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心 第17期

Page 1

TRANSFORMATION

擁抱城市 IN THE CITY

轉化生命 FOR THE CITY

May 2019 ] [ ISSUE

17

Urban


編者的話

陳敏斯教授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 總監

顧問團(按字母或筆劃序)

中心七歲了,這是很難相信的事實。一方

中心在去年底進行了「留堂會、離堂會」

Ray Bakke、Richard

面感覺日子過得很快,一方面又感覺走了

的問卷調查,瞭解「離堂會者」的靈性、

Higginson、John Snelgrove,

很多路、遇上了不少人和事,但感覺最大

表達信仰的方式及離開的原因,以探討更

Paul Stevens、王仕雄、

的,仍是上帝的恩典。剛帶了一班學生去

適切的佈道和牧養進路,並在 3 月 19 日

何志滌、許志超、陳炎光、

馬尼拉考察,其中一位專在貧民窟植堂的

舉行發佈會,邀請各界回應。主題文章是

領袖 Dr Raineer Chu 提醒我們:看事工,

中心發表的<「留堂會、離堂會」問卷調

不要只看五年或十年,要看一千年。上帝

查研究發佈—初步報告>,筆者在<問對

的時間觀念,跟我們不一樣;祂看一日如

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一文中指出,報

千年,千年如一日。很多事工,終我們

告的亮點乃在探詢「願意上教會」的原因,

陳志忠、陳敏斯、

一生,都未必看到渴望的果效。譬如,在

而在「離堂會者」中,只有 5% 不考慮再

陸輝、楊建霞、鄧達強

二千年初期,一班服侍當地最邊緣群體的

上教會。胡志偉牧師在<牧養「離堂會」

事工領袖,每天面對苦難太深的受眾,太

信徒>一文中對報告,特別在牧養年青信

大、太多的問題,感到耗盡、乏力、甚至

徒上,作了詳盡的回應。呂慶雄博士則在

抑鬱。幸而當時在道風山任教的譚沛泉博

<堂會外的聖徒相通>一文中,強調牧者

士,帶領他們學習「靜觀」(Contemplation)

不應只着眼某一間堂會,必須放眼整個城

,接受屬靈導引 (Spiritual Direction),一同

市,以提供更「到位」的牧養。

陳家華、黃鐵城、劉忠明 中心委員會(按筆劃序) 主席: 司徒永富 委員: 紀治興、柯廣輝、

經歷生命更新,在事工上融會相關的紀律 和實踐。十數年後的今天,我們才可看到

去年 12 月,我們在柏祺博士的帶領下,

其教導對事工在質和量上大大提升的果

在紐約探訪了當地的事工,並與其領袖交

效。雖然譚博士已回天家,但憑着信心流

流。正在修讀教牧學博士的李素鳳傳道在

淚撒種,也必歡天喜地收割,即使是在不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紐約市實驗

同的時空當中。

之行>一文中,分享她的學習和體會。剛 在去年畢業的李志輝博士在<共享領導下 傳承使命>一文中,列出其論文要點,提 供了一些在推動創啟服侍的方向。同是去 年畢業的何志滌牧師也在<教牧學博士、 與我何干!>一文中,分享他學習的心路 歷程,並鼓勵更多牧者報讀教牧學博士。 最後我們亦在<「留堂會、離堂會」問卷 結果發佈及座談會>一文中,記載了當日 的一些討論和對話。本地不同的基督教媒 體都有詳盡的相關報道。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17

留堂會、 離堂會」

研究背景

01

伯特利神學院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

郵、facebook 專頁及廣告發放問卷。此研究目的,並不是 普查或反映香港基督徒及離堂會數字或比率,而是藉著問

去年 8 月,本中心搜集了過千份,從 2006 年至 2018 年出

卷,接觸不穩定返教會及「離堂會」信徒。我們希望藉此

版的研究文章,採用了 47 份以香港社區為樣本的學術研

研究,了解部分堂會外的弟兄姊妹,如何經歷和表達信仰。

究作統合分析(meta-analysis),其中 24 份對參加者的宗

此研究的最大限制,是發放問卷時,接觸到的主要是恆常

教背景,有較詳細的資料。統合分析結果發現,填寫宗教

返教會的肢體,接觸到的離堂會肢體,數量有限:而本研

背景為「基督教」( 不包括天主教 ) 的參加者,比率 (95%

究也沒有探討離開教會,並不再相信上帝的離教者的原因。

的信賴區間 confidence interval) 是 20.4% 至 29.3%。 以下是有效回覆之參加者的背景分佈: 根據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在 2014 年的香港基督教教會普查, 參與基督教教會崇拜的基督徒約佔香港人口 5%。從這兩 項數據可見,除了在教會聚會的基督徒,可能也有不少沒 有在教會聚會的信徒。有見及此,本中心於 10 月至 12 月 中進行了「宗教背景與信仰表達問卷調查」,希望藉此研

基督教 (Protestant) 有效回覆 你認為以下哪一類別最適合形容 你現時的信仰狀況?

N

天主教 教徒

1,517

78%

我過去六個月有參與教會聚會, 但沒有穩定教會聚會 (Marginal)

239

12%

我過去六個月沒有參與教會聚 會,但曾經有穩定教會聚會 (Dechurched)

148

8%

我過去六個月沒有參與教會聚 會,從來沒有穩定教會聚會 (Unchurched)

34

2%

1,938

100%

我現在有穩定教會聚會 (Regular)

究,了解部分恆常返教會、不穩定返教會及「離堂會」的 信徒。

究目的及方法 我們運用了網上問卷平台 Survey Legend 並採用雪球抽樣 (Snowball Sampling),透過個人關係網絡、友好機構電

由於組別人數太少 , 將不會納入分析

總計


02

第一部分:信仰成熟度

以下哪些是你表達信仰的方 式? (1 從不 4 經常 )

此問卷第一部分採用 1993 年由美國學者編寫之「信仰成 熟量度表」,探討信徒與上帝關係(向上 Vertical)及信徒 與其他人的關係(橫向 Horizontal),結果如下: Faith Maturity Scale Mean Score (最高分數=7) 6

5.6 5.1

5

4.9

4.8 4.4

不穩定

離堂會

恒常返

祈禱

3.18

領受聖餐

2.90

默想

2.88

讀聖經

2.81

2.53

花時間在大自然反思

2.79

2.74

安靜或獨處操練

2.77

2.66

2.96

慈善捐獻 ( 包括十一奉獻 )

2.74

2.28

3.45

1 2 3

2.97

1

2.28 2.84

3.54 3.66

2

3.35 3

2.85

閱讀基督教書籍

2.66

2.51

3.00

與非信徒談論耶穌

2.66

2.54

2.90

3

參加小組 ( 包括教會 / 職場 / 學校團契小組 )

2.62

2.18

3.59

參加培靈會 / 聖經講座

2.38

2.09

2.87

參加義工服侍

2.30

2.24

2.71

寫日記或屬靈筆記

2.05

1.87

2.34

參加退修

2.04

1.85

2.50

2 1 0

FMS Vertical Marginal

1

3.11

4

4.3

3

2

FMS Horizontal Dechurched

Regular

由以上結果可見,祈禱是不穩定返教會及離堂會組別,最 常用的信仰表達方式。此兩組別主要以較個人的方式表達

統計學上,恆常返教會組別在「向上」和「橫向」信仰成

信仰,而恆常返教會組別就較常在群體中表達信仰。值得

熟都比其他組別高分,但不穩定及離堂會組別之間沒有分

留意的是,有些信仰表達方式,在三個組別間並沒有太大

別。值得留意的是恆常返教會與離堂會組別間「向上」分

分別,如默想、花時間在大自然反思、安靜或獨處操練。

數比「橫向」分數差距較大,顯示有沒有返教會對信徒與

而組別間差距較大的信仰表達方式包括參加小組、領受聖

上帝關係比與其他人關係,有更大影響。

餐、讀聖經等。

第二部分:信仰表達方式

第三部分:「留堂會」、「離堂會」的原因

調查訪問了參加者有多經常以不同方式表達信仰。 分析結果以「從不」為 1 分,「經常」為 4 分計算,其平 均值如下:

我們希望能藉此研究,了解信徒仍然參與教會聚會,以及 離開教會的原因。由以下結果可見,問卷參加者因為有關 個人及教會經驗原因而不穩定參與教會聚會或離開堂會: Top 1

Top 2

不穩定 返教會 (N=239)

教會一些做 法叫我失望 (43%)

我找不到適 合我的教會 (38%)

離堂會 (N=148)

教會一些做法 叫我失望 / 我 不喜歡教會的 文化 (51%)

我不喜歡教會 制度 / 教會與我的生 活脫節 (45%)

Top 3-4 我不喜歡教會 的文化 / 我 太 忙 碌 (36%) 我不喜歡教會 制度 / 教會與我的生 活脫節 (35%) 我找不到適 合我的教會 (44%) 我 太 忙 碌 (35%)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17

同樣我們希望了解問卷參加者現在或曾經參與教會聚會的原因。結果顯示問卷參加者較 多選擇有關靈性上需要的原因,如「讓我可以更親近上帝」、「讓我在困難或憂傷中得 安慰」等。而較為形式上的活動和因素如「兒童及青少年活動」、「為滿足我的家人 / 配偶」等問卷參加者則較少選擇。而三個組別同樣視為最重要的四個原因如下: Top 1

Top 2

Top 3

Top 4

不穩定 返教會 (N=239)

讓我可以更 親近上帝 (81%)

讓我在困難或憂 傷中得安慰 (66%)

我認為講道對我 有幫助 (62%)

讓我能成為信仰 群體的一份子 (56%)

離堂會 (N=148)

讓我可以更 親近上帝 (70%)

讓我在困難或憂 傷中得安慰 (62%)

我認為講道對我 有幫助 (57%)

讓我能成為信仰 群體的一份子 (49%)

穩定返 教會 (N=1517)

讓我可以更 親近上帝 (88%)

讓我能成為信仰 群體的一份子 (69%)

讓我在困難或憂 傷中得安慰 (64%)

我認為講道對我 有幫助 (63%)

我們在問卷結尾問了離堂會組別參加者會否考慮將來重返教會聚會: 你會否考慮將來重返教會聚會? (N=148) 會

64 (43%)

不確定

77 (52%)

不會

7 (5%)

在以上報告中,我們發現「離堂會」的信徒,雖然沒有返教會,仍然有一定的信仰成 熟度及持續表達信仰。更值得留意是「留堂會」、「離堂會」的原因,指出的牧養和 佈道方向。在此,我們特別鳴謝柏祺城市轉化中心顧問團及中心委員會成員的支持, 及為此研究提供意見,陳家華教授、許志超博士及劉忠明博士協助及指導數據分析, 各方友好協助發放問卷,特別是陳韋安博士所接觸到的離堂會群體。與此同時,我們 也會就以上研究進行質性調查訪談 (Qualitative Interviews),繼續了解「離堂會」的群 體和他們的經歷。

參考資料: 1.

Barna Group (2017) Meet Those Who "Love Jesus but Not the Church" https://www.barna.com/research/ meet-love-jesus-not-church/

2.

Benson, Peter L., Michael J. Donahue, and Joseph A. Erickson. "The faith maturity scale: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5, no. 1 (1993): 1-26.

3.

Gallup (2017) Sermon Content Is What Appeals Most to Churchgoers https://news.gallup.com/ poll/208529/sermon-content-appeals-churchgoers.aspx

4.

Hui, C. H., Wai Ng, E. C., Ying Mok, D. S., Ying Lau, E. Y., & Cheung, S. F. (2011). "Faith Maturity Scale" for Chinese: A revision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21(4), 308-322.

5.

Ji, C. H. C. (2004). Faith maturity and doctrinal orthodoxy: A validity study of the faith maturity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95(3), 993-998.

6.

Pew Research Centre (2018). Why Americans Go (and Don't Go) to Religious Services http://www. pewforum.org/2018/08/01/why-americans-go-to-religious-services/

03

我們發現「離堂 會」的信徒,雖 然沒有返教會, 仍然有一定的信 仰成熟度及持續 表達信仰。


04

問對問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離堂會」調查

年青人離開教會,不只是香港的問題;過去十多年,歐美國家在這 方面已有不少的研究和討論。由於這個現象,對信徒群體的影響甚 大,而本中心一直致力推動城市轉化事工和研究,因此在去年底進 行了相關研究,期望對這現象有更深的瞭解,以尋求更有效的佈道 和牧養的進路。 離開堂會 = 再沒有聯絡的必要 ? 如何接觸已離開堂會的信徒,是研究過程中的一大難題。由於我們的聯繫網 絡,以神學院和友好機構為主,很快便收到不少回應,但大多數來自恆常上教會的 信徒。最後,幾經努力,並得到「流堂」創辦人陳韋安博士的協助,才能「湊夠數」。 換句話說,離開了堂會的信徒跟仍上教會的信徒,已沒有太多聯絡。在繁忙的香 港,這現象可以理解,但也是十分可惜和可悲的。

完成「留堂會、離堂會」的問卷調查後,我們跟進了十多位離開堂會的信徒, 作深入的面談。當中充滿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和不少淚水,他們很多仍是基督跟 隨者,也曾深愛教會,並十分投入地事奉。他們有些直言,加入教會時,很多人歡 歡喜喜地迎接他們;但他們離開時,卻是靜悄悄的,鮮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故事。

陳敏斯教授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

離開了堂會的人好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跟仍返教會的,似乎再沒有保持聯絡的理 由。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17

05

城市宣教的最大的契機 ? 正如陳韋安博士在座談會指出,離開堂會的信徒,其 實佔整個信徒群體的大多數,更可能是城市宣教一個最大

不少社交媒體,充斥對教會不滿

的契機。研究指出,離開堂會的主要原因包括:教會令他

的宣洩和負面的批評,但要改變

們失望、不喜歡教會的文化、制度和感到教會脫節等等。

教會文化和組織,只指出問題和

對教會來說,這是一個跨文化的事工:如何再次跟離堂會

不足,或提出負面的批評,只會

者接觸、同行,並完全放下帶他們返教會的意圖。在多 元和多變的城市裏,我們應當擁抱不同的信仰表達和聚會

削弱改革的善意和動力。

方式,有些離堂會者直言教會妨礙他們的靈命成長。我們 並不需要強調某種聚會形式,重點是跟隨基督者的靈命更 新。離堂會的日子,可能就是他們進入迦南之前的曠野, 而上帝仍然帶領,從未離開。

以「願意上教會」的原因作探詢

環顧四周,一些有活力的青少年事工,都在校園發

我們相信上帝已將實踐命定的資源和恩賜,放在每

生。例如燊火青年網絡的校園工作,他們組織和支援,進

個堂會當中, AI 只是幫助發掘的過程。正如戰勝歌利亞的

入校園,服事年青人的教會牧者,更招募大專生為中學生

大衛,雖然只是乳臭未乾的小子,連軍裝鐵甲也穿不上,

作「學習嚮導」和「生命教練」,帶動感恩和尊榮文化,

但他曾大大經歷上帝,擊退獅子猛獸,保護羊群。他的秘

工作坊

與青少年同行、成長。最終他們是否到牧者所屬堂會聚會, 密武器,就是手中不顯眼的機弦,別人未必領會,但大衛 只是次要的問題。

完成使命的武器,早在手中。

不以問題作行動基礎

因此,我們的問卷,不單止尋求信徒離開教會的原 因,更重要的是探詢信徒願意上教會的原因;在所有組別

找出和瞭解問題,只算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

中,首選的原因都是:「讓我可以更親近上帝」;此外是「讓

何回應。不少社交媒體,充斥對教會不滿的宣洩和負面

我在困難或憂傷中得安慰」及「我認為講道對我有幫助」。

的批評,但要改變教會文化和組織,只指出問題和不足,

而在「離堂會」的組別裏,表示不會再上教會的只有 5%,

或提出負面的批評,只會削弱改革的善意和動力。研究發

而會或考慮會再上教會的,竟佔 95%。對我們來說,這絕

現,專注於教會具備的優勢和成功的經驗,是更有效的做

對展示了希望。我們誠意邀請各位一起懷着盼望和感恩的

法。中心近日推行了一連串「恩、賞、探索」Appreciative

心,以上述提到「願意上教會」的原因作探詢,發現上帝

Inquiry 的工作坊,幫助教會在過往的高峰和成功經驗中,

已放在我們中間的資源和夢想,成全使命。

體察上帝的恩典和作為,並再次發現上帝的命定和放在各 人心中的夢想,釋放改革必需的動力、善意和想像力,共 創教會獨特的方向,一齊進入命定。Appreciative Inquiry (AI) 自八十年代開始研發,其卓越及持續的果效已得到不少界 別的認同,更陸續受到教會及信徒群體的重視和採用。

「恩.賞.探索」

(Appreciative Inquiry, AI)


06

牧養 胡志偉牧師

「離堂會」信徒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離堂會」現象

引言 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

從是次調查反映,2102 位基督徒 當中,近八成現時穩定返教會,有兩成 可歸類為「不穩定」(12%) 與「離堂會」

轉 化 中 心 公 布〈 留 堂

(8%) 信徒。「離堂會」信徒是指那些曾

會、 離 堂 會 〉 研 究 報

經積極參與,但因外在與個人因素,現

告,有助我們思考怎樣

時停止返教會,但仍然有一定的信仰成 熟度的信徒。

適切牧養信徒,提供合 乎基督徒身分,並能承

參考香港教會普查的聚會人數與受洗人數:2009-2013 年的受洗總人數 為 80,900 人。假設這些會眾於 2009 年才穩定參與崇拜,加上 2009 年崇拜

載信徒們的信仰生活與

人數的 292,287 人,2014 年的崇拜人數理應有 373,187 人。然而數據顯示,

使命實踐

2014 年崇拜人數只有 305,097 人,計算下來,流失的信徒人數為 68,090 人, 流失率達 18.2%。我們大致可用 80/20 定律來理解,任何一間堂會,平均 5 年內,至少有兩成會眾 ( 指已受洗信徒 ),屬於不活躍、邊緣、不再投入, 甚至是離堂出走的信徒。

倘若對照美國 LifeWay 有關 18 至 22 歲「離堂會」的調查 (2019 年 1 月 15 日 ),這個年齡層只有 31%,平均每月聚會兩次,39% 平均每月聚會少於 一次,有 29% 不再聚會。 換言之,離堂會信徒的重災區,就是考進大學至 拼搏職場的人生階段 (18-35 歲 )。

這些信徒活躍於 社交媒體或社會 運動,偶然出現 於某些講座或聚 會中,但對堂會 已失掉歸屬感。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17

07

青年信徒「離堂會」是全球性現象,本港也不例外。

與 美 國 LifeWay 的 調 查 The Top Reasons Young

學者 Ed Stetzer 探討美國高中生流失現象時,曾撰文指

People Drop Out of Church 比較,其共通之處是:有 32%

出,有七成青年短暫反叛,「離堂會」一段年日,離開

認為會友過於論斷與虛偽,而 25% 不同意教會對政治與

的主因是在這個人生階段,教會生活並非首要。有論述

社會課題的立場。( 見下圖 ) 這兩項正與堂會文化、制度、

認為,當這些「離堂會」信徒成家立室,有了下一代,

決策等相關,表明年輕一代認為所屬堂會「離地」,與

便會因為孩子的緣故,重投教會生活。但有些人則不這

現實生活脫節。

樣樂觀,認為新世代信徒,遲婚同居,寧養狗貓也不生 育,不會為下一代而重返教會。

「離堂會」原因 是次調查反映,堂會的文化與制度,某些政策與做法, 是使「離堂會」信徒感到失望、受傷而離開堂會的主因。 ( 見下圖 )

問卷參加者不穩定 / 不再參與教會聚會的 主要原因 Top 1

不穩定 返教會 (N=239)

離堂會 (N=148)

教會一些做 法叫我失望 (43%)

教會一些做法 叫我失望 / 我 不喜歡教會的 文化 (51%)

Top 2

我找不到適 合我的教會 (38%)

我不喜歡教會 制度 / 教會與我的生 活脫節 (45%)

Top 3-4 我不喜歡教會 的文化 / 我 太 忙 碌 (36%)

按 Church Refugees 理解,這些「離堂會」信徒, 是不情願地離開原有屬靈家庭的。離開已建立感情的堂 會不是易事,不少信徒經過數番掙扎、帶著傷痛,最後

我不喜歡教會 制度 / 教會與我的生 活脫節 (35%)

無可奈何下,與所屬堂會切斷關係。信徒感到受傷的原

我找不到適 合我的教會 (44%)

堂會認同等。又有些對教會有崇高的期望,但對現實堂

我 太 忙 碌 (35%)

( 版權屬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 )

因眾多:如事奉時,遇到領袖濫權、與領導層不和、個 人的性傾向、受過性騷擾與性侵犯、參與社運而得不到

會有甚多不滿與批評,於是憤然離去。這些信徒活躍於 社交媒體或社會運動,偶然出現於某些講座或聚會中, 但對堂會已失掉歸屬感。


08

我們大致可歸納為三個因素 : 個人因素、關係因素 與堂會因素。

Howard Snyder 於 1975 年 的 經 典 著 作 The Problem of Wineskins 指出 ;「未來的教會需要有健全的聖經與真實的 經歷。」(The church of the future must be biblically sound

個人因素主要是生活或工作忙碌,感到教會生活不 再是首要,或面對信仰挑戰而感到掙扎。教會中人要接

and experientially authentic, p.189) 教會應是展示真實人性 的群體,但我們很多時候把堂會過度「事工化」。

納處於這人生階段的信徒。不視教會生活為首要,不算

台灣石牌信友堂董家驊牧師分享 :〈從北美現況看後

重要;重要的是,幫助這些浮沉信徒與上主結連,當信

公投時代的青年宣教趨勢〉,他認為「相遇先於事工」,

徒與神結連,自然會歸屬信仰群體。

筆者認同為正確取向。教會要形塑的是自由空間,讓信 徒能與有位格的耶穌相知相遇。他引用潘霍華牧師,看

關係因素就是「離堂會」信徒能找到合適的堂會,

「青年事工首先是關乎人與上帝的相遇,而不是關於發

能與某群有血有肉的信徒生命結連,感受群體的接納與

展教會的策略。」「教會在關心年輕人時,很大的試探

肯定。因此,與那些「離堂會」信徒,原本相熟的信徒,

在於把他們物化,沒看到他們的位格和價值。」

要存忍耐愛心,善用行山、BBQ、飯局、吹水等非聚會時 段的活動,保持交往。

「離堂會」信徒厭倦長期帶著塑膠假面返教會的信 徒,更難忍受某些領袖口講屬靈術語,做的行徑卻是丟 人現眼 ! 信徒們不期望教會領袖,對每個問題都有滿意的

改變較困難的,當然是涉及堂會文化與決策的因

答案。只要教牧與長執能坦誠面對問題,不逃避,也不

素,那些寧願不再有下一代信徒,也不要改變的封閉文

作權威,承認有些課題,聖經沒有既定答案,也不要以

化,筆者與其他人等也愛莫能助。至於樂意開放的,下

官方立場,為每次討論定調。堂會要真誠,歡迎信徒提

面是筆者的建議。我得承認,沒有任何簡單的解說與方

出各式各樣信仰疑問,非視為挑戰權威,而是謙卑地一

案,可以解決「離堂會」現象。我們能做的,只是儘量

起「去學」(unlearn) 與「再學」(re-learn)。

減少青成年信徒離開堂會。 2.「兼容」(both-and) 盛載

預防「離堂會」

按筆者觀察,30 年前香港教會呈現多樣化。發展至 今,我們的面貌卻是中產化、第二代港人為領導、保守

1. 展示真誠

傳統穩健為主流,另類堂會為極少數。

「離堂會」信徒的不滿,其一是返到教會,感覺「我

筆者一向肯定植堂運動,透過新植堂會,才能於教

不能做回真正的我」。這便是堂會「膠化」現象。我們必

會生態產生新品種。我們需要多種不同風格的崇拜與講

須敢於正視問題,因為年輕人很快會察覺成年信徒的虛

道、小組與團契。為何大堂崇拜一定要分齡 ? 可否有全

偽,即所謂「講一套、做一套」。

家共同參與的跨代崇拜 ?

青年事工首先是 關乎人與上帝的 相遇,而不是關 於發展教會的 策略。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17

09

教會領袖要戒除大一統的權力迷思,不應執著某款

反也同樣出現 )。我們要敢於挑戰信徒委身基督。我們不

盛器之形,要求必須一律才能合乎體統。學習兼容,尊

能只顧對方個人感受,卻不敢按信仰要求對方。正如董家

重差異,正是第二及第三代港人要學好的功課。堂會有

驊牧師分享 :「不挑戰青少年作門徒,就不能建立生命。」

不少「我認為這些安排對你最好」的家長心態。不少教

當堂會不以本身發展為事工優先,卻以信徒生命成長

會領袖常出於善意,為會眾預備這個聚會、預備那個課

為重,減少「事工思維」,引導信徒找到個人熱誠與才能,

程;有時不自覺變成「怪獸教牧」( 過度關注屬靈子女的

可投放於具體需要,就能釋放信徒委身的力量 ( 見下圖 )。

屬靈父母 )。成年領袖控制過多,信任就相應減少。 就當前政治與社會課題,教會領袖要敢於正視,並

挑戰委身:找到熱譤所在

非刻意迴避。當堂會容許教牧與信徒自由表達意見,而 非禁制與攔阻,這種「兼容性」才能預防信徒的出走。 除了教義與教制之外,信徒是否贊成賭波合法化,是否

熱誠

支持全民退休保障,是否反對明日大嶼發展等,這些是

才能

次要的事。為何宗派與堂會要求其信徒要有一致立場 ? 當我們常把次要議題絕對化,就限制了信徒的自由,教 會也失卻了福音原有的兼容 !

需要

堂會要認真思考怎樣精簡事工與聚會,兼容非加增

「神呼召你服事的場地 就是你至深的喜悅與 世界的渴求結連。」

聚會與事工,乃重新擺設現有空間,在原有空間內用「設 Frederick Buechner

計思維」(design thinking),能適切又有創意地安排現有 聚會,兼容不同世代的需要。

結語 3. 結連委身 美國有研究分析七個因素,減少「信二代」出走堂

牧養「離堂會」信徒,肯定比牧養「留堂會」信徒

會 : 父母的信仰、祈禱、信仰的重要、讀經、有來自堂會

困難得多,我們惟有虛心承認,堂會系統有結構性問題。

成年信徒的跨代同行、第一手個人信仰經歷、減少不必

隨著年月過去,堂會老化,失掉原來的彈性與包容,逐漸

要疑惑。

走向權力一致性。當系統越來越封閉,不容異見,失掉真

相對於抽象的建議和教導,年輕人確實需要真實的

誠,只容一把聲音,堂會的前景自然是岌岌可危 !

榜樣、有智慧的經驗談、和帶著溫情的陪伴。「香港教 會更新運動」一直推動「跨代同行」師友計劃,鼓勵堂

( 大部分內容發表於 2019 年 3 月 19 日〈留堂會、離堂會〉

會成年信徒與青年信徒結連,非以長輩身分代父母監察,

調查結果發布及座談會,有關數據詳細內容,請參考《留

乃是以同行者角色,引導對方活出信仰。

堂會、離堂會問卷調查研究報告》。)

有些教會領袖以為,對這些「離堂會」信徒,就要 投其所好,安排各種消費式聚會。我們得承認「好玩」一 定在堂會以外,堂會期望以「玩樂」作號召,必會造成牧 養的困難,喜歡玩的繼續來,不喜歡玩的便「離堂」( 相


10

堂會外的

聖徒相通 回應「離堂會」現象

呂慶雄博士 福音證主協會 副總幹事 ( 培訓 )

香港到底有多少信徒? 這是兩年前針對香港教會作研 究,第一個想了解的問題。 我們得出的結果是,信徒約佔 這城市近三成的人口。當中超過 兩成沒有固定返教會的,又是 怎樣的基督徒?這是第一個問題 的延續,也是「留堂會、離堂會」 研究調查的目的。

研究結果出爐,教會領袖可以如何回應?

信徒培育的目的,不是滿足教會事工部門的需要。 教會有不少恆常活動,需要大量事奉人手,如敬拜隊、

首先,在教會穩定聚會者,需要改變想法,接受不

佈道隊都需要相關訓練。雖然這些訓練,有助信徒透過

聚會者,也可以是很屬靈的。我們得承認,教會辦培育

事奉成長,也能助人成長,但他們各自在工作與生活上

信徒的課程與活動,並不是帶動信徒屬靈成長的唯一專

如何落實信仰,如何面對掙扎,才更需要扶助。信徒培

門店。信徒靈命成長可以透過神學院、機構、網絡、甚

育的目的,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活出信仰,這是入世的、

至個人對大自然默想、運動的操練與神對話,反思生活

生活的、宣教的門徒培育。

經驗、感受與神同行的喜樂。我們需要謙卑,像昔日保 羅在哥林多宣教一樣。神勉勵他放膽宣講,因為城中還

牧者並不是一間堂會的牧者,而是一個社區、多個

有許多屬神的人,而保羅不認識的(徒十八 9-10)。同樣, 群體的牧者。你的羊在這社區中掙扎求存,就如魚缸的 我們應該相信,神會使用教會沒有的方法,引導屬祂的

水受到污染,無論你如何裝飾魚缸,或多買一些珍貴小

人,教會舉辦的活動適合某些人,而不是全部信徒。

魚,牠們也不能生存,也是徒然。如果社區充滿問題, 不管你在教會,如何努力培育信徒事奉,當信徒回到工

教會的使命是建立門徒,但若沒有建立門徒的專

作環境,也不能活出真門徒的生命。結果,不是活得虛

利,教會領袖該如何為教會的使命及相關事工重

假,便是離開堂會。

新定位?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17

11

因此,一牧區不能單以一位曾受神學訓練的同工負

堂會牧者可能即時想到,教會事工已很忙,執事們

責,而需要一個包括牧者在內的牧養團隊。這其實不是

也不一定接受牧者參與太多堂會以外的事工。的確,事

新的概念,使徒保羅建立的教會,到處建立門徒,有一

工多,沒有空間處理「其他人」的事,這不就是近年我

邊工作一邊事奉的百基拉與亞居拉,由這對夫婦建立的

們討論的「節目型教會」、「教會內聚」等問題嗎?要

學者亞波羅。有專業人士路加醫生,也有專職牧者提摩

突破,需要由教導開始。

太與提多。更有原為奴隸的阿尼西謀和他的家主腓利門。 教會的大門是為不同人打開的,牧者並不能認識所有階

「到位」的牧養

層人士的身心靈需要,多元化的牧養團隊才可做到。今 日香港有不少金齡信徒的牧養與事奉裝備,他們是否可 以成為這多元化牧養團隊的成員?

聖經中的教會,是以城市為單位,而不是堂點、宗 派或社會階層。如約翰的啟示錄更是一次過寫給七個城 市的教會,而約翰對各城市教會的問題瞭如指掌。可見

另一方面,已有穩定教會生活的,不必以「挽回軟

城市的牧者,需要明白信徒身處的社會環境,明白他們

弱者」的心態來看沒有穩定聚會的信徒。他們不一定比

的掙扎,才能有「到位」的牧養。教會是屬於這城市的

你「軟弱」,據調查結果所得,部份沒有教會聚會的信徒, 教會,對這城市的需要敏感,本是教會使命的基礎,教 照樣讀經、祈禱、思想神。他們有人認為,返教會反而

導信徒領袖明白堂會以外的事工,其實是大使命的一部

阻礙他們與神親近。

份。少辦內聚型的活動,對信徒來說,並不會虧損靈性; 動員牧者與信徒領袖一起進入社區,留下空間讓他們關

不勉強他們返教會,並不代表不能與他們「聖徒相 通」。信徒團契在職場相當活躍,部份沒有固定教會生

心職場或社區朋友,在社區中關愛未信者便是福音,結 連「離堂」者也是福音。

活的信徒,就是在這些職場團契中成長的。「離堂會」 其中一個原因,是教會牧養不到位。有時不一定是牧者

固守原有事工不願改變,擁抱傳統而忽視這城市的

的問題,也許是因為信徒間太因循,聚會分享太表面及

需要,其實是否重蹈當日法利賽人的覆轍?對於基督愛

公式化,沒有認真深入對待生活中的掙扎。也許,熱心

人的道理只能講而不能行?

的牧者或屬靈長輩,可以考慮到這些職場團契,做送「外 賣」式的牧養,或協助他們成立職場團契,不必介懷這

如果社區充滿問題,不管你在

是否堂會內的事工。除了按行業類型劃分外,也可以按

教會,如何努力培育信徒事奉,

工作地區、生活地區、校園等,凝聚當中的信徒,開展 不定期的聚會。

當信徒回到工作環境,也不能 活出真門徒的生命。


12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紐約市

實驗 之行 李素鳳傳道 香港浸信教會 認識美國,始於小學,老師講述航海家哥倫布發現

親嘴的 7000 人。不管這世代是何等邪惡,神從沒有向我

美洲新大陸。當時的我,覺得十分稀奇,原來一個國家

們掩面。另一可觀的地方,就是不同膚色的種族穿梭在

就是這樣被偶然地發現。令人驚嘆的是,這個國家雖然

會場中,說著同一的語言,讓彼此的距離拉近了。當時,

只發展了二百多年,但無論在經濟、科技和軍事方面,

我的腦海想起人類因建造巴別塔,結果被神變亂口音而

已在全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美國於 1776 年 7 月 4 日宣

分散。今日,分散的又再聚合,又重獲共同的溝通語言,

佈獨立,在美國的紙幣上也印有 “In God we trust”的國

一同敬拜,一同分享神在各國的作為。這豈不是神的手

家格言。然而今日的美國,擁有基督教世界觀的人口數

在描繪的一幅美麗景象嗎!

量,卻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我們仍相信基督教可以影 響社會,還是相信世俗文化或政治,正在影響基督教?

2)尋找神給予城市的禮物 大會用詩篇 23 篇,作為三天早上的短講信息。我很

美好的開始

喜歡 Dr Nicole Martin 形容行過死蔭的幽谷為 Dancing in the Dark。仇敵往往出盡方法,使我們感覺停留在黑暗中,

到達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已是傍晚,由於眾人都

看見負面事物,便認定是不可改變的。誠然,我們常常

說美國的安檢很嚴格,本以為要在機場的安檢過程中煎

忘記神與我們同在,我們的眼目時常定睛在城市的敗壞,

熬一陣子,但又出乎意外地順利過關,沒有任何阻攔。

眼前所見的境況令我們喪志,覺得敗壞只會每況愈下。

初次踏入美國國境,我不期然思考外間對美國的評價,

Dr Martin 的信息正正回應了講員的分享。講員提醒我們,

驟覺得要撇除對美國已有的偏見,還需要親身體驗這城

不要再問這城市的景況將會是好是壞,而是要轉換思想,

市。

要問神已賜予城市什麼禮物,容許無限的創意。今日我 們所見所遭遇的,只是一幅未完成的圖畫,所以無需懼

全球城市轉化起動日

怕黑暗,黑暗只是過程中的一部份,神早已有計劃帶我 們到達更美之地。在我的內心,有一 微小的聲音說話:

1)不同種族,一同敬拜

「神在城中,城不動搖!」

「起動日」的聚會地點,是在華府新落成的聖經博物館。 剛到步,便經歷到安檢的嚴密了!這種經歷重覆又重覆。

3)那麼遠的事,卻這麼近的感受

後來,我也得知實行安檢背後的原因了。三天密集式的

「起動日」聚會有一環節,是不同國家的代表分享他們

「起動日」聚會,招聚了不同國家的領袖在一起。當中

國家的事工。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息,就是建立網絡

不乏為人熟知的領袖,最重要的是,神讓我知道,衪像

(networking) 和合作(collaboration),集結力量一同轉

往昔一樣,為自己留下,不向世俗主義跪拜,不與世俗

化城市。每個轉化故事,都帶給與會者歡呼聲,聽見神在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17

13

各地的工作,大家都用掌聲,將榮耀歸給神。我們原本身

原來滿有自信的美國人,從未料到遭受侵襲,更沒料到只

處不同的地域,似乎是不太相關的地方轉化,就是因為大

是幾位死士,便足以使兩座國際級金融貿易大樓倒下,令

家聚在一起,奇妙地變得相關和互相激勵。神放置我們

國民死傷無數。這對美國人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此事之

在其中,感受衪的作為,神給我們的恩典是何等豐厚。

後,美國花了龐大的經費,用在安檢措施上。

Charlotte 是其中一個使人振奮的例子,也是教會可作參 考的個案。我欣賞教會與教會並肩合作,一同禱告和研究

擴闊視野

Charlotte 各層面的需要,包括收入的不平均、種族、教 育、家庭及社會資本問題。按聖經教導,加上有策略的部

餘下幾日的行程,我們緊握時間探訪不同教會,和

署,為 Charlotte 向上游而一起大發熱心,一同開會。不

涉獵不同機構在城市內的福音工作,也在一些舊區和黑

是個人行動,而是跨教會,動員不同恩賜的人,各按其職

人聚居的地方短暫停留。一間位於哈林,由學校改建成

分工,甚至教會與學校合作,也關心社會邊緣的階層、弱

的 Bethel Gospel Assembly 教會,令人印象深刻。教會

勢的兒童、居住的問題。現今千禧的年青世代,越來越多

的崇拜場地,儼如一個大型演奏廳呢!另一間教會名為

與教會失聯。在這問題上,

Christian Culture Centre ,

教會也有積極面對。至於職

裡的設計跳出教會傳統框框,

場的問題,教會鼓吹在職人

富有創意,氣氛近似社區活動

士 連 結 信 心 與 工 作( faith

中心,但又充滿信仰的擺設。

-work integration), 培 育 職

接待員更被差往迪士尼樂園受

埸領袖。教會也致力外展工

訓,總之使人流連忘返。另一

作, 接 觸 有 需 要 的 未 信 人

邊廂,機構對無家者和釋囚的

士。在不同層面的轉化下,

工作,也使人振奮。每次聽見

成功轉化 Charlotte 市。

機構的負責人傳遞神給機構的

異象,仍然能感受他們那份熱 情。我深信,那份熱情是來自

紐約市

忠於神給他們的異象。還有, 結束三天「起動日」的聚會,我們乘車往美國最繁 華的城市——紐約。紐約是商業都市,與首府華盛頓哥

每一個生命都見證著無私的心,去服事社會上有需要的 人。在我內心,也激發起仿效他們的一份衝動。

倫比亞特區,是截然不同的城市。此行,更有柏祺博士 同行,以他獨有的門徒式訓練講解,確實是恩上加恩。

911 事件

無可替代的經驗 當然,我們也樂意進入當地文化,盡情嘗試地道的 菜式!在飯桌上的交誼,住宿上的彼此照顧,為整個行

來到紐約市,總不能錯過遊覽自由女神像及參觀

程增添很多窩心的回憶。透過城市體驗的學習,加深對

911 紀念館。象徵美國自由精神的自由女神像,吸引了很

神的國度的認識,體會無牆的教會,共同生活和學習,

多遊客一睹風采,似乎這自由的空氣使各人神情輕鬆。而

在團隊中求同存異,是一次很寶貴的經驗。

歷史也告訴我們,美國的人口是由不同種族,因追尋自由 的夢想而組成的。相反,在 911 館內參觀的人,一臉神情 嚴肅。我親身感受到紐約市經歷 911 事件後,即使相隔十 多個年頭,美國人仍然留著一份傷感。從柏祺博士得知,

(作者現正在伯特利神學院修讀教牧學博士 – 城市領導)


14

共享領導下

傳承使命 李志輝博士 義通達總監

創啟中國 「創啟」世界對我有很大吸引力。在這領域裡,我 看到神奇妙的作為,在極艱鉅的情況下,許多忠心的僕 人用盡心思和資源,務要把福音傳給未及之民,令人振 奮。創啟是從 Creative Access Nations 翻譯過來,代表 在跨文化服侍當中,有些地區不歡迎或不容許外來人士 做傳教的工作。因此,服侍的人便需要採用「創」意的 方法才能開「啟」人心,讓未及之民接受真道。創啟另 一個含意是:不管作任何創新的嘗試,都必須遵從整本 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的一切教導,並以合法、 合情、合理的方式彰顯基督的大愛。 在種種限制和禁制下,外來的「保羅」要開啟福音

謹慎而行

事工是荊棘滿途的,大多機構都採取全人關懷的模式, 持久默默耕耘才有望見到信徒成長。但要成就這使命,

在這傳承的大前題下,我的論文研究 1 是針對中國事

最後還需把工程交給客地的信徒承擔,讓他們繼續建立

工的創啟處境蒐集參考文獻、反思聖言教導、又進行質性

門徒,正如大使命所吩咐的。

研究,訪談了相關機構的軸心領袖。發現內地以福音使命 為本的事工,在微妙而錯綜複雜的境況中生存,有很多不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創啟地區之一,近年中國

穩定因素影響它的發展空間。這些機構都不以教會的身份

對宗教活動的管治越來越嚴,外來人士傳揚福音的空間

運作,而選擇以服侍人群的方式,爭取較寬闊的空間,接

也日益收窄。在此情況下,能夠把握時機,有效地把機

觸不同階層的群眾。研究中訪談的機構,均擔負不同的社

構使命移交給當地的領袖尤為重要。在如今嚴冬日深的

會任務,包括照顧孤兒、護老、社區服務、幼兒工作、醫

境況,倍感危機迫在眉睫,值得在此關鍵時刻作出探討,

療、輔導……等,以僕人的形態提供高質素的服務,過程

如何按部就班地傳承使命。

中不忘福音的使命。他們面對多方面的挑戰: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17

1. 機構與管治單位的關係:這些使命機構的服務面向公

15

共享領導的幾個特性包括:

眾,儘管對社會有貢獻,但也可能成為政府關注的對 象。因此,他們大多與當地管治單位保持良好的關係。

1. 隊伍中有多個領袖,因應不同的挑戰,個別領袖自然

在中國的關係文化中,知所進退,是關鍵的學問。 2. 同業競爭與社會變遷:他們面對同業和市場的激烈比

冒起,領導角色井然有序地相互交移。 2. 共享領袖與垂直領袖之間共融地發揮,垂直領袖也給

試,隨著人才能力提升,在許多行業中,本土專業發

予他們足夠的授權。

展日趨成熟。外來人士所提供的技術,不一定超越當 地水平。而且社會日新月異,要趕上不斷變化的需求,

3. 因應事情性質,領袖共享程度有差異。

殊不簡單。 新約時代的使徒、執事和長老,充分表現出互為肢 3. 靈命成長與使命傳承:同工的優質生命和關愛精神,

體、互相服從、同心決策的共享風範。保羅的宣教小隊每

是使命機構與眾不同之處,最能吸引大眾認受。因此,

到一處建立教會,也著重建立長老團隊。長老在眾人平等

領袖要在專業、品格、真理上追求長進,才能繼承使

共享的基礎上帶領會眾,造就門徒,傳揚福音,差派墾植,

命。但大環境的價值觀,不斷衝擊當地人的做事作風,

接著把棒子交給能教導別人的人,傳承使命。就這樣看來,

唯有屬靈的栽培和聖經的教導才能使人站立得穩,不

對於中國事工來說,共享領導雖是創新的突破,卻有聖經

致被風吹動翻騰。尤其面對國家把基督教中國化,以

基礎。創啟服侍的要點,正正需要在創新之中,與聖經的

配合國家推崇的價值,新一代的信徒領袖,必須裝備

教導結合,面對挑戰。

起來,明辨真理。

綜合總結 4. 召命回應與內部培訓:承擔使命的領袖是神所呼召的, 按機構面對的情況,定下合適的領導模式,是很明

他們要深入反思自己的召命,決意委身和付代價,實 在可求不可遇;內部栽培至關重要。

智的,而在中國的創啟環境中,採取共享領導能夠促進 使命傳承。但共享領導的實行有其複雜性,如何取其好

5. 本土自主與文化傳承:外來人士建立的機構,當然帶

處、避免誤區,需要整個管理階層配合和慎思,才能達

有國外文化色彩。傳承涉及從外來領導和管理手法,

到預期的效果。可惜,大部分創啟機構身處敏感環境,

轉成當地自治、自養、自傳;跨文化的使命傳遞,並

不易向外分享他們的做法和策略,窒礙了互相借鏡學習

非簡單的接軌。

的機會。他們的同工也一向低調工作,鮮有人理解他們 的難處。這個研究同時顯示了,創啟事工需要更多專業

共享領導

支援和交流,也指示了我在推動創啟服侍的方向。

這裡只能羅列一部分挑戰,說明傳承過程的多種因素。研

(作者是伯特利神學院轉化型領導學博士畢業生)

究結果顯示,不管是交棒的和接棒的領袖,大多認為以團 隊領導模式接軌較為穩妥。而在接棒班子的領導行為中, 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共享領導的特質。複雜多變的處 境,促使他們採取這種模式,以匯聚多元知識、專業技能、 人際網絡,來增強解難、創新、外交的能力;更促進互相 監督和互補長短。從參考文獻及實證研究顯示,共享領導 確能增進形成集體智慧和應變能力,達到上述的期望。

1.

論文全名:Shared Leadership: A Model to Enhance Mission Continuity in China, 2018


16

「教牧學博士」、

與我何干! 何志滌牧師博士 播道會同福堂創堂牧師

二十二年前,有牧者鼓勵我報讀「教牧學博士」課程。我是播 道會牧師,很自然遠赴美國入讀「三一神學研究院」。經過七年, 由於不同的原因,決定放棄,當時總覺得這學位沒有太大意義。過 了幾年,有機會認識了「三一神學研究院」(當時已升格為大學) 的院長,他願意多給予我三年。只是工作時間緊迫,加上當時的系 主任在電郵中提到「一位好的牧者不一定要有教牧學博士這學位」, 更加強我對這學位的觀念,就沒有接受院長的好意。

沒想到,八年前與一位牧者午餐,他再一次鼓勵我,加上與不 同宗派弟兄姐妹的交談中,他們都希望我研究同福堂快速增長的原 因。在眾人的鼓勵下,經過禱告,我再一次報讀伯特利神學院「柏 祺城市轉化中心」的「教牧學博士—城市領導」。經過七年,在二 零一八年,也是我退下主任牧師的一年,我終於拿到「教牧學博 士」。感謝神。

我在這鼓勵牧者,真的思考報讀「教牧 學博士」,對你一定會有好處。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17

回想起來,我覺得牧者,有三個應該報讀「教牧學 博士」的原因:

17

3. 不只是給予認可:很多人說「教牧學博士」根本不是學 術性的學位,比起哲學博士、神學博士差別很大。所以, 我們寫的論文,英文叫 Dissertation,其他的是 Thesis,

1. 不只是一個學位:一般來說,讀教牧學的,大部分是

學術上,似乎是有分野的,我個人不太懂。不過,學位

在教會事奉的牧者。牧者事奉可以說是「724」,沒有

名稱不是最重要。經過七年後,我覺得對研究多了一點

固定的工作時間。要回到學校上課,即使一年只讀兩

認識,知道怎樣回顧自己過去的牧會工作,發現原來有

個課程,但是要看大量的書和做功課,就成為牧者的

很多不足之處,讓我懂得,怎樣事奉更蒙神喜悅。

「死穴」。香港建道神學院自一九九五年開設教牧學 博士學位課程,二十四年來報讀人數達一百人,現正

只是,我拿到博士後已經退任,我禱告神:「我現在拿

修讀的有三十八人,已完成論文的畢業生共二十八人。

到博士學位,我卻已經退下來,有一點浪費的感覺。為什

已畢業和修讀中的,一共是六十六人,成果已算不錯。

麼?」神沒有回應。不過,在我的畢業禮那天,講員對我

我的經驗是,不要把教牧學博士只看成一個學位。對

說:「你要懂得感恩。」這句話真的是當頭棒喝,我為何

已經擁有學位,甚至擁有牧會經驗的牧者,我鼓勵你

只問有何用?卻沒有感恩。神不是看人的 Being 比 Doing

藉著這課程,重整你的事奉經驗。

重要嗎?

2. 不只是增加知識:對這博士學位,不同的學院可能有

我在這鼓勵牧者,真的思考報讀「教牧學博士」,對你

不同的要求。除了寫「論文」之外,課程安排都會有別。 一定會有好處。 「三一神學研究院」要完成十科,所以,我每年都要 飛到美國上密集課程,一般來說是上五天課,上課前 要看約一千五百頁的資料,上課後要交功課。如果我 們相信,閱讀是牧者成長很重要的一環,這課程是很 好的閱讀藉口、加上閱讀的資料可以加深對牧會的認 識、又可以取得學位,真的是一舉三得。期望能令你 產生動力,完成學業。

(作者是伯特利神學院教牧學博士 - 城市領導 畢業生)


問卷結果發佈及座談會

「留堂會、離堂會」

18

柏祺中心於去年 10 月開展了有關「留堂會、離堂會」的研究, 並在 3 月 19 日下午假 CityLab 舉行了「留堂會、離堂會」問卷結果 發佈及座談會。在聚會的開首,本中心總監陳敏斯教授簡述是此研 究的重點結果:包括「離堂會」的信徒在沒有返教會的情況下,仍 然有一定的信仰成熟度,以及他們主要以較個人的方式表達信仰。 受訪者「不穩定返教會」及「離堂會」的主要原因為:「教會一些 做法叫我失望」、「我不喜歡教會的文化」、「我不喜歡教會制度」 等。而大部分受訪基督徒,現在或曾經參與教會聚會的最主要原因 是:「讓我可以更親近上帝」。

真誠牧養、 重建崇拜 本刊記者

回應嘉賓胡志偉牧師及陳韋安博士就研究結果,分別以不同角 度分享信息。胡志偉牧師認為,如果教會要預防「離堂會」,堂會 和教牧要展示真誠、「兼容」(both-and) 盛載、以及願意結連委身。 陳韋安博士也分享了創辦「流堂」及牧養「離堂會」信徒的經驗。 他以「流堂」作例子,示範堂會可著眼重建崇拜和個人牧養的模式, 並嘗試簡化事工的重要性。陳韋安博士希望「離堂會」的信徒,能 重拾在崇拜中經歷上帝,讓他們可以重新回到耶穌基督面前。不少 參加者對「流堂」概念和運作很有興趣,認為「流堂」有助彌補傳 統教會的不足,可以找回部分離開教會的信徒。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17

事工繁忙成實際挑戰

19

後繼研究

當天,超過 140 名弟兄姊妹出席座談會 ( 大部分為

柏祺中心也希望,繼續有「留堂會、離堂會」的討

教牧同工 ),願意一同了解「離堂會」肢體離開的原因

論和研究。因為,現今教會和信徒面對的問題和處境,

和信仰狀況。席間也有不少討論和分享,內容包括更多

實在不是一兩個研究和座談會能處理和解答的。整個信

互動的牧養模式、如何在牧養和講道上更能回應現今弟

仰群體需要在前線和後方,以不同方式,同心配搭;一

兄姊妹的挑戰等。也有教牧分享因教會事工繁忙,以至

同更新學習,回應上帝給教會和肢體的召命。柏祺中心

帶來個人牧養和預備講道上的挑戰。參加者都表示,希

也正進行後繼的質性研究 (qualitative interviews)。就下

望更深入了解教會如何改善運作、如何處理流失問題,

一個研究題目,我們希望探討香港教牧的現況 (state of

以及如何更新牧養新世代和「離堂會」的信徒。

pastors),了解教牧在工場的需要,特別是神學教育的 裝備、培訓和支援。

更有參加者認為,是次座談會有助教牧和弟兄姊妹 交流及集思廣益。

是次結果發佈及座談會在佐敦八福滙 CityLab 舉 行, 是 CityLab 在 三 月 開 幕 以 來, 最 大 型 的 聚 會。

不少參加者對「流堂」概念 和運作很有興趣,認為「流

CityLab 是 一 個 供 非 牟 利 機 構、 基 督 教 團 體、 教 會、 初 創、 個 人 共 享 的 工 作 及 聚 會 空 間。( https://citylabcoworking-space.business.site) 其意念取自柏祺博士常

堂」有助彌補傳統教會的不

提及的「城市就是實驗室」,在多元和多變的城市中,

足,可以找回部分離開教會

製造空間和機會,作多方嘗試,實踐帶動轉化的事工。

的信徒。


20

活動 花絮

1

1. 轉化實踐 討會 : 相信但不相干? 1 月 26 日於伯特利神學院舉辦。 我們有幸邀請到Elaine Graham教授、 陳韋安及陳敏斯教授探討大部份 基督徒沒有固定參與教會聚會的 情況下,整個信徒群體如何在公共 空間中溝通、自處及表達信仰。 當日超過 100 人出席。 2. 「恩、賞、探索」 Appreciative Inquiry 工作坊 基督教機構和教會的應用 3 月 1 及 4 日假金鐘港福堂舉行, 由尹祖伊、張少珠博士及陳敏斯教授 主持,共有 20 位來自不同機構的 領袖和教會牧者參與。

2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17

21

3. 2019 全球領袖高峰會 ( 香港 ) 2 月 22 及 23 日於 Island ECC 舉行英 語場,3 月 15 及 16 日於金鐘港福堂 舉行廣東話場,除世界級領袖的視 像環節外,還有由本地領袖的分享 和會談,兩埸共超過 800 人出席。 4. 「留堂會、離堂會」問卷結果發佈 及座談會 3 月 19 日假佐敦 CityLab 舉行,由 陳敏斯教授公佈結果及主持討論, 胡志偉牧師及陳韋安博士作回應,

3a

當日接近 150 名機構及教會領袖出 席,討論熱烈。

5. 恩.賞.探索(Appreciative Inquiry)簡介會 基督教機構和教會的應用 4 月 30 日假佐敦 CityLab 舉行 , 由尹 祖伊、張少珠博士及陳敏斯教授主 講,約 40 多人出席。

3a

4

5


全城轉化起動日

活動預告

MOVEMENT DAY HONG KONG

伯神異象分享晚宴 深耕細作 @ 伯神 5 月 10 日 晚上 7 – 9:30 基督教青年會北座四樓

凝聚力量、同心携手 回應迫切議題 以福音轉化香港

2019 全城轉化起動日 – 同心之夜 5 月 24 日 晚上 7 – 9:30 主講 : 蔡元雲醫生 表演嘉賓 : 陳明恩、新約舞流等 金鐘港福堂

「結網共協作」之旅 The Network Journey

全城轉化起動日– 同心之夜 一同以音樂敬拜、欣賞藝術表演、 並慶祝在主內合一、互為肢體。 城中眾牧者亦會在當中帶領 我們同心禱告。 日期: 時間: 地點: 語言: 報名: 查詢:

2019 年 5 月 24 日 (五) 晚上 7:00 至 9:30 金鐘港福堂 雙語 (同台翻譯) qrgo.page.link/zSGw 費用全免 rbc@bethelhk.org or 2148 5577 主場教會

製作單位

主題講員

Karin Butler Primuth, visionSynergy CEO 5 月 27 日 ( 一 ) 金鐘港福堂 ( 英文場 ) 5 月 28 日 ( 二 ) 佐敦基道堂 ( 廣東話傳譯 )

蔡元雲醫生 「突破匯動青年」會長

「恩、賞、探索」 Appreciative Inquiry 工作坊 基督教機構和教會的應用

靈歌頌唱 陳明恩

7 月 29 及 30 日 上午 9:30 至下午 5:30 金鐘港福堂

舞蹈 新約舞流 以上活動之報名及詳情 http://rbc.bethelhk.org 查詢 : 2148-5577 或 rbc@bethelhk.org

還有更多…

「恩.賞.探索」是一同回顧、互相尊榮,數算並

「恩.賞.探索」

探索神對教會/機構早已賜下的恩典和賞賜的 過程;繼而集合共創精神,延展過往的優勢及

(Appreciative Inquiry, AI)

正面經驗,回應呼召,進入神的命定,實現美好

工作坊

的願景。 2019 年 7 月 29 及 30 日 上午 9:30 至下午 5:30 金鐘港福堂 對象: 基督教教會/機構領導人和管理人員、組織轉化

尹祖伊 Joey WAN

CDE (Chief Drucker Educator), MBA, BSc

張少珠博士 Alice CHEUNG DTL, MSc (HR), BBA

陳敏斯教授 Natalie CHAN

DMin, M Couns, MBA

督印:陸輝 院長 出版:柏祺城市轉化中心 編委:鄧達強、呂慶雄、許家欣、劉翠華、劉明華

推動者 收費: 每位港幣 2,000 元 6 月 30 日前或團體 (三人或以上) 報讀每位港幣 1,500 元

主編:陳敏斯 設計:麥家豪

編輯:陳小萍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