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UP24] Vol.05 城之感官誌

Page 1

城 之 感 官 誌 VOL. 05 2022 OCT 亂咁UPdate 過千山過千海 Until The Edge Of The World 岑寧兒《Home is…》音樂會2022 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 《停格中的塑像》及《哲學係咁跳》 第壹屆香港人網上書展 2022 保德 Fest.一街一世界 好去處 Heart in Place、上水貨舖、夕拾 今期舊UP 中式酒樓夜總會、雀籠工匠、 香港道路名牌、香港歌詞塗鴉 專訪 五味雜陳、胡氏這一家、 曾德平、龍子維、WAVINCITY 今 期 亂 噏
策劃
主編
出版
網址
電郵
設計
印刷
印刷公司地址 香港香港仔大道234號富嘉工業大廈7樓11室 版次 2022 年 10月初版 ©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Printed and published in Hong Kong 此刊物為非賣品 免責聲明 本雜誌為非牟利刊物,除非另有所指,本刊物的內容及設計版權均 屬於本公司 陸續出版有限公司,而所刊登的投稿文章(包括專欄) 的版權則由投稿者所擁有。 投稿文章的觀點均來自投稿者,並不代表本公司立場,讀者請就內 容自行判斷。投稿者需為投稿的內容及版權負起責任,本公司並不 會為投稿內容有機會涉及的侵權(如有)承擔任何責任。 本刊物所載的資料,僅作一般參考之用。本公司無法保證所載資料 完全準確或亳無遺漏,亦沒有任何種類(包括準確性、可靠性、安 全性或時間性)的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對於該些資料,本公司不會 就任何錯誤、遺漏、或錯誤陳述或失實陳述承擔任何責任。
Under Production Ltd. 陸續出版有限公司
Heidi 統籌 Leanne 正刊編委 Anny、Bella、Ella、Fei、Gallant、Janice、Jazz、Jenna、Kathy、Kayee、Linda、 Malun、Ravel、Suki、Taylor 特刊編委 Jazz、Leanne、Louyi、Matthew、Toby 鳴謝 Ginny、李天恩、連倩妤、木卜
Under Production Ltd. 陸續出版有限公司
www.underproductionhk.com
info@underproductionhk.com
Anny、Janice、Kei、Malun、Ravel
彩印有限公司
前言 亂中有序 002 在感官深處,尋覓香港人的根 回顧 亂咁UPdate 004 只要有好書 散落四周也會重遇 書店、書展背後之社會想像 要藝術變得「貼地」 先要讓大眾「入門」 山道中的幾分之幾 歸家的旅人們 低谷裏過渡不惑 群起再創新浪潮 步步皆可反省:人文領域邊界的消融 專題 今期亂UP:城之感官誌 010 視覺|香港「縮 」影——胡氏眼中的小城軼事 聽覺| 城市裡的聽覺藝術-WAVINCITY 味覺|香港之味+生活品味=五味雜陳 觸覺|那些搬到鄉村的人——如何重現人與土地的連結? 今期舊UP 024 舊香港 LIVEHOUSE:中式酒樓夜總會 雀籠工匠:竹木編織的「樓閣」 由千姿百態到千人一面的:監獄體 街邊心事:香港歌詞塗鴉 讀者投稿 任你UP:香港廿四味 038 專欄 佢敢UP 044 木卜:正蘼時花開——《緣路山旮旯》影評 Ginny:Freelancer 的樂與怒三則 李天恩:失眠香港 連倩妤:兩粒燒賣當火雞 小知識/活動推介 UPgrade Yourself 050 大城小店:上水貨舖、夕拾 Heart in Place・一個人的約會,唐樓獨處 Café 在變幻之中遍尋心安之處 目錄
05期《城之感官誌》帶領讀者觀察日常生 活蘊藏的五感訊號,尋找建構「很香港」的 元素。我們放大感官,在市中心或郊區遊走, 重新觀看四周,聆聽空氣裡的高低頻率,回 溯氣味夾雜著的城市記憶。 我們認知中的這個城市是怎樣形成 的?說起這個問題,腦海可能會浮 現很多理論框架——我們嘗試從自 己的感覺開始吧。 為甚麼我們會形容這個角落「很有 香港的感覺」,有時又會說那個地 方「很不像香港」? 亂中 有序 文 Heidi 近年,呈現香港面貌的載體如雨後春筍般冒現,IG專頁、雜誌、書 本......我們似乎很想釐清作為「香港人」的曖昧身分。 當我們說「好鍾意香港」,願意為這個地方付出時,長大以來卻逐漸 看到很多問題:中環價值天價貴樓產業單一壓力山大空間狹窄.....這 種感受很矛盾。於是,我們又開始「尋根」,看專頁、文學、藝術創作, 從歷史、集體經驗、視覺文化等認識這座城市,連繫腦海裏的回憶, 希望能解構我們如何對這座城市產生感情。 前言 002
最最最後,(因為上面用「最後」兩個字賣廣告好像比較吸 引眼球,講笑),感謝編輯們用心寫每一篇文章。新舊編委 的想法碰撞產生火花,讓05期很多新嘗試得以發生。我希望 《亂UP廿四》能一直進步,成為讀者心目中值得花時間細 閱的雜誌。 訂閱詳情 最後,溫馨提示賣個廣告,今期正試驗訂閱制, 訂閱正刊附贈 特刊《留下來做雜誌的人》乙本,本地雜誌愛好者切勿錯過。 特刊向本地雜誌致敬,探討雜誌對於人與社會的意義,亦有 《SAMPLE》及《聲韻詩刊》編輯的專訪。無論你是新舊讀者, 首先感謝你閱讀本期《亂UP廿四》,如果希望支持我們走得更 遠,可以掃描QR Code參見訂閱詳情: 《亂UP廿四》關心創作,所以在偌大的「尋 根」課題中,我們尚未聚焦於虛渺的香港情 懷,而是選擇以「感官」作為框架,與讀者 發掘主動感受香港的方法。我們談個體經驗, 你和別人可能有相似感受,但誘發感受的原因 卻因人而異,如果只閱讀而不輔以自身經驗思 考,就是用別人的想法套在自己身上——可能 感覺吻合,卻未必是你最切身的體驗。本期 專訪中,有幸與巧用五感創作的香港人聊天, 他們不約而同地強調了「主動」的重要性。 與其被動地接收資訊,不如主動培養對環境 的洞察力,動腦思考,尋到的「根」才有意 義。甚至,我們可以透過創作輸出自身感受, 回應所在的環境。 起初在文案裏我寫下了這條問題:為什麼我 們會形容這個角落「很有香港的感覺」,有 時又會說那個地方「很不像香港」?希望今期 能陪伴讀者回顧自己對香港的五感印象。疫情 間,筆者也多了機會主動探訪新的角落:濃霧 包圍的山脈、滿載巧思的獨立書店、新舊風格 的建築、時濁時清的海水……回想起來,除了 視覺帶來的新鮮感,筆者對嗅覺和觸覺亦特別 敏感,例如和同行友人伴侶躺在草地時,皮膚 會有微刺而潮濕的感覺。又,在海邊脫下口罩 一刻,及在海面漂浮時,鹹鹹海風迎面吹來的 舒適。或,發掘到一些從未知道卻一直存在的 寶藏書本,與身邊人分享那份驚喜。筆者大學 時期在西環生活幾年,常在電車路旁閒逛,路 上同時存在蔬果店、雜貨店、新舊餅店、酒吧、 咖啡店、燒臘店。這般雜亂而和諧,對我來說 也很有香港的感覺。 前言 003
004 只要有好書 散落四周也會 重遇 由香港貿發局舉辦的香港書展一直以「散貨場」、「補充練習天地」之名為人詬 病,不少文化評論人亦曾指出策展標準不清、出版及銷售生態扭曲等問題。然而, 近年書業復甦,趨向多元,小型書展已不罕見。要找好書是否真的別無他選?縱 使「香港人書展」遭剎停,亦無阻三場獨立書展如期舉行,這似乎是一重大啟示。 倪匡說人類之所以進步,正因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 話。觀塘區獨立書店「夕拾x閒社」,六月初被業主 大幅加租逼遷,在兩星期內另覓店址,並號召數十名 書友協助重開;不足兩個月後又與九龍區的書店伙伴 舉辦「見面握手會」,一連三日於「閒社2.0」展出各 單位精選書籍,並設4場新書分享會,人流不少。看 來,現在正有一群不聽話的年輕一代,接連跳入書業 這個旁人眼中的「火坑」⋯⋯ 去年,香港書展參展書商「山道文化」、「有種文 化」共有10本書被投訴涉違國安法;今年初,貿發局 早已多次取消「山道文化」的攤位選擇權,更於五月 先後拒絕其與「有種文化」及「蜂鳥出版」參展。 「次文化堂」因社政環境轉變等,面臨評論文章銳減 及出版困難,早已決定今年不再參展,又直言30多年 來未聞書商被拒。 被拒於門外後,山道文化連同多個參展商,欲於銅 鑼灣Mall Plus商場舉辦「第壹屆香港人書展」,由 vawongsir、阿塗、良臻楊子俊設計,從本地讀者角 度出發,擴闊香港閲讀光譜。然而,開幕前一天,業 主才就負責人「違反部分場地使用條款」,正式中止 租用合約。活動最終改為網上書展,繼續出售書籍及 紀念品。 臨門腰斬, 書店伙伴 蜂鳥書屋 #身心自由 夕拾x閒社 #休閒讀物 大鵰文化 #人文社科 OMGBookshop #教養及個人成長 一坪半 #性別書籍 繪本童樂 #兒童繪本 留下書舍 #媒體生態 「第壹屆香港人網上書展 2022」 14.JUL-20.JUL 參展商 界限書店 山道文化 有種文化 Misy Baby Sample樣本 香港文學館 手民出版社 白卷出版社 「夕拾與它們的伙伴」 5.AUG-7.AUG 文、圖 Leanne 未開始已經結束 亂咁UPDATE VOL.05 OCT 2022 回顧

場書展匯聚下列5個別具特色的單位,更設於牧羊少 年全新概念店Lemna of the Alchemist,相信只為了 帶著好書走向群眾,呼喚不禁叛逆的同行者。

005 新界人多,相比港島及九龍,獨立書店的數量卻出乎 意料地少。碩果僅存的幾顆瑰寶之中,兩間獨立書店 「迴響Homecoming」及「書少少x同渡館」就聯合 舉辦了迷你書展,只展出100本「超級精選」。「書 少少x同渡館」早前接受網媒報導,日間營運書店、 夜間在屠宰場工作的生活,使店主阿信獲得「屠房書 生」之稱,書店亦始獲關注。「迴響Homecoming」 成立快兩年,堅持推廣香港品牌及香港製造產品,但 即將租約期滿,結束空間實驗。兩個夢想家在這個時 間點相遇,是始與終的交會。以書展留一念,日後以 其他方式再會吧。 「在我身近的書店,比得上便利店的數量,可是沒有 人在意。」這是書展的緣起。在「有用」至上的社會 裏,開書店賣書是無用之人在做無用之事。難道「有 趣」不比「有用」重要嗎?如果追求樂趣與人生意義 算是「離經叛道」,相信每人心中都會有顆反叛的種 子。書店是讓人與書相遇的空間,書展則是讓讀者、 作者、出版社、書店等不同書業角色碰頭的場合。這
主辦單位 迴響Homecoming 書少少x同渡館 參與單位 貳叄書房 見山書店 糧食供應所 10.AUG-14.AUG 「書喺邊」mini pop up 書展 27.AUG-28.AUG 在我身近的 ___(book fair near me.) 念念不忘, 深信好書有好報 尋尋覓覓, 同路人就在身邊 手民出版社 作家周家盈 亂咁UPDATE VOL.05 OCT 2022 回顧
006 亂咁UPDATE VOL.05 OCT 2022 書店、書展 背後之 社會想像 文、圖 Taylor 近兩年香港獨立書店越開越多,似有百花齊放之勢, 無疑是一件美事。然而,再開下去,還有甚麼可能 性?書店是同路人圍爐取暖的地方、客人安靜閱讀的 地方,還是一個讓人探索的小型社會實驗室?筆者走 訪兩間新開張二手書店,直接向店長找答案。 「七份一」過去推動不少素人店長開設主題選書店, 這次選址設於旅館Wontonmeen,創新之處不止於將 住宿和書店兩者結合(Bed & Book),而是借助「新 鮮人」的活力,追求二手書店的更多可能性,上下求 索,補上一塊城市的人文風景。 「愚公」店長 Erica 開店的原因是自己一向喜歡獨立 書店,嘗試新事物,所以看見時機就加入。二手書的
錄香港藝術的書籍。即使不會在大書店買到這些冷門 的藝術書,也不代表沒人需要。 「活」店長 Jess 則認為,書是陪伴自己的好朋友, 陪伴自己渡過獨處時光,她很想將這個經驗和他人分 享,構成迴響。 書店不應與社區割裂,除了作為一個讓人休息聊天的 空間,還可以在此舉辦工作坊、筆友計劃等,為舊書 尋找新主人⋯⋯ 城市好像已經適應了快板,但書店卻可以放慢社區的 節奏,甚至延長書的壽命,連結志投道合的朋友,擴 闊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可能性——正是網上書店取代不 了的部分。尤其在二手書店裏,由店長製造舊書與新 讀者的相遇,讓舊物的靈魂與新鮮的人事之間,添 上一份溫情。除了新書店,大家不妨遊走二手書店世 界,來一趟沉澱心靈之旅。 「解憂」是一直紮根寶湖道街市的個性舊書店,而開 分店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不外乎存貨太多,索性在一 河之隔的大埔藝術中心的多開一間,專門將藝術書, 音樂、設計、建築、文化研究的書籍集中於此,讓有 心人更容易找到心頭好。 「閱讀是一件平常事。」店主帶有禪意地說。慢慢地 讀,用心地讀,帶著平常心地讀。隨心所欲的閱讀氣 氛瀰漫店內,一頁頁取自百科全書的牆紙鋪滿所有牆 壁,令人耳目一新,用「室有詩書氣自華」來形容一 點也不為過。 她不畏言,香港閱讀空間越來越少,樂見更多有心人 堅持開設書店。不過,她只望推廣閱讀文化,不求成 為社會燈塔,指出一條光明大道;她做的只是微小的 事,留一口氣,點一盞燈,為停留的人提供一個單純 的閱讀空間。 解憂舊書店-大埔藝術中心分店 見自己,見社區,見眾生 七份一書店@Wontonmeen 店主自言是傳統的人,行的是傳統路線,不太喜歡舉 辦活動。書店就是閱讀,看書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簡單如飲水吃飯,僅此而已——路是人走出來的,閱 讀的路就是這樣行出來的。 回顧
微妙是有些是非賣品,尋寶感覺叫人沉醉其中。 從事舞台佈景設計的「鴨子意象 X 藝跡」店長 Toby 來說,最初開店的出發點是讓人有一個地方買一些記
4.AUG-7.AUG 21.JUL-8.AUG 15.AUG-31.AUG 007 亂咁UPDATE VOL.05 OCT 2022 要藝術變得 「貼地」 先要讓大眾 「入門」 文 Leanne 「藝術呢家嘢我識條鐵咩?」要吃一頓飯,大排檔與 酒店自助餐,鹹魚青菜各有所愛;要看一齣戲,高雅 或通俗的作品亦任君選擇。香港不乏Art Basel、Art Central等大型藝博會,然而,藝術對於大眾而言, 仍未可算是生活的一部分——難道它在本質上比起其 他文化形式較難入門?可能我們偶爾會覺得被藝術拒 於門外,事實上,藝術的大門一直在原地敞開。 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裏,也有人各自面對著迥異的 哀傷課題。要渡過創傷,遙遠得有如越過千山千 海——但,總會抵達。五位前任傳媒人無法刊登的專 題報道,造就了是次展覽。合舍空間內掛滿八幅大型 人像照,牆邊各配以一套卡式帶故事錄音及專屬展 品;場中亦擺放了大型裝置,盛載公開徵集而來的治 癒小物。參加者可以坐在微笑的照片下,聆聽著受訪 人與哀傷共存的故事,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聽別人 說故事無疑有種「圍爐取暖」的療癒作用,而把傷痛 具象化,讓觀眾透過多感官深化觀展體驗,可算是別 具心思的藝術形式。 今年已是第九屆Hong Kong Affordable Art Fair(H KAAF),策展方繼續以親民的角度及定價走近大眾, 扭轉「藝術品=難以接近」的刻板印象。今屆較多本 地畫廊參展,聯同國際畫廊逾千件作品,齊集香港會 議展覽中心。近年香港創作流露本土情懷,藝術圈也 不例外,HKAAF場內就有不少作品取材自香港大街 小巷的人文風景。而今年的「Young Talent Hong Kong x Next Gen」展覽項目,則將香港人的日常及 遊樂場化成大型裝置藝術,創造藝術品與香港人的互 動體驗。 Affordable Art Fair 2022 《過千山,過千海》——創傷與療癒「人·物」展 FREECATION—畀自由創作嘅靈魂充充電 Trial and Error Fest 2022 每個人身邊總有位心靈手巧的朋友,但說到要把才藝 變成職業,他們只會「耍手兼擰頭」。說到底,香港 對藝術創作和年輕人創業的接受度仍未夠高,使新手 陷入害怕失敗的窘境,對追夢卻步。Trial and Error Lab 秉持一貫「試錯」精神,提供共享工作空間,使 年輕創作人以較多資源創作,並有機會與其他「實驗 室伙伴」交流。這次「Freecation」同樣是成果展, 有一連串活動讓他們分享作品、技藝及觸礁經驗。主 題展覽《2130天試錯日誌》則整合了六年 Trial and Error Lab 來的歷程,勉勵大家放膽嘗試,試試將想 像當真。 圖 「Affordable Art Fair」官方網站 圖 「Trial and Error Lab」官方網站 回顧
008 山道中的幾分之幾 歸家的旅人們 西環山道高架天橋,曾是梅艷芳主演電影《胭脂扣》 的取景地點。在這滿載特色的地標附近,還有一條不 凡的保德街,過著屬於這個社區的慶典。企劃由獨立 書店 Hiding Place 發起,策劃近半年,聯同鄰近小店 Dreamer Cafe、ARF Cafe,一連三日舉辦「一攤一 世界」地攤市集及各項為街坊而設的文化活動。作為 小店,可以屹立不倒已算不錯;如此深耕細作,連結 區內溫暖的人與事,實屬難得。 岑寧兒先以「離家—想家—無家—回家」的順序,發 表及收錄四首單曲於粵語EP《Home is⋯》,其後又 開設同名音樂會,將探索「家」的旅程與聽眾共享。 音樂會以長型盒子作主要裝置,從天明到天暗,從主 角自小生於溫馨家庭,到長大後離家冒險,經歷離 別、孤獨、混沌後重生,最後豁然開朗——明白家無 常態,重要的是心境澄明。多彩的舞台設計搭配溫柔 的聲線,撼動心靈,讓全場不其然地泛起「鄉愁」, 思念靈魂深處的自己。 活動包括 「從西環社區走到電影場景」導賞 「遺失的景象」烏克蘭與格魯吉亞廢墟攝影展覽及講座 「餓唔死,彈得起?」與 Youtuber Hebeface 對談 「Kombucha(茶醋)共學」工作坊 3.JUN-5.JUN 23.JUN-26.JUN 保德 Fest.一街一世界 岑寧兒《Home is…》音樂會2022 亂咁UPDATE VOL.05 OCT 2022 回顧
009 低谷裏過渡不惑 群起再創新浪潮 步步皆可反省:人文領域邊界的消融 時隔三年多,香港電影金像獎終於重返實體舞台。今 屆將2020-2021年度表現傑出的香港電影合併進行投 票,並於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頒獎,主題為「金像四 十 不惑如初」。典禮現場,首先由資深電影人爾冬陞 補發上屆獎項,其後陸續由不同嘉賓頒發今屆獎項。 入圍電影題材相當廣泛,而《智齒》、《梅艷芳》、 《濁水漂流》均被提名超過10個獎項,當中《梅艷 芳》獲獎最多(5項),《濁水漂流》則空手而回。 意外的是,在激烈競爭下,獲提名「最佳新演員」 的5位候選人,竟全部同時被提名為「最佳男/女主 角」或「最佳男/女配角」。受疫情影響,香港電影 產業已低迷多時,看來一眾後起之秀非但沒有怠慢, 其實力及創造力更不可小覷。 城市當代舞蹈團與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首次跨界 合作,探索哲學人的舞蹈邊界,舞台演出分為兩部 分,其一,純肢體舞蹈《停格中的塑像》構想自亞里 士多德著作《修辭學》,結合「情感」及「品格」兩 個概念編排而成;其二,演談部分《哲學係咁跳》由 哲學人追問身體與舞動的邊界與本質,探索舞蹈的定 義與意義。演出更延伸出《走看城市與身體模塑》及 「會員有舞跳:《動態Training 101》」等活動,進 一步重塑身體與精神世界,讓肢體游移,思緒飛舞。 17.JUL 26.AUG-28.AUG 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 《停格中的塑像》及《哲學係咁跳》 圖 「城市當代舞蹈團」官方網站 圖 「香港電影金像獎」官方網站 文 Leanne 亂咁UPDATE VOL.05 OCT 2022 回顧
胡氏這一家 擁有17萬粉絲的社交媒體專頁,由喜歡模型玩具的胡總 開設。專頁以香港作為創作主軸,用微縮模型重現香港的 不同面貌,模擬出各種城市風景和熱話:兒時的麥當勞生 日會、放滿雜物的碌架床、沉入大海的珍寶海鮮舫…… 碌架床、茶餐廳、吹着風扇的背心大叔……相信一提到這些文化符 號,就算大家沒有太多共同回憶,也會認同這是香港文化的一部份。 生於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受空間所限,我們日常的所見所感不免類 近。胡總認為,香港人對這座城市的集體視覺印象,是由相似的日 常風景濃縮而成。 香港「縮」影 胡氏眼中的 小城軼事 胡總喜歡製作微縮模型,將香港的人文 風景「放大再縮細」。專頁於2018年 創立,四年間幾乎每日有更新。豐富的 創作靈感源自於對生活的觀察——一旦 嗅到某個話題出現一絲熱度,胡總便會 著手準備:「平時喺 Facebook 或者新 聞睇到啲乜,覺得大家感興趣,而自己 又有興趣,就會動手做。」網民看得開 心,胡總亦會心一笑。 不過,生活有喜亦有悲。胡總承認,並 非每次創作都是歡樂的,總有那麼1% 的作品承載著港人的憂愁。早前屹立 七十二載的美都餐室宣佈結業,令不少 港人黯然神傷。胡總聞訊後,亦馬上蒐 集餐室的圖片,還原佈景,記錄正消逝 的城中一角。胡總坦言,開專頁的初心 「縮」影香港 啟大情感 是給港人帶來歡樂,即便遇上傷感的題 材亦不會特意避開,反而會將其消化, 用可愛詼諧的微縮模型呈現出來,望能 讓香港人笑一笑。 看似隨性、生活化的創作,也講究微縮 模型的像真度。胡總在動手製作微縮模 型之前,會在網上搜尋大量參考圖片, 也會實地考察:「譬如港鐵站嘅微縮模 型,我會去現場睇睇環境,再用手度吓 長、闊、高,咁先可以確保符合比例。」 一件小小的模型背後, 是創作者所投放偌大的心血與時間。 文 Anny、Ella、 Jazz、Linda 嗚謝 胡氏這一家 專題 010
我眼裡的香港: 那個充滿「草根味」的小城日常 胡總的創作來自在香港土生土長的生 活:「香港作為大家嘅生活環境,喺生 活中獲取靈感係好自然嘅事,亦容易令 人有共嗚。」在大埔屋邨長大的胡總, 創作很多時圍繞比較草根的生活片段, 以個人經驗連繫集體回憶。透過創作表 達自己,又發現大家看得很開心,胡總 自己也十分滿足。 除了帶給港人歡樂,胡總另外一個目 的,就是用玩具重現及記錄香港。然而, 「香港」二字或許太宏大,就像包容一 切的汪洋,而我們正是浸淫其中的小 魚,所見的每一處都是它的肌理——層 層疊疊的霓虹燈、維多利亞港的海浪、 在街上馳聘的紅van…… 無法數盡,更 難以鉅細無遺地一一記錄。那麼,究竟 哪一個更能代表香港,哪一個又沒那麼 「香港」?曾居住大埔屋邨的胡總表示, 自己有著一股屋邨情懷,因此他眼裏的 香港,仍是那個充滿「草根味」的小城。 他表示,即便近年香港不斷發展,有人 成功向上流動,但不少港人仍是出身於 勞動階層,因此自己的創作亦展現不少 「下欄」的生活片段:價格親民的舊式 茶餐廳、掛滿雜物的碌架床、集睡房客 廳於一室的屋邨家庭 雖然「城市記憶」因人而異,但胡總認為, 我城地少人多,生活空間緊縮,你所見 到的其他人必然也曾睹見過。「好似你港 島落一場雨,新界可能都會受影響,所 以香港人見到嘅嘢基本上係好一樣」, 我們容易對這座城市產生一致的視覺印 象。或許,這就是為甚麼一提起茶餐廳, 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聯想起香港。 是創作者所投放偌大的心血與時間。 專題 011
香港人每日聆聽相同的新聞,經歷相似 的日常,胡總便透過微縮模型復刻相應 的場景,配上詼諧幽默的字句,引起網 民共鳴——閒話家常亦是消除香港人每 日負能量的一種方式。不久前,《阿媽 有咗第二個》上映,胡總隨即根據戲中 的永發茶餐廳製作模型:佈景、茶記餐 牌活現眼前,惹不少網民發笑,紛紛驚 嘆:「直頭好似去咗永發打卡。」「仲 可以見到自己個應援貼紙!」而現時除 了陪伴大家已久的「胡迪」模型公仔, 胡總還自創了胡老太、胡仔等人物, 一家四口常以不同服飾形象出現在專頁 中,與網民渡過每一個春夏秋冬。 網民和胡總的關係亦密不可分,每個專 頁的留言區總能看見幾百條留言,讚賞
「碌架床太細」,戲言擔心「胡迪瞓唔 到」。有些網民亦會觸景生情,不禁分 享自己的經歷。有時,忠實粉絲更會催促 他更新專頁。久而久之,胡氏這一家成 為了許多香港人的「後花園」,每日上 下班刷新專頁消磨時間,有笑有淚,有 不言而喻的默契,亦會心意相通地彼此 扶持,共同在這片土地下努力生活。 專題 012
網民眼裡的香港: 日常的情感共鳴
胡總的創意和用心。一些長期關注胡 總的網民,曾細心地發現微縮模型中的
胡氏這一家記錄和創作了不少香港經典的場景。 在大家心中,香港又是怎樣的模樣呢?又會用甚麼事物去代表香港呢? 我們特地訪問了不同年齡和階層的粉絲,看看他們心中的香港。 創 意 小 挑戰 一提及香港,會想起維多利亞港,因為覺得維港的 夜景特別漂亮和有氣氛,而且十分有代表性。 我會用圓規代表香港。因為圓規感覺很工整,做出 來的事都很有條理。但係每一個圖圈既有條理,又 可以變得十分有創意。 即將移民的中一學生 最深刻的地方是綠蛋島。因這個地方是朋友移 民前最後一次一起出外玩樂。划獨木舟至綠蛋 島時,覺得這個地方很舒服,是一個很開心很 重要的回憶。 我會用船去代表香港。香港就像船般浮浮沉 沉,即使不斷經歷風浪,但仍然可以撐下去, 不斷向前行。 從英國畢業, 回流兩年的年輕人 一想起香港,就會憶起兒時一下樓就看見琳琅滿目的小販 檔和大牌檔,因為這個畫面深深刻在腦海,而且當時香港 有各種價廉物美的美食。十分懷念買各種小食回家與家人 一同享受的時刻。 會用筷子代表香港。因為大家都為了『搵食』而努力,而 筷子是十分有特色的餐具,兩根棍就十分萬用。 從事過廣告、文職、店務等 各行各業的六十後 第一時間想起和最想念的是香港的家。因為疫 情,已經有三年多沒有回港探望家人、狗狗和 朋友,十分想念他們。 馬路能代表香港。香港四處都有馬路,而且多 數人多車多, 十分繁忙嘈吵。 即將在澳洲畢業, 並移民定居的大學生 想起屋邨的空地。在屋邨成長,最開心的回憶 是小時候在空地與其他朋友一起嬉戲。那時候 覺得十分無憂無慮。 會用扭計骰來代表香港。因為香港有各種面向 和不同的人,從而組成一個完整的香港。 由高薪厚職的金融行業 變成協助青年追夢的 三十多歲創業老闆 首先想起的是『走鬼』的畫面。當初擺『街邊 檔』要時刻留意是否需要『走鬼』。那段日子 很辛苦很難忘。 雲吞麵最能代表香港。當初移民或者去旅行, 都會十分想吃雲吞麵。其他地方的雲吞麵味 道,和在香港吃到的是完全不一樣。 由澳洲回流的七十多歲 茶餐廳老闆 專題 013
「WAVINCITY香港城巿聲音紀錄計劃」的 主創人,同時亦身為一名音響工程師、聲音 藝術家、及低音結他手。他希望能夠使用自 身的興趣和專業,透過WAVINCITY計劃, 記錄香港各種聲音和歷史。 王梓健 (Peter) 文 Heidi、Malun、Ravel、Taylor 嗚謝 WAVINCITY 014
— WAVINCITY 城市裡的聽覺藝術 日常之中,我們的耳朵總是不斷地接收這座城市裡 的聲音,汽車聲、叫賣聲、雀鳥的叫聲等,無間不 斷。採訪當天,我們跟隨Peter到鴨寮街收音,本 來計劃前往深水埗另一地標黃金電腦商場,但經過 鴨寮街聽到攤販精彩絕倫的機頂盒推銷演講,這種 內容「很無聊但很有趣」的聲音正合Peter心意, 決定在路中心收錄左右兩個攤檔的聲音。攤販拿著 咪高風自得其樂,將無厘頭的內容倒背如流,聲 線聽上去帶些感情卻缺點靈魂,縈繞在我們的腦海 十五分鐘:「唔買就走寶,A仔四仔乜都有得睇, 行過路過唔好錯過......」 若果耳朵是一所辦公室,裡面的員工就是無時無刻 都浸泡在工作之中。熱愛上班的充斥在內,每分每 秒為我們的身體接收和記錄耳朵所聽到聲音,然後 編出對這座城市的感覺和回憶。 科技促使,耳機、聽筒等器材成為封閉耳朵的牆壁, 在我們穿過街道時為耳蝸提供著源源不絕的快感。 可是,我們沉淪在這音樂漩渦之時,有否曾為周遭 的事物摘下耳筒,卸下那厚實的牆壁,重新聆聽屬 於這座城市的聲音? Peter認為,那座隔絕耳朵的 牆壁已成為一部過濾器,生長在身體之中,難以卸 下。即使人們不再戴上耳機,甚至不在步行時聆聽 流行音樂,他們也會把周遭的聲音給過濾掉,把流 向腦內的聲音都排除在外,只剩下空洞的氣流進入 大腦內,形成「麻木」。「為了對抗麻木,我希望 我所記錄的聲音,能讓其他人主動地重新接收那些 被無視的聲音。由被動變成主動,讓他們能在當中 發現一些回憶、感覺等無形的東西,重新把他們與 香港連繫在一起。這就是我希望WAVINCITY能夠 做得到的效果。」 Peter在年輕時曾與友人一起玩過音樂「夾過 band」,成為當中的低音結他手,「也許當時已經 把聲音這個興趣在心中扎下了根」,他說。在早幾 年前,Peter有幸參與舞台劇,主要負責音響及聲 音之類的後台工作。當時他對這份工作有一股熟悉 的感覺,而這份感覺最終把他帶到了音響設計與工 程這個行業。他笑說,當時為了這個興趣,更決定 重新拿起書本,到香港演藝學院裡修讀的舞台及製 作藝術系,主修聲音設計。 以紀錄對抗麻木 015
WAVINCITY表面上營運簡單,製作更看似 不花功夫,但是,當中錄製聲音時所涉及到 的知識和專業器材,已經並非凡人能夠駕 馭。而且,在這個城市中搞創作,比起知識, 更重要的是理念。Peter 表示,WAVINCITY 背負著兩個重要的創辦目的。第一當然是 希望能夠創造一個屬於香港的聲音圖書館 (sound library)。 回想起每一次為不同的 作品設計聲音時,Peter發覺在網上難以尋 找一些屬於香港的音源。身為聲音設計師, 往往只能夠在Youtube等的渠道上尋找零 碎的聲源,有時甚至連一些稍為地道的聲音 也難以尋找,實在是對聲音設計師的一大難 題。因此,Peter希望能夠盡自己身為音響 工程師的專業,創造一個屬於香港的聲音圖 書館,為其他同行、藝術家,甚至是大眾提 供最地道的聲音素材。 「而第二個原因當然是情感的理由。」 Peter說。「我之所以成立WAVINCITY, 是因為我們失去的越來越多。隨著時代的推 進,有些東西在香港這座城市會漸漸地,在 我們不察覺的時候被沖刷走,甚至最後是當 它們完完全全地從我們身邊消失掉了,我們 才會發覺那早已經消失,無法再次打撈起 來,聲音就是當中被消失的一員。當某種聲 音在我們之間不自覺地逐漸褪色時,就喚起 了我想把聲音記錄下來的意欲,記下那是屬 於香港的聲音。」 理念與情感 016

音完畢他們仍身在現場才會向他們解釋自己 在做什麼事情。他再補充「事實上,錄音途 中路人多數不會理你,最多好奇望下。」, 所以收音沒有遇上什麼困難,最多後期會剪 走多餘的人為因素造成的雜音。天然環境的 雜音依然會保留,不會去除,因為錄音目的 是記錄客觀環境,純粹收集當時當刻發生事 情的聲音。Peter舉例,早前他前往南丫島 的大灣肚沙灘收音,故意保留了附近發電廠 發出的雜音,皆因他要紀錄的不只是海灘的 浪聲,而是專屬於南丫島的海灘聲音。

其實除了街市以外,還有一個地方很能代表 香港,就是籃球場。那裏有着普羅大眾平時 未必會留意的豐富聲音,打球聲此起彼落, 年青人的咆哮聲,反映他們的熱血,伴隨場 地空曠的風聲,一道風景凝固成一束聲音, 獨一無二。然而,一些香港著名的地標倒卻 缺少了這些富有香港味道的聲音。Peter以 蘭桂坊為例,我們根本不能聽到廣東話的談 話聲,能夠穿梭在其中的竟然是英語,單憑 聲音會令人以為是外國的酒吧。這就是以聲 音描述城市的有趣幽微之處,聲音素材突出 城市的質感,代替平面視覺的不足之處。

利,可以抽離地觀察環境和人事,不被情緒 主導。Peter笑說「試過有人中途好奇走過 來問發生甚麼事」,當時自己示意正在錄音,
最深刻的一次收音是在機場大樓閘口外, Peter緩緩地道。原因是他當時看送機的人 和離開的人互相道別,不禁代入離愁,情緒 不斷湧現,忍不住落淚,甚至要在錄音時走 開,免得收錄自己的輕泣聲。他打算之後11 月再去機場內錄多一次,因為當中應該不少 人只是去旅行,不是永久的別離,而之前是 三月去,全部是移民走的人,看看與上次會 否有對比。至於在其他地方的錄音則大致順
不會回應途人問題,避免阻礙錄音,倘若錄
深刻收音經歷 另類城市質感 Peter稱考慮收音地點時主要有三個因素: 一,預先有目的地尋找某類聲音,比如街市 的嘈吵聲、收工時間人群走過的聲音;二, 發現觸動自己情感的聲音,有時在街上亂行 聽到有感覺、覺得聲音素材豐富就會停下錄 音;三,記錄某個地標的聲音,例如尖沙嘴 公眾碼頭,視覺帶動聽覺,不過「好看不一 定好聽,好聽亦不一定好看」。他自言,眾 多的收音地點之中特別喜歡街市,因為街市 的聲音相當地道,有叫賣聲,肉檔舖的刀割 聲、膠帶的摩擦聲、手推車走過的聲音,由 低音去到高音,兼而有之,很代表香港,這 尋找跌蕩聲音 些聲音並湊起來,讓人一聽就知道是香港獨
的街市,室內所呈現的聲音似乎缺少了一種 空曠的感覺。不過他認為室內室外街市各有 特色,沒有高低之分。他之前就去了天水圍 的天瑞街市,聽到喇叭廣播,大聲講特價時 段,在室外街基本上不會出現這些聲音,饒 有一番趣味。 017
有。被問到以前的街市和現在有什麼分別, Peter說現在街市翻新後多數處於室內,樓 底低,缺乏空間感,相對侷促,對比起室外
城市的不同地方總有其廣為人知的特點,一個 地方承載着不少標籤,例如:聽見來自無數車 輛如雷貫耳的引擎聲,大多數的猜測都是非觀 塘莫屬。不過聲音上的標籤只是令我們快速地 掌握該地的生活境況,Peter在記錄香港各處的 聲音如是,並非要製作悅耳動人的音樂,而是 樸實地呈現真實的香港面貌。Peter曾經到觀 塘錄音,表示觀塘的確有一種侷促感,是不用 站在路邊,只需聆聽一段觀塘的實境收音,聲 音所反映的人與物:車的數量、人車的密集程 度、路人的語言 …… 便已能感受到觀塘獨有的 「侷」,而他的實境收音便是希望還原香港城 市的味道,若然是嘈吵的,就任其嘈吵。 或許大部分人對香港的印象就是嘈吵,然而, Peter表示聲音只是一種建構城市的客觀元素, 只是香港由各種時空交雜而成的壓迫感,使我 們將之定性為有壓迫性的聲音,甚或影響至其 他的感官印象。但是香港並非處處都充滿車響 人吵的聲音,例如走上山上或是踏進一片幼沙 之中,便不再充斥着鬧聲了。除此之外,即使在 聲音形塑市容 尋找好聽或者有趣的聲音,想想為什 麼這些聲音令你覺得好聽。 開始走遠一點到附近的地區,去一個 與剛才近似的環境,例如本來在自己 邨街市,現在就可以到另一條邨的街 市,比較兩個地方聲音的異同。 站在一個街口約十分鐘,找一些一直 存在,但我們平日會無視的聲音。這 些聲音可能是「一粒粒」很短的聲音, 也可能是整整十分鐘都持續存在的。 注意聽大大小小的聲音,並思考這些 聲音如何出現。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Peter有時在路上會留意交通燈的聲音,發現兩 個交通燈的聲音時而不同步,有時又突然同步; 有時乘扶手電梯也會留意到機械聲音的節奏,想 像用結他彈奏會是甚麼感覺。其實不論哪一種感 官,主動觀察才最重要。 談到讀者如何學習好聆聽這個城市的聲音, Peter認為我們可以由被動聽見(hear)轉化為 主動聆聽(listen)。首先可以嘗試從自己最熟悉 的社區開始去聆聽,因為我們熟悉自己社區如何 形成,會幫助我們理解社區裡的聲音如何出現。 轉化過程的重點,在於我們要不斷思考和觀察, 聆聽之餘要同時分析,而非「聽完就算」。以下 是Peter提議的步驟: 被動轉化主動 1 2 3 018

如果你有朋友要移民,你會送聲音圖書館裡哪一條錄音給他留念? 首先一定不會是機場,因為理論上機場是他們離開香港之前,最後聽到的聲音。 我會視乎他平時生活和成長環境,然後送一條近似的錄音給他。例如他在屋邨 長大,我就會為他度身訂造錄一段屋邨的聲音,對他來說這樣才會有情感 價值。

市區內亦有不少有趣的聲音是挺悅耳的,Peter 曾乘電車錄音,由上環至北角一段路,伴隨着 明亮醒人的叮叮聲,連帶由上環街道至北角一 帶的聲音質感變化,中環與北角的聲音氛圍轉 換,告知聽者時空的轉移,Peter表示這條聲帶 的聽感是治癒的,而聆聽這些聲音更是了解其 地方文化歷史媒介之一。 嘈吵的、治癒的、明亮的 …… 都可以是能夠代 表香港的聲音,難以說一種聲音主宰着香港。 即使海灘的聲音怡人,但Peter亦不會就此重 覆地錄製同一種聲音,他更傾向收集不同的聲 音,從而突出多變的香港。 創意小挑戰 問 問 答 答 有沒有真的送過錄音給朋友? 未試過,但可能會送給自己。雖然我錄的聲音是客觀的,但我做這件事的過 程是有情感的。如果有天我自己要移民再聽這些錄音時,腦裏會有當時身 歷其境的畫面,每一條錄音我都記得。我會記得環境發生甚
麼事,有沒有特別的人行過,甚至當時的天氣,其實我都通 通記得。反而這些錄音對我的意義更深,但仍未試過送給其 他人。
020 那些搬到鄉村的人 透過創作及社區營造, 呈現人與土地的連結。 專題
文 Bella、Fei、Kathy、Suki 嗚謝 曾德平、龍子維 021 那些搬到鄉村的人 Para/Site藝術空間、生活書院創辦 人之一,亦是生活館農場成員之一。 把教育、務農及藝術融入日常生活 中,已從城市搬到八鄉的家中從事創 作多年,家對面便是他的農田。 那些搬到鄉村的人——如何重現人與土地的連結? 好老土(前名土地教育基金)總幹 事,遊走於政黨、智庫、環團及民間 團體,近年搬到大嶼山鄉村,致力於 農業及土地教育,最近舉辦了「有種 大嶼學徒計劃」、「好老土農墟」等 活動。 曾德平(曾老師)幼時住石籬唐樓,街邊草堆裏有草蜢,行遠一點已經是 城門水塘,自小就離自然環境不遠。曾老師回想起當年搬到八鄉,為的是 種有機菜,而剛好又找到房子,「嗰時遇到一個朋友,我就同佢講我喺度 種有機,問下佢呢度有冇屋租。咦原來咁啱對面有個單位丟空咗,於是就 住落嚟,一路住就住咗11年。」 而龍子維(阿龍)則是早已扎根大嶼——阿公是䃟石灣村村長,自小便常去 梅窩、塘福、貝澳等地方玩,種下農村情意結。近年有感市區租金昂貴, 恰巧䃟石灣村有合適的地方,便搬回了他成長的地方。後來,他更擔任土 地教育基金總幹事,使自己和這片土地的連結更深刻、更有互動性:「參 與咗幾個活動之後,就開始諗自己想做乜,衍生出唔同嘅計劃,包括做菜 包、培養人同農場嘅連結、搞農墟、舉辦學徒計劃等等,呢啲又促使咗我 住落嚟。」 曾德平 龍子維 專題
022 平曾德 藝術創作, 就是用五感覺察的過程 曾老師自少有三件想做的事:老師、創作、耕種。 「我以往學嘅都係西方藝術,其實係以自我中心做出 發點。」從學習佛學、繪畫唐卡,甚至日本花道,曾 老師才深刻體驗到,如何觀察植物的表情,透過藝術 呈現大自然的生命。 作為老師,又要如何引導學生呢?曾老師認 為,Sensibility,就是用 Sense 加上 Ability。「每 個人嘅 Sense 都唔一樣,但都可以有提升嘅機會,提 升後就會成為佢嘅能力。」創作沒有標準答案,每個 人都可以自己的方式認識所在的土地,這就是以人為 本的教導——其實就只差想察覺,與不想察覺。 當問到如何做到觀察、感受自然時,曾老師感嘆道: 「觀察係一個好漫長嘅過程!」但同時又興致勃勃地 指著旁邊的花,「你見到呢度好幼嫩,其實就好似我 哋細路仔咁。再睇下另一邊,好似呢塊葉咁,慢慢垂 低就好似我哋老咗、多病痛,成塊變咗黃葉,最後枯 萎。」用心與植物溝通,才能感受它們體現的生老病 死,觀察它們呈現整個生命循環。 曾老師所說的藝術並不是展覽廳的名作——「我好強 調我哋嘅五感。」我們可以利用觸感重新認識日常所 見的一切,包括日常生活,包括飲食。曾老師早前曾 舉辦過蒜頭燈工作坊,帶領學生們不斷摸蒜頭,垂直 觸摸與橫向觸摸,原來已能帶來不同感覺。看似「無 聊」的活動,其實正助我們認識經常忽略的事物, 「有我哋要慢慢意識同理解呢個世界,唔係單靠眼睇 同已知嘅知識,更加唔應該單靠習慣。要用一個整存 嘅角度去理解你所見到嘅嘢。」 「人哋覺得係垃圾嘅嘢,其實係我嘅創作來源。」或 許,我們把藝術想得太遙遠。老師提到,小時候物資 貧乏,一眾朋友會在街上撿別人掉的煙包,摺成一個 細細的三角形,當作貨幣,於朋友之間流通。這種認 為所有物料都有其作用的習慣,使曾老師的家成為一 個材料庫,供老師隨時因應生活或心理需要而進行創 作。又好比上一造的勝瓜、賞花剩下的材料,通通都 是待發芽的種子:「創作簡單嘅粟米燈時,其實已經 可以明白到,透過手作去為自己生活做一啲生活所需 品,其實係去掌管生活嘅一種能力。」 專題
023 龍 子維 以社區營造, 發揮自然的創造力與凝聚力 經過蜿蜒的山路,來到梅窩住宅區中的二樓單位,便 是非牟利組織好老土的辦公室所在。曾老師從事藝術 創作,好老土負責人龍子維(阿龍)則從另一方面推 廣自然。 「點樣可以講到呢個地方生活緊嘅人、或者做緊嘅一 啲產業呢?」阿龍指出,所謂社區營造,並不是大 至社會層面、要改變政策的事宜,而是只集中在社 區中。「一樣係想一個議題由下而上地做到,例如社 區中大家都share某一種相信係共同嘅價值觀,或者 佢哋都睇到有一啲地區上嘅特色想營造或者結合埋一 齊,就希望居民可以自發組織做一啲野,shape一個 社區硬件或者規劃上嘅 Elements。」 五十年代時,梅窩是香港9個農業站之一,而整個大 嶼山亦是香港除新界北及元朗以外的主要農區。因 此以農業為社區營造的主軸,並非偶然,「其實調 返轉頭講,係農業揀咗我哋,唔係我哋揀農業。」從 土地教育基金到好老土,機構一直致力做社區教育, 現在漸為區內甚至區外人熟悉,阿龍說,這是很熱 血的工作。「住左落嚟,慢慢就build up咗一種想喺 度諗吓個社區有啲咩可以搞,或者所謂叫社區營造嘅 Motivation 。」 現在,很多農二代、農三代回到梅窩復耕,他們也 是阿龍進行社區營造的主力,「我哋重新發掘返呢 啲嘢出嚟,connect返佢哋。」生產者有了,產品 也有了,要怎樣讓這些元素與街坊連結?於是他便 想到,用菜包計劃「裝住」這個理念,至今已有逾 40人訂購。「消費者同生產者嘅關係可以界定得更 加清晰,只係純粹買賣嘅關係,定係可以有更深嘅 Relationship?例如可以親自去到個農場,再深入 啲,可唔可以做埋義工?」 昔日的菜包訂購者,有些真的成為農場的「真正 Supporter」,幫助農夫打理農務,「我哋唔係淨係 講,所以我哋要有一啲在地嘅嘢發生緊。」這個故 事,不只是說,而是充滿互動,一直轉化。農夫透過 自然呈現無窮的創造力,「佢地未必用到好似藝術創 作嘅Language,例如有農夫創造到新嘅菠蘿種,係 地區生命力好重要嘅部分。」這些創造力在阿龍後來 舉辦的「有種大嶼」學徒計劃,又再得到轉化——來 自區內區外的人們各出奇謀,為所屬的農場做宣傳, 畫畫、拍片、寫文案,應有盡有,「啱啱過去嘅7月 17號都舉辦咗個算係幾成功嘅農墟,佢哋係冇收錢做 呢樣嘢,所以個推動力可能嚟自於點樣做到學徒之間 嘅 Network 同埋農夫生產嘅 Regulations。」 專題

問及自然、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曾老師反問道: 「你一秒鐘之前有無呼吸?」續說:「其實一秒鐘之 前,我哋都唔會懷疑自己有冇呼吸緊。我哋同大自然就 好似我哋同呼吸嘅關係咁樣。」我們常以「環境」界定 自然與城市,假定城市和鄉郊是兩個獨立概念,然而兩 者是一念之隔。曾老師以「Second Nature」為例,透 過城市規營造自然環境,意即在市區看到的所有樹、盆 栽,其實是人為的自然。因此,市區中亦可以有自然。 阿龍認為,自然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重點唔係城市 同自然二分係咪密不可分,而係嗰個人本身明唔明白, 除咗佢所認知嗰種,仲有其他好多種生活方式。」生活

一次見到同一個品種嘅隻雀仔,你認得佢,我就覺得你 同自然嘅距離拉近咗。」另外,阿龍認為觀察自然與個 人洞察力有關,「將一個完全冇觀察力的人放喺梅窩, 他都會覺得認為呢度係一個城市!」 土地與人,本是孕育者與被孕育者的關係。腳下的這片 土地,伴著我們成長,可記得它本源的人,又有幾多? 就如曾老師所說,「光之所以重要係因為有黑暗,所以 世界並唔係對立,而係互相補足。如果唔想世界咁黑 暗,你就做嗰盞燈,令其他人都覺得自己可以創造光。 」記得,傳承,才能有更多人共同創造——不論以甚麼 方式發現,人與土地的連結,一直都在。

自然與城市,
創意小挑戰
方式才是能不能與自然 connect 的關鍵,「我認為只要 你喺城市裏面體驗到一啲好零碎嘅自然產物,例如你見 到一隻雀仔飛過,你會嘗試去了解嗰隻雀仔嘅品種,下
如果你有一塊田,只能做一種農作物, 你會選種甚麼? 曾老師及阿龍:稻米 024 專題
其實是一念之隔
025 專題
酒向來具有中醫藥價值,很多時候中藥材都用作 藥引、泡製,更有文獻指出酒是「百藥之長」。 James 說道,有些外國人如果患了傷風感冒,就 會喝一杯尼泊爾人研製的熱雞尾酒 Hot Toddy, 其中檸檬、丁香等看似毫不起眼的成分,其實構 成了一整杯「中藥材」,不過香港人往往將藥酒 和餐酒、調酒劃清界線。假如中醫概念變成一種 生活品味,不是在醫館端著一碗苦茶,而是大家 摸著酒杯底,一邊喝一邊聊天,會是怎樣?這令 James 萌生研製現代中藥酒的念頭。 編輯 Annie、Gallent、Janice、Jenna 鳴謝 五味雜陳 「五味雜陳」是一個融合中西文 化的利口酒品牌,創辦人為丁皡 (James)和麥啟明(Dennis), 分別任職中醫師及調酒師。他們 以西方調酒的技術配合中式草本 調配出草本浸泡酒,讓中醫藥材 普及化,把傳統成為現代生活的 一部份。寓意酒如人生的品牌名 稱:五味雜陳,複雜又具層次。 創意合作 的契機 香港 五味 雜陳 生活 品味 之味 026
後來,他見中學同學 Dennis 當了調酒師,就去 探班,並提到這個想法。剛好Dennis 的酒吧有 用茶、檀香、陳皮等材料作酒,發覺藥材與調酒 的可塑性很強,認同現代中藥酒「有得搞」,二 人便一拍即合。Dennis補充道:「如果你飲開 酒,唔難發現好多外國嘅酒都係 Herb 嚟,你唔 會問個 Bar Tender:啲 Herb 咩嚟㗎?會唔會 撞㗎?至緊要係好唔好飲同鍾唔鍾意。」他們的 網頁亦有提及:「東方草本除了可以熬成需要捏 着鼻子才灌得下去的『苦茶』外,當中帶舒緩感 又濃烈的傳統天然芬芳,跟品酒時那種複雜、具 層次的味蕾刺激,有異曲同工之妙。」 027
二人遂著手研製藥酒,每個星期抽一天在船上試味。其中一款 稱為「五味子」的藥材很有趣,甜、酸、苦、辣、咸五種味道 俱全。James解釋道:「你諗吓,五種味道濃縮埋一粒嘢擺 入個口會發生咩事呢?其實都幾難受嘅。但當我哋浸酒嘅時候 呢,啲味道就一層一層咁翻出嚟。淨係一隻藥材已經有好多層 次。」他想起從前學中醫,教授讓他們吃五味子純粹是種惡趣 味,但拿它去釀利口酒(Liqueur),竟會蒸餾出豐富韻味, 實在神奇不已。 Dennis再分享:「試酒嘅時候覺得:『哇佢真係好五味雜陳!』 即係有好多唔同嘅味道喺入面。而個感覺對我嚟講好有張力, 好似一個旅程咁——係用味道去演繹一個人生嘅旅程 …… 有時 當你經歷咗啲嘢,你唔會淨係想要甜,可能會中意埋陣苦味。」 只有一種口味的酒太單調,喝得膩人;有時就是要犯賤地追求 一點苦味,然後醍醐灌頂,驟然回甘。這種獨特的味覺體驗, 配合他們用心編寫的品牌故事,「五味雜陳」品牌及兩款主打 產品從此誕生。 028
陳皮、檀香、當歸、紅棗,都是耳熟能詳的藥材, 但我們卻從來沒有真正想像過它們能與酒融為一 體。「中藥 Cocktail喺以前就有出現過㗎喇,但 大家對中藥嘅概念就係苦茶呀,黑鼆鼆(粵音: mang1)渴(粵音:git6)撻撻(粵音:taat9)唔 好飲嘅,古古怪怪咁嘅樣。」James指出,當然不 難理解大家為何有這種刻板印象,然而,在《本草 綱目》中,李時珍根據性味、服後反應、運行經絡 等將食材進行分類,連五穀類、蜜糖、魚蝦蟹等也 有記載。所以,基於中醫理論指導下所使用的材料, 其實便是「中藥」。 五味雜陳背後的的理念,就是透過研究出適合現代 人較易接受的口味,將中醫藥材普及化,妥善保育 古人浸酒的傳統智慧。他們一直反覆考量酒精濃度、 原料、成分比例等,「以新瓶裝新酒」,就是希望 製作出像可樂或薑啤般 casual 的草本酒,讓香港人 閒話家常時都能舉杯暢飲,感受酒品的新鮮感、複 雜性以及豐富的層次,增添生活品味。他們亦盼望, 客人在品嚐前能先了解品牌背後的故事,不要第一 時間因為是藥酒或中藥材便先入為主。 斟酌屬於時代的味道 029
Dennis 認為,我們習慣喝西方的烈酒,卻很少接觸自己 本土的酒。五味雜陳的長遠目標,正是希望每間酒吧的菜 單上都有他們的酒,讓中藥酒成為酒吧日常。不過,既然 中藥酒本來不在酒吧裏,那麼以往的人在哪買藥酒?「買 啲本地嘢、日常嘢就會喺士多度買,但係來佬嘢呀,或者 高檔次少少嘅東西呢,就會去辦館嘅。佢哋見證每個地 區、每條邨嘅發展,起碼有幾十年歷史。」辦館裏的人情 味,塑造出獨特的歷史連繫與社區關係。除了酒吧,五味 雜陳亦會把酒品放在本地的辦館寄賣,旨在讓大眾同時認 識中藥酒及辦館文化。 James 數次強調:「唔係想叫大家去浸酒或者日日幫 襯辦館,而是希望讓大家知道曾經存在過呢個做法同心 意。」酒如人生,五味雜陳,其實他早在數年前就有現代 中藥酒的發想,但疫情為二人添了催化劑,加快創立品牌 的步伐,寄語:「希望跟大家分享中式草本獨特迷人的色 香味,同時不乏溫和調理的效果,也盛載一份關心照顧自 己身心靈之意。」打破既定觀念、再思日常、照顧身心 …… 整件事很「2020」。「所以樽上面寫咗2020——一 個疫情底下嘅產物。」城市的味道,多少與時代掛鉤;而 歷練會沉澱成醇酒,發酵成耐人尋味的餘韻。 030
031
文 Heidi 032 舊香港 LIVEHOUSE 中式酒樓夜總會 如無意外,你會覺得今晚我會去酒吧。但如果我話,唔係酒 吧,係酒樓啊,你肯定問哂號。最近有機會同老人家傾偈,原 來以前五六十年代興去酒樓聽歌跳舞。 飲茶同跳舞聽落九唔搭八咁,但原來喺五六十年代,去酒樓跳 「茶舞」係香港人一大消遣活動。其實我都想像唔到香港人鍾 意跳舞,除咗身邊學跳街舞嘅朋友,感覺香港人通常去到外國 Disco都比較怕醜,放任身體跟住拍子un吓un吓已經要鼓起 好大勇氣。然而,五六十年代後生仔就流行跳社交舞。除咗喺 體育堂學過,我諗我地呢代識跳社交舞嘅人唔太多。其實「茶 舞」可以話係現代「跳老舞」嘅前身,但呢度指嘅茶舞當時係 老幼咸宜嘅消遣。 喂,不如今晚去食飯聽Live Band。 專題
033 要解釋飲茶和跳舞嘅淵源,首先要提到「中式酒樓夜 總會」呢個概念。我細個住沙田,有時經過見到 「新光酒樓夜總會」都好好奇裡面係點嘅,因為我覺 得「酒樓」係好平常嘅地方,但「夜總會」聽落又似 風月場所;始終平時見油尖旺嘅「夜總會」樓下貼滿 情色海報,燈牌寫住非常露骨嘅簡介。 究竟咩係「中式酒樓夜總會」呢?顧名思義,就係顧 客除咗有得飲茶食飯,仲有得聽歌跳舞消遣,兼備茶 樓同夜總會功能嘅地方。五六十年代嘅時候,中式酒 樓夜總會係正經嘅地方,例如「都城」、「麗宮」都 係出名嘅夜總會。一般晚飯時段供應粵菜,夜總會內 會有駐場樂隊,歌星以年輕女性為主,多唱當時流行 嘅國語歌。七十年代更有唔少巨星喺夜總會登過台, 徐小鳳、梅艷芳、羅文、溫拿等都有去過表演。當時 好多情侶或者夫婦都鍾意去食飯同聽歌消遣,顧客亦 可以結伴落舞池跳舞,有啲夜總會甚至會有魔術、雜 技、舞獅表演,節目非常豐富。當然,深夜都可能有 艷舞表演,但整體講,大家可以光明正大咁約朋友去 早期嘅酒樓夜總會。有啲年長一輩亦會去大型嘅夜總 會擺酒慶祝生日,一家大細一齊過個熱鬧嘅夜晚。另 一種消費更高嘅「西式夜總會」就比較國際化,佢地 會請菲律賓或者其他外國樂隊駐場演奏,主要唱英文 歌,大多開設喺港島區,部分係開喺酒店裡面,可見 格局較為高級。 五六十年代中式酒樓夜總會蓬勃嘅原因,其中一樣係 因為當時娛樂唔多,科技未發達,連電視都仲未普 及。所以,喺酒樓夜總會花合理嘅價錢,有得聽吓歌 手唱歌,仲有得跳吓舞,自然大受歡迎,成為當代流 行消遣。另一個講法,係因為跳舞係資本階級享受悠 閒生活嘅特徵,普羅大眾去酒樓跳舞係一種模仿,亦 反映佢地渴望過到質素更高嘅生活。 點解後來夜總會又會同風花雪月、紙醉金迷掛鈎?去 到七八十年代,日式夜總會開始蓬勃,例如大富豪就 係著名嘅日式夜總會。由於日式夜總會有陪酒文化, 每檯會安排公關小姐陪酒,因此顧客群主要為男性。 當時好多商人鍾意喺呢種環境傾生意,有兩杯酒落 肚刻意營造輕鬆環境,加上眉精眼企嘅「媽媽桑」會 幫手氹客,務求令客人心情愉悅,更容易開單傾成生 意,因此成為大受歡迎嘅應酬地點。另外,亦有一種 叫「舞廳」嘅夜總會,同酒樓夜總會唔同,舞廳客人 會指定舞小姐伴舞,當時稱之為「上枱」,所以幫襯 嘅目的亦唔止單純食飯睇表演。其後,隨住更多娛樂 方式以及表演場地出現,中式酒樓夜總會因而逐漸沒 落。所以我哋而家對「夜總會」有煙花之地嘅印象, 係來自日式夜總會、舞廳夜總會、同埋大陸刻意賣弄 色情嘅夜總會。 聽完九十歲老人家講自己念念不忘以前同老伴去酒樓 跳舞,筆者覺得香港仲有好多流行文化係要靠口述 發掘。成日聽老人家講以前窮,生活環境冇而家咁舒 適,但有時會好奇佢哋經歷過歌舞昇平嘅香港係點 樣。生於落茶樓就有得跳舞、聽Live Band嘅香港,對 佢哋某一代嚟講,或者嗰個係幸福嘅時代。 酒樓夜總會溝埋做瀨尿牛丸 「嚟到大富豪做乜嘢好」 一齊聽筆者挑選嘅 六十年代時光隧道歌單~ 專題
文 Linda 034 雀籠工匠 竹木編織的「樓閣」 「撚貓」、「撚狗」就聽得多,其實「撚雀」都曾風靡 一時㗎。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養貓養狗嘅文化尚未 盛行嗰陣,飼養雀鳥嘅風氣就已經植 根 香港。而呢個 百「鳥」爭鳴嘅時代,亦都養起咗一代造雀籠嘅師傅。 喺五六十年代,「撚雀」係唔少香港人嘅興趣。無論 平民或有錢人,大家都會拎住個雀籠,帶隻雀周圍 去。好多人仲會拎埋上茶樓,一邊飲茶,一邊聽雀鬥 歌、睇兩隻雀打鬥比拼。而聽上一代嘅人講,當中最 為熱鬧嘅莫過於奇香茶樓。奇香茶樓每逢週末,就會 萬「鳥」空巷。個天花板上吊住一籠籠雀,數量分分 鐘仲多過酒樓嘅座位。 奇香茶樓拆卸後,唔少愛雀之人將陣地轉移到附近嘅 康樂街,所以條街又名「雀仔街」。呢條「雀仔街」 總係掛滿林林總總嘅雀籠——有啲係四四方方嘅畫眉 籠、有啲係小巧通透嘅繡眼籠、有啲係大氣寬敞嘅八 哥籠⋯⋯唔少愛鳥嘅人都會因應雀仔嘅品種,或者 追求美觀,而一擲千金,專門搵工匠打造愛鳥嘅雀 籠。唔少人仲會視自己嘅雀鳥同雀籠為身分地位嘅象 徵——邊個嘅雀籠最貴、最有氣派,邊個就最受人矚 目。行內大師卓康嘅作品更曾以50萬港幣售出,成為 一時佳話。 百「鳥」爭鳴嘅時代 專題
035 要製造一個雀籠,過程一啲都唔容易,由設計到製成,過程短則一 月,長則數年。師傅首先要刮走竹上嘅蠟質,再劈成幼細嘅竹條, 然後根據雀籠嘅設計整成竹圈。若果竹身太硬,師傅仲要用熱水慢 慢浸到啲竹變軟,先至能夠拗彎,最後先係為雀籠上漆。聽落好似 唔難,然而,要做到竹絲粗細如一、距離同弧度相等對稱,都係考 驗師傅手藝嘅地方。 除咗做工要紮實,師傅仲要費盡心思設計雀籠外觀:由籠門、籠 腳、籠頂、外壁,到掛鉤、雀杯,一個雀籠至少都有十幾件配件, 每件都要經過師傅嘅精雕細琢。正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雀籠亦都一樣呀!舊時嘅師傅別具匠人精神,就連上漆亦都會選擇 喺好天嘅日子進行,令顏色更均勻,同時令竹唔會因為潮濕而發 脹。 然而,喺1998年,「雀仔街」因重建計劃被清拆,近年禽流感亦屢 次爆發,再加上而家娛樂越嚟越多,「撚雀」嘅文化由大勢轉為小 眾,更慢慢成為絕響,雀籠工藝亦都隨之漸漸消逝。 舊事物跟唔上新趨勢,被淘汰亦係無可奈何嘅事。但筆者認為,雀 籠工藝嘅有趣之處在於佢能夠雅俗共賞,冇任何門檻。有錢人固然 可以喺酒樓大肆炫耀其精緻氣派,但同時平民都能夠參與其中,拎 住個雀籠去公園認識其他雀友,自得其樂。麻甩可以有麻甩嘅玩 法,精緻都可以有精緻嘅玩法,呢種包容性,正正彰顯咗呢門工藝 嘅可貴。 雀籠師傅嘅匠人精神 檻 專題
文 Ravel 036 由千姿百態到千人一面的 監獄體 從一九七零年開始,港九路牌就開始交由監獄在囚人 士製造。在囚人士會用��刀喺貼紙度��翻字體出嚟, 但喺果個年代,路牌啲字都未開始統一標準,加上 全部都係在囚人士全人手製造,因此,一來:有異體 字,二來:文字筆劃粗幼高低不一,從而成為一種別 具香港風格嘅字體——「監獄體」。雖然冇電腦字咁 整齊,但係監獄體筆劃嘅首尾都會微微放大,加上鋒 利醒神嘅收筆,令每隻字更加有辨識度,加強路牌嘅 功能,令司機一目了然。另外,路牌上嘅監獄體筆劃 粗幼不一:字型簡單嘅筆劃會粗啲,字型複雜嘅筆劃 就會幼啲,仔細望住路牌上嘅監獄體,一筆一劃,各 有粗幼,獨一無二,除左感受到親手製造嘅味道,更 加體會到時代感。 九十年代開始,懲教署就逐步改用電腦去設計同埋製 作路牌,字體一律定為「全真粗黑」,筆劃粗幼一 致,用字方面亦除去異體字,整體風格一致。近年仲 有兩間路牌標誌製作工場,星期一至六都有大概八十 名在囚人士製作路牌,佢哋都同打工仔一樣,有人工 收同埋會加班。不過喺愈嚟愈多範疇上都一一被科技 取代之後,唔同人可以運用佢地工藝創意嘅機會就愈 嚟愈少,逐漸其他方面都如同而家路牌嘅命運——千 字一樣,「不均」、「不整」化為錯誤嘅標誌,漸漸 被淘汰,步入安整,唔知何時何日會發展到「千人一 臉」呢? 專題
文 Jenna 037 街邊心事 香港歌詞塗鴉 話說喺一個風和日麗嘅晏晝,筆者途經人來人往嘅觀 塘嘅時候,有一樣嘢令我停低注目左好耐…… 見到呢一段歌詞,筆者默默地打開Google係到搵呢一 首係咩歌,然後又默默係音樂平台搵嚟聽(最後發現 呢一首係來自洪嘉豪嘅《活人標靶》)。結果過左一 排係Instagram發現到,原來係一直有版主用一個新 嘅「舊方式」嚟宣傳廣東歌,亦都勾起左我嘅回憶。 相信大家喺IG上面都有見過來自@hklyrics._.ondastreet 嘅筆觸,呢位版主會接受聽眾嘅點歌,然後將一段歌 詞手抄低喺香港唔同嘅角落,再喺IG上面寫一段自己 對於所選歌詞嘅小小感悟。 自從筆者follow咗呢個Account之後,每一次都會默 默咁期待佢會寫啲咩歌,默默咁期待佢會點樣憑歌寄 意;可能係關於暗戀一個人但唔知會唔會有結果,亦 都可能係失去一個人先知自己原來有好多位可以做好 啲,亦有可能係愛上咗一個唔應該愛上嘅人⋯⋯一切 嘅情緒原來都可以搵到適合嘅歌詞去形容自己。 一切喺某一個時間點發生,聽到,睇到,再刺激到大 腦有唔同嘅情感產生。 細細個網絡仲未係咁發達,每個歌迷都會用自己嘅方 法去支持偶像。而我當年都會將鍾意嘅歌親手抄低 落屬於自己嘅簿裡面,會覺得歌詞就好似我嘅座右銘 咁,記錄住我每個階段嘅感受同情感。 而家多咗好多人更留意廣東歌,可能畢竟廣東話係我 地嘅母語,每一詞一句都好似有把聲音將自身嘅故事 用音樂唱出嚟咁。過一排再回望翻自己嘅歌單,突然 之間又會勾起當時嘅回憶同狀態; 粵語流行音樂係1970年代中期開始由《鐵塔凌雲》同 《啼笑因緣》呢兩首歌所帶動,因此亦都視為本地流 行音樂嘅分水嶺,其後蓬勃發展。曾經有人話過「廣 東歌已死」,但係近年好明顯會感覺到廣東歌再次蓬 勃起嚟;可能係因為普羅大眾對於香港文化再次投入 熱情,所以默默多咗想研究同保留呢一個屬於我地嘅 特色。 係@hklyrics._.ondastreet嘅Profile所見,除咗近期 好流行嘅歌之外,都唔難見到有以前嘅歌詞出現,包 括係以下呢一首: 除咗憑歌寄意之外,版主仲會分析埋歌詞意思、作詞 人想表達嘅感情,甚至同其他歌嘅聯繫等等。(《約 定》呢一個post都分析咗好多背後令我意料之外嘅故 事,大家都不妨睇吓佢寫嘅內容啦!) 原來音樂就係咁奇妙,廣東歌亦然。 專題
別讓急促的生活節奏干擾步伐, 封閉感官,捨棄城中印記。 感受,也許簡簡單單,也許百感交集。 正是感受,帶給我們刺激、學習與珍惜,串連我城的景與物,填滿生活。 城之感官誌,就是一場「傾城之戀」的紀錄。 讀者投稿 038
夕陽西下,惬意海風吹拂着我臉龐。綠樹成蔭岸邊,處處聞啼鳥,亦傳來淡淡桂花香。蒲 公英沾上羅衫,春風和煦,鳥語花香景緻,教人心曠神怡。浪濤拍打灘上幼嫩砂礫,鹹鹹 海水味隨之撲鼻而來。若遇退潮,便額外添加陣陣魚巿場味道。 大概因香港高樓林立,市民又日理萬機,少機會細賞斜陽西下海景,所以港人偏愛夕陽。 夕陽海景素來是港人「打卡」熱點,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傳美照,於帖文內訴說當下所思所 想,已成「日經」。隨時隨地,同一幀風景引申出各人無數味道與感受,這就是香港的廿 四味。 聳翠山巒,波光粼粼海面,雲朵披上夕陽金輝,依偎着身邊的她——那是初戀的味道,甜 上心頭的滋味。 文、圖 山口若�� 蝶 蝴 道 味 夕 讀者投稿 039
「A餐 要火腿通,火腿奄烈,要熱朱古力吖唔該!」 喺香港,無論係讀緊書定返緊工、同Friend玩通頂、 定係Happy Friday 落完老蘭蒲完之後嗰個朝早,都 會去茶餐廳食個早餐,一聞到我個A餐陣味,即刻醒 晒! 冇錯,茶餐廳對我嚟講就係最香港嘅味道,係由基層 到有錢佬都會鍾意食嘅味道,既簡單又不失霸氣,而 餐 文、圖 Singriababe 且畀完錢食完一定會又飽又滿足,CP值完美超越米芝 連料理同「噢媽卡些(Omakase)」等高級餐廳。 我移民到英國已經一年有多,唔係話唔習慣,我好 慣,只係念念不忘香港茶餐廳,仲有幾條公仔麵夾住 嘅一碗火腿通,通粉嘅口感雖然唔係西餐食開嘅 Al Dente,火腿未必係靚嘢,但永遠早餐我都係叫我嘅 A餐,永遠都係咁好食,永遠都唔會有其他餐廳代替 到茶餐廳嘅地位 …… 或許係因為佢陪住我,陪住咁多 位香港人成長…… A 040 讀者投稿
記憶中香港的冬天,街頭瀰漫一股焦香,隨著冷冽的空氣滲入鼻腔,那是勾魂的味 道。腳步不自覺地追上去,只見人潮洶湧不息,卻捲不走路邊的小推車、炭爐、巨 鑊、黑砂、炒栗子、煨蕃薯和鵪鶉蛋。它還是在那裡,每年的老位置。循例捧走一 包炒栗子、兩個煨蕃薯,今年還買得到呢,儘管愛吃的人不在了。明年還在不在, 誰說得準呢?畢竟捲得走小推車和你我的不是人潮,是時代。 時 代 之 冬 文、圖 Amblerapedia 041 讀者投稿
時川漫漫,去咗exchange嘅小妹喺歐洲已經七個月 有多。 唔少人都問我:「你掛唔掛住香港?」 呢個問題,我呢個施主問自己,都唔太識答。 我掛住嘅,係香港嘅美食。唔係話歐洲嘢食唔好食, 不過總有啲味道係香港獨有嘅「經典」。講得具體啲, 我會用車仔麵嚟形容香港味道,因為車仔麵真係好有 代表性。 1950年代嘅香港生活水平好低,好多內地難民湧入 香港。搵食艱難,佢哋做街頭小販用手推車賣麵,配 唔同嘅餸,呢款麵食就成為咗「車仔麵」。車仔裡面 有唔同金屬煮食格,分別裝湯汁、配料同埋麵條。早 期車仔麵檔多數都喺坑渠、巷仔經營,衛生欠佳,而 且金屬煮食格易生鏽;餐具又洗得唔太乾淨;動物內 臟配料喺清潔過程中未必夠徹底,所以整體俾人嘅感 覺好污糟。後來衛生意識提高,政府對小販管理開始 嚴謹,車仔麵改咗喺舖位擺檔。 以前人人都靠勞力搵食,走嚟走去,飲食要求唔高, 簡簡單單就一餐。街邊買碗嘢食價錢平,周圍都有, 文、圖 Jackie Hidalgo 香港係一碗 車仔麵 花款多,滿足晒三個願望。雖然車仔麵衛生唔係咁好, 但係服務夠晒快,啱晒香港人「唔駛急,最緊要快」 嘅生活節奏。車仔麵轉做舖位,但係服務形式同食物 款式依然冇變,夠經典! 喺香港,幾乎每逢放假,我都會幫襯車仔麵。一坐低 喺餐廳,就聞到廚房滾湯同牛雜、豬雜嘅味道,個人 已經餓餓哋,就拎起枝筆喺點餐紙度圈湯底、配料同 麵款。識食梗係要食油麵啦!定律嚟㗎嘛!配料就揀 啲平時茶記或快餐店未必有嘅餸,魚皮餃、豬紅係基 本,加埋牛腩,夠晒地道;湯底就整返個港式咖喱汁, 少少辣咁,過吓口癮。 唔駛10分鐘,車仔麵就上枱。我撈一撈勻啲湯汁同 餸之後,就飲啖湯,係好濃郁嘅咖喱味,魚皮餃唔油 膩,牛腩吸收晒湯底味道,豬紅畀得多,抵食!最開 心嘅都係師傅夠晒人情味,我喺點單紙寫咗多蔥,佢 真係俾勁多蔥我,點綴吓碗麵。 然而現時車仔麵愈搞愈多花款,改行高檔路線,有舖 頭提供日式豬骨湯、冬蔭功湯底,反映香港嘅市場走 向國際化。但係我始終鍾情經典嘅港式車仔麵,因為 平、快、靚、正,又有人情味。 042 讀者投稿

後洗手,手指隱隱還帶著粗礪的鹽味。已升上中學的哥哥從不加入我們的採 購行列,我回家後,他總誇張避開,說我摸過臭腳丫。

要是哥哥跟我一起去了,他就會知道,海味街其實不盡是是濃洌的鹹味,走 著走著,會聞到清涼的甘苦氣息。藥材舖的燈通常比海味舖的要白亮一些, 祖母閒閒地和店員聊天,有時熟練地指點著,包裹乾枯的枝葉和碎片帶回家 熬湯。她臨走時會抄一把紅棗,叫我嚐嚐甜味。我抬頭問為甚麼不用付錢, 她腳步加快了些,說我們不過是試食,下次再買。

回家後是祖母的個人表演時段,散落在狹小廚房濕漉漉的材料快速佈置到幾

我從前以為,大海的氣味,源自海裡的魚。 幼時的刺激活動,就是跟祖母到海味街去,祖母牽著我手拐過大街小巷,電 車的叮叮聲隱約混雜在喧嘩之中,到一街的鹹香溫柔迎接,我便知道來到目 的地。店舖燈火明亮,招牌閃閃發光,間或有巨型魚翅助陣。來自五湖四海 的牠們,帶著海洋的餘韻,褪去五彩,安身在瓶瓶罐罐中。 祖母怕我打破店內玻璃,她堆滿笑容與店員和秤砣周旋,我在店外看各種形 態的生物標本,飛舞於鱗片和觸鬚間的蒼蠅是唯一的活物。 珍貴海味總如名畫般小心翼翼供在玻璃櫃,但鹹魚則不時一整串倒掛在街邊 欄杆。那時還未聽說過周星馳的金句,鹹魚於我不帶任何勵志成份。白紙蓋 住了魚頭,像新娘的頭紗,等待有人抱起帶走。碰到了乾硬的魚身,回到家
象徵著表演的尾聲。我總把臉湊近,等到蓋子揭起,蒸氣騰騰,鹹香味直搗 臉上每個毛孔,架在白飯上的那碟鹹魚華麗現身。飯桌上永遠有兩碟魚,一 碟是油香四溢的鹹魚,另一碟是舖滿薑蔥的桂花魚。祖母不斷為我和哥哥夾 這夾那,卻永遠不把鹹魚放進我們碗中。「鹹魚不健康,長大後才可以吃 哦!」我獲告知,這是大人的食物。 我以為長大後就能吃到電飯煲中的鹹魚,但這個願望隨著祖母住進老人院而 告終。我去探望她,邊餵她吃粥,邊說起當年海味街的種種,想像她吃的是 煎得香脆的小魚。她抓著我手,喃喃祝福我「一帆風順」、「順風順水」。 我抱抱她,聞起來只有消毒藥水的味道。 文 Emily Chan 海 魚 海 魚 海 魚 043 讀者投稿
隻碗碟,鑊蓋一開,就完成了一道魔術。祖母把淡綠色的電飯煲端到飯桌前,

如果所有情愛關係都是城市人與郊區人,要維繫會是多麼麻煩。」

城市與郊區是近年一個較為多人關注的話題,導演因而選用這元 素為切入點,展開自己的故事,選景更把這議題轉移到香港保育, 可見其用心。茶果嶺、荔枝窩等地,皆為「隱世」或快將重建的

壁畫、鳥語、森林。舊情如煙,飛絮濛濛,閃亮中黯淡。 那麼,我們該如何保留,那些「香港的回憶」?《緣路山旮旯》 也許是個示範,就如宣傳海報上一句「香港真係好靚」般。導演 把香港一些偏遠地區的風貌,以電影保存其聲畫,可算是近年一 套用心良苦的佳作。 他在謝票場説:「電影分了五場,以愛情為主線,欲滑稽地展示:
地區,觀眾也許會問:「為何沒有在澄碧邨拍攝的場景呢?」讓 我容後再談。 電影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角阿厚與Lisa重逢。相遇時, Lisa幾句摸不著頭腦的話,「難得出城,Schedule 好 full」、「我 自己攞就好,唔好麻煩到啲郵差」,讓我不禁懷疑究竟角色是故作 「隱世」從而突顯出女神的「神味」,或是香港真有如斯隱秘的 居住地。到後來阿厚特地拜訪時攀山涉水,荔枝窩在電影裡出現, 這些疑問才一一消減。 荔枝窩初登螢幕時,是一幅幅壁畫,舊式建築與青蔥環境。緊接 著是阿厚與 Lisa 簡單對話,說明壁畫來源,荔枝窩保育計劃等。 在「參與」他們的對話之際,大概也能得知保育計劃的一些眉目。 先收集環境的聲線與輪廓,再用電腦後製,以 VR 形式於虛擬世界 裡重現荔枝窩。 正 時 蘼 044 專欄
文、圖 木卜 《 緣 路山 旮旯 》影 評 花 這一幕,該是導演帶出了愛情喜劇外的另一個議題,就是我在開首 所提——「香港保育」。 除了這樣「明刀明槍」地敘述這些偏遠地區該如何「保育」,導演 更身體力行地。謝票場裡,有位薛西弗斯電影會的觀眾問:「電影 的收音是否另外弄的?感覺有別於一般港產片所用的聲音。」導演 便回:「是的,電影每個場景都是到訪該地是特地錄製,務求令聲 音更加逼真。」下白泥的海浪聲、荔枝窩的鳥啼,仔細聽的確有些 微分別,而這些分別,正是好好保育了環境的證明。 近年香港出版的書籍有懷古傾向,探討舊香港的面貌,網路上也有 更多人關注環境活化及舊區清拆等議題。即便媒介有別,方法也大 同小異:透過口述歷史,或是展示一些舊照片。我想,這些方法當 然有可取之處,但我們能否做更多呢?電影予我更明確的啟示。對 於那些將被清拆,將消逝的,我們可以盡力挽留;留下「聲畫」, 配合科技,即便將來舊地消失了,我們也能透過書誌、甚至是VR等 科技「重臨舊地」。 然而,即便打著「保存香港」的旗號,我們又該以甚麼態度實行這 些計劃?這可借鑑導演對「為何沒有澄碧邨外景」之回應。他説, 因為他不打算騷擾當地居民。既然許多住客入住澄碧邨是為了避世, 我們該尊重他們的想法吧。二十多人的拍攝團隊,隨隨便便地闖進 去拍攝,不就是打擾了澄碧邨居民「與世隔絕」的意願嗎?有些地 方,可能終究只能靠大家的回憶保留。至於實地考察,不可強求。 但願電影除了讓觀眾笑足九十分鐘外,還能在觀感帶給觀眾另一面 的香港。香港真的很漂亮,希望這份美,不會因時間流逝而消失。 即便某些地區敵不過被淘汰的命運,祈盼我們能夠以其他形式把過 往留下。 045 開 專欄
有一段時間,有個人把她的失眠傳染給我了。失眠到 最嚴重時,我都在走路,成為一個行人。我在凌晨三 點由西灣河出發,徒步走到中環自己的店子裏,在日 出中嚐我當日第一杯咖啡。 當人睡很少時,會做些奇怪的事。例如把耳朵貼在馬 路上,好像這樣做能聽到這個城市的聲音。地面粗糙 而冰冷的觸感讓人感到很新奇,有時會有「隆隆」聲 傳來,在北角某處的馬路有一種有趣的電流聲,仿佛 這個城市真的在我耳邊呢喃低語。 各位有試過舔過電車軌嗎?那是種很奇幻的感覺,刺 刺的,金屬的觸感讓人精神一震。某程度上,也算是 香港的味道吧。 之後走到海傍,深夜的香港有種柔和的美,那股戾氣 被海浪聲沖淡了許多。我在那裏坐了相當多的晚上, 發生了那麼多事以後,來到現在,我想已經沒有任何 人能夠確切地形容這個城市到底經歷了甚麼,最後又 生成一個怎樣的狀態。隨著一個又一個人離開,連帶 把這個地方的生命力都抽走了。當城市像花枯萎時, 有一種凋零的美,每一個細小的角落,都有值得憑弔 的地方。這樣對一個本身不太快樂,習慣哀傷的人, 其實挺合適的。 在那麼多的夜裏,我認識了兩個人。一個是在夜裏釣 魚的老人,那個男人很老,老到年齡對他彷似沒有意 義。他說自己以前是在大學裏教哲學的,退休後送了 自己的子女到外國,自己留在香港,他說只有孤獨沉 思的時刻,才完全屬於自己:了無牽掛、不受妨礙, 真正完全屬於他自己。我們在一起時很少說話,都是 望著漆黑的海。我覺得某些意義來說他是快樂的,孤 獨又快樂。 另一個是很年輕的女孩,不特別美,但有股魅力,每 次都有幾個男孩子跟著她。她有時會甩開他們走過來 和我說話,讓我怪不好意思。我們說話的內容大部分 沒有意義,如果夜空明朗,我們甚至會一起散步。她 說她有創傷後遺症,有東西在眼前掠過,太大的車聲, 煙霧,都會讓她呼吸困難,想哭,所以她上不了學, 早上甚至無法外出。只有在夜晚,才是屬於她的世界。 她邊哭邊笑地說著,說命運和她玩了場殘酷的遊戲, 但她仍很愛這個地方,很愛這個世界。 未來,無論我在還是不在香港,我都會把這段日子記 住,這是我對香港的印象,又痛、又美。 文 李天恩 失 眠 香港 046 專欄
(一) 理想:「Freelancer 可以成日蒲 Cafe、Mobile Office, 咪好 chill 好多靈感?」 現實:一個人在 Cafe 工作,除了要找穩定的 Wi-Fi 和 人較少較靜的地方落腳外,最麻煩是尿急的時候實在不 方便上廁所,因此喝水少,迫著一坐便坐幾個小時。 (二) 我很喜歡烹飪,但我不會當廚師,不想整天待在廚房裏,每日 面對很長的工時很粗重的工夫。我喜歡設計,但長時間對電腦 的生活令人變得麻木。我也喜歡做推廣,不怕試用新產品服務, 只要是好的都想與人分享,但面對不良的客戶要我為不認同的 產品做宣傳,為了薪水我的底線可以有多低? 那我會問,如果想要回一點自由、一點做人的底線、和一點健 康的生活,錢,怎樣幫我換取我想要的?又或者,在香港,我 可不可以賺少點錢(甚至賺一樣的錢)但賺回多點生活呢?我 真的很想試試。 現在我開始做個人收支表(是的,我從來沒有做,最怕填 Form 同 Excel),得知收入少了,但開支又可以少多少。當 在中環午餐時,想食意粉加一杯飲品,但只有一小時,又多人 的情況下,需要八十元,而自己煮以及洗也花費最多兩小時, 但僅需二十元左右的時候,其實也不錯呀~只是在未有 Coworking Space時,一個人食比較悶一點而已。 (三) 原來,8號波放假不用上班的興奮, 我再沒有機會經歷了。 cer 文、圖 Ginny 的 三則 怒 與 樂 re elan F 047 專欄
兩 「吃過午餐沒有?」阿安走到子澄的房間,敲了一下 門問。 「沒有,在趕deadline。」子澄抬頭看著阿安說:「你 呢?」 「也沒有,剛剛完成一張圖。不打擾你工作吧?」他 輕鬆地回。 「不會,過來坐一下吧。」她放下筆說。 子澄是平面設計師,自從兩年前疫情爆發,生意額下 跌。為了節省開支,她放棄了本來的工作室,暫時租 借阿安的創作工作室內的房間。 阿安同樣是平面設計師,幾年前從美國移居香港並創 立公司。子澄認定阿安是工作狂,連週末也留在工作 室,24/7不分晝夜地工作。 阿安沉默寡言,子澄內向慢熱,他們幾年前經朋友介 紹下認識,雖然經常在工作室碰面,但只會偶爾閒聊 幾句,到現在仍不算熟絡。 子澄輕輕問:「工作完畢,還不回家?」 阿安想了想,微笑道:「外面太熱了,我打算待在這 裏多一會兒。」 「如果燈飾數悶又冇酒,就買兩粒燒賣當火雞……」 歌聲從音響喇叭傳來。 「這是甚麼歌?」他好奇地問。 「Gareth T. 的〈勁浪漫超溫馨〉,」她說:「歌詞表 達平淡簡單的日子往往是最純粹最快樂。」 「嗯,在疫情嚴峻下更能體會。」他回應:「你喜歡 歌詞?」 「歌詞是有趣的口語,直白又貼地,關於一對『窮鬼』 情侶如何『捱窮』談情,『銀行存款等於零』,沒有 錢吃聖誕大餐,只有『寒酸炒冷飯』和『燒賣』,也 只能夠『提子乾兩份搣』,那個『搣』字很得意,那 是我最喜歡的一句歌詞。」她笑著說。 「聽起來很愉快的歌曲,」阿安受子澄感染,似乎也 愛上歌曲:「讓我聯想起『鹹魚白菜也好好味』。」 「太棒了,你竟然聽過那首舊歌!」她續說:「除 了歌詞,我也喜歡編曲。這首三拍很 old school 的 Waltz,只用了四個和弦,轉了一次 key,沒有太多 人聲和音,也沒有運用很多樂器,弦樂部份竟然是 Single Line,比起Gareth T. 製作的其他歌曲,這一 首的編曲明顯簡單,簡單程度就連聽眾也感到無奈。 「簡單不代表不好。我覺得編曲人刻意營造純情的氛 圍,配合歌詞主題『窮』,鋪排很有心思。歌曲旋律 非常melodic,副歌的 Counter Melody 尤其動聽。」 她越說越興奮,更撥弄手機嘗試播放副歌部份。 阿安一直微笑點頭,全神貫注地聽她説話。 當 燒賣 粒 雞火 048 專欄
文 連倩妤 @_musicplayground 心理治療師、文字工作者。典型雙魚座,浪漫到一起惹絕 症,經常大笑,經常流淚,愛海但怕水。 「我『一輪嘴』說話,對不起。」她忽然醒覺阿安幾 年前才剛剛從美國回來,應該不多會接觸廣東歌,對 於自己忘我地說過不停,感到不好意思。 「不要緊,我喜歡聽你說話。」阿安看進子澄的雙眼。 面對着他的目光,子澄的臉頰發燙起來,立即說:「我 肚子餓了,不如買外賣。」 「你想吃甚麼?」 她想起歌詞便隨意說:「兩個街口後面有一間街邊檔, 那兒的燒賣很好吃,要不要試試?」 「我喜歡燒賣,特別喜歡頂部的蝦和橙色魚籽。」他 爽朗的笑着說。 「你喜歡的應該是酒樓的燒賣,用豬肉製成,頂部有 飛魚籽或蟹籽,是經典的點心。」她解釋。 「對,是一籠四件的燒賣,跟你說的有分別嗎?」他 挑起了眉,認真地問。 「那街邊小吃店賣的是魚肉燒賣,沒有蝦和魚籽,你 可能會失望。」 「魚肉燒賣有甚麼特點?」他弱弱的問。 「魚肉燒賣是香港地道的街頭小吃,較酒樓的燒賣便 宜,一串有五六粒。那店的燒賣自家製造,除了一般 魚肉,還加入洋蔥及冬菜等食材作為燒賣的餡料,沒 有防腐劑、味精和色素,非常健康。」她雀躍的回應。 「吸引啊。」他的眼睛再次呈現腰果形,面上掛著親 切的笑容。 「我的誠意推介。那店的燒賣粒粒熱騰騰脹卜卜,皮 薄,魚肉跟麵粉的比例恰到好處,入口啖啖魚肉,煙 韌彈牙,再加上秘製的燒賣豉油和辣椒油,相當惹 味。」她陶醉得差不多要流口水的模樣。 看着她,他忍不住笑了,說:「你好像電視節目中的 美食專家。」 「哈哈,」她也跟著笑了,「我不是專家,只是愛吃。」 「好,我現在就去買,吃幾粒燒賣夠飽嗎?兩粒燒賣 真的可以當火雞?」他站起來,戴上口罩轉頭準備出 去。 「哈哈,」聽見他搬出歌詞,一副似懂非懂的樣子, 她不禁大笑起來,她提議:「腸粉,那兒的腸粉即叫 即蒸,搭配燒賣一起食用便是滿足的一餐。」 子澄一直以為自己不愛說話,後來她才發現,自己只 是不懂說話,不擅長表達,害怕自己詞不達意得罪別 人。 原來她一直在等待一個人,一個讓她安心說話的人, 一個願意花時間和精神耐心聆聽她說著她喜歡的東西 的人,不厭其煩跟她討論那些東西,哪怕是世上最無 聊最微小的東西。 無聊或微小的東西可以是一首歌,也可以是一粒燒賣。 那個人可能不怎麼欣賞燒賣,卻願意瞭解,甚至在36 度酷熱天氣警告下,獨自走到街上排隊購買一大包燒 賣,大汗疊細汗的跟她一起吃。 〈勁浪漫 超溫馨〉 作詞:黃偉文 作曲:Gareth.T/Teddy Fan 編曲:Gareth.T/Enoch Cheng/Teddy Fan/WarrePetty 監製:Gareth.T/Enoch Cheng //你知今年 聖誕冇大餐 就話 空氣 當禮物 冇問題 如果 燈飾數悶 又冇酒 就買 兩粒燒賣 當火雞// 圖 Wong Man Yee @trewongg IG Music Hotpot @music_hotpot Website https://linktr.ee/musichotpot 049 專欄
大 城 小 店 上水貨舖 一走入上水貨鋪你會有一種「雜而不亂」的感覺, 右邊展示的是本地雞嶺種植的有機蔬菜,中間一 個白色櫃擺放零食乾貨、日常用品如口罩、及手 工藝品,錯落有致,全部標榜本地品牌和生產, 名副其實的落地。Marketing 負責人表示最受歡 迎的貨品是他們自設工廠製造的爆谷,有花椒海 鹽味、焦糖味、朱古力味,自言是研發屬於香港 人的味道,其他地方不會找得到。 售賣香港製造產品,打破新康街是「水貨街」的固 有印象只是開舖其中一個目的,更重要的是與地 區街坊的連結。他們舉辦過街坊試食會、入夜後 的啤酒之夜,一切都是強調人同人之間的連結。 地區商戶與居民的關係不限於經濟的買賣交易, 而是可以有更深層次的交流和互助,塑造自給自 足的生活空間和情感導向的鄰居友誼。 上水新康街(水貨街)6號地舖 @bewatermart 星期一至四、日 10:00-20:00 星期五、六 10:00-23:00 大圍積壽里1-3號 @bewatermart 星期一至日 10:00-23:00 地址一 IG 開放時間 地址二 IG 開放時間 050 好去處
夕拾 這是一間難以定義的店鋪,你可以當它賣舊物、情懷的地方,不過絕非這麼簡單。Vintage 其實代表一種可能性,一種再創造,一種新體驗。「可能性」是保留和利用一般人以為無用的 舊物,指向一種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可以是環保的,可以是循環再用的,可以是未知的,全 乎一心;「再創造」是讓別人自己摸索舊物全新的用途,在這個意義上發揮創意,二次創作, 可說是生活的藝術。「新體驗」是指年青一代沒有經歷這些舊物被使用的時代,如打字機、中 式傢俬等。所謂復古、懷舊其實對他們來說是全新的體驗,厚重的歷史感是認識事物的一種 方式。 夕拾的名字源自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黃昏之時,拾回朝花,取其遲暮不捨的意境,應用 於舊物之上,靈魂不滅,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八十年代開鋪至今,輾轉落地到土瓜灣,老 闆個性鮮明,直接了當,有心人不妨一去,一試眼光和身手,尋覓箇中樂趣。 土瓜灣九龍城道九十號 安樂工廠大廈A座九樓 @jiksap 星期一至日 11:00-19:00 (逢星期二休息) 地址 IG 開放時間 051 文、圖 Taylor 好去處
Heart in Place
一個人 的約會, 唐樓獨處 Café 居的動物,我們不能夠自己生活。」記得小時候聽老師說:「人類是群如果你也有這個想法的話,筆者可獨處?為甚麼我不可以靜靜地哭?一直耿耿於懷:為甚麼我們不可以 以告訴你,你並不孤單。 052 好去處
.
踏入咖啡廳,店鋪內除了有店主 Sophia 外,映入眼簾的是每個角落,而每個角落 只有一座位、一桌子、一書本或一植物; 這刻,難得的與世隔絕,竟有一絲不習 慣。「城市缺乏安心獨處嘅地方,香港係 好密集嘅城市,好多紛擾嘅聲音,每個人 對於另一個人生活工作選擇都有好多說 話,但從來冇教育我哋係咪要跟隨人哋嘅 聲音。」如 Sophia 所言,學校最缺乏的 或許就是人生選擇課。 同樣因應香港的特質,一家大小被迫困於 斗室之內,即使回家,亦難有寧靜的空 間,更遑論整理一下自己。Sophia 亦因 如此,萌生開咖啡廳的念頭。「想搵一個 冇 Pressure,冇 Opinion 嘅地方,好似 屋企咁舒服,搵咗好耐都搵唔到,所以就 諗不如自己開一間,又可能有其他人有咁 嘅需要就會嚟。」 咖啡廳標榜「售賣獨處時間」,本想逗留一 小時,在音樂的陪伴下,卻不自覺對這片 「靜土」留戀起來。獨處咖啡廳的歌單足以 讓人置身於內,忘記時間的流逝。「舖頭 偏向唔會揀帶有大悲大喜情緒嘅歌,獨處 時候比較多focus喺個人境況,(我)偏 向揀一啲情感唔會咁突出,旋律節奏多啲 留白嘅地方,輕快一啲,甚至純音樂。」 Sophia 更會在社交媒體邀請客人一起去 聽演唱會。音樂不單能洗滌心靈,亦可把 不同人連結起來。 地址 銅鑼灣白沙道8號唐六樓 IG @heartinplace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五 09:00 - 18:00 週末 12:00 - 18:00 (預約制;逢星期四休息) 小時候,我們喜歡哭,排出淚水就像將 傷心沖走。長大後,明白悲傷是頑強且 固執,雖可以將傷痛與人分享,卻如身 體的脂肪般不能被分擔,死死糾纏。這 時候,情緒卻無處安放。又說,獨處不 是靈丹妙藥,但正如生病的時候,很多 人會跟你說:「多休息,保重。」嗯,休 息一下已經很好了。 053 文、圖 Gallant 好去處
文 Leanne 圖 HKICS官方網站 由HKHands主辦的香港插畫及文創展(HKICS),首屆 迄今已有四年,旨在為香港設計師、插畫家和手工匠人提 供平台,展示他們嶄新和高質量的作品,拓展國際藝術合 作的空間。今屆以「界‧無限 BORDERLESS」為主題,廣 納風格各異的創作品牌,同場加映「Borderless電繪比賽」, 鼓勵大家發揮對「時間·人物·地點」的豐富想像。 日期 2022 年 11 月 26-27 日(六、日) 時間 12:00-20:00 地址 香港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 ROTUNDA 3 費用 憑票入場 成人 HK$50、學生 HK$20 香港插畫及文創展 好去處 054
超過70個 055
圖 Pinkoi 在變幻之中遍尋 心安之處 疫情期間充滿着未知數,可能需要在家工作、突然變成密切接觸者要居家隔離,或週末都選擇留在家中, 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其實留在家中,都可以過有質素的獨處時間!今期為大家介紹的在家好物是 不同類型的材料包或DIY方法,透過親自動手去享受生活,用五感去感受香港! 音樂是豐富生活的一大元素,如果可以享受好的音樂,在家時光亦 會更有趣。 近年的復古風氣和人們對音質的追求,令黑膠唱片再次熱門起來,如復 刻香港80年代的歌手唱片和電影配樂、歐美歌手和最近十分賣座的電影 《壯志凌雲:獨行俠》等等都有發行黑膠唱片。 黑膠最初因科技發展而衰落,現今卻亦因科技而變得越來越「入屋」。現時有不 同的黑膠唱片機材料包,除了可享受組裝的樂趣,更可利用USB充電而四處攜帶 唱機。有些甚至可以透過簡單的手機或電腦錄音設備,去錄製黑膠唱片,在家都可 以隨時享受高質音樂。 視覺 聽覺 圖 EZ Record Maker 圖 EZ Record Maker 早在1920年,有很多商人就用霓虹燈招牌去吸引客人,獨特的字體和燈光 造就了香港獨有的璀璨景色和文化。但隨時代變遷,相對平價的LED燈代 替了霓虹燈和舊有的招牌陸續清拆,霓虹燈漸漸變成了歷史。 街上的霓虹燈招牌需要師傅的精湛手藝去設計和裝嵌。但其實我們可 以利用簡易的霓虹燈材料包,製作心目中的霓虹燈裝飾。透過手作, 令家中添上一份香港文化的氣息。 056 在家好物
圖 hkej 圖 互聯網 圖 Pinkoi 疫情下香港人減少了出外用餐的意慾,更多時間留在家中煮食,令那些在家自製連鎖店食物或飲品的食譜 變得更受歡迎。在家沖調精品咖啡、台式飲品也許需要不少技巧,未必能夠調製出跟咖啡店或飲品店一樣 的味道。不過,其實有不少香港茶餐廳經典飲品的做法簡單,在家都可以重現香港昔日的味道。 不知道大家在小時候,有沒有試過伸手把玩路邊的植物?筆者 年幼時,樓下種植了一片清香木,用手揉搓掉下的葉子,便會 聞到一陣像蚊怕水的強烈香氣,卻比蚊怕水多了一種清新的草 青味。清香木是一種驅蚊植物,有驅蚊作用,原來清香木盆栽 易於打理,方便在家種植,既能為留在家中的日子增添氣息, 又能驅走蚊蟲。 隨着香港的都市發展,售賣傳統點心和糕點的商店漸漸由屋邨小店和老字 號,變成連鎖集團式經營的酒樓。售價提高之餘,味道亦變得一式一樣。 就連百年老店蓮香樓亦不敵疫情,在2022年8月結業。 無論人、事、物的失去,都需要好好懷緬和哀悼。透過製作袖珍黏土 港式食物,一邊回味傳統糕點和點心的味道,一邊梳理我們對這些 傳統食品慢慢褪色,甚至失傳的所思所感。 透過以上各種由五感出發的手作,讓我們一起感受做「小宅宅」的 樂趣。只要用心感受,無論用那一個感官,都可以感受香港,感 受自己。 觸覺 嗅覺 味覺 黑牛 把巧克力雪糕加進可樂 忌廉溝鮮奶 先倒入牛奶165ml 再加忌廉汽水330ml 或同時倒入 不須攪拌 057 在家好物
城 之 感 官 誌 承印: 彩印有限公司 香港香港仔大道234號富嘉工業大廈7樓11室 亂UP24正招募雜誌編輯委員, 報名成為我哋一份子啦! 陸續出版 Under Production @underproductionhk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