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Under Production Ltd. 陸續出版有限公司
編輯
Bella, Heidi, Jenna, Kara, Martin, Michelle, Stephanie, 肥兔
主編 出版 網址 電郵 設計 印刷
Leanne, Suki
Under Production Ltd. 陸續出版有限公司 www.underproductionhk.com
info@underproductionhk.com Kei
彩印有限公司
印刷公司地址 香港香港仔大道 234 號富嘉工業大廈 7 樓 11 室 版次
2021 年 5 月初版
©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Printed and published in Hong Kong 此刊物為非賣品
免責聲明 本雜誌為非牟利刊物,除非另有所指,本刊物的內容及設計版權均
屬於本公司 - 陸續出版有限公司,而所刊登的投稿文章(包括專欄) 的版權則由投稿者所擁有。
投稿文章的觀點均來自投稿者,並不代表本公司立場,讀者請就內 容自行判斷。投稿者需為投稿的內容及版權負起責任,本公司並不 會為投稿內容有機會涉及的侵權(如有)承擔任何責任。
本刊物所載的資料,僅作一般參考之用。本公司無法保證所載資料 完全準確或亳無遺漏,亦沒有任何種類(包括準確性、可靠性、安 全性或時間性)的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對於該些資料,本公司不會 就任何錯誤、遺漏、或錯誤陳述或失實陳述承擔任何責任。
目錄 前言
新聞
亂中有序
002
亂咁 UPdate
004
要打破單一標準,我哋需要創作非主流
戲院誕生又消亡 電影節疫下如常
憑歌寄意——疫下音樂不滅
專題
數碼化藝術——本土藝術重生
今期亂 UP:創作非主流
阿暖:暖島裏的屈機文學
你的播放清單- The Hertz
陳煩:尋樂者「筆」理標籤 Kowloon K 非主流之旅
今期舊 UP
有一種懷舊叫龍虎門
永遠時髦嘅《13 點》
010
026
柑、蕉、桔、李、碌柚——笑匠甘小文
讀者投稿
任你 UP
030
專欄
佢敢 UP
044
設計師之日常
在荒謬時代,用創作找出口
小知識/活動推介
清潔龍阿德 不按常理出牌的背後 音樂與火鍋的距離
UPgrade Yourself
創意工業小知識:藍曬
《 人生照相館 》香港站
050
香港藝術館-不是時裝店! Morii.Art.Studio
MeTime | 觀塘工作.自修·休閒空間 001
前言
要打 我 Weirdo?
Why not?
002
打破單一標準, 我哋需要「創作」非主流
文
亂中有序
前言
Leanne, Suki
有冇睇上期「青 BB」呀?聽講反應唔錯,所以今次印多咗個 double !
五個完全冇雜誌出版經驗嘅人走埋一齊,誕生咗《01 社區與空間-創意小
角落》;今期仲犀利,十一個人集思廣益,創造咗呢本《02 創作非主流》。 當初只係膽粗粗試吓招募編委,點知吸納到咁多有料又有橋嘅人,實在喜 出望外。全靠大家敢於表達自己,brainstorm 咗好多有趣嘅諗法,後來
又為咗成事願意花時間、心機、勇氣,各自守好崗位,呢本「黑蚊蚊」先 可以靚靚仔仔咁出世~
今期我哋邀請咗文字界同埋音樂界嘅人,分享佢哋喺
會主流」。但邊個話要跟上主流先係好,甚至只有主
你身邊可能有唔少「怪人」,甚至你就係一個超級怪
任嘅選擇就係 good choice,至於係咪 right choice
被少數人主宰嘅體制下,點樣開拓自己嘅文化小路。 人;或者我哋人人都怪,先可以怪出一個一樣米養百 樣人嘅世界。唔好以為怪人一定要整色整水、別樹一
格,其實佢哋只係不甘於要跟人腳步走先執意用自己 嘅方法行。或者會有人話佢哋「唔爭氣」,有所謂「成 功 Formula」都唔跟,但我哋亦都可以話佢哋係「有 性格」,有自己唔可以捨棄嘅信念同原則。
搵食艱難,基本上賺唔到錢嘅都係非主流。或者我哋
呢班人有 part-time 唔返走嚟整雜誌,都算非主流大 學生╮ ( ╯▽╰ ) ╭ 即使大家平時見到靚嘅畫、有深
流係啱?唔符合大眾標準冇錯,只要可以對自己負責 或者 best choice,就要交返畀你去判斷。
我哋曾經諗過好多假設性問題——如果非主流取代主
流,會唔會只係陷入另一個制度?老土啲講句,唔想 俾主流嘅框架困住,就開條適合自己嘅分支;想見到
百花齊放嘅香港,就先打開我哋嘅心眼。或者咁講, 要打破單一標準,我哋需要「創作」非主流。或者世 界比你想像中有更多可能性,不如一齊捐窿捐罅,搵 出呢七百萬種「獨特」。
度嘅文字、好聽嘅歌會 share 上 IG,但講到全職創作, 將興趣變成事業,又似乎係另一回事,起碼唔係「社
003
新聞
亂咁 UPDATE
2 02 1 MAY
戲院誕生又消亡 電影節疫下如常 高先電影院開張
經歷數個月戲院關閉,一眾電影迷引頸期盼戲院重開 之際,高先電影公司即宣布令人鼓舞的消息:Golden
Scene Cinema 高先電影院於 2 月 18 日正式在堅尼
地城吉席街開張,「逆市開戲院」之餘,亦是 20 年 來西環區首間戲院,開張後旋即吸引不少電影迷及街
坊到訪。2 月 18 日當天,高先電影公司發行的《狂舞 派 3》同時上映,高先電影院全日僅播放十三場《狂 舞派 3》,門票全數售罄。
戲院以黑白色為主調,共有四間影院。小編到訪當天, 電影播放之前,影廳以高先出品——《一秒拳王》的 電影主題曲作為背景音樂,甚有特色。
UA 戲院倒閉
疫情期間,政府多次要求戲院停業。UA 戲院作為香港
其中一條主要院線,竟不敵財政壓力,在 3 月 8 日宣 布全線結業,正式結束共 36 年的服務。
相隔一個月,有戲院隆重開張,亦有院線黯淡閉業。 小編在此邀請大家,如有能力,不妨到戲院入場欣賞 一齣港產片,支持本地電影業。 004
文、攝
Heidi
電影
新聞
亂咁 UPDATE
2 02 1 MAY
電影
香港獨立電影節
香港獨立電影節踏入第十三屆,策展人「影意志」總
監強調,獨立電影觸及了主流電影未能討論的內容,
因此在放映途徑上遇到不少阻礙,更被電檢署要求在
電影放映前加上警告字句。慶幸,電影節仍在 1 月 18 日至 30 日順利舉行,惟大部分電影亦因疫情轉為網
上播映。今屆本地影片種類涵括社會運動紀錄片及劇 情短片,焦點除了有捷克電影新浪潮單元,主題設計
亦引起大眾討論。設計運用黑白色,將「香港獨立電 影節」前四字以一層白色油漆覆蓋,只有「電影節」 三字清晰可見,與黑色背景形成對比。背後象徵意義 留待觀眾領悟。
香港國際電影節
第四十五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 4 月 1 至 12 日舉行,
去年電影節因疫情取消,今屆復辦並首度採用混合形
式,包括戲院實體放映及網上串流。除了精選新片,
亦有放映修復經典影片、松竹映画 100 周年紀念節目、 伊朗電影專輯、以及「火鳥大獎」的新秀電影競賽單 元,影片種類非常豐富。 IG hkiffs
IG yingechi
圖片來源 上:香港獨立電影節 Facebook 專頁
005
新聞
亂咁 UPDATE
2 02 1 MAY
藝術
數碼化藝術———本土藝術重生 灣仔。紡圖
灣仔,你我熟知,相信只要是香港人都不會對這地感 到陌生。然而,你我真的認識這個地方嗎?「灣仔紡
圖展覽」便是重新認識灣仔的好機會。該展覽利用昔 日的照片和故事,這個大家每天也許都會經過的地
方。展覽的藝術作品出自數位年輕的本地藝術家,色
彩豐富。參展者不但能從這些藝術品中探索灣仔的歷 史,或也能從中得到感悟。
若大家也對灣仔紡圖展覽感興趣,不妨到他們的 IG 頁面(@ wanchai.craftmap)參閱詳細內容。
犇墟 @ 饒宗頤文化館
《犇墟 @ 饒宗頤文化館 ‧ 本土文化節》由 2021 年
2 月 5 日至 2 月 11 日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行。一般年 宵只會售賣應節產品,而且種類不多,譬如今年是牛
年,乾貨攤檔就全都售賣牛公仔。然而,犇墟 @ 饒 宗頤文化館以本地創作及懷舊特色為主題,打破了傳 統的年宵市集框架,希望為市民帶來嶄新體驗。另
外,主辦單位亦希望透過這次年宵支持香港的本土工 業,為創作者們提供一個宣傳作品的平台,令更多
人了解文創。知名本土創作者例如肥娃、RedisPolly 等也有參加。
除了年宵, 館內亦設有以舊香港為主題的「本土文
化節」,包括展覽和工作坊,例如《舊香承,新街港》 場館有微型街景展覽、歐陽昌師傅真字體膠牌展覽、 霓虹燈招牌等。展覽提供機會讓市民認識舊香港,工
作坊又讓港人親自接觸和創作不同的藝術品,拉近了 現代香港市民與舊香港的距離。
006
文、攝
Bella, Michelle
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
從去年開始,疫症像濃霧一般籠罩整個藝術界--小 至劇場表演,大至博物館展覽,通通被逼中止開放, 無一倖免。然而,小編認為,疫境恐慌下市民更需要
藝術作品的滋潤,慰藉心靈。正值此時,香港藝術發
展局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成立 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資助本地藝術家以數碼、虛 擬形式創作。平台推出後大受歡迎,反應熱烈,於是
最後增至資助 58 個「一般項目」及 10 個「晉升項
目」,當中受資助的藝術內容包括舞蹈、戲劇、音樂、 戲曲等,種類繁多。平台也希望藉此促進社會共融,
同時寄望市民:即使是再困難的時刻,也能偶爾看看 藝術作品,使心靈得到潤澤。
圖片來源 左:Arts Go Digital Instagram
新聞
007
新聞
亂咁 UPDATE
2 02 1 MAY
憑歌寄意———疫下音樂不滅
音樂
信仰的開端——林二汶演唱會
Busk on Line
年後首個紅館個人演唱會,同時是疫後重開場館後首
很 多 Busker, 可 能 你 也 曾 經 試 過 停 下 來 聽 歌, 但
《The Beginning of Faith Live》是林二汶出道二十
場「紅館 show」。相信大家對林二汶都不太陌生, 《最後的信仰》、《無忘花》、《只怕不夠時間看你
白頭》,都是她廣為人知的作品。但除了歌曲,不知
大家有否留意這次演唱會的海報呢?二汶曾在報章透 露其設計理念:編織需要日復一日、持之以恆,而這
場演唱會正是二汶和團隊過去二十年努力的結晶,見 證她每個階段和蛻變。
演唱會以《再聚》揭幕,迎接每位樂迷。Encore 再 encore,二汶又以《最後的信仰》作結,寄語大家 在艱難的時局下堅守內心的信仰,讓演唱會圓滿落
幕。兩小時內,雖然只有兩套服裝示人,但有她娓娓
Busking,可能大家都有聽聞過;在香港的街頭有 Online Busking 你又有沒有聽過? Busker 也可以 做主場?在疫境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許疏遠了, 但人與音樂的距離並沒有改變。
由 AG Studio 主 辦 的《Busk On Line 20.21》 是 為
香港本土 Busker 而設的網上選拔,希望可以讓既喜 歡廣東歌,又喜愛街頭表演的 Busker 同樂,讓香港
的本土音樂人「由街頭到線上,讓 Busker 做主場。」 比賽有大約 40 組本土 Busker 及樂隊參與,並邀請
了麗英、許東晴、吳林峰做嘉賓評判,在 3 月 27 號 舉行了最後五強決賽,引起不少迴響。
道來多年的心路歷程,時而以童年照片溫暖人心,時
而以《戲院禮儀歌》和《Miracle Shopping》熱絡
氣氛(即係「唔該熄咗你個電話啦」同埋「Don Don Donki 主題曲),相信觀眾已經非常滿足。
音樂永續計劃
音樂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不論喜怒哀樂甚至
疫境之下,我們也可以憑歌寄意。國際唱片業協會
(IFPI)較早前推出「音樂永續」計畫,補貼業界重 新編製經典歌曲,盼於疫情下帶動本土音樂市場。計 劃吸引了 55 間唱片公司和品牌,把過往四十年耳熟
能詳的歌曲重新編排,例如:蔡健雅《拋物線》、張 國榮《怪你過份美麗》、譚永麟《愛情陷阱》,由林
家謙、許廷鏗、Dear Jane 等共 98 組歌手及樂隊重
新演繹多達 113 首歌曲。逆全球化浪潮下,來讓音 樂也回歸本土。
008
文、攝
Bella, Michelle
全新 EP【Timeless ( 音樂永續作品 )】
圖片來源 KKBOX
新聞 2 02 1 MAY
亂咁 UPDATE
看得見的廣東歌文化
文筆聊生——— 渲洩過後仍熱愛文字
名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靈魂奇遇記》的廣東
時間:7:45 – 9:00 pm
隨著新版本的戲院禮儀歌的出現、《狂舞派 3 》獲提 話版本主題曲獲得關注,愈來愈多人開始察覺廣東歌 的影響力。
香港人致力推廣廣東歌,希望可以把承載著香港不同
時代的回憶承傳下去。Under Production,充滿創作
熱誠和夢想的團隊,於 4 月舉行了一場圍繞香港粵語
流行曲的新式書法展覽--「慢模.紙境」歌詞硬筆 抒發展。展覽邀請了 100 人抄寫由香港著名作詞人王 仲傑先生出版的 100 首流行歌曲作品,讓大家感受到
廣東歌文化外,亦希望召集大家的共同回憶,回想讀 書時期抄寫歌詞的懷舊集體回憶。
圖片來源 Under Production Facebook 專頁
音樂
日期:2021 年 5 月 28 日(星期五)
地點:夢創成真 ( 九龍荔枝角長沙灣道 760 號 4C 室 ) ※ 由荔枝角港鐵站 B1 出口步行 3 分鐘即達 客席嘉賓:蔣曉薇小姐 (《幻愛》及《秋鯨擱淺》作者 )
活動主持人:王仲傑先生(曾出版百多首作品,創作 了超過 600 首歌詞,曾與多位香港著名歌手合作。) 收費:每位 $150 元正
009
專題
暖島裏的「屈機」文學 你有否試過等一篇網絡小說更新,等待得心急如焚,追看到 廢寢忘餐?與作家阿暖對談僅兩小時,一眾小編卻不難感受 到他對創作的熱誠,還有以文字服務讀者的強烈使命感。一
路走來,始終有人認為網絡小說「不入流」,但他對此不以
為然。反正網絡和傳統小說各有市場,倒不如各行各路,或 者像他一樣自創「暖島」。
010
專題 編輯 Bella, Heidi, Jenna, Leanne, Michelle 鳴謝 阿暖
多年寫作契約
建構出版暖島
有關寫作緣起,定要回溯童年。當作家是阿暖的兒時
在「兩登」儲了一班粉絲後,更多人欣賞阿暖的小說,
的契機,令他決心成為作家。那時的阿暖已是班上「公
讀者認為「大額大賞」阿暖便可以讓他更新得更快,
夢想,但這個夢想一直醞釀到中學時期,才出現萌芽
認」擅長寫作的人,他的作品深受老師、同學歡迎, 更會被中文老師拿在課堂朗讀並加以稱讚。後來,同
學甚至主動取閱,在他還未寫好時就不斷「催更」, 看完又時而發笑、傷心,時而感到有所共鳴。於是他 發現寫作能服務他人,讓讀者有些得著或價值觀上的
啟發。覺得這樣很有趣、很有意義的他,漸漸萌生成 為作家的念頭。
追看小說甚至成為他們每天期待的事。如上述,有些 便開始付費支持,更說要買他出版的書。第一本書的
成績不俗,加上申報收入要開公司,因緣際會下,「暖
島出版」正式創立。出版社作品包括十九本阿暖的自 創小說,雖然他有收到一些投稿作品,但有些與自己 的創作理念不同,有些不太值得投資,故暫時未有為
他們出書。話雖如此,阿暖仍然開放投稿,如果遇到 好的作品亦會考慮幫他們出書。
而後來的後來,阿暖便嘗試在高登上投稿,不料竟獲
自資開出版社的好處是更自由,不用受到「權威」的
傳統的投稿方式,接觸層面更廣,作品比較不易因運
獲得出書入場券,還要經過一輪審批才肯定有出版機
得廣大網友的關注。他認為在高登、連登投稿有別於 氣或編輯的偏好而石沉大海,變相給予創作人更多的 機會。而且,讀者可以直接在帖子留下 comment, 讓作家了解讀者的口味,對作品進行更適切的調整, 寫出更受年輕人歡迎的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這類社
交平台的主要使用者是大學生,有一定的文學鑑賞基
認同。傳統出版業內,創作人要得編輯的一句首肯才
會。相反,自立門戶便沒有人限制自己的創作,只有 自己可以決定一切,亦可把握不同題材有多大的讀者 群——一日還有讀者肯買,他就可以繼續出書(當然 亦要自行承擔後果)。
礎, 且 有 一 定 的 經 濟 能 力。 有 一 次, 一 名 網 友「 催
自由度大也讓阿暖可以隨意 Cross-over。2018 年,
返工邊有錢。」網友最後拋下豪言:「我養你。」
暖十分欣賞神魔之塔畫師 Kate Wong 的畫風,於是
更」,提議阿暖辭工出書,全職寫作。他反駁道:「唔
實體書市場蓬勃,手機遊戲神魔之塔也大受歡迎。阿
「膽粗粗」找他合作,邀請他為其中一季《重煉傳說》
製作封面。雖然那一季賺的錢不多,但阿暖卻很滿足, 一來可以認識自己的偶像,和欣賞的人合作,二來也
可算是一種「成就解鎖」。如果不是自己出錢,擁有 這樣的自由度的機會應該很微。
011
專題
屈機文學來自不同養分 常言道「同行如敵國」,阿暖卻毫不避諱地談及自己
其實小編認為,阿暖自己也特別顧念讀者,事事為服
而香港代表孔明的《我將一位宅女變成女神,然後再
厚。 一, 是 定 期 更 新 的 承 諾。 他 知 道 香 港 人 生 活 艱
關注的作家。文學大家之中,他尤其崇拜村上春樹, 將自己變成佢隻兵》,在他心中則可稱得上是港版《挪 威的森林》。另外,他喜歡看墨說、天航、西樓月如
鈎的作品,也有留意和自己風格相似的歐子爭、楓成。 談到創作靈感,阿暖說他幾乎「信手拈來」。創作是 對日常生活的回應,所以靈感也固然來自生活。阿暖
的喜好非常多元,寫作以外,他也會看漫畫、小說、
電 影、 歌 劇。Well, 你 可 以 說 他 興 趣 很 多, 卻 也 很
「少」——因為只限於敘事性強的作品,即使打機也 要有劇情!他著眼於不同作品獨特的世界觀,認為即
使劇情老土也可創造出引人入勝的作品,不必太多情 節起伏。至於如何令一個平凡的故事變得有趣,就取
決於創作大師的功力。(他說,例如《鬼滅之刃》的 作者非常顧念讀者,溫柔地敘述故事情節,又殘忍地
殺死許多角色,哈哈~)欣賞這些作品時,阿暖會分 析它們暢銷的原因、吸引之處,然後反思自己的創作 有否達到這些條件,再好好改良。由於每個創作人都 有獨特的敘事方式,所以他深信:參考更多不同媒介 的作品,會獲得更豐富的創作養分。
012
務知音人為己任。他與讀者的連結,靠承諾變得更深 難,一整天忙完以後的「小確幸」就是看章回小說的 更新,所以盡量事先準備好新一回連載,每日在六點
左右上傳,讓讀者下班的回家路上有小說相伴。二, 是 Happy Ending 的承諾。他說道,香港人每天被不
同人事「屈機」,但來到他的文學世界,一切都會開 心如意。即使故事中的角色要經歷不同苦難,好比《黃 泉逆仙錄》的主角,但最終都會走向稱心、溫暖的結
果。這樣他才確保可以 cheer up 讀者,令他們不用
在現實世界以外再經歷傷心事,影響情緒。說到這裏, 他想起有位年輕讀者買了一整套《黃泉逆仙錄》寄了 給身在澳洲監獄的哥哥,後來作品更成為了獄中「人
氣之作」;也有不少讀者在醫院內看著他的作品過日 子。看來阿暖的文字能充當苦悶之中的精神食糧。
專題
反正本質上是個作家 網絡小說與傳統紙本小說,是否存在分野?阿暖認為,
甚至,部分實體書的銷量基礎由網絡所建。阿暖說,
說在形式上亦有優勢,不需執著於進入傳統或所謂主
論壇網站累積讀者,踏上紙本台板。如果一位無名作
主流與非主流的界線已變得十分模糊。他指出網絡小 流市場。以自己的超長篇小說為例,小說一直在網上 發佈,訂閱的讀者每日可以讀到一篇,現時已連載五 年,共五百萬字。這種篇幅等同十至二十本實體書的 份量,未必適合在傳統書市出售,亦很難想像有讀者 偶然在書店翻閱就追看如此長篇的小說。反而,網絡
的彈性較大,每日連載的形式可以讓讀者慢慢追看到
網絡是個沒有門檻的平台,作者可以在高登或連登等 家到出版社投稿,就要視乎編輯會否願意「賭一盤」
培育一位新作家;但如果是在網絡上累積了一定點擊
率的作家希望出實體書,就如「帶著錢去找出版社」, 因為出版社看準有固定讀者群會購買,願意出版的機 會更高。
上癮,從而持續訂閱。從謀生角度而言,阿暖亦指出
曾經有網絡小說作家會刻意調整作品的長度和題材,
遠超於傳統出版形式。
甚至已有網絡作品得到傳統文學界的獎項,正式「入
台灣和中國已經有不少網絡作家連載超長篇,賺的錢
迎合傳統圖書市場的口味,只為擠身主流作家之列, 流」。然而,對阿暖而言,「主流作家」這個身分意
義不大。反正本質上也是作家,只要能服務讀者,他 便會繼續創作。
聯想小挑戰
# 紫色
# 火車
死亡。以前讀書讀過:
無限列車!(小編表示:真係好熱愛
人死後,屍體會漸漸變成紫色。
《鬼滅之刃》XD)以前做過一則演講, 有關火車是否一定要隨著軌跡而走。 也是發掘一些打破規限的可能性。
013
專題
尋樂者 「筆」理標籤 編輯 Bella, Heidi, Jenna, Leanne, Michelle 鳴謝 陳煩
由新聞系學生到全職作者,由暗黑小小說到搞笑無厘頭故事,由網絡帖文 到舞台劇改編劇本。在強調「中環價值」的香港,小說作家陳煩的創作路 殊不簡單,但在作者身分背後,原來她只是個無比率直、快樂至上的平凡 女生。專注於挑戰自我的她,懶理「非主流」標籤,相信文字無分貴賤。
讀者變成筆者 陳煩自幼便喜歡閱讀,那是她生活中的一種樂趣。有
全 職 寫 作 之 前, 陳 煩 曾 在 故 事 分 享 平 台 TBC 任 職
令她發現,原來創作能令她感到如此快樂。於是,這
消耗了在文字編輯、手機排版、「打 Excel」上。而且,
甚麼驅使她開始寫作?源於中二、三的一次寫作經歷
枚寫作的種子就在她心中悄悄埋下。直至 2014 年大 學畢業,求職迷惘之際,陳煩隨心在高登發佈了一篇
文章——《我投胎前冇飲到孟婆湯》。當時這些論壇
的投稿文化較盛行,出版社亦較常在這些平台尋找適 合出版的作品。因此,陳煩的作品一經發表便得到賞
識,出版了第一本實體小說,從此踏上小說創作的路。 創作以後,陳煩也正考慮自資開出版社,成為當年那 個賞識文章,成就他人夢想的人。從網絡創作人到實 體小說作者,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大轉捩點,但陳
煩卻直言兩者其實並沒有太大分別,實體書只是將她
的網絡作品集結,呈現於另一個媒介(紙本)的方式。
014
Storymaker。雖然工作與創作有關,但其實不少時間 兩年多以來利用公餘時間創作,變相犧牲休息、娛樂 時間,漸漸令她感到吃力,並反思怎樣的創作模式才 是她的理想形態。累積了幾年經驗和不少讀者後,她
毅然於今年一月投向全職創作,主要以 Patreon 分享 作品。她預備了一年份的生活費,笑言一旦發現全職 創作不可行,再重新找工作也沒有問題。幸好家人沒
有給她壓力,而且她間中也會接洽 Freelance 邀稿工 作,經濟負擔不大。整體而言她頗滿意現在的生活。
專題
是非主流錯重點 陳煩寫網絡小說出身,雖然年資不短,但始終與傳統
回應「非主流」之說,陳煩說,不論讀者透過甚麼平
回應此說,她認為這種區分不太成立。一則,每人對
意。文字創作者素來存在,只是以往利用實體書發布
小說作家的創作形態不同,難免被標籤為「非主流」。 傳統文學圈的定義不同,好比她既有在網上發表文章,
又會整合、校對、分章,出版成實體書,但她的創作 形態仍然以網絡主導,可見兩者沒有一條實在的界線。
再者,雖然她承認網絡創作比傳統文學創作的門檻的
台認識她,或對她有怎樣的偏見、標籤,她並不太在
作品,現今則加以運用網絡這個新平台。重要的不是 身分界別,而是自我挑戰所得的寫作之樂。那麼,在 模糊的界線底下,到底陳煩會怎樣定義自己?她說: 「我就係一個鍾意寫小說嘅人。」
確較低,只要有一支筆、一部電腦就可以,但不論在
「傳統」還是網絡的創作圈子,都總有質素和層次分 別,並非大眾所言「阿豬阿狗都可以做網絡作者」。
例如著名討論區的讀者口味相當刁鑽,題材、篇名也 要吸睛,而且第一集不能鋪墊得太長,否則他們很容 易失去興趣,成名、Patreon、出書等都是後話。
015
專題
創作是與故事的對話 作為創作人,定必經常被問到其靈感來源,而書和電
而說起自己最喜歡的作品,陳煩很坦誠的說沒有,因
她都想將其延續到個人作品之中,希望讀者都獲得共
的(但也不稱得上不喜歡)是最新作品《前度旅行》,
影會是陳煩的專屬答案。每被當中的情感所觸動時,
鳴。她笑說近年的目標是看畢 IMDB TOP250 排行榜 上的電影,因為她深信這些電影榜上有名必有原因,
就算不是自己偏好的題材也會受到啟發,明白那些作 品的厲害之處。而作為一個寫故事的人,陳煩特別喜
歡閱讀小說,對於情節的推進甚為著迷。十八歲那年, 陳煩讀了鍾曉陽的處女作《停車暫借問》,從此這位
大作家便成了她的啟蒙老師。每當她遇到瓶頸,總會
想起這位優秀的創作者,並勉勵自己堅持下去必會進 步。除此之外,她的靈感來自生活,甚至想像:把自
己想像成見聞裏的主角,想想到底自己會怎樣面對事 情的發展或者當中的情感。陳煩認為,這也是一種訓 練自己創作思維的方法。
為就算從頭再寫一次仍是會有不滿意的地方。最遺憾
因為各種 deadline 使她在還沒百分百準備好的情況 下,匆匆忙忙的完成這個故事並發行實體書。但基於 對故事內容的喜愛,其實後來發行《前度旅行》網上 版的時候,她再更改了一些不滿意的部分,總算令內
容更完善、流暢。然則感情上她始終心繫首部作品《我 投胎前冇飲到孟婆湯》——這本書是她文字旅程的起 點,帶她走上了更遠的路。至於被改編成為舞台劇的 作品《情敵勸退師》,陳煩說雖是個偶然到不行的機
會,卻讓她期待其他作品也可以不同媒介呈現出來。
既是發掘可能性,亦是原著本人希望達到的一個事業 里程碑。
「 好 似我 自 己 咁 ,寫嘢可以令我開心就盡
情 去 做, 畢 竟 呢 個 世 界 冇 咁 多 嘢 係 只 要 做 就會 開 心 。 」
016
陳煩
專題
逆流一步一腳印 然而,在香港全心全意地當一位創作者從來不易。本
專注做好自己,就是對時局最好的回應。回歸自身,
疫情令不少港人心力交瘁,未必有閒情逸致閱讀小情
描寫,但其筆法未至於相當細膩,令她有時會覺得「兩
來香港就對文化產業不太友善,加上政治氣候變遷和 小愛。種種因素之下,陳煩亦表示在香港要靠創作「食 飯」很難。難歸難,但她堅持了六、七年的原因不言 而喻:
「 我 諗你 問 十 個 人,十個都會話難, 但 大家 都 會 繼 續做落去。」
她不諱言現在創作的路的確難走,但未至於倒退到昔
陳煩指她的作品劇情不算充滿起伏跌宕,較側重心理 頭唔到岸」。希望未來能平衡劇情發展與內心描述,
將兩者融合得自然。同時,她期望累積更多 Patreon 訂閱者,達至收支平衡,長遠形成良性循環,讓自己
能有更多時間專注於小說創作上,精減 freelance 文案
工作。 雖然深知努力不一定有回報,陳煩仍寄語讀者: 堅持的要訣在於享受過程多於重視成果,不然很難有 足夠動力走得遠。
日的「文化沙漠」,起碼還有很多人願意花時間、精力, 默默地做創作。只要大家稍加留意,必定會發現這些 創作者。以同行藍橘子為例,他既有足夠的讀者基礎, 又有持續產出,是個理想的參考對象,讓大家知道「努 力嘅話人人都有機會」。
聯想小挑戰
# 藍色
# 巴士
很標準的答案就是藍色的窗簾
我想起「三十幾歲人仲要搭巴士」。
多時候我們都會猜想作者是否有
三十多歲還沒有私家車代步,要搭巴
( 笑 ), 即 是 過 度 演 繹。 其 實 很 某 種 意 圖, 但 誰 也 不 可 得 知, 這 就 是 創 作 好 玩 的 地 方。 讀 者 對 於
我 寫 的 文 字 可 能 有 一 千 種 解 讀, 但我原來的想法已經不太重要。
之 前 在 討 論 區 有 篇 貼 文, 嘲 笑 別 人
士出入。這可能與網絡文化有關?但 生活中的如此小事都能發酵到這個程 度,大家太壓抑了。
017
專題
你的播放清單— The Hertz
編輯 肥兔 , Kara, Martin,
Stephanie, Suki
鳴謝 The Hertz
於 2018 年 8 月成立的香港獨立樂隊— The Hertz,希望透過音樂化作言
語傳達信息,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但創作背後,他們有怎樣的故事?在 大眾對「主流」和「非主流」的分類下,他們又如何定義自己?想知道更 多,立即點下「The Hertz」 的播放清單,收聽列表內的歌曲。
018
/播放列表
專題
The Hertz
4 songs.4 min
主唱:Herman /低音結他:Ray /結他:Ricky /鼓手:Marco /鍵盤手:阿謙
千世書
誰今天不服既定
1:00
現時 The Hertz 的五位成員中,除了 Herman 有正職
而 在 音 樂 路 上, 家 人 的 意 見 往 往 最 令 人 在 意。
甚至要加班的生活,都令他直言感到辛苦。幸好樂隊
因為賺不了多少錢,最後也為了生計放棄了這份工作。
外,其餘四位成員都是 Freelancer,規律的上班時間, 現時有固定的練習時間,不用每星期再約時間,減了
不少麻煩。而 Marco 修讀與酒店相關的課程,所以曾
經在酒店工作過,輪班制度令他有時通宵工作後就直 接到 Band 房夾 Band,其他成員都表示當時他的睡 眠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佢個樣真係就嚟死咁, 打打下鼓都會瞓教。」他也表示當時累得有些精神失 常,感覺自己對於酒店這份工作不能堅持下去,所以
Herman 的父親年輕時曾在游輪和酒店當過駐唱,但
現在知道兒子與自己當年一樣,把音樂當工作後,便
以過來人的經驗勸他不要浪費時間,正正經經努力工
作賺錢,「但我一路都冇理佢。」Ray 也深有同感, 因為他的父親思想比較傳統,認為玩音樂就是不務正
業,「所以我好努力做一啲嘢去令到佢覺得 OK,證 明畀佢睇。」不願屈服於即定,往前闖以示證明~
在深思熟慮下,他決定全心投入音樂這條路。
阿喪
同步理想要闖
The Hertz 在 創 作 歌 曲 時, 會 各 自「 拋 」 自 己 的
Demo 出來給大家欣賞,再講述這個 Demo 想表達的 感覺和方向,到 Band 房後再集思廣益,嘗試加入大
2:00
大家都是有要求才會有不同的意見,所以這個原則聽 起來看似簡單,實際上確實不容易。
家的樂器去豐富它,或者分享自己當時在想甚麼、想
雖然要五個成員都 OK 是一件不簡單的事,但阿謙表
創作的過程中,他們最重要的原則是:「所有嘢係要
Idea 出嚟,大家都話 OK,呢樣嘢又可以畀到啲信心
說甚麼,這就是他們創作歌曲時最基本的流程。而在 我哋五個都 OK。」
阿謙在說出這句話時,其餘四位成員輕輕地點頭,他
亦表示大家的審美觀不同,每一個範疇都難以訂立一
示 這 個 原 則 也 能 令 他 們 獲 得 動 力,「 如 果 自 己 拋 個 自己。」Ray 也認同要尊重每位成員的意見,因為大 家可能都有不同的考量,而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好信 任大家嘅。」一起向共同的理想前進,表達自我。
個準則。而不論在譜曲、歌詞內容、MV 等任何方面,
019
專題
黃金法則
觀眾口味 漸喪失真的你
主流與非主流,是大眾其中一個將音樂分類的方式,
3:00
作 為 樂 團 好 像 免 不 了 被 大 眾 界 定 為 非 主 流, 但 The
面對這樣的分類,The Hertz 表示主流與非主流的界
Hertz 成員均表示不介意被界定,「我覺得俾人話主
主流,但主流嘅人都可以玩啲好癲嘅嘢,所以主唔主
即係我哋夠特別,話我哋主流,即係我哋開始 hit,
定十分模糊及主觀,「你聽陳奕迅同何韻詩,咁夠晒 流呢樣嘢,係咪真係有一個定義呢?」
流或者非主流,都各有佢好嘅意思,佢話我哋非主流, 所以我覺得我冇乜所謂。」他們更認為過份在意主流
與 非主流會傷害藝人與其創作,故相比如何被界定,
若是硬要去界定甚麼是主流與非主流,阿謙表示:「主
他們更在意音樂中信息的表達與觀眾的接收,「因為
而主流是非常受媒體影響。他們的歌曲《凡星人》所
冇影響,都冇咩所謂,最重要係做唔做到我哋想做嘅
流同非主流最大分別係大眾接受到『佢』嘅程度」,
帶出的訊息是較為非主流 —— 不賺錢、不追捧夢想, 但這樣的想法是否有錯呢?「可能好多人心裏面認同 《凡星人》,但媒體同佢講你要買到呢棟樓,你每一
我哋(係主流定非主流)俾人定咗,實則上對我哋都 嘢。」強調了創作上「真誠」的重要,並不會因觀眾 口味而喪失自我。
日就要返朝九晚五,好多嘢都係咁樣灌輸落嚟。」
獸之路
寄望明日細路
4:00
對於剛開始及正在創作路上努力的年青人,The Hertz
他們亦再次強調「真誠」的重要。Marco 認為:「我
個人的創作路有多長、過程中間會遇到甚麼都是未知
返自己鍾意做嘅嘢。如果係你自己個範疇,做得好自
直言:「我哋係唔會叫人唔好放棄。」他們認為,每
之數,相比給予祝福、鼓勵,他們更想給予真誠的建 議。Ricky 認為,做創作要先想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
是甚麼:「我哋往往覺得我哋好清楚自己嘅諗法,但 實際上好多時都唔係。(創作)過程就係不斷思考,
或 者 諗 翻 個 意 義。 你 永 遠 要 回 答 呢 個 問 題, 但 都 有 可 能 答 唔 到, 因 為 可 能 個 經 歷 本 身 就 係 個 意 義。」 Herman 與 Ray 均 建 議 年 青 人 先 不 要 質 疑 自 己 的 能
力與價值,Herman 表示:「創作呢樣嘢都幾神聖, 係由零變一去創造一樣嘢出嚟,好有價值,大家都好
應該去珍惜。唔好去質疑自己,試下先,唔好驚。」
Ray 也表示:「要相信自己。唔好睇小自己做緊嘅嘢, 唔好睇小自己一個人嘅力量,因為唔知會有幾多人受 到你嘅作品影響。」
020
哋每個人都好特別,如果你鍾意做創作就真誠啲,做
然有人睇到,然後你嘅光芒就會飛出嚟。」阿謙更笑 言:「做返個好人,自然就會遇到想同你合作嘅人,
正如有啲前輩做咗幾廿年都係咁受人尊重,又有好好
嘅作品。即使佢哋未必完美,都起碼一定係個好人。」
/播放列表
專題
The Hertz 小趣事
MV 買布
Bonus tracks
4:05
《黃金法則》的 MV 是在他們排練的地方拍攝的,為 了方便後製,他們特意去買一塊綠布當綠幕。阿謙指 當時 Marco 說要買十幾匹,去到店舖後看見門口有一
大卷綠布,告訴老闆想要十幾匹後,老闆卻表示要去
貨倉,弄得他們「成頭問號」。原來他們要的不是十 幾匹,是十幾碼,最後老闆指著門口那些廿蚊一塊的 碎布告訴他們:「個啲得㗎喇!」
《凡星人》MV 拍攝
4:55
《凡星人》MV 的拍攝發想人是 Marco,一天 Marco 突然拿來了一部 360 度相機,他們便上網查看相機的
安裝與使用說明,然後他們並沒有談好 MV 內容,便 相約到西貢飲早茶及行山。到了相約的日子,他們設
置好相機便突然說:「圍圈喇!」然後就開始圍著相
機走,連動作也沒有設計,「我地嗰陣去到都仲諗緊, 我地仲瞓喺個地下唔知做乜鬼。」最後就拍成了現在 大家所看到的《凡星人》MV。
021
Kowloon K 專題
成員一覽 Charlie
主唱 / 全職 Admin
水金
鍵盤手 / 兼職 Researcher / 教音樂
Justin David Yiu
022
吉他手 / 學生 / 《貳叄 Vibes》音樂雜誌編輯 / 教音樂 鼓手 / 全職音樂人
貝斯手 / 全職音樂人
檔案室 樂隊名
專題 編輯 肥兔 , Kara, Martin,
鳴謝 Kowloon K
樂隊風格
以前為求 Deadline 前參加音樂
「不受風格限制嘅風格」:
變成 Kowloon K,有咗呢個故
少少 City Pop = Kowloon K !
節,於是取「求撚其」近音, 事就唔想再改名了。
少少 J Pop + 少少 Acid Jazz +
《習慣了沒》 孤獨呢件事非常辛苦,但又會 唔會有習慣嘅一日呢?習慣以 後係咪就會唔再覺得孤獨呢?
Stephanie, Suki
《No Way》 同人曖昧但最終唔想接受對方 嘅心情。
《為何不一了百了》
Kowloon K
靈感源於中島美嘉嘅《曾經我 也想過一了百了》,聽完之後
就反思自己係為咩原因而存在, 同時亦想準備留畀身邊人嘅說 話,唔想等到最後一刻先諗。
MV 特色
創作過程
未來大計
《No Way》丶《習慣了沒》丶
1. Charlie 作曲
短期內將會推出《習慣了沒》
起初都想用實境,但後來覺得
3. 做自己樂器嘅部分
故事三部曲。
《為何不一了百了》係三部曲, 用動畫出音樂比較少見,於是
MV 就採用日系動畫形式製作, 而且都係同一位女主角,甚至 會有彩蛋。
2. 一齊改曲
(Chord 丶拍子)
同《為何不一了百了》,完成
4. Reharmonize
長遠可能會出碟,但我哋每次
6. 錄音後製
化,所以可能有排先會出。
5. 錄 Demo
都想試唔同嘢,製作成日有變
(Credit 返我哋嘅畫師先!萬 二分感謝 )
023
Kowloon K 專題
點樣定義「非主流」?
唔簽公司又係唔係一種非主流?
種曲風,而我哋玩其他類型嘅音樂,因為唔係平時聽
多職,如果簽咗公司會失去自由度;二來跟大台都唔
口味變化同文化塑造、區域好有關。香港人習慣聽一
開, 所 以 佢 哋 就 未 必 會 覺 得 好 聽。 而 家 韓 樂 都 會 玩 西 班 牙 同 印 度 曲 風, 即 使 以 前 Lady Gaga 都 有 玩,
都 仲 未 可 以 變 得 咁 國 際, 但 係 Blackpink 完 全 將 佢
塑 造 到 新 嘅 曲 式 咁 樣, 甚 至 漸 入 主 流。 如 果 以 前 冇 Blackpink 存在,我哋 Band 玩印度曲風都幾難變主
流。我哋相信,口味源於文化有呢個基因、有一個我 哋可以追溯嘅源頭。即使香港嘅主流未必成為到其他 地區嘅主流,但都有自己獨特嘅文化同音樂風格。所
以主唔主流其實在於地區同文化,例如芬蘭好鍾意玩
metal,metal 已經成為咗佢哋嘅主流,但呢種音樂 風格喺香港又唔會成為主流。另一方面,人係有一個 接受點,就好似點解咁多年嚟一直有人打鼓,就係因
為人鍾意聽到有節奏嘅音樂,呢啲 Basic 嘅嘢先可以
主流到。所以講到尾,有啲嘢有機會長期處於非主流, 只係中間嘅灰色地帶會變幾多就係口味嘅事。
非主流會唔會變成另一個主流?
非主流踏入主流嘅界線係——你會唔會主動去聽呢個
音樂。唔係我逼你聽一萬次,跟住你先話好聽,而係 臨瞓前想聽,揸車想聽,甚至遊車河都好想聽。其實 而家嘅音樂好多時都會將比較唔主流嘅曲式 fusion
去主流嘅歌入面,甚至唔同音樂人之間都好多 crossover 嘅合作,混合唔同風格元素去影響主流樂壇。其 實市場口味好似一場賭博,我哋都唔知,但如果非主
流嘅風格要變成主流,可能都需要經過 10 至 20 年嘅 漫長時間。 024
香港好多 Indie Band 都冇簽公司,一來好多人身兼 係好成功。香港嘅樂壇唔係玩主流,甚至唔係大台都
可以自己做大,就好似 Serrini、The Hertz 咁,用自 己的力量都可以做好音樂。所謂成功 Formula 其他人
都已經做過一次,點解我哋要再做呢?所以好多嘢我
哋都係自己落手落腳做、爭取啲 Connection 返嚟, 只要我哋繼續做好音樂,就會有人留意我哋。
做人,最緊要揸住個「中指」
「你鍾意咪鍾意囉。」多人鍾意梗係好啦,但係我哋 唔會想多啲人鍾意而去遷就,反而希望聽眾係因為我 哋自己做緊嘅嘢而鍾意我哋。始終我哋唔係靠呢樣嘢 搵食,先可以唔 care,玩開 heavy metal 嘅 Beyond 後來加多咗好似《真的愛你》嗰種流行曲元素,其中 一個原因都係因為生計。雖然改變咗風格,但佢哋都
好 enjoy,因為嗰個共鳴感係嚟自文化,佢哋只係用
咗另一種風格同當時嘅人交流。符合主流嘅音樂可以 輕易帶到信息畀人,所以如果我哋諗要唔要跟住佢哋 變,就要睇下我哋係唔係有傳遞信息嘅諗法。假設只 要我哋肯轉,我哋就可以將訊息傳達畀觀眾,我哋會
struggle 呢一刻要唔要咁做。不過就算真係去迎合大 眾,都唔代表大眾會鍾意我哋。「抄歌,你首歌咁大
眾仲唔係抄返嚟嘅?」所以我哋唔會諗大眾鍾唔鍾意, 而係跟返「求撚其」呢個心態去做,真係冇改錯名 。
非主流之旅 Mistake 並非 Mistake,只係發生咗嘅事
製作人將所有樂器丶拍子執到好準,一方面有成員覺 得每樣嘢唔洗咁準,有啲 Raw 先 Real;但另一方面 又有成員覺得放得上 Streaming 就要迎合大眾標準,
會聽得出拍子唔齊,所以我哋曾經都為呢件事嘈過交。 主流嘅標準就係將所有樂器嘅音貼到齊,唔啱拍子就 要剪,好似冇咗自由,同時亦都可以反思貼到齊係唔 係就等同於一首歌係「靚」呢?呢件事都關時代轉變
事, 以 前 科 技 唔 好, 只 可 以 用 帶 錄 音, 錄 完 就 係 咁
「Mistake 並非 Mistake,只係發生咗嘅事」。但當
代就因為我哋可以做得到,所以大眾會對我哋有唔同 嘅 Expectation,而我哋就咁啱活喺呢個世代。不過
始終所有嘢齊晒同有瑕疵係會有種好唔同嘅感覺,所 以我哋嘅曲風都係偏向執到齊整多啲,未來會再探索 其他風格。
專題
Fun Fact Corner Kowloon K 個 K 係 stand for 窮,Kowloon 窮
有好多人表演嗰陣為咗氣氛打爛結他,一係嗰啲結他 好 平, 一 係 嗰 啲 人 好 有 錢。 佢 哋 係 想 要 嗰 個 feel, feel 係買唔到嘅,樂器係買得到嘅,所以佢就咁做。
不過樂器等於自己把聲,刮花我哋件樂器可能問候晒 你全家。
樂手窮到甩褲
音樂唔係免費,可以多啲支持樂手搞嘅 show,同時
一隊 band 或者樂手同你喺度共處一個時光,係一件 好特別好特別嘅事。睇演唱會嗰陣,個個都淨係會將
焦點放喺唱歌嗰個人度,好少人會留意嗰隊 band 入 面嗰啲 combination,其實可以多啲 follow 樂手嘅 ig 同埋留意佢哋嘅表演。
大部分 band 嘅器材都係自己買
頂級嘅樂器先會擺喺 studio 畀人租,所以如果冇特別
錄音需要,一般 band 都會自己買樂器。加上十幾年 前開始有買賣二手樂器嘅 facebook page,將個二手
文化由鴨寮街搬咗上網,變相大家都好愛惜自己樂器, 用完又可以賣返出去。
Kowloon K Studio 身家報告 Bass
4萬
喇叭
1萬
鼓 咪
吉他 總數
2-3 萬 好平咁話喎
又係平平地咁啦
8萬
025
專題
今 期 舊 UP 文
Martin, Stephanie, Suki
講起漫畫,相信唔少人都會即刻諗起日本。好多部經典嘅日本作品,例如 《足球小將》丶《棋靈王》等都陪伴咗好多香港人嘅童年,甚至係一同成 長。但係講到香港漫畫,唔知大家又有幾多印象呢?今期舊 UP 就帶大家 一齊緬懷過去,了解昔日本土漫畫。
有一種懷舊叫龍虎門
《龍虎門》原名叫《小流氓》,喺 1969 年開始發行,由香
話說讀者喺而家市面上見到嘅《新著龍虎門》其實係作者喺
嘅觀察,旨在揭露黑暗、打擊罪惡,繼而宣揚鋤強扶弱嘅精
可惜因為作者未能同版權方順利洽淡,所以即將出版嘅 1047
港漫畫家黃玉郎執筆繪製。故事取材自作者對當時香港社會
神。當中嘅角色形象鮮明,又有王小虎丶石黑龍等主角為民
除害,滿足當時市民渴望安穩嘅心理,因而深得讀者追棒。
2000 年將舊著重新改編而成嘅新作品,連載已有 20 年,但 期將會由其他團隊再次接手。
後來,作者將故事嘅世界觀擴闊至香港以外,為咗將作品推
不過,無論《龍虎門》將來變成點,一眾角色由香港打到全
版第 99 期時就將作品改名做《龍虎門》,唔單止洗脫「流
神,或者先係「那些年」港人傳承落嚟嘅美好,亦係我哋最
廣去海外市場,同時避免大眾對漫畫嘅負面標籤,所以喺出
氓」 一詞嘅負面觀感,亦都將以往描述社會黑暗丶血腥暴力 嘅主軸轉為强調武功較量。就係咁,《龍虎門》成功喺多個
世界嘅血淚史都會喺讀者嘅心中長存。當中盛載嘅打不死精 懷念嘅故事。
華人地區開創一股功夫熱潮,更奠定咗香港漫畫往後嘅主流 題材。
1991 年,作者因訛騙公款被判入獄 4 年,《龍虎門》嘅版
權因而易手,先後由趙汝德、胡家寶等畫家接手繪畫。時至 今日,《龍虎門》已結束連載,出版共 1280 期,相關作品 亦喺 2006 年改編為同名電影,
「 其 實 一 本 漫 畫 ,只要內容夠充實、夠吸引, 就 會得 到 男 女 老幼嘅讀者支持。」 026
專題
柑、蕉、桔、李、碌柚--笑匠甘小文
亦可以去路邊攤買公仔書,用 1 毫子就可以租 15 - 20 本。
牆廣告「意識不良」,於是將有關廣告下架。議員指,有區
「13 點」係上海俗語,形容大癲大肺、玩得好放嘅女人。呢
去西九龍中心請願,要求將廣告下架。喺壓力之下,中心最
中一位少女,就以「13 點」為名。李惠珍首部作品為《花花
早前,深水埗西九龍中心接獲投訴,指漫畫家林祥焜畫嘅外 內家長投訴廣告入面嘅少女衣著暴露,影射不良意識。甚至
終撤走廣告。然而,撤下廣告並唔代表事情告一段落,中心 其後將外牆廣告「換畫」,換上由甘小文二次創作嘅漫畫。 佢巧妙咁將原本嘅性感元素融入自己獨特嘅畫風,再現筆下 嘅「肥婆四」、「哨牙珍」同「長棍」等角色,成為深水埗 另一個打卡熱點。
人向來祟尚美:著衫要靚、畫畫要靚、間屋要靚--總之就 一字記之曰:「靚」!但係甘小文卻反其道而行,筆下出名 嘅角色無一符合社會對靚嘅定義,「肥婆四」身型肥胖、「哨
牙珍」有一棚哨牙、「四方菓」塊面四四方方,究竟係咩令 到佢哋依然咁受歡迎呢?
甘小文中二時成績唔好,被迫輟學,於是 16 歲就去出版社
做助理,之後轉到黃玉郎旗下機構做漫畫助理,唔夠兩年已
經晉升為《玉郎漫畫》內《太公報》嘅主筆,就此開展佢同
漫畫嘅不解之緣。甘小文著名作品有《笑王》、《一本大便》、 《廁文化》等等。佢嘅漫畫風格以「啜核抵死」見稱,除咗 角色嘅名稱,更善用廣東話特點,創作出多句食字又搞笑嘅
經典對白,包括標題的「柑、蕉、桔、李、碌柚」同埋「雁、 鷲、鵰、狸、獅、狒」。以上兩句都巧妙咁運用咗諧音,深 入民心。
大家可能會以為甘小文能夠創作出笑點連連嘅作品,大概會
係個風趣幽默、妙語連珠,甚至帶點玩世不恭嘅人。但係,
喺過往訪問之中,甘小文畀自己嘅形容詞竟然係「平淡」! 佢曾經咁形容自己嘅生活:「冇咩特別啊!我每日嘅生活都 係差不多,可以用平淡來形容。」。大眾眼中嘅笑匠,比起
同人嘻嘻哈哈,其實更愛觀察。或者就係呢份對生活嘅細緻 觀察,先造就到呢個 80 年代嘅漫畫笑匠。
永遠時髦嘅《13 點》
五、六十年代,香港漫畫業步入黃金時期;到七十年代,除 咗普通報紙、「公仔書」作連載渠道外,仲有《金報》、《生
報》等嘅漫畫報,一次過連載多位漫畫家嘅作品。相對於公 仔書,漫畫報同報紙連載會比較跟得貼,畀讀者搶先一步睇
不過,個個聚精會神睇漫畫嘅畫面,而家已經好少見。
個亦都係以前媽媽笑稱李惠珍嘅花名,所以後來佢筆下嘅其
小姐》,佢亦有為《兒童樂園》畫漫畫,而《13 點》出版於 1966 年,由當時嘅香港女明星作為女主角十三點嘅原型演
變而成。呢位有錢女每一次出現都著住時髦嘅服飾,同一班 朋友一齊鋤強扶弱;有時又可以天馬行空,諗出用潛水艇撐 住浴缸渡海嘅橋段。呢種鬼馬嘅性格,同當時有錢女柔弱嘅 固有形象截然不同,甚至展現出一種活潑得嚟又有智慧嘅魅
力,令《13 點》成為風靡一時嘅讀物,創下咗兩日內賣出 7 萬本嘅紀錄。
六、七十年代仍然有好多人著唐裝,好多女士平時衣著保守, 但就可以透過睇呢本漫畫滿足著靚衫嘅憧憬。根據作者李惠
珍統計,178 期嘅《13 點》入面,總共出現咗超過 4,000 套 衫,每集都有 20 - 30 個造型。雖然十三點入廁所就換一件
衫、轉個街角又換一條裙,但係李惠珍就係享受呢一種冇限 制嘅感覺,喺畫紙上盡情玩個痛快!嗰陣時好多學生同女士
迷戀漫畫中嘅造型,甚至會叫裁縫師「照辦煮碗」,睇得開 心之餘仲可以將心水時裝著上身,所以李惠珍更被稱為「紙 上時裝設計師」。
對於創作,李惠珍都有一份堅持。佢不願《13 點》停留喺某 一個年代,更不願自己原地踏步。為咗了解多啲西方嘅時裝 設計,李惠珍會去舊書報攤搵時裝雜誌,但係又唔容許自己
一邊畫一邊睇。佢曾經講過,作為一個創作者,唔可以自己 一片空白、完全依靠參考,而係觸類旁通,再衍生自己天馬 行空嘅諗法。時間一路推移,李惠珍由六十年代嘅傳統漫畫 家,跟住時代一齊進步,逐漸學識用 photoshop 去出新嘅 作品。喺《13 點》會見到好多同現實生活有關嘅題材——四
日供水一次、用郵票買餸嘅奇景紛紛被納入內容之中。濃厚 嘅時代背景令身處現代嘅我哋,多一個機會窺探香港以前嘅 面貌。
有啲嘢,永遠都唔會 out。縱使我哋唔會再坐喺飛髮舖張木
櫈度睇漫畫,亦唔會用 1 毫子去租漫畫,但係呢種「過去」 正正連結緊我哋而家嘅價值觀、文化,即使隔幾耐都好,返 轉頭一望,都仲係咁耐人尋味。
到當日內容。由於當時「飛髮」要等好耐,等待嘅客人可以
又免費睇「公仔書」,有啲真係會睇到唔肯收手;大人細路 圖片擷取自 http://www.ivan-ho.com/yuklong/70s/the70s.htm & https://blog.xuite.net/gary_fsc/hkblog/113188673
027
讀者投稿
如果佢有 GEAR…… 文、圖
Lam Wincy Wing Se
有些 人 和 事 , 不是 不 存 在 , 而是 都 給 忽 略 了。
一個城市要有秩序地運行,清潔無疑為大前提。然而,
不住飯,這或許就是為甚麼他們的權益往往被社會忽
被剝削的情況屢見不鮮;隸屬政府部門,工作卻不列
得放。
處理廢物的角色往往被社會巨輪蟻化,其薪酬、待遇
入經濟系統、公務員以內。如果其工作真屬「厭惡」
略。日做九個鐘,外判冇飯鐘,食環清潔工連飯都冇
性質,清潔工友不是更應該受尊重和擁戴嗎?
在城市紛擾氣流中遞上數枚口罩,能稱得上是微小的
武漢肺炎肆虐,人人 full gear。對清潔工而言,能叫
了我們才對。
保護的,就只有先前購入的一雙水鞋,以及每天上班
簽到時(有幸)獲發的一個口罩。眼罩、面罩、手套、 防水衫褲等,通通都過於奢侈。地洗得更頻,垃圾倒 得更密。水花濺過,毫不動容,口罩依舊。
在沒有空調系統的街市下,光站著也汗流浹背。難以
想像的是,他們只有一套制服。在洗地、處理紙皮及 垃圾時,濺出的水花大大降低防護裝備的保護性。然 而,他們每天只能以實名制得到最多一個口罩。待拖 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後,才能換下濕漉漉的衣服。
疫情下的清潔工友沒有半句怨言,靦腆道出:「唔使 經理叫,自動自覺做添啊。」他們話都不多,生怕保 028
小溫暖嗎?清潔工友道謝不下十次,我說,是他們幫 如果世界過於冷,願這小互動稱得上窩心。
家庭主夫
讀者投稿 文、圖
Yan
「男主外,女主內」,買餸、去公園玩、接放學⋯⋯
呢啲嘢第一時間可能都會諗係媽媽做,但其實仔細睇, 會見到有一小部分嘅「非主流人物」——全職爸爸喺 度做緊。全職爸爸一直盡緊佢嘅能力,去將人哋媽媽 畀到嘅,努力畀小朋友。
029
讓被忽略的 街坊 / 社區故事 被看見 讀者投稿
文、圖 IG
Miles Graphy 影留 @miles.graphy
一般街拍都是用短焦的鏡頭 (28/35/50mm)
而我較喜愛用中長焦 (70-180mm) 做人文 / 街頭攝影
或許是我今次被邀請撰文 寫關於創作非主流的原因吧 在我角度 非主流未必係大眾接受 / 鍾意
但自己卻伴隨著自己的想法 做自己所喜愛或認為對的事 而我為何喜愛用中長焦做人文攝影
是因為我希望不打擾被攝者記錄他們的一舉一動 街拍時可以多點時間在現場觀察
利用人/物/環境/光影等元素做相關構圖 捕捉當刻所發生的日常社區故事
自己過往也嘗試過走主流路線 會去例位打卡 / 拍攝
然後再花大量時間去後期製作 模仿別人 / 大眾所喜愛的風格 有些人更笑説我像修圖師多於攝影師
當時我也反思著究竟我的攝影風格是甚麼 攝影對我的意義又是甚麼
而我又怎樣可以善用攝影將自己的感受/所關注的社會議題以圖文 表達出來
030
超長工時 捱更抵夜
風雨中抱緊自由
讀者投稿
文創人物故事_三代傳人手雕圖章師
自此之後便開始隨心落車 隨意地遊走大街小巷去探索社區日常 或許是因為自己成長和工作背景關係
舊區、老店、文創和老人家等題材都很吸引我去拍下
也因為當時社區探索過程中 老店店主主動走過來跟我交談 我才知道小店的歷史和疫情下的故事
猶記得當時幫她在店舖攝影留念的一刻 見到她十分重視拍攝過程
在整理衣服髮型 再加上由心而發的笑容 在那一刻我找到了攝影的意義: 記錄社區文創的變遷和人物故事 自從轉型成為非主流香港人文攝影 / 中長焦街拍 我發覺到街拍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美學 反而作品能經得起時間考驗
和其真實性 / 獨特性 / 故事性 / 趣味性 / 意境 / 共鳴 更為重要 或許現在我所拍攝的中長焦人文攝影 / 街拍相對小眾 但期望我每天上傳到 IG 的紀實人文攝影 終有一日成為主流
終有一日能感染更多大眾一齊深入社區發掘
讓更多香港的另一面 / 被忽略的街坊 / 社區故事被看見 非主流 或許會因與大眾價值觀上有所不同 而引起較多爭議 但我深信只要堅持 並持續宣揚和實踐自己所持守的價值 終有一日 別人也會接納並喜歡我們這班小眾 我們也可以藉此有更多被看見/發聲的機會
031
讀者投稿
文
Silly
在封建時期,農民會因地主過份的駕馭和剝削而起義, 奮力反抗,追求平等與自由。而在江戶時代,日本卻 有被稱為「非人」的人,地位比農民還要低,不享有
冷暴力帶來的傷害並不亞 於 流 血 暴 力, 尤 其 當 這 是 由 權 威 所 默 許 ,甚 至 發 起 。
非主流暴力: 生活中的 「非人」
心、被人期望、被人珍惜、被人肯定的存在意義,而 它卻沒有被任何法律條文或社會規範所制約。
人所應享有的大部分權利。
校園欺凌議題常被推上成社會討論熱點,人們意識到
他們的出現能夠讓農民的不滿向下,而非向上發洩,
但這些討論往往流於形式。
農民總覺得有比自己地位還低賤之民。也就是說,非
人是為了統治階層為了管控民眾而存在的最低階層, 彷如用作平衡社會生態和失常心理的棋子。
非人未必會受到民眾的毆打、虐待,但卻受盡侮辱。 他們講話時要遮住口鼻,以免噴出穢氣;不能與良民
通婚,以免污染純正血統;只能從事低等工作,因為
問題的嚴重性,認為這會摧毀孩子的一世。確實是, 這跟日本的非人制度同理,是一個自然的演化過程。
人們要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所以總有人要出任出氣 袋的身份。帶有憐憫之心的人會感到同情但默許,沒 有憐憫之心的人會上升至參與水平,成為加害人,體 驗原只有權威才能享受的福利。
他們的「價值」只有正常人的七分之一。
在我小時候,我爸跟我說過一句話:跟沒有人願意跟
而「非人」以外的人就算懷有一顆善良包容的心,也
體會。
會因為避諱和隔閡而不敢與非人作任何形式的溝通或 交流,確實是冷暴力。
異於拳腳相加、卻置人於死地的「熱暴力」,冷暴力 毫無痕跡地從內扼殺被虐者心中的希望,掠奪被人關 032
他做朋友的人做朋友。現在回想起,這番話別有一番 人本惡,但應積極向善。
讀者投稿
文
賴卓盈
不知道多少人有買二手書 的習慣?
易書 亦友
遇上感興趣的書,我往往先在社交媒體上看看有沒有
除了網上買書之外,樓上書店像序言、樂文,都有出
划算,對於一些嗜書的窮苦學生來說,確實是不二之
甫入書舍,一陣類似油墨的味道便撲鼻而來,頗有「書
二手的版本。在書價不太親民的香港,二手書籍價格
選。而且,若遇上好的書主,說不定有其他「贈品」。 某次,我在臉書某個賣舊書的網頁上看到留意很久的 兩本書,原主讓買家自行定價,我便有些怯聲怯氣地
私訊原主:「各 50 OK ?」好在對方對這個價格也無
異議,談好付款方式、郵寄地點,交易便完成。過了 幾日,我查收包裹時發現對方寄來了四本書,旋即詢
問原主。對方回答:「咁啱我有作者嘅其他書,畀埋 你喇。」平平淡淡一句話,沒有表情符號,卻實在讓
售二手書。不過說到二手書店,怎能不談梅馨書舍。 卷氣」。書舍內的書皆是二手,不少書頁已經泛黃。 更因為有些書老舊而格外柔軟,書架上亦放置著「請
小心翻閱」的紙牌,頗具年代感。書冊雖舊,但經典
仍是經典,甚至因為扉頁呈茶黃色,讀起來更有感覺。 可惜梅馨書舍在眾多獨立書店中較冷門,許多二手書
無人問津,默默地被塵封。老闆亦曾感嘆,書舍平時 很少訪客,即使有,也是中年以上的人居多。不知是 年輕人不喜舊書,還是不喜歡文史類別的書。
人受寵若驚。
話說回來,現時香港買賣二手書的風氣未盛,許多書
我也聽過其他買賣二手書的故事,買賣雙方在問價時
希望在將來,在越來越多人捧起書卷的這個時代,也
剛好發現彼此口味相同,便定期以書易書。抗爭和疫 情以後,也有一些原主在書中附信,為欣賞這本書的
籍還是要買新的,為此有時不得不減少其他開支。只 能有更多人留意、支持二手書。
有緣人打氣。當然,不是每次買書都能造就良緣,更 多的是單純的買賣。只是問價及收書時,總有那麼一 點點期待。
033
讀者投稿
今天我想帶大家走進漢服愛好者 的世界,為大家「科普」漢服文 化和 分 享 一 下 漢服 日 常 。
宋制漢服
明制漢服
夫去練習做髮型。
穿 上 漢 服 之 後, 又 會 有 各 種 麻 煩 事 : 大 衫 袖 無 法 穿
過 背 囊 的 背 帶、 上 樓 梯 踩 到 裙 擺、 低 頭 會 甩 掉 髮 簪
等 等 ...... 所 以 我 只 是 間 中 穿 漢 服 出 門, 更 多 時 候 時 候 我 會「 一 切 從 簡 」,以 現 代 襯 衫 搭 配 明制 馬 面 裙 。
一 開 始 穿 著 與 眾 不 同 的 衣 飾 出 門, 難 免 吸 引 不 少 眼
球, 但 我 很 快 調 整 心 態, 不 再 感 到 尷 尬。 首 先, 衣
服 穿 在 身 體 外 面, 其 作 用 就 是 要 被 其 他 人 看 到, 所
以 我 無 需 害 怕 成 為 車 廂 裏 的 焦 點。 第 二, 既 然 我 認
同 漢 服 如 同 紗 麗、 韓 服 都 是 民 族 服 裝, 那 麼 我 更 加
需 要 透 過 多 穿 著 漢 服 使 它 常 態 化 (normalize) ,將 它從別人眼中的「奇裝異服」變成「傳統衣飾」。
怎麼詮釋漢服現象?
有 些 學 者 會 將 復 興 漢 服 與 漢 民 族 主 義 抬 頭、 漢 族 中
心 主 義 掛 鉤。 此 外, 學 者 周 星 更 批 判 性 認 為 歷 史 上
本 無 漢 服 ,它 只 是 一 種 近 年 又 互 聯網 群 眾 共 同 建 構 、
想 象 出 來 的 亞 文 化。 當 然, 這 些 只 是 詮 釋 漢 服 熱 潮
的 其 中 幾 種 角 度 。在 我 看 來 ,自 主 地 選 擇 穿 上 漢 服,
其 實 是 我 在 消 費 與 衣 著 中 表 現 自 我, 甚 至 嘗 試 挑 戰
主 流 價 值 的 一 種 方 式, 也 是 一 種 如 進 入 戲 劇、 文 學
世 界 般 暫 時 抽 離 現 實 的 途 徑。 手 提 佩 劍, 你 就 是 江
湖 上 快 意 恩 仇 的 武 俠 主 角 ; 手 拈 羅 扇, 你 就 是 古 時
俏麗的小家碧玉。
一 些 漢 服 同 袍 會 自 稱「 大 明 少 女」和「 大 宋公 主 」,
但我們要的並不是穿越到那個命運不由我的時代去,
因 為 我 畢 竟 清 楚 封 建 社 會 對 女 性 的 壓 迫。 我 們 只 是
想 要 將 那 個 年 代 一 些 美 好 的 事 物 傳 承 下 來, 而 傳 承
就 需 要 實 踐 —— 欲 欣 賞 書 法、 篆 刻 之 美, 到 博 物 館 看 展 品 之 外, 還 可 以 動 手 臨 摹 及 創 作 ; 欲 體 會 漢 服
之華,除了觀賞畫卷與文物,何不親身穿上它呢?
034
走進漢服同袍 的世界
讀者投稿
文、圖
Jennica Ku
為甚麼接觸漢服?
在 香 港 的 公 共 空 間 裏, 你 不 難 看 到 印 度 女 士 穿 著 以
salwar
刺 繡 和 閃 石 覆 蓋 的 紗 麗, 飄 逸 的 披 肩 從 手 臂 垂 落 到
腳 踝, 搖 曳 生 姿 ; 巴 基 斯 坦 的 男 女 也 會 穿 上
長 衫 ,色 彩 和 圖 案 渲 染 出 中亞 民 族 的 熱 情 , kameez 我們卻絕不會對他們評頭點足或覺得這是奇裝異服。
港 人 去 到 日 韓 旅 遊,「 指 定 動 作 」 包 括 穿 上 韓 服 遊
景 福 宮、 穿 和 服 浴 衣 遊 京 都, 表 示 一 般 人 都 會 有 對
傳 統 服 飾 之 美 的 追 求, 而 我 也 不 例 外。 於 是 我 開 始
詢 問, 到 底 有 沒 有 一 套 屬 於 我 的 傳 統 服 飾? 有 沒 有
? (expression of self-identity)
一 樣 服 飾 既 蘊 含 了 傳 統 文 化 意 涵, 又 可 以 讓 我 表 達
的自己的身份
這 個 答 案 就 是 漢 服。 以 最 簡 單 的 語 言 去 定 義 漢 服,
那就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
漢服不是古裝?甚麼才是漢服?
我 最 常 聽 到 別 人 說 我「 著 古 裝 」。 其 實 漢 服 不 等 同
於 古 裝。 譬 如 平 時 看 到 清 宮 劇 裏 的 服 飾 就 不 屬 於 漢
服, 而 是 滿 族 人 的 服 飾。 同 理, 由 於 旗 袍 是 於 近 代
糅 合 滿 族 旗 裝 與 西 式 貼 身 剪 裁 而 成 的 服 裝, 也 不 屬
於 漢 服 。漢 服 型 制 在 歷 史 上 不 斷 變 化 ,只 有 漢 、晉 、
唐、 宋、 明 時 期 由 漢 人 穿 著 的 款 式 才 是 漢 服, 而 現
今 出 售 的 漢 服 式 樣 都 參 考 自 當 時 的 壁 畫、 書 畫 作 品
和墓葬出土文物。
穿漢服出門麻煩嗎?真的可以在日常生活穿著嗎?
穿 漢 服 出 門 就 像 穿 Lolita 服 飾 出 門 一 樣, 都 是 一 場 「 隆 重 的 儀 式 」。 如 果 想 穿 全 套 漢 服 出 席 活 動 或 者
拍 照, 光 是 盤 好 漢 服 髮 型 就 需 要 大 半 小 時, 其 中 還
需 要 用 到 假 髮 包 墊 高 頭 髮、 假 髮 片、 各 種 髮 釵 髮 簪
和 無 數 個 小 髮 夾 固 定 頭 髮。 作 為 一 個 本 來「 手 殘 」
到 連 編 髮 都 覺 得 困 難 的 人 而 言, 我 真 的 下 了 不 少 功
035
讀者投稿
鬧市穿梭
講 起 香 港 嘅 村 你 會 諗 到 咩 —— 圍 村 ? 丁 權? 新 界 五 大 氏 族? 定 係 荒 山 野 嶺 郊 外 地 方 ? 你 又 有 冇 諗 過, 喺 荃 灣 鬧 市 入 面, 日 日 都 多 人 到 一 分 鐘 都 唔 想 留 多 嘅地 方 , 都 有一條村? 沿住楊屋道一路行,喺大大小小嘅唐樓之中,隱藏住
香港嘅「城中村」——石壁新村。石壁新村係一條雜
文、圖
IG
港 is Gibberish @hoiplane
蘿特別香甜,唔似台灣鳳梨死甜,可惜而家已經冇得
再試。當年移居荃灣,適逢新市鎮發展,大部分村民 都會去工廠打工。而少數仍然會去打理石壁嗰邊嘅農
地,但係交通就非常轉折,首先要由荃灣搭船出中環, 喺中環搭船入梅窩,再轉船入石壁,淨係每日來回已
經要用幾個鐘 ... 屯門公路仲算得啲乜?另外,當年石 壁新村仲係三面環海嘅荀盤 ( 雖然因為工廠會漂染所 以好臭 ),但係而家已經俾一棟又一棟嘅私家樓包圍 住, 好似石壁新村先係異類咁 ......
姓村,由於政府喺 50 年代打算喺石壁起一個水塘,
雖然石壁新村唔係唯一一條位於鬧市嘅村落,但係唔
同村長傾兩句,以前喺石壁村嘅年代大多數村民都係
行過都好難會特別留意到。以後經過荃灣不妨留意吓
所以就將村民安置喺荃灣,生活至今。之前有幸可以 捕魚或者耕田為生,盛產菠蘿。村長話香港出產嘅菠
036
同一般嘅村屋,佢嘅外表同唐樓真係一啲分別都冇, 周圍嘅建築物,睇吓會唔會發現到呢條「城中村」?
讀者投稿
迷你衣櫥
文、圖 IG
Closet21 Kim
@closet21.hk
十個女孩子有九個都喜歡玩毛公仔。人長大了,漸漸就會忘記這興 趣。近年,韓風盛行,當地的「迷妹」正正就是流行將偶像設計成
毛公仔,仿如小兒子,帶到四處打卡拍照。毛公仔身上的娃衣更可 謂是最畫龍點睛的亮點!
偶 像 的 日 常 穿 搭 服、 舞 台 服、MV 裏 的 服 裝, 通 通 縮 小 成 20 或 15cm 玩偶可穿的迷你服裝。大家也會覺得將東西縮小了就會顯得十 分可愛嗎?
幾年前我們喜歡了 BTS,也迷上玩偶像毛公仔。經常看到防彈的穿 搭很好看,每次都想幫兒子 get 同款的娃娃衣服。但很多款式都找
不到,有少部分則需訂購,入金後往往要等半年以上才收到貨,有 時又會不乎合心目中想要的。香港不像韓國有實體娃衣店,所以更 不容易買到,就是因為有這些煩惱,所以我們就決定自己做娃衣!
我們讀書時期有修讀服裝相關課程,可以學以致用,其實很開心。 由自己畫設計圖、找布料、物料,交給工廠製造、再親自加工。每
個過程都很有挑戰性,很有滿足感。開業已有一段時間,令我們堅 持下去的一定是客人們的支持和鼓勵。像朋友一樣聊天,看到他們
的「兒子」穿上娃衣後的照片,和大家滿滿的喜愛,真的非常感謝。 接下來的日子,會繼續努力推出更多款式。
037
讀者投稿
遲來的蜜蠟布
幾 年 前 去 美 國 旅 行, 經 過 座 落 山 區 的 一 間 店 Pata go n x x 。 入 去 「 潮 聖 」 , 意 外 地 發 現 一 塊 用 半 透 明 蠟 紙 包 著 的 beeswax wrap; patte r n 很 美 , 而 且 是 手 作 , 很 有 質 感, 於 是 就 買 了幾 塊 自 用 和做手信。
038
讀者投稿
文
圖
Comfily Living
Minimakers.sg
那時候的我並沒有很環保,只知道我所喜愛的大自然因為 global warming 而就快 玩完,想以生活盡量不浪費和做一點點回收來令內心好過些。
Beeswax wrap 蜜蠟布,多數以蜂蜜蠟(也可以用植物蠟)、荷荷芭油和樹脂等
材料以人手製作,普遍用作食物及麵包布,以減少使用即棄保鮮紙。這塊神奇的
布具有天然抗菌功效,用來包著已切開的牛油果一晚都沒有氧化,比起那個聲稱 「airtight」的玻璃盒還保鮮。
由於蜜蠟的熔點低,只要用雙手的溫度就足夠令蜜蠟布軟化,摺成你想要的形狀, 讓食物被牢牢地包裹著保鮮,或摺成信封形狀來裝食物,非常方便。也由於它熔點 低,最大的壞處就是不能用來裝溫熱的食物。
這些實用性超高的蜜蠟布在外國很普遍,甚至很多人會用舊布來 DIY. 可惜我在香
港找到的質量都沒有很好——黏立度不高,保鮮度不佳;或是大批生產的,款式沒 有太多選擇;自己嘗試製作又未找到最好的 recipe…
然後,我開始幻想能不能把這個好物引進,令更多人認識它。 一開始我只是想減少使用膠袋,便帶著我的第一塊蜜蠟布去買麵包。麵包店的店員 們都對食物布很好奇,我便順便解說它的用途和意義。店員們的一句 「真有趣, 多謝你支持環保」,聽著有點窩心。
後來有了自己的環保小店 (@comfily.living),力量好像大了,但能做到的其實很 少。
環保這事情,在我們的社會很落後,要從手袋裏拿出自備的飲筒和餐具承認自己是 個環保 L 已經要尷尬一番;怕別人的目光,也怕麻煩。的確,怕煩就是我們的致命 傷——大部份破壞地球的事情都是源於貪.方.便!
生活上沒可能每個細節都 zero waste,但用一塊布就可以省回 50 個麵包膠袋的事 情應該不難理解吧。
希望環保能成為一種行為和習慣,也能變成我們重要的生活態度。
039
讀者投稿
垃垃雜雜 文、圖 IG
喺 我 run「 垃 垃 雜 雜 」 呢 個 page (@motley_hk) 嘅過程中,都令我 知道咗原來香港嘅垃圾桶真係有好 多搞笑嘅造型,比如好多觀眾最中 意嘅動物垃圾桶咁。
040
Louis Chung
@motley_hk
讀者投稿
一直以來便覺得,所有事物之所以有價值,
是因為其與人們有連繫和感情。一張枱只 會是一張枱,但一張你小時候用過嘅枱就 會成為你嘅回憶。
垃圾桶只會是一個垃圾桶,但一個你每日 返學放學經過嘅垃圾桶就會係你嘅回憶。 因為我身邊有一個對我有回憶嘅垃圾桶, 所以我就開始「收集」垃圾桶。
見到個 page,大家可能只會諗:香港原來
有咁多五花八門嘅垃圾桶。但我另一個目 標係想收集大家嘅回憶。唔知喺街上面、
屋企樓下、大家平時返學返工嘅環境入面, 有冇一個垃圾桶係默默咁企喺你隔離?
041
專欄
設計師之 日常
文
042
Ginny
專欄
清潔龍阿德 不按常理出 牌的背後
「個個都用 Social Media, 唔通個個都識玩 Social Media 咩?」 在數之不盡的專頁中,我們每日接觸成千上萬篇帖文,但在觀眾腦
海留下深刻印象的本地專頁寥寥可數,而食環署旗下的「清潔龍阿
德」以各種啜核貼地及意想不到的內容,成功於社交媒體搶到觀眾 文
Karma
眼球及建立品牌好感度,究竟當中魔力來源是甚麼?
以事論事,一個公營部門專頁能在現時與網民建立好感度是相當困
難的,特別是瀏覽阿德專頁時會發現不少討論及分享的都是年輕 人,包括連登仔女,確是令人佩服。當中內容看似是不按常理出牌,
卻成功拉近和觀眾距離,背後的策略、創意、執行力甚至膽識,都 是缺一不可的。以下會淺談阿德的兩個代表作,分別是一首 Trap
Type 的清潔說唱歌曲及「執葉清潔龍」,探討如何透過非主流方式, 讓品牌在社交平台突圍而出。( 欲了解歡迎 Google 一下 )
2017 年秋季,阿德發佈了一則「我喺香港執葉」帖文,以秋葉為題 呼籲大家妥善處理垃圾。有人指這是影射建制派何君堯虛報「執業
律師」的風波,當時在網絡上引來頗大回響,但正評明顯比負評多, 網民對這套「抽水式」宣傳十分受落,紛紛盛讚阿德夠貼地。背後 的真正用意只有創作團隊才知道,個人亦覺得不需費神猜測,雖則
只是一篇帖文,但由視覺傳意、執行細節到發佈時機等皆洽到好處, 而客戶對這種貼地內容的包容度亦值得嘉許。以前從沒有人想過公 眾部門可以如此有趣,這則帖文證明阿德有意打破傳統,緊貼時事 並透過創意加以轉化成與品牌相關的內容,也許能打破各種邊界, 在大家都需要的「衛生」層面,真正做到與市民同行。
2018 年的 Rap 絕對是阿德的代表作,亦因此正式在被冠上「社交
媒體聖手」之名。它以「清潔」為題,發佈了一首水準與娛樂性並
備 的 說 唱 歌 曲《 我 今 天 出 了 一 首 TRAP MUSIC 叫 做 我 叫 做 KEEP
CLEAN AMBASSADOR》。這首作品不止在社交媒體上得到極大回
響,其後更以藝名 Lil Tak 登上了國際音樂節 Clockenflap 的舞台, 透過演出提醒觀眾帶走現場垃圾,保持環境清潔。有誰曾想一個衛 生署吉祥物可以出說唱歌曲,還要登上國際音樂節?這種非主流宣
傳方式打破了人們對於公眾部門的固有框架,甚至忘記了它是衛生
署的吉祥物。再細心觀察,當中每項細節並非單純嘩眾取寵,由歌 詞到表演的起承轉合都是緊扣著「清潔」主題,環環相扣,妥善地 完成任務及給客戶一個交代。正因為這次大膽嘗試,成功擴展了內 容可能性的邊界,日後無論多麼天馬行空的想法,也因為它是阿德 而變得合理。
043
專欄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下,品牌宣傳亦隨浪流變得碎片化,社交媒體更 是兵家必爭之地,大家都想透過網絡增加盈利,建立與受眾的好感
度。如何在 Attention span 只有數秒的情況下完成多項訊息傳遞任 務,確是一個艱深課題,因為相似的宣傳手法觀眾們早已屢見不鮮, 想成功獲得注意,具突破性及非主流的內容是不可或缺的。
但可惜往往「創新」卻會被不少人解讀成「冒險」,當然獨特的方 法會帶有未知性,但很多東西在完成前,都看似是沒可能的,而未 知性其實是可以透過周詳的部署及市場策略減少,清潔龍阿德正正 印證了這一點。
但又要老實說,當涉及到品牌,就不能漫無邊界地出奇招,因為品 牌要考慮的不單是一個則貼文或是一個專頁,更是一個具連貫性的 整體。但如何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回答相同命題,這就是考驗商業創
作者們功力的地方。不是鼓吹要嘩眾取寵,鬥多讚好,因為叫座不 叫好也非健康現象,只是想提醒每個為品牌工作的創作者,經營專 頁時最好要有清晰目標及計劃,才能叫好又叫座。 擁抱不確定性,也許才是成功關鍵。 (利申:非清潔龍阿德打手,純個人意見。)
044
圖片來源 清潔龍阿德 Keep Clean Ambassador Ah Tak Facebook 專頁
專欄
在荒謬時代, 用創作找出口 我經常說:「創作係 anywhere、anytime。」近年來, 香港人對創意的感知越來越靈敏,甚至有不少年輕人 以網上平台創作影片;但同時在藝術層面,香港的教
育制度卻鮮有培養年輕人的藝術觸覺和意識。以舞蹈 為例,大多進入劇場的觀眾都是舞者朋友和圈內人,
教育大眾和拓展觀眾群的責任落在藝術團體和舞蹈團 體。近來藝術團體舉辦了不少工作坊和長期計劃,邀
請不同年紀的人走近藝術、參與創作。作為導師,很 欣賞參與的年輕人十分願意嘗試,甚至有很多有創意
的想法,以身體呈現自己。他們很有潛力,只是需要 機會擴展視野的距度,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用 不同形式表達內心的想法。
理想難以一觸即及
圈外人或許不了解舞者如何入行。十年前必會經香港 演藝學院,但現時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些人在大學接
觸舞蹈;有些則是在 dance studio 學習;甚至有人 自學,也可以隨意加入這行業,令藝術者的個人風格
和歷練變得更豐盛。多年前,出走香港、走訪當代舞 發源地是我其中一個夢想。因此在香港演藝學院畢業 時,我報讀了兩所外國學校修讀碩士,縱然當時獲得
兩所學校及舞蹈團錄取,但卻未能成功申請每年只贊
助一至兩名專業舞者的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 金,因此轉而在香港繼續進行不同創作計劃。時間過
去,衝勁並沒有減少。輾轉四年後,我仍抱持同一個 夢想,因此獨自一人飛往荷蘭試鏡,體驗一個一切都
未知的旅程,亦再次報讀學校及申請獎學金——那年, 「雙失」,但仍收穫一個難以忘懷的體驗。又一個三 年,我仍沒有忘掉當初的目標,因此在累積不少想法 和歷練後,再次申請獎學金和報讀英國的學校。這一 次終於如願,在英國修讀碩士及生活了一年多。
文
Cherr y 梁芷茵 ( 自由身編舞、舞者及舞蹈教師 )
創作是一種溝通方法、是一種釋放、 亦是理解「人」的過程
「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舞蹈或藝術或許 並非一件大眾化的事,至少在香港人心目中,不是必 需品。但我相信每個人生活都需要不同層面、不同程 度上的藝術,她值得被留意、值得成為我們的柴米油 鹽。每一個創作都是創作人赤裸的表現,透過作品表 達個人體悟。每個人都帶著不同背景和經歷,我們不
能控制觀眾的切入點和視覺,因此作品想帶出的意思 未必和觀眾接收到的一樣,但能讓他們有各自反思和
感悟、思考內心的感覺,甚至呼喚出平常遺漏的想法, 已經是一椿美事。作為人,「人」是我最想探討的主 軸,因此大多作品都以人的經歷、生死作為起點。第
一個長篇作品名為《一一》,講述每人都是獨立個體, 我們永遠不能體驗到他人的感受。簡單以傷心為例,
我傷心的感受與他人傷心的感受已截然不同,縱使我 們是夫妻,甚至父母與子女,都不能完全理解另一個
人。其他作品亦有以女人面對年華老去(《完。美》)、 探討記憶在人生擔當的角色(《記憶奴隸》)等等為 主題。創作對於我來說,已不只一種溝通方法,更是 一種釋放、一種理解「人」的追求,甚至盛載我的生 命和生活。
只要有嘗試的勇氣,失敗亦無憾
在跳舞中,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發力點都有其背後原
因,正如我們做每件事都需要出發點。無論求學、工 作,甚至面對困惑,我們都要知道自己做每件事的目
的,理清思緒再前行,這個目的可能是終點,更甚是 努力的過程。「老套」地說一句,有想嘗試的目標、 想做的事便要無懼向前,只要有嘗試的勇氣,即使失
敗亦無憾。儘管這世界或社會有很多我們不能控制、 不能選擇的限制和框架,但在這荒謬的時代,我們如 何找到自己生存的方式和出口才是最重要。
045
專欄
音樂與火鍋 的距離
文
連倩妤 @_musicplayground
IG
Music Hotpot @music_hotpot
昨晚,再次 ( 已經數不清是第十多幾次 ) 看到 Albert
重要的是,讓喜歡音樂的聽眾或歌迷用真金白銀去支
我頓時想,身為音樂火鍋 Music Hotpot 創辦人之一
音樂人之餘,也容許他們得到資源,繼續創作優質的
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和朋友高興地吃火鍋的照片。
的他,並非浪得虛名,工作以外,他倒是由衷的熱愛 火鍋。
每個星期,他至少吃一次火鍋,曾經試過很多湯底, 包括牛骨湯、蕃茄蟹湯、黑松露牛乳湯、椰子雞湯,
不過,最愛還是皮蛋芫荽胡椒豬肚湯。醬油方面,他 非常講究,除了豉油,還要下生雞蛋、沙茶醬、大量
圖
Web
Andrew Yeung @andrewyeung_official https://linktr.ee/musichotpot
持音樂人,讓音樂人知道他們的音樂被欣賞,鼓勵到 音樂。
音樂火鍋 (Music Hotpot) 不只是一個流動應用程式
(app),也是一個平台,一道容許歌者和歌迷溝通的橋 樑,造就他們直接交流互動的機會。
Music Hotpot 致力為獨立音樂人提供不同的表演機
的蔥、蒜蓉和芫荽,這種「混醬」才夠惹味。火鍋配
會,每逢星期二晚上,無論是歌手或組合,都歡迎參
鍵、牛腩、手切封門柳、安格斯一口牛肉粒等,當然
的音樂作品,以歌會友。從創辦開始,從未間斷,到
料方面,他最喜歡牛肉,所有肥牛、安格斯特選牛板 少不了牛柏葉、海鮮、丸類、金菇、豆腐⋯⋯最後以 蔬菜作結,就是大滿足。
他覺得音樂創作像預備火鍋一般,需要不同的元素: 火鍋配料、湯底和醬油。一窩美味的火鍋需要有豐富
的火鍋配料,用料上乘的湯底,以及優質的醬油,正
如一首觸動人心的樂曲,必須有優美的旋律、編曲、 歌詞、歌聲等各方面去配合。
為了跟聽眾分享音樂,音樂人、詞人、歌手、樂隊、 組合、每個製作單位或團隊都花光精力和心血,運用
不少時間及金錢,合力製作歌曲和 MV,放在串流平 台、YouTube、社交媒體或其他網站,換來有限的回
報。以往歌迷想支持歌者,可以購買唱片,或演唱會
與 Hotpot Live ( 網上直播音樂會 ),在網上演唱不同 現在為止,已經成功舉行五十多場次了。
去年,Music Hotpot 和新世界發展合作,在聖誕及新 年假期,於大型商場 K11 的大銀幕,首次不停循環播 放音樂火鍋旗下音樂人的 MV。因為 K11 的顧客流量
大,又適逢公眾假期,成功吸引不少眼球,很多觀眾 甚至站在大銀幕下連續欣賞多個 MV。
Music Hotpot 計劃在來年,持續與不同的機構和團體 合作,舉辦更多音樂活動,包括實體音樂會和室外表 演,希望為音樂人提供更多表演空間和機會,運用創 意推廣本地流行音樂。
Albert 期望 Music Hotpot 可以凝聚更多音樂人和歌
門票,然而,這個數碼年代,少了購買實體碟,再加
迷,音樂人可以利用這個平台去宣傳自己,被更多人
會,歌迷在除了在網上按讚和留言,再想不到其他方
了主流音樂外,Music Hotpot 希望給予歌迷更多音樂
上世紀疫症,全部音樂會也變成網上直播或網絡音樂 法去表達支持或鼓勵。
有見及此,Albert 希望創立一個流動應用程式(app),
看見,也讓他們的音樂被更多人聽見。另一邊廂,除 種類和選擇,就像火鍋店有不同湯底、醬油和食材, 任君選擇。
採用嶄新科技 (blockchain),讓音樂人,尤其獨立音
音樂跟食物一樣,可以供給我們需要的養分和愉悅,
項目 (after sales items)、利基產品 (niche items)、
「相對於一人一鍋,我還是比較喜歡多人一起涮一個
樂人、歌手或組合,可以把音樂作品,連同一些售後 數 碼 產 品 (digital items)、 線 上 線 下 的 表 演 活 動
(online and offline shows) 等等,讓歌迷選購。 046
是維持我們生命跳動不可或缺的東西。 大鍋,感覺比較熱鬧。」Albert 説。
專欄
「音樂是有價值的, 不應該是免費的。」
記得有一句歌詞:「其實寂寞,就如自己一個吃火鍋。」吃甚麼不是最 重要,重點在於跟誰一起吃,吃火鍋就是人越多,越歡樂,一個人吃火 鍋太寂寞了。
誠意邀請喜歡音樂的你,加入 Music Hotpot 的大家庭,與我們一起圍 爐吃火鍋,一起創作和品嚐音樂,用音樂滋養身心。
047
小知識
文
Jenna
思前想後咗好耐,小編一直都好想喺呢篇文章入 面分享一下自己喺英國讀攝影所學嘅小知識,奈 何自己嘅理解能力有限,又驚唔夠專業,分享錯
咗嘅攝影知識咪弊!所以諗諗下決定分享一個自 己無意中發現又幾得意嘅東西。
有一日行博物館嘅時候發現到一樣
產 品, 叫 做 Sunography paper。 顧名思義即係關於太陽嘅一種技術
啦, 於 是 買 咗 一 份 返 學 校 同 tutor 一 齊 玩 下。 發 現 原 來 係 一 種 藍 曬
(Cyanotype) 嘅產品嚟,只不過係省 略咗當中好多嘅化學原料同過程。
基於筆者喺英國買的,所以有興趣嘅朋友仔可 能要網上買了,amazon 同 notedco 都有!
而藍曬技術又係啲咩呢?其實呢個技術係 18 世紀嘅
時候就出現咗㗎喇,古代人就係用呢個方法將負片上 嘅資料一比一咁複印到紙張上面。原理就係將檸檬酸 鐵銨與鐵氰化鉀溶液混合作用之後的鐵離子,將其曝 曬於紫外線中進行,曝曬到的部份產生了有階調性的 普魯士藍,未曝曬的部份則無變化,用清水可以洗去
無變化部份的藥劑,進而反轉了底片上的影像於相紙 中。聽落好似有啲複雜,其實做出嚟都需要一定嘅時 間同心機,要不停嘅試不停咁 mix,先會得到適合你
啲菲林嘅化學塗料。如果要玩藍曬嘅話,首先要準備
兩枝最基本嘅化學原料,然後又要調配佢哋成為可感
光嘅塗料,再搽落適合嘅紙張上面,再等佢曬,再去 048
沖洗,再等佢乾……
小知識
睇完上述講嘅嘢係咪都覺得有啲複雜難明呢?但其實做起上嚟都唔
係咁難啦,只不過我所提到嘅 Sunography paper 就完完全全省略 咗咁複雜嘅調配過程,因為只要你有想 print 嘅東西都可以應用落張 紙到。咁當然科技發展令到藍曬變咁簡單同咁 user-friendly,當然
有利有弊啦,就係呢個產品係 print 唔清楚菲林負片㗎,佢只可以清 楚複印唔同物品嘅外型落紙上面,形成有唔同藍色嘅深淺度。佢嘅
紙張係 100% cotton,並且已經包含咗對陽光有反應嘅感光材料,
而每張紙都可以雙面複印添!每包包含 6 張 6 寸乘 6 寸唔同顏色嘅 紙,有藍色啦,綠色啦,橙色啦等等等等,都幾過癮!
玩法
1. 將你想複印嘅物品或者負片整齊咁鋪喺紙張上面
2. 為咗令到物品唔好郁嚟郁去,用塊透明膠板壓住張紙嚟曬效果會好好多的 3. 將張紙放置於陽光底下曬光一到兩個鐘 (睇下你想要咩深淺度嘅效果啦)
4. 達到想要嘅效果之後就拎佢去用水沖一沖令到佢顯影就得喇! (記住唔好沖咁耐啊,會影響顯影效果的!) 5. 完成!
更多資料 http://www.sunography.com | https://photoplanet.cc/blueghost/cyanotype/
049
活動推介
UPgrade Yourself Jenna
文
香港藝術館-不是時裝店! 呢個展覽為大眾搜羅並展示出香港藝術館四大館 藏同衫褲鞋襪有關嘅作品,範圍涵蓋古今中外、
經典同當代嘅創作。展覽中邀請觀眾一齊思考關 於自身嘅生活議題、審美元素、潮流文化,然後 共同探索箇中嘅意義!
展覽先行拋出 10 條問題問問觀眾對於時裝同自 身嘅關係,然後由飾品講到風格、再到生活哲學
同生活模式,由古至今嘅作品帶出好多好多令人 反思嘅位置。
日期
即日起至 2022 年 1 月 5 號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上午 10 點到 7 點
地址
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 10 號 (地下及 1 樓別館)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 上午 10 點到 6 點
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 由 2021 年 4 月 2 日 ( 星期五 ) 起,香港藝術館將恢復正常開放時間, 並限制入場人數及實施防疫措施,以保障參觀者健康。
050
活動推介
《 人生照相館 》香港站 呢個展覽係來自近年韓國流行嘅「人生照(인생샷)」文化,
意思即係「人生中最靚、最值得留念嘅照片」咁解。呢個《人
生照相館》展覽曾經喺韓國國內 12 個城市舉辦合共超過 20 次,今次香港站將會展出 30 個精緻造景並且包含五大元素! 好睇又好玩,記住盡早買飛啦!
日期
2021 年 4 月 1 日 -2021 年 6 月 9 日
票價
11:00 - 20:30
標準門票
(4 月 12、26 日;5 月 10、24 日;6 月 7 日休館)
* 入場時間為 90 分鐘一節,每時段門票數量有限
開放時間 展覽場地
PORTAL 6311 富通中心
門票
標準門票(12 歲以上)
九龍灣常悅道 18 號 1 樓(宏遠街入口)
特惠票(3-12 歲 / 全日制學生 / 65 歲以上長者 或
平日門票(星期一至五) HK$175
特惠票
HK$158
標準門票
HK$195
週末門票(星期六日及假期) 特惠票
HK$175
持有「殘疾人士登記證」人士)
051
活動推介
Morii.Art.Studio 第一眼走入呢一間 studio 已經覺得,「哇成件
事好 fresh !」,尤其是一間咁清新嘅 studio
存活喺左右都係殘舊灰暗嘅工廈環境入面,好似 有種時空穿梭嘅感覺。
「將你日常急促的、透不過氣來的步伐暫時停下來。 稍 作 歇 息, 並 將 此 刻 牢 牢 地 記 住、 盡 情 的 享 受。
MORII ART STUDIO 所希望帶來的,正正是這份靜謐、
平和。上來喝著咖啡、在畫布上盡情發揮,放鬆大腦 和身心。在這裏拋開市中心的熱鬧、煩囂,靜靜地享 受這一刻。」
呢一段係 studio 嘅自身簡介,而係 studio 進行訪問
嘅期間我亦都深深咁感受到之間嘅氣息。端上一杯咖 啡(仲要係其中一位 partner 親手沖的!),坐喺位
金工 workshop 令小編最心心眼。因為並唔係普通整
圍住。大檯面向整間 studio 嘅採光來源-一整面嘅
成為原石戒指,一顆仿如鑽石戒指般考究其獨特性嘅
於 studio 正中央嘅大檯,感覺被滿滿嘅文藝氣息所包 落地玻璃,左上角嘅角落係屬於 art-jamming,右上
角係金工 workshop 嘅「工地」, 左下角係一入門口 會見到嘅沖咖啡 pantry,右下角係舒服到不行嘅梳化
區。店主們仲特意將放滿寄賣品嘅檯放喺正中央;既
係銷售點,亦係藝術品供客人細心欣賞各類嘅手工藝。 一間 studio 可以好似出奇蛋咁滿足到好幾個願望, 將唔同形式嘅藝術集合埋一齊,正正就係 5 位 90 後 partner 建立呢一個空間嘅原因。5 個熱愛藝術嘅年
輕人,擔當起負責 5 個唔同嘅位置;一個負責營運管
一隻銀戒指咁簡單,而係將原石材料同造銀二合為一, 工藝。負責金工嘅店主表示,原石戒指嘅概念並推出
其 workshop 嘅原因係因為一嚟眼見市面上越來愈多 銀器 workshop,自己唔想一式一樣,二嚟店主鍾情 於研究原石嘅獨有性,於是將兩樣結合一齊,希望體
驗者由選石到磨銀嘅過程中融入自己個人嘅獨特性,
跟隨自己嘅直覺,出嚟嘅作品先會係獨一無二。(而 且仲有二人同行優惠呢!做手鐲又得,做戒指又得, 有冇原石都得!小編當下立馬分享咗畀男朋友聽呢哈 哈~)
理,一對情侶負責金工,另外兩個負責 art-jamming
(兩組都有教學元素),同時 5 位又負責著飲品提供。 對於佢地嚟講,呢一個 studio 同時亦都係一個共同生
地址
住同一個 lifestyle—就係對藝術嘅喜愛同對空間嘅追
開放時間
活空間,有著 5 種唔同嘅個人生活方式,但之中分享 求,再將呢一份儀式感分享畀每一位到訪嘅客人。 052
觀塘巧明街 106 號冠力工業大廈 1201 室
IG
@morii.art.studio
周末及公眾假期
周一至周五
2PM – 10PM
12NN – 10PM
活動推介
MeTime | 觀塘工作.自修·休閒空間 聽見要到訪一間自修室嘅時候,小編第一下就諗起自 己腦海係從來冇經歷過係自修室埋首苦讀嘅回憶,冇 錯, 是 冇 的。 直 至 去 外 國 讀 大 學 嘅 時 候 先 一 嚐「 摺
嘅時間入面,清楚了解自己想要啲咩,搵返自己先係 對自己負責任啊嘛!
lib」嘅滋味(不過其實都好少,小編喺宿舍有自己空
MeTime 係按時段收費,亦都設有中學生同大專生嘅
起:「啊!如果當年有試過著校服去自修室溫書就好
任斟水機同紙包飲品,更有充電 usb 線和文具借用服
間)。所以一入到去,眼見坐滿學生,都有少少聯想 了。」
不 過 其 實 MeTime 並 唔 只 係 自 修 室 咁 簡 單, 嗰 到 可 以溫書、可以上堂,可以閱讀,亦都可以工作。整整
優惠,備有高速 wifi、插頭、打印服務、任飲咖啡、
務 ...... 令到來嘅人可以安心享受自己嘅 me time。場 地亦提供空間租用服務,畀大家 enjoy me time 之餘 亦能共渡「we time」。
1400 呎嘅共享空間,有人一齊努力、思考,冇咗得自
(令小編最心心眼嘅莫過於從 33 樓高空上俯瞰成個
己目標奮鬥嘅環境。透過同 MeTime 創辦人傾咗幾句
頭見到咁靚嘅鹹蛋黃即刻 power up 啦!咁靚嘅景,
己一個人喺屋企作戰嘅孤獨,係一個大家並肩並為自 計以及小編自身嘅感受,唔難發現其實身在喺呢個空 間嘅人,都係追求緊一個屬於自己嘅「me time」, 都係想畀自己一個自我溝通、靜思、尋找嘅時間。特
觀塘海濱。哇!試諗下做嘢做到頭昏腦脹嘅時候一抬
再 加 上 任 你 選 擇 嘅 座 位 模 式,chill 得 嚟 又 upgrade 到自己,都係一個不錯嘅好去處啊!)
別記得創辦人嘅一句說話係講:「希望每一個上嚟嘅
人都有一個空間係畀自己冇壓力咁樣做任何事。就算 身邊有好多人但事實上個個都係只係集中喺自己到, 做好自己眼前嘅事。」
說來有道理但其實做起上嚟是難的。喺呢一個社會、 尤其呢一個時勢下感覺特別需要小小嘅空間去放鬆自
己,正如點解有 MeTime 嘅出現,係希望大家處身於
各種唔同嘅社交關係嘅同時都唔好忽略自己,包括自 身嘅想法同情緒。呢個社會帶畀我地太多嘅壓力同期 望了,希望喺呢一個空間入面,喺呢個 focus 於自己
053
亂 UP24 正招募雜誌編輯委員, 報名成為我哋一份子啦! 陸續出版 Under Production @underproductionhk
承印:
彩印有限公司
香港香港仔大道 234 號富嘉工業大廈 7 樓 11 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