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UP24】 Vol.3 記憶與遺忘

Page 1

VOL.

03

2021 SEP

今期亂 UP

專訪

RedisPolly、Since Concpet Store 黑月雜誌、登徒 亂咁 UPdate

Why 冬 We Dance ?從擁抱自己開始 《廣東歌 101》展覽

陳輝陽 X 女聲合唱《人來人往》作品音樂會 《幽暮之城》Deacon Lui 攝影展 9gag Memes Museum

《我們在此漂流》舞台劇


策劃

Under Production Ltd. 陸續出版有限公司

編輯

Bella、Heidi、Jenna、Kara、Michelle、Ravel、Stephanie、Suki、肥兔

主編 出版 網址 電郵 設計 印刷

Leanne

Under Production Ltd. 陸續出版有限公司 www.underproductionhk.com

info@underproductionhk.com

Kei、Ravel、Stephanie、Leanne 彩印有限公司

印刷公司地址 香港香港仔大道 234 號富嘉工業大廈 7 樓 11 室 版次

2021 年 9 月初版

©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Printed and published in Hong Kong 此刊物為非賣品

免責聲明 本雜誌為非牟利刊物,除非另有所指,本刊物的內容及設計版權均

屬於本公司 - 陸續出版有限公司,而所刊登的投稿文章(包括專欄) 的版權則由投稿者所擁有。

投稿文章的觀點均來自投稿者,並不代表本公司立場,讀者請就內 容自行判斷。投稿者需為投稿的內容及版權負起責任,本公司並不 會為投稿內容有機會涉及的侵權(如有)承擔任何責任。

本刊物所載的資料,僅作一般參考之用。本公司無法保證所載資料 完全準確或亳無遺漏,亦沒有任何種類(包括準確性、可靠性、安 全性或時間性)的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對於該些資料,本公司不會 就任何錯誤、遺漏、或錯誤陳述或失實陳述承擔任何責任。


目錄

前言

新聞

亂中有序

002

亂咁 UPdate

004

喺下一次記憶同遺忘嚟到之前,我哋可以把握嘅只有當下

Why 冬 We Dance ?從擁抱自己開始

陳輝陽 X 女聲合唱《人來人往》作品音樂會

專題

《廣東歌 101》展覽

《幽暮之城》Deacon Lui 攝影展 9gag Memes Museum

《我們在此漂流》舞台劇

今期亂 UP:記憶與遺忘

Polly:讓過熱的溫度留在人與人之間吧

黑月「遺忘誌」:以溫柔對抗崩壞

Since now, right here:記憶溯源 登徒:遺忘是記憶的種子

今期舊 UP

廟街三至六時紀實

「旗」實唔止係一塊布

任你 UP

Ginny:Visualise the Invisible

過路人:浩浩蕩蕩迎來新世紀,懷舊又有甚麼不好?

小知識/活動推介

佢敢 UP

UPgrade Yourself

紙本分格|漫畫・閱讀空間

044

阿泉:我依舊在__間徘徊

創意工業小知識:畫刀

032

Karma:問路

026

記憶中嘅廟街

讀者投稿 專欄

010

于一蘭:直到我們再度相擁 菲去啡去|咖啡店・休閒空間・沖曬菲林 Where I Was From |時裝店

050


前言

喺下一次記憶同遺忘 嚟到之前,

亂中有序 002


前言

我哋可以把握嘅只有

Leanne

當下

暑期特刊嚟嚕~感謝所有獨立書店、Café、自修室/共享空間、嘉賓、讀者。 由創刊號 100 本、200 本、400 本到今期 1000 本,都係因為有各單位同公司嘅支持, 先可以越印越多,仲要進軍書展,請受我一拜! 另外,想喺度多謝咁多位編委願意留低(仲有新血加入),一齊再生本「黃酣酣」出嚟。 呢個決定唔易㗎,話就話係編輯委員會,但係採訪、徵稿、編輯、校對、攝影、排版、 宣傳、聯絡,全部都係同一班人包辦 XD 不過可能因為今次製作期有得見面,成件事爽 快咗同埋有活力好多,希望你都可以感受到呢種變化 ʕ•ᴥ•ʔ 今期主題《03 記憶與遺忘》,探討嘅係「記下」

起初以為,記憶與遺忘係對照緊「當下」同「過

間同觀眾嘅角度,思考記憶之於文化係點嘅一

事。有啲嘢我哋呢世都唔會想再記起,但又有

與「放下」嘅故事。我哋想以創作人、文化空 回事,又點樣令唔同角色互動——創作人傾注

心血造出作品,因為想留住靈感襲來當下鮮活 嘅記憶;只有將作品放置喺文化空間內一直流 傳,先至唔會令佢嘅理念咁輕易被遺忘;當觀

眾被作品觸動嘅時候,一方面喚起咗被遺忘嘅 碎片,一方面亦創造咗新嘅記憶。我哋就係咁

樣一直捨棄、創造、交換想法,去共同建構今 時今日嘅社會文化。

去」,諗諗吓其實兩者都係下一刻先至發生嘅 啲嘢無論幾痛苦我哋都會選擇去記住;有啲嘢 我哋以為會永遠記住,結果都係漸漸忘記咗,

但又有啲嘢我哋原本已經冇晒印象,點知喺某

時間點又會突然浮現出嚟,好似 4K 修復版《花

樣年華》咁。記得《Coco》話真正嘅死亡係 世界上冇人再記得你,而我諗喺下一次記憶同 遺忘嚟到之前,我哋可以把握嘅只有當下。文 化就係民族記憶,唔想到本土文化「已死」先 嚟懷舊,就請你喺每一秒鐘都將佢好好記住。

003


新聞

亂咁 UPDATE

SE P 2 021

編輯、攝影

Heidi、Stephanie

why 冬 we dance ? 從擁抱自己開始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以跨界藝術延續當代

舞蹈的發展,由藝術總監伍宇烈擔當說書人,並連 同舞團服裝團隊將昔日的舞服重新剪裁成新作。

「只有當我們認知過去,才能擁抱當下。」 展覽以「擁抱自己」作前設,提醒不論團中舞者或 是普通觀眾,彼此的過去構成整個群體的現在,如 果可以相互分享箇中的生存方式,簡單如呼吸和運 動身體,其實就會默默地對於存在多了一份概念和

真實的信心,繼而便有動力延續當中的故事和意義。 對於筆者而言最為憾動的是聲音故事區,是一處空 間通過與服裝設計師丶伍宇烈和策展人的描述,以

《廣東歌 101》展覽

《 廣 東 歌 101》 企 劃 分 為 兩 期, 第 一

期 有 著 名 填 詞 人 陳 詠 謙 策 劃 的《100 首不能不聽的廣東歌》展覽,第二期

就以《明日之廣東歌》為核心,為電 台主持 Colin 主持的節目《廣東爆谷》 中為期一年的企劃,每日發表當年今 日的樂壇動態。兩期展覽均介紹了不 同時期的廣東歌,令人大開眼界。

聲音帶領觀眾去解讀展覽裏每一件衣服及相片背

後的故事。觀眾入場前可以先掃描場館提供的 QR Code,然後走到相片前,花數分鐘聆聽背後如此立

體化的故事;這是一個用衣服、動作、空間、文字、 聲音等元素令其故事更為象徵化和豐富的展覽。(起 碼我記住了關於人馬的故事。)

9gag Meme Museum

Meme(迷因)風靡全球,經常作為嬉笑怒罵的載體。 源自香港的國際人氣搞笑平台 9gag 首次舉辦 Meme Museum,讓 Meme 以更多方式展現!展覽展出多個

經典 Memes,更將本土的 Meme 圖,例如:「我覺

得自己是零」、「唔好啦」等加入展覽,讓參觀者倍 感親切。展覽以 AR 技術、氣味、模型公仔等形式, 更立體地呈現 meme 的內容。另設有雷射 Meme 紋

身,參觀者可以將選擇的 Meme 圖像印在身上,亦可 以在 Meme Photobooth 與朋友即場拍照,在自己的 照片加上文字製作 Meme,並打印留念。 004

曆, 記 又一頁的日 展皮上一頁 大小事。 歷年廣東歌


新聞

亂咁 UPDATE

陳輝陽 x 女聲合唱 《人來人往》 作品音樂會

SE P 2 0 2 1

經歷三度延期,由麥花臣轉到紅館,陳輝陽 x 女聲合

唱作品音樂會 2021 《人來人往 》終於在六月正式登 上紅館舞台。

陳輝陽 x 女聲合唱風格一貫維持簡潔,場刊上除了參

與成員及歌名外,其他一律以表情符號代替,連演唱 會主題亦只是簡單用兩張圖片作解釋,貫徹陳輝陽希 望觀眾觀後各有體悟,每個人都能拿走一點屬於自己

的東西的初衷。演唱會中段亦不設「拍手位」,希望 觀眾可以用自己方式感受音樂。

演唱會故事分為上、下半段,分別講回憶同命運,女

聲合唱成員除了用聲音,更用上舞蹈等元素敍事。故 事最後用《飲酒思源》一曲作結,歌詞中提到「沒有

過去的你 便無今天的我」,除了代表作者陳輝陽對 命運的定義,相信也是表達他對香港的感謝之情吧!

《幽暮之城 》 Deacon Lui 攝影展 攝影師 Deacon Lui 在 7 月舉辦個人作品展覽《幽

暮之城》。展覽再次以色調奠定基調,去年展覽

運用黑白為主調,今年他眼中的香港則是藍綠色 空氣一襲不能言說的綠色陰霾。展覽展出照片及短 片作品,另一主打為展覽同名攝影集,對照 19 年 與 20 年的香港街頭日常,以左邊黑白對比右邊綠

調,相似地點展現截然不同的景象。以具壓抑感的 影像,表現城市一年來的變遷。顏色的對比、影像 的對倒彷彿訴說:即使迫於麻痹,有時不慎遺忘, 眼睛見證過的仍然刻骨銘心。最後,展覽亦以《留 下來的人》歌詞寄語參觀者:「要記住你的一切, 使世界亮了點。」

「我們皆在浪裏游,浪一直捲一直捲,誰也 無法後退。曾經發生的,或會以不同形式再 生,誰也說不清。正如歷史似乎是一個又一 個的循環。當下的選擇和創造,才能決定未 來 是 怎 樣 的 世 界。」 —— 《浪裡游》投影 介紹。粗體一句重寫自韓麗珠《黑日》。

的 —— 選 取 了「Pantone337C」 處 理 照 片, 呈 現

005


新聞 SE P 2 021

亂咁 UPDATE

編輯、攝影

《我們在此漂流》舞台劇

《我們在此漂流》為多媒體創作人黃靖先生於 2021 年 8 月底的一個「成品發布」。

始於 2020 年春天,黃靖以「拖着一個城市走路」

為 命 題, 並 用 一 連 串 的 培 訓 工 作 坊 連 結 了 不 同 的

香港青年藝術家,以「編作劇場」形式 (Devising Theater) 創作全新大碟 《On Departure》以及是

次音樂劇場《我們在此漂流 The Drifters》。

首先,要「利申」一下,筆者是這次舞台劇師

從中得到啟發,從而反思個人日常生活中如何

加投入。我深信這次舞台劇給出的命題都狠狠

真的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烏托邦」。這

友計劃的其中一員,所以一定會較普通觀眾更 的擊中了這個時代的香港人,尤其當「家」的

定義越發模糊。而這一次的編作劇場結合了不

同來自於演員之間的個人出走故事,希望觀眾 006

守或離;灑脫離開舊關係,一個人的旅行或是 些不同的「出走」既相通又不盡相同,而正正 是每個人都在掙扎中尋找生存的一線生機。

Jenna


新聞

亂咁 UPDATE

SE P 2 0 2 1

舞台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何謂出走 第二、為何出走 第三、如何出走

第四、為何不出走

這也是最發人心省的部分;因為有些人是無論「家」

帶給他多大無力感仍是會堅持留守原地,但亦有一批 是儘管多不捨都拒絕回頭逗留。

黃靖特意加入踢躂舞為主要元素,「我想音樂同動作

係完全同我想講嘅呢個題材係完全掛鉤嘅,唔係話純 粹想唱一首歌關於出走,關於離別咁簡單。我係希望

個音樂本身個動作就已經係做緊呢件事 ...... 所以我加

除了踢躂舞外,行李箱亦 是劇目中一個不可或缺的 元素。

入 tap dance 嘅元素,因為踢躂舞者佢哋本身嘅音樂

行李箱不只象徵着個人行裝,它亦可以是一個月光寶

itself 囉。」並邀請踢躂舞表演者 CAL 作為當中指導,

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穿越在不同故事裡面,一邊打包

就係佢地嘅雙腳,於是乎佢哋帶出嘅音樂咪就係出走 帶領演員跟觀眾一起走過不同的步伐速度。

盒,也可以是一個包袱般的存在。每個演員都各自牽

着自己,一邊為他人梳理;「因為,出走,從來不是 一個人的事情。出走與留守的人,早就成為了一個無 可割離的共同體,我們的意志、情感,互為影響。因

此,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各人,對於出走的想法、關 注的部分,都有不同,時而連結,時而有所衝突,最 終還是要好好共存。」文學總監王樂儀說。

令 筆 者 最 為 感 觸 的 位 置 是 歌 曲《Maybe You Miss Someone》的部分。(有興趣可以到 YouTube 細心 咀嚼當中歌詞跟情感。)

因 為「 家 」 從 來 都 不 只 是 指 一 個 地 方, 它 亦 可 以 比 喻為一人或者是一物所帶出的安心感--有它就大有 「家」的感覺。而筆者深深的相信,沒有一個人會真

的想要揮別自己最為感到安心之處,而能找到自己的

踢躂舞表演

避風港是一輩子的緣分。

對於筆者來說,是次參與舞台劇的經驗無疑成為了我 個人一個重大的啟發。能夠好好思考自己,了解自己 於尋找「家」的位置跟意義,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007


新聞 SE P 2 021

電子場刊

歌曲 Maybe You Miss Someone

008

亂咁 UPDATE

編輯、攝影

Jenna


新聞

亂咁 UPDATE

SE P 2 0 2 1

《我們在此漂流》舞台劇 009


專題

POLLY: 讓過熱的溫度 留在 人與人之間吧 編輯 鳴謝

Jenna、Ravel、Kara、肥兔、Bella Polly

持續回憶錄

Polly

Polly 的頻道主線就是旅行系列,尤其在疫情下大家

對 Polly 來說,「旅行」的意義是去尋找生命的答案;

止渴。觀眾定義她為「愛旅行的人」,而不是單純為

生活、漂流,才會發現一些自己原來做到或做不到的

不能去旅行,不少觀眾都會想起她的影片,然後望梅

一個 Vlogger,這也是 Polly 自己想展示給大家的形

象。她認為,其實要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並不容易,

在建構這個形象時要堅持自己的初心,不要受到誘惑, 達到一開始的目標後,才開始涉獵其他方面。就好像 演員一樣,直至自己某個角色能被觀眾牢牢記住,才

往歌星等不同方向發展,在觀眾心中能留下更深刻的

這是一個了解自己的機會。 例如去到外國自己一個人 事。尤其是她的每趟旅程都是「深度遊」,像是「一

個女仔去非洲/南極」,讓她有更多了解和沉澱自己 的「Me Time」, 發 掘 更 多 創 作 靈 感。Polly 又 提 到

自己很喜歡大自然,因為她相信大自然會無聲無息地 為自己帶來一些答案,好讓她重整自己,繼續拼搏。

印象。旅遊這個主線為她帶來了不同的可能性,但她 正是先專注於此,才發展其他興趣,例如唱歌和打鼓 等,讓觀眾知道 Polly 原來也是可以這麼 slash。

010

「做自己中意嘅嘢最重要」


專題

YouTube Creator │ Just like this 品牌創辦人 RedisPolly

說起很愛紅色、一個女仔去旅行,很多人便會

的《 一 個 女 仔 去 非 洲 》、《 一 想 起 RedisPolly 觀 眾 對 Polly 的形象 個 女 仔 去 南 極 系 列 》 —— 。 YouTuber

就是一個愛去旅行的

大 於 一 切 的 時 代 , Polly 卻表 面 對 Click Rate 示自己並非盲目追隨訂閱數字或平台數據的

,之後 Lookbook

。她會將每一則影片都當成個人作 YouTuber 品,盡最大努力把腦海中幻想的畫面都呈現出

來。 她 最 喜 歡 的 影 片 類 型 是

來 說, 大 大 的 滿 才 到 旅 行 和 清 談 片 。 對 Polly 足感來自努力和堅持,不論對細節還是流程,

她都會無微不至地斟酌,反覆檢查細閱,「因

為呢個係我嘅責任嚟嘅,做得唔好我係唔會放

上網㗎。」而有觀眾收看、喜歡、訂閱,全都

事就可以了。」

,即使所花的心思跟收視有多不成 是 Bonus 回 應 道 :「 堅 持 做 自 己 最 喜 歡 的 正 比 , Polly

想要不被遺忘

創作路上,難免會被部分觀眾定型,例如提起 Polly,

眾,增加點擊率,更可能會在演算法下成功擠身熱門,

的女生」等。面對這些定型,Polly 表示自己並不介

自然就會吸引到同樣鍾意呢樣野嘅人,唔鍾意嘅人就

大家就會想到「旅行型 Youtuber」、「那個去南極

意,她坦言在做 YouTube 初期時會留意觀眾如何評 價自己,但「後尾越來越多人留言,你就知你無辦法

控制到所有人嘅意見嘅時候,咁不如淨係做好自己」。 她 更 表 示, 無 論 觀 眾 在 未 來 對 自 己 會 有 新 的 觀 感,

抑 或 是 保 留 既 有 印 象 也 沒 關 係, 因 為 他 們 都 記 住 了 「我」——Polly 這一個人。

「做好自己」、「做自己鍾意嘅嘢最重要」,這兩句

說話在訪問的過程中不時出現,亦體現在她的創作上。 Polly 作為 YouTuber,她知道某些題材必定會吸引觀

但她從來不會刻意迎合熱門題材,「做自己鍾意嘅野, 自然會睇第二個,我鍾意就得」。另外,時下大眾對 娛樂的需求增加,不少創作者會以恆常出片的方式保

持流量。Polly 亦表示自己曾經害怕因出片時間不規 律而漸漸被觀眾遺忘,但長久以來發現相比起出片頻 率,題材才是吸引觀眾的關鍵。曾試過一星期內發佈

三條片,但點擊率並無太大增長,故後來 Polly 採取 「自己想幾時出片就幾時出,想出咩題材就咩題材,

唔好諗咁多」的做法;因為會留下來,記着她的觀眾, 不論怎樣都會留下,而要遺忘她的觀眾,不論如何也 會遺忘。

創作者

創作者

觀眾


專題

保存舊記憶

舊記憶的保存 ——「令到 你新嘅日子會有個再嶄新 啲嘅諗法」

Polly 眼中的記憶,就是未來或現今處世接物的參考﹐ 是作出判斷的重要「案例」;將經歷珍藏、守護,慢

慢累積後反思自省,就可減少走冤枉路的里程,漸漸 進步。例如 Polly 在開拓個人品牌「Just like this」 時,深感「做生意好難」,但往後她就可參照最初創

立品牌的經驗,不斷作出調整。好比她了解到自己作 為設計人,對定價、市場定位等經營手法不熟悉,故

在設計時會詢問其中一位同事(Polly 稱他為「大眾」) 的意見。每當設計好產品時,Polly 就會問:「喂~大 眾點睇啊?」大眾亦會老實地給予反饋:「呢個顏色

太 sharp,點著啊?」從另一個角度了解自己的作品, 再不斷從記憶中反省,由此學習、進步⋯⋯

記憶對 Polly 來說,或可稱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童年回憶」。問及 Polly 最 希望保留的香港城市回憶,曾居住於觀塘的她對於童

年之地的變化感觸許大:「我每日返學放學都係經過 嗰個位,而家變咗做商場、住宅喇。」、「有啲舖頭

啊,又冇晒。」時光流逝,世界一直在變,我們在變,

同時,亦保存着過去記憶中的點滴,甚至再作推廣,

復刻這些「記憶」予新一代或未接觸的群體,幫助這 些精神理念繼續寄生,繼續繁衍,繼續進化⋯⋯

人的見聞是無限,記憶卻有限,作出選擇的同時亦意 味着要捨棄部分記憶,Polly 卻斬釘截鐵地表示會堅 守記憶。原來她在旅行時每刻都會記錄及拍片,「拍

我 一 定 會 照 拍 嘅, 但 到 剪 嘅 時 候 我 可 能 會 剪 走。」 然而影片容量很大,加上 4K 畫質,即使有科技的幫

助,仍抵不過「有限」的限制,還是要面對刪除「記 憶」的難題——是要刪,還是保留? Polly 則表示:

「我會儲起㗎,我問過冇 Youtuber 會好似我咁。人 地真係會清,我果啲唔清㗎,所以我會有無限個 Hard Disk 㗎。」 即 使 是 日 常 收 到 的 物 件, 如: 機 票、 行

李貼紙、手寫卡、箍牙及刺蝟 X 光照⋯⋯Polly 都會 一一用收集簿儲起,甚至有一次有客人希望可以取回 一張陳年舊圖,亦是從 Polly 的硬碟找回。

Polly 盡力去保存記憶,不會放過人生任何一刻,使她

隨時可回味過去,再次體驗記憶,從記憶中覓出新的

意義。為現在,甚至未來,點上跨越時空的絢燦火花。

「拍我一定會照拍嘅, 得有啲元素係要保留。」昔日物景,或被拆卸、被改 到剪嘅時候我可能先 建,但記憶是屬於自己的——變與不變的權利掌於自 剪走佢」 Polly 明白時遷物轉,或改變,或消失。她表示:「而

家連舊嘅元素都冇埋,直頭係一個新嘅地方,但我覺

己手心,有意義的過往可不受外在風雨侵蝕,生命中 珍貴的「元素」可好好地封存。

保留古物﹐以保護記憶⋯⋯Polly 心中的「復古」如是: 「將一啲新同舊嘅嘢融合,唔完全係將舊嘅嘢擺出嚟,

即係唔係古董。」Polly 對復古的熱情滿溢,尤其傾愛

港式風格的霓紅燈、紙皮石磚,並將這些元素融入自

己的設計,例如印有獅子山的時裝產品、蠟燭瓶身等。 「復古」於回憶中提供參與權,為記憶注入新靈魂的 012


專題

創造新記憶

在 YouTube 和品牌設計兩者的創作中,Polly 最希望

現時大眾對於香港的懷舊元素,不外乎都是霓虹燈

設計的一款 Tote Bag 上,印有一句英文「dun quit

懷舊物件就最能夠代表香港,而且外國人對香港最

能夠做到的,就是為大眾帶來正面的信息。就如他們 your daydream」,不要放棄你的夢想,其後有一位

觀眾與 Polly 分享,每次看到這個 Tote Bag 上的句子

時,都像在鼓勵着他,令他充滿力量。而品牌的其中 一個系列「Just Antarctica 20.75」,背後的理念與

氣候環境議題有關,他們希望大眾能藉此關注全球暖

化的問題,令這件衣服不是只有美觀和實用等的功能。 因此,Polly 在各方面的創作上,都為大眾創造出一 個機會和空間,讓他們思考背後所帶出的信息。

而 Polly 在品牌的產品設計中,融入了許多香港的復 古元素,例如「JUST HOME」系列中,推出了一個

紅白藍購物袋,但 Polly 表示,品牌中的復古元素並

牌、通花鐵閘、白鐵信箱等,但 Polly 認為,這些 深刻的印象,可能正正就是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牌和

茶餐廳裏的馬賽克磁磚,這些都是外國沒有的。所 以 Polly 也表示,她並不想這些代表香港的懷舊元

素消失,否則就會令香港這個城市失色不少。而

JLT 在過往的不同系列的設計中,也加入了各種香

港獨有的元素,例如獅子山、香港地圖、霓虹燈等, 令大眾看到後,一眼就能知道,這件產品是屬於香 港的品牌。而在 Polly 在工作室中,也鋪上了具有

的香港特色的紙皮石,招牌亦特意設計成霓虹燈的

造型。她希望能透過品牌和影片,把香港獨有的特 色保留推廣至不同地方。

非單純地模仿以前曾經流行過的元素,而是加入了時

從她的品牌其中一個系列「Just Home」可見,她

色、尺寸和圖案等方面,都是現時大眾能接受和流行

作香港地圖是希望讓觀眾在遊覽世界各地後都好好

下流行的特色,就像他們所設計的衣服,在輪廓、顏 的風格。他們在「新」與「舊」之間取得了一個平衡

點,令復古元素能夠得以保留外,也融合了新的潮流。

堅信就算世界再大,香港始終都是她的「家」。製

記錄低自己在「家」的足跡,無論多細微的事件都 是一種回憶。

小 挑 戰 創 意

選物挑戰 講出十件紅色並能連繫到關於香港嘅東西

紅豆沙

紅豆沙

譚仔麻辣

Polly 自己

紅綠燈

消防車

紅棗

消防車

譚仔麻辣

紅色原子筆

禁止牌

紅棗

警鐘

創作者

創作者

觀眾

紅色原子筆


專題

Since Concept Store 創辦人 黃肇邦

你還記得上一次看紀錄片是何

時 嗎? 或 者 應 該 說, 你 有 真 正

坐下來好好地看過一齣紀錄片

嗎? 人 們 都 說 香 港 人 生 活 速 度

快, 易 遺 忘, 總 是 往 前 看、 向

前 衝, 忘 記 不 時 回 頭 審 視 自 己

的 人 生, 這 也 許 就 是 香 港 人 不

太 看 紀 錄 片 的 原 因。 香 港 地 方

空 間 狹 小, 往 前 走 已 經 很 難,

更 別 提 要 回 頭 看。 但 就 在 這 鬧

Since Concept Store

市 的 一 角, 卻 藏 着 一 間 紀 錄 片

概 念 店。

(下稱 Since )是一個能讓你記 錄、 梳 理 情 感 的 地 方, 在 這 裏

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

014


專題

編輯 Bella、Heidi、Michelle、Stephanie 鳴謝 Since Concept Store

Since 販賣的物品

一 切從今開始 Since 有「出發」、「來自」的意思,寄語人要溯源。

多,能否維持收支平衡仍是未知之數。但正因如此,

港紀錄片導演,拍過《子非魚》、《3cm》等為人熟

迫消費,也不用跟隨潮流。Since 沒有被貼上明確的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少不免殘酷。創辦人黃肇邦是香

知的作品,但 Since 並非他第一個試點。他於 2018 年成立公司,並在北角開設實體店,可惜該處是一個 「死場」,最後無疾而終。現址雖然身處灣仔鬧市之 中,但他坦言店舖人流並不太旺,每天的客人也不算

這裏才得以成為繁華鬧市中一個靜謐的孤島,不用被 分類標籤,既是精品店、書店,又是紀錄片店,甚至

曾出租供人開會,更不時舉辦放映會和工作坊,可塑

性極高。阿邦希望以這裏作為基地,通過舉辦工作坊, 提高社區參與度,同時推廣社區教育。

創作者

文化空間

觀眾


專題

記憶:垂手可得 的 「 教 材 」 環顧由自己一手一腳建立的店舖,阿邦對

Art Jamming,組成店舖非主流教育的

非魚》。「坦白說,開店前,紀錄片在香

以有空間重整和治癒自己。Gigi 也留意

店內最有感情的物件,倒是早己售罄的《子 港的市場很狹窄,很多時票房也不如理想。

因此,我沒料到很多客人都是因為看過我 的作品而來,還與我討論紀錄片,希望支

持我。」紀錄片留住了一部分的歷史,它

不只是一串影像,更令身處不同時空的我 們能藉此觀看他人的記憶。

對於作為紀錄片導演的店長而言,記憶無 疑是重要的,無論如何都須牢記,但面對 記憶的心態更為重要。這城市發生的事,

很容易會刺激情緒,容易蒙蔽人的判斷力; 為了讓自己沉澱想法,他選擇退後一步,

保持冷靜。他會對快速的反應、意見、甚

至唇舌之爭暫時保持距離,寧願留待自己 累積更多,才組織對事物的真正看法。所 以,記錄的意義其實在於消化,當事態繼

續發展時,思考如何繼續以自己的理念和 價值觀處世,從而達到言行一致,也許顯 得更為實際:「點樣去實踐你心目中所謂

的公義,或者你認為一個善良嘅人應該要 點樣生存、點樣路見不平,呢樣我會更加 著緊。」而記事的另一意義是讓後人有機

部分,希望讓客人除了吸收知識,也可 到,近年香港的社會環境使香港人對保 留記憶的態度有改變,例如即便有紀錄 片記錄了重要的片段,卻有很多人甚為

抗拒,一來不敢看放映,二來也不願提 起經歷過的事。或生怕勾起回憶後,複 雜的情感隨之襲來。店長溫柔地說,生 活在不斷發生事情的土地上,可以嘗試

記住、嘗試消化事情,但切忌高估自己 的消化力,吃不消的時候就不要勉強。 如 果 應 付 得 了, 你 可 以 主 動 踏 出 多 一 步,好比加強自己對抗世界的能力。

這個時代不像以往般「平靜」,對習慣

平淡的香港人來說無疑是個全新的處 境。Since 另一大理念正是提供養分,

助人面對生活上的挑戰。阿邦相信,生 活上的問題就是對內在營養的考驗,人 無法妥善地處理問題,大概源於個人經 歷不足。反之,如果人願意開拓視野,

從不同的縫隙中吸收營養,自然能更認 識世界的運作,抗逆力亦會隨之增加。

會知道此事。他相信每代人都有獨特的回 憶,希望以不同載體保留回憶的片段,讓

其他人有機會了解、回溯,也是 Since 所 宣揚的紀錄片精神。

除此以外,阿邦深信知識、教育、經驗、

家庭對人的成長有莫大影響,加上另一位 店 長 梁 靜 韻(Gigi) 從 事 藝 術 治 療, 因 此

店舖另一重心是她所關注的情感教育。他 們精心搜羅了不同的心靈類書籍與繪本、 治癒的選物與遊戲,並加上阿邦精選的紀 錄片、擺設等,又在店舖舉辦藝術治療和 016

交換秘密角落

「 香港人好多嘢都 唔會遺忘㗎喇。」


「 如果人過份沉溺 喺自己的問題,只 會愈挖愈深。」

專題

記 錄當下,擁抱 自 己 人們很容易受環境影響,而香港的資源有限,尤其居

才在牆上寫上現時看到的一百個詞語。寫完信後,大

只求一個「樹洞」,身邊卻只有酒肉朋友,只好用娛

自己之後「補充營養」,令整個體驗更充實。那封信

住環境狹窄,令我們缺少與自己對話的空間。很多人

樂 去 抒 發 心 中 的 鬱 悶; 即 使 願 意 傾 訴, 也 會 怕「 放 負」、招惹是非、令家人和朋友擔憂⋯⋯種種顧慮, 令負面情緒無法得以抒發。店長曾舉辦一個工作坊,

邀請學生一起寫一封給香港人的信,然後把信貼在大 街小巷的牆上,等待有心人取閱——「交換秘密」的 念頭就此萌生。

店裏這個角落提供了機會,讓人窺探來自五湖四海的 人的內心故事,將焦點由自己眼前的問題,移向另一 個情境中。每當有人進入這個角落時,店主都會把簾 落下,讓來到的人可以專心寫信。這裏原本只有一面

白牆和一張桌子,但後來他擔心來寫信的人沒有靈感,

家可以從信箱裹交換一封別人留下的信,就像掏空了 可能記載着與自身相似的經歷,也有機會截然不同。

透過閱讀和了解別人的故事,人可以明白世界之大, 回顧自身,也能以多一個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煩惱, 好好梳理情緒,繼續前行。

但是,記住過去,甚至閱讀他人的過去,對未來必定 有意義嗎?阿邦看得比較 「玄」,他認為人類在時代 巨輪中做的所有行為,肯定會逐少地影響事物將來的 發展過程。他也深信所有事每一刻都在變化,即使事 態發展對未來會有指向性,但孰好孰壞,最後仍取決

於人在每個當下所做的決定。但願你記得擁抱自己, 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小 挑 戰 創 意

選物挑戰

請選擇店舖內 最能代表自己 的物品。 為什麼? 店內的非賣品,定價為 $8888。喜歡這本 是因為窪塚洋仲是他兒時的偶像,直到今 天依舊覺得窪塚洋仲非常帥氣。

答 窪塚洋仲的《放流》

創作者

文化空間

觀眾


專題

黑 月「 遺 忘 誌 」 : 以溫柔 對抗崩壞 〈思考・閱讀・堅持〉 少年時期已立志要做主播的 Ceci,取得新聞系學位

後順理成章地入行。不過文史哲並非她從小培養的興 趣,而是被大學時期熱愛閱讀的同學所感染,繼而打

開探求真理的大門。如今,閱讀及分析文藝作品已成 她生活中舉足輕重的一環,包括經營《黑月》。她更 表示,社會和文化從來是不可分割的關係,即使從不 主動接觸文化的人也每天被它影響着,同時形塑着文 化的面貌。

也許有人會認為某些創作過於荒謬、誇張,太抽離現

實,但 Ceci 認為每個作品都在背後暗示對現實的回 應:「睇吓你 link 唔 link 到作者想講嘅嘢囉。」例

如她最心儀的作家韓麗珠所著的《離心帶》,透過城 市人如氣球般飄蕩的魔幻現實書寫,描繪疏離與空虛 的都市面貌。又好比《黑月》有一篇評論對讀卡夫卡

《變形記》與村上春樹《地下鐵事件》,指出人遇上

絕境時仍然首先顧慮工作。遙憶三年前的山竹事件, 大抵就能明白,其實是我們不願直視——世界本是如 此荒誕。

「 就算你唔鍾意文化,佢都 可能會不知不覺間成為你 生活嘅一部分。」 018


專題

黑月雜誌主編

Ceci

是負責傳遞事實真 Ceci 相 的 主 播 ; 但 在 鏡 頭 背 後, 她

昔日的

則 是 飽 讀 經 典 名 著 的 資 深「 觀

Black Moon

眾 」。 一 年 前, 她 在 社 交 平 台

設立了《黑月雜誌

》(下稱《黑月》), Magazine 不定期發表時事及文化評論篇

章。作為見證文化發展的觀眾,

該 如 何 看 待 記 憶? 專 頁 簡 介 有

一 句 話 :「 反 思 當 下, 回 憶 過

鳴謝 黑月雜誌

去,思考未來。」

編輯 Leanne

〈不求速度,只求深度〉 正襟危坐地看一本書、一齣電影,然後思考、整理觀

加入回應社會問題的場面或「金句」嗎? Ceci 認為不

《黑月》的堅持。聽聞內容行銷的業界人士多番強調,

係去到某個位你有共鳴,就自自然然會記得。」也是,

點,書寫成長文?這件事實在太不「香港」,卻正是 經營社交媒體的致勝關鍵就是「夠快」,當發帖稍有

怠慢或帖文須耗時理解,便會被資訊洪流所淹沒。(編

按:希望半年才出版一期的《亂 UP 廿四》不會被淹

然:「其實我覺得佢哋唔係特登 set 啲金句出嚟,而

十個人聽同一首歌,可能每人所偏愛的歌詞都不同, Ceci 則喜歡這一句:

沒⋯⋯)「快」除了指內容要精簡,頻率要夠高,還

那陣時不知道/置身的日子都發亮

鑽書窟,又怎能理解言中之「物」與言外之「意」呢?

話 雖 如 此, 現 今 的 娛 樂 日 新 月 異, 如 果 一 位 創 作 者

要迅速回應新鮮事。偏偏文化就需要醞釀,不去慢慢

速食的娛樂,只提供一刻快慰,所以 Ceci 不但專寫大

家會 TLDR* 的評論文章,還要「諗到至寫」,更不避 舊作。

她獨愛看捷克斯洛伐克背景的作品,與身處民主化時 期的人物沉默地對話,因此最近在重看米蘭・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但問到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作品,竟不是經典舊著,而

是韓麗珠最近兩年所著的《黑日》和《半蝕》。由社

運 年 到 後 疫 情 時 代, 港 人 身 心 嚴 重 超 載, 亦 被 迫 要

「move on」,我們略過許多生命中的小事、小情緒, 但那刻的感覺不會重現。Ceci 形容,透過這兩本書, 她可以追憶過去某個時刻的獨有感受。或許正如《黑

月》提到,韓麗珠的文字有治癒功能——治癒「抗逆

要「 紅 」。Ceci 坦 言 她 會 按 作 家 選 書, 因 為 在 文 壇

有相當的知名度的作家,至少有「口碑認證」(其他 文藝作品同樣)。那她會怎樣評論「紅歌不紅人」的 現象?她認為這是成名的必經階段,只要作品質素夠

高, 早 晚 能 累 積 支 持 者。 如 果 作 品 有 幸 得 到 青 睞,

更 應 該 專 注 及 堅 持 創 作, 而 非 浪 費 時 間 做 太 多 Self Branding。當然有些創作值得更多人認識、欣賞,別

看 Ceci 溫柔婉約,原來她尤其鍾愛「Band 仔」、「板

仔」和 Rapper 文化,更推薦大家聽聽 Novel Fergus

《老神仙》。將美好事物「推到全世界都知」,卻會 有人歡喜有人愁,深怕甚麼「紅」了都會變質。Ceci

直言:「環境一變人自然會變,說到底還是視乎創作 者的自我要求。可能他認為改變是好事呢?我不可能

創作者

judge 他人的生活。」

創作者

*TLDR:Too Long Didn’ t Read 簡稱。

的 作 品 沒 有 記 憶 點, 老 實 說 很 難 留 住 觀 眾, 更 何 況

觀眾

疲勞」的萬千靈魂。那麼,要令觀眾印象深刻,必須

——My Little Airport《那陣時不知道》


專題

〈與遺忘的鬥爭〉

〈黑月的光〉

回到正題,問及 Ceci 是否認同本港娛樂有「速食」、

沒想到「創頁」理念如此完整的 Ceci,竟是首次經營

嘢都變咗。」曾任傳媒,她比一般人更清楚:香港人

實屬她的意料之外。當初成立網上雜誌的原因十分個

碎 片 化 的 問 題, 她 嘆 喟:「 唔 止 娛 樂, 世 界 上 所 有

事事伸手等候「懶人包」,報道時長超過兩分鐘不收

貨,網媒更甚。這些資訊有如水過鴨背,沒有經過過 濾、轉化,甚至沒有停留在腦海中——真正的求知過 程不應如是。我們並非被動的一方,吸收資訊時有權

利和責任,去挑選有益、真確的,剔走無用、誤導的。 畢竟媒體和娛樂產業較難走出市場主導的框架,觀眾

有多懶,業者就要將文章切得有多碎,以便「餵到埋 口」。不得不承認,生活中每天發生大大小小的記憶

與遺忘,但值得記住的,總不應白白放手,我們至少 可以透過文字、影像、藝術等媒介提煉出所思所感。 這並非創作者獨有的工具,而是作為「觀眾」在生活

中所享有的浪漫。更何況,人人都必然是觀眾,又皆 可化身為創作者。

就如 Ceci 既是觀眾,又是資訊發佈者。對她而言,筆 尖是她的一把利刃,助她刻劃每個重要時分的心境。

自慚於沒有記性的她,每次看書都會在書口處貼滿便 條,事後翻看筆記,再回想、整理,偶爾寫成書評。 《黑月》的出現,也許就是與遺忘鬥爭的第一步,也

是她與自己的鬥爭。雖則 Ceci 始終認為理想社會是不

能觸及的存在,但她深信文化在最壞的時代會成為靈 魂的救贖——身體被束縛,我們將失去肉身的自由;

但意志不能被囚禁,我們仍然擁有思想的自由。「紀 錄」可能是人們得以遺忘的一張資格證明,將不快事

社交媒體專頁。所以《黑月》能引起文化人的迴響, 人:學院教導,新聞主播要盡量保持公允,不應過於 明顯地就立場表態。但她是每天閱讀新聞的傳媒,對

社會文化豈會毫無個人觀點?於是她把心一橫,開設

了這個能暢所欲言的「自肥」平台。當然,有賴身邊 人和讀者支持,她才更有動力經營下去。專頁名稱取

自韓麗珠《黑日》,第二篇帖文寫道:「黑日之下, 終究會有光。但我覺得日光太刺眼,更喜歡月光的柔 和。在這黑暗的島嶼,月光可以為黑夜帶來溫柔而有 力的反擊。」

《黑月》的暖光要照去何處?筆者聯想起情人走在長

街上「曬月光」、家人於中秋佳節席地而坐來賞月、 武者在月下樹影中孤獨地練功。文字的功能,正是修

身、團結、撫慰人心。Ceci 希望,除了記錄自己當下

的感受,還有香港「有過的」種種,包括重要創作者、 經典作品,以及自由。對這些文化二三事有興趣的人, 均可互相交流。現時的文化人大多有自己專屬的圈子, 縱然有不少單位嘗試凝聚他們,要建立真正共融互通 的平台仍然有待努力。加上有不少像筆者的觀眾,既

不是某個特定範疇的創作者,又熱愛泛知識和不同媒

介的文藝作品,自覺「埋唔到堆」,唯有充當到處流 動的游離份子。當然筆者自覺是個文化人,但更多人

抗拒被標籤,或認為自己未夠資格成為「文青」,所 以 opt out of 文化圈。出於甚麼原因也好,Ceci 勸勉

「記下」亦「放下」,但就如捷克斯洛伐克的國民,

大家,不必得到他人認同才可做「文化人」,只要自

群起反抗時不可能一呼百應。我們還應當事事記錄、

為讀者們開設了一個 Telegram Group,讓大家以匿

要不是在充斥無力感之時仍然牢記每道傷痕,他們在 封存、閱讀,然後「耿耿於懷」。

「我大可以每日整理一二百字時事重點, 簡單設計排版就 post,好多人做緊啦, 但我唔想咁做。」 020

我認同,你已是這裏的一個 Stakeholder。因此,她 名的身份暢談文學、哲學、電影⋯⋯

由 立 法 會 聊 到「 觀 塘 老 母 」, 由 哈 維 爾 寫 到

MIRROR,Ceci 自肥絕不可恥。不足半年,她已累積

了數以千計的 Followers,甚至得到訪問《濁水漂流》


專題

黑 月 的 光 在 照 耀 着 水 面 , 倒 映 出 一 個 個 無 定 向 地 飄 蕩 的 氣 球 人 , 讓 他 們 知 道 自 己 並 不 孤 單 。

導演李駿碩的機會。許多人讀過她的文字後深思、分享、表示贊同,都是她始料未

及的得著。縱然暫時未敢計劃太多,但她有感最近過於側重社會時事,想重新展現 多一點文化元素。行有餘力,希望將來可以開辦 Podcast、讀書會等新平台,最終

目標是開一間文藝咖啡店,賣她泡的手沖咖啡和喜歡的書。筆者也是《黑月》的讀 者,感激她一路堅持思考,堅持行動。

小 挑 戰 創 意

交換記憶

請推薦

一部文藝作品 予另一位嘉賓 ——登徒

答 卡繆《異鄉人》

創作者

創作者

觀眾


專題

遺忘是 記憶的種子 編輯 Suki 鳴謝 登徒

無論是作品, 還 是 塑 造 作 品 的 人 , 電影行業其 實 是 一 座 夢 工 場 。

登徒最為人熟知是影評人的身份,但其實評論電影卻是當年偶然所 為。1993 年,文字出版尚未像現今普及,登徒看過王家衛執導的一

則 MV 後,便毅然投稿到香港文藝雜誌《越界》,開始透過文字記

錄對影像的感覺;半年後,他更開始向《信報》投稿,正式開啟電 影評論之路,並於 1995 年加入了香港唯一一個電影評論組織——電 影評論學會(下稱「學會」),至今超過 25 年。

為了與香港觀眾有更直接的討論及互動,登徒於 1996 年藉學會名義 策劃「CIA 三面睇」,與香港藝術中心及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合作開 創「映後談」的方式,讓電影人現身說法,當時導演杜琪峰和演員 劉青雲亦有曾出席分享。也許現今邀請製作團隊出席映後談是稀鬆

平常的事,但集結電影影評人(Critic)、製作人(Industry)和觀 眾(Audience)同時分享與對話,讓觀眾留意到值得著眼的香港電

影,在當年來說卻是歷史性的一刻。2010 年,登徒策劃第一屆由學 會與康文署合作開展的「影評人之選」,由專業影評人選映經典作 品,同樣以映後談形式與觀眾直接互動;隨後他更與電影資料館合

作,回顧粵語片導演李鐵的作品。登徒認為,業界這些新嘗試能慢 慢帶影評人、電影製作人走出幕後,擴闊電影的討論空間。

022


專題

登 徒, 原 名 單 志 民, 資 深 影 評 人。

香 港 電 影 回 顧 》( 香 港 電 96

曾 任 香 港 電 影 評 論 學 會 副 主 席, 主

編《

年香 影 評 論 學 會 出 版 )、《 2002 港 電 影 面 面 觀 》( 康 文 署 出 版 )。

年, 策 劃 藝 術 中 心 電 影 節 00

年 至 08 年 主 持 香 港 電 台《 娛 樂 99 滿 天 星 》 及《 周 末 新 戲 流 》 節 目。

至 97

三 面 睇 》, 10 年 至 12 年 目《 CIA 策 劃 康 文 署 電 影 節 目 辦 事 處「 影 評

年電影資 人 之 選 」、 客 席 策 劃 11 料 館「 李 鐵 回 顧 」。 曾 任 荷 蘭 鹿 特

丹 電 影 節 老 虎 獎 評 審、 台 北 電 影 節

評審及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

聯 盟 獎 評 審。 現 為 中 文 大 學 及 浸 會

大 學 兼 任 講 師、 藝 術 發 展 局 電 影 及

媒 體 藝 術 組 顧 問、 粵 語 片 研 究 會 榮

譽 會 員, 曾 任《 經 濟 日 報 》 影 視 版

編 輯、 文 章 散 見 於 香 港 電 影 評 論 學

》。 HKinema

會 網 頁、《 信 報 》、《 經 濟 日 報 》

及《

「 影評 人 的 責 任 「 從藝術品的角度 並非當觀賞指南 或 話 題 導 讀 , 而 是 觀看『商品』。 」 從社會、藝術層 面 指 出 電 影 作 品 的 重要性,以美學 的 觀 點 、 獨 有 的 分 有人認為電影是一種娛樂,亦有人認為電影是個神聖 不可侵犯的領域,同時有人把電影看待成實驗場,嘗 」 析方法教 育 公 眾 。 九十年代,觀眾甚少有興趣認識何謂導演、幕後,提

起《胭脂扣》會想起梅艷芳和張國榮,而不是關錦鵬; 談及《無間道》則會憶起劉德華和梁朝偉,而不是劉 偉強。登徒分享,藉着開創映後談、邀請創作人與觀 眾直接互動,可以教育觀眾觀察製作團隊在銀幕背後

的巧思和重要性。事實上,導演杜琪峯未被譽為「大

師」前,影評人已看出他對香港電影的重要性。以《鎗

火》為例,縱使電影未成熱話,只以票房 460 萬作結, 但學會卻於 1999 年向杜琪峯頒發「香港電影評論學

會大獎最佳導演」,點出作品及導演對社會的重要性。

試不同技巧和內容,有些人則認為電影只可以紀實。 電影有許多面貌,可以承載時代特徵、個人感悟,又

可以令人發笑、娛樂大眾。對於登徒來說,音樂、建

築、電影這些產物兼具商業與藝術本質,商業關乎市 場,藝術關乎技藝、美學和文化,但商業元素可以和

藝術並存,令作品不只是產品,更加有其獨特的藝術 元素和欣賞價值。

縱使「術業有專攻」,大部份文化人亦會涉獵不同範 疇的文藝作品。談及建築,登徒尤其欣賞建築於光、

空間、環境的融合和劃分,甚至有很多有才華的藝術 家把建築當作成一件藝術品處理,觸發人對於這些建

築的感應,讓人重新思考建築和人的關係;回到電影, 登徒再次強調電影雖有娛樂元素,本身亦為藝術一種。 能創造經典場口、結合商業和藝術元素,而又能令觀 眾有所啟發的方是高手。

創作者

創作者

觀眾


專題

很多人 看 到 現 實 , 但卻看不 見 其 真 實 。

每部戲都是 一個年代的記憶。

電影世界大多時候與現實之間有距離,但這個距離卻

有感染力的故事自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原來這些記憶

化為電影的素材。相比完全寫實的紀錄片,劇情片有

作為記憶的載體,登徒分享了他最近舉辦「關錦鵬修

是製作人投射個人觀點和想法的空間,把現實元素轉

昇華現實、放大真實的魔力。是枝裕和起初主要拍攝 紀錄片,不到十年時間便轉型為劇情片導演,以《海

街女孩日記》、《小偷家族》等細膩的劇情片,觸發

我們對關係和情感的反思;香港又有《桃姐》、《淪 落人》等以外傭作為題材的本土作品,訴說日常背後 跨越了年齡和血緣關係的生活故事。

只要處理手法得當,這些想像空間反而讓我們可以代

入全新的角度和身份去思考。好比我們不會質疑《喜

劇之王》的劇情內容、行徑是否可行,反而會投入在

周星馳創造的戲劇世界中,設身窺探臨時演員的生涯、 電影工業的弊端等等。這些電影時而像《叔叔》般有 寫實的設 定, 時 而 如《 聲 星 夢 裡 人 》(LaLaLand)

般創造獨特的夢幻世界,所有人在高速公路起舞,但 卻不會讓觀眾感到突兀,關鍵在於故事的感染力。

024

點不只與電影語言有關,更是時代的印記。談及電影 復經典巡禮」的感悟:縱使導演關錦鵬當年並非決意

「 名 留 青 史 」,《 胭 脂 扣 》 卻 細 緻 地 描 繪 了 三 十、 八十年代的西營盤,並見證了兩位天王巨星歷史性的

合作。這些香港面貌遺落在電影的場景,正如《淪落

人》描繪的中年男人是屬於 2018 年的香港;《新世 紀福音戰士》展示的是庵野秀明於 1995 年對未來、 甚至意識的前瞻和想像,與當時社會對此的回應共同

刻劃着歷史痕跡。比較粗疏的理解就像我們以「有代 表性」的粵語片認識五十年代的香港、中環、沙田, 外國則把臥底文化標示為香港電影的重要元素;至於

音樂劇,則記錄了五十年代的荷里活如何看待娛樂、 歌舞和電影行業。這些電影的象徵屬於每個時代,對 文化發展有不可小覷的爆破點及影響力。


專題

借王家衛《東邪西毒》一句, 『人最大嘅煩惱,就係記性太好』, 有時不必執著於記憶與遺忘。

資訊社會中,很多事情會不分先後、不分時序地湧現,我們可能會 偶然接觸到 20 年前的作品,然後水過鴨背地接收和忘記。突然有一

天,這記憶或會「叮」一聲出現,讓我們為事物添上新一種理解, 登徒稱之為開竅。也許當我們初次接觸某些作品時,未必能對其有

切身體會,但不知緣由、某年某日,一些外來的觸動和刺激可讓我 們對接收過的資訊產生多一重連結。其實日常生活亦是如此,往事 和經驗也許正沉澱在記憶一隅。總會有一天,此時此刻的經歷可讓 我們重新審視過去,把資訊沉澱成為知識,再轉化成為智慧。

小 挑 戰 創 意

交換記憶

請推薦一部 電影作品 予觀眾

答 《殺出個黃昏》

創作者

創作者

觀眾


專題

今 期 舊 UP 文、圖 Kara、Suki

廟街三至六時紀實

我以為廟街同電影入面一樣,係一個龍蛇混雜嘅地方; 我以為廟街無時無刻都會好熱鬧; 但, 原來入面啲檔主同街坊都好好人,仲好熱情咁解答我哋啲問題; 原來佢哋係越夜越精彩,可惜因為疫情,而家只能營業一小段時間。

晏晝大約 3 點左右,行到去廟街嘅時候,好多舖頭都

而喺廟街入面或者附近,你都會發現有好多當舖。感

地下,個樣好似準備緊開舖,但我哋去到大約 5、6

哋每一間都有唔同嘅年代感:有啲舊到招牌都已經甩

未開,而且都冇乜人嚟行。一堆堆鐵枝同膠布擺晒喺 點臨走都係見未開嘅。同埋你都可以見到,佢哋會用

帆布去遮住個檔口或者貨品。而喺廟街另一邊嘅入口, 檔口唔係用鐵枝同膠布搭成,而係一個個鐵皮攤檔。

當日都只係得零丁幾個檔口有開,但個畫面就變成有 好多個五顏六色嘅鐵皮箱好整齊咁排成一排,好似一 個放大版嘅積木世界。喺疫情嘅影響下,廟街都變得

非常冷清,好多舖頭都冇開門,就算有開舖嘅檔主,

好多都係喺度玩手機,或者坐喺度,望住一條冇遊客、 冇人行嘅街。

覺行幾步就會見到一間,多到好似係便利店咁,但佢 晒漆,有啲裝修就已經變得好新。啲當舖真係好有神 秘感,門口多數有個大屏風擋住,或者會有道擋唔到 你隻腳,但可以擋住你部分視線嘅門,等你睇唔到入 面做緊咩交易,只可以隱隱約約咁見到入面嘅人。裏 面樓底好高,有一把舊式嘅吊扇喺度不停轉,而且光

線都係藍藍綠綠、偏冷嘅色調。雖然入面佈局好簡單, 但有種莊嚴同令人緊張嘅感覺。

另外,廟街入面真係有好多、好多、好多唐樓。因為

本身筆者好鍾意香港舊式設計嘅花紋,所以會特別留 意一啲老店鐵閘嘅通花、唐樓鐵閘上嘅扭花,或者既

係鐵閘又係信箱嘅設計。雖然佢哋好多外表已經生晒

銹,甩晒漆,但可能正正就係有呢啲特色加乘,我覺 得佢哋好靚,好有懷舊嘅感覺,好似突然間去咗另一 個時空,返咗去以前嘅香港咁。 026


專題

五 更 時

喺廟街見到好多外籍人士,佢哋會坐喺舖頭嘅門口,

或者企喺街邊一齊傾偈。而且,廟街入面有好多嘅舖

頭都係由佢哋經營嘅,例如有剪髮舖、士多,賣嘢食 同香料嘅都有。而我覺得最特別嘅,係有幾間專為東

南亞人士而設嘅金舖,佢哋賣嘅金飾同我哋平時金舖 入面見到嘅款式都唔同,非常之特別。

筆者平時好少會過嚟廟街,經過女人街比較多,所以 之後覺得,的而且確係似嘅,原因可能係大家賣嘅嘢

都有少少相似,但我對於廟街嘅印象同感受已經同女 人街截然不同。

,,

我對廟街嘅印象,一直都以為係好似女人街咁。嚟到

我以為 ...... 我以為 ......

,,

027


專題

我以為,都市嘅棟棟樓都一樣樣; 我以為廟街唔會變, 我以為社區唔會變, 我以為熱鬧嘅光景會永續; 但, 原 來 大 廈 嘅 通 花 閘 口、 擺 放 得 不 規 則 嘅 鐵 信 箱、門口圓腳嘅插頭、鋪滿塵嘅電錶都好吸引; 原來無論人事物都總有興衰嘅一日。

記憶中嘅清露

呢度可謂五步一滴水,新鮮滾熱辣用冷氣機榨出嚟嘅水,滴到我成頭

都係。觀察呢度嘅樓宇好得意,好多人都會喺自己嘅窗戶上面加一塊

鐵皮去遮住上面冷氣機嘅滴水,咁就唔怕晾喺出面嘅衫,俾樓上冷氣

機水滴到永世都唔乾。相比而家嘅大廈同公寓,呢度冇咁介意將衫晾

出去,隨便抬頭一睇都可以窺探呢一家嘅少少「私隱」。有人甚至嫌

灰色嘅鐵皮唔靚,專登為佢油上顏色,可謂生活得好認真。

記憶中嘅豉椒炒蜆

印象中,廟街係一個不夜城。但中午嘅廟街有少少冷清,攤檔都仲未

開。檔主阿叔話,以前 點 9 半就係呢度係最旺嘅時候,人山人海,個 個出嚟食宵夜。但疫情之後,大部份檔攤由下午 點 3 幾開到夜晚 點 8 半就要收工,基本上冇人再會嚟行。記得細個嘅時候過嚟食咗一次豉

椒炒蜆,隔籬有賣避風塘炒蟹,成條街好熱鬧。啲人食飯嘅時候,會

將洗完餐具嘅水直接倒落地,豪豪快快咁暢談生活。所以一直覺得,

雖然碟豉椒炒蜆好多沙,但真係好好食。

現實中嘅窩夫

每條短短嘅街,最少會見到三四棟樓嘅外牆搭滿棚架。根據強制驗樓

計 劃 , 持 樓 齡 達 30 年 或 以 上 私 人 樓 宇 嘅 業 主 要 進 行 驗 樓 同 維 修, 所 以每次唔單只係某一個單位搭棚,而係一整幅「窩夫」貼喺上面。呢

個獨特嘅奇觀源於搭棚嘅人會喺拆棚時候先收錢,但業主搵人裝修完

未找尾數,所以唔單止搭棚工人,而係成單工程都仲未收到尾數。同

行為咗唔做壞個市,保持返裝修師傅收錢嘅觰拏(讀音:渣拿),所

以唔會有人專登拆咗個棚,繼而形成整條街都搭滿棚嘅景象。

好多時候,對於一個地方嘅印象,來自另一個地方引伸嘅想像。又或

者唔使區分得咁清楚咩叫呢個地方、嗰個地方,一直保持好奇先可以

想像綠色鐵閘油漆剝落嘅原因、閣樓漏窗嘅歷史、樓宇中空嘅秘密,

相信每個景象都獨特地存在。呢座小城入面,棟棟樓都係唔同高度、

唔同顏色、唔同樣式,但一樣住咗生活於香港嘅我哋。

028


記憶中嘅 專題

記憶中嘅糖果

經過廟街嘅樓宇,唔難見到色彩繽紛嘅紙皮石。紙皮石於五、六十年代

喺香港興起,據說去到八十年代嘅時候,有八成大廈都用紙皮石做主要

裝飾材料。師傅會將紙皮石仔黐喺雞紙上或者網上面,再成幅貼上牆,

仲因為佢夠細粒,所以可以自由做出弧度同各種花樣。不過靚還靚,其

實要將咁細粒嘅紙皮石仔鋪得好,都唔係一件容易嘅事,唔單止排列要

齊整,連罅隙都要填得乾淨俐落,可以話好考師傅手藝同耐性。

當然,未必每棟大廈嘅紙皮石都有獨特嘅花樣或者形狀。好多時候住

宅嘅出入樓梯都只用正方形嘅紙皮石仔,用某個顏色做主調隨意配搭

其他顏色,再鋪上防跣嘅磚塊,就完成簡單得嚟又唔單調嘅裝飾。

記憶中嘅魚骨

由於以前要接收大氣電波,香港家庭通常靠喺天台安裝嘅天線接收電

視訊號。雖然有好多唔同款式,不過因為呢啲引向器多數都似魚骨,

所以就被稱為「魚骨天線」。以前嘅天台穿插住縱橫交錯嘅電線同天

線,每逢颱風過後都好大機會將天線吹到歪晒,如果電視得返雪花就

要重新調較天線喇。後來,有啲人轉咗用衛星鍋令到接收效果更加明

顯,所以成日都會見到天台一個二個鑊,今鋪真係「大鑊」了。之後

就到數碼電視啟播,令越嚟越少人再用魚骨接收訊號,舊樓天台嘅天 線亦變得稀稀疏疏。

029


專題 文 肥兔

/ 小遊戲 /

大家估唔估到以下嘅服裝出自邊套香港電影?

被遺忘的它們

唔知大家睇電影嘅時候會留意乜嘢呢?導演?演員演

變。二十年代,旗袍裙擺由腳面上升

影評、論文嘅時候經常會搵到有關電影劇情或者導演

肘。直至三十年代,旗袍盛行,當時

技?劇情發展?筆者作為一位電影系學生,喺網上搵 嘅文章,但其實電影嘅組成並唔係只有劇情同拍攝兩 個元素。當中有一個經常被遺忘嘅元素,佢偶爾華麗 到會令觀眾眼前一亮,有時又會平凡得被人忽略,嗰 樣嘢就係服裝。

電影嘅服裝一般由美術指導(下稱「美指」)一職負 責,美指不單止會負責服裝,連電影嘅道具、場景、

甚至燈光及特效設計都需負責,務求將電影嘅視覺風 格統一,奠定電影嘅氣氛基調,所以美指對服裝設計

要有一定嘅認識。同時,基於唔同電影嘅時代背景, 美指亦要透過大量嘅資料搜集,設計出合乎歷史嘅服

裝及場景佈置。而歷年嚟最令大眾印象深刻嘅電影服 裝莫過於旗袍。

興盛與沒落

「袍」係長衣嘅一種,喺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並係秦 漢時代開始普及。當中滿人嘅袍服種類繁多,包括朝

袍、龍袍、民袍等。直至清代中後期,女性袍服嘅裝

飾開始增加,會喺袍服嘅領口、手袖等地方鑲花邊, 衣面上亦越來越多彩繡。而旗袍原指清八旗(清朝特

有嘅社會組織)婦女嘅長袍,後來因辛亥革命時西方

文化傳入東方,東方袍服原本保守嘅款式因而漸漸改 030

至 小 腿, 長 寬 袖 亦 改 短 至 手 腕 或 手 旗袍流行窄身,裙擺長至腳踝,而裙

兩側嘅衩為左方便行走而要開得更 高。去到 1949 年後,因為西式成衣 出現,而訂造旗袍價錢又較為昂貴, 旗袍就漸漸沒落。

實 唔 止 係 一 塊


記憶中的上海與香港

專題

講到旗袍,不得不提於 2000 年上映,由王家衛執導

嘅電影《花樣年華》。女主角蘇麗珍(張曼玉飾)喺 戲入面一共著咗 21 套旗袍,全部由美指張叔平一手 設計。據聞佢其實為電影設計咗共 23 套旗袍,但其

中兩套因為戲份嘅刪減而冇出現喺銀幕上。戲內嘅旗 袍製作用咗將近一年時間,期間仲修改咗好多次,先 可以將旗袍製成最適合張曼玉身形嘅樣式。

而以上旗袍款式,其實係「混合剪裁」。導演王家衛 嘅童年係喺上海度過,喺佢唔少嘅電影中都可以見到

舊上海嘅元素(例如上海方言、來自上海嘅角色)。 電影中嘅蘇麗珍係一位居於香港嘅上海人,而據聞為 咗表現出佢嘅「地區混合性」,當時嘅美指就將一批

三十年代嘅上海款式旗袍,改成咗電影中嘅六十年代 港台款式。

三十年代嘅上海旗袍係較為新潮嘅款式,當年嘅當紅 女星阮玲玉喺唔同電影中穿著嘅,就係經典嘅上海款

式。上海旗袍較為窄身,裙擺長至腳踝,兩側開高衩, 領口設計普遍為圓襟立領,長袖亦改至短袖或無袖,

亦有荷葉領、西式翻領、荷葉袖等其他款式;而六十 年代嘅港台旗袍,特徵係沙漏型嘅輪廓,主要突出胸 部及臀部線條,又會用腰束達至收窄腰身嘅效果。另

外,裙擺亦會喺腳踝之上,一般會露出小腿,甚至喺 膝頭之上。

睇返《花樣年華》中蘇麗珍嘅旗袍,整體而言,佢保

有上海旗袍恰到好處嘅窄身款式,而唔係誇張嘅收腰, 同時亦有少少收臀,裙擺亦上升至小腿。衣領部份保

有上海旗袍圓襟立領,短袖同埋無袖嘅款式都有出現, 再配合二三十年代嘅短卷髮造型以及高踭鞋。可以見 到,電影中嘅旗袍令蘇麗珍既有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的 風韻,亦具備六十年代香港女性的新潮,保存咗屬於 舊上海同舊香港嘅歷史同記憶。

服裝喺電影中可能會俾人忽略,但佢其實可以係記憶 嘅載體。佢地睇落只係一塊平凡嘅布料,但可能記載 咗一段不平凡嘅過去,代表住一段輝煌嘅歷史。大家

睇電影嘅時候都不妨可以留意吓電影嘅服飾,睇下當 中會唔會有不一樣嘅發現。

圖片擷取自《花樣年華》及《神女》

031


讀者投稿

顯示 與「 懷 舊 」 搭 配 的關鍵字包括: G OO GLE

50 年代香港魚檔 文 圖

Hongkongmaper

Forman Harrison

照 片 中 扎 起 一 條 大 鬢 辮 的 是 媽 姐( 讀 作 馬 姐 )。 三十年代,順德區絲綢業式微,當地一些本來以繅 絲為業的自梳女為了維持生計,就到南洋(馬來西

亞、新加坡)或香港、澳門等地當女傭。媽姐們數 人集結為社,也稱姑婆屋,新加入的,都要通過自 梳儀式,扎起一條大鬢辮,終身不嫁。

廣東話用語「梳起唔嫁」、「姑婆屋」都是關於媽 姐的。香港從七十年代開始,家庭多數聘請外籍家 庭傭工。

新 舊 之 間、 過 去 與 未 來 之 間、 記 憶 與 遺 忘 之 間, 有我們與現在。

032

當時一份魚的價錢是港幣 2 元。


讀者投稿

懷 舊有感 文

奶瓶子

說到「懷舊」,突然就有了不得不認老的想法。每一 個年代的人,都會對懷舊這個詞有不同的記憶,可能

是你的經歷,或是舊人記錄下來的聲音、影像,現在 去回味又有新生趣。雖然「舊」,但你可能會覺得新

奇,因為從未接觸過。例如你可能從未用過菲林相機。 說到相機,現在的「零零後」說不定沒有用過呢。科 技日新月異,一部手機就差不多包攬了日常所需的功

能,誰還願意多帶一部相機出門?但是,誰又會記得

當時,遊玩時舉着相機四處攝錄,然後精心挑選照片, 拿去曬相店沖曬,滿懷期待又焦急地等待,最後小心 翼翼地把回憶放入相簿的種種心情呢?

我很喜歡拍照,也是個很喜歡懷舊的人。把我所珍重

的場景、事物用影像記錄下來,日後拿着相片,看着 裏面的人事物景,就會回憶起當時的心情,懷舊的滋

味莫過於此。你有沒有翻開過以前讀書時期跟朋友的

合照?一起取笑某人的「MK」行為、回想起拍照那刻

的心境,覺得自己成長了不少,也失去了不少。又或

及這段回憶曾經存在過。無論結果如何,我們一起經 歷過,不是嗎?

現在已經很少人會打印相片,大家都把它們放在大數 據世界,方便儲存,又省錢、省時、省力。但我始終

覺得,只用數據去記錄回憶,不免少了些質感。小時 候特別喜歡看爸爸媽媽的照片,在床底找到一大堆泛 黃的照片就好像找到了寶藏似的。想要秘密地了解他 們年輕時的模樣、相識的經過;想要了解當時他們成 長於怎樣的一個社會。試想想,日後我們的子女要怎

樣找到我們存在於密碼鎖裏的數據相片?或者它們會 隨我們的離去而消失吧,反正再沒有人知道密碼了。

照片記錄着記憶,舊人、舊事、舊物。可能是個人的

回憶,可能是集體回憶,記錄下我們大家一起經歷的

時代,有悲、有喜。照片留影,見證着我們的成長,

社會的進步。所以,大家不妨多拍照,就從每日一張 自拍開始 >W</

是看着舊得泛黃的照片,摸着上面歲月的痕跡,可能

照片上的人已經歸於樂土——但照片證明着,這個人

033


讀者投稿

人文書景 文、圖

李柱鋒

「懷舊(英語:Nostalgia)指對過去的憧憬,通常是

當然,三年來發生了許多事,去看書的衝動和堅持的

種遊戲或者珍貴的私人物品聯繫在一起。」引用自維

打壓,我只希望能隨心所欲地買書——感興趣的和可

理想化而不現實的,經常和一個溫暖的童年回憶、某 基百科。

照片攝於元朗生活書社光榮結業前倒數兩天。我懷的 舊並非童年那麼久遠,只是憶起一年前的自己。我不 是愛閱讀的孩子,從不逛書店。剛升到高中時中文老

師派了一份校本評核報告,叮囑我們要攤分 3 年完成, 但各位應該預想到:我在中六提交日期前最後一個月 才動工。

於是,我挑了一些散文集,每本讀一兩章便嘗試「以 偏概全」,更讓通識補習老師推薦了一些「易入口」 的書單。沒想到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竟被當中的文字 所感動,更在不同的故事、哲理中悟到種種人生處世

態度,好比楊明《情味香港》敘述的鄰里關愛。又不 斷大開眼界,刷新價值觀,好比郭柏年《定見之外》 的深刻省思。被迫看書的我,最後竟被拉拔成「微」 書迷,真是諷刺的好事(利用荒謬的方法成功培養學 生的興趣)。

034

原因又不止這些。近年的文字創作不斷受各式各樣的 能即將成為禁書的書,以保留着屬於港人的社會人文 價值。

種 種 原 因 都 令 一 年 後 的 我, 變 成 了 那 個 會 去 書 社 的 「我」。就讓未來對此刻的自己、此刻即將停業的書

店懷舊,現實卻溫暖。我利用了一部單反菲林相機, 配一卷富士的菲林,拍下了一張張懷舊照片,為這段 時光和回憶都增添了一些價值。


讀者投稿

我 追舊歌的 心 路 歷 程 文

Michael Cheng

我是 Michael,今年 23 歲,大學畢業於疫症猖獗時

的 2020 年夏天。舊歌遍布我的成長記憶,也是我向 前走的動力。驀然回首,聽舊歌已成為我十年來的嗜 好。這些年來,舊歌給了我許多。

我父親從小就有購買黑膠唱片的習慣,家中不乏音響 器材。自出娘胎,我開始受父親的渲染。初中時我開

始透過網絡認識不同音樂,從父親至愛鄧麗君開始,

認識了三 十 至 七 十 年 代 國 語 時 代 曲 和 八 九 十 年 代 粵 語流行曲。升上大學後,喜歡的範疇更擴展至不同年 代 的 國 際 流 行 音 樂, 日 韓 演 歌, 法 國 香 頌, 台 語 老 歌,甚至是滿州國流行樂。

我喜愛舊歌之時,並不是本土思潮興起的這些年。我

的興趣常受同輩冷眼。我曾經在同學卡拉 OK 聚會中 點唱梅艷芳的金曲而被嘲笑;被一位專於演奏的同學 嘲笑我喜歡的音樂「好弱智」;也有同學打趣道:「聽

舊歌,咁都出到 pool,睇嚟想有女要聽舊歌先得。」 相信已投 身 社 會 的 他 們 早 就 忘 記 稚 氣 未 脫 時 所 說 的 閒話,但這些說話我至今仍言猶在耳。為何他們不嘲

笑喜愛歷史及古典樂的人,反而嘲笑喜愛舊流行文化 的我?

世上音樂種類琳琅滿目,有不合自己心意的是正常不 過。對某種音樂沒有興趣,不等於要嘲笑其作品及追 捧的人。此乃對音樂文化,也是對自己人格的尊重。 多年來我認識不少前輩,當中有資深歌迷,舊歌手及

製作人,他們成了我的忘年之交。自數年前加入了香 港老歌歌迷會,我的社交圈便開始擴展。夏丹女士是 五六十年代香港國語時代曲歌手,乃文學泰斗黃霑的 大姨。我在一次歌迷聚會中認識她,自此我們便時常 聯絡,每星期通電話閑聊。所以,我時常能從前輩的 記憶中了解到舊香港、舊樂壇,深知他們渴望自己的

作品能代代傳承,不想被後人遺忘。事實上,他們的 知識及思想絕對不過時,能與年輕一代交融。

新舊交融,近年成為我的標籤。人應該與時並進,才

能在社會立於不敗之地。我常強調一句箴言:「Stay

humble and stay eager to learn。」 現 今 社 會 日 新 月 異, 變 幻 莫 測, 我 們 時 刻 都 要 跟 貼 社 會 潮 流,

才不會被社會淘汰。所以,問到現在最紅的林家謙、 Mirror,我亦能夠高談闊論一番。

我喜歡打破同溫層,抱着開放的心態去接觸不同層面 的人。我的社交圈涵蓋不同年齡,由五十年代歌手,

至零零後年輕朋友。很感激能認識喜愛舊香港流行文 化的年輕朋友。這班零零後資質優勝過我這個九七寶 寶,他們亦抱着新舊交融的處世態度。受他們鼓勵,

我 開 設 了 IG 專 頁 @hk_popmusic_30s_to_80s 向 大眾介紹本土舊流行音樂。

香港獨立樂團 My Little Airport 在歌曲《九龍公園 游泳池》問:「宇宙裏有什麼不是暫時?」假若我遇 見作曲者林鵬,我會答:「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唯有 光和愛,才是永遠。」我明白再普及的文化和回憶, 始終會不敵時代巨輪,總有被遺忘的一天。但盡力承 傳人類文化,是我們流行文化愛好者的責任。在這個

紛亂的時代,如果世上每人(尤其社會上有影響力的 人)都以愛為本去做每一件事,例如愛己愛人,那麼

世上的紛爭及社會問題便會減少,人人得以活得有尊 嚴,安康快樂。

035


讀者投稿

代溝 圖

莫穎妍

聽人講每 3 年一條代溝。話晒都十八廿二,過晒睇卡

啊,打一鋪麻雀起碼都要 15 分鐘。喺呢個速食時代,

到啲小學生用角落生物、鬼滅之刃嘅筆袋,都會當堂

佢。打麻雀咁嘥時間,過多十幾年可能會變埋「懷舊」

通片嘅年紀,應該都有懷舊嘅資格 (  ̄∇ ̄ ) 有時睇

有啲感歎:唔知佢哋仲識唔識花師奶、Keroro 軍曹同 唱 K 小魚仙呢⋯⋯

講到懷舊,卡通片一定唔少得。每個年代嘅卡通好似

都有啲唔同,細細個有好多超人、數碼暴龍、爆旋陀 螺呢啲比較有英雄氣概嘅片,但我都係鍾意比較溫馨 搞笑嘅風格,例如《衝鋒 21》、《動物橫町》、《忍

者亂太郎》都好好睇。BTW,諗起細個成日用啲主角 名代替成套卡通,好似比卡超同花師奶咁,一時要講 返片名都差啲噏唔出╮ (  ̄▽ ̄ "") ╭

講返幅畫。睇《我們這一家》嘅時候,經常好羨慕花 家相處得咁溫馨,就算一家四口各有各忙,一到夜晚

都會放低手機,坐埋一枱食飯。有時會忍唔住想像, 四個人啱啱好湊到一枱雀局喎,唔知平時笑騎騎嘅花 老爺,出銃嘅話會唔會發晒脾氣呢 XD ?

036

大家乜都嫌唔夠快,一個 IG post 長過 200 字都飛走 產物⋯⋯


讀者投稿

《大 MK 日 》 ——記 憶 一 隅 的 次 文 化 文

三木

當 MK 被 早 前 的「 偽 ABC」、「 偽 韓 」、 甚 至 最 近

沒有文化資本的 MK 仔,在現場觀眾眼中戰勝了龍志

MK 的生活風格,MK 也逐漸被邊緣化和淘汰。但《大

了「集體回憶」,Twins 的歌、貼紙機、機舖,共同

的 漢 服 和 校 服 風 潮 取 代。 儘 管 仍 有 少 量 人 仍 然 維 持

MK 日》作為復古風潮的文藝作品之一,懷的「舊」 不是普遍懷舊的八九十年代的黃金年代,而是香港文 化逐漸衰落,被發展主義取代的零零後時期。

MK 興次文化 故事描述三個已經長大的 MK 重新回到當年的 MK 勝 地,記憶重襲,回憶和現實穿插。但「物不是、人亦 非」,所有舊建築被取代,舊有文化亦都消失。與發

展的主論調不符的一切,都會被消滅。故事中的 MK 仔被乖仔擊敗。文化的獨特性也被磨滅,到處都是同 質化的商場。

MK 在當年是叛逆或不良的代名詞,多被用作負面形

容。同儕之間取笑對方 MK,多數指對方不合乎主流

權飾演的乖乖仔。MK 在劇中,被扭轉了意義,成為 地構成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儘管在成長的路上,我

們未必是 MK,也可能曾經鄙視過 MK。在《大 MK 日》 中,卻促成了大和解。未必同意 MK 的價值觀,但不 希望真誠的 MK 仔女買少見少。

「人類的鬥爭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MK 的舊商場 在 劇 中 一 早 已 被 清 拆。 由 主 角 師 傅 南 哥 所 開 的 卡 拉

OK 卻奇蹟地保留下來,儘管塵封但從未消失。 MK 文化被主角們傳承,流散在不同角落。

「記憶就是抗爭」是精神勝利法? 「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 不,心中的鮮花摘不去。

的標準,所以 MK 文化在生成時,已註定了會被淘汰

或收編。MK 文化的非主流性,注定會被主流社會鄙 視、排擠。

次文化的逆襲 MK 的「壞」是假裝、仿擬黑幫的,在壞的程度一定 不 如 傳 統 的「 古 惑 仔 」。《 大 》 的 主 角 海 霆, 正 是

取至愛鬥壞的中二 MK 女生凱婷的諧音。凱婷為顯出 自己的壞,強調自己能連抽兩支煙。這卻形成了一種 「笨拙的可愛」,努力的假裝自己很壞,海霆不壞,

但至少努力過。《大》除了在視覺的符號再現了 MK 特色,更放大了這種笨拙但真誠的可愛。這種真誠的

可愛是對主流「秀異」文化的一種反撲,而「最緊要 真」成了劇中重要的一句台詞。

037


讀者投稿

香港時計脇役 文、圖

Timmy Law

一 段香 港鐘錶業不為人所知的小故事

香港人的「勞力是無止境」,每天不斷更新最新價格

行情,著手討論手錶款式的變更,觀機而作,務求設 法為自己抓住一個最適合的上車時機。但可曾有人留 意過在手錶的主角光芒背後,香港曾有一位不可多得 的「脇役」,窮盡一生去執著於改善每位配帶者的感

受,以生命為香港製造業付出。這便是本文中的「主 役」--一位手藝將近五十年,堅持以全人手製作「貴 金屬錶帶」的「陀地老師傅」。

香港製造業曾經作為經濟主要支柱,在七八十年代初

達至高峰。但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生產綫遷移,香港 製造業人數逐漸減少。同樣「老師傅」都跟隨時代變

遷的步伐,由 1973 年開始以人手製造貴金屬錶帶扎 根香港。但近五十年間行業式微,廠房都由黃竹坑搬 至灣仔,平日除了接代工訂單之外,主力為來自世界

各地的高級鐘錶品牌提供訂製服務。究竟一條由經驗 五十年「老師傅」執著於全人手製作的錶帶有什麼與 別不同之處呢?

一條全人手製錶帶以仿似手織冷衫的紋理,使用 8 至

10 種不同粗幼度的銀線來編織。經驗老到的師傅更會 根據客人的手腕尺寸及弧度去決定錶帶的紋理編排, 並需花心思及功夫,在編織過程中均勻地預留鬆緊恰 好到位的間距,讓銀錶帶可達致如針織品般的柔軟觸 感。此製作方法除了著重其柔軟的觸感和人性化的製

作之外,銀錶帶更會隨着穿戴者的手形愈見變得貼手, 穿戴的時間愈會舒服。

在老師傅執著「匠心」的道路中,隨之而來自然就是 缺乏成本效益,難以在利益至上的香港社會立足。但

1 老師傅: 「即使是熟練的

師傅也需要 20 至 30 小時 才可完成一件作品。」

2 將近 40 多年的老廠房 ,

機器全由意大利入口

線編織出來

相反在藝術層面上,每一條都是為緊貼穿戴者,表露

3 銀製錶帶全由人手穿針引

綿力,為香港記下一段被鐘錶業遺忘的小故事。

4 老師傅的貼身用具

出香港情懷,充滿人生哲理的藝術品。本文只能略盡

038


讀者投稿

盛 開的記憶 文、圖

加魚

被遺忘的角落 廁所裏抽取的不只是廁紙,還有時間。節慶的快樂都

會過期,例如新婚,例如新年。但在盛記,佳餚總是

盛記的主角,光怪陸離的佈置成為了一個個讓人遺忘

的角落待你發挖,或許你會聽得見小提琴無聲的協奏, 但你不會聽得見娃娃們的悄悄話。

掀起的記憶 一年前,紀實攝影的功課讓我擁有了拍攝盛記的契機。 作為一個一直只負責光顧支持的老常客,突然要把這 擁有六十多年歷史的餐廳的每一個角落精挑細選,紀 錄下來,說實在我真的感覺無從下手。我記得有一晚 通頂至凌晨四點,我到了盛記打算拍開舖的畫面。怎

料我嚇壞了 B 哥,他說:「嘩你做咩事咁早,你嚇親 我喎,有心事瞓唔著啊?」

我總是不解,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一個人風雨不改星 期一至星期七都在凌晨四點開店,打點一切。而每次

去拍攝,B 哥都會沖一杯西洋菜蜜給我。後來我嘗試

憑着對他們那份堅持的不解去出發拍攝。菜色為什麼 要那麼多,上菜速度為何要保持那麼快,不能就輕輕

鬆鬆的 chill 住經營嗎?然後發現 B 哥這個人真的停 不下來:4 時半,放好了調味料在每張枱後,推回餐

車到廚房是用跑的。盛記 9 點才開門,但 B 哥與婆婆 每時每刻都在鞭策自己努力幹活。婆婆也不是只負責

收錢的掌櫃,很多前期的工夫,她也一同分擔。每天

早上 6 時,她就拜神向天祈求,祈求什麼我不太知道, 但我肯定離不開她所惦念的兒子和盛記。而我已經很 久沒有見過像這樣的拼勁。儘管這埋頭苦幹的堅毅精

神,也附帶着疲態。但他們彼此間緊密的扶持,足以 印證為何盛記能夠在沙田瀝源村屹立不倒六十多載。

039


讀者投稿

香港水手旅遊 指 南 文 圖

EXCOHK

93collectible

上一次筆者學車時,教車師父看到路人拿着地圖認路,

「50 年 代 因 為 韓 戰 關 係, 禁 止 中 國 製 產 品 入 境 美

上一次拿起實體地圖,又是何時呢?

拎『Certificate of Origin』 先 可 以 帶 入 境, 直 至

笑說「而家邊有人仲拎住地圖㗎 ?」想了一想,要說

雖說 Google Map 好像已經完全代替了實體地圖,但 到訪海軍商場時,職員卻給了我一本旅遊指南,這是

以前至今到訪的水手海軍出版了多期 SGA 地圖及旅遊 指南,分域碼頭會盡力提供資訊,也有旅遊資訊的櫃

檯,為他們安排交通或解答疑難,目的只有一個:為 到港的水手營造賓至如歸的感覺。這種好客精神,實

在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也令筆者驚覺:「其實地圖係 可以有好多花樣?」

於是筆者便循着舊地圖這方向去找,還真讓我找到了

很多有趣的地圖設計。舊有的地圖作用遠遠不止於指

路,而更是以最集中及精煉的形式給予讀者旅遊資訊。 SGA 地圖隨着年代變化,包裝也有所不同。例如:50 年代的設計和資料簡單;慢慢到 60 年代有釘裝版、

貨幣兌換率、租單車資料,但是作為主角的地圖卻縮 小甚至消失。

大家可以於地圖內看到地形和歷史變化,例如以往的

中西區海濱碼頭數量較現今的多,現在卻難以見得了。 另外,於 1953 年的地圖也清楚顯示當時香港人口只 有 250 萬人⋯⋯除了這些很 factual 的資料,最讓筆 者感到有趣的,是這些地圖有獨特主見,而非單單以 官腔形式介紹景點,反而有點像「叮囑將要去自己熟 悉地方旅行的朋友」的感覺。

之 所 以 有 這 種 感 覺, 是 因 為 地 圖 給 的 意 見 非 常 詳 盡。 例 如:「SGA 地 圖 會 有 一 啲 區 域 寫 住『out of

bound』,表明上岸美軍係唔可以進入,嗰啲地方主

要係九龍、比較 local 既地方,可能係因為嗰度比較 龍蛇混雜,想避免佢地喺嗰區出意外。」 040

國,SGA 地 圖 會 提 醒 返 美 軍 士 兵 買 手 信 要 問 鋪 頭 1971 年 先 對 中 國 生 產 嘅 貨 物 解 禁。 呢 啲 對 遊 客 既 reminder,卻於後期嘅 tourist guide 消失。」

若大家想收藏地圖,也許要花花心機:「SGA 嘅地圖

喺香港都比較難搵,因為 Fenwick Pier 主要服務對

象 係 係 香 港 上 岸 既 美 國 海 軍, 而 SGA tourist guide

全部都係以英文出版,所以比較難喺香港搵到有香港 人 收 藏 50 - 60 年 代 SGA tourist guide。 再 者 50 年 代 華 人 普 遍 英 文 程 度 唔 高, 好 少 會 入 去 拎 呢 一 份

tourist guide 嚟睇,更唔好講會特登收藏;另外,呢 本 tourist guide 都係以實用為主,用家都係會拎住呢 本嘢到處遊覽,少不免會容易整爛或整污糟,所以要

喺市面上搵到一份品相良好嘅 SGA tourist guide 係

更加難,價錢亦都會相對較貴。」而目前尚存的早期 SGA tourist guide,大部分都是當年到港美軍嘅下一 代放上網出售。

SGA 的地圖因為太實用而容易破損,也因而具收藏 價值。大家對於香港「旅遊城市」的稱呼瑯瑯上口。

老實講,現今由官方出版的地圖數量亦不少,但連旅

客也未必有興趣拿起,會否是因為我們只重視那種官 腔式的介紹,而失去了每張地圖的獨特性?若今日有 遊 客 問「 你 會 推 薦 我 到 哪 裡 玩?」, 我 們 還 能 否 如

SGA 的好客精神一樣,切身處地地解答他的問題呢?

SGA 的地圖資訊比起其他地圖多,但是比起其他地 圖、 甚 至 Google Map 好 的 原 因 是 因 為 背 後 的 好 客

精神:有人幫你細心搜羅資料、整合,單單是認真看

待每位只作短暫停留的水手的態度,已經反映了值得 收藏的原因。


讀者投稿

041


讀者投稿

與自己路過的 滄 海 桑 田 文 圖

很獅子的金牛

西仔 @ordinar y_illustrator

每天上班都會經過這十字路口。說不上是車水馬龍,

被清拆的不止是豪華戲院。在我公司的斜對面那幢大

轉變,如今竟成了一個圍着發展商鐵板的地盤——這

歷新年附近,這幢大廈地面的租戶,在農歷新年前已

勉強亦算是個交通樞紐,見證着一幢大廈由有到無的 裡是旺角與大角咀交界,為香港人服務了28年的豪 華戲院舊址。

是的,凡跟朋友到說豪華戲院已結業及清拆,他們無

一不露出驚訝的表情,說:「不會吧?這是香港的回 憶。」那麼,若它不被清拆,就不算是香港的回憶

嗎?為甚麼會結業,我沒有去查究,我只記得在結束

前將要上映的《冰雪奇緣2》,海報早就在豪華戲院 的大堂內演示。縱然有與朋友討論要不要看這套戲, 但卻沒有到豪華戲院觀看。到我看着「結業」的字條 時,突然打從心底地感到不捨。明明是一種遺憾,卻 帶有一種譏笑:遺憾是來自沒有好好診惜,但譏笑着 自己要失去了才有這種覺悟,是多麼的矯情。

豪華戲院低調結業,沒有煽情,一副淡然。我在網上 找到一些新聞,最後一場電影能坐滿三分之一。慨嘆 只有三分之一,但又欣賞這三分之一,總好比只會嘴 邊說可惜,卻沒有身體力行的人好。他們動之以情, 是最有資格說豪華戲院是香港回憶的人。現在每次行 經這個舊址,仍見地盤內的清拆工作繼續。震耳欲

聾,以及從地面傳到腳底的微震,讓我每次都加快腳 步,生怕地面會突然倒塌下去……太小心眼、妙想天 開了吧!

042

廈,外圍已經架好竹棚。我還記得施工的時間是在農 漸漸遷到附近的地面商舖。看着這奇怪舉動,我忍不 住問了一個相熟的店主。他笑着說:「這幢大廈要拆

了,誰會想在農歷新年才搬。」現在還會想起店主的 無奈語氣。面對着已拆了天臺的這幢大廈,不禁細想 着有多少建築物曾在我人生中擦身而過。

記起小學時在地鐵附近的屋邨、中學時會經過的舊

區,以及屋企樓下那個只有一條電梯的商場。現在, 地鐵附近是一個頗大的廣場,舊區重建後比我住的屋

邨還要漂亮,那商場亦已經被大型發展商收購,改建 得面目全非,這是先進的變化。只是人的記憶有限,

一天晚上,我真的嘗試回憶這些早已不存在的事物, 但不知是不是本人喜歡電影的關係,所有回憶總被塗 上了一抹昏黃,而且開始淡化……是因為沒有價值 嗎?是因為已過時了嗎?我卻信存在過的總有它自

身的價值,過時也好,總有他存在過的痕跡,若干年

後,能在後人的面前,用已成過去的事說出自己的歷 煉。這是一種「傳承」,思想的傳承,把自己最值得 的,最重要的事傳承下去。


讀者投稿

「 慢慢來」唔 到 哦 文、圖

ve9r yimmature

想念沒有口罩的日子 想念上學清閒的日子

想念可以去旅行的日子 時間一分一秒流逝,

但不變的仍是每天努力上班生存的人類⋯…

043


專欄

V is ua l i ze the Invisible

一個關於 In-Visible Creative 的故事

Here is my secret.It is very simple:

“It is only with the heart that one can see rightly; 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 The Little Prince

小王子教會我,真正重要的東西要用心看。

設計不單是視覺美感及功能,它更是能用來解決問題、 創造價值、為社會帶來幸福的專業。

我是真心喜歡設計的。它讓我接觸到不同的社會階層 文

Ginny

In-Visible Creative 創辦人及創意總監

Ginny 是 一 位 專 業 的 設 計 師 及 品

牌 顧 問, 在 視 覺 識 別 系 統、 平 面

及體驗式設計方面有超過十年經 驗。 在 2018 年 創 立 In-Visible

Creative,平衡商業效益和社會責 任,努力回饋社會。

和領域,探索每個人或組織獨有的故事,了解背後的 社會問題,深入淺出地詮釋當中的意義和價值,讓更

多的人能體會到幸福。真的,從我讀書至今,也仍然 相信「設計」有這種力量,它在我自身的學習與成長 路上也有着一定的角色。

過去的十年間,在慾望消費主導的社會裏,身為設計 師,每日內心都有着不少掙扎。一方面我們的專業告

訴我替客戶做設計推廣是理所當然,但另一方面我們 卻不太會過問他們的業務是否真的能讓人幸福。這個 以慾望消費為主導的社會又是否我們所希望見到的? 設計師,在現實的層面,又是否只是單純的謀生職業? 設計師,有一種使命。

創立 In-Visible Creative,只是希望我們的專業力量 能用得其所,讓未被看見的好東西被看見,也讓社會

上的消費者更學懂花心思了解自己,與用心的客戶夥 伴,一起推動我們想看見的社會。 Visualize the invisible.

044


專欄

問路

「走在創作途中的你,正在迷路嗎?」

迷路一詞對於創作人而言並不陌生,無論處於哪個階 段都會產生相應懷疑。以工作為例,每個人都知道在 香港做全職創作人,若沒有足夠人氣或流量,便稱作 「缺乏市場價值」,收入自然會受影響。創作往往是

隨心所欲的。但是,以創作為業後多了「市場」和「觀

眾」,有些創作者這時會問:「取悅觀眾,迎合市場, 是對還是錯?」

先撇除家庭背景因素,許多人在入行前也曾聽說創意 工業的路並不好走(這也是真的),不少人都需要身兼 多職才能勉強糊口。創作有價,這個價值在香港並不

能完全反映於市場上,包括不少知名創作團體都十分 依賴資助,只有極少數具名氣的創作者才有較可觀及 穩定的創作收入。當回報並不像預期,難免又會開始 對未來產生懷疑,思索着創作應在人生哪個位置,是 否真能帶給你想要的生活呢?

除了以上的例子,創作途中當然還有數不清的十字路 口。但當我們迷路時,身邊總有其他同行者能給你指 引方向,那個方向沒有對錯。啊!應該這樣說,應該 文

Karma

找不到定位,找不到邊界,所以不找了。 漂浮於現實與幻想之間的不務實創作人。

稱作是走下去的動力。

「在問路,也在引路。」

一群都在迷路的人,互相支持着彼此走下去。無定向 自由自在地走着地圖上,哪裡都是目的地,大概這就 是創作其中一樣動人之處。

讓我們一直走,用我們的方式,用我們最舒服的狀態, 讓路存於生活中。

045


專欄

浩 浩蕩蕩迎來 新 世 紀 , 懷 舊又有甚麼 不 好 ?

一年之前,相信很多人也沒想像過,本地樂壇能 再迎來小陽春。在這個光怪陸離的時代,竟然會 在這個城市,再次掀起新一輪的追星潮;而令這 件事情顯示更加不真實的地方,是備受追捧的並 非日韓明星,而是香港歌手與本地男團,可謂一 洗近年「聽廣東歌等於老套」的形象。 男 團 MIRROR 愈 來 愈 受 歡 迎, 五 月 在 九 展 舉 行 的 演 唱 會, 加 上 早 前 熱 播 的 港 版《 大 叔 的 愛 》, 將

MIRROR 各 個 成 員 的 人 氣 推 至 高 峰, 也 令 本 地 樂 壇 掀起久違的熱潮。走過街頭巷尾,都不難發現廣東歌 的蹤跡,曾經在耳邊聽到的冷言冷語,例如「我冇聽 廣東歌好耐喇」,來到今時今日,已變成少女粉絲接

受媒體訪時所說,「最近都興返聽廣東歌」,這種轉

化,相信也是每個喜歡聽廣東歌的人,苦候多年最期 待看到的畫面。

曾 經 衰 落, 又 再 次 復 興, 這 種 周 而 復 始 的 循 環, 彷

彿 也 是 萬 事 萬 物 的 定 律。 相 信 很 多 人 仍 然 記 得, 在 1985 年的勁歌季選頒獎禮,蔡楓華說過一句流傳至 今的話:「一剎那的光輝並不代表永恆。」當年的他 被視作失言,然而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句說話,其實他 不過是在表達,「變幻原是永恆」的老生常談。

流行文化總是一代接一代,世間也沒任何東西會永恆 地綻放光芒,能夠留存下來的,正是經典。然而有趣 的是,一條稱為「歷史」的線,卻又可以將兩個不同

的 時 空, 在 懷 舊 與 潮 流 之 間, 無 形 地 將 彼 此 連 結 起 來。 文

過路人

來自香港的 90 後,文字工作者。喜歡本地文化, 喜歡廣東歌,沒有最專業的評論,沒有最詳盡的分 析,但希望這裡的文章,能與過路的你/妳相遇。 IG

過路人 @cantokid1412

Web

https://linktr.ee/musichaotpot

046

Music Hotpot @music_hotpot

「懷舊」這個詞語,本身其實也很中性,令它變得負

面 貶 義 的, 全 因 只 懂 懷 舊 而 不 思 進 取 的 心 態, 所 以

「懷舊」本身,著實沒有甚麼不好,畢竟它代表着的, 是過去曾經發生過的歷史。在廣東歌的歷史洪流裡歷 過八、九十年代的樂壇盛世,也經歷過千禧年代後的 低潮期,現在重新成為大眾話題,浩浩蕩蕩地迎來流 行文化的另一新世紀,我們追捧支持之餘,之前出現 過的每首歌、每位歌手、每位創作人,其實都佔據着

某個部分的廣東歌歷史,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事實, 同樣值得我們好好記住。


專欄

當然,從此以後我們都會記得,屯門市廣場被逼爆的

的 朋 友, 對 黃 霑 的 過 去 想 必 如 數 家 珍, 但 新 一 輩 的

齊齊現身為電視台的奧運節目進行宣傳時,現場粉絲

被吳俊雄博士稱為「匠人」的創作人,又有幾多的了

那個下午,組合 MIRROR 與 ERROR 共十六位成員, 的叫聲如何響徹整個商場。這種現象,就像時光倒流

般,帶大家回到那個追星年代,回到香港流行文化仍

年輕人,對這位被傳媒冠以「香港四大才子」美譽、 解,認識可會有多深呢?

能輸出海外的光輝時代。筆者雖沒親身到訪現場,只

也許扯得有點遠,但藉此想表達的是,年輕偶像的冒

但從鏡頭與各大媒體的報導所見,得知為偶像熱烈歡

也別忘記保育歷史與舊文化的重要性。一街一物,倘

有從照片與直播畫面,遠距離感受這股追星的震撼。 呼的粉絲們,年齡層面原來比想像更闊,除了有青春 可人的年輕女生,也有重拾少女心的追星媽媽,甚至 還有滿頭白髮的婆婆級「鏡粉」與「錯粉」。

說不定當天出現在屯門市廣場的粉絲,年輕時也曾為 「四大天王」,或者為其他當紅偶像著迷過。當年在

台下高呼 Andy、Leon、Aaron、Jacky 的他們,這

起,固然值得我們高興,但我們為此而歡呼的同時, 若我們願意發掘,蘊含的意義可能比眼見的更深遠。 透過「導賞團 x 音樂團」的方式,重行黃霑走過的

路,並邀請年輕歌手如黎曉陽、李拾壹等,以全新的

編曲翻唱黃霑舊作,吳俊雄博士說這是令他最為感動 的事情。或許這種感動,跟我們聽到黎明高唱《蒙着 嘴說愛你》時的感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天變成在商場裡為姜濤、阿 Jer、Edan、Anson Lo

當出道多年的歌手不會被標籤為「老套」,當唱懷舊

潛藏一種打破年齡代溝的魔力。

得以傳承的最好見證。愈是熱鬧,愈有轉機,若然我

而瘋狂。或許,就連這些偶像也沒想像過,自己竟會

曾經以為早已斷層的本土偶像,現在終於有了新的接 班人選,也令沉寂多時的本地樂壇,變得更加多元。

老歌也可重新為聽眾帶來感動,大概這就是流行文化 們抱懷邁步向前的信念,懷當年的舊,其實也有它的 可取之處。所以,懷舊又有甚麼不好?

大概也是這種原因,當我們聽到黎明在紅館的演唱會 裡,與林海峰合唱姜濤的《蒙着嘴說愛你》時,才會 為這種跨代偶像文化的傳承,更感震撼。筆者由此想

起,七月閒逛書展時,出席了一個關於「黃霑書房」 的講座,講者之一,是最近推出了一書五冊《保育黃 霑》的編者吳俊雄博士。

在生的時候著作無數,黃霑對本地流行文化有多大影 響力,在此就不贅述。令筆者尤其深刻的,是編者在 過去的十五年來,如何與「黃霑書房」的團隊成員, 整理黃霑遺物、研究他的經歷、修復他的手稿,一切 只為了解背後更多歷史與文化。當然,已有若干年紀

047


專欄

文、圖 阿泉

港大牙科五年級。

自以為被現實耽誤了生活。

偶爾寫作、攝影。冬眠中。

048

「我說:再見。想編一本索引 徒然的索引,在全部細節消失以前 我們不能像繭一樣的重新開始 我們甚至不能像癬」 〈而他說 點 —— 6 鐘在酒館旁邊等我〉夏宇

我 依舊在 ____ 間 徘 徊


專欄

撇除學者的執著,人的紀錄最後都走向爛尾的下 場——譬如僅寫幾頁的記事帳、寫不完就失蹤的 鉛筆——或,書桌前腦袋一片空白的某人。

像遺失了出處的統計數字(之一)下落不明,過一兩

兩年之多沒下筆,居然又是瞧到一首她的詩後再一次

不知道。

我走進了小西灣地鐵站,沙甸魚般顛簸着。不再懷有

個夏天就蒸發殆盡。總是等失去才開始哀悼。那陣時 「真正意義上的遺忘該是你甚至不知道你經已遺忘了 那物就如同那從沒存在過就也從沒失去過。」我想。

就好像今日下晝我搭上 2X 號巴士由灣仔去天后,在 東區走廊前最後一個站忘了要落車——醒過來時已在 好漫長的高速公路上走馬燈般馳騁着——遲大到的焦

慮揉皺了高速的路段,那十多分鐘的路程我想到我或

的重新的如同沒有過般的哼出了顫抖的第一粒音——

過量的憤慨所以只暗罵着不懂企入一點的人們,而非

所有(包括自己)擠在鐵路的人們。(這轉念其中的 解釋可挪用到「鈍感」此個關鍵詞。很管用。在意識 到高敏感體質的日子慶幸也邂逅到鈍感這概念。但當 然的,磨鈍了感官某種意義上即是殺了一個人。可以

說我在不記得哪個確切的時間點殺了我自己。並且反 覆重生着又殺着。再殺。再殺。再殺一個人。)

許其實並非不知那時要落車,只是,誤信着遲一個站

還是夏宇——我賠了夫人又折兵般慢慢顛回天后時,

我只是忘記了並非每個站與站之間都保有着步行可至

「我們不能像繭一樣的重新開始/我們甚至不能像

落再走回去大抵也沒差。我只是忘記了我搭上的車號。 的距離。

——最後在小西灣落車。斷斷續續渡了幾個紅綠燈。

然 後 我 匆 匆 走 向 地 鐵 站, 想「 早 知 一 開 頭 就 搭 地 鐵

我 咀 嚼 起 那 句 詩、 咀 嚼 起 這 份 無 以 名 狀 的 沈 鬱 —— 癬」——似茹素十年被逼吃葷時冒起的一種幾近作嘔 的熟悉,今日這個要雨不雨的陰天底下,記憶反更放 肆地傾瀉:「當初你是為何逃回地上的?」

算」,然後想起 A 在相似的街口曾冷冷地說過「我唔

在天后辦完事,終於(暫時)不必與時間競走。不用

過太子站新建的鐵欄,在大堂徘徊不入閘,最後再分

這是個比起搭車更適合散步的年代。我逃回了陸地呢,

搭地鐵㗎喎」——我們並肩踩着向下墮落的樓梯,經 道揚鑣——我想到我此刻想着「早知一開頭就搭地鐵

算」,然後想到兩年前被學院高層照肺審問為何全班

只有我一人不準時返學時,我也曾講過「巴士線停運,

搭任何的交通,可以腳踏實地、回到陸地。踏平地。 我想。但我不記得我為何會有這個想法。在躲避些甚 麼呢,我想。

不想搭地鐵」而被斥責過為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接下來的是我腦海混沌之時所寫的。很差、很累贅、

——記憶仿似雨一般下着。蒸發。然後再一次下墜、

子的日子總是不外如是,最適合一些酸澀不至於甘苦

下墜,再下墜——

「我說:再見。想編一本索引/徒然的索引,在全部 細節消失以前」——我讀起夏宇的詩句,想到我足足

很不知所云。我其實是想寫情詩的,像夏宇。像這樣 的情詩。——但不能更好了——於我,或者於一切。

「而後,順民那樣子活着:習慣着。呻着,習慣着、

惱着、習慣着、痛着、習慣着小確幸着習慣着習 慣 着習 慣 着——然後質問一個生存的理由。」

049


小知識

Rianna

青山為景,大地為紙,綠水為墨,我為筆,畫為詩,天馬行空地繪畫,隨心所欲地創作。 講 到 畫 畫, 相 信 大 家 諗 起 嘅 工 具 會 係 各 類 畫 筆 同 鉛

時亦有好多畫家會直接以油畫刀代替畫筆繪畫,例如

筆刷另一重要嘅畫具。今日想同大家介紹油畫創作嘅

會問,畫筆同畫刀截然不同,畫出嚟嘅效果到底有咩

筆,不過喺油畫世界入面,除咗筆刷之外,畫刀係繼 常用工具——油畫刀(Palette Knife),如果想玩吓 Acrylic 或者油畫創作,但又唔想淨係用畫筆咁乏味,

俄羅斯現代印象派藝術家 Leonid Afremov。可能你 分別?

不妨搞搞新意思!

畫刀其中一個特別之處在於突顯畫布上嘅色彩,畫作

油畫刀外型有啲似牛油刀,大多係由一片鋼刀再加木

現直接混色之效,所以畫面顏色會更明亮,從整體上

柄造成,亦有塑膠製成,設唔同尺寸,簡單分為調色 刀、畫刀和刮刀三種類別。既有調色之用,亦可以當 作畫筆。唔少油畫愛好者會用油畫刀嚟幫助調色,同

嘅質感比起用畫筆會更剛硬同厚實,同時因為能夠表 提升色彩嘅純度。例如用畫刀繪畫山嘅輪廓同雪庇, 以增加層次感同質感,有油畫筆不可替代嘅作用。另 外,如果上色嘅過程中想修改畫作,可以喺顏料乾透 前,利用畫刀將顏料刮走,重新上色,非常方便。一

般而言,薄嘅畫刀刀片,具彈性同彎曲度高,如果想 厚塗顏色的話,宜選擇刀片較厚嘅畫刀。

050


五種基本技巧 小知識

2

1

3

4 5

1

塗:好似喺麵包上搽牛油咁,喺畫布上來回塗抹

2

砌:堆砌較厚嘅顏料,令物體更具立體感

3 4 5

顏料作為背景

刮:用畫刀嘅側面將顏料刮走,以去除多餘嘅顏 料或刮走唔理想嘅部分

拍:於畫布上輕輕拍打,營造比較自然嘅肌理同 紋理變化

點:用刀尖拍點,營造點狀效果

以刀作畫比畫筆較難掌握,處理細節嘅時候,需要考驗 運用畫刀嘅熟練程度,並且注意力度。不過,只要多嘗

試同摸索,好快就會掌握到用畫刀嘅技巧同樂趣!只要 熟練咁掌握到畫刀嘅用法,再加上個人對油畫創作嘅想

像力同觸覺,就算係一把普通嘅膠畫刀,都可以畫出用 專業畫刀嘅效果㗎!

051


活動推介

UPgrade Yourself

文 圖

Michelle CHAT 六廠

于一蘭:直到我們再度相擁 于一蘭是馬來西亞沙巴人,這次個人展覽以集體製作當地的傳統織墊為焦點, 向觀眾訴說馬來群島的殖民歷史,希望喚起人們關注對殖民時期被忽視女性

的關注,同時連接歷史上對立的社群,帶出當地因多元種族而引發的複雜的 文化及身份認同問題,以織墊連繫今天和昨天的沙巴。作品亦結合了團結精 神、憐憫及幽默等于一蘭經常運用在藝術實踐中的概念,增加人們對沙巴這 個地方的認識。

CHAT 六廠特別展出

地址 香港荃灣白田壩街 45 號南豐紗廠紗廠坊 日期 2021 年 9 月 1 日至 10 月 17 日 開放時間 11:00-19:00

地址 香港荃灣白田壩街 45 號南豐紗廠 CHAT 六廠大廈 11 樓 A 室 日期 2021 年 9 月 1 日至 11 月 7 日 開放時間 11:00-19:00 052


一場相遇,二元對立;六段關係,十二種性格。關係裡的

感情與矛盾、經歷與錯配,成就了我們的關係。如果只差 一步,固有關係便摧毀,我們可否從頭來過?老生常談, 當局者迷,但難唸的經人人有本。

《微妙關係》將在各大電影院進行放映會, 敬請大家密切留意!

「我嘅夢想係食極唔肥 」 喺夢想小館 order 夢想沙律,同時就 會將部分金額捐畀籽識慈善基金。 等我哋一齊繼續創夢、延夢、圓夢! 夢想小館 Dream Bistro 地址

大圍顯貴里顯田村 61 號(顯徑站 A 出口 行 2 分鐘)

營業時間 星期一至日:中午 12 時至晚上 10 時(逢星期二休息)

偏 見與 傲慢

一本引起貓奴共鳴嘅繪本 九月溫馨登場 《偏見與傲慢》於各大書店有售

文 青 心 琳 聯 同 本 地 插 畫 師 菜 心( 曾 為 ViuTV 劇集《暖男爸爸》繪畫插畫)共同創作,繪

製出小主人與貓咪們的溫馨時光,洗滌心靈。


活動推介

紙本分格|漫畫.閱讀空間 文、攝

Heidi

四個大字貼在店舖牆壁上,白底黑字,澄潔有力地解釋了這間漫畫店為

何誕生。店主能夠對某樣事物有近乎宗教的狂熱,更與人分享這份信任, 珍貴之餘也讓筆者更想了解這間店舖,了解漫畫這個「信仰」。 筆者記憶中的一般漫畫店,通常放滿一

廣漫畫的平衡點。另一面是藏書區,店

套 順 冊 數 排 列, 令 書 脊 組 成 整 齊 的 色

全部都是店主精心挑選的作品。不少作

排排書櫃,稍有壓迫感。漫畫還會一整

塊,而且往往牆壁都會貼滿經典作品的 海報。這次來到位於觀塘的漫畫店「紙

本分格」,感覺大有不同。「紙本分格」 店舖雖小,卻明亮而有空間感。甫進門

口,就看見牆上本地漫畫家的畫作。除

了掛起了待售的畫作和海報,店主也邀 請了不少本地漫畫家,例如柳廣成、門 小雷等,親手在牆上畫畫以及簽名,為

白色的牆壁增添富有風格的點綴。牆壁

也有讀者的參與,門側牆上有很多條不 同高度的橫線,原來是讀者記下了不同 漫畫角色的高度,讓二次元不同角色的 痕跡聚集於三次元。

「紙本分格」大致分為兩個區域。一面 是閱讀區,擺放了數張小梳化,讓讀者 舒適地摸着紙本「打書釘」。閱讀區採

用自由定價形式,也許是營運店舖與推

面藏書量雖然未必如傳統漫畫店多,但 品旁都有張可愛的便條紙,是店主逐一

親筆繪製的「書介」。加上店內藏書畫 風多樣,除了有本地畫家的作品,也有 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冊。即使是對漫畫圈 較少認識的顧客,翻看畫集時亦津津有 味,彷如發現新大陸。除此以外,店主

們十分熱心,會不時主動介紹作品,也 樂意為顧客尋書、訂書。

臨 走 前, 筆 者 在 偶 然 抬 頭 一 刻 發 現 驚

喜——店主在天花突兀的橫樑上,貼了 《Slam Dunk》角色的畫像,並在旁寫 着每個角色的名言,將漫畫角色的精神 融入店舖設計之中,叫人不得不佩服店

主的熱愛。店主甚至照顧到細節,將漫 畫的名句,也印刷在店舖的卡片上,絕 對是由大而小地貫徹「相信漫畫」。

地址 香港觀塘敬業街 65–67 號敬運工業大廈 11 樓 A 室 IG @zbfghk

開放時間 星期一、二:休息

星期三至五:15:00-21:00 星期六:14:00-22:00 054

星期日:14:00-19:00


「 用 一 杯 咖 啡 的 時 間, 感 受菲林的 溫 度 。 」

活動推介

菲來啡去 |咖啡店.休閒空間.沖掃菲林 文、攝

Bella

愈來愈多人會用菲林相去記錄生活,記錄人生。菲來

歌的人一個表演舞台,亦提供了讓客人品味咖啡、等

們看見的店大部分只提供沖掃和賣菲林的服務,而且

方,用不同的興趣也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啡去 (Film Coffee)有別於一般的沖曬店,平日我

每次沖掃後也要等下次來再取回;這裏則希望人們可 以善用等待菲林相的時間,細味一杯咖啡。

「菲」來「啡」去其實結合了菲林和咖啡——兩件不

盡相同的事。不論是沖咖啡,還是曬菲林,對於溫度 和時間的控制都十分講究。菲林曝光的時間會影響相

待菲林及交流興趣的平台。原來只要身處在同一個地 筆者準備離開時,客人卻興起「jam 歌」,於是我們

又留下來欣賞了三首歌曲。在鬧市中可以有個聚腳點

讓人互相交流,用一輯相片,一把結他,一把聲音和 一杯咖啡去感受人生,實在難得。

片沖掃的效果,咖啡沖煮的時間則會影響咖啡的味道。 店主認為兩者代表了不同的人生階段:菲林相給人一 種回憶和過去的感覺,是舊時的人記錄的方法。亦有 人說過成長就似咖啡,小時候嗜甜,長大後卻漸漸愛 「吃苦」。

一踏入店內,書櫃裏格格放賣菲林卷、牆旁木桌放滿

菲林相機、吧枱旁神秘布簾的背後則是沖掃菲林的小

基地。工廈裏的一個小小單位,卻是百花齊放的地方, 亦提供了一個聚腳點,讓客人互相交流彼此的興趣。

坐在吧枱前的高凳,除了可近距離觀賞沖咖啡的過程, 輕轉半圈,亦可觀賞音樂表演。這給予想彈結他和唱

地址 觀塘開源道 55 號開聯工業中心 A 座 13 樓 05 室 IG @film_coffee.hk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二、四至日:11:00-20:00 星期三:休息

055


活動推介

Where I was from |時裝店 文、攝

Ravel

著的意涵,因而選址於深水埗地舖,經營一場永續的 時裝歷史。

古著:形式與精神,記憶與遺忘

提起衣架,細看這衣,一心傾慕衣裳紋路、外型、暗

調卻鮮明的配色。哈,這不還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崇尚 啊?店主走近,細細解說設計巧思及來源地,緩緩喚 起了對古著那精神上的瞭解意識。

古著從歐洲發跡,古著的啟始在於當時年輕藝術家及

宇宙是從何而來?地球是從何而來?「我」是從 何而來? Where I was from ?這或許是住在萬

物心中已久的問題,是對自我價值的探討與好奇。

創 作 者 沒 有 太 多 預 算, 因 而 頻 頻 到 訪 舊 貨 店 尋 找 舊

衣,漸漸著舊成風,古著店便於歐美普及盛行。入手

古著,其實更是隱含了當時人們節儉的品格及生活水 平,亦蘊含着追求自我風格、社會階層間的矛盾等的 文化意涵。

Where “Where I was from”was from?

形式,能靠五官感受。精神,卻須以心神領會;形式

望讓客人知道 “Where they were from”:來源地、

到門旁俄羅斯徽章的故事,瞭解到她的理念,我心亦

店內徽章、胸針、耳環、衣裳⋯⋯各樣選物,店主希

材質、裁縫、文化意涵等。劇作家廖一梅曾言:「人 這一生中,遇到愛,都不是甚麼稀罕事,稀罕的是, 遇到——瞭解。」客人瞭解各選物背景,便是賦予了

選物存在的意義及價值。對設計師而言,是一種比愛 更珍貴的回饋;對客人而言,瞭解這些選物,從瞭解 中找出穿著的歸屬感,與選物緊扣上一段連結。

好奇「古著」多一點,承傳設計者薪火,延續其歷史, 亦於穿著日常之中﹐便可扣上一段富有歷史意義的 連結。

抱 着 初 衷, 店 主 即 使 因 畢 業, 於 時 裝 路 上 暫 停 了 一 回, 但 對 古 著 的 熱 情 洋 溢 未 止, 決 意 再 試 一 次。 今 回,她選擇了受眾率較高的地方,從而宣揚及發揮古 056

總是更易被記下,精神總是更易被遺忘。步進這店, 感受到店舖各物的心思。與店主輕輕一聊後,又瞭解 望可好好守護店主經營此店的精神,以文記下,堅守 這店的核心精神。


活動推介

古著結合現著——復古變時興

店舖門面並沒有貼上「Vintage」的標籤,他們或許更希望的是:一

件服飾不受製作的年代拘束,令一件古著不單是「古著」而已,亦 可是一件「現著」,實現可持續時裝。於「復古」路上,店主不完

全推翻「現在」,而是將現今時裝與古董衣著揉合。到訪那天,見 筆者身上一件 T 恤,一條牛仔褲,店主就熱情地為筆者拼上別具風 味的古著物,配上別緻胸針。別樹一格,卻又很「貼地」。其實古

著與我們的距離亦非真的那麼遠,甚至過去與現在不一定存在距離。 重 拾 古 著, 著 古 棄 新, 擺 脫 現 今 快 速 時 裝 的 潮 流 桎 梏, 另 覓 新 路 向——時裝可持續化,或揉合兩者,於衣著上賦予更深厚的意義及

價值。作為歷史長河中的微塵,明瞭生活旁物的價值,獲得心靈滿 足,是一種幸福呢!

Handpicked past to your present and future

地址 深水埗基隆街 132D 號 IG @whereiwasfrom

網站 https://whereiwasfrom.co/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二:預約

星期三至日:13:00-19:00 057


Jenna

Heidi

Kara

Michelle Step

Leanne

肥兔 Suki

Ravel 承印:

彩印有限公司

香港香港仔大道 234 號富嘉工業大廈 7 樓 11 室

亂 UP24 正招募雜誌編輯委員, 報名成為我哋一份子啦!

Bella

陸續出版 Under Production @underproducti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