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那些好想節目冊

Page 1


演出曲⽬ Program

約翰.凱吉:《廣播⾳樂》(1956)【臺灣⾸演】

給⼀至八位演奏者

John CAGE: “Radio Music”, for 1 to 8 performers (1956) 〔Taiwan premiere〕

喬納 · 那咋 · 羅 · 海⽂:《另⼀條溝》(2018)【臺灣⾸演】

給中⾳長笛、擊樂與中提琴

Jonah Nuoja Luo HAVEN: “another ditch”, for Alto Flute, Percussion and Viola (2018)

董昭民:《膨脹 II》(2024)【世界⾸演】

給5-10位⾳樂家

Chao-Ming TUNG: “Swell II”, for 5 to 10 musicians (2024)〔world premiere〕

潘皇龍: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2014)

給⼩提琴、單簧管、⼤提琴與鋼琴的四重奏

Hwang-Long PAN: “Crossing The Barriers of Time and Spaces” Quartet for Violin, Clarinet, Cello and Piano (2014)

中場休息 Intermission

艾利斯.哈利克:《成為⼀棵樹》(2016)【臺灣⾸演】

給長笛、單簧管、⼩提琴、⼤提琴及鋼琴

Elis HALLIK: “To become a tree”, for Flute, Clarinet, Violin, Cello, Piano (2016)

〔Taiwan premiere〕

寶琳.奧利維洛:《⼗三變》(1986)【臺灣⾸演】

給任意編制

Pauline OLIVEROS: “Thirteen Changes”, for variable ensemble (1986)

〔Taiwan premiere〕

許德彰:《Ring... Tree Rings》【世界⾸演】

Tak-Cheung HUI: Ring... Tree Rings 〔world premiere〕

曲⽬解說 Program Note

約翰.凱吉:《廣播⾳樂》給⼀至八位演奏者(1956)

John CAGE: “Radio Music”, for 1 to 8 performers (1956)

凱吉(1912–1992)是20世紀最具影響⼒的作曲家之⼀,以挑戰傳統⾳樂 觀念聞名。他的作品不僅改變了⾳樂的定義,也啟發了當代藝術與⽂化。

凱吉認為⾳樂不應侷限於旋律或和聲,⽽是任何聲⾳的總和。他的著名作 品《4分33秒》(4’33”)完全由「沉默」構成,讓觀眾專注於周圍環境的 聲⾳,打破了⾳樂的傳統框架。他的理念重新定義了「⾳樂是什麼」。

深受東⽅哲學影響,尤其是禪宗和道教。凱吉的「機遇⾳樂」將隨機性引

入創作過程,常使⽤易經等⼯具決定⾳符或結構。他相信不確定性能使⾳ 樂充滿⽣命⼒,挑戰了作曲家對作品的絕對控制權。

此外,凱吉擅長實驗⾳樂。他發明「預置鋼琴」,在鋼琴弦上加入螺絲或 橡⽪等物品,創造出全新聲響。他還運⽤電⼦⾳樂與錄⾳技術,開闢了⾳ 樂創作的新領域。他的作品常結合視覺藝術與舞蹈,體現跨領域創作的可 能性。

凱吉的前衛精神深刻影響後世。他⽤創新打破界限,提醒我們⾳樂不僅是 表演,更是對世界的感知。他的⼀⽣是藝術探索的典範,將「⾃由」注入 ⾳樂的核⼼。

這⾸《Radio Music》⼀次體現了凱吉⾳樂中「運⽤聲響」、「機遇」、 「實驗」、「⾃由」的特性,非常好玩!

(撰⽂/吳正宇)

喬納 · 那咋 · 羅 · 海⽂:《另⼀條溝》(2018)

給中⾳長笛、擊樂與中提琴

Jonah Nuoja Luo HAVEN: “another ditch”, for Alto Flute, Percussion and Viola (2018)

喬納 ・那 ・羅 ・海文 是⼀位來⾃美國的作曲家。

曾獲得2018年德國科隆伯恩德·阿洛伊斯·齊默曼作曲獎(Bernd-AloisZimmermann Composition Prize),是⼀位作曲家、即興演奏家和鋼琴 家。他深受⾃我理論(Auto-theory)作家的啟發,透過作曲隨性地紀錄

⾃⼰的⼈⽣,也是⼀種表達衰⽼的⽅式。他擁有奧伯林⾳樂學院(Oberlin Conservatory)⾳樂作曲學⼠學位,師從Josh Levine和Aaron

Helgeson︔在科隆⾳樂與舞蹈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anz Köln)取得碩⼠學位,師從Brigitta Muntendorf︔⽬前於哈佛⼤學攻讀博

⼠學位,師從Chaya Czernowin與Hans Tutschku。

這個作品的創作靈感,受到喜劇演員凱特柏蘭特(Kate Berlant)極⼤的

啟發,特別是源於她的這段⽂字:

「我在棕櫚泉長⼤。14歲時,我的家族已經成為全北美最⼤的籠⼦製造

商。你知道,這樣的背景對我造成了什麼影響嗎︖我想說的是,每個⼈

都必須⾃⼰打開籠⼦的⾨。當你這麼做時,你會發現『原來是我⾃⼰,

我還在籠⼦裡,但現在我在外⾯了。』

在我的創作中,我⼀直在努⼒⾯對這些問題。我試著探索那些隱藏的角

落,挖掘更深層的⾃我。當我遇到⼀道壕溝時,我總是告訴⾃⼰,太棒

了,又有⼀道壕溝可以挖了。⽽在壕溝的下⾯,通常會藏著另⼀道壕

溝。在那更深的壕溝裡,有時會有⼀個盒⼦。你打開盒⼦,發現裡⾯裝

著什麼︖還是⼀條壕溝。

這真的很難。」

— 凱特柏蘭特

(撰⽂/邱鈺玲)

董昭民:《膨脹 II》給5-10位⾳樂家(2024)

Chao-Ming TUNG: “Swell II”, for 5 to 10 musicians (2024)

膨脹II(Swell II)是我繼2021年參與「調聲計畫」,

以⽂字取代記譜法紀錄⾳樂,今年再度⽤同樣⼿法創 作的作品。除了以“膨脹”創造不同的⾳樂語法,例如

⾳程、時值、⼒度、⾳⾊的膨脹(擴展)之外,這次

也藉由膨脹的想像,延伸出紀錄我親⼈抗癌歷程的⼀ ⾸作品。

管樂,與⼈體呼吸緊緊相繫的演奏⽅式,作為曲中象

徵⽣命動態的聲⾳表達,3種節奏模型,代表家庭成

員的關係,在管樂各⾃的脈動中,成為⼀個共同的聲

⾳織體。弦樂以細微的泛⾳,象徵了在空氣中散佈的

病菌,不知不覺地滲透進入呼吸中的管樂,當擊樂敲

出各種疼痛的警訊時,弦樂會膨脹出各種猙獰的聲

響,蠶食⼈體,導致家庭的破碎。

管樂在⼀次哀號聲後,憂傷地以1/4⾳的下⾏⾳階接受

⽣病的事實,各種情緒也只能以最微弱的聲⾳向⽣命

吶喊。當化療對身體進⾏的全⾯撲殺後,靈魂如同被

抽離⼀般,管樂只剩下打鍵的聲⾳,在無聲的時間沙

漏裡,等待命運的判決。我最後將於原本⽤作弦樂⾳

層結構模型的⾎癌細胞基因突變型(FLT3/ITD、

CEBPA、RUNX1、WT1等),轉化成為⾶揚膨脹的

旋律,祈求⽣病親⼈的細胞健康快速地增⽣,家庭可

以再度團聚重逢,CINDY加油!!! (撰⽂/董昭民)

潘皇龍: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2014)

給⼩提琴、單簧管、⼤提琴與鋼琴的四重奏

Hwang-Long PAN: “Crossing The Barriers of Time and Spaces”

Quartet for Violin, Clarinet, Cello and Piano (2014)

旅居瑞⼠⼤提琴家簡碧青女⼠委託我為「蘇黎世室內樂團」創作新曲,以便配合

「天⽅夜譚」為主題的⾳樂會演出,我直覺的反應是跨越時空的異國風情。⼀⽅

⾯是台灣作曲家與瑞⼠室內樂團的跨國合作,⼀⽅⾯又是採取法國作曲家梅湘著

名的室內樂編制︔所以與其遵循「天⽅夜譚」的阿拉伯風情,倒不如在創作上隱

喻些許經典情懷,在⾳樂上呈現另⼀種「時間與空間」的對話,跨越時間與空間 的藩籬,豐富風情於萬種。

⾸先我為本曲設計了五種互為因果的⾳⾼結構,即五個「骨幹和弦」(類⾳列)。

⾳列A為五聲⾳階,係由⾦屬風鈴的角調式五聲⾳階,與它的倒影宮調式五聲⾳

階,以及它們所延伸的⽻調式、徵調式與商調式五聲⾳階為骨幹,以茲襯托⾃然

界的風吹鈴動、蛙叫⿃鳴。⾳列B由全部⾳程依序雙向堆疊交錯。⾳列C為全部⾳

程由⼩⽽⼤,雙向對稱輪替互補堆疊。⾳列D係以純五度為中⼼,分向兩側遞減

⾳程所重疊。⾳列E係八⾳⾳階,由⼤、⼩⼆度循環重疊⽽成。當然,五個⾳列

得因需要截取⽚斷、移動位置、潤飾加花,省略或重疊、增值或減值、倒影或逆

⾏,橫向擴充或縱向堆疊,鑲嵌在跨越時空、跨越形式,類似「奏鳴曲形式的迴 旋曲」輪廓中。

《時間與空間》乃是《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的簡稱,並謹以此曲題獻給簡碧 青女⼠與她的蘇黎世室內樂團。該作品曾獲「財團法⼈國家⽂化藝術基⾦會」贊 助部份創作經費。樂曲為單樂章形式,演奏時間約13分半。全曲由三個⼤段落、

八個⼩段落所構成。各段落的速度設計與「骨幹和弦」屬性規劃如後:

A段:Adagio (⾳列A) --- B段:Moderato (⾳列B) --- A'段:Adagio (⾳列A+B)

C段:Andante (⾳列C+D+B) --- D段:Lento - Allegro (⾳列E+D)

A"段:Adagio (⾳列A+C+D) --- B'段:Moderato (⾳列B+C) --- A"'段:Adagio (⾳列A+D)

(撰⽂/潘皇龍)

艾利斯.哈利克:《成為⼀棵樹》(2016)

給長笛、單簧管、⼩提琴、⼤提琴及鋼琴

Elis HALLIK: “To become a tree” for Flute, Clarinet, Violin, Cello, Piano (2016)

Elis Hallik(1986年⽣)是愛沙尼亞作曲家,被視為近⼗年來最具原創性的年輕 作曲家之⼀。她的作品以結構性、數學性和理論性思維與直覺創造⼒及對⽣命本

質的敏感開放性之間的平衡⽽著稱。評論家形容她的作品「溫柔」且具有「光譜 般的輝光」。

Hallik的⾳樂常被描述為強⽽有⼒但又脆弱,靜⽌但又在不斷發展,靈感來⾃⾃

然,同時思考現代⼈類、環境和技術的主題。她的作品以微觀的變化為特點,將

聽眾包裹在無限的聲⾳海洋或宇宙中。她的⾳樂具有明顯的詩意元素,主要以器

樂為主,經常受到美麗詩歌的啟發。

她的作品曾由多個知名樂團和⾳樂家演出,包括愛沙尼亞國家交響樂團、法國電

台愛樂樂團等。她的作品《To Become a Tree》(2016年)被《留聲機》雜誌 評論為「尖銳且直截了當」,是⼀部對技術與⾃然世界持續衝突的抒情研究。

我珍視⼀切影響我們有意識地擁抱當下並敏銳觀察周遭事物的因素,無論是靜謐

與噪⾳的各種⾯向,還是聲⾳與⾳樂過程中的微⼩的變化。因為⽭盾的是,似乎 作曲過程越是與⾳樂本身和⾳樂現實緊密結合,就越能讓⾳樂透過洞察的瞬間, 反映周遭的世界及模式。

「⾛訪其中⼀⽚古⽼闊葉樹林的步⾏者總是報告說,他們的⼼情變得

輕鬆,並且感覺彷彿回到了家。相反,如果他們⾛在針葉林或⼈⼯森

林中,則不會有這樣的感覺。這可能是因為在未受⼲擾的森林中,較

少發出“警報聲” ,因此,樹⽊之間交換的⼤部分信息都是愉快的,⽽

這些信息也通過我們的嗅覺傳遞到⼤腦,因此⼈們直覺地能感知到森

林的健康。」 彼得·沃爾海本 Peter Wohlleben

(撰⽂/王芃惠、邱鈺玲)

寶琳.奧利維洛:《⼗三變》給任意編制(1986)

Pauline OLIVEROS: “Thirteen Changes” for variable ensemble (1986)

Pauline Oliveros(1932–2016)是美國作曲家、聲⾳藝術家及⾳樂教育家, 為實驗⾳樂與電⼦⾳樂領域的先驅之⼀。她以其創新的⾳樂理念、深度傾聽 (Deep Listening)實踐,以及探索聲⾳本質的作品⽽聞名。

1960年代,她與其他作曲家共同創建了聖弗朗西斯科磁帶⾳樂中⼼(後來的 Mills College 中⼼),這是當時電⼦⾳樂發展的核⼼場所之⼀。Oliveros 不 僅對⾳樂創作和表演產⽣了深遠影響,還透過她的教育與哲學思想啟發了無 數藝術家和學者。

Oliveros 最著名的概念「深度傾聽(Deep Listening)」是⼀種

⾳樂與⽣活哲學,旨在培養⼈們對內外聲⾳的專注與覺察能⼒。

這種⽅法結合冥想、即興演奏與聲⾳實驗,被廣泛應⽤於教育、

治療與社會互動。她的代表作《Sonic Meditations》(聲⾳冥

想),這是⼀系列引導聆聽與演奏的⽂本作品,參與者無需任何

⾳樂背景即可參與。這些作品挑戰了傳統的作曲與表演界線,讓

⾳樂成為⼀種包容性的社會體驗。

在這次《還有那些好想讓你聽懂的⾳樂》⾳樂會中,我們將帶來

Pauline Oliveros 的作品《13 Changes》這是⼀⾸獨特且極具實

驗性的作品,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提獻給美籍加拿⼤裔的⼩提

琴演奏家 Malcolm Goldstein。

《13 Changes》由13段⽂字指令或描述組成,每段都是⼀個獨⽴

的聲⾳或意象提⽰,⽽非具體的⾳符或節奏。這些⽂字可能包括

⾃然景象、抽象概念或具體情境,旨在引導演奏者進⾏即興創 作。例如,某⼀段⽂字可能描述「群⿃在清晨的空中起舞」,另

⼀段則可能暗⽰「⿊暗中的⼀絲光亮」。這些意象提供了演奏⽅

向,卻不對⾳樂內容設限,讓每次演出都充滿變化與可能性。

這⾸《13 Changes》是Oliveros「深度傾聽」哲學的具體體現,

意在讓演奏者和聆聽者⼀同進入聲⾳的探索過程。通過⽂字提⽰

喚起演奏者的直覺與創造⼒,打破傳統樂譜對⾳樂的約束,使⾳

樂成為即時、身體化的體驗。作品適⽤於任何樂器或聲⾳來源,

甚至可以結合多媒體或即興舞蹈進⾏演出。演奏者可以選擇單獨

詮釋每⼀段⽂字,也可以將多個⽚段串聯,創造出流動的聲⾳敘

事。它不僅是⼀部⾳樂作品,更是⼀場聲⾳與⼈類經驗的探索旅

程,體現了 Pauline Oliveros 對⾳樂與世界的獨特視角。

本次演出由 Broken Frames Syndicate 當代樂團的⼩提琴演奏家

William Overcash 演出⼩提琴獨奏版本。

(撰⽂/吳正宇)

1. 在⽉光下裸⽴ ⾳樂洗滌著身體。

2. 原⼦意象 旋轉的分⼦ 瞬間舞動的粒⼦ 消失。

3. 太陽風炙烤著彗星的尾巴。

4. ⼤象在秘密的樹林中交配。

5. ⾶⾏的透明種⼦載體。

6. 古⽼母親在巍峨岩⽯間的歌聲。

7. ⼀顆靜⽌在沙漠中的蛋。

8. 在⽕星上嬉戲著降落的猴⼦。

9. ⼀碗冒著熱氣的歌唱湯。

10. 微⼩的蟎蟲繞著北極熊⽑髮上的⼀根⽑旋轉。

11. ⼀條孤獨的蟲在空棺材中。

12. ⼀⼜午夜井⽔。

13. 無⽅向的運動 不安的靜⽌ 與數百萬⼈共度的⼀刻 平息⽔波 ⿊⿃的光環。

許德彰:《Ring... Tree Rings》

Tak-Cheung HUI: “Ring... Tree Rings”

此作品將我們的周遭環境轉化為地圖 從⾼空俯瞰、⽔下深潛,或漂浮於⽔⾯ 之上。這些景觀被凝練成視覺圖像,並刻錄在⿊膠唱⽚上,年輪般紋理轉化為節 奏性的噪⾳模式。

這些噪⾳模式成為作品的脈動核⼼,推動⾳符的流動,並塑造⾳⾊、動態與樂句

等參數。樂隊與這⼀節奏基礎展開互動,將⼈性的表達編織進結構化的模式之 中。最終,作品呈現出⼀幅別樣的聲⾳景觀圖,於物質世界與聲⾳之間建⽴對話 以另外⼀種視角探索環境、數據與⾳樂的交集。

This work transforms our surroundings into maps—views from above the earth, beneath the water, or along its surface. These landscapes, distilled into visual forms, are imprinted onto a vinyl disc, where the grooves translate into rhythmic noise patterns.

These tree-ring-like patterns become the pulse of the piece, driving musical gestures and shaping parameters such as texture, dynamics, and phrasing. The ensemble interacts with this rhythmic foundation, weaving human expression into the structured flow of the mapped patterns.

The result is a sonic landscape where the physical world is reimagined in sound—a dialogue between the tangible and the abstract, offering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section of environment, data, and music.

Does this capture the tone you’re looking for?

合作藝術家 李曉巧

李曉巧是研究型藝術家,專注探索類比與數位印記的交會。

他的實踐研究聚焦數位印刷矩陣,透過版畫製作過程探討數

位影像的資訊處理機制。

李氏在澳⾨理⼯⼤學取得視覺藝術學⼠學位,後於倫敦藝術

⼤學坎伯韋爾藝術學院取得視覺藝術碩⼠學位。2019年獲⾹

港博⼠研究⽣獎學⾦計劃(HKPFS)資助,2024年在⾹港浸

會⼤學視覺藝術院取得視覺藝術博⼠學位(PhD)。

他曾獲英國Clifford Chance Purchase Prize及北京國際美術雙

年展中國青年藝術家獎等殊榮。其研究成果⾒於《IMPACT

版畫期刊》和MIT Press《Leonardo期刊》等學術刊物。

李曉巧現為⾹港都會⼤學創意藝術學系⾼級講師,持續在傳

統版畫與數碼藝術的跨域實踐中探索與對話。

Ensembles

「時間藝術⼯作室」是由長笛演奏家吳正宇成⽴,除了演奏家團隊以外, 成

員包含⾳樂企劃團隊、作曲家、以及跨界劇場顧問團隊。於2013年成⽴迄今

已演出超過百場不同主題的⾳樂會。除了⾳樂⾵格不設限以外, 「時間藝術

⼯作室」也進⼀步探索⾳樂藝術的可能性,曾製作企劃包含當代攝影、古詩

詞、劇場、裝置、新媒體等跨域製作,獲得各界好評。

合作過的藝術家與組織包含作曲家潘皇⿓、徐儀、Felipe Pinto d'Aguiar、⼤

提琴演奏家 Claudio Pasceri、劇場導演⿈⿍云、聲⾳劇場藝術家 Artyom

Kim、製鑼與銅雕藝術家吳宗霖、攝影藝術家汪正翔、C-Lab 臺灣當代⽂化

實驗場、衛武營國際⾳樂節、義⼤利 EstOvest 當代⾳ 樂節、荷蘭 De Link 當

代⾳樂節、巴西 Curto-Circuito de Música Contemporânea ⾳樂節、德國

Broken Frames Syndicate 當代樂團、新媒體藝術團隊 Motion Factory、阿

姆斯特丹協創組織(Co- Composers Amsterdam)等

「時間藝術⼯作室」曾於2022年獲選為國家⽂化藝術基⾦會 TAIWAN TOP 演

藝團隊,並於2023、2024年獲選為臺中市傑出演藝團隊。

Broken Frames Syndicate 是⼀⽀總部位於法蘭克福的⼗⼈獨奏家合奏團,

致⼒於詮釋當代⾳樂並拓展當代⾳樂會⽂化。該樂團於2024年榮獲恩斯特·

馮·西⾨⼦⾳樂基⾦會(Ernst von Siemens Music Foundation)合奏獎,

因其創新的專案以及已在當代⾳樂頻率中激起的顯著漣漪⽽受到讚譽。

Broken Frames Syndicate 成⽴於2018年,緣起於樂團成員在國際現代樂團

學院(International Ensemble Modern Academy, IEMA)共同學習的⼀年

時光。這段密集的學習經歷造就了團員間緊密的合作默契,使他們在舞台上

更加⾃由,並對現代經典和新作品提供了嶄新的詮釋。學業結束後,樂團成

員進入⾃由⾳樂圈,建⽴了⼀個以追求具社會意義⾳樂會計畫為核⼼,與跨

領域藝術家合作並積極與年輕作曲家攜⼿創作的團隊。

⾃2021年起,Broken Frames Syndicate 進駐「Netzwerk Seilerei」,這讓

他們得以實踐創團初衷並開啟更多藝術⾃由的可能。在這個新據點,他們推

出了⼀個名為 Misfits Gaze 的⾳樂會系列,從概念上聚焦於社會議題,並對

主流⽂化提出反思。「Seilerei」空間也提供了實驗場域,促成了互動式選擇

冒險錄像歌劇 Kairosis,以及結合現場與線上演出的裝置⾳樂會 Anwesend,觀眾在場地內⾃由移動,感受⾳樂作品的沉浸式體驗。

除了在法蘭克福的演出之外,Broken Frames Syndicate 也經常於德國各地

及國際舞台演出,包括巴塞隆納的 Mixtur ⾳樂節、Intersonanzen ⾳樂節、

柏林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Künste),以及與台灣 TimeArt Studio 的持

續合作。2024年,他們在哈佛⼤學及紐約的 Roulette Intermedium 完成了

美國⾸演,並於波昂⾙多芬⾳樂節(Beethovenfest Bonn)登台演出。

演出⼈員 Performers

長笛|吳正宇

Cheng-Yu WU, flute

單簧管 |王冠傑

Kuan-Chieh WANG, clarinet

中提琴|廖培雅

Pei-Ya LIAO, viola

打擊|Ross Aftel

Ross Aftel, percussion

鋼琴|李臺軒

Tai-Hsuan LEE, piano

長笛| Katrin Szamatulski

Katrin Szamatulski, flute

巴松管|王芃惠

Peng-Hui WANG, bassoon

⼩提琴|William Overcash

William Overcash, violin

⼤提琴|Nathan Watts

Nathan Watts, cello

打擊|邱鈺玲

Yu-Ling CHIU, percussion

⼯作團隊

Team

製作⼈|吳正宇

Cheng-Yu WU, producer

⾏政|吳佩玲

Pei-Ling WU, administrator

⾏政|⿈⾬農

Yu-Nung HUANG, administrator

錄⾳|區志恒

Nathan Au, audio recording

錄影、影像製作|葉俊

Yip Chon, video recording

燈光設計(臺中)|和泉天⼼

和泉天⼼, Lighting

特別感謝

無天家

臺中市四箴國中

臺灣藝術⼤學 陽明交通⼤學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還有那些好想節目冊 by 時間藝術工作室工作坊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