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級
七年級
最貼近您的教學習慣!
序論 如何追溯歷史
單元1 日治時期的政治 單元1 史前時代與原住民
單元2 大航海時代各方勢力的活動 單元2 日治時期的經濟發展
單元3 大航海時代的原住民與外來者 單元3 日治時期的社會與文化
單元4 清帝國時期的政治發展 單元4 戰後臺灣的政治變遷
單元5 清帝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單元5 戰後臺灣的外交發展與兩岸關係
單元6 清帝國時期的社會與文化 單元6 戰後臺灣的經濟與社會
八年級
單元1 商周至隋唐時期的國家與社會 單元1 中華民國早期的發展
單元2 商周至隋唐時期的民族與文化 單元2 舊傳統與新思潮 單元3 宋元時期的國際互動與交流 單元3 現代國家的建制與發展
單元4 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與交流 單元4 日本帝國的對外擴張與衝擊
單元5 晚清的外力衝擊與政治變革 單元5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與發展
單元6 晚清城市的新風貌與新文化 單元6 當代東亞與東南亞的發展
九年級
第五冊 第六冊
單元1 亞洲與非洲的古文明
單元2 希臘與羅馬的古文明
單元1 現代國家的興起
單元2 帝國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單元3 普世宗教的起源與發展 單元3 戰間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單元4 近代歐洲的興起
單元5 多元世界的互動
單元6 近代歐洲的變革
單元4 冷戰與今日世界
提綱挈領單元重點, 課前暖身與課後複習 都方便。
隨著海上貿易發展,許多中國、日本商人活躍 於東亞海域,臺灣也成為他們的基地。16 世紀,歐 洲人沿著新航路來到東亞,發展貿易與傳教事業, 其中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更在 17 世紀先後進占臺灣。
1662 年,鄭成功率兵攻取臺灣,建立臺灣首個 漢人政權,漢人的典章制度也隨著鄭氏政權的統治 移入臺灣。
歷史年表清楚標記重要 事件,方便學習與查詢。
臺南安平.熱蘭遮城殘蹟
17 世紀前期,荷蘭人興建「熱蘭遮城」作為統治臺灣的 行政中心。鄭成功擊退荷蘭人後,為紀念故鄉福建 安 平,將此城改稱「安平鎮城」,俗稱「王城」。清帝 國將臺灣納入版圖後,該城堡逐漸荒廢,城牆也因故 被毀。而下圖即為今日「安平古堡」中,荷蘭統治時 期遺留的部分磚牆。
1 荷蘭人與鄭成功為何要來到臺灣 發展?
2 荷蘭人與鄭氏政權在臺灣的活動帶來 何種影響?
以提問引導學生掌握課程重點, 呼應課綱學習內容。
本單元我們將學到:
1 大航海時代,東亞海域的各方勢力有 哪些發展與互動?
2 大航海時代,各方勢力為何會來到臺 灣?他們如何經營臺灣?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施行現代教育,以利 同化臺人,而教育也成為臺灣人接觸現代知識的 重要途徑。1920 年代,臺灣知識分子陸續推動各 種社會運動,希望提升臺灣人的文化素養、追求 殖民統治下的公平待遇。
隨著新制度、新觀念的引進,以及都會文化 的出現,臺灣社會逐漸改變原有的面貌,呈現出 日式、西式、傳統文化並存現象。
介紹臺中公園,展現日治 時期臺灣重要社會變遷, 引導觀察生活周遭相關 的歷史發展。
臺中.臺中公園湖心亭
20 世紀初,總督府為將臺中建設成現代化都市,拆除 老舊建築、規劃方格狀街道,並設立臺中公園。1908 年,總督府在臺中公園舉辦縱貫鐵路的通車典禮,並 於公園內的水池上興建「湖心亭」,以供前來觀禮的 日本皇室休息。湖心亭因此聲名大噪,成為熱門觀光 景點。今日湖心亭不僅是臺中市著名的古蹟,也被視 作臺中意象的代表,被運用在市府徽章等設計中。
除了公園以外,你知道日治時期在臺灣 的都市中設立了哪些公共休閒設施嗎?
課本特色
本單元我們將學到:
1 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有何特色?
2 日治時期,臺人曾發起哪些文化啟蒙、 政治社會運動?
3 日治時期,新舊文化的轉變對臺灣社會 產生何種影響?
96 歷史 臺灣的歷史(上)
96 歷史 臺灣的歷史(上)
1-1 臺灣的史前文化
舊石器 時代
由於史前時代尚未發明文字,考古 學者只能透過當時人類留下的器物和遺
跡,來推測史前時代的生活樣貌。
跡,來推測史前時代的生活樣貌。
由於史前時代尚未發明文字,考古 學者只能透過當時人類留下的器物和遺
根據史前人類使用器物的材質與製
根據史前人類使用器物的材質與製
作方法的差異,臺灣的史前時代可分為
作方法的差異,臺灣的史前時代可分為 舊石器、新石器與金屬器時代(圖 2-1-1)
舊石器、新石器與金屬器時代(圖 2-1-1) 1-1 臺灣的史前文化
距今約七千年前,臺灣進入新石器時 代。此時人們已懂得磨製石器、燒製陶器, 並開始從事農業、飼養家畜。更穩定的食 物來源帶動人口成長、活動範圍擴大,人
想像圖呈現史前人 類生活樣貌,吸引 學生觀察比較。
新石器 時代 二 磨製石刀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懂得用 火,使用打製石器,並以採集、 狩獵、漁撈為主要維生方式。
們發展出規模較大的定居聚落,並與其他 地區交流,文化快速進步。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懂得用 火,使用打製石器,並以採集、 狩獵、漁撈為主要維生方式。
● 圖2-1-3 大坌坑陶器復原圖與 粗繩紋陶片
距今五萬到五千年前的長濱 文化是目前臺灣發現最早的舊石 器時代文化(圖
距今五萬到五千年前的長濱 文化是目前臺灣發現最早的舊石 器時代文化(圖 2-1-2) 舊石器 時代
此時期,臺灣出現許多各具特色的文 化,其中以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卑南 文化較具代表性(圖 2-1-3 5
將殼丟棄,堆 積成貝塚。
長濱文化 生活想像圖(圖 2-1-2)
卑南文化 生活想像圖(圖 2-1-5)
長濱文化 生活想像圖(圖 2-1-2)
距今約七千年前,臺灣進入新石器時 代。此時人們已懂得磨製石器、燒製陶器, 並開始從事農業、飼養家畜。更穩定的食 物來源帶動人口成長、活動範圍擴大,人 們發展出規模較大的定居聚落,並與其他 地區交流,文化快速進步。 此時期,臺灣出現許多各具特色的文 化,其中以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卑南 文化較具代表性(圖 2-1-3 5)
● 圖2-1-4 貝塚 臺北盆地曾是 湖泊,當時人 們食用貝類後
● 圖2-1-1 臺灣史前文化時間與空間架構圖 史前文化的名稱,通常以最先發現該文化遺址處 的地名來命名。
● 圖2-1-1 臺灣史前文化時間與空間架構圖 史前文化的名稱,通常以最先發現該文化遺址處 的地名來命名。
飼養家畜
106 歷史 臺灣的歷史(上)
想一想
漢人海商與日本人為何要前 往澎湖與臺灣?他們可能在 當地從事哪些活動?
礫石砍器
礫石砍器
陪葬玉器
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石器經過敲打形成銳利 的鋒面,可以用來切割 食物或製作其他工具。
石器經過敲打形成銳利 的鋒面,可以用來切割
依據時序說明 東亞海域各 方勢力 的發展,搭配地圖 更能理解其活動範圍,加 深學習印象。
歐洲勢力抵達東亞前, 中國、日本等地的商人早 已在此建立起海上貿易網絡(圖 2-2-1) 16 世紀起,隨 著歐洲人陸續來到東亞,各地商貿往來更加興盛。
● 圖2-2-1 澎湖出水瓷器 考古學者在澎湖海域的沉船中 發現許多中國出口的瓷器,時 間最早可追溯至 12 世紀,可見 當時已有許多商人在此貿易。
漢人海商的活動 14 世紀後期,明朝政府為防範 倭寇 騷擾沿海,實 施「海禁」政策,禁止人民出海經商、捕魚。但部分商 人仍違禁出海,逐漸發展為勢力強大的「海商」集團。
澎湖與臺灣位於海上交通要道,因此成為海商走 私貿易的重要據點(圖 2-2-2) 16 世紀末,明朝政府為
加強海防,派遣軍隊駐守澎湖,部分海商因此轉移至臺 灣活動,例如:據文獻記載,顏思齊、鄭芝龍曾於 17 世紀初期在西南沿海(今雲林、嘉義一帶)建立據點, 招募漢人來臺開墾。
二 日本人在臺灣的活動
3 6 9
● 圖2-2-3 葡萄牙、西班牙人至東方新航路圖
● 圖2-2-3 葡萄牙、西班牙人至東方新航路圖
三 歐洲人抵達東亞 15 世紀晚期起,歐洲人積極從事遠洋探 險,開啟「大航海時代」,各國紛紛沿著新航 路,前往海外經商與傳教(圖 2-2-3)
險,開啟「大航海時代」,各國紛紛沿著新航 路,前往海外經商與傳教(圖 2-2-3)。
16 世紀,歐洲各國陸續來到亞洲,設立 據點,發展對中國、日本的貿易,例如:葡萄 牙人在澳門建立據點;西班牙人占領菲律賓, 以馬尼拉為根據地。
16 世紀,歐洲各國陸續來到亞洲,設立 據點,發展對中國、日本的貿易,例如:葡萄 牙人在澳門建立據點;西班牙人占領菲律賓, 以馬尼拉為根據地。
17 世紀初,荷蘭成立 聯合東印度公司
● 圖2-2-2 16 17 世紀中國海商 活動範圍
早期日本的商人、海盜也常到臺灣活動,並將臺灣 稱為「高砂」或「高山國」。16 世紀晚期,日本曾企 圖將臺灣納入勢力範圍,但並未成功。
補給站
倭寇、海商 倭寇最初指日本海盜,但成員複雜,16 世紀後轉為以漢人 為主。他們配備武力,常在中國東南沿岸劫掠或走私,勢 力強大者甚至建立自日本到東南亞的貿易網絡。由於兼具 商人與海盜的特質,部分學者將其稱為「海商」。
17 世紀初,荷蘭成立 聯合東印度公司 投入東亞貿易,並建立巴達維亞城(今印尼 雅加達),作為亞洲總部(圖 2-2-4)。此外, 荷蘭人也持續在各地尋找據點,例如:他們為
投入東亞貿易,並建立巴達維亞城(今印尼 雅加達),作為亞洲總部(圖 2-2-4)。此外, 荷蘭人也持續在各地尋找據點,例如:他們為
● 圖2-2-4
17 世紀歐人在東亞形勢圖
● 圖2-2-4 17 世紀歐人在東亞形勢圖
了與中國通商,曾試圖占領澎湖,但遭明朝將
了與中國通商,曾試圖占領澎湖,但遭明朝將 領沈有容逼退(圖 2-2-5)。
領沈有容逼退(圖 2-2-5)
聯合東印度公司 17 世紀初,荷蘭數家公司合併成 立聯合東印度公
占在亞洲的貿易,並賦 予它統治殖民地、徵稅、 宣戰、締約等權力。
聯合東印度公司 17 世紀初,荷蘭數家公司合併成 立聯合東印度公 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簡稱 VOC)。荷蘭政府 特許聯合東印度公司獨 占在亞洲的貿易,並賦 予它統治殖民地、徵稅、
歐人東來的圖文配合 NY版 H版 K版 圖片位置配合 課文脈絡。 歐人勢力圖被另外放到 下一頁,圖文未有對應。
歐人航路圖與據點 圖分頁,較難對照。
重要事件搭配局勢圖 ,
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戰爭經過。
歷屆會考大重點
外力入侵與治臺政策 的轉變 4-2
130 歷史 臺灣的歷史(上) 3
4-2
19 世紀中期,清帝國敗於 英 法 聯軍,被迫簽訂 和約 臺灣因此開港通商。此後,臺灣與外國勢力 頻繁接觸,數次捲入國際糾紛,其中牡丹社事件、 清 法戰爭都促使清帝國調整治臺政策。
外力入侵與治臺政策 的轉變
牡丹社事件 1871 年(同治 10 年) 琉球船隻因船難漂流至
恆春半島,船員遭當地原住民殺害。1874 年( 同治
13 年),日本以「懲辦兇手」為由,出兵臺灣南部, 攻打牡丹社等部落,史稱「牡丹社事件」(圖 2-4-6)
19 世紀中期,清帝國敗於 英 法 聯軍,被迫簽訂 和約 臺灣因此開港通商。此後,臺灣與外國勢力 頻繁接觸,數次捲入國際糾紛,其中牡丹社事件 清 法戰爭都促使清帝國調整治臺政策。
牡丹社事件
日軍侵臺時,清帝國派遣沈葆楨來臺加強防務。
楓港 石門
車城 社寮港 牡丹社 高士佛社 八瑤灣
圖 例 主戰場
日軍行進路線
● 圖2-4-7 大日本琉球藩民 五十四名墓 牡丹社事件後,日本在今 日屏東縣車城鄉為遇害的 琉球船民設墓合葬、豎立 墓碑,以此宣示琉球人為 該國臣民。
之後兩國簽訂條約議和,清帝國承認日本出兵是「保 民義舉」,日本藉此聲稱琉球人為其臣民,不久後正 式併吞琉球(圖 2-4-7)。 牡丹社事件使清帝國體認到臺灣對國防安全的重 要性,沈葆楨亦在臺積極展開建設。
1871年 琉球人上岸處
● 圖2-4-6 日本出兵臺灣示意圖
1871 年(同治 10 年),琉球船隻因船難漂流至 恆春半島,船員遭當地原住民殺害。1874 年( 同治 13 年),日本以「懲辦兇手」為由,出兵臺灣南部, 攻打牡丹社等部落,史稱「牡丹社事件」(圖 2-4-6) 日軍侵臺時,清帝國派遣沈葆楨來臺加強防務。 之後兩國簽訂條約議和,清帝國承認日本出兵是「保 民義舉」,日本藉此聲稱琉球人為其臣民,不久後正 式併吞琉球(圖 2-4-7)。
牡丹社事件使清帝國體認到臺灣對國防安全的重 要性,沈葆楨亦在臺積極展開建設。
● 圖2-4-7 大日本琉球藩民五十四名墓 牡丹社事件後,日本在今日屏東縣車 城鄉為遇害的琉球船民設墓合葬、豎 立墓碑,以此宣示琉球人為該國臣民。
清楚寫出 沈葆楨 與 劉銘傳 兩人各自的治臺政策。
歷屆會考大重點
清帝國晚期的鐵路建設 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期 間,僅完成基隆 至 臺北 的鐵路,後續繼任的官 員則繼續將鐵路延伸至 新竹 補給站
下圖為 18 世紀中期一 位 歐洲傳教士所繪製的 臺灣地圖,標示當時 清 帝國實際設官治理的範 圍。比較下圖與圖 2-410,下列哪個地區在 19 世紀後期才正式被清帝 國納入統治範圍?
清法戰爭
NY版 H版 K版
圖片呈現,法軍進攻路 線,標記影響範圍。
缺乏局勢圖,學生不 易建立時空脈絡。
二 清法戰爭與臺灣建省 1884 年(光緒 10 年),清、法兩國因越南問題爆
發戰爭,戰場從中 越邊境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清帝 國因此派遣劉銘傳來臺負責防禦,而基隆、淡水及澎湖 也受到戰火波及(圖 2-4-8 9) 清 法戰爭後,清帝國更加重視臺灣,於 1885 年(光 緒 11 年)將臺灣升格為行省,並任命劉銘傳為首任臺 灣巡撫。
三 轉趨積極的治臺政策
外國勢力接連入侵,使清帝國意識到臺灣的重要性。 沈葆楨、劉銘傳等官員在臺期間也積極推動各種建設:
1. 政治:沈葆楨廢除渡臺禁令與劃界封山政策,鼓勵漢 人來臺開墾,並推動「開山撫番」,強化對原住民的 管理,擴大政府控制範圍。此外,沈、劉二人皆曾調 整臺灣的行政區劃,以提升行政效能(圖 2-4-10)
2. 軍事:沈葆楨、劉銘傳分別在安平與基隆等地修築西 式炮臺,強化臺灣海防(圖 2-4-11)。
3. 交通:沈葆楨為「開山撫番」,開闢北、中、南三條 通往東部的道路 劉銘傳則修築臺北到基隆的鐵路 並透過架設電報系統、設立郵局、購置輪船等措施, 強化島內外的聯繫。
透過這些現代化建設 臺灣成為當時清帝國相當進 步的省分之一。
補給站
越南問題 19 世紀中期,法國企圖將 勢力伸入越南,與清帝國 發生清 法戰爭。戰後,法 國併吞越南。
文字說明較 不足。
●
來挑戰
清帝國統治臺灣長達兩百多年,其統治方針也曾歷經重大轉變,對臺灣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 請根據歷史發展,完成以下的年表:
1. 頒布( 渡臺禁令 ),限制移民來臺。
2. 實施劃界封山,避免漢番衝突。
清帝國敗於英法聯軍,臺灣開港通商。
2 根據表格判斷,清帝國在 19 世紀後期改變治臺政策的原因,與下列何者最為相關? □防止群眾叛亂 □抵禦外來侵略 □招撫山區番社 □爭奪海外資源 為防臺 而治臺
1874 年,日軍侵臺,史稱「牡丹社事件」,清帝國派遣( 沈葆楨 )來臺加強防務。
1884 年,爆發清法戰爭,清帝國派遣( 劉銘傳 )來臺督辦軍務。
1885 年,臺灣建省。
菁
楨 與 劉銘 傳 的 在臺建 設
16
標題明確指出開港前、後 臺灣的貿易狀況。
英商德記洋行
● 圖2-5-7 臺南安平德記洋行今貌
● 圖2-5-8 開港通商後臺灣產 業與新興市鎮分布圖
二 開港後:臺灣重回國際貿易體系 19 世紀中期,清帝國在英 法聯軍之役戰敗後,
被迫開放臺灣的雞籠、淡水、安平、打狗為通商口岸。
外國商人紛紛來臺,在各口岸設立洋行,經營國際貿 易,將臺灣的商品銷往世界(圖 2-5-7)
1. 貿易發展 開港通商後,臺灣主要出口商品為茶葉、蔗糖與樟 腦,進口商品則以鴉片、紡織品為大宗(圖 2-5-8 9)
會考重點
產地在北部丘陵,經由 淡水出口到美國、東 南亞等地,是當時臺 灣最大宗的輸出商品。
主要產地在中、北部 山區,大多從淡水出 口,銷往歐 美各國, 產量曾高居世界第一。
產地在南部平原,主 要由安平或打狗出口, 銷往中國大陸、日本 等地。 ● 圖2-5-9 茶、糖、樟腦 出口數量圖 茶葉
延伸閱讀 P.144 陶德與李春生
2. 開港通商對臺灣經濟的影響 由於茶葉、蔗糖與樟腦大量運銷海外,自 19 世紀後期起,臺灣經濟長期呈現「出超」的 現象(圖 2-5-10)。 此外,茶葉、樟腦的產銷,不僅使臺灣中、 北部出現許多新興市鎮,也帶動當地人口成長, 臺灣的經濟重心逐漸北移(圖 2-5-11 12)
配合地圖說明重要商品與產地
● 圖2-5-11 大稻埕(今臺北巿迪化街一帶) 19 世紀晚期起,各地生產的茶葉多會運送到大稻埕加 工,再由當地的碼頭運往淡水出口。在茶業貿易的帶動 下,大稻埕也成為臺灣北部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 圖2-5-10 臺灣海關進出口統計圖
● 圖2-5-12 大嵙崁(今桃園市大溪區一帶) 大嵙崁是清帝國時期重要的樟腦產地,加 上鄰近河流,河運便利,當地產業快速發 展,吸引大量人口移入。
右圖為某時期淡水、打狗兩港的進出口值的比較圖。請觀察圖 表,並回答以下問題:
1 由圖表下方的年代判斷,它最適合用來說明哪個事件的影響? □荷蘭人在臺灣建立貿易據點 □鄭氏政權實施軍屯 □康熙將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 □臺灣正式開港通商
2 圖表中兩個港口的出口值發生何種變化?(圈選)
答1880 年代起, 淡水 / 打狗 出口值長期超越另一個港口。
3 結合時空背景判斷,造成上述變化的原因,與下列哪項商品 的出口最相關? □稻米 □茶葉 □蔗糖 □鹿皮 來挑戰 菁 菁 90 單位:10萬海關兩 80 70 60 40 30 20 10 0 (年) 淡水 打狗 資料來源:林滿紅,《茶、糖、樟腦 業與台灣社會經濟變遷》。 90 單位:10萬海關兩
時間軸呈現日治原住民政策的變化, 透過圖片舉例輔助理解課文內容。
1-3 殖民統治下的原住民
初期的防堵與安撫
日本治臺初期,總督府全力壓制漢人的抗 日活動,對山區的原住民採取防堵、安撫政策。
試題訓練圖表判讀,統整章節重點。
藉由理蕃政策,日本人得以大量開發林木、樟腦 等山區資源,卻因此不斷壓縮原住民的生存空間。此 外,警察不尊重部落傳統,強迫原住民義務勞動,引 發民怨。種種壓迫下,原住民曾多次發起抗日行動, 其中以「霧社事件」最為慘烈。
● 圖2-1-10 隘勇線 日本構築多條隘勇線,架設通電鐵 絲網,逐步包圍原住民活動領域。 ●
例如:設立隘勇線,限制原住民的活動範圍;招 待部落首領前往日本參觀,以籠絡人心,並藉 此向他們展示現代文明的力量(圖 2-1-10 11) 二 理蕃政策的確立 總督府大致平定漢人的武裝反抗後,開始強 化對原住民的控制。1910 年,總督府進一步推 動「五年理蕃計畫」,修築道路深入山區,建 立據點,並透過武力鎮壓,迫使各地部落歸順(圖 2-1-12)。此外,總督府也企圖透過教育,使原 住民接受日本文化、服從日本統治(圖 2-1-13)。
● 圖2-1-12 日軍鎮壓反抗部落 1914 年,總督府動員大量警察、軍隊,攻打太魯 閣地區的原住民。圖為勝利後的日軍,將倖存族 人集中一地。
● 圖2-1-13 日本警察教導原住民兒童 總督府在山區設立教育機構,多由警察兼任教 師,教導原住民孩童日語、灌輸日本文化,實 施同化教育。圖片攝於 1930 年代的桃園角板 山。
三 霧社事件
1930 年,賽德克族的莫那‧魯道率領部分族人 在霧社(今南投縣 仁愛鄉)起事。總督府調動大批 軍警鎮壓,造成原住民死傷慘重(圖 2-1-14~16)。 霧社事件引起日本國內及國際的關注,迫使總督 府調整治理原住民的政策,一方面將山區部落集體遷 徙到地勢低平處,以便控制;一方面改採較溫和的統 治方式,例如:要求警察善待原住民,並加強同化教 育,希望使原住民更加認同日本的統治。
● 圖2-1-16 臺灣報刊對霧社事件 的報導
想一想 根據莫那.魯道與族人起事 的背景,他們想反抗的是 日 本 的外族統治,或是統治者 的暴政?
● 圖2-1-15 1930 年鎮壓霧社事件的日軍 原住民利用地形抵抗日軍進攻,日軍因此動用 大炮、毒氣等先進武器,造成原住民傷亡慘重。
● 圖2-6-1 清帝國時期 漢人移民分布圖 來臺移民根據語言及 生活習慣,大致可分 為閩南人、客家人兩 族群。 148
補給站
獨家設計!
械鬥 民變
清帝國時期, 臺灣部分官員治 理態度消極,民間祕密組織盛行, 導致民眾集體反抗官府的「民變」
漢 人移民因語言、生活習慣的 差異,或為競爭土地、水源、商業 利益而爆發衝突時,常會糾集同祖 籍或姓氏的族群,以武力解決問題, 稱之為「械鬥」。 清帝國時期, 臺灣以不同祖籍 或地區之間的衝突最頻繁,例如:
層出不窮,其中以 朱一貴事件、林 爽文事件 戴潮春事件 的規模最大 (圖 2-6-4)。
6 1 漢人社會的活動 羅漢腳 指沒有固定工作與居所的 單身男子,他們缺乏家庭 依靠,經常為爭奪資源與 利益爆發衝突,成為社會 上不安定的因素。
● 圖2-6-2 屏東恆春萬應公祠 清帝國時期,許多移民來臺後 因為疫病、社會衝突而客死異 鄉,卻沒有子孫供奉。民間為 這些無主孤魂建祠祭祀,稱為 萬應公祠、大眾廟。
清帝國時期來臺的移民,以福建(簡稱閩)南部 泉州、漳州的「閩南人」最多;福建西部、廣東(簡 )東部的「客家人」次之(圖 2-6-1)。大量 漢人 移民讓各自的原鄉文化在臺紮根,加上後來西方文化 的再次傳入,豐富了臺灣的社會面貌。
移民社會的問題
1. 性別比例失衡 移民社會中,移民多為青壯年的單身男子,又受 渡臺禁令影響,臺灣人口呈現「男多女少」。部分男 子終身未婚,成為「羅漢腳」;部分則與原住民女子 通婚,出現「有唐山公,無唐山媽」的現象。
2. 社會衝突頻繁 移民來臺後,同鄉或同姓的族群經常群居一處, 結伴互助。族群間一旦發生摩擦,容易擴大紛爭。複 雜的族群問題,加上官府控制力有限,導致「械鬥」、 「民變」等社會衝突頻繁發生(圖 2-6-2)
漫畫呈現械鬥與民變,協助學生理解。 分點說明清帝國時期移民 社會的現象與成因。
二 社會文化與風氣的轉變
閩 粵械鬥、漳 泉械鬥(圖 2-6-3)。
當地漳泉移民械鬥頻繁,居民因此建造隘 門,做為防禦的工事。平時每日傍晚關閉隘 門,以防止盜匪入侵。
● 圖2-6-4 赤崁樓記功碑 乾隆皇帝為紀念平定林 爽文事件的功績,親自 撰文,命人刻製於石碑。
清帝國在民變爆發時,往往會 利用臺灣不同族群間的矛盾,加以 分化,再配合清軍的武力一一鎮壓。
朱一貴事件
1721 年( 康熙 60 年), 朱一貴不滿 官府強徵財物,以反清復明為號召, 起事抗官。
戴潮春事件
1862 年(同治元年),官府清剿民間 祕密組織,組織首領戴潮春遂率眾起 事,是清代臺灣持續最久的民變。 補給站
延伸閱讀 P.156 林爽文事件
原鄉信仰
開漳聖王 信眾 漳州人為主 清水祖師 信眾 泉州人為主 共同信仰 媽祖 祭祀目的 航海安全 王爺 祭祀目的 驅除瘟疫
漢人移民經過數代發展後,逐漸對臺灣產生 在地認同,宗教、祭祀與文教風氣也發生改變。
1. 宗教信仰
移民渡海來臺後,往往會在村莊中建立廟 宇,尋求神明庇佑。
除了媽祖、王爺、土地公等漢人共同信仰的 神明,來自不同地區的移民也會供奉原鄉的神明 (圖 2-6-5)。但隨著移民來臺時間日久,族群互 動增加,部分原鄉信仰也逐漸跨越族群限制,成 為地區或全臺性的普遍信仰。
2. 宗族組織 漢人來到臺灣後,延續原鄉的宗族組織,作 為團結移民的重要媒介。早期移民主要祭祀原鄉 的「唐山祖」,以凝聚未必有血緣關係的同姓者。 隨著定居後子孫繁衍,逐漸轉為祭祀來臺第一代
祖先的「開臺祖」(表 2-6-1)。
唐山祖 開臺祖
祭祀對象 原鄉較著名的同姓歷史人物 來臺第一代祖先
組成分子 同姓,但未必有血緣關係 同姓,皆為開臺祖的子孫,有血緣關係 舉例 ● 表2-6-1 唐山祖與開臺祖
表格統整配合實際案例,
唐山祖、開臺祖一讀就懂!
3. 文教發展 清帝國統治初期,移民忙於拓墾,較不重視文 教。隨著人民經濟生活改善,在官方與地方人士的提 倡下,各地教育機構增加,文教風氣日益興盛,通過 科舉考試取得官職的人數也逐漸提升(圖 2-6-6)。
三 西方文化再度傳入 19 世紀中期開港通商後,傳教士跟隨著商人的 腳步再次來到臺灣。其中以基督教 長老教會的影響最 深,代表人物為南部的馬雅各、北部的馬偕(圖 2-67)。這些傳教士常以醫療的方式吸引 臺 人入教,並 在臺設立學校,不僅使西方文化再度傳入臺灣,也奠 定了現代醫學知識與教育在臺灣發展的基礎。
透過實際照片、圖表數據, 了解日治時期臺灣農業的發展。
補給站
第一戇,種甘蔗予會社磅
總督府規定農民只能將甘 蔗賣給指定的新式糖廠(會 社)。糖廠可單方面決定
甘蔗收購價格,且常在秤
重時偷斤減兩,欺壓蔗農。
蔗農對這些措施深感不滿, 因此出現此諺語。
日治前期,總督府實行「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的經濟政策,將臺灣作為蔗糖與稻米的產地,以供應 日本本土的民生需求。
發展新式製糖業
總督府為推動新式製糖業,透過資金援助與各種
保護措施,吸引日本企業來臺投資新式糖廠。新式糖 業蓬勃發展,提升蔗糖生產的效率和品質,臺灣因此 獲得「糖業王國」的稱號(圖 2-2-7) 然而新式糖廠經常壓榨、剝削蔗農,因此出現 「第一戇,種甘蔗予會社磅」等諺語。
3
二 改良稻作
總督府引進新的耕作技術,並委託學者改良臺灣 原有的稻米品種,研發出符合日本人口味、產量較高 的「蓬萊米」,在臺大量種植(圖 2-2-8)。 三 興修水利工程
水利灌溉對農業發展甚為重要,因此總督府一面 整頓各地既有的水圳,一面興建大規模水利工程,例 如:1930 年,由八田與一設計的嘉南大圳完工,使 嘉南平原獲得更穩定的灌溉用水(圖 2-2-9 10)
在「農業臺灣」政策下,臺灣蔗糖、稻米產量進 一步提升,並大量銷往日本(圖 2-2-11)
磯永吉與臺北蓬萊米 上圖為在 1920 年代培育出「蓬 萊米」的磯永吉。下圖為竹子 湖原種田,官方在此培育優良 稻種,分配給各地農民種植, 以提高稻米產量。
● 圖2-2-7 傳統糖廍與新式糖廠 傳統製糖廍製糖情形
傳統製糖業使用人力或牛隻的獸 力榨出蔗汁,再經由人工熬製成 蔗糖。
傳統 糖廍 新式 糖廠
新式糖廠透過機械榨糖,大幅提 升製糖的效率與品質。
引言提綱挈領,引導掌握 章節核心知識點。
(西元)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文化協會
運送甘蔗的鐵道
機械製糖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瀰漫民族自決思潮,許 多臺灣知識分子受此鼓舞,組織各式團體,推動文化 啟蒙、政治社會運動,要求改革殖民體制下對臺人的 差別待遇、爭取政治參與的權利(圖 2-3-5)
文化啟蒙運動
1921 年,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成立「臺灣文化 協會」。他們發行臺灣民報,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希 望藉由傳播新思想,改良當時的社會風氣,並提升臺
● 圖2-2-10 嘉南平原水旱田比例變化 資料來源:《臺南州統計書》。 ● 磯永吉
臺灣文化協會的活動(圖2-3-6)
● 發行臺灣民報 文化協會以蔣渭水開設的大安 醫院為會址 ( 位於今臺北市延平 北路 ),發行報刊以宣揚理念。 圖為 1925 年《臺灣民報》於臺 灣發刊時的影像。
● 舉辦文化演講 文化協會的成員經常巡迴各地 舉行演講會、傳播新知。圖為 1927 年「留學生團講演會」宣 傳單,可見留日學生對相關活 動的積極參與。
● 演出文化劇 許多知識分子組成劇團,希望 透過戲劇向民眾宣傳革除陋 習、激發民族意識。圖為約 1927-1928 年間臺南文化劇團的 演出劇照。
3
二 政治社會運動 臺籍知識分子因應不同訴求,組織各種 團體,發起政治社會運動。
1921 1934 1.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921 年,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發起「臺 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要求設立臺灣議 會,推動多次請願活動(圖 2-3-7)。其訴求 雖未被日本政府接受,但已逐漸喚醒臺人的 政治意識。
1927 1931 2. 臺灣民眾黨
1927 年,蔣渭水等人成立臺灣史上第一 個合法政黨「臺灣民眾黨」,提倡民權、自 治等觀念,扶助農、工運動,為臺灣人爭取 權益(圖 2-3-8)。
1930 1937 3.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1930 年,林獻堂等人籌組「臺灣地方 自治聯盟」,要求地方自治,並不斷請願。
1935 年,總督府首次開放地方議員選舉,但 僅有少數男性有投票權,且半數議員仍由官 方指派,未能全面落實地方自治的目標(圖 2-3-9)。
1937 年中 日戰爭爆發後,總督府強化 對臺灣的控制,各種政治社會運動被迫中 止。然而透過這些運動,已使自治、普選、 參政權等概念逐漸深入人心。
● 圖2-2-9 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八田與一銅像 八田與一在臺灣參與過許多水利設施的建設,其中嘉南大圳是 日治時期臺灣規模最大的水利設施。
113 日治時期的社會與文化
● 圖2-3-7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圖為 1923 年請願團於日本東京與當地臺灣 留學生之合影。他們手持標語與旗幟,以傳 達臺灣人的訴求。
● 圖2-3-8 臺灣民眾黨 左圖為臺灣民眾黨特刊,上面印有黨旗並 揭示該黨三大目標。右圖為臺灣民眾黨宣 傳演講隊於本部前的合影。
● 圖2-3-9 「選舉教育」桌上遊戲 圖為 1935 年首次地方議員選舉前,民間 團體發行的桌上遊戲,藉此介紹選舉人資 格、選舉流程等相關資訊。 Link P.116 蔣渭水〈臨床講義〉 平等
精選圖照具體呈現課文重要概念。
距今約七千年前,臺灣進入新石器時 代。此時人們已懂得磨製石器、燒製陶器, 並開始從事農業、飼養家畜。更穩定的食 物來源帶動人口成長、活動範圍擴大,人 們發展出規模較大的定居聚落,並與其他 此時期,臺灣出現許多各具特色的文 化,其中以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卑南
大坌坑文化
● 圖2-1-3 大坌坑陶器復原圖與 粗繩紋陶片
● 圖2-1-4 貝塚 臺北盆地曾是 湖泊,當時人 們食用貝類後 將殼丟棄,堆 積成貝塚。
金屬器 時代 三
距今約兩千年前,人們開始使用金 屬製的工具,進入金屬器時代。
十三行文化為此時期的代表,遺址 中發現鐵渣、煉鐵爐,可知人們已知煉 鐵。而出土的玻璃、瑪瑙飾品以及中國
圓山文化 十三行文化 生活想像圖(圖 2-1-6)
銅錢等外來物品,說明當時臺灣已和海
外其他地區有更廣泛的往來(圖 2-1-6)
煉鐵爐
燒製陶器 對外貿易
金屬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一份考古報告提到:「這處史 前遺址位於臺灣東部,出土文 物以陶器為主,但也有為數 不多的石器和鐵器。」請問:
1 出土文物中何者最適合作 為判斷該遺址所屬時代的 證據?為什麼?
2 配合圖 2-1-1 判斷,這處史 前遺址應為下列何者? □蔦松遺址 □靜浦遺址 □牛罵頭遺址 □花岡山遺址 答 來挑戰 鐵器,因為它出現的 時間最晚。
瑪瑙珠串 玻璃環 中國銅錢 農耕 煉鐵
4-1 清帝國初期的治臺政策
1683 年(康熙 22 年),鄭氏政權向清帝國投降。 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後,初期並未積極治理,以防範 動亂為主要施政方針。
臺灣棄留爭議
搭配該節單元所學, 設計資料判讀題型。
鄭克塽投降後,清帝國部分官員認為,臺灣土地狹 小、位置偏遠,治理不易,因此建議放棄。施琅則強調 臺灣物產豐富,且戰略位置重要,是東南沿海的屏障, 因此主張保留(圖 2-4-1) 康熙皇帝最終採納施琅的意見,於 1684 年正式將 臺灣納入版圖。
2 1
3 甲午戰爭以後的 東亞局勢圖(圖2-1-1)
1-1 殖民統治體制的建立
1894 年(清 光緒20 年,歲次甲午),清帝國 與日本因為朝鮮問題,爆發甲午戰爭。1895 年, 清帝國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 割讓給日本(圖 2-1-1)。
臺灣民主國與武裝抗日
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官民為抗拒日本接收,
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
以丘逢甲為義軍統領(圖 2-1-2)。日軍登陸後,臺 灣民主國迅速瓦解,臺民雖在各地發起抵抗,但因 裝備、實力差距,無法阻擋日軍南下(圖 2-1-3)。
最終日本控制全臺,展開殖民統治。
日本建立統治後,臺灣各地仍不斷發生武裝抗 日行動,因此日本初期以全面控制臺灣社會、穩定 秩序為主要施政目標。
● 圖2-4-1 施琅雕像 施琅原為鄭成功部將,後來投 效清帝國,因其率軍平臺有 功,授靖海將軍。圖為福建晉 江的施琅雕像。 康熙二十四年 立 菁 菁 原住民、漢人。
來挑戰
今日臺南 大天后宮中有一座石碑,右圖為該石碑的拓印本,下列為 碑文部分內容的白話文翻譯: 「 臺灣遠在海外,番人、流亡的 漢 人雜處混居,無人管理。直到明 代晚期,荷蘭人在此建立據點,築城與中國私相貿易。之後,鄭成 功 占領此地,經歷幾個世代的統治。如今我奉皇帝之命,率大軍征 討,擊敗敵軍,迫使他們投降。……我登陸臺灣 後,將鄭 氏麾下的 官兵遣送回中國本土……並上奏朝廷,設置行政區劃,在水陸要地 派遣官兵駐守……。」根據碑文,請問:
1 這座石碑最可能是下列何人所立? □沈有容 □顏思齊 □鄭成功 □施琅
2 清帝國統治以前,臺灣的居民主要為哪兩個族群?
3 結合歷史背景判斷,朝廷將「鄭氏麾下的官兵遣送回中國本土」、 並「在水陸要地派遣官兵駐守」的原因,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根除敵對勢力,防止臺灣再次成為反清基地 □臺灣環境惡劣,不利於民眾居住與農業開墾
104 歷史 臺灣的歷史(下)
補給站
南進政策 日本以南洋(東南亞)等 地為侵略目標,並藉此取 得當地豐富的農、礦資源。
2-3 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 圖2-1-3 日軍接收臺灣路線圖
● 圖2-1-2 藍地黃虎旗 臺灣民主國為表示效忠清帝國,定 年號為「永清」,並以虎旗呼應清 帝國的龍旗。
以下為某一份信件的部分內容:「大清皇帝已割讓臺 灣及 澎湖群島,並派欽差大臣與本總督完成授受之 約。故本總督乃坐鎮臺北,安撫民眾,遂行統治。今 得知您外無援兵,孤軍頑抗,……您若能體察大清皇 帝聖旨,應立即停止抵抗,讓百姓免於戰火之苦。」 請根據上文,回答以下問題:
1 此文件的出現,與下列何者最為相關? □英 法聯軍 □清 法戰爭 □牡丹社事件 □甲午戰爭
2 這封信件最可能是要寄送給下列何人? □鄭氏政權的統治者 □率軍進攻臺灣的法軍將領
來挑戰 菁 菁
1500 1300 1100 900 700
500
300 100 0 (指數)
1934年 日月潭發 電所完工
191119131917192119251929193319371941(年)
● 圖2-2-14 日治時期臺灣輕工 業生產指數 生產指數愈高,代表工業發展 的速度愈快。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統計 書》。
來挑戰
「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完工後 不久,日本企業『日本鋁業 株式會社』便前往高雄設置 製鋁廠,但其生產的鋁錠並 未用於臺灣本地,而是全數 出口日本,大多數被用於製 造飛機等軍事用途。」請根 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1 高雄製鋁廠設立於何時? □ 1910 年代 □ 1930 年代
2 高雄製鋁廠的成立與當時 官方的何種政策有關? 答 南進政策
1930 年代,日本推動 南進政策,積極對外擴張。 總督府因此調整經濟政策,以「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為目標,展開工業建設,企圖將臺灣打造為南進的補給 基地。
1934 年,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完工,為工業發展提 供充沛的電力(圖 2-2-12)。總督府配合戰爭需求,發 展機械、金屬、石化等軍需工業,而紡織、食品加工等 民生工業,也有顯著成長(圖 2-2-13)。日治後期,臺 灣逐漸從農業社會起步邁向工業社會(圖 2-2-14)。 從「農業臺灣」到「工業臺灣」,可看出臺灣的經 濟發展以配合殖民母國的需求及利益為主。
菁 高雄的煉鋁廠 苗栗的煉油廠
● 圖2-2-12 日月潭水力發電所 日本利用日月潭的水資源進行水 力發電,提供工業發展所需的電 力,當時是亞洲最大的發電廠。
● 圖2-2-13 軍需工業
從荷蘭人的紀錄看臺灣原住民
說 明
17 世紀時,荷蘭 聯合東印度公司為了掌握殖民地的狀況,留下許多關於殖民地的記錄。
其中也不少內容便與臺灣原住民有關。透過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粗略理解當時不同族群之間 的互動。
資料一
荷蘭人在臺灣建立據點後,官員觀察到:「附近村落眾多,村民每天來探訪,並且都想 當第一個獲得我們友誼的人。」當地主要的四個部落中,新港社人口僅一千人上下,蕭壠社、 目加溜灣社約有一千五百人,而規模最大的麻豆社則有約兩千人。最早與荷蘭人合作的是新 港社,但他們於 1626 年攻擊麻豆社、目加溜灣社,並要求荷蘭人必須保護其免於被打擊報復。
荷蘭人為了不失去這個盟友,與原本無冤無仇的麻豆社、目加溜灣社爆發武力衝突,雖然最 終二社派遣使者求和,但始終沒有完全臣服。
荷蘭人認為新港社依賴他們的保護,一位傳教士寫道:「若非我們動員大約一百名火槍 手幫忙擊退麻豆社和目加溜灣社,新港社早就被燒毀夷平了。」然而不久後,荷蘭人就發現, 或許他們連自己都保護不了。
1 資料一中,官員描述「村落眾多」、「村民每天來探訪」的地區,應位於 右圖何處? □甲 □乙 □丙 □丁
菁
2 文中可見新港社、麻豆社與荷蘭人有不同的互動,請依照文中資訊完成下列表格。
部落 與荷蘭人的互動 採取此種互動的原因
人數較少,勢力較弱。
資料二
1629 年,63 名荷蘭士兵奉命深入麻豆社 搜捕「漢 人海盜」,過程中他們獲得原住民 的協助。結束行動後,隊伍經過麻豆溪,原 住民提出幫助荷蘭士兵背槍、背人渡河,但 到了半途,所有的原住民忽然蹲下,將身上 的 荷蘭士兵推入河中,並且發動突襲,所有 士兵都被殺害。
麻豆社襲擊事件使荷蘭人的聲望受挫,一位傳教士失望的寫道:「新港社雖然仍與我方 交好,但前來拜會的次數減少了。」
資料三 資料四
1625 至 1641 年間 荷蘭 聯 合東印度公司 在 臺灣的職員大約 兩百至六百名,大部分是水手和 士兵。因為人員不足,不僅影響 公司對治安的維持,在發動大規 模軍事活動前,公司也須從東亞 總部派遣軍隊支援。
麻豆社襲擊事件發生後 荷蘭人一面持續強 化與新港社的關係,一面派兵攻打與麻豆社友好 的目加溜灣社。 荷蘭人穩定局勢後,於 1635 年實施對麻豆社 延宕多時的報復,他們由東亞總部調來士兵、聯 合 新港社原住民,出兵攻打麻豆社。最終麻豆社 不敵投降,接受荷蘭統治。
3 資料三中,大規模軍事活動前的援兵,應是由何處派往臺灣?
□澳門 □馬尼拉 □巴達維亞
菁
4 荷蘭並未在襲擊事件後立刻大規模派兵攻打麻豆社,根據上述資料推論,背後的原因可能 有哪些?
麻豆社有哪些優勢? ( 至少再舉一點 ) 荷蘭人有哪些劣勢? ( 至少再舉一點 ) 优 與目加溜灣社等部落關係良好。 悠 优 事件後聲望受挫,與新港社的關係動搖。
想一想
悠 人數眾多,是當地最強大的部落。 在臺人數少,力量有限。
與荷蘭人合作,要求荷蘭人保護 部落。
新港社 优 悠 與勢力強大的麻豆社敵對。
荷蘭與新港社合作。
麻豆社最初無冤無仇,但後來爆發衝突。
議題探究 1
每件事都給予援助:美援大禮包
資料一
戰後,各國因受戰火摧殘,百廢待舉, 但又面臨資源缺乏的困境;此時,美國提
出國際援助計畫,協助盟邦重建經濟、恢 復生產,中華民國也成為援助的對象之一。
民國 37 年,美國通過「援華法案」,提供 相關的軍事援助,以及食物、肥料、原料 等物資作為重建工作之用,但隨著中國內 部局勢愈趨混亂,這項援助也因此中斷。
1 美國通過「援華法案」是為了因應哪場戰爭所造成的結果? □韓戰 □國 共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2 「援華法案」持續不到一年便中斷,其原因與何者有關? □國 共兩黨爆發大規模衝突 □日本戰敗並宣布無條件投降 □中 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美國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菁 菁
資料二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美國為了圍堵 共產勢力,再次啟動對中華民國的經濟與 技術援助,提供了多元化協助:農業方面, 臺灣食用米因大批軍民隨政府撤退來臺而 供不應求,政府因此推動土地改革,由「農 復會」運用美援資金提供公地放領、耕者 有其田等政策所需款項;工業方面,政府 藉由美援展開電力修復、鐵路修建、公路 開築、電訊擴充、港埠改良等基礎工業, 並繼續擴展其他重要建設,例如:透過美 援資金挹注與技術合作興建石門水庫與西 螺大橋。
美國援華問題剪報 美國的援外法案以復興 歐洲地區為目標,援華 法案屬於計畫中的例 外,「華」指的是中華 民國政府,該計畫原定 援助時間為一年。
如果你是原住民,除了武力抵抗外,許也可嘗 試與荷蘭人進行溝通,請從原住民立場出發, 設計一個能夠表達原住民立場的海報或標語。
資料三 「麵粉」是美援其中一項物 資,為製作麵食的原料,但除了原 本居住在中國大陸北方的居民外, 臺灣大部分民眾仍以稻米為主食。
政府為了消耗大量麵粉,開始大力 推廣麵食,更鼓勵人民「以米換 麵」,麵粉從此逐漸融入人民主食 中。此外,因為當時國際上稻米的 價格高於麵粉,外銷多餘的稻米也 為政府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參考資料: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 臺灣府?》;林偉盛,《典藏臺灣史.大 航海時代》。
農復會專卷 民國 37 年,中華民國政 府與美國聯合組成「中 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 會」,共同謀劃運用美 國援助款項、物資,推 動農村的重建工程。
美援興建石門水庫 依照美援要求,經費須 運用於美國工程顧問公 司、購置相關設備與機 具。水庫主體工程建設、 檢驗與施工,皆是在美 籍顧問指導下完成。
農事小組長會議紀錄 糧食局為推廣麵食, 實施「麵粉換穀」, 每 26 公斤的蓬萊米稻 穀可換美援麵粉一袋 (22 公斤)。之後為 提高農民意願,改以 1:1 交換。
1970 農復會照片 餐廳的價目表上標示: 雪菜肉絲麵 5 元、牛 肉麵 8 元、排骨麵 10 元。合菜方面,兩菜 一湯 50 元、四菜一湯 100 元。
3 根據資料二的內容判斷,美國再次啟動對中華民國的經濟與技術援助,應是受到哪場戰爭的 影響? □韓戰 □國 共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菁
4 從資料三的內容可以看出哪種現象? 臺灣人的飲食習慣改變,麵食成為主食之一。
5 綜合資料二、資料三的敘述,中華民國政府推廣麵食,成功消耗了大量麵粉外,同時還解決 了什麼問題?並達到了什麼目的? 解決大批軍民移入臺灣後造成的糧食不足問題、外銷稻米賺取額外的貿易收入。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外交部檔案〈美國援華問題剪報〉;外交部檔案〈農復會專 卷〉;外交部檔案〈美援興建石門水庫〉;北斗鎮農會檔案〈農事小組長會議紀錄〉;行政院新聞局檔案〈
起;(B)十八世紀起;(D)一戰結束後。
( ) 5. 下列是一段 17 世紀的文獻記載:「荷蘭人為避暴風雨而
配合 2-1
( B ) 9. 以下是一位外國記者對 臺灣 的記錄:「在插滿了新國旗的建築物內,擠入了許多情緒 高昂的人們。新國旗以藍色為背景,中間有隻黃色老虎,尾巴翹得半天高;官員與群 眾燃放鞭炮互相打氣。……直到 日本 軍艦在沿岸偵察的消息傳來,群眾像被潑了盆冷 水般紛紛走避,官員則退入房內商量對策。這時大家才發現,想要爭取建立新的政權 ,除了升旗、放鞭炮以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上述內容與下列何者最為 相關?
到達此地,並決定建立城堡將其當做基地,再與中國政府
交涉,希望能締結貿易協定。但最後卻在與漢人將領交涉
(A)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B)《馬關條約》的簽署
之下,不得不退出該地……。」該基地位於右圖中何處? 訟甲 訠乙 訡丙 訢丁
題目設計結合生活,應用所學歷史知識, 吻合會考命題趨勢,應試能力從習作開始。
(C)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的成立
(D)臺灣省政府發布「戒嚴令」
配合 2-2
( ) 6. 哈辛托‧艾斯奇維是一位歐洲神父,17 世紀時來到亞洲,並於 1632 年抵達 臺灣。他獲准進入原住民村社,因此特別編寫《淡水語辭彙》與《淡水語教 理書》,以方便傳教。准許艾斯奇維進入原住民村社的應為何人?
訟荷蘭人 訠英國人 訡葡萄牙人 訢西班牙人
活用題 二 第 5 題 6 分,第 6 ~ 12 題每題 10 分,共 76 分
( ) 7. 下列是一起發生於 17 世紀的歷史事件:「巴達維亞
【解析】從上文敘述可知,該新政權是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的臺灣民主國,結合日本軍艦 在沿岸偵查,應與清帝國在 1895 年甲午戰爭失敗後簽署《馬關條約》,將臺灣、澎 湖割讓給日本有關。割讓消息傳回臺灣後,丘逢甲等士紳成立臺灣民主國,以抗拒日 本接收;但日軍登陸後,臺灣民主國隨即潰散。(A) 1971 年,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 聯合國代表權;(C) 1930 年,為爭取臺人政治權利;(D) 1949 年,因應政府在國共內 戰失利。
( ) 5. 下列是一段 17 世紀的文獻記載:「荷蘭人為避暴風雨而 到達此地,並決定建立城堡將其當做基地,再與中國政府
配合 2-1
配合 2-2
交涉,希望能締結貿易協定。但最後卻在與漢人將領交涉
( A )10. 「十七世紀時, 臺灣 某地區的許多原住民能夠閱讀 西班牙 文,而在 當時的歷史記載中, 荷蘭 人在此地區探查金礦時,需要會說 西班牙 話的人才,並且以銀幣作為餽贈原住民的禮物。」此地區最可能位 於圖(六)中何處?
之下,不得不退出該地……。」該基地位於右圖中何處? 訟甲 訠乙 訡丙 訢丁
(A)甲
當局正式派員進攻雞籠,當地的堡壘被占領後,主城 內所有官兵及傳教士皆認為,在沒有援兵的情況下已 無力抵抗,便決定開城投降。」文中的「援兵」應是 指右圖中何處的軍隊?
(B)乙
訟甲 訠乙 訡丙 訢丁
( ) 6. 哈辛托‧艾斯奇維是一位歐洲神父,17 世紀時來到亞洲,並於 1632 年抵達 臺灣。他獲准進入原住民村社,因此特別編寫《淡水語辭彙》與《淡水語教 理書》,以方便傳教。准許艾斯奇維進入原住民村社的應為何人? 訟荷蘭人 訠英國人 訡葡萄牙人 訢西班牙人
配合 2-2
配合 2-2
(C)丙
(D)丁
圖(六)
【解析】從「能閱讀西班牙文的原住民」,可推測此處原住民曾受西班牙人 統治。十七世紀前期,西班牙人為與統治臺灣南部的荷蘭人競爭商業利益,派兵進占 臺灣北部。 1642 年,荷蘭人北上驅離西班牙人,統治當地,為探查金礦,招募當地 會說西班牙話的原住民。故選(A)。
配合 2-2
8. 大航海時代時,日本統治者為了削弱西方文化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決意澈底阻止外 國傳教,宣布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斷交,禁止其船隻進入。之後日本政府進一步 宣布禁止本國商人私自出海,這些禁令的實施雖限制了日本的對外貿易,但因為仍 有例外,日本並未完全斷絕與外界的交流。上述中的「例外」,其具體內容為何? 答 :
( ) 7. 下列是一起發生於 17 世紀的歷史事件:「巴達維亞 當局正式派員進攻雞籠,當地的堡壘被占領後,主城 內所有官兵及傳教士皆認為,在沒有援兵的情況下已 無力抵抗,便決定開城投降。」文中的「援兵」應是 指右圖中何處的軍隊?
訟甲 訠乙 訡丙 訢丁
大航海時代各方勢力的活動 南一書局
配合 2-1
12 社會科題本
9. 據廣東新語記載:「壬寅年(1662 年)二月,朝廷突然頒布將人民遷往內陸的政 令,由當地官員親自執行,命令沿海居民向內地遷徙五十里,以斷絕對臺灣之患的 接濟……。」文中的「臺灣之患」所指應為哪股勢力?其占據臺灣的原因為何?
配合 2-2
8. 大航海時代時,日本統治者為了削弱西方文化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決意澈底阻止外 國傳教,宣布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斷交,禁止其船隻進入。之後日本政府進一步 宣布禁止本國商人私自出海,這些禁令的實施雖限制了日本的對外貿易,但因為仍 有例外,日本並未完全斷絕與外界的交流。上述中的「例外」,其具體內容為何? 答 :
( )35. 以下是關於十七世紀 臺灣 地震的紀錄 :「這年二月十五日 發生強烈地震,這是我們入 臺 統治以來最大的地震, 漢 人店鋪倒塌二十多間,還有婦人及小孩被壓死, 熱蘭遮 城 也多處龜裂。長官立刻向 總部 呈報,要求儘快從 暹羅 ( 今 泰國 ) 運木材來進行修復工作。」文中的「 總部 」
指稱的勢力 占據臺灣的原因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鄭氏政權
,最可能位於圖( 十六 )中甲、乙、丙、丁何處?
(A)甲
配合 2-1
9. 據廣東新語記載:「壬寅年(1662 年)二月,朝廷突然頒布將人民遷往內陸的政 令,由當地官員親自執行,命令沿海居民向內地遷徙五十里,以斷絕對臺灣之患的 接濟……。」文中的「臺灣之患」所指應為哪股勢力?其占據臺灣的原因為何? 指稱的勢力 占據臺灣的原因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鄭氏政權
【出處】九年一貫課程:南一版第一冊主題二單元 2 第 2 節
【解析】由「十七世紀」、「熱蘭遮城」判斷,應是荷治時期的大員(今臺灣安平一帶)。而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當時的亞洲總部,設在印尼的巴達維亞。甲:澳門;乙:馬尼拉 ;丙:巴達維亞;丁:新加坡。
( )36. 表 ( 九 ) 是四個 歐洲 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 戰爆發後的反應,根據表中內容判斷,
透過圖與文的閱讀理解,判斷進行 推論,吻合會考命題趨勢。
第一冊單元 4 習作
閱讀下列選文,回答第 12 ~ 15 題:
閱讀下列選文,回答第 12 ~ 15 題:
下圖是佩潔在臺灣某離島觀光手冊上看到的部分內容:
下圖是佩潔在臺灣某離島觀光手冊上看到的部分內容:
( )12. 根據圖中景點「甲」、「乙」、「丙」判斷,此觀光手冊最可能是介紹下列 何地?
( )12. 根據圖中景點「甲」、「乙」、「丙」判斷,此觀光手冊最可能是介紹下列 何地?
4-2
配合 4-2
18 社會科題本
訟馬祖 訠金門
訟馬祖 訠金門
訡澎湖 訢蘭嶼
訡澎湖 訢蘭嶼
【解析】沙塵暴大多發生在乾燥和或半乾燥地區,強風颳起裸露地表的塵土,使能見度惡化, 故選(D)撒哈拉盆地。
109會考補考第 61 題
閱讀下列選文,回答第 61 至 63 題:
13. 景點「丙」紀念的對象,應是參與了哪場軍事行動?該行動又是因何而起? 答 :
4-2
13 景點「丙」紀念的對象,應是參與了哪場軍事行動?該行動又是因何而起? 答 :
配合 4-2
圖(二十四)是佩玄在臺灣某離島觀光手冊上看到的部分內容:
4-2
配合 4-2
14 景點「乙」建立時所要避免的現象,也曾發生在臺灣本島,並因此引發外國勢力入 侵的事件。此事件應為何者?造成了什麼影響?(請列舉兩項) 答 :
14 景點「乙」建立時所要避免的現象,也曾發生在臺灣本島,並因此引發外國勢力入 侵的事件。此事件應為何者?造成了什麼影響?(請列舉兩項)
15 依照手冊中的介紹判斷,與這三處景點相關的歷史事件,其發生的時間先後順序應 為何者? 答 :
15 依照手冊中的介紹判斷,與這三處景點相關的歷史事件,其發生的時間先後順序應 為何者? 答
配合 4-2 39 4 清帝國時期的政治發展
圖(二十四)
( )61. 根據 圖 ( 二十四 ) 中景點「甲」、「乙」、「丙」判斷,此觀光手冊最可能是介紹下列
何地? (A)澎湖 (B)金門 (C)馬祖 (D)蘭嶼
【答案】A
【出處】九年一貫課程:南一版第一冊主題二單元 2 第 2 節、單元 6 第 4 節
【 解析】 從圖中丙提供的訊息判斷,應是荷蘭人統治 臺灣本島 ( 1624-1662 )前在澎湖所興建 的炮臺,後因明朝派兵驅離,而將此炮臺拆除。此外,甲訊息提及法國軍隊曾進犯此 地,推測應是中法戰爭期間,戰火波及臺澎一帶。綜合上述訊息,該地應是澎湖。
( )62. 關於景點「甲」所介紹的戰役,法國出兵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將臺灣南部納入勢力範圍
(B)與中國爭奪越南的控制權
(C)使中國廣開沿海通商口岸 (D)爭取在 華享有領事裁判權
引起動機
針對該單元內容, 建議教學進行步驟。
會考考點
列出會考考點,快速 掌握教學重點。
參考答案
提供想一想、來挑戰 的參考解答。
重要概念解析
106 歷史 ● 臺灣的歷史(上)
詢問學生是否 知道雲林縣有一座 「顏思齊先生開拓 臺灣登陸紀念碑」 ?是否知道此位歷 史人物的背景?藉 此帶出漢人海商來 臺發展的原因與過 程,並進一步延伸 說明當時還有哪些 勢力在東亞地區活 動。
大航海時代的貿 易(111 補) 歐人在亞洲的據 點(109 補)
起動機 考考點 考答案
因為臺灣、澎 湖等地位於東亞海 域交通航線的樞紐 ;在當地建立商業 據點,發展海外貿 易。
倭寇 1
「倭」指的是 日本群島的住民, 「寇」則是侵略之 意,之後「倭寇」
逐漸演變為單一名 詞,用以稱呼來自 日本的侵略者,是 東亞地區對日本人 的貶稱。
延伸補充該課內容重要 概念,以利備課。
事實上,倭寇 並不一定都是日本 人。元朝早期(13 世紀)的倭寇以日 本人為主,稱為「 真倭」,明朝中晚 期(16 世紀)的 倭寇則以中國沿海 的南方漢人為主, 稱為「假倭」。
想一想
漢人海商與日本人為何要前 往澎湖與臺灣?他們可能在 當地從事哪些活動?
● 圖2-2-1 澎湖出水瓷器 考古學者在澎湖海域的沉船中 發現許多中國出口的瓷器,時 間最早可追溯至 12 世紀,可見 當時已有許多商人在此貿易。
歐洲勢力抵達東亞前, 中國、日本等地的商人早 已在此建立起海上貿易網絡(圖 2-2-1)。16 世紀起,隨 著歐洲人陸續來到東亞,各地商貿往來更加興盛。
漢人海商的活動
14 世紀後期,明朝政府為防範 倭寇 騷擾沿海,實
施「海禁」政策,禁止人民出海經商、捕魚。但部分商 人仍違禁出海,逐漸發展為勢力強大的「海商」集團。
澎湖與臺灣位於海上交通要道,因此成為海商走 私貿易的重要據點(圖 2-2-2)。16 世紀末,明朝政府為
加強海防,派遣軍隊駐守澎湖,部分海商因此轉移至臺 灣活動,例如:據文獻記載,顏思齊、鄭芝龍曾於 17 世紀初期在西南沿海(今雲林、嘉義一帶)建立據點, 招募漢人來臺開墾。
● 圖2-2-2 16、17 世紀中國海商 活動範圍
二 日本人在臺灣的活動 早期日本的商人、海盜也常到臺灣活動,並將臺灣 稱為「高砂」或「高山國」。16 世紀晚期,日本曾企 圖將臺灣納入勢力範圍,但並未成功。
補給站
倭寇、海商 倭寇最初指日本海盜,但成員複雜,16 世紀後轉為以漢人 為主。他們配備武力,常在中國東南沿岸劫掠或走私,勢 力強大者甚至建立自日本到東南亞的貿易網絡。由於兼具 商人與海盜的特質,部分學者將其稱為「海商」。
海禁 2
明朝政府因倭寇經常劫掠中國東南沿海,以及擔心沿海居民私通外國等原因而實施海禁。 然而,海禁的主要目的在於維護沿海地區的安全,經濟方面受影響的以民間活動為主,官方控 制下的貿易並沒有受到限制,明朝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與交流未因海禁的實施而中斷。
學補充劑
臺灣差點在
16 世紀提早進入日治時期?
16 世紀晚期,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計畫對外擴張勢力範圍,除了派兵攻打朝鮮外,也曾 遣使攜帶《高山國招諭文書》前往臺灣,要求當地原住民族稱臣納貢。但當時臺灣北部的原住 民為部落社會,並未有統一的政府,日本使者找不到可傳遞文書的人(符合「高山國國王」身 分者),此事因此作罷。然而,西班牙人認為,日本此舉是要以臺灣為跳板進攻呂宋島(今菲 律賓),使他們意識到臺灣的戰略價值,部分官員更要求馬尼拉當局占領臺灣。最終西班牙人 僅派艦隊前往偵查,之後又隨著豐臣秀吉去世,威脅緩和,便打消了占領臺灣的念頭。
● 圖2-2-3 葡萄牙、西班牙人至東方新航路圖
15 世紀晚期起,歐洲人積極從事遠洋探 險,開啟「大航海時代」,各國紛紛沿著新航 路,前往海外經商與傳教(圖 2-2-3)。
16 世紀,歐洲各國陸續來到亞洲,設立 據點,發展對中國、日本的貿易,例如:葡萄 牙人在澳門建立據點;西班牙人占領菲律賓, 以馬尼拉為根據地。
17 世紀初,荷蘭成立 聯合東印度公司, 投入東亞貿易,並建立巴達維亞城(今印尼 雅加達),作為亞洲總部(圖 2-2-4)。此外, 荷蘭人也持續在各地尋找據點,例如:他們為 了與中國通商,曾試圖占領澎湖,但遭明朝將 領沈有容逼退(圖 2-2-5)。
● 圖2-2-5 澎湖天后宮與「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
● 圖2-2-4 17 世紀歐人在東亞形勢圖
補給站
聯合東印度公司
17 世紀初,荷蘭數家公司合併成 立聯合東印度公 司(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簡稱 VOC)。荷蘭政府 特許聯合東印度公司獨 占在亞洲的貿易,並賦 予它統治殖民地、徵稅、 宣戰、締約等權力。
沈有容逼退荷蘭人 4 荷蘭人的尋找亞洲據點之旅
17 世紀,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來到亞洲發展,於香料 的產地 東印度群島設立亞洲總部,積極發展在東亞的貿 易。荷蘭人為與西班牙、葡萄牙競爭,曾對澳門發動數次攻 勢,企圖占領此地以就近發展對中貿易,但皆未成功。
荷蘭人數次占領澳門未果後,將目標轉往澎湖(仍未放 棄占領澳門,但每場攻擊都失敗收場),在被明將沈有容逼 退後仍試圖占領澎湖,雙方因此爆發戰爭。最終在漢人海商 李旦的調停下,加上荷蘭人認為以臺灣為據點可以阻礙葡、 西兩國的貿易路線,藉此破壞其貿易發展,便決定退出澎湖 ,轉往臺灣發展。
隨著歐洲對東 方奢侈品,例如: 絲綢、瓷器、香料 等商品的需求增加 ,歐洲人開始尋找 前往東方的航線。
輯報你知 三 歐洲人抵達東亞
15 世紀晚期 起,葡萄牙、西班 牙等國陸續展開海 外探險,並成功開 通了數條前往亞洲 的新航路,除便於 商人發展貿易外, 許多傳教士也藉此 前往東方傳播基督 教與天主教。
荷蘭人抵達東 印度群島之後,征 服了巽他格拉巴港 旁的城市查雅加達 (Jayakarta),並 將該其改名為巴達 維亞(Batavia,荷 蘭的古地名)。因 此,在荷蘭人統治 前,東印度群島並 無巴達維亞此一地 名,故課文選擇以 「建立巴達維亞城 ,作為亞洲總部」 的寫法,較符合史 實。 大航海時代 3
1604 年,荷蘭將領韋麻郎占領澎湖,並派人 前往福建請求通商。福建官員拒絕其要求,並派沈 有容率 50 艘戰船(兵約 2 千人)前往澎湖加以驅 離。
沈有容抵達澎湖後,先在娘媽宮(天后宮)與 荷蘭人交涉,向韋麻郎表明澎湖屬於明朝領土,明 朝政府要求荷蘭人離開的決心。談判過程中沈有容 除了以福建當局將派兵進剿的消息施壓外,也答應 若荷蘭人願意退出,便准許其至中國通商,但荷蘭 人退出澎湖後,通商一事便不了了之。
編輯報你知
說明課程跨單元/跨冊 架構安排;並提供相關 教學釋疑。
教學補充劑 延伸課本內容, 選取相關素材與議題。 融入時事、新知與知識 的生活應用等。
適用程度: 中等以上
使用建議: 課堂講解、指派作業
特色說明: 重點整理完備,搭配 關鍵填空好使用。試 題多元豐富好驗收。
適用程度: 中間 使用建議: 指派作業 特色說明: 精要重點整理,精選 各校試題,試題設計 由基礎到進階,診斷 學習成效。
適用程度: 中間偏易
使用建議: 課堂講解、指派作業 特色說明: 精要重點整理,圖表 歸納清楚。精選各校 試題,驗收所學。
適用程度: 中等以上
使用建議: 在家自習、課後練習 特色說明: 重點整理完備,搭配 關鍵填空好使用。試 題多元豐富好驗收。
超會考複習講義
百分百複習講義
難易度 說明
試題囊括資料閱讀/圖表判讀 演練會考重要趨勢變化試題
必練試題 必備實力 特色
訓練素養題解題力勢
統整跨科重點超連結 演練跨科跨冊素養題 應用19 大議題多元面向 彙整3 家必讀重點 收錄3 家版本內容重點 整理比較關鍵圖表判讀
必讀重點精準掌握
歷屆會考試題解方專區,並有變化模組試題演練 特色 瞄準會考必考趨勢
獨家
彙整3 家共有內容:半冊範圍設計,標記3 家共有概念好複習
融會貫通重要考點:歸納重要考點,重要概念跨冊連結引導 必考試題多元演練
114 會考試題趨勢:
資料閱讀、圖表判讀與19 議題等多元試題 會考題模組演練:
模擬試題本 複習卷
超會考複習卷 百分百複習卷
搭配超會考 複習講義使用
搭配百分百 複習講義使用
1 契合心測中心會考命題原則編撰
縱橫題本(分科) 縱橫題本(合科) 全貫通題本(合科)
參考模考進度安排回別 全部為1~6冊複習
2 命題設計強化圖表判讀、生活情境、閱讀理解等素養試題
3 題題附解析,並引導解題關鍵
單元一 臺灣史(一) 自我實力評比: 共 55 題,答對 題
全國社會科老師一致推薦 唯一主題式分類,
依據108 課綱考點篩選入題, 並依照通過率高低排序, 演練進度好掌握。
*新增補救專區,提供錯題分析,精準演練。
1~6冊 會考模擬試題(三) 自我實力評比: 共 30 題,答對 題
一、單題
考 點 一
( B ) 1. 考古學者在臺灣東部發現距今約三萬年前的史前人類生活遺跡,推估當時的人 們已經懂得打製粗糙的石器,但還沒有磨製石器的技巧,也不懂如何蓋房子, 而是住在天然的洞穴裡。這些史前人類最可能以下列何種方式維持生活?
93%
(A)牧養牛羊 (B)採集漁獵
(C)種植稻米
(D)圈養家畜
1. 從「臺灣東部」、已會「打製粗糙石器」但「沒有磨製石器的技巧」、「住在天然洞 穴」,可知應為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當時人類尚未發展出農業,以採集、漁獵為 生,故選(B) (A)(C)(D)為新石器時代以後人類的生活方式。
2. 圖( 中的卡片均為臺灣的史前文化考古遺址,長濱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十三行文化 屬於金屬器時代;卑南文化、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則屬於新石器時代。不同時代間 劃分的依據為製作器物的技術不同,圖(二 即是以此進行分類。(B)均未使用
【110.○ 6 】
文字;(C)如以位置分類,則長濱應與卑南同區,十三行應與大坌坑、圓山同區;(D)僅有十三行文化有使用。
( A ) 2. 鈞憶將圖( )中的五張卡片分為圖
85%
(二)中的三類,其分類的依據最可 能是下列何者? (A)製作器物的技術 (B)文字發展的程度 (C)居住區域的位置 (D)使用貨幣的類型 【107.○ 6 】
圖( ) 圖(二)
( B ) 3. 右圖呈現古代人類的幾種生活樣貌,臺灣的大 坌坑文化應涵蓋其中哪些活動? (A)甲乙丁戊
3. 大坌坑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史前遺址。 其生活特色為: 甲)製作陶器、 丙 漁獵、 丁)農耕、 戊)磨製石器。故選(B) (乙 製作 鐵器為金屬器時代的特色; 己 史前時代 的人類尚不會使用文字。
(B)甲丙丁戊 (C)乙丁戊己 (D)丙丁戊己 【109.補考○ 6 】 ( C ) 4. 「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區 別,在於歷史事實是客觀呈現過去 發生的事件;而歷史解釋則是後人 運用歷史資料,對相關歷史事件進 行的詮釋與評價。下列敘述中,何 者最適合歸類為「歷史事實」?
77%
(A)甲
(B)乙
(C)丙
4 完勝_會考攻略點 歷史 紀年與分期/史前文化/臺灣原住民族
突厥:歐亞大陸上的一支游牧 民族;可汗:部分游牧民族統 治者的稱號。
(D)丁 【111.○ 19 】
一些唐朝名人追求突厥式生活的熱情, 竟然使他們能忍受不舒適的帳篷生活 承乾太子在生活起居各方面,稱得上是 一位傑出的模仿者,他寧願說突厥語而 不說漢語,並且在皇宮的空地上搭建突 厥帳篷,穿著突厥可汗的服飾,拿著佩 刀切割煮熟的羊肉。但是具有這種奇特 愛好的人,在當時畢竟是很有限的 (乙) (丙) (丁) (甲)
4. 題目中僅有丙的敘述是客觀呈現過去發生現象,屬「歷史事實」,故選(C)。甲敘述中「熱情、不舒適」、 乙敘述中「傑出的模仿者」、丁敘述中「具有這種奇特愛好的人」,皆為後人為歷史事件的詮釋與評價, 屬於「歷史解釋」。
歷屆試題依據108課綱分類挑選, 省時便利好複習
( A ) 1. 荷蘭東印度公司總督發布如右圖的公告。公告中的 「徵收關稅、田租、漁獵稅與人頭稅」這種現象, 與下列哪場民變的發生有關?
(A)郭懷一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1. 荷蘭人治臺期間向漢人徵收各種稅金, 漢人不堪重稅負擔,因而爆發了郭懷一 事件,故選(A) (B)(C)(D)均為清帝國時期 的民變。
( B ) 2. 電視臺正在播出臺灣民主化的專題報導,畫面中出現《自由中國》雜誌的相關 報導。該報導中的主角後來遭到逮捕判刑,其導火線與下列哪個因素有關?
(A)雜誌內容支持政府動員戡亂
(B)該主角計畫組織中國民主黨
(C)該主角透過雜誌宣傳共產思想
(D)該主角企圖聯合中共推翻蔣氏政權
2. 雷震因違反戒嚴時期禁止人民組織政黨的規 定,得罪政府當局而遭到逮捕,故選(B)
( B ) 3. 古代世族為了維持自己的勢力,在嫁娶前會先觀察對方的門戶形制是否配得上 自己的身分,因而有「門當戶對」的俗語產生。這個現象的形成與下列何者最 為相關?
(A)周天子實施封建制度
(C)漢朝任用孝子、廉吏
(B)曹 魏推行九品官人法
(D)隋朝以科舉選拔人才
3. 九品官人法造成「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世族」的世族社會,而世 族為了維持身分,重視門第觀念 ,講求門當戶對,故選(B)
( B ) 4. 右圖是臺灣某個時期的漫畫想像圖,由圖中內容進行 判斷,這張漫畫是在描述哪個時期的社會場景?
(A)日治時期
(B)清帝國時期
(C)鄭氏政權時期
(D)荷蘭統治時期
4. 由圖中墾戶首領、漢原土地糾紛,可知 為清帝國時期。
5. 日治時期的鐵路已完成西部縱貫鐵路, 故選(C) (A)(B)清帝國時期;(D)十大建設 時期。
( C ) 5. 佳憲對臺灣鐵路的發展瞭若指掌,他將不同時期的鐵路路線繪製成下列圖片。 下列哪張鐵路分布圖最能代表日治時期?
(A) (B) (C) (D)
提供三回會考模擬試題演練, 含單題與題組,掌握題型變化
課本教學 PPT大改版,畫面簡潔、教學順暢、延伸學習
特色 1
單元皆搭配多元多媒體與補充影音,提供老師豐富素材,增添課堂趣味。
特色 2
搭配教學順序的多元引導與提問,啟發學生思考、掌握課程所學
特色 3
課文重點式條列、圖片放大,對照課文內容,圖文搭配好教學
特色 4
提供教學實例、補充議題、延伸閱讀,幫助學生了解世界
特色 1
南一全新主題式教學PPT,生活情境化引導,豐富現場教學
以真實情境包裝課程,提供深入思考時事的觀點
特色 2
增加討論、分組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多元觀點,學習多元技能
特色 3
實作練習幫助學生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前往體驗國中 社會主題式PPT
★素養教學
★深入思考
★情境學習
多元的多媒體,豐富課程
一、教學動畫:全新製作、趣味說明課程知識點
八年級歷史
八年級公民
二、YouTube精選補充影片:隨時更新,掌握趨勢好輕鬆!
掃我看動畫
南一國中地理
YouTube頻道
南一國中歷史
YouTube頻道
南一公民歷史
YouTube頻道
多樣學習與測驗平台,打破傳統紙筆測驗,教與學都便利
可依據班級適性選擇測驗級別
派測驗
南一獨家線上驗收平臺
QQ快答
支援多種測驗模式與載具,教師教學,學生自學皆可用
wordwall
Quizlet
電子書內建按鈕
NaniBox2.0
各式平臺皆已放入電 子書,隨點隨用,也 可以在NaniBox2.0 找到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