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会讯 TKK Bulletin#1

Page 1

创刊号 No.

嘉庚会讯 Tan Kah Kee Bulletin

12·2015 年刊 / 半年刊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会讯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Malaysia Tan Kah Kee Foundation

承先启后 开拓创新 动态

纪念馆的「育苗计划」 兼谈陈嘉庚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

配合李光前特展 座谈翁婿俩青蓝交辉

纪念馆

「华团跨族群」之谜思 试答导师陈亚才课堂讨论 —

雪隆兴起办人文课程风气 民间团体展现新生命力

人文

专题

www.facebook.com/mytkkf


2015 年 12 月 # 创刊号

目录 03

雪隆兴起办人文课程风气 民间团体展现新生命力 /陈亚才

11

专题

嘉庚学堂:培育社会通达之才 /潘永强

15

古文化·新学堂:继承嘉庚办学精 神·开创自由讲学风气 /许紫铤

18

自由讲学 vs. 自主学习 漫谈“教”与“学”的可能性 /关启匡整理 庄诒晶编辑

22

24

学堂开“陈嘉庚”课程 带出新马华人社会简史 /徐威雄

人文

怡和轩,南洋华人抗战大本营 /潘国驹

首届陈嘉庚精神奖 李氏基金荣膺殊荣

“华团跨族群”之谜思 ——试答导师陈亚才课堂讨论 /关启匡 整理

51

刘宏从华人移民模式 谈陈嘉庚精神的现代意义

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牌匾的故事 — —记纪念馆揭牌仪式

53

青少年参与中国寻根之旅 厦门寻陈嘉庚足迹

56

书法艺术无界限 传颂陈嘉庚言谈语录

32

“先贤交辉”特展 — — 记“承先启后:李光前的 慈善精神”特展开幕仪式

61

配合李光前特展 座谈翁婿俩青蓝交辉

37

71

动态

纪念馆的“育苗计划” — — 兼谈陈嘉庚对博物馆教育的 重视 /庄诒晶

基金成立一周年晚宴 从侨到桥,嘉庚精神走向世界

47

26

29

43

缅怀先贤·铭记历史 常识赛提升学习乐趣

82

柴松林解码基金会 谈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

86

嘉庚学堂筹备半年 招 7 学员正式开课


专题

雪隆兴起办人文课程风气

民间团体展现新生命力 雪隆地区的民间社 会,近 年来 兴 起一股开办学习课程的风气,所开办的 课程内容可谓广泛,涵盖书法绘画、中 国与西洋艺术史、政治、经济、社会、宗 教、思想史、经典导读等等,提供社会 人士进修的空间及相当多元的选择。这 些由社团、民间组织或 私人开办的课 程。学费大众化。民间学习空间的拓展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对于正规的大专院校,民间的系 列课程有其特色和弹性,例如报名学习 没有年龄和学历的限制、课程多半安排 在平日的晚上或周末、星期天进行,方 便上班族参加;另外学员也没有考试的 压力,纯粹为兴趣和吸收新知而参与。 民间人文课程也让大专院校的学者可 以通过这个管道,向社会大众传授他们 的专业知识。相对于学院派,民间课程 具有平民化的特色,发挥终身学习、持 续进修、知识普及化的功能,提升个人 的生活品质,增添社会的人文内涵。

/ 陈亚才

主题课程利于学员整体认识

课程有别于单一的演讲。后者是针 对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作一次性的 专题演说,时间通常是两个小时左右。 而课程则是系列性,针对一个主题或学 术领域,作较长时间的讲述。以雪隆地 区兴办的人文课程为例,每个课程短则 三、四讲,长则十讲至十四讲之间,学员 进修后对有关的专题或学术领域有较 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本文给读者介绍几 个例子。 就民间人文课程而言,华社研究中 心早在1995年就开办了“社会大学系列 课程”,强调“没有永远的课室,只有无 尽的学习”。课程的灵感和做法来自台 湾经验(1994年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提 出社区大学的构想)。华社研究中心是 民间半学术性机构,汇集了各领域的学 者专家。曾庆豹先生是大力支持者,本 身率先开办其哲学专业课程。其他研究 员陆续就本身的专业开课,包括历史学

3


专题

的李业霖先生、安焕然硕士;社会学的 游若金博士、法律专业的杨培根律师、 张文光律师;政治学的黄明来、黄永安、 蔡添 强、丘 光 耀 等,师资阵 容可谓强

盛。 “社会大学系列课程”开办了三年就 因主观和客观因素停办了,至今没有复 办。

表(1)华社研究中心社会大学系列课程 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课程名称

授课老师

上课日期

人类的智慧之花—哲学入门(一) 曾庆豹硕士 1995年9月1日至4日 1995年11月30日至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入门 李业霖先生 12月13日 批判理论与当代德国哲学 曾庆豹硕士 1995年12月29日 人类的智慧之花—哲学入门(二) 曾庆豹硕士 1996年2月6日至11日 宏愿声中的法治危机 杨培根律师 1996年3月12日 —谈律师公会何去何从? 从哲学的观点谈生论死 曾庆豹硕士 1996年4月2日 社会学入门(一): 社会学的性质、研究方法、重要 游若金博士 1996年5月10日至16日 观念 上帝死了:尼采与当代哲学 曾庆豹硕士 1996年7月12日 法律学入门:大马法律系统简介 张文光律师 1996年7月23日至30日 形上学 曾庆豹硕士 1996年8月23日至30日 与历史永恒的对话: 安焕然博士 1996年11月10日至17日 谈历史的解释与历史的建构 现代政治学的运用 黄明来硕士 1996年12月8日至18日 哲学智慧分享 曾庆豹硕士 1997年1月30日至31日 1998年3月19日、20日、 政治学概论 黄永安先生 23日、27日及4月3日 1998年4月8日、9日、13日 哲学概论 蔡添强先生 及14日 全球化与国家 黄永安先生 1998年5月26日及29日 1998年6月15日、17日、 历史学概论 李业霖先生 19日、22日及27日 1998年7月21日、24日、 历史唯物主义(上) 丘光耀博士 27日及31日 1998年8月28日及 历史唯物主义(下) 丘光耀博士 9月2日、4日、9日

资料来源: “社会大学系列课程”,刊于文平强主编, 《乘风破浪济沧海:华社研究中心19852005纪念特刊》,页268。

4


专题

华社研究中心在1995年9月开办 “社会大学系列课程”的第1 讲: “人类的智慧之花——哲学入门”。 南洋商报是课程的协办单位,在 该报刊登招生广告。

人文课程建立人文知觉

2003年9月,雪隆理华同学会与隆 雪陈氏书院宗亲会在该书院成立了一 间主题图书馆,称为“人文图书馆”,愿 景是推广阅读风气,建立人与知识结合 的人文知觉。人文图书馆从2006年开 始开办“人文课程”,至2015年已经迈 入第34讲,而且持续进行。每一课程总 共10讲,公开给社会各界报名参加。课 程范围相当广,包括政治、国际关系、经 济、社会、历史、司法、思想史、文化遗 产、艺术、文学、音乐、媒体等,非常丰 富。有的课程还包括户外参观考察的项

目。收费方面,公众人士RM200,人员 RM170,学生优惠价RM140。人文课程 已经开办了九年,稳健前进,汇集了一 批忠实的追随者。

有鉴于陈氏书院即将进行第二期 的修护工程,而现有的人 文图书馆场 地,也将在修护工程完毕后作另外的规 划。由此,人文图书馆于2015年修护工 程开始前结束营运。而人文课程方面, 则迁移到林连玉纪念馆上课;在此进行 的第一堂课是2015年9月10日开办的人 文课程第34讲《人权的理论与实践》, 由叶瑞生授课。

表(2)人文图书馆之人文课程 序

1 国际事务

课程名称

授课老师

唐南发硕士

2 环境伦理学

黄孟祚先生

3 民主与民主化研究导论

谢丽玲小姐

5

- 未完 -


专题 - 续 -

4 媒体透视—与媒体交手知己知彼

庄迪澎硕士

6 国际法与我

胡逸山博士

5 中国近现代史

田英成博士

7 道家与道教12讲

胡兴荣博士

9 马来西亚的宪法与司法

饶仁毅律师

11 民主与政治体制

黄进发博士

13 政治的终结:政治哲学的反思

薛承兴博士

8 东亚近代史

唐南发硕士

10 二十世纪马来西亚的儒家

郑文泉博士

12 难民议题研究

唐南发硕士

14 建筑、都市与文化遗产保存

张集强硕士

16 社会学概论

陈美萍博士

18 马来西亚史

廖文辉博士

20 中国美术史12讲

许斗达博士

15 西洋美术史

许斗达博士

17 当代中国政治概论

潘永强博士

19 再见后现代

薛承兴博士

21 平等与效率—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黄集初硕士

22 文化遗产保存的理论与实务

张集强硕士

王妤娴、张溦紟、李永杰、 刘艺婉、杨洁、曾丽萍、 刘素希、梁友瑄

23 性别意识烘焙班 24 马来新文学讲话

25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与当代政治

庄华兴博士

薛承兴博士

26 中国历代小说鉴赏—神话到唐传奇

黄琦旺博士

28 马克思的自由哲学

薛承兴博士

27 中国美术史—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

许斗达博士

29 从马来西亚印度庙认识印度教与寺庙建筑

陈亚才先生

31 生命因你而动听—西方古典音乐鉴赏

陈逸飞先生

30 中国历代小说鉴赏—宋代话本到明清小说

黄琦旺博士

32 砂拉越的社会与政治史

吴益婷博士

34 人权的理论与实践

叶瑞生先生

33 中国美术史—汉代到魏晋南北朝

许斗达博士

资料来源: 整理自人文课程面子书“人文空间” Humanities Sphere Communities: www.facebook.com/humanitiessphere/events

6


专题

1

2

3

4

1– 4. 人文课程自2006年开办至今稳 健成长,课程涵盖面相当广,也汇集了 一批忠实的追随者。

7


专题

课程多元化供大众选择

隆雪华堂妇女组在2013年成立蒲 公英学苑,推动专题演讲和课程,开放 让社会大众参加,至今办了五项课程, 即: (1)认识伊斯兰 (2)政治经济学

(3)马来西亚国会与立法权的运作通 识课程 (4)认识藏传佛教 (5)今日马克思主义课程 课程进行的方式除了讲课之外,也包括 参观交流、电影欣赏。蒲公英学苑将于 2016年开办新的课程。

表(3)隆雪华堂妇女组蒲公英书苑课程 序

课程名称

认识伊斯兰:

授课老师

课程 长度

上课日期

课程收费 (RM)

(1) 伊 斯兰 对当 代 马 来 陈中和博士 西亚政治的影响

1讲 2013年10月15日

10

1 (2) 谈 马 来 西 亚 伊 斯 兰 索岩梅女士 政治的发展

1讲 2013年11月27日

10

1讲 2013年12月18日

10

1讲 2014年1月1日

10

活动:吉兰丹导览及交流

(3) 马 来 西 亚 伊 斯 兰体 陈中和博士 制的演变与发展–1 (4) 马 来 西 亚 伊 斯 兰体 陈中和博士 制的演变与发展–2

2 政治经济学

马来西亚国会与立法权的 3 运作通识课程 国会实地考察一日游 认识藏传佛教

4 藏传佛教导览

《金梦(Kumare)》电影 分享会

5 今日马克思主义课程

资料来源: 隆雪华堂妇女组

潘力克先生 10讲

2014年3月18日 至6月2日

150

2014年7月16日 公众150 学生100 王维兴先生 10讲 至10月8日 30 2014年10月30日 2015年1月5日至 3月10日

王振威先生 10讲 2015年5月9日

100

2015年3月14日 朱进佳先生 10讲

8

2015年8月8日至 公众180 学生150 24日


专题

1

2

1– 2. 隆雪华堂蒲公英书苑的人文课程: (上)王维 兴讲授“马来西亚国会与立法权的运作通识课程”、 (下)朱进佳讲授“今日马克思主义”。

9


专题

“当代艺术空间” (Lostgens’)是 杨两兴等人创立的艺术组织,旨在推动 艺术交流,是吉隆坡其中一个相当活跃 的团体,经常举办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与 交流活动。该组织从2014年开始开办课 程,由黄志忠先生讲授 (1) 尼采哲学导论

(2) 老子的后现代诠释 (3) 艺术哲学

卡夕、薛承兴博士主讲“哲学的力量:细 读德勒兹的《一千个平台》”。当代艺术 空间负责人杨两兴表示,2016年将更密 集的开办课程,提供社会大众进修的空 间。

表(4)当代艺术空间(Lostgens’)课程 序

课程名称

1 尼采哲学导论

2 老子的后现代诠释 3 艺术哲学

哲学的力量: 4 细读德勒兹的《一千个平 台》

授课老师

课程 长度

黄志忠先生 12讲

上课日期 2014年10月至 2015年1月

黄志忠先生 12讲 2015年3月至6月

课程收费 (RM) 200 200

黄志忠先生 12讲

2015年9月至 11月

200

卡夕、 薛承兴

2015年10月至 11月

200

资料来源: 当代艺术空间负责人杨两兴

以上所举只是其中的例子,雪隆地 区尚有许多团体和组织积极推动人文 课程,包括东方人文艺术馆等等。马来 西亚陈嘉庚基金在2015年创办嘉庚学 堂,9月间开办第一期的“卓越青年人文 社会研习班”,可说是另一项进展。

至于私人开办的民间课程,也是不 少的例子。举例言之,已故沈观仰先生 退出政坛后潜心学术研究,以个人力量 传授社会学、政治学、思想史等,吸引 了一批追随者。郭温和老师通过贤情学 堂和墨典文化中心,长期从事书画和中 国水墨画的教学和推广工作。我国著名 诗人、作家、文化工作者傅承得先生自 2004年以来倡导阅读中华文化原典, 邀请了多 位国内外的学 者,包 括台湾 傅佩荣博士、本国的徐威雄博士、潘碧 华博士、继程法师等主讲儒、释、道经 典。2009年开始,傅承得亲自在全国各

4讲

地巡回导读《论语》、 《孟子》、 《老子》、 《庄子》及《弟子规》等课程。

雪隆地区的民间人文课程,并非由 专门的学术机构承办,其意义在于将知 识从学院中解放出来。从公民社会的角 度出发,民间课程的萌芽与发展,作为 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正展现民间蓬勃 的生命力,承担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 功能。w

10

作者毕业于台湾国立大学历史系, 曾获台湾国立大学优秀青年奖。现 为隆雪华堂执行长、马来西亚陈嘉 庚基金秘书长、嘉庚学堂导师。 编著 有《留根与遗恨》 , 《马来西亚抗日纪 念碑图片集》和《当代马华文存:社 会卷》等。


专题

嘉庚学堂 培育社会通达之才

/ 潘永强 马来西亚社会目前正处于政治与 经济的转型阶段,民间社会力量也在酝 酿能量与创意,公民社会正在发育与成 熟。未来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除了政 府与企业的责任,也有公民社会和非营 利组织可发挥的角色。比较国内外的经 验,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无论在观念 创新、专业能力和制衡监督方面,都有 利于促进社会变革。优质的公民社会也 有助于提高民主政治的巩固与治理水 平。

事实上,马来西亚向来就有一股活 力丰沛的民间社会力,特别是在华人社 会,民间力量投入不可计数的资源,从 事教育、文化、学术、救济、抚恤等公益 事业,已有百年历史之久,以填补国家 的缺席和不作为。近年来,随社会的变 迁与多元化,新兴社会运动蓄势待发, 也开拓了环保、人权、性别、选举改革、 文史保存等方面的工作,充满热情与生 机,为社会面貌注入时代动力。

公民社会与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显 然已成必然趋势,莫可能御。然则,新 型的非营利组织也日益面临经营管理、 组织建设的挑战,如何构建现代化的非 营利组织治理模式、优化组织运营的 观念,建立永续发展的制度内涵,都是 我们需要克服的发展瓶颈。在这个过程 中,怎样发掘和栽培具有知识视野和实 务能力的优秀人才,就成为下一阶段非 营利组织乃至整个公民社会发展的关 键因素。 任何社会体制的进步和成长,往往 有赖于多个综合因素的结合,通常包括 (一)有利于社会正义的制度建设 (二)具进步与启蒙意义的思想观念 (三)优质与高效能的组织领导

归纳而言,这些因素的背后,都着 重于强调教育与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如 果说,未来的社会前进与变革,取决于 有素养的人才与领导力,实不为过。

11


专题

如果国家和企业的经营,离不开优 秀的人才和领导,公民社会和非营利组 织的未来发展,也同样需要重视人才的 培养。有鉴于此,为因应时代变迁和社 会转型的需要,以及理解到人才培育的 迫切感,2015年9月22日,马来西亚嘉庚 学堂宣告成立,第一个项目“卓越青年 人文社会研习班”正式开课,从公开申 请中甄选出首届学员7人,展开为期一年 的全职研习生活,以为马来西亚公民社 会和非营利组织培训骨干人才。 嘉庚学堂秉承陈嘉庚先生实业与 教育相结合的社会责任精神,希望培养 具有社会进步价值、掌握人文社会涵 养、有志从事公共事务的优秀青年,以 期为公民社会培育未来人才,发挥公共 政策研究功能,共同推动政治、文教、 学术、非营利组织的长期进步与发展。 因此,嘉庚学堂设定三大宗旨,一 是培育公民社会领袖,储备社会改革力 量;二是充实公共事务人才,厚植人文 社会素养;三是从事政经议题研究,发 挥民间智库功能。

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嘉庚学堂的两 项职能,就是培训人才与政策研究。它 开办的“卓越青年人文社会研习班”, 每期招收不超过15名学员,年龄不超过 35岁。学员必须是有志于从政治、文教、 学术、非营利组织工作,具大专学历以 上的青年,不分学科与性别。

嘉庚学堂参照民间书院自由讲学 的方式,学制是一年一期,学员全职修 习。学堂不收分文学杂费,同时每月还 为学员提供生活津贴1500令吉,以期 能静心研习。目前学堂不设专职讲师, 而是邀请各领域学者专家授课,培训模 式结合讲学、研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进 行。

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采取跨学科 的途径,类似英国顶尖大学培养公共事 务领导人才的PPE学程(就是指哲学、 政治学和经济学三个范畴),嘉庚学堂 的课程即区分为三大学门:人文思想, 政治经济,公共管理。此举一方面旨在 打破学科藩篱,弥补目前国内外大学专 业分科过细,无法培养具综合性视野和 知识互通之缺失。另一方面,我们也希 望从事社会事务的青年,必须是社会通 达之才,走出狭隘思维格局,具有全方 位的社会观察能力。 学员在一年 期间共修习8至10 门 课程,每门课程约14讲。开授的课程包 括“陈嘉庚与新马华人社会”、 “中国现 代思想概论”、 “政治民主化研究”、 “马来西亚经济发展”、 “非营利组织 管理概论”、 “策略思考与创意实践”等 等。 嘉庚学堂在培育人才方面,是兼顾 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因为未来从事公共 事务的青年,既要掌握当前人文与社会 科学的进步概念,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 水平,同时也要对实务工作和组织管理 有清晰理解。换言之,我们所要培育的 是一批有视野、愿思考、能实干的优质 青年,为社会和非营利组织输送人才, 也期许成为公民社会的黄埔军校! 为了强化实务能力的累积,全职学 员在修习期间,得参与实习计划,由学 堂安排到相关的非营利组织接受实习 锻炼,每周20小时。这样的社会实践有 助于学员具体体验非营利组织的日常运 作,同时也是评估学员能力、态度和意 志的最有效方式。

12


专题

我们的信念是:没有优质的公民社 会,就没有伟大的现代国家,而维系优 质社会的永 续发 展,就需要务实和通 达的人才。陈嘉庚精神,是一种爱国爱 人的社会责任精神,嘉庚学堂延续此精 神,以培育人才来回馈社会需要,结合 体制内外的资源,发掘培训人才和教育 传承的管道,为社会累积兼具知识力与 实务力的卓越青年。w 作者是台湾政治大学硕士,上海复 旦大学博士,政治评论作者,关注马 来西亚政治、中国研究和民主化议 题。编著有《马华政治散论》、 《我们 的时代精神》、 《未完成的政治转型》 等书。 现任嘉庚学堂义务课程主任。

嘉庚学堂简介

嘉庚学堂抱持着“进步、理性、专业、务实”的理念,推动“卓越青年 人文社会研习班”,致力于培训有志于从事政经、文教、学术及非营利组 织工作,具大专学历以上、受华文教育的青年。研习班的学程结合讲学、 研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制为一年全时间修习,每一期招收不超 过15位学员。凡被录取的青年,除免收学费外,还可获得每月生活津贴 1500令吉。学员在修习期间,也会接受安排,到相关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 实践。

嘉庚学堂学术咨询委员会 职务

顾问

姓名

职称/单位

丹斯里拿督斯里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 林玉唐 黄循营先生

资深社会工作者

召集人

谢瑞平博士

马来亚大学物理教授

成员

冯久玲女士

顾问

义务课程 潘永强博士 主任 成员 成员 成员

梁家兴博士 黄子坚教授

祝家丰博士

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 巴生中华总商会会长

亚洲大趋势研究所所长

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兼马 大全球计划与策略中心主任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兼系主任

13


专题

第一学期导师 姓名

徐威雄 黄进发 叶乃杰 吴依锭 陈亚才 詹缘端

课程

陈嘉庚与 新马华人社会

政治民主化研究 马来西亚 经济发展 非营利组织 管理概论

中国现代 思想概论

单位/职务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 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高级讲师 英国艾塞克思大学政治学博士 槟城研究院研究员 博特拉大学金融学博士、 拉曼大学会计系主任 马来亚大学经济学硕士、 拉曼大学经济系讲师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 隆雪华堂执行长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侯选人 华社研究中心主任

徽章设计理念

嘉 庚 学 堂

TAN KAH KEE A

C

A

D

E

M

Y

徽章由“TKK”的几何图形组成。 “T”以代表沉稳的深蓝色为主, 而“K”则以浅蓝色来呈现“理智与广阔”的寓意,蓝色属于海洋与天空的 色彩,代表学术与知识永无尽头。第三个几何图形“K”为箭头的图形,代 表了勇往直前、 飞向卓越的理念,而橙色也让人联想到秋天丰硕的果实, 呈现出学堂的能量与激情。 “嘉庚学堂”的字体使用了代表智慧之光的黄色,这与培育优秀青 年的宗旨相符合,学堂期望能照亮、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TAN KAH KEE ACADEMY”字体使用了代表热情与活跃的红色,这象征学员积极正 面的态度,以及对国家保持关爱之意。w

14


专题

古文化·新学堂 继承嘉庚办学精神·开创自由讲学风气 / 许紫铤 古代书院是进行研究、传播学术文 化知识的高等教育机构,对中国传统社 会学术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等做出了突 出的贡献。书院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发展,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没落,但 是书院的教育精神至今为止还是珍贵 的历史遗产。

集优良教育传统于一身

书院为古代读书人心目中的文化、 学术传播圣地,而成就 这一高尚地位 的,是其一直以来都坚守的办学理念。 古代书院集优良教育传统于一身,中国 文学学士史飞翔也说,书院 有自主 办 学、学者治校、学术自由、有教无类、因 材施教、注重道德修养、面向社会开放 等优点。

古代书院的最高行政领导“山长” (因书院多设在山林僻静的地方)会亲 自参与教学工作,如程颢、司马光、范仲 淹、朱熹等名儒大师,都是亲自进课堂 给学生授课。而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 天书院,都是乐育人才之地,培养出诸

如曾国藩、黄榦、欧阳修、王安石等杰 出人物。

师生互动辩论、自由切磋

传统书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教育 自治权上。民办书院不受官府控制, 在教育方面独树一帜,主张开放言论、 自由讲学。书院的教职 人员可自主到 各书院讲 学,书院的学生也能自由择 师 而从,就像 朱汉民 在《中国书院 文 化 简 史 》里说 的:“ 由于 书 院 教 育是 私学 教育,有相 对自由的自治权利, 著名学 者可以自命山长,也可以 另请 知名学 者主讲,实行自由讲学…… 在 教 学 方法 上,强调 学生自学为主,注 重 培 养 学 生 的自学 能 力 和 独 立 思考 的能力。”正 是 这种师生 之间互动 辩 论、自由切 磋的教学制度,才能 达 到 独立学术的境界。教育要自由发 展, 不开放的教育不会带来 进步,只有在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情况下 才会生产出不受束缚、有批判性思考的 人。

15


专题

1 2 3 4 1. 东林书院的千古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取 自文新传媒网) 2.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 一——岳麓书院鸟瞰。 (取自长沙市政府网 页) 3.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 院迎宾牌坊。 (取自中国网) 4. 中国古代四 大书院之一——应天书院,又称睢阳书院。 (取自华夏经纬网)

经历没落后再次兴起

书院自唐宋以来历经沉浮长达千 年之久,直至清末清政府开始控制和改 造书院,将民间的书院官学化、流为科 举附庸,之后又遇上维新派提倡新学, 将书院 都改制为兼习中、西之学的学

堂,那时书院制度才正式走入历史的舞 台。书院的没落着实是教育事业的一大 损失,胡适先生也曾惋惜地说: “书院 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 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 今日。”

16


专题

虽然如此,近几十年来书院再次悄 然兴起,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新亚书院、 中国的白鹿书院、修复后重新开放的岳 麓书院等,虽然跟传统的书院不可同日 而语,但仍然继承了古代书院的自由教 学文化,以“学”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 式,把教学与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自我 探索、主动实践的过程。

再 者,如果学堂能 够借鉴前人智 慧的同时寻求启迪,并进行现代化的转 化,那就可以进一步对书院的教育精神 进行承接和开新。尽管这个声音还很 微弱,但却在本地开了先河,就像冯骥 才说的,第一批最大的困难是无处可仿 效,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发挥想象力、自 由创造。

新学堂与旧书院文化

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在此之际,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也 创办了嘉庚学堂。嘉庚学堂属于民办教 育,旨在取古代书院之长、去清末学堂 之短。

或许大家会问:新的学堂,旧的书 院文化,能否建立起一个学术自主的高 等教育体系?以嘉庚学堂的课程设计来 看,人文思想、政治经济、公共管理这 三大学门的养成教育,从大处着眼,小 处着手,结合了富时代特色的课程。如 果能具体体现书院倡导的“让导师自由 讲学,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文化,致力于 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上,那也算为 本地的高等教育带来另一番新气象,因 为学堂规模小、调整速度快,再加之学 术自由、言论自由。

书院的自由讲学制度落实在嘉庚 学堂的建设中,相信可以达到推陈出 新、继往开来的局面。学术自由并非一 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要把这种理念化为 自觉行动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实践。北 宋东林书院的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 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套用在本地的教育事业里,能否让 古代书院的优势在此落地生根?敬请期 待。w

17

作者是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创立 之“嘉庚学堂”的执行员。


专题

自由讲学 vs. 自主学习

漫谈「教」与「学」的可能性 / 关启匡 整理 • 庄诒晶 编辑 嘉庚学堂第一期“卓越青年社会 人文研习班”自2015年9月开课以来,7 位全职学员除了参与学堂第一学期开 授的5门课程,同时也开始进行专题研 习与社会实践。课余,学员争取时间相 聚,以进行主题式的讨论与思辩。 2015年10月24日,在《嘉庚会讯》

主编庄诒晶、编辑许紫铤的安排之下, 学员齐聚在陈嘉庚纪念馆,针对“自由 讲学”与“自主学习”进行讨论。首先, 学员从参与“嘉庚学堂”这个项目的亲 身感受出发,谈及作为学堂第一批“自 由讲学”与“自主学习”的实践者的体 会。

陈宝霓:学堂实现“自由讲学”的可能性

陈宝霓指出,在嘉庚学堂上了一个月的课程,大马本土议题对她来说越 发有趣。她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嘉庚学堂所设计的社会人文研习班实现了 “自由讲学”的可能性,让讲师拥有足够的空间与自由度以发表他们的观 点。因此, “自由讲学”奠定了嘉庚学堂的基本底色。 “自由度”在讲学中是极为重要的。在以往的大学教育中,许多教授内 容都过于片面或不够深入。对此,嘉庚学堂的人文、社会课程,对学员来说, 无疑弥补了这一块缺憾。

郑秋盈:自主学习首先学会管理与支配时间

郑秋盈认为嘉庚学堂重视自学者的自由性,这一点也是她报读嘉庚学 堂的原因。她认为,所谓自主学习,首先就应该学习如何管理时间,这样一 来,学习者才可以拥有更多自我支配的时间。 另外,培养学习者之间自由讨论的风气也非常重要。有别于大马传统教 育系统的“填鸭式”、充满“标准答案”的教学模式,在嘉庚学堂,学习者重 视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集思广益,以擦出更多的火花。

- 未完 -

18


专题 - 续 -

廖勇胜:参与安排学习内涵将贯彻自主学习的精神

廖勇胜认为“自主学习”讲求各种条件,其中包括自学的时空条件与 师资条件。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当他遇到学习困境时,有导师从旁解惑及引 导,那将是一生受用。 另外,他认为时空条件对自学者来说也相当重要。在嘉庚学堂,他认为 如果学员能参与到安排学习内涵与课程内容的讨论中,不仅能贯彻“自主学 习”的精神,也将培养学员的全局观与综合能力。

宋佩霓:自由需有恰当的自我限制,自主学习亦须知识均衡

宋佩霓表示,在教员实践“自由讲学”之余,其“自由度”亦给予他最 大的发挥空间,乃至个人的教学魅力,亦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反之,若教员 用之不当,亦会将“自由”变成“随性”,甚至“任性”,这样又会产生反效 果,影响到教学素质。 “自主学习”则表现在学员有选择课程或学习内容的权力。但是,学员 的偏好可能会造成他们忽略知识体系的全面性。

综合来看, “自由讲学”或“自主学习”皆讲究内在素质。从“自主”而 生的“自由”,该“自由”又须由“自主”来监控,才能恰到好处。因此,这套 体系中必须包含培养学习者的“自主”能力。

李学彬:自由讲学有助于实现学科“跨领域”

李学彬将讨论延伸到“跨领域学习”的层面。他表示,当我们谈论大马 华社议题时,根本不能摆脱它跟大马经济的关系;反之,当我们探讨大马经 济时,亦无法绕过它与大马政治的关系。 在大学学习的阶段,有许多课程的设置本身已限制了“探讨”的范围与 深度。这一点,嘉庚学堂“自由讲学”的模式,在“跨领域”这方面,突破了 大马一般大学课程的限制。 嘉庚学堂通过民间讲学的方式, 将“自主学习”与“自由讲学”的精神, 带入本 地社会教育的视 域,其前瞻性 值得重视。沿着有关讨论,学员将话题

延伸到跨领域与教育改革,将“自由讲 学”与“自主学习”的概念拓展到大学 教育,乃至中小学义务教育。

19


专题

关启匡:新观点新技术多出自“跨领域”的突破

关启匡指出,近年来在国际的学术界,对于“跨领域”教学的成果,都 已达到了一项积极的共识;既一切最有创意,乃至具有产值的新观点、新技 术,大都出自“跨领域”学习所带动的知识突破。

美国有许多大学与学院,都提倡学习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型”传统, 极重视通识教育,又名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在美国大专院校的教学中, 通识教育的成与败,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的革新导向;在通识教育的具体导 向下,有许多地区性、规模小的学院,所栽培的人才,其成就与人数甚至直 追美国“哈佛大学”、 “普林斯顿”这些传统名校。

为了在大学贯彻“跨领域”的精神,有许多美国学院在学生入学的前两 年,实行文、理不分家的教育理念。我们从这些国际的“跨领域”学习的视 域中,即可反思到“自由讲学”,在贯彻“教”与“学”中的“自由度”之重要 性。

郑嘉雯:自主学习、自由讲学与教育改革密切相关

郑嘉雯 提出,很多国际学校都在使 用IPC(International Primar y Curriculum)这项课程。这项课程的其中一项特点,是以“主题教学”来推 展学习的。举例,若某一课程以“巧克力”为主题。那么,小学生很可能就要 理解“巧克力”的种植,延伸到对于自然科学,如阳光、雨量等的知识。在探 讨“巧克力”的制造时,可能会接触到数学;再延伸到“销售”的层面,就会 注重于口味、甜度等学问。显然,像“主题教学”这种小学的课程,已具有“ 跨领域”学习的精神。

一般上,大马人对于外国的教育进展不见得陌生,可是我们很多时候 是崇尚有余,而革新勇气不足。这亦使得我们的研讨总比实践为多。另外, 我们如果把视域延展到独中教育来看,独中教育多年来的“试验精神”则值 得关注,这种课程的多元性,亦有“跨越”传统教育的趋向。 承上,我们又关注到“自由讲学”和“自主学习”施行的成本问题。何 以大马教育在这么久的“改革”呼声中,依然不见效用?这里也涉及到,国 内的教育缺乏“自由讲学”、 “自主学习”的习惯,致使我国的教员,无法在 一时间落实“自由讲学”。显然,要在本国教育体制内推行“自由讲学”,其 培训教师的成本极高,资金和时间的投入必不可免。 倘若将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完全落实到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则 传统的分级分班制,将要面临全面的调整。在这样的教学制度下,学生将不 会延续“以年龄来分班”的传统模式,而必须改成“以程度来分班”的革新 模式。对此,郑嘉雯提出,在电脑科技如此成熟的当代,应该善用之,以降 低落实“自主学习”的成本,当可成为扭转成本过高之转机。

20


专题

综合以上学员讨论的重点,在具体 实践“自主学习”时,学习者首先须具有 学习的自主权。所谓“自主学习”,应该 要扬弃这种以教员为学习主体的教学 模式,而让学习者按自己的程度推进学 习。在过程中,教员仅作为引导或培养 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辅导员之角色。 然而,辅导员自身必须具备“自主 学习”或“自由讲学”的能力。这就带 出下一个重点。所谓“自由讲学”、 “自 主学习”,与“再学习”、 “终身学习”是 密切相关。以当今大马的情况来看,作 为一位称职的中小学教员,其“自主学 习”,或说“再学习”的能力是必须的, 因为某种意义下,不懂得“自主学习”的 教员,是无法达到“自由讲学”的要求, 那么何来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因 此, “自主性”与“自由性”、在“教”与 “学”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性。 再者,当我们都意识到“跨领域”、 “跨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它将给我们 带来突破现有知识的可能性。然而,具 体该怎么做、如何实行,则成为过去国 际教育学界不断研讨、反复实验的重要 方向。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开办嘉庚学 堂,其中强调“自由讲学”、 “自主学习” 的重要性,这也是检验在当代背景下实 施“陈嘉庚模式”的可行性。w

21


人文

怡和轩, 南洋华人抗战大本营 / 潘国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 年。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举行了大规模的 系列纪念活动。历史,是需要不断反省和检讨的,以免悲剧再度 发生。 不久前,我就任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主席,我就从怡和轩 和陈嘉庚谈起吧。

怡和轩,非同一般意义上的富人俱乐部,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由陈嘉庚先生领导,成为海外华人反抗日本侵略的大 本营。

我们知道,当年中国海外华侨对出生国非常效忠,在国家 认同上还是倾向中国。可以说:身在南洋心在汉,华侨对中国的 政治教育非常关心。 “华侨是革命之母”,早期对孙中山的革命 活动就非常支持,后来更全力支持抗战。新加坡1965年独立, 华侨对国家的认同开始转变,从“华侨”的身份转为“海外华 人”的过程,历经几十年。 当年抗战爆发,陈嘉庚先生登高一呼,南洋的华侨无不积 极响应。当时陈嘉庚是怡和轩的主席,他几乎把怡和轩当成了 自己的家,吃住都在这里,夜以继日地领导抗战,所以怡和轩才 被誉为“抗战大本营”。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 衣、药品、卡车等物资,以及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 供应药品等。 我们都听说过“南侨机工”这个词。当年南侨机工就是 从怡和轩出发的。1939年,陈嘉庚应国民政府之请,代为招募 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技工)回中国服务,在新 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

22


人文

我越 来 越觉得陈嘉庚这个人了不 起,很多企业家也做慈善、捐款,但这 只是他们财富的一部分,只有陈嘉庚把 全部家当捐给了中国的抗战 和教育事 业,他把公司交给了女婿李光前先生, 自己全身心投入组织和领导南洋华人 的抗战大业。我后来看到一些文件,得 知中国抗美援朝期间,陈嘉庚仍旧“命 令”家人购买物资送到中国,支持中国 志愿军。我个人觉得,陈嘉庚一生最重 要的特点就是:一是热爱中国、支持抗 战;二是热衷教育、捐资办学。

国际援华物资只能通过这条通道 运输到中国,滇缅公路就成了抗战的生 命线,或者叫作抗战的“输血管”。可以 说,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危急时刻, 三千多名来自南洋各地的热血青年用他 们的青春和生命,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 国服务团,义无反顾,勇赴前线。他们 为新马华侨史、中国抗战史,也为世界 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历史谱写了一部悲壮 史诗。

陈嘉庚平时的生活非常节俭,我可 以举一个例子。大家如以为怡和轩是富 人俱乐部,天天山珍海味,那就错了。陈 嘉庚在怡和轩主要吃的就是地瓜粥。现 在怡和轩还保持吃地瓜粥的传统,这也 是对陈嘉庚的一种纪念。1982年,我们 成立了陈嘉庚基金,先后设立了“陈嘉 庚青少年发明奖”、 “陈嘉庚高级学位 奖学金”和“世界著名学者公开演讲系 列”等。继承陈嘉庚的爱国精神和教育 思想,并将之发扬光大。w

尽管陈嘉庚为中国抗战贡献良多, 他还是因未能亲赴中国而感到未尽全 力。于是,他于1939年冬发起组织“南 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南洋各地华 侨筹赈机关热烈响应,派出代表组成慰 劳团,共50余人。1940年春夏之际,陈 嘉庚先生亲自率团回国。这次回中国, 最重要的就是,他去了延安。 陈嘉庚的观察力非常强。他到延 安后,十分留意共产党领袖们的日常生 活,结果发现他们言行一致,艰苦抗战, 令人佩服。陈嘉庚未往延安时,对中国 的前途甚为悲观,访问了延安后对中国 的未来有了信心。陈嘉庚非常有远见, 他得出结论: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23

作者是陈嘉庚基金(新加坡)主席怡 和轩俱乐部主席、南洋理工大学高 等研究所所长。他也是马来西亚陈 嘉庚基金名誉顾问。

(文章以访问稿“南洋华侨人心系 抗战:访新中友好协会会长潘国驹” 刊于《人民日报》 ,2015年8月6日)


人文

学堂开「陈嘉庚」课程 带出新马华人社会简史 / 徐威雄 陈嘉庚是南洋华人史上影响深远的历史巨人,他一生的传 奇经历,可视为半部新马华人历史的缩影。 嘉庚学堂今年开办“卓越青年人文社会研习班”,其中一门 课为“陈嘉庚与新马华人社会”,目的是介绍陈嘉庚在新马华人 史上的事迹与影响,并让学员通过这位历史巨人来认识新马华 人的社会与历史。

不凡经历创造南洋传奇

陈嘉庚在南洋的时代,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 甲子正是新马华人从移民社会到断土建国的大时代,也是新马 华人从生聚致富到华资受制式微的转折年代。陈嘉庚的树胶王 国,改变了马来亚的经济结构、开拓了新的产业模式;陈嘉庚毁 家兴学的义举与风范,惠泽后世无穷,成为新马华人社会文化的 精神表率与活水源头;陈嘉庚领导的筹赈援华抗战,卷起了南 洋空前绝后的时代风云,旋舞出一段撼动天地的历史。从一代 实业家到南洋帮群所推尊的一代华社共主,甚至是中、英方都 能共同接受的最高社会领袖,陈嘉庚的不凡经历,代表着上百 万华裔先民南来陶金历史中的一个成功典范,也代表着一个华 侨华人历史中最为光辉的年代。在他的身上,烙印了太多的时代 印记以及南洋的传奇故事。 24


人文

以陈嘉庚事迹带出华人简史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是陈嘉庚 生平故事的介绍,而是结合了陈嘉庚的 一生起伏与新马华人历史的时势演变。 通 过陈嘉庚的事迹与抉择,讲述19世 纪至20世纪50年代新马华人历史的重 大历程,包括陈嘉庚与新马华人经济产 业、华人社会组织与文化活动、华人办 校兴学传统、华人与反日运动、战后华 人政治参与与纠结、华人与中国关系等 课题,最后是评估陈嘉庚对新马华社的 影响,及所遗留下的社会遗产与精神。

课程以陈嘉庚《南侨回忆录》及杨 进发《陈嘉庚——华侨传奇人物》为基 本读 物,并随堂指定 必读相关的学术 论著与史料,学员得于期末交上一篇论 文。 其具体讲课纲要为: 第1讲: 绪言:马新华人历史人物类型 第2讲: 陈嘉庚生平及其历史意义 第3讲: 华人移殖马来半岛的历史 第4讲: 早期华人社会结构与组织 第5讲: 早期华人的垦殖与经济活动 第6讲: 陈嘉庚的企业王国 第7讲: 马新华人的教育与文化 第8讲: 陈嘉庚与新马教育 第9讲: 马新华人与中国抗日战争 第10讲: 陈嘉庚、南侨总会与反日运动 第11讲: 陈嘉庚与战后中国政局 第12讲: 陈嘉庚的社会遗产及精神

就,包括其规模、经营、贡献等,一直到 1931年其企业王国的崩溃。

第7至第8讲则讲授马新华人的教 育与文化发展,及陈嘉庚在马新(兼及 中国)倾家兴学的事迹与贡献,这是他 留给新马最重要的遗产。第9至第10讲 则讲述马新的反日运动到陈嘉庚领导南 侨的援华反日运动,这是南洋华社涉及 面最为深广的社会运动,也是陈嘉庚在 南洋的最高峰。

第11讲重点放在战后陈嘉庚与本 地及中国的政治关系,以及他的应对进 退及抉择,进而兼及独立前马新华人的 左右纠结与身份取舍。1950年陈嘉庚的 归国象征了华侨时代的正式落幕,历史 进入另一崭新阶段,故第12讲总结陈 嘉庚留下的经济社会教育文化遗产,包 括他的人格典范、言论启示与精神象征 等。 简单来说,本课程以马新华人历史 的演变为底本,结合以陈嘉庚在经济领 域、教育领域、反日事迹等主题而成。 这是一门介绍陈嘉庚故事的课程,也是 一部马新独立自治之前的华人简史。w

第1讲概述马新华人历史人物的各 种类型与代表。第2讲简单介绍陈嘉庚 的生平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的历史意义。 第3至第5讲则讲述华人南来移民的历 史,从历史上的拓殖到早 期社会的形 成及其结构特征,再到华人在经济产业 的开发与经营,是整个南洋华人的大历 史脉络,也是产生陈嘉庚故事的历史背 景;故进入第6讲是陈嘉庚企业王国的 出现,主要集中在他在树胶业里的成 25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 目前为 博特拉大学外语系中文组高级讲 师,专业领域包括中国学术思想、新 马华人史研究,著作有《先秦儒家与 易学》。


人文

「华团跨族群」之谜思 ——试答导师陈亚才课堂讨论 / 关启匡 整理 陈亚才先生担任嘉庚学堂“卓越青年人文社会研习班” 第一学期“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的导师。在第3堂论及“马 来西亚华人社团发展概论”时,学员提出华团跨族群,会否 出现有违华团初衷之质疑。陈先生为了让同学更深入地思考 这项谜思,遂提出以下四项问题,以益思辩。 笔者试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对陈先生所提之问题, 展开讨论。

(一) 华团有必要跨族群吗?

1.1 当我们说“华团”时,是放在大马华社这个历史脉络下 来谈论的。既此,则“大马”的国家层次,实优先于“华 社”、 “华团”作为单一种族的单元之社会层次。在存在 的情境中, “华团”本来就是存在于大马这个“跨族群” 的生活情境中, “跨族群”的生活需求实优先于“华团” 本身。 1.2 依此,我们根本不能问“华团有必要跨族群吗?”的问 题,这仅能作为一种学术讨论中的后设性问题,在大马 现实的情境中,是一个假议题。在现实中,我们更应该 考虑的是“华团应该如何更好的跨族群?”

(二) 华团具备跨族群的条件吗? 哪些华团可以或适合进行跨族群活动?

2.1 依据1.1、1.2的说明,当华社产生“华团有必要跨族群 吗?”的疑问时,这个命题的难点并非属于“理念层面” 的,而是“实践层面”的。除非, “华团”能够独立于大 马多元社会之外,否则我们毫无“华团不跨族群”的任 何合法性。所以,当华团能立足于大马几十年,它本身 一定具有“跨族群的条件”;否则,华团便成为虚无的 26


人文

存在,用俗话说即“有等于没有”。 打个比喻,当我们看到一位青年, 我们只能问“他是否一 位孝顺父 母的青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 都不必追问“青年到底是否为父母 所生?”。承上,我们要把“华团具 备跨族群的条件吗?”这个命题转 变为“华团具备了什么跨族群的条 件?”

2.2 依2.1所辨,我们也可以将“哪些华 团可以或适合进行跨族群活动?” 的命题转变成“哪些华团可以或适 合更积极地进行跨族群活动?”, 并且由这些有能力扮演“更积极推 动跨族群活动的华团”来带动“在 跨族群活动中相对消极的华团”, 以让整体的华团更好地推动跨族 群活动。

(三) 华团如何跨族群? 有 哪 些具体的行 动方 案?

3.1 倘若我们能够承认前两点之所辨, 其实“华团如何跨族群?”此一命 题,要问的是: “大马华团在大马 华人参与到多元社会中,应该如何 扮演好我们的角色?”。

3.2 只要我们厘清了“华社应该扮演 什 么 角 色”,便 懂 得“ 如 何 跨 族 群”的问题。华社“应该”是什么 意 思?“ 应 该 ”所 依 据 的 是 当下 本来具有的“能力”,没有先在的 “能力”则不能推出相应的“应不 应该”的可能,也就无法回答“如 何”的问题。这里我们设定的导向 是: “能力-应该-如何”。

27


人文

3.3 当我们要思考“有哪些具体的行 动方案?”时,必须要从“在地”的 “具体情境”中,来推导出“具体的 问题”何在,进而再推导出“具体 的方案” (这是回应与其策略)。

举例,相对于本国的其他族群,华 社在累积财富上,有“能力”上之 优势。那么,当我们面对大马普遍 的贫穷阶 级 这个“具体的问题 ” 时;华团就“应该”思考,我们在本 地扶贫的问题上,能够扮演什么积 极的角色(回应)?

由此延伸的策略性/功利性的思 考是:华团如何 将扶贫的利益 最 大化?在大马,贫穷是跨族群的问 题,在我国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尤 以普遍的印裔族群、乡区的马来族 群和原住民为主。故华团做好大马 的“扶贫”计划,就是其中一项最 重要的本土议题,这亦是全国性的 跨族群议题。 依上,所谓“具体的行动方案”是 由“具体的社会问题”所导出的; 大马当下就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 会,没有一个“非跨族群”的社会 问题,仅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而 已。

从最功利和策略性的角度,华团的 存在,是为了要争取与彰显大马华人存 在于本国的最大价值。故华团封闭导向 思维的困境,在于将会使到其“封闭的 态度”成为他族指责的污点。如此,无 疑将华人求存于大马的战线,设定在自 己的门口,甚至自己的家里面,来进行 攻防战。所以,更具功利性和策略性的 思考,则必然是外向而全面的开放性, 这是源于华团要将国家社会议题的战 线,尽量扩充到全国性的普遍议题的层 次来进行博弈。这样全国族群之间的博 弈场域,就不会集中在个别族群的内部 议题中。 简言之, “华团只有跨族群才有真 正的利益”的策略性导向,其意象式的 想象是——风雨的中心总是平静的。故 风雨的外围无限扩大,风雨的中心实变 得更宽阔;华团尽量的跨族群,实是无 限扩大本族求存的博弈战线罢了。没有 国家稳定之公,何来华团内部之私? 以上,为笔者在听取陈亚才导师意 见以前,所抒发的管窥之见。陈亚才导 师在第4堂课亦额外增加了一个小时的 讨论时段,让与会学员尽抒己见,最后 陈亚才导师再综合所有意见,给出一个 完满的解答,尽释学员之疑议。w

(四) 华团跨族群的利弊?

依前几项所辨,华团跨族群有利而 无弊,华团不跨族群无利而有弊。 此一 说 法的 根本依 据 见第1点 所 辨,除非论者能辨破之,方能再议。这 是因为,说“华团跨族群有弊”的问题 导向,是一种团体趋向封闭式的思考导 向。我们从“华团只有跨族群才有真正 的利益”这一点,便可晓得“华团跨族 群有弊”的虚假性。

28

作者是拉曼大学中文系学士、台湾 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2012年获台 湾国立中央大学博士班全额奖学 金。 目前是嘉庚学堂学员,并出任 班代表。


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牌匾的故事 ——记纪念馆揭牌仪式

回顾开幕那一天

2013年,筹备两年之久的马来西 亚陈嘉庚基金获得政府的批准正式成 立,由基金所创办的陈嘉庚纪念馆也隆 重开幕。纪念馆坐落在吉隆坡暨雪兰莪 中华大会堂右侧三楼,从旁经过只要稍 作留意,即可从三楼的窗户看到纪念馆 的第二展厅(现为“陈嘉庚大事记时光 走廊”)。至今,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 仍然是东南亚唯一一家以陈嘉庚为人 物主题的纪念馆。 纪念馆以重温历史、见贤思齐的方 式,弘扬陈嘉庚高贵的品格、伟大的精 神,启迪后世、激励来者。正如纪念馆 入门前厅,写着一段引言: “走近陈嘉庚 的世界”,即邀请公众以谦卑恭敬的态 度、以豁达之胸怀,走近先贤的世界, 一起感知伟人一生的波涌壮阔,一起领 略嘉庚精神的崇高宏伟。 开幕典礼于2013年10月6日,在吉

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光前堂举行。 前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拿督柴玺受邀 以开幕人身份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开 幕主宾是首相对华特使丹斯里黄家定, 来自中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华团领 袖与代表、文教界人士近300多人,欢 聚一堂、共襄盛举。

缺失的“招牌”

时光如流,纪念馆开幕已超 过一 年。这一年之间,纪念馆曾接待来自中 国、新加坡、日本、台湾以及马来西亚全 国的访客,他们有的是访问团代表、学 者、团体领袖、老师、家长、学生或社会 人士。纪念馆作为探索、了解陈嘉庚的 开放空间,尽力地为公众展现他的传奇 人生,让他伟大的形象重新进入人们的 视界。 唯一缺憾的是,这家新兴的纪念 馆缺乏一个供人识别的标志或牌匾,

29


纪念馆

来访客人经常寻馆无门。因此,在基金 董事的推动以及善心人士的帮助之下, 我们开始为纪念馆量身打造一个“ 招 牌 ”,这 成 为建设 纪 念馆 第二期工程 的“重头戏”。 首先是文字的选择。

自2014年第一届嘉庚语录书法比 赛开始,陈嘉庚基金就与著名书法家黄 金炳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他为“嘉庚语 录书法比赛”与“纪念陈嘉庚诞辰140 周年:嘉庚语录纪念书签”题字,其书 法文字体现了嘉庚精神的坚毅与诚意, 大受好评。因此,为了打造一个属于纪 念馆的牌匾,基金董事郑重邀请黄金炳 老师题字。 接下来则是牌匾材料的选择与整体设 计。

“陈嘉庚纪念馆”六个字应该是 让外面路过的人们也能清楚看见,还是 装置于纪念馆三楼入口处作指示用途 呢?经过基金董事、委员与隆雪华堂董 事协商,后者同意纪念馆在逾80岁高龄 的楼体外装置金属字。另,基金向杨应 俊先生征求捐赠木块,以雕刻“陈嘉庚 纪念馆”牌匾,安装在三楼入口处。 黄金炳老师所题的“陈嘉庚纪念

馆”一为横排字体,制作成铜质金属字 体,在隆雪华堂大楼右侧二楼的位置安 装。一为直排字体,雕刻于一块千年不 朽的“chengal”老正义木上。这一木块 由热心教育事业的杨应俊先生所捐献。 木块上光油后呈浅绿黄色,并委托来自 马六甲并曾为皇宫雕刻的师傅雕刻上 色。文字漆上金色,以衬托陈嘉庚崇高 伟大的形象。

整修后重新开放

自2014年10月,为了配合吉隆坡暨 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的大型整修工程,纪 念馆开始闭馆,并进行第二期工程,以 提升部分硬体设施。

2015年5月3日,由马来西亚陈嘉 庚基金发起人丹斯里拿督斯里林玉唐、 陈凯希、陈友信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驻 马来西亚大使馆领事参赞龚春森,为纪 念馆举行简单而又隆重的揭牌仪式。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在建设陈嘉 庚纪念馆之后,致力于将纪念馆发展成 为教化育人、文化传承,以及促进交流 的平台。纪念馆在揭牌的这一天,正式 迈向新的里程碑,重新开放予公众人士 免费参观。

揭牌迈向新里程碑 日期: 2015年5月3日

陈嘉庚纪念馆揭牌仪式

时间: 上午9时

地点: 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一楼与三楼

主持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领事参赞龚春森

30


纪念馆

龚春森在揭牌仪式上致辞表示, 马来西亚成立东南亚第一家陈嘉庚纪 念馆,大马华人可以在纪念馆里通过陈 嘉庚的史料、文物、图片等了解陈嘉庚 的事迹与高风亮节的精神。他指出,陈 嘉庚不止是个人的成功,他也代表了一 个时代华人的团结奋斗和艰辛努力。 陈嘉庚纪念馆不仅是表扬先贤在 教育、企业、社会活动的贡献,也是为 了向世人展示他在东南亚的事迹,体现 “陈嘉庚精神”集现代与现实之间的结 合。

龚春森认为,陈嘉庚回馈社会的目 的,是要后人有知识、有能力及实力,不 再任人宰割。现代社会若缺乏如陈嘉庚 般的华侨领袖,一力促成文化与文明的 融合,中国所提倡的一带一路概念将永 远无法实现。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陈友 信代表发言。他说,陈嘉庚先生是华人

世界创办博物馆的先驱。1950年代,陈 嘉庚倡办中国第一座全面且系统展示 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华侨 博物院”,在中国博物馆史上开风气之 先,意义深远。对比陈嘉庚所设立的华 侨博物院,陈嘉庚纪念馆虽迟了半个世 纪,但随着当天正式揭牌,基金未来将 举办更多的相关活动,藉以推广及弘扬 陈嘉庚精神。

出席揭牌仪式的嘉宾包括中国驻 马大使馆领事参赞龚春森与秘书刘鹏 翔,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丹斯里 拿督斯里林玉唐、陈凯希、陈友信,题 字人黄金炳,牌匾捐献人杨应俊,隆雪 华堂副会长郑淑娟,隆雪华堂妇女组 主席黄玉珠,马来西亚书艺协会会长王 雅、副会长廖锦荣、理事陈月美,林连 玉基金副义务秘书潘永强,留华同学会 署理会长莫泽林,以及陈嘉庚文化中心 董事陈松青、陈亚才、梁家兴、陈丹生 及郭南昌。w

1

2

1. 驻马大使馆领事参赞龚春森(前排 中)为“陈嘉庚纪念馆揭牌仪式”主持开 幕礼。 前排左起是陈松青、黄玉珠、杨应 俊、陈友信、陈凯希、龚春森、丹斯里拿 督斯里林玉唐、黄金炳、郑淑娟、梁家 兴、郭南昌。 2. 众嘉宾共同主持揭牌 仪式。

31


纪念馆

「先贤交辉」特展 — — 记「承先启后:李光前的 慈善精神」特展开幕仪式

嘉庚与挚友

陈嘉庚是一个头脑冷静、善于分 析、讲求实际的理性主义者,对于坚信 之事毋需智囊相助,故经常被描绘为 “孤独战士”;同时,他更是一个善恶 分明、重视品 德、慧眼识才的性情中 人。

陈嘉庚嫉恶好善、轻利重义的人格 魅力,让不少华人精英服膺向往。事实 上,他善于交友,且善于为华人社会拣 选人才。在他周围同志同道的朋友,皆 适得其所,得以发挥所长;与陈嘉庚有 过接触的人,无不盛赞他为人客气、待 人诚挚,且忠于朋友、珍惜友谊。

在不同历史时期,陈嘉庚身边皆有 一群支持者、激赏者。细细数来,有学 贯中西的李光前、林文庆,社会领袖林 义顺、陈六使,在行动上支持他的林推 迁、叶玉堆、孙崇瑜、庄希泉、曾江水、 庄明理、侯西反、刘玉水、庄西言、张楚 琨、胡愈之、陈文确、潘国渠、孙炳炎 等,还有在教育事业上的襄助者,如萨 本栋、陈村牧、叶渊、黄培炎,皆是陈嘉 庚的挚友。

首次办特展

陈嘉庚纪念馆为了补充常设展的 内容,自2015年初起,即开始策划“先 贤交辉”特展。纪念馆计划每年不定期 举办一至两次的特展,以展示陈嘉庚与 诸位先贤之间的事迹与情缘,并突出陈 嘉庚具有人情味的一面。同时透过众先 贤的光辉在本系列特展中交汇,向社会 人士与莘莘学子展现陈嘉庚与众先贤 的成长足迹、奋斗历程、丰功伟绩,以 宣扬先贤们的崇高精神。

本次“先贤交辉”系列特展以陈嘉 庚的女婿李光前作为头炮,主题为“承 先启后:李光前的慈善精神”,于5月1日 揭开序幕,向大众展示陈嘉庚与李光前 的青蓝关系。 陈嘉庚与李光前,既是伯乐与千里 马的关系,又是生活上、事业上的良师 益友。翁婿之间不仅存有知遇之恩,更 重要的是同有爱国爱民之心、报国报 民之情。尤其在公益事业、捐资办学方 面,翁婿两人彼唱此和、默契十足。

32


纪念馆

1

2

1.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丹斯里拿督斯里 林玉唐(左四起)、陈凯希及陈友信赠送纪念品给 特展开幕主宾李氏基金董事张顺发(左三)。右起 为陈嘉庚文化中心董事陈亚才、梁家兴,左起为新 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黄坚立、马来西亚南 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安焕然。 2. 马来西亚 陈嘉庚基金发起人(由左至右)陈友信、陈凯希及 丹斯里拿督斯里林玉唐陪同开幕主宾李氏基金董 事张顺发主持陈嘉庚纪念馆李光前特展亮灯开幕 仪式。

33


纪念馆

1. 踏入“承先启后:李光前的慈善精神”特展,首先民众可 看到陈嘉庚与其挚友的群像。 2. 李光前及其创立的李 氏基金在过去的几十年,每年将为数可观的利息来作赞助 发展科学研究、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等慈善事业,尤其是 投入教育方面的支出,超过半数之多。 3. “承先启后:李 光前的慈善精神”特展透过图片、文物、史料,展现陈嘉庚 与李光前的精彩人生、企业经营的智慧以及社会活动的魄 力。 4. “乘风破浪,弘毅进取”讲述陈嘉庚与李光前从知 遇之恩发展到翁婿之情的过程。  5. 特展上可见黄梨罐头 的装置,是李光前创办的南益王梨公司产品。

34

1

2

3

4

5


纪念馆

展厅导览图 • Guide Map a 先贤交辉系列: 陈嘉庚与挚友 The Brilliance of Wise Men: Tan Kah Kee and Friends

a

b 特展前言:光前裕后 Preface: Luster Forefathers and Benefit Future Generations c 慎终追远,情系故土 Reverence for Forefathers; Hearts in our Homeland ——陈嘉庚的童年与家人

集章处

d 爱我星岛养育土,恋吾故国摇篮曲 Singapore and Malaysia, Place which Born and Raised ——李光前的童年与求学生涯

先贤人像

e 乘风破浪,弘毅进取 Courageous and Unswerving, Ambitious and Motivated ——陈嘉庚与李光前从知遇之恩发展到翁婿之情的过程

b

f 实业兴邦,诚信经营 Nation-building through Entrepreneurship; Commercial Success through Trust ——陈嘉庚的经商理念

o

c

g 多元理念,励志图远 A Vision of Diversity; Setting Sight on Distant Shores ——陈嘉庚创业的历程 h 南益王梨,发名成业 Lee Pineapple, Good Success ——李光前创办的南益王梨公司产品

d nb na

i 以商养文,启迪民智 Promoting Literacy with Commerce; Towards an Intellectual Society ——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与《南侨日报》影响后来的华 文报业

mb p

lb

e

j 倾资兴学,传承文化 Investing in Educational and Inheriting Culture and Traditions ——陈嘉庚倾资兴学的事迹

la

k 文物展示区 Historical Relics Collection ——陈嘉庚与李光前的文物史料

ma

f

l 诚信严谨,任重道远 Honest and Disciplined, Taken the Responsibility a ——李光前的创业契机 b ——李光前的经营之道

s

m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 Returned to Society What He Has Gain from It a ——李光前对教育慷慨解囊的精神 b ——李光前多元共存的理念 n 落地生根,奉献桑梓 Taking Root Where They Reside, Bringing Good to Homeland a ——李光前参与社会活动的足迹 b ——李光前对新马社会与教育的贡献

k g q

o 回归故里,造福桑梓 惠泽后人,流放百世 Returning to the Roots and Bringing Goodwill to His Homeland, A Legacy of Inspiration for Posterity, and a Role Model for Remembrance ——陈嘉庚晚年回归中国的生活

h

p 光大前业,垂裕后昆 Carry on the Previous Career, Remain for Future Generation ——李光前晚年生活及其子女成就

j

q 慷慨解囊,沾溉世人 Give Generously, Benefiting People ——李光前及其李氏基金的受惠者

i

r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Inherit the Past and Usher in the Future ——第一届嘉庚奖得主:李氏基金

r

s 陈嘉庚与李光前大事年表 Chronology of Tan Kah Kee and Lee Kong Chian ——配合世界现代简史,呈现陈嘉庚与李光前的生平事迹

1

2

35

1. “ 先贤交辉”特展之“承先启后:李 光 前 的 慈 善 精 神 ”与 陈 嘉 庚 常 设 展 相互辉映,形成丰富、有趣的参观路 线。 2. 入馆参观的民众在参观完毕 后,还可以盖纪念印章,带回家做纪 念。


纪念馆

“承先启后:李光前的慈善精神”最初计划开放两个月供 大众参观。在2015年7月之后,纪念馆仍然接获来自各地学校与 社会人士要求延长特展的建议。因此,首次“先贤交辉”特展的 展期长达7个月,到访人次突破开馆以来的总人数。

细说李光前

李光前是世界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教育家,更是一位深 受新马人敬重的华人先贤。李光前从中国南安梅山芙蓉村出发, 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他从一名乡村放牛娃,成长为世界十大华 人富商之一。 李先前的生活道路,他的奋斗历程,他的坚毅人生,他的赤 子情怀,他的高尚情操,是一段段激动人心的故事,是一股股催 人奋进的力量,是一座座世人赖以仰望的高标。在李光前成功 的道路上,他始终以陈嘉庚为他一生的榜样,继承并发扬陈嘉 庚热爱桑梓、热衷教育、热心文化与慈善事业的优良传统。

李光前与陈嘉庚翁婿情深。陈嘉庚欣赏李光前德才兼备, 赞赏他不仅有骨气、有志气,且充满仁义之爱、忠义之信,是个 栋梁之才。因此,陈嘉庚在事业上特别倚重且敬重李光前,更将 长女爱礼托付给他。 李光前对陈嘉庚的感恩图报更为难得,尤其在兴学办教 上全力支持陈嘉庚,致力于中国以及新马两地的教育建设。李 光前身为陈嘉庚的长女婿,深受陈嘉庚身体力行奉献社会的影 响,非常热心于教育与公益事业。

李先前创办的李氏基金60年来从不间断、无私奉献,秉承 创办人生前所标举的“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精神,长期且持 续地斥资捐助教育、文化、慈善等机构,甚至不分国籍或种族地 颁发奖助学金,扶助贫寒兼奖励优秀学子,可以说是华人社会 公益慈善机构之楷模。 从陈嘉庚细数至李光前,与其说李光前“光大”了前辈陈 嘉庚遗赠给后人的福祉,不如说是陈嘉庚与李光前一脉相传的 慈善精神、懿行善举,给马来西亚、新加坡与中国带来的福泽绵 延,济世流芳、遗惠后人,代代传衍,永不止息。w

36


纪念馆

纪念馆的「育苗计划」 — — 兼谈陈嘉庚对博物馆教育的重视

育苗计划

/ 庄诒晶

陈嘉庚的博物馆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 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缺一 不可。家庭教育是最广泛,也是最基础 的教育,它对人格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 影响;学校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的活动,对人的发展起到主 导作用。原来处于辅助或补充位置的社 会教育,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显得日 趋重要。 陈嘉庚对教育抱有远大的理想,他 倾资兴学的事迹被后人歌颂,创办集美 学校、厦门大学、南洋华侨中学等更被 传为佳话。他长期投入教育的心力与金 钱,可说是前无古人。

陈 嘉庚 在教育领 域的另一贡献 却 鲜 为 人 知 。在 他 对 现 代 教 育 的 实

践 中 ,他 不 仅 重 视 学 校 教 育,更 是 在早 期 就 表 现 出 对 社 会 教 育 的 关 注 与 重 视 。早 在 上 世 纪 5 0 年 代 ,陈 嘉 庚 即 开 始 兴 建 鳌 园 与华 侨 博 物 院 , 并留下为数不少 关 于博 物 馆的 精 辟 论 述 ,例 如《 倡 办 华 侨 博 物 院 缘 起》、 《博物院陈列商榷》等论著,反映 了陈嘉庚对教育实践的超前目光与真 知灼见。

陈嘉庚认为“博物馆关系社会教 育颇臣,数万人口之小城市,即有设立 之必要”。在陈嘉庚对社会教育中的博 物馆教育表现出极度重视之下,不仅带 动了当时中国文博领域的发展,更是开 拓了博物馆建设与教育功能相结合的 理念与实践。

37

对陈嘉庚来说,博物馆正如学校、


纪念馆

公共图书馆一样那么重要,是文化教育机构的一种。博物馆的对象不 局限于学生或知识分子,而是面向广大市民,不分男女老少、文野雅 俗。因此,博物馆所扮演的应该是直观提供知识的角色。

陈嘉庚提出有关博物馆教育的见解,经常是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博 物馆在现代教育中无可取代的特征。众所周知,陈嘉庚并不是博物馆 学专家,他亦不愿意停留在光说不练的思考中。于是,陈嘉庚敢于探 索、善于创新的鲜明特质,再一次引导着他身体力行地将社会教育思 想付诸于实践。

陈嘉庚纪念馆落实社会教育

陈嘉庚认为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部分,不管是室内或户外的 博物馆、文物馆或纪念园区,都应该秉承启迪民智的使命,体现“寓教 于游、寓教于乐”的理念。 为了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并落实陈嘉庚博物馆教育中与学校 教育相结合的理念,陈嘉庚纪念馆自2015年8月开始,对华文小学与 中学推行“育苗计划”,真正实现“馆”、 “校”合作,以创造更多的课 外教学项目,补充学校教育之需。 “育苗计划”是以先贤精神为引、以培育青苗为目标,呼吁学校 组织参观纪念馆的活动,让学生更加亲近历史与文化。同时,通过导览 解说与趣味活动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

陈嘉庚纪念馆自2013年建馆以来,践行陈嘉庚的理念,通过各种 活动吸引少年儿童到纪念馆参观。在这个原有的基础上, “育苗计划” 旨在通过馆校合作,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让更多学生受 惠。 第一期的“育苗计划”面向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二,从2015 年8月起,推行至2016年8月。在这一年期间,全国的华小、独中、国民 型中学等学府,皆可免费报名参加。 首批报名参与“育苗计划”的学校,包括吉隆坡甲洞帝沙再也华小 (SJK(C) Desa Jaya)。该校家教协会负责组织逾600名六年级学生, 在2015年9月29日至10月13日之间,分批到陈嘉庚纪念馆进行参观,促 进学生对先贤人物的认识。 初步预计将有至少3千名、来自6所中小学的学生参与此计划。然 而,究竟有多少名学生记得住“陈嘉庚”?“育苗计划”这四个字正好 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陈嘉庚纪念馆推行“育苗计划”并不在乎最终可否达到千万人次 访客量,而是关切3千人之中的两三名学生,即使他们对陈嘉庚的生平 不感兴趣,但至少听了陈嘉庚白手起家、为父还债、倾资兴学、苦撑教 育、勇起抗战等传奇故事,也会因此而感动。这一颗种子,己植入他们 的心田,发芽开花指日可待。 38


纪念馆

1

2 3

4

1. 帝沙再也华小全级六年级学生到陈嘉庚纪念馆参观。 2. 帝沙再也华小家教协 会安排全级六年级学生参与“育苗计划”。  3 + 4. 导览员为学生进行25分钟左右的 导览与解说。 39


纪念馆

1

2 3

1. 导览之后,解说员通过课件来解说陈嘉庚的生平事迹。 2. 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在于其“寓教 于游、寓教于乐”的特点。  3. 在导览与解说之后,学生分组进行趣味问答游戏。

了解陈嘉庚的传奇人生

每一位参与活动的学生将会获得 一份华文读物《陈嘉庚的传奇人生》, 以增进认识陈嘉庚的兴趣。

这份 适合小学五、六年 级 至初中 一、二年级学生阅读的材料,将陈嘉庚 的生平事迹归纳为8大主题: ❶ 童年成长历程 ❷ 青年学商经历 ❸ 创业成功背后 ❹ 投入教育事业 ❺ 收盘苦撑教育 ❻ 领导华侨抗战 ❼ 投身建国事业 ❽ 完人永息鳌园 其中含有8项“你知道吗”的阅读小贴 士来拓展学生对基础常识、道德教育、 生活形态、良好习惯等内容的理解。

40


纪念馆

1

2

1 .  《 陈 嘉 庚 的 传 奇 人 生 》读 物 。 2. “育苗计划”活动手册。

41


纪念馆

1

2 1. 帝沙再也华小的学 生透过趣味游戏学习陈 嘉 庚 生 平 事 迹 ,受 益 良 多。 2. 学生在纪念馆收 集印章。

《陈嘉庚的传奇人生》的背面是 “育苗计划”导览与活动说明,内容丰 富有趣、活动促进思考。学生到馆参观 约75分钟,首先进行25分钟的解说导 览,导览媒介语为华语。

在 学 生 进 行 分 组 之 后 ,再 进 行 25分钟的趣味问答及拓展理解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第一季度的“育苗计划” 选择以“以小见大的鳌园”为主题,带 领学生走一次集美鳌园之旅。参与的学 生除了可以从活动中欣赏到鳌园的美 景与石雕艺术的精湛,解说员也会引导 学生理解陈嘉庚创建鳌园的设计概念 与教育理念。问答环节结束前,解说员 也会请学生分享参观心得,并藉此传达

以下观念,亦即:谈历史可据典创新、 游览博物馆可帮助学习、学习也可以轻 松愉快地进行、规模再小的纪念馆或 文物馆也有新知…… 活动最后的25分钟则是通过寻宝 游戏及鳌园石雕拼图活动,来回顾陈嘉 庚的生平事迹。通过这些活动,可培养 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并发挥他们的创 意与想象力。最重要的是,在欢笑声中 结束活动,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导览内 容的印象。w

42

作者是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执行长 兼陈嘉庚纪念馆馆长。


动态

12·2014

基金成立一周年晚宴 从侨到桥,嘉庚精神走向世界 从侨到桥·走向世界: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成立一周年纪念晚宴

日期: 2014年12月21日(星期日) 时间: 下午7时

地点: 吉隆坡陆佑路中国华文小学礼堂

开幕主宾: 陈嘉庚基金(新加坡)主席 潘国驹教授 主宾简介: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基本粒子物理哲学博士学位。目 前担任伦敦帝国学院出版社和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主席兼总 编辑,设分公司于美国新泽西、英国伦敦、印度、中国北京、上海、 香港、台北。

潘教授目前是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创所所长、新加坡国 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誉教授,此前他在该大学物理 系执教兼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授。他也是多所大学名誉教授。

潘国驹亦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特别是与文化教育有关之项 目,担任了众多的社会职位,主要有: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新加 坡报业集团华文报咨询顾问、南洋艺术学院董事、陈嘉庚基金主 席、陈嘉庚国际学会副主席、怡和轩俱乐部主席等。2014年,潘国 驹博士被敦请为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名誉顾问。

筹办基金缘起

2011年初夏,海鸥集团创办人与董事经理陈凯希有感于嘉庚精 神逐渐式微的趋势,于是萌生成立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的想法。陈 凯希在一次机会下,与英迪教育集团创办人之一陈友信提起这个想 法,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在陈嘉庚逝世50周年之际,两位长期活跃于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工作的文教推手,对外宣布发起马来西亚陈嘉庚 基金,并即日成立筹委会,具体推动有关成立基金的程序。 43


动态

在开幕主宾潘国驹教授(居中)的见证下,由(右起)陈嘉庚基金发起人陈凯 希、丹斯里拿督斯里林玉唐、陈友信与代表丹斯里邝汉光的陈建发鸣锣开 幕。

成立基金筹委会一方面积极向马 来西亚社团注册局申请,另一方如火如 荼地展开各项工作。筹委会成立初期致 力举办交流会、座谈会、讲座、晚会以 及出版有关陈嘉庚的专著,以期加速成 立的进程。

陈凯希、陈友信承诺以发 起人身 份,各自认捐马币100万令吉给马来西 亚陈嘉庚基金,给基金的筹款起抛砖引 玉的作用。不久,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发 林集团掌舵人丹斯里拿督斯里林玉唐, 以及和丽园公司董事经理拿督张润安 各认捐100万给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 不仅壮大了基金发起人之阵容,更重要 的是体现了马来西亚商界人士对弘扬嘉 庚精神工程的认同与肯定。 在成立初期,促成诸多有益于未来 基金发展的事业。

在 4 位 基 金 发 起 人 的 领 导 下, 筹 委 会 与 怡 和 轩 俱 乐 部 、陈 嘉 庚 基

金( 新 加 坡 )来 往 频 密 ,双 方 交 流 颇 具 成 效 ,加 速 马 来 西 亚 陈 嘉 庚 基 金 的 成 立 。在 多 次 交 流 中 ,发 起 人即邀请陈嘉庚国际学会发 起人 之一 王 赓 武 教 授 ,以 及 陈 嘉 庚 基 金 (新加坡)主席潘国驹教授担任基金的 顾问。

基金筹委会在筹建纪念馆方面,曾 获得中国友好组织的大力支持。基金 发起人曾组成访问小组赴厦门,拜访厦 门大学、集美学校委员会、陈嘉庚纪念 馆、华侨博物院等,获得中方的热情接 待,并给予诸多协助。发起人即邀请陈 嘉庚纪念馆馆长陈呈与华侨博物院院 长丁炯淳担任纪念馆的顾问,指导建馆 事宜。

成立一周年

筹备中的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云 集华社贤达、资深学者,在初期即参考 国际著名基金的组织结构,提出成立刍

44


动态

1

2

1. 出席“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成立一周年纪念晚宴暨第一届陈嘉 庚精神奖颁奖典礼”的贵宾及基金成员合照留念。前排左一起为 刘宏、林清如、陈建发、陈友信、潘国驹、陈凯希、丹斯里拿督斯里 林玉唐、王超群、梁家兴及李业霖。  2. 纪念一周年晚宴获得各大 社团、华社领袖、商界翘楚及学术界人士鼎力支持、热心赞助。

45


动态

议、创会宗旨、组织管理、未来架构与 活动纲要等。有了这些明确的目标、坚 定的信念、具体的方案,使马来西亚陈 嘉庚基金的成立更为顺利。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于2013年4月 正式获准成立,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 也于2013年10月正式开幕,成为东南亚 第一家以陈嘉庚命名的纪念馆。 2014 年,在陈嘉庚诞辰14 0周年 纪念之际,亦是基金正式成立一周年 纪念,适逢其时,基金领导旗下组织举 办了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如陈嘉庚精神 奖、嘉庚论坛、马中交流座谈会、厦门 陈嘉庚文化之旅(中国寻根之旅冬令 营)、嘉庚语录书法比赛、陈嘉庚常识 问答比赛、马新交流访问、历史主题座 谈会、艺术展等等。

为了纪念跨时代华侨领袖陈嘉庚 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并且弘扬陈嘉庚精 神,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于2014年12月 21日,在吉隆坡陆佑路中国华小大礼堂 举行“从侨到桥·走向世界:马来西亚陈 嘉庚基金成立一周年纪念晚宴”暨“第 一届陈嘉庚精神奖颁奖典礼”。

纪念晚宴以“从侨到桥·走向世界” 为主题,意喻陈嘉庚不仅 是一 位著名 的“侨”领,更是连接、沟通世界华人的 一座“桥”梁。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所 提倡的“嘉庚精神”是一口源头活水, 它包含了深刻的东方传统思想与文化精 髓,却普世适用。 作为一家以陈嘉庚命名的基金,发 起人认为自己有责任将“嘉庚精神”发 扬光大,将基金构筑成一座沟通全世界 各族人民的桥梁。这才是陈嘉庚精神的 当代意义。

晚宴节目丰富

纪念晚宴特邀请来自新加坡的陈 嘉庚基金主席潘国驹教授担任开幕主

宾,并在晚宴上致辞。他说,新加坡的 陈嘉庚基金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无论 是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的陈嘉庚基金 都有共同目的,就是把嘉庚精神推广至 全世界,让年轻人铭记,必须献身为社 会做出贡献。 他建议,马来西亚、新加坡及中国 可以联合举办更广及更深的研讨会,并 将各地的活动及想法综合起来,共同出 版刊物,互相联系。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董事兼陈嘉 庚精神奖大会主席丹斯里拿督斯里林 玉唐为晚宴致欢迎词。他表示,陈嘉庚 是中国海外华 侨的典范人物,他从商 30多年,创立商业奇迹及企业王国,却 认为商业及教育是相辅而行,虽然他已 离世超过半个世纪,但他的善举及高尚 情操,依然为世人所深深怀念及传颂。 他透露,基金将会继续举办更多有 助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及民族思维的活 动,另外也可以作为培育及组织华侨华 人的管道,激发更多海内外的华侨向陈 嘉庚看齐。

晚宴表演节目方面,主 办单位 为 了缅怀陈嘉庚的传奇人生与伟大精神, 邀请本地男高音岑大伟、青年女歌唱家 林漪纷、青年钢琴演奏家张蕙萍演绎 《告别南洋》、 《思乡曲》、 《天伦歌》、 《怀念曲》等传统抒情歌曲。晚宴有幸 邀请来自中国云南省的《南侨颂》剧组 人员,为来宾演唱《南侨颂》中的两首 曲目。 纪念晚宴筵开65席,以赞助捐款 形式协助基金达成筹款目标。晚宴获得 各大社团、华社领袖、商界翘楚及学术 界人士鼎力支持,盛情参与,所筹募的 捐款悉数交予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作 运作与活动资金。w

46


动态

12·2014

首届陈嘉庚精神奖 李氏基金荣膺殊荣

创立陈嘉庚精神奖

如今华人社团领导多为商界人士,其威信、魄力与奉献精神, 却与陈嘉庚大相径庭。重提嘉庚精神之内涵,有助于提升社会素质 文明、匡正社会风气、塑造社会正面价值观。 “陈嘉庚精神奖”的创 立,最终希望形成一座将世界各界精英联系在一起的桥梁,以达到 文化交流、共襄弘扬无私奉献精神的目标。

自2011年发起筹备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开始,基金发起人与 筹备委员已将设立“陈嘉庚精神奖”作为筹备工作的重中之重。除 了举办“千古一人陈嘉庚”与“纪念陈嘉庚逝世50周年”座谈交流会 以深度探讨陈嘉庚精神以外,更举办“陈嘉庚精神的现实意义”征 文比赛来推动社会对嘉庚精神的思考。 经过一年的筹备,基金不管在具体活动的实践或是整体运筹上 已日趋稳定,逐渐履行创会目标。因此,发起人一致认同,创立并隆 重推出“陈嘉庚精神奖”的时机已经到来。

2014年,在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成立一周年之际,基金董事会 正式成立“第一届陈嘉庚精神奖筹委会”并委任“第一届陈嘉庚精 神奖评选委员会”。 47


动态

为凝聚良好社会风气

“陈嘉庚精神奖”的创立宗旨在 为社会塑造正面价值观、凝聚良好社 会风气,以陈嘉庚为典范,鼓励并推广 陈嘉庚在文化教育、国家社会、公益慈 善等领域贡献之事迹,以此弘扬嘉庚精 神。

由基金来颁发精神奖,主要是为了 表扬对国家社会有实质贡献,在推动政 经文教发展方面有杰出表现,并积极参 与社会公益活动、热心慈善的个人或机 构。通过举办精神奖与系列活动,以鼓 励社会人士或团体继承陈嘉庚在各个 领域开创的事业,发扬他倾资办学、诚 毅致公、奋力开拓、重视提携新秀的精 神。 精神奖的简章规定,举凡具备并落 实陈嘉庚精神的个人或团体皆可被提 名,受奖范畴包括:长期奉献、教育与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服务、学术贡献。 受奖人须集中体现陈嘉庚先生“诚信 果毅、克己奉公、匡扶正义、无私奉献” 的精神。

精神奖强调宁缺毋滥的原则,每年 的授奖名额最多为3个,如在评选委员 慎密的讨论之下,候选人仍无法达到所 规定的评选标准,则少于3个名额或从 缺。 精神奖亦不设奖金或奖品,而是颁 发锡制陈嘉庚像予受奖人,并制作受奖 人短片以宣传其事迹。

首届获广泛关注与响应

评 委会自接受提名开始,共 接获 15份提名表格,其中包括 3 个 团 体 和 12位个人提名。精神奖的第一次举办能 获得广泛的关注与响应,是对马来西亚 陈嘉庚基金极大的鼓励。

第一届陈嘉庚精神奖活动纪要(2014)

2014年4月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正式成立“第一届陈嘉庚精神奖筹委会”

2014年7月

评选委员会召开见面会议,探讨陈嘉庚的核心精神

2014年5月

2014年8月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正式委任“第一届陈嘉庚精神奖评审委员 会” 筹委会联同评选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接受提名

2014年10月 提名截止 2014年11月

评选委员会召开第一次评选会议 基金举办“纪念陈嘉庚诞辰140周年”座谈会,讨论陈嘉庚精神的 现代意义(有图) 评选委员会召开第二次评选会议

2014年12月 评选委员会召开第三次评选会议 发布“第一届陈嘉庚精神奖” 获奖名单 “第一届陈嘉庚精神奖”颁奖典礼

48


动态

李氏基金为首个受奖团体

经过评选委员会周密深入的审议 之后,决定颁发2014年“第一届陈嘉庚 精神奖”予李氏基金。

李氏基金创立60余年以来,秉承 创办人李光前先生生前所标举的“取诸 社会、用诸社会”的公益精神,并本着 中华文化的“人饥我饥、民胞物与”的 淑世襟抱,长期并行之以恒的斥资捐助 教育、文化、慈善等机构及个人,贡献不 计其数,却从不图光环荣耀,而达致润 物无声的宏效,允称誉为华人社会公益 慈善机构之楷模。 李氏 基金捐资助学办 校,年深岁 远,乐育英才,大大裨益于马来西亚各 族国民素质的提升,对马来西亚国家的 整体进步与发展贡献良多。兴学办教, 提升素质,正是落实了陈嘉庚的核心精 神。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颁授陈嘉庚精 神奖予李氏基金,允称实至名归。

“第一届陈嘉庚精神奖”的颁奖 典礼与“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成立一周 年纪念晚宴”同时于2014年12月21日 (星期天)下午7时,在吉隆坡陆佑路 中国华小礼堂隆重举行。

颁奖礼表扬李氏基金的贡献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董事兼陈嘉 庚精神奖评委主席陈凯希在颁奖典礼 上发言。他说,斯人已远,最能表彰李 光前对社会的贡献和关切面者,以及 让他永垂千古的,是致力于文化教育事 业之卓然有成。李氏基金对大马的整体 进步及发展贡献良多,尤其在教育与文 化建设的奉献,功不可没,当称厥功至 伟。

从李光前到李氏基金所传承的大 公无私的精神,正是“嘉庚精神”的核 心内容。如果说陈嘉庚是千古一人,那 李氏基金更是青出于蓝、空前绝后,获 颁“陈嘉庚精神奖”,乃实至名归。 基于李氏基金低调作风,加上李光 前与陈嘉庚之间的亲属关系而不便亮 相,李氏基金并没有委派代表出席颁奖 典礼。颁奖典礼上,由评委会主席陈凯 希致辞之后,播放受奖人短片以宣扬其 事迹。最后,则邀请来自新加坡的怡和 轩俱乐部副主席林清如致贺词。

李氏基金秉承李光前不图 名利、不求回报的作风,故 无代表出席陈嘉庚精神奖 颁奖典礼。马来西亚陈嘉庚 基金发起人陈凯希(右)、陈 友信(左)代表转交精神奖 锡制陈嘉庚像奖座、奖状予 李氏基金代表张顺发(中)。

49


动态

关于受奖团体:李氏基金

李氏基金是一个国际性的慈善机构,于1952年创立,迄今已有60年历 史。它是由新加坡和大马企业家李光前在纪念其尊翁“李国专助学金”的基 础上增益资金、扩大规模创立而成。 南益集团赞助华校建设与发展,其缘起更在李氏基金成立之前;二次 大战前,南益公司协助利丰港华社开办培华小学,战后复校和开办中学,皆 获南益公司鼎助,中学改制后的培华独中,始终获得南益集团╱李氏基金的 捐助,有始有终,不离不弃,是为公益机构赞助华校之最佳典范。

李光前先生当年创业成功之后,本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精神, 于1952年3月29日在新加坡创立李氏基金,旨在赞助教育、文化、医药、社会 及学业优良之清贫学生,且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对有需要的团体或个人提 供援助。

1960年基金在马新一分为二,各设当地基金。1965年,嗣后又在香港 成立该地之李氏基金有限公司,以照顾不同的慈善需求。1964年,李光前将 其名下在南益公司的全部股权悉数移注于李氏基金,使李氏基金成为南益 集团的最大股东,从而让该基金得以将投资股息全部施用于社会、教育、慈 善等公益事业。 1967年,李光前先生逝世后,李氏基金依然秉承他的遗志,多年來为本 地慈善,尤其是教育事业不遗余力,为国内许多独中与华小的软硬体建设建 树良多,秉持“为善最乐”的宗旨回馈社会。

60多年来,李氏基金捐资襄助马来西亚各地华校(从中小学以至大专)、 安老及孤儿院、医院,每年金额无虑若千百万计,而颁发个别青少年学子之 奖助学金,更是不计其数。李氏基金颁发奖助学金,扶助贫寒兼奖励优秀学 子,对象不分种族、宗教、籍贯、宗族系统,贯彻育才不必在我之大公无私 精神,口碑载道,正能量影响深远。

李氏基金近年赞助华校之事例可谓不胜枚举,荦荦大者如南方学院草 创伊始即获李氏基金率先捐献巨款,槟城菩提国中迁校双溪赖之建校经费, 吉隆坡旺沙玛珠华文小学开办经费(2014年) ,关丹中华中学开办经费(2014 年) ,吉隆坡南益华小建校基金,巴生哥达甘文丁中华小学建校基金,峇株 巴辖华仁中学及吉隆坡坤成独中的累积赞助基金等等。 此外在文化方面,李氏基金也赞助经费玉成沈慕羽文物馆的创立,以 及拉曼大学轮值承办国际海外华人研究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获得李氏基金 不同程度资助的各地华校与文教团体,更是不计其数,甘霖普施。

李光前先生的这股崇高和伟大的精神,备受后人推崇和敬仰。不但如 此,李氏基金在推动新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促进教育文化所扮演的 角色,至今仍影响深远并持续扩大中。w

50


动态

12·2014

刘宏从华人移民模式 谈陈嘉庚精神的现代意义 嘉庚论坛

日期: 2014年12月21日(星期日) 时间: 下午2至4时

地点: 吉隆坡陆佑路中国华文小学礼堂

讲题: 探讨华人国际移民的新模式与陈嘉庚精神的现代意义 主讲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 刘宏 主讲人简介:

刘宏教授于2010年9月正式加入南洋理工大学前,曾在1995 年至2006年期间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2000年8月获校 方授予终身教职,随后擢升至副教授,2002年至2005年期间曾 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院长(研究与研究生 课程)。 自2006年7月至2010年9月,刘教授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中 国研究中心创立主任,以及东亚研究系首席教授。此外刘教授也 是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创院主任、东亚研究系主任,以及英 国留学中国项目学术主任,此项目获英国政府200余万英镑的资 助。

 过去几十年来,刘教授曾在哈佛、京都、北京、斯德哥尔摩的 大学主持多项教授与研究员的聘任事宜,并于2007年荣获由中国 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授予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刘教授至今已出版超过12本著作与编作(包括以中文、英 文与印尼文撰写的著作),并在各种著名学术期刊如《世界政治》 (World Politics)、 《中国季刊》 (The China Quarterly)、 《当代 中国学报》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专业亚洲研 究》 (Critical Asian Studies)、 《亚洲研究评论》 (Asian Studies Review)、 《东南亚研究学报》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历史研究》、 《中国社 会科学季刊》等发表了80余篇学术文章。

51


动态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有幸邀请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宏教授,来马主 讲“嘉庚论坛”,演讲的题目是“探讨华 人国际移民的新模式与陈嘉庚精神的 现代意义”。 这一场在“从侨到桥·走向世界”马 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一周年纪念晚宴开 始之前,于中国华小感恩讲堂举办的公 开讲座,由陈嘉庚文化中心秘书长陈亚 才主持,他首先为听众介绍刘宏教授的 学术背景。 刘教授是一位学养丰富,具备国 际视野的学者。他的研究重点包括中国 崛起和东南亚与东亚之间的关系、中国 国际移民、民族主义、跨国主义与全球 化、现代中国/亚洲跨国史、全球化与 国际人才战略、东南亚后殖民政治与文 化史。

刘宏教授根据本身的国际观察和 研究心得,分析世界新的趋势、华人国 际移民的新模式。国际移民是全球化的 一种现象,由来已久。华人国际移民在 十九世纪处于高峰期;随着中国的崛起

以及全球化的浪潮,21世纪的华人移民 出现新的模式。

下半场,刘教授与听众畅谈陈嘉庚 生平贡献与其精神的现代意义,论述涵 盖过去、现在与未来。他指出,陈嘉庚 具备老一代华人移民的平凡特点,却不 分领域、跨越国家、民族和种族,作出 不平凡贡献。例如,陈嘉庚在领导社团 方面,摒弃帮派间区别和界限,寻求共 同合作,使华社能长久发展。

他认为,现代的陈嘉庚精神是:艰 苦创业、坚守信用、跨地域与文化、跨 帮派地传承教育及贡献社会。在陈嘉庚 精神影响下,其后人得到的更多是精神 遗产,而非物质遗产。例如陈嘉庚跨文 化的教育理念,亦即借鉴不同文化体系 的教育发展模式,并善于整合各种有效 资源如政府、华社和教育机构等,更快 捷有效促进各国间的交流。 这次精彩的专题演讲吸引了马来 西亚华社人士、中国留学生等听众前来 参与。w

52


动态

12·2014

青少年参与中国寻根之旅

厦门寻陈嘉庚足迹 厦门青少年2014中国寻根之旅

活动地点:

中国福建厦门及周边地区

主办单位:

中国国务院侨办、福建省侨办、厦门市外侨办

活动宗旨:

⒈ 寻根探源,弘扬中华文化 ⒉ 教学相长,促进文化交流 ⒊ 教游结合,探寻嘉庚遗迹 ⒋ 亲子同行,增进亲情互动

活动日期:

联合承办:

2014年12月22日 – 2015年1月1日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雪兰莪厦门公会

由中国国务院侨办、福建省侨办、厦门市外侨办及华侨大学华 文学院共同举办,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与雪兰莪厦门公会联合承办 的海外华裔青少年“2014中国寻根之旅”冬令营,于2015年1月1日 圆满结束。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董事兼陈嘉庚文化中心联合主席陈友信 指出,基金致力于推广与传承嘉庚精神,把嘉庚精神进行现代化诠 释。海外华裔青少年是中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陈嘉庚基金鼓励营 员藉由这个机会好好学习,主动积极担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 者,成为马来西亚未来的栋梁之才。

他也是雪兰莪厦门公会名誉会长。他在开营式上致辞表示,让 会员与孩子回到祖籍国寻根、学习中华文化,是我们的使命。

教学结合探寻嘉庚遗迹

这项冬令营在厦门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进行为期11天的寻根探 源活动,增进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主办单位以教游结合的方 式,精心设计了丰富的课程,让营员从学习剪纸、画脸谱、手工中国 结、闽南人南下历史、武术过程中体验中华文化之美、了解闽南文化 发展。 这一系列课程是一份难得的文化大餐,营员认真地学习各种中 华艺术,并且非常享受整个学习过程。 53


动态

1

2

1. 冬令营与海外理事访问团 成员于陈嘉庚纪念馆外合影留 念。 2. 全体营员于华侨大学华 文学院合影留念。

冬令营的重点行程,是安排营员 探寻陈嘉庚的遗迹,参观集美鳌园、陈 嘉庚纪念馆与华侨博物院。除此,海上 花园鼓浪屿、厦门大学、园博苑等,也 是营员感受与体会美丽厦门的重要景 点。

功伟绩与海外华侨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更对鳌园墙壁上琳琅满目的青石浮 雕所呈现出来的天文地理、科技文教、 历史民俗、个人卫生等多方面的内容留 下深刻印象。

多数营员是第一次到厦门,通过游 览厦门的文化景点,他们深深领略到中 国的风土人情,切身感受厦门市的现代 化与发展。营员通过参观陈嘉庚纪念 馆、鳌园和华侨博物院,对陈嘉庚的丰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非常感谢厦 门市外侨办的协助,促成此次中国寻 根之旅冬令营,提供营员一个很好机会 寻找陈嘉庚的足迹、感悟陈嘉庚的精 神。w

为了开拓视野、体会当地文化,营 员在安排之下,参观了胡里山炮台、曾 厝垵文创村,以了解当地历史与文化, 同时观赏了一出融合海洋文化和闽南文 化元素的舞台表演《闽南神韵》。在经 历三小时车程后,营员远赴南靖土楼、 塔下村德元堂,感受神州大地的风情、 观察土楼神奇的建筑模式。

厦门市外侨办为了加强海上丝绸 之路沿线国马来西亚华团的联谊交往, 特别邀请承办单位另组海外理事访问 团随同冬令营营员前往厦门考察,了解 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总体规划及 城市发展情况。访问团除参观厦门市规 划展览馆,还到厦门生物医药港、集美 新城,以及游览福州三坊七巷、林则徐 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名街。

54


动态

1

2

1. 营员与老师手持各自所画的中 国脸谱一同合影。 2. 营员学习 武术课。

日期

青少年“2014中国寻根之旅”厦门冬令营活动安排

星期

第1、2节

12月23日

抵达厦门

12月24日

手工(剪纸)

12月22日

12月25日 12月26日 12月27日 12月28日 12月29日 12月30日 12月31日 1月1日

六 日 一

三 四

上午

第3、4节

抵达厦门、参观校园、 集美学村

国画(画脸 谱)

下午

第5、6节

集美(自由活动) 开营式

参观陈嘉庚纪念馆、鳌园

厦门一日游(鼓浪屿、中山路、华侨博物馆) 中国文化(闽南人南下历史)

武术

手工(中国 结)

武术

南普陀、湖里山炮台、环岛路曾厝垵文创村一日游 国画

参观福建南靖土楼 参观园博苑 手工(中国 结)

参观古龙酱文化

武术

55

国画

与中国学生交流、包饺子 送机


动态

5·2015

书法艺术无界限 传颂陈嘉庚言谈语录

第二届嘉庚语录书法比赛

活动地点:

2015年5月3日(星期日)

主办单位: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

活动日期:

协办单位: 活动宗旨:

主办单位: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马来西亚书艺协会、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妇女组 ⒈ 纪念先贤陈嘉庚 ⒉ 弘扬嘉庚精神、传颂嘉庚语录 ⒊ 促进书艺爱好者之间的交流 ⒋ 发扬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

龙宝斋、棠记兄弟饼家、义利贸易有限公司、 Indocafe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自2014年开始举办了两届“嘉庚语录书法 比赛”,皆取得圆满成功。 书法比赛是我国华人社团、学府的长青活动项目。举办书法比 赛不仅可以促进爱好书艺者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传承和发扬中华 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并提升公众人士对书法的学习兴趣与鉴赏能 力。 由陈嘉庚基金来主办书法比赛,并以陈嘉庚的言谈语录作为比 赛范围,则是全国首创。参赛者通过书法艺术来表现陈嘉庚语录的 精粹部分,一方面缅怀陈嘉庚为教育所作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籍此 向先贤“诚信果毅、克己奉公、匡扶正义、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

全国逾450人参赛

2014年,陈嘉庚基金配合陈嘉庚诞辰140周年纪念而举办首 届“嘉庚语录书法比赛”,获得各界好评,来自全国各地550人到场 参赛。第一届即能获得如此佳绩,实在难得。 56


动态

1

2

1.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领事参赞龚春森为“陈嘉庚纪念馆揭 牌仪式”暨“第二届嘉庚语录书法比赛”主持开幕礼。 2. 中国驻 马来西亚大使馆领事参赞龚春森(左起五)为赛会揭晓书法比赛 题目。左起陈松青、王雅、黄玉珠、陈凯希、陈友信、丹斯里拿督斯 里林玉唐、杨应俊、黄金炳。

因此,为了继续鼓励爱好书艺者、 华团华社、年轻学子通过参与活动来了 解先贤为教育奉献一生的精神与理念, 鼓励大家见贤思齐,陈嘉庚基金于2015 年5月3日举办“第二届嘉庚语录书法比 赛”。 报名通 知公布之 后,比赛即获 得 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热捧,吸引了450人 参与。比赛分为小学组、中学组与公开 组,其中小学组与中学组参 赛 者占多 数。当天,各年龄层的参赛者齐聚隆雪 华堂礼堂挥毫,场面热闹壮观。

这项活动获得马来西亚书艺协会 与隆雪华堂妇女组的协办,得以顺利举

行。书艺协会共委任5位书法家担任评 审,他们是王雅、谭昊然、黄幼鲸、陈 月美、廖锦荣。经严谨与专业的评选之 后,评审共选出50幅获奖作品。作品琳 琅满目,美不胜收;书法有厚重平稳的 楷书,也有天真浪漫的行书及飘逸脱群 的草书等,规矩之中,各具所长。

本届赛会设立1万2千8百令吉的奖 金,颁发予50位获奖者和团体表现优 异奖。其中小学组、中学组各设4个特 优奖、16个优秀奖,公开组则设有2个 特优奖与8个优秀奖。

配合揭牌开放·活动丰富

57


动态

1

2

3

4 5

1. 著名书法家黄金炳所提的“陈嘉庚纪念馆”六个字。  2.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陪 同贵宾观赏2014年书法比赛作品。左起龚春森、丹斯里拿督斯里林玉唐、陈友信、郑淑娟、 郭南昌。 3. 参赛者正聚精会神地挥笔。 4. 陈露杰的古筝弹奏《瑶族舞曲》。 5. 功夫 小子武术团的武术表演。

今年书法比赛所准备的活动非常 丰富。活动当天也是陈嘉庚纪念馆揭牌 仪式与重新开放之日,参赛者不仅抢先 目睹由著名书法家黄金炳所题的“陈嘉 庚纪念馆”六个字,同时也观赏由马来 亚大学醒狮团所呈献的表演。 除此以外,参赛者与家长非常热衷 于参观陈嘉庚纪念馆特展“承先启后: 李光前的慈善精神”与“第一皆嘉庚语

录书法比 赛 作品 展” (作品 展 共 展出 2014年书法比赛的25幅优胜作品)。

赛后的余兴节目包括武 术、古筝 等表演,以及有奖问答环节,获得参赛 者与家长的热烈参与。活动最后增设了 幸运抽奖环节,为比赛场面增添欢乐气 氛。w

58


动态

1

2

1. 公开组特优奖与优秀奖获奖者的大 合照。左起沈光莹、庄喜隆、刘杰、蓝韦 诚、王楚诒、周连福、邵振棒、叶玉佩、梁 进棠、陈亚才。 2. 小学组特优奖与优 秀奖获奖者的大合照。第一排左起欧力 浩、石宏骏、林铭俊、陈业讯、陈永康、黄 学英、池富煜;第二排左起潘瑾雯、陈文 俐、陈芳芳、邱涵千、陈紫谦、张芊敏、庄 舜昱、郭学莉、林汶依、陈柔静、王嘉怡。 后排为颁奖人王雅与廖锦荣。

第二届嘉庚语录书法比赛获奖名单 公开组 中学组

小学组 团体

特优奖

庄喜隆、许裕全

特优奖

张彦鸿、陈菀泫、廖千慧、袁耀添

优秀奖 优秀奖

特优奖 优秀奖

沈光莹、刘杰、王楚诒、蓝韦诚、周连 福、邵振棒、 叶玉佩、梁进棠 陈芃颖、颜君恬、黄宇彬、汤耀坤、胡汶苡、刘宇轩、 吴立永、黄婧敏、林星豪、林敏烨、洪仪恩、刘珈杞、 梁馨元、邵宇晴、许晋强、郑淑榆 石宏骏、邱涵千、陈业讯、陈芳芳

欧力浩、陈文俐、陈永康、池富煜、陈紫谦、张芊敏、 庄舜昱、苏瑜静、郭学莉、林铭俊、颜靖颖、王嘉怡、 潘瑾雯、林汶依、陈柔静、黄学英

表现优异奖 吉隆坡中华独中

59


动态

2 1 3

4

5

1. 参赛者邱函芊荣获小学组特优奖。  2. 观众正聚精会神地欣赏参赛作品。  3. 作为评审之一的 王雅与析赏得奖作品。  4. 中学组特优奖得主张彦鸿的作品。  5. 公开组特优奖得主庄喜隆的作 品。

60


动态

5·2015

配合李光前特展

座谈翁婿俩青蓝交辉 “陈嘉庚与李光前:青蓝交辉相益彰”座谈会

日期: 2015年5月16日(星期六) 时间: 上午11时

地点: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讲堂 讲题: 陈嘉庚与李光前:青蓝交辉相益彰 主讲人:张顺发、梁家兴、黄坚立、安焕然

自2013年10月开馆以来,陈嘉庚纪念馆曾举办数场大型活动 与讲座,宣扬与推广先贤精神,获得各界人士的热烈响应。2015年 5月16日,陈嘉庚纪念馆举办“陈嘉庚与李光前:青蓝交辉相益彰” 座谈会,吸引了逾百人出席。 这场座谈会主要是配合陈嘉庚纪念馆“先贤交辉”系列之“承 先启后:李光前的慈善精神”特展举行,探讨陈嘉庚与李光前之间 的翁婿互动及其经营理念与教育慈善事业,以宣扬两位先贤的崇高 精神。

主办单位特别邀请了李氏基金董事张顺发担任座谈会主讲人, 同时在座谈会开始之前为特展主持简单而又隆重的开幕亮灯仪式。 座谈会由陈嘉庚文化中心秘书长陈亚才主持,主讲人分别有巴生中 华总商会会长梁家兴、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的黄坚立副教授,以 及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安焕然。 61


动态

主讲题目: 主讲人:

我心目中的李光前 ——兼谈南益之经营理念 张顺发

主讲人简介: 张顺发原出身于麻坡郊区小镇巴冬一户普通 渔贩人家。从麻坡中化中学毕业之后,他没有 机会接受正式大学教育。最初踏入吉隆坡南 益总公司,从底层小职员开始做起,但在南益 公司推行“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政策下, 张顺发脚踏实地工作,一步步擢升。经过多 年奋斗,如今他是南益树胶(雪兰莪)有限公 司董事兼经理,也是著名慈善机构李氏基金 的董事。他今天的成就,一方面归功于大企业 家、大慈善家李光前的南益树胶公司重视培 训华校独中生,让他们有发挥才华的机会;另 一方面是他个人坚持不懈、敬业乐业、努力奋 斗的结果(简介摘录自郑昭贤《中化人自强不 息系列:南益与李氏基金董事》)。

62


动态

发言摘要:

张顺发表示,在他心目中的李光前是一位慈悲为怀、救苦救难和有 求必应的“人间菩萨”,李光前是一位终身坚信“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理 念的一代儒商。

他认为,李光前三个字已不仅仅是姓名符号,它承载和昭示的是品 德、胸怀、道义、精神,和由此衍生的、绵绵相传的人文精神,以及源源不 竭的恩惠德泽。李光前的高风亮节也在他的子女儿孙身上真切地体现。

张顺发首先概括了李光前的慈善、俭朴、谦恭的道德谱系,以小故事 娓娓道出李光前勤俭自奉的生活,例如: 一、 虽身为富商,但生活起居极其简单,近似苦行僧。他不仅烟酒不沾, 生活开支也极为节俭。晚年被医生诊断患上营养不良症。 二、 重视家庭亲情,常与子女共游和巡视工厂,促进父母子女间的沟通。 三、 平日严格要求子女儿孙:不贪图安逸,不搞特殊,故后代皆勤俭自 奉。 四、 李光前夫妇从不为自己做生日庆典,子女们的婚事从简,不惊动亲 友。 五、 他出门只坐三等座之公共电车,始终保持着农家弟子之节俭美德。 六、 巡察工厂时吃的食物更是简单,吃地瓜粥、豆干、熟花生等营养价 值低的简单食品,且从不浪费食物。 七、 他爱喝咖啡,但另加一杯热开水冲淡咖啡,一杯当两杯喝。 八、 处事低调,一天清晨他乘旧车视察工厂,但印度籍的门卫不让车子驶 入工厂,他不但不责罚他,还赞赏他忠于职守。 九、 身为陈嘉庚谦益公司之高级职员,却和工友们住在简陋的集体宿 舍,睡的是帆布床。 十、 他购买了平生第一个位于麻坡的树胶园,荒山野岭,虎群出入,但他 却因此赚了一笔钱。当时流传这一传奇:李光前鸿福齐天,煞气大, 连老虎都怕他。 李光前在创业过程中运用了“知人善任,唯才是用”的智慧,也将儒 家的伦理要旨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上,形成一套“南益企业文化”。张顺发 以个人在南益和李氏基金服务的经历,向大家分享了李光前的南益企业 文化。他指出, “诚实、信用、严明、谨慎”是李光前的经营哲理,这成就 了李光前企业历久不衰的成就。

李光前一生以儒家思想作为企业管理之道,并用之于待人接物,乃 为新马华人社会立下“以商养儒”的企业家风范。而在现代社会,高贵品 格、典范逐渐流失的当儿,李光前一生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待人以诚, 用之于发展本身的事业,尤其在逆境中用于进取的奋斗事迹,乃足以为后 人所景仰。他对世局轻重的衡量,乃为我们在继承华文教育和发扬传统 文化的薪传方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启示。 (内容根据主讲人发言摘录而 成,并非完整内容)

63


动态

主讲题目: 主讲人:

从“陈嘉庚与李光前”到“一带一路”:创造圆 梦商机 梁家兴

主讲人简介: 梁家兴博士是马来西亚巴生中华总商会会长 及雪兰莪滨海中华总商会总会长,也是马来西 亚中华总商会的中央理事及商业组主任。梁 博士经营国际贸易,房地产投资及外币汇兑。 梁博士在美国德萨斯州州立大学达拉斯市分 校考取金融博士、企管硕士及管理科学硕士 学位。他也考取了马大的经济硕士学位及马 来西亚理科大学的社会科学学士学位,专修 经济学。他是马来西亚财务策划协会的合格 财务策划师。梁博士曾任诺丁汉大学(马来西 亚分校)及国家能源大学财经副教授,也曾经 在马来亚大学,基楚建设大学及拉曼大学执 教。他主要教导企业管理硕士课程,并在中 国、新加坡、泰国等国担任客座教授。

64


动态

发言摘要:

梁家兴在会上发言,主要围绕着海外华人可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 思路,并成为建设“一带一路”的基础来讨论。他以陈嘉庚与李光前为例 子,说明海外华人这种国际贸易思维、奋斗经营及热心公益的精神,可帮 助沿线各国建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荣发展。

他指出,陈嘉庚精神可说是已融入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思路。陈嘉 庚以“诚毅”两字经商,在南洋从事黄梨业、橡胶业,后来又发展到其他行 业,如木材业、饼干业等,输出到国际市场,成为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 打破了当时英国资本的垄断局面,能够与欧美公司一较高低。 梁博士表示,全球各地都有华人,有的已移居海外几代,最近更有温 州人移居到欧美非中东各国做生意。东盟各国,如新马泰、印尼与菲律 宾,更是华人聚集的地方。他们已移居数代,在当地经济上与政治上都有 影响力。这些华人或多或少都继承了陈嘉庚精神,勤俭起家,热心公益与 教育,且跟中国有密切的血缘及乡缘关系,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华人精通 华语,也保留了优良的传统文化。

沿着“一带一路”的东盟国家及一些欧美国家的华商都成立了中华 总商会,并且每两年轮流在各别国家主办世界华商大会,成为一个庞大 的华商网络。这个现成的、历史悠久的华商网络肯定会促成“一带一路” 的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 马来西亚如何从“一带一路”中受惠?今年担任东盟主席国的马来 西亚,拥有世界第十二大的巴生港口,是中国商家走向东盟的桥头堡。他 建议,马来西亚可以利用亚投行的资金进行更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 经济发展。而在中马贸易这一方面,巴生港口可成为中国产品的集散中 心,中国商家也可在此设厂,以零关税出口到其他东盟国家。

最后,梁博士希望华社华团等单位继续弘扬嘉庚精神,团结海内外 力量,助力“一带一路”的建设。 (内容根据主讲人发言摘录而成,并非完 整内容)

65


动态

主讲题目: 主讲人:

青与蓝之交辉: 探索陈嘉庚与李光前之翁婿互动 黄坚立

主讲人简介: 黄坚立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并兼 任其大学的亚洲研究所副所长与东亚研究所 的附属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有二,一为中华 民国史,研究课题包括国民党的学运政策和 战时陪都重庆的地方治理;二为华侨华人史, 侧重战后新加坡华社与中国的关系。已出版的 著作有《难展的双翼:中国国民党面对学生运 动的困境与政策,1927-1949》 (英文版1996, 1999;中文版:商务印书馆,2010)及《国家历 史的编写:新加坡及其往事》 (英文2008)。 他的编著有《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 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集》 (中文2002)与《华 人世界秩序的权力与认同》 (英文2003)。

66


动态

发言摘要:

黄坚立在会上的演讲范围,大多涉及陈嘉庚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 但主轴线还是陈嘉庚与李光前之翁婿互动,起点和重点也是选择了放在 李光前的事迹上。他表示,从有限的史料、近期历史动态的变迁,以及陈 嘉庚与李光前于战前和战时期的接触点,期望能够从这一位后辈的角度 来探讨他们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此演讲试图从三方面来增加此关系的透明度。第一部分讨论导致隐 蔽的史料局限和大历史背景;第二段刻画出一些近期历史动态的变迁如 何增加了翁婿关系的亮度;第三方面是较为详细地鉴定他们两者在战前 和战后时期的接触点,以便促进探索翁婿的互动细节。尾声的部分将反 省如何能够把陈嘉庚与东南亚亲友们关系的研究提升到较高的境界。

陈嘉庚(1874-1961)和李光前(1893-1967)的年龄相差了大约整整 一个世代。黄博士认为,李光前在语言掌握、家庭关系、企业经营、财政 管理、慈善分配等多方面是远远胜过岳父陈嘉庚,如果说“青胜于蓝”, 其实也不为过。

年轻一代的李光前十岁随父下南洋,过后又回中国念书。回返新加 坡工作的期间,受到了陈嘉庚的提拔,受聘进入他的公司工作,主要负责 处理与洋人经商的树胶业务。李光前的勤奋工作与双语能力得到了高度 的欣赏,1920年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成为了陈家的乘龙快婿。他 指出,李光前幸运的人生际遇是他成功的其中一个因素。 然而,李光前能取得如此成就,也取决于其过人的商业经营头脑。 李光前曾拒绝听取陈嘉庚的意见,买下老虎出没的种植园。这是他人生 中买下的第一块地产,一年后将地产转手,获得巨额利润。

1927年,李光前决定另设门户,开始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事业,最终成 为了1930年代至1960年代海外华人离散族裔里最富裕的企业家之一。 李光前的成名致富之路,与他的婚姻和陈家长女婿的地位多少是有 一定的连贯性。虽然这一段翁婿关系,在现有的著作里都被提及,但是总 有不足之感。轮廓略图已有,但图面还是较为模糊朦胧。

李光前脱离陈嘉庚公司后,曾帮助陈嘉庚重组新加坡福建会馆,也 在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接手陈嘉庚的部分企业。在陈嘉庚于1934年 宣布破产后,李光前为他在集美的多项教育计划,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 金支持。此外,李光前也曾为战后的厦门大学进行重建,使其基础设施大 为改观。而陈嘉庚也以孙子,即李光前的儿子成义、成智、成伟为大楼命 名,从这可看出翁婿两人的情谊。

最后,黄博士以“伯乐与千里马”概述陈嘉庚与李光前的翁婿情谊。 但他也认为,李光前在各个方面综合来看,皆优胜于陈嘉庚。因此“青”、 “蓝”之间,确实是“青胜于蓝”。 (内容根据主讲人发言摘录而成,并非 完整内容) 67


动态

主讲题目: 主讲人:

陈嘉庚与大马福建人的办学精神 安焕然

主讲人简介: 安焕然是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马来西亚 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兼华人族群与 文化研究所所长。他也是报社专栏作者,著有 《古代马中文化交流史论集》、 《本土与中国 学术论文集》。曾获2013年第一届南方大学学 院卓越教师奖。

68


动态

发言摘要:

安博士是针对福建文化三个印记:土地、海洋、办教育中的第三 个——福建人在新马一带办教育的精神而发言。他指出,若溯其源,热 心“办教育”这恐怕不一定是福建人的“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20世纪初福建社群里出现了一个陈嘉庚。他“倾家兴学”精神的感召,成 了新马“福建人”兴学办校的优良传统。

他指出,如果说新马福建人兴办现代式学堂教育的活水源头,主要 源自于陈嘉庚的办学精神感召,实不为过。例如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是 公认具有陈嘉庚遗风的教育慈善家。论者除了聚焦于李光前出资办校的 仁风义举,还应意识到李光前诚乃一位热心教育、不求名利的谦谦君子, 而且其创办的李氏基金的助人发给,也是不分种族的。 林连玉、沈慕羽在捍卫母语教育的原则性问题上,信念坚毅。安博士 继续分析,与陈嘉庚有相同办学理念的本地华教人士林连玉与沈慕羽皆 是陈嘉庚的后继者。林连玉是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毕业生,积极 参与新马两地的教科书委员会,关怀国家意识的培养;沈慕羽推崇陈嘉 庚,强调人格、社会、生活、政治、文化与民众教育,并以行动实践其教育 理念。 陈嘉庚的办学理念,主张理智、务实,更要有跨文化兼容开放的气 度,择善固执地与时并进。林、沈的教育思想及实践,亦与陈嘉庚“实学 致用”的办学理念相通,一脉相承,只是政治认同对象不同而已。 接下来,安博士举出更多的例子。1970年代独中复兴运动作出重大 贡献的功臣中,就有不少受到陈嘉庚精神的影响,例如振兴吉隆坡中华 独中的功臣李成枫、怡保育才独中迁校的功臣杨金殿,以及对芙蓉中华独 中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拿督陈世荣,就是很好的例子。

受“陈嘉庚精神”影响的福建人兴学办教传统,不只是鼓吹“倾家兴 学”热络筹款的“出钱”行举。陈嘉庚是个坚持原则、善恶分明的人,但 他的办学态度,讲求不沽名钓誉、不搞“务虚”排场、不空喊口号、更不拘 束于僵化的意识型态。 所谓殊途同归,撇开浮躁的华教口号和政治话语,仔细探察继陈嘉 庚之后,华校独中多元面向的务实教改,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些进取的 教改主张和实践,多与福建人的主导参与有关。

安博士最后总结,从以上分析源自“陈嘉庚精神”的兴学办教传统, 我们可以看到大马华人“办教育”的志业,它既是务实,也是内敛的。受陈 嘉庚精神影响的福建人兴学办校传统,主张理智与务实、跨文化兼容开 放、择善固执的与时并进。那是华教永续发展的精华内涵所在。 (内容根 据主讲人发言摘录而成,并非完整内容)

69


动态

1

2

3 1. 李氏基金董事张顺发(右一) 在座谈会上分享南益的经营理 念。  2. 第一场座谈会由张顺发( 右)与梁家兴(左)主讲。中为主持 人陈亚才。 3. 下半场座谈会由 黄坚立(左)与安焕然(右)主讲。

四位重量级的主讲人重点论述陈 嘉庚和李光前的青蓝关系,引导出席者 追思先贤精神。围绕着陈嘉庚与李光前 所展开的四场演讲,座谈内容主要还是

探讨我们如何向先辈的奉献精神学习, 如何见贤思齐的问题上。主持人总结, 希望通过这个沟通与交流平台,得以实 现先贤精神的当代意义。w

70


动态

7/8·2015

缅怀先贤·铭记历史

常识赛提升学习乐趣

决赛日期:

决赛地点: 联办单位:

协办单位: 赞助人/ 单位:

初赛日期:

协办单位: 协办单位: 活动宗旨: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之 “第二届中学生陈嘉庚常识比赛” 2015年8月1 — 2日(星期六、日)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马来亚二战历史研究会、 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青年团 林连玉纪念馆、巴生福建会馆青年团

拿督邱财加、棠记兄弟饼家、义利贸易有限公司 2015年7月12日(星期日)

吉隆坡坤成中学(雪隆区)、槟城锺灵独中(槟城 区)、霹雳培南国民型中学(北马区)、麻坡中化中 学(柔北区)、新山宽柔中学(柔南区) 吉隆坡坤成中学、槟城锺灵独中、麻坡中化中学、 新山宽柔中学、林连玉基金霹雳州联委会 ⒈ 缅怀先贤,弘扬嘉庚精神 ⒉ 铭记历史,提升学习乐趣 ⒊ 珍视和平,拓展古今视野 71


动态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为了纪念陈 嘉庚先生、弘扬嘉庚精神,同时提升中 学生对陈嘉庚事迹的认识,呼吁大众铭 记历史、珍视和平,并配合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纪念,于2015 年7、8月期间举办“抗战胜利70周年纪 念系列活动之第二届中学生陈嘉庚常 识比赛”。 基金于2014年举办雪隆区中学生 常识比赛,共有12队来自雪隆区的中学 代表,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进 行现场问答比赛,而2015年的赛事则扩 展至全国。

全国55队参赛 2015年度的常识比赛报名情况十 分踊跃。全马共有55队来自独中、国中 与国民型中学积极响应,总人数逾275 名的中学生(每队5人),于2015年7月 12日上午11时,同时同步在吉隆坡、槟 城、怡保、麻坡、新山5个赛区进行初赛 笔试,场面热闹壮观。

1. 第二届陈嘉庚常识比赛筹委会主席 陈松青(左)移交试卷给监考官代表, 即协办单位代表——坤成中学校长魏 瑞玉。 2. 第二届陈嘉庚常识比赛参 赛学生在坤成中学的赛场与主办单位 及各校老师合影。 3. 麻坡中化中学 (柔北区)的初赛比试情况。 4. 槟城 锺灵独中(槟城区)的初赛笔试情况。

1

2

3

4

初赛笔试赛场设于吉隆坡坤成中学 (雪隆区)、槟城锺灵独中(槟城区)、 霹雳培南国民型中学(北马区)、麻坡 中化中学( 柔 北 区 )及新山宽 柔中学 (柔南区),由有关活动工委会的竞赛 组专员将赛题送往赛区,在当地进行监 72


动态

考工作,力保比赛过程严谨、公正。

每队参赛队伍由5人组成,参赛队 伍的所有队员都必须参与笔试。参赛者 必须于45分钟内完成答题,过程当中不 得开卷或讨论。交卷后,每位参赛学生 皆获得参赛证书一份,以资鼓励。 初赛共设100道题目,出题范围主 要以陈嘉庚的生平事迹为主。笔试赛题 由工委会特别委任历史研究者李业霖、 新纪元学院讲师廖文辉、陈嘉庚纪念 馆馆长庄诒晶出题与审核。

这项选拔赛有幸得到吉隆坡坤成 中学、槟城锺灵独中、麻坡中化中学、 新山宽柔中学、霹雳培南国民型中学、 林连玉基金霹雳州联委会的协助,得以 顺利进行。

初赛笔试成绩优异

初赛结束之后,由工委会竞赛组 成员负责批卷、统计分数,并在7月下 旬通过新闻文告与电子邮件发布赛果。 初赛笔试中,获得总分(每队5人的总得 分)最高的16支队伍,于8月1、2日到吉 隆坡参与两天一夜的晋级赛、决赛与 “吉隆坡老街历史遗迹导览”活动。

成功晋级的参赛队伍(详见下表) 来自吉隆坡中华独中、坤成中学、尊孔 独中、循人中学、巴生兴华中学、巴生 光华独中、八打灵公教中学、大山脚日 新独中、亚罗士打吉华独中、怡保培南 独中、霹雳育才独中、麻坡中化中学、 柔佛昔加末昔华中学、新山宽柔中学、 峇株巴辖华仁中学。

竞赛 组 成员表示,从初赛的成绩 看来,超过半数的参赛队伍的总得分相 近、旗鼓相当,未成功晋级的队伍毋需 气馁,来年再接再厉。来自全国各校晋 级16强的参赛者表现标青,得分皆超过 80分。另外,竞赛组亦对外公布初赛成 绩优异的20位参赛者(个人得分,排名 73

1

2

3

4

1. 吉隆坡坤成中学(雪隆区)的初赛笔 试。 2–3. 新山宽柔中学(柔南区)的 初赛笔试。4. 新山宽柔中学(柔南区) 参赛者的大合照。


动态

不分先后):饶佳仁、张溧玹、孙平、何 静晴、张金保、张基弘、辛咏晴、林键 源、郑理轩、叶淑静、林慈恩、张汉华、 刘凯铷、杨靖雍、陈怡妏、张嘉敏、林天 恩、苏芳琦、陈泳晗、王杏妍。

晋级的16支队伍于8月1、2日到吉 隆坡决赛赛场,以问答的方式与各校对 手切磋交流,最终产生冠军、亚军、季 军及殿军。

第二届中学生陈嘉庚常识比赛初赛16强队伍名单

吉隆坡坤成中学(第二队) 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

吉隆坡循人中学(第二队)

吉隆坡中华独中(第二队) 巴生兴华中学(第一队) 巴生兴华中学(第二队) 巴生光华独中(第三队) 八打灵公教国民型中学

大山脚日新独中(第二队) 亚罗士打吉华独立中学 霹雳培南独中

霹雳育才独中(第二队)

麻坡中化中学(第三队) 柔佛昔加末昔华中学

新山宽柔中学(第二队)

各队伍排名不分先后

饶佳仁、张溧玹、黄荟芹、张溧殷、辜子瑄 孙平、何静晴、黄霆立、黄晓薇、陈嘉豪

张金保、张基弘、林祖仪、霍萱童、蔡洁怡

谢儆殷、辛咏晴、刘敏仪、李咏錤、张嘉欣

郑理轩、庄薇潼、叶淑静、朱启忠、林慈恩

郑声蔚、张汉华、王景涛、刘凯铷、郭永康 伍洲民、吕沛祺、林颖君、张景红、杨靖雍

叶子韵、杜文萱、余欣慧、吴廷轩、吴启丰

冯永乐、黄优绮、巫永乐、纪林昀、林恩妤 陈嘉杨、陈怡妏、张愉璇、陈凯福、叶育诚

黄宗信、郭芷筠、姚峙漩、张嘉敏、杜明霏 刘洁颐、陈晓晴、李汶陞、马恺泽、刘嘉诚 陈素恩、刘欣如、林天恩、钟文杰、朱惠宁

廖建斐、彭永昇、陈泓全、谭渂鸿、张巧琳 颜晶、颜康好、黄子瑄、洪伟锋、李烈宽

峇株巴辖华仁中学(第一队) 陈泳晗、黄冰灵、卓猷敏、王杏妍、苏子晴

16强抵隆参与晋级赛

晋级赛、准决赛与决赛的比赛范 围扩大至太平洋战争的内容,晋级赛至 决赛的赛题由工委会委任廖文辉、张 伟隆、谭荣凯、陆培春、李业霖、庄诒晶 共同出题并审核完成。 参考书皆由陈嘉庚基金送予参赛 者,包括《陈嘉庚华侨传奇人物》 (杨进 发)、 《太平洋战争史料汇编》 (李业霖 编)、 《马来西亚的“日本时代”:惨绝 人寰的3年零8个月》 (陆培春)、 《陈嘉

庚》 (王大伟、赵力田编著)等。

2 0 15 年 8 月1日( 星 期 六 )上 午 10时,16强参赛者抵达吉隆坡暨雪兰莪 中华大会堂,并于当天抽签决定赛场与 对垒队伍。上午11时,以两队对垒、问答 形式进行的晋级赛正式开始,每次对垒 为时30分钟。 赛会特别委任陆培春、廖文辉、陈 松青、陈亚才、姚丽芳、庄诒晶担任赛 会裁判。主持人由张伟隆、廖文辉、童 敏薇、谢婷妮分别担任。

74


动态

成 功晋 级的8支队伍 是吉隆坡坤 成中学、大山脚日新独中、新山宽柔中 学、霹雳育才独中、吉隆坡尊孔独中、 吉隆坡中华独中、麻坡中化中学、峇株 巴辖华仁独中。他们在翌日上午面对更 艰难的挑战——8强准决赛。 8月2日(星期日)上午8时30分,准 决赛依序开始。经过数场较劲斗智的 精彩比赛之后,4强诞生。来自吉隆坡 的中华独中、尊孔独中、坤成中学,以 及来自新山的宽柔中学成功跻身决赛, 争夺冠军殊荣。

尊孔摘冠隆中华夺亚

常识比赛的开幕仪式安排在决赛 正式开始之前。陈嘉庚基金邀请到马来 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总会长拿督邱财 加担任开幕主宾,他在马来西亚陈嘉庚 基金发起人陈凯希、陈友信及工委会主 席陈松青的陪同下,共同主持鸣锣开幕 仪式。 拿督邱财加表示,举办陈嘉庚常识 比赛意义非凡。该活动从去年的区域性

赛事,发展至全国性赛事,不但证明陈 嘉庚的事迹已渐渐地传播到其他地区、 州属;同时也意味着全国各地有越来越 多的年轻学子,愿意主动地接触、认识 我们的先贤。他表示,陈嘉庚基金举办 常识比赛,以游戏方式,教导学生铭记 历史、珍视和平,让学生受益良多,非常 难得。

冠 、亚、军 、殿军 的 奖 励 分 别 是 奖 金RM 3 0 0 0 、RM 2 0 0 0 、RM15 0 0 及RM10 0 0,每队获 奖杯一座 及每人 奖状一张。赛会另设个人表现优异奖 (RM300现金奖及奖状一张),以表扬 表现最杰出的参赛者。每一位参赛者皆 获得晋级证书一份,作为奖励。

来自吉隆坡和新山4所中学的参赛 队伍,在决赛中表现相当出色,最后是 由吉隆坡尊孔独中夺得冠军,亚军、季 军和殿军分别是吉隆坡中华独中、新山 宽柔中学及吉隆坡坤成中学。来自冠军 队伍的孙平以个人累计最高分数获得了 个人表现优异奖,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掌 声。

75


动态

1

2

3

4

5

6

1. 众嘉宾为“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第二届中学生陈嘉庚常识比赛” 鸣锣开幕。 2–6. 总决赛、半决赛与决赛的赛况。 7. 决赛评审团由(左起) 廖文辉、姚丽芳、陈松青、陆培春、陈亚才组成。

7

76


动态

1

2

3

1–2. 参赛者在参观林连玉纪 念馆时,认真聆听导览员的讲 解。 3. 参赛者与带队老师在 林连玉纪念馆的合影。

老街导览扩展学生视野 16强队伍除了到吉隆坡参赛以外, 还获得参与“吉隆坡老街历史事迹导览 与分享”的机会。

“吉隆坡老街历史事迹导览”是本 年度常识比赛的亮点。陈嘉庚基金以活 动带活动、善用社区资源、结合地方优 势,借此机会带学生走一次文化之旅。 导览活动安排在8月1日晋级赛之 后,参赛同学和带队老师在陈嘉庚基金 的安排下,参观陈嘉庚纪念馆、林连玉 纪念馆、林连玉墓园、南侨机工殉难纪 念碑、文化街、陈氏书院、人镜慈善白 话剧社等与抗战历史、华教发展、城市 变迁相关的历史文化遗迹景点。当天活

动的导览员是杨两兴和梁莉思,同时也 要感谢林连玉纪念馆、陈嘉庚纪念馆的 志工导览员。

8月2日的准决赛之后,参赛者齐聚 于隆雪华堂讲堂,进行导览分享会。每 队参赛者上台分享走街的心得,他们有 的以图片为线索,有的制作影片或演示 文件,有的则以演说赢得掌声,分享内 容与形式丰富有趣。 陈嘉庚基金特邀陈亚才、杨两兴、 梁莉思、康碧真来为分享作品讲评。最 后,八打灵公教中学、巴生兴华中学、 坤成中学、尊孔独中以优异的表现赢得 评审的赞赏,并获得奖励。

77


动态

参赛者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陈氏书院、吉隆坡旧邮政局、文化街体育会、 百代影社、人镜慈善白话剧社、中华民国男女侨胞惨死坟等等。

78


动态

1

2

1. 导览员向参赛者讲解林连玉的伟大事迹。 2 参赛者向林连玉墓碑 行三鞠躬。  3. 参赛者与带队老师在林连玉墓园合照。

3

79


动态

1

2

3

4

5

6

1–6. 参赛者上台分享参加“吉隆 坡老街历史古迹导览”的心得。

现时中学生的课业繁重,透过配 合比赛的导览走街活动,鼓励学生走出 课堂,接触历史文化遗迹,不仅为活动 增添趣味,更是为中学生创造实地考察 与学习的机会。

本次活动主要由陈嘉庚基金成员 所组成的工委会负责安排逾百人两天

一夜的食宿、行程与活动,其中获得拿 督邱财加、棠记兄弟饼家、义利贸易有 限公司的慷慨赞助,并得到马来亚二战 历史研究会、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 青年团、林连玉基金、巴生福建会馆青 年团、尊孔独中学长团的协助,活动得 以圆满落幕。w

80


动态 第二届中学生陈嘉庚常识比赛获奖名单

冠军队

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

孙平、何静晴、黄霆立、黄晓薇、陈嘉豪

季军队

新山宽柔中学

颜晶、颜康好、黄子瑄、洪伟锋、李烈宽

亚军队 殿军队

吉隆坡中华独中 吉隆坡坤成中学

个人表现优异奖

谢儆殷、辛咏晴、刘敏仪、李咏錤、张嘉欣 饶佳仁、张溧玹、黄荟芹、张溧殷、辜子瑄 孙平

1

2

3

1. 第二届中学生陈嘉庚常识比赛冠 军队伍,居中者为常识比赛工委会主 席陈松青。 2. 第二届中学生陈嘉 庚常识比赛获奖队伍,后排右起:陈 亚才、姚丽芳、童敏薇、张伟隆;后排 左起廖文辉、陈松青、杜嘉华、郭南 昌、陆培春。 3. 第二届中学生陈嘉 庚常识比赛16强参赛者、赛事主持人 与裁判老师、工作人员大合照。

81


动态

8·2015

柴松林解码基金会 谈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谈基金会的使命”座谈会

日期: 2015年8月3日(星期一) 时间: 下午7时30分

地点: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会议室(二) 联办单位: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云手基金会 主讲人:柴松林教授 主讲人简介:

国立政治大学教授,统计学学者。台湾社会运动先驱,致力 于台湾人权与消费者保护,为消费者文教基金会创办人之一,现 任第一社会福利基金会、环境与发展基金会、台湾观光学院董事 长。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与云手基金会本着对本地民办基金会的 关注,于2015年8月3日(星期一)晚上8时,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 大会堂举办“社会责任——谈基金会的使命”座谈会,探讨马来西 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情况与趋势、面对的难题与社会责任。 座谈会邀请了来自台湾的柴松林教授担任主讲人。柴教授毕业 于台东师范专科学校、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留学法国获得巴黎国立

82


动态

1

2 1. 柴松林(右二)仔细剖析基金 会,并分享其多年从事社运的经 验。左起为陈嘉庚文化中心副主 席陈松青及秘书长陈亚才。右为 云手基金会代表林福南。 2. 座 谈会主持人陈亚才指出,柴松林 最大的成就是成为正能量的代表 人物,帮助弱势群体成立基金会, 一生抱持着保护弱者的理想。

高等研究院经济社会学博士。在政治大 学任教数十年,专精统计学、经济学和 社会学。

柴松林被喻为创造公民社会的先 驱。根据1987年民意调查,柴松林被 推举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人”。过去 10年,曾两次获得美国民主基金会颁 赠“杰出民主人士”奖。 本次座谈会的主持人是隆雪华堂 执行长、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秘书长陈 亚才。

领导须有“共同决策”理念

柴松林 教 授在 座谈会上指出,领 导人欲妥善管理基金会,就必须与其他 人共同决策。当年他在1980年成立台 湾消费者文教基金会时,让“商品标示

法”通过立法与实施,保障消费者不会 买到未标签或过期商品,之后还催生刑 事犯罪被害人保护法,让其立法通过。 这些成就都归功于他一贯保持的“共同 决策”的理念,公开听取大家不同的意 见。

他提醒,当大家在决策上都有一致 的想法时,身为领导人要特别留意,因 为大家都知道必须和团体中的成员保 持相同的想法,否则将被排挤。虽然求 同排异的情况难以避免,但领导人须尽 可能制止这类事情的发生。

对准时机课题推社会活动

柴松林认为,基金会的其中一项社 会责任是找对时机和课题,推动受关 注的活动。在这方面,需要寻找一种与

83


动态

大众息息相关、不会妨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的事物,而食品完 全符合这个条件。以柴教授创办基金会时期的案子为例,他把 目光投注到那些最廉價、普及的食品,而不是鱼翅和燕窝等高 价食品。 他举例,1970年代台湾一家制造食用油的加工厂遭到多氯 联苯污染,许多消费者食用毒油后,对身体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这起事件让台湾消费者保护运动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只有找对 时机,社会才会关注这些事件。

基金会不应指定接班人

柴教授指出,若要让基金会持续良好地发展,就不应指定 接班人。接班人是自然生长的,会慢慢地在团体里被肯定。

他建议,领导者应让员工当“老师”,坚持让员工去完成他 原本不会做的事情。这样一来,员工就会更加用功地从中学习。 柴教授分享自己的经验说,他常指定志工做某些事,从中觉悟 出“让一个人学会做事的方法就是让他当老师”。

此外,领导人也要为基金会制定阶段性目标,让内部同仁一 步步地完成各个阶段的事情,感受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成效,也 让群众知道团体所做的事情对大众有利,更可让捐款者了解基 金会如何应用捐款,继而支持该基金会。

马来西亚进步空间大

曾在80年代独排众议、呼吁台湾政府成立“环保署”的柴 松林认为,相比其他国家,基金会乃至企业社会责任在马来西 亚仍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并认为大家能生长在有空间的时代, 是施展抱负的好机会。

在讲座会尾声,柴教授表示,很高兴看到马来西亚有不同 的种族、语言,并认为我国的多元文化很丰富,而基金会的社会 责任就是要让各个文化的人满意,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 如今的社会需要改变,而不同基金会的成立可以促进良性竞 爭,在改变社会多样化的问题上就会显得更有力量。

柴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分享与探析民办基金会的各方面,带 出全球视野下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与未来,期使本地民办 基金会与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能专业及深入了解这种新一代慈 善事业的类型,携手共创马来西亚的“第三部门”。w

84


动态

9·2015

嘉庚学堂筹备半年 招 7 学员正式开课 “嘉庚学堂:卓越青年人文社会研习班”开课礼

日期: 2015年9月22日(星期二) 时间: 下午7时30分

地点: 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 会议室(二)

为落实陈嘉庚兴学育人的理念,陈嘉庚基金开办了嘉庚学堂, 培养具有社会进步价值、掌握人文社会涵养、有志从事公共事务的 优秀青年。嘉庚学堂于9月22日举办了开课典礼,迎来了“卓越青年 人文社会研习班”的第一个学期。 出席者包括陈嘉庚基金发起人陈凯希、陈友信,嘉庚学堂顾问 黄循营、义务课程主任潘永强、学术咨询委员会召集人谢瑞平,学 术咨询委员会成员梁家兴,导师陈亚才、徐威雄、黄进发、詹缘端以 及饶兆斌。

致力于培育优秀人才

嘉庚学堂经过严格遴选后,录取了7名年龄介于23至32岁的大 学与研究所毕业生(名单详见附表),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术领域,包 括中文系、金融经济系、政治系、对外汉语教学、商业管理系等。

陈嘉庚基金发起人陈友信致辞时表示,嘉庚学堂多元化的课 程设计,主要是让现代的青年有新颖的认知,有更大的空间來吸取 不同领域的新知。他也希望,学员未来能够在政经、文教、学术及非 营利组织工作,把所学回馈公民社会。 学员关启匡代表发言,他从“没有陈嘉庚,何来林连玉”开始说 起。陈嘉庚基金以实业的基础来推动高素质的嘉庚学堂,是向陈嘉 庚先生看齐。先贤陈嘉庚在福建集美创办了集美师范学院,而本地 被誉为“族魂”的林连玉先生,就是集美师范学院培养出来的高材 生。他希望学员们在未来可以成为嘉庚学堂的“林连玉”,尽力为本 地的社会做出贡献。

85


动态

姓名

关启匡

性别

廖勇胜

中文系博士候选人

拉曼大学

中文系学士

郑秋盈

宋佩霓

郑嘉雯

攻读科系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

陈宝霓

毕业院校

男 男

李学彬

教育背景

拉曼大学

金融经济系学士

国立台湾大学

政治学学士

博特拉大学

外文系中文组学士

双威大学

商业研究理学士

上海交通大学

文学(对外汉语教学)学士

1

2

1. 陈嘉庚基金发起人陈友 信、陈凯希与嘉庚学堂顾问、 学术咨询委员,以及学员合 照。前排左起为饶兆斌、梁家 兴、潘永强、黄循营、谢瑞平、 陈凯希、陈友信、陈亚才、徐 威雄及黄进发。 2. 嘉庚学 堂义务课程主任潘永强在专 题演讲上强调民间办学的重 要性。

为公民社会储备人才

义务课程主任潘永强也在典礼上 针对民间办学进行了专题演讲,他认 为,教育的使命是开发人的心智,发掘 人的潜能,而民间教育可以提高教学素 质,更可成为国家的人才库。

他也表示,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私人 学堂,而嘉庚学堂参考了日本松下电器 创办人的“松下政经塾”,希望能为公 民社会培育更有素质的人才。为此,他 也不忘鼓励学员利用这一年的时间,专 心进修,提升自身的素质与知识。w

86


2015 年 12 月 # 创刊号

编委会 名誉顾问 Advisors 丹斯里拿督斯里林玉唐

顾问

出版顾问 Advisors of Publication 锺启章 Cheng Khee Chien 陈松青 Tan Choon Ching 陈亚才 Tang Ah Chai

主编 Chief Editor

编辑

庄诒晶 Aki Chong Lichin

执行编辑 Executive Editors 许紫铤 Khoo Chu Pheng 温珮婷 Voon Pei Teng

设计排版 Design 林俊璘 Lim Jun Ling 封面 Cover

林俊璘 Lim Jun Ling 庄诒晶 Aki Chong Lichin

特邀

出版 Publisher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 (1042268-D) Tan Kah Kee Foundation, Malaysia No. 1, 2nd Floor,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 03-2276 4445  F: 03-2276 4448 E: mytkkfoundation@gmail.com

Percetakan Advanco Sdn. Bhd. No. 23, Jalan Segambut Selatan Taman Segambut, 5120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 03-6258 9211  F: 03-6257 0761 E: p.advanco@gmail.com

编辑顾问 Advisors of Editorial 拿督翁清玉 Dato’ Ong Seng Khek 周素英 Chew Saw Eng 姚丽芳 Yow Lee Fung 陈玉聪 Chan Yoke Chong 陈丹生 Tan Tiow Hwee 刘崑昇 Low Kon Sin 沈小珍 Sim Siaw Cheng

本期特邀 Guest Writers 潘国驹教授 Prof Phua Kok Khoo 潘永强博士 Phoon Wing Keong 徐威雄博士 Ser Wue Hiong 嘉庚学堂学员 Academy's Students 征稿启事

《嘉庚会讯》之“人文”、 “纪念 馆”栏目欢迎各界人士来稿。

出版

印刷 Printer 益新印务有限公司 (45169-K)

Tan Sri Dato‘ Seri Lim Gait Tong 拿督张润安 Dato' Steve Chong 陈凯希 Tan Kai Hee 陈友信 Tan Yew Sing

来稿不退还,请自行保存底稿。稿 件字数介于1500-3000字之间,请 注明姓名、简介与回邮地址。 一旦采用,将寄送该期会讯3本以 兹感谢。来稿请寄: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 《嘉庚会讯》编委会 No. 1, 2nd Floor, Jalan Maharajalela, 501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E: mytkkfoundation@gmail.com

12.2014 - 12.2015

非卖品


2013 年 4 月,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正式成立,

并于同年 10 月在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设立 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让公众有机会走进陈嘉 庚世界,建立一个跨文明交流的平台。纪念馆以 重温历史、见贤思齐的方式,弘扬陈嘉庚高贵的 品格、伟大的精神,启迪后世、激励来者。

欢迎您以个人或团体(需预约)的方式莅临

参观,纪念馆将提供导览服务,入场免费。

Malaysia Tan Kah Kee Memorial No. 1, 2nd Floor, Jalan Maharajalela, (Building of The KL & Selangor Chinese Assembly Hall) 501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T: 03-2276 4445  F: 03-2276 4448 E: tkkmemorial@gmail.com

开馆时间

Opening Hours

星期二 - 六

Tue - Sat 9:30 - 17:30

公共假日除外

Except Public Holidays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