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 故事集

Page 1

民社服務中心 糧友行動 故事集 People Service Centre “Food Friend Action” A Story Book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1


目錄 壹、 二十元的故事 貳、 點止打份工的故事 參、 一個一定不會錯的故事 肆、 這個暑假不一樣的故事 伍、 互惠雙贏的故事 陸、 食物任務的故事 編者的話 民社服務中心從 2011 年起於深水埗推行食物回收助人計劃,至 2012 年正式 命名為「糧友行動」,截至 2015 年,服務已發展至油尖旺、九龍城、黃大 仙及屯門五個地區。我們知道「糧友行動」服務計劃,並非只以食物派發為 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透過食物建立社區資本、社區網絡,促進人與人之間 的溝通;另一方面連結更多伙伴,為基層街坊爭取更完善的食物援助政策。 這本故事集集合了幾年以來不同街坊、社區人士與協作伙伴的小故事,從而 讓各位讀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食物回收服務的成效。希望這本故事集,能使 各位對民社中心「糧友行動」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零一五年十月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2


取食物的街坊,除了長者外,還有一班為一日三餐努力節儉的婦女街 坊。食物回收項目除了減少食物浪費,促進環保外,也幫助了一班婦女 減少食物開支。

通漲驚人 死慳死抵 談到食物通漲,各人均「耍手擰頭」。碧華是一位單親媽媽,因照顧小朋友而未能工 作,領取綜援,生活費緊拙。買油、米、菜成了他們最大的開支,然而菜等食品的物 價反覆上漲,要想很多方法去「買平野」,例如到超市購買減價食物、街市臨收市時 段買平菜等等。他們最常用的方法是「一餸多餐」,煮一個餸有菜有肉,放在一個大 煲裡滾,然後兩天就是吃那個煲裡的菜。還有就是不吃早餐,通常能省就省,因為在 麵包店買一個麵包,也動軋要六至十元,一家早上也要用二十元做早餐。

「我倒不如煮麵吃!但小朋友早上趕急,要煮麵也不是很方便。大人不吃,小朋友總 要吃。基本上吃甚麼的選擇權不在我們身上。」 今天,小朋友有多士吃了! 其後,碧華留意到居住的屋邨招募食物領取者,她便自然地到中心登記,經評估後便 成為領取者之一,在平日一星期兩天領取街市沒有售出的剩菜,以及連鎖麵包店晚上 收鋪後剩餘的麵包。他們第一件省卻的煩惱就是:早上終於有麵包了!雖然得到的麵 包大都是沒有餡料的麵包,但買點果醬,簡單一烘,就成為了香口的果醬多士。以往 在街市要煩惱價錢的問題,思前想後,實在折騰。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3


「現在的剩菜雖然數量不多,但款式多樣,要一兩個蕃茄、豆腐、雜菜,已經可以煮 很多東西了。每一份菜可以煮一兩餐,也節省到二十多元。看見雪櫃不是空空如也, 心情也安定一點。」 二十元的功效 不要少看這二十元,對碧華來說,每天多二十元,小朋友扭計時,可以買點糖果;小 朋友默書成績好,可以獎一餐麥當勞;假日時也可以坐公共交通工具到遠一點的地方 玩。另一方面她意想不到的是,到中心取菜時,也會和附近的街坊多談幾句,大家都 照顧著小朋友,談起來特別投契。

「有一次街市收到一些不知名的魚,大家便一起討論應該如何煮,結果有街坊說可以 加點果皮蒸,我半信半疑之下便試一下,果然效果不錯。原來廚藝都可以有增長呢! 認識到朋友,都很開心。」 後來碧華也成為了義工,協助晚上收取麵包,並送回中心,轉贈給其他有需要的家 庭。此外,她也多留意了身邊需要的家庭,並轉介到民社中心。

「見到個個都『有得食』,自己又『有得食』,感覺是開心的。都希望服務可以多些 人受惠得到。」 對於服務日後的情況,又有甚麼期望?碧華說,最好服務能夠擴展到更多的屋邨推 行,因為減少浪費是好事,而且食物又能夠幫助別人,何樂而不為。在綜援的限制 下,他們也不能到食物銀行領取食物,所以食物回收服務正正幫助了他們的情況。家 長的希望都放在小朋友身上,每天二十元,雖然不多,但原來對一個低收入家庭,已 經有如此大的影響了。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4


天晚上,我們都 有一班兼職食物 回收大使,在各

區街市默默耕耘。不少兼職 同事都是婦女,當中更有超 過六十五歲的,但他們依然 壯健,阿針便是其中一個例 子。 強積金疑團 阿針第一天入職,同事跟她 說因為超過六十五歲不用供 強積金,但她以為一定要供 強積金才能工作,便以為這 是藉口不聘請她工作,後來 才知道是一場誤會。「收菜 的工作其實不分年齡界限, 不用學歷,只要體力能夠應 付便行。如果在外面找工 作,一定是以年輕的一輩優 先。

「這份工作其實名義上是半 義工,因為上班的時間不長,但可以幫到人,而且又有收入。接近七十歲都可以找到 工作其實不簡單,街外洗碗都會嫌妳老!」 不只是人工這樣簡單 做這份工作,應該不是為了一份人工,更重要的是幫助到人的感覺。在平日談話中, 他們知道領取者的家庭狀況,便會有些不同的安排。例如有一些家庭小朋友比較多,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5


他們便會留起一些能儲存較耐的瓜果給他們;有些長者特別喜歡吃某些蔬菜,他們都 會記住,然後特別分配合適的份量給他們。

「做這份工有不少東西兼顧,要看人的心態,傾談了解他們的需要, 又要確保食物安 全,自己都要戴手套保障食物新鮮;同時收到食物都要檢查清楚先派,怕食壞人,做 這份工責任感不可少。」 商鋪並非「老馮」 除了和領取者之間的關係,兼職同事與商販的關係也十分重要。最初的時間,商戶都 不會太主動去捐贈食物,而且捐的種類都是比較不新鮮和不耐儲存的。後來他們主動 與商戶打招呼、表示謝意,他們都會回應「不打緊,小意思」,關係便日漸好了。

「我體會到香港地的人很多都很有愛心,有檔販知道食物是給有需要的家庭,會主動 留起能賣出去的食物,近來還有魚檔會捐魚呢!關心是相向的,你當人『老馮』,別 人便把食物倒到垃圾筒,也不願意給你。」 投入的感覺 這個包括阿針的四人收菜隊組合,已經對流程十分熟悉,六點五十分入街市、七時收 芽菜、七時十五分出發回中心、八時派發,全部都十分準確。遇著有大件的瓜和燒 肉,阿針便拿起刀手起刀落,完整分開好幾件。此外,他們都有機會面對很多突發事 件,例如收菜量時多時少,怎樣分配很需要技巧;又要有好的人際溝通技巧,要有愛 心。雖然工作時間都是家庭的黃金時段,但一班兼職同事都願意犧牲這段時間去服務 其他有需要的家庭,大抵他們已經忘記了自己在工作,而是在幫助別人。

「聽到誇獎,便會覺得自己在過程中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有滿足感便會『上晒身』, 有時做到腳痛都會忘記。原來我做的東西有這麼多人讚賞,原來我都可以回饋社會 的。」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6


謂「孤掌難鳴」,就算我們有優秀的回收隊和齊全的設備,如果沒有商販 參與捐贈,那一切都是空談。桃姐在屯門仁愛街市開業多年,也是首批支 持民社中心食物回收計劃的商販。談到捐贈的原因,她也和一般人的感覺

一樣,就是希望不要浪費。 生意並非第一 在未有食物回收的服務之前,街市的食物丟棄情況嚴重,因為每一檔商鋪都會有剩餘 的食物出現,桃姐表示每天收鋪時的垃圾量可以裝滿四五個食環署的大型垃圾筒,就 算可以食用的食物亦會因表面刮痕、斷根、瓜類被風乾而變皺而沒有人願意購買,但 其實內裡原好,丟棄實在可惜。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7


「我自己亦是一個珍惜食物的人,如果因為這些原因而把食物丟棄實在浪費,如果有 人肯回收實在是樂意之至。捐贈後有長者受惠亦是好事,因為他們也有困難未必能夠 出街買。我們也只是出一分綿力,小人做小事而已。」 我們做回收的時候,亦有考慮過在附近派發會否影響到他們的生意。桃姐說,可能因 為他們的租金不算貴,街市內的擋販都關心浪費的問題,多於影響生意的問題,有人 願意回收食物,已經足以慶幸了。至於食物安全責任的問題,桃姐也信任同事會把有 問題的篩選出來,況且領取者自己也會檢查食物的狀態,這一點也倒不擔心。 香港人、守望相助 對於兼職同事,桃姐表示十分感動。同事都很認真,不介意體力勞動,搬搬抬抬,激 發到他們都感覺到要出一分力。另一方面,見到長者踴躍地領取食物,都感到欣慰。

「我們都是香港市民,香港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往香港貧窮的日子我們都接受 過別人幫助,體會到那種沒有錢買菜、死慳死抵的困難。雖然現在做生意都不簡單, 但我們都不介意,現在有能力可以回饋是一件好事。」 推己及人 除了自己捐贈外,桃姐也鼓勵街市內的其他檔販一起參與,現在街市已經有大約 10 間商鋪參與捐贈。

「我覺得做這件事一定沒有錯,而且我自己都想做,但可惜在沒有人實踐,現在幸好 民社過來開始服務。其實只要一個街市肯做,其他街市都會受影響和應。」 桃姐觀察到,街市每天每段時間其實都在棄置垃圾,如果食環署能夠提供場地,在人 流低的地方放置分類回收箱,回收量便會比單單來收晚上的多,品種亦會更多,因為 早上會有一些菜頭菜尾,部份質素也不錯。至於異味問題,只要食環署每天作簡單清 洗便可,檔販一定願意捐贈。當然,桃姐也希望更多的義工能夠協助,如此人手便會 比較鬆動,不會如此吃力。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8


-嶺南大學實習同學訪談

時不少大學都強調社區參與的元素,使學生能夠把日常學習的知識,應用 到真實的社區狀況。民社中心糧友行動與嶺南大學服務研習處有好幾年的 合作關係,每年安排學生到中心實習,協助中心的工作之餘亦增加同學的

眼界,而 Emma, Hermia 與 Brian 便是其中的三位。 綜援就是養懶人? 認識服務對象的第一項工作是進行家訪。他們在了解婦女的過程當中有十分大的體 會,以往他們可能只是片面地了解到他們「不夠錢用」,但在真實的情況下得知如何 不夠,便會了解到他們的生活壓力的確很大。在過程中 Hermia 得知原來領取綜援人 士並非如她想象:

「本身自己對領取綜援人士會有一定的偏見,認為他們會為了領取綜援而不去工作, 但現實中得知他們受制了每月$800 的豁免上限,削弱了他們的工作動機。而且我見到 更多的是不少人寧願不取政府援助也要自食其力,雖然錢不多但都堅持把家打理好, 而並非一直說資源不足、一直要投訴。」 另一為同學 Emma 表示,平日接觸新聞感覺上他們好像很慘,但真實接觸後反而發現 他們十分開心,雖然居住在香港的生活壓力很大,小朋友要學英文、補習費昂貴、買 餸頭痛、看中醫要錢,但婦女們都會投入地去照顧家庭,很少埋怨生活。他們滿足於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9


現時食物回收服務帶給他們的生活幫助,雖然同時面對政府有限度的補助,但他們都 表現得知足,而且樂觀地面對。如果有時間,她都會願意放更多的時間去探訪和了解 他們。 Hermia 也認為,食物領取者可能會感覺是被接濟、依賴、被看低的一群,但她感覺 到社會需要改變這種看法,因為他們的生活智慧和對於家庭的付出,是無可替代的。

「雖然食物領取者可能未有經濟能力去貢獻社會,但他們之間的關懷和社區凝聚力對 於社會是重要的。我們應該向他們表達,社會沒有遺忘他們的貢獻。」 我們不單是個工作機器 Brian 在大學是一個屬會的主席,在實踐領導才能方面,他也有不少感受。在實習過 程中,他自己包辦策劃、動員,了解到整個過程十分奇妙,當自己對事情越多理解, 便會更關心議題,也更有動力去招募核心會員。

「我們工作並不單單只是成為一個 Manual Labor (勞動者),而是需要珍惜和利用自 己的自主性,去達成工作的目標。這樣工作的責任感便會大大提高,也會對工作更投 入。」 實習過後,同學都一股熱誠,希望可以在中心繼續幫忙。Brian 透過自己校內的網絡 去動員和宣傳,發覺原來校內都有很多有心人關注環保和貧窮的問題。幾位同學都曾 經參加過民社的街市回收體驗團,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去推廣青年人的參與。活 動可以推廣到中學、校內社團和家長教師會,使更多校內人士認識服務。Emma 還笑 說來年的已安排了晚上的時間不上課,以便協助食物回收的服務,相信婦女們一定更 高興了。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10


-嶺南大學學生事務處

過去的時間裡,民社與嶺南大學服務研習處進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包括邀 請商學院同學協助於地區以問卷了解各商戶的捐贈意欲、安排實習學生共 同建立領取者互助網、招募領取者,以及家訪不同處境的基層街坊及作生

活體驗。雙方均建立了不少的合作機會。 院校與機構的雙贏關係 其實雙方的合作可算是一件雙贏的關係:院校在課程發展的元素中希望滲透更多體驗 學習的機會,而另一方面機構亦可以招募人手,滿足拓展服務的需要。計劃統籌陳小 姐表示,現時社會上存在著不同的議題,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可能很極端,透過第一身 資料去了解事件十分重要,不能單靠傳媒報導的片面印象。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11


「同學應該學習打破自己學科為本位,要顧及不同持份者的角度,看到社區中人與事 的互相影響,而並非將問題分門別類。」 此外,學校亦希望同學能夠嘗試在辦公室的環境下工作,了解真正的工作崗位需要。 由零開始構思工作計劃、應對實踐上遇到的困難,也是珍貴的經驗。在個人成長方 面,學校亦鼓勵學生多關心生活環境周邊的需要社群,並付諸實行去關懷和貢獻社 會。大學亦希望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不是僅僅在象牙塔中進行研究,相關的研究也應 該是對社會有正面作用的。 陳小姐亦了解,社福界人手緊絀,同學的加入,亦變相是一種資源的投入,使機構能 夠提供更多增值服務給予服務使用者。青年人往往有很多創新的意念,但欠缺機會實 踐,在民社的實習使他們有機會整理想法並進行另類實驗,並學習承擔錯誤。 延續 民社與學在校園內舉行了有關食物回收街站、展覽,在過程中參與的同學亦得到了滿 足感,大學的老師亦對相關議題的認識增加了。

「參與學科的同學現在看到了剩食就會想起民社服務中心,而且透過老師的聯繫也與 餐廳方面聯絡,研究如何減少餐廳的剩食,這是校內平台的一個延續。」 活動過後,一班同學計劃在校內發起籌備一隊「剩食回收隊」,把平日就職典禮、大 學迎新營等時候所產生的剩食進行回收,再送往區內有需要的家庭。 體驗式學習 不同的院校亦陸續強調體驗式學習的重要性,而食物回收服務的服務使用者正正是一 個個學習對象。而食物的項目亦能夠結合校內的相關議題討論,真正地把在服務中學 習到的又再次帶回校園,在宿舍、學生活動和飯堂中實踐珍惜食物。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12


日常的工作中,通常都會有不少的批發商捐贈不同類型的食物,單靠民社 的網絡,有時未必能夠最有效率地分配給有需要的群體。機構與機構之間 的互相結連,往往能夠使食物的功效發揮至最高。在屯門民社與社會福利

署屯門區三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合作,連結了屯門區內的服務單位,因應食物類型轉 贈至不同需要的群體。 食物帶來的心靈的療效 中國人重視食,所謂民以食位天,社工李姑娘十分認同食物是一個有效的介入點與個 案建立關係。雖然個案未必貧乏至需要領取食物援助,但平時都始終需要節衣縮食。

-機構協作訪談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13


「個案得到食物,有如額外的禮物,其實心靈的療效可能比物質上的幫助還要大。他 們會覺得自己尚有人關心和記得,而把好東西與人分享亦顯示自己有能力作出貢獻, 而並非只是被幫助。」 李姑娘續表示,個案遇到的處境有時候十分複雜,在短時間內未必能夠解決得到,所 以在面談的時候除了傾訴不快外,提供一些食物亦可以緩和一下凝重的氣氛,有助釋 放壓力。有時候收到一些價值較高的食物如奶粉,會為緊絀的生活提供援衝和建立希 望感。 「每一次都是一個食物分發的小任務」 面對大量的聯絡工作,李姑娘亦表示有賴同事們的不計較與親力親為,而且大家都目 標一致,就是把食物盡快送到有需要的人士手上。幸好民社在事前的協調亦有助單位 安排人手較充裕的時候才進行收發。 「每一次的收發都好像一個小 Project, 完結後我們會發現這樣可以有效凝聚到團隊的 同工。食物的收發並不複雜,大家亦無分你我,建立了一種社區歸屬感和共享的氣 氛。」 食物分享亦加強了機構之間的聯絡及協調機會,各機構都會派出人手和車到達集散 點,再分到不同的地域。亦有同區的機構會願意協助附近的機構領取,同工都會體諒 到其他的單位人手可能不足去處理突發的食物收發。 協作網絡 及後民社中心亦受邀參與區內的服務會議,向區內的機構宣傳有關服務,並提供個案 轉介,食物資源連結等服務。民社中心亦於區內不同的機構合作,建立派發點,並組 織服務使用者自行協調食物領取安排,並以「樓長」的模式把食物分發到各個屋村的 街坊手上。此外民社亦與區內的社企廚房、食物銀行等單位聯絡,以建立食物來源的 資源。社區透過這種凹凸互補的協作,便能夠把資源的用處發揮到最大。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14


傳媒報導

英文虎報 2015 年 8 月 10 日 成報 2015 年 8 月 10 日

頭條日報 2015 年 7 月 24 日 有線電視 2015 年 9 月 10 日

香港電台數碼 31 2015 年 7 月 20 日 無線電視 2015 年 8 月 9 日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15


請支持我們! Please Support Us! Website: http://www.pschk.org/ffa 留意我們的 Facebook 獲得更多資訊 Follow us on Facebook: http://www.fb.com/psc.ffa 我們的抱負: 回應社會問題,如貧富懸殊、在職貧窮、長者生活和 跨代貧窮等推動社會改革,建立一個平等、公義的社 會,促進一個自力更生的社區。

督印:陳惠儀

訪談:方穎玲

撰稿:趙子傑

民社服務中心-食物捐贈倡議及公眾教育計劃 (2015) 地址:九龍石硤尾邨 19 座平台 206-208 室

電話:2319 2637

引用本資料內容,請註明出處。

民社服務中心「糧友行動」故事集

16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