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nute read
我們在軍營的日子
文:劉智鵬教授
協理副校長(大學拓展及對外事務)暨大學發展及公共事務處處長及歷史系教授

嶺南學院於1995年從灣仔遷入屯門虎地,開啟了嶺南在新校址的發展新篇章。在新校園宿舍尚未落成前,嶺南臨時借用了位於掃管笏的寶龍軍營(Perowne Barracks)作為學生宿舍之用。這段臨時借用的安排,不僅承載了一代嶺南宿生的生活足跡,也見證了嶺南大學校園建設的歷史過渡。

寶龍軍營原為香港英軍女皇直屬啹喀工程兵團(Queen’s Gurkha Engineers)駐守的軍營,位於毗鄰黃金海岸的山邊,環境清幽,遠離城市喧囂。1995年10月,校方安排了 500名學生進駐寶龍宿舍,探索和實踐「生活與學習(Living and Learning)」的博雅精神。
嶺南學生每六人共住一個600多平方呎的單位,空間相當寬裕。女生入住初級士官的家庭式單位,有廳、房、廚房、浴室;男生則分配到山下及山上的兩座士兵宿舍。宿舍外的空間和設施配置無與倫比,軍營內有兩個草地足球場,多個室內外籃球場,以及大片草地。宿舍臨近黃金泳灘,可以海浴、燒烤、觀賞日落,各適其適。宿舍後山是麥理浩徑第十段,連接屯門市中心和田夫仔;宿舍也因此成為每年一度的「毅行者」活動的終點。山上星空璀璨,據說有宿生在此見過UFO出沒,為宿舍生活添上浪漫而神秘的色彩。
這些美好生活的背後,其實充滿挑戰。寶龍軍營的啹喀工程兵團早已撤出香港,嶺南同學搬入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日久失修的營地,不時缺水停電,設施失靈。營地管理處碍於財政問題,無法及時解決問題,同學唯有自力更生,結果創造了自主的生活空間,也增進了合群共處的手足之情。他們和舍監辦事處以樂天包容的精神,共同營造了一個充滿人情味的臨時宿舍社區,為嶺南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回憶。
隨著嶺南校園建設的逐步推進,屯門虎地校園宿舍在1997年 2月正式落成,標誌著嶺南在屯門的發展邁向完整而穩定階段,寶龍軍營宿舍的歷史也隨即劃上句號;但它所承載的嶺南精神卻始終留存於學生和教職員的記憶中,成為嶺南大學校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