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nute read
關於跆拳, 我說的其實是 ......
Text: Ginn Fung
Photos: Hazel Chow
在嶺大玩體育的人,沒有人不認識運動癡莫鑑明博士 (Kam Ming) 。在擔任跨學科學院高級講 師,並主力任教運動教練學及盛事管理課程前,Kam Ming 是學生事務處一級助理經理(體育), 負責體育運動課程、校隊管理及訓練和活動事務。
不說不知:他曾是香港跆拳道集訓隊成員、中大新亞書院全能運動員,亦是美國認可體適能專家、跆拳道註冊裁判及足球球證、運動科學(創傷)的研究專家及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副會長;他在挪威取得運動科學的博士學位﹐而他在大學主修的卻是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即使去年開始全職教書及做研究,他亦繼續參與學生活動,搞活動,甚至周末周日也在工作。
一切,源於「跆拳道」。
即看Kam Ming專訪:https://youtu.be/FaZ_Fs83V2c?si=ratG2iDep4dONLAV

我思故我勁
我應該是十歲開始學習跆拳道。那時想 找一些課外活動,媽媽便說樓下青少年 中心有跆拳道學,我就是這樣學起來。
跆拳道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它令我有目標,不斷考取不同色帶,還有很多不同的動作讓我不斷鑽研。我會問, 為甚麼師兄師弟做到的我做不到 ? 在技術上面,對於「為甚麼」這個字開始有些體會。及後在大學入選集訓隊期間, 我了解到最高水平的運動不是靠「死練爛練」的;中間有很多分析、動作分拆的訓練以及一些體能方面的訓練,或者戰術。單靠按時訓練,一定做不到一個出色的選手, 最多只是做一個合格的選手而已。
這出於對跆拳道的思考,對如何能不斷提升自我的追求,大大影響了我往後的學業及工作。
學工程到愛「受傷」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主修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現稱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專門做一些系統的優化,利用電腦技術去做模擬 (simulation) 的東西。
及後因為熱愛運動的關係,我便將兩者結合,副修體育運動科學,並在完成學位課程後,入讀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哲學碩士研究生課程,主攻運動創傷 。我最後在挪威奧斯陸運動創 傷研究中心完成哲學博士,主要研究膝蓋前十字韌帶的受傷機制,當中也用了很多工程方面的技術。
每一場比賽一定有輸有贏,過去已逝, 未來是謎,把握現在,盡力而為。



為何選擇挪威
挪威奧斯陸運動創傷研究中心是當時國際奧委會四間研究中心的其中一間,以圖像分析實質受傷而聞名。它透過一些如電腦影像分析的方法及技術,了解賽場上受傷運動員當時的身體狀況,如關節的角度,並有效模擬韌帶在受傷時所承受的拉力。這些資訊是非常珍貴的, 因為我們不能叫運動員來到實驗室告訴我們怎樣受傷,更不能讓他在我們面前受傷。當時奧斯陸運動創傷研究中心就有方法去分析在電視上播放的片段,而我亦參與了部分 2008 年北京奧運片段的研究工作。
從研究到學生事務再教書
2015 年完成博士學位後,我回到中大醫學院做運動創傷的研究。那段時間我不斷思考:我們接觸到的多數是精英運動員,但是大專運動員的訓練量絕對不比他們低,他們所受到的運動創傷的威 脅,絕對不比他們小,但是這一班人, 我其實了解不深。所以在完成合約後, 我毅然加入了嶺大學生服務中心(現學生事務處),及後開始管理一些校隊及體育課程,從中看看可不可以在減低他 們運動創傷風險的同時,又可以提升他們的運動表現。
我發覺大專校隊普遍缺乏科學訓練法, 這驅使我開辦不同的綜合學習課程 (ILP),並在校隊裡舉辦預防運動創傷的工作坊,這些在最近幾年都漸漸成形。 我們亦開展了一些運動創傷的服務。
自嶺大成立跨學科學院後,增加了一個運動教練學及盛事管理課程。我很感恩有機會可以轉到學院任教,也可以重回研究的工作。這是嶺大給我很多不同的機會之一。
推行運動醫學在社區
我是美國認可體適能專家,亦是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副會長,近年主力推行運動醫學在社區。運動醫學這件事是屬於大家的,而非局限於醫生、物理治療師,或是醫療人員才有資格去 做。只要接受適當訓練,每一位都可幫忙以防止運動創傷的發生。
這個概念在香港推行了大概十年,而在部分國家如澳洲、美國,它早於 20 年前已被推廣,而中國內地則有運動防護師專業。原因是它們地大物博,如果在社區出現一些非緊急的情況 - 如在足球場上扭傷 - 很多時候都沒有人會即時處理及制定復康計劃。但是這些創傷慢慢會變成傷患,甚至不能完全自我康復。故此,運動創傷防護員在社區就肩負起很大責任。最近我們成立了香港運動防護師總會,就是為加強推廣力度。
而在嶺大運動教練學及盛事管理課程裡,我們會安排同學到不同社區單位實習,希望他們可以為防止運動創傷盡一分力,提升香港市民的健康質素,建立健康人生,以履行我們 Education for Service (作育英才,服務社會) 的校訓。
父母運動經歷道出兒童運動心理
記得我在第一次跆拳道比賽,就拿了個 「豬肉獎」回家。爸爸就說:「你是不是我親生的 ?」為甚麼呢 ? 他說他在中學第 一次跑長跑是跑全級最後的,自此就不再玩運動,認為自己不是體育的材料。 這也讓我了解到,其實小朋友喜不喜歡做運動,跟他們的運動經歷是很有關係的。我爸爸那時候未必是跑得慢,只不過可能是他不懂得如何跑。
我媽媽則是個運動健將,自小便代表學校參加跑步比賽。她說那時跑完步會有奶粉送,之後可以拿奶粉回家跟家人分享——這就是運動心理學說的「動力」 (motivation)。怎樣去構建一個良好正面的運動環境,對運動員及小朋友來說, 其實是很重要的。
兩個研究項目進行中
一個就是利用跆拳道和音樂幫助一些有自閉症傾向的小朋友,提升他們的社交能力和身體質素,這項目和香港理工大學合作。第二是和香港教育大學合作的項目,利用平衡車分析為何部分人士不懂踩單車的原因:是因為訓練方法不對,還是他們本身的動作技能 (motor skills) 差?我們以平衡車著墨去探討箇中原因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