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誌》4月號—春之聲

Page 1

微誌 2021 年 4 月號

VOL.11

春之聲


春之聲 出版 不務正業工作室 總編輯 潘韻婷 陳至柔 文字編輯 潘韻婷 陳至柔 美術編輯 潘韻婷 陳至柔 印刷 國北數位印刷輸出有限公司 發行日 110 年 4 月 30 日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特別感謝 國北數位印刷輸出有限公司 鳥日子 Juice & Tea Shop Oneway CAF'E


About Us 《微誌》是由不務正業工作室所發行的月刊,目前已發行至第 11 期。《微誌》的名稱由來,是希望能挖掘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 卻十分重要的人、事、物。正如同這個微小的工作室,雖然只有 兩位女大生,卻仍渴望能為社會帶來影響。

陳至柔

潘韻婷


文 / 陳至柔 ‧ 攝 / 潘韻婷

這一期我們從春天最容

接著,我們從性別的角

最 後, 我 們 透 過「 社

易的聯想——「花」出

度切入探討「男性受他

工」與「原住民族語老

發,並由「照顧花草」

人 照 顧 」 的 經 驗。 在

師」的訪談,去認識社

的概念延伸到更抽象、

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

會中正在守護、照顧某

廣 泛 的「 照 顧 」 議 題

「男主外,女主內」觀

些東西的人。當然,也

上。首先,我們以法國

念下,男性尤其容易被

希望每位讀者都可以在

導演侯麥的電影《春天

賦予成「照顧者」的角

這充滿生命力與寂靜的

的故事》來讓讀者體驗

色,故我們想理解男性

季節裡,把日子過好,

春天的氛圍。

在這方面的想法。

把自己顧好。

1


04

11

電影

Con 12

24

2

人物專訪

27

28

人物專


te nt 問卷調查

專訪

34

人物專訪

38

21 39

創作

42

33

3


Movie

4

春天


天的故事

沒有說的 秘密 文/陳至柔 劇照提供 / 天馬行空

《春天的故事》上映於 1990 年,是法國新浪潮導演侯麥 的「四季故事」系列電影的 第一部。 春天的巴黎,一位總是在自 我思辨的女老師、一位直率 的音樂系女大生,以及一位 成熟內斂的父親相遇了……。

5


▲ 左起依序為法國著名導演楚浮、高達、侯麥

然而,有一群熱愛電影的年輕人並不認 同這樣的主流文化(指當時的好萊塢電

時代背景

影、法國精緻電影)。於是他們邊寫影 評,邊嘗試拍攝電影,遂逐漸在 1950 年

二戰後,法國解除了自 1939 年禁播美國 電影的禁令,造成大量的好萊塢電影進入 法國的戲院。政府為了振興本土文化,投 入許多資金到電影產業,大量的精緻電影 (Cinéma de qualité,指改編自文學、 古典戲劇等的電影)因此誕生。這些電影 從佈景、服裝、劇本到剪接等都極費心力, 用高預算來維持品質,以和好萊塢抗衡。

代末期到 60 年代形成所謂的「新浪潮」。 1948 年,亞歷山大.艾斯忒(Alexandre Astruc)發表著名的「攝影機鋼筆論」 (La Caméra-stylo), 主 張 電 影 已 成 為 一 種 語言,能詮釋藝術家內心抽象的想法, 就像小說家用筆創作。意即,電影不該 只是為了影像、故事存在,反而應該是 藝術家一種更直接的心靈抒發。此理論 對日後的新浪潮影響深遠。

6


法國 新浪潮 1951 年,法國知名影評家巴贊(André

故我們能發現,新浪潮時期的電影

Bazin)創辦了電影雜誌《電影筆記》 美學是樸素、直接的。為了表現自 時代背景 然而,有一群熱愛電影的年輕人並 (Cahiers du cinéma)。 這 本 雜 誌 以 然,角色會以大量的即興對白取代 不 認 同 這 樣 的 主 流 文 化( 指 當 時 其獨特、大膽的影評聞名,主要的影評 劇本;劇情則像日常生活,沒有戲 二戰後,法國解除了自 1939 年禁播 的好萊塢電影、法國精緻電影)。 人包括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和高 劇化的轉折。為了追求寫實,電影 美國電影的禁令,造成大量的好萊 於是他們邊寫影評,邊嘗試拍攝電 達(Jean-Luc Godard)、 侯 麥(Éric 常用長鏡頭畫面搭配短促的跳剪, 塢電影進入法國的戲院。政府為了 影,遂逐漸在 1950 年代末期到 60 Rohmer)等。他們尤其排斥當時以高成 以呈現明顯時空的推移(和傳統電 振興本土文化,投入許多資金到電 年代形成所謂的「新浪潮」。 本所製作的精緻電影,認為那些電影過 影追求時空延續的剪接手法相反)。 影產業,大量的精緻電影(Cinéma 於雕琢(如華麗的佈景、工整的構圖), 受到「攝影機鋼筆論」的影響,此 de qualité,指改編自文學、古典 「新浪潮」一詞最早出現在記者法 且太依賴明星、編劇來討好觀眾。這群 時期的導演喜歡在電影裡展現自我, 戲劇等的電影)因此誕生。這些電 絲華.吉侯(Françoise Giroud) 年輕知識分子不但在後來成為新浪潮運 個人風格強烈。經典作品如楚浮的 影從佈景、服裝、劇本到剪接等都 於 1957 年刊登於《快報》的文章 動的領頭羊,更將此時期所遵循的影評 《四百擊》、高達的《斷了氣》等。 極費心力,用高預算來維持品質, 中。 然 而 直 到 1959 年, 有 記 者 將 審美標準,沿用到自己的電影作品上。 以和好萊塢抗衡。 「新浪潮」一詞拿來形容當年坎城 7 影展獲獎的一群年輕導演時,這個 詞才被世界廣為使用。


“我確信自己在 能夠捕捉到從事 所無法呈現出來

失業後的他全心投入電

侯麥(Éric Rohmer)

影 創 作, 拍 攝 了 許 多 系 列 電 影。 從 60 年 代 的 「道德故事」到 80 年代

本 名 莫 里 斯. 謝 赫

1950 年,謝赫為了讓自己

的「喜劇與俗諺」,再到

(Maurice Schérer),

遠離家人、朋友的關注,

90 年 代 的「 四 季 故 事 」

青年時期的他沉浸於文

正式以化名「侯麥」闖蕩

系列。其作品《慕德家一

學,尤其對沙特的作品情

電影圈。他創辦了《電影

夜》(1969)獲奧斯卡提

有 獨 鍾。1947 年,25 歲

公 報 》(La gazette du

名, 並 以《 沙 灘 上 的 寶

的他才開始在巴黎參加許

cinéma), 並 用 16 釐 米

蓮》(1983)、《綠光》

多放映會、電影俱樂部,

攝影機拍出第一部短片作

(1986)和《秋天的故事》

真 正 踏 入 電 影 的 世 界。

品《流浪日記》。隔年,

(1998)等作獲得多個國

1948 年,他在亞歷山大.

侯麥開始在《電影筆記》

際影展獎項。侯麥一直在

艾斯忒的鼓勵下寫了第一

撰 寫 影 評, 並 在 1957 年

電 影 圈 耕 耘, 直 到 2010

篇影評〈電影:空間的藝

成 為 該 雜 誌 總 編, 直 到

年,89 歲 的 他 才 因 動 脈

術〉,對新浪潮世代產生

1963 年被迫離開。

瘤長年造成的病痛在巴黎

影響。

8

去世。


在拍電影的時候, 事其他藝術創作 來的幸福。”

電影簡介

哲 學 老 師 珍 娜(Anne

隔天,娜塔莎帶珍娜到父

不久,所有人又意外地在

Teyssedre 飾)和女大生

親在鄉下的老家參觀,並

伊格的老家碰面,伊芙和

娜塔莎(Florence Darel

告訴她,家裡不久前發生

娜塔莎卻因起爭執而雙雙

飾)在一場派對上相遇。

了「項鍊失竊事件」;而

離開。晚餐後,被留下的

當珍娜表示自己無處可

娜塔莎懷疑是父親的女

珍娜和伊格在屋內聊天,

去,娜塔莎便邀請珍娜跟

友 伊 芙(Eloïse Bennett

兩人似乎產生了若有似無

她 回 父 親 伊 格(Hugues

飾)偷的。當晚,四人一

的感情。

Quester 飾)的公寓裡住。

起在娜塔莎家吃飯,珍娜

究竟是誰偷走了項鍊?伊

那晚,兩人在娜塔莎家的

卻發現伊芙並不像娜塔莎

格和珍娜之間真的有愛

公寓聊天,發現彼此十分

形容的那麼壞。

嗎?在這寂靜的春天,一

投緣。

次次的計謀正悄悄展開。

9


觀點分享

我認為侯麥電影最迷人 的,即是他的「不說」。 「不說」並非劇情的不 足;而是一種刻意用剪 接、敘事方式所表現的 神 祕 感。 在《 春 天 的 故 事 》 裡, 侯 麥 以「 消 失 的項鍊」和「伊格對珍 娜的追求」這兩個看似經過設計的事件,讓我 們不斷去猜測導演沒有在電影裡明說的事。

片中的娜塔莎對伊芙懷有很大 的敵意,她不信任這位在爸爸 身邊打轉的年輕女子。然而面 對珍娜時,娜塔莎的態度截然 不同,甚至不時有意無意地幫 爸爸和珍娜牽線。於是到了最 後,當伊格真的開始追求珍娜, 當失蹤的項鍊真的意外在娜塔 莎家被找到時,我們不免質疑, 這一切只是巧合,抑或是娜塔 莎為了趕走伊芙的計謀?

10


不過侯麥沒有要我們質 疑人心,也沒有要我們 解開真相;而是要我們 去體會人之所以為人的 神祕。好比電影裡總是 在自我剖析的珍娜,她 一直透過思考,讓自己 不輕易落入他人的思考 中。不過她卻在與伊格 靠近、牽手、親吻後發 現,這些舉動僅僅是出 於自己的直覺,沒有任 何思考可言。 於是到了片

這段只有畫

尾, 當 珍 娜

面,沒有台詞

返回自己與

的 結 尾, 實

未婚夫的公

也貫徹侯麥以

寓時,她發

「不說」激發

現未婚夫凌

我們思考的電

亂的生活習

影美學。

慣不再困擾 她;反而著 手打掃起 來。

11


問卷調查 父親臨終前洗腎三年,中間有 中風,最後一年失智症到了二 期,會有幻覺跟攻擊人的情況。 我當時必須工作,面對兩個家 庭,等於是蠟燭三面燒的情況。 (45 歲 )

向春天傾訴 男性心聲二 文/潘韻婷、匿名投稿者

在春天,渴望被溫柔對待。春天,

氣息,然而在這生機盎然的時節,

定了一份問卷,想知道不同年齡,

來看問卷的比例圖,以及精選的投

很多時候不想增加身邊的人 負擔,加上原本朋友圈不見 得能解決或者試著同理我的 感受,所以選擇沒說。 (23 歲 ) 我想男生放下身段讓女生照

顧也不是不行,如果能有一 個穩定的靠山,是哪種性別 都能讓人感到安心。(18 歲 )

12


訴── 二三事

因爲年紀漸長,對家庭成 員及老婆的依賴感受越 深。(64 歲 ) 有時候我羨慕女友可以那樣無憂,但 有時候我又會覺得她可以那樣,之後 經濟壓力還是在我,我還要養她跟我 的父母以及她的爸媽。(19 歲)

,是一個萬物生長的季節,在這個時節,到處遍佈著生命的

,會不會有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擬

,不同狀態的生理男性們,有著怎樣的煩惱呢 ? 首先帶大家

投稿答覆,接著則是這份問卷的觀察說明。

博班最後以資格考沒通過告終。這期 間對自己的能力懷疑,家庭方面給出 的失望感,壓得我喘不過氣,有很長 一段時間生活都是渾渾噩噩地過。 (30 歲 )

13


本次問卷共收到

72 8

根據調查結果,有

則回覆,年齡橫跨

17- 64

歲。

成的男性曾有希望別人照顧,卻沒有開口的經驗,

原因分布如下 :

81.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不想再麻煩別人

22%

從來沒做過,所以自己心裡覺得難為情 / 彆扭

16.9%

害怕說出口會被看不起或嘲笑

16.9%

因為自己是男性,所以不想讓別人看到脆弱的一面

接著,我們詢問他們對於「男性受他人照顧」的想法。本次受調查的男性 中,有

8

成男性認同「男性可以讓別人照顧」。有

7

成男性不認同

「讓他人照顧是軟弱的表現」。由此可知,受調查的男性已普遍沒有傳統 社會所賦予的「男性就該照顧他人」的思維。

非常認同 男性也有讓別人 照顧的權利

男性讓別人照顧 是軟弱的表現 男性只能照顧別人 ,不能受別人照顧 14

有點認同 非常不認同 有點不認同

不 知 道/ 沒意見

61.1%

27.7%

4.1%

2.7%

4.1%

2.7%

12.5%

44.4%

30.5%

9.7%

1.3%

1.3%

65.2%

26.3%

5.5%


又本次調查裡,男性最常在「身理」方面受到別人照顧,緊接著則依序為「學業」、 「課業」方面。

事業方面 ( 如剛到新公司、 找不到工作 )

學業方面(如準備考試、想了解讀書技巧)

18%

25%

27.7% 身理方面(如感冒、開刀、先天性疾病)

再來,我們請他們分享「最近一次產生需要被他人照顧」的狀況,其中最高的是「生 涯規劃」,接下來則是「感情」、「課業壓力」。

47.2% 34.7% 29.1% 生涯規劃 ( 如對未來沒方向 / 沒目標 ) 感情 ( 如和另一伴溝通不順 / 性事不合 / 沒對象 課業壓力 ( 如升學 / 獎學金 )

最後,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男性們的現身說法 !

15


20

歲以下

① 快要高中畢業,可是對於未來依舊是一片惘然,再加上最近疫 情的關係,原本已經半荒廢的學業變得一塌糊塗。還有兩星期 就要考升學試了,因為這個考試基本上可以定奪未來一半的人 生走向,所以我很盼望能考個能見人的成績,明明覺得很重要, 可是我卻一直沒有動力去溫習。然後想到未來可能找不到工作, 想到未來三四十年可能都是空白的,就感到很絕望,想要找個 人問一下該怎麼做,得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答案,或者是經常 半途而廢。想著想著想到反正我沒辦法為社會作出貢獻,是不 是不存在比較好呢,家人少一個負擔會不會比較輕鬆呢。可是 一想到要是我死了,身邊人可能會難過,就沒辦法做出行動。 這種矛盾的想法一直伴隨著我,再加上我比較怕生,很多時候 都不願意去麻煩他人,令我一直都把很多東西收在心裡,不願 意跟別人說。(17 歲 )

② 不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對不對,能不能獲得回報,一 直想省錢卻不知道為何而省,可能就是擔心未來會沒 飯吃。另外加上現在女權當道,我想男生放下身段讓 女生照顧也不是不行,如果能有一個穩定的靠山,是 那種性別都能讓人感到安心。(18 歲 )

16


想要轉入更好學校的電機系教授,由於在這個科技業的社會 中頂大四中是必須的,目前又有出國讀研的考慮,因此想要 先進入更好學校的電機系,所以壓力有點大,我常常會很失 落的找女友訴苦,她雖然常常用很暇意的態度對我,她認為 人要活在當下不要一直為未來擔憂,有時候我也羨慕他可以 那樣無憂,但有時候我又會覺得那是她可以那樣,之後經濟 壓力還是在我,我還要養她跟我的父母以及她的爸媽,在這 樣的壓力下,我認為男人還是可以有被照顧的機會,因此, 我想在這裡為所有男性發聲,就算有買房買車的壓力,又加 上不是富二代所以我們有時候撐不住了真的需要有人照顧, 不論是同性還是異性,我們一起加油,戰勝一切壓力,壓力 也使我們成長。(19 歲 )

17


20-40 ①

在網路上遇到一個渣女,那個渣女原本就有了男朋 友,想要腳踏兩條船,但是我沒有接受,所以她在各 大通訊平台上發文章詆毀我,只是我回想起我爸對 我說不管我遇到任何法律的問題,就算我是受害者, 他也不會幫我請律師,所以我就非常的煩惱。還好有 眾多朋友還有社工系助教的協助,我應該是克服了這 個煩惱,不過每次想起這段往事都讓我覺得非常的火 大。(21 歲 )

年初面臨研究所考試,在前一年暑假開始密集準備 時,備感壓力,一方面來自於同學間的競爭,另方 面來自於課業上自我的期許,更多來自家庭長輩的 眼光。獨自一人晚上為隔天的讀書會題目或報告挑 燈夜戰,最令我感到孤獨與絕望,期待隔天收到學 長姐或同學的讚許,才能稍微建立信心與繼續往下 推進的行動力,頓時,心態變得敏感,無論誰或什 麼時候講了什麼關於自己的話,就容易引起內心的 波瀾,更有可能打倒最後自信心的防線。(22 歲 )

18


③ 我目前是大四機械系的學生,在課業方面和未來方面有一些無法處理而 感到不舒服的事情,課業上不敢問學長如何處理、不敢去找老師問問 題、有時候會因為沒有回答老師的問題而心理不愉快。 身邊的同學有的在為未來準備,他希望我趕快去找研究所教授,而我因 為沒有研究的想法與興趣覺得被他看不起,教授也因為我的狀況感到困 難,我覺得很難過,但是為了把自己廢的樣子隱藏住,我都儘量裝作沒 事只是我喜歡偷懶而已,但是懦弱的感覺還是會影響我平時的逞強。 有時候朋友找我聊天我會因為心情的關係沉默,有困難也不說,最糟 糕的想法就是自己想說「死了就好吧 !」,可是那不能讓我從問題中解 脫。我還有爺爺奶奶希望我趕快交女朋友、其他親戚希望我多回去照顧 爺爺奶奶、我爸希望我多培養能力去大公司、我認為我的老師覺得我是 爛人、我開車跟騎摩托車很爛但是沒人相信我騎不好、我在傳統理論的 老師眼中應該被社會淘汰、被一個做直銷的人覺得我是社會上沒有用的 人,至少部分與男性的社會使命來說我不符合期待。(22 歲 )

自己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對於未來,還有一些自己能 力上、個人存在價值感到懷疑,加上社交上很在意別人 眼光,導致自己的憂鬱傾向。很多時候不想增加身邊的 人負擔,加上原本朋友圈不見得能解決或者試著同理我 的感受,所以選擇沒說。現在嘗試使用藥物、睡眠、出 門走走轉移注意力。(23 歲 )

19


⑤ 單身將近四年了,雖然目前的狀態並沒有不好,也算過得開 心,但開始工作後,內心始終有想尋找一位穩定對象的想法。 身旁的親朋好友一致認為對我來說並非難事,但內心的我很 清楚,一是目前都還沒有遇見讓我心動的對象;再者是我覺 得自己還有點沈浸在過去,可能是因為分別的突然,沒有讓 我足夠信服的理由,因此內心仍有不甘,不過隨著時間的流 逝,這樣的感覺有漸漸淡去。又覺得分開這麼久,沒有再去 打擾對方的藉口,這樣的事情不管是找誰討論,都不會有結 論,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了,人還是要向前看的對吧。(24 歲 )

目前為碩班學生,通常我自己在找資料、或是一些行 政方便的事情會有困難,跟普遍同學可能是沒有想法、 尚需要被啟發或提點可能不太一樣,通常我不擅長的 事情一般人都認為不會太困難,所以通常我會有 1、2 位擅長電腦或是統整資料或文字的好朋友來協助,當 然有時對方也認為我不能過分依賴。(26 歲 )

20


碩班畢業後繼續在原學校和實驗室念博班,本來信心十足,卻因為 研究工作上的調度以及指導教授強塞許多非研究生需要負責之工 作,博班最後以資格考沒通過告終。這期間對自己的能力懷疑,家 庭方面給出的失望感,壓得我喘不過氣,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都是 渾渾噩噩地過。因為從事這個研究題目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最後 勉強打起精神,在一個研究機構找了份工作。除了薪水不理想和工 作壓力大之外,工作內容和給自己設定的未來目標差的越來越多, 日子一天天的過,越過越憂鬱,生理心理都出了很大問題。 轉機出現在單位調來了位短期秘書姊姊,這期間不斷鼓勵我,以及 工作上的大氣的幫忙。雖然那位秘書脾氣經常性的因為工作事情爆 炸,但是還是滿滿的感受到他的善良和熱心,如果沒有她,或許我 的精神狀況會變得更失控。 另外一個受人幫忙的是在國外工作的學長主動要幫我推薦給歐洲某 學校的教授收我當博士生,第一次聽到學長主動提出幫忙時,因為 自身狀況很糟糕,有點逃避與人接觸,好在學長很主動地每隔一段 就關心我的近況,在學長和秘書的鼓勵下送出了申請文件。雖然現 在因為疫情關係出不了國,不過因為對未來有較踏實的掌握,所以 算是度過了人生的低潮期了,生活上也開始走入人群以及規律的運 動,真的很謝謝在我低潮時候伸出援手拉我一把的各位。(30 歲 )

21


40

歲以上 ① 先天的缺陷使得我左右不平衡,左邊身驅較大右 邊小,無法蹲下來的動作,故剪腳甲綁鞋帶等動 作對我來說是很勞累的事情,希望被人照料處理, 通常是另一半幫忙,但等老了只剩一個人時就會 顯得力不從心,需別人相助。(55 歲 )

② 父親臨終前洗腎三年,中間有中風,最後一年 失智症到了二期,會有幻覺跟攻擊人的情況。 我當時必須工作,面對兩個家庭,等於是蠟燭 三面燒的情況,常常半夜回老家跑急診室。身 心俱疲下,情緒悶在心裏,但常會浮現在臉上, 且對於必要的事情以外的興趣缺缺,例如家庭 出遊。配偶對此經常性抱怨,並常把離婚掛在 嘴邊。當時希望能有人可理解我的情況,並給 予實質的幫助。(45 歲 )

因為年紀漸長,對家庭成員及老婆的 依賴感受越深。或許是長年的獨立自 主慣了,從而想在這當下換個思維, 親密的與家人互動及交流,讓人生的 歷練能更圓滿及完善。(64 歲 )

22


針對回覆的 72 份有效問卷分析,精選之後的答覆,可發現 20 歲以下的煩惱,大多是對於自我定位和未來生涯規劃的 迷惘,而 20 歲到 40 歲的區間,對人生思考的面向更為廣大 且複雜,除了對情感的追求和依賴,就是連結到人際關係和 現階段對未來生涯規劃,付出多少努力,和在努力中面對的 碰撞,以及遭遇的挫敗等,是這個年齡區間,大多數出現渴 望被同理、被安撫、被關照的情感需求;40 歲以上內心所 擔憂的,除了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態之外,可以發現對家人的 親情需求更為明顯。在這些答覆中,可以發現很多時候,男 性並不擅於用言語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甚至在一兩次表達 後,無法得到壓力的紓解,就轉而不願意訴說,這些問卷的 答覆,明顯透露出男性的焦慮感,只是他們或許未曾透露, 只因為社會要求他們必需擁有剛強的性別氣質,期待他們總 是獨當一面地保護他人,而忽略實際上,男性也有脆弱的一 面,渴望依賴他人的時候。 在這樣一個春風吹過你我臉龐的時節,不妨趁著好天氣,對 你身邊那個,不論是父親、老公、男友,又或者那個你覺得 不知如何相處的男性手足,試著對他表現妳支持著他,或許 能讓原先的關係,出現微妙的變化唷 !

23


人物專訪

不只是讀心術 ——專訪劉博裕 文∕陳至柔.圖片提供∕劉博裕

目前就讀於東海社工系的劉博裕,高中時在老師的建議下, 認識到社工這個行業。如今即將畢業的他,過去曾在精神病 房和兒福機構實習。不過他也直言,身在全臺歷史最悠久的 光環下的社工系,為他帶來一定程度的壓力。 24


談到社工最需要的能力,劉博裕認 為是「同理心」。「很多人以為同 理和同情是一樣的,但事實上,在 同情心兩邊的人是不對等的。同理 心才是和個案站在相同的高度去看 事情。」他坦言,自己在讀了社工 系後,比以前更會察言觀色、傾聽 他人。「很多人以為我們會讀心術, 但我們只是在社工的訓練下,對於 人的觀察比一般人還要細微。」此 外他認為,說話技巧的提升也十分 顯著。「我現在講話比較會斟酌字 句,像我如果覺得某人做事不對, 我不會直接質疑他;而是會跟他說 怎 樣 更 好, 把 指 責 改 成 建 議 的 口 氣。」 大三時,劉博裕到了醫院的精神病 房實習;然而,病房裡高壓的工作 環境卻令他難以適應。「我覺得, 在精神病房裡會比較不好拿捏和個 案的距離,更不要提打破個案的心 防,進而理解他們。」劉博裕坦言, 待在精神病房需要很強的危機處理 能力和抗壓性,自己的個性並不適 合。「當時我實習到情緒有點瀕臨 崩潰,幸好在教會朋友們的陪伴下 才度過。」當時挫折的他只好選擇 停止實習,換個環境重新開始。

▲ 劉博裕正在教導小朋友做美勞 25


「我不喜歡一個說法,就是社工可 以自己消化情緒、自己解決煩惱。 平常我們都希望個案向我們求助, 那我們自己呢?我認為每個人都 有求助的權利,雖然平常是我照顧 別人比較多,但當我向別人求助 時,我也覺得蠻溫暖的。」後來, 劉博裕轉換跑道到兒福機構,讓他 重拾對社工的初心。 「相較於精神病房,兒福機構的孩 子們都比較單純、聽話,所以不太 容易出狀況。」劉博裕表示,工作 內容除了課業輔導、帶活動,定期 與孩子們進行會談也是十分重要 的。被問及印象深刻的個案,他侃 侃而談。「個案因為在家裡長期被 忽略,所以時常想做一些吸引別人 注意的事,像是故意嚇別人、亂拿 別人的東西等等。他知道自己這樣 不對但一時之間沒辦法改,所以在 學校也被排擠。」

▲ 劉博裕正在教導小朋友寫作業

26


為了改善個案的狀況,劉博裕便藉著 會談時間和個案溝通。「他剛開始有 稍微改善,但或許是因為我後來把他 「我不喜歡一個說法,就是社工可以自己消化情緒、自己解 當弟弟看待,所以對他要求也變高。 決煩惱。平常我們都希望個案向我們求助,那我們自己呢? 有一次我要他罰寫,他就開始發脾 我認為每個人都有求助的權利,雖然平常是我照顧別人比較 畢業後,劉博裕表示要去台北闖蕩。 氣,讓我也蠻生氣的。」最後,這位 多,但當我向別人求助時,我也覺得蠻溫暖的。」後來,劉 「我想給自己三到五年的時間,看自 個案以「轉交給其他更有經驗的社 博裕轉換跑道到兒福機構實習,讓他重拾對社工的初心。 己究竟適不適合當社工。」就算經歷 工」結案,讓劉博裕感到十分挫折。 挫敗,劉博裕仍想持續在他所愛的社 「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當時我覺 「相較於精神病房,兒福機構的孩子們都比較單純、聽話, 工領域打拼,以專業的姿態成為他人 得自己已經盡力,卻還是無法改善他 所以不太容易出狀況。」劉博裕表示,工作內容除了課業輔 的心理支柱。 的行為,所以心裡蠻無力的。」 不過, 導、帶活動,定期與孩子們進行會談也是十分重要的。被問 這個經驗反而讓劉博裕認識到自我調 及印象深刻的個案,他侃侃而談。「個案因為在家裡長期被 適的重要。「念了社工系後,我也在 忽略,所以時常想做一些吸引別人注意的事,像是故意嚇別 慢慢改變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不會再 人、亂拿別人的東西等等。他知道自己這樣不對但一時之間 讓自己一直聚焦在一個點;反而會去 沒辦法改,所以在學校也被排擠。」 多方思考或求證。」

▼ 圖為兒福機構小朋友送給劉博裕的卡片

27


人物專訪

讓希望茁壯 ——專訪蘇慧文

大學就讀社工相關科系的蘇慧文,原本在醫院擔任醫 檢師。直到碰上政府的社福部門成立,才讓熱愛人文 領域的她選擇到家扶基金會工作。「我在孩子們的身 上看到希望。」這不但是蘇慧文入行 18 年來的親身 體悟,也是讓她持續在社工領域耕耘的堅定信念。 28


文/陳至柔、攝/潘韻婷 圖片提供/蘇慧文

家扶基金會是國內老牌的社福機 構,除了最主要的扶助弱勢家庭 外,也做兒童保護的服務。一開 始從經濟扶助起家,後來為了讓 服務在地化,便開始在各縣市拓 點。近年,他們甚至也轉型做社 區服務,向更多在地的民眾推廣 兒童保護的觀念。

畢竟,正確的觀念才能為弱勢家庭 帶來改變。這些家庭難以擺脫的貧 窮問題,容易使孩子面臨被忽略、 漠視,甚至是虐待的狀況。蘇慧文 坦言,許多弱勢家庭的家長會有「不 做要報稅的工作」、「不需要太努 力」等消極的想法,只想依靠政府 的補助和福利生活,使得「貧窮循 環」的狀況無法終結。「我們需要 從家長的觀念導正,如果他們很難 鬆動,我們就鬆動下一代,讓下一 代不要再落入這樣的狀況。」。

29


她認為,弱勢的孩子基本上衣

「 對 家 扶 體 系 的 孩 子 來 說,

食不缺,也享有義務教育,但

我們可以給予他們陪伴和依

是像補習、學才藝等機會就比

靠。」當家扶社工開始進入家

較缺乏。這些孩子在適性發展

庭後,便會每個月固定與家庭

上的不足,可能會影響到他們

聯繫、做家訪、提供資源。久

的人際關係和自信心。家扶為

而久之,這些家庭也習慣把社

了因應這樣的情況,在課程、

工當成諮詢對象、老師,甚至

活動的設計上,便十分著重在

是朋友。

孩子的自我實現和自信心的提 升,讓他們的生涯發展能夠健 全。

▲ 圖為台北家扶中心在樂利街的本部

30


不過蘇慧文直言,剛入行的社工 常滿懷理想,認為自己一定能成 為一個家庭的重要支柱;而現實 卻往往不如所願。「每位社工身 上幾乎都有五、六十案,每個家 庭都要去了解,要處理的方向也 不一樣。」社工們平時除了有大 量的個案紀錄要做,行政工作亦 十分繁忙。「新進社工需要去適 應時間分配的問題,這偶爾會讓 他們感到力不從心。」。

在服務過的無數個案裡,有的讓 蘇慧文覺得無力、疲憊,也有的 讓她留下深刻印象。「我曾遇過 一位精神疾病的媽媽帶著一對國 小 的 兄 妹。 媽 媽 的 狀 況 時 好 時

那時蘇慧文見情況緊急,馬上叫

壞, 所 以 我 們 很 難 掌 握 她 的 行

小孩把窗戶打開,讓她爬進去。

蹤。直到後來,我和她已經失聯

原 來, 那 位 媽 媽 已 經 兩 周 未 服

一 個 多 月, 我 才 透 過 里 長 找 到

藥,狀況非常差。「她認不出我,

她。」蘇慧文邊停下思考,邊緩

以為我要對她不利,拿著水果刀

緩地說著。「我記得很清楚,當

想自殺。」蘇慧文如今回想,一

時我敲她家的門,就聽見她在裡

切仍歷歷在目。最後,那位媽媽

面大吼大叫、摔酒瓶,兩個小孩

才在醫院跟公衛護士的幫助下強

也在裡面尖叫。小孩聽到我的敲

制就醫。

門聲,對我大喊媽媽要自殺。」。

31


沒多久,這對兄妹被暫時寄養。

根 據 台 北 市 社 工 師 公 會 2020

半年過去,媽媽的狀況已漸漸穩

年的調查,社工在長期工作下

定,她卻又在一家人團圓不久後

容 易 累 積 出 憂 鬱、 悲 傷 等 情

因心臟麻痺過世。於是,兩個小

緒,甚至讓健康亮紅燈。蘇慧

孩只好又送到寄養家庭生活。「我

文表示,這樣的狀況尤其會發

會印象深刻,是因為某天在我家

生在從事兒童保護的一線救援

附近的髮廊,有人跑出來叫住我。

社工身上。「他們精神壓力一

我回頭看那個人,一開始還認不

定很大,因為也不能一直監督

出來,直到她跟我說她是那對兄

家庭看父母有沒有施暴。如果

妹的妹妹,我才想起來。」原來,

再次發生暴力事件,社工一定

當年的小學生已經變成能獨立生

會自責;而且那個自責是一輩

活的髮廊學徒。「那時覺得自己

子的。」。

的努力都值得了,雖然我的能力 沒辦法改變所有孩子,但只要能 改變其中一兩個,我就很欣慰。」 對蘇慧文來說,這就是希望。

▼蘇慧文獲 110 年衛福部優良社工表揚

32


▼蘇慧文參與台北家扶歲末活動社工統籌

她也分享,自己之前遇上

社工雖然要承擔龐大的心

就算付出可能看不

寄養家庭發生了家內性

理 壓 力, 卻 仍 可 能 無 法 得

見成果,就算努力

侵事件,令她心力交瘁。

到 對 等 的 薪 資 待 遇。 蘇 慧

可能沒有回報,但

「當時每個人各說各話,

文 提 到, 這 幾 年 公 部 門 社

在蘇慧文的心中,

很 像 羅 生 門。 小 孩 先 說

工 的 福 利 大 幅 提 升, 不 免

只要還有希望,她

寄 養 爸 爸 摸 她, 但 寄 養

會對像家扶這樣的民間機

就會陪著這些孩子

家 庭 不 承 認。 後 來 我 有

構社工產生排擠效應。「畢

慢慢等、慢慢長大。

點 陷 入 信 任 危 機, 不 知

竟 家 扶 還 是 財 務 自 理, 所

道 該 相 信 誰, 也 不 知 道

以在薪資上無法提高太多,

該 怎 麼 處 理。」 最 後,

這可能讓我們好不容易培

案件因缺乏證據而以不

養 了 兩、 三 年 的 社 工 往 公

起 訴 處 分 結 案。 蘇 慧 文

部 門 跑, 造 成 人 員 流 動 率

忍 不 住 感 嘆:「 培 養 寄

很 大。」。 儘 管 如 此, 家

養 家 庭 並 不 容 易, 戳 破

扶近年正在積極走出扶貧

家庭卻只要一瞬間。」。

的 框 架, 希 望 能 照 顧 到 更 多 孩 子。 此 外, 他 們 也 持 續 經 營 國 際 直 扶 的 服 務, 目 前 已 在 蒙 古、 越 南、 柬 埔寨等多國駐點。 33


人物專訪

在語言的花園中,做一名 ——專訪陳美佐 文、攝 / 潘韻婷

長期生長在都市,父母親早已離開 原鄉,使用母語交談的狀況,多年 來,在我家已非常少見,父母親因 應工作需求,台語非常流利,然而 和孩子們溝通,則是使用華語文, 作為交談的媒介。 四年前,我來到臺北教育大學就讀, 因緣際會之下,在原資中心工讀, 使我展開自我認同、追尋自我的旅 程。在原資中心,有更深入學習母 語的機會,而在我不斷追問「我是 誰 ?」的過程,連帶影響我母親,也 去參與台中部落大學的課程,先是 報名紙工藝的手做課程,而後加入 學習族語課程的行列。在這樣的情 形之下,使她認識人稱 Linga 的陳 美佐老師。 34


名園丁 來到位於大雅的台中市原住民綜

傳統語言的存留日益困難,對每

合服務中心,映入眼簾的,是中

一個都市原住民來說,面臨「不

心前寬廣的廣場,向大門靠近,

會說母語」或「對母語不熟悉」

會發現身著原住民團統服飾的熊

的 狀 況, 是 自 我 認 同 的 一 大 屏

熊吉祥物,也在中心前歡迎每一

障,然而當你試著深入淺出的了

個來訪的人。

解與探索,將會發現母語,是一 座 被 耆 老 們 細 細 呵 護 的 花 園,

語言復振是份艱難的工作,必須

等待著每一個不期而遇的時刻來

在強勢文化的洪流中,努力且持

臨, 為 你 展 現 母 語 的 智 慧 和 精

續地耕耘,才可慢慢累積成果,

華。

猶如一片花園,必須經由園丁的 巧手,細細澆灌,才能長出美麗 的枝葉,開花結果。今天要訪問 的人,是陳美佐老師。

35


一、自我介紹

二、教學經歷

人稱 Linga 的陳美佐老師,從小生長

投入族語教學的行列,美佐老師已經

在花蓮縣瑞瑞穗鄉 Morocan 牧魯棧部

晚同輩至少 5 年,然而結合自己原先

落,一個位於馬蘭鉤溪橋附近,因土

的幼兒教育專長,所提倡的蒙特梭利

地貧瘠不利耕作,而種植鳳梨,日照

教育法,融合在講授族語的過程,使

充足而乾燥的地方。在日照良好的環

得美佐老師逐漸在授課中,越來越得

境之下,也使美佐老師的個性,較為

心應手。在族語教學的過程中,美佐

樂觀,看待事物的不同面貌時,會將

老師景仰的模範,是花了 18 年翻譯

眼光放在人心溫暖的時刻,進而學習

阿美族語,完成《阿美族語辭典》的

接受執行族語復振語傳承時,可能面

吳明義教授,吳明義教授在今年的世

臨的考驗,然而美佐老師,並非一開

界母語日,獲頒終身成就獎。然而激

始就從事族語文化相關的工作。

勵人心的,並不只是得獎這件事,而 是教授默默耕耘多年,伏案讀書、埋

高中畢業後,美佐老師前往臺北求

頭研究的精神,深深打動了美佐老

職,在台北一待就是六年。原先在幼

師。

稚園擔任教保員的工作,進而認識來 幼稚園送信的郵差,這名郵差,即是 日後共度一生的先生。面對少子化的 衝擊,美佐老師離開幼稚園,用自己 的專長,進入補習班擔任翻譯,一直 到後來公公過世,要就近照顧婆婆, 美佐老師和先生,才決定要搬家,然 而先生的故鄉苗栗並沒有開郵差的 缺,於是美佐老師一家人,轉而前往 二姊所居住的台中,在這樣的情況之 下,當時擔任臺中縣神岡鄉婦女會會 長的二姊,鼓勵美佐老師報考族語認 證,才使得美佐老師,一腳踏入族語 復振的世界。

36


原先取得教授族語的資格時,美佐老 原先取得教授族語的資格時,美佐老 師也並非校方的第一人選,而是在學 師也並非校方的第一人選,而是在學

在蒐集教學素材時,習慣從兒童繪本 在蒐集教學素材時,習慣從兒童繪本 找靈感的美佐老師,發現原住民族語 找靈感的美佐老師,發現原住民族語

校將通訊錄的名單,由上往下撥號, 校將通訊錄的名單,由上往下撥號, 前幾位老師都表示無法配合時,才輪 前幾位老師都表示無法配合時,才輪

的母語繪本數量,簡直少之又少,因 的母語繪本的數量,簡直少之又少, 為這樣的觀察與發現,才使得她對自 因為這樣的觀察與發現,才使得她對

到 美 佐 老 師, 美 佐 老 師 淡 淡 地 笑 了 到美佐老師,美佐老師淡淡地笑了 笑,講述這段過往,然而吳明義教授 笑,講述這段過往,然而吳明義教授

己有了新的期許,就是期盼自己能完 自己有了新的期許,就是期盼自己能 成一本深具教育意涵並能將文化傳承 完成一本深具教育意涵並能將文化傳

對族語的耕耘,何嘗不是原先不被他 對族語的耕耘,何嘗不是原先不被他 人所重視,日後才逐漸受到肯定呢 人所重視,日後才逐漸受到肯定呢??

下去的繪本,這也是現階段她想努力 承下去的繪本,這也是現階段她想努 的方向。 力的方向。

這些年來的教學經驗,使得美佐老師 這些年來的教學經驗,使得美佐老師 更加堅信「唯有認真努力,才能使自 更加堅信「唯有認真努力,才能使自 己喜愛的事物,被發揚光大」。 己喜愛的事物,被發揚光大」。

三、結論 三、 結論 來到原住民綜合服務中心,能夠看到 來到原住民綜合服務中心,能夠看 館藏室中,佈滿各式各樣的族語教 到館藏室中,佈滿各式各樣的族語 材,有著必須沉靜下心閱讀的族語課 教材,有著必須沉靜下心閱讀的族

▼ 陳美佐認真教導族語的模樣

本;各族的簡易手作品以及牆上「說 語課本;各族的簡易手作品以及牆 我們的話」等標語,誠如多年前原民 上「說我們的話」等標語,誠如多 社會運動所提出的口號「沒有人是局 年前原民社會運動所提出的口號「沒 外人」自己的語言,也必須藉著自己 有人是局外人」自己的語言,也必 的重視與肯定,才能達到復振的效 須藉著自己的重視與肯定,才能達 果。 也 許 它 並 不 如, 日 常 所 用 的 語 到復振的效果。也許它並不如,日 言,那樣受到重視,然而,你沒有踏 常所用的語言,那樣受到重視,然 出認識的第一步,怎麼會知道「母語 而,你沒有踏出認識的第一步,怎 之美」呢 ? 訪問結束,美佐老師繼續 麼會知道「母語之美」呢 ? 訪問結 回到辦公室,編輯族語教材,等待每 束,美佐老師繼續回到辦公室,編 一個打開課本的人,能感受到編者的 輯族語教材,等待每一個打開課本 用心,這也是她選擇持續呵護這片花 的人,能感受到編者的用心,這也 是她選擇持續呵護這片花園的原因。 園的原因。

37


38


大學生活的 最後一個春天 文 / 潘韻婷 ‧ 攝 / 陳至柔

春天,萬物生長,百花齊放,四處一片充滿生機的模樣。這是倒數二 個,留在台北的季節,待春天過去,夏天來臨,也表示離開的時候到 了。說來奇怪,曾聽聞有人說「大一嬌、大二俏、大三拉緊報、大四 沒人要」看似荒謬、不合時宜的順口溜,不免令人發笑,然而大家各 自對春天的期待,又是什麼呢 ? 是一段令人期待與嚮往的感情嗎 ? 還 是在萬象更新的氣息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又或者,在舊的事物當中, 看見任何全新的可能性呢 ? 3 月份,就在對《微誌》未來走向的迷惘和一籌莫展,同時忙碌著自 己的生涯發展中度過,想想都不知當時那些時間,是如何被浪費掉的 呢? 4 月份就在缺水的擔憂中度過,疫情也在變動中,使人彷彿一朵春天 中,不知何時能再次被澆灌的花朵。 我想春情或春心,那份對生活期待的心情,是肯定的,然而在那看似 熱情和充滿鬥志的背後,也有著隱隱約約不安的焦慮感,然而春天, 春天自己就走在春天的路上,只是它不知道,就好比每一個瞬間的自 己,我們都走在成為未來那個自己的途中,只是當時,我們不知道。 你喜歡春天嗎 ? 不喜歡也無妨,別忘了喜歡自己,是我在春天身上, 學到的精神。大學的最後一個春天,我向它輕輕道別,感謝它反覆來 臨,讓我看見自己的美好,即便有時伴隨著焦慮,那都是蛻變前的訊 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9


40


遠山 文、攝∕陳至柔 在墨綠的高低稜線下,你沒有曠野的模樣 我躺在無數雙手開墾的土地上,幻想 你是滴落淋濕皆宜的午後陣雨, 深深的外表 淺淺的內心 你沒有曠野的模樣, 雨水不夠灌溉你, 稜線旁的墨綠不夠描摹你。 我想你是最高的仰望者, 總在仰望著我所仰望的地方。 我偶爾也望望你,將我瞳孔中的褐色、勝負 與負荷叩問你。 你偶爾也望望我,以你稜線上的墨綠、深淺 與寬廣回應我。 那時,視線相交的我們將看見, 有白色的鳥兒在水田中振動翅膀,整理 風的方向。

41


不知不覺《微誌》來到第 11 期, 回 顧 這 一 年, 充 滿許多考驗,有悲傷,也 有歡笑,有怎麼樣也不想 繼續的時刻,也有著無論

文 / 潘韻婷 ‧ 攝 / 陳至柔

如何,都想奮力一搏的瞬

42

時序來到四月底,表

就我自己來說,看待

間。這一期的內容,聚集

示 2021 年也走過三分

周遭事物和生命的眼

春天的意象,以及照顧的

之一的時光,不知道,

光,也變得不一樣。

概念在其中,也許是一種

各位過得怎麼樣呢 ?

有時難免因為現階段

心情,也許是一種文化,

疫情的變化莫測,對

暫時的不便,產生不

又或者一段藉著陪伴,度

生活的破壞,對每一

滿和較為負面的情

過的艱辛時分,我們將其

個人來說,產生始料

緒,然而眼見自己的

梳 理 過 後, 猶 如 一 座 花

未及的影響,在這樣

生活,還能在一定限

園,等待每一個讀者的發

的情況之下,不知道

制的情況下,如常地

現,在此之前,我們也會

大家心情的變化為何

進行著,就對現況充

持 續, 澆 灌 著 這 篇 花 園

呢?

滿感謝。

的,謝謝大家。


圖片來源 : 1. 高達 (p.6):https://flic.kr/p/5Stkvp (Gary Stevens on Flickr) 2. 侯麥 (p.7):https://flic.kr/p/8ZSPLm

(Caspy2003 on Flickr)

參考資料: 1. 焦雄屏著,《法國電影新浪潮》 2. Bonitzer Pascal 著,鄭淑文譯,《沒有故事的故事:侯麥的電影世界》 3. Baecque Antoine、Herpe Noël 著,范兆延譯,《侯麥》 4. Bickerton Emilie 著, 黃政淵譯,《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楚浮、 高達、侯麥等電影大師的搖籃,探索現代電影藝術的六十年旅程》 5. 黃慧鳳著,《侯麥的四季故事》 43


For more information 夏鄉

微 03誌

日 常 的 日 常

遊 玩樂是無意義的人生裡,最浪漫的意義

微誌 4

著:潘韻婷/陳至柔

AUGUST

微 誌

2020.09 VOL.06

Vol. 7

微誌

ⶢ᫣⫽

Wpm/21

Kbovbsz/3132

本期購買資訊,請往 FB 粉專走 :

如果想成為《微誌》長期會員,請往 surveycake 走 :

如果想閱讀之前的期數,請往 ISSUU 網站走 : 44


NT.180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