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inute read
研究生侯慧敏:盼以科技傳承經史智慧
Text: Whitney Hon
Photos: Hazel Chow
我有幸閱讀前人孜孜不倦所載的智慧和創見,除了欽佩,更望日後以一個更直白、更有趣的方式,把他們的智慧結晶傳承下去。
有說大學生必做四件事:「上莊、住宿、交流、實習」,她在四年內一件不落。她是侯慧敏,嶺南大學中文系一級榮譽畢業生。不但先後獲頒友邦獎學金、滙豐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獎學金等,她更於本年度榮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本科生獎學金,成為全港僅六位得主之一。
談及座右銘,慧敏自言學傚於清學者臧庸——「清人臧庸謂治經無他良方:一曰勤奮,二曰細心」。所謂學無止境,她非常善用在學時間,除了參加嶺南大學演講會 (Lingnan University Toastmasters Club) 拓展人脈,亦積極推動香港文學,鼓勵年輕作者互相交流。今年暑假,她更透過嶺大的暑假實習計劃,到大灣區的科創公司實習,跳出文藝圈,闖入商界挑戰自我。
讓慧敏確立未來路向的契機,原來全因到北京大學交流。當時冬日嚴寒的天氣,全擋不住她對古籍研究的熱忱——「能夠到北大交流令人心動,機會難能可貴,既體驗不一樣的城市風貌,又加深對古籍研究的認識。」她表示,北大學術氛圍濃厚,有關文獻學的課程尤為深入。初學時雖感到吃力,但她深信潛心鑽研,才能理解艱澀難明的古籍,提煉精粹。在萬重困難之中,她找到無比樂趣。

慧敏笑指自己從小「偏科」,是個標準的文科生。她慶幸嶺大平日提供不少文理融合的跨學科課程和活動,讓她增益不少。「怎樣利用人工智能,令我們的研究更方便及更具多樣性,是應該思考的方向。從著名漢學家柯馬丁教授 (Martin Kern) 的研究所見,其實西方已經追逐著這個科技大潮流,所以我們也不能落後。」
自幼受任教中文的母親薰陶,伴着嶺大溫暖的師生關係,她的教育夢徐徐冒起。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趁著年輕,趁我還有衝勁和抱負,先踏出一步,我想看看自己走得多遠!」
學術路漫漫,慧敏坦言未敢定論日後的成就。在她眼中,歷盡千年的古籍,無疑是我們的文化瑰寶。她正在嶺大修讀中文哲學碩士課程,聚焦經史研究範疇,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實踐「勤以治學、學以解惑;以己綿力,造福社會」的目標。