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FOzine #17 (Part I)

Page 1

置身分歧 矛盾 撕裂 壓迫的時代

身陷裂縫 藝術家可以選擇修補 窺探 踐踏 漠視 裂與縫之間究竟如何自處

愛沙尼亞 Theatre NO99 的 Unified Estonia 計劃 於國會大選前一

年進行 劇團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成立 Unified Estonia 演員穿 上西裝拍攝選舉海報及廣告 接受媒體訪問 大談政綱及愛沙尼 亞的願景 召募年輕人組織青年團 44 天的行動項目越 演 越烈 諷刺現時政商的宣傳廣告 大快人心 與部長爭論登上頭 條 引發爭端 選舉海報遭到惡意毀壞 謠言四起 最後的造 勢晚會聲勢浩大 七千多門票一掃而空 其他政黨亦派員出席 大會上 眾人唱團歌 喊口號 揮舞旗幟 即場公投領袖 當選

者發表勝利演說 Unified Estonia 氣勢一時無兩 政評人更預測

如果 Unified Estonia 參與大選將會穩奪國會 25% 議席

Theatre NO99 透過整個計劃叩問民主社會的意義何在 為何政治只 在小撮人掌握與操縱 藝術總監表示在計劃中 他們並非扮演政

治家 而是由宣佈計劃開始的一刻 劇團盡可能變得政治化

他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政治 Theatre NO99 則以這樣的方式 與思維實踐 有人認為他們 搞局 亦有人認為計劃令大眾 燃起關注社會的火焰 有人認定這不是劇場 有人則認為這是 Performative Reality

1 小 編 張 潔 盈

每地的環境 歷史 文化 社會脈絡與進程皆不同 以上計劃不 一定合適 故此藝術家如何因地制宜 為社會把脈 透徹了解與 銳利分析生活中的問題 選擇合適的藝術媒介並精湛地表現 面 向觀眾 audience /觀者 spectator /大眾 mass 激盪僵 化的思緒 挑起埋沒已久的情感 而非只在回音谷中 不斷聽著 類似的聲調 置身一切昏亂變得麻木的時代 這確是一個很大的 課題

今期 專題 我們走訪參與 佔中 的考量與掙扎的過程戲

劇 用行動嘗試打開家庭溝通困局的論壇劇場 感受低下階層面 對權貴砌詞的朗讀劇場 了解當中的創作過程及感悟 專業動

向 會勘察藝術教育配合社會發展的準備 並走進性別二元對立 的間隙進行探索

面對時代的急速節奏 我們要不時審視慣常採用的手法及理念 以免成為常態後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今期 藝術教育 跟舞者

透過幼兒 Level 0 的高度重拾簡樸的感知體驗 多位戲劇 劇場工 作者分享他們與匪夷所思物件的經歷 究竟拋開慣常的模式與思 考會令我們深陷險要 還是突破重圍 就由此展開箇中探測

張潔盈 遊走戲劇教育 藝術行政 導演 戲劇 構作 不同崗位 時空 視角做著同一件事

近年以 Drama COLLABoratory 的空間 繼續與 藝術家興風作浪

2 | TEFOZINE 17

生於亂世 社會崩壞

沒有誰能以一己之力改變世界 微小的我們只能在自己的崗位上付出熱

情 努力改造反覆坍塌的世界 香港 從前是英國殖民地 殖民者不鼓勵人們熱衷歷史 淡忘

過去的人們只以金錢及發展掛帥 對政治冷感 可是 自普選行政長官的爭議開始 我們對政 治愈來愈敏感 直到雨傘運動時 全民議政不是夢話 各類社會爭端纏繞不休 然而 在這一 波洶濤大浪濺起水花之前 陳楚鍵 黃英傑及其他有相同志向的本地社會工作者 嘗試在巨浪

拍岸前 把握細小的喘息空間 以過程戲劇 Process Drama 工作坊 借用2014年7月2日遮打 道 佔中預演 的情境 帶領參加者扮演第512 位被捕的人士 讓他們以第一身的參與形式 思

考自己在公民抗命運動中的位置及參與形式

3 撰 文 楊 文 娟

訪問一開始 我們說雨傘運動 發生已經兩年 大家不約而

同地感受到那一重巨浪已褪去 良久 但細想之下 又是寒 風中的一陣溫熱 回憶起雨傘 運動 不知道你當時有否參與 呢 你能否想起參與這場公民 抗命運動之前的想法及感受 在社會未曾壁壘分明 小小星 火仍想捍衛 仍想爭取自己的 權利的光景是怎樣 讓我們穿 越時光隧道 可能會有不一樣 的發現

接受訪問的陳楚鍵 阿鍵 是 應用戲劇工作者 黃英傑 傑 佬 則從事青少年工作的社 工 他們與其他同工及服務對 象交流 發現當時大家都在思 索及疑惑自己會否參與這場爭 取民主的公民抗命運動 7 月 1 日遊行後 我們去佔領現 場坐下及觀察 朋友都有不同 的參與 7 月 2 日早上 511 位 參與者被補 我們自己也有疑 問 在當下的位置 可以做甚 麼呢 經過傾談 決定以一個 最適當及最有效果的應用戲劇 回應 傑佬說話中流露出勇 往直前的堅定

4 | TEFOZINE 17

為此 他們以 7 月 2 日凌晨在遮

打道被捕的 511 位參與者的經歷

為藍本 構思了一個過程戲劇

工作坊 讓市民大眾參與公民

抗命之前 提供思想及心理上

的準備 當參加者面對警方拘

捕 未來可能面臨訴訟 在個

人前途 家人期望與社會公義

之間出現掙扎時 他們希望幫

助參加者在未來的爭取普選運

動上 更清晰及確信自己的參

與角色及方式 一同思考個人 在公民抗命中的位置

事後回想 很多人或會問 設

計這個工作坊 那不就是戴上

滋事分子 的帽子 擾亂社 會 間接鼓吹別人參與佔中

嗎 阿鍵回應 不是 反而

我們是替本來已打算參與的人

整理思緒 有些人經過梳理及 經歷事情的發展 或會知道自

己沒有準備好 從而選擇不參

與這場公民抗命運動 傑佬

補充 當社會逐漸分化 不

同立場鬧得熱哄哄時 我們

提供一個空間或平台 讓參加

者細想他們如何參與 是一個

公民教育的過程 公民教育不

是只在既定框架討論 反而是

在一個自由討論的空間討論權 利 並在法理上取得平衡 從 2014 年 8 月的工作坊開始 經 過參加者的回應及補充 適應 著時局的急劇變化 工作坊的 內容不斷調整 及至 9 月雨傘運 動前夕 工作坊的內容不斷改 變 共發展了至少三個版本 第一個工作坊 我們從自身 出發 探討自己當下以甚麼形 式參與公民抗命運動 傑佬 說 他們一邊帶領工作坊 一 邊代入劇情 即策劃人也擔 任工作坊主持人 並代入角色 Teacher-in-role 播放 佔 領遮打道 事件片段 讓參加

者回顧 佔領遮打道 事件 參加者觀看 7 月 2 日的照片 回 顧七一遊行至 7 月 2 日集會後的 個人經歷

工作坊有兩個主角 火火及 亞水 火火傾向遊行後參與集

會 亞水則猶疑未決 故事發 展到 火火及亞水參與七一遊

行後 決定暫時留守現場

參加者分為不同的群體 代入

靜坐參加者 旁觀者 警方

記者 以及火火與亞水的角

色 模擬並體驗警方清場行動 時的狀況 當你被別人揪

起 其實心裡也會戚戚然 當 指揮官說抬人 扮演警察的也 會知道警察的崗位不易做 他 們也可能是 受人二分四

被逼執行任務

第一個工作坊後 我們彷彿 看見一個光譜 家庭的憂慮

工作的考量及朋友 網絡群組 的影響 這些都令參加者忐忑 不安 他們掙扎是否參加公民 抗命運動 當時的信息變化得 太快 很多人也很混亂 因 此 演變工作坊內容 除了處 理佔領與否的問題 過程中主 持人向他們派發 九樣可以支 持佔中的事 單張 分享其他 貼地 的公民抗命運動的支 援方式 如當鍵盤戰士 扎營 等 最後是參加者實質是否 清楚參與公民抗命運動的後 果 傑佬說 他們藉社工的 網絡 搜集了 老鬼貼士 在工作坊中播放曾被捕的社運 人士分享公民抗命的各項後果 及對應支援資訊 我們就是 不希望他們衝動行事 特別讓他

們在事前知道自己在這個行動需 要負上那些法律的刑責

累積了幾次的工作坊經驗 他 們發現不論是社工 社工學

5

生 戲劇工作者 老師等 工 作坊的參加者都一心打算佔

領 故工作坊濃縮成最有效及 最令參加者投入的部分 重點 著墨於火火身上 增加空凳

Empty Chair 環節 讓參加 者代入情景 向家人坦白及解

釋參與公民抗命的活動 傑佬 說 參加者有自己的想法

但與家人的想法不一樣 開口 表達對很多人而言是困難的 而這個過程戲劇工作坊預演了 他們面對家人的部分 他發 現 若劇場教育活動只有理性

的討論 其實很抽離 因此必

須要處理情感上的牽掛 兼顧 關懷參加者心靈及情緒需要

風頭火勢 迫切性十分

大 我們用最短的時間 落 地實踐工作坊 參加者重看 7

月 2 日佔領遮打道的錄影片段

新聞報道 有助工作坊進行

參加者很快便投入不同的場 景 可能大家也記得有一個男 孩坐在地上雙手後撓 打電 話給母親的畫面 其實每次播

放 參加者都很感動 我們就 是想他們從最透徹的地方經驗

這件事 另外 阿鍵坦言 工作坊對於美學的追求較少 傳統戲劇的製作需要花費大量 時間考慮很多方面的事情 而工作坊從寫實及實用角度出 發 回應社會的需要 因為 我們身處在漩渦旁邊 美學的 考慮也相對較少

社區中心分享 開枝散葉 令 更多年輕人能夠梳理自己對 即將來臨的公民抗命運動的認 知 刺激參加者思考個人在公 民抗命中的位置 即使有興 趣的社工未預備好 也能在過 程中瞭解及釐清一些概念 如 果他們有需要 我們也可以到 不同的社區中心幫忙進行工作 坊 傑佬續說

當社會崩壞的強風吹起 我們

對很多事情也始料不及 也會 吹動社會的根本價值 雨傘運 動前夕 主場新聞突然停辦

令創作面臨重大挑戰 阿鍵

說 這是我們創作工作坊時

遇到的一個很大困難 誰會料

到主場新聞會被打壓 幸好我

們用作參考的被捕者文章已經

如何參與當時的公民抗命運 動 在社工界討論熾熱 適逢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有興趣 探討這個課題 我們便把

下載 不然我們瞬間失去重 要的創作材料

正正因為

這個方案與大家分享 希望涵 蓋的層面更大更闊 傑佬 說 他們為工作坊寫下清晰的 教案 希望曾體驗工作坊的社 工 可以把工作坊帶到不同的

然而 自人大常委會於 2014 年 8 月 31 日就 2017 年行政長官任 命 落三閘 後 當時的政治 局勢變化迅速 一星期後學聯 宣佈罷課 再一星期後雨傘運 動正式開始 故工作坊只舉行 了三次 每次約三小時 參加 者有二十多人 兩傘運動結束 後 他們在 TEFO 戲劇教育會議 2015 上 與來自內地 台灣及 澳洲的朋友分享靜坐及被警察 搬走的場景 阿鍵說 三地 的朋友反應各異 是十分有趣 的交流 內地的朋友想像不了 香港發生的事 十分珍惜香港 人仍有這個空間參與公民抗命 運動 並被警察搬走 台灣朋 友分享太陽花運動的事 澳洲 朋友則說香港的當權者的處理 十分 斯文

6 | TEFOZINE 17

說到未來會否再次進行類似的 工作坊 傑佬指出 隨著時局 變化 主題 內容 方向 手 法也會不同 工作坊策劃人與 參加者的關係是互動的 雙向 的 我們相信戲劇 仍會在 自己的位置上用盡方法 改變 社會 阿鍵則拋出擲地有聲 的一句 溫柔的抵抗 解未 來之惑 或許我們每一個人

7 楊文娟 熱衷表演藝術 視覺藝術 煮食 曾任“art plus”編輯 對生命及生活充滿熱情 現時旅居澳洲 寫網誌“Tusitala 說故事的人”
也可以出一分力

近年香港應用戲劇發展迅速

論壇劇場 Forum Theatre 這個名 詞相信大家都不感陌生 甚或已看過好一些作品 2016 年 11 月至 12 月 一條褲製作便為大家帶來一個論壇劇場的作品 論盡一家

人 筆者和 TEFOzine 總編輯張潔盈 Natalie 當然立即出手

幸不辱命 成功捕獲導演蔡迅彥 Matchy 及擔任論壇劇場中丑

客 Joker 的劉卓瑩 Tracy

請他們分享一下創作點滴 並為

我們拆解論壇劇場 論盡一家人 是如何煉成的

8 | TEFOZINE 17

論盡一家人 是 2016 年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的其中一個項目 演 出團隊走到香港各區 為各區居民送上 12 場免費演出 顧名思 義 論盡一家人 的故事發生在一家人之間 劇中牽涉不同的

家庭糾紛 由生活磨合 工作模式轉變 以至政治立場紛爭等 等 最後導致故事主人翁 妹妹 踏上離家出走之路 整個論壇 劇場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首部分觀看大約 30 分鐘的演出片段 第 二部分則交由觀眾討論 以至代入這個家庭中不同的角色 重新 演繹部分戲碼 以嘗試尋找化解紛爭的方法

劇中很多取材都成功引起觀眾的共鳴 當中多場的家庭爭吵戲 更是現實中不少香港家庭時有發生的情境 如此真實 如此 到 肉 原來跟他們特別的創作方法有關

論盡一家人 由籌備 排練至演出足足橫跨九個月 相比香港 一般的舞台劇排練時間多出幾倍 當中經歷了甚麼 才有今天的

成果呢 Matchy 解釋這個製作需要與一眾創作演員共同發掘 最 初製作團隊只是有一個粗略目標 便是 與家庭有關的爭吵

這次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運用了 ethnodrama 人種誌戲劇 的 精神作為創作支柱 Documentary theatre 紀錄劇場 向來是一

條褲製作的探索方向 所以今次嘗試將 ethnodrama 的精神與論壇 劇場結合 創作演員與我們一起進行研究 翻閱書籍 統計資料

等 然後逐步收窄探索主題 繼而進行訪問 從個案之中整理出 共同主題 再進行創作 Matchy 耐心而井井有條地解釋

來自現實的素材往往都帶有很強烈的真實性 面對海量的資料

如何篩選出合適的資料確是大有學問 稍有不慎便會使演出雜亂 無章 在資料整理過程中 呂大樂的 四代香港人 一書正好為 他們提供一個很好的分析及創作框架 書中論及每一代香港人價 值觀的轉變

每代人的成長背景也為他們帶來獨特的思考模式 此書寫成之時還未發生雨傘運動 雨傘運動期間在眾多香港家庭 中的爭吵 其實是兩代分歧浮上水面的結果

9
文 盧 宜 敬

問到 Matchy 對演出有甚麼願景 他坦言沒有想得那麼

遙遠 只希望論壇劇場能在社區普及 在藝壇 人們 通常認為論壇劇場是 雞肋 或者認為它是敷衍了事 都可以蒙混過關的一個活動 但我希望以較容易接受的 方式 介紹這個戲劇形式給參與者 也希望他們可以 透過這次機會 對家庭撕裂的成因有多點不同角度的探 討

另一個成功引起觀眾共鳴的地方 在於立體的角色設 定 Tracy 向我們分享 角色的設定基於人物的心 態 而圍繞他們的問題也是來自受訪者 所以很貼身 無論我還是觀眾也會覺得活現眼前 而不是有如電視劇 愛回家 一般 只要圍著飯桌 所有家庭糾紛便會突 然消失 這個戲探討的問題正是不能解決的 這也正是 香港人面對的困境 找不到方法解決與家人的矛盾 而社會的矛盾也是難以解決 所以大家都有重重的無力 感 但是否問題不能解決便置之不理呢 或者多一些思 考 在深思熟慮之後可能會好一點 會好一點便是一個 很好的起點

我們也要思考現今身處的是一個怎樣的大時代 對我 們產生了怎樣的看法 怎樣的價值觀 不同的價值觀之 中彼此有著甚麼矛盾呢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 他們都

反覆斟酌這些問題 難得的是一眾演員也很體諒長時間 的排練 並且很願意嘗試探索 在反覆推敲和調整 最 終建立清晰而立體的角色

10 | TEFOZINE 17

雖然大家對論壇劇場這個形式不陌生 大概明白這是一種邀請觀

眾代入角色 從而引起討論的互動劇場形式 但關於背後一些原

理 筆者還是一知半解 於是筆者趁機向他們以及 Natalie 偷師

我認為戲中的家庭爭吵都很 到肉 啊 看後我認為這個作品在回應家 庭溝通問題 你們認同嗎

M這也是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胡海輝其中一個初衷 希望能夠針對家庭溝 通的問題 論壇劇場最理想就是能夠產生溝通 所以我們帶著這個戲去 到不同地方 藉此讓他們參與 發表各自意見 形成對話 dialogue

我們希望最終這種對話不只是停留在劇團與觀眾的對話 而是能夠形成 觀眾與觀眾之間的連繫 繼而延續至社區內各階層 在一個家庭內 溝 通本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在尋找當中的原因 試圖改變現況

論壇劇場源自於 Augusto Boal 的受壓迫者劇場 Theatre of the Oppressed 你們認 為劇中 誰是壓迫者 誰又是受壓迫者

今時今日 壓迫者與受壓迫者的關係不再是那麼簡單 劇中每個角色在某程度上都受著 不同程度的壓迫 他們也因而合理化自己對別人的壓迫 所以並不一定是年輕的一代被 壓迫 但也不是沒有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 情況 是複雜的 並不是單向的 父母在

成長時期某程度上受到他們的長輩或當時的社會氛圍 媒體影響等 而塑造了他們的價 值觀 一個一直保護得他們很安全的框架 所以當女兒嘗試打破這個框架時 對他們來 說便是一種壓迫

下一代 generalise 概括 了政府和上司的壓迫 正如戲中女兒所言 你 就係咁

淨係顧住自己 閂埋門就當咩事都冇發生咁樣 其實這些觀念是怎樣來 可能來自上

司 政府高官 其他長輩等 不一定是父母 但年輕一代將問題一刀切地歸咎於上一代

人 另一方面 他們也承受著其他壓迫 例如向上流動的機會減少 長俸轉變為合約制

等等 而實行這些合約制的人又是甚麼人呢 這些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若要解構這劇的話 我也不太同意這個戲沒有被壓迫者 女兒一角的鋪排似乎都是 被壓迫著 她的態度正是一種反抗 對抗壓迫的手段 而這些手段也成為了壓迫別人的 手段 我不認為被壓迫的觀念會因為時代或制度轉變而變得不合時宜 oppression 壓

迫 仍然是 Augusto Boal 最核心想探討的東西 正如剛才Tracy說 壓迫可能是來自道德觀

念 家庭觀念 經濟 政治立場等等 以至傳媒也似乎讓大家認同了這種世代的代溝

過正如你們在場刊所說 這只是一種籠統的講法 每個人也是獨立的個體 每個人的成 長背景都不同 所以面對的代溝問題也不必然是這樣的

11
Matchy
N N T TRACY NATALIE NATALIE
Q&A

演出場地包括不同社區的 NGO 非政府 組織 以及大學 你們是怎樣揀選觀眾 群呢

M文化大使計劃要求我們接觸社群 所以 必須打開門 歡迎任何人參與 這是基 本的要求 而我要求是次演出必須在室 內進行 因為我要避免隨意的人走過看 一看便作謾罵 我希望觀眾得到的是完 整的參與 先觀看演出 再消化整個內 容 才可給他們機會參與介入 所以在 尋找場地便遇到很大的困難 幸而很多 大學很願意提供場地上的支援 而在大 學場地的演出 不只是大學生參與的 還有家長 公眾人士 文化界人士 教 授等等

演出不能搞得太學術化 太高深 要 師奶都能看得明白 例如對白上會較淺 白 戲較易入口 演員也很著意 究竟

我這樣說 觀眾是否能消化 並連繫到 所指事件呢 另外 Joker 也要有效地 引起觀眾參與 這是論壇劇場中很重要 的職份

12 | TEFOZINE 17
Matchy Q&A

你認為最困難的地方是甚麼

T我最怕的是作為 joker 的我引導觀眾走

向錯誤的方向 幸而沒有發生這種事

我採取的方法都很開放 我認為論壇劇

場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能夠有勇氣表達

自己的想法 這是很接近普羅大眾的層

次 當然論壇劇場在不同地方上演的時

候也可以有不同的層次 但既然我們接

觸的觀眾群如此廣 我便不限制大家必

須從某方面著手 或必須解決某問題

或會有人認為有空間發掘更多狀態面

貌 所以建議我探討得更深入 或會

有新發現 但我這樣想 如果 100 個人

當中有 10 個想對這個議題有更深探討

但有 90 人不想 我不能只為了一小撮人

的想法而去做 但這個戲神奇之處在

於 我不用花太大的氣力 大家已很想

參與其中 我便交給他 有時我會希

望觀眾 follow up 跟進 同一問題 但

他們也會舉手表示想試不同的東西 雖

然會斷掉 但我也會讓他試 所以很多

jokering 擔任丑客 的技巧也沒有運

用到

也有人反映 這個戲很多 “magic” 意

思是無論父親原本怎樣的性格 怎樣的

想法 觀眾出來取代爸爸時卻以一百八

十度的態度改變 要預視到這個 magic

的發生 我們可以事先問他打算做甚

麼 提醒他先代入爸爸的立場和角度

或者介入中途我可以插嘴 說爸爸不會

這樣 但是 我們是否應該阻止他嘗試

這個 magic 呢

我們曾就此作出討論 我們可以在很前

期的時候便禁止他們的嘗試及可能性 但其實這個可能性的價值何在呢 我們 也會思考 為甚麼現實之中不能出現這 樣的 magic 而出現這個 magic 背後又有 甚麼因素呢 這些我們都有討論過

我們不希望劃一條界線 說這個就是 magic 那就不是 因為人是多變的 有趣的是 當我們沒有設限 有趣事便

發生 曾經有一個男孩 完全用另一個

方法飾演角色 但當我們問他原因時

他解釋他明知不可能發生 但他很想試

做爸爸的角色 這是他的 rationale 理

念 那麼我便認為其實也可以讓他 試

我也認同 joker 不應太快阻止觀眾 因

為嘗試的機會是很重要的 Joker 就是 小丑的意思 為何叫做小丑 不叫作主

持人呢 因為 joker 可以 變臉 的 有時做醜人 有時可以做好人 有時 可以做魔鬼等等 以不同的面貌引發 觀眾介入與思考 我剛才聽到的是 希 望透過鼓勵嘗試 縱使參與者踏進一 些 magic answer 你們也會給他們機會 試 我認同就算遇到不太合理的情境 都可先讓它演出來 只要之後跟據演出 內容再討論便可以 因為界線不是由 joker 去釐定 而是由觀眾決定的 再 嘗試一同找尋背後的理念 這有可能便

是壓迫的某些源頭

今次很多觀眾上台時帶了很多自己的故 事和情緒 這也是這個作品與其他論壇 劇場作品不同之處 這個是很貼身的 而其他的則較易抽離地解決問題

13
M
T
N
T
TRACY Matchy TRACY NATALIE TRACY

你認為今次演出是 “for the oppressed” 還是 “of the oppressed” 呢

視乎不同的人吧 有不少人都是 of the oppressed 地走上來的 他 們都有不同取態 有些正在飽受壓迫 帶有很多情緒 也有 for the oppressed 作為第三者 嘗試提供改變的提議

M我以往以為論壇劇場是議事的工具 但今次我看見更多動之以情的 例子 發現這也可以是情感的工作 讓參與者打開心扉 檢視傷

口 一些參與者在現實中一直不敢向父母說的話 都藉這個機會宣

那男孩被問到為何做得跟劇中的爸爸完全不同 他嘆了口氣 說

這個便是我爸爸 然後將自己的故事道出 我問他當時怎樣處 理 如何處理與爸爸的關係 然後有人說我很像在做 therapy 心理

治療 我們事後想 可能這個機會 空間是需要的 既讓他們能

夠做一些深層的反思 過程中也有療癒的作用

很多時我在坊間見到的作品都屬於 “for the oppressed” 一類 或者只 是教化式的論壇劇場 創作團隊可以反思演出是否對應觀眾的需

要 如能對應 反響可以很大 如果是 “of the oppressed” 的話 針 對觀眾群

其實家庭這個議題可以發掘到很多參與者的故事與情 緒 因為家庭是一個很貼身的議題

我們每一次讓參與者擔任劇中角色的時間長達 15 至 20 分鐘 有人會 認為比較長

但我認為參與者需要時間嘗試融入 所以頭三分鐘不

可能試到他們的方法 有時候我也得作出妥協 有時我看見台下的

朋友已經洩氣 我便迫於無奈也要停止台上參與者的演出了 但很

多時我會寧願讓觀眾多等一會 因為他很想做啊

我們創作初期就給自己一個目標 希望不要將論壇劇場定死必然是 某某樣子 因為某大師這樣做 所以我便跟從 我不讓自己墮入這

個想法 所以這次創作是一個摸索

14 | TEFOZINE 17
之於口
N
TRACY TRACY TRACY NATALIE NATALIE
M Matchy Matchy
N T T T

如果今次 論盡一家人 是一次有關論壇劇場的實驗 那麼結果是否成功 呢 Matchy 謙虛地表示 這次創作是一個摸索 當我作為一個觀眾 我會有不明 白的地方嗎 我有甚麼需要才能令我參與 我們透過 是次計劃 摸索嘗試 談 及嘗試 Matchy 以定格畫面回顧第一部分的劇情 帶來很好的效果 他說 例如 我們在第一部分完結之後 用定格畫面 still image 來重現整個戲不同的場面 我 不知道這個方法有沒有大師用過 但我們出於觀眾的需要 我們發現觀眾看完戲後 很沉重 一下子很難代入角色 因為腦袋已經塞得滿滿 為了拆解這個腦袋塞車的 情況 所以才有這個環節 因應需要而產生形式 大師們當時其實也是在回應社會 需要罷了 所以我們也回到最初 就著觀眾需要甚麼而摸索 我們都不希望跟隨大 師固定的步伐

每一次的創作 也是一次富冒險精神的實驗 何況要創作論壇劇場更是一點也不容

易 難得 Matchy 與 Tracy 不怕艱辛 為我們送上這個精心炮製的實驗成品 不願走前 人的舊路 為的是更對焦當下大眾的需要 也為論壇劇場這個形式注入時代意義

盧宜敬 從事戲劇文學工作 2016 年於香港藝術學院獲取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專業文憑

15

黑 白 對比

瘂弦詩歌 鹽 的劇場再思

瘂弦 1932- 的現代詩 鹽 1958 年 藉老婦二嬤嬤的悲慘遭遇 寫出窮人的痛 苦和絕望 1 天災人禍 令活在社會底層的人飽受折磨 無論他們怎樣呼求 在上者都 不予理會 雖然口頭上說很多政治改革 福利救濟 人道主義這些漂亮的東 西 權 貴 對受苦者沒有憐憫之心

這首詩的題材十分寫實 realist 使讀者目睹種種人間苦難 然而藝術手法卻現代 modernist 譬如像戲劇般的角色對話 人物時空不協調的超現實場景 充滿反 諷的白色意象等技巧 這些技巧給與讀者更多想像空間思考苦難的根源 好的作品永不過時 今試把詩歌改寫為朗讀劇場 Readers’ Theatre 作劇場演出或

教學用途 2 劇本 白色世界 以顏色為切入點 層層引領學生體會人物絕望境況 劇場後續亦有延伸討論題 作家鍾玲指出 瘂弦着意經營色彩效果 鹽和雪都是 白色 天使的袍子也是白色 最後開的豌豆花也是白色 全詩瀰漫這純潔靈靜的白 色 與二嬤嬤慘痛的一生形成強烈對比 更襯托出她瞎眼以後的黑暗世界 3 對 天地不仁 白色世界永遠白 黑色世界永遠黑 它們是不會相遇的

16 | TEFOZINE
17
16
演員 二嬤嬤 杜斯托也夫斯基 俄國作家 天使甲 天使乙 鹽務大臣 清朝 隨從 革命黨 野狗 禿鷲 敘事者 原著 瘂弦 鹽 演出時間 10 分鐘 舞臺佈置 主要人物二嬤嬤 天使 杜氏站在前排 第二幕時 鹽務大臣和隨從可踏前 說畢退後 第三幕時 野狗和禿鷲可踏前 說畢退後 撰 文 何 洵 怡 天使乙 天使甲 杜氏 大臣 野狗  17 隨從 革命黨

敘事者 寒冬一走 大地回春 天使在榆樹上快樂歌唱 俄國 小說家杜斯托也夫斯基埋首創作 這時他放下筆 深 深呼一口春天氣息

杜氏 我寫 罪與罰 和 卡拉馬助夫兄弟 就是要呈現

人靈魂深處的善惡掙扎 希望讀者能夠正視生命的悲 喜和痛苦 吐一口氣 看看窗外 冬去春來 人間 還有生氣 不盡是絕望深淵

二嬤嬤 抬頭 雙手摸著空氣 聲音絕望 甚麼退夫斯基 沒見過 我只想要吃的東西 鹽呀 鹽呀 給我一把 鹽呀 我們村今年失收 甚麼菜甚麼豆莢也沒一條 真的無法生活下去

天使甲 心情輕快 哼著音樂 啦 啦啦 榆樹花淡綠又 帶點紫 很美呀 豌豆開不開花 也沒關係吧 總 之 看到漂亮的花就可以了

天使乙 你飛過來看看 這裡榆樹的小果實十分可愛 扁扁圓 圓的 像一串白色小錢

天使甲 拿起一串榆樹果子 二嬤嬤 給你買鹽 撒下 去 好玩啊

天使乙 像白色的豌豆花在風中飛舞

18 | TEFOZINE 17

敘事者 海邊風光明媚 鹽務大臣順利把鹽包裝妥當 現在和

他的隨從把貨物運往京城 這條路距離二嬤嬤的住處

有七百里那麼遠

大臣 得意貌 拱手 託聖上洪福 今年的鹽產充足

隨從 對 國泰民安 悄聲 大人辦理鹽務成功 庫房財

源廣進 皇上一定厚厚賞賜大人

大臣 哈哈 當然當然

二嬤嬤

有沒有人到海邊 求求你們 拿些鹽給我吧

隨從 大人 今年鹽商要貨時我們給怎樣的價錢

二嬤嬤 腳有點拐 我裹了腳 實在沒有能力去海邊買鹽

太遠了 伸手向前摸 海藻是怎樣的 我從來沒見

大臣 記得提高些價錢 哈哈 白花花的銀子

二嬤嬤 鹽呀 鹽呀 給我一把鹽呀

天使甲 從天空飛過 嬉笑貌 二嬤嬤 榆錢不夠用呀

天使乙 我手上有雪 都是白的 潑出 嗨 送一些給你

19

敘事者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 革命黨推翻腐敗的滿清皇朝

中國人應該有好日子過了 然而 這時候二嬤嬤走到

榆樹下 用自己的裹腳帶套在頸上 四周的野狗和禿 鷲虎視耽耽

革命黨 民族 民生 民權 舉拳 革命成功 大家繼續奮 鬥

二嬤嬤 我已很久沒吃東西了 實在無法活下去 不要負累家

人 這 就好了 腳帶一勒 張口斷氣 慢慢背

轉身

野狗 真好 有骨頭吃 可惜肉太少

禿鷲 你看清楚吧 附近還有許多我們的食物 不只二嬤嬤

野狗 好好 盡情吃吧

二嬤嬤 仍然背轉身 聲音抖顫 鹽呀 鹽呀 給我一把鹽

呀 以不同聲調 再說兩遍 每次都略停頓 聲音 越來越小

革命黨 嚴肅 民國新氣象 一切鹽務如常

天使甲 人間換了面貌 看 今年的豌豆差不多完全開了花

天使乙 多漂亮 像鹽一樣白

杜氏 我已寫盡苦人的心 表達世間受折磨的靈魂 我應該

沒有遺憾吧 踏前 望向觀眾 你們說對嗎

20 | TEFOZINE 17

二嬤嬤有否見過杜斯托也夫斯基 她將他的 名字讀成甚麼

二嬤嬤身體有何缺陷

二嬤嬤說得最多是哪句話

第二幕 你認為鹽務大臣和隨從有否聽到二 嬤嬤的呼喊

第三幕 為甚麼劇場安排野狗和禿鷲會說

二嬤嬤家為甚麼這樣窮困 革命成功 社會情況有否改善

沒有 退夫斯基

盲眼 小腳

鹽呀 鹽呀 給我一把鹽呀

沒有 因為對答不銜接

二嬤嬤瘦得只剩下骨 死的人多 野狗凶禽

象徵惡者不仁

劇中有甚麼是白色的

你怎樣看這個白色世界 白色世界的人心態如何

為甚麼西方宗教的天使會出現在這首中國詩

裡 是否不協調

為甚麼俄國作家杜斯托也夫斯基

Dostoevsky, 1821-1881 出現在清末民初的

故事中 是否不協調

你認為全劇哪個片段最沉痛 為甚麼

失收 官員腐敗 表面有些 如碗豆花開 但實質那些革命

者 新上場的政客也不理會貧窮人的悲哀 只顧自己的利益

鹽 榆樹果實 雪 豌豆花 天使白袍

與二嬤嬤悲苦的黑色世界成了強烈對比

殘忍 冷漠 無情 但他們卻自我感覺良

好 作者運用了反諷 dramatic irony 的手 法

天使有兩層用意 一 在上者偽善 沒有憐 恤 二 二嬤嬤的境況絕望得任何宗教也救 不了

二嬤嬤至深的悲哀絕望得連人道主義作家也 寫不出來 劇場用 看不見 表達

很多聲音傷逝在風中 無助者深切 普遍的 哀音 像永恆的苦難 由此我們思考世上不 斷上演因戰爭 貪腐 天災 貧困等造成的 人間悲劇

21 何洵怡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講師及榮譽助理教授 主要從事文學與戲劇教育研究

近年 香港兒童劇場發展出不同的形式和面向 在表達內容及藝術形式均有所探索 觀眾年齡層方 面 為六歲以下幼兒度身訂造的節目明顯增加 當 中包括康文署主辦的 國際綜藝合家歡 提供很 多海外藝團為幼兒創作的表演藝術演出 至於本地 製作方面 新創立的藝團湧現 專門為幼兒製作藝 術節目 在筆者過去的訪問與觀察中 發現藝團仍 在摸索階段 尋找一種屬於自己的聲音

與海外藝團的合作及交流 對本地的創作會帶 來不少啟發 2016 年年底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

團 CCDC 舞蹈中心邀請了來自芬蘭的 Dance Theatre Auraco 簡稱 Auraco 來港 進行 幼兒 節目研究計劃 與本地藝術家探索香港製作幼兒 舞蹈節目的可能性

22 | TEFOZINE 17

城市當代舞蹈團 CCDC 舞蹈中心一直舉辦各類型的 舞蹈課程 有很多接觸兒童的機會 但在香港的 氛圍下 為兒童度身訂造的舞蹈演出數目不多 舞蹈中心總監 Kevin Wong 分享道 可能因為華 人文化 不少藝術節目也較實用性 例如藉藝術 教導某些道理 例如環保 所以 我們早年便開 始思考兒童節目的其他可能性 那時 Kevin 因緣際遇下經朋友及筆者介紹認識了 Auraco 並

對 Auraco 製作給幼兒的舞蹈演出感興趣 便邀請

對方於 2015 年來港演出 Me-Me 以零至兩歲 半幼兒為觀眾對象的舞蹈演出

Kevin 表示 那次演出反應不俗 所以再邀請

Auraco 的藝術總監 Päivi Aura 與舞者 Kati Lehtola

於 2016 年來港 進行約兩星期半的藝術家駐團

計劃 artist-in-residency project 並邀請本

地兩位舞者 MaryJane Tang 和 Alice Ma 以及一

位音樂人 Tim Chan 參與 進行密集式工作坊 一

起探索在香港發展以幼兒觀眾為對象的表演藝術

新方向 工作坊後 進行了四場 試驗演出 work-in-progress presentation 邀請了約

五十對親子作觀眾 每場約十多對親子 讓各

人把所探索的想法實驗出來

在香港常看到為兒童而設的演出 大多是音樂 劇 節奏明快 服裝及佈景色彩繽紛 事手法

鮮明 然而 Auraco 的藝術取態卻截然相反 舞 蹈形體方面 Auraco 的動作非常平靜 甚至十分 緩慢 重視觸感的體驗 音樂方面 以較簡單的 樂器及旋律為主 有結構但又有即興成分

Päivi 由 1998 年起 投身兒童舞蹈演出的創作 及後她慢慢走出芬蘭 到歐洲 亞洲及中美洲等 地演出及交流 曾經在香港 澳門及廣東等地演 出的 Me-Me 至今已在 14 個國家演出共 110 場

來自芬蘭的 Auraco 由 Päivi 及 Kati 創立 是藝 團的核心成員 二人既是母女 亦是最合拍的夥

伴 一頭白髮的 Päivi 是藝術總監 多年來策劃

及編作以兒童及不同社群為對象的舞蹈演出 演 出場地並不限於舞台 還有醫院 藝術館等

Päivi 如何看舞者的舞動對幼兒的影響呢 她如 是說 對我而言 那是一種心理狀態 意識 及當下 兒童 嬰兒 幼兒很容易理解身體語 言 那是自然的動作詞匯 natural movement vocabulary 那是 我們 持續的藝術探 索

在這次密集工作坊 Päivi 集中於視覺 感覺及 觸覺的探索 並強調舞者如何尋找新的思考方 法 以至影響自己的動作 Päivi 用這一個字去

形容 Auraco 的舞蹈 簡樸 simplicity 通 常舞者會以技術的觀點去看動作 卻沒有集中於 自己的存在 她解說 應在當下的片刻之 間 看看你深處的自己 了解這些如何影響你的 動作 當中也涉及一連串關於表演 acting 假裝 pretending 及存在 being 的問題

而小朋友很容易知道你是假 fake 的

23
撰 文 阿 米 高 相 片 由 受 訪 者 提 供

Auraco 這份簡樸 由動作回歸到思想本身 對於 創作以幼兒為對象的舞蹈表演 對香港兩位舞者 帶來甚麼啟發呢

參與試驗計劃的其中一位本地舞者 MaryJane 平時有帶領學前遊戲小組 playgroup 活動

所接觸的兒童年齡由六個月至三歲不等 她坦

言 自己已教學了一段時間 也有自身的方法 參與計劃是希望了解 Auraco 所用的一套方法 她 認為 無論是香港或芬蘭舞者 大家對幼兒互動 的一些理念是相近的 例如與嬰兒交流眼神 多 表現笑容 多留意幼兒的反應 但是 香港的 playgroup 是有既定的學習目標 我們的能量較

大 較活躍 有好多面部表情 雖然也有不作聲

的時候 但整體都是要挑起幼兒的注意力 指示 好清晰

兩位香港舞者 MaryJane 與 Alice 都分享到 探索 過程的最大得著是 表演不需要太 entertain 娛 樂 幼兒 MaryJane 提到 在香港的藝術氛圍 中 常常憑藉觸目的表演和表情 以及設計一些 事情去吸引兒童注意 但兩位芬蘭舞者讓她們學 會以幼兒的目光看世界 用一個較慢的節奏讓幼 兒進入舞者的世界 也讓舞者進入幼兒的世界

至於 Päivi 如何看 不用娛樂幼兒 這回事呢 我們的作品是建基於舞蹈藝術 它是最重要 的 無須去娛樂 觀眾 我們相信兒童有能力 思考及處理這種經驗 他們很聰明 遺憾的是成 人經常低估兒童的思考及理解能力 這也反映 芬蘭教育主流的兒童觀 兒童不是 小大人 而是具有創造力及思考能力 能夠理解外在的環 境並作出行動

然而 放在香港的脈絡下 兒童觀在香港整體 社會的討論不多 兒童的主體性如何在參與藝 術中體現出來 對創作者也是新的課題 Alice 說 幼兒不會說話 只會吸收 有時我也在 思考 我應否做一些互動的事情去檢視他接收 到甚麼呢 或是專注在我的演出呢 演出過 後 Alice 也沒有答案 我也在找一個平衡 點

MaryJane 產生了另一些實驗的想法 有些人 是較平靜 有些人較好動 不同人有不同的節

奏 如果在演出裡有不同節奏的舞者 效果又如 何呢

24 | TEFOZINE 17

在兩地的交流實踐中 不同的價值觀對本地舞者

是一種啟發 但同時與自身的既有經驗產生不少

疑問及對話 為兒童製作表演藝術的創作者如何

行動 如何創作 正正反映社會及時代的兒童觀 及教育觀 1

求 那是提醒表演者需要花多一點時間 感受當 下 不要急 不要在一瞬間提供太多資訊 太複 雜或太抽象的動作給幼兒 我們每時每候都善 用停頓 純粹給予時間去看

除了想法及價值觀的交流 Alice 分享到在工作

坊中 從芬蘭舞者身上也學到不少具體的技巧

以建構一個歡迎幼兒參與的空間 例如 如 何注意 Level 0 即幼兒的高度 我們的活動高度

都是考慮到幼兒的高度而設計的 她們不斷嘗

試和練習 一個人扮演幼兒 另一個人扮演表演

者 由高處或與幼兒相等的高度和幼兒互動 藉

此想像幼兒對不同的動作 高度 節奏的反應

Päivi 曾在工作坊中提醒 幼兒需要四十秒理

解一個經驗 MaryJane 笑說 香港人習慣

急促 想要好多 想要好快 但這次 我們學習 如何慢下來 尋找一個幼兒的觀點去看世界 當然幼兒也可以很快 但在這次與 Auraco 的合作

中 她們想先嘗試以 Auraco 的方法 學習以一個 較溫柔 平靜的狀態 與幼兒交流 BB 看著陌 生人時真的慢慢去看的

Päivi 在訪問裡補充 她曾經看過某個研究 她 已忘了出處 指幼兒需要大約四十秒去處理一 個念頭 以至準備另一個新的念頭再出現 對她 來說 四十秒 是一個隱喻 並不是劃一的要

當然 工作坊並不是為了要學到一些固定的 方程式 很多時經過練習與實踐才能領悟和

明白 兩位香港舞者不約而同地表示 她們在工 作坊花了不少時間做一個 打開胸膛 open the chest 的練習 那時還不太了解這動作的重 要性 事情本身好簡單 也有質疑 為甚麼要 花這麼多時間練習這一個動作呢

但是 到了演出的時候 兩位香港舞者與芬蘭舞者 Kati 同台演出 大家便感到 即使做相同動作 大 家的能量卻並不一樣 有一位家長觀眾也是舞者 在演後分享時指出 三人的能量並不一樣 Kati 很 平靜 好像幼兒一樣呼吸 仍有舞者的表演狀態 香港舞者則花很多力量吸引幼兒注意

胸膛是身體中的情感部分 較容易表現出開 放 傷感或壓力等情緒 例如當我們感受到壓 力 緊張便會令胸肌收緊 小孩天生便能明白這 些基本的身體語言 而他們也能自然地就他們 所見的給予反應 成為舞者之前 修讀體育的 Päivi 如是說 詳細解釋這個打開胸膛的練習為 何重要 這些動作猶如習武一樣 不斷的練習 再實踐 身體才會明白

25

過不同的實驗 他製造了一個 MetalTool 這是 一個用不同長度的管製成的樂器 而這些管則按 大自然的定律來調音 他想了解不同的音調如何 影響幼兒的反應

但是 這一個 MetalTool 最後沒有大派用場 因 為幼兒被一種簡單的聲音所吸引 水聲 在工 作坊的首星期 Tim 隨意嘗試不同的聲音 水聲 便是其中一個通過實驗而來的聲音 在演出當 天 Tim 覺得水聲應該會很有趣 便帶了一個放 滿水的盤 隨意輕潑盤裡的水 再透過揚聲器 放大水聲 成為演出時的背景音樂 結果反應不 俗 及後 Tim 錄下水聲 然後不斷重覆播放 幼兒對水聲很有興趣 甚至想 Tim 拿那盤水來給 他們玩 筆者曾聽說過 由於胎兒在母親體內被 液體包住 所以他們對水聲有熟悉的感覺 這可 能是幼兒喜歡水聲的原因

不過 在工作坊裡也出現了一段小插曲 Tim 曾 經提議用頌鉢 TempleBowl 2 來作音樂 但

Päivi 不同意這種做法 Päivi 後來在訪問裡補充 說 頌鉢的聲音是很美麗 但同時也很高音 幼兒的聽覺很靈敏 有時候 這聲音可能會傷害

耳朵 Päivi 也提到 在她過去的演出裡也曾

26 | TEFOZINE 17

用頌鉢 但是所有舞者都對這聲音感到不舒服 所以她在今次合作中不建議使用 Päivi 並非完 全反對這樂器 這視乎你怎樣敲這個碗

Tim 相信 Päivi 的判斷 他在訪問說 這次合

作 我們按 Päivi 的意見及經驗作選擇 所以沒

有用頌鉢 不過 日後有機會 我也有興趣再試

驗這聲音 因為這聲音可以令人好感動

們的反應如何 關於藝術形式 Alice 亦有新 想法 幼兒對音樂的反應很大 如果以音樂為 先 舞蹈配合 可能幼兒的集中力會不一樣

至於 Tim 他的最大啟發是 如何用音樂接近 approach 一個人 這是源自他們模仿幼兒

音樂之外 表演的節奏也是關鍵 兩位香港舞者

都提及 Auraco 的 慢 對她們啟發不少

MaryJane 坦言 去年首次看 Me-Me 因為演出 的節奏好平靜 擔心會否好悶 也擔心家長會否

明白 但是 當她在這次創作中與 Kati 同台演出

後 她明白靜態的美麗 也明白身體的另一種節

奏 在這次創作之後 她在自己平日的教育工作

裡 嘗試用這一種平和的節奏與小學生進行練 習 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生比以往更集中

這一次試驗計劃所帶給她的 不單是對幼兒表演

的探索 同時是另一種視野 她對於身體 舞動 的節奏產生新的體會

Alice 也有類似的啟發 身體有好多可能性

除了慢的動作 還有其他 我想嘗試不同角度的 探索 試驗不同質感 Alice 坦言仍未掌握那 種靜態 calmness 可以的話 她想探索更慢

的動作會如何 我想錄下幼兒的反應 看看他

接收舞者動作的練習 這也啟發 Tim 在音樂創作 上的新嘗試 另一方面 香港大部分兒童接觸音 樂的經驗都是參加興趣班 學習樂器 有些更是 考試主導多於愉快學習 不少以兒童為對象的音 樂演出亦沒有加以設計 與成人觀眾欣賞的演出 沒有太大差異 有機會的話 我也想放下這種

香港兒童接觸音樂的慣性 構思為不同年紀的觀 眾度身訂造音樂節目

的確 這次試驗計劃有別於香港常見的兒童藝術 經驗 同時擴闊香港為兒童製作表演藝術節目的 可能性及想像

CCDC 舞蹈中心的 Kevin 提到 他期望這類試驗 給予家長一個學習機會 演出期間 有家長感到 疑惑 擔心小朋友 識唔識睇 所以 Kevin 認為家長如何準備進入演出 以至預備他們的心

態也很重要 同時 這次試驗與平時為幼兒而設 的表演很不一樣 沒有色彩繽紛的服裝或佈景

集中觸感交流 對家長也是新體驗 家長除了 看表演 也可看小孩與舞者的互動 對家長很有 意義

27

短短兩個半星期的試驗計劃結束 Kevin 表示

未來會尋找機會和資源 期望於 2018 年延續這類

探索 以至日後可以讓芬蘭與香港舞者共同創作 一個完整的幼兒作品 然而 即使未到 2018 年

這次工作坊已開啟了本地三位藝術家的創作靈

感 大家都表示會在日常的藝術教育工作裡找機 會延續這類探索 例如 MaryJane 會率先在日常

的 playgroup 裡試驗

在訪問的過程中 三位藝術家表示 與 Päivi 有 想法不同的時候 他們會先試 Päivi 的那一套

經驗了 再摸索 這類藝術家駐團計劃的試驗

帶來的不單是海外的經驗 同時也產生更多問題

及想像 這些一點一滴都會擴闊可能性 豐富本

地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香港發展幼兒觀眾的表演 藝術路上 藝術家除了吸收海外經驗 同時也珍 惜這類摸索 研究 再創作的機會 探索的不只 是創作手法 更是增進自身以至社會對兒童觀的 思考

然而 即使藝術家想法上有新的啟示 但在本地 的藝術資助框架中 觀眾人數成為重要的考量標 準 像這類為幼兒而設的小型演出 觀眾人數不 多於二十對親子 又能否獲得持續資助去進 行藝術探索呢 這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 筆者 希望 在開拓創作視野的同時 藝術的政策能相 繼配合 讓這些具反思性的探索過程 為特定年

齡層度身訂造的藝術作品能夠真正的 本土化 localize

阿米高

專注於藝術教育 兒童藝術 現居於比利時

28 | TEFOZINE 17
曾任藝術行政工作

工作坊在 2016 年 10 月進行 TEFO 邀請了香港演藝學院的鄭傳軍老 師主持為期兩天的工作坊 鄭老師從不同角度切入舞台導演的過 程 教授各種的導演技巧 與參加者一同經歷排練前準備 剖析 劇本及排練過程等等 讓參與的教師 社工及應用戲劇工作者 可以更有技巧及信心開展導演的工作

過去幾十年間 來自西方的戲劇 劇場理論 實踐模式和經

驗引進亞洲 究竟這些西方的文化產物 怎樣與亞洲展開對

話 協助我們產生批判的知識來去殖 去帝國和去冷戰 同

時 有關的亞洲研究結果和實踐經驗 又如何啟發西方的同

業 亞洲戲劇教育學刊 第六期收錄的幾篇文章 正好探

索及回應這些問題 為大家帶來啟示

29

TEFO Library 定期舉辦讀書會 從書本出發 並且與參加者互動 共享知識 培養 閱讀的風氣 讀書會 一切從遊戲開始 在 2016 年 10 月舉行 選讀了 Viola Spolin 撰寫的 劇場遊戲指導手冊 第一章 以及由李俊亮 黃婉萍合著的 劇場的 用家 第一章 然後由參加者帶領書中的劇場遊戲 實踐書本上的知識 並討 論理論和實踐上的異同 從而提升帶領劇場遊戲的技巧

TEFO 於 2014 年展開架構重組 取消幹事會 開設受薪的總監職位處理公司業務 並 且選舉一位會員代表加入董事局 2016 年11月 TEFO 召開會員大會 並進行第一屆

民選董事選舉 結果由關信培先生當選第一屆民選董事 任期兩年 董事局已經委 任關信培先生成為董事 代表會員在董事局會議發言 監察營運狀況 以及為未來 發展提供意見

30 | TEFOZINE 17

Real Players?

Drama,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作者

John Carroll

Michael Anderson

David Cameron

出版社

Trentham Books Limited (2006)

當 代人的日常生活已 經與多媒體科技密不 可分 尤其是在數碼 世紀成長的年輕一代 digital natives 接 觸及使用多媒體科技就 儼如與生俱來般自然 劇場運用多媒體已逐漸 成為常態 不少作品亦 會滲入科技元素 來豐 富其演出想像 增強感 官效果 實驗和創新劇 場美學的不同可能

在這股潮流當中 本書 作者提出戲劇教育不應 忽略這個現況 應該仔 細思考及探討瞬息萬變 的多媒體科技 如何影 響劇場與教育 如何在 戲劇中搭建與科技新一 代的對話平台 以及如

何理解多媒體科技在藝 術創作中構築的想像力

量 同時 作者也一再

強調 戲劇教育 劇場 探尋結合多媒體科技 目的並不是為了使科

技凌駕或替代人們所 珍視的戲劇藝術的真實 現場 而是要藉由與人

們生活再難分割的多媒 體科技去重現 擴闊想 像 以此提升對現實的 深層面貌的認知 以及 回應與扣連新一代成長 的生活環境

本書共有十個章節 第

一至三章 作者闡述戲 劇如何在日益發展的科 技之中轉化 它如何影

響著二十世紀的劇場美

學及現代學校 關注年

青人在數碼時代中如何

理解及接觸戲劇藝術與

創作 戲劇教師 工作

者如何運用多媒體科技

與學生產生連結 如何

使用網上世界來連接

戲劇教育的美學 第四

及第五章 探討當代青

年劇場及教育劇場如

何在創作上使用科技來

回應新一代的需求 第

六章 作者以兩個演出

為個案研究 展示在實

踐中運用簡單的技術和

網上資源 作為編作及

過程戲劇的前文本來提

升真實感 第七章 作

者介紹了在演出中屏幕

screen 的使用如何 改變戲劇的創作模式 教師如何應用戲劇教育 手法 透過製作錄像讓 學生在角色中得到保 護 第八章 討論日漸 受教育界歡迎的教學電 子遊戲與戲劇教育手法 理念的相像之處 第九 至十章 三位作者分享 了對持續探討的建議 以及對戲劇教育的未來 展望

這是一本有系統整理及 討論 媒體科技 戲劇 教育 的專集 對於 科技在戲劇及教育上 不是 用 與 不用 的問題 而是如何把它 用好 為參與者製 造一個饒富意義的真實 學習經驗 本書特別圍 繞過程戲劇 演出及模 擬遊戲 在理論及實踐 方法層面提供個案分 析 對於不同場域實 踐 有興趣了解多媒體 科技與戲劇的工作者是 十分有參考價值

歐怡雯 應用戲劇工作者及培訓導師 喜歡跟世界各地同行交流 認識不同國度的戲劇應用的發展

31
撰 文 歐 怡 雯
32 | TEFOZINE 16 TEFOzine TEFO TEFO TEFO TEFOzine TEFO TEFO www.tefo.hk 2392 2380
25–27 12 A1–3 2511 5997 admin@tefo.hk word rtf jpeg 70 admin@tefo.hk TEFOzine 2511 5997 Q&A admin@tefo.hk TEFOzine Q&A 80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