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FOzine #17 (Part II)

Page 1

34 | TEFOZINE 17
35 ? !!

KENNY POON

36 | TEFOZINE 17
make a change
unfinished materials T-shirt

SHARON YAU

37 2 10
ice-breaking Nicole ice-breaking $50 $50 character motivation action objective

ROWENA NG

38 | TEFOZINE 17
B
A
MR. WONG

debriefing take risk

39

文學作家西西在 縫熊志 以熊的形象 再現 中國歷史人物 以散文 再現 他們的故事 浪人劇場舉辦的 縫熊說故事 文 學劇場計劃 走入小學校園 再現 西西 縫熊志 的兩項 再現 再再現 成劇場演出 讓小學生置身其中 閱讀 縫熊志 這部香港現代文學作品 再現 必定帶有目的及取 態 縫熊說故事 選取了 縫熊志 當中甚麼元素呢 又會怎 樣詮釋 縫熊志 浪人劇場擅長改編香港文學作品成為劇場演出 由 2014/15 學年 開始 浪人劇場與康樂及文化事務處合作 舉辦 小冬校園 文 學劇場計劃 以董啟章的 小冬校園 切入小學的教育環境 今 年 他們將這些元素再次帶入校園 以劇場的方式讓同學接觸香 港文學 縫熊說故事 文學劇場計劃就是這樣誕生 整個計劃 以西西的 縫熊志 為基礎 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是學校 巡迴演出 浪人劇場在參與學校演出 縫熊說故事 的序幕 並 簡介計劃內容 吸引學生參與第二階段的工作坊 第二階段是為 期八個月的工作坊 劇團安排導師前往學校 與同學藉 縫熊 志 的文本 共同創作新的故事和角色 再協助同學以不同物料 製作屬於自己角色的戲服造型 然後 導師將故事和角色結合 編排長約二十分鐘的劇場演出 第三階段分為兩部分 學生送 戲到社區 當中 學生探訪學校區內的社福機構 並進行劇場演 出 而 總結演出 安排在高山劇場 新翼 的舞台上進行 演後設有分享環節 讓學生分享參與計劃的感受 也讓台下的家 長 觀眾說出他們的觀後感

西西的文本本來就很有童心 她把歷史人物造成熊 本身就童 心 我認為將一部有童心的作品帶到小學是很合適的 這是我 問譚孔文 Alex 為甚麼選擇西西的 縫熊志 時 他的即時反 應 Alex 是 縫熊說故事 文學劇場計劃的藝術總監 戲劇文學 指導及舞台設計 同時也是浪人劇場的藝術總監 縫熊志 的 志 就是童話 故事的意思 Alex 能夠一語道出西西的童心 可見他有不俗的文學水平 也對小學生參與戲劇有一定的看法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故事演出 我們不只要求學生單純地演繹角

40 | TEFOZINE 17

色 而是希望學生感受文本中人物的特質 通過自製戲服 學生需 要想像角色的性格 生活 把角色的底蘊清楚地呈現出來 他

續說 我很想告訴學生 劇場的本質就是創造 台上的所有都是 由一伙人創造出來 時下的小朋友大部分自理能力不強 需要很多 人去服侍 這個計劃就是強調學生自己去做 盡量給予空間創作

讓他們感受劇場 也要他們學一點自理 自己做 似乎就是貫 穿整個計劃的理念框架 正好與西西 縫熊志 的親手造熊互相呼 應 縫熊志 雖然充滿童心 文字尚算淺白 但要求小學生完全理解 西西文本的意境 再以演員的身分演繹 似乎有點強人所難 在 Alex 身旁接受訪問的是其中一位計劃導師鄧惠儀 Connie 她與 學生挑選了莊子的故事進行編作 她指出 成人很多時候都低估了 學生的能力 只要適當地在故事中抽取一些元素 小學生就能明白 當中的道理 西西的原意也不是要說明莊子的大道理 而是要突 顯莊子靈活變通這一點 我們很想把這個訊息傳給小朋友 所以就 選了莊子的故事 在過程中 我們用六節時間與小朋友討論莊子的 看法 讓小朋友代入莊子 想像如果見到一個超巨型的葫蘆 會怎 樣用 刺激他們的想像力 他們從角色出發 他們就能夠明白

除了導師會引領小朋友理解文本外 Alex 也請來編劇陳煒雄

大雄 協助整理學生與導師共同編作的文本 大雄從旁參 與導師和學生的工作坊 觀察學生與導師的編作 整理後 編寫 一個讓學生明白的故事 然後由學生演出 不過 大雄的參與卻

令 Connie 遇上一個小難題

前期是我與小朋友進行編作的 但

在大雄做文本整理後 學生會發現有一些自己創作的對白 片段

不見了 因此 我需要向學生解釋 這也不免令到小朋友會感

到一些落差 不過 大雄很了解小朋友的特質 也很了解故事的 特質 對小朋友的演出設計了自己的框架 這個框架他與我討論 過 結果他寫出來的文本很貼近小朋友 例如他看到一班女孩子

好 支整 他就創作了一群好 支整 的蝴蝶 也寫了一群很

坦率的熊人 劇本裡的台詞 節奏都是好切合小朋友 好像在向 一些東西提出質疑 我覺得他有為小朋友深思過 Connie 更提

41
撰 文 蔡 紫 東 文 字 整 理 陳 釘 仔

到其他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參與對演出很有幫助 但需要更多時間溝通 我們就是想利用不同的 資源 盡量擴大整個計劃的價值 從教育 文字

的改變 形象上的轉換 都呼應了那部小說 即 使小朋友可能到完成演出也未必明白 但也可以 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一個印象 到他們長大再遇

縫熊志 時 他們可能會驚覺自己原來曾經演

過 我認為這就像埋下了種子 讓他們日後再去 接觸 欣賞香港文學 香港文化

是次計劃的重點除了演繹歷史人物的故事 學生 還要自行製作戲服 參加的學生都是由學校老師

揀選的 當老師知道計劃的主題與熊有關 都找 來了一些比較活潑的學生 而且都是三四年級

的 因為老師擔心五六年級開始步入青春期

未必願意扮演一些可愛的動物 根據 Connie 的觀 察 揀選的學生都是相對乖 每一位都會為自己

設計 製作戲服 導師會用四節的工作坊與學生

製作戲服 之後由學校跟進並提供需要的物料 以及儲存製成後的服裝 但是 這種做法得不到

校方的歡迎 Alex 與 Connie 異口同聲地表示 導 師與老師必須緊密溝通 說明計劃內容和學習目 標 Alex 指出 由學生親手創作自己的戲服 學 生可以將自己想像的角色特質投射到設計當中 情況就如戲曲的戲服一樣 不同的戲服代表著不 同的角色和特質 而且 戲服是出自學生自己的 手筆 他們自然會找到創作的邏輯 演出時更能 投入自己的角色 進行計劃時的另一個難題 就是學生的參與時間 不足 排戲時間 一定要 企得好硬 定好 了時間 就不可以隨便改 學生原來有好多課 外活動 就算應承出席 到最後都可以不來 但 戲劇是不可能這樣的 戲劇是團體的 沒有了 一個人就不行 但有些學校卻容許這事發生 所 以有時我都不知怎樣可以向學校反映 Connie 的語氣有點生氣和無奈 我在 TEFO 工作兩年 每一次訪問關於學校的計劃 受訪者都會提及這 個情況 相信兩年以來這個情況未有改善 Alex

42 | TEFOZINE 17

接道 有時真的不想太快與學生排戲 不想讓 校方覺得我們只是來做戲 如果他們有這樣的誤 解 他們真的會只讓你排戲 但是 我們做戲劇 的 不只是排戲 而是一個過程 是一種鍛鍊 例如我要學生自己做戲服 當他們由不願意 到 願意 最後鍾意 這才是戲劇教育的價值 在這 樣個人化的年代 戲劇教育的意義 就是要找到 那個 整體 ensemble

另外 Connie 曾經聽過老師對同學說 你們的 表現要好一點 否則就要扮石頭 扮石頭就沒有 對白啦 這句說話 讓她知道這位老師怎樣理 解劇場 他認為人的角色才是角色 有對白的 才有價值 正正因為對劇場的理解不同 導師 要加倍努力 將另一套的價值觀告訴學生 不 能只教戲 還要身教 將一些價值觀傳給學生

在我選擇的文本上本身已有一些不同看法與價值

觀 演員的訓練 不能只是技巧 還要訓練心

智 我要帶出我們的價值觀 意義比好不好看更 為重要

Alex 繼續說出改編文學為劇場演出的看法 我 不是要講一個故事 硬生生要受眾去接受 我不 想故事只有單一的詮釋 我希望受眾梳理自己的 感受或者想法 給我多元的回應 這樣他們就好 像打開了一個大千世界 文學劇場以具像的方式 表達難以口述的意思 這些表達不是絕對 受眾 與我之間可以互相補足 我希望在這方面做得更 加清楚 就正如你看一本書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 感受 為何看戲就需要大家有同一樣的感受呢 最初 我發現自己只在做翻譯的工作 把文學翻 譯成戲劇 但後來有觀眾告訴我 他已經不是在 看董啟章 而是在看我如何看董啟章 因此 某 程度上 我其實已經把董啟章的東西變成自己的 東西 說到這裡 我忍不住多咀的問 你怕 不怕那個解讀與董啟章完全相反 Alex 回應 我開頭也怕 但越來越不怕 因為根本不用 怕 作者用文字表達自己 我用的是劇場 根本 是兩套完全不同的語言 為何你希望兩個文本是 一樣呢 而且這種 誤讀 是最有趣的

蔡紫東 當 9 個人都贊成一項議題時 第 10 個必定要對該議題提出質疑 讀書的時候 老師經常叫我們不要太乖 “You should be a naughty boy in the playground” 社會是操場 香港是操場 戲劇教育業界也可以是我的操場

43
44 | TEFOZINE 17
45

反思藝術教育的機遇和挑戰

46 | TEFOZINE 17 2016 年 10 月 6 日及 7 日 香港藝術學院主辦
藝 育 明天 藝術教育發展研討會 邀請本地與海外不同藝術範疇的講者 分享實踐經驗

香港藝術學院是香港唯一開辦視覺藝術和表演藝 術教育課程的教育機構 擁有全面的藝術教育經

驗 是次研討會以 藝術教育如何回應社會發展

的需要 為主題 與講者 參加者共同探索

藝術在當代社會的角色 研究創新的藝術教育方

法 以及提出具前瞻性的建議

研討會一連兩天進行 第一天舉行了三場專題研

究 共有 13 位嘉賓發言 除了本地的藝術教育專

家 還有來自日本 新加坡 澳洲 美國及法國

的講者 分享和交流世界各地藝術教育的現況 手法 以及如何以藝術教育回應社會 研討會的 第二天是總結環節 由三位專題研究的主持人歸

納並回應講者的論點 引發以藝術教育手法回應 社會發展的思考和討論

由於篇幅有限 未能報道研討會的所有內容及講

者發言 在總結環節中 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

師 課程統籌陳玉蘭 Phoebe 回應了 專題研

討 一 藝術教育現況 的四位講者的論點

我們挑選了她的發言內容與讀者分享 期望為藝 術教育帶來啟發

到底他們心目中在想甚麼呢 這尾魚美麗之處何 在呢 她說 原來 其中一個人覺得這尾魚色 彩斑斕 形狀美麗 在水中搖擺的姿態優美 但

另一個人則想 這尾魚那麼漂亮 蒸魚一定很美 味 我不是在比較色彩班斕的魚和蒸魚的美 只是後者的美是指味覺上的美

在今次的總結環節中 我的假設是每當台上講 者說出一件事情 他口中的事情和我們心中所想 的 可能會有所不同 在一個關於藝術教育的研 討會上 當我說 教育 的時候 你們心中所想 的 教育 是甚麼呢 你們的心中有甚麼不同想 法呢 她指出 當她提及教育的時侯 一般人

會立即聯想到學校 課室內老師在說話 學生在 聆聽 但有些人的想法不同 他們認為教育可 以在任何空間進行 昨天有講者指出 教育並不 局限於學校 而藝廊 博物館 公共空間都可以 是教育的地方 除了教育空間的突破 教育的 形式亦不局限於傳統模式 她說 教育是一種 體驗式的學習 而藝術教育牽涉創作 創作可以 是集體進行的 並非一定由教師教導學生 有時 候學生之間能互相學習 老師亦能從學生身上學

會某些事情

首先 Phoebe 藉一個故事 說明每個人對藝術 教育都有不同看法 理念 故事關於兩個人

看到一尾魚 他們都說 這魚很美 那時

Phoebe 接著回應張秉權博士 當藝術欠缺快樂

的演講 昨天 張博士向我們說明 快樂的學

47 撰 文 陳 釘 仔

習就是懂得欣賞世界的美 學習是人們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這也 是一種有意義和令人滿足的體驗 然而 有些人認為讓學生快樂 學習 就是玩耍 不認真學習 身為戲劇教育工作者的 Phoebe 指出戲劇能夠令學習變得有趣 就像在課堂中加入一些調味劑 然後學生才可以認真地學習

世界各地有很多劇團製作兒童劇 宣傳海報 影像往往以吸引兒 童為目標 但 Phoebe 舉出一個與別不同的例子 說明滿足好奇心 和教育意義最為重要 一個本地兒童劇團創作了一齣由學前兒 童和小學生演出的戰爭劇 成年人會擔心內容會不會太認真 沉 重 小童不能明白故事內容 她多次觀看這齣兒童劇 對兒童 觀眾有仔細的觀察 認為他們十分投入觀看演出 你看他們的 臉部表情不是很投入於表演嗎 他們如何面對這次演出呢 明顯 地 他們不是覺得有趣 但他們享受欣賞這次演出 因為他們的 好奇心得到滿足 而且從中學到一些有意義的東西 他們在演出 後能夠和父母討論戰爭的事情 我們從事藝術教育 談論快樂學 習 可以有不同的演繹 例如是享受和滿足好奇心 從而推動我 們的實踐

另一方面 Phoebe 提及香港學生在課堂上不會即時 回答問題 她剖析原因並提出改善的教學法 身為 老師 當你遇到這樣的情況 你心中有甚麼想法呢

為何學生不能夠即時回答呢 如果你覺得原因是學生 不聰明 你應該用不同方式去思考 引導學生回答問

題 如果你覺得學生需要時間思考 那麼你應該多一

點耐心 給予他們多一點時間 或者為他們設計合適 的步驟 讓他們按部就班 逐步思考及解決問題

有些學生不習慣演講 身為藝術教育工作者 Phoebe

認為自己有責任協助學生 很多學生都覺得在眾人

面前演講很困難 原因不是他們能力不足 而是擔心 同學如何看待他們 她說 那麼 我們可不可以

使用其他教學法 讓他們演講時排除上述的擔心呢

例如小組討論 昨天我們邀請你們與旁邊的人聊天 這相對站在台上演講 相信很多人會認為比較容易

其實學生亦是這樣想的 她建議運用不同的教學法

或教學方法 協助學生解決困難

48 | TEFOZINE 17

最後 Phoebe 呼應研討會的主題 藝 育 明

天 想像未來的社會 強調年輕一代是未來的 棟樑 年長一輩應該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 昨

天 Silvia Cheung 張蔡詠鈿 談及一個重要的

課題 就是我們如何看待世界 如何透過年輕

人去看世界 而不是將他們視為一個未成熟的成

年人 年輕人有獨立思想 有各自的需要和目

標 年長一輩凡事為他們鋪排 並不是合適的做

我們已經為他們籌措大學的事情 在他們讀大學

的時候 我們已經為他們設想未來在社會工作 我們甚至在他們出世前就已經為他們準備 究竟 這是甚麼的一回事呢 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和需 要 但我們不將年輕人視為獨立的個體 如果我 們繼續這樣看待他們 之後又會如何呢

49
陳釘仔 廿二歲 藝術行政人員 對戲劇 文學 攝影 足球 遠足有興趣 討厭古董紙筆 深信 哥前哥後七分險 法 Phoebe 說
例如在他們讀中學的時侯
50 | TEFOZINE 17
51 撰 文 呂 健 邦 文 字 整 理 張 潔 盈 陳 釘 仔

說起整個工作坊的創作源頭 原來是源於 Ginny 的中醫師 細細 老師 香港較為人認識的雙性人 Ginny 說道 當時我在修讀 戲劇教育 當 聽著 細細老師說他的故事時 我腦內浮現一些 影像 例如他小時候不敢去小便 因為他需要去廁格 不想被其 他同學笑 結果小息時不敢去 要待上課時才舉手去 細細老師 想用 雙性人作議題 來多做一些公眾教育的工作 我是否可以 用戲劇幫這個議題做多一點 倡議 事情呢 這是我開始時的想 法 正因大眾形成了性別定型 gender stereotype 進而對雙 性人壓迫 促使 Ginny 有了以雙性人作教育活動的念頭 後來再多一個動力 就是我們得到計劃資助 由於該資助計劃 正在尋找可以推動性別平等的項目 我們的計劃書獲批資助後 便開始了往後的事情 初時計劃目的很簡單 雙性人沒有太多人 認識 所以便想用比較有趣的方法讓更多人認識 希望可以從改 變少數人開始 在商討計劃期間 令我想得更為深入 過程中 很多人會質疑 數字上每 700 個人才可能有一位雙性人 既然雙性 人只佔少數 為甚麼要其他人關注呢 我們為甚麼要關心這小撮 人呢 但我想 為甚麼我們會關心肢體殘障 視障等不同人士 卻不會關心這一群體呢 對於 Ginny 來說 戲劇教育並不止於學 習 也是一個可以關心社會的行動 而這個行動是讓大眾重新關 心受性別定型所壓迫的小眾

那麼 Ginny 如何審視雙性人性別認同的議題呢 Ginny 說道 雙 性人的性別身分正是拆解大家對二元性別固有的想法 這個世界 只有男或女 所以雙性人才會被邊緣化 如果我們將性別當成是 一個光譜 男和女是最多數 而雙性人不是一群人 而是包含不 同組別 有些是較傾向男性 有些則較傾向女性 有些是性器官 傾向某一性別 但基因卻相反 可見這個光譜可以有很多變化 如果我們對性別二元的概念變成是一個光譜的話 可以幫助性別 平等的推動

在籌備工作坊的第九個月 Ginny 找來同樣修讀戲劇教育的 Jane 加入創作 對於 Jane 來說 雙性人是一個很新的議題 工作 坊 對於參加者 以及雙性人 都可能是很新的事情 所以這 個工作坊的目的可以有很多層次 而提高公眾對雙性人的認識將 會是一個起步

52 | TEFOZINE 17

聽過細細老師的故事 已經令我很感動 但為甚麼還要做一個 工作坊呢 我覺得不同的是 細細老師以自己和其他人合照以證 明雙性人的真實存在 我的角度則著重人們可以怎樣改變自己從 而令雙性人的生活過得好一點 怎樣改變自己令到整個制度以至 整個社會氛圍讓雙性人好過一點 因此為了令大眾都可以有更 多角度檢視性別定型所帶來的外在及內在影響 在創作工作坊的 故事框架時 Ginny 嘗試融入不同元素 他說 我們不想只用 細細老師的故事作藍本 因為他的故事都有不同媒體報導 後來 我們找到法國的一本小說 頭朝下 是一個法國作者寫給雙性 人的改編故事 我們在當中抽取了一些畫面比較強烈的內容 例 如 Denise 工作坊故事的主角 是一個外表是女生實際是男兒身 的雙性人 在成長期間父親會支持他做一些男性活動 但媽媽卻 覺得他很奇怪 他也有一個親密的女性朋友 後來他覺得自己是 男性 在長大後變性 我們在這故事中抽取重要的片段 尤其是 我們覺得雙性人在青春期是最困惑的 在雙性人的生命歷程中 我們抽取了小朋友如何建立性別定型 然後在青春期感到困惑 及至成人的一段歷程作為主線 期間為了豐富及補足一些部分 我們找到其他案例 例如台灣的一個雙性人的故事 以及歐美眾

多的 真人 Show 節目訪問過的雙性人個案 但由於雙性人有很

多 很複雜的情況 所以 這次工作坊 集中探討 主角 女兒 身男兒心的狀態 並改成一個香港人可以明白的處境

在整個過程戲劇當中 演教員運用了甚麼手法代入當中的故事世界 呢 Ginny 回應道 一開始想參加者經歷性別定型的構成 進入 雙性人 角色後慢慢發掘自己性別的心理和生理的不對稱 然後

面對這些不對稱 以及被身邊人注意的時候 經歷人和人之間的角

力 最後反思這個社會有甚麼信念和壓迫令雙性人生存得痛苦 這

可能是制度 又或者是思想上 整個活動的反思階段 最初版本會

像一個法庭 探討故事主角的不幸應該由誰負責 並由參加者代入

不同社會的組別去辯論 但後來因為戲劇效果我們將這版本修改成

夾雜了 Image Theatre 形象劇場

和 Forum Theatre 論壇劇場

的手法 讓參加者用身體分析這些壓迫從何而來的

53

這個雙性人工作坊共進行了六次 主要以社工學生或者老師為對 象 亦有公眾人士參加 經歷多次演練後 演教員在教案上作出 過甚麼調節呢 Ginny 說 在較長時間的工作坊中 上半部是過 程戲劇 下半部是近似改良式論壇劇場的手法 嘗試跳出雙性人 的範疇 探討性別壓迫在校園是怎樣發生 身為社工及老師可以 怎樣做 開始時比較多時間體驗性別定型是如何形成 但由於這 個過程經歷進程太慢 我想他們檢視和性別有關的壓迫 所以讓 參加者用自己的故事回顧自己經驗過的性別壓迫 對於自己性別 的喜好如何 再投入故事當中 參加者在過程中有甚麼反應 有出現特殊情況嗎 Ginny 說 參 加者對題目是有興趣的 但是有些參加者不知道需要在工作坊參與 和演繹 有一次大部分 參加者 對主題有興趣 卻對這 戲劇 模式一無所知 所以變得拉牛上樹 這次經驗提醒我們 工作坊對 象是公眾 我們不能預期公眾已預備好運用身體 去經驗 如何 設計讓參加者慢慢投入的工作坊 某程度都改變了我們的方向 Jane 分享每次工作坊的參加者也推動下一次工作坊的發展方向 每次參加者都留下了伏筆 引起 工作坊 其他的可能性 基 本上參加過工作坊的人反應都會是 這個世界原來有這樣的人 他們會遭受這樣 被壓迫 的待遇嗎 沒有人會覺得這議題 是小題大做 反而希望令整個議題可以讓多些人知道 當工作坊 有機會針對修讀社會工作的學生的時候 我們對內容就不止於當 初所計劃的 對雙性人 認識和同理心 更要思考他們將來接觸 的服務對象可能是雙性人的處理方式 帶領過程戲劇的時候 每位參加者的反應可能都會令演教員及其 他參加者有所思考 Jane 分享了帶領工作坊後的一些領會 我 們希望參加者 在工作坊中 體會到性別二元的兩極化 其實對 一般人都可能 造成 性別壓迫 這些深入民心的性別定型觀 念 曾令到 Jane 帶領討論 在現實環境怎樣面對性別壓迫 時 陷入膠著狀態 但 Jane 覺得這個狀態反而是好的 這個膠著狀 態正好讓大家知道這個 定型的 觀念是真真實實存在的 期望 參加者在經歷戲劇過程和引起討論後 可以反思那些原本不會覺 得不舒服或有問題的態度行為 進而想一想平時正常的行徑可能 都帶著不同的觀念及對性別的看法 理解到 這些 觀念 都 不是理所當然產生的

54 | TEFOZINE 17

我覺得這影像讓社會發生的事情具體化 這

Ginny 目睹一些由參加者建構的畫面 令他印象特別深刻 他說 參加者用身體塑造雙性人被壓迫的畫面 比擬為社會不同壓迫的 兩個參加者 在每個定格都會加強對雙性人的壓迫 迫使扮演雙性 人的參加者到牆角 甚至快要陷入牆中 而旁邊卻有一個人一直沒 有移動 但他的眼光 指點 思想卻繼續推使另外兩名扮演性別壓 迫的參加者不停壓迫

個 站在旁邊指點的 人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制度 醫療 制度

上 例如醫生是一個權力單位 他給予一個建議 可令到雙性人沒 有反抗的能力

我們在工作坊的前後都設計了一個測試 去衡量參加者對雙 性人的認識 除了觀察當中的轉變 亦成為將來工作坊的推

展 Ginny 說 將來可以針對就讀社工及老師的大學生 來設 計工作坊 因為他們都是最有機會面對青少年問題 即使不是 雙性人 但性別定型仍然很嚴重 希望屆時會有更完整的研究調 查

最後 我們問到工作坊給參加者最深刻的體會是甚麼呢 Ginny 說 例如周遭的人會給予一些聲音或說話給雙性人 即使參加者

在現實生活中未經歷過也會很深刻 會感受到遭受的歧視狀況 即 使有支持的聲音 但身處其中所聽到的只會是被責罵的聲音 參加 者更會經歷到一些雙性人面對的具體情況 例如 在不必要的情況

下被醫生檢查身體 發現自己是雙性人後應該去男廁還是女廁 其 他人對他投射的眼光等等

縱使未必直接在故事中分享出

這些切膚的經歷都會令參加者在反思 階段帶出社會對於性別定型的思考

來 但當中運用到身體的記憶 令整個過程與單純聆聽有截然不同

的體驗 Jane 補充說道

參加者在討論過程帶出的及所表達的 可以深化他們曾經經歷或思考的事情 這是很真實的 每位參加者

經歷整個過程後都備受觸動

後期加上的性別議題 就更可以給大

家有機會去思考 我是怎樣看待性別呢

55

筆者亦曾參加過其中一次雙性人工作坊 當中最驚訝的是 儘管 參加者大多是年青人 然而從參加者的回應及身體形態 會發現 在工作坊的初期他們對於性別概念都止於二元的傳統思考 回應 也偏向拘謹 到了工作坊後期 參加者慢慢開啟對於性別認知的 概念 才對多元性別有更多的追問及思考 在今天的社會 我們 或許未能輕易跳出傳統的性別框框 大眾不自覺地漠視了性別光 譜下每個人的不同之處及需要 在訪問期間 我們其中一位採訪

者 Natalie 分享道 性別定型並不止於雙性人 其實每一個人都 會面對的 所涉及的並不是方便與不方便這樣簡單 當我們說到 平權及尊重每個個體時這是很需要社會留意 Ginny 和 Jane 以雙 性人作切入點 以戲劇的手法讓參加者重新審視及思考真實存在 於我們社會的性別定型 進而反思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說到 底 性別定型只是人為產生 如果拘泥於一些固有觀念 而不去 思考 了解 關心 尊重身邊每個人的相同相異之處 社會非但

不能進步 也在抹殺了一小眾的權利

呂健邦 Ritz Lui / 戲劇教育工作者 Theatre Von Actvolution 聯合藝術總監

56 | TEFOZINE 17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