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母女一場⋯⋯》場刊

Page 1

粵語演出 In Cantonese

My Dad, My Mom, My Son and My Daughter…

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Cultural Activities Hall, Sha Tin Town Hall

17-18.2.2017 | 8pm

(星期五至六 Fri-Sat)

19.2.2017 | 3pm

(星期日 Sun)

荃灣大會堂文娛廳 Cultural Activities Hall, Tsuen Wan Town Hall

25.2.2017 | 8pm

(星期六 Sat)

26.2.2017 | 3pm

(星期日 Sun)

製作


《目送背影》 藝術總監及導演的話

胡海輝

原來已經是三年前的事!那時承蒙香港話劇團邀請,擔任駐團師徒計劃的導師,學員可以在畢業 展演作不同嘗試,其中一位學員竟然大膽自編自導自演一齣獨腳戲,她便是 Kit 龍偉潔,劇目便是 《目送背影》。那個版本只有廿多分鐘,而且展演資源所限,一切仍很粗糙,但是我看後,深受打動, 立刻與 Kit 說:「你願意繼續發展這作品嗎?」結果經過多次傾談,她改寫了十多稿,上年八月做 了一次讀劇,終於發展成大家即將看見的版本。 即使我不是女兒身,但是我也有母親,自己有幸走到今天,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總覺得多虧 母親無私的付出,我相信不只我有如此感受。看到有潛質的東西,便禁不住希望加以琢磨,雕成美玉, 與人分享欣賞。 《目送背影》雖然不是紀錄劇場,但是 Kit 自己既為女兒,也是母親這事實為它播下了真摯動人的 種子,我想起在英國曾經導演不少紀錄劇場作品的 Max Stafford-Clark 曾說過:「真實本身便具有 戲劇性。(Authenticity is inherently dramatic.)」 感謝 Kit 一直以來的努力,不問報酬,只為把 故事說好;還有好拍檔 Cece 伍潔茵,剛開口邀請她,她便義不容辭答應參與,我相信要演好這個戲, 環顧劇壇,Cece 應是不二之選。 既有《目送背影》探討母女,我便想何不來另一齣戲說父子?感謝鄭廸琪與鄭傳軍同樣二話不說便 接下這工作,令兩齣戲可以同台上演,相映成趣!

編劇的話

龍偉潔

《目送背影》誕生在二○一四年的一個課程結業展演,那個演出讓我可斗膽來個「自編自導自演」 的獨腳戲,真令小妹痛快不已!引發本創作則是源於閱讀到龍應台在《目送》中的『我慢慢地、 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 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 告訴你:不必追。』這一段文字。不知怎地,這段說話深深觸動我,在往後兩天中,腦海裡有許多 自己的童年回憶,也有很多兒女的兒時點滴,這些不同年代的舊片段交疊地浮現,渴求動筆之慾就 由此而生了。 《目送背影》雖然由《目送》出發,卻不囿於原著內容,是個人對自己的親身經歷及所見所聞的重 新省思。自身經歷着母女角色之間的拉扯張力,親身嚐到當中的愛惜與遺憾。面對兒女,如何在愛 裏學習放手;面對父母,如何在愛裏學懂珍重,這是我人生的課題,也盼望透過把文本搬上舞台, 感染觀眾,一起反思這永恆的生命課題。 在二○一三年十二月的一個晚上,我讀着《目送背影》第一稿,不自覺地哽咽、流下淚來,我清楚 知道未感動別人前,我已被它打動了!這感覺很特別,因為從前我只會看別人的作品而哭。 二○一四年二月作品展演的兩個晚上,我清楚知道《目送背影》不只能感動我一人。願今天的 《目送背影》也能觸動你心。 感謝胡海輝老師對《目送背影》的恩寵,給它締造成長的機會,讓我這個小農夫繼續施肥、灌溉, 把它由半小時的文本栽種成接近一小時的劇本。更榮幸得到伍潔茵獨挑大樑,演活老中青三代 女人。最後,感謝入場觀看的你,讓我個人的省思成為與你在舞台上分享的私語。

2


專訪伍潔茵 ― 創作「最緊要好玩」 伍: 伍潔茵 訪問及編錄:鄭彤 問: 剛接到邀請演出獨腳戲時,有什麼感覺? 伍: 感覺就是,是時候要試(笑)。以前年輕時會覺得獨腳戲好像很沒趣,也自問不是一個有很 強創作慾的人,雖然也不抗拒,但一直沒有很大的衝動去演獨腳戲。直到今次接到邀請, 便覺得是時候要試一試。雖然起初稍稍擔心體力上的要求,不過我知道這個獨腳戲籌備已久, 加上我與此劇亦頗有緣份,因為早在我入讀演藝學院前便認識編劇龍偉潔,而且對導演和團 隊也有信心,最緊要好玩吧! 問: 可不可以分享一下首次閱讀劇本時的感覺? 伍: 起初感覺劇本很清晰,但也有點擔心內容太簡單、不夠特別,因為好像在說一些人盡皆知的 道理。直至進入讀本階段,與編劇和導演討論過後,收到編劇多番修改的最終稿,感覺豐富 了很多。劇本仍然是很小品的形式,沒有很多起承轉合,但會發現一些看似簡單的道理, 其實可以很窩心,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劇本觸動。 問: 對於今次的獨腳戲演出有什麼期望? 伍: 參與演出的時候多數會保持一個開放的態度,因為我相信創作是「work 出嚟」,即使今次是 一個獨腳戲,但也是互動的,會留一些空間給導演、編劇。但自己對於這個戲也有期望, 以前會怕獨腳戲沉悶最大的原因,是覺得無人(對手)和自己一起創作,同時亦怕自己不夠 功力,不過功力現在夠了(笑)。我覺得獨腳戲的演員必須要對主題有深入的感受,要有慾 望去展示主題,才會有足夠的力度去推動演出,這就是我所說的功力,當然同時演員本身也 要掌握到一定的技巧。 問: 你認為獨腳戲和過往演出有甚麼分別? 伍: 我認為主要是戲種上的分別,不同的戲種往往會得到不一樣的東西。因為自己喜歡做演員, 所以會抱有好奇心去試不同類型的東西。我會覺得比較重要的是「好不好玩」,好玩的意思 是大家「啱 channel」,可以互相給予大家發揮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大家對戲劇有一個共同的 視野,只要有這樣的基礎, 不論是什麼類型都樂意參與。 問: 可不可以分享一下如何為角色作準備? 伍: 每齣戲都需要準備,而這次演出甚至會容易一點,因為已有足夠功力(笑)。所謂的功力 就是指人生的經歷。即使自己的背景和角色不一樣或無經歷過一樣的事情,也會多聽身邊朋友 的分享。因為生活是不斷在累積,每一個時刻每一個機會都是自己的百子櫃。 問: 對你來說今次三個角色哪一個最難演繹?當中最大的挑戰又是甚麼? 伍: 我想會是孫女一角,因為角色需要的能量較大,而且和自己真實年齡有一段比較大的距離, 需要闖過心理關口。另外,演繹時也會對她的用字有作修改,讓角色更符合當下時代年青人的 形象。至於最大的挑戰,會是體力上,不過幸好自己一直有教書,會要求自己可以保持一定 的狀態。我覺得演員的身體和聲音是要保持的,同時亦要鍛鍊。 問: 排練時有沒有勾起與母親的一些自身回憶? 伍: 有時也會想起自己和媽媽「頂頸」,因為本身也是一個比較爽直的人(笑),好少會「嗲」 媽媽。排練這部戲後,會更痛錫媽咪,多了去想父母的需要,和媽媽相處也多了些耐性。 問: 會不會透過自己一些經歷來幫助建構角色? 伍: 當然自己的經歷未必足夠,即使我無為人父母、為人外婆的經驗,但也會透過留意媽媽怎樣 和我相處,又或者留意她與孫兒的相處,讓我多些聯想,更容易進入角色的世界。 問: 在你的角度而言,這作品最大的意義是甚麼? 伍: 很多時候和朋友聊天,聆聽他們的經歷,才發現看似平常不過的家庭可能曾經發生不同荒謬 的事情。這些會令我去思考倫理價值在這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原來不知從何時起已開始 崩壞,令我更覺得這一個時代需要多一些探討親情、探討倫理關係的作品。

3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 導演的話

鄭傳軍

有一個晚上,戲排了一半,演員問我:「如果我們是你的兒子,你會怎樣對我們?」我答: 「我會殺了你們!」他們呆了一下,然後才哈哈大笑起來。 我不知為何衝口而出,說了這句話。過後我再思量,我當然不是真的想殺了他們,甚至我完全沒 有和他們起任何爭執。不過每天都有一萬個問題要解決,心底裏仍有一份壓力。原來在這個假設 性的問題上,我便會將心裏面的壓力宣洩出來。看來,父親能夠心平氣和地對着兒子,的確要有 少林寺一般的耐力才能應付得來。 和一位老師談到最近我在排練這個演出,他問我:你和父親有沒有一些難忘的畫面和經歷呢? 我說:有。年紀很小的時候,爸爸偶爾領着我步行回校, 他總走在我的前面,終於我趕上去想拖 着他,他卻甩開了我的手。當時我真的很不開心。他還說:「你長大了,還拖着幹嗎!自己行呀 嘛!」不知為何這個畫面在我腦裏邊非常清晰,每次與人分享,這個畫面就會在我的腦海中浮現 起來。那位老師說:希望這個畫面能在你的戲裏面呈現出來。 談到父親的壓力,我想到了剛才的畫面,不知是否為我父親開脫,還是什麼。 謝謝胡海輝找我搞這台戲。由眾演員和我跟編劇一起去訪問不同父親的第一天,我驚訝地發現這 個戲的力量已經在我們腦裏、心裏,開始工作起來。這個題目在向觀眾呈現之前,已經活現在我 們的眼前及心上。在圍讀及討論時,年輕的後台工作人員們亦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討論和分享的 行列。一直到今時今日,眾人的淚水、汗水、面紅耳赤、呼叫聲、笑聲……都縈繞在我們當中。 人家說要贏人先要贏自己,我卻說要感動人先要感動自己。這個過程我深深體會得到。 感謝編劇鄭廸琪將每個真摯的時刻都記錄下來,整理及編寫成不花巧卻動人的戲劇本子。 謝謝你們。

編劇的話

鄭廸琪

喝一口文山包種茶 也許《我的父親•我的兒子》是我寫過的幾個劇本之中,最缺乏故事情節和角色發展;淡淡然是也。 當初被邀請寫父子篇時,知道劇團期望內容來自真實採訪,但最終形式上級則沒有指示,而我就 選擇了一個最自找麻煩的方法 ─ 引錄劇場 (verbatim theatre)。顧名思義,劇中的台詞都是引錄 自訪問。在數十小時的訪問中,絕對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故事,就連少少煽情也沒有,但每每一 談,總有一刻眼角有點濕,心中有股熱。就是這一點點濕熱,帶來一陣陣的香氣,口感淡卻回甘。 我相信即使我如何天馬行空,都不及引用父子們自己的說話來得更有力。 很感謝每個家庭對我們的信任,但濕熱太多,篇幅太少,你們真摯的分享未能一一收錄,希望我 能誠實地把你們呈現出來,希望你們喜歡。

4


專訪鄭傳軍 ― 創作是一條共同孕育的道路 訪問及編錄:鄭彤

緣起 「創作是一條共同孕育的道路,尤其紀錄劇場。」這是訪問中我聽得最多的一句說話。作為一個富 有創作經驗的導演,鄭傳軍(Terence)已非首次執導紀錄劇場,早於兩年前他曾為一條褲製作的 紀錄劇場翻譯作品《重見真相 - 同志虐殺現場十年重訪》擔任導演,他自言是一個很好的熱身, 使他了解原來事實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演員在排練過程中的感受和結論,讓他對執導本地紀錄劇場 有所準備。 「當初知道是以父子為主題的時候覺得都很適合自己。剛收到電話的時候我還在問我要做哪個爸爸呢? 我以為是找我做演員」Terence 笑言。他自言較喜歡執導一些小品形式的劇場表演,對那種細膩 的情感捕捉尤其着迷,因此當得知這次的創作形式能夠與演員的父親們進行深度訪談,蒐集真實材料, 並由編劇撰寫成劇本,覺得十分有趣。

一切從訪問開始 「這個創作過程充滿化學作用。我們編劇、導、演的成員主要透過訪問不同的父親或已為人父親的 家人來收集素材,當中甚至有些是他們自己的父親,所以很快就對他們產生影響。演員們的父親在 兒子面前不曾說過那麼多話,甚至連演員們也沒有想過原來他們的父親會有一些這樣的想法。」 Terence 表示這反映了從訪問過程中已不知不覺地發揮記錄劇場交流和反思的作用,老套點的說 法,就是感動觀眾之前演員自己先被感動了。 與受訪者進行訪問的過程中,Terence 舉出其中一個令他深受打動的故事:一位受訪父親憶述他的 父親於年輕時因沉迷賭博,未有照顧家庭,甚至把家庭收入拿去賭博,但後來父親年老又患病, 受訪者亦沒有離棄他。這些活生生的故事讓 Terence 進一步思考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更讓他了解到 關係不一定是「因果」,不是說他對你很差,你一定要恨對方。「關係」缺乏必然性,讓人和人的 關係顯得更為有趣。

在藝術空間中尋找默契 紀錄劇場其中一個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劇本是透過導演、編劇和演員共同訪問,然後就訪問內容作出 篩選,再由編劇根據真實事件創作而成。「我認為編劇應該有自己的藝術空間,雖然每次訪問之後 大家都會稍微討論一下,交流一些深刻的片段,有一定默契,但之後基本上都是交給編劇去篩選 和發揮。可能大家都有共同的敏感度,知道這個劇是探討關係和無形的連繫,所以那個默契自然存在。」 Terence 期望大家能有藝術空間去感應此創作。 這種導演與編劇的默契,大概是紀錄劇場獨有的副產品。Terence 認為︰「可能因為整件事是大家 一起『行出來』,編劇是和我們一起訪問,劇本也是一起孕育,所以我會了解到她編撰的理由。 相比一些編劇完成劇本再給導演創作的劇目,自然會比較少挑剔,多理解。即使有建議,溝通上也 會容易很多,因為大家也清楚有什麼原材料可以選擇。」 紀錄劇場這種特別的創作方式,讓 Terence 萌生了把此形式應用在未來作品上的想法。他認為, 如何把香港人的共鳴感融入創作,一直是很多藝術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因為演出傳統翻譯劇目, 當中的角色將會受作品設定的時代所限制,當觀眾身處在劇院觀賞劇目時,難以把自身的感受和作 品產生連繫。如劇場能透過如紀錄劇場此類形式來演繹一些與觀眾的生活互相呼應的事件,更能刺 激觀眾用不同事件的角度再次檢視自己的生活。 5


火花下的燃料 作為導演,除了在處理手法上有所顧慮,和演員的合作也十分關鍵。這次 Terence 選擇了與四位 剛從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的男演員合作,深深感受到四位演員在紀錄劇場創作形式下的轉變。「我們 從訪問開始一路走來,步伐很一致,對新演員的演出來說是相對有利的。因為他們在參與紀錄劇場 的創作過程中,有很多機會接觸到真實的角色。每當他們去重溫那些角色的經歷時,都能幫助他們 掌握角色的慾望和所面對的困局,有助他們豐富對角色的想像。」四位演員分別擔綱演繹好幾位不 同的父親,但 Terence 表示他們能捉住父親們不同的重點加以演繹,令角色之間有明確分野,這 種能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演員們在表演方面的信心。 作為四位男演員的老師,Terence 不諱言在以往執導的劇目中,鑒於老師和學生的身份,演員們往 往處於較被動的位置。很多時候排戲就如生火,導演先花一輪功夫把燃料找來,接着點火,然後又 要用盡全力煽風點火才換來丁點火光。但這次紀錄劇場形式的創作,由於演員和導演的交流及溝通 相對較平均,燃料很自然地存在,導演只需要點火,再輕輕一撥,熊熊烈火便燃燒起來。同樣的道 理也應用在故事情節為主軸的劇目上,「導演很多時候的工作就是把角色的情景活化,然後讓演員 去投入,想像角色如何在情境中解決問題,演員就自然能和角色同步。」聽上去只是簡簡單單的幾句, 但絕對不是一時半刻的功夫。Terence 也希望四位學生在往後的創作過程中,也能保持同樣強烈而 豐富的想像力。

父子與師生 作為老師,Terence 笑言現在的師生關係和父子關係一樣,和自己那一個年代就像是兩碼子的事: 「可能因為我自己本身也是老師所以感受很深,在以前那個年代,不論是師生抑或父子關係,都存 在着一種莫名的尊敬,父親說一從來不會有人說二。而現在呢,則是需要講道理的,就像以前體罰 是一種很常見的教育方式,但現在是不被接受的,缺少了那種暴力的威脅令子女就範,唯一的方法 就是和他們做朋友,就像現在的師生關係一樣。」 「以前從來沒想過原來真的有些父親會介意兒子對他不理睬,有位父親在訪問時埋怨兒子小時候愛 粘著他,長大後卻冷落他:『好 hurt 呀。』原來有些父親的確需要感情支持,不是說是男人就能 自己處理好自己,很多時候只是他們選擇不作聲而已。」 父子關係,似乎從來都是那種不靠言語建立的內斂情感,但原來,他們從來都渴望著彼此。只是不 知道從何時開始,在擁抱和背影之間,我們好像已經習慣了背影,而非擁抱。

6


《目送背影》 故事簡介 今天香港,不少中年女性應付工作所需,終日奔波勞碌,又要兼顧婚姻及子女,還要照料年邁父母, 萬一父母身心出現問題,對她們來說,實在是多面受壓,可是她們的處境心聲往往不易表露。龍偉 潔以自己身為母親及女兒的親身經驗出發,加上親友經歷及其他真實故事,轉化成一齣三代母女的 獨腳戲 。

角色表 伍潔茵

婆婆、媽媽、女兒及其他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 故事簡介 有其父是否必有其子?一條褲製作建基於其專注發展的紀錄及人種誌劇場,對多對兒子及父親進行 深度訪談,收集真實材料,並由鄭廸琪編撰成文本,探討此時此地的父子關係。

角色表 趙展禧 郭小杰 嚴鉅乾 翁煒桐

飾 飾 飾 飾

潮州老豆、教書兒子、經理細仔、經理大仔、某父親、某兒子 全職 Daddy、地盤阿爸、潮州仔、某父親、某兒子 小學生爸 B、教書兒子、水電哥哥、孫仔、某父親、某兒子 教書爸爸、金菠蘿孻仔、經理爸爸、某父親、某兒子

分場表 第一場 第二場 第三場 第四場 第五場 第六場 第七場

我的兒子 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的父親 家事法庭 細說當年 父親再見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

7


創作及製作人員名單 藝術總監及《目送背影》導演 《目送背影》編劇 《目送背影》演員 《目送背影》導演助理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導演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編劇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演員 佈景及服裝設計 燈光設計 助理燈光設計 音樂及音響設計 錄像設計 舞台監督 執行舞台監督 助理舞台監督 宣傳設計 監製 助理監製

︰胡海輝 ︰龍偉潔 ︰伍潔茵 ︰鄭彤 ︰鄭傳軍 # ︰鄭廸琪 ︰趙展禧、郭小杰、嚴鉅乾、翁煒桐 :孫詠君 :張素宜 ︰吳家慧 :何子洋 ︰方譯聲 ︰張詠婷 ︰黃梓瑋 ︰翟穎翹、鄺梓珊 ︰ jeffrey@yeungstudio.hk ︰潘藹婷 ︰黃潔雯

# 承蒙香港演藝學院批准參與演出

節目長約 2 小時 30 分鐘,包括中場休息 15 分鐘。 2 月 19 日、2 月 25 日及 2 月 26 日演出後設座談會,歡迎觀眾留步參加。

8


製作人員簡介 胡海輝

藝術總監及《目送背影》導演

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英文)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導演), 二○○八年獲英國倫敦大學中央戲劇及語言學院碩士,同年夏天獲亞洲文化 協會基金獎學金前往美國考察研究。現為一條褲製作藝術總監,近年導演作品 有紀錄劇場《本來沒有菜園村》、《1967》、翻譯作品《黃面佬》及雙語劇 《Gweilo》。胡氏亦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社區小組委員、香港學校戲劇節首席 評判、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及香港戲劇協會評審,亦為香港科技大學、香港 演藝學院及恆生管理學院擔任兼職講師。

龍偉潔

《目送背影》編劇

曾參與香港話劇團舉辦的「舞台表演專業證書課程」、「像戲劇藝術家一樣思考」 駐團師徒計劃及編劇課程。曾編寫劇目有香港教師戲劇會《婆婆公主》及香港 玩劇團《生日快樂》。

伍潔茵

《目送背影》演員

資深演員、戲劇及聲線訓練導師 。 現為榞劇場聯席藝術總監,以及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界別審批及評審員。 二○○七年於國立戲劇藝術學院(澳洲悉尼)獲戲劇碩士,主修聲線訓練。 一九九六年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一級榮譽藝術學士,主修表演 。 二○○一至一一年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擔任全職講師,教授演技及聲線文本訓練。 一九九八至二○○一年擔任中英劇團全職演員。於第七屆香港舞台劇獎獲最佳女主角,同屆獲最佳 女配角,之後再度於第十屆獲最佳女主角,及於第二十一屆獲最佳女配角。

鄭彤

《目送背影》導演助理

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三年級生,主修編劇及製作管理。一個喜歡聽故事, 正在努力學習如何說故事的人。

鄭傳軍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導演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導演,獲頒一級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近年 更獲香港演藝學院支持到英國倫敦皇家語言及戲劇學院修讀戲劇碩士(應用戲劇) 課程,並獲頒碩士學位。曾導演音樂劇、歌劇、粵劇及其他西方經典和香港原 創劇目,包括︰ 7A 班戲劇組《夏日煙雲》及《上一輩子的情人》;一條褲製作 《重見真相 ― 同志虐殺現場十年重訪》;Theatre Noir《人鼠之間》等。鄭氏 亦積極參與社會服務,運用戲劇接觸不同界別人士。 現為香港演藝學院戲劇 學院任全職講師,主要執教導演及戲劇教育課程。曾為學院執導《太白沉江》、《縛 ‧ 愛》、 《深閨大宅》、《書籍》、《白色極樂商場漫遊》、 《家和 ‧ 萬事輕》及《馬克白》。 鄭氏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藝術審批員、香港展能藝術會執委會委員、7A 班戲劇組董事局成員、 香港戲劇協會成員及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季刋編委會顧問。

9


鄭廸琪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編劇

正職從事醫療,副業修讀香港演藝學院藝術碩士課程,主修編劇。 公演作品有《螢火》、《魚躍記》和《流徙之女》。劇本《好人不義》被選入 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新戲匠」系列,將於二○一七年三月公演。

趙展禧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演員

先後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獲電影藝術高級文憑(導演系);香港演 藝學院戲劇學院,獲戲劇藝術學士(榮譽)學位(表演系)。就讀於香港演藝 學院期間,憑編作形體劇場《秩序》獲得傑出演員獎,亦曾獲學院頒發年度最 佳進步獎。 曾參演戲劇製作:香港話劇團《吉房》;天邊外劇場《李逵的藍與黑》(東北村落版); 同流《許三觀賣血記》(香港、廣州及第九屆華文戲劇節 杭州演出);Theatre Noir 音樂劇《我的 長腳叔叔》;壹團和戲《黃雀》、《我愛黑膠好年華》;香港演藝學院《仲夏夜之夢》、《慾望號 街車》、《元宵》(2016 斯洛伐克藝術節版);四年三班《格林威治的瑣碎事》等。參與學校巡 迴演出及社區文化大使計劃,包括中英劇團《無煙聯盟》;夢飛行合家歡劇團《公民神級訓練課程》; 同流「社區文化大使 2016」《「竹」出過去 •「築」出未來》等。 此外亦有參與其他演出: 京劇:曾學習京劇並於上海、澳門、香港作公開演出及交流。 魔術:於商場、晚宴、生日派對及街頭作演出。 電影製作:《男神訓練營》、《販賣 • 愛》、《分手 100 次》、《六福喜事》;微電影:《風之起時》 (與廖啟智、葉童及夏春秋合演);「第 38 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大專學生作品選 - 香港浸會大學 作品《死不放棄離奇殺人事件》等 。 現為自由身劇場及電影演員、魔術師、電影同學會會長、國際魔術師協會(香港)會員及香港魔術 家協會會員。

郭小杰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演員

雖叫小杰但外觀卻不小。 二○一六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頒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 表演。曾多次參與校內演出,包括《元宵》、《慾望號街車》、《原野》、 《三姊妹》、《挪拉》、《秩序》及《朱莉小姐》等。過往演出包括天邊外劇場 《李逵的藍與黑)(東北村落版);四年三班《格林威治的瑣碎事》;赫墾坊 劇團《薄扶林上的雪川鳥 - 一群建築系學生的口頭報告(試演)》;中英劇團《馬克白 X 哈姆雷特 (姣盡腦汁版)》。此外,亦曾參與電影及廣告拍攝。現為艾菲斯劇團成員及自由身演員。

10


嚴鉅乾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演員

八十後土生土長香港人,擁有多年電單車駕駛經驗,基督徒,現為自由身演員。 先後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獲電子商貿及萬維網科技副商學士;澳洲維多利亞 大學,獲理學士,主修電腦科學;香港演藝學院,獲戲劇藝術(榮譽)學士, 主修表演。在校期間演出包括《元宵》(2016 斯洛伐克藝術節版)、《仲夏夜 之夢》、《慾望號街車》、《鰻魚安魂曲》、《青鳥》、Musical Cabaret 2015、 《家和 • 萬事輕》、《秩序》(編作形體劇場)、《馴悍記》及《天邊外》。就學期間,憑《秩序》 獲頒傑出演員獎,並獲得匯豐香港演藝學院內地學習計劃獎學金、香港演藝學院校友會獎學金及人 文學科獎學金。近期演出包括天邊外劇場《李逵的藍與黑》;Theatre Group Gumbo(日本)音樂劇 《Ring-a-Ring-O' Rosie》;及於去年十一月赴日本參與木津川藝術節《上狛猫》演出。

翁煒桐

《我的父親•我的兒子》演員

二○一六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獲藝術學士(榮譽) 學位,曾獲演藝學院友誼社獎學金、滙豐銀行慈善基金 - 香港與內地學生交流 獎學金,並憑《秩序》獲二○一四至一五年度傑出演員獎。校內曾演出劇目包括: 《馬克白》(第十屆華文戲劇節參節節目)、《慾望號街車》、《從八十號 K 開始》、《青鳥》、《秩序》等。現為自由身演員、平面模特兒。近期作品 包括:演活 • 藝術教育舞台《六色光 • 彩虹》;Performer Studio《鄭和的後代》; 香港話劇團《活著真好!》(學校巡迴演出);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莎士比亞數碼流動劇場」 《仲夏夜之夢 ― 愛漂流》。曾為香港賽馬會、灣仔碼頭和香港快運航空拍攝廣告 。

孫詠君

佈景及服裝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藝術學士 ( 榮譽 ) 學位,主修舞台及服裝設計,在學 期間獲頒多個獎學金。曾參與舞台設計作品包括:香港演藝學院《UBU》、《Opus 16:Point of Departure》;香港電台《能者舞台仲夏日》;一條褲製作《流徙之女》; 同流《魚躍記》、《心靈病房》;香港藝術節《炫舞場》等。同時亦活躍於澳門 演出的舞台設計,作品包括:澳門演藝學院舞蹈學校《日出印象》;友人創作 《順風 • 送水》; 戲劇農莊《浮沙》、《勇猛辣媽》等。

張素宜

燈光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頒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舞台燈光設計。 近年參與:普劇場《心寂無聲》;進念二十面體《舞仕烈傳》、《春之祭》; 浪 人 劇 場《 心 林 》( 香 港 演 出 及 台 北 關 渡 藝 術 節 ) 等。 曾 赴 波 蘭 參 與 Teatr Tańca Zawirowania 舞蹈節為香港團隊之執行燈光設計。曾獲邀赴馬來西 亞 參 與 Sibu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Memento Mori》、《When Time Limps》等舞蹈作品任燈光設計。

吳家慧

助理燈光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舞台及製作藝術學士學位,主修舞台燈光設計。曾經 參與之舞台製作有大專院校的週年匯演及多個香港演藝學院的演出,亦參與過 不同演出的燈光設計,包括音樂會、小型宴會、戲劇及舞蹈表演等。少時曾參 與話劇演出,之後接觸街頭舞蹈及其他類型舞台表演,繼而對舞台燈光產生興趣。 希望通過燈光效果,能令各類的藝術表演增添色彩。 11


何子洋

音樂及音響設計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主修舞台音響設計及錄音。以自由身份參與本地實驗劇場、 舞蹈、裝置、電影配樂等聲音創作。 近期參與創作 :一條褲製作《同志少年虐殺事件》、《流徙之女》;不加鎖舞 踊館《游弋蒼穹》;4 度工作室《RAM》;天邊外劇場《禁區廣場》;香港創 樂團《電動連音》。

方譯聲

錄像設計

生於一九八九年,影像自由工作者,創作範疇包括動態圖像、錄像、攝影和 平面設計。主要食糧為咖啡因和尼古丁。

張詠婷

舞台監督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藝術、項目及舞台管理。 在學期間,曾獲頒滙豐銀行香港與內地學生交流獎學金,到訪北京及天津作文化 藝術交流。除學院製作外,近期亦參與不同劇團之製作。包括:一條褲製作 《Gweilo》、《黃面佬》、《流徙之女》、《同志少年虐殺事件》;Kearen Pang Production 《騷眉勿擾》;Opera Hong Kong《Romeo et Juliette》;夢飛行 合家歡劇團《賣火柴的小女孩》、《木偶奇遇記》、《星仔走天涯》、《飄零燕》; 一路青空《金菠蘿戰士》(首演及重演)、《第拾壹方案今日城》、《忍者 BB 班》、《魔法豆腐花》、 《雜果兵團》、《囍雙飛》;第四十四屆香港藝術節《炫舞場》;W 創作社《Christine Law & Her Three Best Friend》、《愛是雪》。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黃梓瑋

執行舞台監督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藝術、項目及舞台管理。 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近 期 參 與 製 作 包 括: 竹 韻 小 集《2016 中 國 管 樂 節 – 氣 聚 香 江 》; 樂 舞 坊 《 舞 • 緣 • 傳 承 》; 演 藝 青 年 粵 劇 團《 青 年 新 派 粵 劇 大 會 演 》、《 雙 教 子》、《2016 粵港澳青少年粵劇匯演》;香港演藝學院進修學院 X 香港國際機場《Stomping Easter 2016》;香港演藝學院《此際流》、《夏萌》、《鑼鼓響》;香港話劇團《孫文兵法》; 一條褲製作《大學與大學生》;聯大舞台大攪作《第九味》;紫昕音樂世界《睡公主與月亮王國之迷》; 新域劇團《青春修煉日記》;《偶然 • 徐志摩》;偶友街作《烏拉森林 II》(反轉劇場版)、 《糖果屋的美味傳說》等。

翟穎翹

助理舞台監督

畢業於何東中學及香港演藝學院,主修舞台技術及管理,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 近年參與舞台製作包括:進劇場《The Actors Lab 2015》;香港演藝學院《鑼鼓 響 2015》、《元宵》;春天實驗劇團 X 星動音樂劇團《國王的新衣 – 魔鏡傳說》; 一條褲製作《中間人》、《Hong Kong A Cappella Academy Showcase 2016》等。 12


鄺梓珊

助理舞台監督

自由身舞台工作者。近年參與舞台工作有:一路青空《雜果兵團》(重演); 一條褲製作《Gweilo》、《黃面佬》;雙非劇團《我和我的兄弟姊妹》;劇犢 《牛頭》、《良朋友心》;風車草劇團青少年劇場 2015《校園的童話》等。另外, 亦有參與其他短片及微電影製作。

Jeffrey@yeungstudio.hk

宣傳設計

一九八九年出生。於糾結、多元的世界,充當一個簡單的平面設計師。遊走於 獨立出版界,同時以 yeungstudio.hk 參與不同文化製作單位的視覺設計及宣傳 策劃。

潘藹婷

監製

畢業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過往曾擔任雜誌編輯、藝術活動統籌等工作,並 先後服務於社區文化發展中心、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香港藝術中心。 二○一四年 獲「藝術行政人員海外培訓計劃」資助,於澳洲「阿德萊德藝術節中心」實習。

黃潔雯

助理監製

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曾任劇社助理舞台監督及宣傳幹事, 現就讀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課程。曾任一條褲製作《中間人》監製、《流徙 之女》及《黃面佬》助理監製、《Gweilo》聯合監製,現為一條褲製作行政主任。 副業為背包遊子,曾旅居金鐘添美道。

13


關於一條褲製作 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一二年重組,邁向成為全職劇團,更於二○一五年躍升為藝發局兩 年資助藝團。一條褲製作秉承多年來開拓的成績與方向,本著「立足舞台,放眼社會」的精神,全 面投入本地劇壇,推出更多內容與形式同樣鮮活而有意義的作品,期盼以戲劇回應、回饋、改變社 會。劇團現正朝著三個主要方向發展:演出、應用戲劇及研究與保存,以所知所長,令本地劇壇更 百花齊放。 劇團近年致力發展「紀錄劇場」(Documentary Theatre)及「人種誌戲劇」(Ethnotheatre), 更大膽嘗試將此創作方式應用至本地議題上,成為本地劇壇先鋒,創作出《1967》、《本來沒有 菜園村》等受歡迎劇目,進一步令戲劇藝術與社會產生更緊密的關係。 董事局主席 董事局成員 藝術總監 行政經理 行政主任

:鄭尚榮 :周偉強、李浩儀、吳杏冰、黃婉萍 :胡海輝 :潘藹婷 :黃潔雯 ^

^ 藝術行政人才培育計劃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 網頁:www.pants.org.hk 電郵:info@pants.org.hk 一條褲製作 Pants Theatre Production

一條褲製作謹此鳴謝以下人士及機構對是次製作的協助(排名不分先後):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沙田大會堂 荃灣大會堂 7A 班戲劇組 Ancha Vista Homei Cafe Kubrick Pause Rewind n FastForward teakha kitchen 茶。家廚房 teakha 茶。家 人民公社 同流 富德樓藝術文化單位 小房子 尚書房 序言書室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樂文書店 浪人劇場 神經餵飼 非常林奕華 香港話劇團 經濟日報 拉近文化 林綺梅女士 鍾寶倫先生 王美玲女士 受訪過的每一位 1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