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語演出
本節目內容涉及少量不雅用語,適合 12 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不設座位,觀眾需站立及於場內走動 。
演出全長約 1 小時 50 分鐘,不設中場休息。
遲到觀眾須待節目適當時候方可進場。
為求令表演者及觀眾不致受到騷擾,請關掉手提電話、其他響鬧及發光裝置。
同時請勿在場內飲食或擅自攝影、錄音或錄影。多謝合作。
如遇特殊情況,主辦機構保留更改節目及表演者的權利。
演出簡介

香港這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城市,當中過程是否如以往教科書所說香港奉行積極不干預、自由放任 政策,只是憑着獅子山下小市民胼手胝足,創造出這東方奇蹟?翻查歷史,城市規劃委員會其實早在 1922 年已經成立,所以香港的城市規劃一直存在,只是我們甚少察覺。
2022 年,本團藝術總監胡海輝擔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客席導演,帶領學生走訪城市規劃師、城 市設計師、學者,還有與城市規劃相關的持份者,了解甚麼是城市規劃?誰來規劃?如何規劃?
2023 年首演《規劃香港》,備受好評:
「好像見到香港規劃的縮影,有民間自發的力量、居住者的心聲、政策演變的歷史等,但最動人的是能
夠透過紀錄劇場的力量,有一群本地青年將硬梆梆的資訊變成一個完整、埋身、充滿感情的演出。作為 規劃背景的人,我非常希望有機會讓公眾見到這齣劇作!」Hermion @ 街道變革
「一個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的演出。對香港城市的規劃有深刻的回顧及剖析,演出同時融入濃厚的戲劇性 和表演性,知識性、娛樂性、藝術性兼重。一個多鐘頭遊走於劇場欣賞着流動及互動的演出,令你對紀 錄劇場和香港城市規劃有新的想像。」區永東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關注和香港人息息相關的土地發展議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觀眾講述香港城市發展的歷史。在宏觀 的角度以外,亦以個人的角度,以互動的形式,讓觀眾理解在不同的人從他們的專業和愛好中跟城市產 生關係。」盧韻淇,恆生大學藝術及設計系講師
城市規劃與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息息相關,因此本團決定 2025 年重演《規劃香港》,以首演為基礎, 重新整理,與此時此刻的香港人,再規劃我們未來的香港。


第一幕:規劃與我
我們看城市規劃
第二幕:我們被規劃
香港城市規劃的過去與現在
第三幕:我們正在規劃
關於香港城市規劃的組織:
1. One Bite Design (www.onebitedesign.com | onebite.design | One Bite Design Studio)
2. 草民軼誌 ( caomanhk)
3. 街道變革 (streetresethk.org | streetresethk | 街道變革 Street Reset)
4. 香港規劃師學會青年規劃師組 (www.hkip.org.hk/young-planners-group-tc | hkip.ypg | HKIP Young Planners Group (YPG))
5.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 (www.polyu.edu.hk/sd | polyudesign | HK PolyU School of Design)
6. 考城學社 ( urban_studies_institute | 考城學社 Urban Studies Institute)
7. 雜草重生 (www.weedsilience.com | weedsilience | WEEDsilience)
第四幕:我們規劃2050+香港 六個香港城市人的規劃
導演的話
胡海輝

這演出的開端源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邀請,令我三年前與一群戲劇學院學生以城市規劃為主題, 開始做資料搜集、走訪相關人士,然後不斷叩問自身與香港這座城市的關係,終於創作出兩年前的 首演。
紀錄劇作的創作沒有現成文本可依,往往只是由一個問題開始。《規劃香港》的問題是「香港的城市規 劃和我有甚麼關係?」我也相信這問題與當時還是學生的演員應該有關係。我在首演的場刊便說過:「大 家這刻都身處這座城市,學生多少都對它有點興趣吧?或者即使開始時真的沒有,經過排演的過程,我 都希望這些學生 — 香港劇壇的未來棟樑,對香港多一些了解,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加固根基。」
首演之後,我便很希望再演《規劃香港》,因為我發覺城市規劃的確與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市民息息相關, 每一個香港人都是持份者,都應該有份參與。搜集回來的資料、受訪者不少說話,都令我這香港人有所
啟發或者觸動。首演只做了七場,每場只容納七十位觀眾,其中很大部份要留給演藝學院的師生,能 夠入場觀賞的一般公眾為數不多,但是我覺得這議題與每一位香港人都有關,因此我便積極尋找資源 再演。
這次名為「再規劃版」,因為它不是倒模重製,一來部份演員未能參與,二來即使留下來的演員事隔 兩年,他們的感受與看法也發生很大變化。這兩、三年香港與香港人確實經歷了許多,雖然只是兩年光 景,但是我們已經回不去 2023 年的《規劃香港》了。
我們決定與自己及受訪者再一次對話,審視彼此的變化,再一次思考:「香港的城市規劃與我何干?」

紀錄劇場的創作,搜集資料除了依靠直接訪談外,翻閱文獻也是重要一環。我們創作《規劃香港》時, 讀到何佩然教授的《城傳立新:香港城市規劃發展史 1841-2015》(香港:中華書局,2016)及陳翠兒 主編的《25.50 香港城市發展回顧與展望》(香港:三聯書店,2023),深受啟發,承蒙兩書的出版社、 主編及作者批准,得以在此轉載前者的〈引言〉及後者其中一篇伍美琴教授的文章〈香港有城市規劃? 沒有!〉。
胡海輝
導賞文章1
〈引言〉,《城傳立新:
香港城市規劃發展史 1841-2015》
何佩然
香港中文大學客席教授(禮任)
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李和聲香港歷史資源中心主任

城市是人類文明興起的重要表徵。二十一世紀的理想城市,除了要彰顯其政治、經濟及現代科技的成 就以外,更積極追求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因此,有計劃及有系統地進行城市規劃並作出定期 檢討,便成了現代城市人改善生活的不二法門。要建構理想城市,規劃所涵蓋的範圍廣泛而且多元,包 括諸如空間佈局、城市設計、基建設施配套,以至城市規劃條例的制定與推行、日常營運與管理等。隨 着從事城市規劃的專業人士及關注者不斷增加,社會上不同持份者皆以監察城市規劃為己任,政府在規 劃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政治、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挑戰,要達致既定目標,需兼顧的問題愈來愈繁複。
一百七十四年前(即 1841 年),英國人在上環水坑口登陸時,發現香港島缺乏可供發展的土地資源, 夏季更受颱風吹襲,小島不但沒有發展農業的條件,甚至不能說是一個理想的居住地。1841 年英人首 次在港島進行人口調查,發現只有約 5,450 華人居於島上,大部分為赤柱及筲箕灣的漁民;在此之前, 中國政府從未視香港島為城市。2015 年底,全港約有 732 萬人口,是一個擁有完善設施的現代城市, 堪與全球其他國際大都會媲美。可見香港的崛興與發展,與後天人力資源的投放、城市規劃及利用現代 科技克服城市的缺陷,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城市規劃並不是一門二戰後才興起的專業,只不過從前的稱謂與現代不同。翻查歷史資料,發現城鎮建 築規劃(town-building plan)及城鎮擴張規劃(town-extension plan)等專業名詞在二十世紀初才出 現,但道路規劃(street planning)一詞則在 1851 年就已經開始使用。綜觀世界各國著名城市的歷史 遺跡,如城牆、道路、廣場、廟宇、供水系統,均充分證明城市規劃對城市的整體發展有着關鍵性的影 響。有研究香港城市發展的地理學家認為戰前香港的城市發展零碎而欠缺全面規劃,這可能是研究者未 曾深入細讀城市的發展而已。如果香港的城市規劃並非早在 1840 年代就已開始,又怎樣解釋核心區域 具備十九世紀中葉歐洲城市功能的事實呢?
一個城市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取決於地理環境、聚居的人口、經濟資源、鄰近地區的發展狀況,以及 客觀的政經形勢。草創階段的規劃有相當大的自由度。當城市的人口不斷增加、人口結構轉型、政經 環境改變、新技術流入,以及外在環境轉變,城市規劃便需要更新。如果早期的規劃不夠全面,所產生 的問題會變得十分複雜。舊建築到底應予保留還是拆卸重建,新舊建築並存的作用及文化上的相互關係 等,使重新規劃的難度比由零開始更為困難。假如香港的城市發展是從無到有,早期城市的建立及規劃 有何特徵?什麼因素會導致城市規劃順應時勢作出應變?人口的增加、結構的轉型、外在政經環境的變 遷、可用經濟資源的調配、技術的引進及更新、城規條例的制定等等因素,到底孰輕孰重?多次的再規 劃又有何難度?城市重建與新的規劃有沒有衝突?統治者如何利用規劃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達到既定目 標?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可惜直到今天,有關香港城市規劃發展史的論述不多,大多集中在檢討近年香港城市規劃的得失,尤其 側重於土地利用及城規條例的內容與成效,鮮有探討戰前的城市規劃。多年前本人曾就香港的供水系 統、土地及海港發展和交通系統等專題,進行過綜合研究,而從規劃政策入手,觀察都市化的發展歷程, 則仍屬首次。以下以城市規劃為重點的研究,是希望透過城市規劃的演變過程,解構城市規劃策略的產 生、重點與轉變的脈絡,並比較在不同發展階段城市規劃與社會結構轉變的互動關係,了解社會需求如 何影響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又如何帶動社會轉型,並展示不同年代社會及政經環境的改變,如何牽動着 自 1841 年至今城市規劃的步伐,而規劃又如何提供前瞻性的構思,引領城市迎接預見的未來。通過這 項研究,冀能讓我們再次思考這個城市融匯中西文化特色的源起,及其建立本土獨特風格的過程,為香 港的城市研究及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帶來新思維。
導賞文章2
〈香港有城市規劃?沒有!〉
伍美琴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城市研究課程主任
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

/規劃是一個過程,一個每一位使用空間的人也有權參與的過程。/
八十年代初,香港大學設立城市規劃碩士課程。那時仍未有規劃署,城市規劃隸屬工務部門。雖然《城 市規劃條例》誕生在 1939 年,但是規劃署是在 1990 年才成立,《城市規劃條例》也是到了 1991 年才 開始覆蓋新界。當年香港規劃分為全港發展策略、分區規劃和地區規劃(包括法定圖則、發展大綱圖和 詳細藍圖),按照《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制定各地理尺度的土地用途規劃。世紀之初,政府取消分區 規劃,開始探索如何與珠江三角洲一起作區域規劃,如 2006 至 2009 年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 發展規劃研究」和後來 2010 至 2014 年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研究」。
雖然全港發展策略後來易名為《香港 2030》(2007 年出版)和《香港 2030+》(2016-2021),香港的 規劃制度改變不大。城市規劃條例經歷十多年的檢討,最終在 2004 年作出了第一階段的改變(但政府 承諾的第二、三階段關於城市規劃委員會的組成和運作;特別設計區、環境敏感區和特定發展區的劃定; 和第三方上訴/審查等應該是不會兌現了),讓市民可以多一點機會參與規劃,而不是把城市規劃看成 只是發展商和城市規劃委員會之間討論和作決定的事情。可惜,根據政府最近的動作,由殖民時代開始 已經有的,保障市民參與規劃城市的權利可能會被「精簡」甚至革除。

2021 年宣佈的《香港 2030+》,雖然提出把人均休憩用地由 2 平方米推高至 2.5 平方米,同時提升人均 「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用地到 3.5 平方米和人均步行和騎單車用地到 6 平方米,但是具體如何實現 仍未有路線圖。至於法定圖則,比之其他世界級城市,香港的規劃圖的土地利用分區比較粗疏,沒有仔 細研發因地制宜的城市設計指引。加上《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原則上涵蓋全港,沒有因應各區社會、 經濟、地理、生態環境的異同而提出不同的標準和準則。事實上,由於歷史原因,房屋發展的地積比和 覆蓋率一般取決於建築物條例,進一步掣肘規劃師的工作。
由於這種規劃制度,香港新市鎮的外觀大同小異,與舊區大相徑庭。舊城區因為在「正規規劃」出現之 前已經不斷進行有機發展,成為地區特色,可是一經重建,就會把由人民經年累月用每日生活經營出 來的特色小區,變成天價樓房,大部分原住戶都得離開他們用「使用價值」所營建的家園。所以,重建 變成「圈地」,這種「圈地」鮮有尊重原有的地方發展肌理和文化承傳,很容易把香港變成一個「區區 撞面」的城市,十分可惜。而且過高密度的房屋和虧缺的綠化空間,也在在影響市民身心靈的健康。
所以我說香港沒有城市規劃。
筆者由一名規劃學生到成為規劃老師多年,看到香港的城市規劃實踐時,是感到十分唏噓的。因為香港 的規劃欠缺與國際接軌的遠景,如對氣候危機的警覺,或對貧富懸殊的關注,對在地的生態和社會經濟 知識亦欠奉,未能讓不同持份者及時參與規劃。規劃師亦鮮有走在前線去實現規劃內容,以致未能有適 當的回饋機制,適時調整規劃圖則或標準與準則。所以香港的規劃不但沒有靈魂,而且缺乏生態及人民 關懷。規劃師在還沒有了解地區生態或歷史文化時就制訂圖則的情況,時有發生。
細看《香港 2030+》,全本策略性規劃,沒有提及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城市新議程。這兩份可說 是本世紀在規劃界最重要的文件,提綱挈領地提出規劃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願景、目標、內涵、路徑、管 治模式等等。我們的長遠發展可否令所有香港居民活在一個地上水中都滿有生物多樣性、社會平等、和 平、可以有尊嚴地工作的地方?《香港 2030+》雖然是有羅列土地預算,但流於籠統,沒有針對市區 (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 36,000 人)、新市鎮(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 20,000 人)和鄉郊(人口 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 1,100 人)不同發展狀况的策略,連如何落實土地預算也是缺欠的。

嚴格來說,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都不是《香港 2030+》策略規劃的產物。《香港 2030》有東大嶼構想, 但規模比明日大嶼小,從港英時代以還,政府都是以填海造地的方法,免去平整現有土地的麻煩和與 土地擁有或使用者討價還價的功夫。《香港 2030》有北部走廊,但北部都會區的誕生卻不是策略規劃的 結果。海洋有生態和各種珍貴資源,而北區則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承傳,這兩方面對香港而言都十分寶 貴,可惜相關的策略都未能在政府的規劃文件中讀到。
其實缺乏在地知識,可以說是香港規劃的「死穴」。沒有在地的生態和人文知識,政府只會「空降」一 些可能對掌權者重要,但是在社區看來有點離地的方案。由於社區未及整理甚或不知道自己的「寶藏」
(因為很多人以為舊區只代表落後,忘記了舊區裡面的人情味和歷史脈絡是要經年累月才可以練就的), 也難招架政府要發展的大道理。所以在所謂「發展」的巨輪下,香港所損失的社會經濟環境資本不計其 數。只可惜官員似乎只關心高聳大樓的拔起,而不是小市民被迫放棄使用日常城市空間的無奈和憤慨。
所以我說:香港有(以買賣價值為本的)城市規劃,但是未有以生態社區為本的城市規劃。
不過,這不代表香港不可以有尊重生態和以社區人文關懷為本的規劃。2021 年中文大學開展了「豐盛 生命與可持續發展」的項目,介紹了聯合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城市新議程,而且強調一個規劃完 備的社區,可以提升市民的地方感與幸福感,對社區有感情和歸屬感的人不但會得到身心靈的健康,還 會更願意回饋社會。更重要的是,團隊提供了一個框架,讓市民可以在自己的社區裡面尋寶,去整理在 地的知識,包括環境、人文、經濟活動和社區裡面的資源;還有社區的形態、活動和社區使用者的感 知。也列舉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資料,再作優劣機危的分析和如何以設計思維針對社區的痛點來營造 社區。
現屆政府強調以結果為目標,讀完這篇文章,希望讀者能夠明白規劃不只是規劃師去製造一張城市發展 藍圖那麼簡單。規劃的目標是不讓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地方和任何一個生態掉隊。這個地方應該可 以讓人安居樂業,與大自然共舞,人們可以過低碳和關係富足的生活。還有的是,規劃是一個過程,一
個每一位有份使用空間的人也有權參與的過程,因為在這過程當中我們會成長,學習與不同意見的人共 處,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一起為社區努力,實現自我,達至身心靈的健康。


創作/導演
創作/形體指導及編舞
創作/演出
舞台監督
執行舞台監督
助理舞台監督
佈景設計
服裝設計
服裝主管
燈光設計
製作電機師
燈光助理
音響設計及作曲
監製
助理監製
監製助理
實習生
平面設計
佈景製作
製作人員名單
胡海輝
梁儉豐
王寶昕、張卓行 #、黃灝鈿、蔣婷、劉嘉盈、盧萬悅
朱圃言
陳盈之
吳卓妍 ^、阮文悅
游倬宜
程凱雯
麥艷堃
王晉希 *
鄭珮汶、曾碧琳
鄭禮釗、何惠賢、謝惠棓
王梓健、周鍵聰
潘藹婷
文雅麗 #
梁永沖
何祉螢、李雪兒
張惠淳
魯氏美術製作有限公司
* 承蒙一路青空允准參與是次演出
^ 藝術人才見習配對計劃 2023/24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 藝術人才見習配對計劃 2024/25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簡介

創作/導演 胡海輝
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2008 年獲英國倫敦大學中央演講及戲 劇學院碩士,同年夏天獲亞洲文化協會基金獎學金前往美國考察研究。現為一條褲製作藝 術總監,近年銳意發展紀錄劇場。胡氏為香港學校戲劇節首席評判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 員,亦為香港演藝學院擔任兼職講師。2017 年胡氏獲前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以表揚對紀 錄劇場的貢獻。

創作/形體指導及編舞 梁儉豐
當代舞編舞、舞者及藝團 Common Ground 創團團長及藝術總監。
梁的創作喜於實驗跨領域的演出模式,並致力開發身體及表演的可能性。其劇場作品《身 體印記 II:眾觀》和《部落祭壇》均入圍香港舞蹈年獎傑出小型場地舞蹈製作。他亦致力 推廣社區藝術,包括為西九文化區策劃的 Freespace Dance Night 入選香港舞蹈年獎傑出舞 蹈教育/社區舞蹈。同時獲選為西九 Arts Impact 創研計劃 2024 得獎者,並於今年西九家
Fun 藝術節上演其研究成果《水的迴聲》。
他同時亦多次為一條褲製作擔任其紀錄劇場的形體指導。除了個人創作外,梁亦參與多位 本地和海外藝團及藝術家的作品,以舞蹈介入戲劇、多媒體及音樂等表演,並到世界各地 巡迴演出。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畢業生。現為編劇、棟篤笑演員並積極參與多方面的創作工作。



張卓行 創作/演出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在校期間,曾獲頒堅毅獎學金及鍾溥紀念獎 學金。
近期演出作品包括中英劇團音樂劇《花樣獠牙》、西九文化區 x 天台製作《天真與世故之 歌》、三角關係 2024 讀劇展演《穿過沙漠另一邊的仙人掌》及《阿波羅》、文化交談有限 公司《利瑪寶音樂劇 2024 重演》、劇場方程式《乒乓男兒》及《屋根裏》等。
校內演出作品包括《點解去咗莫斯科?》及《天真與世故之歌》等。
同時有志於創作音樂劇和作曲。其原創音樂劇歌曲《死老嘢》於音樂劇作《空白頁》當中 獲選為優秀作品。
現為一條褲製作全職演員。

_ onshun
黄灝鈿 創作/演出
2024 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在學期間曾獲演藝學院友誼社年度傑出 本地生獎學金,以及飛躍進步獎。
近期舞台作品包括:
香港話劇團《天下第一樓》(重演、內地巡演)、普劇場《天際彩虹》、香港話劇團風箏計劃 《三母女》、好 Teen 戲《不要忘記我》
近期影視作品包括:
ViuTV 劇集《光明大押》、ViuTV 演員選秀節目《選角》、ViuTV 節目《我想身體健康》、爽快
貓 MV《Sunday Chilling Club》
校內參與製作包括:
《三四郎》、《點解去咗莫斯科?》、《規劃香港》 現為自由身演員。

_jiangting
蔣婷 創作/演出
於 2024 年修畢香港演藝學院戲劇藝術學士,主修表演。自幼學習中國舞,戲劇學院在讀 期間,跨學院參加舞蹈學院現代舞系 choreography workshop,並在演出中得到廣泛好評。
曾參與演出包括:原創獨角戲《終曲》(2024),獲提名「第二屆國際獨角戲劇節」最佳女 演員;香港演藝學院年度製作《三四郎》(2024)及《規劃香港》(2023),分別獲學院頒 發「最佳整體演出」獎及「飛躍演員」獎。
2024 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一級榮譽),並獲演藝學院大獎 學 生卓越大獎及傑出學生獎。曾獲演藝學院獎學金、滙豐獎學金等多個獎學金。早年畢業於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學士(榮譽)。
創作/演出 劉嘉盈 gutlky
近期演出作品包括【讀癮起】2025 戲劇 x 法庭、《我地個星球》。在校期間,曾參與作 品包括《三四郎》、《規劃香港》、《天真與世故之歌》。憑《形相之外》Evelyn 一角獲得傑出 演員獎。
導演作品包括藝穗節 2025 原創獨腳戲《那隻平躺的奶牛》。曾以策劃及導演身份,與香港 盲人輔導會合辦社區共融劇場《一刻》;大館 x 香港演藝學院主辦《把酒談 Zoom》。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畢業,主修表演。熱衷於表演、視覺藝術、欣賞世界、感受生命。
曾任一條褲製作全職演員,過往曾參與《香西法蘭港》、【讀癮起】2025 戲劇 x 法庭。
校內演出包括:《雪裡尋謊》首演(2021)及重演(2022)、《規劃香港》(2023)及《點解 去咗莫斯科 ?》(2023)。
在學期間,獲頒香港賽馬會獎學金(2019-2022)和 JK & Ingrid Lee Foundation「創意項目 基金」,作為《ME AMO(我愛我)擁抱獨我展能計劃》的策展人。在疫情期間舉辦網上自 畫像體驗工作坊,以小組形式帶領參加者創作。

受訓於團劇團及榞劇場。
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舞台監督 朱圃言



陳盈之 執行舞台監督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主修舞台及項目管理。在校期間,曾參與《信 心危機》、《人體雕塑》、《規劃香港》、《舞蹈學院夏季演出》、「Interstage 2023」:小塵埃 《Stopover w/ Lil' Piece of Me》、香港迪士尼樂園製作《StellaLou 夢想起舞吧》及《迪士尼 尋夢奇緣》。
畢業後,曾參與香港芭蕾舞團《梁山伯與祝英台》、《芭蕾童趣嘉年華:瘋狂茶會》、《愛 麗絲夢遊仙境》,及大館主辦、不加鎖舞踊館製作的《無限延展》【大館表演藝術季: SPOTLIGHT 2025】。
現為自由舞台工作者。

吳卓妍 助理舞台監督
舞台劇演員,現為一條褲製作全職見習製作主任。
畢業於榞劇場全方位藝術全人培植 戲劇進階課程。
參與演出包括:英皇娛樂《最後禮物》;唯獨舞台《全世界靜晒》;榞劇場《破苦尋洲》等。
參與製作包括:一條褲製作【讀癮起】2025 戲劇 x 法庭、《撒旦狂筆》(重演)、《香西 法蘭港》、《讀癮起 2024 種族與戲劇》等。
香港人一個。


阮文悅 助理舞台監督
本科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碩士就讀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
曾參與演出包括:反轉舞台《當家貓遇上貓》宣傳統籌,音樂劇《利瑪竇》助理監製,獨 角戲《扮相》戲劇構作,香港藝術節 x 大館《那些巨大與微小的》演員,《2024 我們聊聊 天》、《深鈴遊歷》編作演員。其編劇作品《一夢生花》獲「金畫眉」原創兒童劇本大賽最 佳劇本獎。
游倬宜 佈景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學院,主修佈景及服裝設計。
近期作品:臨時戲班《願望石》佈景及服裝設計、香港藝術節《罪與罰》助理服裝設計、 劇場方程式《麻雀(死)在物流貨倉的晚上》聯合佈景及服裝設計、《哈哈哈哈姆雷特》服 裝設計。
服裝設計 程凱雯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理學士學位,隨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舞台佈景 及服裝設計。
近期服裝設計作品:一條褲製作《撒旦狂筆》;中英劇團《擊不倒的她》;香港藝術節《罪 與罰》;設計對白 x 藝君子劇團《六號病房》;香港舞蹈團《鬍鬚爺爺之詩遊記 2.0》;城市 當代舞蹈團《小明瀡出異世界》;香港中樂團《音樂尋寶記 3 誰在森林裡歌唱?》;一 路青空《我阿媽係海盜王 ?!》等。
同時亦積極參與其他製作的執行/助理設計:香港話劇團《親愛的.柳如是》、《結婚》、《俏 紅娘 Hello! Dolly》;城市當代舞蹈團《和光同塵》;任白慈善基金《蝶影紅梨記》(2018 澳 門站);Project Roundabout《親親麗南》。
作品集:http://cherylhmching.wixsite.com/cherylC

王晉希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藝術學士學位,主修燈光設計。現為一路青空見習製作主任。
王氏為本地及外地不同製作擔任燈光設計,舞台管理及執行舞台監督。同時亦致力於本地 不同中小學擔任科藝導師及製作指導。
近期參與製作主要包括:中英劇團《哈姆邁特》,Paprika Studio x 東九文化中心《尤利西 斯的凝視》,西九文化區《爵士音樂節》(2022、23 及 24)、《HKT 西九音樂節》(2023 及 24),臨時戲班《願望石》,戲曲中心《狄仁傑之黑狐曲》,香港演藝博覽《發現之旅》,半 肥瘦《聲的形狀》(1.0 及 2.0),香港兒童音樂劇團 X 新世紀青年管弦樂團《夢想曲》,奇 想偶戲劇團《地裡的鯨魚》,香港藝術中心《Y.L.S.L 娛樂自救計劃》,香港演藝學院《規劃 香港》、《tick, tick... BOOM!》等。

音響設計及作曲 王梓健
王梓健是扎根於香港的音響工程師、聲音藝術家、及環境錄音師,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 台及製作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聲音設計。
在 2021 年王氏成立了 WAVINCITY 香港城市聲音紀錄計劃,以現場錄音方式捕捉和記 錄人文聲景,讓聽眾感受不同時地人所產生的都市面貌,同時開放錄音成為藝術創作素材。
王晉希 kennywong.lx peterwongtszkin
於 2025 年王氏創作聲景裝置《回響與幻象》,透過空間音效系統和即時生成影像,重新詮 釋與構建城市聲景,探討在喧囂中尋求寧靜的可能性,引導觀眾重新思考聲音的意義,反 思自身在城市環境中的感知與體驗。






周鍵聰 音響設計及作曲
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成員。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士(榮譽)學位, 主修音樂監製。曾獲 2019-2023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金及 2023 古天樂傑出創意成就 獎。曾為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 2023 年度夏季演出、一條褲製作《撒旦狂筆》、《香西法 蘭港》擔任作曲及音響設計;香港演藝學院《Interstage 2022 瓢》擔任聯合監製、音響設 計及編曲等。
除了參與本地藝術演出 , 其個人作品受邀至 0 // 2023 Public Visuals Tokyo 作參演;2019 及 2023 布拉格四年展擔任其中藝術家。近年亦逐漸參與流行曲、電影、電視劇及廣告之音樂 製作。

潘藹婷 監製
畢業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過往曾擔任雜誌編輯、藝術活動統籌等工作,並先後於社區 文化發展中心、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香港藝術中心工作。2014 年獲「藝術行政人員海外培訓 計劃」資助,於澳洲「阿德萊德藝術節中心」實習。
近年參與製作包括:《撒旦狂筆》(首演及重演)、《同行尋光》、《流徙之女》(上海重演)、 《長夜守燈》、《愛的實驗》、「第三屆紀錄劇場節」、《金童子》(載譽重演)、《讀癮起 2024 種族與戲劇》、《長夜守燈》錄像放映及《香西法蘭港》。

dust .and.ant
文雅麗 助理監製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文學士課程及多倫多大學藝術史碩士課程。曾任職於香港藝 術發展局及 M+ 博物館;與志同道合之士籌組「牌坊 Paai4 Community」,推廣香港傳統紙 牌遊戲、義務籌備「第二屆銀幕.香港電影節」於多倫多的社區放映等。
曾參與製作包括:一條褲製作《金童子》(載譽重演)、《香港藝術的前世今生》、「第二屆紀 錄劇場節」、「第三屆紀錄劇場節」及【讀癮起】2025 等。

視覺傳達設計師,近期平面設計作品包括香港戲劇協會「第 33 屆香港舞台劇獎頒獎禮」、 一條褲製作《撒旦狂筆》(首演及重演)、《同行尋光》、《長夜守燈》、《流徙之女》(首演及 重演);進劇場《回憶吾愛》、《11 旅程之女》;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夏季演出》2025; 張學良作品《不存在 ... 的》等。
關於一條褲製作
成立於 1995 年 12 月,2012 年重組,邁向成為全職劇團,現為藝發局資助團體及上環文娛中心場地伙 伴。一條褲製作秉承多年來開拓的成績與方向,本着「立足舞台,放眼社會」的精神,全面投入本地劇 壇,推出更多內容與形式同樣鮮活而有意義的作品,期盼以戲劇回應、回饋、改變社會。劇團現正朝着
三個主要方向發展:演出、應用戲劇及研究與保存,以所知所長,令本地劇壇更百花齊放。
劇團近年致力發展「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及「人種誌戲劇」(Ethnotheatre),更大膽
嘗試將此創作方式應用至本地議題上,成為本地劇壇先鋒,並於 2023 年舉辦了「第三屆紀錄劇場節」, 進一步令戲劇藝術與社會產生更緊密的關係。
董事局主席 : 周偉強
董事局成員 : 李浩儀、黃婉萍、簡淑明、劉天明
藝術總監 : 胡海輝
行政經理 : 潘藹婷
項目統籌 : 文雅麗 *
駐團演員 : 張卓行 *
見習製作主任 : 吳卓妍 #
# 藝術人才見習配對計劃 2023/24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 藝術人才見習配對計劃 2024/25 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網頁:www.pants.org.hk
電郵:info@pants.org.hk
一條褲製作 pants theatre production



成為一條褲之友

入會費用全免!會員盡享優惠包括:
1. 定期獲得一條褲製作的最新資訊
2. 演出門票折扣優惠:會員購買一條褲製作主辦的演出門票 時,只需出示「一條褲之友」會員卡或輸入會員編號,即
3. 工作坊優惠:會員參加劇團舉辦的工作坊可專享折扣優惠 * *
1) 請填妥演出問卷下方的表格並投入劇場入口的問卷收集箱、或以電郵、傳真或郵寄方式交回, 或
2) 掃描左方的 QR code 填妥申請表格,或
3) 到 www.pants.org.hk 填妥網上入會表格。
支持一條褲製作
一條褲製作本着「立足舞台,放眼社會」的精神,期盼以戲劇回應、回饋、改變社會。您的支持將有助 本團更全面地發展「戲劇演出」、「應用戲劇」及「研究與保存」三大方向。
- 捐款 HK$500 或以上者:我們將於同年的各演出場刊中作特別鳴謝
- 捐款 HK$100 或以上者:將獲發捐款收據申請扣稅
歡迎閣下致電 2419 9006;或傳真至 2419 9789;或電郵至 info@pants.org.hk
演出問卷
感謝各位觀眾對《規劃香港》(再規劃版)的支持,盼望您在欣賞演 出後可以填寫以下問卷。給予我們寶貴的意見。
鳴謝 (排名不分先後)
上環文娛中心
2023 年首演的製作團隊
受訪者
無名氏
何佩然教授
伍美琴教授
龐宇靈先生
黃保傑先生
Wu Yan
Gloria Ha
Hermion
梅詩華女士
陳錦輝先生
何尚衡先生
各擺放單張及海報的書店、咖啡室、餐廳及商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