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nute read
緊貼運動潮流 齊玩棍網球 Lacrosse!
Text: Victor Law
Photos: Ken Liu, Lacrosse Team
棍網球 (Lacrosse) ——這項源自北美原住民的競技運動,融合了速度、碰撞、刺激,即將成為 2028 年洛杉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嶺南大學於三年前成立了棍網球隊,推動同學進一步認識這項新興運動。我們特別邀請了嶺大棍網球隊的教練與一眾熱血球員,分享他們投身這項運動的初衷,以及棍網球的吸引之處。

問:為甚麼開始玩棍網球?有何吸引的地方?
陳逸民(運動及體適能培訓應用教育文憑):我中學時已開始接觸棍網球,當時學校推廣新興運動,開辦了棍網球校隊,我在教練邀請下就入了校隊。我在今個學年除加入嶺大校隊,亦入選了棍網球 U20 的港隊成員,去年也考取到中國香港棍網球總會指導員資格。我認為棍網球最吸引的是當中的碰撞性,十分激烈的,令我一直玩下去。
英子樂(運動教練學及盛事管理,四年級):一開始是我修讀的運動教練學及盛事管理課程主任推介我們去體驗一下,在學科鼓勵下,我和同學上了數節課去學習,又組織校隊參加友誼賽。第二年時我們開始招攬其他學系的同學,並且開始參加大專賽。
李子鍵(運動及體適能培訓應用教育文憑):都是在朋友介紹下接觸到棍網球,因為這個屬於新興運動,都是抱著好奇心。一開始是有點抗拒,因為擔心有很多身體接觸,好像很危險。之後慢慢了解玩法和規矩,而且感受到一隊人去執行或追隨一個目標,是很青春和過癮。
張欣(融合科技理學碩士):其實我平時都不喜歡運動,而且一開始就覺得很難。但是教練和隊友都很友善,教了我很多技巧,越玩就越上癮。
吳詠詩(運動及體適能培訓應用教育文憑):我一向都是打排球,比較少參與拍類運動。但隨著我身邊越來越多人玩棍網球,我都開始慢慢試著玩,發現這個運動都很容易上手,但需要與隊友們高度配合度,才可以得分,覺得挺有趣。
陳芷慧(運動教練學及盛事管理,四年級):過往很少玩棍類運動,一開始是課程主任邀請,加上又有參與學分,就去試一下。原本計劃完成了一個比賽後便退出。未料自己越玩越有興趣,慢慢就愛上了,便一直玩下去。

問:棍網球是如何進行的?如擅長玩其他運動,對玩棍網球會否有優勢?
英子樂:正式的棍網球比賽會使用整個足球場,大專混合賽則用半場,以六人對六人模式作賽。球員須用球棍接球、傳球,並要球射進對方龍門得分。正式比賽會配備保護裝備,男女混合則可省略。
黃錫安(運動教練學及盛事管理,四年級):像我另一項比較熟悉的足球,球隊內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踢法,有可能受個人技術影響。棍網球則比較講求戰術,跟著戰術執行去創造進攻的機會或空間。
李子鍵:我覺得如果你擅長籃球和田徑,對玩棍網球也有優勢。因為三項運動均需要手眼協調。
問:嶺南大學如何支持大家參與棍網球這項運動?
英子樂:嶺大很願意提供場地給我們練習棍網球。據我所知,不是所有大學都開放學校場地供棍網球校隊使用,校方在場地上給了我們很大便利。正因如此,大專比賽也在嶺大場地舉行,那我們也盡享主埸之利。
李子鍵:我也很多謝學校提供給我們物資上的支持,無論是我們的頭盔、球棍、龍門、裝備等,都非常齊全。
問:參加棍網球校隊後,有甚麼得著?
張欣:我從內地來香港讀書,原本社交圈子內大部分都是內地同學,相熟的香港同學並不多。但自從參加了棍網球校隊,認識很多香港朋友。我們平日會一起打球,練習後又會一起吃飯,聊聊天,相處得很融洽。
陳芷慧:以往在學校和其他同學交流不多,下課後就和同學說再見。參加了校隊後,我隊友以至其他同學都多了話題,有時也會互傳訊息,多了交流。
陳逸民:棍網球已經比較少人參與,好的教練更是少之又少。因為我和教練都是攻擊手,我一直以他作為模範,很感謝教練教曉我們不同的技術和技巧,以至比賽的心態。

問:教練,你訓練球隊時,與同學們相處有何感想?
蘇家豪教練:我對他們都很滿意。一星期要有三課訓練,其實並不容易。我明白部分同學都有他的主項運動,同樣需要訓練,但我見到我們的隊員都盡量出席。每個人我都會和他們聊天,無論隊長、隊員,他們都有自己的目標和功課,例如球技方面,大家帶球、射波都有進步,對棍網球越來越喜歡和投入。
同時,我感受到他們個人亦有所成長,例如隊長比以前成熟,懂得表達技巧,同時帶領隊員更加團結。一些隊員亦改善了遲到問題,更加有交帶,我很開心和欣慰。可惜部分隊員因畢業而要離隊,不能再一同打比賽,是有點不捨得,但為他們驕傲。
問:你怎樣看棍網球在香港大專的發展?
蘇家豪教練:期望有越來越多人參與棍網球。現時不少港隊成員退役就轉到中學執教,中學的棍網球水平亦得以提升。長遠而言,希望社會和棍網球總會有更多資源和人力去投入這項運動。
問:校隊未來有何計劃?
陳逸民:我們計劃於新學年在校內設置攤位,為校隊招攬新的同學加入。始終棍網球在香港算是新興運動,我希望可以在嶺南大學進一步推廣,球隊在新一年一同爭取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