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 2019年十二月號搶先閱讀

Page 1


Fade Out Fade Out Fade Out Fade Out

Time Flie

時間裡, 創作的人。 我們生活的每一刻都在與時間協作,只是這關係 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許多。

時間,是夥伴、是競速對手、它帶走一些什麼、 卻又在心裡留下些什麼。我們大多時候生活在 時間裡,而創作的時候,得以在時間的裡裡外

於是,因為創作,無論在時間的裡或外,我們都 是自由的。

企畫/編輯部

Run

disapp

外穿梭;甚至,可以跳開線性時間,顛覆、調動、 破解它。

c o v e r s t o r y

文/方敘潔、詹筱苹、張以潔、張芝維、劉子維、陳繁齊、黃以曦 美術設計/柯盈合

插畫/手路、Uncle Alvin、貓不理雞 攝影/張藝霖、林政億、黃少柔 圖片提供/各單位

Slow


Begin

Memory

es

2019 2020

Future

Fast

ear

生活步調感  全球大不同 一小時的可能性 廚房裡的創作 Caldo Café VS. 胭脂 與時間拼搏一生的人 修錶師王進龍 堆疊在時間裡的物件 禮拜文房具主理人 Karen 聽窯呼吸,喚醒此時此刻的存在感 陶藝家郭詩謙 時光回憶的捕捉者 攝影師叮咚

〈記得〉 詩人陳繁齊 穿梭時差,揭開大銀幕裡的時間觀 影評人黃以曦 時間的追趕者  編輯的截稿真心話


東 京

在日本大家都很忙,工作和上學的地點也距離很遠,有些人 單趟就要耗費 2 小時,等於一天會有 4 小時在路上移動,但 大家都會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比如看報紙、雜誌、書籍或 Youtube,也有人選擇睡覺休息。我的職業是作家,我習慣在車 廂裡思考、寫東西,或思考整理新的計畫案,但我已經在台灣 居住 22 年,很習慣工作和住家距離很近、通勤時間短的生活 方式,已經無法習慣日本的通勤時間了。 | 在台灣工作 22 年的日 本學者片倉佳史

屏 東

在屏東這座城市,有時我感受不 到時間的存在,在前往海邊的路 上、在

浪輕撫的田間、在絲綢

似的雲霧裡。堅硬的珊瑚礁岩被 時間碾出細柔綿長的砂灘,永恆 的日頭卻因遲到五分鐘而錯過那 場美好的夕陽,早晨孩童稚嫩的 聲線會沿著百年古城上學去,時 間在此地似有若無的交錯。我想, 或許時間不是在這個城鎮生活的 標準配備吧(笑)。 | 移居屏東2 年的紅氣球書屋店主林彥廷

生活步調感 全球大不同 插畫 手路工作室

香 港

地鐵站裡的手扶電梯很快、小巴開得很快、食物上桌很 快、收銀台速度很快、街上的人與人緊貼著以最快的步 伐移動;在人潮擁動中、時光推擠中的香港,總教人想 找回放慢的理由。有時候我會跳上港島最慢的交通工具

c o v e r s t o r y

──電車,找個角落用最慢的速度,欣賞最快的風景; 有時候我喜歡沿著山頂纜車的軌跡向山上走,在寧靜緩 慢的半山回看近在咫尺的都市繁忙。快的香港容易讓人 累,換個地方停留,總會找到自己的慢風景。 | 成長於香 港、移居台灣 10 年的文字工作者兼攝影師梁大文


巴 黎

走在巴黎街頭,我們很容易分辨觀光客或巴黎人,因為走路飛快、 趕著擠上地鐵、匆匆奔出車廂的都是巴黎人。真實的巴黎生活緊 湊,專業職場的工作效率極高,因為這裡人工薪資高昂,是一個 無法浪費時間的城市。除了受邀作客必須禮貌性晚到,巴黎人一 向準時。開會不超過一個小時,因為會議太長沒有意義。工作就 是要有效率,而多的時間,就該花在享受生活上。 | 住在巴黎 16 年 的創意人何桂育

芬 蘭

芬蘭人的時間感是一種對平衡的追 求, 平 常 工 作 其 實 因 為 務 實 又 直 來直往很有效率(不是那種很急很 快的衝衝衝效率,是詳細規畫長遠 的效率這樣才不用做白工也才有方 向),但是一到夏日長假,人就會 消失一個月到森林湖邊慢生活,工 作可以完全停擺不管,每年就是在 這種有長期的效率+一定要放空慢 生活的平衡循環度過,這就是芬蘭 人的時間感吧。 | 住在芬蘭 16 年的作 家 翠珊

德 國

德國人重視慢活,即便是上班遇到 車班誤點,也多只是無奈一笑嘆聲 氣。但不代表德國人「沒有時間觀 念」,小至嚴格遵守食品包裝上的 烹煮時間,大至出門度假的時間設 定,都有一番堅持及計算。至德國 定居後,一開始因台灣原來的生活 態度,受不了德國人的「僵化」, 逐漸融入後才了解,前置準備越精 準,執行時出錯越少,應變時間越 多,也因此愈有條件慢活。 | 定居 德國 16 年的台灣人伊佳花

紐 約

在紐約,分辨當地人跟觀光客最快的方法,就是觀察行人。在 路口乖乖等紅燈的鐵定是觀光客,理直氣壯穿越馬路的人,一 定是紐約客,當地人的耐心有限,絕不會浪費在等紅綠燈上。 紐約人步行的速度排名世界第八,我在台灣總是被朋友抱怨「妳 走那麼快幹嘛?又沒在趕時間!」,來到曼哈頓後無縫接軌當 地人快速的步伐,在這座高壓的城市,時間分秒必爭,放慢步 伐品味生活這件事,只能留到度假時享受。 | 旅居紐約 1 年半的文 字工作者翁琬柔


廚房裡的創作 舒芙蕾的 分鐘快跑 20

c o v e r s t o r y


對於甜點而言,製程必須跑在時間之前。 然而,沒有比舒芙蕾更急性子的,連完成後都不等人。 蛋白與蛋黃分離,快跑開始, 各自與麵粉、砂糖、牛奶作用,再合體為麵糊送入烤箱, 20 分鐘、加熱溫度 190 度、膨脹;出爐 1 分鐘、室溫 20 度、迅速下沉, 不要猶豫,從中間劃下舀起,品嚐熱氣騰騰的甜香。 每日提供上百個舒芙蕾的 Caldo Café 主理人 Bear 說: 「所以做甜點是種看似浪漫,其實很科學的動作。」

文 張芝維 攝影 張藝霖 製作協力 咖朵咖啡 Caldo Café


芥菜的 年度馬拉松

c o v e r s t o r y


當我們著急時光流逝,對秋冬出生的芥菜而言, 有了時間、鹽巴與太陽,就是永生。 甕內醃漬一個月,褪去翠綠衣裳,成了鹹香的酸菜, 繼續風乾或置入瓶中倒放, 一季過去,客家話稱作覆(客家語ㄆ一ㄡ ˋ)菜, 取諧音又唸成了福菜; 若是隨手放置家中一角,讓水氣與時間框架一同蒸散, 便是浸潤肉品、湯汁的梅乾菜, 必須慢熬,一點也急不得。 位於寶藏巖的胭脂食品社主理人王琬萱, 便是如此悠遊於時間,讓食材穿透時光、封存季節。

文 張芝維 攝影 張藝霖 製作協力 胭脂


修錶師王進龍

與時間拼搏 一生的人 文 詹筱苹

攝影 林政億

台灣不像製錶王國瑞士,擁有強大的歷史文化底蘊 和製造基礎,可以完成設計到製造的精密錶工藝, 但有一位非常出名的修錶師王進龍,再老舊的古董 錶,只要到他手裡都能起死回生。他花了一輩子鑽 研錶,時間對他來說是具象的錶,也是埋在老錶裡 精細的工藝脈絡。

c o v e r s t o r y


王進龍

PROFILE

王永昌鐘錶店老闆,16歲踏入鐘錶行業至 今已40多年,以古董錶買賣維修為主要業 務。店名王永昌讓大家常誤會老闆另有其 人,其實是開店之初店名取作永昌,但太 普遍後來為了區隔加上自己的姓氏,很多 人不知道這段脈絡的客人,會直接以永昌 稱呼老闆,讓他在鐘錶界多了另外一個響 亮的別名。

台灣鐘錶界有一位奇人,想找有歷

好奇和興趣,開始想方設法蒐集老錶

史、有故事的品牌古董鐘錶,內行人

回來研究。「當時做師傅哪有錢,只

都知道來一趟台北松山的王永昌鐘錶

能買人家拆裝過的機芯。」

就對了。 因為老錶外殼是真金,熔金後很值

修錶師自己的時間

錢,商人看不懂的機芯,想當然就變

修錶師王進龍,16 歲踏入這行,「那

成廢零件,反倒是王進龍眼裡的寶,

個年代家境不好,年輕人都非得學有

就這樣收集很多也摸很多,直到出國

一技之長,剛好親戚開錶店就去當學

發現專賣古董的店家簡直是寶庫,興

徒,根本談不上是興趣或喜歡。」當

奮地帶了一些回來整理,放店裡角

時從打雜開始做起,想要實際做維

落跟著新錶一起販售,居然還有人

修,師傅只會給你零件粗的鐘做練

買,就這樣規模逐漸擴大成現在的專

習,「錶這麼精細,師傅當然不會讓

業古董錶店。也練就他一身無人能敵

小學徒動手,技術也不想這麼快就

的好功夫,這個形容很狂,卻一點也

讓人學走,只能下班後自己慢慢摸

不矯情,他能瞄一眼就知道是什麼錶

索。」而且 40 多年前的小鐘錶店,

款,即使這一兩百年累積的款式和類

哪有可能修到數十甚至數百萬的好

型極廣,他幾乎都看過或摸過。「真

錶,看到的品項多半是名不見經傳的

假錶一定看得出來,畢竟錢要出去貨

雜牌錶,有品牌頂多就是鐵力士或東

才會進來,買錯就是割肉之痛,當然

方霸王錶,偶爾能修到 SEIKO 已經很

不能有任何閃失。」他甚至沒有不會

厲害。

修或修不好的錶,差別只是「有些錶 價值不高,如果要花十天半個月才能

直到五、六年後,自己開店才有機會

修好,投資報酬率太低我就會直接放

接觸到比較厲害的東西,「當時有人

棄。」

送來上百年歷史的古董錶,一打開看 真的被嚇到,百年前科技不發達,但

藏在錶裡的時間

怎麼能到現在還走得又好又準。」這

對一般人來說,時間在錶面上,但對

下子可好了,原本只是小鐘錶店賣錶

王進龍來說,時間卻藏在機芯精密的

做維修的王進龍,對老錶點燃無限的

結構裡。


禮拜文房具主理人 Karen

堆疊在時間裡的物件 文 詹筱苹

攝影 張藝霖

每個人多少都有蒐集某類商品的喜好,小至便利商店集點都算是一種日 常蒐集,很難像 Karen 這麼瘋狂,她太著迷老物件裡的時間脈絡和好故 事,不但蒐集的類型廣泛,還熱愛到接連開了文具店和喫茶店,走進店 裡就知道,她可以從一個小物件,為大家重現過去經典的美好;喝一杯 好茶,聞到充滿文化底蘊的香氣。

要採訪 Karen 的蒐集,很簡單也很困

認品質好壞的敏銳度。直到現在,每

難,簡單的是,她真的是一個堪稱瘋

天吃完中餐,還是會忍不住走進文具

狂收集癖的超級玩家,很會買、很懂

店繞一下才行,她說自己擁有一輩子

買、也很會收納,但問題就難在她有

都用不完的文具,直到現在還是買到

興趣的藏物類型,廣泛到無法歸類,

不可自拔,「喜歡蒐集的人很多,只

只能籠統地講出一個方向,「我喜歡

是沒我這麼放縱而已。」熱愛文具的

老 東 西,Antique( 古 董 ) 太 貴 買 不

Karen,本業是設計公司老闆,廣告

起, 但 20 到 50 年 歷 史 Vintage( 經

設計案遍及全球各地,已經忙到焦頭

典)的小物比較可以買得下手。這些

爛額,2012 年還和朋友一起在台北

東西會被保留下來,表示它既好看又

樂利路開了一家專賣風格文具的「禮

實用,不好用的早就被淘汰了。」

拜文房具」,「開文具店本來就不是 為了賺錢,就是喜歡而已。」

從文具開始無止盡的蒐集之路

c o v e r s t o r y

要 追 本 溯 源 地 聊 Karen 對 蒐 集 的 狂

文具讓她著迷的除了外型美感和實用

熱,非得從小時候說起不可。她從小

之外,還有每一件物品背後的發展脈

就喜歡蒐集貼紙文具,「文具是零錢

絡和故事,她一直覺得台灣文具市場

就能買得到的東西。」即使是小學

長期缺少這一塊很可惜,「我喜歡有

生,買起來負擔也不大,放學回家

歷史的東西,最好到現在依舊在生產

前總會先繞到文具店走逛一下,確認

買得到。」所以這裡賣文具也說故事

是不是有自己還沒入手的新東西,再

給 你 聽, 比 如 法 國 擁 有 340 年 古 老

加上當時爸爸工作常到日本,回家就

歷史的 J.Herbin 墨水,當年雨果寫小

會帶各種日本文具送她,東西一多自

說就是用它,Karen 興奮地說「它不

然就容易看出優劣,讓她從小就有辨

就 是 一 個 活 古 董!」; 又 比 如 美 國


Karen

PROFILE

ADC Studio設計公司創辦人,畢 業於澳洲Griffith大學、昆士蘭藝 術學院,主修平面設計,畢業後 曾任職於新加坡與台灣的4A廣告 公司。2008年上海分公司成立, 承接許多國際精品與保養彩妝品 設計。2012年因為興趣成立風格 文具店「禮拜文房具」,2019年 又因為熱愛台灣茶,再開喫茶店 「琥珀Liquide Ambré」,期待更 多年輕人透過喝茶重新認識並愛 上台灣自己的茶文化。


柴燒窯陶藝家郭詩謙

聽窯呼吸 喚醒此時此刻的存在感 文 方敘潔

攝影 黃少柔

看似安靜悠緩的陶器創作,當遇上由土、火、窯技 構成的柴燒,每個當下都是一期一會。在初冬的早 晨,我們拜訪了鶯歌出身的陶藝家郭詩謙,來到他 位於淺山上的柴窯工作坊,伴著微涼山風、鳥語蟲 鳴,探索窯燒裡的時間感。

「這一層層隨著時間累積在窯頂的窯 汗痕跡,我們都稱它是『上帝的眼 淚』」,陶藝家郭詩謙領著我們探身 進入柴窯內窺看,「這些珍貴的眼淚, 也有可能會滴落在作品上,不過那樣 的柴窯通常都要使用過百年囉。」

繞著柴窯外邊,郭詩謙細數著柴窯身 上的每一道裂縫和痕跡:哪幾塊磚原 本平平的,被窯裡的熱壓力往外推了 一大段;哪一道小裂縫,每到火正旺 時就會有陣陣煙塵竄出;而外層鐵框 架,則是為了讓窯體更堅固才特別加 上的。告訴我們這些話的時候,郭詩 謙總是一邊摸過帶著塵灰的窯一邊 說,語氣淡淡的,但卻讓人覺得,一 時間,這座柴窯彷彿不只是座窯,更 像是他朝夕與共的戰友夥伴。

寸步不能離,瞬息萬變的窯燒 c o v e r s t o r y

出身台灣陶瓷重鎮鶯歌的郭詩謙,20 多歲時第一次見到柴燒陶器,「當下 我莫名的感動到起雞皮疙瘩,一種很 有生命力的厚度把我獲住了。」相較 於電窯燒製的定調和同質性,顧名思


郭詩謙

PROFILE

1983年生,鶯歌人。2002年復興 美工雕塑組畢業;2005年成立個人 工作室後,創作過程最受啟蒙的是 跟簡銘炤老師學習柴燒。2010年開 始學茶,以茶為主,以壺為輔,才 覺得做陶是件誠實的行業,所有紮 實的工作基礎都會如實地於茶湯中 呈現。做陶對我來說,不只是一輩 子,而是兩輩子的事,會一直不斷

2

的學習下去。

義「柴燒」即是投柴引火的陶藝燒製

落灰,不需要人工施加釉料,就能透

法。每一座尺寸不同的柴窯,隨著土

這過程後產生自然落灰的釉色效果。

地、區域、氣候的差異,有著獨一無 二的個性,「剛開始學柴燒的時候,

這些隨著時間推移的燒製過程,陶藝

老師說最重要的關鍵有三個,一是土、

家必須時分陪伴守護,照料柴窯各個

二是火、三則是窯技。」當時將這口

階段的需求,希望燒製成果實現自己

訣記在心上的他,卻一直到擁有自己

的期盼,因此持續精進自己的窯技;

柴窯後,才逐漸開始領略其中的奧秘。

卻又同時享受著窯內陶土、炭火、木 柴三者交織,而自己卻只能坐以靜待

柴燒可以說是一門與時間協作的工

的千變萬化之妙。聊起這些心境,郭

藝。每回燒陶時間通常長達 4 天,有

詩謙坦然笑說,「就像開窯時,良率

時甚至會到 5 天,每個時間段窯內狀

有 50%,別的行業可能覺得不高。但

態瞬息萬變,有別於有些其他共用柴

在我們看來,就已經覺得很棒了。」

窯會由大家輪流顧守,從事個人創作 的郭詩謙則是一人燒窯,也意味著在

每個時間點,窯都在向我釋放訊息

這幾天內,他幾乎得處於難以成眠的

燒陶的前 2 ∼ 3 天,是窯內柴火熱燒

狀態,寸步不離地守在窯邊。

階段,每回打開投柴孔時,熱力奔騰 的黑煙大量衝出,「投柴的時候,心

1 陶藝家郭詩謙親手建造的柴窯,像 是與他朝夕相處的戰友夥伴。柴燒燒 製的每個時間段窯內狀態瞬息萬變, 必須寸步不離的顧守 4 ~ 5 天。2 柴 燒的關鍵有三項,一是土、二是火、 三則是窯技。

1

在 第 一 天 時, 窯 內 大 約 是 低 溫 300

跳呼吸都會變得很急促很喘,整個人

度,屬於打底煙燻階段,要讓黑煙附

都會呈現一種炙燙燥熱的狀態」,剛

著在陶器坯體表面,「像是穿上一件

開始自己顧窯時的郭詩謙,總是在投

黑底色的衣服打底」;接下來的第 2 ∼

柴後氣喘吁吁、躁動到難以鎮定,

3 天,溫度會上升到 850 ∼ 1000 度,

「有次我想起以前和前輩一起顧窯

這時陶土裡所含的氧化金屬,將會在

時,他們一投完就坐定閉眼,像是睡

缺氧狀態下被帶到陶器的最表層,這

著一樣,那時的我不懂原因,後來才

時候火焰大,要投以多量的細柴;而

發覺那是讓身心平靜下來的方法。」

在最後一天溫度來到 1100 ∼ 1240 度

身為一位襯職的守窯人,如何不隨著

時,火光呈現黃白色,在這段高溫落

柴火態勢起伏,而是讓自己保持身心

灰熔融的階段,完全燃燒的木柴灰燼

靜定、體力續航,更是守護著漫長燒

開始熔融,坯體上吸附著自然滴下的

窯時間一起走下去的重要心法。


攝影師叮咚

時光回憶的 捕捉者

一台號稱傻瓜也會用的簡單即可拍相機,喀嚓那

文 劉子維

原來忙碌台北城還有這片悠閒天地,叮咚和我們

圖片提供 叮咚

一刻,時空景象被凍結在方框窗格之中,留下再 也無法遇到相同機會的美麗瞬間,而這一切起源, 皆是因為愛。走在平日下午的潮州街,伴著從雲 後方透出的雲隙光,讓人不禁在心中喃喃自語,

相約於此,暢聊攝影裡的時光意義。

c o v e r s t o r y


2

當凝望著那些經由他攝影視角所捕捉

彼此的連結,某部分是攝影能將美好

到的一張張照片,人物真情流露的神

時光存著,框起來藏在記憶裡。」,

態、在日常不過的生活街景,不知怎

然而現在拍照載具隨手可得,拿起手

地,心底彷彿有股暖流在流竄,正如

機人人都能成為攝影專家,甚至比起

同他那樂天派性格給人的第一印象,

靜態照片,大眾反而更熱衷於簡短趣

招牌捲髮與暖男形象,即便說起人生

味的影片,他笑稱自己或許還是有

低潮際遇,似乎也沒那麼沉重。不時

「老派情懷」,依舊喜歡握著相機紀

嘴角上揚的笑紋與瞇成一條線的雙

實眼前一切的手感。

眼,叮咚憶起攝影路上點滴,盡是歡 笑,但其實大學唸廣告的他,若非大

曾經有人以此向他提問,會不會也開

四那場愛情,大學畢業願望是回嘉義

始動態影像創作,突然間他開始思考

開球鞋店,與攝影的緣分可能永遠只

面對影像潮流,靜態攝影能夠帶來什

是兩條不曾交錯的水平線。

麼,又會留下什麼。日前赴京都工作 的他,刻意保留了時間再次走過與太

留存最好的時光

太棋子離世前曾一同造訪的大原,他

透過即可拍相機,攝影開始進入他的

坦言回想起兩人歡樂時光難免觸景傷

生 命 中,「 那 時 候 覺 得 不 可 思 議,

情,但憂傷難過終將隨著歲月流逝內

原來這種相機可以拍出這類型的照

化。啟程前,他以為回憶會隨著日子

片」,對沒受過專業攝影訓練的他而

一天天漸漸消逝淡忘,可記憶是狡詐

言,和攝影初相遇心情很是悸動,特

且靈活的,儘管已身處不同時光,但

別是無法即時觀看成像的底片相機,

面對相同景致,那份甜蜜又酸澀的片

該何時按下快門,留存住珍貴回憶,

段仍會一湧而上,一起盪過的鞦韆,

完全取決於當下自我的感受。

一起望著的銀杏樹,一起緩緩走過的 溪川,「可能會害怕新的記憶會覆

靠著自我摸索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

蓋,但無論傷悲或是快樂,都是內心

攝影法則,生活感十足的照片風格,

自我重組後的模樣。」。

宛如一位時光捕捉者,「攝影跟時間

1


Good Design Award 評審委員會主席柴田文江

使用自由至上!日本當代設計推手 日本工業設計師柴田文江成名已久,自去年起她接任 Good Design Award 評審委員會主席,如何扮演總 舵手的角色?這座指標性設計大獎又如何定義「好設計」?這位設計天后給出了真誠而坦率的答覆。

文 賴韋廷

攝影 黃少柔 圖片提供 JIA 品家家品、Design Studio S、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攝影◎黃少柔


設計出許多人氣作品的柴田文江,近

工作。」她爽朗地笑談,甚至自認

期在台灣最具知名度的品項,莫過於

「也許上輩子就是台灣人!」

與品牌「JIA品家家品」合作的「虹 彩鋼賞味」食器,材質採用以專利技

事實上,柴田的確對台灣不陌生。除

法製成的不銹鋼琺瑯;形體的設計

了與JIA合作,近年來不少台灣的設

上,顯然對於生活忙碌,居住空間狹

計作品都參加了日本設計大獎Good

窄的現代人生活情境有所省思,因此

Design Award的海外徵件,因此,於

具備多種尺寸與深度規格,讓食器有

2016年開始擔任副評審長,且於2018

如變形金剛,既能作為鍋具、餐盤,

年接任評審委員會主席的她,自然也

也能當成保鮮盒或便當盒來用,讓

對台灣設計有一定程度的印象。「台

料理、上菜、收納、外帶,都能一

灣的作品給我一種輕鬆、愉悅的感

「器」呵成!如同柴田過去的優秀設

覺,比較多元與開放,但又能兼具深

計作品,「該怎麼用」都交由使用者

度。」柴田提及台灣將老舊市場翻新

來定義。

的做法與概念令她印象深刻,「像新

2 圖片提供◎Design Studio S

富町文化市場保留原有的建築物,修

喜歡台灣,設計天后為JIA設計模

復它,但建築物內部也有所翻新,讓

組化食器

新與舊的事物、文化能有所交流。」

「接下這個設計案,很主要的一個原

她認為在這類新舊交融的案例上,台

因是能夠來台灣出差。」談到與JIA

灣甚至比日本更為先進。

3 圖片提供◎Design Studio S

合作的經驗,除了向來喜愛居家類用 品、對琺瑯創新技法感興趣之外,柴

隨著2019 Good Design Best 100結果

田也特別提及「喜歡台灣」亦是她迅

揭曉,值此之際,她對於透過評審工

速決定接下合作案的原因,「每次來

作來帶動Good Design Award對日本設

到台灣都覺得很放鬆,完全不像是來

計的發展與影響力,有哪些想法呢?

1.「我不是一個搖旗吶喊,要大家往哪個方向 走的主席,而比較像是社團裡的社長。」柴田 文江如此描述自己的領導風格。 2.3. 柴田文江認為設計應該將「使用的自由」 還給使用者,並在設計裡散發溫柔的關懷感, OMRON溫度計與無印良品的經典商品懶骨頭沙 發,都是她的代表作品。

PROFILE 柴田文江 被喻為其設計宛如一股溫暖 微風的工業設計師。畢業於 武藏野美術大學,曾任職於 東芝集團,於1994年創立工 作室「design studio S」。 設計生涯不僅獲獎無數,亦 為諸品牌設計出經典商品如 OMRON的溫度計、無印良品 的懶骨頭沙發皆為代表作。 2016年起擔任日本最著名設 計大獎「Good Design Award」 副審查委員長,2018年接任 該獎項正審查長。

1 圖片提供◎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CREATIVE

BIZ

1 圖片提供◎津和堂

風土與常民的地方共創

台東慢食在地化之路 慢食(Slow Food)起源義大利,慢城(Cittaslow)則在 13 年後結合慢食原則,於 1999 年發起慢城運動,2014 年台灣也加入認證風 潮,兩年內誕生了花蓮鳳林、嘉義大林、苗栗三義、南庄四個慢城,與其他國家相比,速度過快也導致官方宣布暫停核發認證兩年。 當年同樣預備以池上、關山、鹿野遞交申請的台東,其實在多年前就已形塑自己的「慢」生活,並成為許多人的嚮往之地。在這農 戶人口總數全台最高、總人口卻只有 22 萬左右的地方,如何以長年的慢食在地化之路,找到地方的本質與榮光?

文 張芝維 圖片提供 津和堂、Sinasera24

今年5月,「發現台東慢食」粉絲頁

好一陣子,如今高呼回歸,從粉絲相

年行政院經建會(國發會前身)發展

發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新訊:「我們最

互tag親友的熱絡程度可見份量。

花東產業跟移居人口相關計畫階段,

喜愛的臺東慢食節要回來了!」消息

當時任職民間顧問公司的郭麗津協助

一出,臉書按讚、分享次數熱烈,自

喚醒在地記憶的慢食行動

台東縣政府在2012年推出「產地餐桌

2017年至2018年底,依循時序所舉辦的

慢食節並不是橫空降世的大型市集活

計畫」,彙整縱谷的池上、關山、鹿

「台東慢食節」已籌辦6場,今年卻遲

動,是縣府計畫與店家協力共作、深

野、海端、延平等鄉鎮的在地食材推

遲未公布時間,也讓台東人著實等了

植台東地區多年的成果發表。早在當

動慢食文化。


「慢食是慢慢吃嗎?」到「喔!原來 慢食是這樣,那我們很早就在做這 塊。」對很多店家而言,只是「喚 醒」這個觀念,而非「重新教育」, 這個源自義大利小鎮布拉的慢食三原 則──「優質、乾淨、公平」,對未 經工業化的台東,不是什麼新觀念, 該怎麼將他們的「生活」變成「生 計」,才是郭麗津與團隊努力的方 向。「這個計畫是希望能將輔導歷程 導向實質的經濟成長,許多素人從零 到開一家店、到現在穩定經營,儼然 也讓地方創生這件事有了著力點,著

3 圖片提供◎Sinasera24

眼微型產業,彼此串聯、整合創造地 方經濟力。」

從擺盤設計、經營管理到媒合業界人

年參與這個計畫之後她選擇了東漂創

台東慢食品牌化的三條路徑

士輔導,「一個人的產地餐桌」在

業,2013年在池上火車站旁的老房子

曾在慢城協會所設立的美食科技大學

縱谷地區培力了32家慢食店家,順應

成立津和堂,與團隊陪伴著縱谷居民

(University of Gastronomic Science)修

「吃當季、品在地」,位於關山鎮的

走向慢食在地之路。

習的食材研究者徐仲分析:「慢城並不

宏昌客家菜館就轉成無菜單料理、與 小農形成正向的共作模式,當菜色開 始隨季節時令變化,消費就不僅一 次。「慢食最理想的發展方向就是從 『slow food』變成『foodscape』,改變

是慢慢生活,是找當地商家、居民做出 1.池上火車站旁的Bike De Koffie,將自家的米做成 貝果,搭配體驗活動提供給訪客。 2.以海岸阿美族採集的檳榔葉鞘盛裝食物,是最 環保的天然食器。 3.走訪花東縱谷與海線的產地,是Sinasera24主廚 楊柏偉的日常。

共識。結合商業模式的思維,並用生活 型態去啟發觀光客。」他是郭麗津執行 計畫的重要顧問,至今仍會合作一同尋 訪台東鄉鎮各產地。慢城所推動的「食

食物地景,從耕作保種、維持生態多

物、人、文化與好好生活」等,其實就

樣性,在文化面上也可以強化對地方

能以「慢食」作為一個切入點,讓食物

的認同。」身為台南人的郭麗津,當

B I Z

N U M B E R

作為回望文化、社交的關係鏈,帶起整 個地區的脈動。

7年 2012年秋天起,從縱谷到全縣, 從「產地餐桌」到「慢食臺東計 畫」,慢食運動在台東已經推動屆 滿7年。

20,900 人 2017至2019年,7場次臺東慢食節, 以慢花果、慢食雞、慢咖啡、慢米 糧、慢酒釀、慢海鮮、經典重現 主題舉辦,參與民眾累積人次達 20,900人。

97.6% 滿意度 2019年8月臺東慢食節活動滿意度調 查報告,活動整體滿意度達97.6%。

2 圖片提供◎津和堂

2015年在「產地餐桌計畫」發展至一 個階段,縱谷店家開始集結在市區的 鐵花村舉辦一季一次的「時令餐桌 節」,2017年以「臺東慢食節」擴大 邀請全縣潛力店家參與,舉辦米糧、 咖啡、酒釀、海鮮等主題市集活動, 並曾邀請韓國、義大利慢食關聯組織 交流。截至今年6月底已辦了7場,是 一個完全不用一次性餐具的活動,統 計下來輔導了100個店家、創造8224萬 元營業額,「慢食」透過飲食消費與 商家互動有效佈達民眾,同時建立了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