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甚麼是紀錄劇場?
2
我們的創作流程
3
1:擬定主題及方向
4-5
2:搜集資料—修正問題
6-7
3.1:論理道德
8
3.2:搜集資料—訪談
9
4:整理資料
10-11
5:排練
12
6:演出
13
附錄:演員訪談 結語
14-16 封底內頁
目錄
戲劇在社會:第二屆紀錄劇場節 紀錄劇場創作手冊
序
十多年前,我首次聽聞紀錄劇場這名詞,然而在香港幾乎找不到任 何相關資料,無論中文、英文也一樣。即使如此,也曾經大膽模仿 啟蒙我的紀錄劇場經典《同志少年虐殺事件》(Laramie Project), 以九十年代的秀茂坪童黨燒屍案為對象,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 友,一起進行研究創作。但是因為完全沒有參考資料,手頭只有 《同》的劇本和後來改編成電影的 DVD 版本,只從成果來推敲他們 之前的創作過程,每一步也是想當然,結果跌跌撞撞,最終創作無 疾而終。 2007 年有幸到英美進修研習,便狼吞虎嚥,有關於紀錄劇場的演 出、劇本與著作,自然都不放過,還四出找尋從事紀錄劇場的編劇、 導演來交流訪談。猶記得在學院圖書館找到一本《如何創作一齣紀 錄戲劇》 (How to Make a Documentary Play),出版年份是 1975 年。 紀錄劇場原來早已在當地落戶生根,雖之後稍有退潮,在千禧年之 際再次興起蓬勃,這都端賴早年根深蒂固的基礎及影響。當時一方 面慶幸自己可以出國進修,汲取別人的養份,另一方面也嘆息在香 港相關資料的貧乏。 那年進修的體驗令我回港後平添信心,2012 年更有一條褲製作這 個平台,真正進行本地的紀錄劇場創作。這幾年累積下來,可歸類 為紀錄劇場的創作也有不少,當然我們經驗尚淺,還有很多可能性 未發掘,但是 2012 年至今,已有七年,此時重新回顧整理過往的 經驗及點點滴滴,可以幫助我們繼往開來,探索未來的發展。 最重要的是,我相信未來還會有朋友,像千禧年初的那個我,被一 齣紀錄劇場作品吸引,或者著迷於它的理念,躍躍欲試創作紀錄劇 場,然而又茫然不知門路,我希望這本小冊子可以為您提供一個起 點,引領您進入紀錄劇場的世界,也省了迂迴多餘的路,直接嚐到 紀錄劇場的樂趣!
胡海輝 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
1
甚麼 是 紀錄 劇場 ?
2
紀錄劇場在華文劇場仍是新鮮詞彙,但 是如前所言,在外國其實早已發展,曾 有學者及劇作者這樣界定紀錄劇場: 「紀錄劇場文本的內容建基於事實,⋯⋯ 真 實 的 材 料 加 上 想 像 力, 想 像 力 的 水 平 決定了該紀錄劇場作品是否『藝術』 。」 Robert Leach《如何創作一齣紀錄戲劇》 「紀錄劇場是匯報事實的劇場⋯⋯。它採用了 真實紀錄的原材料,⋯⋯ 經 過篩選的材料指 向一個精準的主題,這主題普遍具有社 會性或政治性。」Peter Weiss《紀錄劇 場的十四項主張》 紀錄劇場較有代表性的劇目多是因應重 大的事件或現象,由創作人進行研究探 討,直接採訪或搜集相關資料,將真實 的內容整理編作。經過藝術家巧妙編排, 觀眾會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而且汲取 多個不同觀點,理解研究對象或群體之 餘,更明白了其社會環境,紀錄劇場令 戲劇與社會更形緊密。
戲劇在社會:第二屆紀錄劇場節 紀錄劇場創作手冊
我們的創作流程 紀錄劇場發展至今,從選材以至創作手法,真的是五花八門,各師各 法。這本小冊子提議的方法,當然只是一家之言,並不是金科玉律, 或者萬試萬靈的神丹妙藥,不過至少是我們累積了多次創作的經驗之 談。 打 從 我 們 第 一 個 紀 錄 劇 場 的 創 作 開 始, 每 次 創 作 我 都 會 預 留 起 碼 一 年 時 間 作 準 備。《 同 志 少 年 虐 殺 事 件 》 創 作 團 隊 的 形 成, 源 於 導 演 Moises Kaufmann 一 呼 百 應, 由 他 與 團 員 一 起 到 拉 勒 米 鎮(Laramie) 進 行 訪 問, 然 後 一 起 編 輯 創 作。 這 模 式 我 一 直 沿 用 1, 所 以 早 於 一 年 前 我 便 會 招 募 演 員, 一 起 踏 上 這 漫 長 的 創作路途(在香港,一般的排練是兩個月左右)。這一年創作期大致 可以分為以下不同階段: 第一個月
擬定主題及搜集資料的方向
第二至三個月
搜集並匯報資料—修正問題, 擬定相關之訪談對象人物
第四至六個月
搜集資料—進行訪談
第七至八個月
整理資料及整合並編輯文本
第九至十一個月
劇本成形及排練
第十二個月
演出
以上分佈只是大概進程,實際情況也許不會那麼明確劃分,例如進入 整理資料階段之後,有時會出現一些新的探索方向,發覺值得找新的 對象再作訪談。 一定要一年時間那麼長嗎?香港劇場的情況特殊,我們給予演員的酬 勞其實不足以支持他們一年之全部時間只參與我們這一個演出,大家 都要兼顧其他工作賺取基本收入,所以唯有拉長一點創作的時間;另 外資料搜集需要的時間很難說,例如受訪者是否願意受訪,或何時何 地受訪,都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所以需要預留充足時間作訪談。以 上所言,似乎是基於限制才不得已用一年時間籌備,但是經驗告訴我, 有一年時間沉澱醞釀,其實是利多於弊,始終我們由零開始創作,尤 其是紀錄劇場往往要面對浩瀚龐雜的資料及大量人物的訪談,多點時 間空間,才可以充分把握及梳理當中重點。 下文會重點闡述每一個階段的工作。
1 本團唯一例外的創作是《我的父親.我的兒子》,當時導演及演員與編劇一 起進行訪談,到了編寫階段,編劇鄭廸琪獨自擔起這重責,整理編寫文本, 然後交給導演與演員排煉。 3
1
擬定 主題及方向
事件 很難一概而論,歷史上很多紀錄劇場作品無 疑都是以影響當時當地的重要案件為核心, 例如《同志少年虐殺事件》以 1998 年拉勒米 鎮大學生 Matthew Shepard 被殺的案件為主 軸;加拿大的《種子》(Seeds)以跨國生物 科技巨頭孟山都企業與小農夫佩西.舒默沙 的侵權訴訟為起點;英國 Nicolas Kent 主管 三輪車劇院時,更直接編輯法庭審訊紀錄作 文本。追尋真相永遠有追看性,而且控辯雙 方針鋒相對更易造成戲劇衝突,何況法庭案 件提供了構成戲劇作品的基本骨幹—事件。
人物 最初一條褲的創作都是環繞個別事件,《本來 沒有菜園村》環繞菜園村村民被迫遷至重新 建村的事件;《1967》便環繞六七暴動。後 來受「人種誌戲劇」 (Ethnotheatre)2 的概念啟 發,也試過以某一種特定人群為研究目標, 例如《教育有戲》訪問了不少從事戲劇教育 的同業;《中間人》訪問地產經理與《時代記 錄者》訪問傳媒記者;甚至最近的《一個人 的政治:長毛》集中在政治人物梁國雄身上。 後者以人為目標的創作本身並沒有具體事 件,的確面對一定困難,不過這點容後再談。
2 人種誌戲劇(Ethnotheatre):即是以某一特定社 群為研究目標來創作,素材應該以真實的觀察、 訪談及資料搜集為主;可以藉地域、階級或其他 準則來劃分社群。與紀錄劇場有重疊之處,所以 一齣紀錄劇場也可以是人種誌戲劇。 4
戲劇在社會:第二屆紀錄劇場節 紀錄劇場創作手冊
初衷 無論甚麼題材也可以作為紀錄劇場的起點, 即使同一個題材,落入不同藝術家的手,也 會有不同效果。雖然紀錄劇場取材自真實, 但是它不是真實本身,呈現出來的結果是創 作人對真實的理解,每個人也可以有不同的 理解和說法。不過無論你選擇了甚麼題材, 那題材都必須是你真心在意的,你不辭勞苦 也願意追尋到底的,而且出發點最好是一個 問題,而不是純粹為了印證一個固有看法。 我創作《1967》的動機便是源於一個問題: 「有人說那時(2012、13 年之間,雨傘運動 之前)香港的情況好像回到六七暴動之前, 究竟六七暴動的情況是怎樣?兩者有何相似 之處?」如果做一個演出,只是為了鞏固已 有的觀念,沒太大意義吧。創作最終未必有 令你滿意的答案,但是追尋答案的過程中, 你總會有所得著,不枉多個月來的辛勞。
是觀塘裕民坊一帶,當時正開始重建,原本 平日熙來攘往的巴士站一帶,瞬間十室九空, 死城一般。我們找了一位資深的區議員來談, 發覺因為那些樓宇日久失修,大部份居民其 實早想離開,所以當時調遷居民商戶其實沒 有遇到太大阻力。
衝突 我們最終選擇了菜園村,因為可行性較大, 經歷了反高鐵運動,村民已經頗習慣與外人 交流,解釋自己的狀況;而且不少村民到了 新村居住,我們跟他們訪問也較方便,不似 石硤尾邨及觀塘居民,早已各散東西,不易 接觸他們。菜園村在「重建」這議題上更有 其特殊意義,因為以往香港處理重建的手法 多數是賠錢了事(還通常以十分苛刻的方法 計算賠償),原來的居民被迫各散東西,菜園 村是例外地有部份村民另覓地方重建新村。
可行性
意義
熱情當然重要,不過可行性始終是要考慮的。 我們真正著手創作《重建菜園村》之前,做 過基本資料搜集之後,才決定以菜園村作為 主要事件來探討「重建」這議題,當初曾經 有另外兩個選擇。一個是石硤尾邨,因為它 是香港第一條公營屋邨,有其歷史意義,我 們找過一家屬於第一批入住石硤尾邨的居民 來談,猶記得那家有四姊妹,幾位中年女士 談起童年成長情景,雖然清貧,還是津津樂 道,不過最終我們放棄了石硤尾邨,因為恐 怕結果只是一堆零碎的生活片段,頂多只能 帶出老生常談的「獅子山精神」;第二個選擇
紀錄劇場的成品始終是劇場作品,構成劇場 的基本元素還是需要考慮的。菜園村被迫遷 引發大規模抗爭行動,當時爭議很大,矛盾 衝突始終是劇場重要的元素;而且如以上所 言,抗爭的歷程提供了一個具體事件的框架 可依循。劇場作品永遠不及新聞報導的即時 快捷,不過正因它有所距離,讓創作人重新 思考事件本身的意義,而且新聞報導只會聚 焦抗爭的激烈場面,村民重建新村的辛酸少 有見報,但是對「重建」這議題卻很有深入 了解的價值。事件、衝突及深遠意義,這些 都是選材時值得考慮的重點。
5
2 搜集資料—修正問題 初步擬定了題目,不應立即去做訪談。別人 願意跟你談是人情,你不應浪費別人時間, 假如一些資料或意見其實早已在文獻中找 到,尤其千禧年後的資料很多都可以在網上 找到,便無謂在訪問中要受訪者重複,所以 我們會預留開頭兩個月左右時間,先作一輪 相關的資料搜集,盡量找尋網上的資料或已 出版的書籍作研究,讓我們先釐清創作方向。
6
核心問題 創作方向最好是兩至三條核心問題,例如我 寫這份手冊時,正在籌備一個演出《香港藝 術的前世今生》,我們聚焦於香港的西九龍文 化區在 2000 年初,由概念提出至推倒重來那 段戲劇性的發展。雖然已經有基本事件,但 是我們首先也翻尋了當年的新聞報導,先攪 清楚當年的來龍去脈,以免訪問時,要受訪 者重覆已有的資料;我們甚至以「藝術的定 義」等宏大的關鍵詞作資料搜集,然後經過 一番討論後,我們擬定了兩個問題:「1. 香港 藝術究竟在香港社會扮演怎麼樣的角色? 2. 香港社會有甚麼空間讓藝術發展?」這些核 心問題在創作過程中會不斷調整,但是有著 一個方向,對後段整理資料的階段十分有用, 尤其是人種誌戲劇的創作,沒有具體事件, 於實際訪談時,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切入點, 為免訪談不著邊際,有特定的核心問題是十 分重要。
戲劇在社會:第二屆紀錄劇場節 紀錄劇場創作手冊
訪談問題 核 心 問 題 不 一 定 是 用 來 問 受 訪 者 的, 只 是 我 們 期 望 藉 著 這 創 作 來 尋 問 的 方 向, 它 與 演 出 的 主 題 有 關, 實 際 訪 談 問 題 則 與 創 作 的 具 體 事 件 或 對 象 群 體 有 關, 例 如《 重 建 菜 園 村 》 或《 本 來 沒 有 菜 園 村 》 中,我們真正訪問村民時,便不會問太多「重 建的意義」等較抽象的問題,而會集中問他 們的具體經歷。紀錄劇場是一個平台,把不 同持份者的聲音綜合,所以即使同一事件, 面對不同持份者也應有不同問題,例如我們 之前的演出《一個人的政治:長毛》,我們訪 問的人士除了長毛本人外,大致可以分為三 組,與長毛有關的政治人物或學者;長毛的 朋友或黨友;與長毛並不認識的大學生。我 們有些問題會三組人士也一樣問的,但是有 些問題便每組不同,例如問長毛的朋友或黨 友,我們自然會希望有多一點傳媒鎂光燈外 的長毛的資料。具體的訪談問題當然每次創 作也有不同,不過都是以能否幫助我們找到 核心問題答案為准則,所以重申一次,釐清 核心問題十分重要。
7
論理道德
3.1
我在序言中說過,早年曾以秀茂坪童黨燒屍 案為重點,嘗試進行紀錄劇場創作,但是後 來無疾而終,其中一個轉捩點是一通電話。 當年曾有一位作者以此案件寫了一本報導文 學作品,我輾轉找到這位作者的電話號碼, 冒昧打電話給她,用了三言兩語道明來意後, 她劈頭便說:「你們這些做戲的,有否想過當 事人的感受?有否考慮家人的處境?」然後 被她狠狠罵了一頓,最後我只能灰頭土臉地 道歉作罷。我打電話給她之前,已經有一些 電視片集及電影把這件事改編,為求製造戲 劇效果,少不免加鹽加醋,或許令她對戲劇 人心存芥蒂。 8
當時我自然不是味兒,不過後來我其實很感 謝這位作者,她的痛罵無疑是醍醐灌頂,令 我深深明白,紀錄劇場不應只為滿足一己的 藝術追求,而妄顧當事人或受訪者的感受。 受訪者沒義務接受訪問,他願意與你談,願 意讓你採用他的說話,其實是人情,他沒有 任何回報。 紀錄劇場的前期工作與口述歷史十分接近, 所以口述歷史一般會採用的授權同意書,也 可適用於紀錄劇場。坊間或網上都有相關的 資 料, 大 家 可 以 參 考, 在 此 不 花 篇 幅 多 說 了 3。總之,重點是要說清楚,你的訪談是為 了甚麼目的,將來會如何採用。 當年在英國進修期間,曾上過一個工作坊, 導師提醒,即使未能取得白紙黑字的同意書, 至少應在訪談錄音開始的時候,把基本原委 說清楚,之後若有爭拗起碼有錄音佐證。我 甚至會把最後選了作演出之用的說話,傳回 給受訪者看,徵得他同意,才真正採用,過 往絕少有受訪者要求大量修改他的說話。信 任很重要,受訪者信任你才會敞開心扉,你 收集回來的材料才會有血有肉。
3 香港公共圖書館網頁有簡介香港的口述歷史資 源, 大 家 可 以 參 考:https://www.hkpl.gov.hk/tc/ thematic/ohi/resources/HKV.html
戲劇在社會:第二屆紀錄劇場節 紀錄劇場創作手冊
3.2
搜集資料— 訪談
準 備 好 了 嗎? 可 以 進 行 創 作 中 最 有 趣 的 部 份,與受訪者進行訪問了。每次進行創作, 我最享受的便是這部份,因為可以與陌生人 傾談一些我有興趣探究的問題。做訪問前, 當然要先熟悉受訪者的資料,尤其是現在互 聯網如此方便。我自己也有接受訪問的經驗, 假如明知網上應該有相關的報導(例如自己 之前接受過的訪問),但是記者好像沒做過 功課,要我重新再講一次,我對那位記者的 印象自然打了折扣。如果適當地透露自己曾 經做過功課,有備而來,受訪者會覺得你對 相關題目是認真的、有誠意的,談話的興致 也會增加。
行「孖咇」 我們做訪談會安排至少兩個訪問員,除非時 間上真的無法遷就,否則盡量不會單獨進行 訪問。一來雖然問題早已準備好,但是實際 傾談時,往往要隨機應變,有多一個成員可 以互相補足,減少談話失焦的情況,或者錯 過追問的機會,也會避免訪問員一時腦筋轉 不過來,出現冷場。二來受訪者說話的內容 固然重要,他或她說話的神態舉止、語調停 頓也很重要,往往透露了他的性格、身份、 階級等個人特徵,所以多一位同行者便可以 分工合作,由一位訪問員負責提問,另一位 負責觀察及筆錄。
人的藝術 劇場中最有趣的始終是「人」。《重建菜園村》 或《本來沒有菜園村》中我最深刻的一場是 一位義工複述一次經歷:那時村民及義工面 對收地,通常會坐在地上手挽手,等待收地 人員強硬把他們抬走,有一次那位義工因為 擔心旁邊年長的村民受傷,於是叮囑她被抬 走時,要放開手以免拉傷,據義工複述,村 民轉頭跟她說: 「我係唔會放手㗎! 4」 「放手」 這個詞語可以引伸出多麼深遠的意味,蘊含 了她對土地與家園多深厚的情感!如果只是 教科書的複述便索然無味,正因為是活生生 的演員有血有肉地演繹受訪者這句說話,才 令兩次演出後,最多觀眾表示印象深刻的都 是這一場。
時間 一位資深的人物專訪記者曾說過,如果沒有 兩小時作訪談,他寧願不做訪問,因為很難 有深入的傾談。我的經驗也如此,尤其是與 陌生人做訪問,最初的二十分鐘其實只是熱 身,通常到半小時以後,受訪者才進入狀態, 甚至有時可能以為訪問完結,忽然受訪者會 說出一些金句,所以英國資深紀錄劇場導演 Nicolas Kent 曾說,與受訪者真正分開前,永 遠不要關掉錄音機,因為往往臨別一刻,受 訪者才放鬆下來,說出心底的感受。
故事與畫面 我們是戲劇演出,不是學術論文,觀眾不是 以閱讀方式來接收,所以太多硬資料,往往 令人吃不消。訪談開始,受訪者通常較易說 出個人意見,但放在演出,一般較難採用; 經過一輪熱身,受訪者才會說出多點感受。 有故事性的片段或具體的畫面在劇場演出較 有用,所以訪問時盡可能問到多一點這方面 的資料,越仔細越好,當然也不要讓受訪者 覺得太受威迫。
4 書面語的意思是「我是不會放開手的!」 9
4
整理資料
匯報資料 因為不是每次都是全部創作團員一起做訪 問,所以我們即使進入訪問階段,都會每星 期,或者每兩個星期聚會一次,主要是匯報 訪問的內容。這種聚會的好處是讓創作人趁 記憶還新鮮,整理一下訪問內容及感受。因 為創作期長,如果等到最後整理階段,可能 有些記憶已經模糊。
編輯資料 來到最頭痛的階段,面對龐大煩雜的資料, 如何整理成有意義的演出材料?先不論文獻 資料,只計訪問便可能有近百小時,如何濃 縮成大約兩小時的演出?如果本身已有一個 具體事件,會比較容易入手,例如《1967》, 我們便主要循事件發展的時間線來組織材 料, 由 最 初 新 蒲 崗 人 造 花 廠 的 勞 資 糾 紛 至 最後中英秘密達成協議,事件逐漸淡化為結 束。即使如此,六七暴動歷時約大半年,選 取甚麼時刻放進演出,也頗費思量。
發現 我們會問自己:「搜集資料期間,有甚麼發 現?有甚麼特別深刻的時刻?」我自小便知 道有六七暴動,但是對當中細節不甚了解, 創作期間才知道當時警民的衝突原來那麼激 烈。一直以來身處頗太平的香港,怎會想像 到北角鬧市會突然封鎖,直升機空降平民大 廈,警察逐層搜查,所以《1967》上半場便
10
戲劇在社會:第二屆紀錄劇場節 紀錄劇場創作手冊
以新蒲崗人造膠花廠衝突、花園道警察與示 威者衝突及封鎖北角事件為核心,一方面這 些衝突的規模是我們創作團隊之前想像不到 的,另外它們亦勾勒了警察與示威者對峙逐 漸升級的發展。
深刻片段 如果我們覺得深刻的片段,相信觀眾也會有 同感,前文提及《重建菜園村》及《本來沒 有菜園村》中村民不願放手的片段,在匯報 聚會聽到演員分享,我便知道必須放這片段 在 演 出, 因 為 畫 面 印 象 特 別 深 刻。 另 外, 《1967》中,有一次我們訪問一位曾經被捕入 獄的左派工會職員,原本以為主要對象是他, 誰不知訪問期間他太太禁不著分享丈夫被捕 初期,她不知丈夫下落,四出找尋消息的徬 徨無助,創作團隊一致贊同這段的印象最深 刻,反而她丈夫的說話我們最終用不了太多。
故事 如何把這些片段編輯在一起?一位資深紀錄 電 影 導 演 曾 說 過, 紀 錄 電 影 一 樣 需 要「 故 事」,只不過組織「故事」的材料不是虛構 的人物與情節,而是真實拍攝的片段,因此 你必須要找到「故事」。又回到以上論點, 假如沒有基礎事件,開始時是以一群人為對 象,到了這階段,你必須也找到這群人的「故 事」。演出需要有框架或歷程,否則容易淪為 喋喋不休的拉雜閒談。
11
排練
演繹文本
5
初步定立了文本,如何呈現文本,又是另一 頭痛階段。因為紀錄劇場的文本不似傳統寫 實風格的劇本,沒有既定空間作前設,放在 甚麼情景也可以。 進入這階段,其實已到了編作劇場的階段。 編作劇場就是不把文字凌駕於其他劇場元素 (包括佈景、燈光、音響等)之上,所以創作 的起點不一定由文本開始。我們到了這一階 段,會暫時放低文本,由文本啟發,讓我們 的想像馳騁,回頭再配合文字。有時看似不 相關的元素與文本碰撞,可能會有奇妙的化 學作用,產生獨特的詩意效果。 《1967》首演時,最後一段是各位演員的心聲 感想,我們以書信形式編排,如果只單純地 直接向觀眾道出,我們覺得看來沒趣。有一 次排練時,嘗試了魚的動作形態,結果用來 襯托這段尾聲,配合佈景、燈光及音樂等元 素,產生了奇妙的化學作用,把文字蘊含的 情感進一步提升。 創作《同志少年虐殺事件》的板塊劇團把他 們處理文字的經驗與方法整理,並且出版了 一本 Moment Work - Tectonic Theater Project’s Process of Devising Theater,有興趣的朋友可 以參考。 如何把文字呈現在舞台上,有千萬種可能性, 我不再詳述了,不過我時刻提醒自己,不要 扭曲受訪者的說話,我們的責任是為強化或 提升他們的內涵。 12
演繹真人 我們過往的創作,每每需要演繹受訪者,是 否需要百份百像真?始終我們不是當事人, 而且一般沒有很多篇幅來演繹個別人物,況 且我們又不是比拼模仿技巧,所以我們往往 不 求「 形 似 」, 只 求「 傳 神 」, 把 重 點 突 出 便 可。 其 實 每 個 人 的 說 話 用 字、 節 奏 等 也 有不同,正如加拿大紀錄劇場編劇 Annabel Soutar 所說,每個人也有其獨特的聲音印記 (voiceprint),就如手指模(fingerprint)一樣, 所以只要適當剪裁,說話也可「傳神」。 當事人的錄音的確便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讓 演員進入他或她的世界,美國紀錄劇場大師 Anna Deaver Smith 便在排練中反覆聆聽當事 人的錄音,讓她演繹不同年紀、種族、性別 都渾灑自如;英國的 Alecky Blythe 與澳洲的 Roslyn Oades 甚至演出中也會要求演員戴上 耳機,一邊聽著預先剪接的聲軌,一邊演繹 受訪者。 有關紀錄劇場的演繹,我們特意訪問了多位 曾經參與本團紀錄劇場創作的演員,他們的 心得體會已整理於本書的附錄內,請參考第 14 至 16 頁。
6
戲劇在社會:第二屆紀錄劇場節 紀錄劇場創作手冊
演出
恭喜您!漫長的旅程,終於去到最後一站, 請好好享受演出。進入演出階段,一切已塵 埃落定,所以對創作團隊,除了祝賀,我沒 甚麼可說。
不過提醒您,不要忘了創作開始時最重要的 伙伴—受訪者。每次演出,我都必定邀請受 訪者觀看,還記得當年《重建菜園村》,正 式公演前,我們甚至親身到菜園村做一次簡 化版給村民看,後來演化成《本來沒有菜園 村》 ,亦特別開了一場給村民觀看。有些受訪 者看不到特別場,只能看其他公開場次,而 我們贈票數額不敷應用,劇團即使自掏腰包 購票,也會確定想來看的受訪者必定能看到。 因為沒有他們,這演出根本沒可能出現,所 以我們有責任與他們分享成果。 觀眾的反應很難預料,必定有人喜歡,有人 不喜歡,不過至少每一次做完一個紀錄劇場 創作,我都對目標議題,對我身邊的人或事, 認識了更多,那已經是最大回報。
《重建菜園村》作為我第一個紀錄劇場創作, 有一位觀眾的厚愛成為我繼續探索紀錄劇場 的重要原動力: 「選擇用藝術作為歷史、社區、群體的發展紀 錄,並不是因為我們對於消逝的事物過分執 著,而是因為我們看到這些消逝的事物中, 珍藏著一些重要的價值。我們把這些重要的 事物整理、組合,以溫和的方式向大眾訴說, 希望能得以溝通、理解、支持,乃至傳承。⋯⋯ 倘若事情被淡忘,這些記憶就會迅速被飛快 的經濟發展和複雜的權力架構重重覆蓋。所 以,我們必須不斷地去提醒,紀錄這些我們 認為重要的事情和價值,這是藝術的責任, 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看 了《重建菜園村》紀 錄劇場演出,我深深地意識到藝術作為紀錄 的重要性和使命。」5
5 Cici,【藝術作為一種紀錄:《重建菜園村》紀錄 劇場】,原載於《主場新聞》,現存於:https:// savehousenews.wordpress.com/2013/11/14/ 藝 術作為一種紀錄:《重建菜園村》紀錄劇場 / 13
附錄:演員訪談 我們劇團過往的紀錄劇場演出,大部份從研究 題目開始,已經邀請演員一起參與。我們訪問 了幾位合作過的演員,請他們分享創作及演繹 紀錄劇場的體會: 日期: 2018 年 10 月 14 日 地點: 一條褲製作排練室 主持: 胡海輝(胡) 演員: 查國林(查)、張學良(張)、 蔡迅彥(蔡)、賴五娘(賴)、 薛海暉(薛) 胡: 你怎樣看紀錄劇場中,演員與角色(受訪 者)的關係? 蔡:《重建菜園村》的演出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那時我們完成了排練,去臨時的菜園新村 表演給村民看,當時覺得很緊張,因為我 飾演的那個人物正正就坐在我面前,雙眼 炯炯看著我,我們口中的台詞,是他們很 深刻的經歷,是他們有血有肉的歷史。當 著他們面前來演,要如實地將那件事、當 中經歷、他們向我們傾訴的,一一呈現給 他們看。完了,村民走來說「多謝你」,令 我覺得我們有一份責任,為了他們去與社 會、不同的人分享,突然覺得再不是一齣 戲那麼簡單,而是肩負起責任把整件事廣 傳開去,真實地與別人分享。 賴: 我發現自己會深愛上所飾演的角色(受訪 者),像《教育有戲》的阿娃、《時代記錄 者》的小明,如果我跟她們扣上關係,她 們彷佛真的走進我身裡去,我無需要賦予 角色甚麼能量,「她」已在醞釀,並且自然 地爆發出來,因而你會很想去為「她」發 聲,很想把珍貴的東西傳遞給觀眾! 張: 我在《時代紀錄者》中飾演一位港聞記者, 表演時我好像變成另一個人,他的語速、 節奏、動靜都與自己很不同,我發覺原來 可這樣演的。如果沒做紀錄劇場,我不會 接觸到這麼多的真人真事;紀錄劇場令我 認識到香港不同的一面,為我釐清了我的 世界觀,開闊了視野。我不再只是一股衝 勁,而是理解到每件事背後都有很多東西 發生。
14
薛: 在《1967》演出中,我飾演的一位受訪者 來觀看,他就在咫尺眼前,我在舞台上清 楚看見他,我強迫自己對著他來演,發覺 像「上身」般,逐漸放膽去演,好像自己 正在照鏡,我不是扮演他,反而他是我面 前鏡子的反影。那刻我甚至看到對方也有 所轉變,他由孤寂的狀態到放下警戒,專 心去聆聽我說他的說話,那一刻的連繫, 很美麗的! 胡: 你們常笑說,訪問很開心,會談得不亦樂 乎,但做筆錄時便會後悔:「為甚麼訪問談 那麼長!」 薛: 筆錄訪談錄音的過程,有助演員走入角色 (受訪者)的內心,所以如果是飾演那個人, 最好是自己筆錄,你可以從他的呼吸、停 頓、思考模式等這些最細緻的地方去認識 一個人。他是理念主導,還是著重實際— 諸如柴米油鹽的人呢?他的思考過程又是 怎樣呢?這些都有助我投入他的內心世界。
的確最開心是訪問階段,難得有這樣的空 間跟對方真誠分享。對方答應做訪問,通 常已經準備好說話,最有趣是不經意之中 發現之前聽到的事情原來真的!又或者受 訪者明顯迴避問題的時候。好像《1967》 中那群當年的少年犯口若懸河地訴說被判 監如何不公義,他們多年來建構了一個自 己入信的故事,但不經意間我們問了一些 他們意料之外的問題,瞬間我見到他們露 出真實的一面,我們當然不是有心讓對方 難堪,但是原來最真實的一面就在那一刻, 那是很好的交流啊!我要在這些時刻裡學 習去放下自己,真心地為了這件事去交流。
張: 只有我親身見到那位受訪者,才可看得到 或想象得到他背後的某些東西。受訪者的 信念是好看的,由於那刻的確信,他就敢 於直說,有趣的就是每個人都信自己認為 對的事情。當我親眼見到那人,他內裡好 像有種力量,呼喚你要這樣寫、那樣講, 他們是有原因想我們幫他們這樣講。
戲劇在社會:第二屆紀錄劇場節 紀錄劇場創作手冊
紀錄劇場幫助我鍛煉演戲的技巧,以前接 觸一些劇本,會挑剔該句話怎麼這樣說的? 質疑有人會這樣說話嗎?當參與過紀錄劇 場後,就讓我明白真是有這樣的說話、有 這樣的說法!雖感覺怪怪,卻有人確實是 這般措詞用字,之後我嘗試先不要質疑文 字,這增加了自己演戲的可能性。
賴:《時代記錄者》技術綵排期間,我演繹的受 訪者突然想增加兩、三句台詞,當時導演 曾說過,若果來不及調整便不用說,但是 我完全沒想過不說,相反在那時刻,我經 已消化了整個人物,好像入了骨髓,甚至 我很明白那些新加說話的邏輯、她想加的 理由,所以完全沒有背誦的困難。
另外有時其他演員會挑剔劇本寫得不好, 現在的我反而有份力量,推動我去思索這 故事值得去講嗎?值得的,便找方法去講, 紀錄劇場有種力量,讓我必須講這故事, 必須讓人去知悉。
查: 有時,受訪者說起某次經歷,語調好像平 平無奇,因為事過境遷,感受沉澱了或抑 壓了,但實質他內在是有感覺的,我們往 往要把這些情感放大、昇華,具體地呈現 出來。
因為長年累月的一起經歷,訪問、抄錄、 搜集資料等等,最後我們總是齊心一致地 去講這故事。紀錄劇場的力量促使我要用 盡方法讓人聽到、知悉並牢記這事。演紀 錄劇場時候,我不是要演好一個角色,而 是要為角色去講,若是為人物發聲,會明 白角色更多,會撇除那份表演味,更不用 理會演得好或不好。
蔡: 受訪者自己釋懷了,會平淡地訴說一段轟 烈的歷史,但舞台上重現時,就要推敲他 在那時空的反應,這亦牽涉到我們對此人 的理解及考量。還有是道德的問題,放在 傳統虛構的戲劇,我可以自由放大許多, 但紀錄劇場就不可以隨便加工。
賴: 當事人就在我面前,我不用想象,我只需 扮演。只要在訪談和抄錄的時候,我用心 地去聆聽,而且在訪談時,我已經在觀察。 演繹上則會考慮如何準確地傳遞給觀眾, 要仔細分析他的話語。外在的呈現,我覺 得是較為容易的,可能因為我喜歡扮演別 人吧! 薛: 我的啟動會是聲音,準確地說,是他的用 字、節奏、樣式、口頭禪等等,我會朝這 方向去模仿他的節奏,再影響我的身體去 自然地跟著反應;還有在演繹角色的過程 中,會想如何使日常的,但又未經琢磨的 說話,讓觀眾聽得到重點,如何突出某些 字眼,卻不會抹掉了那人物的特色。
胡: 我宗旨就是不篡改、不扭曲,但要突出強 調。我們對他們的說話產生感覺,因為已 經對某個時空、環境或內容有一定認知, 但是抽取出來,放在劇場再現,就要想辦 法提煉昇華。
紀錄劇場對演員的要求都高的,它沒有完 整的情節貫串累積,往往只有一個段落或 一段台詞,要馬上到位,演繹上有難度嗎?
薛: 其實,經過多年來的實踐,「要有即有」這 種能耐已習以為常,舞台上的「真」,從都 是演出來的。對我來講,難度在於如何拿 捏表演時不多不少的標準,這要與導演一 起創造溝通出來,當中的選擇反而是難度。 賴: 只要你明白角色人物的規定情境、時地人, 掌握到的話,也不難投入。 張: 要讓觀眾看見多個角色的不同,又發現他 們的真,既要有點抽離,同時要有著真實 感受,這個最難了。
15
查: 在漫長創作過程中,我們已慢慢地進入了 一種狀態,逐步啟動起來,所以當要由這 個人物跳到另一個人物,無論排練時,台 上演出時,總是能駕輕就熟,而且訪問時 其實已有深刻的感受,逐漸在內裡醞釀, 作好準備。 張: 我會把握一些字眼、走位或另一位演員的 說話或行動,讓自己快速地產生感覺,這 些不會從劇情裡而來的,具體例子是演《時 代記錄者》的尾聲部份,我演的記者走出 台前戴上眼鏡那一刻,他說話的節奏讓我 自然產生感覺,眼鏡和話語的節奏感喚起 我當日訪問面對他的情境,他的面容出現 在我的腦裡,是剎那之間的,是本能來的。 訪問的時候,因為知道可能要扮演他,會 嘗試記著他的形體動態,構成一種形體化、 肌體化的記憶。 胡: 關於訪談,大家還有甚麼心得可分享呢? 薛: 要「八卦」!最有趣的訪談,不是約在咖 啡店而是在受訪者的家中;因為他的家能 告訴我某些東西,原來環境也在述說著某 些事。當然—般訪談應有的態度,例如開 放、好奇、留心聆聽、適當交流、熱衷地 傾聽等等都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怎麼樣 去擷取微細的細節,例如《1967》,受訪者 有既定立場,也熟知要講的一切,我們便 要見微知著,因勢利導,希望他說出心中 腹稿之外的東西,當他欲語還休,停下不 說的那刻,反而最有「戲」味,要注意。 查 : 我們要引導,營造氛圍,建立彼此關係, 好像交一位朋友,令對方安心,尊重對方, 有同理心,盡量強調是分享,不是訪問。 薛: 最實際是幾個人一起去訪問,因為人夾人 緣,他跟你搭到話,或許跟我就不成。 賴: 我真的要「八卦」,訪問時我是不會抑制任 何從本性而生的問題,即使看來是愚笨的, 也會厚臉皮直接問;有一次,往實地視察, 在半山某地產公司,那次我看見牆上的一 份表便好奇的問一下,問出了一些事先預 設問題以外的端倪。即使不是預設的問題, 也不用害怕太天馬行空,可能令之後的創 作錦上添花。
另外,老生常談的一點,做訪問不要有既 定的答案,因為最後得出的往往不一樣。
薛: 還有不可有既定的立場。
張: 是要聽,要在很短促時間內聽到,即是為 甚麼對方想我去講。其實受訪者也想引導 我們,但我們早已預設了問題,是不可能 有太大偏差,最終我們還是會返回原有的 問題上;我們要自由自在的去聽,給對方 盡 情 的 說 個 不 停, 有 需 要 時 掌 握 切 入 點 去問。在友善的氣氛下,慢慢解除對方的 戒心。
若時間充份的話,往來訪問多幾次,建立 起朋友關係,可能第三次會問出不同來, 若只見一次,總不能夠死纏不放追問。當 時間和資源都不足的話,有時更加要在訪 談時候,抱住寧願得不著任何的態度,都 會冒險一下,讓對方說了不平凡的某些, 因為平凡的太易於說來,寧願突然間他說 漏了口,這就很珍貴,不需要問完所有的 問題,兩個小時的訪問,你有兩句說漏了, 就用得著了,訪問的時候我會這樣的想。 要留意細緻的地方,有時愈閒話家常的, 愈有力,一個人的內在心態才是看點,受 訪者說的話,如果我們經已在資料搜集中 知道,其實大部份是可以省掉的。不過有 時可能太著急想得到答案,也不是好事, 要避免。
胡: 文本經過編作過程到演出,中間整理訪問 材料及轉化演繹的過程,大家有「貼士」 分享嗎? 賴: 在海量的訪問裡,大家對某些人物很快便 有共識,是不會錯過的,不可錯過的人物 就是不能錯過的內容。訪問後就知道那個 人物、那些點子會一定用得上,素材本身 會告訴我們,因為它感動了我們,自然會 打動觀眾。 蔡 : 老套的一句,要感動觀眾就得先感動自己, 那一些部份自己最感動的,有興趣去鑽研, 渴望了解更多的,自然會選上採用。 薛: 我會找故事,好像在尋覓大時代裡的小人 物的小故事,我們又從這些小故事建構一 幅大圖畫。 查 : 同意!要去找出人和故事,就是憑著原來 的初心去選擇,最後選出來的人和事都應 與我們的主線有關,核心仍然是人,沿著 這一個或多個的人,串連起所有環節。 蔡 : 初心是重要的,依據我們起始的焦點來編 織下去,也依據這個原意去選擇。 胡: 謝謝大家,下次綵排再見!
16
創作紀錄劇場不容易,不過我可以向您 保證,演出完成後,您的得著會比任何 形式的戲劇創作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結語
以上所言無疑是我及伙伴創作紀錄劇場 的一些心得與反思,但是正如德國紀錄 劇場大師 Peter Weiss 所說:「紀錄劇場 要不斷質疑自身,因應新形勢,發展新 技巧。」有志投入紀錄劇場的您,我期待 您找到自己的路,或者是一條我從沒想 過可行的崎嶇幽徑,屆時請您務必與我 分享您的創作過程;或者您正猶疑是否 應該投身其中,歡迎您隨時與我談談, 我可以成為您第一位受訪者。
一條褲製作紀錄劇場創作(2013-19 年)* 2013 年
重建菜園村
2014 年
本來沒有菜園村 1967 教育有戲
2015 年
「樂」地生根
2016 年
中間人
2017 年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 時代記錄者 回溯重構:1967
胡海輝
2018 年
教育有戲(重演)
2019 年
一個人的政治:長毛 愛的實驗(讀劇) 2047 的上半場與下半場 香港藝術的前世今生
* 本表只列出本團原創的紀錄劇場作品,本團亦曾 搬演不少翻譯的紀錄劇場作品,例如《同志少年 虐殺事件》 (Laramie Project)及其續集、 《猥褻— 三審王爾德》等(Gross Indecency – The Three Trials of Oscar Wilde),如欲總覽本團過往所有 的演出,請參考本團網頁 www.pants.org.hk。 相片鳴謝 同志少年虐殺事件
攝影:張志偉
本來沒有菜園村
攝影:張志偉
回溯重構:1967
攝影:張志偉
中間人
攝影:Hong-yin Pok
時代記錄者
攝影:Jimmy Lo
一個人的政治:長毛 攝影:Eric Hong@Moon 9 image 重建菜園村
攝影:Kwok-tat Chan
演員訪談
攝影:hanathaniel
版權所有,本冊子任何部份未經本團許可, 不得作任何形式之翻印、轉載或翻譯。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僅為「戲劇在社會:第二屆 紀錄劇場節」提供撥款資助,並無參與其中。 在刊物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 純屬「戲劇在社會:第二屆紀錄劇場節」的推行機構 的觀點,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觀點。
紀錄劇場創作手冊
一條褲製作有限公司
出版:
一條褲製作有限公司
撰文:
胡海輝、查國林
香港新界葵涌葵豐街 25 至 31 號 華業工業大廈 A 座 6 樓 F 室
編輯小組: 黃懿雯、潘藹婷、梁永冲、文雅麗 設計:
張惠淳
電話:2419 9006 傳真:2419 9789 網址:www.pants.org.hk, www.docutheatrefest.hk 電郵:info@pants.org.hk
鳴謝 查國林、張學良、賴五娘、薛海暉、蔡迅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