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東慢波提案 Taitung Slow Proposal 》VOL.08

Page 1


愛與生存的距離之間臺東的我們用設計嘗試靠近

Taitung Creatives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Love and Survivalism

Proximity to Taitung’s

Design Scene

我們與臺東設計的距離!

無敵腦補的距離 Headcanon

無限遠到無限近!臺東設計通靈術 Taitung Designer : Bridging the Gap with Mind-Reading Magic ∞ km

78.2 km 巡東的距離 The Journey Eastward

MisterH:換顆帥頭,你的髮型設計好夥伴 MisterH : Your Best Buddy for a Hair Makeover

23.1 km 通勤的距離 The Commuting Distance

李屏宜:美的練習,小情小愛卻很緊要的校外教學 Ping-Yi Li : Practicing Aesthetics —— The Essential Little Joy of School Excursions

洄洄山林地方設計:一座山與設計的距離,是時候轉移陣地 Return Mountain Design : Time to Shift Base —— The Distance between Design and the Mountains 1.1 km 下山的距離 Descending from the Mountains

400 m 靠海的距離 The Way to the Ocean

設計的出口,是五十步的海與自然 Crafting Solutions :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Oceanic and Natural Proximity

The Path to Inspiration

美感創造者們的居家物語 攝影篇、插畫篇、陶藝篇

The Domestic Tale of Aesthetics Creators : Photographer, Illustrator, Pottery Maker

The Hustling Distance

Tips ! 臺東設計生存指南

Designer Tips on Surviving in Taitung

2.6-1 m 56-15 cm 0 cm 靈感的距離 生存的距離 土地的距離

The Passage to the Land

Part one _ 終於貼緊臺東的創作對話

Part two 東看看設計小選輯

Part one : A Creative Conversation Bridging the Gap with Taitung

Part two : A Selection of Taitung-styled Designs

DISPL=0 特別附錄:東式折返路線全解析!

DISPL = 0 Appendix : Taitung-styled homecoming !

Proximity to Taitung’s Design Scene

東式創造力 從零到無限的

From Zero to Infinity : Taitung-styled

Creativity in Full Swing

本期的《台東慢波提案》,我們想聊聊設

計與東式生活的互動、限制、相愛相殺以 及可能性。

裡頭不會告訴你任何做設計的 標準答案(該不會覺得有點可惜?),而

是邀請大家一起從「 」到「0 cm」,走 進「我們與臺東設計的距離」

關於距離,它不僅僅是空間上的概念,也 是思考上的、感知上的,甚至是一種姿態 上的間距或尺度拿捏。以退為進有時、捨

近求遠有時,身體上和心理上的距離認知 更常常不是同一個邏輯。但當我們面對面 與設計產業裡的工作者對話,這份乍看神 祕、難以測定的距離變得逐漸清晰,到頭 來,所有距離感和自身座標的確立都來自

日常中的每一個決定 舉凡住在哪裡、 關心什麼、怎麼開車、與誰交往,甚至攸 關吃喝的微小慣習。

譬如在「23.1 km 通勤的距離」篇裡,藝術 家李屏宜每天的開車通勤,都累積成她對

美的獨有觀測;又或者「1.1 km 下山的距

離」篇,設計團隊「洄洄山林」選擇了金

針山的生活,在此之中確立了做地方設計 的目標;也有像是「2.6-1 m 靈感的距離」

篇,插畫家米麒麟的靈感總是在早餐一邊 吃薯餅、生菜沙拉、蛋沙拉、法棍切片加

香蒜抹醬(還配紅茶),一邊用 iPad 隨筆

畫畫時誕生。

沒錯, 好靈感就是值得如此豐盛的一頓

早點(?

而關於設計,我們則想用更輕快、多重的

角度串起臺東設計師 / 創作者關切或正在 努力的事情,只因那時常是從無到有、零

到無限的美好能量和心意;也同時希望借

用他們多元的姿態,拼湊出當下臺東設計 紛呈的樣貌。

歡迎對「距」入坐,並祝閱讀愉快

總在偷偷靠近的 台東慢波團隊

This special issue dives deep into the dynamics of Taitung’s design scene —exploring its possibilities, quirks and complexities. There is no one-size-fits-all answer here. We invite you to join us on a journey through Taitung’s design community, from zero to infinity.

Distance is not just about space; it is a metaphor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as, perceptions and actions. Our conversations with Taitung designers reveal how daily choices shape this “distance” — from where they live to who they hang out with.

Through their latest works, we showcase the diverse creative landscape of Taitung. Dive in and discover your own connection to this vibrant place!

Preface

15

2.6 (cm )

78.2

0

400

1.1

56

Headcanon

無限遠到無限近! 臺東設計通靈術

Taitung Designer : Bridging the Gap with Mind-Reading Magic

邵子毓 (aka Mr.Ocean 北海先生)

文、照片提供 / 邵子毓 (aka Mr.Ocean 北海先生)

臺東人,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視覺傳達組畢。

曾任「優人神鼓」演員、擔任「臺灣國際熱氣球嘉

年華」主視覺設計,現任《台東藝文》月刊責任主

編、「臺東藝穗節」、「臺東藝術節」行銷總監, 以「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是美好而絕對的」行走江湖。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遠

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而對設計師而言最遠的距離就是業 主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

設計師需要會通靈嗎?身為在臺東的 設計師的我覺得非常需要。所謂的通 靈術,指的並非像火影忍者裡的三忍 可以召喚仙界巨獸,而是一種「能夠 透析業主需求」的心電感應力。

然而大多數的人可能會困惑為什

麼設計需要心電感應呢? 設計( 在

此特指平面設計師)不就是把包裝 做的美輪美奐的, 畫畫 Logo ( 標

誌 )、 做張名片,東西做的漂漂亮

亮就好嗎? 甚至, 你心裡還可能這

樣疑問:「 也碰過印刷廠印名片送

設計,怎麼有些設計師一張名片都

沒印就要收費?」 又或者「 設計師 不就是美工比較好聽的說法嗎 ?」

( 疑 ? 不是嗎?)

As a designer in Taitung, honing my mind-reading skills is essential. By this, I mean the ability to decipher what clients truly want. Design, for me, goes beyond aesthetics; it's about providing practical solutions, much like a service industry rather than pure artistic creation. When faced with diverse requests, I often suggest meeting over coffee, armed with a smile.

對此,我想首先探問的是: 「設計是什麼?」

而對我來說, 設計除了要好看、 好用之

外, 更要能夠解決問題! 比起人們想像

的小畫家, 我會說, 它更像是一種服務

業。大多設計案都開始於這樣一個情境:

「北海、北海,可以幫我設計一個簡單的

Logo(標誌)嗎?簡單做就好了,不要花

太多時間……。」有時,則是一接通電話

便劈頭迎來:「北海,請問設計一個 XXX 多少錢?」(通常這個時候會忍不住翻了 白眼,但還是要深吸一口氣,然後堆起微 笑)我會輕鬆地回答:「什麼時候有空? 可以先見個面聊聊,喝杯咖啡。」

而在正式進入設計環節前,我會準備一張 大約二十題的問題清單,裡頭的提問包含 但不限於:

1. 你這個東西(海報或 傳單之類)要發給誰?

2. 什麼情境下會用到?

3. 品牌如果是一個人, 那他會怎麼說話?

4. 他是什麼樣的個性是開心的還是冷靜 的?專業的、輕鬆的,還是猖狂的?

5. 在這個市場裡面還有其他 提供同樣服務的人嗎?

很多業主都可能會被我排山倒海的問題

清單嚇到,絕大部分都回答得模模糊糊,

只有極少部分的業主可以清楚描述自己

的需求 但通常在經過這一番靈魂拷

問之後,我們便會一起釐清並聚焦設計

的核心與真實狀態;另外,也有一部分 人,會在過程中發現他想解決的問題不

在設計端,而是其他方面,進而暫停設

計。對此我其實覺得挺好的,至少避免 了最後一刻才回過頭來翻盤,只能從頭

來過。

然而以上,都是基於理智的溝通,真實 的設計是理性的,同時也是感性的。許

多時候,要去「看見」業主的「真實」

需求,這些需求不一定能夠用上述的問 題盤查出來!而這就是需要直接跟業主 碰面、喝上一杯咖啡的原因。

Before diving into formal design work, I meticulously compile a list of about twenty questions to uncover clients' genuine needs. Design involves understanding emotional cues behind requests, making face-to-face meetings crucial for grasping the true essence of a project.

通常,這也是 開始通靈的時候了!

這一場「通靈術」,除了見面三分情的

效果之外,重點是透過觀察業主的喜好、

個性、頻率,來精準的掌握設計的感性 面。像我就會從衣著看一個人的美感品

味(在這裡並非評判而是中立客觀的觀

察),相對應地在溝通時就能知所取捨,

譬如 A 狀況該淘汰太精緻的設計、B 業 主需要更接地氣或更有在地性的風格、 C 案偏好更有設計感一些。

經過當面的對話,也能更理解業主的頻 率, 讓身為設計師的我去調整成相應 的、可溝通的狀態,舉例來說,對方若 是比較有社會氣息(aka 江湖氣?), 那我可能就會調整成他們習慣的樣子。

(即便無法真的到位,我相信他應該也 可以感受到我的誠意,哈!)更多的情境 裡,我會嘗試給出情感上的支持,與對 方聊聊他的感情生活, 像是最近和誰在 曖昧、跟男朋友又吵架了,抱怨某個客 戶太不理性等等,表達支持之外,設計 師最好還修過一點心理學或塔羅牌,才 能讓整個溝通過程順暢且溫暖。

These interactions serve as a platform to exercise my mind-reading prowess, allowing me to build rapport and observe clients' tastes and personaliti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unspoken emotional aspects of their projects. Clothing preferences often offer insightful clues, guiding my communication and delivery methods to arrive at the same frequency with the client.

於是,我在多年的血淚經驗與無數次的交戰 中, 可說已練就一身「 看人 」 的功夫。 只

需要一杯咖啡的時間,便可大約預估出一個

案子所需要花費的成本,有時不只是投入設

計那麼簡單,真正影響心力和時間成本的關

鍵,往往是說服與溝通的過程,以及看見對

方真正的需求後,如何幫助業主(在他可能

連自己也都搞不清楚的情況下)解決他核心 的問題。

Years of experience have sharpened my ability to read people, adapting to Taitung's laid-back lifestyle compared to Taipei's hustle. Synchronicity and empathy are pivotal to the designer's mind-reading magic, complemented by calibr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emotional support and a solid design skill set — all vital for successfully landing and executing projects.

雖然這些年回臺東做設計,通靈的艱辛是一

點也沒少,但身為在地人其實也完全理解,

生活在臺東這種很 chill( 放鬆、隨興)的環 境中,大家工作都是靠一種浪漫的氛圍,對 於比較商業的想像並不那麼重視(當然並不 全然),這是臺東獨有的生活態度,更是這 片土地很棒的地方。

所以身為設計師的我,

自然甘心屏棄過去在臺北工作的慣性,調整 成屬於臺東的步調。畢竟擁有強大的同步力 與同理心,也是設計通靈術的基本功!

相信經過一場設計前的通靈,無論是運用理 性的對焦與策略、或是感性上的情緒支持,

都能讓設計案更快地步上順利的正軌,至於 剩下的,就得依靠設計師專業的設計力了!

在設計開始前,我會到這次設計案的發生 現場去感受取材或田野調查。除了理性地 去分析所有情報之外,也會打開感官去找 尋有趣的小細節,用不一樣的視角,去找 到、發現可以使用於設計的小元素。最 後,一定要找一間可以好好放鬆的咖啡 店,約上業主好好喝一杯咖啡(或酒)! 熱線撥出中! 北海先生與 超來電 這種通靈儀式 Call Out ! Mr.Ocean’s Creative Notes

The Journey Eastward

MisterH :

換顆帥頭,你的髮型

設計好夥伴

MisterH : Your Best Buddy for a Hair Makeover

當髮型設計師 MisterH( 後稱 H)

打開滑輪拉桿行李箱、按下燈光開

關,我們的眼睛也亮了。箱蓋掀起

就是一面大鏡子,鏡面兩側各鑲一

排燈;可折疊的階梯式抽屜,一層

層整齊放置各式剪刀、髮夾、摺好

的斗篷等工具,另外,還有一包旺

旺仙貝在左邊,一枚來自日本明治

神宮、保佑事業成功的「勝守」放

右邊。H 說:「 這是朋友去日本求 的平安符,我一直都放在裡面。」

文、攝影 / 羅紓筠 照片提供 / MisterH

他的工具箱有種魔力,只要一開啟,總讓

等待剪髮的人感覺自己像個明星。不過 也確實曾有很多大明星坐在這個箱子前。

說起 H 的背景,他是西漂再北漂多年後 返鄉的髮型設計師,之前在臺北從事大量

外景工作,除了遊走於不同攝影棚之外, 在荒郊野外、鄉間小路上就地為客戶做 造型,也是常有的事。這個一應俱全的

工具箱,便是 H 生存的法寶。

H, a seasoned hairstylist, ventured from Taitung to Taipei and beyond before returning to his roots.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in outdoor shoots, he has mastered the art of working in diverse locations — from bustling studios to countryside settings.

從巡東開始的髮型設計

四年前回到臺東,因應臺東幅員廣大的特

性,H 很自然就發展出「到府剪髮」的移

地服務,以臺東市為基地出發,提著工具

箱四處走,最遠足跡至 78.2 公里外的長濱。

位於長濱市區的「長濱 100 號」餐廳曾是 H 移動剪髮的據點,「小村落裡大家都認 識,但平常都在忙自己的工作,不會見面。

大家為了剪頭髮才會來這裡,就像朋友相 約聊天一樣。」H 很享受這種像私人聚會 一般,自在輕鬆的工作氛圍。

歷經四年的移動式服務,H 聽到更多客人的 心聲,今年起將重心放在臺東市區,有了

屬於自己的空間。這裡其實是一位朋友公 司裡的接待區,充滿巧妙的可能性,當公 司沒有開會的時候,接待區就搖身一變成

為髮廊,所以偶爾有 H 在前面幫客人剪髮、

朋友正用後面電腦加班做設計稿的情景。

問起最近是否還到長濱剪頭髮, 他笑

著說,「 現在我比較忙, 他們不好意 思叫我過去, 有時候就會自己過來。

前幾天才剛在這幫他們剪完啊! 長濱 的人比較隨興一點, 頭髮吹乾就想出 門了; 臺東市區的人就傾向整理得完 整一些。」H 道出兩區人們髮型需求的 差異。

「不過,跟外縣市的人比起來,臺東人

大部分還是只要『 自然簡單 』 就好。

但其實對設計師來說,最簡單的往往就 是最難的。」例如外地人會選擇的上電

棒、造型夾,或是造型品,在地人都覺 得太麻煩,根據 H 觀察,很多人的習慣 就是洗頭完就直接出門,因此他時常需

要多想一步:「如果他不用梳子,那要

怎麼讓他用手撥也能很帥?」

Since his return to Taitung four years ago, H has expanded his services to include house calls, traveling up to eighty kilometers to remote locations such as Changbin to cater to clients. But after years of being a nomad, he responded to popular demand by establishing his own studio in Taitung City last year.

只做最適合的造型

在做設計之前,充分認識對方是必須,「很多

人直接問我:我的臉型適合什麼髮型?我會說 我不知道,因為根本還不認識你這個人,怎麼 幫你設計?」 對他來說, 舉凡不了解客人習

慣、只推設計師自己拿手的造型,或是照搬網 路上的髮型,就算走出去那一刻再怎麼好看, 都不算是好設計,「因為你隔天睡醒就打回原 形了!」為此,以頭髮為核心,H 習慣用一連 串話題貼近客人。他總會不疾不徐地問:平常 用梳子嗎?用哪一種梳子?在室內工作還是在 戶外?會用造型品嗎?從聊天中勾勒出對方的 生活型態,尊重對方真實的樣貌,並據此量身 訂做最適合的髮型。

於是,與其說 H 是髮型設計師,不如說他是 人們永遠的造型好夥伴。不論你從多遠的地方

來,當那個走過無數哩程的行動工具箱在你面 前打開、H 為你圍上斗篷時,請好好感受那段 從彼此陌生,經歷髮型師與客戶的互動,到真 正變成朋友的神奇旅程!

For H, understanding clients’ hair texture and lifestyle is paramount. He knows that copying hairstyles found online simply won’t cut it. Instead, he engages in casual discussions to grasp his clients’ daily routines and hair management habits, ensuring each design is tailored to last beyond a single day.

Call Out !

H’s Creative Notes

熱線撥出中! H 與 超來電 這本書

H 說做設計這行,要時時累積大量資訊、激發創意。而他最近想推薦一本書 江振誠

的《工作美學》,書裡提到江主廚會在上工前先播放古典樂,創造「要開始工作了」的

儀式感,再穿衣、磨刀、備菜,這點對於今年的 H 影響很深,他也因此開始在想好好做 一件事時先聽古典樂,讓自己得以沉澱、整理好思緒。

李屏宜:

美的練習,小情小愛卻很 緊要的校外教學

Ping-Yi

Li

: Practicing Aesthetics

—— the

Essential Little Joy of School Excursions

總長約 23.1 公里的「臺九線」臺東市區

往鹿野路段,是版畫藝術家李屏宜(後

稱屏宜)的日常通勤路線。在這歷時半

小時、置身都蘭山與中央山脈之間的路

途上,啟程 20 分鐘左右,你會看見鹿

野溪壯闊的溪谷迎面而來;後 10 分鐘,

當你越過溪谷即將進入鹿野市街, 將

有大片稻田在路邊開展、延伸至卑南溪

畔,襯著遠處的海岸山脈。

Renowned as an emigrant print artist in Taitung for over a decade, Ping-Yi leads a dual life, balancing her full-time role at Luye Elementary School with her creative pursuits. While her weekdays demand rationality in the classroom, her artistic endeavors thrive on sensibility. Her daily commute of 23.1 kilometers along Highway No. 9 from Taitung City to Luye acts as a crucial transition, akin to a school excursio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her two worlds.

文 / 羅紓筠 照片提供 / 李屏宜

通勤像是一場短旅

週間任職於鹿野國小的屏宜,更廣為人知

的身份是移居臺東十年的版畫藝術家。這

樣的她,白天工作運轉著「理性腦」、在

家創作則得開啟「感性模式」,而作為轉

換的儀式,日常通勤的這 23.1 公里,便像

是平凡卻不可或缺的一段緩衝短旅、一場

校外教學,「半小時剛剛好,從學校開車

回家,我不用再多花什麼時間,就可以進 入創作的狀態。」

儘管日日重複、路況與風景都熟到不能再

熟,但屏宜總會發現新刺激,「雖然天天

看到路上那座山,但今天出點太陽,山好 像就比較可愛;如果今天有點霧,山就有

點漂亮。」在熟悉的生活之中找尋不一樣 的驚喜、把理所當然的路途看作行旅, 直都是她美感養成的自我練習,也往往是 創作的泉源。

比如最近的作品〈立春破曉〉,就呈現了 每天上班路(臺九線)上要轉進學校之 前的那片水田。「過完年那次,經過的 時間和平時不太一樣,光的顏色、白鷺 鷥的狀態,都是之前沒有看過的!」她 總能從水田的狀態,看見四季明顯的變 化,從青綠的小秧苗,到即將收割的金 黃稻穗,都美得令人感動。

除此之外, 屏宜還有豪華版的通勤短 旅 偶爾會在下班時特別繞到鹿野龍 田,傍晚時分、餘暉中的茶園是永遠的 私心推薦。當斜斜的金光打在每一株茶 樹上,心靈也像被清洗淨化。然而,光

用看的還不夠,別忘了打開皮膚毛孔,

練習用觸覺去感受陽光的溫度;然後深 深呼吸,用嗅覺品味空氣的乾淨,用五

感來採集,才能完整收納臺東的美。

Despite the routineness of her travel, Ping-Yi seeks out moments of novelty, finding excitement in familiar sights: “The sunshine might make the routine encounter of the mountain look slightly different. The mountains might appear more endearing with the presence of the sun for that day. If it happens to be misty, the scenery could become poetic instead.” This knack for uncovering delightful surprises amidst the mundane shapes her creative vision and refines her artistic sensibilities.

建構美感也是建構自己

對她來說「美的觀看方式」並沒有標準答

案,重要的是得先認識自己。屏宜舉例:

「每個人因為身材不同,適合穿的衣服就 不同,一件好看的衣服不可能適用在所有

人身上。了解自己適合穿什麼、找到自己

真正喜歡的,才是美感養成的關鍵。」不

論是閱讀、電影,還是日常的移動風景,

若能從自身的喜歡出發,試著感受怦然心

動的人、事、物,「就一定可以在生活中 創造出美好」。

屏宜也進一步分享「 自我認識 」 的祕

訣 獨處練習。「可以每天給自己五到

十分鐘完全獨處、跟自己對話。如果你長

時間沒有跟自己說話,『自我』就會跟你

道別,你將分不清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

外面加諸的?這是你自己的美感、或者是 別人說的美感?」

曾經,她也迷惘於指導老師對其作品太過 「小情小愛」的評價,但現在的她不再把 他人的期許看得太重,尋常也好、小情小 愛也罷,只要打開感官就能看見不一樣的世 界。屏宜以喝咖啡來舉例,「沒有好好生 活的時候,咖啡只是提神的飲料,不介意 好不好喝;但當意識到要好好生活、開啟 五感,喝了便會感受到不一樣的滋味和能 量。」因為正是那些微小但緊要的察覺讓日 子豐沛如新。如今,臺東已是她最感平衡的 創作舒適圈,舒適的關鍵雖然看來大多也還 是小情小愛,但一如她總是說的:「當你 跨進臺東,感受跟別的地方絕不相同」。

For Ping-Yi, beauty is subjective, rooted in self-understanding: “For clothing, what is considered suitable could vary based on body types. What is deemed as a beautiful garment might not work for everyone. Knowing what is appropriate and being able to find what one truly enjoys is key to cultivating a sense of aesthetics.” In essence, Ping-Yi advocates for an open-minded approach to beauty, where personal enjoyment and appreciation for life's wonders converge to create true beauty — a philosophy that extends to all aspects of life.

屏宜與 超來電 Call Out !

Ping-Yi’s Creative Notes

熱線撥出中!

這些創作者

杉本博司

一開始是他海景的作品, 非常的吸引 我,那模糊又很寧靜的感覺,我每次觀 看都會被吸進那片海裡,可以感受到作 品裡不平凡的寧靜感,是經過非常長時 間淬煉出的、 單純又巨大的力量。 後 來,我知道他花了三十多年,跑遍了世 界各地的大海,想喚起人類世界最永恆 的記憶風景,我覺得那是藝術家經過長 時間的洗鍊,將最終的意志定格在那一 瞬間,每次看心臟都會震動。

O'Keeffe

另外一位想推薦的藝術家是歐姬芙 (O'Keeffe), 她曾說過:「 我以為有 人可以教我畫畫,但發現找不到人,他 們可以解釋自己風景畫是怎麼畫的,但 是沒有辦法教我畫。」身為創作者很常 遇到的難題就是如何找出自己的風格, 而我也常思考,自己什麼時候開始真正 創作, 看著歐姬芙的故事, 更加確信 了就是那個真切聆聽內在聲音、用畫面 傳遞情感的瞬間。而她不受世俗性別框 架、了解自己的才能並接受土地召喚的 誠懇;對世界最純粹、最美的藝術轉譯, 都是我所憧憬且崇拜的。

Descending from the Mountains

洄洄山林地方設計: 一座山與設計的距離, 是時候轉移陣地

Return Mountain Design : Time to Shift Base —— The Distance between Design and the Mountains

洄洄山林地方設計」團隊(後稱「洄

洄山林」)由設計總監王芷涵(後稱芷

涵 )、 專案與企劃經理范雅婷( 後稱雅

婷),與業務拓展擔當楊文廣(後稱文

廣 aka 洄洄吉祥物)共同創辦、營運,

全員具備設計背景的他們,一路走來以

「海拔最高設計工作室」的傳說廣為人

知。 三人位於太麻里金針山上的工作

室,是海拔 1.1 公里上有著自然雲海相伴

的所在,然而,在階段目標轉移的這個

年度,他們即將史無前例地第一次搬遷

下山,進駐位於太麻里市區內第一公有

市場的新空間,趁著打包、盤點之際,

三人也一起爬梳了過往的地方經驗、創 作背後的思考,以及這座山曾經帶來的 距離和美好。

Return Mountain Design (RMD) studio, founded by Design Director Hazel Wang, Project Manager Ya Ting Fan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Lead Wen Kuang Yang, earned its reputation as the “highest altitude design studio.” Recently, they made a significant move from their mountain studio 1,1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in the Daylily Mountain of Tamali Township to a city center public market.

文 / Ani Syu、採訪 / 林苡秀 照片提供

「一直到現在,身邊還是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麼 我們想待在山上。」

雅婷語氣可愛地說起上山做 設計的困難,「然後怎麼解釋都解釋不清!」 旁的芷涵也附和道。 談起這段間隔平地的 1.1 公 里,或許人們已可以初步地想像到一些困難:交 通時間的漫長、飲食上的不便、資源引進的困難 等等,卻沒料到除了物理上帶來的遙遠,一座山 的困難也囊括了心理層面的某種距離感。

Facing challenges in the remote mountain location, Ya-Ting notes, “People still don’t quite get why we wanted to stay in the mountains.” This highlights the realities they faced: long travel times, limited food choices and difficulty accessing resources, creating not only a geographical but also a mental distance for their creative practice.

在地關係的距離

相對於兩位入坑金針山較晚的後輩,從「洄洄山 林」的起點――「環山雅築」民宿經營起算、轉

向「地方設計」,今年已山居第九年的文廣在一

旁看來淡定,「剛開始,其實我也經歷過一段很 想下山的時期,那是民宿的前兩、三年,每次山 下的朋友揪喝酒,就會很痛苦!太困難了啊,你 到的時候他們已經喝完了,可是後來我自己轉了 一個心境,如果我沒辦法去,就叫大家上來!我 就是狂揪!」反正民宿的優勢就是房間多,朋友 們喝開下不了山, 待上一晚隔天還能一起吃早 餐。文廣說,現在自己已經跟山磨合得太好,工 作室要移下山了,反而有點心慌。

當初的他是在生活中看見了在地的議題和狀況, 於是期望以設計做出改變和對應,例如為金針山 打造自己的形象、改善指標系統等。而念念不忘, 也真的收到了山上居民的迴響 ;甚至在舉辦「設 計師游牧計畫」時,陸續捕獲雅婷和芷涵兩位重 要夥伴。

從地方出發、在地方落實,談到做「地方

設計」,他們一直都清楚「人」是核心, 因為本地的樣貌建構於居民的日常,芷涵 分享:「我覺得和以往做(商業)設計差

異比較大的是:我們一直陪伴在這群人身 邊,並且想用他們的角度看事情和體驗他 們的生活,這是我更喜歡的樣子。」也因

為與人相處格外重要,溝通和人際距離的 分寸有時讓三人(特別是身為 I 型人的雅 婷和芷涵)暗自苦惱,「這裡原本的人們

彼此關係很密切,當我們想要加入這個群 體,或許會有一定程度的排斥,甚至他們

經歷過一些(不同團隊來來去去的)小創 傷。我就會想,如果用非常客氣的姿態去 面對,感覺太像談案子;但一上來就跟你

很麻吉,對方會不會覺得在裝熟。」雅婷

接著解釋內心的拿捏,「其實我更想要做

的事情是:跟你成為朋友。」乍聽像 I 型 人的內心吶喊,實際卻是做設計關鍵的換 位思考。 4

Wen-Guang, the first to base in Daylily Mountain, saw the potential to address local issues with design solutions, working with wide ranging projects from creating the mountain’s brand image to optimizing signage systems. These projects garnered positive feedback from the local community, further attracting Chi-Han and Ya-Ting to join the team.

如今, 他們在金針山上的階段性任務已告一個小段 落,接下來的目標是透過位於太麻里市區公有市場內 的新事務所打造整合資源、聯繫居民 / 不同團隊的聚會 所,文廣表示:「我們叫它『太麻里事務所』,目標是 想要變成『南迴的入口』。大家可以到這裡坐坐,先了 解地方的人在做什麼、決定你要先去找誰,然後再進到 地方。」說到底,還是同一個為地方設想的心意。

要說「洄洄山林」從山上到山下有什麼改變,或許是

如同團隊「感覺變超熱!」的玩笑話,卻亦是他們從 被動等待人們上山理解,到主動下山直球對決、打開 更多可能性的全新邁步。

Call Out !

Return Mountain Design’s

Creative Notes

熱線撥出中!

洄洄山林與 超來電 這些概念

文廣 「人因驅動創意」

「人因」通俗來說是與人有

關的因素。 文廣認為蘋果

(Apple) 創辦人賈伯斯是 此領域的翹楚,比如第一台

MP3 就是他設計的,又或者

當大家還流行用觸控筆使用 平板手機,他便認為人們並

不需要多一支筆,於是有了

現在的觸控手機,「我很喜 歡這種人,因為盲點都在, 只有一些人看得到。」

For Chi-Han, place-based design is about people. She emphasizes, "We lived closely among the communities here, so we want to adopt their point of view as a way to see and experience the world." As RMD wraps up its work in Daylily Mountain, the trio aims to become a hub which connect resources, local communities and creative teams — a proactive shift from waiting to be understood to opening up new possibilities with the relocation.

「設計是陪伴參與」

雅婷分享最近與日本團隊

的交流,發現京都將和菓子

的廢料做成餅乾, 讓身心

障礙者可以從事販售工作。 將原本可能的問題,反過來 變成地方的潛力,「面對地 方可能有很多隱性的議題, 我們不是在挑毛病,而是根

據這些存在的小東西,把它 轉化或轉譯, 我喜歡這種 詮釋。」

在《設計好味道》一書裡, 地方設計大師梅原真透過 參與和陪伴地方去發掘在 地物產,並帶領工廠呈現出 真正屬於在地的特色。 這 對於正著手太麻里店面 CIS (形象識別)專案的芷涵來 說是重要的啟發, 「我希 望參與的設計是一整條完 整的線,從蔬果摘下、生產 都參與體驗。」

1. 關於磨合太好的說法,芷涵表示:「工作很擠的時候,上山 / 下山的那 30 分鐘,你要一直踩著油門會覺得真的 很花時間。」看來大家的磨合進度還是各有千秋?

2.「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出自電影《一代宗師》,意指只要信念仍在,總有收到回應、理想照進現實的一日。

3. 計畫介紹請見本期「0 cm | Part Two 東看看設計小選輯」(p.67)

4. 在 MBTI 16 型人格測試中,以「心理能量」區分為 E(Extraversion,外向)型人和 I(Introversion,內向)型人 雅婷

設計的出口,

是五十步的海與自然

Crafting Solutions : 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Oceanic and Natural Proximity

*

| The Way to the Ocean

文 / 曹萱容 Rita 攝影 / 林科呈

The Way to the Ocean

曹萱容 Rita

移居臺東的臺北人。肉身移動到臺東後,生命開始

無限超展開。2021 年開始主持「台東慢波電台」。

是不務正業的廣告人、不務正業的咖啡廳闆娘、不 務正業的主持人跟不務正業的催眠師。

當我的腳踩踏在東海岸濕濕軟軟的沙灘上 時,會有一種浸泡在《刺客聯盟》重生池 裡的錯覺。身體裡的某種疲憊被溫柔的療 癒、難以名狀的不安被輕輕地釋放了。好 像按下 RESET 的啟動鍵,感覺眼前又是新 的一天。

生活在臺東,就是有這樣的幸運。大自然 就在我們的生活裡,觸手可及。像一個隨 時等待給予滋養的母體,任由我們隨意地 汲取。

被這樣的環境與空間浸潤的我們,逐漸長 成一種與生活在其他城市的人不同的質地 和看待美的姿態。即便外表看起來沒有什 麼不同,一旦有機會一起做些什麼事,就 會發現從做事情的方式、思考邏輯,乃至 於做事情的節奏,都跟從長濱到太麻里一 樣距離遙遠(109.1 公里)。

也許是因為從臺北移居到臺東的緣故,我 時常以一個外來者的眼光深刻地感受到, 在臺東人眼裡「沒有什麼特別」的環境,

在經年累月的潛移默化後,將對一個人產 生多巨大的改變。

Residing in Taitung is a profound privilege. Here, nature intertwines seamlessly with daily life, akin to a nurturing mother ever-present and responsive to every needs.

Those who dwell in this environment develop a distinct lifestyle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beaut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other cities. The way things are done, thoughts are processed, pace of life preferred can be miles different.

最明顯的地方,便是 「做事的優先順序不同」。

居住在城市裡,人與自然是斷裂、阻隔的,

想要休息與放鬆,常常得是「下一次放假」

的事。然而,生活在臺東,當大自然跟我

們不過是幾步路或幾分鐘車程可以丈量的 距離,那一座山或那一片海,就像鄰居調

皮的孩子,隨時在眨眨眼睛召喚我們

「 啊, 今天的天氣真好, 你不一起來玩 嗎?」

記得有一次訪編舞家布拉瑞揚老師時,聽 他好氣又好笑的說,他們舞團裡的舞者, 一到夏天天氣熱的時候,沒有先到海邊去

瘋狂玩兩回水,就全身懶洋洋的沒有排舞 的動力。還有「海邊太太你在做什麼」頻 道創作者(aka 賢慧的海邊太太本人)麗穎

媽媽,要開始大量開工備餐前,有一個不 可或缺的行前儀式,便是和前男友(老公) 到山裡溪邊泡泡水,讓沁涼的溪水將身體

喚醒,一回魂來,菜單怎麼設計、備料怎 麼安排,即將到來的工事,自然而然就有 了想法順序。

在臺東, 我們喜歡先生活、 再工作 / 創

作,或者是先交朋友、再工作 / 創作,又 或者是先好好吃飯,再工作 / 創作。「工

作 / 創作」兩個字前面,永遠有更重要的 東西。然而請不要誤會成我們是一群好 吃懶做的傢伙,更精準的理解是:生活, 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和創作。

我想起幾年前和「出萃生活工作室」主

理人暨設計師聖華哥一起合作「野室」 的策展空間,四處採集、場勘。有一天 下午開車路過知本濕地時,一抬頭看到 朗朗天空下一整片美麗的層積雲,我們 四目交接忽然一個眼神的默契,就讓車 子九十度轉進樹叢裡直直開往岸邊,

群人工作也不急了,踩在沙土上隨意行

走,對著天空凝望著、讚嘆著,各自神 遊在自己的世界中。

神奇的很。

The short distance from one’s doorstep to the ocean and the brief journey from Highway No. 9 to the beach underscore the intimate connection to nature and its profound influence as a wellspring of design inspiration. These inspirations are not contingent upon elaborate design techniques or costly materials; rather, their value lies in their reflection of a lifestyle deeply rooted in harmonious coexistence with nature.

當這片雲緩緩地飄向對面太麻里的山頭 我們才悠悠的回過神來討論:

「要不,採些沙岸邊的銀合歡回去做樹層架好嗎

與大自然距離如此靠近的我們,隨時被滋 養著。所謂空間,不僅僅是視覺上或物理 上的維度,更指涉了一幅加倍開闊的、抽

象的空間 心理的空間、靈魂的空間。

我們似乎多了更多餘裕裝下對自然的觀 察、對生活的感受、對人的連結。

一向尊敬的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長達多年每日行走於臺 11 線與太平 洋的浪濤間,進行廢棄物撿拾與書寫計

畫,最後集結成《五十步的空間》系列創

作。他這樣寫著:「陸地與海洋在此恆常 的前進與退讓,生命在此等待與出發,退

潮、漲潮,退與前進之間,分秒在誕生、

分秒在改變,空間裡隨時間所凝結出的智 慧餵養了一整個族群。」

從家門口走到浪頭上的這五十步( 約 400 公尺),從臺九線拐進沙叢中的這兩 百公尺,就是臺東與設計之間的距離。它 不需要很高超的繪圖技巧、不需要很昂 貴的材料 然而它有更珍貴之處 它的美感經驗是從生活中咀嚼出來、堆 砌出來,它在身體勞動的記憶之中形成, 在每一幅日常的景象裡建構,在四季的 遞嬗中慢慢長成。就像石牆上的爬藤, 野野的、沒有邊界的、猛生猛長的姿態, 只消一眼,你便知曉:啊,這就是臺東。

This distinctive design ethos draws strength from the memories of toil, the ebb and flow of daily existence and the cyclical passage of seasons. Such experiences epitomize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aitung — a spirit akin to the tenacity of vines scaling a stone wall: boundless, untamed and resilient. At a glance, it becomes unmistakably clear what it means to be part of this local community.

2.6-1m

美感創造者們的居家物語

The Domestic Tale of Aesthetics Creators

/ 林苡秀 、攝影 / 彭柏璋

對於過著東式生活的自由創作者,居家就

是建構自我的小宇宙,也是靈感的樞紐。

在這個以攝影和短問答為主軸的單元裡, 我們將走進三種臺東美感創造者的住家,

探索風格的日常如何成為創意的起點,以 及現階段的他們與設計 / 創作的關聯。透 過近距離的側拍與顯影,我們也像參與了 創作者與物件之間的互動、捕捉到那些靈 光湧現的時刻。

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居家「物」語裡吧!

Domestic life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of creative identity and a wellspring of inspiration. The subsequent section, featuring photographs and Q&As, offers insights into three types of creators in Taitung, by unpacking how daily routines inform creative processes to highlight their latest works alongside stories of domestic lives and possessions.

W N S E

座標 臺東池上

物件 手沖咖啡組

人物 沈逸欣 Sabrina

角色 自由攝影師

傳送 _ p.36- p.39

Coordinate : Chishang, Taitung

Object : Pour-Over Coffee Makers

Owner : Sabrina

Role : Freelance Photographer

座標 臺東東河

物件 _ iPad & Apple Pencil

人物 米麒麟

角色 自由插畫家

傳送 _ p.40- p.43

Coordinate : Donghe, Taitung

Object : iPad and Apple Pencil

Owner : Mickey Mouse

Role : Freelance Illustrator

角色 陶藝品牌「人逸器作」主理人

傳送 _ p.44- P.47

Coordinate : Beinan, Taitung

Object : Pottery Clay

Owner : Shih Huai Cai

Role : Director of Zen-I Craft Studio 2 1 3

2.6-1m

攝影篇 Photographer

Sabrina

➀ Photographer : Sabrina X Pour-over Coffee Maker X Chishang, Taitung

自由攝影師沈逸欣(Sabrina)定居池上邁入第四年。

房後,他們自己動手改造成舒適可愛的空間,目前也是蔬食私廚餐廳「榷谷」的所在地,

而除了住家之外,池上穀倉藝術館也是她常常出沒的地方。

Freelance photographer Sabrina has called Chishang home for three years, renting an old bungalow with her boyfriend. Together, they have transformed the space into their own over the years. Their place also houses a vegetarian restaurant Cheku. When she is not at home, Sabrina often hangs out at the Art Chishang Barn Museum.

The Path to Inspiration

手沖咖啡組 臺東池上

搬來臺東多久了呢?

大約三年, 當時看到池上有工作機

會,在臺北生活太久了,接近 30 歲

的年紀感覺很迷惘、像殭屍一樣,非

常想要重新找到生活感。

為什麼會開始創作?

大學時學校裡有暗房,我從底片開始

學攝影,因此很珍惜每個快門,一卷

就是 36 張、36 次機會。 我的作品並

不多但每張都是特別的存在,搬來池 上後我才開始做自己的創作,之前都 是 in-house(在組織內部工作)的商

業攝影,那跟自己創作是完全不同的 腦袋。

請介紹一下妳的空間!

搭建花園的石頭是我與男友去河邊載

的,庭院的植物是跟附近鄰居交換來 的,大部分是可食用植物,紫蘇、巴

西里、薄荷、芳香萬壽菊、迷迭香等

等,進門的空間是男友的私廚廚房, 中間是客人的用餐區,我的作品也展

示在這裡,最裡面的空間是我們的起 居室跟創作空間。

打開靈感的關鍵物件是什麼呢?

一杯手沖咖啡!

Sabrina 的手沖咖啡組:

濾杯: 星芒骨瓷濾杯 KADOU X ARITA

磨豆機:1ZPRESSO-JS

物件的使用時機、使用指南和

使用頻率?

使用時機:起床後

使用頻率:每天

與創作的距離:2.6 m(以工作桌起算)

使用指南:在國外打工換宿時,其中一

個工作就是 Coffee Barista(咖啡師),

因此養成了手沖咖啡的習慣,這個過程 就像每天的開機模式。

手沖壺: FELLOW

Overview of inspiration initiator

Inspiration finder : Pour-over coffee maker

Time of use : First thing in the morning

Frequency of use : Daily

Distance to the creator : 2.6 meters

Instructions : Barista was one of the many jobs Sabrina held during her working holiday abroad. Now, making a pour-over coffee has become her morning ritual to kickstart the day.

在臺東創作的有趣經驗?

過去的創作多是獨處的狀態,我其實 不擅長過多的互動,近年練習打開自 己,從身邊的人開始,透過擬訪綱、

訪談內容發想一整組的主題攝影創作。 在現場的突發狀況、怎麼引導被攝者 等等,對我而言是很不一樣的挑戰。

平常都怎麼搜集靈感呢?

去看看花草樹木的姿態,從生活中去 觀察跟體驗。

馬來西亞攝影師鐘靈 / zhonglin_

剛來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創作的念頭, 但在這裡生活一段時間後,整個人的 心都開了,我很喜歡觀察石頭跟樹木 的光影狀態,專注地欣賞其中的變化 跟生命的動態,我覺得是在臺東擁有 大量獨處的時間跟空白的狀態讓我有 能量開始創作。

想知道妳感興趣的酷酷創作者! 妳認為生活在臺東對做設計 / 創作這件事有影響嗎? 在這裡創作會有自我懷疑的時 候嗎?

前期的時候蠻常發生的,不知道這件 事情能不能持續下去,但如果持續做 一件事情並維持品質,就會被看見。

2.6-1m

插畫篇 Illustrator

米麒麟

➁ Illustrator : Mickey Mouse X iPad / Apple Pencil X Donghe, Taitung

自由插畫家米麒麟目前也是民宿「小森林 / The Forest」的老闆,最初因衝浪而來這裡, 目前與一片綠意、兩隻小狗、三隻小貓一起生活在東河(泰源)的可可島中,從東漂人

生到定居用了五年,每年都有新的生命體驗,活在當下是不變的座右銘。

Freelance illustrator Mickey Mouse doubles as the owner of The Forest guest house Taitung. Surfing lured her here, now living with a mini forest, two pups and a duo of cats in Taiyuan, Donghe. Carpe diem defines her journey eastward, each of the past seven years packing in new adventures and giving her new perspectives to life.

The Path to Inspiration 靈感的距離 *

iPad&Apple Pencil

臺東東河

搬來臺東多久了呢?

十年。

為什麼會開始創作?

我大學本來讀的是語文,但一直都對

設計有嚮往於是去了職訓局。當時以 第一名畢業後, 順利進入了設計公 司,但真正開始自己的創作是搬來臺 東以後。

請介紹一下妳的空間!

這個空間是我的住家與民宿,當時看 到這片小森林時,直覺就是這裡了, 用砍最少樹的方式在這裡建設。一邊

是我的住家,另一邊是民宿空間「小 島森活」的「山裡面」與「海中央」

房型,還有一個角落是一間背包房「大 樹下」。我小時候的夢想是開書店, 所以每個空間中都有書,客人有時候 也喜歡在森林的空間露營,每年會辦 「小森市集」跟朋友們聚聚。

2.6-1

當塗鴉日記用的「iPad Air 5 代 」 與 「Apple Pencil 2 代」! 打開靈感的關鍵物件是什麼呢?

物件的使用時機、使用指南和 使用頻率?

使用時機:吃早餐時

使用頻率:每天 與創作的距離:(X)m ,(只要 iPad 在手,哪都可用!)

使用指南:一定要吃早餐是每天的開 機儀式,通常都吃薯餅、沙拉、蛋沙 拉、法棍切片加上香蒜抹醬,還要配 紅茶。有浪的話,我大約七、八點起 床,一邊吃早餐就會一邊拿 iPad 隨手 塗鴉。近年認真轉向插畫家生涯後,

Overview of inspiration initiator

Inspiration : iPad and Apple pencil

Time of use : Breakfast

iPad 是最重要的夥伴,隨手想到的靈 感、近期的心情都會透過畫畫抒發,那 像是我的日記,偶爾也會畫畫送給朋 友,而動物是常出現在畫作中的主角。

Frequency of use : Daily Distance to the creator : Anywhere, anytime Instructions : I kick off my day with a good breakfast routine, maybe hit the waves if they are calling. Doodling on my iPad while munching is a must — it has become my go-to process as I have grown into a serious illustrator. I jot down my thoughts and mood changes, almost like a visual diary I sometimes send as gifts to my pals. My illustrations usually star animals.

在臺東創作的有趣經驗?

過去做商業設計,自己的風格太強不是 好事,要以客戶的需求為重。但臺東的 客戶討論到最後都會很像朋友,成品像 是我們一起的創作,我的語彙跟詮釋可 以在其中呈現。

平常都怎麼搜集靈感呢?

下午只要天氣好就會跟狗狗一起出去散 步,那也是我整理自己的時光,很多靈

感會在那時浮現。

想知道妳感興趣的酷酷創作者!

韓國刺青師 ILDO / ildo_tattoo

剛搬來的時候,發現好像認識的每個人 都在創作,我也開始對設計有新的理 解 美的東西沒有一定的型態,只要 是自己的語言就能成立,我的設計重心 也從過去的藍染變成現在的繪畫。

妳認為生活在臺東對做設計 / 創作這件事有影響嗎? 近期有什麼想做的事嗎?

最近想把空間調整成大家來發呆、耍 廢的地方?會有個吧台,點杯飲料就 可以自在使用這裡的每個空間,在天 台上、森林中、房間裡自在地做自己 的事。另外,今年陪著我成長的平台, 「臺 11 開放工作室」成立十週年,我 們會一起計畫一些活動!

2.6-1m

陶藝篇 Pottery Maker

蔡世懷

➂ Pottery Maker:

Shih Huai Cai X Pottery Clay X Bainan, Taitung

陶藝創作者蔡世懷,兩年前與家人一起舉家搬到臺東卑南(利嘉),並跟爸爸一起創立了

陶藝品牌「人逸器作」,除了不定時出沒在市集外,也開放小團體的手捏陶課程。而他 們在大樹下的小房子,是有著宮崎駿感的夢幻空間。

Pottery creator Shih Huai Cai moved to Likavung, Bainan in Taitung two years ago with his family and started the pottery label Zen-I Craft Studio. They are regulars at markets and host pottery classes at their house nestled under a sprawling tree, reminiscent of scenes from Hayao Miyazaki’s films.

靈感的距離

The Path to Inspiration

製陶用土 臺東卑南

搬來臺東多久了呢?

接近兩年,一起搬下來是媽媽衝動的

決定,剛好有朋友承租的空間空下來, 我們就舉家從臺北搬到這邊。

為什麼會開始創作?

以前在外上班的經驗讓我發現自己並不 適合上班,加上爸爸一輩子都是藝術家,

大約五、六年前開始嘗試用陶做自己的

日用品,兩年前搬來臺東才開始正式創 作,目前還在調整品牌的風格狀態。

請介紹一下你的空間!

一開始很像廢墟,但整個空間中間的老 房子保留了很美的竹子結構,我們整理 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期待之後會成為展

間,而前面就是我跟爸爸的工作區。

2.6-1

打開靈感的關鍵物件是什麼呢?

製陶用的土!

(已去掉雜質、細化、黏度高容易成形,

可能也含有些許鐵質。)

物件的使用時機、使用指南和 使用頻率?

使用時機:開始工作前

使用頻率:每天大約會揉 3 到 5 公斤

與創作的距離:1 m(以工作臺起算)

使用指南:揉土是製陶前的重要步驟,

把空氣都揉出來,燒製時才不會爆裂。

揉土的過程也像是一種動態靜心,梳理 雜亂的心情,連同空氣一起排出去。

Overview of inspiration initiator

Inspiration : Pottery clay

Time of use : Before starting work

Frequency of use : 3 to 5 kilograms daily

Distance to the creator : Just a meter from the workstation

Instructions : Kneading clay is pivotal — it is about banishing air bubbles that could ruin the piece during firing. It is also a process of calming down racing thoughts through active movements — a way to digest one’s emotional baggages alongside the air bubbles.

在臺東創作的有趣經驗?

我們在臺東的各個市集擺攤,發現這裡 的人看得懂我的作品,是非常感動的經 驗。市區知名的「Bar Cynic 吧蟲」酒吧 老闆很喜歡我們的陶,也以實際購買支 持,那時候開始信任做陶可以在臺東活 下來,今年我也派我爸爸去「吧蟲」的

市集擺攤!

平常都怎麼搜集靈感呢?

我非常喜歡家裡旁邊的小葉橄欖,是一 顆很高大的樹,我把祂當作這邊的地基 主,煩躁或是感到困惑時,會去摸摸祂

感受他的生命力,安靜下來靈感就會來。

想知道你感興趣的酷酷創作者!

倫敦陶藝家 Florian Gadsby / floriangadsby

你認為生活在臺東對做設計 / 創作這件事有影響嗎?

我很喜歡安靜的地方,做陶需要把自己 的心靜下來,這裡可以非常輕鬆地做到 這件事。

生活在臺東最近關心的事情是 什麼?

這邊的大家都在默默做自己的事情,很 希望可以有第三方來把大家拉在一起 交流,我過去其實很社恐,但來臺東以 後,遇見的人們讓我很感動,有許多認 真生活、願意堅持自己的理念的人。

Tips!

臺東設計生存指南

Designer Tips on Surviving in

Taitung

從舉手到交友、實務到心法,在臺東做設 計有什麼眉角和訣竅,讓我們用不同尺度 的練習來一步一步靠近理想中的東式創作 與實踐!

Designing in Taitung : Insider Tips for Thriving in the Scene! Let's Nail that Ideal Practice !

文 / Ani Syu、Swin Wang

插畫 / 和平製品 Paixpro

56cm | 舉手的距離

「野再設計」的負責人小 Q 曾經說過:

「在臺東只要你舉手說你能做,你就可

以做!」像是一種展現決心的宣示,也 是這片土地獨特精神的體現。

在臺東,每次舉起手、認領一份新的任 務都可以是一種宣言,一次突破性的挑

戰。比起執著地恪守工作框架,學習多

元、勇往直前的姿態往往更適合這裡, 而一人身兼多職,也是再尋常不過的事。

不只一位設計師朋友曾感嘆過,來到臺 東後,發現過去在都會裡鉅細彌遺的分 工狀態不再可行;於此同時,需要一人 多職的環境也代表著個體不再受限於單 一角色 ―― 只要你願意,便有可能身兼 設計師、 策劃者、 執行者、 甚至是更全 面的統籌。

「舉起手」的 56 公分距離,看來容易卻 也有些顛覆傳統教育低調的慣性,但若 你來到臺東,請不要猶豫和客氣,舉手 嘗試、接下挑戰,或許就能做到任何想 像中的事情。(而且帥氣的舉手,可是會 讓人上癮的噢!)

56cm | The Path to Hand-raising

Xiao Q, head honcho at Rewild Design, once dropped this gem : "In Taitung, if you raise your hand and say you can do it. The job is pretty much yours!” If you are game to make it happen, you are in. It is not just talk; it is the Taitung way. Here, success means ditching rigidity for flexibility and boldness. And wearing many hats? Totally normal.

56cm

50cm | 交陪的距離

在需要多方協作的設計工作中,好的創作

和順暢的人際互動同樣重要。而對於格外 重視關係與相處的臺東而言,比起任何網

路平台上的連結,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 50

公分往往更有力量,設計師自身建立起的 人際和交陪也扮演十分關鍵的角色。

就像臺東人時常會說:「朋友的朋友,就 是我的朋友!」因為口耳相傳的「人品」

本身就是最好的品牌、當面溝通的誠意才

能完全傳達,所以當在地人需要找設計師 時,通常便會先考慮周邊是否有人能夠轉

介,也更傾向預先實體會面,而不會馬上

想到上網搜尋,或者瀏覽某個設計師漂亮 的作品集(雖然擁有作品集也是加分的)。

此外,不僅臺東日常與設計的距離立基於 真誠的人際網絡,公部門在遇到專業面的 疑難雜症時,也時常依賴與設計師之間更 直接的現場交流和諮詢。在這裡,一個設 計師不只是冰冷的螢幕背後的名字,而是 有著人情味的存在。因此,若想在臺東展 開自己的設計宇宙,不妨先放寬心地與人 盡情交流、互動。或許一次輕鬆的聚餐、 一場偶然的對話,就能讓你和臺東的設計 圈更加貼近,甚至找到合作的機會。

50cm | The Path to Socialization

In Taitung, designers are not just anonymous figures behind screens; they are all about people. Socializing is key to launching a design venture here. Keeping it casual and being open about ideas is vital. A simple meal or a spontaneous chat could lead to exciting collaborations and deeper involvement in Taitung's design community.

50cm

25cm | 與方向盤的距離

在臺東做設計,學會開車的技能同樣重要,

與方向盤間隔的 25 到 30 公分(根據正確

開車姿勢,駕駛員胸部應距離方向盤 10 至

12 英吋,大約為 25 到 30 公分左右),看

似與設計無關,卻是意外重要的生存距離。

在都會城市裡,人們往往依賴大眾交通工

具來移動,但在臺東這片地方,由於交通

不便、地形狹長,要想自由移動,學會開

車幾乎是必然的選擇!就如同「洄洄山林」

團隊所說,他們每週需要下山到太麻里市 區開會,也常常需要前往外縣市參加設計 相關的各種活動。不僅交通成本高昂,若

不掌握開車技能,根本無法自如地移動。

除此之外,

開車技能也像一把通向更廣闊 世界的鑰匙。創作所需的靈感,常常需要 跨越山川、穿越森林去找尋和發現。在這 個以自然為底色的地方,學會開車不僅是 一種交通工具的選擇,更是融入當地生活 的方式。25 到 30 公分的方向盤距離,或 許在設計桌前似乎微不足道,但在這片充 滿機遇的土地上,卻意味著自由、靈活和 創造力的延伸。

25cm

25cm | The Distance to the Steering Wheel

In Taitung, public transport is not the main mode of travel like in cities; driving is essential for getting around. It is also a gateway to endless inspiration. The short 25-centimeter distance to the steering wheel might seem trivial, but here it symbolizes freedom, agility and creativity.

15cm | 直接的距離

15 公分是靠近到可以感受到彼此鼻息的

「超直接距離」,而其背後想談的是:

比起都會裡的婉轉、客套,「直接」常 常是更適合臺東的溝通姿態。(當然,直 接的程度也得因人而異,15 公分這種「當

自己家」的極端距離還請再三斟酌!!)

土生土長的自由攝影師謝易陞曾分享他

的工作訣竅:「 凡事都要很直接的表

達、直接問。」(當然態度上沒有任何 冒犯或不客氣)。秉持著這個原則,每

次他幫客戶拍完照也都會直球地確認:

「啊,你滿意嗎?」如果對方還有疑慮, 他就會毫不猶豫地重拍,無需彼此試探、 揣測,既省下時間,更能避免誤解,讓 工作更高效。

另一方面的「直接」也體現在作品的呈 現上,像是「JP SPACE」的主理人兼導 演蔣蔣(蔣承翰)曾談到,當他想創作以 臺東為主題的影像時,總會傾向運用更 「直觀」的元素。因為他深知,直接、 直觀的表達方式能夠更貼近人心,成品 過於複雜便會離當地人的生活太遙遠。

15cm | The Road to Directness

In Taitung, being straightforward is the name of the game, unlike the dance of euphemisms in cities. No need to beat around the bush here. This mode of communication is all about saving time and avoiding misunderstandings. This upfront approach also adds punch to the artistry of Taitung's creative scene, thanks to its unique sense of directness as a central appeal.

15cm

40cm | 腦與心的距離

我們與臺東設計,最遙遠的距離很可能不 是交通或與業主溝通的落差,而是在充滿

變數的土地上,面臨意外時,腦與心之間、 或可說是「規劃」與「感受」之間保持彈 性的距離。

「變化」作為臺東的常態,許多狀況都無 法事先預料或安排,即使早已在腦中演示 了上百次最完美的計畫,也無法確保實際 不出落差。例如臺東設計中心的夥伴曾到 蘭嶼拜訪來賓,遇到飛機停飛的情況;

而《台東慢波提案》過去的採集中,也

發生過上島採訪時遇到颱風,被迫滯留多 日。(也因此當地人非常擅長使用 Windy App,查看風向和風速!)

正因如此,臺東生活者們的每天都是活在 當下的練習,練習放下;也練習從嘗試分 析萬物的大腦,走向樂於體驗一切的心靈。

在與插畫家暨設計師賢臻的訪談中,他更 談到許多事在臺東無法即時處理,所以必 須學習維持平常心和幽默感、相信生命自 有它的出路,或許這才是在這片土地上生 存和創作的唯一指南。

40cm

40cm |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Brain and the Heart

In Taitung, change is the rule, not the exception. Uncertainties pop up often and there is not always a playbook to follow. Living here means embracing the now, letting go and shifting from overthinking to just going with the flow. The key to thriving? Staying cool, keeping a sense of humor and trusting that things will work out in the end.

Part1

土地的距離 The Passage to the Land

Hsien-Chen Tsai

After venturing afar, designers often feel a pull back to their roots, seeking to reconnect with their homeland through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storie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and its people. Chen-Han Jiang, director of JP SPACE Studio and Hsien-Chen Tsai, founder of Paixpro, epitomize this journey, returning to Taitung. Here, they delve into the community's stories, blending their design with the land's essence and rekindling their passion for the land.

「 和平製品 」 創辦人蔡賢臻 ( 後稱賢臻 ), 便是 典型返鄉創作的青年們 , 當他們回到臺東 , 零距 離地貼合著土地 、 重新丈量在地的故事 , 不僅重

當設計師們離開家鄉 , 在世界繞了一圈之後 , 反 而對自己生長的地方加倍想念 , 於是回過頭來 , 仔細凝視土地與人們的關係 , 並且運用視覺詮釋

新找到自己對家鄉的愛 , 同時也緩慢且溫柔地 ,

家鄉的故事 。 而影像創意視覺團隊 「 JP SPACE 」

將臺東的設計與土地融為一體 。

主理人蔣承翰 ( 後稱蔣蔣 ) 以及平面設計工作室

與蔣蔣一樣在大學時期離開臺東的賢臻 , 在面對臺東相關的設計案時 , 則是以大膽 嘗試的心態 , 來梳理自己對臺東的認識 , 「 我會把作品拿給家人看 , 或是先放手提 方案給業主 , 接受對方的回饋 , 再慢慢收 攏彼此的世界觀 。」

賢臻笑著說 , 參與臺 東的設計之後發現 , 人會變得逐漸柔軟 、

也更有彈性 , 同時學會接住別人的話語 , 再與自己想表達的元素融合 。 他以臺東禮 品計畫的案子為例提到 , 當時為衝浪品牌 設計服裝圖案時 , 帶了幾份有海浪元素的 草稿與衝浪店老闆討論 , 但對方看過後卻 表示沒有感覺 ,「

直到聽老闆分享會在天 還沒亮時 , 帶著衝浪板躺在漆黑的海上 , 等待太陽從海平面上升 , 這種景色是我不 曾想過的 。」

當我們回到這裡

回臺東的時候 , 我會去跟當地人聊天 、

喝茶 , 以實際交流的方式來感受土地 。」

蔣蔣述說著自己做臺東設計案時 , 都是運

用這種方式將感官延伸 , 在與他人交流期

間 , 再一次認識自己故鄉的日常 。 不過 ,

他也苦笑著說 , 在讀大學以前 , 這些日常

反而是讓他逃離臺東的原因 , 直到出社會

之後 , 發現大家對臺東這塊土地誕生的民

族與文化感到好奇 , 才逐漸打開自己的世

界去理解 ,「 我發現土地是臺東人的共同 語言以及自我認同 , 不管是原住民文化技 藝衍伸的藝術性創作 , 會經由土地延伸而

出 , 並再次被擷取成設計元素 ; 又或是在 都市中卻擁有各種塗滿大自然元素的彩繪

牆面 , 都是想在生活環境中更加貼近這塊 土地 。」

在臺東做設計的人們 ,

接著賢臻也注意到 ,

回到臺東採集元素 、 吸收土地養分的兩人 ,

普遍都不希望改變太多土地的本質 , 而且皆 盡其所能貼著環境做變化 ,「 我發現操刀臺 東設計的人們 ,

也在這段過程中 , 歸納出屬於臺東的設計

樣貌 。 首先 , 蔣蔣觀察到設計若要獲得在

彼此都很有默契 , 認為設計 要有實際用途 , 並且讓生活體驗變得更好 , 反倒不會利用視覺改變臺東太多 。」 賢臻稱 這樣的心照不宣 , 讓這片土地成為獨特的存 在 。

地認同 , 那麼就得取材自然環境所給予的

直觀感受 ,「 例如用一條線 、 一個圓來表 達太陽升起的樣子 , 以不複雜的方式轉譯

若是觀察在臺東舉辦的活動視覺 , 便能 發現 ,

相較線上讓人一眼吸睛的宣傳呈現 ; 同計畫中線下的實體設計品 , 往往更留意落 地臺東的和諧感與使用情境 。

景致 , 留給大家明確的直觀記憶 。」 只因 土地的影響力早已深植人們心底 , 一陣風 、 一股氣味 , 只要有熟悉感 , 都能成為代表

性的標記 。

太炫技 、 太華麗的反直觀視覺 , 對當地

蔣蔣補充著說明 ,

人來說較沒有共鳴 。」

太過跳脫臺東的設計語彙 , 反而會失去設

蔣蔣認為 , 適當的轉譯在設計中有其必

要 , 也能與在地產生協調性 , 他強調 , 離土地太遠的東西 , 勢必難以讓人理解 ;

賢臻則是發現 , 會選

回到設計者的角度 ,

擇在臺東發展設計的人 , 也是因為喜歡這

因此做出來的視覺通常也不會

裡的環境 ,

偏離土地太遠 。

因此選擇當地人熟悉的大自然 做切點 , 是他思考後認為更貼近的做法 。

計的意義 ,

於是在蔣蔣替臺東製作的城市形象識別 動畫中 , 能看見宛如大地守護者的巨人 ,

他們出現在山稜線與海岸線 , 細心呵護著 臺東這塊土地 ,「 我以崇敬的方式來看待

自然環境 , 用其宏觀的視角觀看這土地 , 因他們的呵護使我們能恣意茁壯 。」

零距離的愛與思慮

被交付臺東設計任務時難免倍

身為臺東人 ,

感壓力 , 但是蔣蔣跟賢臻分別用自己的方式

去消化壓力 , 並且從中建立屬於臺東的設計

蔣蔣提到自己學會如何運用 「 直觀 」

能量 。

拋開過往總是想埋入很多內容

來處理設計 ,

在設計裡 , 接觸臺東的案子後 , 如何讓在地

成了自己在面對

人與外地人都能快速理解 ,

設計時的思考主軸 ; 賢臻則是把自己的設計

並且努力揉合在臺東發現的 故事 , 讓設計堆疊出土地獨一無二的樣貌 。

風格帶到臺東 ,

Despite the added pressure of hometown projects, Jiang and Tsai employ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infuse their designs with Taitung’s spirit. Jiang opts for simplicity, shedding excess detailing for a more straightforward approach accessible to locals and outsiders alike. Tsai, on the other hand, incorporates his personal style into Taitung’s narrative, weaving newfound stories into his work, thereby adding a unique local flavor.

逐漸在臺東站穩設計腳步之後 , 兩人也更加

放開心胸 , 去感受在地的各種特質 , 期待藉

由這些緊密接觸 , 能在下一次的設計案中 ,

蔣蔣率先分享臺

開展出更貼近土地的創作 。

東特有的魅力 , 他提到從父親身上看見在地 人愛分享的特質 , 也因為愛分享 , 因此總能

在他們身上看見熱情與活力 ,「 我覺得這是 來自土地的給予 , 讓人們樂於接受各種事 物 , 延伸到設計上 , 就是對任何視覺都擁有 極大的包容力 。」

賢臻也頗為認同的指出 , 近年來發現許多小 店紛紛開張 ,

這些店家會利用留下來的建築 以及在地食材 , 結合自己的設計策略 , 讓這 片土地長出各種有趣的事物 ,「 臺東的設計 力如同一座地基穩固的大樓 , 隨著越來越多 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加入 , 逐漸堆疊出理想的 樣子 。」

蔣蔣與賢臻憑著從觀察到實作的經 驗 , 摸索出在臺東誕生的設計不能遙不可 及 , 並且要盡可能貼著土地進行 , 一步一步

從中丈量在地能量 , 反應出臺東與設計之間 更加靠近的距離 。

Achieving success in Taitung’s design scene, both designers embrace the region’s distinctiveness. Jiang draws inspiration from his father's communal spirit, reflecting the sharing ethos of Taitung. Tsai echoes Jiang’s sentiment, n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design strategies in local businesses, revitalized with upcycled architectural elements and food ingredients, making Taitung endlessly captivating.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practice, both designers tailor their approach with a personal touch to make Taitung's design accessible to all.

整理 / 編輯部 照片提供 / 臺東縣政府、臺東設計 中心、《Zoom in Taitung》、旗 遇海味、Quand 荔枝王國、其創設計、洄洄山林地方設計、綠地設計、陳哲生建築師事務所、玩美文創

東看看設計小選輯 那些你不想錯過的 臺東設計

土地的距離 The Passage to the Land A Selection of Taitungstyled Designs! The Creative Designs You Don’t Want to Miss

Unlocking Taitung’s design secrets with a sample selection. Let’s discover the creative gestures and inspirations behind its unique designs.

我們一路從與設計無限遙遠的通靈之 戰走向終於貼近土地的終章 , 每個人 口中對於這片土地長出的創作似乎都 有著多元的詮釋 。 究竟包山包海的臺 東設計是由哪些不同的姿態共構而 成 , 透過編輯部私心的小選輯 , 或許 能夠稍稍一探究竟 !

「 SENSE OF TOUCH 五感臺東 , 觸動想像 」 SENSE OF TOUCH, a campaign to promote the multisensorial and imagination-triggering city of Taitung

2023 年臺東縣政府推出全新城市品牌識別 , 以 「 SENSE OF TOUCH 五感臺東 , 觸動想 像 」 為核心價值 , 轉化 「 東 」 字的五條橫線 , 象徵臺東視覺印象的 「 公路線 、 海岸線 、 山稜線 、 地平線 」 以及向外擴散的 「 影響力 」。 設計上將文字部份筆畫圖像化 , 轉化為

Taitung Red Oolong Tea visual identity #城市品牌識別#臺東縣政府#臺東與山海藍

#品牌識別#玩美文創#在地茶葉

形似臺東的日出與月升 , 呈現臺東不斷向上延展的視覺概念 , 結合民眾對於臺東最高的 色彩印象 「 山海藍 」, 誕生嶄新的臺東城市品牌識別 。

台東紅烏龍 」 品牌

臺東縣政府近年特別創立 「 區域茶品牌 」, 以推動臺東紅烏龍茶產業的發展 。 而計畫中 由 「 玩美文創 」 操刀的品牌識別規畫 , 發想於臺東紅烏龍最興盛的茶區 「 鹿野鄉 」, 過

去鹿野曾是梅花鹿的棲息地 , 據此取用梅花鹿頭的形象作為品牌標誌 , 透過寫實描繪的 手法與精緻的線條筆觸 , 呈現出經典復古的風格 。 而品牌以橘色系為主軸的色彩發想 ,

則源於紅烏龍茶的茶風味 橙紅色茶湯及帶有花香 、 蜜香及果香的獨特香氣 。

《 Tiaken 自己 》 Pacak 巴查克

Album design for Tiaken by Pacak 《 Zoom in Taitung 》

創作歌手巴查克的首張專輯 《 Tiaken 自己 》, 分享了自身的生 命故事 , 講述自身的性別認同 、 族群認同 、 家人和愛人之間的 關係 , 以全母語 ( 排灣族語 ) 細膩的詮釋 , 道出我們都曾有過 的故事 。 由 「 Quand 荔枝王國 」 擔綱繪畫 、 設計師陳偉聖負責

裝幀設計 , 專輯外盒全黑中隱約有山雲的流線 , 用沉穩內斂醞

釀堆疊出的情感 ; 四邊則是以專輯歌曲發想而成的小圖標重新 詮釋圖騰 , 也似排灣族刻畫的石板 ; 裡頭的 CD 硬殼由兩幅作

品拼成 , 分別訴說排灣族百步蛇與陶壺的神話 , 以及身穿族

服 、 高跟鞋的排灣族勇士 , 勇敢做回自己的生命故事 。 最後 ,

打開 CD 盒會看見層疊光雲的歌詞本 , 引領觀者依序走進巴查 克的世界 。

是一本從社區出發的生活誌 。

《 Zoom in Taitung 》

是拍攝時的鏡頭語言 , 讓

2020 年創刊 , 一年一期已發行四期 , 其中第三期 為數位版 。「 Zoom in 」

焦距變長 , 景深變淺 , 將鏡頭拉近 , 放大來看 , 細

數屬於臺東的生活點滴 , 放映出關於臺東的故事 。

透過深入探詢 、 整理與述說 , 收存與分享臺東的在

地知識與常民生活記憶 。

」 冷凍真空袋 Zoom in Taitung Meet Marlin vacuum sealer bags

是位於成功漁港邊 、 以深度傳遞在

「 旗遇海味 」

地漁業文化為核心精神的魚鮮餐廳 。 而其推出的 冷凍真空袋 , 設計面除了力求質感的提升 , 還得

讓漁貨產品形狀完整呈現 , 方便消費者判斷與購 買 。 整體風格設定上 , 考量在各生活超市冰櫃陳 列的情境 , 兼具突出 、 時髦與標示清楚等要點 , 因此設計中使用大片的深海藍 , 同時將店家最自 豪的魚種 赤鯥 , 以手繪稿形式作為此系列的 主要形象 , 同時四邊與底部畫上海洋色塊 , 來解 決血水溶化後堆積於側邊的問題 。 #專輯設計

臺東小一新生 「 美感護脊書包 」

延平鄉入口指標 / 地圖設計

Product design : Taitung First Grader Spin-protecting bookbags Yanping Township signage and map design

考量臺東夏季氣候炎熱 , 部分

「 護脊輕輕背 , 美感進校園 !」

偏遠地區孩子的上學路程遙遠 , 臺東縣政府協同臺東設計中心 共同發行全臺第一個極輕量護脊書包 , 以結合臺東元素及美學 設計為出發點 , 視覺上挑選大地卡其色作為本體 、 搭配向陽黃 色蓋板 , 不僅看來活力十足 、 耐髒且兼具 「 性別友善 」。 而兼 顧符合人體工學的護脊設計 , 不僅滿足學齡孩童的成長需求 , 同時也將美感教育一起帶進校園 。

在經歷官方對原設計與美感的再次討論後 , 由 「 其創設 計 」

接手重新規劃的延平鄉入口指標暨地圖設計 , 以延 平鄉的五個村為主體 , 從國家公園的角度和設定切入 , 並用特殊的筆觸 、 穩重的深墨綠配色加上經典的英文字

同時也與在地製陶品牌

體 , 呈現出形象地圖的質感 。

「 山川陶坊 」 合作 , 打造遠觀能清楚辨識資訊 、 近看可

#產品設計#美感教育#性別友善

欣賞紋理細節的手工陶藝藝術品 。

「 台東藝文平台 」

Website design : Culture Taitung event listing platform

隨著近

「 臺東 ONLINE ! 整個臺東都是你的美術館 。」

年來縣府持續推動藝術下鄉 , 整個臺東儼然成為一座無 牆美術館 , 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推動全新網站 「 台東藝文

平台 」, 整合散佈在臺東的各式藝文活動 , 讓民眾可以

透過網路一點即搜 , 隨時隨地 「 ONLINE 臺東 」。

「 臺東旅遊禮品示範計畫 」

熱氣球水桶包 、 熱氣球冰棒

Taitung official souvenirs product design : hot balloon-themed drawstring bag and popsicle 「 內用山海 , 外帶臺東 !」

臺東設計中心聯手知名風格品牌 、 臺東在地

職人 、 超商至百貨通路 , 共同合作開發四大系列帶得走的臺東質感禮

品 。 其中 , 與 「 Plain-me X 天際航空 」 合作的 「 臺東永續再生熱氣球水

桶包 」, 秉持永續循環精神 , 將臺東退役熱氣球布 , 再製成一顆顆承載

歷史痕跡的飛行水桶包 , 不只承襲熱氣球抗風 、 防水的特性 , 且每顆包 款花色與紋理皆是獨一無二的 。

而與臺東鹿野知名水果冰棒品牌 「 春一枝商行 」 合作的 「 熱氣球造型冰

棒 」, 則結合臺東夏雪芒果 、 鹿野紅烏龍茶 , 開發首支熱氣球造型冰棒 。 偌大的熱氣球體化為袖珍版的迷你球型冰棒 , 冰棒棍更隱藏小小彩蛋 , 食用完畢後還可當作小叉子使用 。

#產品設計#臺東設計中心 #跨界合作

#策展活動規劃#音樂祭 #逃離並解憂

「 解憂祭 」 之 「 2022 下班音樂節 」、 「 2023 瞑夢音樂節 」

#策展活動規劃#綠地設計 #原鄉與新故鄉

團隊在金針山海拔 1,100

Event design : 2022 and 2023 Get Away Festival 「 解憂祭 」 源於 2020 年 , 是由 「 洄洄山林地方設計 」

公尺自辦的音樂活動 , 2022 年起開始與太麻里鄉公所 、

臺東縣政府配合辦理 , 分別以 「 下班音樂節 」 和 「 瞑夢音樂節 」 為主題推出活動 。 解憂祭旨為受生活 、

工作壓力而喘不過氣的人們準備一場逃離一切的音樂祭 , 在此不只能逃離責 任 、 期待 、 與社會的眼光 , 也期望用山 、 海 、 花 、 林作為解憂的療癒 。 「 2023 世界客家博覽會 」

臺東展區

「 2023 世界客家博覽會 」

Exhibition design : Taitung pavilion at the 2023 Hakka Expo

是臺灣首個以族群為主題的博覽會 , 以臺灣為起點 , 串連全球多元客家文化 。 由 「 綠地設計 」 操刀的臺東展區提出 「 客家 . 原鄉 .

為主題 , 經團隊實地田調及資料梳理後 , 以 「 適應 、 改變 、 共榮臺東 」

新故鄉 」

為脈絡 , 設計一系列沉浸式的展覽體驗 , 帶領觀者探討客家文化如何在這片土 地落地深耕 , 並與當地的原住民發展出這塊土地獨有的 「 臺東原客文化 」。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建築景觀再造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redesign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開館 20 年來 , 長久處於既有設計的

動線不良與部分空間使用率不足等狀態 ; 另一方面 , 近年博物館亦 逐漸轉變為更加生活化及體驗性的定位 , 在在顯示作為 「 新時代的

博物館 」, 空間再造勢在必行 。

而透過 「 陳哲生建築師事務所 」

介入景觀及建築空間的改造 ,「 國 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原本各自獨立而卻乏連結的五個主空間 , 經由串連的 12 米通廊貫通全館 。 此外 , 展廳保留了原設計中 「 考古

向下挖掘 」 的意象 , 但移除了阻礙光線流動的坡道 , 改以階梯自地 面層直接向下進入展廳 , 加強空間的通透性與精神性 , 使展示中庭

真正成為人們匯聚的廣場 。

#空間設計#陳哲生建築事務所#改造新世代的博物館

#地方創生計畫#金針山駐村#設計思考

「 設計師游牧計畫 」

Nomadic Designer Program

#公共服務 #海水浴場告示牌#直觀設計

當時的金針山存在著許多未解的議題 , 然而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忙碌於生計 , 無暇顧及地方的發展與推動 , 於是當時初返鄉

「 設計師游牧計畫 」 源於 2018 年 ,

該計畫每年向全國招募六位設計師 , 在

的設計師楊文廣聯絡了同為設計師的好友們 , 共同組成了田園文創聚落 , 期望 引入外部的力量為地方帶來新的生機 。

進駐臺東 ( 南迴線 ) 的兩個月時間 , 與地方的人們共同生活 、 體會在地的文化 、 社區 、 生活型態 , 並透過設計思考的方式挖掘 、 剖析 、 轉譯地方議題 。 藉此引

入地方新的生機 , 也逐漸醞釀出了地方自主運作 ( 自癒 ) 的能力 。

杉原灣告示牌視覺再設計 Shanyuan Bay Signage redesign

臺東卑南杉原灣於 2021 年重新開放 , 也是全國第一個改造海域安全告示牌的案 例 。

參考民眾對於顏色的直觀感受 , 再設計的思路上以 「 紅色 」 代表禁止事項 、

「 黃色 」 代表警告事項 、「 藍色 」 代表遵守事項 ,

該告示牌亦獲得海洋委員會肯定 , 作為全臺

藉由改良視覺明確傳達資訊 , 加強民眾的風險意識及自我管理 。

各縣市海水浴場告示牌的首要示範 。

特別附錄

Appendix: Taitung-styled homecoming ! 整理 / 編輯部

「JP SPACE」主理人 / 導演 蔣承翰 「和平製品」主理人 / 設計師 蔡賢臻

Start !

臺東製造,

度過青春期

Leaving?

為了累積工作

經驗而離開

Leaving?

為了唸大學離開

在臺南擔任髮型設

計助理(共四年)

北上就讀 設計系

研究所的時候, 下

定決心利用學校資

源到國外交換, 並

順利前往德國交換

半年

髮型設計師 MisterH

大學時,經常在活動 中擔任剪接、簡單的 動畫等影像製作

「洄洄山林地方設計」共同創辦人 楊文廣 參與新一代設計展 被挖掘, 開始進行 設計相關的工作

在德國鑽研繪畫、角

色設計,同時會開始

思考與臺灣、臺東這

片土地的關係

「位移」(DISPL, Displacement):

意指物理學上物體的位置變化,定義為「

創作《 巨人王國 》

當作畢業論文, 解

析自身創作歷程和 風格發揮

由物體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

向線段長度」,簡而言之便是從出發點到當下停止點之間經過的直線 距離,而若是兩點相同,則位移為零。

Displacement, or DISPL, denotes the change in an object’s position in physics, measuring the linear distance between its starting and ending points. When these points coincide, DISPL is zero.

DISPL=10

轉移到高雄擔任髮型 設計助理(共一年)

搬到臺北!正式成為

髮型設計師

看到同事會到總統府

幫總統蔡英文剪髮,

心裡種下「私人到府

剪髮」的想像

DISPL=0

畢業後聽聞高中時打

工換宿的「環山雅築」 老闆想退休的消息

歷經無數大場面: 做過三金典禮、知

名歌手 MV 等造型

設計,陸續達成了 一些願望清單

服役後,第一份在

設計產業的正式工 作不如預期

再求職

因為作品常被認

為風格強烈, 加

上較少商業合作

經驗, 求職一度

陷入卡關

因為想找準時上下 班的工作,於是加 入房地產企劃公

司,主要替老闆製 作提案影片

決定 in-house !

加入「Bito」 設

計工作室,一路

工作到現在約三 年多

決定創業!帶

著 7 萬塊的存 款與決心,與

朋友合開工作

室,各種設計

案來者不拒

透過各種合作

案向宇宙(和協 作者)透露想回 臺東做設計的

念頭

在本期拜訪不同臺東創作者時,我們時常發現,儘管人人都從臺 東出生、如今回到臺東創作,客觀上「出發點」和「停止點」位

置相同(位移皆為零),但中間所經歷的過程(aka 路徑長)卻 大相徑庭,曲折離奇的路線有之、飄飄蕩蕩的軌跡有之,其中亦 不乏順其自然的捷徑。如果你也想過留在臺東的可能性,翻開這

篇特別附錄,「東式折返路徑」雖是參考也能對照!

In our interviews with local creatives, we are struck by their varied journeys of returning home to Taitung. Though born here, many ventured outward before coming back. Despite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points being the same, the distance and travel before the eventual homecoming vary in shapes and scales. If you have ever pondered living in Taitung, check out the Appendix for insights into different life paths.

東式折返路線全解析

Come back!

因為想玩實拍

類的創作,接

觸到「臺東城 市形象識別動 畫」的案子

Come back!

因為合作的契

機,接觸到臺 東設計中心 「臺東旅遊禮 品示範設計」 等計畫

決定先創造想過的 生活,再發展工作

Come back! 說服當時的女友 ( 現任 太太 ) 與哥哥合資一起頂下「環山雅 築」,雖因尼伯特颱風重創、生意一 落千丈,但也因此開啟做設計、轉型 為「洄洄山林地方設計」的契機

Come back! 以「私人 到府服務 」 開啟在臺 東的髮型設計之路!

Now ! 帶著創作 / 設計回到臺東

台東慢波提案 TAITUNG SLOW PROPOSAL 刊別:第八期|Proposal:8

指導單位|文化部 Ministry of Culture 出版單位|臺東縣政府 Taitung County Government 編印單位|臺東設計中心 Taitung Design Center 地址|臺東縣臺東市鐵花路369號 No. 369, Tiehua Rd., Taitung City, Taitung County 950, Taiwan 電話|(089)-341958

發行人|饒慶鈴 April Yao 總編輯|李吉崇 Chi-Chung Lee 副總編輯|劉俊毅 Chung-Yi Liu 編輯|廖蕭龍笙 Lung-Sheng Liao Hsiao

郭家穎 Chia-Ying Kuo

邱薇如 Wei-Ju Chiu

執行單位|無氏製作 PiliWu Design 執行主編|許慈恩 Ani Syu

執行編輯|林苡秀 Jolin Lin

王思云 Swin Wang

文字撰稿|邵子毓 Mr.Ocean、羅紓筠 Sarah Lo、許慈恩 Ani Syu、曹萱容 Rita Tsao、林

苡秀 Jolin Lin、王思云 Swin Wang、黃映嘉

Eika Huang(依文章出現順序)

英文翻譯|李于一 Nana Yu-I Lee

美術編輯|彭宣臻 Hsuan-Chen Peng

插畫|和平製品 Paixpro

攝影|林科呈 James Lin、

彭柏璋 Po Chang Peng

印刷|九水印刷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