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ATION
24
擁抱城市 IN THE CIT Y
[ IS SUE Sept 2021 ]
Urban
轉化生命 FOR THE CIT Y
編者的話
陳敏斯教授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 總監
顧問團(按字母或筆劃序)
執筆之際,收到柏祺博士太太去世的消
定有公義的冠冕為他存留。我們作為學生
Ray Bakke
息,博士本人的病況也急轉直下,情況絕
的,更要跟隨他的腳步,抓緊時機,服侍
Richard Higginson
不樂觀。從他剛為領導基金 (Leadership
我們的城市,在當中察驗上帝的作為,與
Foundation) 錄製的講座裏,看到他的外
祂配合。每次老師跟我們道別的時候,都
王仕雄
表,經歷多次化療後,起了很大的變化。
會給我們以下的祝福:「願榮耀歸於上帝,
何志滌
但他對城市宣教的熱情並無絲毫減退,眼
平安臨到地上,又願教會滿有勇氣,城市
睛仍是發亮的。這不禁令我想起保羅所說:
充滿希望!」我也以此作結,送給香港的
陳家華
「所以,我們不喪膽。雖然我們外在的人
教會和每一位信徒。
陸輝
日漸朽壞,內在的人卻日日更新。我們這
黃鐵城
短暫而輕微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
今期的主題文章《「教會新型態」– 以實
比、永遠的榮耀,因為我們不是顧念看得
踐神學的進路與傳統對話》回應中心在
中心委員會(按筆劃序)
見的,而是顧念看不見的;原來看得見的
「新教會型態」研究發佈後所得到的迴響,
司徒永富
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才是永遠的。」 ( 林
《「教會新型態」研究發佈會及研討會系
屈偉豪(院長)
後 4:16-18) 當我們只看到目前,很容易便
列》報道了研討會的重點。呂慶雄博士也
會灰心喪志。現今見證着柏祺博士踏上人
在《小教會的成長動力》一文中,對研究
陳志忠
生最後一程,跟相愛相知六十年的太太道
作了進一步的回應。陳潮源牧師在《微教
陳敏斯(中心總監)
別,自己亦受盡病魔煎熬,還是活得那麼
會網絡 Start-up FAQs:十二問》一文中,
優雅、恒久忍耐。我從沒有在他口中聽到
回應了很多關於微教會的理念和運作的問
什麼埋怨,每次跟他說話,他還是非常關
題。教關總幹事馬秀娟博士在《結網關懷
心香港,保持樂觀和充滿盼望的,還提醒
貧窮以致社區轉化》一文中討論其論文的
我,要每天感恩呢 !
重點,最後應屆畢業生李素鳳博士則在
John Snelgrove Paul Stevens
許志超 陳炎光
劉忠明
紀治興 馬文藻
楊建霞 鄧達強 賴淑芬
《時候到了》一文中分享她學習的歷程, 我看到的不是衰殘的外表,而是內在不斷 更新的生命。回想他對自己和無數學生的 影響,帶動了不少城市的轉化,我深深感 受到,活在他裏面的基督。雖然要跟他 道別,實在不捨,但老師確實已打過美好 的仗,跑完當跑的路,守住該受的道,必
對其生命和事工的影響。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4
實踐 神 學
《教會新型態》 以
的進路與傳統對話
01
陳敏斯教授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總監
教會並非僵化的群體,而是一個在聖靈中不斷更新和改革自己的群體。 更新當下的實踐不必然代表推翻過去的做法,而是在察驗上帝的心意和行動中, 誠實地審視這些做法是否與之一致。— 董家驊牧師 自《教會新型態》研究的發佈及一連串的研討會後
牧學、輔導、敬拜及教會行政等。但「實踐神學」自 18
(見後文《教會新型態》研究發佈會及研討會系列),
世紀末開始,有着很大的發展,並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神
中心收到多方的迴響,非常熱切的回應。當中有不少是
學領域。雖然實踐神學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但在華人福
十分正面的,例如不少都表示大開眼界,喜見新型態、
音派群體的處境下,筆者認為現任華福總幹事董家驊牧
新模式,充滿生命力和使命清晰的教會。但問題也不少, 師的定義頗具參考價值 : 譬如這新教會新型態的聖經和神學基礎,與傳統堂會的 關係,實際上的操作和種種挑戰等。很多也同意現在香
「從門徒群體當下的處境出發,藉著上帝的啟
港教會的狀況不理想,有很大的改善和發展空間,但如
示,在聖靈中以各樣方式察驗基督在此時此地
何能夠忠於聖經、 有系統地對傳統作出反思 ? 以更新
的行動,更新我們的心和行動,以參與在其中,
實踐,建立更多合神心意的教會,確是很多教牧和信徒
朝向上帝終末的國前進。」 1
的所想所求。
具轉化力的神學 (Transforming Theology) 筆者相信在這方面的探 索,「實踐神學」提供了可行 的進路。雖然在華人教會內, 很多人對「實踐神學」的瞭解 只局限於「實用神學」,在神 學院三大支柱的聖經、神學及 歷史以外的一些實用科目如教
英 國「 處 境 神 學 」 的 先 軀 葛 林 主 教 (Bishop Laurie Green) 認為神學是具轉化力量的。教會被視為脫節,基 督徒在整合信仰與生活上困難重重。通過一個更具參與 性和實用性的神學進路,我們更能正視當今的議題,讓 上帝的國引導我們前進,好使我們有份參與改變社會的 工程。要理解神學的意義,從實際動手做較諸試圖給他 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來得合適。神學其實是一種需要我們 去經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需要描述的東西 2。他也提到 「自 1980 年起,世界各地和英國發生了對神學的理解經 歷重大轉變。在那些年裡,神學深受城市牧者和實踐者 的影響。他們的工作使我們不再將神學視為一組預先構
02
建的程式,然後將這些程
神學反省只是牧養循環的其中一個環 節,而且並非只是停留在個人層面,
式『應用』到某種情況。 乃是意識到上帝已在我們
更重要的是群體的互動 和感召。
的處境當中,透過觀察祂 在其中的作為,而非鑽研 抽象的理論,對我們了解 和認識祂更有幫助。我們
稱為『處境神學』。」
稱這種實踐學習為『做神
以實踐神學的進路來說,神學反省只是牧養循環的其
學 』。 這 是 在 特 定 處 境
中一個環節,而且並非只是停留在個人層面,更重要的
下的神學,所以也經常被
是群體的互動和感召。循環的第一步是描述當下,信徒
3
群體一起仔細探討目前的經驗,「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人們在做什麼?」現時教會的狀況,正面或負面的經驗,
實踐神學的切入點 - 牧養循環
不足和矛盾的地方,都一一仔細描述,幫助我們聚焦, 促使我們思考背後的原因。
具轉化力的神學,絕不能停留在學術和教學的層面, 牧養循環提供了一個很普遍的切入點,幫助信徒進入實
第二步是探索處境,這個階段的問題是「為何會這
踐神學的領域。牧養循環是在 20 世紀初,由天主教的賈
樣?」從一個更廣闊和多向度的層面去了解目前的經驗
爾定主教 (Joseph Cardijin) 提出,經過不同神學家的修
和現象。現在教會的不足,青少年流失背後有社會、文
訂,而整合成為「經驗 -> 探索 -> 反思 -> 行動」。牧養
化等等的因素,不只局限於屬靈層面,必須要正視和了
循環深切地影響了當代實踐神學方法,並以不同的形式
解。否則無論如何變革,也搔不到癢處。
出現在許多神學家的著作。 第三步是神學反省,是對當下的經驗有深入的了解 後,把前兩個階段所得到的問題和分析帶到上帝面前, 以基督教的資源、包括聖經、神學、歷史和傳統,在聖 靈的帶領和光照下,信徒群體運用想像力將之整合,讓 天國跟我們目前的世界接軌、提供實踐的方向。 圖一 : 牧養循環
4
整個過程是在聖靈的引導下和群體中進行的 當下的實踐
基督的行動/實踐
更新的實踐
�.描述當下
�.更新實踐
�.神學反省
�.探索處境
上帝終末的國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4
03
循環的最後一步是更新實
一方面循環可從不同階段出發,譬如在查經中衍生行動,
踐,當群體了解現況,一起
而在描述行動的經驗後,再作探索,回到另一個循環。
聆聽上帝,辨識方向後,便
所以重點不是在那裏開始,反而是不要隨便忽略其中一
是行動的時候了。這階段要
個環節。最常見的是由經驗直接跳到行動,不作探索和
問的是「如何回應?」雖然
反省,現今堂會事工和節目都多,甚至已成為主導,探
任何行動都是暫時性的,但
索和反省不足,以致外強中乾。也有群體只停留在描述
在每一個行動之後,我們都
和探索階段,而沒有進程到反省和行動,變成一潭死水,
希望將情況帶到更近神的國
並充斥着無力感。另一個極端,也是神學院特別要引以
度, 回 應 會 帶 來 新 的 處 境
為戒的,就是只停留在研究聖經和神學,完全沒有行動
和經驗,為下一個循環提供
和與這個世界接軌的意圖。
起點。 我相信《教會新型態》研究的貢獻絕不是為大家提供
一起做神學
一些新模式或成功秘方去模仿,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模式 和型態的展現上,讓我們了解到基督教群體的多元和豐
牧養循環最常被垢病的地方是其線性反省概念與實際
富,每一個群體都可以進行自己的經驗探索,向上帝敞
情況有出入,畢竟真實處境是錯綜複雜,不是一個個階
開,被聖靈光照,深入的反省,接受獨特的感召,發揮
段的依序進行。但牧養循環的運作其實是很富有彈性的, 想像,憑着信心和勇氣去實踐,走出不一樣的路,更貼 當然經驗是起點,但經驗在每一個階段都是重要的,並
近上帝的國,將活力和生命力再次注入我們所愛的教會。
在互動中不斷有新的經驗浮現,改變對現況的詮釋。另 1. 董家驊。< 21 世紀門徒現場:實踐神學新探索> ( 台北、校園、2019) 89 頁
《教會新型態》研究的貢獻絕不是 為大家提供一些新模式或 成功秘方去模仿,
更重要的是在不同模式 和型態的展現上,讓我 們了解到基督教群體的 多元和豐富
2. Laurie Green. Let’s do theology: Resources for Contextual Theology. (UK, Bllomsburry, 2009) P.5 3. Laurie Green, https://lauriegreen.org/theology-1/contextual%20theology.html 4. 董家驊。< 21 世紀門徒現場:實踐神學新探索> ( 台北、校園、2019) 105 頁
04
《教會新型態 》 研究發佈會 及 研討會系列
本刊記者
柏祺城市轉化中心與福音證主協會於 6 月 22 日晚上,舉行 了 << 教會新型態 >> 研究網上發佈會。而接續三個星期二 晚上,也舉行了一系列的網上研討會,探討教會的不同新型 態和現象。四次網上聚會,一共吸引了超過 700 多位教牧和 弟兄姊妹參與。
6 月 22 日《教會新型態》研究發佈會 — 嘉賓 : 周雪鳳 、章可銘、 楊亦田 發佈會首先由陳敏斯教授發表中心的質性研究背
和認識神。母堂鼓勵和支持他們不需局限於堂會,更差
景和結果,並簡述了傳統堂會跟「小教會」的對比,以
派他們一班在職的弟兄姊妹,在外建立新的教會,成立
及受訪新教會的共通點和特質 ( 詳細研究報告可參閱:
了 Aspire Church 教 會, 進 入 人 群。 這 兩 年 間,Aspire
https://bit.ly/3r3RsKN)。接著三位嘉賓 Simplychurch 的
Church 不但一同服侍社區,更透過 Aspire 青年共享空
周 雪 鳳(Dilys)、Aspire Church 的 章 可 銘(Leo) 及
間,接觸學生和年輕人,透過不同活動與他們同行。
Roundtable Church 的楊亦田(Jason)各自分享其新型 教會的成立過程和理念。這三間新型教會的架構簡單,
第三位嘉賓 Jason 帶領的幾個使命群體,按他們的
群體關係都十分緊密,弟兄姊妹像家人般一起同行。他
領受在不同區域中服侍,群體裡的家庭很多住在同一區,
們跟傳統植堂最大的分別,是擴展的視野和向度,把教
同一座大廈。他們在社區中服侍不同的家庭,甚至美化
會帶到城市的不同角落,與弟兄姊妹一起服侍城市中不
大廈的環境、服侍鄰居、建立信任和關係,更帶領鄰居
同需要的人。
認識神,一起查經,接受浸禮,讓他們由街坊變成家人 和弟兄姊妹。三位嘉賓在接續的研討會中都有更多分享。
Dilys 分享 Simplychurch 的職場教會轉化,以每天 在職場上見證和聚會為起點,更刻意建立有使命、有關 係,像家庭般一起同行,成為使徒式、能看見的盟約群 體。Simplychurch 的弟兄姊妹把教會延伸至職場以外, 包括每月兩次,一起落區,探訪不同區域的商家和家庭、 派送物資等。
Aspire Church 的 Leo 在 2017 年 與 幾 位 母 堂 領 袖 看到職青流失和福音的需要,就一起開始邀約朋友吃飯 和認識福音。他們的朋友一步步融入群體,慢慢接近神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4
05
6 月 29 日 職場教會 — 嘉賓 : 周雪鳳、 何耀新、蕭烜醫生 承接發佈會的討論,Dilys 回應了 參加者的一些問題,分享職場服侍確 實存在不同的難題,她認為最重要的 是行出來。有人提問在職場和服侍的 角色衝突,Dilys 認為信徒更要小心處 理關係,做好見證,甚至比別人更加 努力,以免讓人覺得他們只顧做事工, 工作卻做得一塌糊塗。
第二位職場教會嘉賓是蕭烜醫 生,他於醫護界的福音工作十分活躍。 蕭醫生強調,耶穌基督的大能,不會因為他作為醫生而
另一位嘉賓是何耀新 Simon。多年來,他在職場
增加了便利;反而,多年來耶穌基督都提醒他放下醫生
建立和栽培弟兄姊妹,鼓勵他們在各自的職場中作見
的角色,單單以兒子的身份榮耀父神。蕭醫生也分享他
證,成立不同的小組。Simon 在他的全職事奉中,舉行
在診症時,聆聽患者的需要和聖靈的聲音,例如一位婆
了數之不盡的福音午餐會,更成立了超過 300 多個小
婆道出心中的憤怒後,他便邀請她和她的兒子一同禱告, 組。Simon 深信需要興起職場弟兄姊妹,幫助他們擁抱 讓他們得到和好和醫治。
使命的生命,多走一里路,在公司傳福音和接觸生命。 Simon 也分享了弟兄姊妹的故事,他們不少都踏出基本
每天在醫務所繁忙的工作中,醫務所團隊一起敬拜
的職責,進一步了解遇見的同事或工作對象。在預備退
後,也立刻回到工作模式,但他們經歷神在當中擔起他
休之際,Simon 更深受 ekklesia 的概念鼓勵。Simon 認
們的重擔。他們更於下午,放下職場角色,按感動邀請
為我們每一個都是被呼召出來的使命群體,要彼此連結,
病人和家屬一起敬拜和祈禱。神甚至使用一些病人祝福
一同轉化,擁抱和祝福職場的年輕人。
其他病人,彼此醫治和服侍。蕭醫生的團隊也將服侍帶 到醫務所外,服侍垃圾房的工人,以及無家和獨居的人。 蕭醫生的團隊不單帶來義診,更把福音和從上而來的醫 治帶給人們。蕭醫生更盼望以全人醫治,祝福年輕一代 的醫學生,結連更多醫護人員,在不同醫院中建立網絡, 以 ekklesia 靠著耶穌的權柄聚集經歷神。
我們每一個都是被呼召出來 的使命群體,
要彼此連結,一同轉化, 擁抱和祝福職場的年輕人。
06
7 月 6 日 混能教會 / 微教會 — 嘉賓 : 章可銘、陳潮源牧師、周榮輝牧師 在 混 能 / 微 型 教 會 的 研 討 會 中, 章 可 銘 (Leo) 詳盡地分享 Aspire Church 的成立, 以及母會的支持和鼓勵。Leo 分享了 Aspire Church 服侍未信者 (pre-believers) 的初心, 和在職青群體中,回應福音的需要。由於人 數增多,Aspire Church 已分為三個群體,讓 弟兄姊妹在群體中,能更緊密地成長同行, 一同服侍社區。
接著,周榮輝牧師分享他在 2017 年領 受小教會運動的異象。當時,他服侍的信義 會教會,不希望再把資源用在不同的節目和 場刊上,而是以上帝為教會的真正主角。他 們期望,小教會運動在香港和其他城市發生, 讓普通人也可以加入這個建立教會的運動。周 榮輝牧師觀察到,香港基督教圈子越來越走向專業,正
接著,陳潮源牧師分享微教會網絡的誕生和發展,
走上歐美教會的舊路,完全感受不到生命的改變,像一
特別是末世中盛載上帝新的工作。陳潮源牧師以馬太福
艘不是乘風踏浪前行的大船,只是在濁浪中浮沉。經過
音 9:17 解釋,經文沒有比較新舊皮袋哪種優勝,不是新
一年多的尋求和學習,周榮輝牧師發覺轉化的不單是模
勝過舊,又或舊勝過新,它只說明新酒需要用新皮袋盛
式和人數,而是 DNA 的轉化,以愛耶穌、一對一門徒訓
載。舊酒若是神過去至今在香港城市的工作,舊皮袋就
練、一同遵行實踐主的道、生活中談論耶穌、弟兄姊妹
是香港教會踐行與見證的組織——地方教會或堂會;神
以孩子的心建立真誠的關係。小教會以混能教會 (Hybrid
不斷呼召教會自我更新,以新皮袋盛載這批新酒,教會
Church ) 模式,讓傳統小組及小教會同時運作,配合適
需要有足夠彈性迎接神的工作,這是新型態教會的呼召
當的話,教會可供應場地、經濟支持、訓練資源、讓資
之始——微教會網絡應運而生。2017 年,一群教牧帶著
源發揮更大的果效,得以多向發展,更能接觸不同的人。 神聖的不滿足聚首,反思怎樣更能盛載神在城市的工作, 小教會開始接觸新朋友,又能產生領袖的話,就可以發 名為「牧人巷」,每月一起聚集,敬拜祈禱,建立關係, 展另一個新的小教會。在小教會運動網絡中,不同的小
求問上帝,思考怎樣回應。經歷了兩年,預備「微教會
教會可以彼此連結,網絡會對小教會領袖提供訓練,幫
網絡」的開始。2021 年 3 月舉行了「微教會」委身大會,
助教會分辦異端。當中有較資深的牧者與其他牧者同行
有三十多個「微教會」誕生,彼此結連、委身、裝備和
及支援。
同行,匯聚成微教會網絡,在城市不同角落裡活出愛與 使命。(詳請參閱本刊另一文章 <<「微教會網絡 Startup FAQs:十二問」>>>)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4
07
7 月 13 日 使命群體 嘉賓 : 楊亦田、曾子聲、胡裕勇 此系列最後一次研討會,請來了三位在前線服侍
最後一位嘉賓阿勇,多年來在 U-fire 服侍香港的少
的使命群體領袖。他們不單貼身服侍牧養的群體,有些
年人。面對傳統教會的青少年人流失,甚至服侍年輕人
更進入群體的生活,與他們同住,一同在生活中經歷上
的導師和傳道人都開始流散,阿勇認為更需要建立兩代
帝 和 成 長。 楊 亦 田 (Jason) 介 紹 的 使 命 群 體 (Missional
同行,共建跨代跨區結連,傳承和讓下一代承接,以網
Community) ,是一群委身共同分享生活,共同為耶穌
絡合一服侍。阿勇服侍的年輕人朱茵,也分享了在聖潔
得著一個特定社區或網絡的信徒。最重要的是,像耶穌
營會中,因上帝的感動,為自己的罪認罪,並且與傳道
所教導,離開安舒區,進入群體當中,一起活出神的道
人復和,更與他一起在校園服侍年輕人。教會的傳道人
和天國的文化。Jason 的團隊分享他們教會 Roundtable
帶著大學生,大學生帶著中學生,跨代把祝福帶來這個
Church 怎樣在兩年前,慢慢將教會群體轉化為使命群
城市。U-fire 在疫情中,更透過 Zoom 接觸幾千個學生,
體,一同擁抱腓立比書 2:1-2 節講到的意念相同,愛心
讓很多學生信主,認識神。這樣的校園事工網絡,結連
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他們花了一年時
了教會和牧者,可以跨代互相支持,為校園和城市的黑
間,一同研讀和討論使徒行傳,一同領受所服侍的區域,
暗帶來曙光。阿勇鼓勵更多教會和牧者建立使命群體,
在當中步行禱告,尋求神,甚至因領受神的呼召,一同
進入年輕人當中服侍和同行。
住進同一座大廈。當中群體也彼此坦誠分享 挑戰和憂慮,從而建立起使命群體的信任和 凝聚力。使命群體的服侍模式一直轉化,以 及在不同嘗試中學習,讓聖靈在當中帶領。
曾子聲 (Lem) 分享他在禧福協會前線服 侍年輕人,與他們在生命中同行。Lem 與太 太主要服侍戒毒村出來的年輕人。這些邊青 都經歷過很破碎的遭遇,甚至會傷害自己。 Lem 與太太真的全身投入,擺上自己所有, 與年輕人同住,跟隨耶穌去服侍他們,讓年 輕人都被感染,同樣投入,甚至奉獻自己的 生命服侍神。Lem 分享了面對服侍對象生命 的掙扎和失敗時,更看到上帝的心和憂傷, 更要把握機會服侍每一個年輕人。Lem 與太太以幾個 宿舍和自己的家,收留這些年輕人,給他們貼身的門徒 訓練,不是每個星期一小時的門訓,而是一同生活、一 起吵架和真正成長。Lem 深受陳恩藩牧師的理念影響, 讓邊青一同帶領幾個使命群體,授權和信任他們領導教 會。
08
小 教 會 的 成 長 動力
在自由開放的社會,基督教會作為社會組織的影響
呂慶雄博士 香港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培訓)
的信任度都正在減少。2
力會否持續下降?相反,小型信徒群體的影響力, 是否會在不同領域大幅提升?甚至在一些小區域帶 動文化更新?筆者目睹基督教在西方的影響力日漸
香 港 的 情 況 更 不 用 多 說。 從 教 會 更 新 運 動 發 表 2019 年教會普查的報告,可知道聚會人數持續遞減,與 西方情況類似 3。教會是否正在萎縮?若只看數字,答案
衰退,而香港似乎有「未老先衰」的趨向,對公共
是明確的,不過,數字只是其中一種指標,信徒群體的
領域的影響力也逐漸下降,因而提出以上疑問。
影響力,也是另一種重要的衡量標準。
教會正萎縮的現象
廿一世紀教會發展的可能趨勢
在過去半世紀,基督教不斷受到後現代主義思潮衝
作為社會組織,受到的約制正在增加,如果不調整
擊。其中,否定絕對真理和普遍價值,直接衝擊著基督
發展策略和方向,將無力應對環境變化;最後的目標,
教的核心教義理念。沒有人或組織擁有真理的詮釋權,
可能只是維持現狀,而不是發展。不過,我們看到過去
因此世上沒有真理,更沒有作為真理代言的大台,世上
二十年,探討教會作為使命群體,却有不少發展。簡單
只有相對及主觀的真相。曾自豪地表示,以基督信仰精
來說可以用「小、散、多」三個字來形容。
神立國的地區,基督教也需要從公共領域中退去。去基 督教化除了在政府部門、教育體系,甚至教會興辦的服
規模小、組織散、種類多
務,也不能自由祈禱和傳福音。隨著絕對真理被否定, 基督教堅持的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等價值所確立的社會 制度,也不斷被衝擊。
上世紀已提出「無牆教會」的概念,期望能回應傳 統教會太內聚而忽略使命實踐、太著重活動而忽略屬靈 關係,以及決策由上而下,而沒有聆聽年輕人及異議聲
教會的發展情況也差不多。歐美的信徒人數減少,
音等問題。到了今天,更多的討論是關於教會朝向小教
教會關門、出售或改建成博物館等。教會在公共領域受
會,甚至微教會方向發展。即教會作為社會組織的規模
重視的程度大不如前。多項研究均顯示,在西方,基督
會縮小,沒有中央組織、自由發展,信徒群體卻可以變
徒人數持續減少 1,就算曾經是亞洲第一大宣教士輸出國
得更靈活、更多元。因此可以用規模小、組織散、事工
的南韓,也因教會醜聞與疫情,不管是否信徒,對教會
種類多來形容。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4
09
近年,有關教會轉向非建制化的討論漸趨成熟。
理論上,重視關係會表現在重視發展會友恩賜。這
例如在《有機教會》(Organic Church) 就早已提出教會
恩賜特質並不局限在傳統的事奉崗位,而是按個人召命
太著重活動及維持組織規模,應轉向以人為本,聚焦使
領受,事奉方向是服侍主內的群體,也可以在職場甚至
4
命, 以 轉 化 世 界 為 異 象 。
社區中的見證。發展個人恩賜特質,一方面在事奉神,
另 外,《 簡 約 教 會 》(Simple
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喜歡做的事,結果是更主動學習,同
5
Church) , 以 及 最 新 出 版 的
時更投入在這群體中。這是一些傳統堂會所忽略的,感
6
Simply Church ,內容傾向類
覺受重視自然會更投入,過程中自己不單是一顆「小螺
似家庭教會模式的運作,倡議
絲」,而是神的「祭司」,事奉就是在實踐「信徒皆祭司」
教會需要回到最簡單的組織,
的理想。
釋放信徒群體的創意與活力, 來實踐大使命。
其 次 是 使 命 主 導。 教 會要建設的,不是宗派組織
近年,對香港教會影響
或建築物,而是社區。「無
力 較 大 的, 應 是 Ekklesia 一
牆教會」針對的教會,只是
書。作者開宗明義,針對教會
為了維持教會建築,包括座
停留在建築物內,定義了教會是「由個人組成、一星期
堂、政治及社會影響力,資
七天廿四小時在全市『挨家挨戶』地運作、能帶來轉化
源時間在於維持事工架構組
7
的有機體,而非靜止的組織。」 從這角度看,教會是
織、部份會友的想法,甚至
全天候履行使命,而且是不斷革新變化的群體。除了更
教會在營運的商業活動等的
全面從不同角度討論教會觀外,還提出了革新是一個需
現像。而所倡議的,就是進
要不斷重啟的過程,免得新生有機的小教會重回成為靜
入社區實踐大使命。
止的建制組織。
8
小教會較能實踐使命主導,優點是以小組形式
關係與使命主導的群體
進行決策,透過同心禱告,各人領受從神而來的感 動,以大使命作為決定行動的標準,決策過程簡單,
上述的著作都具有實踐經驗,
但目標方向清晰。大使命是建立門徒為目標,而第
綜合而論,有兩個非常突出的
一步就是傳福音。傳福音的形式不限,可以直接在
共同點:關係主導與使命主導。 職場或鄰里中分享福音,也可透過社區服侍來表達
愛鄰舍的福音實踐。 首先是關係主導。信徒群體並 不是功能組合,而是彼此相愛 的有機見證群體。這群體如果 只有工作關係,或只是因為要 維持組織功能而存在,紛爭內 耗是必然的結果。教會本質上 是重視關係的群體,人與神、人與人的關係復和,本來 就是我們的信仰核心。
10
雙重網絡發展的趨勢
的需要,釋放他們實踐召命的動力與創意。這正正就是 傳統教會多年來未能突破的關口。我們不能說這是教會
身處在網絡世紀,每天全方位地被互聯網絡資 訊包圍。由資訊接收到人際網絡與協作,都在即時
模式的更替,以新模式取代原有的教會模式。反而,兩 者可以互補不足,針對不同對象而發展。
通訊軟件中發生。近年已有一些研究指出,社交媒 體的普及已影響到教會內的溝通及權力運用模式。
傳統教會能與這些小教會並駕齊驅嗎?宣教學者艾
以神學教義的教導及教會信息傳播為例,過往只有
德.史蒂澤 (Ed Stetzer) 今年一月在美國《令日基督教》
教牧發放的就是唯一的答案或解釋,他們表達的就
雜誌也曾提出這問題,他表示疫情使之可能 10 !的確,
是權威,不多被會友質疑。但這種「由上而下」的
以往可能較多留在討論層面,過去兩年我們實際多用了
資訊已失去其權威,被無數網上的文章或影片取代。
網絡,不管是互聯網絡或是地區合作網絡,都像火一樣
而更大的問題是,牧者沒有留意到這種變化,還在
不斷燃燒。傳統教會若遇上信徒流失,也許需要在關係
抱怨會友不受教!
9
與使命上,重新檢視自己為何失去活力。
受到這兩年疫情的影響,教會開始更廣泛地利
回到文首的問題,綜合以上所論,基督教會作為社
用社交媒體及網絡教學平台進行牧養工作。除了網
會組織的影響力應會持續下降,但仍有她的重要性。環
上崇拜及各類課程外,最持之以恆的便是網上小組。
境改變只是催化劑,重拾使命與動力才是焦點。小型信
更重要的是,這些小組在疫情稍為緩和的今天仍在
徒群體滲入不同社區的角落,他們的影響力可能帶來更
繼續,而且還吸納了一些已離 開教會的信徒,維繫了
大的文化更新。
已經移居海外的弟兄姊妹。本來已是小教會的群體更不 用說,線上線下可以同步發展。 另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更多的協作網絡。教會、機構 與其他組織之間的協作由來已久。以往有組成新機構或 一些聯盟夥伴方式共同推動事工,而小教會並沒有註冊 成為組織,透過人脈關係以及社交媒體,結識志同道合 的夥伴,共同學習,分享資源。這些網絡成員各有自己 的工作或組織,只因共同使命走在一起。例如要在深水 埗區參與基層事工及傳福音工作,便與當區堂會、社福 機構,甚至政商界有心人仕組成合作網絡。 疫情下因應社區需要,更加速了這些協作網絡的發 展。包括了同一社區的不同教會、專業團體,以及政商 界的朋友,當中有信徒與非信徒。由於沒有層級關係, 合作上彼此的空間及彈性較大,當然組織也會顯得鬆散, 若是短期合作,問題不大。不過,正因為小教會的特色 及發展的需要,這類協作網絡是非常普遍的。
傳統教會重拾動力的契機 以上所論,是過去二十年,特別是在北美發展的教 會形態,部份已在香港發生,並且快速成長。不論小組 數量、合作網絡平台以及事工種類,均以小型群體的形 式出現。無疑,這種新形態,滿足了今日部份信徒群體
1.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s Christian Population," Pew Research Center's Religion & Public Life Project, May 4, 2021, https://www.pewforum. org/2011/12/19/global-christianity-exec/. 2. Published by Y.T. Yoon and May 12, "South Korea: Problems of Organized Religion 2020," Statista, May 12, 2021, https://www.statista.com/ statistics/1147995/south-korea-problems-of-organized-religion/. 3. 胡志偉、劉梓濠編,《2019 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2020),第 7 頁。 4. 高紐爾,《有機教會》(香港:高接觸出版,2012)。原版於 2005 年面世, 自是類似作品在本世紀較早期的出版。作者後來再推出《教會 3.0: 為教會 前途升級》(香港:高接觸 , 2016)。是作者整合多年建立有機教會的神學 反省。 5. 湯姆.雷那、艾力.蓋格,《簡約教會》(香港:天道,2009)。 6. Sim Dendy, Simply Church: Because It's Not Meant to Be This Complicated (Waverley Abbey Resources, 2021). 7. 艾德.史福索,《Ekklesia:尋回神轉化世界的器皿》(台北:天恩, 2017),第 8 頁。 8. Ibid., 306-307 頁。 9. 有兩份分別研究香港及挪威教會與社交媒體應用的論文可參考,分別是: Kendrew Yu, "Adoption of Social Media for Ministry by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DTL diss., Bethel Bible Seminary, 2019). Patrick Muriuki Wangari Kimaru, "Social Media and Church Communication — The role of modern technology in transformation of church interactions: A case study of Christ Embassy Church Norway," (MPhil thesis, University of Oslo, 2019) 10. Ed Stetzer, "Can You Be Both a Micro Church and a Large Church at the Same Time?," Christianity Today, accessed July 16, 2021, https://www. christianitytoday.com/edstetzer/2021/january/can-you-be-both-micro-churchand-large-church-at-same-time.html.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4
11
「微教會網絡 Start-up
FAQs:十二問」
1. 什麼是 Ekklesia?
陳潮源牧師 微教會網絡核心成員
「微」不是弱,反而如耶穌所言,她擁有天國芥菜種的 驚人力量 ( 太 13:31-32),不在於數目多寡,乃在於教會
Ekklesia 是 希 臘 文, 由「ek」( 出 來 ) 和「kaleo」 ( 呼召 ) 組合而成,意思是「被呼召出來的群體」。中文
內含天國的爆炸力與影響力,微教會藉尋找與完成特有 的天國任務,以體驗天國在地的管治。
聖經譯作「教會」,在聖經中出現 118 次。耶穌只提到 兩次 Ekklesia,強調教會「不能被陰間權柄所勝過」( 太
3. 為何要有微教會 ?
16:18),另一處則強調教會有「指正及勸誡信徒的權柄」 ( 太 18:17)。使徒行傳及新約書卷也把 Ekklesia 譯作「教
a. 天上的緊急 : 在這個世代的震盪和迫切中,聖靈將一
會」、「會眾」、「聚集的人」、「議會」等。耶穌時
種不滿足及渴望放在我們心中,就是教會要回到最起
代 Ekklesia 的概念,意指羅馬政府時期被召(Called-out)
始的原型--使徒行傳中表達的樣式。主設立的教
的公民議會。耶穌借用 Ekklesia 作為呼召祂的門徒群體,
會,要如水銀瀉地進入每一個家庭,每一個職場的空
以活出基督樣式與使命為目標,藉運用教會的權柄,在
間。微教會就是回應了聖靈的感動,回應了天上的緊
地上建立天國的管治,影響世界。
急。
(https://bit.ly/3i1q1hK 聖 經 中 的 Ekklesia 及 堂 會 的 限 制:陳潮源牧師)
b. 耶穌的期待 : 主在地上建立教會,祂期望教會能廣傳 天國的福音,祂期待教會能擴展神的國度,預備祂的
2. 什麼是「微教會」?
再來。微教會的啟動,加速了福音廣傳,擴展神國。
我們採用「微教會」這名詞用來稱此時此地教會的
c. 地上的回應 : 弟兄姊妹渴望建立真實信任的關係,渴
新皮袋,是意指像新約聖經的門徒群體, 信徒也要運用
望能被神所用,以恩賜事奉,建立教會。微教會將這
Ekklesia 的權柄,在地上建立天國的管治,影響社會。
些渴望化成現實,今天就能發生在我們中間。
「微」指出教會最少是兩三個人的聚集 ( 太 18:19-20),
12
4. 「微教會網絡」是什麼 ?
6. 微教會聚會如何運作 ?
微教會網絡是一群對恢復 Ekklesia 的真實,有同一
我們相信微教會會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在這個季節
異象的牧者所組成,彼此委身同行,推動微教會異象,
表達信仰生活,並且可以百花齊放,顯出每一個微教會
興起更多微教會,結連她們,彼此成為家人,互相支援、 的獨特性,因此每一個微教會的信仰表達方式和形態, 鼓勵,分享見證,並讓微教會在城市每一個角落,帶著
可能有所不同。當然,我們可以參考初期教會的聚會方
權柄,成就神給她的獨特天國任務,使神國在地若天。
式:一同用膳、敬拜、祈禱、團契相交、分享神的話、 守主餐等等。
7. 教會的小組與微教會有何分別 ? 有三個主要區別: a. 關係 : 委身程度-教會的小組成員通常認為自己是一 個團契交誼夥伴,去留取決於個人抉擇,甚至是否方
5. 微教會網絡的核心價值是 ? 微教會網絡的核心價值是要表達出耶穌所教導 Ekklesia 的真實。聖靈啟示了更多關於 Ekklesia 的真理 和承載它的架構,並 Ekklesia 的本質和使命,是要建造 在「關係」、「啟示」、「權柄」這三個核心價值之上。
便和舒適。微教會的成員期望大家是一個家庭的成 員,即使有衝突或分歧,也彼此委身和真實地連繫, 一起走過人生的起起落落。 b. 啟示 : 異象與目標-教會的小組側重於跟隨和達成所 屬地方教會的異象和目標。微教會是以在地建立神的 國度為目標,按照各個微教會在不同階段集體聆聽和
這裡有 32 字真言,讓大家更容易掌握這三個核心價 值的意思及達成的途徑: 關鍵少數,兩三個人 純正動機,真實關係 同心合意,如同一人 領受啟示,順服而行
印證,達成獨特的天國任務,包括外展、倍增、完成 大使命等。 c. 權柄 : 身份與授權-教會的小組是教會內的事工之 一,無權執行某些教會職能。在微教會網絡中,根據 我們對耶穌所說 Ekklesia 的瞭解,承認每個微教會都 是一個正式的教會(即使有些教會處於發展的早期階 段,需要更多的培訓和輔導)。因此,微教會有權執 行聖經新約教會的所有職能,如執行主餐、為初信主 者施洗或處理奉獻。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4
13
c. 裝備課程 定期舉辦核心價值及實踐的重點培訓,歡迎大家按時 報名參加。
11. 微教會要向誰負責 (Accountability 的問題 ) ? 微教會網絡的核心領導團隊將指派一位成熟的教 練,在其加入網絡後每月至少與每個微教會的負責人會 面一次,以便提供指導、支援和監督。此外,我們將每 兩個月召集所有微教會領袖一次,進行裝備、知識傳遞、
8. 微教會是否取代現有的地方教會 ? 微教會不是想取代現有的教會,只是在末世的逼迫
同儕鼓勵和互相問責。總的來說,我們認為,培養「低 控制」、「高信任」(low control but high trust) 的文化 將導致真正、自然和有效的問責制。
處境中,聖靈強調另一種信仰生活形態,強調散開和使 命推動的形態,也強調信徒皆祭司,不單單倚賴全職服
12. 微教會由誰人負責講道和教導呢?
侍同工,也不將資源重點單單放在聚會或堂會發展上面, 反而是建立信徒的靈命和天國召命上面。 對於被聖靈呼 召和感動的信徒,微教會就是你的教會了。
根據早期教會歷史的研究,和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 書 11-14 章對初期教會聚會的描述,教導的主要方式不 是聽專業牧師的講道。相反,信徒都積極參與研讀聖經
9. 與原有教會及牧者的關係應如何處理 ? 需要牧 者認同嗎?
和使徒的教導,相信神會向每個人說話,並通過每個人 來鼓勵和建立教會。我們相信信徒在聖靈的指導下,能 以神的話語互相服侍。微教會網絡的核心領導團隊,會
微教會始於異象與呼召,所以很值得跟牧者分享你的 異象與領受,也讓你帶著牧者的祝福啟航。 與原有教會
幫助網絡中的微教會,提供具備學習和應用經文的工具、 技能和資源。
及牧者的關係,也很視乎你與原先堂會的連結度,決定 該怎樣處理。由於每個堂會牧者、領袖與門徒的關係很 不一樣,需要有智慧地讓牧者理解你的新里程。若你有 需要,歡迎聯絡我們,期望可以協助你有效及適切地處 理這關係,並以合宜的言詞與尊榮的態度溝通。
10. 建立微教會的過程中,如何獲取支援幫助及 問題處理 ? 微教會網絡的核心團隊已經預備了以下的支援 : a. 教練同行 若你孤軍作戰一定困難,微教會教練會支援你,按你 面對的處境盡力給予諮詢輔助、禱告守望。 b. 微教會資源 歡迎各微教會透過網絡採用培育材料、不同的相關課 程、實踐工具箱等等的支援。
其他參考材料及連結: 1. Alain Caron. Apostolic Center. Quebec, Canada: Alain Caron, 2013. 艾林 . 卡農。使徒中心。香港 : 孵化箱事工 , 2018 年 1 月。 2. Dean Briggs. Ekklesia Rising, the Authority of Christ in Communities of Contending Prayer. USA: Champion Press, December 23, 2014. 丁恩 . 布里格斯。天國議會正興起。台 北 : 以琳書房 , 2018 年 12 月。 3. Ed Silvoso. Ekklesia, Rediscovering God’s Instrument for Global Transformation. Michigan: Chosen, 2017. 艾德 . 史福索。Ekklesia, 尋回神轉化世界的器皿。台灣 : 天恩出版社 , 2017 年 11 月。 4. Alain Caron. Apostolic Expansion, the Kingdom War for Territorial Gains. Quebec, Canada: Alain Caron, 2019. 艾林 . 卡農。使徒性擴張 , 神國領土爭奪戰。台灣 : 和撒那文 化事業基金會 , 2019 年 10 月。 5. Francis Chan. Letters to the Church. David C. Cook, September 2018. 陳恩藩。給教會的信。香港 : 天梯使團 , 2021 年 3 月。 6. Greg Simas blog. https://gregsimas.org/about/
14
結網關懷貧窮 以致社區轉化 馬秀娟博士 香港教會關懷貧窮網絡 總幹事
根據洛桑世界宣教大會臨時文件 24 號的倡議,我們應當推動教會與基督教機構的伙伴合作關係,互相尊重和信任, 並按各人的恩賜做好管家,到天國降臨時,以此作為與神確認的印記。
在香港,有五分之一屬於貧窮人口。香港教會關懷貧窮網絡(HKCNP,以下簡稱教關)作為網絡平台,透過結連眾 多伙伴,關懷貧窮群體及轉化社區,而主要伙伴是教會團體和福音組織,因此這次的研究,旨在探討福音機構在扶 貧工作上結網合作的成功因素。
我 的 研 究 以 教 關 的「 兒 童 發 展 基 金 計 劃 」 為 個 案, 並 以 質 性 研 究 方 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進行研究。此研究訪問了 44 位計劃營辦單位、
貧窮的四個向度 關係 貧窮
參與者和重要伙伴,進行深入訪談和網上調查,發現了多個關鍵成功因素, 能够促成有成果的合作。「兒童發展基金計劃」至今服侍了超過 21,000 名 青少年(其中超過 8,000 名參加教關伙伴的計劃)。
我採用以下三個變項,變更了我的研究問題: A. 網絡和協作的性質 B. 發展關懷貧窮項目之機遇 C. 基督教社區網絡組織並以地理案例為例子
心靈 貧窮
經濟 貧窮 動機 貧窮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4
僕人領袖 清晰架構 忠誠的基 督徒領袖
有效能的教會 基督徒的關係 信任 溝通
15
教關伙伴服侍的要素 共同異象
忠誠的 基督徒領袖
異象
以神國為本 以社區為念
基督
關係
社會資本
同行
完成訪問後,透過編碼 (coding) 找出共通主題和類別,
伙伴
祈禱
共享意識 合作意識 互惠互利 社區資本
3. 在社區實踐天國使命
再將資料仔細分析,從參與者的回應中,找出了以下四
伙伴追求合一,與教會本質互相呼應,大家就是一個
大類別逐一說明。
共同體。惟有大家以基督為中心,讓聖靈充滿,地上 的社區才能夠成為神的國。
共同的異象
4. 以神國為本的社區發展 當我們在貧窮人中生活、明白及認同他們,把福音帶
研究結果顯示,伙伴之間擁有共同異象或願景,以及使
進他們的生命,就是把基督教的價值和信仰傳遞給他
命和價值,是建立良好伙伴關係,最重要的因素。
們,藉此轉化他們的生命。
1. 結構靈活開放
委身基督徒領導力
合作伙伴之間,分工需要清楚,避免競爭和重複。角 色靈活的結構,能够使伙伴追求共同利益和異象,進
研究結果發現領袖需要有效地協調各方,整合資源、想
而促進協作。
法和促進溝通。而屬靈領袖需要具備以下特質:
2. 相同合作目標 建立伙伴關係之前,良好的溝通,釐清異象,並確保
1. 良好個人素質和聲望
彼此異象相同,是極為重要的。需要經常重新審視願
一個值得信賴、有聲望及公信力的人,會吸引更多人
景,令共同目標和方向清晰明確,有助提升伙伴們的
加入合作關係,並為網絡的推廣發展作出貢獻。
歸屬感。
16
2013 年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十週年感恩慶祝異象分享會
2. 僕人式領袖
在愛中建立個人關係
僕人式領袖散播基督的香氣,當屬靈領袖表現出僕人 的謙卑態度時,人們就會更傾向跟隨他們,願意與他
此研究也發現,要伙伴關係有健康的發展,需要時間的
們建立長期的伙伴關係。
投入和有效的溝通,並在愛中建立個人關係。以下是達
3. 促進者
致關係建立的重要因素:
領袖需要為不同的伙伴提供平台,讓他們與其他教會 連繫,並協調資源分配。 4. 建立合作和信任
1. 充滿愛的團契關係 建立伙伴關係之前的基礎,是建立個人關係。像兄弟
優秀的領袖能建立信任,也善於虛心聽取他人需求,
姊妹一樣互相關愛是最理想的,這種愛使我們擁抱多
促使合作伙伴通過聆聽他人的經驗,獲得知識。
樣性和解決衝突,並建立信任。
5. 先鋒
2. 友誼
成功的領袖應該在建立及執行新項目、帶領合作伙伴
即使因資源、知識、背景、競爭而產生衝突,或出現
申請資金、探索市場缺口,以及在宏觀上監督合作項
分歧,真實的友誼關係會促成彼此包容。
目等方面,都能擔任先鋒角色。 6. 為鄰里社區服務
3. 信任 信任和真誠對伙伴關係至關重要,因為在長期的伙伴
優秀的屬靈領袖為了有效服務社區,需要確定社區的需
關係中,可能會出現衝突或誤解。只有相互信任,才
求,感受窮人的遭遇,並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
能克服這種困難。 4. 有效溝通 不同的合作伙伴對貧窮有不同的概念和定義,甚至有 不同的處理方法。良好的溝通,有助澄清誤解和錯誤 的觀念,並達成共識。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4
社會資本
17
3. 以網絡平台、服事社區 教會有責任服事社區裡的窮人,但單獨一間堂會無法
「分享」是良好合作伙伴關係的核心,雙方應本著互相
成事,故此需要網絡。願意服事社區的基督徒,透過
尊重的精神,學習施予和接受。人與人、人與神之間的
網絡將信仰與社會結合,提供交流平台,吸引更多伙
關係正不斷延伸發展,構成龐大網絡。
伴加入合作,化感動為行動,來貢獻社會。
1. 社會資本
4. 以網絡橋接、結合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的定義可以劃分為結合型社會資本 (bonding
有效率的教會伙伴關係,有助建立人際關係和交流平
social capital), 和 橋 接 型 社 會 資 本 (bridging social
台。我的研究證實,網絡對橋接社會資本發揮了重要
capital):前者指個人通過與群體網絡連繫;後者指透
作用。在研究中有一位受訪副校長說:「網絡扮演不
過不同階級群體的連繫。
同角色,首先是樞紐,在社會、企業、政府伙伴關係 之間合作;其次是像磁石般吸引基督教團體合作;第
2. 發掘社區的需要 網絡機構應該透過聯絡不同成員,回應本地社區的需
三是槓桿,利用社會資本,將社會資本和基督教資本 結連,共同協作。」
要;追求社會公義,改善社區,服事貧窮人的網絡, 應在社區裡穩固扎根。
我完成研究後,將所學習的應用於教關,發展教關 伙伴指南,強化和建立教關的服侍。深願未來能有更多 信徒擁抱天國觀,同心結網,關懷貧窮,達致社區轉化。 盼望這研究能祝福香港和各地的教會領袖,以發揮網絡 的力量及創造力。
要伙伴關係有健康的發展,
需要時間的投入和有效 的溝通,並在愛中建立 個人關係。
18
時 候到 了 李素鳳博士 香港浸信教會
感召從困惑開始 我口邊常說「回應召命」。一心以為放下工作,全時間事奉,就是回應神的呼 召。事實卻是,作了傳道人,心裏總覺得未能全然滿足。雖然明明知道,召命不是 指處身的崗位,而是所作的事,或許是囿於自身的氣質,在這十多年的事奉歷程中, 心裏斷斷續續被隱隱的納悶困擾著。既然崗位不重要,我就將自己交回神的手裡, 開放自己,繼續聆聽神的呼召。
機緣巧合下,我報讀了楊鍚鏘牧師任教的「以生命回應召命」課程。在當中, 我發現過往自己總愛向前衝,從不懂停下來,整合一下以往遇上的人與經歷的事, 如何影響到今日的我。這次停下來回望,發現自小對不平事放膽直言,不理後果的 性格,使我在學校碰了不少釘子。結果,我選擇了”不多事”的待人處事態度。在 成長的路上,我對社會周遭事物的冷淡,也不知從何時開始了。這發現幫助我了解 自己,同時發現已無力恢復那份抱不平的熱忱。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4
幸而,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神的意念高過我
19
城市實驗、新的視野
們的意念。在班上,認識了幾位正在修讀城市轉化博士 課程的同學,他們興奮地分享課程中遇上的奇妙經歷,
第一次實地體驗之旅,是前往西北。我認識教會以
以及對城市轉化的看見。他們的熱忱,掀起我心中一絲
外,在內地的不同事工,對營商宣教的課題尤其感興趣。
的激動,心中不禁問神:「是袮的呼喚嗎?」
這次西北之行,我們探訪了不同的咖啡茶座,與店內的 員工和負責人傾談。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自己
行一步、見一步
的崗位充滿熱誠、具有使命感。他們的營商目標是展示 上帝的美善,讓惠顧者透過他們的服務、休閒的地方、
當我決定進修,便與教會的牧師和長執商討。教會
有質素的咖啡和友善的招待,享受上帝給予世界的資源
非常支持,給我提供進修假期,更減去我的行政事務,
所產出的美物。他們展示出經營咖啡店的內在價值,他
讓我有更多學習空間。同時,神也感動了一位長執一同
們的工作態度,超越了只求生計的單一價值。在能夠提
進修,使我的心更感踏實,堅定迎向神引領的旅途!
供就業的條件下,營商不僅供養創業者,還支持了員工,
踏上旅程的第一課是「公義與憐憫」。我再一次被提醒, 或受益於有關產品和服務的人。他們營商與其他企業不 貧窮是存在不公義的,是涉及剝削,不公義制度,少數
同的一項價值是平安(Peace) !我看見營商能滿足需求,
人被邊緣化的。我意識到,人會故意忽略別人的需要,
其結果也能祝福他人。帶著使命營商,不是夢想,而是
對罪視而不見,背後的原因,往往是覺得絕望,覺得不
能實現的,真令人印象深刻。
能改變。那時,有一把聲音不斷呼喊:進到需要的群體, 幫助他們進入神命定的豐盛,那怕是向下游。我心裏問: 「是我嗎?我當如何?」
帶著使命營商,
不是夢想, 而是能實現的, 真令人印象深刻。
20
營商宣教時,要有好的盈利,才能夠持續發展;同
衝突時,這種劃分變得更明顯了。一方面,工作的處境
時,透過做生意,營商者也成為世上的鹽和光。其中涉
經常沖擊基督徒的信仰,另一方面也能觸發屬靈生命的
及到個人的靈性操練,而工作場所正是上帝操練我們靈
轉化。因為,工作場所是上帝塑造基督徒信仰,幫助他
性的地方,因為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屬靈的操練。營商宣
們在基督裡成長的平台,所以,我研究的課題是基督徒
教與職場事工是息息相關的,這促使我繼續追尋如何在
在職場上實踐信心和帶出的影響。我期望基督徒發現,
營商中,實踐整全使命,目的就是要榮耀上帝。
他們與上帝的關係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以及在信仰中 能幫助他們有勇氣行正確的事的因素。
牧養的群體大部份都在商界工作,上帝安放他們在 不同地方,甚至管理層當中。可惜,今日在商界打滾的
我的弱項是研究與寫作,也清楚知道,能夠完成論
弟兄姊妹,缺乏了一份轉化職場的使命感,更認為人在
文,不是出於自己的能力,而是神的恩典。神安排了一
江湖,身不由己,而未能掌握靈巧像蛇,馴良如鴿子的
位專業的督導,指導我撰寫論文,提昇我的思考能力。
道理。在世俗的職場文化中,充滿無力感。當我更多明
撰寫論文的過程,是一段與神摔跤的歷程。最終能否得
白,營商本身就是召命,可以透過營商扶貧,提供就業
到神的祝福,就需要堅持和不放棄的心志。我不斷克服
機會,我開始思想上帝在我的牧養群體當中的心意。
自感不能的思想,一次又一次越過自己的限制,累積了 很多新的嘗試經驗,過程是艱難而可行的 ( difficult but
掙扎中成長
possible)。讓我親身經歷到將自己的不行,放在耶穌的 可行。這個不行變成可行的經驗,讓我對盼望有了新的
在過去的十幾年,有很多關於“工作中的信仰”
體會。
(Faith at Work ) 的 討 論, 它 經 常 與“ 職 場 事 工 ” (Marketplace Ministries)互換使用。幾年前,我服侍
工作場所正是上帝
的教會開拓了職場事工,裝備每個信徒,使他們在崗位
操練我們靈性的地方, 因為工作本身就是一種 屬靈的操練。
上成為延福使者。從牧養中觀察,許多弟兄姊妹在兩個 不同的世界中掙扎:他們在教會、在家庭都會實踐信仰, 但在工作上,他們覺得很難實踐信仰,體驗到一種無力 感。當個人信仰(神聖)和企業道德(世俗)之間存在
擁抱城市 轉化生命 IN THE CITY FOR THE CITY
ISSUE 24
活動 花絮 「恩、賞、探索」 Appreciative Inquiry (AI) 中心繼續為不同教會、機構及學校 舉辦有關工作坊,幫助建立團隊、 重拾使命。
基督教研究碩士(職場轉化)
<教會新型態> 網上發佈會及研討會
課程<網上發佈會> 已完滿結束。由 6 月 22 日起一連四個星期 已於 6 月 1 日舉行,並開始招生,課程
二的晚上,以 Youtube Live 或 ZOOM 形式
將於 9 月開課。
進行,四個晚上共有七百多位牧者及信徒參 與,反應十分熱烈!
21
網上 舉行
活動預告
《教會新型態》工作坊 ( 網上 ) 9 月 16、23、30 日 及
中心年初進行了《教會新型態》研究,得到不少
10 月 7、28 日
啟發和各方的迴響,積極探討發展方向。有見及
晚上 8:00-10:00
此,中心以實踐神學為基礎,初創進程為框架,
講員:陳敏斯 , 張少珠 , 尹祖伊
設計了一個別出心裁的工作坊,以提供相關的
平台與工具,讓學員建構和積極參與《新型態
《伯特利神學院畢業禮》
教會》的發展。
工作坊分五堂進行, 晚上�:��-��:��,內容包括:
�月��日 �月��日
當下經驗的描述
神學反思與整合
��月��日 個案計劃與實踐
10 月 30 日 下午 2:00 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
�月��日 ��月�日
現今處境的探索
《轉化實踐研討會》 實體+網上
教會新型態的構想
11 月 27 日 ( 六 ) 上午 9 時至下午 5 時 主題講員:沃弗教授、董家驊牧師 研究發佈、論文發表及交流
講員: 陳敏斯教授 Natalie CHAN
DMin, M Couns, MBA
張少珠博士 Alice CHEUNG DTL, MSc (HR), BBA
尹祖伊博士 Joey WAN
收費:$��� (共五堂) 歡迎組隊參加,成效更佳, 四人或以上報讀,每位只須$���
城 市 事 工
課程
預告
以上資料若有任何改動,將不作另行通知, 一切以學院最後通告為準。
日
DBA, MBA, CDE
期
以上活動之報名及詳情 http://rbc.bethelhk.org 查詢 : 2148-5577 或 rbc@bethelhk.org 課
程
教 授
2021 年 9-12 月 ( 二 )
普世城市事工
鄧達強
2021 年 10 月 20-29 日
進深城市研究二 : 香港
陳敏斯 / 呂慶雄
2022 年 1 月 17-21 日
教會新型態 : 構想與發展
陳敏斯 / 呂慶雄 / 鄧達強
2022 年 2-5 月
職場神學及事工
陳敏斯 / 紀治興
2022 年 2-5 月
領導學:基督教的理論與實踐
呂慶雄
2022 年 4 月 19-30 日
基礎城市研究一 : 馬尼拉
陳敏斯
2022 年 5 月 2-4 日
研究導引二 ( 適合準備在 2023 年畢業的學生 )
呂慶雄 / 陳敏斯
2022 年 6 月 27-7 月 1 日
憐憫和公義
鄺偉文
2022 年 7 月 4-8 日
研究導引一 ( 適合剛開始整個課程的學生 )
呂慶雄 / 陳敏斯
2022 年 9-12 月
轉化式學習 : 個人,組織和社會
紀治興
2022 年 9-12 月
複雜世代中的職場倫理
司徒永富 / 陳敏斯
2022 年 10 月 16-30 日
進深城市研究二 : 中東城市
呂慶雄 / 陳敏斯
2023 年 1 月 16-20 日
使命教會
陸輝
2023 年 2-5 月
領導評估
呂慶雄
2023 年 2-5 月
工作神學
陳敏斯
2023 年 4 月 10-22 日
基礎城巿研究一:越南
陳敏斯
督印:屈偉豪 院長 出版:柏祺城市轉化中心 編委:鄧達強、呂慶雄、許家欣、梁蔚藍、鄺巧兒
主編:陳敏斯 設計:麥家豪
編輯:陳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