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nute read
長期服務獎得主與嶺大一起成長
Text: Sze
Photos: Hazel Chow
自嶺南大學(嶺大)於1888年創立,到1967年於香港復校成立嶺南書院(嶺南),至1995年從司徒拔道遷址現時屯門校舍、1999年正式升格為大學,我們創下一個又一個里程碑的背後,多得一 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職員,長期為院校和學生服務。

一路見證新的學院、部門成立,還有開辦的課程也越來越多元化和吸引,便覺得我們大學博雅教育的特色真的越來越濃厚。
入職三十年的教務處助理羅小娟(Connie)與嶺大一起經歷過種種改變,對大學的無數成就與有榮焉。年少時嚮往在大學工作的Connie,笑言她還清晰記得當年於嶺南面試的緊張心情。順利入職後不久,第一大轉變就是校園大遷移。她憶述: 「搬進來新校舍時,看到校園又大又漂亮,真的很高興。」
主要負責非聯招入學申請的Connie,其工作亦隨著時代而改變,她回想起以往學生填寫實體申請表的日子:「以前我們需 要印很多申請表,每年都要推車把大疊大疊的申請表交予部門審批。近年轉為網上申請,真的方便多了。」去年Connie 加入了收生團隊,見證嶺大推出的「嶺大元宇宙2.0」成為全 港首間以虛擬實境校園招生的高等院校,這亦讓她初次接觸元宇宙。
嶺大不斷擴展,作為當中一員,Connie感到自豪。 她指在她入職時,教務處只有10位同事,現已增至30多人。她說: 「一路見證新的學院、部門成立,還有開辦的課程也越來越多元化和吸引,便覺得我們大學博雅教育的特色真的越來越濃厚。」

協理副校長(大學拓展及對外事務)暨大學發展及公共事務處處長及歷史系教授劉智鵬教授,亦不經不覺在嶺大任教滿三十載。於香港大學修畢文學士及哲學碩士學位,及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劉教授便加入嶺大,展開其全職大學工作,擔任通識教育課程助理講師。
1999年大學正名後開始推動博雅教育,學院和編制亦隨之有所變動,劉教授繼而轉往哲學系,隨後創立了歷史系,在 2002年錄取第一批學生。教學以外,劉教授更兼任學生宿舍舍監,經歷過設於寶龍軍營(Perowne Camp,又名掃管軍 營)的臨時學生宿舍的日子、參與將宿舍搬至現校舍。
對於不同年代的嶺大學生,劉教授感受甚深。他指出相對以往,近十年的學生較靜、學習態度較被動。他回想:「最初嶺南還沒變成大學時,我們不是跟大學聯招收生的,學生們甚麼人都有、甚麼背景都有。那個年代,上課很精彩,不同背景的學生參與討論的時候,那個角度、處理問題的方式、問的問題都很特別、很有趣。」
回顧這數十年的教學生涯,劉教授感激家人的支持,讓他可專心研究香港歷史,並在教學以外參與多項公職,如立法會議員、區議員、多個政府委員會等。他說參與公共事務能服務社會,同時獲取很多書本上無法得到的知識,「當然亦建立 了一個社會網絡,這有助於我今日在嶺大所做的大學拓展及對外關係工作。」

而對於已在嶺大服務了40個年頭的財務處助理巢漢倫 (Raymond)而言,嶺大猶如他的家,共事多年的同事猶如他的家人。他說:「由我入職、結婚、女兒出世到她現在畢業, 他們都很清楚。這個地方帶給我很多東西,我是跟嶺大一起成長的。」
於19歲那年加入嶺南,由信差做起,Raymond現於財務處負責文書、文具採購等工作。今年Raymond除了獲嶺大頒發40年長期服務獎外,更適逢女兒大學畢業,以及他和太太結婚30周年紀念,別具意義。
回望過去40載,校舍搬遷最教他難忘,他回憶:「當時工程持續了很久,當它還是地盤時我有來過,平頂時也有來。學校建成後還沒正式搬進來之前,我是第一批進來幫忙的,當時甚麼都沒有。」
他說已把嶺大當家,不捨得離開,「這裡有一班好同事、有一個很好的制度,還有很多人和事都值得回憶,使我一直覺得沒有任何令我想離開的原因。我自己有個願望,就是可以做到45年。」
除了希望自己能在這裡服務至退休,他亦希望嶺大的國際地位能繼續提升,將來能有一個更大的校園,配合未來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