnu搖曳楓樹,楓樹掉落的 果實與楓葉幻化而成了鄒族人,並在天神的腳印上扎根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C S

,所以每段枝材都隱藏著生命,而每一把工具都能賦予 新的型像與意義,枝材在工藝師的心中也不僅僅只是材 料,而是另一段生命的醞釀、雕磨與開始。

11


W o o d a n d A r t

Conservation of

wooden furniture

木質家具日常維護 文 / 蔡育林 (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副研究員)

木質家具和物品生活中四處可見,包含桌椅櫥櫃等日常用品,有些人 收藏裝飾藝術品或工藝品,也有人持有宗教科儀用品,大多數人會保 留一些承載個人或家庭感情的紀念品。無論它們的性質或用途如何, 為能確保其功能持續運作,就應該得到我們可以為它們提供的最好照 顧。

12


木材為生物材料,在自然環境下,受光線、空氣、水

生活使用的家具,最普遍的損傷為表面的刮痕、撞擊和水

(濕度)、溫度變化會持續老化,木材種類與組成分

(或溶液、溶劑)痕污漬,以及局部高溫造成的表面的烙

之分布無均一性,不同部位材料品質和特性不一,物

痕,如餐桌的湯鍋造成漆膜白化,或神明龕的煙燻和貢桌

理性質具異方性各切面性質不一,其中又以「溼度變

香灰掉落的燒灼等。「結構的損壞」對家具的影響最大,

化」引起的性質改變在家具使用和保存的影響最為明

通常因不當和不正常使用造成,如推拉桌椅造成構件榫接

顯,而木材亦容易受微生物和蝕木生物等影響而損壞

鬆脫,或超過木構件荷重而斷裂等。因此,家具的搬運過

。當然絕大部分的木製家具都已由專業的木作匠師依

程是造成損傷的主要因素,以傳統木製榫接桌椅櫃而言最

其專業知識和經驗決定,一般使用者須注意的是使用

忌推拉,因設計製作時構件連接以承受上方物件重量為主

和維護方式是否符合該物件預設的使用情境,如松木

,對於大於正常使用的側向推力通常無法承受,容易造成

檜木等軟木就應小心使用避免刮壓敲擊,椅子是用來

連接處損傷,另搬運時側傾亦非製作設計的使用方式,於

坐的就不要站上去,表面沒有塗裝上漆的木材就不要

搬運時容易鬆脫引起其他的損傷,以及搬運過程的堆疊摩

碰水等等。

擦與碰撞的機會增加等。

13


W o o d a n d A r t

台灣地區使用之家具而言,家具結構體完成後均會施作漆料進行木材的保護 ,以隔絕大氣環境中光線、溼氣和微生物,改善木材表面的性質,降低使用 摩擦和污損的影響,增加使用的適宜性。因此,「漆料塗膜」的老劣化和損 壞成為家具材料損傷的首要表徵,木材直接受大氣濕度影響,吸濕膨脹乾燥 縮收使木材龜裂、變形翹曲、結構鬆散、微生物滋長、昆蟲入侵等,影響木 製家具的保存。 木材的橫切面為木材性質最脆弱的死角,木材橫切面上水分的吸取和散失極 易沿細胞管道擴散至木材其他部位,引起木材膨脹收縮和性質的改變,進而 影響表面塗膜,引發一連串的壞損,因此匠師製作構件時通常會將橫斷面隱 藏或適度處理避免直接暴露於外部環境中;但桌椅櫃之足腳因木材橫切面直 接接觸地面,處理不當地面潮氣及積水,將直接進入木材內部,而於腳足觸 地端部呈現一圈掉漆泛白,且潮濕木材物理強度較低極易磨損,部分形式桌 椅會設置「泥托」等以降低地面潮氣之影響。 生活環境中不同的光波段和亮度的交互作用下,會造成家具表面的損傷,如 表面木材纖維降解變色漂白和塗膜的性質老化,通常藍光較紅光危害嚴重, 而亮度越強影響也越大。不使用時應保持黑暗如使用不透明的防塵罩,避免 放置於窗台下,如無法避免責於窗台加裝窗簾或玻璃窗上貼附抗紫外線和紅 外線膠膜,條件允許下,窗戶通常不開,以空調設備保持環境穩定,減緩環 境變動,避免雨水和蟲害。 木材容易遭受微生物和蝕木昆蟲與嚙齒動物的危害,微生物最常普遍的 現象即為腐朽,造成機械強度的降低如變鬆軟,以及木材性質的改變, 如吸濕性變強含水率增加等。蝕木昆蟲如白蟻、甲蟲等以啃食木材維生 ,存在於木製家具中則會造成木構件的損毀,表面不易發現,發生時通 常存在於木構件內部;嚙齒動物以鼠類為主,啃咬木構件造成表面損傷。

Conservation of

14

wooden furniture


April . 2017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C S

微生物和蟲害發生的位置通常起始於木構件的裂縫和兩構件間鬆脫 的縫隙,黴菌孢子落入縫隙中不易去除,而蟲卵於縫隙中孵化後或 白蟻由縫隙入侵木材,在木構件內啃蝕,表面不易發現,發現時通 常內部已蛀空。如發現木製家具下有木材粉末出現建議儘速清理乾 淨,並持續觀察是否再出現,如持續出現代表內部有蟲活動,建議 先與其他隔離,如以大型塑膠膜包覆,送請專業人員處理,並仔細 觀察鄰近之木製家具是否也發生蟲蛀。 通常家具的損壞主要源自於使用的過程,只要正確小心使用與日常 維護,以及妥善的搬運方式和運輸包裝,應能大幅降低大部分的損 壞發生,其餘不可控制和預期的意外則需靠減災、救災方案輔助, 而材料本身的老化雖然無法避免但相對容易被控制和預防為次要的 問題,以保存環境(如光、相對濕度和溫度)控制為主。修復或修 理木製家具和木製物品,涉及修復倫理與多項專業劣損調查和修復 技術評估,建議應交由專業的修復人員處理。

15


島嶼的光影-微電影

山城 之 音 ─ 等 待 著 你回家的木鈴聲 文/王思評 類型:微電影 片長:10分鐘 導演:林立昇 演員:志明(李宗哲 飾) 文芳(辰星雨 飾) 阿桂嬤(李竹琴 飾)

志明為了參加美術展,回到家鄉九份作畫,他發現阿嬤 記憶退化得比他想像中嚴重。阿嬤在外面迷路,亂闖馬 路,與騎單車的文芳發生小擦撞。阿嬤說阿公帶著木鈴 回來,告訴她藏金戒指的地點,但忘了在哪,語意夾雜 不清。 為阻止受傷的阿嬤出門尋金,志明與文芳答應沿著阿嬤 平常用的導覽地圖,幫她找回金戒指。過程中兩人發現 水金九的歷史脈絡及新興的社造活動。經過尋找金戒指 的過程,他們發現失憶的其實不是阿嬤,而是志明以及 忘了這座山城的人。志明決定重新認識故鄉也幫阿嬤繪 製新的地圖;他明白了,阿嬤的木鈴等待的不是阿公, 而是在等他回家。

W o o d a n d A r t

16


林導演以輕鬆旅行的鏡頭詮釋出九份驚艷水金九的地區、 人文特色及歷史脈絡。影片以木鈴的聲響將人們的回憶帶 到九份早年金瓜石淘金熱潮,礦工出門前會將木鈴繫在腰 際,聽著漸漸遠離的木鈴聲,將他們送進礦坑。夕陽西下 ,礦工家庭便會豎起耳朵聽尋木鈴聲,聽到木鈴的聲音就 知道爸爸的平安歸來。這種令人心安的音符從山中娓娓的 傳到家人的心中便是溫暖的樂章。或遠或近的木鈴聲,襯 出和諧而動人的山城,細膩的演奏著暗藏在時光的音符。 期待本片的故事能與為夢想出外打拼的人們產生共鳴,或 許在我們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那些被拋在腦後的、藏在心 底的事物,不發出聲響,只靜靜的等待著誰去發現它們的 美好。

17


時尚 藺草 ─ 不停地交織著苑裡光輝的那雙手 文/王思評 類型:微電影 片長:10分鐘 導演:蔡一峰 演員:美文(伍婷婷 飾) 美麗(池羽婕 飾)

南下列車,窗外是海線鐵路旁的景色。美文為了追求時尚 而選擇離開家鄉苑裡,這次受到妹妹邀請,她返鄉擔任 「藺編禮服」時裝發表會的模特兒,也因此喚起小時候陪 伴母親編織藺草時的記憶和對家鄉的情感。 蔡導演透過細膩的編織鏡頭,引領著觀眾瞭解藺草產業在 地方上形成的特殊產業生態鏈,並與地區的生活模式環環 相扣,成為苑裡地區固有的藺草文化體系。「藺編」始於 清末洪鴦女士,由於幼子頭上生瘡化膿,又髒又臭、常遭 蒼蠅叮咬,於是為了保護幼子,在母愛的驅使下,編織出 臺灣第一頂藺草帽。藺編技巧百年來在苑裡婦女手中不停 息地編織著,造就了苑裡特殊的人文風情。因此藺編工藝 被引申為母愛光輝的展現。

18


島嶼的光影-微電影

「藺編」歷經過繁盛與興衰。苗栗苑裡的居民 組織台灣藺草學會致力於保存及推廣,為藺編 婦女們提供傳承的機會也找回對傳統工藝深層 的記憶,發展出獨有的藺編文化。 苑裡藺草文化的成功案例是居民與青年共同努 力及對在地產業的情感。他們將藺編文化創新 轉型與行銷,同時重建藺草的產業生態體系, 使藺編走入時尚領域,讓小鎮重新崛起並滋養 了返鄉築夢能量,激盪活潑創意與年輕生命力。


島嶼的光影-微電影

相思 月琴 ─ 串起異文化的音樂鑰匙 文/林逸琇 類型:微電影 片長:9分45秒 導演:林立昇 演員:玉芳(阮鶯妹飾) 月梅(吳若玄飾) 明順(鄧柏園飾)

玉芳,從越南嫁到臺灣的新住民,語言的差異常讓婆婆月梅好 氣又好笑,一次的意外婆婆摔傷了腰,無法參加月琴民謠大賽 。婆婆無意間發現玉芳會彈奏月琴,「越南月琴,琴格比較寬 ,音階也比較簡單。」玉芳解釋,於是婆婆希望玉芳代替她參 加月琴民謠大賽。 對於臺灣民謠不熟悉的玉芳總是唱得零零落落,婆婆最後決定 讓玉芳用越南歌謠比賽,並送給玉芳一把月琴,月光下,玉芳 彈奏著月琴,哼著家鄉歌謠,回憶起故鄉種種 ......

20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 C S

新住民離開故鄉,飄洋過海到臺灣生活,至今在台灣總人口數已超過50萬人,他們努力 克服語言障礙與生活習慣差異,並培育許多新移民第二代;隨著新住民人口不斷增加, 在臺灣他們相對屬於弱勢族群,為瞭解彼此文化差異性,近年來不管是公部門還是私部 門,慢慢開始從藝術文化角度推廣新住民母國文化,希望達到彼此尊重與包容,落實文 化平權。文化部在社區營造邁入第三個十年,重視多元文化的參與,邀請新住民一起參 與社區營造,透過社區劇場凝聚彼此間情感,運用鏡頭紀錄異文化生活的點滴,透過母 語教學讓大眾直接接觸異文化,舞蹈的交流,跨國工藝文化的體驗、異國美食品嘗,臺 灣樂器演奏母國歌謠等等,從各個面向認識新住民母國文化,屏除傳統刻板印象,接受 彼此的文化差異,不僅呈現多樣的台灣社區風貌,同時也開拓了我們的視野。 音樂是跨國界的語言,「相思月琴」或許是最好的例子,月琴串起臺灣與越南文化,拉 近人跟人的距離,不僅婆媳之間感情因此更融洽,也打破文化的距離,玉芳也透過月琴 舒解了鄉愁,我們相信透過新住民多元文化,定能在社區營造上激盪出更多璀璨的火花。

W o o d a n d A r t

21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C S

藝游空間 愛西遊 圖文 / 柳蕙瑜

西遊記是華人世界耳熟能詳的古典幻想神怪小說,由吳 承恩所撰寫講述唐三藏帶領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 西天取經的故事(另一說是取得長生不老藥),故事中 充滿神怪、法術等,青年藝術家張芳榜就以西遊記神奇 幻變為發想主題,於本館藝游空間展出「愛西遊」特展。 張芳榜出生於西元1989年,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 系創作組,他的創作常以「鬼怪」為主題,這是他的特 色,也是與其他藝術家很不一樣的地方。張芳榜從小就 讀正規美術班,學習素描、油畫等等西方美術,但就在 就讀大學時,他思想與創作有了很大的轉變。 第一個轉變是思想,張芳榜從小受西方藝術的涵養,重 視透視,講求科學的養成教育,讓他一直覺得西方藝術 是優於東方藝術,但在大學時發生轉變,張芳榜開始發 現東方藝術的奧秘精深與底蘊深厚,東方畫重寫意,畫 作內含「人」在其中的意境,它與西方藝術是不一樣的 層次,而且不遜於西方。

22


W o o d a n d A r t

另一個轉變發生在張芳榜上課時,當時授課

張芳榜即將進入而立之年,他的年紀尚輕卻擁有很多工作經驗,

老師無意間翻閱他的筆記,發現筆記中只有

也曾多次獲獎,但在尋求藝術這條路上仍充滿著徬徨,他說:「我

圖像沒有文字,各種塗鴉的圖像充斥著各種

常覺得人生的縱軸與橫軸似乎在無限度的四散飄渺。人的本質似

想像,以及不存在現實中的鬼怪,老師認為

乎是在尋找一個圓滿,這過程中會有執念,也會有波折。我對西

極具特色,建議他將其具象化,受到老師鼓

遊記有興趣是因為它是一部遠走東方,尋求未知領域的一部經典

勵,他開始將想像中的各種鬼怪具體化,為

,在尋求長生不老藥的旅途中,充滿虛幻神話,浪漫主義的幻想

了豐富創作內容,他開始從東方文史尋找創

,也有細節的合理和真實。這就像我在追求藝術這條路,最後的

作題材,日本的百鬼夜行、中國的山海經、

圓滿是否存在?是否可得?距離還多遠?都不得而知。」

佛教18層地獄等等,都是他的創作素材。對 於鬼或怪的張芳榜有著不一樣的解讀,他說

愛西遊是一個青年藝術家嘗試尋求自我藝術圓滿的一個過程,過

:鬼是人類慾望的延伸,因為人想要看遠處

程中真真假假、亦真亦假,張芳榜特以唐僧、孫悟空、豬八戒、

,於是畫出長脖子的鬼,因為人想要飛,於

沙僧,以及各種神怪,以塑土、雷射印刷等不同面貌,自如無拘

是有了翅膀的鬼。於是,一個一個與眾不同

地翱馳於美學館藝游空間的國度裡 ......。

、別具特色的作品紛紛產生。

23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C S

旗山 返青社造赤子心 文 / 賴伯瑞 圖 / 高雄市旗山區尊懷活水人文協會

露西!我要紅豆的~今天還有什麼口味的冰淇淋啊! 對了~大頭有沒有說那個活動什麼時候阿?小怪有要去嗎?

離開書店,和洋混搭、磚木合造的旗山車站,經歷過風

老王搖旗吶喊的海報DM我拿幾張回去貼歐......

災洗禮整修後,以「糖鐵故事館」的身份重新服務到訪 的旅客。再往裡走去,小店、邊攤、水果室樸實依舊,

24

旗山老街旁的獨立書店裡,充滿了年青人的聲音,

而叉路的雨棚及牆上卻綁著「唯一訴求原屋保留」、

他們在冰櫃前交換著最近大旗山地區的活動資訊與

「原屋保留居住正義」的標語及文化館的紙板招牌。尊

夥伴最近的狀況,靜靜的品嚐一捲冰淇淋的時間,

懷活水的年青志工說著,旗山大溝頂這條有著手刻印章

不僅能品嚐友善小農及文青店長的用心,也可以觀

、手作皮箱、訂製裁縫、鐘錶眼鏡、針車維修等老產業

察到這群青年彼此之間的緊密與熱情。

,有著許多大旗山人共同的職人技藝與回憶。


而來自旗美九鄉鎮的青年們嘗試以公共性的討論、論壇、

在歲月鏽蝕的雨棚下、在往來川息的遊客間,青年的行動讓

對話與實際行動,透過議題營造的方法,以香蕉姑娘電影

老一輩的居民從面臨拆遷的焦慮中,慢慢凝聚出自主意識、

院、行動音樂會、假日市集、文化館佈展等方式,努力著

訴求與信心,也藉由年輕人的田調挖掘保留了許許多多的故

喚起大旗山人的認同,也急切的運用職人側寫、撰文記錄

事、記憶與共通的情感回憶,也讓更多過去居住在此的中生

、建築考察、田調記錄等方式保存著這段共同成長的文化

代回鄉關心,並以居民自決的方式共同決定大溝頂的未來。

歷程。 散落在九鄉鎮的年輕人,面對著不同的族群、人文、農產、 展出的黑白照片中述說著大溝頂過去連結中山老街、媽祖

地景風貌及歷史脈絡的各種議題,也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嚐試

廟、旗山戲院(1939-1975)、仙堂戲院的景象,勾勒著

著為家鄉創造一片新的風景。「小露吃」以獨立書店為內涵

蕉農們往返於布袋戲、歌仔戲與黑白電影間的熱鬧記憶。

,用冰淇淋串連著消費者與土地間及各地小農的情誼;「台

也說著民國45年,以「公辦出地,民眾集資」的方式募集

青蕉」以社會企業方式嚐試以香蕉為主題透過農產文創、換

了許多商家與職人在此扎根。當年運用五分車的鐵軌共同

宿體驗、契作認養及搖滾樂團等方式與鄉土接氣;「野上野

搭建的遮雨棚,存續至今已鏽黃斑駁,而刻印師、鐘錶師

下」三個年輕人在美濃以設計、拓染與文創工作等介紹家鄉

、助產士、裁縫師與電匠們臉上也多了皺紋,過去老照片

、服務鄉親;「小鄉社造」在每個社區趴趴跑,陪伴協助著

中的意氣風發,隨著兩頭戲院的拆除已經褪色,但仍是許

許多社造夥伴,一同為鄉土而努力。

多老旗山人心中鮮明的記憶。

25


W o o d a n d

A r t

在面對公共議題的溝通、社造20年的接軌、社區社福的推動、地方文化 的保存、傳統產業的行銷、人文鄉土的傳遞、文化加值的創造及自生如 何營生等,大旗山地區的青年們有著許許多多的挑戰及更多更多的期盼 與希望。雖然說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但他們有著彼此的情誼、有著重建 時期累積的默契、有著一顆熱情溫暖的心,依舊能串連彼此一同前進, 能為彼此抹去耕耘汗水,能陪伴夥伴一起倔強、一起流淚,更能為鄉土 創造更多故事、感動與一份心意。 找個時間,用一塊香蕉蛋糕、一卷紅豆冰淇淋的時間,聽聽他們的故事 、看看他們的努力、走讀他們的生命、認識一群年輕的社造赤子心。

26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與世界對畫 李正錟的世界印象之旅 文 / 江貞昱

圖 / 李正錟

「旅行幫助我們找回自己。」 法國小說家 / 卡繆

「旅行不只是看風景,而是不歇止地改變我們對於 生活的想法,深刻又長久。」 美國作家 / 米莉安.畢爾德

關於旅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為 了紓解工作、生活的壓力,或者是為了增長見 聞,或者是一圓夢想;對於藝術創作者李正錟 來說,「人生就是一場不停歇的壯遊,沿途共 享世界風景文化印象」。 喜愛建築、旅遊及繪畫的李正錟,從30歲第一 次出國至今70歲,總共參訪了74個國家,目前 還在持續進行對世界的探索。他認為,生命是 一段旅途,生活則是其中的過程,「人生之旅」 隨時隨地不停歇地在進行,他不願意在有限的 「時間」與「空間」裡,處於「井中之蛙」、 「足不出外」的狀態,因此在年青力壯時,便 立志尋幽訪勝、盡情遨翔天地間,實踐古語「 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環遊世界也成為了他 人生最大的夢想。

李正錟《秋》

27


李正錟《kala pattar 基地磐》

28


W o o d a n d A r t

李正錟透過旅行的所見所聞,以輕鬆自在的方式,去了解「時間」、「空間」 、與「文化」的意義,刻意使用相機、錄影機、繪畫、日記詳實記錄世界與自 身的關係,並以辦理畫展與講座的方式,分享這世界的美好以及他對 LOHAS 生 命態度的徹底實踐(註)。李正錟在不斷的學習與旅行中,找到藝術創作的靈 感,「世界印象之旅」系列作品,結合設計、攝影、印刷、電腦等方式,以多 媒體油畫方式呈現世界各地風土民情印象,例如,對於其中的作品「黃山印象 -四季」,李正錟說:「黃山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稱,我曾三訪黃山,領 略不同季節之美,因此以黃山四季,結合國畫潑墨山水、加上創意篆文完成這 系列作品。具有綠芽的春、虫的夏、月的秋,以及小小兵意象抗寒的冬 …... 觀 者可以在作品中看見象形篆文『春、夏、秋、冬』巧妙地與作品融合為一。」 夢想可以偉大,但能夠身體力行才是真實且動人的。李正錟60歲才開始爬山, 剛開始參加登山社,先後攀登了臺灣二十幾座3千公尺以上高山,直到2012年 才嘗試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聖母峰基地營。他以健行方式,從lukla(海拔2850 M )一路爬到kalapatthar(海拔5623 M),才到達尼泊爾EVEREST(南坡)基地營 ,每天走路5-6小時,連續十多天,歷經杜鵑盛開、喇嘛祈福、下雪蒼茫、下 雨冰刨、高山反應、流鼻血、零下15度C酷寒等許多充滿挑戰的過程,在受到 大自然與當地獨特民情感動下 , 他花了一整年的時間以多媒體呈現方式完成 「大山展」個展(2013年) , 呈現聖母峰大自然景觀與當地人文,獲得大家 廣大的迴響。 「實踐生命中的感動,讓生活更精彩」,李正錟鼓勵大家踏出家門、暫時離開 熟悉的舒適圈去旅行,更要勇於去追夢,因為「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 會做了」。世界就像是一本神奇的魔法書,只要用心閱讀,處處都充滿了驚喜 ,旅行的意義不在目的地是哪裡,而是在過程中遇見的人、風景與故事,現在 ,就為自己準備一趟小旅行,用自己的方式與腳步,好好閱讀「世界」這本書吧!

註:李正錟的Lohas,意味著愛地球、愛生活、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鄰居的 健康生活態度。

29


圖文 / 潘昭男

漫談合唱藝術

「合唱」二字在廣義的中文意思是二個以上的人

合唱曲通常分成二部、三部、四部來演唱,有些曲子

一起唱歌,但就音樂學的範疇而言,許多人齊聲

甚至被編到八或九部和聲。演唱時大都用鋼琴來伴奏

唱同一首歌只能稱之為「齊唱」( unison ),像唱國

,純人聲沒樂器伴奏的合唱,中文稱之為「徒歌」外

歌、校歌或軍歌等就是。「合唱」( chorus )的定義

文叫「a capella」。組團人數由二至八人的重,唱到百

是將演唱者分成幾組,各唱不同的聲部或節奏,

人千人的大團都有,目前臺灣的合唱團大約從30人到

展現悅耳和聲及節奏變化,豐富了歌曲內容和美

60人左右。千百人的合唱團通常是為演唱大而長的重

感。如果說齊唱是黑白平面的,合唱就是彩色立

量級作品而臨時組訓,伴奏部分須由管弦樂團來擔綱

體的;一個人獨唱,愛怎麼唱就怎麼唱,但合唱

;著名的曲目如韓德爾的〈彌賽亞〉、貝多芬的〈快

必須屏除個人想法而遵從集體意志,合唱歌曲在

樂頌〉、抗日時期的〈黃河大合唱〉等,唱奏起來氣

練唱中經由指揮和團員研討取得共識後,大家一

勢磅礡,將合唱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體遵行指揮的手勢來詮釋歌曲的內涵意境。 合唱團的演出不僅僅是聽覺藝術的呈現,視覺藝術也 合唱的類型基本上分「同聲」和「混聲」二大類。

如影隨行,除非聽眾是全盲者,否則臺上的一舉一動

同聲又分「童聲合唱」(男生未變聲前歸屬童聲)、

,口型、表情及服裝色澤都和整體表現息息相關。臺

「女聲合唱」和「男聲合唱」。「混聲合唱」則

上的隊形通常考量和聲的效果而採整齊排列,除非人

由成人男女所組成,通常分成女高音、女低音、

數太少,才高高低低散開成不規則狀以美化畫面。高

男高音和男低音四部,有些合唱團也用女童和未

音部一般都分配在隊伍的右邊,低音部在左邊;混聲

變聲的男童來替補女高音的聲區。

合唱則男生在後,女生在前。以上的制式隊型除了音 響效果的理論實踐外,我個人認為方便指揮者的手勢 習慣才是真正的緣故。

30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 C S

start publication

合唱的內容包羅萬象,諸如藝術歌曲、宗教歌曲、愛國

我們借鏡。 筆者認為,扶植合唱團是最廉價的文化投資,政府可

歌曲和民謠流行歌等都是常見的曲目。選曲練唱或演出

以編列經費給予各團適當的獎勵補助,並善用公共空間場地使各

全依各團成員的屬性特質和興趣,當然程度水準也是最

團有演唱交流的機會。合唱團的功能不能只是關起門來孤芳自賞

重要的因素。歌詞發音最常用的是華語、臺語、客語和

,也要承擔移風易俗的教化責任,合唱人口持續增加會使社會更

原住民語,外國語言以英語和日語為最熱門。有些合唱

祥和,合唱水準提升則國民整體氣質必也隨之提升,衷心希望有

團喜歡邊唱邊跳或扭腰揮手,只要合乎歌曲的節奏情境

朝一日,臺灣也能成為世人眼中的文化大國之一。

,倒也相輔相成獲得讚賞加分;若刻意添加動作,不但 無助於和聲之美反而破壞畫面,被批為多此一舉就得不 償失了。合唱表演或指揮處處都是藝術學問,非三言兩 語所能道盡,筆者先就此打住,直接進入結語。 聲樂是最基礎的音樂教育,合唱是聲樂最美的藝術表現 ;在歐美日國家大大小小的合唱團普及鄉里社區,值得

註:作者潘昭男老師為本館進駐合作演藝社團 - 台南市幼獅 合唱團團長暨指揮,從事音樂教育五十餘年,曾獲教育 部「社教公益獎」及總統頒贈「教育奉獻獎」。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31


W o o d a n d A r t

美學的體驗 基礎油畫研習班側寫 文 / 李慈敏

文化部鄭麗君部長上任後,積極推動「文化近用權」,所謂「文化近 用權」是文化賦權的一種展現,因為文化權是一種基本人權,人民就 是文化創造的主體,因此,藝術的積極性自由是文化部文化政策的核 心理念,帶動公眾從創作、近用等各層次參與文化。 本館辦理「生活美學研習班」,開設律動美學類、生活藝術類、生活 語文類、生活應用類及心靈成長美學類等五類課程,其中,「基礎油 畫」係屬於生活藝術類課程,研習內容包括認識與使用油畫材料與工 具、了解油彩的製作並希望透過繪畫步驟與分析讓光影、明暗和色彩

32

成為油畫的表現。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學員 林宏錦作品

「基礎油畫」陳冠宏老師自101年至本館授課至今,頗受

另一位學員林宏錦目前在小學擔任藝術與人文老師,她曾

學生愛戴。陳老師畢業於國立臺南大學美術系研究所,曾

在南大音樂教育研究所接受訓練與造就,但最讓她困擾的

於2006年獲府城美術展第二名,並擔任過全國學生美展評

是,舉凡學生美展、校內外的繪畫比賽都得指導,因為這

審委員;多次舉辦過畫展,其作品更獲各界收藏。

些都包含在藝術與人文領域,這對於一個學音樂的老師來

2012年至館任教迄今5年。陳冠宏老師表示,在未投入教

說,真是心虛與困擾。宏錦回憶,七年前,在一個偶然的

學前,有一段時間他對畫畫的價值與前景感到懷疑;開始

星期六午後,與先生一同參觀了生活美學館舉辦的畫展,

教學後,他藉由與學員互動中去反思當初畫畫的動機是什

深深地被每一幅畫吸引,於是先生鼓勵宏錦報名學畫,他

麼呢?是什麼時候開始想畫畫的呢?他認為從學員的畫作

說:「妳可以一個星期挑一兩個晚上去學畫,好讓自己心

中,可以投射出過去的自己,從單純的畫畫中可以體會出

情放輕鬆!相信有快樂的媽媽,一定有快樂的家。」從那

單純的快樂,這就是他當初投入畫畫的最大原因,進而重

一天起,宏錦真的開始了她的畫畫夢,這一畫就是七年了

新確認畫畫真的是他一輩子的興趣;「從教學中我看到了

,她說:「每一次拿起畫筆,都深刻的感覺在跟自己談戀

最純粹的自己,單純、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邁進。」陳

愛般,那樣的身心放鬆及心情愉悅,藉著畫筆表達出自己

老師這麼說。

的心思意念,真的很有趣!」

學員郭淑伶是臺南女中退休教師,目前亦在本館服務組擔

宏錦進一步表示,「素描基礎」劉弘宇老師在素描方面的

任志工,她表示,大約2-3年前開始在美學館學習油畫,主

指導,讓其更加領悟虛實的奧妙,「基礎油畫」陳冠宏老

要是因為她在學生時代就有個繪畫夢,來美學館學畫後,

師在油畫的指導,讓其深刻感受油彩的魅力,也曾因覺得

在老師認真的教學下,看著一幅一幅作品漸漸完成,心中

自己的簽名不夠漂亮,而報名汪崇楹大師的書法課,從中

充滿成就感,而且,在學習過程中,認識許多愛畫畫的同

受益良多。未來我們將朝提升生活美學的方向持續努力,

學,不只教學相長讓技能增進,溫馨的人際往來更增添退

同時也邀請大家共同加入創作行列。

休生活的多姿多采,讓自己更有學畫的動力。

33


, 視角 S O U T H E R N AE S T HE T I C S

大眾紀錄的年代

文 / 陳薔安

圖 / 林致維(1/2藝術蝦)

因為行動裝置和網路的興起,城市的記憶不再只是官方 或大型媒體的工作,而是每個公民都可以行使的權利。 不過即使如此冠冕堂皇的說法,實際上與不熟的人聊天 、記錄新環境,依舊是不簡單的。小時候寒暑假作業, 爸爸帶我去訪問老神父、客家宅院的主人、老店家,那 時不成熟的文字,和一張張沖洗出的照片,散落在一本 本的作業簿中,今年第一次和藝術蝦合作系列圖文紀錄 ,正式自費出版,彷彿讓我重新回到小時候對人的好奇 ,我比較喜歡把紀錄想成是一種念舊的行為,念舊的根 源往往是對錯過或失去的東西的一種依戀,即使這失去 或錯過或許只是一場自己的想像,但那還是很暖心的一 件事。 藝術蝦和我都不是出身新聞媒體相關科系,負責採訪的 我口舌笨拙、對台南美食也不甚瞭解(實不相瞞,我直 到出社會工作才喝過牛肉湯、吃過虱目魚粥、花園夜市 也是大三時候和外地同學一起去的),在北部求學、生 活近九年,一度覺得自己與台南緣份淺薄,到底是什麼 讓我與台南錯過,我也不明白。幾年前回台南工作,台 南已經變了很多。老房子拆了一些、但也有不少被活化 利用,社區文史工作室做了很多有趣的事,另一方面台 南物價和房價以驚人速度上漲,也很意外的,台南人居 然有有那麼強的消費能力容納這麼多購物中心。

34


已經歇業的泰山冰店 老闆夫妻的畫像已經透過朋友轉交

一切改變中,最令我錯愕的是某烙餅店的老闆已經 過世,但媽媽卻從來沒跟我提過。好吧,我或許是 個台南人指數非常低的台南人(想想我多晚才認識 台南的美食),但是回到這裡重新展開生活,卻明 顯感受到時間前進下,一個小小市民的獲得與失去 。參加一場聚珍台灣舉辦的「消失的台南街巷風情 」後,這樣的心情更加強烈,那些老圖像給在場的 聽眾很多衝擊,素未謀面的或僅有一面之緣的台南 風景,美而脆弱,一旦失去形體,很快就在時光洪 流中被遺忘,儘管我們對城市存在著記憶,但如果 沒有實際的物件和空間,終究是不完美的。曾經想 過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嗎?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到底是沒有人要為誰的鄉愁負責的。 因此與大菜市誠舖的愣子老闆見面時,她提到十年 來懸而未決的大菜市拆遷案:「聽說經費下來了, 但具體細節還不清楚,還是要奮力一搏。」這席話 真激發了藝術蝦和我內心的小小熱血,大菜市的商

家持續地找尋各種方法,希望提高大 家對大菜市歷史和人文特色的關注, 身為台南人的我並不希望由別人決定 什麼才是屬於台南的記憶、什麼才是 真正的台南風景,第一次討論後藝術 蝦和我就決定要用各自喜歡的事記錄 大菜市。愣子曾說過,或許對外人來 說這裡只是一個鐵皮屋,但是他們卻 看不到鐵皮屋底下的生命力和故事, 對我們來說,圖文的紀錄最首要的工 作,就是讓這些故事可以被看見,不 管我們做了怎樣的紀錄,也是隨時等 人檢視和反饋,我們做得只是關於這 個城市記憶拼圖中的一小塊裡的一小角。 假日時大菜市的人潮 以及人們頭頂上的燈箱

35


與藝術蝦合作的過程中,我們其實沒有想太多,我 們大約都是傍晚人潮較少的時候到店家採訪,雖然 會先準備一些問題清單,但更多時候比較像是聊天 。藝術蝦會在店內四處拍照取景,他的畫是很容易 引起觀者的共鳴的,寫實當中畫面依舊保有趣味的 構圖,主題取材也淺顯易懂,如果只單要引起群眾 關注,這些畫像就足矣,但是我們還是加上了文字 ,希望文字可以讓圖像的紀錄更有延展性。

記錄這件事情,在不造成別人困擾的前提下,應該都是 很棒的事,在台南還有很多關心這個城市的人,我覺得 自己像是在跟很多不認識人一起留下城市的紀錄,雖然 我到現在還是會懷疑自己的視角和知識並不足以完成一 份很好的紀錄,但是城市的記憶應該有空間包含各種視

我想要幫台南貼上的這塊小小的拼圖,是關於一群 奮鬥人物的故事,有點念舊、有點勵志、帶著少女 味的那種。虧了大家的幫忙,一切進行得很順利,

角,這也是現代資訊的趣味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但我們也可以撐一把傘,或鬧彆扭的到禮堂大喊「我反 對」再跑走,誰知道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如果要說當中困難的地方,就是如何驗證事實吧, 儘管這次採訪都是遇到很好的人,我並不太擔心這 個問題,但也會反問自己,如果下次遇到不同的人 事物,還能夠有這樣的信心嗎?對於沒有太多資源 的業餘記錄者來說,一切似乎只能等待時間檢驗, 同樣受時間檢驗的還有自己的紀錄,誰也難保五年 後再看到自己寫下的東西,會巴不得全盤銷毀,總 之,我覺得發表文字紀錄,心理負擔比發表速寫來 的重一點。

大菜市入口之一,新舊店家比鄰

36

商家共好、世代共好,是這次紀錄中發現的大菜市精神


04 th publication

W o o d a n d

美學講堂

A r t FB-QRcode

官網-QRcode

國際會議廳

「公民美學」逐漸形成一種全民的生活顯學之追求 ,各領域無不以「美學」為吸引大眾目光的修辭時 尚。南方美學講堂即是回應時代需求脈動並希冀透 過一系列講座,帶領大家以多元視野來認識「美」 並活用於日常生活中。 5/27(六) 楊士毅藝術家-「用老手藝找回好生活」

新藝市集

美學館戶外穿堂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固定於每個月最後一個週六 ,辦理以「藝術」為主題的市集活動,歡迎大家 週末一同逛市集、玩藝術,並歡迎更多藝術創作 者加入市集行列。 4/29、5/27、6/24 14:00-19:00

薰風·南方美學 Southern Aesthetics 2017年4月 發行單位: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發 行 人:陳柏欽 編輯委員:吳敏鳳、張良鏗 楊偉中、陳宣文 刊頭題字:黃進添 執行編輯:林逸琇 美術編輯:目目文創工作室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中華西路二段34號 電話:06-2984990 傳真:06-2984968 網址:http://www.tncsec.gov.tw 出版刊期:季刊 GPN:2010500959 紙本刊物索取:來信附上回郵信封(A4大小), 貼足郵資,標明數量並留下聯絡方式。本刊物 重量約為135克,大小20.5*20cm,郵資請上 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郵資資費查詢,寄送至 70062臺南市中西區中華西路二段34號林小姐 收(館刊索取)。 April . 2017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C S

木 作 新

薰 風

鞣與

—原民女力跨界工藝展

原民女性創作者將溫柔細膩的感受寄予作品之中 ,展現原鄉的美麗特色外,有著更多的是對家的 思念與想望。本次展覽特別邀請兩位女性創作者 的作品,透過細膩的創作品感受女性創作者的美 麗魅力。

藝堆土系列特展 利用輕黏土與樹脂黏土,透過揉、捏、壓等技法 結合而成,並搭配環保鄉村素材,創作出多肉植 物、花卉、可愛小物及創意立體等作品,輕鬆將 藝術和創意美學帶入生活,進而美化空間。 04/08-06/25 鄉土生活展示館

04/05~06/25 生活美學展示中心

新住民文化培力暨國際藝術巡迴展演計畫

節慶燈火主題展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5/6-7/16 09:00-18:00 藝游空間 東南亞表演藝術賞 5/6-7 19:00-20:30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演藝廳 5/8 14:00-15:00 嘉義縣水上國小 5/10 19:00-20:00 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演藝廳 東南亞新銳劇場 7/8 14:00-15:30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演藝廳

藝起來美學暨四季音樂會

美學館戶外穿堂

藝起來美學 4/22(六) 16:00-17:00 魔術魂表演團隊 5/20(六) 16:00-17:00 甜甜兒童劇團 四季音樂會 6/17(六) 16:00-17:00 嘉義縣鹿草國小弦樂團 臺南市長榮中學管樂團


S OUT HE R N AE S T HE T I C S 美

4th publication 度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